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残疾人群体的生存状态很不乐观,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残疾人的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残疾人的贫困现象严重;残疾人在参与社会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参与程度极低。残疾人生存的物质环境和态度环境都急需要得到改善,残疾人主观去障碍方面的积极行动也十分缺乏。目前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不能有效地去除残疾人参与社会中遭遇的障碍,也不能为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态度环境,某些制度还限制了残疾人实现基本的社会权利,是一种建立在救助模式基础之上的制度。救助模式的思想基础是医疗模式的残疾人观和自然整合理论,体现出的是对残疾人救助、救济的思想,它将残疾视作残疾人个人的不幸,将不能有效参与社会的问题根源归因到残疾人自身,导致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合理。而国际社会对残疾人所持的观点正在从医疗模式的残疾人观转向社会模式的残疾人观,社会模式的残疾人观认为社会环境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它认为残疾问题是人权问题,主张对残疾人赋权并给予社会支持。
     本文对社会模式加以发展,提出了增能型社会模式的残疾人观,即在认同改造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主张消除环境障碍的同时,还应强调残疾人个体对自己负责,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力去面对问题,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期待由外部力量来消除环境的障碍,是一种综合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努力的残疾人观。在增能型残疾人观的视角下,国家除了尽力消除社会环境为残疾人带来的种种限制和障碍外,还应该采取措施帮助残疾人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积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本文在增能型社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去障碍”模式,该模式是对增能型社会模式的操作化,认为“障碍”往往来自两方面,即政策的缺失以及政策对残疾人参与社会所作的限制,要去除障碍,必须对政策进行调整和补充。
     本文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即采用了文献法中的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两种研究方法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文献法的运用主要是对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资料的数据、天津市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市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康复事业发展研究”课题调查数据、网络报刊的关于残疾人的新闻报导进行了分析。另外,还对众多研究者的论文、书籍等次级文献进行了分析,这些文献包括相关领域的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论文、期刊文献、网站转载的论文及数据、专著、研究合集、政策法规等。深度访谈法主要以生活在天津地区的30个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7个残联及社区工作人员作为访谈对象,获得了对残疾人生存障碍等方面更加直观的认识。在这30个残疾人中,主要是对视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进行了访谈,而对于精神残疾人、言语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则主要是对这些残疾人的亲属进行了访谈。访谈按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就业状况、收入、康复程度、法律援助、面临主要生活困难等方面来向残疾人提出问题。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社会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最大障碍,社会环境包括态度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物质环境,态度环境贯穿于制度之中并决定着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反作用并强化着态度环境,并极大地影响着物质环境建设水平的提高。残疾人不能良好地参与社会,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存在着四层次的障碍,其中三个层次的障碍存在于制度环境中,即残疾人生存层次的障碍、基本社会权利层次的障碍和权利保障机制的障碍,第四层次态度环境中的障碍是指健全人和残疾人的主观上分别存在的阻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的障碍。障碍是指不利于残疾人参与社会的因素,它主要体现为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健全。目前我国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仍是以救助模式为主导的制度,它是一种以家庭及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国家低度介入提供选择性救助的社会福利提供模式,它的产生源自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传统的整合方式,正是因为其救助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导致制度不能有效地去除残疾人参与社会的障碍。救助模式下的制度环境与残疾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制度形成阻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的障碍,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促进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我国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应向以增能型社会模式残疾人观为基础的“去障碍”模式转型,即向以国家为主导并高度介入、第三部门和家庭作积极参与并致力于消除残疾人生存与发展障碍的社会福利提供模式转型。“去障碍”模式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即残疾人维持生存层次的“去障碍”、残疾人实现基本社会权利层次的“去障碍”、残疾人权利保障机制层次的“去障碍”以及残疾人的主观“去障碍”。另外,帮助残疾人消除参与社会的障碍应采取分类的方式,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残疾种类残疾人的需求出发消除障碍。
At present, the survival state of Chinese disabled people is not optimistic. This group is confronted with three prominent problems. The first problem is the fast growth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y .The second problem is that most disabled people live in poverty. The third problem is the low level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is group.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the attitud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disabled people living need urgently to be improved. The positive actions of the disabled people who with subjective obstacles are also lack.
     As one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 social welfare system even restricts disabled people to achieve basic social rights because it is based on the succor pattern whose basic theories are medical pattern and natural integration mode. Succor pattern only regards disability as a misfortune of the disabled people and considers that low level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s due to the disabled peoples their own. This pattern leads to the absence and drawback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Therefor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s views on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re changing from the medical pattern to the social pattern. Social pattern regard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s the greatest obstacle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People under this pattern hold the view that disability is a human rights issue and advocate for disabled people on empowerment and social support.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attern, in this paper the empowerment social pattern of view on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s presented. This pattern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reform and the elimination of barriers, but also stress that the individual should take positive action and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social pattern, the government should eliminate various restrictions and barriers of social environment, take measures to help disabled people to get healthy lifestyle conceptions. "Remove obstacle" pattern is the operational approach of empowerment social pattern. In this pattern, obstacles often been regarded as the absence and the defect of the policies. Government needs to adjust and supplement policies to remove those obstacles.
     Som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were used in this research, such as secondary literature analysis,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n this paper I chose 30 disabled people who living in Tianjin to had interviews and got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disabled people.
     Soci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attitude environment and institutional material environment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on disabled peoples’social participation. There are four chief environment obstacles that prevent the people with disability to achieve completely social participation. Three of those obstacles come from the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They are obstacles in survival, obstacles in realization of basic social rights and obstacles in protection of social rights realization. The fourth obstacle comes from the attitude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ing the attitude, view and ideology on disability of disabled people and people without disability. Chinese social welfare system can’t eliminate those four barriers effectively and can’t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currently Chinese social welfare system of peoples with disabilities is still succor pattern-leading system. In this system government provides selective succor on providing social welfare service. It is a family and social network-based, government low-level intervention system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unique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raditional integration way. The selective and relieving characters of the system make system can’t remove the obstacles effectively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Under the succor pattern,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needs of disabled people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social welfare system can’t provide good services to the disabled people, can’t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fundamentally, ca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meanwhile, prevent disabled people from participating in society. Therefore, Chinese social welfare system of disabled people should transform to the " remove obstacle" social welfare pattern which based on the empowerment social pattern. In this pattern government has a high degree intervention, the third sector and families have active participation, the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eliminate obstacles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isabled people. "Remove obstacle" pattern includes four levels of measures for disabled people, namely, survive level, achieving basic social rights level, social rights protection level, disabled people subjective level. In addition, to help the disabled people to eliminate social environment obstacle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from different obstacle levels,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types of disabled people’s needs.
引文
① 邓朴方,文明与进步的呼唤,求是,1992 年第 2 期。
    ② 陆德阳,稻森信昭(日):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出版社,第 423 页,1996 年版。
    ③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 年 12 月第 12 卷第 12 期。
    ④ 盛永斌,残疾人权利及宪政保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⑤ 我国残疾人总量增加的四大因素,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 年 12 月第 12 卷第 12 期。
    ⑥ 阳光,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11 期。
     ① 张应斌,残疾人与中国早期文化,广东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 期。
     ①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 年 3 月第 2 期,第 21 页。
    
