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企业信用管理问题是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新领域,也是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方面的信用管理问题的研究却相对不足。为此,本文在概括分析了有关信用管理的概念、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然后采用逻辑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与模型,并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尝试构建了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并重点建立和应用客户信用分析评估模型,从而为我国众多外贸企业加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技术和管理制度;文章最后结合实际探讨了还需进一步研究的几点问题。
The credit management problem is not only a new domain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theory but also the great puzzle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practical economy in China. Peopl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problem more and more. In contrast, 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credit management problem about Chinese foreign trade. This thesis has firstly summarized the relative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credit management, and then analysed the actuals, existent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bout Chines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Thirdly, this thesis has adopted methods of the combination of norm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used foreign theories and models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for reference;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tried to design the system of customer's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bout Chines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and emphasized the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s of customer's credit risk analysis and ev
    aluation; accordingly offered Chines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a set of operable method, technique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trengthening customer's credit risk management. The last part of this thesis has explained several problems that relate to the system of customer's credit risk management about Chines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
引文
[1]“我国企业出口坏账率达5%出口坏账总额近1000亿美元”,中经网江苏中心采编,2003-02-08,http://www.3idea.net/jryw/jryw03020907.htm。
    [2]“诠释中国制造”,国研网专题集粹http://www.drcnet.com.cn/DrcNet/Subject/Subjectindex.asp。
    [3]转引自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p18。
    [4]转引自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1版,p2。
    [5]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p8。
    [6]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p159。
    [7]祁苑玲:《市场经济 信用体系 征信行业》,《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7月,p16。
    [8]【美】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p25-38。
    [9]"Credit Risk Modeling:Current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http://www.brs.org.
    [10]文学舟、谈中明:《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经济管理》2002年10月,p17。
    [11]金锡万:《企业风险控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p57-58。
    [12]同尾注[11]。
    [13]沈维:《重视信用管理 挑战市场风险——论中国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改革》,《对外经贸实务》2000年1月,p13。
    [14]同尾注[9]。
    [15]同尾注[9]。
    [16]肖光恩:《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财金贸易》2000年3月,p12。
    [17]张亚芬:“国际结算的发展趋势及对策”,http://www.allnetcn.com/zxzy/gjmy/0312000915.htm。
    [18]“涉外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2002-10-22,阿里巴巴商人网站,http://page.alibaba.com.cn/ali/news/detail/1/5192292.html。
    [19]刘淑勤:《试论我国外贸经营权的登记和审核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p49。
    [20]“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2年中国主要有五部分承诺”,百灵新闻网,2002-12-21,http://news.beelink.com.cn/20021221/1266898.shtml。
    [21]张毅:《外经贸部:我国有四万家私企获得外贸经营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2-25。
    [22]东方国际保理中心内部资料:《中国行业信用管理现状调查报告2001》。
    [23]同尾注[1]。
    [24]宋和平:“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原因及对策”,中国国际贸易网,http://www.chinaintertrade.net/article/gmtqyydc.htm。
    [25]Frank Deng:“消除出口中的风险误区”,中国营销传播网,2001-10-23,http://www.emkt.com.cn/article/55/5506.html。
    [26]潘志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问题》,《经济论坛》2002年10月,p13。
    [27]Jia, nmin; Dyer, James S., "Measures of Percerved Risk", 1999,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pril, Vol. 45 Issue 4, pp P522.
    
    
    [28] Altman,Edward I.and Saunders,Anthony, 1997,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Jo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ume: 21, Issue: 11-12, December, pp1733.
    [29] 殷明、崔毅:《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决策模刑研究》,《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4),p369。
    [30] 涌小雷:《企业信用管理典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第1版,p32。
    [31] F检验:即方程显著性检验。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B_0+B_1X_1+B_2X_2+…+B_KX_K+ε,总体显著性检验就是对总体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成立做出推断,即检验Y与解释变量X_1、X_2…X_K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32] t检验:即变量显著性检验。在回归模型Y=B_0+B_1X_1+B_2X_2+…+B_KX_K+ε中,t检验的目的在于判定解释变量的系数是否不为零,即能否判定B-1、B_2…B_K≠0。
    [33] 此处对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定义及其主要组成部分内容的设定,是由笔者根据《辞海》中对“体系”的定义的理解,同时结合对外贸易信用管理的特点自行总结得出的。
    [34] 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1版,p23。
    [35] 图3-4应用浦小雷:《企业信用管理典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第1版,p28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结构示意图改编而成。
    [36] “追讨1000亿海外巨资欠账 我国出口坏账率惊人”,今日传播网,2003-1-28,http://www.gz-today.com/news/article/41411.html。
    [37] 图表数据来源于“信用管理避免呆账”,华嘉经纬网,2001-3-12,http://www.bjhuajia.com/doc/news/articles/article 03.htm。
    [38] 周瑞平:《浅谈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财会月刊》2002年8月,p28-29。
    [39] 同尾注[38].
    [40] 朱红伟、王小军:“集团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阿里巴巴商人网站,2003-1-29,http://page.alibaba.com.cn/ali/news/detail/1/5213594.html。
    [41] Clarke,Brian w., , Aldershot, England; Brookfield, Vt., USA: Gower, c1995, pp223-235.
    [42] Ross, Donald G.; Pike, Richard H., 1997,"Export Credit Risks and the Trade Credit Offer:some Canadian Evidence", Jo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ume: 7, Issue: 1, April, pp55-56.
    [43] Clarke, Brian w., , Aldershot, England; Brookfield, Vt., USA: Gower, c1995, pp235-249.
