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分配改革视域下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但与此同时,利益分配的结构性失衡也已经成为不少中国问题研究者的一项基本共识。如何通过深化分配改革来促进利益分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政治学的学科视角来看,与经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利益分配结构失衡对国家治理的转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后一种转型过程中,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试图从分配改革的角度,来回答在中国利益分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具备何种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来推动分配改革的问题。论文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在不同的分配环节需要有不同的国家治理能力。基于这一假设,文章的总体思路就是要探讨在各个分配环节当中国家治理能力存在何种问题,应当如何应对。根据这一思路,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在导论中主要对分配改革视域下的国家治理能力建设这一研究主题所对应的问题背景和选题缘由进行了说明,并在对已有研究观点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进行了一般性阐述,从而为正文部分的展开做出铺垫。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分配改革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除了对文章基本概念进行界说之外,主要是希望通过对这种相关性的分析来建立分配改革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在这一过程当中,本文采取了较为主流的三分法,即将分配过程划分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个分配三个基本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这三个不同的环节所对应的国家治理能力分别为协调发展能力、汲取分配能力和引导规范能力。之后从第二个部分开始就分别对每一个分配环节及其对应的国家治理能力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初次分配中国家的协调发展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状,相应提出应将“两个同步”作为初次分配的导向,而国家则应相应提升其协调发展能力。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方面,针对初次分配中不同的收入部门应当采取不同的举措:就居民部门而言,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设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就企业部门而言,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机制,促进利润水平及其分配的合理化;就政府部门而言,应在保持宏观税负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结构的优化。在促进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方面,则应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对劳动者权利特别是集体劳权的保障,同时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工资增长的动态调控机制。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二次分配中国家的汲取支付能力。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两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作为二次分配顺利展开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改革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回顾,认为国家财政能力的变化过程呈现出先变弱后转强的U形曲线,其中的转折点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这一改革有效提升了两个比重,在整体上增强了国家的汲取能力,但是汲取能力自身的结构并不理想。其中的突出表现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兴起,而由此带来的虚高房价挤压了中间阶层的发展空间,不利于橄榄型分配结构的形成。要妥善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应地方政府财政汲取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由土地交易环节转向保有环节。在财政支付能力的提升方面,则应在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维持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加强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以权责一致为基础,妥善处理府际关系,促进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的统一;通过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增强财政支出向民生项目倾斜的意愿和动力,提升财政支出在优化分配结构方面的绩效。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三次分配中国家的引导规范能力。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回顾了国家对社会慈善事业的认识转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基本过程。认为社会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尽管发展较快,对分配结构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应该从法律制度、财税政策,以及意识形态等三个层面对三次分配加以相应的引导和规范。
     最后是结语。对导论中所涉及的问题背景和选题缘由进行了呼应,并简要总结了文章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China has achieved a world famous succes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Reform and Open. However, the structural unbalance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has becomea common sense among many researchers in China issue. How to promote the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by deepeningdistribution reform, for the purpose of realizing the sharing of the fruit of reform anddevelopment among peopl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problem that has to be resolved in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politics,the unbalance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coupl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andsociety also raises a new deman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of whichthe building of the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The aim of thisdissertation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 what kind of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isnecessary for the adjustment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and how to promote distributionreform by the building of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different distribution segments need different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the general idea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problems of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which exist indifferent distribution segments and how to handle it. According to this, the dissertationis separated into6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This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building of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tribution reform andthe reason why choose it as the research topic. On the base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following content shows the possible innovations and shortages of this article, andelaborates the basic research idea in order to make preparation for the unfolding of themain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stategovernance capacity and distribution reform. On the base of defining the basic concepts,this part manly aims to construct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distribution reformand the building of the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c theoryframework. In this cours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mainstream trichotomy which divides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into three basic segments including the primary distribution,secondary distribution and tertiary distribution. On the base of the division, propose thatthe state governance capacity includes the capacity of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capacity of extraction and payment, and the capacity of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capacity of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primary distribution. This pa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 increaseof the income of citizens falls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labor rewards falls behind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make ‘two synchronousness’ the guide of primary distribu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tatecapacity of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espect of promoting the synchronousnessbetween the increase of income of citizen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tsteps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different income department in primary distribution. Forthe citizens depart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unified labormarket as well as try to increase citizens’ wealth income. For the enterprise department,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fair play mechanism among differ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o rationalize the profit level and its distribution. And the governmentdepart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ax on the base ofkeeping macro tax level steady.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synchronousnessbetween the increase of labor rewards and productivity,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protection for the rights especially the collective rights of workers, at the same time,build and improve wage regulation dynamics by taking the raise of minimum wages asthe breakthrough.