    ① 迈克尔·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华夏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7 页、第 20 页。
    ② 迈克尔·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华夏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7-28 页。
    ③ 迈克尔·奥利弗,残疾人社会工作,华夏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1 页。
     ① 文军,朱士群,分化与整合:加速转型期中国社会稳定性分析,科技导报,2001 年第 02 期。
     ① 黄玉捷,社区整合:社会整合的重要方面,河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4 期。
    ① 张银,唐斌尧,浅析社区康复中的残疾人增能,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9 卷第 9 期。
    ① 陆德阳,稻森信昭(日):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出版社,第 2 页,1996 年版。
    ② 李杰,浅谈我国残疾人福利立法现状及完善,中国残疾人,2004 年 11 期。
    ③ 盛永彬,残疾人权利及宪政保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④ 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中文网页,http://www.un.org/chinese/disabilities/convention/convention.htm。
    ⑤ 定藤丈弘、佐藤久夫、北野诚一,現代の障害者福祉,第 30 页,有斐阁, 1996 年 4 月 30 日初版第一刷发行。
    ⑥ 定藤丈弘、佐藤久夫、北野诚一,現代の障害者福祉,第 30 页,有斐阁, 1996 年 4 月 30 日初版第一刷发行。
    ⑦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WHO action plan 2006-201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网站,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publications/en/index.html。
    
    ① 孙莹,残疾人经济生活保障策略考量,中国社会保障,2005 年 05 期。
    ② 刘翠霄,玫思娜(德),德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 环球法律评论,1996 年第 03 期。
     ① 谢明,关于我国听障教育的思考,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 年 6 月第 2 期。
    ② 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 9 月第 18 卷第9 期。
    
    ① 社会工作丛书编委会,《国外社会保障与财政管理》,第 4 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
    ② 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第 2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7 月版。
    ① 什么是残疾人福利,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有哪些?,遵义干教网http://www.zyswdx.gov.cn/ws2004/newscenter/falvchangshi/show.asp?Id=1831
    ② 孙莹,残疾人经济生活保障策略考量,中国社会保障,2005 年 05 期。
    ③ 朱力,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判断与若干建议,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第 34 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① 汪海萍,以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中国特殊教育,2006 年第 9 期。
    ② 孙莹,残疾人经济生活保障策略考量,中国社会保障,2005 年 05 期。
     ① 耕香,14-19 岁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国外社会科学,2006 年第 06 期。
    ② 周林刚,激发权能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 11 月第 22 卷第6 期。
    