    [44] 本案例来源于东方国际保理中心曾经受理的国际拖欠追收个案。
    [45] 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1版,p372。
    [46] 江虹,卓俏青:《中小企业的管理外购和联盟战略》,《中国乡镇企业》2002年第5期,p17-18。
    [47] 周德山:《国际保理业务——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必备工具》,《企业管理》2002年第7期,p25-26。
    [48] 张庆、郑人玮:《发展我国福费廷业务的思考》,《金融时报》2001-11-03。
    [49] 刘助仁:《出口信用保险研究的进展》,《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第7期,p19-22。
    [50] 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p9-10。
    
    
    [1] Adam, Tim Rene,2002,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Credit Risk Premium",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ume: 26, Issue: 2-3, March, pp. 243-269.
    [2] Altman, Edward I.and Saunders,Anthony, 1997,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Jo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ume: 21, Issue: 11-12, December, pp. 1721-1742.
    [3] Chen,Mu-Chen;Huang,Shih-Hsien,2002,"Credit Scoring and Rejected Instances Reassigning through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Technique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ume: 24, Issue: 4, May, pp433441.
    [4] Clarke, Brian w., , Aldershot, England; Brookfield, Vt., USA :Gower, c1995.
    [5] Jia, nmin; Dyer, James S., "Measures of Percerved Risk",1999,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pril, Vol. 45 Issue 4, pp 519-532.
    [6] Kanungo,S.;Sharma,S.;Jain,P.K.,2001, "Evaluation of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Credit Management Decision",Decision Support System, Volume: 30, Issue: 4, March,pp. 419436.
    [7] Ross, Donald G.; Pike, Richard H.,1997,"Export Credit Risks and the Trade Credit Offer:some Canadian Evidence", Jo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ume: 7, Issue: 1, April, pp. 55-70.
    [8] "How Credit Scoring Can Impact your Bottom Line", 1999,Report of Dun and Braclstreet Enterprise (Shang Hai).
    [9] "Credit Risk Modeling:Current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http://www.brs.org.
    [10]【英】波特·爱德华:《赊销管理手册》,宇航出版社,1998年第11版。
    [11]【美】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2]【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3]【美】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I·爱曼特、保罗·纳拉亚南:《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金融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4]【美】詹姆斯·C.范霍恩:《财务管理与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版。
    [15]陈红蕾:《国际贸易实务》,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
    [16]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计划财务司、东方国际保理咨询服务中心等编著:《国际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指南》,中国商务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7]金锡万:《企业风险控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8]李中斌:《风险管理解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9]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0]浦小雷:《企业信用管理典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1]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2]唐新宇、赵建平:《涉外经济活动的信用风险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3]王恕立:《对外贸易预警管理》,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4]王有朋:《投资财务与信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5]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际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6]阮桂海、蔡建瓴、佟福玲:《SPSS for Windows高级应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7]陈晓东:《增强中国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国际商报》1997-6-13。
    [28]陈岩:《论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29]陈志刚、陶红:《我国需要开展国际保理业务》,《金融时报》2000.8.26。
    [30]程文吉、胡元礼:《外贸企业如何防范风险》,《物流科技》2002年第3期。
    [31]樊江春:《谈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山西财税》1998年第11期。
    [32]韩家平:《海外应收账款管理与追收》,《国际贸易》,1996年第12期
    [33]江虹,卓俏青:《中小企业的管理外购和联盟战略》,《中国乡镇企业》2002年第5期
    [34]梁琦:《论国际结算信用管理》,《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5月。
    [35]刘光明:《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中国工业研究》2002年9月。
    [36]刘淑勤:《试论我国外贸经营权的登记和审核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37]刘助仁:《出口信用保险研究的进展》,《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第7期。
    [38]罗建平:《外贸企业与出口信用保险》,《保险研究》1998年第9期。
    [39]马春林、吴冲锋:《加强信用管理优化企业资产》,《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年11月。
    [40]潘志强:《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问题》,《经济论坛》2002年10月
    [41]祁苑玲:《市场经济 信用体系 征信行业》,《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7月
    [42]沈维:《重视信用管理 挑战市场风险——论中国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改革》,《对外经贸实务》2000年1月。
    [43]文学舟、谭中明:《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经济管理》2002年11月。
    [44]吴海霓:《加强出口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对外经贸实务》1999年10月。
    [45]肖光恩:《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财金贸易》2000年3月
    [46]谢旭:《全程信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47]殷明、崔毅:《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决策模型研究》,《山西大学学报(白然科学版)》25(4)。
    [48]尹承志:《国际经贸往来中的信用管理》,《中国对外贸易》1999年9月。
    [49]张佳春、韩萍:《制订企业信用政策时值得思考的问题》,《华东经济管理》1997年第3期。
    [50]张庆、郑人玮:《发展我国福费廷业务的思考》,《金融时报》2001-11-03。
    [51]周德山:《国际保理业务——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必备工具》,《企业管理》2002年第7期
    [52]周瑞平:《浅谈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财会月刊》2002年8月
    [53]朱意秋:《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选择量化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2年5月。
    [54]Frank Deng:“消除出口中的风险误区”,中国营销传播网,2001-10-23,http://www.emkt.com.cn/article/55/5506.html。
    [55]皮利民:“关于外贸集团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华会计网校,http://acc.96963.com/new/2002 5/208161711002220.htm。
    [56]宋和平:《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原因及对策》,中国国际贸易网http://www.chinaintertrade.net/article/gmtqyydc.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