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代铭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两汉诸多文体之一种,铭文在其演进过程中,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风貌,与其他文体的互动,也是汉代文学发展的另一层面。本文以汉代铭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铭文的文体意识、铭文的文体分类、汉代铭文文体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其形成背景及其体式特点进行清理,探讨铭文在两汉时期进行的由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与汉代其他文体的相互影响。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仔细考察铭文这一文体意识的形成。从先秦的实用性探讨,至两汉的文体衍生,到魏晋时期的溯源正变,文学理论中对铭文的讨论,既遵循着本体自身兴替因革的轨迹,也随着其他文体的发展亦步亦趋。
     第二章,分析铭文的分类。铭文在历代文文学总集中所占有的位置,在文学评论著作中的理论研讨,以及唐宋后,庇托数目众多的文本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二次分类等等,都是确定铭文文体标准的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以汉代铭文的铭刻载体的不同,在总体上将其分为四类,即山川铭、器物铭、居室铭、杂铭。
     第三章,对汉代铭文的文体演变进行梳理。铭文为“诗之变体“,承《诗经》之上,以四言为正,又与杂谣、杂谚等互有影响,与汉代诗歌的文体演变关系紧密。两汉铭文文体独立性不强,与箴文、颂文的同体异用,后又衍生出碑铭、墓志铭等文体,也是汉代铭文发展演变中需要研讨的问题。
As one of the literary styles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course of its evolution,inscription not only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exert many effects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other literary styles, that is another level of literarydevelopment in the Han Dynasty.
     In the paper, object of study is the inscription of the Han Dynasty. According tothree different areas, i.e., inscription of stylistic awareness, sense of style and trying toinscription, inscription of the style categories, changes in literary forms of the HanDynasty inscription, discussion of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formation, study conducted in the Han Dynasty inscription from the practical to theaesthetic changes.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 it with other stylistic interaction in theHan Dynas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From the time point of view, practical inscription before the QinDynasty, style derivatives in the Han Dynasty, explore the origin in the Wei and JinDynasties,there has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the inscription of the Han Dynasty. Literarytheory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scription, not only follows the body's own rise andfall of the trajector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lso picked up the pace with thedevelopment of other styles.
     Chapter two, analysis of how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scription. According toinscription in the ancient literary text position occupied by the total concentration,works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the number of text undertaken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secondary classificatio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ecan determine the style of the standar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inscribed withdifferent carriers, We will divide inscription into four categories: inscription onmountains, inscription on artifacts, inscription on avasatha, other inscription.Chapter three, discussion of the evolution of inscription. Book of Songs brings agreat impact on inscription, most inscription are four-character-to-a-line poems. so wecan say ,inscription is a "variant of Poetry". In the Han Dynasty, inscription andproverb influence each other,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Han Dynasty Poetry. An analysisof the inscrip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stylistics, Inscription, Panegyric, Zhen Wen,Epitaph are very similar, this is the evolution of the Han Dynasty inscription issuesthat need discussion.
引文
①见《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王健:《铭文略论》,见《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
    ④黄去非:《中国古代铭文浅说》,见《岳阳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⑤单光启:《铭文发微》,见《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⑥朱承挥:《说“铭”》,见《宁波师院学报》,1992年第4期。
    ⑦张宝明:《“铭”字文化溯源》,见《汉字文化》,2002年第3期。
    ⑧徐超:《对“铭”字文化溯源的补充意见》,见《汉字文化》,2003年第1期。
    ①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林素清:《两汉镜铭汇编》,台北国立编译馆,1999年版。
    ③李立:《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文体学意义初探》,见《学术交流》,2002年第11期。
    ④汪春泓:《从铜镜铭文窥测汉代诗学》,见《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⑤胡淑芳:《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七言诗》,见《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⑥潘海东、林训涛:《汉镜铭文:完整七言诗成于西汉的确证》,见《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⑦郭永利:《汉代铜镜上的相思铭文赏析》,见《丝绸之路》,2001年S1期。