    ① 相自成,中国残疾人保护法律问题历史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② 蔡礼彬,宋军令,试论先秦残疾人的待遇,文史杂志,2003 年第 2 期。
    ③ 陆德阳,稻森信昭,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出版社,第 82 页,1996 年版。
    ① 马强,我国残疾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现状调查,宜宾学院学报,2006 年第 6 期。
    ② 陈喜强,刘婵婵,社区残疾人保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公共管理学报,2004 年 11 月第 1 卷第 4 期。
    ③ 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3 年第 5 期。
    ④ 孙先德,论健全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06 年 03 期。
    ⑤ 本刊编辑部,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05 年 09 期。
     ①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 年 12 月第 12 卷第 12 期。
    ②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中国人口现状,2005 年 7 月 26 日。
     ① 李天珍,丁敬龙,许传明等,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的影响因素及价值,体育学刊,2005年03期。
    ① 李天珍,丁敬龙等,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的影响因素及价值,体育学刊,2005 年 5 月第 12 卷第 3 期。
    ②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中国残联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华夏出版社,第 2 页,第 138 页,1999 年 7 月第 1 版。
    ③ 刘婵婵,《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2 卷第 4 期。
    ④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中国残联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华夏出版社,第 76-78页,1999 年 7 月第 1 版。
     ① 陈劲松,残疾人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年 5 月 29 日第 4 版。
    ②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中国残联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华夏出版社,第 5 页-第 7 页,第 21 页,1999 年 7 月第 1 版。
    ① 马玉娥,中国残疾人法律制度概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专题网站,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28/content_10003.htm
    ② 赵滨,滨州为残疾人办保险,中国残疾人,1999 年 07 期。
    ③ 中国残疾人刊物记者组,安居乐业——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巡礼,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05 期。
    ④ 黎建飞,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03/content_9991.htm
     ① 李焕林,北京昌平区颁布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暂行规定,中国残疾人,2005 年 05 期。
    ② 成都市人民政府,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残疾人组织建设全面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中国残疾人,2005 年10 期。
    ① 李宗华,龚晓洁等,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3 年 1 期。
    ② 没有“五保”的五保户,朝歌,BBC 中文网,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190000/newsid_4191300/4191323.stm
    ③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第 2-3 页,华夏出版社,1999 年7 月版。
     ①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第 4 页,华夏出版社,1999 年 7月版。
    ① 邓朴方,残疾人扶贫五人谈,中国残疾人,2002 年 01 期。
    ② 永川推行残疾人小额信贷扶贫成效显著,中国贫困地区,2000 年 06 期。
    ③ 蒙斐,山区残疾人扶贫工作之我见,中国残疾人,2004 年 02 期。
    ④ 钱志亮,《中国儿童特殊教育的现状报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综合研究版,2006 年 10 月 26 日。
    ⑤ 跃进,《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中国残疾人,2004 年 01 期。
    ① 朱玲,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与五保户照料,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健康社会经济学专题研究,http://ie.cass.cn/window/50.asp?id=22
    ② 本刊记者组,安居乐业——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巡礼,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05 期。
    ③ 盛永彬,残疾人权利及宪政保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① 黎建飞,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03/content_9991.htm
    ② 赵新华,残疾人康复管见,中国残疾人,2005 年 12 期。
    ③ 吴玉阁、何燕琴,茂名市全面贯彻《优惠办法》,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07 期。
    ④ 东子,2005 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中国残疾人,2006 年 04 期。
    ① 雷占元,真扶贫和扶真贫——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中国残疾人,2002 年 7 期。
    ②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第 170 页,华夏出版社,1999 年7 月版。
     ①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第 155 页,华夏出版社,1999 年7 月版。
    ② 陈劲松.残疾人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年 5 月 29 日第 4 版。
    ① 龚晓洁,李宗华等,庆余里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调查与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3 卷第2 期。
    ② 高传宝,新时期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注意“六个结合”,中国残疾人,2005 年 11 期。
    ③ 陈劲松.残疾人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年 5 月 29 日第 4 版。
    
    ① 钱志亮,中国儿童特殊教育的现状报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综合研究版,2006 年 10 月 26 日。
    ② 孙先德,论健全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06 年 03 期。
    ① 刘婵婵,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2 卷第 4 期。
    ② 中国残疾人事业之——“十五”大盘点,中国残疾人,2006 年 07 期。
    ③ 袁闯,关于高校如何为残疾大学生服务的思考,图书馆,2006 年 04 期。
    ④ 麻一青,北京市残疾人家庭及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北京观察,2006 年 03 期。
    ⑤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市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康复事业发展研究课题初期报告,2007 年 9 月 24 日。
     ① 侯志阳,一个社会难题:弱者的恶——越轨残疾人典型个案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3 月第 14 卷第 1 期。
    ① 李杰,浅谈我国残疾人福利立法现状及完善,中国残疾人,2004 年 11 期。
    ② 孙先德,论健全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06 年 03 期。
    ③ 郁贝红,关注残障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福州城市社区残疾人再次调查报告,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 02 期。
    ④ 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6 年 10 月 26 日。
    ⑤ 本刊编辑部,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05 年 09 期。
    
    ①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市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康复事业发展研究课题初期报告,2007 年 9 月 24 日。
    ② 刘婵婵,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2 卷第 4 期。
    ① 谢旻,王瑞芳,残疾人用品市场:鸡肋?鸡腿?,光彩,2001 年 02 期。
    ② 残疾人用品市场分额少,医疗、保健、器具,1999 年 8 月刊。
    ③ 郁贝红,关注残障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福州城市社区残疾人再次调查报告,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 02 期。
    ① 周运清,残疾人保障的制度构建与社会和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03 期。
    ② 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2005 年天津地区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该数据尚未公开发表。
    
    ① 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2005 年天津地区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该数据尚未公开发表。
    ② 本刊编辑部,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05 年 09 期。
    ③ 夏吟兰,我国残疾人婚姻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06 年 06 期。
    ① 关注大龄未婚残疾人,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06 期。
    ② 李宗华,龚晓洁等,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3 年 1 期。
    ③ 陆德阳,稻森信昭,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出版社,第 314 页,1996 年版。
    ④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市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康复事业发展研究课题初期报告,2007 年 9 月 24 日。
     ① 陆德阳,稻森信昭,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出版社,第 315 页,1996 年版。
    ① 关注大龄未婚残疾人,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06 期。
    ② 庄茂花,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③ 李之俊,我国城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上海体育科研, 2003 年 01 期。
    ④ 李慧玲,吴晓阳,构建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 7 月第 14 卷第 4 期。
    ⑤ 谢林海,彭小澍,论残疾人全民健身的社会制约和社会动员,体育与科学,2005 年第 6 期。
    
