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海关是国家的经济大门,也是国家的政治大门。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中国海关自1970年代末以来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内部重建了“自主的”管理体制,重塑了“理性化”的海关官僚队伍;外部重构了海关与地方政府、海关与对外贸易市场、海关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海关税收连续增长,汲取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自主性是现代国家的根本特征。维护国家意志的独立性、公共性(中性)并提升国家能力,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任务。本文运用国家自主性理论,对中国海关历时三十多年的改革进行宏观透视,探究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尝试回答中国海关改革的政治根源,具体改革内容,海关税收增长有没有限度等问题。
     本文运用制度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从海关内部改革和外部改革两个领域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内涵,国家意志与国家能力关系以及研究思路等;第二章分析海关体制变革。改革前国家实行全能主义体制,海关实行地方管理体制,国家意志被极左分子及地方政府俘获了,国家能力低下,国家自主性低。改革后海关调整了内部机构及其职能,重建“自主”的垂直领导体制;确立了海关现代化发展战略,以及比较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国家意志逐渐回归公共性;第三章分析海关官僚队伍建设。按照“理性化”标准打造一支唯国家利益至上的海关官僚队伍,既预防被俘获,又预防成为掠夺者,使海关关员成为“自主而自净”的公务员;第四章分析海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地方分权化改革,中国地方政府自主性被激活,成为了地方政府利益集团,产生了走私动机。在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架构下,海关通过特殊监管区等制度,发挥地方政府开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同时坚持中央集权,打击走私,取得海关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平衡;第五章,分析海关与进出口市场的关系。通过渐进改革模式,中国海关首先找回市场;同时转变海关管理方式,从管理到治理,借助减免关税,保护知识产权、简化通关手续等手段对市场加以干预和引领,使进出口市场不断繁荣,形成强海关-强市场的双强模式;第六章,分析海关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中国海关改变以往躲避全球化、孤立于国际社会的做法,先后加入世界海关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全球化,维护国家主权,并从国际制度的接受者演进为制订者,逐步提升在国际层面的国家自主性。最后一部分回答本文的问题,得出本文的结论。
     本文认为,国家自主性是中国海关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变量。第一,集中型海关决策机制有利于隔离利益集团的俘获压力,避免出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分散型决策机制下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的结果;改革干部制度,按照“理性化”标准进行海关官僚队伍建设,逐步塑造“自主而自净”的海关公务员,有效地维护了国家意志的超然性和公共性;第二,抛弃零和思维,中国海关重构了与地方政府以及对外贸易市场的共生共荣关系。转变改革开放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发挥国家比较优势,确立出口导向战略,优化治理,国家意志逐步回归中性,国家能力不断提升;第三,中国海关融入全球化,维护国家主权,免蹈东亚模式国家的覆辙;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提升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增强在国际上的自主性。
     中国海关改革不是一个静止的终点,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前景取决于三个要素:第一,海关官员能否防止被俘获,能否避免论为掠夺者,即能否让国家意志一直保持独立、中性;第二,海关能否优化治理体制,提高执法效能,增强行政能力;第三,海关能否维护好地方政府、对外贸易市场及国际社会的自主性,不断优化与它们的关系,与它们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持续地提升国家能力。
     中国海关改革的实践表明,自主性高的强国家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现代国家建设需要强国家。被俘获国家、掠夺型国家以及能力低下国家都属于自主性弱的“失败国家”,对经济增长有害无利,无法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任务。
Customs is both economic gate and political gate of a modern state.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nce the late1970s, China Customs has gon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reform. It has rebuilt "autonomous" vertical mechanism, reshaped "rational" bureaucracy system, and reconstructed exterior relations with local government, foreign trade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s the consequence, Customs'duty and tax have grown annually, and its extractive capacity has been improved continuously.
     State autonomy i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state. State-building involves maintaining the state's will independent and public (neutral), and strengthening state capacity. With the state autonomy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tends to study the China Customs reform in the past more than thirty years from a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explores its political logic, and attempts to answer its political origin, main content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Customs duty and tax growth.
     With institution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s,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reform of China Customs, and includes seven parts as follows. Chapter1, narrates research questio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he meaning of state autonom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will and state capacity, and research idea, etc; Chapter2, analyzes that totalitarian regime and local management mechanism have resulted in capture of state will by extreme leftist and local government, weak state capacity and low state autonomy before reform. And with the reform, China Customs has adjusted interior institutions and functions, formulated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lement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and rebuilt "autonomous" vertical mechanism. Chapter3, analyzes that China Customs has devoted to reshaping a "rational" team which is loyal only to state interest, and "autonomous and integrity" Customs officials who are insulated from being captured and predatory. Chapter4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s and local government. After reform of decentralization,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 autonomy has been activated, local government interest groups have gradually come into being, and some local governments are even involved in smuggling. Under fiscal federalism, special Customs supervision zones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Customs and local government. It encourages foreign trade and competi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iti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bats with smuggling through centralization. Chapter5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s and foreign trade market. Through gradual reform, China Customs brings the market back in. Then Customs management transits from government to governance.In order to prosper foreign trade market and form "strong Customs, strong market" mode, China Customs guides and intervenes in market by duty reduction or exemp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Customs procedure simplification, etc. Chapter6analyzes Customs'internationalization. Compared with the idea of isolation from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before reform, China Customs accessed to 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actively into globalization, safeguarded state sovereignty, transferred from accepter to constitutor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improved gradually state capacity with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strengthened state autonomy in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last part is question-answering and conclusion-making.
     The dissertation believes that state autonomy i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China Customs successful reform. Firstly, centralized Customs'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is advantageous for insulating from pressure of interest groups and avoiding possible capture under decentralized mechanism like U.S.A.; China Customs reforms cadre system, and reshaped "autonomous and integrity" bureaucracy by "rational" criteria. China Customs'bureaucracy system maintains effectively state will transcendent and public. Secondly, China Customs abandoned zero-sums thinking, and reconstructed coexistence and co-prosperity relationship among local government, foreign trade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China Customs changed 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export oriented strategy, and optimized governance. State will returns gradually to neutrality, and state capacity continuously strengthens. Thirdly, China Customs integrated into globalization and safeguarded state sovereignty, which avoided East-Asia model countries' tragedy, enhanced penetration capacity t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 state antonomy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s we known, China Customs reform is not a termin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The future of China Customs is determined to a great degree by three elements. The first is whether its officials are prevented from being captured or predatory. The second is whether China Customs will optimize its governance mechanism to enhance administration capacity. The third is whether China Customs will maintain the autonomy of local government, foreign trade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optimize relationship and keep dynamic balance among them, and then strengthen state capacity.
     The practice of China Customs reform illustrates that autonomous state is indispensable for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for those post-modernization states. State-building needs strong state. Captured state, predatory state and weak capacity state, which are all so-called "failed state", are not only useless for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ineffective to state-building.
引文
1傅自应主编:《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2朱高章:《海关国际合作新进展》,《中国海关》2010年第6期。
    3吴云:《中国海关当选世界海关组织副主席》,《人民日报》2004年6月28日。
    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5 http://www.customs.gov.cn/tabid/46393/InfoID/348882/frtid/46391/SMid/114982/Default.aspx,2012年2月7日访问。
    6[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7 Anne O. Krueg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4,1974.
    8[印]贾格迪拉·巴格瓦蒂著:《现代自由贸易》,雷薇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1 Fernando H. Cardoso, "Associiated-Dependent Development:Theiret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 see Alfred Stepan,ed.Authoritarian Brazil,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p.142-178.
    2 Chalmers Johnson, MIT1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1925-197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美]查默斯·约翰逊著:《通产省与口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3 Peter Gourevitc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2, No.4,1978, pp.881-882.
