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世中日贸易中的政治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近世亦即14世纪70年代至18世纪中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交涉模式经历了从“朝贡-勘合”贸易体制的建立到解体,以至重构为“往市贸易”的变动过程。通过考察这一过程和在此过程中引发出的政治性问题,分析中日两国间的贸易交涉与各自的国内经济、政治状况之关联,可以从一个侧面勾勒出近世东亚区域秩序变迁的历史轨迹及结构性特征。
     第一章:说明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的设定之原因,在对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阐明论文的基本构思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在概括明朝洪武时期对外政策基调的基础上考察这一阶段中日在政治外交方面的交涉。指出:明朝之所以对日本使团不断“却贡”以及最后决定中断与其往来,并非是因为明太祖对外观念和政策的僵硬,而是因为该时期日本内部政权分立,明朝面临的交涉对象流动且不确定。明太祖的对日交涉决策,实际上为日本由分立走向统一提供了良性的国际条件。
     第三章:探究从15世纪初到16世纪中期明朝和日本维系朝贡-勘合贸易体制的基础及在此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和矛盾。分析双方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未能化解矛盾的原因。着重考察大量铜钱由中国流向日本这一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国国内铜钱紧缺的状况。同时分析日本决策层和知识精英对朝贡-勘合贸易的不满,及其从中表达出的“神国思想”。
     第四章:分析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动机和目的,探究他向明朝提出重开勘合贸易的政治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德川初期幕府对丰臣所构想的日本型区域霸权之继承与调整。
     第五章:考察德川初期日本对中国交涉政策变动的区域背景,并分析其变动的原因。指出:明王朝构建并推行的以朝贡贸易为特征的区域政治经济秩序带动了东亚海域的商贸发展和多种政治势力的兴起,在该区域促生了一个多极化的交易网络和贸易体系,其结果导致明朝对外部的依存度升高,中心性主导地位动摇。而17世纪初统一日本的德川幕府依据内部的有利条件应对外部局势的变动,在纷乱的国际环境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位置,在经济上亦不再过多依赖中国的朝贡贸易体制。
     第六章:考察清朝中国和德川日本之间“往市”贸易模式的成立和展开的过程,以及双方国家权力的政治介入和政策调控。指出:清朝政府因需要日本的铜料默认其脱离中国主导的朝贡体制,而德川幕府则通过设置和修改贸易规则以及对输出品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控,改变了输出品的结构,掌握了对清贸易的主导权,为其在东亚构建日本型区域秩序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七章:考察1715年德川幕府制定及实行正德新例和信牌制度的过程,以及清朝官方对日本信牌事件的处理。指出:德川幕府的对中国交涉模式是将政治权威附着于贸易事务,其原则是坚持幕府推行的政治经济秩序,其具体的操作策略则是对内对外作出双重的解释。而康熙帝的对日交涉策略则以解决经济问题为首要前提,并未囿于传统的华夷秩序规则,但同时在本国内部对这种行为给出了一个与传统意识形态没有冲突的解释。
     第八章:考察清代出海赴日的“唐船商人”群体在海域贸易活动中的位置、处境和作用。指出:“唐船商人”是清朝对日贸易及对外贸易体系最底层和最前沿的人群,在广袤的东亚海域上扮演着联结者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但要承担风险,还要在国家权力的挤压间挣扎求生。然而这一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历史上的正向作用往往被忽视,负向作用却容易被无限放大,重新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九章:考察清朝统治层围绕对外贸易中的政治问题的讨论,分析政治性议题波及到思想领域后所引发的思想性争论,探究争论之所以未能产生出思想性成果的原因。同时简要考察德川幕府在政治经济层面推行的“脱中国”化方针如何促使日本知识界在学术和道统方面的自立意识变得高涨,从而导致日本民族主义意识的强化。
     结语:总结近世中国与日本从朝贡-勘合贸易体制到“往市”型贸易模式的转换过程,概括两国贸易与政治交涉的结构性特点,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课题。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take China-Japan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1370s to themid-18thcentury)as a study object. I will put emphasis on the processes of founding, developing,de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of the China-Japan trade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as well aspolitical issues which arose from these process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China-Japan trade and their domestic political-economic status,I attempt to outline the historicpath and the structural feature of the regional order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In Chapter1, I illustrate my study object and the reasons for setting the awareness ofthe issues,and set forth the framework,methods and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afterreviewing prior studies.
     In Chapter2, I review the diplomatic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duringHongwu period after summarizing the tone of Ming’s external policy in this stage. The reasonfor the continuous rejection of the tributes from Japan and the decision of severing relationwith it are not due to a rigid external policy of Mingtaizu, but the divided domestic status ofJapan increased the uncertainty for him to choose the contact. Mingtaizu’s policy on Japanhad practically provided it an optimum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rom disruption to unity.
     Chapter3inquires the fundaments that held the Ming-Japan Tribute-Kanhe trade systemfrom early15thtill mid16thas well as the issues and conflicts that they had encountered. Ianalyze how China and Japan settled these issues or why they couldn’t make it, and then payspecial attent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copper coins flow form China toJapan and the deficiency of coins in China which lead by it. On the other side,this chapteralso analyzes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and intellectual elites’ discontentment againstTribute-Kanhe trade,along with the “Shinkoku ideology” that they had conveyed.
     Chapter4analyzes the motive and intents for Toyotomi Hideyosi’s invasion of Korea,and inquires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 of his demand on the restart of Kanhe trade. On thisbasis I intent to view early tokugawa Bakufu’s succession and modification to the Japaneseregional hegemony which conceived by Toyotomi.
     Chapter5concentrates on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in which early Tokugawa Japanadjusted its China policy,and analyzes its motives. The political-economic order featured byTribute-Kanhe trade that founded and implemented by Ming Dynasty initiated the prosperityof commerce as well as the rise of multiple political forces in East Asia sea area,andpromoted a multi-polar transport network along with its trade system. This outcome led to aincrease of Ming’s dependence on external,and shook its central dominant position. On thecontrary,in the early17th,Tokugawa Bakufu unified Japan’s domestic monetary system andmonopolized the mining and export of precious metals. By countering external changes withinternal advantages Japan held certain ascendency in a chaotic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nd its dependence on China’s Tribute-Trade system had also declined remarkably.
     Chapter6concerns the establish and progress of Qing-Japan “Wangshi” Trade pattern,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policy control from both sides. Because of theneed of Japanese copper,Qing government acquiesced in the secession of Japan from China’sTributary system, whereas Tokugawa Bakufu made sea food as a main export commodityinstead of the over outflow of precious metals. By regulating the commodity component,Japan seized the initiative in its trade to Qing,and provided an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theestablishment of Japanese regional order.
     In chapter7, I pay a special examination on Tokugawa Bakufu’s framing and implementingprocesses on the Shotokusinrei and Xinpai system,and focus on how the Qing governmentmanaged the Japanese xinpai event. Tokugawa Bakufu’s policy on China is to attach politicalauthority on trade affairs. Its principal is to persist in Bakufu’s political-economic order, and thestrategy to practice this principal is to give out double interpretations at Japan and abroad. On theother side, Emperor Kangxi’s method on Japan policy is based on the concern on economicproblems, rather than traditional ideology. Meanwhile, he provided an explanation which doesnot conflict with the traditional view for his act.
