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夷坚志》新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夷坚志》为洪迈历60年所写,在长期写作实践中,洪迈意识到民间是小说素材的重要来源,新闻性、自觉的小说意识等是其对小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写作时间漫长,洪迈的写作动因复杂多变。
     《夷坚志》的鸿篇巨制,洪迈异于以往志怪小说作家的写作追求,使其在故事类型上与魏晋志怪有别,既有传统的鬼灵精怪、神巫佛道、博物杂记类题材,也有市井趣味浓厚的世风民情、婚恋丽情类故事,另外洪迈高官显宦的身份、宋代的官僚政治使科举仕宦类故事也比较丰富。《夷坚志》出现了许多新的故事题材,得到后世小说作家的肯定和模仿。
     《夷坚志》写作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夷坚志》多方面地体现了宋代文化的内涵,如民间信仰、地域文化、理学等,这也是《夷坚志》在后世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夷坚志》的传播方式首先是以“夷坚体”的形式进行的续作、仿作:其次是文言小说选本的大量收录;此外,话本、戏曲的改编也是极为有效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了《夷坚志》的接受范围;最后,《夷坚志》还不断地向章回小说、民间文学渗透,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YiJianzhi, as a classic novel, was written by Hong Mai in sixty years. During the long writing experience, Hong Mai recognized that folk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to novel writing. He also prev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ory,such as novel's characterize and function. Because of this long time writing periods, Hong Mai's writing motivation always changed.
     YiJianzhi, undoubtly, is a Magnum opus. In this novel, Hong Mai created a new writing style.His novel was different from Wei Fiction. His fiction includes not only traditional ghost wizard, mystery buddhist, museum miscellanies, but pop folk customs and love story as well. Besides, according to Hong Mai's distinguished identity, his novel also includes some theme like feudal bureaucracy. Besause of abundant themes of Hong Mai's fiction, many authors intimated his writing style.
     YiJianzhi was written in Song Dynasty which was a highly developed feudal society. The novel variously embodied Song culture, such as folk beliefs, regional culture, Neo-Confucianism and so on.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 novel widely spreaded.
     YiJianzhi's communication forms had several kinds. Fristly, the form could be regarded as YiJian style's continue and imitate. Secondly, many chapters were selected in literary fiction florilegium. Thirdly, some chapters were adapted short popular fiction and traditional opera which enlarged YiJianzhi'audience area. Finally, YiJianzh penetrated into the Long Chapter Novel, folk literature. All in all, YiJianzhi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all kinds of literature.
引文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32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夷坚支志》摘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明)祝允明《志怪录》自序,《纪录汇编》卷三二百十,影明刻本。
    ①孙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五卷二号。
    ②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
    ③王古鲁《二刻拍案惊奇的本事介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④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⑥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⑦张白山《读洪迈〈夷坚志〉》,载《读书》1983年第五期。
    ⑧张白山《〈夷坚志〉札记》,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四期。
    ⑨张馥蕊《〈夷坚志〉通检》,台北学生书局1976年版。
    ①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③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载《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三期。
    ④李剑国《〈夷坚志〉引用宋人小说考》,收于《南开文学研究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⑤李剑国《〈夷坚志〉佚文考》,载《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二期。
    ⑥张祝平《〈夷坚志〉论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⑦许逸民《夷坚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①凌文生《洪迈诗文辑佚系年》上,载《文史》2002年第二期。
    ②凌文生《洪迈诗文辑佚系年》下,载《文史》2002年第三期。
    ③凌郁之《洪迈著作系年考证》,载《文献》2000年第四期。
    ④张祝平《〈夷坚志〉版本研究》,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三期。
    ⑤胡绍文《〈夷坚志〉版本研究》,载《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①王秀惠《〈夷坚志〉佚文辑佚》,载《汉学研究》第七卷第一期。
    ①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351页。
    ②萧相恺《宋元小说史》,第231-21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第14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苗壮《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李剑国《文言小说的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关于文言小说研究的几点看法》,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
    ⑤刘黎明《〈夷坚志〉与南宋江南密宗信仰》,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三期。
    ⑥刘黎明《〈夷坚志〉建德妖鬼故事研究》,载《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⑦刘黎明《〈夷坚志〉黄谷蛊毒研究》,载《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⑧周榆华《〈夷坚志〉反映的江西民俗》,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六期。
    ①刘勇强《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与改造》,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四期。
    ②莫秀英《浅谈〈夷坚志〉叙事艺术的得失》,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一期。
    ③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第142页。
    ④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侯会《水浒源流新证》,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①项裕荣《夷坚志与小说西游记——也谈孙悟空的原型》,载《复旦学报》2005年第二期。
    ②张祝平《明代戏曲对夷坚志的改编再创作》,载《艺术百家》2000年第一期。
    ③(韩)李圭景《小说辩证说》引录,《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七。
    ①根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阮元《揅经室外集》卷三、严元照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
    ②参见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33834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祝平《〈夷坚志〉版本研究》,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三期。
    ①(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第152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宋)张端义《贵耳集》,第4266页,《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④(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⑤杨伯峻《列子集释》,第15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⑥(唐)段公路《北户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①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雍熙二年十二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③(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点校本。
    ④(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笔记小说大观》本。
    ①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国史新论》第36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②程民生《略论宋代地域文化》,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一期。
