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文学思潮被看作“创作方法”的产物,在这个错误的理论指导下,浪漫主义被误读,而中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也被忽视和误判。现代性理论揭示了文学思潮的性质,即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具有特定的历史规定性。本文就是在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下对文学思潮进行重新界定的一次尝试,并在这一界定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现当代以来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情况。
     本文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以“现代性”为理论支撑,纠正创作方法论的长期误导,剖析了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内在联系,界定了浪漫主义的根本性质: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同时,还在对欧洲英、德、法三国浪漫主义思潮发生的根源、及其精神气质异同的分析比较中,探询了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历史渊源、精神意蕴与时代内涵,并总结了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具体特征,以之作为研究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参照系。
     第二、第三、第四编则分别考察了中国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和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勾勒了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发展的整体脉络,揭示了它们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不同的特征,并比较了三个时期中这一思潮所表现出来的相异的风格特征。最后是结论,对中国浪漫主义的历史经验,总体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进行了总结。
For a long time, the academia of China has suffered influences from artistic theories of Russia, which confuses the literary trends with the artistic methods by taking literary trends as the product of the artistic method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is false theory, romanticism has been misread, so that Chinese Romanticism thought has been ignored and misjudged. The theory of Modernity discovers the nature of the literary trends, which has its special historical definition as the literary responses to the Modernity. My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redefine the literary tren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Modernity. On this base I have lucubrated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thought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questions above in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corrects the long-term misleading of the theory of artistic methods and unveil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rnity and the literary trends on the base of the theory of Modernity. Thus it defined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Romanticism, which is the first reflection on the Modernity. It analyses the genesic roots and temperaments of the Romanticisms in Europe (England, German and France), and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source, incorporeal meaning, types and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era. At last,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characters in Western Romanticism. All of this can give a frame of reference for studying Chinese Romanticism literature.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part reviews the Romanticism literature thoughts in China of 1920s-30s, 1940s and the New Period, and draws the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in China. Then the three parts unveils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Western's 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each era. At last,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general character and meaning of Romanticism though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引文
① 福科.什么是启蒙[A].文化与公共性[C].汪晖,陈燕谷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P430.
    ②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P75-76.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主义文论选 导读与注释[M].董学文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24-25.
    ① 帕斯卡尔.思想录 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P157-158.
    ①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319,P318.
    ① 杨春时、徐晋莉.现代性与文学思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①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319.
    ①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1.
    ① [美]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427.
    ② [美]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424.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6.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Marks of weakness,marks of woe.参照了张炽恒的翻译,笔者略有改动,自觉更能符合原诗的意思。
    ① 李赋宁,彭克巽.欧洲文学史—第二卷一十九世纪欧洲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51.
    ② [英]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张炽恒.上海三联书店,1999.P147—148.
    ① [英]以赛亚·柏林.现实感[M].潘荣荣、林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P212.
    ② 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46.
    ① 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P97—98.
    ② Paul Hamilton认为,正是从维柯这种文字解释和历史解释的结合中,历史主义才兴起了,并且通过对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分析打击了普遍主义的野心。转引自:马德普.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自由主义普遍主义的冲击[J].政治学研究.2003(4).历史主义对普遍主义的打击,与德国学者对于“现代”的拒绝是合拍的。
    ③ 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P67.
    ① [美]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424.
    ② [美]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427.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4.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6.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30.
    ① Isaiah Berlin.The Roots of Romantic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P138.
    ① [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A].现实感[C].潘荣荣、林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P213.
    ② [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A].现实感[C].潘荣荣、林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P213-214. 重要的一块基石。
    ① [美]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M].孙宜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P60.
    ② [美]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M].孙宜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P61.
    ③ [英]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A].现实感[M].潘荣荣、林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P205
    ④ 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P68.
    ⑤ 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P63.
    ① [美]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M].孙宜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P61.
    ② 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P55.
    ③ 转引自[英]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A].现实感[M].潘荣荣、林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P205-206.
    ① 朱伟奇.中世纪骑士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序言P1.
    ① 朱伟奇.中世纪骑士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序言P10.
    ① 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141.
    ② [德]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C].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P71-72.
    ③ “断想”的原文为Idee,即一个个单个的思想、念头。这样的念头往往得之于一闪念的灵感,无需考虑文本的起承转合,与哲人的长篇大论针锋相对。施勒格尔之所以把他的断片集命名为Ideen,为的就是借助断片开放、短小、灵活的特点,避开论文的系统、完整、严密的逻辑性,这与他这个阶段的思维方式正好是吻合的,即以机智对抗形式逻辑,强调思想的生命力。见[德]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C].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P108注释.
    ④ [德]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C].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译者序P4.
    ⑤ [德]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C].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P71.
    ① 伍蠡甫,翁义钦.欧洲文论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P209-210.
    ② 李赋宁,彭克巽.欧洲文学史—第二卷一十九世纪欧洲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98.
    ① 王询、于秋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P147.
    ② 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P114.
    ①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212.
    ② 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P110.
    ③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77.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中国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进口贸易和外来竞争的衰落,推动了“替代型”民族工业的发展:国外对原料和食品的强烈需求也刺激着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的上涨,更是为中国货币购买力的提高创造了客观条件。摘引自[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78.
