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专利法生态化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专利法生态化这一概念,是随着法律生态化概念的出现进入人们的视野的,是法律生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专利法生态化就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反映在专利法中,使专利法朝着与环境相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一种法律变革。专利法生态化是环境保护一体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专利法生态化法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以促使专利法不仅注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而且注重环境保护,使其发挥其最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作用。
     本文的逻辑结构:本文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作者试图通过对专利制度基本内容以及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和特点的论述,为全文内容的展开做基础性的铺垫;本文第二章的论述主要是为专利法生态化提供理论和法律依据;第三章是对专利法生态化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的分析;第四章至第八章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问题,即实现专利法生态化对现行专利法中的有关法律制度如何进行重构的论述。
     具体来说,本文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在对有关专利制度的内容、功能、背景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特点等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阐明了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要求对专利法进行生态化改造的观点,同时还对专利法生态化的含义进行了阐述。认为,专利法的生态化就是要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反映在专利法中,使专利法朝着与环境相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一种法律变革。这部分内容的阐述目的是为全文内容论述的展开做一个基础性的铺垫。
     其次,对专利法生态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目的是为专利法生态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环境时代专利法生态化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人类社会要想继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传统法律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以法律生态化的理念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反映在法律中,使法律朝着和环境协调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的生态化。环境问题的解决并非只是环境资源保护法律要实现的目标,包括鼓励发明创造和推动科技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专利法,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进行生态化改造。不仅新的环境伦理、生态主义以及生态经济学为专利法生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多边国际环境协定和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为专利法生态化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是对专利法进行生态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再次,对专利法生态化改造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专利法生态化不仅涉及到传统专利法理念的更新,目标的更新、基本原则的更新,更涉及到原有专利法中具体制度的重构和新制度的构建。专利法生态化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专利法的理念、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作为专利法的最终目标,并将它们贯穿到原有专利法中具体制度的重构和新制度的构建中。
     最后,分别对专利法中有关具体法律制度重构和新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要实现专利法的生态化需要对传统专利法做如下变革:1.以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基础,对现行的专利申请审查制度进行重构,即对环境友好技术申请专利时优先审查,对环境友好技术专利申请的有关费用给予减免,从而鼓励对环境友好技术的创造,为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手段。2.以促进环境友好技术的发明、应用和推广原则为指导,依据有关多边环境协定的规定,充分利用Trips协议给成员国留下的空间,对现行专利法中的强制许可制度进行重构。在专利法中规定对环境友好技术要促进其推广和实施,发达国家的环境友好技术应向发展中国家以优惠的条件转让,否则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对环境友好技术可以颁发强制许可。通过制度重构使得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国际环境保护中享受应该享受的优惠,从而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3.鉴于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通过修改专利法对遗传资源以及传统知识保护做出回应,以维护我国在相关问题上的利益,从而促进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体做法是,在专利法中增加有关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专利申请的信息披露制度,而且建议采用强式披露模式,将信息披露义务作为确定专利能否取得或者取得的专利是否有效的条件。4.在风险预防原则的指导下对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制度进行重构,使得法律的有关规定充分考虑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实际情况,使其既要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又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预防生物技术给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如基因污染等。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明确规定对可能造成环境损害的生物技术专利不授予专利权,特别是引入“环境影响自行评价制度”,达到控制对环境可能造成损害的发明申请和获得专利的目的;另一方面,对已经授予专利权的生物技术规定可以通过无效宣告程序宣告其无效。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y of patent law, which entered people’s vision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legal ecology concept,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egal ecology. To put it briefly, the ecology of patent law refers to regar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final goal, endowing patent law with the idea and req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tent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e ecology of patent law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this dissertation carries a systemic discussion and study on the legal problem of the ecology of patent law, in order to impel the patent law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inally make it play its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e logical organiz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t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In Chapter I,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iscourse the basic content of patent system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arting of the text; the discourse in Chapter II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ecology of patent law; from Chapter IV to Chapter VII, this dissertation discourses the key issue, namely, the discourse of how to reconstruct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of the existing patent law by realizing the ecology of Patent Law. Specifically, the basic idea in this dissertation is:
     Firstly, to discourse the content, function and background of the patent system, as well as the reasons and features of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ther issues, based on which,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ecology of patent law in the environmental era. Ecology of patent law in the environmental era is to reflect the idea and dema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 patent law, to make sure that patent law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will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namel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he exposition of this part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arting of the whole text.
     Secondly, to make in-depth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issues such a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ecology of patent law,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ecology of patent law. The ecology of patent in the environmental era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urgent nee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f the human society wants to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must be changed,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be chosen.“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quires a profound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law,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law ecology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dea and demand in the law, so a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law and environment and then realize the ecology of law. 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not only the goal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otection law, including the patent law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encouraging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also needs to adapt to this change and carry out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ecologism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cology of the patent law, besid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provide a legal basis for it, which for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patent law.
     Finally, the study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legal system in patent law is the focus and core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y of patent law needs the following changes to the traditional patent law: 1. To reconstruct the existing reviewing system of patent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 that is, to give priority to thos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 and to relieve their relevant cost in order to encourage the creation of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 and provide effective mea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 To reconstruct the mandatory licensing system of the existing patent law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 that is, based on the provisions of relevant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space left by TRIPS for its members and reform mandatory licensing system of patent. In the patent law, to stipulate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should transfer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favorable terms. Otherwise, for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the mandatory license can be presented to environment-friendly technologies. Through re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China, as on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enjoy the preferential benefit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use. 3.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inherited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especially their important role of maintain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to respond to the protec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through the amendments to the patent law, in order to protect China’s interests of related issues and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biological diversity. Specifically, to ad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of the genetic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patent application, to propose the use of strong-disclosure model, and to take the obligation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as the condition of the obtainment of patent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obtained patent. 4. To reconstruct the biotechnology patent protection system under the guiding of risk prevention principle, to make sure that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law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in China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quite serio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as well as to take a cautious attitude to prevent the potential threat of biotechnology to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genetic pollution. Specifically, on one hand, to explicitly stipulate that the biotechnology patent which may damage the environment will not be granted a franchise, especially to introduce“self-evalu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to control invention application and patent obtainment that may damage the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o stipulate that the biotechnology which has been awarded the franchise can be declared invalid through invalid declared procedure.
引文
1 参见陈泉生:《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 页。
    2 参见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 年。
    3 参见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版,第 3 页。
    4 李挚平著:《经济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 页。
    5 参见《中国 21 世纪议程》,第三章,第 3.1。
    6 吕忠梅等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 4 卷,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0 页。
    