    ③(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456页。
    ④(宋)王明清《挥麈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585页。
    ⑤斯文著、刘宁译《唐宋思想的转型》,第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张舜徽《中国史论文集》,第7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32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明)高拱《本语》卷六所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吴自牧《梦粱录》,第117页、119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⑤张邦炜《宋代“省官宜俸”的构想及其实践》,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一期。
    ⑥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册,第3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参见林平《宋代禁书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宋)司马光《涑水纪闻》,第11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二辩证类《小说》,第330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④(宋)王明清《投辖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⑤(宋)王明清《挥麈录跋》,四部丛刊续编本。
    ⑥(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丁峰山《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地位的重新估价》,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六期。
    ②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第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③萧相恺《宋元小说理论的新贡献》,载《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三期。
    ④参见徐中玉《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版。
    ①(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97页。
    ②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刘良明《洪迈对志怪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性贡献》,载《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六期。
    ④张祝平《论洪迈的小说观》,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五期。
    ⑤周榆华、罗宗阳《〈夷坚志〉的编撰及洪迈对志怪小说的看法》,载《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⑥(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
    ①(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99页。
    ②(宋)赵升《朝野类要》卷四《朝报》,《景印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林平《宋代禁书研究》,第112页,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470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480页。
    ③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第302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汉)班固《汉书》,第338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135页。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丙部《九流绪论下》,第375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537页。
    ①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第14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976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363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795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
    ⑤(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967页。
    ②徐中玉《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第3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716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181页。
    ⑤(宋)洪迈《夷坚志》,第1586页。
    ⑥(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第194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参见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第43——49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第2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宋)李昉《太平广记·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③(宋)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④(宋)曾慥《类说》,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
    ⑤(宋)洪迈《夷坚志》,第537页。
    ⑥(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100页。
    ⑦(宋)洪迈《夷坚志》,第967页。
    ①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18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陈起的《江湖集》共95卷,录诗人62家,与明末毛晋汲古阁景钞本《南宋六十家小集》收录诗人数相近,但汲古阁本少洪迈、林同等八家。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32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载《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三期。
    ①(宋)张端义《贵耳集》,《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2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夷坚支志》摘要,第188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27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李菁《南宋四洪研究》,第273页,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三,第33册第11570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⑦(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795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537页。
    ④(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99页。
    ⑤参见张祝平《论洪迈的小说观》,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五期。
    ⑥(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第2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652页。
    ②(宋)洪适《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四部丛刊本。
    ③(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266页。
    ④(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363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537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绍兴二十五年十月辛卯”条注引吕中《大事记》,第2769页,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①(宋)洪适《盘洲文集》卷六三《跋先忠宣公都阳集》,四部丛刊本。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
    ③林辰《神怪小说史》,第21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程毅中《宋元小说史》,第14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元)脱脱等《宋史》第33册,第11574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363页。
    ③(元)陈栎《勤有堂随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杂家类。
    ①(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九,第126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②(宋)欧阳修《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第762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473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553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537页。
    ①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引用文字分别见于204页,206页,212页。
    ②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第13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③(宋)岳珂《愧郯录》,四部丛刊续编(54),上海书店1984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352页。