    ① 庄茂花,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② 周坤,李天珍,残疾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 年(第 42 卷)第 3 期。
    ③ 李天珍,丁敬龙等,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的影响因素及价值,体育学刊,2005 年 5 月第 12 卷第 3 期。
    
    ① 杨强,残疾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调查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1 卷第 5 期。
    ② 周坤,李天珍,残疾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 年(第 42 卷)第 3 期。
    
    ① 李冬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03 期。
    ② 盛永彬,残疾人权利及宪政保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①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 年-2010 年),教育部,2007 年 10 月 25 日,http://www.jys.edu.cn/zonghexinxi/20071025104128.asp
    ② 教育部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地方规划,青年教师,2005 年第 3 期。
    
    ① 李冬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03 期。
    ② 东子,2005 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中国残疾人,2006 年 04 期。
    ③ 麻一青,北京市残疾人家庭及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北京观察,2006 年 03 期。
    
    ① 刘成明,残疾人就业法规的运行及其功能实现,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 年第 2 期。
    ② 刘俊林,黄洋,残疾人个人可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福建税务,2002 年 09 期。
    ① 谢飞,徐兴珍等,房县工商局为残疾人“强筋壮骨”,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07 期。
    ② 黎建飞,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03/content_9991.htm。
    ③ 钟莹,卓彩琴等,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绥化学院学报,2006 年 7月第 26 卷第 4 期。
     ① 马玉娥,中国残疾人法律制度概况,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28/content_10003.htm。
    ② 雨田,加大对残疾人的保障,人权,2002 年 02 期。
    ① 陈平,4000 户残疾人家庭喜迁新居,今日浙江,2005 年 03 期。
    ② 王福成,北京贫困残疾人住房救助政策,工会博览,2004 年 15 期。
    ③吉林省桦甸市残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吉林省桦甸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纪实,中国残疾人,2005 年 11 期。
     ① 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3 年第 5 期。
    ① 朱寅年,特殊教育:呼唤走出角落见阳光,现代教育报,2005 年 3 月。
    ②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 年-2010 年),教育部,2007 年 10 月 25 日,http://www.jys.edu.cn/zonghexinxi/20071025104128.asp。
    ①“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 年-2010 年),教育部,2007 年 10 月 25 日,http://www.jys.edu.cn/zonghexinxi/20071025104128.asp。
    ② 钱志亮,中国儿童特殊教育的现状报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综合研究版,2006 年 10 月 26 日。
    ③ 宋建华,新农村建设要关注农村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 03 期。
    ④特殊学校一览表及介绍,淄博教育信息网,2007 年 9 月 22 日,http://www.zbedu.gov.cn/news/oa7/224904445.html
     ① 黎建飞,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03/content_9991.htm。
    ② “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3 年第 51 期。
     ① 罗秋月,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劳动,2001 年第 8 期。
    
    ①“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3 年第 51 期。
    ② 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① 王海滨,对福利企业发展前景的现实思考,技术经济,2006 年 7 月,第 25 卷第 7 期。
    ② “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3 年第 51 期。
    ③ 王海滨,对福利企业发展前景的现实思考,技术经济,2006 年 7 月第 25 卷第 7 期。
    ① 周运清,残疾人保障的制度构建与社会和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03 期。
    ② 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① 凌红珠,王丽梅等,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迫在眉睫,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 9 期。
     ① 钟莹,卓彩琴等,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绥化学院学报,2006 年 7月第 26 卷第 4 期。
    ② 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3 年第 5 期。
    
    ① 谢旻,王瑞芳,残疾人用品市场:鸡肋?鸡腿?,光彩,2001 年 02 期。
    ② 刘启栋,关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社会福利,2002 年 06 期。
     ① 马广海,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弱势群体,山东省社会学会 2004 年年会论文集,2004 年。
     ① 中国残疾人事业之——“十五”大盘点,中国残疾人,2006 年 07 期。
    
    ① 林友华,从社会工作角度正视残疾人的社会问题,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年 03 期。
    ② 沙兆华,三湘涌动扶残助残热潮“全国助残日”写真,湖南日报,2007 年 5 月 21 日。
    ③ 中国残疾人事业之——“十五”大盘点,中国残疾人,2006 年 07 期。
    ① 盛永彬,残疾人权利及宪政保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② 李杰,浅谈我国残疾人福利立法现状及完善,中国残疾人,2004 年 11 期。
     ① 残疾人保障法配套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第 1 页,2005 年 2 月版。
    ② 马玉娥,中国残疾人法律制度概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专题网站,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28/content_10003.htm
     ① 李慧玲,吴晓阳,构建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 7 月第 14 卷第 4 期。
    ① 孙振中,残疾人法律援助的价值取向,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年 9 月第 1 期(总第 1 期)。
    ② 杜宇,法律威严人有情—残疾人法律工作两年回顾,中国残疾人,1999 年 02 期。
    ③ 阿贞,我国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长足发展,中国残疾人,1999 年 05 期。
    ① 张未来,陕西省残疾人法律服务中心挂牌,中国残疾人,2002 年 11 月刊。
    ② 中国残疾人法制建设情况简介,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5-04/05/content_3939.htm
    ③ 杜日生,安远县残疾人法律服务“三优”,中国残疾人,1999 年 08 期。
    ④ 陈丽平,“心系残疾人·法律援助爱心活动”在京启动,法制日报,2006 年 9 月 20 日。
     ① 中国残疾人法制建设情况简介,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5-04/05/content_3939.htm。
    ② 纪刚,国务院残工委印发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意见,中国残疾人,2005 年 11 期。
    
