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产动画的文化传统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围绕当代中国动画产业化发展和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创意贫瘠、内涵空洞、主体性缺失、理论储备空白等诸多问题,从文化失语和失忆的层面,以及历史和当下的内在紧张中,解读国产动画固有的弊病和亟待解决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用国产动画续接和激活文化传统、用传统文化充实和丰满国产动画的立论,力图厘清动画这一崭新的文化形式在中国所已经经历和将要经历的特殊发展方向,及其与民族文化传统脉络之间的关系,辨明动画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和角色,评估动画对于本土文化输出和本土文化再生的意义与价值。
     全文首先梳理了中国主流文学史的视觉传播和民间艺术史的视觉演绎中,隐匿的图像叙事基因与动画这一外来艺术的对接问题。继而分析了传统戏曲、小说、神话中故事母题和素材在当代动画演绎中的得失成败,追溯了几种文化精神和艺术创作思想从古到今的流变在动画当中的体现方式、沿革程度,以及中国特有的绘画构图理论对动画的反哺意义。接下来,讨论了中式制图原料和制图符号在动画艺术中的使用,以及曾经以这类原料和符号获得过世界性知名度的“中国学派”的成功衰落经验。从而将动画归入中国文化史时间坐标中通用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分类法则里,将动画确证为最具有当下表征、最具有未来潜能、最能反映新媒介和全球化时代国人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全新艺术介质和意义载体。最终,得出了传统在动画时代“表层断裂和深层延续”的“隔代遗传”特征,并且指出,要成功地完成这一文化的跨时间旅行,必须在国产动画特有的历史语境和当下使命里,去推动一场文化传统的重构,去把动画变成为承载“文化遗传”促生“传统复兴”的最佳场域,去把传统文化变成动画的精神元动力、资源宝库和营养源泉。
This thesis revolves around problems like non-priginal, vagueness and generality, entity-deletion, theoretical vacuum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hinese animation's commerci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rtistic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ficiency of chinese culture in intercommunication, and the inner tension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this thesis try to unscramble the inherent abuse and predicament in need of solution, and put forward a new theory that the animation may have activate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tradition may have enriched the anim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fferentiate the role of anim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to distingu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history and the new cultural form, like animation, which has developed greatly nowadays, to evaluate the how much animation meant to the mainland cultrue's regeneration and exportation.
     At first, this thesis has checked questions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conographical factors hiding in the visual transmission in Chinese history about mainstream culture and folk art, and the animation com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hen it has analyzi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the failures for the conventional drama, novel, fairy-tales'stories and subject matters adapting for animation, traced kinds of culture and ideology'development in history which had been reflected by animation, and discussed how can be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iting supplied enlightment for today's animation, how the typical raw materials and symbols can be used in Chinese paiting and in animation, and the Chinese school animation movies' success and failue. At last, it have relegated animation to a particular discipline called "every age has its own literary output", advanced a theory that animation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onal and the prospective art for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So this thesis 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raditional cutrual had continued in animation in a deep level, just like "atavism", and in purpose to procure this cultural continuity, we need to achieve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field of animation, to make animation to be traditional culture's inheritator, to mak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be animation's driving source.
