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韩日继母型故事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继母型故事是家庭故事的一种,是很多东亚国家常见的故事类型。它多描写继母在偏爱亲生子女的同时,虐待非亲生子女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对继母形象的批评。继母型故事中对继子悲痛欲绝的同情,表现出了民间的道德标准:即做了坏事的继母最终失败,而忍辱负重的继子则获得胜利,表达了普遍的社会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韩国以及日本口传继母型故事的比较,探究同一文化圈内的共同点和地域性差异,使继母型故事的研究更加丰富多彩、系统从而深化、扩大东北亚各国相关故事的比较研究。
     本论文首先通过中韩日继母型故事的形成与传承,按各个类型进行分析,再从实际情节入手进行具体研究,以此来比较由叙事要素构成的类似结构要素之间的差异。此外,在各个类型的分析中,还对东西方的类似故事进行比较,并以此探索中韩日继母型故事之间的形成关系;以口传故事基本性格之一的国际性作为根据,把中韩日三国共有的类型与其它民族可能存在的类型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继母型故事的形成关系,推测出中日韩继母型故事传承的路径,给出合理的解释,最终衡量中韩日继母型故事在东北亚民间故事中的地位。
     其次,收集中韩日继母型故事进行并具体分类。按照中国、韩国、日本继母型故事类型的顺序分析共有类型的叙事要素,进而阐明中韩日继母型故事类型的对应关系,评价共有类型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以此来综合说明故事形成的理由,获得明确刻画文化同质性和异质性的成果。
     再次,通过收集、分类继母型故事,把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共有的叙事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将中国编制的21个类型,与韩国、日本对应的10个类型进行比较,考察其共同点和差异点。再把10个类型按以下不同的亚类型情节型式分别进行比较。1.残害、遗弃型继母故事比较:2.虐待、仙人相助型继母故事比较;3.学样、蛇婿型继母故事比较;4.复合型继母故事比较。
     最后,阐明中韩日继母型故事的比较意义。把韩国、日本继母型故事进行分类,显示其与中国继母型故事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比较东西方故事,可知韩日同一类型的大部分与中国相似,同时具有世界性,进而对中韩日继母型故事产生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学阐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与此同时,相比西欧类型,韩国和日本的继母型故事与中国继母型故事的共同性更为明显,因为中韩日继母型故事具有共同的、鲜明的民族性特征,进而形成了东北亚继母型故事圈。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以同一类型为基础,可发掘出周边国家丰富的资料,同时证明继母型故事在东北亚民间故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Stepmother story, which is a common type of stories, is one kind of family stories. These stories not only express abuse of stepmothers to non-biological children or injustice of stepmothers to non-biological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showing preference to their own children, but also criticize image of stepmothers strictly. Most of oral tales show heart-stricken sympathy to step children, as well as indicate folk moral standard. That is wicked stepmothers will fail, however, humiliated stepchildren win eventually. What is more, these tales are full of common social meaning. Compared with oral stepmothers stories among China, Korea and Japan, the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common plac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same cultural circle, enrich the study of stepmothers stories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so as to help and exp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northeastern countries.
     First of all, by analyzing each form and inheritance of stepmothers stories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then discussing them with practical settings respectively, the thesis makes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 between similarly structure elements of which narrative elements are made of. Besides, during the analysis among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tepmothers stories, this thesis also contrasts similar stories between oriental and western countries, as well as investigates forming relationships among those three countrie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ity, one of basic image of oral tales, it analyses common types of stepmothers stories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 and potentially existing types of stepmothers stories in other nations. With the study of forming relationship of stepmothers stories, it can be explained reasonably how these stories are inherited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Finally these folk stories in those three countries are irreplaceable in Northeast Asia.
     Secondly, the thesis collects and classifies stepmothers stories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 specifically. By analyzing narrative elements of common types of stepmothers stories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one by on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which type of stepmothers stories in three countries is clarified, an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mmon types are evaluated. Thus, it illustrates reasons of making stories synthetically as well as results in specifically cultural homogeneity and non-homogeneity.
     Thirdly, by collecting and clarifying stepmothers stories as well as making an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monly narrative elements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the thesis compares between twenty one types of Chinese established stepmothers stories and ten respective types of Korean and Japanese's stories, and studi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hat is mo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btype settings, it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about those ten types of stepmothers stories.
     1. comparison about harmful and abandoned stepmothers stories
     2. comparison about maltreating and immortal help stepmothers stories
     3. comparison about imitative stepmothers stories
     4. comparison about multi-type stepmothers stories
     Finally, 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comparative meaning of 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tepmothers storie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stepmothers stories and Korean and Japanese's, with classifying of whose stepmothers stories. Compared with oriental and western stories, it refers that most of stories in the same type of Korea and Japan are similar to China. Besides, they own internationalities. Thus, it highly promotes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created by stepmothers stories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 and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ology.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types of Western European stepmothers stories, it is more obvious that Korea and Japan share similarities of stepmothers stories with China. Because of it and clearly national distinct, the circle of stepmothers stories in northeast Asia is formed. In conclusion, it is summarized that lots of abundant materials in surrounding countries can be found as long as the basis has the same type. Meanwhile, it is certificated that stepmothers stories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northeast Asian folk stories.