    ① 张艳,我国公民社会组织主体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科教文汇,2006 年 6 月上半月刊。
    ② 吉林市残联,吉林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中国残疾人,2005 年 03 期。
    
    ① 赵玉明,福建省残疾人特殊艺术委员会成立,中国残疾人,2004 年 10 期。
    ② 胜冰,残疾人网站聚焦,中国残疾人,2001 年 06 期。
     ① 陈国彦,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及建立的思考,中国残疾人,2005 年 05 期。
    
    ① 张圣林,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10 期。
    ② 张圣林,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10 期。
     ①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智力残疾人状况的调查,中国残疾人,2002 年 07 期。
     ① 韩颖,残疾人的媒体形象分析,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 年第 11 期。
    ① 汪锦军,残疾人与我们的社会,观察与思考,2002 年第 02 期。
    ② 北大残疾女博士求职屡遭拒 曾被誉为当代张海迪,网易社会新闻,2007 年 5 月 23 日,http://news.163.com/07/0523/02/3F555VMB00011229.html
     ①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中国残联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华夏出版社,第 153 页,1999 年 7 月第 1 版。
     ① 谢润保,一切皆有可能—“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讨论之二,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04 期。
    
    ① 朱本浩,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中国社区医师,2005 年第 10 期。
    ② 樊作澍,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华夏出版社,1999 年 5 月第 1 版。
    
    ① 庄茂花,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② 修光明,一切皆有可能—“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讨论之二,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04 期。
    ① 衡阳一被烧死副区长要追认烈士引发群众争议,大洋网,2004 年 10 月 26 日,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04/10/26/1824036.shtml
    ② 侯志阳,一个社会难题:弱者的恶——越轨残疾人典型个案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3 月第 14 卷第 1 期。
     ① 林友华,从社会工作角度正视残疾人的社会问题,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年 03 期。
     ① 黄玉捷,社区整合:社会整合的重要方面,河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4 期。
    
    ① 王雪,差序格局的理论综述,理论界,2006 年 07 期。
    ② 金关涛,开放中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4 页。
     ① 金关涛,开放中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2 页。
     ① 金关涛,开放中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4 页。
    
    
    ① 王锋义,张建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活力,西部发展报,2006 年 11 月 2 日。
    ② 刘启栋,关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社会福利,2002 年 06 期。
     ① 刘启栋,关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社会福利,2002 年 06 期。
     ① 我国残疾人总量增加的四大因素,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12 期。
     ① 我国残疾人总量增加的四大因素,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12 期。
    
    ① 盛永彬,残疾人权利及宪政保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② 刘崇顺,残疾人保障与社会和谐,医学与社会,2006 年 5 月,第 19 卷第 5 期。
     ① 周运清,残疾人保障的制度构建与社会和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 9 月,第 13 卷第 3期。
    ① 古海,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的实现途径,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06 页。
    ② 陈国彦,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及建立的思考,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05 期。
    
    ① 王齐彦,谈志林,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中国民政,2006 年第 07 期。
    ② 周运清,残疾人保障的制度构建与社会和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03 期。
     ① 刘红尘,葛登扬,老年残疾社会保障受关注,天津老年时报,2007 年 12 月 12 日。
    ② 谢琼,构建老年残疾人保障体系的五点设想,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85da2010085h7.html。
     ① 刘翠霄,玫思娜,德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环球法律评论,1996 年第 03 期。
     ① 叶伟,宁夏 6 区县老年残疾人基本特征及主要致残原因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3 年第 28 期。
     ① 蓝瑛波,荷兰老人和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概述,学海,1997 年第 2 期。
    
    ① 蓝瑛波,荷兰老人和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概述,学海,1997 年第 2 期。
    ② 方吉平,台湾残疾人工作考察,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11 期。
     ① 徐行祥编译,美国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中国残疾人,2002 年第 12 期。
     ① 吴辉,瑞典社民党如何保护弱势群体,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 9 月,第 8 卷第 9 期。
    
    ① 耕香,14-19 岁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国外社会科学,2006 年第 6 期。
    ② 方吉平,台湾残疾人工作考察,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11 期。
    
    ① 耕香,14-19 岁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国外社会科学,2006 年第 6 期。
    ② 张继发,台湾《特殊教育法》立法及其启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年第 2 期。
     ① 崔凤鸣,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6 年第 10 期。
    ① “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3 年第 51 期。
    ② 新馨摘自 http://www.dol.gov/dol/odep/#skiplinks,美国劳动部新设残疾人就业政策办公室,国外社会科学,2001 年第 04 期。
     ① 李敬仁,浅析残疾人的就业困境与对策,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11 期。
     ① 巢耀明,面向 21 世纪的日本福利都市环境整备—以残疾人、老年人的社会自立为目标,现代城市研究,2005(2-3 合刊)。
    ② 蓝瑛波,荷兰老人荷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概述,学海,1997 年第 2 期。
    
    ① 周坤,李天珍,残疾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 年(第 42 卷)第 3 期。
    ② 李慧玲,吴晓阳,构建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 7 月,第 14 卷第 4 期。
     ① 罗财喜,和谐社会残疾人宪法权利的特殊法律保护,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总第 38 期)。
    