    1[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美]彼得·J·卡岑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版,第2页。
    1海关的一般定义是,“指由主权国家设立的,对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行李物品、邮递物品等执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和查缉走私的国家行政机关。”见王垂芳、吴绍中主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实用大辞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页。
    2[日]朝仓弘教著:《世界海关和关税史》,吕博安丽张韧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3约瑟夫·凯米莱里等:《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李东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5页。
    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5同上,第145页。
    1同上,第210页。
    2张耀华:《中国海关起源之我见》,载《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蔡渭洲编著《中国海关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日]朝仓弘教著:《世界海关和关税史》,吕博安丽张韧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3转引自姚梅琳编著:《中国海关史话》,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4连心豪:《中国海关与对外贸易》,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10页。
    5周熊:《论我国海关的起源和发展》,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5月。
    6[日]朝仓弘教著:《世界海关和关税史》,吕博、安丽、张韧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7[美]彭幕兰、史蒂夫·托皮克著:《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1同上,第115-116页。
    2同上115-116页。
    3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4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与必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5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1《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7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88页。
    2《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33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5页。
    1《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7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06页。
    2据张福运回忆,“赫德愿意将海关国际化,他主要雇佣英国人,但附以和中国有条约关系的列强的国民,而以中国人担任翻译和办事员。”见张福运《中国海关改革回忆录》,载于程麟荪、张香之主编《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3张福运:《中国海关改革回忆录》,载于程麟荪张香之主编:《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4陈诗启著:《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123页。
    5海关档:赫德致金登干函。转引自叶松年著:《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33页。
    6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载于程麟荪、张香之主编:《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2陈诗启著:《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3转引自[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4页。
    1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2宿世芳主编:《当代中国海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3孔原:《回忆周恩来总理与新中国人民海关建设》,《海关研究》1987年第3期。
    4谭启浩:《回顾我国反对西方国家的橡胶封锁禁运斗争》,《海关研究》2003年第3期。
    5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1同上,第77页。
    2喜闻:《新中国海关的几个“第一”》,《海关研究》1994年第2期。
    3王意家、甄鸣、孙国权编著:《海关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1高融昆著:《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少华著:《海关权力的宪政基础》,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版。
    1王军著:《走向法治: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海关行政法治化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版。
    2王旭:《当代中国海关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论文。
    1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于新东著:《论国际经贸新发展中的现代海关》,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1999年博士论文。
    3余大乐著:《中国海关改革与现代化论》,中国海关出版社2011年版。
    1王元颖著:《关税保护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谷成著:《关税的效应分析与中国关税政策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孙玉琴著:《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吉宓:《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寻求自主性的战略选择—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为例》,《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
    2刘光溪著:《共赢性博弈论—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黄晓军著:《从关税征管走向关税治理—中国海关关税管理的制度变迁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版。
    1陈集立:《我国关税政策宏观效应分析与关税征管制度创新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孙远东:《从对立到合作:海关与商界公共关系模式的转变》,《行政论坛》2008年第3期。
    3范海昆、杨瑞丽:《海关与商界合作伙伴关系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海关研究》2011年第6期。
    4周阳:《试论我国海关与商界之间伙伴关系的构建》,《特区经济》2007年3月。
    5马永飞、张树杰:《我国海关推行AEO制度的若干问题》,《海关研究》2008年第6期。
    6陈苏明、王心怡:《我国海关商界关系的研究综述与趋势预测》,《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李卫勇:《中国海关管理创新及其技术支撑研究》,中南大学2007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论文。
    2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自如、李卫勇著:《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改造海关组织结构》,《求索》2004年第9期。
    4[阿塞拜疆]A.A.阿里耶夫著:《海关业务与世界经济发展》,方宁、刘平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
    1[日]朝仓弘教著:《世界海关和关税史》,吕博、安丽、张韧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
    2[日]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高淑娟、孙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美]罗伯特·吉尔平著:《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123页。
    2何俊志、杨季星提出存在社会中心论、国家中心论与制度中心论三大理论视角,其中“制度”是指历史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制度,包括:一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选举竞争和政治博弈的规则,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党结构、国家正式机构与政党和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结方式。见何俊志、杨季星:《社会中心论、国家中心论与制度中心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视角转换》,《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其实,他们所说的制度既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等国家部门,也包括政党和利益集团等社会主体,本质上是国家社会互动论。
    3David K. Ryden, Representation in crisis:The Constitution,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p.73.
    1[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著:《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2[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版,第107页。
    3同上,第92-93页。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一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5转引自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6[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页。
    7何俊志、杨季星:《社会中心论、国家中心论与制度中心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视角转换》,《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8[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页。
    1郑永年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2[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53页。
    3同上,第285页。
    4[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30页。
    5 Otto Hintze, The Historical Essay of Otto Hintz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p.13.
    1转引自[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80页。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顾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09页。
    3 Mosca, G, 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Mcgraw-Hill).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A.Livingstone.1939.p.50.
    3[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4[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著,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1同上,第127页。
    2[美]埃里克·A·诺德林格著:《民主国家的自主性》,孙荣飞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3同上,第6页。
    4张小劲、景跃进著:《比较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5[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著,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6-97页。
    6[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陈海宏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1页。另见[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1页。
    2彼得·豪尔(Peter A.Hall):《管理经济:英法国家干预的政治学》,转引自何俊志、杨季星:《社会中心论、国家中心论与制度中心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视角转换》,《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页。
    2同上,第1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2页。
    6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155页。
    1[希]尼科斯·波朗查斯著:《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王宏周、马清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5-286页。
    2同上,第344-345页。
    3[英]拉尔夫·密利本德著:《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博铨、向东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7页。
    4张勇、杨光斌:《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脉络》,《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
    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7页。
    2刘剑:《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3[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页。
    4[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0-11页。
    5[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陈海宏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71页。
    6[美]西达·斯考切波著:《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0页。
    7 Peter B. Evans ed., State-Society Synergy: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7.
    1[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1页。
    2[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0页。
    3[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69页。
    4[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页。
    5[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68页。
    6[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陈海宏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8-69页。
    1同上,第69页。
    2[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9页;Peter B.Evans, 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3[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69页。
    4同上,第6页。
    5最早采用“强国家、弱国家”这样的分析类别的研究有J.P.Nettle, The State as a Conceptual Variable, World Politics 20 (July 1968),pp.559-592; Stephen D. Krasner,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N.J.:Pre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Peter J. Katzenstein,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The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8.
    6[美]约翰·齐斯曼著:《政府、市场与增长—金融体系与产业变迁的政治》,刘娟凤、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36页。
    7[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00-101页。
    1同上,第9页。
    2[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页。类似的研究还有Peter B.Evans, Embedded Aut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95;[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美]埃里克·A·诺德林格著:《民主国家的自主性》,孙荣飞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美]彼得·J·卡岑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等。
    3 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 Book of Essay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p.3.
    4 Stephen D. Krasner,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Raw Materials Investment and U.S. Foreign Polic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P.58转引自[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找回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4月版,第22-23页。
    5[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Joel S. Migdal, Strong Societies andWeak States: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prologue, p.17.
    2[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8页。
    3张勇、杨光斌:《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脉络》,《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阿尔蒙德等人认为,新国家主义把国际关系领域的国际无序和安全等概念引入到国内层面,是新马克思主义分析视角的延伸。Gabriel Almond, "The Return To the Stat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2(3),1988转引自朱天飚著:《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1葛传红:《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行为研究—巴西、印度、俄罗斯与中国比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专业2010年博士论文。
    2[美]约翰·齐斯曼著:《政府、市场与增长—金融体系与产业变迁的政治》,刘娟凤、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38页。
    1杨光斌、郑伟铭、刘倩:《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国家形态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林尚立等著:《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3吕芳著:《制度选择与国家的衰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128页。
    1刘召:《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批判与重构—基于中国实践的逻辑》,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论文,2011年。
    2 Dominguez, Jorge 1.1987, "Political change:Central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n Myron Weiner and Samuel P. Huntington. Eds., Understondl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pp.65-99, Boston:Little, Brown.转引自[美]罗伯特·杰克曼著:《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3姚洋著:《作为制度创新过程中的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0页。
    4[美]曼瑟·奥尔森著:《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52页。
    5姚洋:《中性政府:对转型期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解释》,《经济评论》2009年第3期。
    1[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2 Joel S. Migdal, Strong Society and Weak State: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pp.4-5.
    3[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黄兆辉、廖志强译《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8-9页。
    4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王绍光著:《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5 Jun Ma, "If You Can't Budget, How Can You Govern?"-A Study of China's State Capacity, Public Admin. Dev. 29,9-20(2009).