引文
1 刘晓春:《灰姑娘型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
    2 刘晓春:《灰姑娘型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
    3 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74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欧曼:《壮泰灰姑娘型故事的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5 崔允植:《关于继母传说》,176-212页,载《韩国民俗学》(19),家文堂,1991年。
    6 全永绅:《韩国继母说话研究》,庆星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7 孙慧玉:《用通过制视角看到的继母传说中的继母恶人形象的意思》,弘毅大学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8 秋元幸子:《继子故事的比较》,55-64页,《学海》(6),上田女子短期大学,1990年。
    9 铃木敦子:《继子故事中的母亲的施虐》,50-59页,《国文目白》(34)日本女子大学,1995年。
    10 李宽逸:《<孔姬与葩姬>故事再致》24-39页,《文湖6、7合集》,建国大学国语国文学会,1971年。
    11 李元秀:《家庭小说作品世界的时代变迁》,29-66页,庆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 李宗书:《传统继母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135-163页,《历史与现实》(15),韩国历史研究会,2004年。
    13 关敬吾:《作为婚姻谭的住吉物语-物语文学与故事》,124-148页,《国语和国文学》,《关敬吾著作集》(4), 同朋舍,1980年。
    14 池田宪昭:《继子物语的信仰的背景》,50-56页,《神道宗教》,神道宗教学会,1967年。
    15 折口信夫:《小说戏曲文学中的物语要素》,265页,《折口信夫全集》(7),中央公论社,1966年。
    16 神田晖朗:《继子谭的系谱》,56-59页,《昔话传说研究》(1),昔话传说研究会,1971年。
    17 池田恭子:《继子物语研究-关于继子物语诞生的假说》,1-15页,《日本文学》(40),东京女子大学日本文学研究会,1973年。
    18 久下裕利:《物语的回廊-继子谭》,13-24页,《学苑》(716),昭和女子大学近代文化研究所,2000年。
    19 张德顺:《韩国说话文学研究》,28页,首尔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别册附录(1)韩国故事类型分类集》,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9年。
    21 《韩国昔话的研究》、《理论和类型-目录》,弘文堂,1976年。Type Index of Korean Folktales》,明智大学出版社,1979年。《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335-336页,仁和大学出版社,1994年。
    22 柳田国男:《日本昔话语录》,44-61页,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48年。
    23 《日本故事大成》第11卷,85-295页,角川书店,1978年。
    24 稻田浩二:《日本昔话通观》第28卷,《故事类型-目录》,同朋舍,1988年。
    25 韩国和日本的故事类型名称,使用了<附录B>和<附录C>的类型分类表中的名称。以下相同。
    26 任哲浩:《四溟堂说话研究》,268-299页,《韩国语言文学》(23),集文堂,1989年。
    27 孙贞姬:《四溟堂说话研究》,149-184页,《韩国文学论总》(13),韩国文学会,1992年。
    28 朴钟焕:《四溟堂说话的传承意义研究》,东亚大学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29 金承灿:《四溟堂口传叙事物的研究》,1-28页,《论文集》(56),釜山大学人文学研究所,2000年。
    30 李云京:《<杀死新房儿子的继母型>故事研究》,1-29页,《口碑文学研究》(16),韩国口碑文学会,2003年。成形硕:《<杀死新房儿子的继母型>故事小说化形式相关的研究》,庆星大学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1 金宪先:《<寓目囊箱>故事的结构性变形及意义》,《白鹭语文》(18-19集),济州大学国语教育科,白鹭语文学会,2004年。
    32 金宪先:《故事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莲儿和柳树公子>型故事研究》,271-295页,《<黄花一叶>故事的继母型特点和意义》,298-328页,《<鹈>故事的结构和意义》,213-233页。
    33 黄地百合子:《<姥皮>型说话和室町时代物语》,93-121页,《昔话研究和资料》(5),三弥井书店,1976年。
    34 那顺正代:《<皿々山>的类型》,3-21页,《国语国文研究和教育》(19、20)熊本大学教育学,1987年。 新仓朗子:《灰坊》和法国传说的备忘录-包括《恶魔罗伯特》,18-31页,《昔话传说研究》(16),昔话传说研究会,1992年。
    35 樱井由美子:《<继子拾栗子>考-AT480的观点》,55-57页,《口承文艺研究》(15),日本口承文艺学会,1992年。大岛广志:《外来昔话的<继子拾栗子>》,《传承文学研究的方法》,岩田书院,2005年。
    36 三原幸久:《<继子和笛子>与<继子和鸟>》,3-46页,《昔话研究和资料》(6),三弥井书店,1977年。白岩博明:《<瓜子织姬>和<继子和鸟>》,63-67页,《昔话传说研究》(10),昔话传说研究会,1983年。久保华誉:《日本昔话中的鸟的作用和格林杜松故事的比较》,299-324页,《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文学研究科》(32),国学院大学,2001年。木濑惠:《<继子和笛子>考-起源·传播为中心》,62-79页,《梅花儿童文学》(11),梅花女子大学文学会,2003年。
    37 崔仁鹤:《韩日及日韩昔话对照表》,149页,《韩国昔话的研究》第一部第四章,1976年。《韩国民谭类型表》,335-336页,《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仁和大学出版社,1994年。
    38 关敬吾:《关敬吾著作集6》,362-350页,同朋舍,1982年。
    39 稻田浩二:继母故事在674-676页中收录。
    40 稻田浩二:《日本昔话通观》研究篇1,199-224页,同朋舎,1993年。
    41 金恩静:《<孔姬和葩姬>与<灰姑娘>的比较考察》,59-82页,《国语教育研究》(8),光州教育大学国语教育学科,1996年。
    42 神谷美穗:《<孔姬和葩姬>与<米福糠福>的故事结构比较考察》,265-281页,《韩国语文学研究》(23),韩国外国语大学韩国语文学研究会,2006年。
    43 曹喜雄:《无手的媳妇》(AT706),279-327页,《授予成吉列博士花甲纪念论总》(曹喜雄:《增补改订版 韩国说话的类型》,一潮阁,1996年。)
    44 金宪先:《韩国和日本的<无手的媳妇>》,180-194页,《故事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45 三原幸久:《民间说话的比较Ⅱ》(日本与欧洲)故事《无手的姑娘传承和传播》,242-264页,《民间说话-日本的传承世界》,世界思想社,1989年。斧原孝守:《中国东北地区的“无手的姑娘”(2)》,1-8页,《比较民族学会报》第11卷(7),比较民俗学会,1990年。
    46 松原孝俊:《朝鲜的“无手姑娘“的故乡》,13-28页,《口承文艺研究》(16),日本口承文艺学会,1993年。
    47 张紫晨:《中日两国后母故事的比较研究》,268-309页,《日本民间传承的源流——日本基层文化的探究》,小学馆,1989年。
    48 段成式:《酉阳杂俎》,200页,中华书局,1981年。
    49 蓝鸿恩:《广西民间文学散论》,《<灰姑娘>和<达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50 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上海儿童书店,1932年。
    54 R·D·詹姆森:《中国的“灰姑娘”故事》,载《中国民俗学三讲》,中译文载钟敬文主编《民间文艺学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55 《高丽史》第71卷,25志,2乐。
    56 李宽逸:《<孔姬葩姬>故事再考》,载《文湖》第6、7合集,24-39页,建国大学韩国固有文化研究所,1971年。
    57 李元秀:《家庭小说作品世界的时代变化》,29-66页,庆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58 李宗瑞:《<传统>继母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载《历史和现实》(15),135-163页,韩国历史研究会,2004年。
    59 日本文学类别之一。作家的见闻或想象为依据对人物或事件以口述的形式进行叙述的散文文学作品主要指平安时代(794-1191)的故事文学,广义上包括了中世纪的作品。
    60 崔在锡:《韩国家族制度史研究》,首尔:乙支社,1983年。
    61 崔在锡:《韩国家族制度史研究》,208-211页,首尔:乙支社,1983年。
    63 以上资料参考了汉字大藏经(东国易经苑)。下面列举的资料中,未注明出处的均以此为准。
    64 《(?)新撰续藏经》Vol.01.No.012.《(?)续藏经》,87-900。本文参考的是《新撰续大藏经1》,《一二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本缘经》,362-364页,韩国人文科学院收藏,1998年。内容开头记录着‘失译人 今附 西晋绿’。
    65 《史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一百四十九,东夷高丽项目中<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意思是高句丽人最爱的书籍中确认的书名。此外新罗元圣王4年(688年)设置了读书三品科,根据学识录用人才时,采用的书目中包括《春秋》、《左传》和《史记》。
    66 干宝的《搜神记》是《高丽史》宣宗8年(1091年)6月,宋朝皇帝听说高丽有好的版本而命馆伴抄写的书籍目录。关于《古烈女传》,见《烈女传的韩日传来与变化考察》,《语文研究》第21集,135-141页,语文研究学会,1991年。
    67 举例了有助于推测与之相关联的个别佛经书籍在朝鲜半岛存在时期的日本事例。《大唐西域记》在《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有记载,《六度集经》与《法苑珠林》也在《三宝绘》(永宽2年,984年)有书名或见其影响。考虑到日本古代的佛经书籍几乎都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这一事实,其佛经书籍引入的时期可以追溯到统一新罗时代。
