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融媒时代传统报业与网络的互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媒体竞争加剧、广告市场变化、媒介技术革新以及读者心理改变等一系列深层原因,报业市场正面临复杂的结构性变化,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了新的媒介生态的极大冲击。报业在这样的冲击中,如何调整策略得以继续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话题。作者在对报业和网络发展的一系列争论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报网互动已经成为融媒时代报纸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
     本文引入了新闻传播学术领域的热门观点——“融合”论,立足于“融合”的视角,阐述了报网互动的背景、定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报网互动是媒体的融合。不同形态、不同介质的媒体正在打破固有的边界,跨越历史的鸿沟,走到一起来了,紧密结成一体了,这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将会有更多形态的媒体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内容资源将在各种媒体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发布,复合使用,从而实现内容的增值服务。未来将会是一个融媒时代。媒体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向共赢。
     该文还从“内容产业”的角度,阐述了报网互动如何走向纵深。指出,不管媒介如何发展、更替,内容产业生命永存。这也正是以内容生产为长项的报业,走出寒冬的“破冰之路”。随着内容产业的发展与成熟,走向纵深的报网互动,其本质是实现内容上的多次传播、运营上的多次销售和品牌上的无限延伸,使受众享受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除了印刷之外,在报纸出版流程和各个环节均可进行报网互动,只有建立“哺育——反哺”的内循环机制,报网互动才能持续化发展。报网互动的发展趋势依然是融合——多媒体的融合。就我国现状而言,报网互动的下一步是报网合一的电子报。本文对如何突破电子报困境进行了阐述。
The structure of newspapers' marketing is facing complicated changes because of drastic competition among Medias, changes of advertising marketing, technologic reform of medias and changes of reader's mentality. The traditional mode is impacted by new ways. It has become an impending topic how newspapers adjust the policy to develop during this kind of challenge at the moment.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compare the debate happened between newspaper and Internet firstly ,then pointed out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Internet had become a stratagem relating to exist and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
     Ihis essay introduced the hot point in the academic area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which is the point of "merge". Basing on this point, the author expatiated on the essence, definition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Interne,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Internet is merge. Different medias are breaking the inhere borderline and forming whole which is the direction of medias' development. Aftertime,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different medias filter each other and intergrade .The same content will appear in different medias to realize the increment. All medias will merge each other and make for win together.
     This essay also expatiated ho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Internet develop further.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content of news is most important no matter how medias develop and change. This is the strong point of newspaper which is good at the content industry. And the essen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Internet is the multiple transmit of content, multiple sells of management and the immensity extend of brand in order to let audiences get different and individual services. It is the only way for newspaper to keep its lasting development that all process during the flow of the newspaper publish built" feed-feed back" syste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Internet is still merg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of China, the next step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wspaper and Internet is electron newspaper which merge newspaper and Internet. In conclusion, this essay talked about how to break the jam of electron newspaper.
引文
[1]喻国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的“拐点”》.人民网《传媒》,2006年10月27日。
    [2]喻国明.《拐点中的传媒抉择》.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1]刘冰、孙琦.《报业集团的转型与运营》.《新闻窗》,2008年,第1期:第21-22。
    [2]崔保国 卢金珠 李峰.《转型与创新——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总报告》.《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电子版》,2006年。
    [1]罗建华.《中国报业发展态势“三家论剑”——石峰“波动论”、吴海民“拐点论”、喻国明“节点论”比较综述》.《中国报业》,2006年,第4期。
    [2]梅宁华.《对报业发展格局的重新思考》.《中国报业》,2007年,第1期。
    [3]崔保国编著.《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5页。
    [1]陈力丹.《2006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新闻战线》,2007年,第7期:第81页。
    [1]吴海民.《报业危机与重新“洗牌”》.http://info.research.hc360.com/2006/01/20150114872-4.shtml。
    [2]林英泽.《报网互动初探》.《新闻战线》,2007年,07期:第55页。
    [1]田中阳.《大众传播学理论》.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110页。
    [1]刘桂芳.《报业“短板”与“数字化”创新—第五媒体崛起报业应对策略》.http://media.people.com.cn,2008年2月25日。
    [2]崔保国编著.《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高等教育出版社.第75页。
    [3]蓝云.《深入新闻生产上游》.《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125页。
    [1]熊澄宇:《关于网络媒体发展规律的思考》,http://www.sina.com.cn,2004年11月08日
    [2]潘燕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内容生产者的区别》,http://www.parisevi.cn,2007年1月17日。
    [1]苏兴秋.《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8页。
    [1]谭丽琳:《明天谁来买我们的报纸》,参见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40710/40713/3046229.html。