    ⑤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85.
    ① 关于这一方面的令人叹服的论述和分析可参见[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229-248.
    ② 平衡各方利益,旨在平衡各个地方割据之间的、平衡各个帝国主义之间、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平衡传统精英阶层和现代经济部门之间的利益,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作为各方可以信托的仲裁者、代表者和保护者。
    ③ 我认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非政治化的经济(de-politicized economy),非伦理化的政治(de-ethicized politics),非宗教化的伦理(de-religionized ethics)的出现。具体解释可参见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三联书店,2000.P167-168.
    ④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250.
    ① 数据源于王询,于秋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P169.
    ②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P315.
    ③ 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P114.
    ④ 李云峰.二十世纪中国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P230.
    ①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P257.
    ② 数据源于,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P41~42.
    ③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122.
    ④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122.
    ① 数据源于:[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122.
    ②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P405.
    ① 此一段材料见于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P17-18.
    ② 干杏娣.解读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J].当代金融家.2005(11).
    ③ 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P165.
    ① 威廉·冈特.美的历险[M].肖聿译.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2005.P78.
    ① 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P56.
    ① 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P257.
    ② 创造社以1925年为界发生了巨大转向,从自我表现论转而主张作家应成为阶级意识传声筒的留声机器论,鼓吹普罗文学,融入革命文学的潮流。后期创造社不在本文论述范围。
    ① 在这里直接使用的“摩罗”一词,笔者认为还可以解释为“恶魔”,摩罗主义就是恶魔主义。就此陈思和先生所做的《坚硬如水》的文本解读给了笔者极大的启发,本文认为,恶魔主义与反抗既有价值系统,既有规范制度联系在一起,与人本身对于自由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它是对统一的、神圣的、一元世界的反抗,是异端的提出,因此它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具有狂飚突进的气质,它表现着人类身的不安定的因素,永远是既有的对立面。
    ② 郭沫若.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P352.
    ③ 郁达夫.艺术与国家[A].郁达夫文集(第5卷)[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2.P150,152.
    ④ 成仿吾.诗之防御战[A].成仿吾文集[C].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P75.
    ⑤ 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A].成仿吾文集[C].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P89.
    ⑥ 郭沫若.郭沫若致宗白华[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P13,16.
    ⑦ 郁达夫.文学概说[A].郁达夫文集(第5卷)[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2.P69.
    ⑧ 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A].成仿吾文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P89.
    ⑨ 语出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A].成仿吾文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P91.
    ⑩ 谢昭新.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P53.
    ① 郑伯奇.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M].赵家璧主编,郑伯奇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导言P3.
    ② 转引自马良春,张大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P277.
    ① 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A].郁达夫文集(第7卷)[M].花城出版社,1982.P180.
    ② 郁达夫.小说论[A].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花城出版社,1982.P16.
    ③ 成仿吾.现实主义与庸俗主义[A].成仿吾文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P99-100.
    ④ 成仿吾.现实主义与庸俗主义[A].成仿吾文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P100.
    ⑤ 《牛津20世纪艺术词典》对“表现主义”诃条的一段有如下解释:“这个术语在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被用于表明那些由于情绪作用而形成的扭曲和夸张。这个术语以不同的方式被使用并被用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在绘画艺术中,它在一个最宽泛的意义上被用于描述任何时代和地域将强烈的主观感情提升到客观的观察 之上的艺术,它强调表现艺术家的心理状态而不是那些组成了我们所看见的外在世界的形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201页。其原文如下:“Expressionism.Aterm employed in the history and criticism of the arts to denote the use of distortion and exaggeration for emotional effect. The term is used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and can be applied to various art forms. In the pictorial arts, it can be used in its broadest sense to describe art of any period or place that raises acute subjective feeling above objective observation,reflecting the state of mind of the artist rather than images that conform to what we see in the external world.”
    ①郭沫若.自然与艺术——对于表现派的共感[A].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C].严家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320.
    ① 郭沫若.日出[A].郭沫若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P46.
    ② 郭沫若.笔立山头展望[A].郭沫若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P49-50.
    ③ 郁达夫.文学概说[A].郁达夫全集(第5卷)[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2.P82.
    ④ 郁达夫.文学概说[A].郁达夫全集(第5卷)[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2.P90.
    ① 其实对创造社的思潮定性作出重新思考并非本文创见,学界早在2001年三联书店就出版了俞兆平先生的《写实与浪漫》,该书中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定性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质疑,至2005年,在先生的《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一书中,在以科学主义视角重新观照了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并勾沉了隐伏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之外,他再次对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思潮定性进行了质疑并重新对其文学、美学倾向作了深入的探究。应该说这些论说对于后来学人都是相当具有启发性的。
    ① 郭沫若.创造十年[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P140.
    ①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P229.
    ②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P240.
    ①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P241.
    ①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A].胡适文集(3)[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152.
    ①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A].蔡元培全集(第三册)[M].中华书局,1984.P32-33.
    ② 蔡元培.教育界之恐慌及救济方法[A].蔡元培全集(第二册)[M],中华书局,1984.P489.
    ③ 周作人.元旦试笔[J].语丝.1925年1月2日(第九期).
    ④ 周作人.语丝·发刊词.