    6黄清吉:《现代国家能力的构成: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统合分析》,《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1[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页。
    2[英]约瑟夫·熊彼特:《税务国家的危机》,转引自[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84页。
    3同上,第284页。
    4[美]西达·斯考切波著:《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0页。
    1 Organski, A.F.K., and Jacek Kugler. The War Ledger.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81,转引自[美]罗伯特·杰克曼著:《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2[美]阿图尔·科利著:《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02页。
    1[美]斯蒂芬·哈格德著:《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刘丰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40页。
    2苏长和:《国际化与地方的全球联系—中国地方的国际化研究(1978-2008)》,《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
    3[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5页。
    4杨光斌著:《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
    1[美]威尔逊:《行政学研究》。转引自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2[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
    2[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1张曙光:《国家能力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见董辅扔等著:《集权与分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2朱天飚著:《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3[美]埃里克·A·诺德林格著:《民主国家的自主性》,孙荣飞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1王绍光著:《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2[美]西达·斯考切波著:《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3页。
    3同上,第31页。
    1转引自[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86页。
    2葛传红认为,当国家的自主性程度达到某一个临界点时,那么这个国家便可以称之为“自主性国家”。见葛传红:《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行为研究—巴西、印度、俄罗斯与中国比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10年博士论文。但是葛传红并没有给出这个临界点,也没有说明这个临界点量化的标准,只是空泛地提出临界点的想法,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因此本文不同意他的说法。
    3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1参考[美]查尔斯·蒂利著:《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0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3页。
    2朱天飚著:《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3林尚立:《<政治社会学导论>推荐序言》,见[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7页。
    4龚上华:《论国家能力的强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5诺斯认为,国家的存在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国家又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渊源。见[美]道 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页。
    1斯蒂芬·D·克拉斯纳:《美国的商业和货币政策:解开国外有力和国内软弱的悖论》,见[美]彼得·J·卡岑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72页。
    2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181页。
    3 Peter B.Evans, Predatory, Developmental, and Other Apparatuses:A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on the Third World States, Sociological Forum,1989(4).
    1[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美]查默斯·约翰逊著:《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351-355页。
    3 Peter B. Evans, 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3T·J·彭佩尔:《日本的对外经济政策:国际行为的国内基础》,见[美]彼得·J·卡岑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5 Elinor Ostrom, "Crossing the Great Divide Coproduction, Synergy and Development" in Peter B. Evans ed, State-Society synergy: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7.pp.85-118.
    6 WaiFung Lam, "Institution Design of Public Agencies and Coproduction:A Study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 in Taiwan," in Peter B. Evans ed, State-Society synergy: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7.pp.11-47.
    1 MinXin Pei,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 Kenneth Lieberthal & Michel Oksenberg, Policymaking in China: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Kenneth Lieberthal.& David Lampton,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David Lampt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3吴国光、郑永年:《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王绍光著:《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5孙立平:《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6 Shue, V.,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7 Nathan.A.J., "Present at the Stagnation:Is China's Development Stalled?" Foreign Affairs 85(4).2006.
    1 Yang, D. L., "Rationalizing the Chinese Stat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vernment Reform."In Chienmin Chao & Bruce Dickson(eds.), Remaking the Chinese State Strategies,Society and Security. 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1. Yang, D. L., "Remaking the Chinese Leviath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Governance in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 Yang D. L., Reform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A].In David Goodman and Gerald Segal(ed.).China Deconstructs:Politics, Trade, and Regionalism[C]. NewYork:Rouledge,1994.
    3[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何俊志、孙嘉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64页。
    1郭定平认为中国与东亚模式国家存在着历史经验、代议机关的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际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见郭定平著:《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6页。
    2[美]斯蒂芬·哈格德著:《走出边缘—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成长的政治》,陈慧荣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8页。
    3 Harold Jacobson & Michel Oksenberg.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MF, the World Bank, and GATT:Toward a Global Economic Order,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p.18.
    4[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12-13页。
    1[美]斯蒂芬·哈格德著:《走出边缘—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成长的政治》,陈慧荣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43页。
    1[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十版),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1关于个案研究,可参看Yin Robert K,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1994。也可参看Alexander L. Gorge、Andrew Bennett,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London,2004。写作中,本文重点参看了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和王敬尧、周凤华:“政治学研究中的个案方法”,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1[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第二卷),袁志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8页。
    2[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2页。
    1陈晖主编:《比较海关法》,中国海关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2戴一峰、谭新喜:《中国海关国际化进程研究》,《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8年9月。
    1[美]李侃如著:《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1郭定平著:《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5页。
    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4辛向阳著:《大国诸侯》,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273页。
    5 Shue, V.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 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p.158-162.
    2Ibid, pp.3-18.
    3谢淑丽:《国际化与中国的经济改革》,[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姜鹏、董素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当时党和政府反对社会中一部分人将局部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露骨地推行特殊团体的利益被批评为宗派主义、本位主义或者地方保护主义。见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5[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1朱剑白、徐鸿:《建国以来我国海关领导体制沿革的回顾》,《海关研究》1993年第4期。
    2[美]李侃如著:《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8页。
    3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4林毅夫、蔡肪、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前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1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4月5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文献》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6页。
    2林毅夫、蔡肪、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3宿世芳:《对中国海关代表团首访西欧的回顾》,《海关研究》2004年第4期。
    4陈少华著:《海关权力的宪政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1朱剑白、徐鸿:《建国以来我国海关领导体制沿革的回顾》,《海关研究》1993年第4期。
    2黄超远:《建国以来的四次走私高潮和海关反走私斗争》,《人民海关》1984年第5期。
    1杨海坤、会亮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问题刍议》,载张千帆、[美]葛维宝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160页。
    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3同上,第138页。
    1周恩来:《在讨论<关于全国关务会议的总报告>的会议上的发言》,见孔原:《回忆周恩来总理与新中国人民海关建设》,《海关研究》1987年第3期。
    2朱剑白、徐鸿:《建国以来我国海关领导体制沿革的回顾》,《海关研究》1993年第4期
    3宿世芳:《对中国海关代表团首访西欧的回顾》,《海关研究》2004年第4期。
    1吴仪:《坚决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瞭望>新闻周刊》1998年9月28日。
    2赵晓航:《“危机”之后的痛定思痛》,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1根据《国务院关于口岸开放的若十规定》,口岸是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港口、机场、车站、通道等。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一类口岸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类口岸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
    2吴仪:《实行“大通关”制度,提高口岸通关效率》,《中国海关》2002年第7期。
    3 Kenneth Lieberthal, "Introduction: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s," in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eds., Policy Making in China: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pp.1-30.
    1汪玉凯:《冷静看待“大部制”改革》,《理论视野》,2008年第1期。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9页。
    1吴仪:《坚决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瞭望>新闻周刊》,1998年9月28日。
    2[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3朱镕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迅速而严厉地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求是杂志》1998年第17期。
    4宿世芳:《改革开放之初打击走私工作回顾》,《海关研究》2005年第2期。
    1以上五次会议情况见宿世芳:《改革开放之初打击走私工作回顾》,《海关研究》2005年第2期。
    1朱镕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迅速而严厉地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求是杂志》1998年第17期。
    2[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陈海宏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5页。
    1 Jianxing Yu & Ziying He, The Tension Between Governance and State-Building,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011)16:1-17
    2笔者在向有关海关工作人员访谈时,有人表示,海关被赋予刑事执法权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属于立法倒退。
    2转引自郭定平著:《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1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1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1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1[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1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sus (美国商务部普查局)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 Part2, Washington, DC: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1975转引自[美]I·M·戴斯勒著:《美国贸易政治》,王恩冕、于少蔚译,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 Robert Pastor,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U.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pp.77-79.
    3 E.E.Schattneider, Politics, Pressures and Tariff, New.York.:Prentice-Hall,1935; Barry Eichengree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moot-Hawley Tariff', in Jeffrey A.Frieden and David A.Lake eds.,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s and Wealth,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pp37-46.