    ① 孙莉敏摘,残疾人的服务组织,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 年第 21 卷第 3 期。
    ② 耕香,14-19 岁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国外社会科学,2006 年第 06 期。
    ③ 蓝瑛波,荷兰老人和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概述,学海,1997 年第 2 期。
     ① 迈克尔·奥利弗著,谢子朴,谢泽宪译,残疾人社会工作,华夏出版社,1990 年 10 月北京第 1 版。
     ① 天津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初期报告,“天津市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康复事业发展研究”课题,2007 年 9 月。
    [1] 阿贞.我国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长足发展,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5 期。
    [2]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智力残疾人状况的调查,中国残疾人,2002 年第 7 期。
    [3] 蔡礼彬,宋军令.试论先秦残疾人的待遇,文史杂志,2003 年第 2 期。
    [4] 巢耀明.面向 21 世纪的日本福利都市环境整备—以残疾人、老年人的社会自立为目标,现代城市研究,2005(2-3 合刊)。
    [5] 陈国彦.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及建立的思考,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第 5 期。
    [6] 陈红霞.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7 月版。
    [7] 陈丽平.“心系残疾人·法律援助爱心活动”在京启动,法制日报,2006 年 9 月 20 日。
    [8] 陈平.4000 户残疾人家庭喜迁新居,今日浙江,2005 年第 3 期。
    [9] 陈劲松.残疾人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年 5 月 29 日第 4 版。
    [10] 陈喜强,刘婵婵.社区残疾人保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公共管理学报,2004 年 11月第 1 卷第 4 期。
    [11] 成都市人民政府.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残疾人组织建设全面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10 期。
    [12] 崔凤鸣.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6 年第 10 期。
    [13] 戴桂斌.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求实,2003 年第 3 期。
    [14] 邓朴方.文明与进步的呼唤,求是,1992 年第 2 期。
    [15] 邓朴方.残疾人扶贫五人谈,中国残疾人,2002 年第 1 期。
    [16] 定藤丈弘,佐藤久夫,北野诚一.現代の障害者福祉,有斐阁,1996 年 4 月版。
    [17]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 年 12 月第 12 卷第 12 期。
    [18] 东子.2005 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4 期。
    [19] 杜宇.法律威严人有情—残疾人法律工作两年回顾,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2 期。
    [20] 杜日生.安远县残疾人法律服务“三优”,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8 期。
    [21] 方吉平.台湾残疾人工作考察,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11 期。
    [22] 樊作澍.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华夏出版社,1999 年 5 月第 1 版。
    [23] 高传宝.新时期残疾人康复工作要注意“六个结合”,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11 期.
    [24] 耕香.14-19 岁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国外社会科学,2006 年第 6 期。
    [25] 龚晓洁,李宗华.庆余里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调查与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 13 卷第 2 期。
    [26] 古海.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的实现途径,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 郭东旭,杨高凡.宋代残疾人法初探,史学月刊,2003 年第 8 期。
    [28] 韩颖.残疾人的媒体形象分析,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 年第 11 期。
    [29] 侯志阳.一个社会难题:弱者的恶——越轨残疾人典型个案的社会心理学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3 月第 14 卷第 1 期。
    [30] 黄玉捷.社区整合:社会整合的重要方面,河南社会科学,1997 年第 4 期。
    [31] 纪刚.国务院残工委印发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意见,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11 期。
    [32]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三联书店,2000 年版。
    [33] 吉林省桦甸市残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吉林省桦甸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纪实,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11 期。
    [34] 吉林市残联.吉林市残疾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3 期。
    [35] 金关涛.开放中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36]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甘肃理论学刊,2004 年 3 月第 2 期。
    [37] 蓝瑛波.荷兰老人和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概述,学海,1997 年第 2 期。
    [38] 雷占元.真扶贫和扶真贫——残疾人扶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中国残疾人,2002 年第 7期。
    [39] 李冬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3 期。
    [40] 李光华.以人为本促和谐――重庆市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决策导刊,2005 年 10 月版。
    [41] 李焕林.北京昌平区颁布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暂行规定,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5 期。
    [42] 李慧玲,吴晓阳.构建残疾人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 7 月第 14卷第 4 期。
    [43] 李杰.浅谈我国残疾人福利立法现状及完善,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11 期。
    [44] 李敬仁.浅析残疾人的就业困境与对策,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11 期。
    [45] 凌红珠,王丽梅.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迫在眉睫,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 年第9 期。
    [46] 林友华.从社会工作角度正视残疾人的社会问题,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
    [47] 李天珍,丁敬龙.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的影响因素及价值,体育学刊,2005 年 5 月第 12卷第 3 期。
    [48] 刘婵婵.残疾人社保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年第 2 卷第 4期。
    [49] 刘成明.残疾人就业法规的运行及其功能实现,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 年第 2期。
    [50] 刘崇顺.残疾人保障与社会和谐,医学与社会,2006 年 5 月,第 19 卷第 5 期。
    [51] 刘红尘,葛登扬.老年残疾社会保障受关注,天津老年时报,2007 年 12 月 12 日。
    [52] 黎建飞.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03/content_9991.htm
    [53] 李杰.浅谈我国残疾人福利立法现状及完善,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11 期。
    [54] 刘翠霄,玫思娜(德).德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环球法律评论,1996 年第 3 期。