     Chapter8:clarifies the place,situation and roles of the Tangchuan merchants. TheTangchuan merchants were at the bottom and frontier of Qing’s Japan/foreign trade system.They provided supplies、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for both China and Japan and played aslinks on the vast East Asia sea area. They were not only undertaking the highest risks but alsohad to struggle under the press of official authorities. However, such a disadvantaged group,in most cases, their positive roles have been neglected, whereas the negative acts wereenlarged. As researchers we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save them from history.
     Chapter9observes the debates over the political issues on foreign trade among theauthorities of Qing. I put stress on the ideological debates which initiated when politicalissues spread to ideological sphere, and inquire why these debates did not come into anyideological achievement. Meanwhile,I briefly observe how the desinicize policy whichimplemented by Tokugawa Bakufu in political-economic level promoted the rise of selfawareness on both academy and orthodoxy sphere over the intellectual elites,and how thisconsequence intensified the Japanese nationalism.
     The final chapter summarizes the transition process from Tribute-Kanhe trade system to“Wangshi” trade patter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Early modern period. I will generalize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ir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contacts, and put forward the furtherstudy subjects.
引文
②参阅尚小明:《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史学集刊》,2011年第01期。
    ③尚小明:《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史学集刊》,2011年第01期。
    ⑤尚小明:《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史学集刊》,2011年第01期。
    ②J.K.Farbank: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1,No.2,Feb.1942.
    ⑤[美]费正清:《一种初步的设想》,[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费氏所编此书的英文版出版于1968年。(J.K. Fairbank, Ta-tuan Ch’en: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⑥[美]费正清:《一种初步的设想》,[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2页。
    ⑦[美]费正清:《一种初步的设想》,[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2页。
    ⑧[美]费正清:《一种初步的设想》,[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3页。
    ⑨[美]费正清:《一种初步的设想》,[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0页。
    ①[美]马克曼考尔:《清代朝贡制度新解》,[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70页。
    ②[美]马克曼考尔:《清代朝贡制度新解》,[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68页。
    ③参阅[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12-16页。
    ④J.L.Hevia: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1793,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
    ⑥参阅万明:《明代外交模式及其特征考论》,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41页。
    ⑦万明:《明代外交模式及其特征考论》,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第141页。
    ⑧[美]费正清《一种初步的设想》曾说明,他对“中国的世界秩序”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援引了栗原朋信的《秦汉史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60年)。参阅[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第4-7页。
    ②浜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中译本:《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④浜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第34頁。另,参见中译本第38页。
    ⑤滨下武志:《中译本前言》,[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⑥吴晗:《胡惟庸党案考》,初载《燕京学报》,第15期。
    ①黄彰建:《论〈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黄彰建:《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31-32页。
    ②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③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④田中健夫:《中世対外関係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该书第61页谈及胡惟庸案,基本译述《明太祖实录》而未做考辨。
    ⑤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東京:校倉書房,1988年。
    ⑥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
    ⑦参阅橋本雄:《日本国王と勘合貿易》,東京:NHK出版,2013年,第71頁;榎本渉:《僧侶と海商たちの東シナ海》,東京:講談社,2010年,第217-218頁。
    ①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参阅本论文第三章对黄仁宇关于1453年日本朝贡使团从明朝运走的铜钱数量的订正。
    ③[日]坂本太郎著,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日本史概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67页。
    ④武寅:《日本研究的新时期与新任务》,《日本学刊》,2010年第04期。
    ⑤韩东育:《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04期。
    ⑥参阅[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24页。
    ⑦参阅藤井譲治:《江戸開幕》(日本の歴史12),東京:集英社,1992年,第四章,1,“善隣友好外交”。
    ①参阅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Toby)著,速水融永、積洋子、川勝平太譯:《近世日本の国家形成と外交》,東京:創文社,1991年,第55-56頁;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Toby):《近世初頭対明の一外交文書諸本の系譜―誤写誤読誤記の系譜と日本型「華夷」論》,(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研究紀要》第13号,2003年3月。
    ②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第179-180頁。
    ③参考曹雯:《清朝对外体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张晓堂:《清朝对外贸易法制研究——十七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④陈国栋:《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贸易的形成》,台北:《大陸雜誌》第64卷第2期,1982年2月;转引自《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陈明确说,他引用并予以批评的是蒋廷黻的观点,认为“用这些话来描述清代前期海洋贸易的性质并不正确”。陈同时也批评了“主张清代之贸易为朝贡贸易”的费正清。
    ⑤浜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第32-33頁。
    ⑥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出版会,2007年,第381頁。
    ①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355頁。
    ②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356-357頁。
    ③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380-381頁。
    ④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290頁
    ⑤岩井茂樹:《朝貢と条約》,《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19世紀》(《岩波講座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1巻》),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第137頁。
    ①万明:《明太祖外交诏令考略》,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②如万明:《明太祖外交诏令考略》、《明代外交诏令的分类考察》,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第23-49、50-68页。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洪武四年九月庚戌朔辛未,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277-1278页。
    ④《祖训录·箴戒》影印本,《明朝开国文献·第三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第1680-1681页。此影印本的底本为国立北平图书馆藏明钞本。
    ①参阅黄彰建:《论〈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黄彰建:《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31-32页。
    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丁卯朔壬辰,第750-751页。据明人陈建所著《皇明通纪》,此诏书是发给“安南、占城、高丽、日本各四夷君长”的。详见本章第二节的相关资料。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辛未,第787页。
    ④李治安:《西方人视野下的忽必烈大汗》,[美]莫里斯罗沙比著,赵清治译:《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⑤[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新全球史·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1页。