    ②(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见张祝平《夷坚志研究》第126页,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①李小红《巫觋与宋代社会》,第138页,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第44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刘道超《中国善恶报应习俗》,第101——102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刘道超《中国善恶报应习俗》,第6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49《代周道珍黄箓普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参见刘黎明《宋代民间“人祭”之风与密宗的尸身法术》,载《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三期。
    ②程民生《论宋代神祠宗教》,载《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二期。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448页。
    ①《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清嘉庆庚申扫叶山房刊本。
    ②(宋)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5,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卷9《陈晦文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030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第28册卷296《梁灏传》,第9863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周道济《宋代宰相名称及其实权之研究》,载《宋史研究集》第3辑,台湾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56年版。
    ①张邦炜《宋代官吏经济违法问题考察》,载《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一期。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己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绍兴二十九年六月丙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665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667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1619页。
    ④参见李鹏飞《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骗局》,载《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
    ⑤(明)张应俞《杜骗新书》,《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虞云国《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宋)苏轼《苏东坡全集》第四册卷25《议学校贡举状》,第536页,珠海出版社1996年版。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652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434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1657页。
    ①祁连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453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1985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839页。
    ①参见李剑国《〈青琐高议〉考疑》,载《南开学报》1992年第五期。
    ②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①(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③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32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宋)陆九渊《象山语录》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苗壮《笔记小说史》,第24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林辰《神怪小说史》,第21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第47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③(宋)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一·氏族略第一·氏族序》,第439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561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772页。
    ③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05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527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601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1093页。
    ④苏兴《春秋繁露义证》,第25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汉)王充《论衡》,第9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八,第17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第9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103页。
    ③(宋)陆游《渭南文集》卷十七,《四部丛刊》影明本。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368页。
    ②《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书店1976年版。
    ③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第20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第13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徐松《宋会要辑稿》第1册,第771-772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1127-1276,p9-10, Princeton University,1990 。转引自刘黎明《论宋代民间淫祠》,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78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十,第2016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③(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第1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736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40页。
    ①(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3《与曹立之书二》,第41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第388页。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宋)岳珂《桯史》卷二《富翁五贼》,《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343页。
    ②(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十三引司马光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李之彦《东谷随笔·钱》,《百川学海》本。
    ④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收录于傅杰编《王国维论学集》第31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68《地理类总叙》,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③(宋)洪迈《夷坚支乙序》,《夷坚志》第795页。
    ①(宋)项公泽《淳祐玉峰志》,《宋元方志丛刊》,第1092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②(宋)赵与峕《宾退录》卷八,第99页。
    ③(宋)司马祖修、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
    ①邱昌员,吴小燕《明代江西小说考论》,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
    ②参见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第85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四笔》卷五,第682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②(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一五《送吴教授序》,第1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③(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江西诗文》,《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344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315页。
    ⑤(宋)洪迈《夷坚志》,第1453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268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398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1512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269页。
    ⑤(宋)洪迈《夷坚志》,第1399页。
    ⑥(宋)洪迈《夷坚志》,第1284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刘彝传》,第31册第334卷,第1072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⑧(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87,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⑨(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3,第53页。