     The fourth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capacity of extraction and payment insecondary distribution. In this part, we take the two proportions which mean theproportion of fiscal revenue to GDP and the proportion of central fiscal revenue to thetotal fiscal revenue as the hypothesis of the secondary distribution. On the base of it,this article retrospect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reform since1980s, pointing out that the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tate financial capacity presents a U curve and the turning pointis the tax-sharing reform in1994. This reform strengthens the capacity of extraction onthe whole by raising the two proportions effectively, but the structure of the extractivecapacity is not ideal enough. The inflated housing price which is brought by the rise ofland-based finance squeezes the develop space of middle class, which goes against theformation of olive typ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oughtto turn the dependence of local government on land transactions to land holdings. Inrespect of financial payment, it is ought to strengthe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of financial payment on the base of keeping the relative scale of financial payment at acertain level; and handle inter 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properly on the base of theconsistency between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the match betweenresponsibility and expenditure. Through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system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enhance the will and capacity of people’s livelihoodoriented fiscal spending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fiscal spending in terms of optimizing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The fifth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capacity in tertiarydistribution. In this part, we first retrospect the change of China’s understanding ofsocial charity and the bas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social charity since reformand open. Although social charity as tertiary distribution develops fast, and has positiveeffect on the 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t suffers a lot of shortage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state governance,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and regulate the tertiarydistribution by means of law systems, financial and taxation policy and ideology.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is part first echo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research origins referred in the introduction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idea and main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 point out the shortage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引文
1郑永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和政策选择》,载《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4期,第31页。
    2吴忠民:《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载《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第17页。
    1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2王绍光著:《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31页。
    3汪晖著:《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页。
    1刘国光,董志凯著:《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6期,第33页。
    2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
    1根据亨廷顿的说法,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和政治参与的扩大。见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110页。
    2徐勇著:《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29页。
    1王绍光著:《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16页。
    2陶东风,金元浦:人文精神与世俗化——关于90年代文化讨论的对话,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第102页。
    1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1徐湘林著:《中国的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载《复旦政治学评论》,2011年第9辑,第46页。
    1http://www.ce.cn/macro/more/201212/10/t20121210_23924452.shtml
    2中国统计年鉴2012
    3康晓光著:《中国财富分配三大差距的演变及其控制》,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5-13页,第4期第5-9页。
    1赵伟著:《中国的城乡差距:原因反思与政策调整》,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742页。
    2高连水著:《居民地区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有多大——为2008年为例的探讨》,载《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1期,第53页。
    3王培暄著:《收入差距扩大格局下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载《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4期,第76-80页。
    4白重恩,钱震杰著:《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99-115页。
    5杨俊生著:《“低工资陷阱”与中国经济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1王询,彭树宏著:《中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演化与特征:1983-2008》,载《“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第419-440页。
    2高梦滔,张颖著:《教育收益率、行业与工资的性别差异:基于西部三个城市的经验研究》,载《南方经济》,2007年第9期,第46-59页。
    3罗楚亮著:《垄断企业内部的工资收入分配》,载《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第69-77页。
    4于良春,菅敏杰著:《行业垄断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载《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第31-39页。
    1梁治平编: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景,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21-522页。
    2《读书》杂志编:《改革:反思与推进》,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29页。
    3陈志武著:《中国最大的收入差距在政府和民间》,载《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3月30日,第T06版。
    4邓子基著:《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关系研究—兼评所谓“国富民穷”之说》,载《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第21-25页。
    5李绍荣,耿莹著:《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118页到125页。
    1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3页。
    2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2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9页。
    1西达·斯考克波著:《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载彼得·埃文斯等编.《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页。
    1曹海军,韩冬雪著:《“国家论”的崛起——国家能力理论的基本命题与研究框架》,载《思想战线》,2012年第5期,第58页。
    2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著:《“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黄语声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第106页。
    3格里·斯托克著:《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华夏风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第20、21页。
    4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
    1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M.W.瓦托夫斯基著:《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范岱年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2版,第12页。
    1The World Bank, Sub-Saharan Africa: 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 growth[R],1989, P60http://econ.worldbank.org/external/default/main?pagePK=64165259&theSitePK=477894&piPK=64165421&menuPK=64166093&entityID=000178830_98101901364149
    2The Worl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R],1992, p1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1992/04/440582/governance-development
    3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著:《“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黄语声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第106页。
    4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38页。
    1西达·斯考克波著:《找回国家——当前研究的战略分析》,载彼得·埃文斯等编:《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页。
    2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2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69页。
    3见李强著:《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载《中国书评》,1998年2月,第11期。
    1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1伊安·夏皮罗著:《政治的道德基础》,姚建华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页。
    2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1鲁鹏著:《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22页。
    2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2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3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93、94页。
    1霍布豪斯著:《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正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2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页。
    3见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4David Schmidtz. Elements of Jus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58.