    [55] 刘俊林,黄洋.残疾人个人可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福建税务,2002 年第 9 期。
    [56] 刘启栋.关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力,社会福利,2002 年第 6 期。
    [57] 李之俊.我国城市残疾人健身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上海体育科研,2003 年第 1 期。
    [58] 李宗华,龚晓洁.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 1 期。
    [59] 陆德阳,稻森信昭(日).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出版社,1996 年版。
    [60] 罗财喜.从古代残疾人法律制度审视当今残疾人保障法的完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 10 月第 26 卷第 4 期。
    [61] 罗秋月.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劳动,2001 年第 8 期。
    [62] 马广海.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弱势群体,山东省社会学会 2004 年年会论文集。
    [63] 迈克尔·奥利弗著,谢子朴,谢泽宪译.残疾人社会工作,华夏出版社,1990 年 10 月北京第 1 版。
    [64] 马强.我国残疾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现状调查,宜宾学院学报,2006 年第 6 期。
    [65] 麻一青.北京市残疾人家庭及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北京观察,2006 年第 3 期。
    [66] 马玉娥.中国残疾人法律制度概况,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8-01/28/content_10003.htm
    [67] 蒙斐.山区残疾人扶贫工作之我见,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2 期。
    [68] 钱志亮.中国儿童特殊教育的现状报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综合研究版,2006年 10 月 26 日。
    [69] 沙兆华.三湘涌动扶残助残热潮“全国助残日”写真,湖南日报,2007 年 5 月 21 日。
    [70] 胜冰.残疾人网站聚焦,中国残疾人,2001 年第 6 期。
    [71] 盛永彬.残疾人权利及宪政保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 月,第 3 卷第 1 期。
    [72] 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73] 宋建华.新农村建设要关注农村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03 期。
    [74] 孙莉敏.残疾人的服务组织,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1 年第 21 卷第 3期。
    [75] 孙先德.论健全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科学社会主义,2006 年第 3 期。
    [76] 孙莹.残疾人经济生活保障策略考量,中国社会保障,2005 年第 5 期。
    [77] 孙振中.残疾人法律援助的价值取向,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年 9 月第 1 期(总第 1 期)。
    [78] 唐文慧,王宏仁.社会福利理论—流派与争议,巨流图书公司,2004 年 2 月版。
    [79] 王锋义,张建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活力,西部发展报,2006年 11 月 2 日。
    [80] 王福成.北京贫困残疾人住房救助政策,工会博览,2004 年第 15 期。
    [81] 王海滨.对福利企业发展前景的现实思考,技术经济,2006 年 7 月,第 25 卷第 7 期。
    [82] 王齐彦,谈志林.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中国民政,2006 年第 7 期。
    [83] 王雪,差序格局的理论综述,理论界,2006 年第 7 期。
    [84] 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85] 王益英.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86] 吴辉.瑞典社民党如何保护弱势群体,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 9 月,第 8 卷第 9 期。
    [87] 吴玉阁、何燕琴.茂名市全面贯彻《优惠办法》,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7 期。
    [88] 相自成.残疾人居养(下)——中国历代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残疾人,2002 年第 5 期。
    [89] 相自成.残疾人蠲免(上)——中国历代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政治法律制度(三) ,中国残疾人,2002 年第 6 期。
    [90] 相自成.残疾人蠲免(下)——中国历代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政治法律制度(四),中国残疾人,2002 年第 7 期。
    [91] 相自成.中国残疾人保护法律问题历史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4 年。
    [92] 徐行祥编译.美国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中国残疾人,2002 年第 12 期。
    [93] 王化全.法国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法国研究,1997 年第 2 期。
    [94] 汪锦军.残疾人与我们的社会,观察与思考,2002 年第 2 期。
    [95] 王卫平.明清时期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江海学刊,2004 年 3 期。
    [96] 维尔特劳特·图斯特(德),彼得·特伦克-欣特贝格尔(德),刘翠霄译,残疾人法——对实践和研究的系统论述,法律出版社,1999 年 1 月第 1 版。
    [97] 文军,朱士群.分化与整合:加速转型期中国社会稳定性分析,科技导报,2001 年第 2期。
    [98] 夏吟兰.我国残疾人婚姻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06 年第 6 期。
    [99] 谢飞,徐兴珍.房县工商局为残疾人“强筋壮骨”,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第 7 期。
    [100] 谢林海,彭小澍.论残疾人全民健身的社会制约和社会动员,体育与科学,2005 年第 6期。
    [101] 谢明.关于我国听障教育的思考,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6 年 6 月第 2 期。
    [102] 谢旻,王瑞芳.残疾人用品市场:鸡肋?鸡腿?,光彩,2001 年第 2 期。
    [103] 谢琼.构建老年残疾人保障体系的五点设想,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85da2010085h7.html。
    [104] 谢润保.一切皆有可能—“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讨论之二,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4期。
    [105] 新馨.摘自 http://www.dol.gov/dol/odep/#skiplinks,美国劳动部新设残疾人就业政策办公室,国外社会科学,2001 年第 4 期。
    [106] 杨强.残疾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调查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11 卷第 5 期。
    [107] 姚尚满.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方法探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 9 月第 18 卷第 9 期。
    [108] 袁闯.关于高校如何为残疾大学生服务的思考,图书馆,2006 年第 4 期。
    [109] 郁贝红.关注残障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福州城市社区残疾人再次调查报告,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2 期。
    [110] 跃进.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1 期。
    [111] 雨田.加大对残疾人的保障,人权,2002 年第 2 期。
    [112] 叶伟.宁夏 6 区县老年残疾人基本特征及主要致残原因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3 年第 28 期。
    [113] 甄尽忠.先秦时期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114] 张继发.台湾《特殊教育法》立法及其启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 年第 2期。
    [115] 张圣林.论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10 期。
    [116] 张未来.陕西省残疾人法律服务中心挂牌,中国残疾人,2002 年 11 月刊。
    [117] 张艳.我国公民社会组织主体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科教文汇,2006 年 6 月上半月刊。
