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秦职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秦职官是秦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汉代以来,历代学者都对此做过研究,但由于资料的限制,不少问题的研究无法深入。近些年,大量秦文献的出土使秦职官研究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论文、专著层出不穷,成果显著。由于不断有出土资料的公布,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立足于秦出土文献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对秦职官展开讨论。文章分为五大部分:正文四章,附录表一个:第一章概述对秦职官的研究状况,介绍秦出土文献资料;第二章对秦职官的源流进行分析;第三章探讨秦职官与行政区划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全面辑录秦职官名;附录以表格的形式简单介绍秦职官的构成,共分三个小部分,即中央职官、地方职官、经济军事方面的直辖职官。第三章与第四章是体现作者观点的主要章节,希望能为目前的秦职官研究作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Official Qin Qi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since the Han Dynasty, ancient scholars have done research, but because of data limitations, many problems can not be in-depth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Qin Qin Official documentation of the excavation so that special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a,research papers, monographs endless accomplishments. Since there have been unearthed information public, there is still much research in this area of space.
     YU Qin unearthed documents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texts, discussion of the Qin Dynasty Official.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body of four chapters, Appendix Table 1:Chapter One study on the status of Official Qin, Qin introduced unearthed documentation;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origins of the Qin Officials; Official Chapter of Qi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Chapter fully compiled Qin Official Name; appendix in the form of a brief tabular Official Qin composition, consists of three small part of the Central Officials, Local Officials, economic and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Territory Official. ChapterⅢandⅣare the main sections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hope for the present study Qin Officials of ability to work.
引文
1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新收青铜器暨器影汇编》,第1219页,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6月。
    2班固:《汉书》,第734页,中华书局,1962年。
    3孙楷:《秦会要》,第2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阮元:《十三经注疏》,第684页,中华书局,1980年。
    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80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3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8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新收青铜器暨器影汇编》,第1273页,台湾艺文印书馆,2006年6月。
    9班固:《汉书》,第736页,中华书局,1962年。
    10阮元:《十三经注疏》,第820页,中华书局,1980年。
    1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90页,中华书局,1985年。
    2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90页,中华书局,1985年。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6裘锡圭:《啬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初探》,第4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7郑实:《啬夫考——读云梦秦简札记》,《文物》,第56页,1978年第2期。
    8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第45页,文津出版社,1994年。
    9朱大昀:《有关“啬夫”的一些问题》,《秦汉史论丛》第2辑,第18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钱剑夫:《秦汉尚夫考》,《中国史研究》第140页,1980年第1期。
    11。高敏:《论<秦律>中的‘啬夫’一官》,《云梦秦简初探》,第194-19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苏卫国:《重新定位“县啬夫”的思考》,《史学月刊》,第21页,2006年。
    1班因:《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2阮元:《十三经注疏》,第876页,中华书局,1980年。
    3阮元:《十三经注疏》,第742页,中华书局,1980年。
    4李光军、宋蕊:《咸阳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带铭铜壶》,《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第5页。
    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58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6王辉:《二年寺工壶、雍工敃壶铭文新释》,《人文杂志》1987年第3期,第83页。
    7阮元:《十三经注疏》,第749页,中华书局,1980年。
    1阮元:《十三经注疏》,第755页,中华书局,1980年。
    2阮元:《十三经注疏》,第822页,中华书局,1980年。
    3班固:《汉书》,第725页,中华书局,1962年。
    4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51页,齐鲁书社,2007年。
    5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411页,齐鲁书社,2007年。
    6班固:《汉书》,第726页,中华书局,1962年。
    7班固:《汉书》,第728页,中华书局,1962年。
    8司马迁:《史记》,第248页,中华书局,1982年。
    9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430页,齐鲁书社,2007年。
    1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432页,齐鲁书社,2007年。
    2司马迁:《史记》,第236页,中华书局,1982年。
    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433页,齐鲁书社,2007年。
    4司马迁:《史记》,第254页,中华书局,1982年。
    5沈约:《宋书》,第1231页,中华书局,1997年9月。
    6杜佑:《通典》,第153页,中华书局,1984年。
    1班固:《汉书》,第722页,中华书局,1962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1362号,中华书局,1984年。
    1班固:《汉书》,第725页,中华书局,1962年。
    2班固:《汉书》,第725页,中华书局,1962年。
    3班固:《汉书》,第737页,中华书局,1962年。
    4班固:《汉书》,第741页,中华书局,1962年。
    5周晓陆、刘瑞、李凯、汤超:《在京新见秦封泥中的职官内容》,《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5期,第3页。
    6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第71页,2007年。
    7卫宏:《汉官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22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8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57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9卫宏:《汉官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26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6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1332号,中华书局,1984年。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81-182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4班固:《汉书》,第735页,中华书局,1962年。
    5班固:《汉书》,第730页,中华书局,1962年。
    1班固:《汉书》,第1585页,中华书局,1962年。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马非百:《秦集史》,第488页,中华书局,1982年。
