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免费资源中微内容与宏内容的互动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Web2.0时代,媒体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催化了网络免费资源中微内容的生产与传播。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微内容正在受到大众媒体的重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与宏内容的互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网络免费资源中微内容与宏内容的互动关系。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免费资源中内容的长尾分布状态,又重点从注意力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个人发布免费内容的动机,然后解释了个人能够以内容生产者而存在的技术基础,即工具性免费。
     经过对微内容及其典型代表——微博的分析之后,在本文的第四部分,重点探讨了微内容与宏内容的互动关系,发现二者的互动可以剖析为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微内容受大众媒体的影响,二是大众媒体对微内容的采用,三是微内容对宏内容的监督,四是微内容对宏内容的补充。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二手资料分析、内容分析法、案例法,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互动过程中,媒体和网民的议程呈现一种互相建构的过程,网民形成了“新意见阶层”,但是媒体还在发挥着“把关人”的作用。
     最后总结为微内容与宏内容的互动,带来了新闻采写方式与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放大了微内容的传播效果和舆论监督作用,最终大众的传播权利得以扩大。
In the Web2.0 era,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the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micro-content of the on-line cost-free information. The mass media has being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micro-content, and the micro-content has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macro-content more and more. So, this study will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 in the news communication.
     Firs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modality of the cost-free content, the motive for the micro-content, the technological base of the micro-content.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content and micro blog, this stud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acro-content and micro-content. There are four modes of the interaction: the mass media affect the micro-content, the mass media use the micro-content, the micro-content supervise the macro-content, and the micro-content supply the macro-content. The methods include secondary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and case. The conclusion is in the interaction, the media and the internet users set the agenda for each other, the“new opinion stratum”has appeared, but the media also play a“gatekeeper”.
     The summary of this study is as results of the interaction, the mode of news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s changed, the effect of micro-content has been enhanced, and the rights to communicate for the public has been expanded.
引文
1喻国明.关于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07,30(01):125-12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pdf,2010年1月
    3 http://www.ccw.com.cn/fortune/news/online_media/htm2009/20090114_577960.shtml,2009年1月14日
    
    4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27983.htm?fr=ala0_1,2009年9月
    5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42
    
    6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35
    7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
    
    8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5
    9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9
    10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5
    11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
    12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9
    13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31
    14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56
    15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37
    16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48
    17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54
    18 (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39
    19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35
    20汤雪梅.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J].国际新闻界,2006,(10):55-58
    21汤雪梅.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J].国际新闻界,2006,(10):55-58
    22喻国明.关于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07,30(01):125-127
    23邓顺国,宗乾进,杨黎星.微内容: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36-38
    
    24孙茜.Web2.0网站微内容质量控制机制初探[J].现代情报,2009年,29(4):147-149
    25百度百科.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fr=ala0_1_1,2010年1月
    26百度百科.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fr=ala0_1_1,2010年1月
    
    27程可.微博客的盛夏[J].新疆界,2009年,6月:46-49
    28程可.微博客的盛夏[J].新疆界,2009年,6月:46-49
    2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fr=ala0_1_1,2010年1月
    
    30李华,赵文伟.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J].图书与情报,2009年,04:78-82
    31李华,赵文伟.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J].图书与情报,2009年,04:78-82
    32罗会祥.微博预测[J].青年记者,2009年,11月上:53-54
    33闫肖锋.全能记者时代的到来[J].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上:77
    34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8
    35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3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37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19
    38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19
    39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19
    40谭天,覃晴,马海江.中国电视的跨界行动[J].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上:20-22
    41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8-29
    4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4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44钱晓文.“网友曝”及其对传统新闻报道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9年,10月上:73-74
    45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4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47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53
    [1]喻国明.关于当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2007,30(01):125-12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pdf,2010年1月
    [3](美)克里斯·安德森著乔江涛译.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4]张雷.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6]汤雪梅.微内容对互联网的价值重构[J].国际新闻界,2006,(10):55-58
    [7]邓顺国,宗乾进,杨黎星.微内容: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36-38
    [8]孙茜.Web2.0网站微内容质量控制机制初探[J].现代情报,2009年,29(4):147-149
    [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fr=ala0_1_1,2010年1月
    [10]程可.微博客的盛夏[J].新疆界,2009年,6月:46-49
    [11]李华,赵文伟.微博客:图书馆的下一个网络新贵[J].图书与情报,2009年,04:78-82
    [12]罗会祥.微博预测[J].青年记者,2009年,11月上:53-54
    [13]闫肖锋.全能记者时代的到来[J].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上:77
    [14]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15]谭天,覃晴,马海江.中国电视的跨界行动[J].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上:20-22
    [16]钱晓文.“网友曝”及其对传统新闻报道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9年,10月上:73-74
    [17]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著谢波峰等译.注意力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19](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20]陈阳.大众传播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姜奇平.长尾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
    [23](日)菅谷义博著贺迎译.长尾经济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
    [24]喻国明.微内容的聚合与开发——未来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关键[J].青年记者,2006年,(21):40-41
    [25]王超.微内容与新媒体业态[J].IT经理世界,2006年,(19):95
    [26]李河.web2.0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7年(,17):46-49
    [27]汤莉萍.论个人媒体的概念及特征[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8(05):21-24
    [28]林鑫,胡昌平.交互式信息服务中的微内容重组分析[J].情报杂志,2008年,(09):69-71
    [29]刘凯.web2.0给了我们什么[J].现代情报,2006年,(03):2-6
    [30]马锋,陈富明.微内容开发——web2.0媒体网站发展的依据和路径[J].新闻传播,2007年,(06):9-11
    [31]王亚凤.长尾理论与图书馆2.0微内容开发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8(17):38-40
    [32]王晶.试论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中的长尾效应[J].东南传播,2008年,(10):87-88
    [33]夏有根,黄晓英.基于微内容的信息服务构建[J].现代情报,2008年,(11):45-48
    [34]齐立森.网络“微内容”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9年,6月下:65
    [35]刘丹.从“微内容”运作看媒介融合时代内容产业的发展[J].中国报业,2009年,(06):38-41
    [36]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年,(10):56-58
    [37]王淑华.“微博客”时代的媒体应对[J].新闻实践,2009年,(10):67-69
    [38]张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年,(10):51-52
    [39]侯宏红.政治博客影响力的长尾分析——以民主党参选人希拉里竞选博客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15(01):47-50
    [40]常立.百度贴吧的传播模式解读[J].新闻界,2007年,(05):62-63
    [41]向农.博客带了了网络时代的新文化运动[J].IT时代周刊,2005年,(12):39-45
    [42]杨一小.消解中的议程设置理论——对网络传播秩序的探析[J].社科纵横,2008年,(01):289-290
    [43] Bradburne, JM. Dinosaurs and white elephants: the science cent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998,(7):237-253
    [44] Carroll, WK Hackett, RA. Democratic media activism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movement theory [J]. MEDIA CULTURE & SOCIETY,2006,(28):83
    [45] Cottle, S. Ulrich Beck, 'risk society' and the media - A catastrophic view? [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13):5-32
    [46] Bardoel, J d'Haenens, L. Media meet the citizen - Beyond market mechanisms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4,(19):165-194
    [47] Benson, R. News media as a "Journalistic field": What Bourdieu adds to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vice versa [J]. POLITICAL COMMUNICATION,2006,(23):187-202
    [48] McMillan, SJ. The microscope and the moving target: The challenge of applying content analysis to the World Wide Web [J].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0,(77):80-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