    4斯蒂芬·D.克拉斯纳:《美国的商业和货币政策:解开国外有力和国内软弱的悖论》,见[美]彼得·J·卡岑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05-106页。
    5孙哲、李巍著:《国会政治与美国对华经贸决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2-93页。
    1[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51页。
    2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3周琪、齐皓:《美国债务危机:一场民主政治的危机》,《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8月19日第4版。
    4[美]阿图尔·科利著:《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2页。
    5[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6页。
    1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页。
    2杨宏山著:《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225页。
    5同上,第264-265页。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8陈少华著:《海关权力的宪政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1朱天飚著:《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林毅夫、蔡肪、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3戴杰:《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海关工作的通知,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关—在1988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3月15日)。
    1余大乐:《反思与超越:对海关工作指导思想的理性思考》,《海关研究》1999年第1期。
    2戴杰:《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海关工作的通知,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关—在1988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3月15日)。
    3戴杰:《支持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建设,努力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在1993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报告》(1993年1月11日)。
    4钱冠林:《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30日),《海关研究》1994年第1期。
    5黄汝凤:《关于制定建立现代海关制度决定若干问题的说明》,《海关研究》1998年第4期。
    1李岚清:《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月24日),《海关研究》1996年第1期。
    1于广洲:《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努力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7月17日),《海关研究》2011年第4期。
    2同上。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页。
    2[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9页。
    1牟新生:《以科学治关理念统领海关工作,全面建设和谐海关—在2007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7年第1期。
    2阳振荣认为,中国海关具有“把关”和“服务”两大职能,把关就是通过征收税款,实施贸易管制和打击走私来把好国门;服务就是通过提高通关效率、营造进出口贸易环境,为国际贸易提供便利,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见阳振荣:《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背景下海关职能整合与创新研究》,复旦大学2010MPA论文。2005年,前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向总理温家宝汇报时将海关当前的任务概括为海关监管、海关征税、打击走私、海关统计、加贸保税、海关稽查、口岸管理等七项职责。也有人认为,海关非传统职能包括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边境保护、保障供应链的安全与便利及口岸一体化等四大职能。见中国海关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年研究报告“国际海关发展新趋势—非传统职能对中国海关的影响和对策”。
    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5页。
    1中国海关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海关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2[日]朝仓弘教著:《世界海关和关税史》,吕博、安丽、张韧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1 Corden M. 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Welfare,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89转引自[阿塞拜疆]A.A.阿里耶夫著:《海关业务与世界经济发展》,方宁、刘平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2陈少华著:《海关权力的宪政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3牟新生:《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在200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2年第1期。
    41999年钱冠林署长报告中回顾1998年工作时,“一是总署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二是打击走私成绩显著,三是税收计划超额完成”。2007年牟新生署长报告中回顾2006年海关工作时,“一是‘海关管理理念更加丰富和完善’,二是海关税收、打私等‘海关各项工作全面完成’”。除这两年的署长报告外,其他年份都把“海关税收”放在首位。
    1李岚清:《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月24日),《海关研究》1996年第1期。
    2《温家宝同志肯定综合治税税收工作》,《海关研究》2005年第6期。
    3温家宝:《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现代海关制度建设》,《海关研究》2006年第4期。
    4盛光祖:《进一步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一在2010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10年第1期。
    5刘广平:《建立征管长效机制,确保税款应收尽收》,《海关研究》2003年第1期。
    1黄晓军著:《从关税征管走向关税治理—中国海关关税管理的制度变迁研究》,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2高融昆著:《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3同上,第34页。
    1盛光祖:《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2009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9年第1期。
    1[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1页。
    2 Johnson Chalmer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 In Claude E. Barfield, Jr. and William A. Schambra(eds), The Politics of Industrial Poli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190.
    3于广洲:《践行“四好”总体要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在201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12日。
    1资料来源:王元颖著:《关税保护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1李军鹏:《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的新思路》,《行政论坛》2007年第5期。
    2宿世芳主编:《当代中国海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5页。
    3同上,第336页。
    4王意家、甄鸣、孙国权编著:《海关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5同上,第188-191、245页。
    6同上,第188、248页。
    1邵铁民、陈晖主编:《海关法学》,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2中国海关通志编辑部:《中国海关通志》第三卷(当代卷)·《人事教育》(第一册)2011年版,第84页。
    31989年的资料来源见王意家、甄鸣、孙国权编著:《海关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192页;2012年的资料来源见http://www.customs.gov.cn/Default.aspx?tabid=2798,2012年2月27日访问。
    1牟新生:《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在2008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暨海关系统“双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
    2钱冠林:《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30日)。
    1戴杰:《支持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建设,努力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在199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1992年第1期。
    2牟新生:《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在2008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暨海关系统“双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
    1高融昆:《关于建立海关稽查制度的思考》,《海关研究》1994年第3期。
    1[美]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许道然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2张静著:《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赵光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在中国海关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海关研究》2009年第3期。
    2[美]查默斯·约翰逊著:《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77页。
    1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2[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68页。
    3[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6页。
    1[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8页。
    2[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6页。
    3同上,第739页。
    4查尔斯·T·葛德塞尔:《为官僚制正名—一场公共行政的辩论》,张怡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5[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9页。
    1 Peter B. Evans, 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pp.3-24.
    2[英]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下),陈海宏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87页。
    3[美]阿图尔·科利著:《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5页。
    4王海峰:《干部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与国家建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专业2009年博士论文。
    5郑永年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6王意家、甄鸣、孙国权编著:《海关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1同上,第262-263页。
    2戴杰:《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海关工作的通知,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海关—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3月15日)。
    3《海关总署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1998年3月4日)。
    4《2004—2010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修订)。
    5盛光祖:《进一步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在2010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月27日)。
    1天津海关政工办:《理论学习文摘》第十期,天津海关政工办网,2008年5月15日。
    2http://new.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11120777.htm,2012年2月29日访问。
    3王意家、甄鸣、孙国权编著:《海关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4资料来源:上海海关学院培训部,2012年3月搜集。
    1贾晓波:《海关人才队伍建设刍议》,《海关研究》2010年第5期。
    2[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9页。
    1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页。
    2宿世芳主编:《当代中国海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376-377页。
    3于广洲:《在张宝威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2011年9月21日),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10/tab44657/info321029.htm,2012年2月29日访问。
    1黄臻:《“关魂,,初探》,《海关研究》2006年第5期。
    2黄埔海关课题组:《海关关魂:忠诚守国门》,《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牟新生:《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在2008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月8日),《海关研究》2008年第1期。
    4高鹏:《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社科纵横》2011年第8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
    1于广洲:《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努力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7月17日),《海关研究》2011年第4期。
    1 http:/www.chinanews.com/n/2003-09-12/26/346000.html,2011年10月27日访问。
    2[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建构—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4页。
    1[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9页。
    2郑永年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1转引自李传军著:《管理主义的终结—服务型政府兴起的历史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2同上,第57页。
    3郑永年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1海关总署国际合作司、监察局编:《中外海关廉政建设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页。
    2转引自胡鞍钢:《腐败与发展》,《决策与信息》2004年第1期。
    3胡鞍钢:《腐败,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中国改革》2001年第4期。
    4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5乔尔·S·赫尔曼(Joel S. Hellman)提出,“政府俘获”是指企业向立法官员提供报酬来改变立法,属于“立法腐败”:而作为传统腐败的“国家掠夺之手”则仅仅是指执法过程中的腐败,也叫“行政腐败”。 见乔尔·S·赫尔曼:《转型经济中对抗俘获和行政腐败》,叶谦、宾建成编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2期。本文对“俘获”和“掠夺”的界定与乔尔·S·赫尔曼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被俘获腐败是一种无奈的腐败,这种无奈的根源来自立法上的不授权。但界定标准不同,本文以主观意志为标准,被俘获既包括立法领域,也包括执法领域的无奈。
    1赵晓航:《“危机”之后的痛定思痛》,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2龙道政:《回顾历史,警示未来—从五年回顾教育谈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1[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著:《腐败与政府》,王江、程文浩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2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1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2同上,第298-299页。
    3郑永年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4朱镕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迅速而严厉地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求实杂志》1998年第17期。
    1《法院情况反映》(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10月14日),转引自周卫前:《牢记历史教训,不能让海关执法腐败的悲剧重演》,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2《耿永祥的忏悔书》,转引自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3吴仪:《坚决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瞭望>新闻周刊》1998年9月28日。
    4庄清水:《论海关工作的指导方针的历史地位》,《海关研究》1999年第1期。
    1[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2朱镕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迅速而严厉地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求实杂志》1998年第17期。
    3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4见《参考消息》,1998年12月19日。
    52000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工作总结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胡锦涛在会上宣布:1998年底,军队、武警部队和各级政法机关已经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见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0/20000525/77508.html
    1胡鞍钢等著:《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赵晓航:《‘危机’之后的痛定思痛》,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1钱冠林:《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月25日)》,《海关研究》1999年第1期。