    68 佛经故事的传播过程和运输者的形态,见黄佩江的《新罗佛教说话研究》,《Ⅲ.佛教口碑传承的原理》172-233页,首尔:乙支社,1975年。
    69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6-5,全罗南道海南郡花山面,《继母故事》,234-236页。同上书6-3,全罗南道高兴郡郭易面,《舜帝故事》,238-242页。同上书7-14,庆尚北道达成郡花园面,《卖瓮的舜帝》,77-79页。
    70 同上书6-4,711页。
    71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8-14,453页。原文是“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郭居敬:《二十四孝》)。
    72 这个故事的分布与传承具体书目见Ⅳ.5。
    73 下面类型分类和传承分布的信息,请参考Ⅱ.3以及<附录B>的相应部分。
    74 Eberhard. Wolfram. Typen Chinesischer Volksmarchen(Helsinki.1937),54-55页,相同的故事在林籣:《云中的母亲》,《小花牛》民间故事之一(上海:北新书局发行,1931),泽田瑞穗译:《中国的昔话》《小花牛(まだうの仔牛)》,世界民间文艺业书,第1卷(东京:三弥井书店,1975,17-23页)中有记载。
    75 折口信夫:《小说戏曲文学中的物语要素》,《折口信夫全集7》,265页,东京:中央公论社,1966年。三谷邦明:《继子的-世界和日本》,《国文学解释与鉴赏》490,45-50页,东京:至文堂,1974年。三谷荣一:《源氏物语中的物语类型》,《源氏物语讲座》第一卷,东京:有精堂,昭和46<1971>年。
    76 池田宪昭:《继子物语的信仰背景》,《神道宗教》,50-56页,东京:神道宗教学会,1967年。
    77 关敬吾:《作为婚姻谭的住吉物语-物语文学与昔话》,《关敬吾著作集4》,124-148页,京都:同朋舍,昭和55<1980>年。藤井贞和:《落漥物语解题》,《落漥物语 住吉物语》,417页,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8,东京:岩波书店,1989年。
    78 久下裕利:《物语的回廊-继子谭》,《学苑》716号,13-24页,东京:昭和女子大学近代文化研所,2000年。
    79 神田晖朗:《继子谭的系谱》,《昔话传说研究》1号,55-59页,东京:东京昔话传说研究会,1971年。80 池田恭子:《继子物语研究-有关继子物语诞生的-假设》,《日本文学》40号,1-15页,东京:东京女子大学日本文学研究会,1973年。
    81 “对继母的憎恨是人们经常提及的”,《落漥物语》(卷1),107页,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7,东京:小学馆,2000年。
    82 “继母坏心肠的古代故事很多”,《源氏物语》(萤之卷),216页,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22,东京:小学馆,1996年。
    83 关于日本的婚姻制度详见高群逸枝的见解。高群逸枝:《招婿婚的研究一》,高群逸枝全集2,东京:理论社,1966年。
    84 江守五夫:《日本婚姻的历史与民俗》,东京:弘文堂,昭和61<1986>年。
    85 参照了《三宝绘注好选》,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31,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的注解。
    86 今野达:《阳明文库孝子传与日本说话文学的交涉》,《国语国文》22卷5号,24页,京都:临川书店,昭和28<1953>年。
    87 《日本昔话通观》第26卷,401-403页,冲绳。
    88 《日本昔话通观》第4卷,131页中作为参考故事提出了《御银小银》型故事《月亮星星(お月お星)》。
    90 《蔷花红莲传》有多达25种异文。
    91 金在永:71-204页。李元秀:《家庭小说作品世界的时代变化》,29-66页。李宗瑞:135-163页。
    92 《世宗实录》(卷64)世宗16年4月12日,朝上讨论了继母三年丧之事,世宗在父亲晚年时娶了继母,死后围绕遗产继承、继母和继子之间的纷争事例,因此记录有三年服不合乎情理的反对意见。且据《朝鲜王朝实录》(卷47)的世宗12年1月14日,内容记载了,奇弘敬的第一夫人的儿子奇尚廉想独吞财产时,告发第二夫人的儿子奇尙质和第三夫人继母通奸的事件。
    93 金一烈:《古典小说的作者、读者、流通》,修订版《古典小说新论》,44-57页,首尔:新文社,2003年。
    94 日本文学史上故事文学第一次登场的作品是传奇性很强的《竹取物语》(9世纪末~10世纪初)紧接着10世纪后半开始,出现了描写继母故事的《宇津保物语》的《忠(忠て圣)》故事和《落漥物语》。《宇津保物语》据传是一位叫源顺的男性文人的作品,但不是非常确切,其余两个作品的作者不详。
    95 《增订版日本文学全史2中古》,《第三章物语·日记文学的形成》,120-129页,东京:学灯社,平成2<1990>年。
    98 (美)斯蒂·汤普森著:《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中译本,郑海等译,第151页;第52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99 关于国外学者对灰姑娘型故事的详细研究情况,见《灰姑娘型故事的世界性及其研究》,《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100 丁乃通:《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建宪等译,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年。
    101 钟敬文:《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
    102 同上书。
    103 钟敬文:《中日民间故事比较泛说》,《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
    4 《川草花和马莲花》,《回族民间故事选》,李树江、王正传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105 Antti Aarne and Stith Thompson.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Helsinki.1964)
    106 柳田国男:《日本昔话语录》,44-61页,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48年。关敬吾:《日本昔话大成》第5卷,85-295页,东京,角川书店,1978年:以及《日本昔话大成》第11卷,47-50页,东京,角川书店,1980年。税田浩二:《日本昔话通观》第28卷,《故事类型·目录》,674-676页,京都,同朋舍,1988年。
    107 在真正谭中分类为继母故事的33个以外,还将分类成动物谭以及笑谭等的有关继子女与继母关系的类型也一同收录了。
    108 三轮环:《传说的朝鲜》,东京,博文馆,1919年。孙晋泰:《朝鲜民谭集》,东京,乡土文化研究社,1934年。
    109 张德顺:《韩国说话文学研究》,11-41页,首尔,首尔大学出版社,1970年。(2001年第8版发行)
    110 同上书,28页。
    111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副册附录(1)韩国故事类型分类集》,成南,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9年。
    112 《韩国昔话的研究》,东京,弘文堂,1976年。《A Type Index of Korean Folktales》,首尔,明智大学出版社,1979年。《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第2部《资料表》,仁川,仁和大学出版社,1994年。崔仁鹤,严龙熙编著:《古老故事群》,首尔,集文堂,2003年。
    113 崔仁鹤,严龙熙编著:《古老故事群1》,第7页,首尔,集文堂,2003年。
    114 崔仁鹤:《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335-336页,仁川,仁和大学出版社,1994年。
    15 崔仁鹤,严龙熙编著:《古老故事群1》,408-414页,首尔,集文堂,2003年。
    16 崔允植:《韩国说话研究》,176-212页,首尔,集文堂,1991年。
    117 郑相振:《继母型故事的传承与叙事形态和意思》,399-423页,《外大语文论集》第18集,釜山,釜山外国语大学,2003年。
    118 斯蒂·汤普森认为口传故事能够传承的具备某种力量的故事的最小结构要素叫做叙事要素。他将可能成为叙事要素的类型。举例为第一,故事的登场人物(魔女妖怪、神、残忍的继母等)第二,成为事件背景的内容(魔法的东西、特意的习惯、奇怪的信仰等)第三,举了一个单纯的事件的三个为通常的叙事要素,一般涉及第三个。(斯蒂·汤普森,《传说学原论》,508页,尹承俊、崔宽时共同翻译,首尔,启明文化社,1992年。)稻田浩二以外编著的《日本昔话事典》中,认定了叙事要素的行为或事件,举了很多例子。(《日本昔话事典》,957页,东京,弘文堂,1977年)。这与汤姆森的第三个内容脉络相似。在本论文中也将主要登场人物的行为或事件给予认定并进行了论旨。
    119 参考赵喜雄(1-6页)以及稻田浩二(91-92页)在前面所著的作品。在这两部著中,是按照叙事要素的故事类型形成的一般论,这在继母故事中也同样适用。另外故事类型的形成以及其认定相关的理论方面,稻田浩二的相同书中介绍的比较详细。
    120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121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122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123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24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25 《大唐西域记》卷3《呾叉始罗过国》,韩文大藏经,参考东国易经院,东国大学,电子佛传文化内容研究所提供的韩文大藏经检索系统。
    126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1-1,454-480页,首尔特别市道峰区,“寓目囊箱-装载箱子里的眼睛”。《韩国口碑文学大系》6-4,209-216页,全南升州郡双岩面,“挖掉前妻儿子眼睛的继母”。《韩国口碑文学大系》7-8,1230-1241页,庆北尚州郡银尺面,“中国书考中状元的成三问”。
    127 稻田浩二认为故事类型成立的条件有第一,故事构成成熟,第二,传承群的扩张不同举了三个不同地区传承。(稻田浩二,124页),后者的条件,有必要考虑,故事调查区域的诸多条件等。
    128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129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130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1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2 151篇详细书志在<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中收集。
    133 <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4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6-4,711页。
    5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7-5,52-54页。
    145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1-9,460-466页.