引文
①[苏]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14页。
    ①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5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③参见(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1页。
    ①贾否:《伪原创、唯技术、乏使命:国产动画创作三误区》,《中国文化报》2009年8月21日
    ①(美)克罗伯:《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转引自孙熙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①查尔斯·伽罗安、伊冯·高德留:《视觉文化的奇观》,转引自吴琼《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①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郑日昌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②(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①参见高放《中国动画的起源与发展》,《光明日报》2002年1月2日。
    ②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陈志梧译。选自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02年第2期
    ②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①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转引自甘阳《古今中西之争》,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4页。
    ②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6页。
    ①余英时:《论传统》,《余英时文集》第7卷《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②甘阳:《古今中西之争》,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4页。
    ①(德)汉斯·罗伯特·尧斯:《现代性与文学传统》,选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①(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3页
    ①(美)米歇尔:《图像转向》,转引自陶东风、金元浦编《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②(法)勒内·于格:《图像的威力》,王更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薛峰、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②《左传》,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③《周礼·太宰》,转引自于德山:《中国图像叙述传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④郑玄:《通志·图谱略》,载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下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825页。
    ⑤参见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34页。
    ⑥参见周绍良:《唐代变文及其他》,《敦煌文学作品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页。
    ①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对宋元话本题材内容的分类观察,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于德山:《中国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及其叙事功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03期.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页。
    ②鲁迅:《连环图画琐谈》,《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60页。
    ①本段中部分数据摘自百度百科“连环画”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17270.htm
    ①叶盛《水东日记》,转引自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70页。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转引自谢国桢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2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②(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③(苏)日丹:《影片的美学》,于培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
    ①《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②参见(英)布列逊:《视觉与绘画:注视的逻辑》,郭杨等译,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89-92页。
    ③(法)安·马尔罗:《电影心理学概说》,邵牧君译,摘自《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④汪珂玉《汪氏珊瑚网画继》,《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59页。
    ①尊闻阁主人(美查):《点石斋画报缘启》,《点石斋画报》第一号。转引自陈平原:《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21世纪》2001年第6期。
    ①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84页。
    ①本段内容分别参阅:陈义敏、刘峻骧主编《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孙欣《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7月版。
    ②黄鸣奋:《关于“泛动画”及其产业意义的思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转引自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②汤显祖:《复甘义麓》,徐朔方校《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7页。
    ③梁国伟:《电影:寻找丧失的在场交流——论技术更新对电影美学特征的开拓》,《文艺评论》2002年第1期。
    ④(瑞士)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①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50页。
    ②(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3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81页
    ①刘意青:《经典》,《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第46页。
    ②(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346页。
    ③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胡适《章回小说考证》,1980年上海书店版;《郑振铎全集》第四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④徐朔方:《关于中国小说史的一些思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①杨春忠:《经典再生产与本事迁移理论》,《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②(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
    ①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①张冲主编:《文本与视觉的互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②(美)克莱派克:《电影和文学》,选自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165页。
    ①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①此表内容有参考姚小鸥:《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版;高薇华、青语潇:《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片创作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以及豆瓣网、百度百科等相关内容。
    ①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②(美)理查德布鲁克斯:《小说不是电影》,石明译,郝一匡编《好莱坞大师谈艺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第374页。
    ③陈林侠:《从改编到生成:寻找文学与影视的平衡》,《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盘剑:《动画与未来电影》,《文艺研究》2011年第9期。
    ①李朝阳:《成长与拯救:从动画本体叙事策略看中国动画的表达误区》,《文艺评论》2011年第7期。
    ①王建疆:《文学经典的死去活来》,《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①姚小鸥:《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①徐振东等编《经典动画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①本章部分资料性内容参考万籁鸣:《我与孙悟空》,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①本片先后在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1987年获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动画电影节长片奖和大众奖;1989年获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
    ②杨浩:《后现代语境下高雅文化的被解构》,《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中。
    ①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5页。
    ②洪进进:《关于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几点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年3月,第229页。
    ①王建疆:《文学经典的死去活来》,《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①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②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①金鑫荣:《符号与象征:古典小说人物意义阐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①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②(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李长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4页。
    ②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页。