    ⑥参阅:杉山正明:《“帝国”の骨格》,山本有造編:《帝国の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第56頁。杉山认为:“在世界史上,可以说有非欧亚世界史时代和地球世界史时代这样两个阶段。如果考虑与之相对应的‘世界帝国’,在15世纪以前的蒙古帝国,在那以后的英帝国,可以分别冠之以‘世界帝国’之名”。
    ⑦刘迎胜曾指出:“元朝与西北诸藩国,以及西北诸汗国之间的关系,直至14世纪30年代以前,仍不能简单地处理
    ①[明]陈建:《皇明通纪皇明启运录》卷之四,钱茂伟点校《皇明通纪·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7-138页。
    ②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東京:校倉書房,1988年,第240-241頁。村井主要依据的是明朝使者仲猷祖闡、無逸克勤致日本天龍寺主持的信,其中回顾到明太祖最初遣使日本之事,云:“今我皇帝,奋迹淮甸,不数年间,收附豪杰,并有海内故首命使适日本通好,舟至境内,遇贼杀杀害来使,诏书毁溺”。参阅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七),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第349-351頁。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辛未,第787页。
    ④参阅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日本の中世10),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第181頁。
    ⑤参阅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第181-183頁。
    ①参阅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12页。
    ②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45-247頁。
    ③参阅佐藤進一:《南北朝の動乱》(《日本の歴史·第9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65年,第138-146頁。
    ①引自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第12页;另参阅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140-142页。
    ②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第10页。另据汪向荣同书第13页注释云:“从目下所能见到的史料来说,当时日本籍海盗,即倭寇之劫掠山东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否曾转掠到福建、广东则属疑问。但中国籍海盗和他们之间有勾结,有少数伙同流劫骚扰,则是可能的”。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洪武三年三月庚寅朔是月,第987-988页。
    ④参阅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第13-16页。
    ⑤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洪武四年十月庚辰朔癸巳,第1280-1282页。
    ①参阅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第14页。
    ②田中健夫:《足利将軍と日本国王号》,田中健夫編:《日本前近代の国家と対外関係》,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年,第6頁。
    ③参阅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第19页。
    ④参阅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第183頁。
    ⑤参阅杉本尚雄:《菊池氏三代》,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年,第161-163頁。
    ①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第75頁。
    ②金谷匡人:《海賊たちの中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第47頁。
    ③汉语里也有“海贼”一词,词典一般解释为“出没于海洋或沿海地区的盗贼”(参考《汉语大词典·第5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1230页),和“海盗”的解释基本相同。而本文此处对“海贼”的界定与此有所不同。
    ④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90页。
    ⑤参阅金谷匡人:《海賊たちの中世》,第1-5頁。
    ⑥参阅坂井藤雄:《懐良親王の生涯》,福岡市:葦書房,1981年,第109-123頁。
    ⑦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第119-120頁。
    ①参阅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第184-187頁。
    ②参阅荒木尚:《了俊略年譜》,荒木尚:《今川了俊の研究》,東京:笠間書院,1977年,第547頁。今川了俊在和歌的理论和创作方面也有深厚造诣和很高成就,有和歌理论著作、纪行随笔多种。
    ③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第186頁。
    ④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第184頁。
    ⑤参阅[美]彼得裘得安奈森著,王金旋译:《中世纪的日本大名—大内家族对周防国和长门国的统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⑥宋濂:《恭跋御制诗后》,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26页。
    ⑦宋濂:《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894页。
    ⑧参阅《宋濂全集前言》,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⑨《致延暦寺座主書並別幅》,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六),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155-160頁。
    ①《致延暦寺座主書並別幅》,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六》,第155-160頁。
    ②关于明朝使臣仲猷祖阐、无逸克勤一行赴日交涉的行踪和遭遇的尴尬处境,村井章介在《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二部第Ⅵ节《日明交渉史の序幕―幕府最初の遣使にいたるまで》、第Ⅶ节《春屋妙葩と外交―室町幕府初期の外交における禅僧の役割》中有缜密的考证和分析。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36-311頁。
    ③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54頁。
    ①村井该著此处的日文原文是:“これに懐良は説得され、臣と称して表をしたため、祖来という僧に託し、赵秩に同行して明へ赴かせた。一行は1371年10月、南京に至った”;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第184頁。
    ②参阅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第14页。
    ③参阅春屋妙葩編:《天龍開山夢牕正覚心宗普濟国師年譜》,收《夢窓国師語録》,上田正真刊印,元禄十三年(1700),第4册(貞字)第37頁。
    ①赵秩:《雲門一曲引序》,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第183-184頁。
    ②据村井章介介绍,《雲門一曲》有多种写本和印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以该所所藏誊写本(上村观光本)为底本,参校鹿王院1942年刊行的活字本,按年排列编入《大日本史料》。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
    275頁。本章所引《雲門一曲》,均据《大日本史料》。
    ③赵秩:《致芥室大善知識雲門禅隠大徳和尚》(癸丑十月初七日),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197-198頁。
    ④参阅蔭木原洋:《洪武帝期日中関係の研究動向と課題》,《東洋史訪》第2号,1996年3月。
    ⑤赵秩:《雲門一曲後序》(龍集癸丑十月四日壬申),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194頁。
    ⑥朱本:《餞偈》(龍集癸丑十月六日),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203頁。
    ⑦朱本:《餞偈》(龍集癸丑十月),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203頁。
    ①《汉书》卷五十四中记述汉朝使节苏武被匈奴扣留后,因不接受劝降,而被“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②春屋妙葩:《偈頌》(之二),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188頁。诗中的“贤孙”指赵秩,因赵称自己是著名书法家、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的后裔。
    ③参阅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184-185頁。
    ④[美]彼得裘得安奈森著,王金旋译:《中世纪的日本大名—大内家族对周防国和长门国的统治》,第63页。
    ⑤参阅[美]彼得裘得安奈森著,王金旋译:《中世纪的日本大名—大内家族对周防国和长门国的统治》,第58-66页。
    ①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68頁。村井还举出大内后来在对明朝的勘合贸易时与细川氏竞争主导权之事作为佐证,说明大内挽留赵秩是深有用心的。
    ②赵秩:《致芥室大善知識雲門禅隠大徳和尚》(癸丑十月初七日),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198頁。
    ③参阅陈小法:《佚存东瀛的赵秩诗篇》,《文献》,2005年第1期。
    ④赵秩:《致芥室堂頭大和尚法座》,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31頁。
    ⑤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51-269頁。
    ⑥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311頁。
    ⑦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64頁。
    ⑧赵秩:《偶作詩並序》,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四十),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第328頁。
    ⑨赵秩:《雲門一曲序》,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第185頁。
    ①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東京:集英社,1995年,第98、100頁。
    ②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第21页。(《明史》关于“持明天皇”记载说:“时良怀年少,有持明者,与之争立,国内乱”。)
    ③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81頁。
    ④参阅笠原英彦:《歴代天皇総覧》,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第249-251頁。
    ⑤参阅笠原英彦:《歴代天皇総覧》,第216-226頁。
    ⑥参阅佐久間重男:《明初の日中関係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洪武帝の対外政策を中心にして》,《北海道大学人文科学論集》第4号,1966年。
    ⑦参阅万明:《明初中外关系考论》,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第95-96页
    ①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245-248頁。
    ②如洪武八年秋日本僧人绝海中津(1334-1405年)为求撰写其师梦窗疏石碑铭事,请托归国后还俗出仕的克勤,克勤为此专门上奏太祖,明确说:“然人臣无外交,非奉敕旨不敢遽从其请”。参阅宋濂:《日本梦窗正宗普济国师碑铭》,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1011页。