    1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 年 6 月版,第 133 页。
    2 参见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 年 6 月版,第 133 页。
    3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 年 6 月版,第 134 页。
    
    1 参见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第 159 页。
    2 参见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第 160 页。
    3 参见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第 160 页。
    4 参见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 页。
    5 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第 160 页。
    6 参见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第 160 页。
    7 参见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9 页。
    8 参见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第 161 页。
    9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9 页。
    10 联合国:《专利制度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中的作用》(英文版),1975 年版,第 32 页。
    1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0 页。
    2 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61 页。
    3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19 页。
    4 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62 页。
    5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0 页。
    6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0 页。
    7 参见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0 页。
    
    1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0 页。
    2 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25 页。
    3 参见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 页。
    4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3 页。
    5 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26 页。
    6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26 页。
    7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3 页。
    8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3 页。
    9 转引自徐棣枫等编著:《知识产权法》,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8 页。
    
    1 参见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4 页。
    2参见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4 页。
    1 参见《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16 条第 1、第 2 和第 5 项。
    
    1 参见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 页。
    2 参见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 页。
    3 参见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 页。
    4 参见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版,第 17 页-23 页。
    1 郑易生等著:《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年,第 36 页。
    2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6 页。
    3 参见蔡守秋等主编:《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版,第 8 页。
    4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0 页。
    1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0 页。
    
    2 参见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2 页。
    3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3 页。
    4 参见 Barry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p.1~6。
    
    1参见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4 页。
    2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4 页。
    3 转自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6 页。
    4 参见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6 页。
    5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8 页。
    
    1《马恩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 版。
    2 桂英哲:“环境问题的技术抉择”,载《理论观察》,2006 年第 4 期。
    3 参见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1 页。
    4 李国强著:“物权法的环境观”,载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3 页。
    5 参见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8-19 页。
    