    1亚当·斯威夫特著:《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2王海明著:《公正与人道——国家治理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37页。
    1张贤明、高光辉著:《公正、共享与尊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定位》,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6页。
    2蔡禾:《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载《开放时代》,2012年第2期,第142、143页。
    1王绍光著:《祛魅与超越》,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1张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2刘军宁著:《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载《读书》,1994年第5期,第60页。
    1郑永年著:《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和政策选择》,载《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04月,第31页。
    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1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1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分析史》(第3卷),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43页。
    1迈克尔·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155页。
    2周光辉、殷冬水著:《政府:一个公正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关于政府再分配职能正当性的思考》,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9页。
    1龚蔚红著:《通过慈善实现正义?——“创造性资本主义”及其批判》,载《学术界》,2011年第10期,第165、166页。
    1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权衡》,王忠民、黄清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6、67页。
    1朱光磊著:《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4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1陈雪洁、王成著:《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析——对“十二五”规划中“两个同步”的解读》,载《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72页。
    2杨承训著:《“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析——兼论以初次分配为重点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第65页。
    1闻潜著:《合理调节初次分配是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中心环节》,载《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第15页。
    1张贤明、邵薪运著:《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与政府责任》,载《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6期,第44页。
    1庇古著:《福利经济学》(下卷),朱泱、张胜纪、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93页。
    2张贤明、高光辉著:《民生的政治属性、价值意蕴与政府责任》,载《理论探讨》,2011年第6期,第27页。
    1相关数据参见彭爽、叶晓东著:《论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载《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第74页。
    1青连斌著:《分配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1卓祖航著:《城乡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下降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载《发展研究》,2007年第4期,第45页。
    2白重恩、钱震杰著:《谁挤占了居民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113页。
    1曾传国著:《论初次分配公平的内容、意义及实现途径》,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1期,第68页。
    2吴忠民著:《论公正的初次分配规则》,载《文史哲》,2004年第2期,第128页。
    1张车伟著:《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第12页。
    2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
    3迟福林主编:《破题收入分配改革: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次转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7页
    1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2许晓军、王晓慧著:《企业工会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工会干部及职工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认知与评价”调查报告》,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77页
    1刘尚希著:《居民收入倍增主脉:重构国家、企业、居民关系》,载《改革》,2012年第11期,第18页。
    2胡罡著:《追寻“一只灵巧公正的手”——政府作用与市场公正的新思考》,载《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1页。
    1梁治平编:《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景》,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528页。
    1安体富著:《初次分配,税收调控大有可为》,载《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第64页。
    2王小鲁著:《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4页。
    1王晶:劳动者权利内容和实现途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第21页
    1韩兆洲、魏章进: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与对策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193-194页
    2参见人社部网站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1307/t20130722_108234.htm
    3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
    1本章引言及第一节内容以《两个比重:利益分配结构的压舱石》为题发表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14-20页。
    2史蒂芬·霍尔姆斯等著:《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彼得·埃文斯等编著:《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页。
    1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阿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37页。
    1Jeffrey F. Timmons, The Fiscal Contract: States, Taxes, and Public Services, World Politics,2005, Vol57, p564
    1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1朱镕基著:《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48页。
    2中国统计年鉴2012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1格斯塔·埃斯平-安德森著:《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99页。
    2盖伊·彼得斯:《税收政治学》,郭为桂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3转引自马骏著:《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改革》,载《公共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第9页。
    4盖伊·彼得斯著:《税收政治学》,郭为桂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5埃里克·方纳著:《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23页。
    1http://www.treasury.gov/resource-center/data-chart-center/Pages/index.aspx
    2余斌等编著:《国民收入分配——困境与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页。
    3杨博著:《社会正义还是行为正义——哈耶克正义观评析》,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16页。
    1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1盖伊·彼得斯著:《税收政治学》,郭为桂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1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5、26页。
    1转引自Michael Mann,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ume1)[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61
    2玛格丽特·利瓦伊著:《统治与岁入》,周军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1叶静著:《地方财政征收相对水平的政治学分析》,载《经济论坛》,2010年第6期,第12页。
    2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阿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16页。
    1张贤明、邵薪运著:《共享与正义:论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47页。