    ③参阅陈小法:《明初祖阐、克勤使日缘考》,《明代研究》第9期,2006年,第35页。
    ④宗泐:《送祖阐克勤二师使日本》,[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⑤宗泐(1318-1391年):元末名僧,明初应太祖召,住天界寺,祖阐等出使前,宗泐“尝赋诗饯之,其诗上徹御览,遂俯赐和答诗”。(参阅宋濂:《恭跋御制诗后》,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926页。)
    ⑥宋濂:《恭跋御制诗后》,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926页。
    ⑦明太祖:《和宗泐韵》,[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第83页。
    ①克勤:《致延历寺座主书及别幅》,[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第226页。
    ②参阅葉貫磨哉:《入明僧椿庭海寿評伝》,《駒沢史学》第5号,1956年11月。
    ③参阅葉貫磨哉:《入明僧椿庭海寿評伝》,《駒沢史学》第5号,1956年11月。
    ④《本朝高僧伝·卷三·静禅三之十八·海寿伝》,转引自葉貫磨哉《入明僧椿庭海寿評伝》,《駒沢史学》第5号,1956年11月。
    ⑤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46頁。
    ⑥蔭木原洋:《洪武帝期日中関係の研究動向と課題》,《東洋史訪》第2号,1996年3月。
    ⑦蔭木原洋:《洪武帝期日中関係の研究動向と課題》,《東洋史訪》第2号,1996年3月。
    ①参阅春屋妙葩:《寄天寧瓦官両和尚詩並小序》,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四十),第315頁。
    ②参阅春屋妙葩:《寄大明瓦官無逸講師》,收入《智覚普明国師語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四十),第319頁。
    ①参阅克勤:《致延历寺座主书并别幅》,[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第224-225页。
    ②参阅克勤:《致延历寺座主书并别幅》,[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第225-226页。
    ③参阅[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第227页;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六),第155頁。
    ④参阅[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第227页。
    ⑤参阅《門葉記》(12世纪前半至15世纪前半延历寺青莲院记录集成)卷二六·“門主行状”三,转引自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43頁。
    ①参阅《続本朝通鑑》,转引自湯谷稔:《日明勘合貿易資料》,東京:国書刊行会,1983年,第2頁。《本朝通鑑》是日本江户时期德川幕府主导编纂的汉文编年体通史,分为前编、正编、续编三编310卷,由所谓“神代”记录至后阳成天皇时期。
    ②据《花営三代記》,转引自湯谷稔《日明勘合貿易資料》,東京:国書刊行会1983年,第2頁。
    ③据《明使仲猷无逸尺牘》,转引自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七),第349頁。
    ④据《明使仲猷无逸尺牘》,转引自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七),第350頁。
    ⑤参阅克勤:《諸偈類要叙》、祖阐:《諸偈類要跋》,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七),第
    352-353頁。
    ⑥参阅《空華集》“昭上人更字説”,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七),第353頁。
    ⑦有关斯波义将的简介,参阅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国史大辞典》(第7巻),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第54-55頁,“斯波义将”条。
    ⑧参阅[日]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275页。
    ⑨《明使仲猷无逸尺牘》,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七),第349-351頁。
    ①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48-249頁。
    ②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43-244頁。
    ③参阅《続本朝通鑑》,转引自湯谷稔:《日明勘合貿易資料》,第2頁。
    ④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49-250頁。
    ⑤参阅宋濂:《恭跋御制诗后》,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926页。
    ⑥参阅宋濂:《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894页。据此序文,祖阐一行滞留博多时,幕府即有“延阐住持天龙寺,无逸独先还”的方案,被无逸拒绝,表示“必期与阐俱”。
    ⑦在《明使仲猷无逸尺牘》,即致清溪通彻信里曾说:“祖阐虽不与使职,同其赏罚”,表明祖阐与克勤的身份有所不同,克勤是正式的使臣。但祖阐在信中明确表示与克勤共进退的态度,如出使无果,自己有“辱身辱宗教之罪,谅不能自活矣”。
    ⑧据春屋妙葩:《與可庸别駕書並詩》(日本北朝应安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祖阐一行是十月末从京洛乘船转往博多的。该信收入《雲門一曲》,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四十),第311頁。
    ①宋濂:《送无逸公出使还乡省亲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895页。
    ②参阅宋濂:《日本梦窗正宗普济国师碑铭》,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1011页。
    ③关于无逸克勤还俗出仕之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洪武九年六月壬子记云:“以华克勤为考功监丞。克勤,绍兴萧山人,少学浮屠,洪武四年选至京,奉使日本,还奏对称,旨赐白金百两,命复姓氏,授以是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洪武九年六月甲申朔壬子,第1777页。)
    ④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洪武七年六月乙未朔,1581页。
    ⑤参阅宋濂:《恭跋御制诗后》,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926页。
    ⑥参阅宋濂:《送无逸勤公出使还乡省亲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894页。
    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洪武七年六月乙未朔,第1581-1582页。
    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洪武七年六月乙未朔,第1582页。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十三,洪武十三年九月己未朔甲午,第2112页。
    ④田中健夫:《中世対外関係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第63頁。本段译文引自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151-152页。
    ⑤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第152页。
    ⑥参阅橋本雄:《日本国王と勘合貿易》,東京:NHK出版,2013年,第71頁。
    ⑦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洪武七年六月乙未朔,第1582页。
    ⑧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洪武七年六月乙未朔戊午、卷九十六洪武八年正月辛
    ①宋濂:《日本瑞龙山重建转法轮藏禅寺记》,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第二册),第1016-1017页。
    ②参阅森茂暁:《南北朝期公武関係史の研究》,東京:文献出版,1984,第280-287頁。
    ③参阅[日]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佛教交通史》,第335页。
    ④参阅田中健夫:《中世対外関係史》,第60頁;佐久間重男:《日明関係史の研究》,第67頁。
    ①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来贡使节自称受“良怀”所遣,二是《明太祖实录》编者未做细致分辨的误记。例如,村井章介曾指出,《实录》叙洪武二年赵秩出使日本,“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一句,应该是《实录》编者根据后来给良怀的封号加上去的,因赵秩出使时,“良怀尚未奉表入贡,没有理由称呼其为日本国王”。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269頁。
    ②参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四,洪武十三年十二月丁巳朔是月,第2135页。
    ③参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八,洪武十四年七月甲申朔戊戌,第2173-2177页。
    ④朱元璋于1368年“春正月乙亥”即皇帝位,建元洪武,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驾崩,但继位的建文帝以次
    年(1399年)为建文元年,故洪武一朝实有三十一年(参考《明史》本纪第二、第三、第四)。但永乐帝朱棣曾“削去建文年号,将建文一至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今本《太祖实录》后面还附有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共四年的史事,这是万历时补修的朱允炆建文朝的历史”。(参阅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①参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八,洪武十四年七月甲申朔戊戌,第2173-2177页。
    ②参阅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九十,洪武七年六月乙未朔,第1582页。
    ③关于足利义满亲自理政时期幕府和朝廷的关系,参阅森茂暁:《南北朝期公武関係史の研究》,第249-311、493-515頁。
    ④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87頁。
    ①橋本雄:《日本国王と勘合貿易》,第73頁。
    ②参阅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第87-88頁。
    ①本论前二章已经说明,明朝的朝贡体制有其灵活性,被接受的朝贡国里亦有未册封者,但总体说来,朝贡-册封是此体制的主要形态。
    ②[日]檀上宽著,王霜媚译:《明朝初期的海禁与朝贡》,[日]森正夫等编,周绍泉、栾成显等译:《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99页。另,参阅陈尚胜:《明代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三,洪武十六年四月甲戌朔乙未,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2399页。
    ④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第2册),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第795页
    ⑤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⑥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第81-82页。
    ⑦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一,洪武十五年正月辛巳朔甲申,第2222-2223页。
    ②引自近藤瓶城編:《続史籍集覧》(第一冊),京都:臨川書店,1969年,第365-366頁。
    ①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33-34页。
    ②引自湯谷稔:《日明勘合貿易資料》,東京:国書刊行会1983年,第89頁。