    2毛新堂:《我所走过的五年海关历程—五年的所见·所感·所思》,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3海韵:《厦门远华大案—查缉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纪实(二)》,《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第16期。
    1朱香山:《海关关长,把不住人生之关—湛江海关原关长曹秀康特大受贿案纪实》,《检察风云》1999年第9期。
    2李春成:《制度、裁量权与德性—关于行政伦理建设的一点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页。
    1[美]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中]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2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548页。
    3[美]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568页。
    4赵晓航:《‘危机’之后的痛定思痛》,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5官志:《对海关工作方针和当前形势的若干思考》,《海关研究》1999年第5期。
    1《耿永祥的忏悔书》,转引自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2钱冠林:《管住自己的人,把好国家的门—把海关改革和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2000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0年第1期。
    1[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著:《腐败与政府》,王江、程文浩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2钱冠林:《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月24日),《海关研究》1996年第1期。
    3同上。
    4钱冠林:《加强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在2001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1年第1期。
    5同上
    1钟文:《查办厦门远华走私大案来龙去脉》,《北方经济》2001年第1期。
    2赵晓航:《‘危机’之后的痛定思痛》,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4页。
    1牟新生:《当前海关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在全国海关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2001年4月17日),《海关研究》2001年第3期。
    2钱冠林:《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月17日)。
    3[南非]罗伯特·克利特加德著:《控制腐败》,杨光斌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页。
    2《荀子·性恶》。
    3[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1陈尧:《发展型国家模式及其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著:《腐败与政府》,王江、程文浩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1黄奕钿:《“红包”现象透析》,《海关研究》2006年第4期。
    2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3[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孟子·离娄上》。
    2署察发(2005]203号《海关总署关于违反“海关人员6项禁令”有关案件情况的通报》。
    3牟新生:《全面提高海关把关服务能力,高质量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在2005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3日。
    4盛光祖:《进一步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在2010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月27日。
    1牟新生:《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再创海关工作新的辉煌-在全国海关5年回顾教育总结交流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9月3日)。
    2本表系作者根据相关新闻报道制作。
    3[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1牟新生:《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再创海关工作新的辉煌—在全国海关5年回顾教育总结交流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9月3日)。
    2牟新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警示后人—在总署机关“5年回顾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30日)。
    3牟新生:《全面提高海关把关服务能力,高质量地完地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在2005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5年第1期。
    4牟新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海关改革与建设—在2006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6年第1期。
    5《耿永祥的忏悔书》,转引自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1林尚立:《“我国的政治建设与反腐败”笔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
    2[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著:《腐败与政府》,王江、程文浩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3[南非]罗伯特·克利特加德著:《控制腐败》,杨光斌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148页。
    1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2朱香山:《海关关长,把不住人生之关—湛江海关原关长曹秀康特大受贿案纪实》,《检察风云》1999年第9期。
    1张阿玲:《海关“两大风险”背景下的海关内控机制解读》,《海关研究》2010年第1期。
    2李克农:《着力防控海关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开创内控机制建设和督察内审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海关内控机制建设部署会暨督察内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3月26日),《海关研究》2010年第2期。
    3同上。
    1牟新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海关改革与建设—在2006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6年第1期。
    2[美]汉弥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4月版,第266页。
    3同上。
    1[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99、403页。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页。
    2辛向阳著:《大国诸侯》,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412页。
    3转引自王绍光著:《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4[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5页。
    1薄贵利著:《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328页。
    3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175页。
    1转引自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页。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页。
    2王绍光著:《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3同上,第125页。
    1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0页。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2[美]戴维·杜鲁门著:《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3英国学者罗德·黑格(Rod Hague)与马丁·哈罗普(Martin Harrop)以及中国学者刘军宁等人认为中国没有利益集团。见[英]罗德·黑格(Rod Hague)与马丁·哈罗普(Martin Harrop)著,张小劲等译《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军宁《中国哪有什么利益集团》,见《财经文摘》2006年第11期。
    4郑必坚:《大变动,再认识》,《人民日报》1988年5月20日。
    5邓大才:《论政府竞争》,《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周振华:《地方政府行为方式与地方经济自主发展》,《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2何显明著:《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许惠文对此持相反观点,认为向地方放权恰恰可以打破原来的“蜂窝状的组织结构”(honey comb society),削减地方权力而增强了国家权力。见Shue, V.1988,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何显明著:《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2[日]加藤弘之:《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开放时代的验证》(日文版),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116页。转引自郭定平著:《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3转引自杨红伟:《海关学者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争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2007年第4期。
    4王绍光著:《分权的底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1 Geoffrey Brennan and James Buchanan, 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p.186.
    2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第21-22页。
    3 Montinola. Q Qian Y. Y., and Weingast B.R.,Federalism, 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J]. World Politics, October,1995:50-81
    4刘银喜:《财政联邦主义视角下的政府间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5[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6陈水生:《中国利益集团的成长逻辑与动力机制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1吴仪:《坚决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瞭望>新闻周刊》,1998年9月28日。
    2 Kenneth Lieberthal, "Introduction:The "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Model and Its Limitations,"in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eds., Policy Making in China: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pp.1-30.
    1[美]曼瑟·奥尔森著:《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44-47页。
    2魏运亨:《丹东市特大汽车走私案查处始末》,《辽宁法制报》1995年12月29日。
    1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2姚洋:《中国财政联邦化及其后果》,http://finance.sina.com.cn.2004年7月22日。
    3何显明著:《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294页。
    4最高人民法院:《刘起山、范占武、刘宁走私、行贿、受贿案裁定书》,http://www.pkulaw.cn/fulltext form.aspx。
    1何显明著:《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434-435页。
    2朱镕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迅速而严厉地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求是杂志》1998年第17期。
    3周振华:《地方政府行为方式与地方经济自主发展》,《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三期。
    4郁建兴、徐越倩:《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浙江省个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5期。
    1麻挺松:《代理合约特性与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4页。
    3李国权等:《以史为鉴,推动湛江海关的持续稳定发展——湛江海关五年历程的回顾与反思》,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1何显明著:《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8页。
    2 Tiebout. C,,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1956, pp.416-424.
    1阁业安、宋紫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
    2牟新生:《当前海关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在全国海关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2001年4月17日),《海关研究》2001年第3期。
    3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海关总署前署长牟新生在2007年8月14日接受凤凰卫视吴小莉专访时说,他(赖昌星)走私的规模实际上是800亿,因为他把整个单据全部销毁了,因此只查了500多亿。
    4厦门海关原关长毛新堂说,该关2003年税收是97.5亿元,是1998年的3.83倍。见毛新堂:《我所走过的五年海关历程》,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1李多宽:《海关5年历程的理性思考》,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2赵晓航:《‘危机’之后的痛定思痛》,见中国海关学会主办:《五年回顾教育论文集》,2004年8月。
    1牟新生:《当前海关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在全国海关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2001年4月17日),《海关研究》2001年第3期。
    1 Qian Y. Y, and Weingast B.R.,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149-185.;Montinola. G, Qian Y. Y, and Weingast B.R.,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J]. World Politics, October,1995:50-81, Weingast B.R. 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Vol.11, No.1,1995:1-31转引自郭定平:《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6页。
    1 Qian Y. Y., and Weingast B.R.,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149-185.;Montinola. G, Qian Y. Y, and Weingast B.R.,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J]. World Politics, October,1995:50-81, Weingast B.R. 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Vol.11. No.1,1995:1-31参考彭彦强:《中国式联邦主义及其争论与启示》,《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年第10期;乔森纳·罗登、苏珊·罗斯—阿克曼:《联邦主义保护市场吗?》,载张千帆、[美]葛维宝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71-121页。
    2乔森纳·罗登、苏珊·罗斯—阿克曼:《联邦主义保护市场吗?》,载张千帆、[美]葛维宝编:《中央与地 方关系的法治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郭定平:《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2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在《国际贸易的未来》一文中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
    3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4转引自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第204页。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7页。
    2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1卞彬:《我国保税港区发展及其功能创新和整合研究》,《探索》2009年第2期。
    1卞彬:《我国保税港区发展及其功能创新和整合研究》,《探索》2009年第2期。
    1[美]阿图尔·科利著:《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17页。
    2钟坚:《世界出口加工区的由来、发展及运行机制》,《特区经济》2000年第11期。
    3孙毅彪:《“四好”的关键在求“好”上—重温列宁的<谈谈辨证法问题>》,《海关研究》2011年第6期。
    1孙毅彪:《“四好”的关键在求“好”上—重温列宁的<谈谈辨证法问题>》,《海关研究》2011年第6期。
    2同上
    3同上
    4沈建明:《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海关研究》,2010年第5期。
    1乔森纳·罗登、苏珊·罗斯—阿克曼:《联邦主义保护市场吗?》,载张千帆、[美]葛维宝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2彭彦强:《中国式联邦主义及其争论与启示》,《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年第10期。
    3温家宝:《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反走私斗争》,《海关研究》,2003年第5期。
    1于广洲:《践行“四好”总体要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在201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12日)
    2李文健:《我国缉私新体制的实践效应与当前打私工作形势》,《海关研究》2008年增刊。
    3[美]曼瑟·奥尔森著:《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52页。
    4 Huang, Y. S.1996,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 Cambridge, New York, 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美]阿图尔·科利著:《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4-25页。
    2[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著:《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60页。
    3同上,第189-205页。
    1[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著:《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2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206页。