    ⑩(宋)洪迈《夷坚志》,第1516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950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501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283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月,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286—28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⑥邱昌员,卢小燕《明代江西小说考论》,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
    ⑦孟犁野《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⑧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第594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②(宋)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五○,第6570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③(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讼学业嘴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8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①(宋)沈括著、李文泽等译《〈梦溪笔谈〉全译》卷二十五,第339页,巴蜀书社1996年版。
    ①朱恒夫《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参见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载《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三期;凌郁之《洪迈著作系年考证》,载《文献》2000年第四期。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485页。
    ②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第338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②(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第200—201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554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892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603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483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840页。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第3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宋)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书舅诗与洪龟父跋其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南宋陈起于绍定六年(1233)刊刻的《江湖集》95卷,录诗人62家,洪迈名列其中。明末毛晋汲古阁钞本《南宋六十家小集》所收诗人与《江湖集》相近,但缺少洪迈、林同、薛师石等八家。
    ④(宋)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六,第883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洪景庐》,《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4889页。
    ②(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容斋奉使》,《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5347页。
    ③(宋)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六,第883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九六《陈俊卿行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七三,第33册,第11574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五代史》,第14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372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1216页。
    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御定佩文韵斋书画谱》第八十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185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丙部,第379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②(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第188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第1845页。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第1608页。
    ②(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③(宋)洪迈《夷坚志》,185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795页。
    ⑤(宋)洪迈《夷坚志》,1135页。
    ①(清)陈元华《格致镜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第1878页。
    ③(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第682页。
    ①凌郁之《〈绿窗新话〉平质》,载《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五期。
    ②(宋)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第194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462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711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赵明政《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第8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金)刘祁《归潜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9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①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5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①关于“仿作”应否归入续书,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如高玉海《明清小说续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将“仿作”视为续书,会扩大续书的外延,因此不赞同将“仿作”视为续书。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九五,第12055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42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④(宋)林希逸《竹溪庸斋十一藁续集》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山东通志》卷三四《经籍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七,第二册177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②更生佛见于乙志卷一,黄元道见于乙志卷十二、卷十五、丁志卷六,碓梦见于丙志卷十六,人牛见于甲志卷十七。
    ③(元)脱脱等《宋史·王质传》卷三九五,第12056页。
    ④参见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320——32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参见王三毛《王质研究》.附录《王质年谱》,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137183页。
    ⑥《宋史·王质传》载其淳熙十五年卒,而友人王阮在为王质《雪山集》所作序中云“淳熙十六年正月十九日”辞世,王阮与其交游极密,其言可信度较高。
    ①《遗山先生墓铭》,大德碑本,郝树侯、杨国勇《元好问传》第28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②《续夷坚志原跋》,《续夷坚志》第98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
    ②(元)元好问《续夷坚志》,第24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772页。
    ④(元)元好问《续夷坚志》,第26页。
    ⑤(宋)洪迈《夷坚志》,第601页。
    ①参见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续夷坚志》,第140页,齐鲁书社1996年版。
    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杜信孚、漆身起《江西历代刻书》,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江湖纪闻》为元代重要的一部志怪小说,一般认为作者为郭霄凤,《千顷堂书目》为何如此著录,尚待进一步查考。
    ①(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五。
    ②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第163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第545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王旭川在《中国小说续书的历史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中认为,在古体小说续书史上只有明代的传奇类小说总集《虞初志》的续书系列比《夷坚志》更为集中和数量众多。
    ①参见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汪氏珊瑚网法书题跋》卷十六,《万有文库》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明)朱孟震《河上楮谈》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104册,597598页。朱孟震所言数百卷应为数百条之误。
    ③(明)徐祯卿《异林》一卷,《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著录。