    ③[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页。
    ①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東京:集英社,1995年,第108頁。
    ②参阅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554頁。
    ③应永八年(1401)中原康富刚刚两岁,当然不可能写日记,据矢野太郎考证,这一部分日记是其父亲中原英隆所写。参阅矢野太郎:《康富記解題》,増補史料大成刊行会編:《康富記》(一),京都:臨川書店,1975年,(康富記解題)第2頁。
    ④参阅増補史料大成刊行会編:《康富記·一》,京都:臨川書店,1975年,第3頁。
    ⑤建文帝的诏书收于《善隣国宝記》,参阅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08-110頁。
    ⑥参阅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165-166页。
    ①参阅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12-114頁。
    ②参阅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16-118頁。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八永乐三年十一月癸巳朔辛丑、卷五十永乐四年正月壬辰朔己酉、卷六十七永乐五年五月甲寅朔己卯、卷七十九永乐六年五月乙酉朔葵丑,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733、751、941、1061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二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345页。
    ⑤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宗实录》卷五十,永乐四年正月壬辰朔己酉,第751-754。
    ⑥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東京:集英社,1995年,第122頁。
    ①参阅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第157-158页。
    ②《世宗实录》卷十宣祖二年十月丙申朔癸卯,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刊行:《李朝実録》(第七冊世宗実録第一),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56年,第161頁。
    ③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02-204頁。
    ④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第58-59页。另,在足利义满的上书和建文帝的诏书中,分别列有日本的贡物及明朝的回赐。日本的进献有:“金千两、马十匹、薄样千贴、扇百本、屏风三只、铠一领、筒丸一领、剑十腰、刀一柄、砚筥一合、同文台一个”。相比之下,明朝的回赐只记有“锦绮二十匹”,并不符合“册封-朝贡”体制当中“厚往薄来”的惯例。
    ⑤近藤瓶城編:《続史籍集覧》(第一冊),京都:臨川書店,1969年,第365-366頁。
    ①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第70页。
    ①这两份文书的内容被收录于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東京:内外書籍株式会社,1942年,第309-312頁;湯谷稔:《日明勘合貿易史料》,東京:国書刊行会,1983年,第77-81頁,“徳川文書·明主賜足利義満”。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二七册),第8345页。
    ③[明]郑若增撰,李志忠点校:《筹海图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6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二七册),第8345-8346页。
    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永乐十五年十月癸未朔乙酉、卷一百九十九永乐十六年四月辛巳朔乙巳,第2035-2036、2077页。
    ②参阅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東京:集英社,1995年,第559頁;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44-46页;[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26-527页。木宫文中将岛津丰久及其祖父误记成了同一个名字。
    ③参阅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37-138頁。
    ④足利义持要元容西堂转告明朝使者的文书内容载于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38-144頁。
    ⑤参阅《遣朝鲜书》,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34-136頁。
    ⑥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40頁。
    ⑦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東京:集英社,1995年,第142-144頁。
    ①参阅[日]竹越与三郎:《日本经济史·卷1》(东京:平凡社,1936年,第686-696页),转引自张声振、郭洪茂:《中日关系史》(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15页。
    ②参阅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193-194页。
    ③1423年足利义持出家时,曾把将军位置禅让给他的儿子足利义量,1425年,名义上的第五代将军义量病死,将军一职空缺,幕府政务实际上仍由义持主掌。
    ④参阅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9-102页。
    ⑤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第66页。
    ⑥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第13卷),第97页。
    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宣宗实录》卷八十六,宣德七年正月辛酉朔丙戌,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991页。
    ②参阅[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二七册),第8347页;木宮泰彦:《日支交通史》(下巻),東京:金刺芳流堂,1927年,第319頁;塙保己一原編,太田藤四郎補編:《満済准后日記·下》(《続群書類従補遺一》),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会,1958年,第392-393、404、409、412頁。永享四年六月三日、五日、七月八日、八月四日、十九日条。
    ③参阅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東京:集英社,1995年,第564頁;塙保己一原編,太田藤四郎補編:《満済准后日記(下)》,第584-585頁,永享六年六月五日条。
    ④塙保己一原編,太田藤四郎補編:《満済准后日記(下)》,第587-588頁,永享六年六月十五日条。中文翻译引自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第172页。
    ①塙保己一原編,太田藤四郎補編:《満済准后日記(下)》,第603-604頁,永享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条。中文翻译引自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第173页。
    ②塙保己一原編,太田藤四郎補編:《満済准后日記(下)》,第575-577頁,永享六年五月十二日条。中文翻译转引自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第172页。
    ③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另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5页。
    ④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88页。
    ①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83页。
    ②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第13卷),第104页。
    ③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第85页;另见: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85页。
    ④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06-216、220-224頁。
    ⑤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70-471页。
    ⑥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第306页。
    ⑦参阅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186-197页。
    ⑧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89页。
    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五景泰四年十一月癸丑朔甲寅、卷二百三十六景泰四年十二月癸未朔甲申,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5121、5139-5141页。
    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七,景泰五年正月癸丑朔乙丑,第5163页。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六景泰四年十二月癸未朔甲申、卷二百三十七景泰五年正月癸丑朔乙丑、卷二百三十八景泰五年二月壬午朔乙巳,第5139-5141、5163、5192页。
    ④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98-200頁。
    ⑤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34頁。
    ⑥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40頁。
    ⑦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68頁。
    ①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82-284頁。
    ②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10頁。
    ③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02頁。
    ①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14-116頁。
    ②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204頁。
    ③参阅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第178-184頁。
    ①竹内理三編:《蔭凉軒日録·三》(増補続史料大成·第二十三巻),京都:臨川書店,1986年,第11-12頁,長享元年十月二十九日条。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二七册),第8348-8349页。细川氏和大内氏的争贡原委详参阅木宮泰彦:《日支交通史》(下巻),第332-333頁。
    ③参阅[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二七册),第8350页;木宮泰彦:《日支交通史》(下卷),第331頁,《遣明勘合貿易一覧表》;湯谷稔編:《日明勘合貿易史料》,東京:国書刊行会,第635頁,《日明勘合貿易年表》。
    ④[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録》,第71页。
    ⑤[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録》,第71页。
    ①佐々木銀彌:《東アジア貿易圏の形成と國際認識》,转引自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第196-197页。
    ②昭和二年(1927),古贺十二郎根据多种抄本校订的《长崎实录大成》(正编)由藤木博英社印行,昭和四十八年(1973)经过丹羽漢吉、森永種夫的再校订,收入《長崎文献叢書》(第一卷·第二集),长崎市:长崎文献社,1973年12月出版。