    ③黄永林、徐金龙:《论民间文学资源对于国产动漫的艺术价值》,《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
    ①(瑞)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2页。
    ②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③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美)戴维·利明:《神话学》,李培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页。
    ①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03页。
    ②岳晓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③盘剑:《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④赵毅衡:《无邪的虚伪:俗文学的亚文化式道德悖论》,《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8期。
    ⑤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①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
    ②韩致中:《漫话箭垛式人物》,《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①转引自许江、吴美纯:《非线性叙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邱运华:《20世纪欧美文学新流向与传统》,《湘潭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③(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④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①华梅:《皮克斯动画电影线性叙事浅析》,《新视觉艺术》2011年第2期。
    ①谷淞:《架空辩证的文化图景——<魁拔之十万火急>世界观中透视的动画精神状态》,《电影艺术》2011年第6期。
    ②同上。
    ①转引自《游戏照进现实》:《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8期,第73页。
    ①参见百度百科“魁拔”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3406373.htm
    ①穆宝凤:《“后来者”的焦虑——以诺曼·布列逊<传统与欲望>分析德藏本《西厢记》版画》,《新视觉艺术》2009年第2期。
    ②陆薇:《混杂性》,《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
    ①参见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第四章第三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转引自杨中举:《文化、文学的跨界传播与再生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45页。
    ③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页。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见《中国动画年鉴2006》,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62页
    ①《传世名著百部之焚书:童心说》卷三,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下同。
    ②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
    ①《传世名著百部之焚书:童心说》卷三,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①让·鲍德里亚:《拟像的进程》,载吴琼、杜予编《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②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①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②米歇尔·德索托:《日常生活实践》xii页,加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转引自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0-1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论语·八佾》,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页。
    ①《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②《论语·阳货》,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3页。
    ③《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④同上,第105页。
    ⑤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⑥何西来:《道德中介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①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②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①曹丕:《典论·论文》,蔡印明、邓承奇编《古文论选粹》,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②《尚书》,周秉钧注译,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①鲁迅:《鲁迅译文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7页。
    ②闻一多:《电影是不是艺术》,《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2-93页。
    ③孤草:《逆境心理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④转引自冯淑英:《儒家“文以载道”文学观对古代小说总体构思的影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⑤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5页。
    ⑥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之七十五》,同上,第409页。
    ⑦冯梦龙:《喻世明言》,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①李渔:《香草亭传奇序》,《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7页。
    ②高明:《琵琶记》,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页。
    ③转引自孔庆庆:《中国古代小说教化思想溯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13卷第4期,2011年7月。
    ④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册第5029页。
    ⑤董晓萍、欧达伟:《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⑥贺宾:《传统戏曲社会教化功能作用机理探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②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8页。
    ③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节义鸳鸯冢娇江记序》,转引自贺宾《传统戏曲社会教化功能作用机理探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怀效锋:《大明律点校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②《电影周刊1921年第1号,发刊词》,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③《默片时代的声音: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中国无声电影学术》,中国网,2006-12-08.
    ①汪宁、高博:《中外动漫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动画年鉴(2006)》,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2004年4月20日),《中国动画年鉴(2006)》,同上,第39页。
    ②盘剑:《中国动漫产业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①(德)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页。
    ②(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③曲春景:《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电影美学:史学重述与文化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77页。
    ④同上,第181页.
    ①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84-85页。
    ②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①吕永华:《<宝莲灯>与<狮子王>的人物比较——兼谈国产动画片人物塑造的不足》,《中国电视》2000年第1期。
    ①罗湘来:《受众心理与中国原创动漫的发展对策》,《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第3期,2007年5月。
    ②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
    ①查·阿尔特曼:《类型片刍议》,参见李道新《类型的力量》,《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②转引自方明星:《大文化观与动画电影:对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精神建构的一种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②(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页。
    ①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域》,《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②(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页。
    ①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①《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下同。
    ②(法)阿尔贝特·史怀特:《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①姚文放:《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①参见吴秀明:《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吴秀明:《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②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页。
    ①壅晴、李磊、唐雪莲:《“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特征及文化阐释》,《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①“生态女性主义”概念由法国女性作家弗朗索瓦·德·埃奥本在《女权主义·毁灭》一文中最先提出,见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②南宫梅芳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③张惠临:《二十世纪动画艺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①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①参加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②李金梅:《宫崎骏动画的生态意识》,《电影评介》2011年第16期。