    3[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6页。
    4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5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6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1杨祖功、田春生、莫伟著:《国家与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2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3[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著《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4樊纲著:《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5同上,第47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1傅自应主编:《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2同上,第129页。
    1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9页。
    2有人提出,中国2004年实行外贸登记备案制是WTO施加压力的结果。见盛斌第159-162页。
    1傅自应主编:《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2陈晖、邵铁民主编:《海关法释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3掌孝恩:《我国报关服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海关研究》2003年第2期。
    1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2 Perkins. D.H.,China's Gradual Approach to Market Reform, 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Experiences of Economics Reform and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1992,EL Escorial, Spain转引自林毅夫、蔡肪、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1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64页。
    2杨祖功、田春生、莫伟著:《国家与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1页。
    3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48页。
    2梅俊杰著:《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辩》,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57页。
    3[美]保罗·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1版),麦格劳出版社1980年版,第651页。转引自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王健编著:《国际政治经济学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2杨圣明主编:《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税司编写:《中国关税—制度、政策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27-31页。
    1郑巨刚:《科学发展观“实践性特点”与海关工作创新》,《海关研究》2009年第1期。
    2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5-96页。
    1[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7页。
    2同上,第46页。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3页。
    2 Peters, B. Guy(1989),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 Third Edition (New York:Longman).p.4
    2[澳]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1[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2 Hood, Christopher,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Public Administration,69,1,p.3-19
    2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3页。
    3郭定平著:《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1[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转引自唐娟著:《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著:《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5页。
    2余大乐:《反思与超越:对海关工作指导思想的理性思考》,《海关研究》1999年第1期。
    1牟新生:《在全国海关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4月17日),《海关研究》2001年第3期。
    2牟新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贯彻海关工作新方针—在全国海关新方针优秀论文版奖交流会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2年第6期。
    1同上。
    2孙书军、范巍:《关于构建通关大监管体系的战略研究》,《海关研究》2010年“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专刊。
    1高融昆著:《中国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
    2孙书军、范巍:《关于构建通关大监管体系的战略研究》,《海关研究》2010年“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专刊。
    3薛金楼:《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的几点思考》,《海关研究》2010年“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专刊。
    4田辉:《中国海关权力地方化倾向分析》,复旦大学2010年MPA论文。
    1[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2朱仪仁:《整合创新,优化管理,着力推进科学监管》,《海关研究》2010年“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专刊。
    3王润生:《进一步贯彻全面改革的方针,努力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海关总署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报告》(1983年10月5日)。
    2[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1《海关总署关于建立现代海关制度的决定》(1998年3月4日)。
    2《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修订)。
    3钱冠林:《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月17日),《海关研究》1995年第1期。
    4宗志、江鲁:《MOU—打击走私的利刃—海关系统开展MOU工作综述》,《中国海关》2000年第8期。
    5同上。
    1钟俊华:《构建快捷审价创新通关模式》,《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13期。
    2[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5页。
    3周聃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3页。
    1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2王泽鉴:《债法原理(一)基本原理债之发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美]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著:《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王展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2[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清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76页;Peter B. Evans, 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pp.39-42
    3[美]斯蒂芬·哈格德著:《走出边缘—一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成长的政治》,陈慧荣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07-309页。
    3郭定平著:《政党与政府》(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228页。
    1[美]查默斯·约翰逊著:《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218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278页。
    2戴杰:《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海关工作的通知,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海关—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1988年3月15日)。
    3宿世芳主编:《当代中国海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1傅自应主编:《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2杨圣明主编:《中国关税制度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3吴乃文:《中国的关税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人民海关》1985年第1期。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7页。
    2高融昆:《加工贸易管理的两难困境和模式选择》,《海关研究》1998年第7期。
    3朱镕基:《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迅速而严厉地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求是杂志》1998年第17期。
    4盛斌等人认为,国家鼓励加工贸易造成了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隐性补贴”和对中西部地区利益的损
    1龚正:《在全国海关加工贸易理论管理研讨会暨论文颁奖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6日),《海关研究》,2003年第6期。
    2傅自应主编:《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3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页。
    1[英]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02页。
    1朱剑白:《进一步发挥海关职能,更好地为经济调整服务—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发言》(1981年4月10日)。
    2王润生:《进一步贯彻全面改革的方针,努力开创海关工作新局面—海关总署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报告》(1983年10月5日)。
    1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编:《德国中小企业促进政策分析与评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0页。
    1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9页。
    2傅自应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1[美]西达·斯考切波著:《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1页。
    2[美]斯考切波:《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转引自[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找回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页。
    3 Thomas Riss-Kappen, ed., Br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Non-state Actors, Domest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19.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511页。
    2潘伟杰:《全球化、主权国家与宪政秩序》,《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4同上,第28-30页。
    5同上,第33页。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页。
    2同上,第39页。
    3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4同上,第86页。
    1杨雪冬:《国家自主与中国发展道路》,《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英]戴维·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3 S. Krasner, Compromising Westphal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3,1995.
    3[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页。
    1占美柏:《经济全球化:通往近代宪法之路》,《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2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吉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3邓正来:《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7页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世界经济展望》,康以同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5[英]苏珊·斯特兰奇著:《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肖宏宇、耿协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6转引自时殷弘:《论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被侵蚀和被削弱》,《国际论坛》2001年第4期。
    1[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应对全球化》,常和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2苏长河:《国际化与地方的全球联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1期。
    1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2詹姆士·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
    3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127页。
    4马丁·阿尔布劳著:《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高相泽、冯玲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72页。
    1尤根.哈贝马斯:《超越民族国家?》,载贝克等著:《全球化与政治》,柴方国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9页。
    2[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著:《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1转引自[阿塞拜疆]A.A.阿里耶夫著:《海关业务与世界经济发展》,方宁、刘平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转引自俞可平:《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3 Samual P.Huntington, "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World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25.April,1973,p.364.转引自T.J.彭佩尔:《日本的对外经济政策:国内行为的国内基础》,见[美]彼得·J·卡岑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9页。
    1冯绍雷、卿文辉、范军:《关于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对话》,《新华文摘》1999年第11期,第12页。
    2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徐听、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页。
    3 Japan-Taxes on Alcoholic Beverages (WT/DS8/AB/R)P.15.
    1转引自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415-416页。
    2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8页。
    3[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和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4[美]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著:《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王展鹏译,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转引自俞可平:《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2转引自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3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1转引自[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应对全球化》,常和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2[阿塞拜疆]A.A.阿里耶夫著:《海关业务与世界经济发展》,方宁、刘平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3劳尔·普雷维什:《我的发展思想的五个阶段》,转引自王正毅著:《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2页。
    4同上,第43页。
    1傅自应主编:《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2王意家、甄鸣、孙国权编著:《海关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页。
    3[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0页。
    4[美]斯考切波:《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转引自[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找回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4月版,第9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同上,第266页。
    2转引自郑永年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3[美]斯蒂芬·哈格德著:《走出边缘—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成长的政治》,陈慧荣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09页。
    4美国学者约翰·鲁杰(John Gerard Ruggie)认为,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体现了贸易自由主义理念,因此称之为“镶嵌自由主义’'(embedded liberalism). John Gerard Ruggie,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6,1982(2), pp.379-415.