    ③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3年,第242頁。(日本永禄年间:1558-1569;元龟年间:1570-1572;天正年间:1573-1591;庆长年间:1596-1614。)
    ①参阅[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1-132页。
    ②参阅林屋辰三郎:《天下一統》(《日本の歴史》第12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66年,第102-104頁。
    ③林屋辰三郎:《天下一統》(《日本の歴史》第12卷),第344頁。
    ④林屋辰三郎:《天下一統》(《日本の歴史》第12卷),第443頁。
    ①林屋辰三郎:《天下一統》(《日本の歴史》第12卷),第12-13頁。
    ②韩东育:《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③林屋辰三郎:《天下一統》(《日本の歴史》第12卷),第457頁。
    ④参阅姜在彦:《歴史物語朝鮮半島》東京:朝日新聞社,2006年,第169-174頁。
    ⑤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東京:集英社,1995年,第374頁。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第二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357页。
    ①参阅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535页。
    ②伴信友:《中外経緯伝》,转引自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第140-142页。
    ③引自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東京:内外書籍株式会社,1942年,第423-425頁。
    ④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第427頁。
    ⑤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第428-430頁。
    ①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第441-444頁。
    ②参謀本部編:《日本戦史朝鮮役》,東京:村田書店,1978年,文書篇,第160頁。
    ①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第293-294頁。
    ②[日]坂本太郎著,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日本史概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67页。
    ③参阅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649页,注41。
    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神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七,万历二十二年九月丙子朔甲申,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5124-5125页。
    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神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七,万历二十二年九月丙子朔甲申,第5125页。
    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神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七,万历二十二年九月丙子朔庚寅,第5128-5129页。
    ②例如:日本庆长十五年十二月(1611年1月),幕府官员本多正纯委托明朝商人周性如转交福建巡抚陈子贞的书信,異国日記刊行会編:《影印本異国日記―金地院崇伝外交文書集成―》,東京:東京美術,1989年,第14-15頁。
    ③鹿児島県歴史資料センター黎明館編:《鹿児島県史料》(旧記雑録後編三),東京:厳南堂書店,1983年,第502-503頁。
    ④参阅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国史大辞典》(第7巻》,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第103、118-119頁,“岛津忠恒”条、“岛津义久”条、“岛津义弘”条。
    ①渡辺美季:《鳥原宗安の明人送還》,大阪歴史学会編:《ヒストリア》,大阪:大阪歴史学会,2006年11月,第202号,第140頁。
    ②鹿児島県歴史資料センター黎明館編:《鹿児島県史料》(旧記雑録後編三),第502-503頁。
    ③《征韓録巻六都司渭浜茅国科帰唐之事》,转引自渡辺美季:《鳥原宗安の明人送還》,第154頁。
    ④例如[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20-621页。
    ⑤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四十八,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壬申朔戊戌,第6510页。
    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五十四,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庚午朔甲戌,第6619-1120页。
    ①渡辺美季:《鳥原宗安の明人送還》,第150頁、第154頁。
    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一,万历三十四年四月壬辰朔癸卯,第6953-6954页。
    ③《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八宣祖三十六年正月戊午朔己未、卷一百六十宣祖三十六年三月丁巳朔庚辰,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刊行:《李朝実録》(第三十冊宣祖実録第四),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61年,第
    111、135頁。
    ④《続本朝通鑑》,载于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344頁。
    ①《異国日記》,《南聘紀考》,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四),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3年,第
    418-420頁;異国日記刊行会編:《影印本異国日記―金地院崇伝外交文書集成―》,第128頁。
    ②[明]夏子阳、[明]王士祯:《使琉球录》,[明]陈侃等撰,吴幅员编:《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三辑·55》),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第213-214页、223-224页。
    ②例如[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第624页。
    ①《南聘紀考》,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四),第419-420頁。
    ②参阅《島津家覚書》、《寛政重修諸家譜》、《島津國史》、《西藩野史》,载于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四),第201-202頁。
    ①鹿児島県歴史資料センター黎明館編:《鹿児島県史料》(旧記雑録後編4),第353-354頁。
    ③《南浦文集》,载于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十一),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8年,第71-72頁。
    ④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巻),東京:株式会社ぺりかん社,1979年,第130-131頁。
    ①本节据此将之称为“遣大明国书”。
    ②異国日記刊行会編:《影印本異国日記―金地院崇伝外交文書集成―》,第14-15頁。另,崇传对该文书其他段落的文字及全文的格式也进行了修改,参见本论文所附第4-1图。
    ③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Toby)著,速水融永、積洋子、川勝平太譯:《近世日本の国家形成と外交》,東京:創文社,1991年,第55-56頁。
    ④参阅何慈毅:《江户初期德川幕府外交及其理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8卷第6期,2005年。
    ①《羅山先生集附録》、《外国入津記》,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七),第850-851頁。
    ②《说文·贝部》:“賨,南蛮赋也。”《晋书·李特载记》:“巴人呼赋为賨。”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10),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第278页。
    ③何慈毅:《明清时期日本琉球关系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61页。
    ④《国语·楚语上》:“‘蛮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韦昭注:‘賓,服也。’”《盐铁论·相刺》:“南畏楚人,西賓秦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10),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第212页。
    ⑤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第179頁。
    ⑥藤井譲治:《十七世紀の日本―武家の国家の形成》,《岩波講座日本通史·第12巻》,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第38-41頁。
    ⑦荒野泰典:《江戸幕府と東アジア》(日本の時代史14),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年,第47頁。
    ①托比将“三代”理解为家康、秀忠、家光三代,笔者认为这是对原文的误解。参阅: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Toby)著,速水融永、積洋子、川勝平太譯:《近世日本の国家形成と外交》,第57頁。
    ②異国日記刊行会編:《影印本異国日記―金地院崇伝外交文書集成―》,第14-15頁。
    ③参阅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年,第60-64頁。
    ④中村孝也:《新訂徳川家康文書の研究》(下巻之一),第90頁。
    ①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巻),第131頁。
    ②何慈毅:《江户初期德川幕府外交及其理念》,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8卷第6期,2005年。
    ①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巻),第131頁。
    ②《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第556-561頁。
    ③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第556-561頁。
    ①参阅黒板勝美編:《徳川実紀·第二篇》(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第三十九卷),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第415、417頁。
    ②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巻),第44頁。
    ③《羅山文集》,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第344-345頁。
    ①石井良助編:《徳川禁令考》(Ⅵ),東京:創文社,1981年,第375-379頁;需要指出的是,1635年以后,日本船可以从对马藩前往朝鲜,从萨摩藩前往琉球。(笔者注)
    ②关于德川初期幕府对中国交涉政策的转变的详细论述请参阅王来特:《朝贡贸易体系的脱出与日本型区域秩序的构建》,《日本学刊》,2012年第6期。
    ①和田久徳:《東南アジアの都市と商業マラッカ国の場合》,木村尚三郎編:《中世の都市》(中世史講座3),東京:学生社,1982年,第265-266頁。
    ②Athony Reid: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1450-1680Volume Two.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London,1993,Preface,pp.13-15,pp.10-16,pp.202-208.