    146 但在下面考察的F型模仿对立型(资料8)在一般型Ⅱ·Ⅲ和B型的a,b成双,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存在,这收录在《韩国口碑文学大系》7-16,‘孔豆男和葩豆男’.111页中.
    150 《日本昔话通觀》第10卷,新潟県北蒲原郡安田町,70-71页.
    1 《日本昔话通觀》第10卷,新潟,目次,iv页.
    2 関敬吾,《糠福米福の昔话-物语文学と阴連して》,97页.
    1 関敬吾,《糠福米福の昔话物藉文学と関連して》,94页.
    9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1),601-603页.
    160 《比较文学》第44集(首尔:韩国比较文学会,2008.2,29-58页)中刊载的论文。引用的金宪先的未发表论文全部收录于今年(2009.1)刊发的其著作《传说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首尔:报告社)
    181 AnttiAarne and Stith Thompson,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Helsinki,1964),240-241页.
    162 卢永根,《故事文学中出现的‘寻找家族’的研究》(国民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康恩景,《<无手的媳妇>谭研究》(韩城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申研友,《<无手的媳妇>传说和女性性意识成长》(韩国古典女性文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发表要旨,2001)申研友,《<无手的媳妇>传说与女性意识的成长》,《国语文研究》第18卷,国语文研究会,2002,151-171页.李仁京,《<无手的媳妇>传说的神话性格与心理学的接近》,《口碑文学研究》第13集(韩国口碑文学 会,2001),161-195页.金宪先,《怎样接近<无手的媳妇>的女性意识?》,《无手的媳妇研究》,47-51页.李裕琼,《民间传说通过<无手的媳妇>的女性心理的理解》,《心性研究》第21卷1号(韩国分析心理学会,2006),38-76页.河合隼雄,《第7章耐えゐ女性》,《昔话と日本人の心》(东京:岩波书店,1983),203-229页.
    165 曹喜雄,《<无手的媳妇>(AT 706)》.金光顺,《顺金传研究》(首尔:国学资料院,1999)李允景,《<无手的媳妇>传说的小传说和其意思》,《顿岩语文学》第14集(首尔:顿岩语文学会,2001),189-218页.朴福申,《<莲塘传>研究》(京畿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金慧贞,《<无手的媳妇>传说的类型体系-类型,下位类型,上位类型的关系为中心》.安藤昌江,《高野山女人堂由来记》,《京都民俗》第8號(京都:京都民俗学谈话會會誌,1990),145-164页.安藤昌江,《AT七0六 手を切うれた女の子》,《京都民俗》第9號(京都:京都民俗学谈话會會誌,1991),31-48页
    166 韩日的研究现状在拙稿《<无手的媳妇>的韩日研究动向和课题》,《日本语文学》第39集(大邱:日本语文学会,2007),347-374页中有研究。
    167 曹喜雄,《<无手的媳妇>(AT 706)》.金宪先,《<无手的媳妇>传说只有我们国家才有吗?》.
    168 故事资料依据<附录B>《韩国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的「06无手的媳妇」项目中的6篇资料。附加的2篇资料的目录如下。
    7 秀峰的故事 全罗南道新安郡许庆姬,《新安地区的传说与民谣》,《图书文化》3集(木浦大学图书文化研究所,1996),119-121页
    8 梨树裴造舟女儿 济州岛玄勇俊,《济州岛民间传说》(济州文化,1996),58-68页.
    109 AnttiAarneandStithThompson,240页
    171 三原幸久,246页
    172 “重新找回的姻缘型”与其他类型相比内容稍微不同。女主人公在丈夫生病时生了孩子,饥饿难耐偷吃了柿子,被斩断了手。与丈夫分手后过河时,背在后背的孩子要掉下来,正在祈祷时手再生了。这时正好与迎面走过来的丈夫不期而遇。“重新找回的姻缘型”的名称是与分手后的丈夫重新结合而命名的。
    173 小池ゆみ子
    174 《通观》第5卷,405页.“手截断”之前的内容如下。继母送给继女漏洞的袋子,给自己亲生女儿的则是完整的袋子,让她们捡拾栗子。没有捡到足够的栗子孤身一人留在山里的继女,亡母出现后装满了袋子。酿酒的富人来求婚,教授女儿酿酒的经验。继母使奸计继母女儿出嫁。继母让继女爬上梨树被斩断手臂。之后的构成就是《无手的媳妇》的展开
    175 《通观》第18卷,304-305页.
    177 日本的《无手的少女》大部分也是“继女和继母的矛盾”的形式,婆婆与媳妇(山形·、岩手、·岛根、·冈山),嫂子与女主人公(香川、·鹿儿岛),男主人公和继母(新泻)的矛盾故事存在。
    178 三原幸久.
    179 斧原孝守
    180 斧原孝守.松原孝俊
    181 斧原孝守
    182 斧原参考的文献资料如下。
    ① 张紫晨,《中日両国の继母说话の比较研究》,《日本民间傅承の源流》(东京:小学馆,1989),247页.
    ② 《满族三老人故事集》,《断臂姑娘》(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118-126页.
    ③ 《達斡雨族民间故事選》,《没有的姑娘》(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239-246页.
    ④ 《小喇嘛降妖》,《断臂的姑娘》(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63-70页.
    ⑤ 《金德顺故事集》,《断手姑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434-435页.
    ⑥ 《断手》,《文藝文学》,1989年第6期
    183 张紫晨,274页
    184 郭富光,412-413页.
    郭富光,416页
    188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附录(1) 《韩国传说类型分类集》(韩国精神文化院,1989),97页.与崔仁鹤的研究(注)144)以及崔允植的“继母传说的传承形态以及构造和意义”(崔允植,《韩国说话研究》,首尔:集文堂,1991,176-21页.)等。
    189 金宪先,“<半半柳树叶崔勤仕与叶叶儿>类型故事研究”,《传说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首尔:报告社,2009),271-295页.
    190 崔仁鹤,《韩国昔话の研究》“第四章韩日ぉょび日葬昔括对照表”(东京:弘文堂,昭和51<1976>),149页.崔仁鹤,《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仁川:仁和大学出版部,1994).335-336页.
    191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附录(1)韩国传说类型分类集》.97页.
    192 崔仁鹤,《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335页.
    193 崔仁鹤,严勇熙编著,《古老故事群3》(首尔:集文堂,2003),414-417页.
    194 崔允植,《韩国说话研究》.176-212页.
    195 金宪先,271页.
    196 金峨英图,孙东仁,李元秀著,《莲儿与柳叶少年》(霸州:窗雨,2001)
    197 自古以来“柳树”是男女结缘的象征,在韩国民族传说中经常出现。.(李秀子,“传说中出现的‘柳树叶情节’的叙事功能和意义”,《口碑文学研究》第2集,韩国口碑文学会,1995)但是《莲儿与柳树公子》的本来形态中是否果然存在“柳树”,笔者还是值得怀疑。柳树与道令和在一起被刻画成象征性,这在童话或动漫的过程中,是不是全罗道的故事被采纳而发生的现象呢?
    198 崔来玉,《全罗北道民间传说》(萤雪出版社,1979).27-32页.崔仁鹤,严勇熙编著.414-417页.金胜灿,《加德岛的基层文化》(釜山大学附属韩国文化研究所,釜山:世宗出版社,1993),214-217页.