    [118] 张银,唐斌尧.浅析社区康复中的残疾人增能,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9 卷第 9 期。
    [119] 张应斌.残疾人与中国早期文化,广东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 期。
    [120] 赵滨.滨州为残疾人办保险,中国残疾人,1999 年第 7 期。
    [121] 赵新华.残疾人康复管见,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12 期。
    [122] 赵玉明.福建省残疾人特殊艺术委员会成立,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10 期。
    [123] 周坤,李天珍.残疾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 年(第 42 卷)第3 期。
    [124] 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青年研究,2003 年第 5 期。
    [125] 周林刚.激发权能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11 月第 22 卷第 6 期。
    [126] 周运清.残疾人保障的制度构建与社会和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期。
    [127] 庄茂花.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期。
    [128] 钟莹,卓彩琴.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因素分析——以广州市为例,绥化学院学报,2006 年 7 月第 26 卷第 4 期。
    [129] 朱本浩.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中国社区医师,2005 年第 10 期。
    [130] 朱力.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判断与若干建议,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31] 朱玲.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与五保户照料,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健康社会经济学专题研究,http://ie.cass.cn/window/50.asp?id=22
    [132] 朱寅年.特殊教育:呼唤走出角落见阳光,现代教育报,2005 年 3 月。
    [133] 61 届联大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168] bei 北大残疾女博士求职屡遭拒 曾被誉为当代张海迪,网易社会新闻,2007 年 5 月 23 日,http://news.163.com/07/0523/02/3F555VMB00011229.html
    [134] 残疾人保障法配套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 2 月版。
    [135]残疾人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中文网页,http://www.un.org/chinese/disabilities/convention/convention.htm。
    [136] 残疾人用品市场分额少,医疗、保健、器具,1999 年 8 月刊。
    [137] 关注大龄未婚残疾人,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06 期。
    [138] 教育部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地方规划,青年教师,2005 年第 3 期。
    [139]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市残疾人康复需求和康复事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天津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初期报告,2007 年 9 月。
    [140] 社会工作丛书编委会.国外社会保障与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
    [141] 什么是残疾人福利,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有哪些?,遵义干教网http://www.zyswdx.gov.cn/ws2004/newscenter/falvchangshi/show.asp?Id=1831
    [142] 什么是政治权利?我国法律赋予妇女哪些政治权利?,2000 年 9 月 23 日,广东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信息网,www.pwccw.gd.gov.cn
    [143]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 年-2010 年),教育部,2007年 10 月 25 日,http://www.jys.edu.cn/zonghexinxi/20071025104128.asp
    [144] 特殊学校一览表及介绍,淄博教育信息网,2007 年 9 月 22 日,http://www.zbedu.gov.cn/news/oa7/224904445.html
    [145] 我国残疾人总量增加的四大因素,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 年 12 月第 12 卷第 12期。
    [146] 永川推行残疾人小额信贷扶贫成效显著,中国贫困地区,2000 年第 6 期。 [] 中国残疾人法制建设情况简介,中国残联专题站点,http://temp.cdpj.cn/bzfxg/2005-04/05/content_3939.htm
    [147] “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3 年第 51 期。
    [148] 中国残疾人记者组.安居乐业——青岛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巡礼, 中国残疾人,2004 年第 5 期。
    [149]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05 年第 9 期。
    [150] 中国残疾人事业之——“十五”大盘点,中国残疾人,2006 年第 7 期。
    [151] 中国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基层工作办公室编,残疾人扶贫工作手册,华夏出版社,1999 年 7 月版。
    [152] 中国人口现状,中国政府门户网,2005 年 7 月 26 日,http://www.gov.cn 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6954,2006 年 12 月 13 日。
    [153] 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6 年 10 月 26日。
    [1] Denison Jayasooria, Disabled people: citizenship & social work : the Malaysian experience, London: Asean Academic Press, 2000.
    [2] Earl Frank.Cheit, Margatet S. Gordon, ed. Occupational disability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Wiley, 1963.
    [3] Elizabeth Palley, Challenges of Rights-Based Law: Implementing 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Mandate,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16 (4), 229-235.
    [4] Kelly Schaefer, Market-Based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Telecommunications Access and Choice For Consumers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Volume 17, Number 2, Fall 2006 , pp. 116-126(11).
    [5] Mark Wilson, Human Rights and the Failure of Research Governance,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18 (1): 57.
    [6] Mezey, Susan Gluck, No longer disabled: the federal courts and the politics of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8.
    [7] OECD Documents, The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children into mainstream education, France: OECD, 1994.
    [8] Paul K. Longmore, Lauri Umansky, The new disability history: Americ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c2001.
    [9] Saskia Klosse, Stella den Uijl, Tineke Bahlman, ed. Rehabilitation of partially disabled peopl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msterdam: Thesis Publishers, 1998.
    [10]WHO,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WHO action plan 2006-2011, http://www.who.int/disabilities/publications/en/index.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