    1 参见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8-19 页。
    2 参见《21 世纪议程》。
    3 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4 桂英哲著:“环境问题的技术抉择”,载《理论观察》,2006 年 4 期。
    5 陈泉生等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138 页。
    6 参见桂英哲著:“环境问题的技术抉择”,载《理论观察》,2006 年 4 期。
    7 张春晖著:“刍议科技法的生态化”,载《法制与社会》,2006 年 3 期。
    8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7 页。
    
    1 魏晓苗编著:《生态危机与对策》,济南出版社,2003 年版,前言。
    2 钱俊生主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75 页。
    3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7 页。
    4 陈泉生等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46 页。
    5 陈泉生等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46 页。
    6 参见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7 页。
    
    1 蔡守秋等著:《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版,第 62 页。
    2 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1 页。
    3 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3 页。
    4 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 页。
    5 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6 页。
    6 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 页。
    
    1 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9 页。
    2 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 页。
    3 曹新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28 页。
    4 参见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45-146 页。
    5 魏晓苗著:《生态危机与对策》,济南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61 页。
    6 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8 页。
    1 参见何士青著:“法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10 月第 15 卷,第 5 期
    2 蔡守秋著:《调整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 页。
    3 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 9 月版,第 153 页。
    4 何士青:“法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10 月第 15 卷 5 期。
    5 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 9 月版,第 153 页。
    1 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 9 月版,第 156 页。
    2 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51 页。
    1 文传浩等:“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http://www.chinawestnews.net2003-8-5
    2 参见陈泉生著:“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来源于 http://law.cqu.edu.cn/environment.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基地。
    3 参见陈泉生著:“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来源于 http://law.cqu.edu.cn/environment.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基地。
    1 参见陈泉生著:“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来源于 http://law.cqu.edu.cn/environment.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基地。
    2 参见陈泉生著:“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来源于 http://law.cqu.edu.cn/environment.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基地
    3 参见陈泉生著:“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来源于 http://law.cqu.edu.cn/environment.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基地
    4 参见陈泉生著:“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来源于 http://law.cqu.edu.cn/environment.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基地。
    5 王志茹著:“生态危机与刑法的生态化”,载《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年,第 2 期。
    6 李挚平著:《经济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3 年 4 月版,第 173 页。
    7 参见李国强著:“物权法的环境观”,载吕忠梅等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4 年 4 月版,第 11 页。
    1 王志茹著:“生态危机与刑法的生态化”,载《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年底 2 期。
    2 参见姜明安著:“法律生态化的主要领域”,载北京大学法律信息网,2006 年 1 月 25 日。
    3 参见陈泉生著:“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来源于 http://law.cqu.edu.cn/environment.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基地。
     1 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32 页。
    
    1《亚太地区第二代环境法展望》,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2 参见赵震江主编:《科技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4 页
    3 赵震江主编:《科技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5 页。
    4 赵震江主编:《科技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7 页。
    5 赵震江主编:《科技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8 页。
    5
    
    1 参见赵震江主编:《科技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9-21 页。
    2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7 页。
    3 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年,2001 年 12 月第 1 版,第 41 页
    4 参见钱俊生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05 页。
    1 南振兴等著:《知识产权学术前言问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84 页。
    2 周训芳著:《环境权》,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3 页。
    3 参见何士青著:“法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10 月,第 15 卷第 5 期。
    4 陈泉生著:《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8 页。
    
    1 参见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47~149 页
    2 参见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第 147~149 页。
    3 李挚平著:《经济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 页。
    4 吕忠梅等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 4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第 12 页。
    5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 年。
    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副主席日本千叶县知事在日本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环境法研讨会上的致辞。
    2 《21 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年,第 61 页。
    3 参见张春晖著:“刍议科技法的生态化”,载《法制与社会》,2006 年 3 月。
    4 张春晖著:“刍议科技法的生态化”,《法制与社会》,2006 年,第 3 期。
    1 参见竺效著:“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研究”,载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 4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第 44 页。
    2 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第 63 页。
    3 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版,第 72 页。
    4 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 卷,第 2 页。
    1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等译:《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 页。
    2 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第 67 页。
    3 “盖娅”为希腊语,即指地球。
    4 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第 69 页。
    5 参见邹广文:“现代人对自然的文化意识”,载《河北学刊》1995 年第 3 期。
    6 参见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第 72 页。
    1 彼得·拉塞尔:《觉醒的地球》,东方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 页。
    2 参见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第 72 页。
    3 参见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第 73 页。
    4 余谋昌著:《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22 页。
    5 谷德近著:“环境伦理对环境法理的影响”,环境法研究所网,2006 年 2 月 28 日。
    1 谷德近著:“环境伦理对环境法理的影响”,环境法研究所网,2006 年 2 月 28 日。
    2 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载《现代法学》,2002 年 4 月第 24 卷 2 期。
    3 参见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第 74 页
    4 参见范进学著:“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 年第 2 期。
    5 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9 页。
    