    202 (资料1)郑道令开门啊.月礼来了。开门啊.(资料2)郑道令啊,开门啊.(资料4)福儿,福儿,阳山福儿,首阳大我来了。请你开开门(资料6)金海金道令南海南道令,大门,打那个,石门给打开点(资料7)如果你在屏蔽谷请你开开门(资料8)石顺,石顺你开开门啊开开门(资料10)膳夫,膳夫半膳夫劈开石门转开(资料11)垂柳啊开门啊潘景顺我来了(资料12)半半柳树叶崔勤仕,莲儿我来了.开门啊.(资料13)半半柳树叶儿崔勤仕啊开门啊.(资料14)天上下雪了。开开门啊(资料15)层层柳树下的鸟儿啊(前腹鸟)开门啊.(同父异母鸟儿)我进去了
    203 安英姬,“古代人们反映的花的意味-以花的捂源为中心”,《亚细亚女性研究》第11集,(首尔:淑明女子大学亚细亚女性问题研究所,1972),189-213页.
    204 相关联,关敬吾《日本昔话大成5》(东京:角川书店,1979,227-229页)中与之相符传说“213继女捡草莓(继子の莓拾ぃ)”一共收录了8篇类话。福井县(1)静冈县(1)长野县(1)山梨县(1)岛根县(1)冈山县(1)德岛县(1)鹿儿岛县(1).其中长野和山梨的资料与《日本昔话通观》的资料相同
    206 BurderGrimm,《独逸民谭说话集》,金唱阔译著(首尔:乙酉文化史,1975),228-233页.
    209 Warren E. Roberts, ThespecialformsofAarne-Thompson type 480 and their distribution, Fabula, Bd. 1(1/2) (1957),99-100页.
    210 WarrenE. Roberts
    211 敏英编译,《猴子裁判官》,《十二月型》(首尔:创作与批评社,1983).44-55页.
    212 罗伯特的前面论文列举了7个类话。俄罗斯的类话见《俄罗斯故事集》,“122.霜王杰克”(亚历山大阿帕那谢夫编辑,徐美石精选,高阳:现代至诚社,2000),603-610页.
    213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黑龙江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5),834-835页.
    216 《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孝友-王焉》(首尔:景仁文化社,1979),538页.《三钢行为图》,孝行篇,王荐益寿。《三钢行为图》介绍了两篇王荐的孝行故事,一个是对父亲的孝行,另一个是对妈妈的孝行。话名由来自对父亲孝行。王荐向天呼喊救救几乎绝命的父亲的病情,以减少自己的寿命延长父亲寿命而祈祷,延长了父亲寿命的故事。紧接着这个孝行,继续着对妈妈的孝行,在本文中作为问题的是后者的故事。
    217 这则故事是在《语文学》第100集(大邱:韩国语文学会,2008.6,235-267页)刊载的论文进行删减的。另外这个故事在本第三章中的韩国继母故事的分类以前的假设阶段写的,因此与在这里使用的名称多少有差异。即本文中的《入药的肝脏》的名称泛指类型07A和07B两种类型,与本文中出现的下位类型的名称中的非婚姻谭型·婚姻谭型则与07A,变身型则与07B相当。
    218 崔仁鹤,严勇熙编着,《古老故事群3》(首尔:集文堂,2003),447-449页.
    220 史在东,《金牛犊传研究》,《佛教系国文小说的研究》(大田:中央文化社,1994),273-329页.
    223 稻田浩二,小澤俊夫,《日本昔话通観》全27卷(京都:同朋舍,1977-1989)
    224 相关联,关敬吾《日本昔话大成》第5卷(东京:角川书店,昭和53<1978>)中无《继子的肝>》类型,《满身是灰的小伙》类型(类型211)收录有两三篇故事。
    225 参考<附录C>《日本继母传说类型分类表》的《180继子捐肝》项目。
    227 井上秀雄,「韩国·日本の古代王者J,網干善教,井上秀雄,日本にきた韩国文化(东京:学生社,昭和57<1982>),p149.
    228 岡崎義恵,日本文芸の样式(柬京:岩波书店,昭和14<1939>),405页.
    229 林蘭,雲中的母親「小花牛」,民间故事之一(上海:北新书局发行,1931).澤田瑞穗譯,中国の昔话「まだうの仔牛J,世界民间文芸叢书第1眷(东京:三彌井书店,1975),17-23页.以及《民间传说和少数民族故事》(中国篇)(首尔:国学资料院,1997,65-72页)中收录的壮族的民间故事 《青蛙皇帝》中有一贫困的夫妇,妻子在丈夫不在家时生了一只青蛙开始的,那之后的故事展开与《小花牛》基本相似。
    230 berhard W olfram, Typen Chinesischer Volksmarchen, FFC 120(Helsinki,1937),54-55页.
    231 朴炳东,《佛经传来传说的小说变化形态》(首尔:亦乐,2003),117页.
    232 崔允植,《“金牛犊传说”研究》,《韩国民俗学》第35集(韩国民俗学会,2002),175-207页.
    233 该系统的根源传说虽未发现,但作为该源泉的传说有《法苑珠林》(卷37,敬塔篇第35,引证部)中收录的印度阿育王的8万4千塔建成由来。对此在本文第二章的2节和3节中提及。
    234 朴炳东(上面的著书)以及申东真提出在《金牛太子传》被《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收录之前已经存的观点。(申东真,《金牛太子傅研究》,《语文研究》第16辑,忠庆南道大学文理科大学语文学会,1987,101-132页.)
    235 BurderGrimm,《德国民间传说传说集》,金昌阔译(首尔:乙有文化社,1975),138-140页.
    240 印权焕,《<兔子傅j>根源传说研究》,《亚细亚研究通观》第25号(首尔: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67),87-106页.
    241 《月日の御本地》,《室町畴代物语大成》第九(东京:角川害店,1973),375-396页.副本的结尾部分,继母变成鼹鼠侍女变成蚯蚓,兄弟变成日天子(观世音),月天子(世地菩萨)。照了那个日光的鼹鼠和蚯蚓逐渐虚弱。(赤木文库旧藏本系,《日本古典文学大事典第四卷》,东京:岩波书店,310页.)
    243 德田和夫,《月日の本地の典挺小考》,《神道大系》月报86(柬京:神道大系编纂会,1989),8-12页德田指出在“(日本)中世纪后期本地谭中我们的民间传说或长刀传说变成传说化的功能和经传传说中取材后编成故事。《日月御本地》是后者的例”。
    244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新赞续大藏经1》(韩国人文科学院藏本,1998),362-364页.
    245 徐大锡,《<解七星>的研究-神话的性格以叙事性叙事结构》,《震坛学报》65-66集(震坛学会,1988),83页.
    246 崔仁鹤,《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仁川:仁和大学出版社,1994),336页.
    247 《日本昔话通觀》第4卷,宫城,131页.
    248 (东北地方6)岩手2福岛4/(关东地区11)栃木2群马1琦玉5千葉1神奈川2/(中部地方38)新泻3石川4富山7福井2长野4山梨5岐阜5静冈7爱知1/(近畿地区12)京都3滋贺2奈良3三重2和歌山2/(中国地方9)广岛7岛根1冈山1/(四国地方18)德岛3香川7爱媛1高知7/(九州地方59)左贺25大分3福冈3长崎6熊本8鹿儿岛10沖绳4.
    250 《日本昔话通觀》第4卷,131页.
    251 17世纪盛行的日本民众文艺物语的一种。又叫说教节。是一种在菩萨显灵和本生谭中加上韵律演出的木偶剧。
    2 《经律异相》卷37“薄拘罗身负戒律得到5种不死的果报”和《法苑珠林》卷42“水清篇”
    253 AnttiAarneandStithThompson, TheTypesof theFolktale (Helsinki,1964),269页.
    254 BurderGrimm,《德国民间传说集》,金昌阔译(首尔:乙友文化社,1975),33-35页.
    255 以上资料参考了韩文大藏经(东国易经原)。
    256 在《黄月仙传》中也描绘了继母所生和前妻女儿的亲密关系,在这里两人是兄妹关系。口传故事有《无手的媳妇》型传说中的“与烧炭少年结婚的少女”(《韩国口碑文学大系》8-11,庆尚南道义宁郡(2),714-720页)故事里前妻女儿被逐出时,重的兄妹给了大米和金戒指。在这里重的弟弟妹妹们的帮助完全不具有主要意义。
    257 对于这些类型在本论中重新提及。
    258 《韩国口传文学大系》8-14,758-760页.