    1马非百:《秦集史》,第487页,中华书局,1982年。
    2班固:《汉书》,第731页,中华书局,1962年。
    3范哗:《后汉书》,第3625页,中华书局,1965年。
    4杜佑:《通典》,第162页,中华书局,1984年。
    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74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6转引自王辉《秦文字集证》P212页。
    7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12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1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13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2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7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3勒尔刚、张文范:《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第4页,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4班固:《汉书》,第736页,中华书局,1962年。
    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4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6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十豪亮学术文存》,第112页,中华书局,1985年。
    1王辉、萧春源:《珍秦斋藏王八年内史操戈》,《故宫博物院院刊》,第53页,2005年第3期
    2司马迁:《史记》,第232页,中华书局,1982年。
    3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2008年。
    4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5杜佑:《通典》,第198页,中华书局,1984年。
    6张春龙、龙京沙:《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第20页,2003年第1期。
    7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1367号看,中华书局,1984年。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4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0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1张春龙、龙京沙:《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第19页。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4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5张春龙、龙京沙:《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第34页,2003年第1期。
    6张春龙、龙京沙:《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第34页,2003年第1期。
    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7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8黄惇:《秦代印风》,第19、30页,重庆出版社,1999年12月。
    9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4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1司马迁:《史记》,第209页,中华书局,1982年。
    2班固:《汉书》,第725页,中华书局,1962年。
    1卫宏:《汉官旧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32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3卫宏:《汉官旧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23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2班固:《汉书》,第725页,中华书局,1962年。4班固:《汉书》,第726页,中华书局,1962年。
    1卫宏:《汉官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88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2范晔:《后汉书》,第3592页,中华书局,1965年5月。
    3班固:《汉书》,第726页,中华书局,1962年。
    4班固:《汉书》,第731页,中华书局,1962年。
    5班固:《汉书》,第731页,中华书局,1962年。
    6班固:《汉书》,第736页,中华书局,1962年。
    7班固:《汉书》,第736页,中华书局,1962年。
    8杜佑:《通典》,第162页,中华书局,1984年。
    1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第687页,中华书局,2007年。
    2班固:《汉书》,第727页,中华书局,1962年。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15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4班固:《汉书》,第727页,中华书局,1962年。
    5班固:《汉书》,第728页,中华书局,1962年。
    6应劭:《汉官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3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1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18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2班固:《汉书》,第729页,中华书局,1962年。
    3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02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1刘信芳:《包山楚简解诂》,第10页,艺文印书馆,2003年1月。
    2班固:《汉书》,第729页,中华书局,1962年。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51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4王辉、程学华:《秦文字集证》,第163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5班固:《汉书》,第730页,中华书局,1962年。
    6班固:《汉书》,第730页,中华书局,1962年。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592页,中华书局,1990年。
    2班固:《汉书》,第730页,中华书局,1962年。
    3班固:《汉书》,第730页,中华书局,1962年。
    4周雪东:《秦汉内官造工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113页。
    5班固:《汉书》,第730页,中华书局,1962年。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732页,中华书局,1990年。
    1班固:《汉书》,第731页,中华书局,1962年。
    2班固:《汉书》,第731页,中华书局,1962年。
    3班固:《汉书》,第731页,中华书局,1962年。
    4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8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1司马迁:《史记》,第3002页,中华书局,1982年。
    2陆德富:《西汉工官制度诸问题研究》,《文史》2006年第3期,第50-52页。
    3张颔:《捡选古文物秦汉二器考释》,山西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4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第91页,1990年7月。
    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4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6陈治国、张卫星:《秦工室考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2页,2007年第1期。
    7吴荣曾:《秦的官府手工业》,《先秦两汉时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
    8王学理:《秦代军工生产标准化的初步考察》,《考古与文物》,第66页,1987年第5期。
    9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1班固:《汉书》,第731页,中华书局,1962年。
    2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32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3班固:《汉书》,第731-732页,中华书局,1962年。
    4应劭:《汉官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6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1司马迁:《史记》,第227页,中华书局,1982年。
    2班固:《汉书》,第732页,中华书局,1962年。
    3庄周:《庄子》,《二十二子》,第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
    4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第239页,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1月。
    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42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6班固:《汉书》,第732页,中华书局,1962年。
    7杜佑:《通典》,第157页,中华书局,1984年。