    ⑧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⑨杨爱国:《汉镜铭文的史料学价值》,见《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①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②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③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诗、赋、颂、七、箴、铭、诔、哀辞、解嘲、应宾、连旨、应间、碑等文体。
    ④李充《翰林论》论及赞、表、驳、论、奏、盟、檄、诗等文体。
    ①(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①《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图版51。
    ②张光远:《早商的文字》,《故宫文物月刊》,第9卷,第1期,1991年。
    ③许俊臣:《甘肃庆阳发现的商代玉戈》,《文物》,1979年,第2期。
    ④江西声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175页。
    ①《周礼·夏官司马》,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41页。
    ②《吕氏春秋·求人》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三册,第293页。
    ③《吕氏春秋·慎势》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三册,第211页。
    ④《韩非子·外储说》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五册,第196页。
    ⑤《礼记·檀弓下》,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1页。
    ⑥《仪礼·既夕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47页。
    ⑦《仪礼·士丧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30页。
    ⑧《论衡·自纪》,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七册,287页。
    ⑨《后汉书》卷二十八《冯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65页。
    ①《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67页。
    ②《后汉书》卷八十六《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54页。
    ③所注数字为流传铭文的篇数。
    ④《后汉书·冯衍传》:“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后汉书·班固传》:“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后汉书·崔骃传》:“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七依》、《婚礼结言》、《达旨》、《酒警》合二十一篇。”《后汉书·崔瑗传》:“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埶》、七言,凡五十七篇。”《后汉书·李尤传》:“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后汉书·张衡传》:“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后汉书·边韶传》:“著诗、颂、碑、铭、书、策凡十五篇。”《后汉书·蔡邕传》:“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
    ①参见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参见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①(清)叶燮:《己畦集》卷十三。
    ②(清)王棻:《柔桔文抄》卷三。
    ①学者们的研究早已指出《金人铭》与《老子》有关,如向宗鲁的《说苑校证》、日本学者武内义雄的《老子原始》、黄方刚的《老子年代之考证》等等。
    ②参见庞光华《论<金人铭>产生的时代》,《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
    ③《路史·疏仡纪》:“毋翁弱,毋把德,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德,毋犯非义。”
    ①李翔翔、何丹:《<诗经>的四言句式与周代诗歌的四拍式节奏》,《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向熹:《诗经句法研究》,转引自李荀华:《<诗经>四言轻重律试探》,《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2期。
    ②(南朝·梁)钟嵘:《诗品》,转引自《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③(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40页。
    ②祝尧《古赋辨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建安十年直铭重列神兽镜铭》,1972年鄂钢西山铁矿出土,见《鄂城汉三国六朝镜》辑录。
    ②《四神规矩镜铭》,湖北省襄樊市新朝墓出土,《文物》1986年第7期。
    ①周世荣:《湖南出土的汉代文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9—101页。
    ②林素清:《两汉镜铭初探》,中央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1993年版,第325页。
    ③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页。
    ④蔡运章:《洛阳发现战国时期有铭铜镜略论》,《文物》,1999年版,第9期。
    ⑤《镜铭》,1972年河南省洛阳市金谷园车站11号西汉墓出土(M11:15),《文物》1983年第4期。
    ⑥《日光镜铭》,1991年江苏徐州碧螺山5号西汉墓出土(99XBM5-M5:71),《文物》2005年第2期。
    ⑦《日光镜铭》,1991年江苏徐州碧螺山5号西汉墓出土(99XBM5-M5:71),《文物》2005年第2期。
    ⑧《清白镜铭》,1979年东辽彩岚乌桓墓葬出土,《吉林出土铜镜》辑录。
    ⑨《镜铭》,拓本。
    ①《居摄元年连弧镜铭》,见《中国铜镜图录》。
    ②《神兽镜铭》,安徽省常德市博物馆藏,《文物》1998年第10期。
    ③《草叶纹镜铭》,河南省郑州市艺术博物馆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
    ④《七乳禽兽镜》,见《中国铜镜图录》。
    ⑤《星云纹镜铭》,河南省郑州市艺术博物馆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
    ⑥《草叶纹镜》,1952年湖南省长沙市杜家山墓797出土,见《湖南出土铜镜》。
    ⑦《神兽画像镜铭》,安徽省常德市博物馆藏,《文物》1998年第10期。
    ⑧《大吉利七乳羽人瑞兽纹镜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中国历史文物》1993年第1期。
    ⑨《张氏六乳兽纹镜铭》,湖北省荆门博物馆馆藏。
    ⑩《五乳尚方铭镜铭》,四川省阆中市博物馆馆藏,《四川文物》1995年第6期。
    11《镜铭》,1984年河南省襄城湛北乡出土,《文物》1992年第1期。
    12《四神规矩镜铭》,湖北省襄樊市新朝墓出土,《文物》1986年第7期。
    13《镜铭》,拓本。
    14《青盖镜铭》,广西自治区钟山县文物管理所藏,《文物》1988年第7期。
    15《鸟兽纹规矩镜铭》,1993年东海尹湾汉墓群出土,《文物》1996年第8期。
    16《四神镜铭》,安徽省合肥市博物馆藏,《文物》1998年第10期。
    17《镜铭》,拓本。
    18《神兽镜铭》,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藏,《文物天地》1999年第2期。
    19《博局镜铭》,《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
    20《尚方镜铭》,《隶续》卷十四。
    ①《五行镜》,《小校经阁金石文字》。
    ②《角王巨虚镜铭》,《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
    ③《许氏镜铭》,拓本。
    ④《镜铭》,1983年河南省洛阳市道北西汉墓出土,《文物》1999年第9期。
    ⑤《五灵博局纹镜铭》,1983年河南省洛阳市道北石油化工厂家属院西汉墓出土,《中原文物》2002第4期。