    ①(明)陆粲《庚巳编》,第51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②陈大康《明代小说史》,第29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①(明)闵文振《涉异志》,《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明)钱希言《狯园》,《续修四库全书》第1267册。
    ①(明)周绍濂《鸳渚志余雪窗谈异》,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明)张汝霖《耳谈引》,《耳谈类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①孙楷第《戏曲小说书目解题》,第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第99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第2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清)袁枚著,申孟、甘林校点《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第152页。
    ②(清)纪昀《槐西杂志自序》,《阅微草堂笔记》,第229页,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250页。
    ②(宋)赵与峕《宾退录》,第97页。
    ③(清)乐钧著,辛照校点《耳食录》,齐鲁书社2004年版。
    ①盛伟编《蒲松龄全集》第1册,第917页,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②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冯伟民《〈聊斋志异〉本事琐证》,载《蒲松龄研究》1995年第二期:冯伟民《〈聊斋志异〉本事琐证》(续),载《蒲松龄研究》1996年第一期。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672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2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274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979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239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70页。
    ⑤(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60页。
    ⑥(宋)洪迈《夷坚志》,第1638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432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398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683页。
    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714页。
    ①(明)周绍濂《鸳渚志馀雪窗谈异》,第243—244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615—619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249—250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351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148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148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
    ③纪德君《宋元话本小说的时空设置及其文化意韵》,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四期。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86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86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111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97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第621页。
    ④王玢玲《鬼狐风情——〈聊斋志异〉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清)盛时彦《姑妄听之跋》,见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472页,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②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4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李裕民《〈夷坚志〉补遗三十则》,载《文献》1990年第四期。
    ②赵章超《〈夷坚志〉佚文小辑》,载《文献》2004年第四期。
    ①(明)李本固《汝南遗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明)梅鼎祚《才鬼记序》,明万历三十三年蟫隐居刻《三才灵记》本。
    ③(光绪)《宣城县志》卷一八《文苑传》,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④(明)闵景贤《才鬼记题词》,《快书》本。
    ⑤(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明)汪云程《逸史搜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49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
    ②(明)施显卿《古今奇闻类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47册。
    ①(明)王世贞《艳异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②(明)许自昌《捧腹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273册子部小说家类。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九流绪论》,第374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④(明)杨慎《刻山海经补注》,万历刊《升庵杂著》本。
    ⑤元代杨惟桢《山居新语序》中说:“经史之外有诸子,亦羽翼世教者,而或议之说铃,以不要诸六经之道也。”见杨瑀《山居新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清)徐士銮辑、舒池点校《宋艳》,第6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清)徐士銮辑、舒池点校《宋艳》,第258页。
    ③(清)徐士銮辑、舒池点校《宋艳》,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刊本。
    ②(清)潘永因编,刘卓英点校《宋稗类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③(清)汪森《粤西丛载》,《笔记小说大观》本提要。
    ④(清)李宗孔《宋稗类钞》,清康熙八年刻本。
    ①据张祝平《〈夷坚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博士学位论文)考证,实为《夷坚乙志》。
    ②刻本题为《分类夷坚志甲集五卷》,十一行行二十二字,藏上海图书馆。写本题为《新编分类夷坚志》五十一卷,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著录。均据清平山堂刻印、抄录。
    ③陈大康《明代小说史》,第290页。
    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四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参见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附录二”《伪讹书目》,第459—475页,齐鲁书社1996年版。
    ②(清)莲塘居士(陈世熙)辑《唐人说荟》,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③见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275—276页。
    ①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第276页。
    ①此三篇编选者应以他本为依据,如《刘尧举》文字与周绍濂《鸳渚志馀雪窗谈异》之《投桃记》基本相同,而《孙巨源》与甲志卷四《孙巨源官职》相比情节都有明显不同。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473页。
    ③(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第177页,《笔记小说大观》本。
    ④(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第181页。
    ①董上德《论〈醉翁谈录〉的性质与旨趣》,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三期。
    ②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认为这107种故事名目,可以认为都是口头的“话”,却未必是书面的“本”,但不少学者,如孙楷第、赵景深、谭正璧等则认为是话本名目。
    ③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23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见谭正璧《话本与古剧》,第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⑤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一《宋元部·小说》,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238页。
    ①见洪楩辑、石昌渝校点《清平山堂话本》,第14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①(明)周绍濂撰,于文藻点校《鸳渚志馀雪窗谈异》,第244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明)凌濛初《拍案惊奇》三十二卷。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080—1081页。
    ①(明)凌濛初《拍案惊奇》,第6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075页。
    ①(明)凌濛初《拍案惊奇》,第685—6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701页。
    ①(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0—2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3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认为第七卷《感恩鬼三古传题旨》与《夷坚支景》卷三《三山陆苍》条相类,虽然故事大致相同,但不是受《三山陆苍》直接影响。
    ③(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163页。
    ④(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258页。