    8班固:《汉书》,第734页,中华书局,1962年。
    9应劭:《汉官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9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1应劭:《汉官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39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2范晔:《后汉书》,第3596页,中华书局,1965年5月。
    3许慎:《说文解字》,第273页,中华书局,2006年3月。
    4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53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54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1杜佑:《通典》,第157页,中华书局,1984年。
    2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63164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65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4郝懿行:《尔雅义疏》,第6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72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1班固:《汉书》,第732页,中华书局,1962年。
    2吴镇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封泥考(下)》,《考古与文物》,第58页,1996年第6期。
    3班固:《汉书》,第732页,中华书局,1962年。
    4范晔:《后汉书》,第3606页,中华书局,1965年5月。
    5班固:《汉书》,第732页,中华书局,1962年。
    6吴镇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封泥考(下)》,《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6期,第56页。
    7袁仲一:《秦代陶文》,第44页,三秦出版社,1987年。
    8班固:《汉书》,第733页,中华书局,1962年。
    1班固:《汉书》,第734页,中华书局,1962年。
    2应劭:《汉官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146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3析言之,“家府”乃官府,“家令”乃职官。
    4周晓路、陆东之:《秦封泥集》,第177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5班固:《汉书》,第1983页,中华书局,1962年。
    1卫宏:《汉旧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63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2朱德熙:《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朱德熙文集》,第86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9月。
    3卫宏:《汉旧仪》,孙星衍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第63页,中华书局,1990年9月。
    1陈力:《试论秦国之“属邦”与“臣邦”》,《民族研究》,第81页,1997年第7期
    2刘瑞:《秦“属邦”、“臣邦”与“典属国”》,《民族研究》,第56页,1999年第4期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6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4李学勤:《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摩金文汇编释》,《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5李学勤:《北京捡选青铜器几件精品》,《文物》,1982年第9期。
    6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19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7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第68页,三秦出版社,1990年。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91页,中华书局,1985年。
    3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92页,中华书局,1985年。
    4司马迁:《史记》,第446-447页,中华书局,1982年。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7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班固:《汉书》,第730页,中华书局,1962年。
    3班固:《汉书》,第731页,中华书局,1962年。
    1王辉:《二年寺工壶、雍工敃壶铭文新释》,《人文杂志》1987年第3期,第83页。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58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裘锡圭:《廪人别解》,《古文字论集》,第631页,中华书局,1992年8月。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6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6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6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第65页,1963年。
    7班固:《汉书》,第732页,中华书局,1962年。
    1辉:《秦文字集证》,第185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班固:《汉书》,第728页,中华书局,1962年。
    4班固:《汉书》,第726页,中华书局,1962年。
    1班固:《汉书》,第782页,中华书局,1962年。
    2李学勤:《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5月。
    3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10-211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4辉:《秦文字集证》,第212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5赵超:《试论几方秦代的田字格印及有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6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09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7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8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1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8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2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8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3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98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4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8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5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9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1杨宽:《战国史》,1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2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69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23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4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66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5袁仲一:《秦代陶文》,第44页,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
    6曹锦炎:《古玺通论》,第20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1袁仲一:《秦代陶文》,第44页,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
    2袁仲一:《秦代陶文》,第44页,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
    3袁仲一:《秦代陶文》,第44页,三秦出版社,1987年5月。
    4班固:《汉书》,第733页,中华书局,1962年。
    1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01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2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08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3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59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4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第164页,中华书局,2007年。