    261 《日本昔话通観》全27卷(京都:同朋舍)
    262 <附录C>《日本继母故事类型分类表》
    263 关于《日月御本地》Ⅳ.4在.《<入药的肝>和<继子捐肝(继子の肝取9)>》中有考察。
    264 曹喜雄,《古典小靛段落集成1》首尔:集文堂,2002),184-189页.
    265 全圣铎,《金云景传研究》,《论文集》18(春川:春川教育大学,1978),21-22页.全圣铎在证明作品的成立和作家方面,《金云景传》的1册第34章后面的“葵十二月丑牛长短”“葵丑新元幼人书”“忠北清州南一上卧松里一统九户裵判书李箕永外孙商奎谨作呈耳”“白鸥1你不要啡奎李萁永自佛内无上殿”的记录和,2册祭祀24章后面的“世葵十二月丑牛长短”的记录,以及文章表方法等。
    266 平安时代 (794~1192)成立的神佛同体的思想。即作为本来形态的本地的佛·菩萨,变成暂时的化身垂迹(化身,权化,权现)救济众生的一说。
    267 貴志正造譯,《神道集》(柬京:平凡社,1983),23-48页.
    268 (1),(3)资料是《室町时代物语集》三中收录的,3-11页.12-37页.《曾我物语》的真名本参考了日本古典文学全集53《曾我物语》的附录(409页)。彰考馆文库参考了小川寿一的《曾我物语孝养卷和箱根御本地》文章中的引用(《国语和国文学》4-3,东京:至文堂,1937,26-35页).幸若舞曲《小袖曾我》参考了《幸若舞曲集》(大头左兵卫本)(东京:第一书房,昭和18年,1943年),480-490页.(对应传说收录与489-490页)《箱根本地由来》参考了松本隆信的《民间传说系的室町物语-<带钵姑娘>》《伊豆箱根御本地」他-》以及其他书中要约的。(《斯道文库论集》7号,东京:庆应艺塾大学斯道文库,1969,1-62页)
    69 《韩国学论集》第7辑,曉山宋赞植教授追悼號(首尔:国民大学校斡国学研究所,1985),247-313页.
    70 《新编相模風土记稿》《高麗權现社》條中《△末寺權现社伊豆箱根の両所を祭ゐ》(324页)
    71 《续日本记》灵龟2年(716年)5月16日早“辛卯,以二骏河(现静冈县)·甲斐(现山梨县)·相模(现神奈川県)·上総(现千叶县中部)·下总(现千叶县北部和茨城县西南部)·常陆(现茨城县)·下野(现栃木县)七国高丽人千七百九十九人一,迁二于武蔵国一,置二高丽郡一焉”(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3,东京:岩波书店,14页)的记录。以神奈川县为首的许多地区都可以证明曾经生活着高句丽人。《新编相模风土记稿》(卷之四十一村里郡淘绫郡卷之三) 《高丽权现社》条中叙述了《续日本记》的内容,因此地生活了高句丽人因此地名也因此的来,为了居住地的镇护,劝请了高丽的神。(大日本地志大系第37卷,大日本地志大系刊行会,322-323页)
    273 夏尔·佩罗,《蔷花神是猫》,金景温(首尔:论章,2001),127-160页.
    274 BurderGrimm《德国民间传说集》,金昌阔译(首尔:乙友文化社,1975),237-244页.
    6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6-5,全罗南道海南郡华山面,234-236页.
    7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7-14,庆尚北道达成郡花园面,77-79页.
    8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6-3,全罗南道高兴郡过驿面,238-242页.
    279 《日本昔括通観》全27卷(京都:同朋舍)
    281 卢相均,《从神话到故事的舜帝形象的演变考察》,《中国文学》第30辑(首尔:韩国中国语文学会,1998),47-68页.
    282 启明大学东山图书馆馆藏本《孝顺事实》,成祖(明)编序文中《永乐18年五月十一日》的记录。永乐是成祖(成祖,1402-1424)的年号,永乐18年是1420年。引用部分是补写的。
    283 《孟子》,儒教文化研究所摘录(首尔:成均馆大学出版社,2006),611页.再引用
    284 郑范镇及其他,《史记本纪》(首尔:图书出版喜鹊,1994),18-20页.
    285 《舜子至孝变文》,杨家骆主编,《敦煌变文上》,中国俗文学丛刊第一集(台北:世界书局印行,1989),129-136页.《孝子传》(伯2621,斯389),杨家骆主编,《敦煌变文下》,中国俗文学丛刊第一集(台北:世界书局印行,1989),901-902页.以下本文内容也遵照.
    286 在日本有日中韩文献中出现的舜帝传说研究,但有关口传传说的研究也许是笔者寡闻还未发现。
    287 《史记》早在高句丽时代已经流入到韩国从《旧唐书》有记载。相关书籍的卷一百九十九上列传一百四十九东夷高丽项目有《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哗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是高句丽人爱惜书籍的记录中能够确认到史记的书名。在日本约9世纪末成立的汉典籍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藤原佐世的撰辑,成立的下限线宽平3年,891年)中见书名。
    289 《任皙宰全集1韩国口传说话》,平安北道篇Ⅰ(首尔:平民社,1987),139页.
    290 《任皙宰全集5韩国口传说话》,京畿道篇(首尔:平民社,1991),263页.
    291 《日本昔话通観》全27卷(京都:同朋舍)
    3 林兰编,《董仙卖雷》,吴守礼译(东京:创元社,1940),147-149页.
    294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6-10,全罗南道和顺郡(2),266-269页.
    295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542页.插话中的《孔姬与葩姬》参考了 Ⅳ.1的注)。
    296 《日本昔话通観》全27卷(京都:同朋舍)
    297 稻田浩二,319页.
    298 稻田浩二,《日本昔话通観》研究篇2《日本昔话と古典》(京都:同朋舍,1993),199页.
    299 李珠红译,《中国民间故事选》(首尔:正音社,1974),63-67页.
    300 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69-170页.
    302 稻田浩二,《日本昔话通観》研究篇1.吉川利治,赤木攻编訳,《タイの昔话》(东京:三彌井害店,1976),62-65页.
    303 斯蒂斯汤姆森,《故事学原论》,尹承俊,崔宽时共译(首尔:启明文化社,1992),46页.
    304 亚历山大阿发那谢夫,《俄罗斯民间传说集》,徐美硕译(首尔:现代至诚社,2004),718页.
    303 BurderGrimm,《德国民间传说集》,金昌阔译(首尔:乙酉文化社,1975),107-108页.
    306 《任皙宰全集9韩国口传说话》,全罗南道篇(首尔:平民社,1991),83-84页.
    307 崔仁鹤,《韩国民谭的类型研究》(仁川:仁和大学出版社,1994),370页.故事引用自崔仁鹤,严勇熙编著,《古老故事群4》(首尔:集文堂,2003,447-449页)。
    309 各卷后面的编号系所述卷的目录中分类的类型编号。“o”表示参考类型,“.”表示一个主题一致的类型或辅助类型。各卷的地区内容是第14卷为京都,第19卷为冈山,第27卷为山形。
    310 ”《日本昔话通観》卷14,271页.
    311 関敬吾,《日本昔括大成》第11卷,《资料篇》(东京:角川害店,昭和55(1980)),127页,
    312 関敬吾,《日本昔话大成》第10卷,《笑话》,298页.
    313 BurderGrimm,金昌阔译,428-431页.
    314 朱钟演,《关于<格林童话>的移入过程>,《比较文学》第5集,韩国比较文学会,,1980),23-47页.