    ①《西湖庵尼》、《王武功妻》两篇有公案性质,但都因男女恋情引起,在此也视为婚恋题材。
    ②(明)冯梦龙《情史类略》,岳麓书社1983年版。
    ③(明)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和叙事》,第176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②吴组缃、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第2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欧阳代发《〈情史〉与“三言二拍”关系考补》,载《文献》1999年第一期。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632页。
    ②(明)凌濛初《拍案惊奇》,第468页。
    ③《杨抽马》是《夷坚志》中篇幅较长的作品之一,本文不再另外摘引原文及其选本。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1090页。
    ⑤(明)凌濛初《拍案惊奇》,第277页。
    ①(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608页。
    ③(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④刘勇强《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与改造》,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四期。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704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609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363页。
    ②(明)绿天馆主人《喻世明言·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③(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④(明)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凡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5页。
    ②(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91-92页。
    ③(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5—166页。
    ④(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⑤(明)即空观主人《拍案惊奇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①(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9页。
    ①刘勇强《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与改造》,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四期。
    ②(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37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1650页。
    ①(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5页。
    ②详见刘勇强《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与改造》,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四期。
    ①谭正璧《宋官本杂剧段数内容考》,《话本与古剧》第1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①(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第1758册,第34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宁波师范学院黄宗羲研究室《黄宗羲诗文选》,第37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③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第341页,齐鲁书社1980年版。
    ④(明)沈自晋《重定南词全谱凡例续记》引,《南词新谱》卷首。
    ⑤(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第1758册,第182页。
    ①(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第1758册,第266-267页。
    ②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第32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③(明)汪廷讷《汪廷讷戏曲集》,第486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
    ①(明)沈自晋《沈自晋集》卷三,第259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谭正璧《话本与古剧》,第210-211页。
    ③谭正璧《宋元戏文名目二十九种内容考》,《话本与古剧》第257页。
    ④(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第1758册,第315页。
    ①(清)尤侗《钧天乐》,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1986年影印本。
    ②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第7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赵景深在《元人杂剧钩沉》(中华书局1956年版)中认为此剧本事出于《陔余丛考》。
    ④(清)钱谦益《眉山秀题词》,《古本戏曲丛刊》(三),第3页,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影印本。
    ①谭正璧《宋官本杂剧段数内容考》,《话本与古剧》第183页。
    ②王古鲁《二刻拍案惊奇本事的介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①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第230—231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②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第229—230页。
    ①张祝平《明代戏剧对〈夷坚志〉的改编再创作》,载《艺术百家》2005年第一期。
    ②罗锦堂《现存元人杂剧的题材》,收于吴国钦、李静、张筱梅编《元杂剧研究》第171-180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第五章第一节,第199—213页,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郭英德《明清传奇史》,第77-7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殊砂担滴水浮沤记杂剧》第三折,(明)臧晋叔《元曲选》第400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①《殊砂担滴水浮沤记杂剧》第四折,(明)臧晋叔《元曲选》第401页。
    ②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第14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王武功妻》在明初被席正吾采用撰《罗帕记》传奇,作品较为粗劣,没有流传从某个角度也说明此类题材作品在明清传播有限。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3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董每戡《说“杂剧”》,载《说剧——中国戏曲史专题研究论文集》,第17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③孙楷第《沧州集》,第27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郭英德《明清传奇史》,第26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明)沈泰辑《盛明杂剧》初集卷十二《霸亭秋》,第453页,《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第2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第166、17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①见罗陈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故事类型探源》,载《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5辑。
    ②见项裕荣《再谈〈夷坚志〉与〈水浒传〉——兼谈〈夷坚志〉中〈三国演义〉等长篇小说素材》,载《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一期。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566—1567页。
    ②(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532页。
    ②(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47页。
    ③(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48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005页。
    ②(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300页。
    ③(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302页。
    ①(元)郭霄凤《新刊分类江湖纪闻》卷七,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2005年版。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第54—55页。
    ②(明)穆希文《说原》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杂家类第107册。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562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第876页。
    ①见丁锡根校点《宋元平话集》(上),第2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参见王利器《〈水浒传〉中的真人真事》,载《水浒争鸣》第二辑,1983年第八期。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9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项裕荣《〈夷坚志〉与小说〈西游记〉——也谈孙悟空的原型》,载《复旦学报》2005年第二期。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374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751页。
    ③项裕荣《〈夷坚志〉与小说〈西游记〉——也谈孙悟空的原型》。
    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日本高山寺旧藏。1916年罗振玉用日本所藏本影印,原本上、中卷有残缺。