    5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57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6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13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1赵超:《试论几方秦代的田字格印及有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2张春龙、龙京沙:《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第19页。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14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4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167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5赵平安:《秦西汉未释误释官印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56页。
    1郇蕾:《秦内史初探》,《理论学习》2007年第9月期,第58页。
    2王辉、萧春源:《珍秦斋藏王八年内史操戈》,《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3期,第53页。
    3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89页,中华书局,1985年。
    4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2008年。
    5班固:《汉书》,第736年,中华书局,1962年。
    6司马迁:《史记》,第2565页,中华书局,1982年。
    7司马迁:《史记》,第232页,中华书局,1982年。
    8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192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1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1班固:《汉书》,第742年,中华书局,1962年。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194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2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第194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1裘锡圭:《啬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初探》,第4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2郑实:《啬夫考——读云梦秦简札记》,《文物》1978年第2期,第56页。
    3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第45页,文津出版社,1994年。
    4朱大昀:《有关“啬夫”的一些问题》,《秦汉史论丛》第二辑,第18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5钱剑夫:《秦汉啬夫考》,《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40页。
    6高敏:《论<秦律>中的‘啬夫’一官》,《云梦秦简初探》,第194-195,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7苏卫国:《重新定位“县啬夫”的思考》,《史学月刊》,第21页,2006年。
    8阮元:《十三经注疏》,第158页,中华书局,1980年。
    9阮元:《十三经注疏》,第1089页,中华书局,1980年。
    1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109页,中华书局,1985年。
    1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1司马迁:《史记》,第446-447页,中华书局,1982年。
    2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93页,中华书局,1985年。
    1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2杨宗兵:《里耶秦简县守、丞、守丞同义说》,《北方论从》2004年第6期,第13页。
    1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1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2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1魏德胜:《云梦秦简中的职官名》,《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1391号,中华书局,1984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1332号,中华书局,1984年。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4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4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4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6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7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7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8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魏德胜:《云梦秦简中的职官名》,《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30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5魏德胜:《云梦秦简中的职官名》《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1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110页,中华书局,1985年。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3裘锡圭:《啬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初探》,第45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8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3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75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3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74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1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历史地理与考古论集》,第138页,齐鲁书社1982年。
    2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第48、52页,三秦出版社,1990年。
    3吴荣曾:《西汉骨签中所见的工官》,《考古》,2000年第9期。
    4蔡锋:《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5裘锡圭:《啬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初探》,第46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6晁福林:《试论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7俞伟超:《古史分期问题的考古学观察》,《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第18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8陆德富:《秦题铭中的“更长”》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网站,2008年3月26日。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7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75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3许慎:《说文解字》,第192页,中华书局,1963年。
    4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5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5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14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6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6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951页,中华书局,1990年5月。
    8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7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1王人聪:《论西汉田字格官印及其时代下限》,《先秦秦汉史》(复印报刊资料),1989年第2期。
    2班固:《汉书》,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
    1陈直:《古器物文字丛考》,《考古》,第82-83页,1963年第2期。
    2陈直:《汉书新证》,第11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
    3黄盛璋:《寺工新考》,《考古》,第831页,1983年第9期。
    4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第167页,2000年5月。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于豪亮:《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于豪亮学术文存》,第112页,中华书局,1985年。