    ①郑寿康:《对抗迪斯尼的宫崎骏》,《新阅读》2004年第3期。
    ①杨晓林:《论宫崎骏的生态观和人文困惑》,《电影评介》2006年第9期。
    ②云峰:《与梦飞翔宫崎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58页。
    ①张仃:《民族化的油画,现代化的国画》,《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
    ①李陀:《一个伟大的写作传统的复活》,《明报月刊》1998年8月号,转引自凤凰网读书频道:http://book.ifeng.com/special/iinyong/content-0/detail_2010_06/03/1583637_O.shtml。
    ②安兰·乔娄登科:《生活的幻觉:动画研究文集》,转引自《穿越与跨界:中国动漫产业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4页。
    ③参见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①屈立丰:《非真实影像性:作为动画性的考察》,《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
    ②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③同上,第190页。
    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⑤南羽:《黄宾虹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⑥齐白石:《题枇杷》,《齐白石绘画精品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图102。
    ①(德)布莱希特:《论实验戏剧》,转引自张黎:《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6页。
    ③方明星:《论动画的虚幻世界与生活写真》,《当代电影》2010年第8期。
    ④吴琼:《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①蒋萌:《动画电影的“似”与“不似”》,《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8卷增刊。
    ②濮波:《故事电影中动画表达空间的拓展》,《穿越与跨界:中国动漫产业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页。
    ①胡依红:《动画片的写意性》,《中国电影年鉴1990年》,第124页。
    ②谢赫:《古画品录》,《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论·论画六法》,转引自阮璞:《中国画史论辩》,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②《礼记·乐记》,《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③《毛诗序》,《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④方士庶:《天情庵随笔》,转引自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①特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百科知识》1981年第1期。
    ②王莉、卢成芳:《浅谈动画片中用“颜色”讲故事》,《电影评介》2010年第12期。
    ①同上。
    ②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①(苏)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页。
    ②毕会娜:《论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第12期。
    ①贺观清:《浅论中国画与画画的差异》,《美术教育》2006年第7期。
    ②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①冯黎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
    ②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①李建中:《原始思维与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①刘士林:《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期。
    ②冯黎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
    ①蔡锺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80页。
    ②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6页。
    ③(美)莫里斯:《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29页。
    ④(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⑤(俄)尤里·梯尼亚诺夫:《论电影的原理》,节选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4页。
    ⑥(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①(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②(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4页。
    ③宋慧颖:《中国现代动画文化符号的缺失及其对策》,《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④赖睿:《中国动漫产业动静大起来》,《杭州动漫产业》2009年6月19日。
    ①(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①(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①张宇:《中国民间美术与动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92页。
    ①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②曹金明、刘军:《动画场景设计》,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王泽:《浅议色彩的精神性》,《艺术界》2003年第4期。
    ①张宇:《中国民间美术与动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①参见中国动画网:《中国动画片获奖记录》,转引自http://group.mtime.com/12169/discussion/277051/。
    ①王游来、李荣发:《传统剪纸动画不传统》,《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
    ①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②黄小捷、杨泱:《中国学派动画:盛衰原因及启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第25卷第1期,2011年3月。
    ①吴毅强、胡澹:《中国先锋动画初探》,《美术大观》,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陈可红:《蜚声与禁忌:特伟时代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荣衰探因》,《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转引自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4页。
    ①李世东、张宁:《论中国水墨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衡水学院学报》第12卷第2期,2010年4月。
    ①梁允茹:《Flash、三维动画及多媒体在木偶皮影艺术中的运用》,《当代戏剧》2005年第5期。
    ①(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①徐蕾:《从日美动画片看国产动画片》,《首都经济杂志》2003年7月。
    ①(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转引自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观的现代意义》,《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②(北齐)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③(元)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0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
    ⑤(明)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卷,中国戏曲研究院编,1980年重印,第27页。
    ①(清)吴伟业: 《梅村家藏稿·陈百史文集序》,转引自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观的现代意义》,《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②(清)焦循:《易余龠录》,转引自周勋初:《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第01期。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④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姜义华主编: 《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页。
    ①西里斯格尔·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01期。
    ②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③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88页。
    ④徐宏力:《模糊学视角下的大文学》,《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①(明)孟称舜:《古今词统序》,《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隗芾、吴毓华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②转引自陈军:《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与戏曲身份认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37卷第6期。
    ③(明)朱有燉:《<白鹤子>咏秋吟序》,《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同上,第83页。
    ①转引自陈军:《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与戏曲身份认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37卷第6期。
    ①同上。
    ②转引自王昊:《元人元曲观辨》,《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③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8页。
    ④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⑤石民勇:《计算机技术在动画片制作中的作用》,《当代电影》2000年第4期。
    ①(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转引自沈松勤:《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期。
    ②(清)程士任:《重刻绣像七才子书序》,转引自朱夏君:《晚清以前明清传奇历史剧批评》,《剧作家》2008年6月。