    [2]厉国刚.《新的媒介生态下报业的发展策略》,《中国报业》,2006年,第十期。
    [3]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6期。
    [1]苏兴秋.《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赵曙光.《数字颠覆与报业创新》.《新闻战线》,2008年,第2期,第10页-11页。
    [3]赵曙光.《数字颠覆与报业创新》.《新闻战线》,2008年,第2期,第10页-11页。
    [1]查本恩.《媒介走向融合 催生混合媒体》.《中国报业》,2008年,2月。
    [2]【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3]苏兴秋.《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页。
    [2][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3页。
    [1]吴海民.《媒体变局与报业未来走势》.《今传媒》,2005年,第25期。
    [1]厄尔·威金森.《为什么报纸是一种有效的媒介》.《中国报业》,傅蕾编译,2006年,第1期。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06页。
    [1]韩玉红、朱琪芳.《从PC到NC:传受关系深刻变革》.《中国记者》,2001年,第11期。
    [2]蔡骐、蔡雯著.《媒介竞争论》.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3页。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彼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1]苏兴秋.《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陈力丹.《2006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新闻战线》,2007年,第7期:第81页。
    [3]东悦杭.《大众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纸质媒体的战略选择》.《传媒》,2007年,第4期。
    [1]吴海民《报网互动是个战略问题》.人民网——《传媒》杂志,2007年,第4期。
    [2]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1]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2]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1]应金泉.《报网融合前景下纸媒变革》.《新闻战线》,2008年,第1期:第50页。
    [2]曹思诚.《杂交、两栖、混血》.《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70页。
    [1]应金泉.《报网融合前景下纸媒变革》.《新闻战线》,2008年,第1期:第51页。
    [2]陈红梅.《试析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新闻记者》,2001年,第12期。
    [1]徐辉.《报网互动,实现传播效果增益》.《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102页。
    [1]曾凡斌 张玉敏 曾妍.《国外大报报网互动探析》.《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140页。
    [1]潘天翠.《<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成功的背后》.www.xinhuanet.com,2006年6月9日,来源《网络传播》。
    [2]叶南.《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赚钱秘密》.http://media.people.com.cn,2004年11月09日。
    [3]徐倩 王利军.《“灰色贵妇”的网络外衣——<纽约时报>网络版探析》.人民网——《传媒》杂志,2006年6月19日。
    [1]龙一春.《日本传媒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1]【美]约翰·V·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张军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2]代杰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联动策略分析》.《中国地市报人》,2007年,第6期:第39页。
    [1]胡键 麦尚文.《通过报网互动伸长新闻生产链条》.《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98页。
    [2]朱春阳.《报网互动在中国:技术、效率与制度的关联分析》.《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2007年:第133页。
    [1]李灿灿.《报网互动 双璧生辉》.http://news.people.com.cn/GB/76113/76370/
    [2]朱夏炎.《报网互动,党报战略的转移》.《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133页。
    [1]李友凡.《腾讯·大渝网开创报网互动新模式》.《传媒》,2007年,第4期。
    [2]詹新慧.《报网互动走向纵深》.《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76页。
    [1]【美]约翰·V·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张军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2]蓝云.《网:报业竞争的下一个筹码》.《传媒》,2007年,第4期。
    [1]支荣庭.《当互联网的狼爱上纸媒体的羊》.《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146页。
    [2]詹新慧.《报网互动走向纵深》.《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78页。
    [3]丰纯高、董静.《2007新闻研究新亮点》.《中国记者》,2008年,第1期:第26页。
    [1]赵雅文、张颖.《社会责任是传媒的生命线》.《新闻战线》,2008年,第1期:第25页。
    [2]李普曼.《舆论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66页。
    [1]侯召迅 孙文鹰.《完善网络虚假新闻信息防治体制》.《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第37页。
    [2]梁泉.《在网络世界找好自己的位置》.http://media.people.com.cn/,2006年1月17日。
    [1]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1]徐辉.《报网互动,实现传播效果增益》.《南方传媒》,第七辑:第105页。
    [2]苏兴秋.《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3]冉明仙.《市场博弈重构报网利益新格局》.《传媒》,2007年,第4期。
    [1]林英泽.《报网互动初探》.《新闻战线》,2007年,07期:第55页。
    [1]苏兴秋.《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2]蓝云.《深入新闻生产上游》.《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117页。
    [3]【美]约翰·V·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张军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1]【美]约翰·V·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张军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1]詹新慧.《报网互动走向纵深》.《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76页。
    [2]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3]谭人玮.《理想中的报网互动》.《南方传媒》,第七辑:第113页。
    [1]栾轶玫、何美.《强势参与 互动创新》.《今传媒》,http://www.jinchuanmei.com。
    [1]范东升.《从报网互动的发展趋势看多媒体的融合》.《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7年,2月6日。
    [1]蓝云.《深入新闻生产上游》.《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第125页。
    [1]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2]方琦、申支燕《我国数字报业优劣势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大众传媒》2007年第6期。
    [1]王栋、田曼、陶开河.《大洋网:在互动中创新发展》.《南方传媒第七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
    [2]毛玉西.《电子报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第76页。
    [1]石炜.《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9期。
    [1]许晓安、王长庚.《报网互动中如何办好电子报》.《新闻战线》,2007年,第7期:第58页。
    [1]Walter Lippmann.The World Outside and the Picture in Our Heads.Public Opinion.New York:Macmillan,1922.P.3.