    315 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安吉焕译,(首尔:明文堂,2006),27-28页.
    《烈女传》,李淑仁转载(首尔:艺文书苑,1996),312-314页.
    (?) [美]G.P默多克:著名人类学家,著有《社会结构》。他认为:从亲属关系着眼可把人类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复婚家庭、扩大家庭等三种基本单位,其中核心家庭是其它几种家庭形式赖以扩大的基本单位。
    318 黄平等着:《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9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23 [韩]朴弘点:《争宠型小说研究》,高丽大学校硕士论文,1981年。[韩]金惠贞:《争宠型小说研究一以女主人公的性格变化为中心》,淑明女子大学校硕士论文,1991年。[韩]金明恩:《争宠型家庭小说矛盾研究》,成均馆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韩]金池恩:《争宠型家庭小说的多层叙事结构研究》,西江大学校2001年。[韩]白美爱:《争宠型古小说研究》,圆光大学校博士论文,2000年。[韩]具本美:《争宠型小说研究》,淑明女子大学校硕士论文,1991年。
    324 [韩]李顺雨:《初期家门小说夫像研究》,梨花女子大学校博士论文,1997年。[韩]李树风:《韩国家门小说研究》,首尔:景仁文化社,1992年。
    325 [韩]金贵锡:《古典小说出现的女性人物的生存和意义》(1991年)《对朝鲜朝继母型家庭小说登场的人物研究》,朝鲜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13,1991年。《朝鲜时代家庭小说研究》,朝鲜大学校,博士学位论文,1992年。《家庭小说的人物和指向》(1997年)《韩国小说出现的死-再生-梦样相和其意义》,韩国文学理论与批评,2003[韩]黄性烈:《家庭小说出现的矛盾构造和意味》,庆北大学校硕士论文,1990年。[韩]金英环:《家庭小说出现的恶女研究》,忠北大学校硕士论文,1991年。[韩]崔时汉:《家庭小说研究》,民音社,1993年。[韩]金荣洙:《韩国叙事文学的发展流变研究》(1994年)[韩]李成权:《通过<谢氏南征记>和<彰善感义录>看初期家庭小说的作品世界》,1997年。[韩]崔姬顺:《17世纪长篇小说研究》,延世大学校博士论文,1998年。[韩]白美爱著:《朝鲜朝家庭小说研究》,图书出版社,2001年。[韩]李基大:《19世纪汉文长篇小说研究》,高丽大学校博士论文,2003年。[韩]金宪洙:《朝鲜家庭小说促销的矛盾要因研究》,江南大学校硕士论文,2004年。[韩]禹灿仁:《家庭小说的人物研究》(1992年)[韩]李范镕:《家庭小说出现的矛盾构造和解决研究》(2000年)[韩]张庚南:《朝鲜朝后期小说的父权形象》(2003年)。
    326 《三国遗事》:一然、孙文范。http://guji.Artx.cn。
    3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33页.
    3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56页
    329 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330 [韩]《韩国哲学史(上卷)》,韩国哲学会编,白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331 [韩]《韩国民俗大观》:韩国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2000年。
    332 转引自张敏撰《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一文,载《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齐鲁书社出版。
    333 苟子:《性恶》。
    334 《墨子》:《亲士》(卷一)。
    335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78年。
    336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梅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3337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郑梅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499页。
    转引自:朱迪光:《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新探索》,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2-103页。
    338 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39卷第1期。
    339 朱迪光:《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新探索》,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9页。
    340 朱迪光:《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新探索》,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11页。
    341 列维一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结构主义的创始人。
    342 《家庭史(序言)》: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
    343 《家庭史(序言)》: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
    344 杨义:《杨义学术随笔自选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265页
    5 《蔷花红莲传》,133页。
    6 《蔷花红莲传》,133页。
    7 《蔷花红莲传》,134页。
    8 《蔷花红莲传》,134页。
    9 《蔷花红莲传》,134页。
    0 《蔷花红莲传》,145页。
    351 《蔷花红莲传》,155页。
    352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3 王东华:《发现母亲(上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354 《第二性》:西蒙·波娃著,陶铁柱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1999年。
    355 引自西蒙·波娃的《第二性》。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357 《礼记·内则》
    358 林幸谦, 《荒野中的女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42页。
    359 罗成琰:《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60 《礼记·内则》。
    361 翟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133页。
    2 [芬]维斯特马克(Ed-wardWestermarck):《人类婚姻史》,王亚南译,神州国光社,1930年。
    1. [韩] 《韩国民族文化百科大事典》第28卷,雄津出版社,1996。
    2. 《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3. [韩]韩国哲学会编:《韩国哲学史》(三册),东明社,1987。
    4. [韩]孙晋泰:《孙晋泰先生全集》(全六册),太学社,1981。
    5.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6.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7. [韩]《韩国口碑文学大系》(全十册),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0—1988。
    8. 韦旭升:《韦旭升全集》(全六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9. 《世界哲学大事典》,高丽出版社,1996。
    10.[韩] 《韩国文献说话全集》(全10卷),太学社,1981。
    11.[韩]金起东:《(笔写本)古典小说全集》(全十册),亚细亚文化社,1980。
    12.《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3.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民族出版社,1999。
    14.蔡美花:《高丽文学美意识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1994。
    15.曹顺庆:《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6.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全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8.陈尚胜:《韩国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
    19.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0.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3.陈守成:《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4.陈守成:《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5.陈建宪:《神话—母体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26.[台湾]陈鸿滢:《佛经民间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
    27.崔雄权:《韩国小说名著鉴赏》,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28.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9.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0.方广铝、仁远:《佛经中的民间故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1.方汉文:《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3.傅加令:《东方文学名著宝库》,工人出版社,1989。
    3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第一、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6.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7.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8.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9.胡适:《白话文学史》,台湾启明书局,1957。
    40.黄维梁、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1998。
    41.黄有福、陈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2.贾蕙萱:《中日民俗的异同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3.贾植芳、陈思和:《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4.季羡林:《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45.季羡林:《季羡林散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6.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7.季羡林:《东方文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48.季羡林译:《五卷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9.金柄珉、金宽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
    50.金宽雄:《朝鲜古典小说叙述模式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
    51.金宽雄:《韩国古小说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52.金东勋:《朝汉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辽宁民族教育出版社,2001。
    53.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4.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5.李达三:《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56.李标晶、黄爱华:《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岳麓书社,2000。
    57.李海山:《朝鲜汉文学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58.李宗耀:《东西方思想文化比较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59.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5。
    60.李仙竹:《古代朝鲜文献解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1.李英善:《文化学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62.梁工、卢永茂:《比较文学概观》,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63.刘丽红:《南怀瑾先生侧记》,时事出版社,2001。
    6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下),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5.刘靖华、任泉译:《印度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66.刘守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67.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68.刘守华:《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9.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0.刘守华、林继富、江帆、顾希佳:《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1.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72.刘介民:《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73.刘圣效:《比较文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74.刘顺利:《半岛唐风:朝韩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75.刘起钎:《日本的尚书学与其文献》,商务印书馆,1997。
    76.刘武安:《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77.刘献彪、刘介民:《比较文学教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7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
    79.《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80.《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人民出版社,1984。
    8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82.孟昭毅:《东方文化文学因缘》,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83.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4.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85.潘光等:《世界文明图库·犹太之旅》,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86.裴普贤:《中印文学关系研究》,台北商务书局,1968。