    ① 阿英.周作人的小品文[A].陶明志.周作人论[M].(北新书局1934年11月发行),上海书店,1987.P103.
    ② 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增订本)[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P4.
    ③ 周作人.地方与文艺[A].《谈龙集》[M].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12.
    ① 周作人.周作人讲演集[M].止庵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P106-110.
    ② 周作人.闭户读书论[A].永日集[M].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113-115.
    ① 周作人.伟大的捕风[A].看云集[M].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47-49.
    ② 周作人.文学的讨论[A].周作人集外文(上)[C].陈子善、张钦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P374.
    ③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A].自己的园地[M].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6-7.
    ①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序[A].谈龙集[M].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31-33.
    ② 周作人.周作人经典[M].南海出版公司,2001.P94.
    ③ 周作人.周作人经典[M].南海出版公司,2001.P111.
    ① 韩石山.徐志摩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P190.
    ① 这里需要概括说明一下这种欧美风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英国风度,它主要表现为俏皮、幽默和机警的讽刺却又极少疾言厉色,一如简·奥斯汀的小说。
    ② 韩石山.徐志摩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P105.
    ③ 徐志摩.剧刊始业[N].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90-91.
    ④ 详情参阅:韩石山.徐志摩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P110-111.
    ① 据梁实秋回忆,当时参加《新月》业务的股东有胡适之先生、志摩、上沅、丁西林、叶公超、潘光旦、刘英士、罗努生、闻一多、饶子离、张禹九和梁实秋本人。而胡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参见:梁实秋.谈徐志摩[A].新月之魂——名人笔下的徐志摩 徐志摩笔下的名人[C].赵遐秋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P42.
    ② 梁实秋.谈徐志摩[A].新月之魂——名人笔下的徐志摩徐志摩笔下的名人[C].赵遐秋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P42-43.
    ③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199.
    ① 凡尼,晓春.徐志摩:人和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165.
    ② 徐志摩.哀曼殊斐儿[A].徐志摩作品精编(诗歌卷)[M].凡尼,郁苇.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P276.
    ③ 徐志摩.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A].徐志摩作品精编(诗歌卷)[M].凡尼,郁苇.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4.P13.
    ① 徐志摩.爱眉小札[A].徐志摩全集·第五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323,308.
    ② 徐志摩:最后的那一天[A].徐志摩作品精编(诗歌卷)[M].凡尼,郁苇.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P104.
    ① 徐志摩.波特莱的散文诗[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296.
    ② 关于徐志摩对源自白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接受,可以参阅:俞兆平.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倾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① 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A].废名.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
    ② 周作人.桃园·跋[A].废名.莫须有先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04.
    ③ 废名.竹林的故事·自序[A].废名.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5.
    ① 废名曾在《莫须有先生传·第四章》中直言“我只是羡慕你们姑娘们大家坐在炕上做活,谈心事,世事一点也不来纷扰,隔着玻璃望一望很有个意思。”废名确是那种能在最平凡、日常的生活中寻见幸福和乐趣的人,他满怀慈爱地感受、抒写这种平凡的“有意思”的人事物。见废名.莫须有先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0.
    ② 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A].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
    ③ 周作人.桃园·跋[A].废名.莫须有先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04.
    ① 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A].废名.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
    ② 刘西渭.《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A].中国现代新人文文论[M].孔范今主编,秦艳华、郑全来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P310.
    ① 吴世勇.沈从文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45.
    ① 沈从文.边城·题记[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C]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41.
    ② 沈从文:八骏图·题记.[A]沈从文文集(国内版)第六卷·小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P166.
    ③ 沈从文.长河·题记[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C]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56.
    ① 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86.
    ②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51.
    ① 徐志摩.泰戈尔[A].徐志摩作品精编(散文卷)[M].凡尼、郁苇.漓江出版社,2003.P119.
    ②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340-341.
    ③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114.
    ④ 徐志摩.话[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100.
    ⑤ 徐志摩.夜[A].徐志摩作品精编(诗歌卷)[M].凡尼,郁苇.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P248,250.
    ⑥ 徐志摩.给小曼的公开信——翡冷翠的一夜序[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181.
    ① 徐志摩在一生近10年的文学创作中写下了大量赞美自然歌咏性灵的诗文。如:《雨后虹》、《天日山中笔记》、《翡冷翠山居闲话》、《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话”》等文,《雪花的快乐》、《乡村的音籁》、《朝雾里的小草花》、《西伯利亚》、《山中》、《秋月》、《再别康桥》、《雁儿们》、《鲤跳》、《春》、《梦游埃及》等诗。
    ② 废名.竹林的故事[A].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84.
    ③ 废名.枣·墓[A].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63.
    ① 废名.桃园[A].莫须有先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90.
    ②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M].凌宇.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P243.
    ③ 沈从文:长河·题记[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C]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56.
    ①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M].凌宇.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P277-278.
    ②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P3.
    ①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331.