    ③鈴木恒之:《東南アジアの港市国家》,岸本美緒編:《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16-18世紀》(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3),東京:株式会社岩波書店,1998年,第195-198頁。
    ①岸本美緒:《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16-18世紀》(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3),東京:株式会社岩波書店,1998年,第13-15頁。
    ②[明]郑晓撰,李致忠点校:《今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5页。
    ③岸本美緒:《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16-18世紀》(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3),第16-18頁。
    ①[明]徐阶:《世经堂集》,转引自郑樑生:《明代中日關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507页。
    ②[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71页。
    ③岸本美緒:《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3),第18頁。
    ④参阅[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1-132页。
    ②参阅周爱萍:《日本德川时代货币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2-75页。
    ③参阅デニス·フリン(Dennis Flynn)著,秋田茂、西村成雄編:《グローバル化と銀》,東京: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2010年,第100頁。
    ④参阅デニス·フリン(Dennis Flynn)著,秋田茂、西村成雄編:《グローバル化と銀》,第74、100頁。
    ⑤参阅周爱萍:《日本德川时代货币制度研究》,第99-100页。
    ⑥周爱萍:《日本德川时代货币制度研究》,第100、108-109页;安国一良:《近世初期の撰銭令をめぐって》,歴史学研究会編:《越境する貨幣》,東京:青木書店,1999年,第142-145頁。
    ⑦岩生成一:《江戸時代に於ける銅銭の海外輸出に就いて》,《史学雑誌》,第39編第11号,1928年。
    ①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年,第288頁;岩生成一:《江戸時代に於ける銅銭の海外輸出に就いて》,《史学雑誌》,第39編第11号,1928年。
    ②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347、366頁。
    ③岩生成一:《江戸時代に於ける銅銭の海外輸出に就いて》,《史学雑誌》,第39編第11号,1928年。
    ④太田勝也:《朱印船貿易末期の奉書船制度について》,《社会文化史学》(39),1998年12月。
    ⑤中村孝也:《新訂徳川家康文書の研究》(下巻之一),東京:日本学術振興会,1980年,第94-96頁。
    ①根据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127頁,“第二表”所载内容整理制成。
    ②参阅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149-167頁。又,永積洋子认为,所谓“西洋”未必是一个特定的地点,而可能是某一区域的泛指。参阅永積洋子:《朱印船》,東京:吉川広文館,2001年,第51頁。
    ③参阅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128頁。
    ④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289頁。
    ⑤根据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380-382頁所载数据及文献内容整理制成。一贯≈3.75kg。
    ①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344頁。传教士记录的原文中“中国”与“日本”的位置被颠倒误记,岩生在引用的同时对此进行了纠正。
    ②何乔远:《开洋海议》,傅衣凌、陈枝平:《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③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362-363頁。
    ④何乔远:《开洋海议》,傅衣凌、陈枝平:《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⑤[明]徐光启撰,朱维铮、李天纲主编:《徐光启全集》(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3页。
    ⑥参阅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357-360頁。
    ①参阅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1972年,第8-9頁。
    ②根据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雑誌》第62編11号,1953年11月)所载内容整理制成。
    ③参阅永積洋子、武田万里子:《平戸オランダ商館イギリス商館日記碧眼のみた近世の日本と鎖国への道》,東京:株式会社そしえて,1981年,第11-12頁。
    ①根据加藤栄一:《成立期の糸割符に関する一考察》,藤野保編:《対外関係と鎖国》,東京:雄山閣出版,1995年,第86頁,第4表;加藤栄一:《幕藩制国家の形成と外国貿易》,東京:校倉書房,1993年,第174頁,表10所载
    ①参阅藤井譲治:《江戸開幕》(日本の歴史12),第157-159頁。
    ②德川初期,幕府特许一些商人进行海外贸易,并向其船只颁发“朱印状”作为许可证,所以这些商船又被称作“朱印船”;参阅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年,第60頁。
    ③《長崎御用書物古集記》、《長崎大記》、《長崎雑話》,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六),第172頁。
    ①参阅永積洋子、武田万里子:《平戸オランダ商館イギリス商館日記碧眼のみた近世の日本と鎖国への道》,東京:株式会社そしえて,1981年,第11-12頁。
    ②《異国日記》,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十),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7年,第112、114-115頁。
    ③《異国日記》,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十),第177-181頁;中村孝也:《新訂徳川家康文書の研究》(下巻之一),第741-742頁。
    ④朝尾直弘:《朝尾直弘著作集》(第五巻),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第146-147頁。
    ①岩生成一:《鎖国》(日本の歴史·14),東京:中央公論社,1966年,第279頁。
    ②参阅岩生成一:《鎖国》(日本の歴史·14),第278頁;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436-437頁。
    ③藤井譲治:《江戸開幕》(日本の歴史12),第157-158頁。
    ④永積洋子:《朱印船》,第71頁。
    ⑤永積洋子:《朱印船》,第71頁。
    ⑥参阅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国史大辞典》(第11巻),東京:吉川弘文館,1990年,第1077-1078頁,“平山常陳事件”条。
    ⑦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十四),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43年,第1頁。
    ①根据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十四),第5、17、46、91、116、117頁所载文档内容整理制成。
    ②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十四),第118-120頁。
    ③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十四),第120-121頁。
    ④《異国日記》,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十七),東京:東京大学,1956年,第357-359頁。
    ①永積洋子、武田万里子:《平戸オランダ商館イギリス商館日記碧眼のみた近世の日本と鎖国への道》,第
    114-115頁。
    ③《外藩書翰》,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481-483頁。
    ④《外藩書翰》,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一),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1年,第589-590頁。
    ⑤《歴朝要紀》,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二),第555-556頁。
    ⑥《異国近年御書草案》,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二),第556頁。
    ①《外藩書翰》、《異国来翰認》,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2年,第557-559頁。
    ②《異国近年御書草案》,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第560頁。
    ③《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第488頁。
    ④《異国日記》,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二十九),東京:東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史料編纂所,1929年,第699-702頁;《大日本史料》将此封书信的发信人“安南国大都统”认定为是藜维新(1588-1619年),即越南后黎朝君主。
    ⑤参阅《異国日記》,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二十九),第702-705頁。
    ⑥《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第493-494頁。
    ⑦参阅[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第210、212-214页。
    ⑧《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第494-495頁。
    ①《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第496頁。
    ②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年,第288頁;岩生成一:《江戸時代に於ける銅銭の海外輸出に就いて》,《史学雑誌》,第39編第11号,1928年。
    ③《和漢寄文》,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第496頁。
    ④参阅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7年,第113-114、189-193頁。
    ⑤[英]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上册),第176-178、519页。
    ⑥《外藩書翰》,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一),第634頁;按《外藩通書》的解说,此次的暹罗
    ①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第113-114頁。
    ②《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七),第5頁。
    ③参阅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127頁,第二表。
    ④《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六),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484頁。