    1 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第 71 页。
    2 郑少华著《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2 页。
    3 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第 71 页。
    4 吕忠梅主持:《超越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版,第 84-86 页。
    5 吕忠梅主持:《超越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版,第 84 页。
    
    1 吕忠梅主持:《超越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版,第 43 页。
    2 参见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第 51 页
    3 郑少华著:《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 年 10 月第 1 版,第 2 页。
    1 曹明德著:“生态法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2 年 5 月。
    2 汪劲:“论全球环境立法的趋同化”,载《中外法学》,1998 年第 2 期。
    3 曹明德著:“生态法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2 年 5 月。
    
    
    1 曹明德著:“生态法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2 年 5 月。
    2 参见曹明德著:“生态法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2 年 5 月。
    3 参见曹明德著:“生态法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2 年 5 月。
    4 毛文永等著《中国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版,第 76 页。
    5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93 页。
    
    1 参见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93-94 页。
    2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93-117 页。
    3 韩健、陈立虎著:《国际环境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4-29 页。
    4 蔡守秋等主编:《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83 页。
    5 参见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01 页。
    
    1 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 页。
    2 参见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 页
    3 吴汉东著“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来自法律教育网司法论文。
    4 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5 页。
    5 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12 页。
    6 蔡守秋等主编:《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86 页。
    
    1 《里约宣言》原则 15,转自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4 月第 1 版,第 116 页。
    2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4 月第 1 版,第 117 页。
    3 蔡守秋等主编:《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91 页。
    
    1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4 月第 1 版,第 118 页
    2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4 月第 1 版,第 118 页
    3 参见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4 月第 1 版,第 118 页
    4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4 月第 1 版,第 118 页。
    5 蔡守秋等主编:《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92 页。
    1 引自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8 页。
    2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版,第 203 页。
    1 毛文永等著《中国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版,第 76 页。
    2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版,第 210 页。
     1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 9 月版,第 566 页。
     1 朱雪忠著:《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98 页。
    1 转引自林秀琴著《TRIPs 体制下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0 月版,第 146 页。
    2 转引自林秀琴著《TRIPs 体制下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0 月版,第 146 页。
    3 转引自林秀琴著《TRIPs 体制下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0 月版,第 146 页。
    4 转引自林秀琴著《TRIPs 体制下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0 月版,第 125 页。
     1 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 WTO 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4 页。
    1 Presidential Decree on Compulsory Licensing ,Paragraph 2 ,Article 2 ,Decree No. 3 ,201 of October 6 ,1999.
    2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下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第 1312 页。
    3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下卷,知识产权出 版社,2006 年 4 月版,第 1315 页。
     1 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第 17 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版。
    
    1 转自徐淑萍著《贸易与环境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08 页。
    2 《21 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 转自徐淑萍著:《贸易与环境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3 页。
    1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 20 条(4)。
    2 张坤民著:《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452 页。
    3 该《宣言》是面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由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通 过与发达国家的艰苦的谈判和力争促成的,它确认了公共健康优先于私人财产权,承认了各成员采取措, 以保护公共健康是不可减损的主权权利,其中包括利用专利强制许可保护公共健康的权利。它将给予发展 中国家更强的信心去适用 TRIPs 协议中的弹性条款,提高对公共健康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会因 此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制裁或法律诉讼的威胁。
    4 GATT 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 1947 年在日内瓦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是调整各 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一项多边条约,旨在世界范围实现贸易的自由化。该协定被 1995年 1 月 1 日成立的 WTO 所取代。
    1 No.5001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Seventh Circuit 69F.2d577;1934U.S.App.LEXIS3600March2,1934.
    2 OXFAM:South Africa vs. the Drug Giants-A Challenge to Affordable Medicines,http://www.org/eng/sa_court_case.pdf,last viewed atAugust3,2002.转引自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 WTO 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版,第 65 页。
    3 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 WTO 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版,第 67 页。
     1 管育鹰著:《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版,第 53 页。
    1 朱雪忠等:“专利申请中遗传资源来源的披露”,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第 598 。
    2 史学瀛等著:“遗传资源法律问题初探”,载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2005 年 12 月 13 日。
    3 张请奎等著:“生物遗传资源来源披露问题”,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第 573 页。
     1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第 685 页。
    