    ② 1925年,当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时,他与《晨报》社总编立下君子协议:“我自问不是一个会投机的主笔,迎合群众心理,我是不来的,谀附言论界的权威者我是不来的,取媚社会的愚闇与褊浅我是不来的;我来只认识我自己,只知对我自己负责任,我不愿意说的话你逼我求我我都不说的,我要说的话你逼我求我我都不能不说的:我来就是个全权的记者。”见徐志摩.我为什么来办我想怎么办[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136.这些话可以视为徐志摩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宣言书,其中所捍卫的独立、自由精神是他贯彻终身的。
    ③ 徐志摩.猛虎集·序言[A]中写道:“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见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392.
    ① 徐志摩.话[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98.
    ② 徐志摩.话[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101-102.
    ① 周作人.桃园·跋[A].废名.莫须有先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04.
    ① 汪曾祺.谈风格[A].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陆建华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P55.
    ② 废名.说梦[A].冯文炳选集[M]冯健男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P322,323.
    ①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第七章[A].莫须有先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76.
    ② 布瓦罗:论诗艺(1:37-38)[A].西方美学史[M].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P182.
    ③ 沈从文:水云[A].见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④ 沈从文:水云[A].见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⑤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M].符家钦译.时事出版社,1990.P11.
    ① 沈从文.边城·题记[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C]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39.
    ②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M].凌宇.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P77.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6.
    ② 徐志摩.康桥晚照即景[A].徐志摩作品精编(散文卷)[M].凡尼、郁苇.漓江出版社,2003.P98.
    ③ 苏雪林.沈从文论[A].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189-190.
    ①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P199.
    ② 徐志摩.爱的灵感[A].徐志摩作品精编(诗歌卷)[M].凡尼、郁苇.漓江出版社,2003.P224.
    ③ 徐志摩.读雪莱诗后[A].徐志摩作品精编(散文卷)[M].凡尼、郁苇.漓江出版社,2003.P148.
    ① 徐志摩.哀曼殊菲儿[A].徐志摩作品精编(诗歌卷)[M].凡尼、郁苇.漓江出版社,2003.P276.
    ② 徐志摩.爱眉小札[D].徐志摩全集·第五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323.
    ③ 徐志摩.猛虎集序[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395.
    ① 周作人.桃园·跋[A].废名.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04.
    ② 沈从文.十四夜间[A].沈从文文集(第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P177.
    ①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M].凌宇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P77.
    ② 沈从文.潜渊[A].沈从文选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P85.
    ③ 沈从文.续废邮存底·美与爱[A].中国现代小说史(第2卷)[M].杨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622.
    ④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56.
    ⑤ 沈从文:从现实学习[A].沈从文文集(第10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P316.
    ⑥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研究资料[C].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54,51,53.
    ① 废名.桥[A].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229.
    ② 朱光潜.桥[J].文学杂志(1937年7月1日,1卷,3期).转引自吴晓东:“破天荒的作品”——论废名小说.见废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2.
    ① 废名.废名小说选序[A].冯文炳选集[C].冯健男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P394.
    ② 废名:桥·窗.竹林的故事.废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33.
    ③ 周作人.枣和桥的序[A].竹林的故事[M].废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08.
    ④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A].莫须有先生传[M].废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
    ⑤ 废名.阿赖耶识论[M].止庵编订.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P1-2.
    ① 目前有两种意见,一个来自金介甫.沈从文传[M].符家钦译.时事出版社,1990.P79.写道:“他对西方浪漫主义很入迷,虽然他指名提到的只有卢梭的《忏悔录》。”另一个来自杨联芬.沈从文的反现代性——沈从文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指出,凌宇曾经问过沈从文,是否接受过卢梭的影响,沈从文肯定地回答“没有”,他甚至没有读过卢梭的书,杨联芬注此问答见于:吉首大学《首届沈从文学术研究座谈会发言摘要》,《沈从文研究》第232页,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 [美]金介甫著.沈从文传[M].符家钦译.时事出版社,1990.P11.
    ③ 沈从文.沉默[A].沈从文文集(第十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①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337.
    ②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112-113.
    ① 废名.菱荡.莫须有先生传[M].废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98-399.
    ①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第5分册)[M].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P19.
    ① 周作人.桃园·跋[A],废名.莫须有先生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04.
    ① 沈从文.水云[A].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92.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6.
    ① 徐志摩.泰戈尔[A].徐志摩作品精编(散文卷)[M].凡尼、郁苇.漓江出版社,2003.P119.
    ① 废名.桥·落日[A].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82.
    ② 圣经·创世纪3:17,18。
    ①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A].莫须有先生传[M].废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
    ② 沈从文.边城·题记[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39.
    ③ 沈从文.《石子船》后记[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29.
    ④ 沈从文.历史是一条河[A].湘行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P104-105.
    ① 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70.
    ① 孟实(朱光潜).桥[J].文学杂志.1937年7月1日(1卷,3期).吴晓东“破天荒的作品”——论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废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导读P1-2.
    ② 沈从文.女难[A].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③ 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刘洪涛,杨瑞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70.
    ① 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A].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②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P198-199.
    ① 周作人.文学的讨论[A].周作人集外文(上)[C].陈子善、张铁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P374.
    ②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A].自己的园地[M].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P6-7.
    ③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影印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导言P6.
    ④ 刘西渭.《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A].中国现代新人文文论[C].孔范今,秦艳华、郑全来.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P310.
    ⑤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影印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导言P6-7.