    1贾康,赵全厚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财政税收卷)》,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2郑永年著:《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邱道隆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1本节数字除特别说明外,皆来源于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中国统计年鉴2012
    2贾康著:《提高两个比重,振兴国家财政的基本思路》,载《税务研究》,1996年第5期,第6页。
    1玛格丽特·利瓦伊著:《统治与岁入》,周军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4页。
    1刘仲藜口述,汪文庆、刘一丁整理:《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载《百年潮》,2009年第4期,第19页。
    2刘仲藜口述,汪文庆、刘一丁整理:《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载《百年潮》,2009年第4期,第20页。
    1何清涟著:《权力与市场结合作用下的两极分化》,载《中国社会报》,2000年8月22日,第003版。
    2李学勤主编:《新中国反腐败通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7页。
    3余小平、贾康、王玲著:《预算外资金的历史、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载《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8期,第8页。
    4雅诺什·科尔奈著:《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156页。
    1周飞舟著:《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11页。
    1周飞舟著:《大兴土木: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行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第79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编:《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3数据综合《中国财政年鉴2002》(参见http://www.mof.gov.cn/zaixianfuwu/baokannianjian/CaiZhengBuBaoKanNianJian/CaiZhengBuNianJian/CaiZhengBuZhongGuoCaiZhengNianJian/200806/t20080604_45050.html)和《2011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参见http://yss.mof.gov.cn/2011qgczjs/201207/t20120710_665251.html)
    1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著:《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2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著:《观念的发明者》,叶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3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著:《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1李永友、沈坤荣著:《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贫困与经济增长》,载《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第20、21页。
    2孙文祥、张志超著:《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3页。
    1刘志广著:《财政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4页。
    2如无特别说明,本节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唐朱昌主编:《新编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1此为笔者换算所得,原始数据参见寇铁军、金双华著:《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19页。
    2安体富著:《民生财政: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转折》,载《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第4页。
    1刘成奎、王朝才著:《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公平的实证分析》,载《财政研究》,2008年第2期,第17页。
    1余斌、陈昌盛编著:《国民收入分配:困境与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2候一麟著:《政府职能、事权事责与财权财力: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权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载《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第62页。
    1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页。
    1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2转引自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著:《中华慈善事业》,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1谢志平著:《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9页。
    1孙月沐著:《为慈善正名》,载《人民日报》1994年2月24日第四版。
    2例如1995年底,江泽民主席在陕西、甘肃考察时指出,要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经常性的捐助活动,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朱镕基副总理就慈善总会的成立做出批示:我完全支持这项事业;1998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慈善》杂志创刊题词: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等等。
    3厉以宁著:《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78页。
    1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2页。
    2根据《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年报》第5页相关数据换算所得,见http://files2.mca.gov.cn/cszh/201212/20121227092144838.pdf
    2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306/20130600474746.shtml
    3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著:《中华慈善事业》,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1罗伯特·L·佩顿,迈克尔·P·穆迪著:《慈善的意义与使命》,郭烁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版,第90页。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著:《2001-2011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2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306/20130600474746.shtml
    3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主编:《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第164页。
    4许琳、何晔著:《论慈善事业发展的乘数效应》,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40、141页。
    5见中国扶贫基金会相关介绍http://www.cfpa.org.cn/pageDetail.cn?pageId=243476fcc87e432f8b3d5de2b897e749&p=cdf1ffca2d4549598a438e36bf5007e8
    1陈津利著:《慈善组织的成功、策略和公众参与: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2参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著:《2001-2011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1参见王荣华、陈寒溪著:《国际制度与中国红十字会立法》,载《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第29、30页。
    2民政部政策法规司编:《中国慈善立法课题研究报告选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3杨思斌著:《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困境及路径选择》,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第107页。
    1黄春蕾著:《我国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1许琳、张晖著:《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90页。
    2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51页。
    1郑功成著:《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载《学海》,2007年第3期,第65页。
    1民政部政策法规司编:《中国慈善立法课题研究报告选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3页。
    2周旭亮著:《非营利组织“第三次分配”的财税激励制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43页。
    1一般认为,对“意识形态”的使用肇始于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他在其1796年的一篇名为《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此后又在《意识形态原理》(1810-1815)中进行了系统论述。
    2安德鲁·文森特著:《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1王银春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建构的伦理反思》,载《思想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第13页。
    1.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汪晖著:《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3.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杨俊生著:《“低工资陷阱”与中国经济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梁治平编:转型期的社会公正:问题与前景,三联书店,2010年版
    6.《读书》杂志编:《改革:反思与推进》,三联书店,2007年版