    1 史学瀛等著:“遗传资源法律问题初探”,载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2005 年 12 月 13 日。
    2 参见史学瀛等著:“遗传资源法律问题初探”,载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2005 年 12 月 13 日。
    
    1 薛达元等著:“生物遗传资源产权理论与惠益分享制度”,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8 页。
     1 史学瀛等著:“生物剽窃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1 页。
    2 Rifkin,J ,The Biotech Century:H arnessing the Gene and Remarking the Word ,Big Apple Tuttle MoriAgency, Inc.
    1 杰里米·里夫金:《生物技术的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52,54。
    2 史学瀛等著:“生物剽窃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知 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2 页。
    3 史学瀛等著:“生物剽窃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知 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第 58 页。
     1 吴丽涵等著:“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与惠益分享”,2004 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1 王兵等著“生物遗传资源来源的信息披露”,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 第三次专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648 页。
    1 《波恩准则》序言。
    2 兵等著“生物遗传资源来源的信息披露”,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 第三次专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650 页。
    3 王兵等著“生物遗传资源来源的信息披露”,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 第三次专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650 页。
     1 田文英等著:“基因资源利益分享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载郑成思主编的《知识产权文丛》的 13 卷,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 124 页。
     1 王灿发、于文轩著:《生物安全国际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版,第 142 页。
    
    1 王灿发、于文轩著:《生物安全国际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版,第 146 页。
    2 朱雪忠等著“基于遗传资源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与中国的选择”,载《生物法律》2003 年 3 期。
    
    1 王灿发、于文轩著:《生物安全国际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版,第 147 页。
    2 王灿发、于文轩著:《生物安全国际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 月版,第 152 页。
     1参见吴小敏等著“遗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载《生物多样性》,2002,10(2):243-246。
    1参见王兵等著“生物遗传资源来源的信息披露”,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 第三次专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6 月,第 654 页。
    2史学瀛著:“遗传资源法律问题初探”,http//www.gov.cn/sipo/ztxx/yczyhctzsbh/jlfk/zwzl/t2005111160927.htm。
    3史学瀛著:“遗传资源法律问题初探”,http//www.gov.cn/sipo/ztxx/yczyhctzsbh/jlfk/zwzl/t2005111160927.htm。
     1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2005 年《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第 120 页。
     1 TRIPS 协议第 1 条和第 7 条。
     1 俞海著《TRIPS 协议和环境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7 页。
    1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卷,第 702 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
    2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卷,第 664 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
    3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卷,第 609 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
    1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卷,知识产权出版 社,2006 年 4 月版,第 704 页。
    2 张清奎等著:“生物遗传资源来源披露问题”,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上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第 560 页。
    1 杨红菊:“关于在专利申请中公开遗传资源来源问题的研究分析报告(节选),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10 页。
    1参见杨鸿著:“专利制度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 2005《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第 104 页。
     1史学瀛著:“遗传资源法律问题初探”,http//www.gov.cn/sipo/ztxx/yczyhctzsbh/jlfk/zwzl/t2005111160927.htm。
     1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 13 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 130 页。
    1 《专利法》第 26 条是关于专利申请文件要求的规定,其中第 3 款是对说明书的要求:说明书应当对发明 或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必要的时候,应当由附 图。
    2 此处之所以使用“生物材料”的概念,是为了和原来的《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的概念相 一致。
    3 《专利法》第 37 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发明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后,认为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应当通知申请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或者对其申请进行修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
     1 转自严永和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8 页。
    
    1 朱雪忠著:《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00 页。
    2 转自朱雪忠著:《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00 页。
    1 严永和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1 页。
    2 转自严永和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1 页。
     1 许惠然等:“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 5 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79 页。
     1 转自于朱雪忠著“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初探”,载高新技术法律网 2005 年 5 月 21 日。
    2 何建志注:“建立传统知识财产权之基本法理问题:经济效率值观点”,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 第 13 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 23 页。
    1 Carlos M Correa 著:“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3 年,知识 产权出版社,2004 年 1 月版,第 452 页。
    2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卷,知识产权出版 社,2006 年 4 月版,第 453 页。
    3 何建志著“建立传统知识财产权之基本法理问题:经济效率值观点”,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中 国方正出版社,第 13 卷,2006 年 7 月版,第 23 页。
    4 徐家力著“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的意义和方法”,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 13 卷,第 37 页。
    