    ① 沈从文:元旦日志《文艺》
    ② 苏雪林.沈从文论[A].沈从文研究资料[C].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189-190.
    ③ 沈从文.长河·题记[A].沈从文研究资料[C].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57-58. 付出现实的代价,而更致命的是当现实的代价支付后,却发现理想不过是一个虚妄,于是才有了幻灭,也就开启现代主义之门。
    ① 徐志摩.巴黎的鳞爪[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P284.
    ②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P196.
    ③ 徐志摩.自剖.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P413.
    ④ 徐志摩.生活[A].徐志摩作品精编(诗歌卷)[M].凡尼,郁苇.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P189.
    ⑤ 废名.中国文章[A].冯文炳选集[C].冯健男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P345.
    ① 刘西渭.《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A].中国现代新人文文论[C].孔范今主编,秦艳华、郑全来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P310.
    ② 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A].莫须有先生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4-5.
    ③ 周作人.《枣》和《桥》的序[A].竹林的故事.废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08.
    ④ 可参考,祝学剑.废名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色[J].社会科学评论2006(4).吴芳.2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对废名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冉前林.废名独异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等文章。
    ⑤ 看来志摩当时对哈代的接受是人所共知的了。
    ① 废名.中国文章[A].冯文炳选集[C].冯健男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P344-345.
    ② 这种超越性、厌世性我在本章第三节中已有过较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③ 废名.中国文章[A].冯文炳选集[C].冯健男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P345.
    ④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自序[A].莫须有先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6.
    ① 废名.桥·故事[A].竹林的故事[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311.
    ② 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65.
    ① 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92.
    ①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A].徐志摩全集·第二卷[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P331.
    ① 废名.竹林的故事·自序[A].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5.
    ②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刘洪涛,杨瑞仁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P52-53.
    ① 中国经济在进入30年代以后,由于大战的迫近,为固本自[卫国民政府于1931年底开始调整经济计划工作,至30年代中期与民生相关的工业获得了一线转机,1936年工业总产值比1935年增加了8%,但,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终于在整体上打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① 朱自清.爱国诗[A].朱自清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① [日]中野美代子.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M].若竹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P128.
    ① 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P78.
    ① 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P78.
    ① 徐訏.精神病患者的哀歌[A].吉卜赛的诱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P376.
    ① 徐訏.吉卜赛的诱惑[A].吉卜赛的诱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P
    ② 无名氏.淡水鱼冥思[M].广东:花城出版社,1995.P59.
    ①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16.
    ② 无名氏.死的岩层[M].香港:新闻天地社,1980.P566-567.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7.
    ② 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P44.
    ① 毛峰:神秘主义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P232.
    ① 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P276.
    ①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159.
    ② “你是东方人,你终将找寻我们的祖先。他们的声音是最亲切的,路径也是最合我们脚步的。”至少印蒂父亲临终前给印蒂的点拨。引自:赵江滨,汪应果.无名氏传奇[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P240.
    ① 赵江滨,汪应果.无名氏传奇[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P289.
    ②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175.
    ① 徐訏.回到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A].转引自: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吴义勤.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203.
    ② 徐訏.谈情书[A].转引自: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吴义勤.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45.
    ③ 吴义勤语,“人性”的表现在二十、三十年代由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阶级矛盾的激化,已成为小资产阶级作家的“私家菜”。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46.
    ① 徐訏.鬼恋[A].吉卜赛的诱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P16.
    ② 徐訏、无名氏笔下的女子形象较之其前、其后的浪漫主义作家而言都是最特出的,她们更为独立、热情,在作品中有着独立的人生追求,甚至在她们的身上往往体现出在中国现当代作品中少有而在西方浪漫主义作品中常见的贵妇特征,与此同时,男主人公就以崇拜、追求这样的女子为荣,例如《鬼恋》中的女鬼、《吉卜赛的诱惑》中的潘蕊、《塔里的女人》中的黎薇等,她们身上都表现出了一种“贵妇”的气质,而书中男子对她们的爱慕与追求也极具西方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的这种女性态度除了曾在徐志摩的诗文中有过,与此前后无论是二三十年代,还是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中都是所没有的。
    ① 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194-195.
    ① 徐訏.风萧萧[A].转引自: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吴义勤[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75.
    ① 陈旋波.时与光——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P35.
    ②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5.
    ③ 汪应果、赵江滨.无名氏传奇[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P34-35.
    ④ 陈旋波.时与光——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P28.
    ⑤ 徐訏.门边文学[M].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71.P5.
    ① 徐訏.阿刺伯海的女神[A].吉卜赛的诱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① 据说《鬼恋》在7年时间中连续印行19版之多;发表于抗战之时的1943年,该书不仅名列当年“全国畅销书之首”,而月当年因该书还被称为“徐訏年”,无名氏的西个中篇则在一两年中在全国各地翻版达23种,三四年中合计印行达100版以上。分别见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第7页;《无名氏传奇》。
    ②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P518.
    ① 徐訏.吉卜赛的诱惑[A].吉卜赛的诱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P174.
    ② 徐訏.吉卜赛的诱惑[A].吉卜赛的诱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P188.
    ① 无名氏.淡水鱼冥思[M].广东:花城出版社,1995.P63.
    ② 徐訏.三边文学序[A].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吴义勤.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P184.