    [2]Joel Smith:Understanding the Media:A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Hampton Press,1995。
    [3]Trevor Butterworth,NewsWatch associate editor,The Ultimate Distortion,http://www.newswatch.org/spotlight/990302f1.htm,March 2,1999.
    [4]James W.Carey.The Internet and the End of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Uncertain Predictions of Uncertain Future.Journalism Quarterly 75,spring 1998,NO.1:p28
    [5]Andrew Miller,Contemporary Culture Theory,UCL Press,1994.
    [6]David K.Perry:Theory and Research in Mass Communication: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LEA Publishers 1996
    [7]Michael R.Real:Exploring Media Culture,Sage Publications 1996
    【1]许雄辉.《媒体的绿色互动》.《新闻战线》,2007年,第7期。
    [2]《陈力丹点评近期新闻研究十大热点》.《新闻战线》,2007年,第7期。
    [3]蔡雯.《传统报纸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
    [4]黄金.《加西环讯》.《媒介融合下的悖论思辩》.《中国记者》,2007年,第11期。
    [5]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新闻界》,2007年,第4期。
    [6]喻国明.《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的三种转型》.《传媒观察》,2007年,第9期。
    [7]林江.《推进数字报业 迎接08奥运》.《新闻战线》,2008年,第1期。
    [8]季林.《解析数字化时代报业经营模式》.《新闻战线》,2008年,第1期。
    [9]郭全中.《未来传媒业发展关键词推想》.《中国记者》,2008年,第1期。
    [10]徐奕琳.《新闻你来定——新媒体时代的读者参与》.《中国记者》,2008年,第1期。
    [11]刘国良.《从共享到融合》.《中国记者》,2007年,第9期。
    [12]朱春阳.《报网互动在中国:技术、效率与制度的关联分析》.《南方传媒研究第七辑》,2007年。
    [13]潘忠党.《新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3期。
    【14]张裕亮.《大陆报业经营制度改革——制度变迁理论的观点》.台湾《中国大陆研究》,2002年第45卷第6期。
    [15]查德·兰伯特.《传统新闻媒体:没有前景的行业》.http://www.icxo.com,2006年11月03日。
    【16]万大珂.《<焦点网谈>:媒体融合的胜利》.http://www.people.com.cn,2006年11月03日。
    [17]张雅宾.《捍卫新闻真实 增强报纸权威——关于当前虚假报道增多问题的思考》.《新闻战线》,2007年,第4期。
    [18]陈昌风.《纽约时报公司的经营模式探析》.《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19]张增琦.《漫话数字电视多媒体信息平台之商业运营》.《媒介》,2005年,第12期。
    [20]黄升民.《报网互动灵魂如何附体》。http://news.qq.com/a/20070203/001451.htm,2007年02月03日。
    [21]白柯.《手机+互联网传播模式研究》.《新闻战线》,2008年,第2期。
    【22]庄传伟.《报纸与网络的广告经营整合策略》.《中国记者》,2008年,第2期。
    [1][加拿大]马歇尔·麦克鲁汉著.《人的延伸—媒介通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2]【美]曼纽尔·卡斯泰尔.《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
    [3][美]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5]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英]吉莉安·道尔.《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徐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76-77页。
    【8][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9][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文等.《世界文明史》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欧阳康.《大众媒介通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张国良著.《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张国良著.《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65页。
    [13][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4]喻国明.《嬗变的轨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5]纪宁.《媒介新动向》.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
    [16]顾耀铭.《我看美国媒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
    [18][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柯林·霍斯金斯等.《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2]赵子忠.《内容产业论——数字新媒体的核心》.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喻国明.《别无选择——一个传媒人的理论告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刘戒骄:《垄断产业改革——基于网络视角的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26]汪丁丁.《记住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7]龙一春.《日本传媒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8]张殿元.《中国报业传媒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