    1 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 转自严永和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99 页。
    1 转自严永和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06 页。
    2 参见南太平洋地区《200X 年传统生态知识、创新和实践法》,载秦天宝编译:《国际与外国遗传资源法选法律出版社,2005 年 10 月版。
    3 转自严永和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06 页。
    
    1 史学瀛等著:“遗传资源法律问题初探”,自 http://www.sipo.gov.cn,2005 年 12 月 13 日。
    2 转自朱雪忠著:“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初探”,来源于中国司法网,2005 年 5 月 21 日。
     1 转自朱雪忠著:“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初探”,来源于中国司法网,2005 年 5 月 21 日。
    2 薛达元等著:“生物遗传资源产权理论与惠益分享制度”,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5 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第 41 页。
    1 参见俞海著:《TRIPS 协议和环境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 页。
    2参见俞海著:《TRIPS 协议和环境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4 页。
    3参见杨红菊著:“关于在专利申请中公开遗传资源来源问题的研究分析报告(节选),载国家知识产权条法司 编 2005《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08 页-216 页。
    1 Lester I. Yano, Protection of the Ethnobiological Knowledge of Indigenous Peoples,12,1993,41,UCLA L.Rev.443.
     1 徐家力著:“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 13 卷,2006 年 7 月版,第 38 页。
     1 刘长秋等著《基因技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 页。
    1 李杨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72 页。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编《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论文集》,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2 页。
     1 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75 页。
     1 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78 页。
    
    1 蔡守秋著:“论生物安全法”,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2 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8 页。
     1 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第 54 页。
    1 南宁政务信息网:“浅析基因污染的概念及应对措施”,2005 年 6 月 1 日。
    2 唐安帮主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前言问题与 WTO 知识产权协议》,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06 页。
    3 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7 页。
    1参见何建军等著:“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现状与挑战”,载《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3 年 6 月第 16 卷 2 期。
    2 参见张清奎著:“试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法研究所编 2001 年《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11-112 页。
    3参见俞海著:《TRIPS 协议和环境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4 页。
     1 朱雪忠著:《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第 177 页。
     1 吴鹏飞著:“浅谈基因技术的法律保护”,载《法学论坛》,2004 年 3 期。
    1 英国文化委员会:“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的整合纲要”,曹燕妮译,俞志龙校,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3 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年 1 月版,第 422-424 页。
    2 林宜男著:“WTO 杜哈发展议程下之 TRIPs 协议一体回顾与展望”,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 13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 79 页。
     1 蔡文灿著:“试论生物多样性与知识产权的契合、冲突及协调”,中国环境法网,2004 年 11 月 16 日。
    