    ①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文艺研究.1980,(3).
    ①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和超越性——兼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J].文学评论.1986(4).
    ② 殷国明.殷国明评论小辑(1)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J].上海文学.1986(7).
    ① 写到一点,总让我想到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发端的新文学,启蒙主义的精神内涵竞都被包裹在现代 主义的文体形式和现代主义的个体感受中,所完成的却又完全是非个体的群体性的价值批判。
    ② 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M].朝华出版社,1993.P98.
    ③ 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M].朝华出版社,1993.P99.
    ①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N].光明日报,1980(5月7日).
    ②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3).
    ③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J].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1).
    ①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P201.
    ① [美]马泰·克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267.
    ①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P75.
    ② 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13.
    ① [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P16.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322.
    ② 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引言P3.
    ③ 论述见第一章第一节政治意识形态的转轨及其文化影响
    ④ 第一章,关于文化思想转型中,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和多元价值观的确定中做过分析,在此不再赘言。
    ① 王蒙.我的寻找什么?[A].夜的眼及其他[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
    ① 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M].朝华出版社,1993.P164.
    ① 管粟.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汪曾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
    ① 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A].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陆建华.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P67.
    ②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A].徐志摩全集·第三卷[M].韩石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P196.
    ③ 陆建华.汪曾祺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P101.
    ④ 陆建华.汪曾祺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P220.
    ① 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P97.
    ② 顾城.答伊凡、高尔登、闵福德[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920,922.
    ① 顾城.关于诗的现代技巧[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909.
    ① 西川.怀念[A].海子诗全编[M].西川.上海:三联书店,1997.序言P9.
    ① 西川.怀念[A].海子诗全编[M].西川.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P10.
    ② 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A].海子诗全编[M].西川.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P378.
    ① 汪曾祺.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A]. 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P121-122.
    ① 张承志.北方的河·序言[A].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中短篇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P71.
    ① 张承志.心灵史·走进大西北之前·代前言[A].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前言P2.
    ② 张炜.昨日里程——张炜访谈[A].张炜研究资料[C].孔范今、施战军.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P41.
    ③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P274.
    ① 汪曾祺.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A].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陆建华.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p121-122.
    ① 张承志.游牧的校园[A].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散文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P63-64.
    ① 汪曾祺.受戒[A].汪曾祺代表作[M].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何镇邦编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P132.
    ① 顾城.学诗笔记[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896.
    ② 张穗子.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1.
    ③ 顾城曾直言:“在我的少年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我读得最多的一部书就是大自然。每天,我都能阅读土地和全部天空。那不同速度游动的云、鸟群使大地忽明忽暗,我经常被那伟大的美威慑得不能行动。我被注满了,我无法诉说,我身体里充满了一种微妙的颤栗,只能扑到在荒地上企图痛哭。”“我喜欢洛尔迦,喜欢他诗中的安达露西亚、转着风车的村庄、月亮和少女。”“我习惯了农村,习惯了那个粘土垒成的小村子,周围是大地,像轮盘一样转动。”见顾城.顾城诗全编[M].顾工.P906.以及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P88.
    ④ 顾城.简历[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230.
    ⑤ 顾城.我唱自己的歌[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277-278.
    ⑥ 顾城.学诗笔记[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897.
    ① 详细参阅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P87-88.
    ② 骆一禾.海子生涯[A].海子诗全编[M].西川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序言P1-2.
    ③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A].海子诗全编[M].西川.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P898.
    ④ 西川.死亡后记[A].海子诗全编[M].西川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P929.
    ① 张炜.我跋涉的莽野——我的文学与故地的关系[A].张炜研究资料[M].施战军、孔范今、黄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P66.
    ② 张炜.昨日里程——张炜访谈[A].张炜研究资料[C].黄轶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P41.
    ① 张炜.九月寓言[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P331.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6.
    ① 张穗子.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5.
    ② 顾城.关于《小诗六首》的信[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901.
    ③ 顾城.诗的原件·B[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508.
    ① 海子.动作(《太阳·断头篇》代后记)[A].海子诗全编[M].西川.上海:三联书店,1997.P888.
    ② 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A].海子诗全编[M].西川.上海:三联书店,1997.P377-378.
    ③ 谢有顺.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欲望的旗帜》[J]当代作家评论.1996(2).
    ① 张炜.关于《九月寓言》答记者问[A].张炜研究资料[M].施战军、孔范今、黄轶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P14.
    ② 张炜.融入野地[A].张炜自选集(散文珍藏卷融入野地)[M].作家出版社,1996,P17.
    ③ 张承志.心灵史·走进大西北之前·代前言[A].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前言P2,10.
    ① Isaiah Berlin.The Roots of Romanticism[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P138.
    ① 顾城.关于诗的现代技巧[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908.
    ② 顾城.答伊凡、高尔登、闵福德[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921-922.
    ③ 顾城.关于<小诗六首>的信[A].顾城诗全编[M].顾工.上海:三联书店,1995.P900.
    ①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A].海子诗全编[M].西川.上海:三联书店,1997.P890.
    ② 丰子恺.大帐簿[A].缘缘堂随笔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P18.