    ①(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32-133页。
    ②(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736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733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392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676—1677页。
    ②《大正大藏经》,第4册第3页,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3年版。
    ③《大正大藏经》,第51册第408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585——1586页。
    ①(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5页。
    ②(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92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251-252页。
    ④(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82页。
    ①《新说西游记图像序》,吴承恩《西游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②《吴承恩诗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③参见李正明《吴承恩〈禹鼎志〉中的“老洪”是谁》,载《山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三期。
    ④(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丁耀亢全集》(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141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593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720页。
    ②(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157页。
    ③《江西通志》(五),第1686页,《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年根据嘉靖四年刻本影印。
    ④(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475—476页。
    ⑤(宋)洪迈《夷坚丙志序》。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496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621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894页。
    ④(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141页。
    ⑤(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152页。
    ⑥(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3页。
    ①(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467页。
    ②(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4页。
    ③(宋)洪迈《夷坚志》,第507页。
    ④(清)丁耀亢撰,张清吉校点《续金瓶梅》,第392-393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628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136页。
    ①兰陵笑笑生著,陈诏、黄霖注释《金瓶梅词话》,第409页,梦梅馆1992年印行。
    ①转引自张清吉《丁耀亢年谱》,第2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英)白亚文《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载《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一期。
    ③张清吉《丁耀亢年谱》,第1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明)祝允明《志怪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246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
    ①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的发展》,第39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唐宋元卷》,第79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唐)苏鹗《杜阳杂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宋)洪迈《夷坚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版
    (宋)洪适《盘洲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岳珂《愧剡录》,《景印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五年(1986)版
    (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宋)张杲《医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1957年版
    (宋)张锱《仕学规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中华书局,2006年版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赵与告《宾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宋)周密《武林旧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宋)朱弁《曲洧纪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
    (宋)沈括《梦溪笔谈》,岳麓书社,1997年版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元)阙名《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阙名《异闻总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元)郭箫凤《江湖纪闻》,北京图书馆藏本
    (元)钟嗣成、贾仲明《录鬼簿正续编》,巴蜀书社,1996年版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版
    (明)江瓘《名医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版
    (明)赵弼《效颦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明)祝允明《志怪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明)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明)梅鼎祚《才鬼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王世贞《剑侠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明)王世贞《艳异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明)吴大震《广艳异编》,《古本小说集成》本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冯梦龙《情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笔记小说大观》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中华书局,2007年版
    (明)冯梦龙《情史类略》,岳麓书社,1983年版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明)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明)周清源《西湖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明)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明)李濂《汴京勼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阙名《剪灯丛话》,北京图书馆藏本
    (明)秦淮寓客《绿窗女史》,台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
    (明)潘之恒《合刻三志》,明刻本
    (明)施显卿《新编古今奇闻类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
    (明)朱谋玮《异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明)汪云程《逸史搜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明)李本固《汝南遗事》,《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闵文振《涉异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徐熥《榕阴新检》,《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许自昌《捧腹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周绍濂《鸳渚志馀雪窗谈异》,中华书局,2008年版
    (明)钱希言《狯园》,《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陆粲《庚巳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王同轨《耳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明)沈泰《盛明杂剧》,《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徐士銮,舒驰点校《宋艳》,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潘永因,刘卓英点校《宋稗类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清)汪森《粤西丛载》,《笔记小说大观》本
    (清)丁耀亢《续金瓶梅》,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袁枚《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乐钧《耳食录》,齐鲁书社,2004年版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周清源《西湖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
    (清)莲塘居士《唐人说荟》,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阮元《揅经室外集》,四部丛刊本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版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元平话集》,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年版