    7.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迈克尔·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2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彼得·埃文斯等编.《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10.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3.M.W.瓦托夫斯基著:《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范岱年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2版
    14.伊安·夏皮罗著:《政治的道德基础》,姚建华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5.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6.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8.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9.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0.霍布豪斯著:《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正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2.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David Schmidtz. Elements of Jus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6
    24.亚当·斯威夫特著:《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王海明著:《公正与人道——国家治理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6.王绍光著:《祛魅与超越》,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27.张灏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28.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分析史》(第3卷),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30.迈克尔·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1.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权衡》,王忠民、黄清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2.朱光磊著:《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3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庇古著:《福利经济学》(下卷),朱泱、张胜纪、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5.青连斌著:《分配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6.迟福林主编:《破题收入分配改革: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次转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8.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史蒂芬·霍尔姆斯等著:《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竟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阿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41.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42.朱镕基著:《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43.格斯塔·埃斯平-安德森著:《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4.盖伊·彼得斯:《税收政治学》,郭为桂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埃里克·方纳著:《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6.余斌等编著:《国民收入分配:困境与出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47.玛格丽特·利瓦伊著:《统治与岁入》,周军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8.贾康,赵全厚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财政税收卷)》,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郑永年著:《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邱道隆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
    50.李学勤主编:《新中国反腐败通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1.雅诺什·科尔奈著:《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52.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著:《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53.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著:《观念的发明者》,叶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唐朱昌主编:《新编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6.周秋光、曾桂林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著:《中华慈善事业》,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8.谢志平著:《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59.厉以宁著:《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0.徐麟主编:《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61.罗伯特·L·佩顿,迈克尔·P·穆迪著:《慈善的意义与使命》,郭烁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版
    62.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主编:《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63.陈津利著:《慈善组织的成功、策略和公众参与:中国慈善组织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64.民政部政策法规司编:《中国慈善立法课题研究报告选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65.黄春蕾著:《我国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6.莱斯特·M.萨拉蒙著:《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7.周旭亮著:《非营利组织“第三次分配”的财税激励制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68.安德鲁·文森特著:《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郑永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和政策选择》,载《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4期
    2.吴忠民:《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载《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3.王绍光著:《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4.刘国光,董志凯著:《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6期
    5.徐勇著:《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6.陶东风,金元浦:人文精神与世俗化——关于90年代文化讨论的对话,社会科学战线
    7.徐湘林著:《中国的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载《复旦政治学评论》,2011年第9辑
    8.康晓光著:《中国财富分配三大差距的演变及其控制》,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5-13页
    9.赵伟著:《中国的城乡差距:原因反思与政策调整》,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高连水著:《居民地区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有多大——为2008年为例的探讨》,载《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1期
    11.王培暄著:《收入差距扩大格局下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载《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4期
    12.白重恩,钱震杰著:《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3.王询,彭树宏著:《中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演化与特征:1983-2008》,载《“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
    14.高梦滔,张颖著:《教育收益率、行业与工资的性别差异:基于西部三个城市的经验研究》,载《南方经济》,2007年第9期
    15.罗楚亮著:《垄断企业内部的工资收入分配》,载《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16.于良春,菅敏杰著:《行业垄断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载《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17.邓子基著:《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关系研究—兼评所谓“国富民穷”之说》,载《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
    18.李绍荣,耿莹著:《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9.曹海军,韩冬雪著:《“国家论”的崛起——国家能力理论的基本命题与研究框架》,载《思想战线》,2012年第5期