    ③ 新时期的新写实小说,从《单位》的《一地鸡毛》到《烦恼人生》的《风景》已然大量描写了这种理想在面对现实中的丧失。
    ① 张炜.融入野地[A].张炜自选集(散文珍藏卷 融入野地)[M].作家出版社,1996,P6.
    ② 陈思和.声音背后的故事——读《家族》[J].当代作家评论.1995(5).
    ①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南出版社,1995.P9-10.
    ① [美]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427.
    ① 葛兆光.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P208.
    ② 顾城.答伊凡、高尔登、闵福德[A].顾工编.顾城诗全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5.P921.
    ① “命运并不理解/莱茵河的愿望。/但对味盲目的/还算是神的儿子。/人类知道自己的住所,/鸟兽也懂得在哪里建窝,/而他们却不知去何方。”荷尔德林的这首诗歌是如此贴切地与那一代年轻人的境遇相合。
    ② 这一点在第一章中笔者已经做过分析,在次不再赘述。
    ① 张承志.心灵史·代前言·走进大西北之前[A].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心灵史[M].海南出版社,1995.P2.
    ①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南出版社,1995.P247.
    ②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南出版社,1995.P147
    ③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南出版社,1995.P75
    ④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南出版社,1995.P72
    ⑤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南出版社,1995.P217
    ⑥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南出版社,1995.P287
    ① 陈思和.“声音”背后的故事——读《家族》[J].当代作家评论,1995(5).
    ② 圣经·约翰福音(15:16)
    ① 张炜.一辈子的寻找[J].文学角.1989.(5).
    ②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119.
    ③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南出版社,1995.P9.
    ① 马丽华.灵魂像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P219.
    ② 马丽华.苦难旅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P164.
    ① 马丽华.终极风景[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P353.
    ①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P172.
    ① 顾城.关于诗的现代技巧[A].顾城诗全编[M].顾工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P908.
    ① 顾城.答伊凡、高尔登、闵福德[A].顾工编.顾城诗全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5.P920.
    ② 张炜.心上的痕迹[A].纯美的注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P86.
    ③ 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A].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陆建华主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P194.
    ①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A].海子诗全编[M].西川.上海:三联书店,1997.P889.
    ① 汪曾祺.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A].汪曾祺文集[C].陆建华主编.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P121.
    ① 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A].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陆建华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P67.
    ② 张承志.金牧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① 张承志.心灵史[M].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P76.
    ① 张炜.梦中苦辩.
    ② 张炜.心上的痕迹.纯美的注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P86
    ③ 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J].当代作家评论.1995(4).
    ① 马丽华.走过西藏[M].作家出版社,1996.P229.
    ① 马丽华.终极风景[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P353.
    ① 张炜.柏慧[A].张炜文集(第4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P31,255-256.
    ① 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陈常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P135-136.
    ①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 出版社,2002.P6-7.
    [1]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美]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文化与公共性[C].汪晖,陈燕谷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4]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 [德]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罗悌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6] 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选导读与注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 杨春时、徐晋莉.现代性与文学思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0]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明宗泽、赵力涛译.王铭铭校.北京:三联书店,1998.
    [11] 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12] 李赋宁,彭克巽.欧洲文学史—第二卷一十九世纪欧洲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 [美]大一·戈伊科奇等编.人道主义问题[C].杜丽燕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4] [英]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张炽恒.上海三联书店,1999.
    [15] [英]以赛亚·柏林.现实感[M].潘荣荣、林茂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6] 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 单世联.反抗现代性——从德国到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18] 马德普.历史主义的兴起及其对自由主义普遍主义的冲击[J].政治学研究.2003(4).
    [19]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0] [英]Isaiah Berlin The Roots ofRomantic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21] 朱光潜.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2] [英]以赛亚·柏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3] [美]欧文·自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M].孙宜学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4]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M].陆中石、古乐人译.南京:译林 出版社,1993.
    [25] 杨武能编选.德语国家中篇小说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6] 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杨民生、陈常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7] 朱伟奇.中世纪骑士精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8] [德]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C].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
    [29] 伍蠡甫,翁义钦.欧洲文论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0] 王询、于秋华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1] 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2]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M].张富强、许世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3]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三联书店,2000.
    [34]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90.
    [35] 李云峰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36]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37]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8]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9] 干杏娣.解读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J].当代金融家.2005(5).
    [40] 威廉·冈特.美的历险[M].肖聿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P78.
    [41] 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2] 马春良,张大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4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4]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5卷)[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2.
    [45] 成仿吾.成仿吾文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46] 谢昭新.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47]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7卷)[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2.
    [48] 牛津20世纪艺术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9] 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0] 郭沫若:郭沫若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1]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52]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3] 胡适.胡适文集(第3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4]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C].周锡山编校.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55]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6] 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57]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984.
    [58] 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59]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60] 陶明志编.周作人论[C].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
    [61] 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增订本)[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62] 周作人.谈龙集[M].止庵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3] 周作人.周作人讲演集[M].止庵编订.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64] 周作人.永日集[M].止庵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5] 周作人.看云集[M].止庵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6] 周作人.周作人集外文[M].陈子善、张铁荣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67]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M].止庵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8] 周作人.周作人经典[M].南海出版公司,2001.