    ①盘剑:《动画与未来电影》,《文艺研究》2011年第9期。
    ①(英)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②转引自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③孙晓明:《美术创新中的回归与隔代继承》,《西北美术》2003年第3期。
    ①罗成:《理论旅行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研究”》,《江淮论坛》2008年第3期。
    ①参见赵建红:《理论旅行:赛义德文论与当代中国语境》,《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①(美)狄百瑞:《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何兆武、何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
    1.陆宏石:《中国电影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2.李少白:《中国电影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4.汪炀,许婧:《中国动画黄金80年》,朝华出版社,2005年
    5.薛峰、赵可恒、郁芳:《动画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6.《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
    7.《经典动画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10、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11.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14.日丹:《影片的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
    15.尼采:《悲剧的诞生》,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17.罗伯特·考克尔:《电影的形式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19.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20.莫伊谢依·萨莫伊洛维奇·卡冈:《美学和系统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
    2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23、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
    24.雷蒙·威廉斯:《关键词》,三联书店,2005年
    25.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26.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7.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8.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7卷《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9.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孙熙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蓝爱国、马薇薇:《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3.吴琼:《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4.甘阳:《古今中西之争》,三联书店,2006年
    35.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36.米歇尔:《图像转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37.勒内·于格:《图像的威力》,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
    38.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2001年
    39.《大话西游宝典》,现代出版社2000年
    40.《中国古代小说版画集成》,汉语大词典,2002年
    4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2.胡适《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88年
    43.《郑振铎全集》第四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
    44.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5.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46.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47.周心慧:《中国古代版画史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
    48.阿英:《中国连环画史话》,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
    49.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50.《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51.《中国民间工艺全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52.《中国传统图案大观》,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53.于德山:《中国图像叙述传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
    54.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55.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
    56.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90年
    57.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
    58.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4年
    59.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0.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1.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62.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论》,巴蜀书社,1989年
    63.肖东发:《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4.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65.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66.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出版社,2004年
    67.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
    68.布列逊:《视觉与绘画:注视的逻辑》,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
    69.《中国曲艺·杂技·木偶戏·皮影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70.孙欣:《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
    71.埃米尔·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72.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年
    73.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75.张冲主编:《文本与视觉的互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76.姚小鸥:《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77.郝一匡编:《好莱坞大师谈艺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
    78.万籁鸣:《我与孙悟空》,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79.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80.葛玉清:《对话虚拟世界:动画电影与跨文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年
    81.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82.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83.戴维·利明:《神话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84.盘剑:《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85.许江、吴美纯:《非线性叙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
    86.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87.杨中举:《文化、文学的跨界传播与再生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88.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89.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90.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91.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9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93.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94.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95.董晓萍、欧达伟:《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6.汪宁、高博:《中外动漫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97.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98.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99.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0.吴秀明:《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2.南宫梅芳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03.张惠临:《二十世纪动画艺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104.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5.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6.《穿越与跨界:中国动漫产业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7.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8.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9.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110.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112.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