    87.朴忠禄:《朝鲜文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8.钱钟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86。
    89.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90.阮炜:《中国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1.尚会鹏:《印度文化传统研究:比较文化的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2.孙逊:《中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3.唐仁虎、刘曙雄、姜景奎:《印度文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4.王洪主编:《中国文学宝库》,朝华出版社,1991。
    95.王诺:《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科学出版社,1999。
    96.王树英:《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当代出版社,1998。
    97.王文宏:《现代心理学与文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98.王树英编:《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99.王树英等编译:《印度民间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00.王向远:《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01.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02.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03.王向远、张哲俊:《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上),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04.陈惇:《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中),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05.刘象愚、曾艳兵:《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06.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7.文日焕:《朝鲜古典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08.文日焕:《朝鲜古典文学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
    109.韦旭升:《朝鲜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10.韦旭升:《中国文学在朝鲜》,花城出版社,1990。
    111.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2.厦门大学中文系编:《鲁迅论中国古典文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113.许文燮:《朝鲜古典文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
    114.许辉勋:《朝鲜民俗文化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
    115.许友年:《印度尼西亚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116.许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人民出版社,1995。
    117.徐志啸:《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18.徐玉中、陈勤建等:《民间文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119.薛克翘:《中印文学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03。
    120.《亚洲民间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21.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2.杨乃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4.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25.尹允镇:《朝鲜现代小说艺术模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126.应锦襄:《跨世纪与跨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127.余风高:《“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8.郁龙余:《中印文学关系源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12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1—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32.张隆溪、温儒敏:《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33.张法:《中西美学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3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35.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36.张光磷等编:《季羡林论印度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137.张玄平:《中韩文学思潮比较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138.张哲俊:《东北亚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9.郑判龙:《朝鲜学—韩国学与中国文学》,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93。
    140.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4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4。
    142.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43.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44.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45.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6.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47.朱红星等:《朝鲜哲学思想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
    148.朱七星:《中国·朝鲜·日本传统哲学比较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
    149.朱迎平:《古典文学与文献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50.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51.曹顺庆:《东方文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52.周振甫等:《钱钟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53.[韩]黄浿江:《韩国叙事文学研究》,檀国大学校出版部,1982。
    154.[韩]金起东:《李朝时代小说论》,二友出版社,1978。
    155.[韩]金东旭:《朝鲜古典小说研究》,教学研究社,1983。
    156.[韩]史在东:《韩国文学流通史的研究Ⅰ》,中央文化社,1999。
    157.[韩]史在东:《韩国文学流通史的研究Ⅱ》,中央文化社,1999。
    158.[韩]苏在英、金槿泰、张庚男:《韩国古典文学关系研究论著总目录》,启明文化社,1993。
    159.[韩]东国大学韩国文学研究所:《东亚比较文学前瞻》,东国大学出版部,2003。
    160.[韩]金台俊:《朝鲜小说史》,学艺社,1933。
    161.[韩]朴晟义:《韩国文学背景研究》,二友出版社,1978。
    162.[韩]任东权、崔来沃:《民间故事研究》,集文堂,1971。
    163.[韩]阂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中国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8。
    164.[韩]金圭泰:《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半岛出版社,1984。
    165.[韩]李昌龙:《比较文学理论》,一志社,1990。
    166.[韩]李相翊:《韩中小说比较文学的研究》,三省社,1997。
    167.[韩]金淳田:《韩日近代小说的比较文学研究》,太学社,1998。
    168.[韩]郑寅汶:《韩日近代比较文学研究》,修学院,1996。
    169.[韩]李庆善:《韩国比较文学论考》,一潮阁,1976。
    170.[韩]赵东一:《韩国文学通史》(全六册),知识产业社,1996。
    171.[韩]赵东一:《韩国文学思想史论》,知识产业社,1969。
    172.[韩]金起东、李锺殷:《古典汉文小说选》,教学研究社,1987。
    173.[韩]洪起三:《乡歌说话研究》,民音社,1997。
    174.[韩]崔哲等:《说话小说研究》,正音社,1984。
    175.[韩]韩国口碑文学会编:《韩国口碑文学选集》,一潮阁,1977。
    176.[韩]张德顺等:《口碑文学概说》,一潮阁,1971。
    177.[韩]俞昌均编辑:《口碑文学》,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79。
    178.[韩]成泽胜:《高丽·朝鲜时代叙事文学发展研究》,高大民族文化研究 所,1993。
    179.[韩]韩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编:《韩国小说文学探究》,一潮阁,1978。
    180.[韩]朴涌植:《韩国说话原始宗教思想研究》,一志社,1984。
    181.[韩]郑尚均:《韩国中近世叙事文学史研究》,新文社,1992。
    182.[韩]李符永:《韩国民谭的深层分析》,集文堂,1995。
    183.[韩]许庆会:《韩国氏族说话研究》,全南大学校出版部,1990。
    184.[韩]赵东一:《韩国说话与民众意识》,一潮阁,1985。
    185.[韩]金烈圭:《韩国民俗与文学研究》,一潮阁,1971。
    186.[韩]崔来沃:《韩国口碑传说研究》,一潮阁,1981。
    187.[韩]苏在英:《韩国说话文学研究》,崇实大学校出版部,1984。
    188.[韩]金宅圭等编:《韩国民俗研究论文选》,一潮阁,1982。
    189.[韩]任东权:《韩国民俗学论考》,集文堂,1971。
    190.[韩]金铉龙:《韩国古说话论》,新文社,1984。
    191.[韩]崔常寿:《韩国民族传说研究》,成文阁,1985。
    192.[韩]成耆说:《韩国口碑传承研究》,一潮阁,1976。
    193.[韩]张长植:《韩国风水说话研究》,民俗苑,1995。
    194.[韩]徐大锡:《朝鲜朝文献说话辑要(Ⅰ.Ⅱ)》,集文堂,1991。
    195.[韩]张德顺:《说话文学概说》,二友出版社,1983。
    196.[韩]崔仁鹤:《韩国说话论》,萤雪出版社,1982。
    197.[韩]崔云植:《沈清传研究》,集文堂,1982。
    198.[韩]崔仁鹤:《韩国民谈类型研究》,仁荷大学校出版部,1994。
    199.[韩]李慧淳:《比较文学》,中央印刷株式会社,1980。
    200.[韩]徐大锡:《朝鲜朝文献说话研究》,集文堂,1991。,
    201.[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02.[美]杰罗尔德·拉姆齐:《印度安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203.[美]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20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
    205.[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06.[美]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0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
    208.[美]丁乃通著,孟慧英、董晓萍、李扬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209.[美]丁乃通著,郑建成、李惊、商孟可、白丁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210.[美]丁乃通著,陈建宪、黄成林、李扬、余惠先译:《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11.[美]丁乃通著,陈建宪等译:《中西叙事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12.[美]斯蒂·汤普森著,郑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13.[美]史景迁著,廖世奇、彭小樵译:《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0。
    214.[美]R.D.詹姆森著,田小杭,阎苹译:《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215.[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著,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
    216.[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陈筠译:《欧洲文化的起源》,三联书店,1984。
    217.[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全集》,译林出版社,2002。
    218.[德]荣格:《东洋冥想心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19.[德]艾伯华著,王燕生、周祖先译,刘魁立审校:《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
    220.[法]保罗·利科尔著,陶远华等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21.[法]J.谢和耐著,于硕、红涛、东方译:《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22.[日]高木敏雄:《日本神话传说的研究》,平凡社,1974。
    223.[日]关敬吾:《日本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224.[日]关敬吾:《日本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25.[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东京书籍株式会社,1987。
    226.[日]大桥洋一訳:「文学とは何か」,岩波书店,1995。
    227.[日]広田昌义靛:「文学史再考」,白水社,1996。
    228.[日]福田陆太郎訳:「比较文学」,白水社,2001。
    229.[日]池田大作:《我的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30.[日]神田秀夫:《比较文学》,日本比较文学会编,1953。
    231.[英]玛丽比尔德、约翰·汉德森:《古典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32.[英]詹·乔·弗雷泽:《金枝》(上、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33.[法]克劳婷·苏尔梦著,颜保等译:《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34.[英]R.R.马雷特著,张颖凡、王宁红译:《心理学与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35.[瑞士]麦克斯·吕蒂著,张田英译:《童话的魅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