    [69] 韩石山.徐志摩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70] 徐志摩全集[M].韩石山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1] 赵遐秋编.新月之魂——名人笔下的徐志摩 徐志摩笔下的名人[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72] 凡尼,晓春.徐志摩:人和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3] 凡尼,郁苇编.徐志摩作品精编(散文卷,诗歌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73] 废名.竹林的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4]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5] 中国现代新人文文论[M].孔范今主编,秦艳华、郑全来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76] 吴世勇.沈从文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77]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M].凌宁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78]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M].陆建华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79] 冯文炳.冯文炳选集[C].冯健男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80]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81] 金介甫.沈从文传.符家钦译.时事出版社,1990.
    [82] 沈从文.沈从文选集[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83]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4] 废名.阿赖耶识论.止庵编订.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85] 杨联芬.沈从文的反现代性——沈从文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3).
    [86]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M].张道真,刘半九、李宗杰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7] 沈从文.湘行散记[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88] 赵家璧主编,鲁迅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影印本[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89] 祝学剑.废名小说的现代主义特色[J].社会科学评论2006(4).
    [90] 吴芳.2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对废名的影响[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91] 冉前林.废名独异的文学观及其小说创作[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92]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93] 中野美代子.从小说看中国人的思考样式[M].若竹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
    [94] 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了“新浪漫派”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95] 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6]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
    [97] 赵江滨,汪应果.无名氏传奇[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98] 无名氏.死的岩层[M].香港:新闻天地社,1981.
    [99] 无名氏.淡水鱼冥思[M].广东.花城出版社,1995.
    [100] 徐訏.吉卜赛的诱惑[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01] 毛峰.神秘主义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02] 无名氏.《无名书》精粹[M].陈思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6.
    [103] 陈旋波.时与光——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訏.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104] 徐訏.门边文学[M].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71.
    [105]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6] [波兰]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7] [法]Michel Foucault. Power / Knowledge[C].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Colin Gordon.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80.
    [108]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9] 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10]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J].文艺研究1980(3).
    [111] 杨春时.论文学的充分主体性和超越性——兼评《文艺性方法论问题》[J].文学评论.1980(3)
    [112] 陈燕谷、靳大成.刘再复现象批判——兼论当代中国文化思潮中的浮士德精神[J].文学评论,1988(2)
    [113] 彭富春、杨子江.文艺本体与人类本体[J].当代文艺思潮,1987(1)
    [114] 王岳川.当代文学核心:艺术本体论[J].文学评论,1989(5)
    [115] 杨春时.论文艺的充分主体性和超越性——兼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J].文学评论,1986(4).
    [116] 殷国明.殷国明评论小辑(一),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形式[J].上海文学,1988(2).
    [117] 吴俊.文学:语言本体与形式建构[J].上海文论,1988(2).
    [118] 夏志清.新文学的传统[M].新星出版社,2005.
    [119]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李鸥梵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0] 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3.
    [121]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N].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122]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3).
    [123]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J].当代文艺思潮,1983(1).
    [12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5]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 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2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27]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8]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29] 毛译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下)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1] 韩亚光.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的曲折过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3)
    [132] 潘利红.建国以后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属性认定的艰难历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3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3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35] [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36]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7] 易晖.“我”是谁——新时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138] 王蒙.夜的眼及其他[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1.
    [139] 管粟.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汪曾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
    [140] 陆建华.汪曾祺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141] 顾城.顾城诗全编[M],顾工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
    [142] 海子.海子诗全编[M],西川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
    [143] 张炜.一辈子的寻找[J].文学角1989(5).
    [144] 张承志.张承志作品选集(中短篇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145] 张承志.张承志作品选集(长篇小说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146] 孔范今、施战军编.张炜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147]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148] 张承志.张承志作品选集(散文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149]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0] 汪曾祺.汪曾祺代表作[M].中国现代文学馆编,何镇邦编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51]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152] 张炜.九月寓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53] 谢有顺.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欲望的旗帜》[J].当代作家评论.1996(2).
    [154] 张炜.融入野地[A].张炜自选集(散文珍藏卷融入野地)[M].作家出版社,1996.
    [155] 丰子恺.大帐簿[A].缘缘堂随笔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156] 陈思和.声音背后的故事——读《家族》[J].当代作家评论.1995(5).
    [157] 葛兆光.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58]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59] 马丽华.灵魂像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0] 马丽华.苦难旅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1] 马丽华.终极风景[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162]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63] 张炜.纯美的注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64] 张承志.金牧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165] 张炜.走向诺贝尔(张炜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66] 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J].当代作家评论.1995(4).
    [167] 马丽华.走过西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68] 张炜.张炜文集(第1-4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169] 吴晓东.镜花水月的世界——废名《桥》的诗学研读.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170]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71] 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陈常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89.
    [172] 马丽蓉.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173] [美]艾恺(Guy S.Alitto).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74]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175] 易晖.“我”是谁——新时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176] 俞兆平.写实与浪漫.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77] [法]皮埃尔·布吕奈尔.19世纪法国文学史[M].郑克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78] 李鸥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79] 杨春时.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80] 逢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1] 李鸥梵.上海摩登.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2] [美]弗雷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陈永国、傅景川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3] 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4] [英]玛里琳·巴特勒.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黄梅,陆建德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85] 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