    1江忆恩(Alastir. Iain. Johnson):《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概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8期。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3同上,第373页。
    1宿世芳主编:《当代中国海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399页。
    2另外三个公约分别是《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公约》、《关于防范、调查、惩处违反海关法行为的海关行政互助公约》及《关于暂准进口的海关公约》。
    3《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前言>》,第8页,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朱高章:《海关国际合作新进展》,《中国海关》2010年第8期。
    2张乃根:《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几个主要国际法问题》,《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3朱镕基总理1999年3月15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1龙永图:《龙永图谈复关谈判》,《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海关总署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海关相关工作情况的报告》(2003年),见海关总署国际司网站。
    2同上。
    1樊勇明:《改革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原动力—中国入世的政治经济分析》,见陈志敏,[加]崔大伟主编:《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全球化》,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01页。
    2田野:《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一项研究框架》,《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
    3陈继勇:《中国入世风云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4刘光溪著:《共赢性博弈论—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1转引自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2龙永图:《龙永图谈复关谈判》,《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6年第3期。
    1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学海》2008年第2期。
    2相关的观点见樊勇明:《改革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原动力—中国入世的政治经济分析》,见陈志敏,[加]崔大伟主编:《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全球化》,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美]I·M·戴斯勒著:《美国贸易政治》,王恩冕、于少蔚译,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4龙永图:《龙永图谈复关谈判》,《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龙永图:《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国际社会主流》,《国际贸易问题》1999年第9期。
    1姚淑梅:《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及中国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战略对策》,《国际贸易》2010年第3期。
    1黄仁伟、刘杰著:《国家主权新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4页。
    2转引自朱天飚著:《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2页。
    3转引自[美]斯蒂芬·哈格德著:《走出边缘——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成长的政治》,陈慧荣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64页。
    4[新]吴作栋:《进入90年代的新加坡》,《新加坡》1985年第222期。
    1 Chalmers Johnson, Japan, Who Governs?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New York:W.W.Norton,1995, p.13.
    2《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世界银行政策调研报告),财政部世界银行业务司译,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1995年版。
    1[美]查默斯·约翰逊著:《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219页。
    1转引自范幸丽、王晶:《广场协议、日本长期经济萧条与人民币升值》,《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2陈晖主编:《比较海关法》,中国海关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3T·J·彭佩尔(T·J·Pempel):《日本的对外经济政策:国际行为的国内基础》,见[美]彼得·J·卡岑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陈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9页。
    4王人辉:《“广场协议”前后日元升值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经济论坛》2008年第12期。
    1转引自朱天飚著:《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2[美]西达·斯考切波:《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见[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页。
    3 P.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Vol.6,1994, pp.62-78.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45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3《中国海关》,2008年第12期。
    4于广洲:《践行“四好”总体要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在201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12日)
    5郑永年:《国际发展格局中的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 http://www.wcoomd.org,张树杰:《国际海关能力建设及对中国海关的启示》,《海关研究》2010年第5期。
    1张树杰:《海关现代化建设的全球行动:WCO“哥伦布计划”述评》,《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海关总署国际司WTO办编译:《中国海关现代化能力建设项目政策可行性研究中期报告》,见海关总署办公厅研究室:《海关政研参考》(第29期),2004年4月22日。
    2海关总署国际司网站:http://10.99.101.200:8001/海关WTO事务专栏,2011年3月1日访问。
    3朱高章:《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海关国际合作工作》,《海关研究》2008年第4期。
    1张树杰:《海关现代化建设的全球行动:WCO“哥伦布计划”述评》,《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 Robert O.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 pp3-4.
    2孙毅彪:《在全国海关外事工作会议上的主题讲话》(2011年11月22日)
    1关于国际海关规则“硬法”、“软法”的讨论参见朱秋沅著:《国际海关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6-53页。
    2宫占奎、刘晨阳:《APEC茂物目标——进程与评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盛斌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1宋欣扬:《2011年APEC发展新里程及对未来海关合作的影响》,《海关研究》2011年第3期。
    1赵儒霞:《在海关专员俱乐部成员与上海海关学院师生研讨会上的发言》(2010年9月15日)
    1盛光祖:《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海关,服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2011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月19日。
    2朱高章:《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海关国际合作工作》,《海关研究》2008年第4期。
    1 OECD.2005,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rade Facilitarion, OECD Policy Brief.
    2孙衷颖:《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便利化研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3 APEC, "Progress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a methodology to assess the Progress of APEC economies in meeting the Shanghai Accord's goal of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 by5% by 2006",2004/SOMI/EC/010.
    1见海关总署网站,http://10.99.101.200:8001/海关WTO事务专栏,2011年3月1日访问。
    1朱高章:《海关国际合作新进展》,《中国海关》2010年第8期。
    2牟新生:《全面推进海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在2004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海关研究》2004年第1期
    1赵儒霞:《在海关专员俱乐部成员与上海海关学院师生研讨会上的发言》(2010年9月15日)。
    1盛光祖:《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海关,服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2011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月19日)。
    2于广洲:《践行“四好”总体要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在201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12日)。
    3朱天飚认为,由于国家自主性、国家能力等概念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因此很难确定因果关系,“到底是强国家国家能力使一个国家有稳定的税务来源还是一个有稳定税务来源的国家就被认为是国家能力强”。见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1盛光祖:《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海关,服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2011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月19日)。
    2于广洲:《践行“四好”总体要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在2012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12日)。
    1[美]阿图尔·科利著:《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41页。
    2[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1[美]查默斯·约翰逊著:《通产省与口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20-2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九条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3[美]弗兰克·道宾主编:《经济社会学》,冯秋石、王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4安德烈·施莱弗、罗伯特·维什尼:《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赵红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1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
    2林尚立著:《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3时和兴著:《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142页。
    4[美]彼得·古勒维奇著:《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袁明旭、朱天飚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68页。
    5[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8页。
    1胡玉敏:《加大惩防腐败力度,提高风险防控效能,为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在2011年全国海关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11年1月19日)。
    [1]陈少华.海关权力的宪政基础[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2]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陈志敏,[加]崔大伟主编.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全球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程麟荪张香之主编.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董辅礽等.集权与分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7]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8]傅自应主编.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高融昆.海关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0]谷成.关税的效应分析与中国关税政策选择[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1]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2]郭定平.上海治理与民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13]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黄晓军.从关税征管走向关税治理—中国海关关税管理的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
    [15]黄仁伟、刘杰.国家主权新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6]李辉.腐败、政绩与政企关系—虚假繁荣是如何被制造和破灭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7]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8]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9]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0]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1]林毅夫、蔡肪、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2]刘光溪.共赢性博弈论—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3]马晓野.外贸体制与国际贸易波动—加入WTO前中国外贸政策效果评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4]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5]裴长洪主编.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7]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8]苏长河.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9]宿世芳主编.当代中国海关[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30]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1]孙哲、李巍.国会政治与美国对华经贸决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2]唐丽萍.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3]唐娟.政府治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4]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5]王军.走向法治: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海关行政法治化研究[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
    [36]王绍光.分权的底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37]王绍光.安邦之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8]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39]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0]王元颖.关税保护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1]王勇.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全球贸易关系背后的政治逻辑[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42]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3]吴国光、郑永年.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44]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45]肖佳灵.国家主权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46]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7]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8]杨圣明主编.中国关税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9]杨祖功、田春生、莫伟.国家与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0]叶松年.中国近代海关税则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5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2]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3]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4]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5]俞可平著.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6]詹庆华.全球化视野—海关洋员研究[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57]张千帆、[美]葛维宝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
    [58]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9]张宇燕.国际经济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0]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M].郁建兴、何子英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61]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62]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3]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阿塞拜疆]A.A.阿里耶夫.海关业务与世界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
    [2][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美]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M].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5][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6][美]埃里克·A·诺德林格.民主国家的自主性[M].孙荣飞、朱慧涛、郭继光译,南京:凤凰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7][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9][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0][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切波编.找回国家[C].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1][美]彼得·古勒维奇.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M].袁明旭、朱天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12][美]彼得·J·卡岑斯坦编.权力与财富之间[C].陈刚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3][瑞士]布鲁诺·S·弗雷.国际政治经济学[M].吴元湛、何欣、刘学中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14][日]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M].吕博安丽张韧译,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
    [15][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00-1992年)[M].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16][美]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M].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17][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陈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0][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2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韦森校,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3][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王建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4][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5][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6][美]G.M.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李增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7][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许道然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9][美]I-M·戴斯勒.美国贸易政治[M].王恩冕、于少蔚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30][美]杰弗瑞·S·班克斯,艾里克·A·哈努谢克编.政治经济学新方向[M].王志毅、李井奎、叶敏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1][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转型[M].冯钢、刘阳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经济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3][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4][澳]琳达·维斯、约翰·M·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M].黄兆辉、廖志强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35][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7][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宋新宁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8][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国际化与国内政治[M].姜鹏、董素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9][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0][南非]罗伯特·克利特加德.控制腐败[M].杨光斌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1][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3][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3卷)[M].张汇文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4][美]迈克尔·J·希斯考克斯.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M].于扬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5][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6][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二卷)[M].陈海宏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7][美]曼瑟·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M].李增刚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9][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0][美]默里·L·韦登鲍姆.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M].张兆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2][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M].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3][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M].黄中宪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4][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5][美]乔尔·S·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M].张长东、朱海雷、隋春波、陈玲译,南京:凤凰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56][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57][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4.