    3范哗:《后汉书》,第3596页,中华书局,1965年5月。
    4马非百:《秦集史》,第487页,中华书局,1982年。
    5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13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1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9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2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12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3曹锦炎:《古玺通论》,第18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3月。
    4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03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70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6阮元:《十三经注疏》,第881页,中华书局,1980年10月。
    1周雪东:《秦汉内官、造工考》,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第113-114页。
    2周雪东:《秦汉内官、造工考》,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第113-114页。
    3赵平安:《秦西汉未释误释官印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56页。
    4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81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21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6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21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7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11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8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25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
    1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26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2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29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2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4王辉:《秦文字集证》,第254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5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2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6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3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1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8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2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9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39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4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第223页,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
    5王辉:《秦文字集证》,第154页,艺文印书馆,1999年。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董说.七国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6.10
    [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9
    [8]孙星衍(辑).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9
    [9]纪昀.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
    [10]孙楷.秦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3
    [1]陈直.汉书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
    [2]罗福颐.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2
    [3]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1984.1
    [5]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M].北京:中国书店,1985.3
    [6]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6.5
    [8]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
    [9]高明.古陶文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3
    [10]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1]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12]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3]愈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0
    [14]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7
    [15]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7
    [16]王辉.秦文字集证[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
    [17]王辉.秦出土文献编年[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9
    [18]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19]湖北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M].北京:中华书局,2001.8
    [20]萧春源.珍秦斋藏印[M].澳门:澳门基金会,2001
    [21]孙慰祖.封泥发现与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1
    [22]张金光.秦制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3]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
    [24]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4
    [25]陈直.史记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26]傅嘉仪.秦封泥汇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张振泽.秦丞相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44.2
    [2]陈直.略论云梦秦简[J].西北大学学报,1977.1
    [3]郑实.啬夫考-读云梦秦简札记[J].文物,1978.2
    [4]高敏.“有秩”非“啬夫”辨-读云梦秦简札记兼与郑实同志商榷[J].文物,1979.3
    [5]李福泉.秦国客卿议[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1
    [6]韩养民.秦太尉小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2
    [7]臧云浦.秦汉职官制度的形成与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1.2
    [8]苏俊良.试论秦汉御史制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1.2
    [9]罗开玉.秦国“什伍”“伍人”考-读云梦秦简札记[J].四川大学学报,1981.2
    [10]韩养民.秦置相邦丞相渊源考[J].人文杂志,1982.2
    [11]杨宽.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J].社会科学战线,1982.2
    [12]李光霁.有关秦和汉初丞相二三事[J].天津社会科学,1982.3
    [1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的丞相制度[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5
    [14]钱文辉.“公府”非“三公的官署”辨[J].南京师大学报,1983.1
    [15]林剑鸣.秦代中央官制简论[J].西北大学学报,1983.1
    [16]林剑鸣.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居延汉简解读笔记[J].兰州大学学报,1983.3
    [17]吴镇烽.武王二年置丞相说不误[J].人文杂志,1983.5
    [18]夏新民,刘云辉.秦置相邦丞相考异[J].人文杂志,1984.2
    [19]黄留珠.秦客卿制度简论[J].史学集刊,1984.3
    [20]张金龙.御史大夫执掌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4
    [21]张志哲.秦内史“腾”考述[J].江汉论坛,1985.11
    [22]张占民.秦兵器题铭考释[M]//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古文字研究(1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6