    113.《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译,三联书店,1989年
    114.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15.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6.张宇:《中国民间美术与动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117.曹金明、刘军:《动画场景设计》,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8.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119.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
    120.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
    121.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22.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23.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
    124.狄百瑞:《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125.贾否:《伪原创、唯技术、乏使命:国产动画创作三误区》,《中国文化报》2009年8月21日
    126.高放《中国动画的起源与发展》,《光明日报》2002年1月2日
    127.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02年第2期
    128.于德山:《中国古代小说“语-图”互文现象及其叙事功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03期
    129.李芬兰,孙逊:《中国古代小说图象研究说略》,《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
    130.王同坤:《<西游记>:从小说到影视的转型》,《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31.王平:《“西游戏”与<西游记>的传播》,《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
    132.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133.郭芳丽:《论古代经典文本的当代存在——以<西游记>的接受为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34.应金飞:《可以转换与不可转换——关于文字与图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135.秦川:《试论<西游记)在后世的传播》,《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36.黄鸣奋:《关于“泛动画”及其产业意义的思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37.梁国伟:《电影:寻找丧失的在场交流——论技术更新对电影美学特征的开拓》,《文艺评论》2002年第1期
    138.徐朔方:《关于中国小说史的一些思考》,《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139.刘意青:《经典》,《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
    140.高薇华、青语潇:《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片创作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现代传播》2010年第9期
    141.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142.陈林侠:《从改编到生成:寻找文学与影视的平衡》,《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43.盘剑:《动画与未来电影》,《文艺研究》2011年第9期
    144.李朝阳:《成长与拯救:从动画本体叙事策略看中国动画的表达误区》,《文艺评论》2011年第7期
    145.王建疆:《文学经典的死去活来》,《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146.杨浩:《后现代语境下高雅文化的被解构》,《青年记者》2009年3月中
    147.金鑫荣:《符号与象征:古典小说人物意义阐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2009年第3期
    148.黄永林、徐金龙:《论民间文学资源对于国产动漫的艺术价值》,《文化遗产》2011年第3期
    149.赵毅衡:《无邪的虚伪:俗文学的亚文化式道德悖论》,《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8期
    150.韩致中:《漫话箭垛式人物》,《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51.华梅:《皮克斯动画电影线性叙事浅析》,《新视觉艺术》2011年第2期
    152.谷淞:《架空辩证的文化图景——<魁拔之十万火急>世界观中透视的动画精神状态》,《电影艺术》2011年第6期
    153.穆宝凤:《“后来者”的焦虑——以诺曼·布列逊<传统与欲望>分析德藏本《西厢记》版画》,《新视觉艺术》2009年第2期
    154.陆薇:《混杂性》,《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5期
    155.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56.何西来:《道德中介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157.冯淑英:《儒家“文以载道”文学观对古代小说总体构思的影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58.孔庆庆:《中国古代小说教化思想溯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13卷第4期
    159.贺宾:《传统戏曲社会教化功能作用机理探微》,《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60.盘剑:《中国动漫产业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161.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162.吕永华:《<宝莲灯>与<狮子王>的人物比较——兼谈国产动画片人物塑造的不足》,《中国电视》2000年第1期
    163.罗湘来:《受众心理与中国原创动漫的发展对策》,《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卷第3期
    164.方明星:《论动画的虚幻世界与生活写真》,《当代电影》2010年第8期
    165.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域》,《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166.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167.姚文放:《文学传统与生态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3期
    168.壅晴、李磊、唐雪莲:《“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特征及文化阐释》,《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169.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70.李金梅:《宫崎骏动画的生态意识》,《电影评介》2011年第16期
    171.杨晓林:《论宫崎骏的生态观和人文困惑》,《电影评介》2006年第9期
    172.张仃:《民族化的油画,现代化的国画》,《文艺研究》1980年第1期
    173.屈立丰:《非真实影像性:作为动画性的考察》,《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
    174.蒋萌:《动画电影的“似”与“不似”》,《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8卷增刊
    175.胡依红:《动画片的写意性》,《中国电影年鉴》1990年
    176.特伟:《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百科知识》1981年第1期
    177.王莉、卢成芳:《浅谈动画片中用“颜色”讲故事》,《电影评介》2010年第12期
    178.毕会娜:《论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第12期
    179.贺观清:《浅论中国画与西画的差异》,《美术教育》2006年第7期
    180.冯黎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
    181.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182.李建中:《原始思维与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183.刘士林:《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期
    184.蔡锺翔:《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185.宋慧颖:《中国现代动画文化符号的缺失及其对策》,《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86.王泽:《浅议色彩的精神性》,《艺术界》2003年第4期
    187.王游来、李荣发:《传统剪纸动画不传统》,《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
    188.黄小捷、杨泱:《中国学派动画:盛衰原因及启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第25卷第1期
    189.陈可红:《蜚声与禁忌:特伟时代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荣衰探因》,《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
    190.李世东、张宁:《论中国水墨动画的未来发展方向》,《衡水学院学报》第12卷第2期,2010年4月
    191.梁允茹:《Flash、三维动画及多媒体在木偶皮影艺术中的运用》,《当代戏剧》2005年第5期
    192.徐蕾:《从日美动画片看国产动画片》,《首都经济杂志》2003年7月
    193.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观的现代意义》,《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194.周勋初:《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第01期
    195.徐宏力:《模糊学视角下的大文学》,《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196.陈军:《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与戏曲身份认同》,《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37卷第6期
    197.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98.石民勇:《计算机技术在动画片制作中的作用》,《当代电影》2000年第4期
    199.沈松勤:《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期
    200.孙晓明:《美术创新中的回归与隔代继承》,《西北美术》2003年第3期
    201.罗成:《理论旅行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研究”》,《江淮论坛》2008年第3期
    202.赵建红:《理论旅行:赛义德文论与当代中国语境》,《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