    [5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9][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陈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0][美]斯蒂芬·哈格德.走出边缘—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成长的政治[M].陈慧荣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1][美]斯蒂芬·哈格德.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M].刘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2][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M].王江、程文浩译,北京:新华出 版社,2000.
    [63][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M].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64][英]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M].肖宏宇、耿协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5][美]托马斯·莱昂斯.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M].毛立坤、方书生、姜修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6][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8][匈]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9][美]禹贞恩编.发展型国家[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70][美]约翰·齐斯曼.政府、市场与增长—金融体系与产业变迁的政治[M].刘娟凤、刘骥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71][美]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M].王展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2][美]詹姆士·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陈明明.比较现代化·市民社会·新制度主义—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政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J].战略与管理,2001,4.
    [2]陈水生.中国利益集团的成长逻辑与动力机制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7.
    [3]陈尧.发展型国家模式及其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4]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3,4.
    [5]冯绍雷、卿文辉、范军.关于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对话[J].新华文摘,1999,11.
    [6]葛传红.转型国家的国家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10年博士论文.
    [7]胡鞍钢.腐败,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J].中国改革,2001,4.
    [8]黄冬娅.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国家分殊性、自主性和有效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9]吉宓.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寻求自主性的战略选择—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为例[J].国际政治研究,2008,2.
    [10]江忆恩(Alastir. Iain. Johnson).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概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
    [11]孔原.回忆周恩来总理与新中国人民海关建设[J].海关研究,1987,3.
    [12]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建构[J].战略与管理,2001,6.
    [13]李姿姿.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J].学术界,2008,1
    [14]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三十年政治发展的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8,1.
    [15]刘广平.建立征管长效机制,确保税款应收尽收[J].海关研究.2003,1.
    [16]刘剑.国家自主性理论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0,6.
    [17]刘银喜.财政联邦主义视角下的政府间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08,1.
    [18]刘召.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批判与重构—基于中国实践的逻辑[D].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1年博士论文.
    [19]龙永图.龙永图谈复关谈判[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1996,3、4.
    [20]龙永图.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国际社会主流[J].国际贸易问题,1999,9.
    [21]娄万锁.贸易便利化理论根源探析[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1.
    [22]鲁克俭.试论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01,9.
    [23]李剑宇.试论区域整合工作的难点及其对策[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2.
    [24]彭彦强.中国式联邦主义及其争论与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3.
    [25]时殷弘.论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被侵蚀和被削弱—全球化趋势的最大政治效应[J].国际论坛,2001,4.
    [26]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6,4.
    [27]孙立平.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4,1.
    [28]孙明军.对当前中国国家能力的若干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0,5.
    [29]孙衷颖.区域经济组织的贸易便利化研究[D].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09年博士论文.
    [30]田野.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一项研究框架[J].国际观察,2008,2.
    [31]王海峰.干部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与国家建设[D].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09年博士论文.
    [32]王绍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J].战略与管理,1994,2.
    [33]王逸舟.主权范畴再思考[J].欧洲,2000,6.
    [34]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与自主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
    [35]杨光斌.制度变迁的路径及其社会科学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夏季.
    [36]杨光斌、李月军.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J].学海,2008,2.
    [37]杨光斌、郑伟铭、刘倩.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国家形态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9,4.
    [38]余大乐.反思与超越:对海关工作指导思想的理性思考[J].海关研究,1999,1.
    [39]余大乐.海关若干重大决策的回顾及其影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8,4.
    [40]于新东.论国际经贸新发展中的现代海关[D].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专业1999年博士论文.
    [41]郁建兴、徐越倩.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新角色[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42]郁建兴、周俊.马克思的国家自主性概念及其当代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2,4.
    [43]俞可平.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44]张勇、杨光斌.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脉络[J].教学与研究,2010,5.
    [45]赵成根.转型期的中央和地方[J].战略与管理,2000,3.
    [46]赵可金、倪世雄.主权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未来重构[J].教学与研 究,2005,10.
    [47]周业安、宋紫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周年[J].教学与研究,2009,11.
    [48]朱剑白、徐鸿.建国以来我国海关领导体制沿革的回顾[J].海关研究,1993,4.
    [1]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Chalmers Johnson,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1925-1975,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3]David K. Ryden, Representation in crisis:The Constitution,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4]David Lampt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5]Elinor Ostrom, Crossing the Great Divide Coproduction, Synergy and Development, in Peter B. Evans ed, State-Society 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7.
    [6]Goodman,D.S.G.&Gerald Segal,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ism:Economic Development, Conflict and Negotiation:In David S.G.Goodman & Gerald Segal(eds),China's Provinces in Reform:Class,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Lodon:Rontledeg,1997.
    [7]Huang, Y. S.,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 Cambridge,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8]Jianxing Yu & Ziying He,The Tension Between Governance and State-Building,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011) 16:1-17.
    [9]Jie Gao, Governing By Goals And Numbers:A Case Study in the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Build State Capacity in China, Public Admin. Dev. 29,9-20(2009).
    [10]Joel S. Migdal, 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 and Sociaty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1]Jun Ma, "If You Can't Budget, How Can You Govern?"-A Study of China's State Capacity, Public Admin. Dec.29,2009:9-20.
    [12]Kelliher, D.,Peasant Power in China:The Era of Rural Reform 1979-1989.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13]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59.
    [14]Lieberthal, K.& Michel Oksenberg, Policymaking in China: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15]Lieberthal,K.& David Lampton, Bureaucracy, Polit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16]Montinola G, Qian Y Y,and Weigast B R.Federalism, 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October,1995:50-81.
    [17]Nathan,A.J., Present at the Stagnation:Is China's Development Stalled? Foreign Affairs 85(4),2006.
    [18]Nordingger, Eric A., On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9]O'Brien,K.&Lianjiang Li,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s 31(2),1999.
    [20]Oi, J.,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21]Oi, J.,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World Politics Vol.45,No.1,1998.
    [22]Paul Collins, Hon s. Chan, State Capacity Building in China:an Introduction, Public Admin. Dev.29,2009:1-8.
    [23]Perry, E. J., Studying Chinese Polities:Farewell to Revolution. The China Journal 57,2007.
    [24]Peter B.Evans,"Predatory, Developmental, and Other Apparatuses:A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 on the Third World States", Sociological Forum,1989(4).
    [25]Peter B.Evans, 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26]Peter B.Evans, State-Society 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
    [27]Peter Gourevitch, 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2, No.4,1978.
    [28]Qian Y. Y. and Weingast B. R.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149-185.
    [29]Qian Y.Y.and Weingast B. R.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ⅡNo.4,1997:83-92.
    [30]Theda Skocpol, Br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1]Pei MinXin,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2]Risse-Kappen, Thomas ed., 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 Non-State Actors, Domest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3]Shue, V.,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4]Susan Shirk,"The Political Logical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35]Tony Saich, 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 (Second Edition), N.Y.:Palgrave Macmillan,2004.
    [36]Unger, J., "Rich Men, Poor Men:The making of New Classes in the Countryside." In David Goodman & Beverley Hopper(eds), China's Quiet Revolution:New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New York:St. Nartin's Press,1994.
    [37]Victor Nee, Peasant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Regulation in China, Victor Nee and David Stark eds.,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p.194-207.
    [38]Weingast B.R.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Feder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Mexico, China, and India. Hoover Institute, mimeo, February 2000.
    [39]Weingast B. R.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Law, Economic & Organization, Vol.11.No.1,1995:1-31.
    [40]Wong, C.P.W.Christopher Heady & Wing T.Woo, Fis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xford:Published for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1]Yang, D. L., "Rationalizing the Chinese Stat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enmin Chao & Bruce Dickson(eds.), Remaking the Chinese State:Strategies,Society and Security. 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1.
    [42]Yang, D. L., "Remaking the Chinese Leviath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Governance in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 gov.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4]世界海关组织(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WCO): http://www.wcoomd.org/
    [5]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http://www.wto.org/index.htm.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und, IMF): 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7]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http://www.cbp.gov/
    [8]中国政治学网:http://chinaps.cass.cn/
    [9]政治学研究与方法网:http://www.politics.fudan.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