    1 蔡守秋等主编《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89 页。
    2 唐双娥著《环境法风险预防原则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2 页。
    1. 吕忠梅主持:《超越与保守》,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2.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3 年版。
    3. 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4. 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5. 联合国:《专利制度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中的作用》(英文版),1975 年版。
    6.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7. 徐棣枫等编著:《知识产权法》,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8. 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9. 陈泉生等著:《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0. 郑易生等著:《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 日中国出版社,1998 年版。
    11. 蔡守秋等主编:《国际环境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12. 王曦编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
    13. 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4. 陈泉生等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 年 12 月版。
    15. 魏晓苗编著:《生态危机与对策》,济南出版社,2003 年版。
    16. 周训芳著:《环境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17. 曹新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年版。
    18. 蔡守秋:《调整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9. 高桂林著:《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 9 月版。
    20. 李挚平著:《经济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21. 毛文永等著《中国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版。
    22. 《亚太地区第二代环境法展望》,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23. 赵震江主编:《科技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24. 钱俊生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5. 南振兴等著:《知识产权学术前言问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年版。
    26. 陈泉生著:《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
    27. 吕忠梅等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 4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28.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等译:《环境论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9. 余谋昌著:《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30. 郑少华著《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 年 10 月第 1 版。
    31. 韩健、陈立虎著:《国际环境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32. 朱雪忠著:《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
    33. 林秀琴著《TRIPs 体制下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0月版。
    34. 冯洁菡著:《公共健康危机与 WTO 知识产权制度的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版。
    35. 徐淑萍著:《贸易与环境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6. 张坤民著:《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
    37. 王灿发、于文轩著:《生物安全国际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 9月版,
    38. 管育鹰著:《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版。
    39. 俞海著:《TRIPS 协议和环境有关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0. 刘长秋等著《基因技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42. 郑成思主编的《知识产权文丛》的 13 卷,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
    42. 严永和著:《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
    43. 唐安帮主编《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前言问题与 WTO 知识产权协议》,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4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编《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5. 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版。
    46. 唐双娥著《环境法风险预防原则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55.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
    56.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2001 年《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年版。
    57.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2003 年《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年版。
    58.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2005 年《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
    59.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2004 年《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 社,2005年版。
    60.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专题报告研究》,上、中、下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4 月版。
    61. 秦天宝编译:《国际与外国遗传资源法选编》,法律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1. 桂英哲著:“环境问题的法律抉择”,载《理论观察》,2006 年第 4 期。
    2. 何士青著:“法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 10 月第 15 卷第 5 期。
    3. 陈泉生著:“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载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法学研究基地网。
    4. 王志茹著:“生态危机与刑法的生态化”,载《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 4 月。
    5. 李国强著:“物权法的环境观”,载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法律出版社,2004 年第 4 期。
    6. 姜明安著:“法律生态化的主要领域”,北大法律信息网,2000 年 1 月 25 日。
    7. 张一兵著:“当代生态学视角与科学历史观察的深层逻辑”,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 8 期。
    8. 张春晖著:“刍议科技法的生态化”,载《法制与社会》,2006 年 3 月。
    9. 邹广义著:“现代人与自然的文化意识”,载《河北学刊》,1995 年 3 月。
    10. 谷德近著:“环境伦理对环境法理的影响”,载环境法研究所网,2006 年 2 月
    28 日。
    11. 曹明德著:“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载《现代法学》,2002 年 4 月第 24 卷第 2期。
    12. 范进学著:“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载《法学评论》,1998 年第 2 期。
    13. 汪劲著:“论全球环境立法的趋同化”,载《中外法学》,1998 年 2 期。
    14. 史学瀛著:“遗传资源法律问题初探”,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2005 年 12 月 13日。
    15. 王健民等著:“遗传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农村生态环境网,2004 年 1 月
    20 日
    16. 吴丽涵等著:“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惠益分享”,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网,2004 年 11 月 16 日。
    17. 朱雪忠著:“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 43 卷第 3期 2004 年 5 月。
    18. 扬远斌著:“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分析”,《学术论坛》,2005 年 4 期。
    19. 竺效著:“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研究”,载吕忠梅、徐祥民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 4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第 44 页。
    20. 杨红菊:“关于在专利申请中公开遗传资源来源问题的研究分析报告(节选),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年版,第210 页。
    21. 参见杨鸿著:“专利制度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 2005《专利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第 104 页。
    22. 龚卫等著“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保护研究的新进展”,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 13 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 390 页。
    23. 转自秦天宝著:“秘鲁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传统文化资源保护》,2005 年 4 月,总第 60 期。
    24. 许惠然等:“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 5 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79 页。
    25. 何建志注:“建立传统知识财产权之基本法理问题:经济效率值观点”,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 13 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23 页。
    26. Carlos M Correa 著:“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载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3 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年 1 月版,第 452 页。
    27. 徐家力著“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的意义和方法”,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年 7 月版,第 13 卷,第 37 页。
    1. J·A·麦克尼利等著,薛达元等译:《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
    2. H·霍尔茨:“自然、技术、生态学”,柴方国译,载《国外社会学》1989 年第 8期
    3.《迈向 21 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中国环境报社编译,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2 年版
    4. 国家知识产权局译“欧共体及其成员关于 TRIPS 理事会对 TRIPS 第 27.3 条(b)的审查和关于 TRIPS 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化保护的关系的意见”,中国生物多样性知识产权信息网 2004 年 2 月 17 日
    1、《生物多样性公约》
    2、《波恩准则》
    3、《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4、《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均享协议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指南》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6、《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7、《TRIPS 协议与公共健康多哈宣言》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
    10、《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