    ⑥《刘氏禽兽规矩镜铭》,《收藏家》2004年第1期。
    ⑦《新兴四神规矩镜铭》,《收藏家》2004年第1期。
    ⑧《熹平二年环状乳神兽镜铭》,见《中国铜镜图典》;《中平四年镜铭》,见《中原文物》1982第1期;《中平六年镜铭》,见《汉三国六朝铜镜图说》;《初平元年镜铭》,见《文物》1985年第5期;《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铭》,见《中国历史文物》1993年第1期。
    ⑨陈直:《汉镜铭文学上潜在的遗产》,《.文史哲》,1957年第4期。
    ⑩《镜铭》,浙江省安吉县上马山西汉墓出土(M11:35),《考古》1996年第7期。
    11《镜铭》,拓本。
    ①《镜铭》,拓本。
    ②《清白镜铭》,1979年东辽彩岚乌桓墓葬出土,《吉林出土铜镜》辑录。
    ③《镜铭》,拓本。
    ④《草叶纹镜铭》,河南省郑州市艺术博物馆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
    ①《汉书·游侠列传》题做《酒箴》,《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八引《汉书》讹误成《酒赋》。
    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95页。
    ①韩高年:《颂诗本义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2期。
    ②参见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③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④《文心雕龙·颂赞》:“至于秦政刻文,爰颂其德”;《文心雕龙·铭箴》:“至于秦政始皇勒岳,政暴而文泽,亦有疏通之美焉。”
    ①《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03页。
    ②《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6页。
    ③《后汉书》卷六十四《吴祐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03页。
    ④参见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⑤《文心雕龙·诔碑》:“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碑岳,故曰碑也。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必则峻伟之烈:此碑之制也。昭纪鸿懿,必见峻伟之烈,此碑之制也。夫碑实铭器,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于诔。是以勒石赞勋者,入铭之域;树碑述已者,同诔之区焉。”《文章辩体序说》:“碑,《说文》注云:‘古宗庙立碑系牲,后人因于上纪功德。’是则宫室之碑,所以识日影;而宗庙则以系牲也。秦汉以来,始谓刻石曰碑,其盖始于李斯绎山之刻耳。”鲁迅也持此种观点:“二十八年,始皇始东巡郡县,群臣乃相与诵其功德,刻于金石,以垂后世。其辞亦李斯所为,今尚有流传,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1]十三经注疏[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春秋)左丘明撰,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晋)陆机著,张少康注.文赋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南朝·梁)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南朝·梁)萧统编撰,(唐)李善注.影印本.文选[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清)王兆芳.文体通释[M].北京:中华印刷局,1925.
    [13]蒋伯潜、蒋祖怡.文体论纂要[M].上海:正风书局,1946.
    [14]薛凤昌.文体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15]张荣辉.中国文体通论[M].高雄:高职业丛书出版社,1977.
    [16]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7]钱仓水.文体分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18]徐兴华.中国古代文体总揽[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
    [19]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1]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云南:云南文学出版社,1994.
    [22]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3]贾奋然.六朝文体批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5]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6]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27]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8]赵逵夫.先秦文体分类与古代文章分类学[J].原载于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金振邦.略论中古古代文体分类[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4.
    [30]孙俊秀.《文心雕龙·铭箴》辩疑[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9.
    [31]孙俊秀.《文心雕龙·诔碑》辩疑[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1.
    [32]吴承学.辩体与破体[J].文学评论,1991,4.
    [33]张宝明.“铭”字文化溯源[J].汉字文化,2002,3.
    [34]徐超.对“铭”字文化溯源的补充意见[J].汉字文化,2003,1.
    [35]王健.铭文略论[J].江海学刊,1994,2.
    [36]黄去非.中国古代铭文浅说[J].岳阳大学学报,1998,6.
    [37]单光启.铭文发微[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4.
    [38]朱承挥.说“铭”[J].宁波师院学报(哲社版),1992,4.
    [39]万光治.汉代颂赞箴铭与赋同体异用[J].社会科学研究,1986,6.
    [40]李立.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文体学意义初探[J].学术交流,2002,11.
    [41]胡淑芳.汉代铜器铭文中的七言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42]汪春泓.从铜镜铭文窥测汉代诗学[J].文学遗产,2004,3.
    [43]郭永利.汉代铜镜上的相思铭文赏析[J].丝绸之路,2000,1.
    [44]潘海东、林训涛.汉镜铭文:完整七言诗成于西汉的确证[J].江西社会科学,2007,10.
    [45]李炳海.严肃的面孔和调侃的笑容—汉代颂箴及戏谑文杂议[J].辽宁大学学报,1995,5.
    [46]陈直.汉代铜镜铭文上潜在的遗产[J].文史哲,1957,4.
    [47]林素清.两汉镜铭初探[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央语言研究所.1993.
    [48]林素清.两汉镜铭所见吉语研究[J].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49]杜晨阳.铭文文体及唐代铭文概说[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50]刘玉珺.先唐铭文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2.
    [51]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52]邱龙升.两汉镜铭文字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05.
    [53]余凤.汉代“铭”体文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54]禹翱.南朝铭文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2008.
    [55]金信周.两周颂扬铭文及其文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6.
    [56]李新城.东汉铜镜铭文整理与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