    《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常金莲《〈六十家小说〉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桂声《话本叙录》,珠海出版社,2001年版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程国赋《三言二拍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2003年版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戴不凡等《名家谈白蛇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董上德《古代戏曲小说叙事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傅承洲《明代文人与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
    高致华《探寻民间诸神与信仰文化》,黄山书社,2006年版
    龚国光《江西戏曲文化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美)韩森《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侯会《水浒源流新证》,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贾荣贵《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贾荣贵《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全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蒋瑞藻《小说考证》,台北万年青书店,1971年版
    景李虎《宋金杂剧概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出版,2001年版
    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凌郁之《洪迈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版
    刘文英、曹玉田《梦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道超《中国善恶报应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苗壮《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苗怀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孟犁野《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版
    《南开文学研究》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欧阳健《神怪小说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齐裕焜、王子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上中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钱建状《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秦川《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
    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谭正璧《三言二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谭正璧、谭寻《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立《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王珏《唐宋传奇说微》,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德毅《洪迈年谱》,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版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听《话本小说的历史和叙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
    吴礼权《中国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吴组缃、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杂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国钦、李静、张筱梅《元杂剧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版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徐中玉《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大军《元杂剧与小说关系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薛亮《明清稀见小说汇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虞云国《细说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叶德钧《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俞晓红《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培锋《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张祝平《〈夷坚志〉论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
    赵明政《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文英等《江西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恒夫《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张祝平《〈夷坚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陈昱珍《唐宋小说中变形题材之研究——以〈太平广记〉与〈夷坚志〉为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常金莲《〈六十家小说〉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任明华《中国小说选本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王祥《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李小红《巫觋与宋代社会》,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关冰《〈夷坚志〉神鬼精怪世界的文化解读》,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金源熙《〈情史〉故事源流考述》,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李菁《南宋四洪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杨洪涛《从宋代笔记小说看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于国华《佛禅与〈夷坚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朱广文《〈夷坚志〉报应故事所见南宋民众观念与基层社会》,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陈静怡《〈夷坚志〉梦故事研究》,中兴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邓庆猛《〈夷坚志〉之叙事解读》,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金周映《〈太平广记〉与〈夷坚志〉比较研究——以定命观为主》,东吴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孙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五卷二号
    张福瑞.《夷坚志》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0、2
    张白山.读洪迈《夷坚志》.读书.1983、5
    张白山.《夷坚志》札记.社会科学战线.1984、4
    康保成.《夷坚志》辑佚九则.文献.1986、3
    王秀惠.《夷坚志》佚文辑佚.汉学研究.第七卷第一期
    李裕明.《夷坚志》补遗三十则.文献.1990、4
    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附论洪迈现象.天津师大学报.1991、3
    李剑国.《夷坚志》佚文考.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2、2
    李剑国.宋人小说,巅峰下的徘徊.南开学报.1992、5
    刘勇强.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与改造.文学遗产.1995、4
    刘良明.洪迈对志怪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性贡献.武汉大学学报,1996、6
    张祝平.《分类夷坚志》研究.华东师大学报,1997、3
    张祝平.文言小说评点的要籍——题名钟惺评《新订增补夷坚志》评论.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7、3
    张祝平.《夷坚志》材料来源及搜集方式考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6
    莫秀英.浅谈《夷坚志》叙事艺术的得失.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
    张祝平.明代戏曲对《夷坚志》的改编再创作.艺术百家.2000、1
    凌郁之.洪迈著作系年考证.文献.2000、4
    张祝平.论洪迈的小说观.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5
    凌文生.洪迈诗文辑佚系年.上.文史.2002、2
    凌文生.洪迈诗文辑佚系年.下.文史.2002、3
    胡绍文.《夷坚志》版本研究.大理学院学报.2002、3
    刘黎明.《夷坚志》与南宋江南密宗信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3
    刘黎明.《夷坚志》建德妖鬼故事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3、1
    刘黎明.《夷坚志》黄谷蛊毒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3、1
    张祝平.《夷坚志》版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3
    丁峰山.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地位的重新估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6
    周榆华.《夷坚志》反映的江西民俗.江西社会科学.2003、6
    周榆华,罗宗阳.《夷坚志》的编撰及洪迈对志怪小说的看法.南昌大学学报,2004、1
    赵章超.《夷坚志》佚文小辑.文献.2004、4
    项裕荣.《夷坚志》与小说西游记——也谈孙悟空的原型.复旦学报.2005、2
    周以量.《夷坚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研究.2006、2
    李正学.《夷坚志》研究述评.淄博师专学报.2006、3
    赵章超.《夷坚志》佚文拾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