    20.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著:《“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黄语声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1.格里·斯托克著:《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华夏风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2.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著:《“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黄语声译,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2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24.李强著:《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载《中国书评》,1998年2月,第11期
    25.鲁鹏著:《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6.张贤明、高光辉著:《公正、共享与尊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定位》,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7.蔡禾:《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载《开放时代》,2012年第2期
    28.刘军宁著:《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载《读书》,1994年第5期
    29.周光辉、殷冬水著:《政府:一个公正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关于政府再分配职能正当性的思考》,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0.龚蔚红著:《通过慈善实现正义?——“创造性资本主义”及其批判》,载《学术界》,2011年第10期
    31.陈雪洁、王成著:《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析——对“十二五”规划中“两个同步”的解读》,载《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2.杨承训著:《“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析——兼论以初次分配为重点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33.闻潜著:《合理调节初次分配是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中心环节》,载《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34.张贤明、邵薪运著:《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与政府责任》,载《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6期
    35.张贤明、高光辉著:《民生的政治属性、价值意蕴与政府责任》,载《理论探讨》,2011年第6期
    36.彭爽、叶晓东著:《论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现状与调整对策》,载《经济评论》,2008年第2期
    37.卓祖航著:《城乡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下降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载《发展研究》,2007年第4期
    38.曾传国著:《论初次分配公平的内容、意义及实现途径》,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1期
    39.吴忠民著:《论公正的初次分配规则》,载《文史哲》,2004年第2期
    40.张车伟著:《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
    41.许晓军、王晓慧著:《企业工会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工会干部及职工对企业劳动关系的认知与评价”调查报告》,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2.刘尚希著:《居民收入倍增主脉:重构国家、企业、居民关系》,载《改革》,2012年第11期
    43.胡罡著:《追寻“一只灵巧公正的手”——政府作用与市场公正的新思考》,载《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4期
    44.安体富著:《初次分配,税收调控大有可为》,载《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45.王小鲁著:《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6.王晶:劳动者权利内容和实现途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
    47.韩兆洲、魏章进: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与对策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8.Jeffrey F. Timmons, The Fiscal Contract: States, Taxes, and Public Services,World Politics,2005, Vol57
    49.马骏著:《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治理转型:美国进步时代改革》,载《公共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50.杨博著:《社会正义还是行为正义——哈耶克正义观评析》,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51.叶静著:《地方财政征收相对水平的政治学分析》,载《经济论坛》,2010年第6期
    52.张贤明、邵薪运著:《共享与正义:论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53.贾康著:《提高两个比重,振兴国家财政的基本思路》,载《税务研究》,1996年第5期
    54.刘仲藜口述,汪文庆、刘一丁整理:《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载《百年潮》,2009年第4期
    55.何清涟著:《权力与市场结合作用下的两极分化》,载《中国社会报》,2000年8月22日
    56.余小平、贾康、王玲著:《预算外资金的历史、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载《财经问题研究》,1996年第8期
    57.周飞舟著:《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58.周飞舟著:《大兴土木: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行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第79页
    59.李永友、沈坤荣著:《财政支出结构、相对贫困与经济增长》,载《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60.孙文祥、张志超著:《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61.刘志广著:《财政制度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62.寇铁军、金双华著:《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63.安体富著:《民生财政: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历史性转折》,载《地方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
    64.刘成奎、王朝才著:《财政支出结构与社会公平的实证分析》,载《财政研究》,2008年第2期
    65.候一麟著:《政府职能、事权事责与财权财力: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权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载《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2期
    66.许琳、何晔著:《论慈善事业发展的乘数效应》,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7.王荣华、陈寒溪著:《国际制度与中国红十字会立法》,载《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第1期
    68.杨思斌著:《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困境及路径选择》,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
    69.许琳、张晖著:《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70.郑功成著:《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载《学海》,2007年第3期
    71.王银春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观建构的伦理反思》,载《思想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1.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世界银行报告:The World Bank, Sub-SaharanAfrica: from crisis to sustainablegrowth[R],1989,http://econ.worldbank.org/external/default/main?pagePK=64165259&theSitePK=477894&piPK=64165421&menuPK=64166093&entityID=000178830_98101901364149
    3.世界银行报告:The Worl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R],1992,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1992/04/440582/governance-development
    4.人社部网站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1307/t20130722_108234.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编:《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年版
    6.《中国财政年鉴2002》http://www.mof.gov.cn/zaixianfuwu/baokannianjian/CaiZhengBuBaoKanNianJian/CaiZhengBuNianJian/CaiZhengBuZhongGuoCaiZhengNianJian/200806/t20080604_45050.html
    7.《2011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http://yss.mof.gov.cn/2011qgczjs/201207/t20120710_665251.html
    8.《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年报》http://files2.mca.gov.cn/cszh/201212/20121227092144838.pdf
    9.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306/20130600474746.shtml
    10.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著:《2001-2011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中国扶贫基金会http://www.cfpa.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