    [23]郭子直.秦封宗邑瓦当铭文新释[M]//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古文字研究(1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6
    [24]罗义俊.秦汉的御史官制[J].江汉论坛,1986.12
    [25]朱永康.“汉承秦制说”质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26]孟繁峰.论客卿[J].史学集刊,1987.3
    [27]赵奇.秦汉中央秘书机构的确立与演变[J].成都大学学报,1987.4
    [28]罗开玉.论秦汉道制[J].民族研究,1987.5
    [29]牛济普.秦印锁记[J].中原文物,1988.4
    [30]袁祖亮.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国与丞相[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6
    [31]庄春波.关于秦“国尉”与西汉“太尉”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1990.
    [32]王辉.秦印探述[J].文博,1990.5
    [33]刘森.秦都官考[J].人文杂志,1991.5
    [34]李福泉.秦无三公九卿制考辨[J].求索,1992.3
    [35]胡一华.“汉承秦制”质疑[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2.3
    [36]张金光.秦简牍所见内史非郡辨[J].史学集刊,1992.4
    [37]王辉.“都官”颜注申论[J].人文杂志,1993.6
    [38]王勇华.秦汉御史大夫的职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1
    [39]仝晰纲.秦汉乡官里吏考[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
    [40]汤其领.太尉非秦官考辨[J].中国史研究,1996.1
    [41]王辉.十九年大良造鞅殳鐏考[J].考古与文物,1996.5
    [42]孙慰祖.新见秦官印封泥考略[J].香港:大公报·艺林,1996.7
    [43]周晓陆、路东之、庞睿.秦封泥的重大发现-梦斋藏秦封泥的初步研[J].考古与文物,1997.1
    [44]周伟洲.新发现的秦封泥与秦代郡县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45]余华清.新发现的封泥资料与秦宦官制度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46]任隆.秦封泥官印考[J].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7.3
    [47]陈力.试论秦国之“属邦”与“臣邦”[J].民族研究,1997.4
    [48]高兵.三公九卿制新论[J].齐鲁学刊,1997.5
    [49]张金光.秦乡官制度及乡、亭、里关系[J].历史研究,1997.6
    [50]徐在国.“太守”戈跋[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51]周雪东.秦汉内官造工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52]任隆.秦封泥官印续考[J].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8.3
    [53]刘瑞.秦汉时期的将作大将[J].中国史研究,1998.4
    [54]沈振辉.少府管制考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55]沈振辉.从少府制的形成看周秦土地私有观的发展[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8.6
    [56]赵平安.秦汉误释未释官印考[J].历史研究,1999.1
    [57]马作武.秦汉监察制度形成及思想探源[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
    [58]刘瑞.秦“属邦”、“臣邦”与“典属国”[J].民族研究,1999.4
    [59]卜宪群.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J].安徽史学,1999.4
    [60]仝晰纲.秦汉时期的乡里管理体制[J].东岳论丛,1999.4
    [61]孙福喜.秦汉卫尉六百石以下属官吏考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9.5
    [62]袁礼华.秦客卿制述论[J].南昌大学学报,2000.4
    [63]苏卫国.秦汉乡亭制度初探[J].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06
    [64]李新城.论秦汉相权之变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
    [65]问永伟.秦汉廷尉新探[J].首都师大硕士论文,2001.5
    [66]王春知.秦汉监察制度的形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1
    [67]王云飞.也说啬夫[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2
    [68]周晓陆,路东之,刘瑞,陈晓捷.秦封泥再读[J].考古与文物,2002.5
    [69]卜宪群.秦汉九卿源流及其性质问题[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70]刘瑞.1997-2001年间秦封泥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9
    [71]湖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湖南龙山里耶战国一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J].文物,2003.1
    [72]曹金祥.试论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3]梵志民.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J].史学月刊,2003.5
    [74]于振波.里耶秦简中的“处邮人”简[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75]邹水杰.秦汉长吏考[J].中国史研究,2004.3
    [76]张俊民.龙岗里耶秦简二题[J].考古与文物,2004.4
    [77]王辉,萧春源.珍秦斋藏王二十三年秦戈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4
    [78]杨总兵.里耶秦简县“守”、“丞”、“守丞”同义说[J].北方论丛,2004.6
    [79]贾俊杰.内史之名及职能演变考释[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4.6
    [80]徐卫民.秦内史置县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1
    [81]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4
    [82]朱晨.秦封泥集释[J].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83]周晓陆,刘瑞,李凯,汤超.在京新见秦封泥中的中央职官内容[J].考古与文物,2005.5
    [84]白艳利.从汉承秦制看吏治对秦亡的影响[J].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5.5
    [85]魏德胜.云梦秦简中的官职名[J].中国文化研究,2005夏之卷
    [86]黄海烈.里耶秦简与秦地方官制[J].北方论丛,2005.6
    [87]臧知非.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J].东岳论丛,2005.6
    [88]卜宪群.秦汉之际乡里吏员杂考[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1
    [89]谢乃和.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J].东北师大学报,2006.3
    [90]甄鹏.论秦汉时期的宰相[J].理论月刊,2006.3
    [91]邹水杰.秦代县行政主官称谓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92]于振波.说县令确为秦制-读里耶秦简札记[J].中国历史文物,2006.3
    [93]邹水杰.秦汉县丞尉设置考[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94]王焕林.里耶秦简校诂[J].语言研究,2006.4
    [95]吴旺宗.秦汉管制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问题再剖析[J].理论月刊,2006.9
    [96]高叶华.秦汉大鸿胪管制考略[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2
    [97]江连山.简析春秋时期秦国官制的特点[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
    [98]陈辽.宰相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99]邹水杰.里耶简牍所见秦代县廷官吏设置[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00]于青明.龙岗秦简禁苑律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
    [101]向德富.秦国客卿制度漫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2]郇蕾.秦内史初探[J].理论学习,2007.9
    [103]王建庭.20多年来秦汉中央监察制度研究综述[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1
    [104]陈治国,韩凤.秦汉国尉太尉考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105]于春雷.秦汉内史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06]安梅梅.秦汉的典属国与大鸿胪[J].青海师专学报,2008.5
    [107]陈芳.秦牧苑考[J].文博,2008.5
    [108]王俊梅.秦汉郡县属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8.5
    [109]陈治国.从新出简牍再探秦汉的大内与少内[EB/OL].武汉大学简帛网,2008-1-8
    [110]陆德富.秦国题铭中的“更长”[EB/OL].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3-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