    ⑤《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七),第7-8頁。
    ⑥《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七),第9頁。
    ⑦《異国日記》,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六),第484-485頁。
    ⑧参阅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127頁,第二表。
    ①萨摩藩岛津氏攻伐琉球的前后记事参阅《平均始末》,《中山王来朝》,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一),東京:国書刊行会,1912年,第15-39頁;《中山世譜》(卷七),伊波普猷、東恩納寛惇、横山重編:《琉球史料叢書》(第四),東京:井上書房,1962年,第110頁;《中山世譜·附卷一》,伊波普猷、東恩納寛惇、横山重編:《琉球史料叢書》第5頁。
    ②参阅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第537-541頁;《有馬家代々墨付寫》、《久能文書》、《日本耶蘇會年報》,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六),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4年,第132-139頁。
    ③参阅岩生成一:《鎖国とオランダ商権の拡張》,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第435-457頁。
    ②浜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第32-33頁。
    ③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出版会,2007年,第381頁。
    ①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355頁。
    ②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356-357頁。
    ③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380-381頁。
    ④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290頁。
    ⑤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神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七,万历二十二年九月丙子朔甲申,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5124-5125页。
    ⑥[清]包世臣:《安吴四种》(《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卷26第6页。
    ①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往市”贸易并不是当时中日之间物资流动的唯一途径,通过朝鲜、琉球以及欧洲人的贸易网络,物资的移动是多渠道的,而这也正是促成中日双边“往市”贸易模式形成的因素之一。参考本论文第六章第四节。
    ②石井良助編:《徳川禁令考》(Ⅵ),東京:創文社,1981年,第375-379頁。
    ③朝尾直弘:《はじめに―鎖国のとらえかた―》,朝尾直弘:《朝尾直弘著作集》(第五巻),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第3-4頁。
    ④朝尾直弘:《はじめに―鎖国のとらえかた―》,朝尾直弘:《朝尾直弘著作集》(第五巻),第3-4頁。
    ⑤真栄平房昭:《“鎖国”日本の海外貿易》,朝尾直弘編:《世界史のなかの近世》(日本の近世第1巻),東京:中央公論社,1991年,第141頁。
    ①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Toby)著,速水融、永積洋子、川勝平太譯:《近世日本の国家形成と外交》,東京:創文社,1991年,第22頁;森末義彰、市古貞次、堤精二編:《国書総目録》(3),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第692頁。
    ②朝尾直弘:《鎖国制の形成》,朝尾直弘:《朝尾直弘著作集》(第五巻),第208頁。
    ③朝尾直弘:《元和二年の秋》,朝尾直弘:《朝尾直弘著作集》(第五巻),第11-12頁。
    ②参阅宗家記録《朝鮮渡銀位御願之通往古銀被蒙仰候記録》,转引自速水融、宮本又郎編:《経済社会の成立》(日本経済史1),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第155-156頁。
    ③参阅速水融、宮本又郎編:《経済社会の成立》(日本経済史1),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第156頁。
    ①中村孝也:《新訂徳川家康文書の研究》(下巻之一),東京:日本学術振興会,1980年,第622頁。
    ②中村孝也:《新訂徳川家康文書の研究》(下巻之一),第641頁。
    ①《宣祖实录》卷三十宣祖二十五年九月戊午朔甲戌,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刊行:《李朝実録》(第廿七冊宣祖実録第一),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86年,第383頁。
    ②参阅《宣祖实录》卷五十二宣祖二十七年六月戊申朔庚戌、卷五十六宣祖二十七年十月乙巳朔乙卯、卷六十六宣祖二十八年八月辛丑朔乙巳、卷七十一宣祖二十九年正月戊辰朔丁酉,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刊行:《李朝実録》
    (第廿八冊宣祖実録第二),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87年,第93、173、347-348、450頁。另参考陈文寿:《从壬辰战争到明清交替之清、朝鲜、日本》,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18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③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三十三,崇德二年正月辛丑朔戊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31页。
    ④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崇德七年四月庚子朔,第813页。
    ⑤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二册)《清太宗实录》卷六十四,崇德八年三月甲午朔,第883页。
    ⑥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三册)《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一,顺治二年十一月己酉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6页。
    ①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三册)《清世祖实录》卷三十,顺治四年二月壬申朔癸未,第251页。
    ②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三册)《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二,顺治四年六月庚午朔丁丑,第267页。
    ③张寿镛编:《清朝掌故汇编》(内编卷十九·户政十·钱法一),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514页。
    ①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東京:岩波書店,1957年,第84頁。中文译文参考[日]松浦章著,孙世春译:《满文档案和清代日中贸易》,《日本研究》,1985年01期。
    ②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第86頁。中文译文参考[日]松浦章著,孙世春译:《满文档案和清代日中贸易》,《日本研究》,1985年01期。
    ③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第96頁。中文译文参考[日]松浦章著,孙世春译:《满文档案和清代日中贸易》,《日本研究》,1985年01期。
    ④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第121頁。中文译文参考[日]松浦章著,孙世春译:《满文档案和清代日中贸易》,《日本研究》,1985年01期。
    ⑤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第99、113頁。
    ⑥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第114頁。
    ①参阅榎一雄編(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説):《華夷変態》(上冊),東京:東方書店,1981年,第5-10頁。
    ②参阅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11-13頁。
    ③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第116-117頁。
    ④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第121頁。
    ⑤黒板勝美編:《徳川実紀》(第三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第460-461頁。
    ⑥参考本论文第五章第五节。
    ①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三册)《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二,顺治十二年六月甲寅朔壬申,第724页。
    ②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三册)《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顺治十三年六月戊寅朔癸巳条,第789页。
    ③[清]崑岡等修,刘啟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百七十六·刑部·兵律关津),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八〇九(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4页。
    ④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雑誌》第62編11号,1953年11月,《日本来航支那船数
    表(1611-1647)》。
    ①根据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雑誌》第62編11号,1953年11月)所载《長崎来航支那船輸入生糸数量表(1637-1683)》内容整理制成。其中“生丝”包括白丝和其他生丝类产品。
    ②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98頁。
    ③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166頁。
    ①根据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雑誌》第62編11号,1953年11月)所载《長崎来航支那船出地別船数表(1647-1700)》内容整理制成。
    ①根据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雑誌》第62編11号,1953年11月)所载《長崎来航支那船輸入生糸数量表(1637-1683)》内容整理制成。其中“生丝”包括白丝和其他生丝类产品。
    ②加藤栄一:《幕藩制国家の形成と外国貿易》,東京:校倉書房,1993年,第223頁。
    ③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雑誌》第62編11号,1953年11月。
    ①参阅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22页。
    ③参阅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68页;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北京:中华书局,1948年,第3-5页。另,参考全汉昇:《清代云南铜矿工业》,全汉昇:《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①刘序枫:《清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上册),第100页,“表1”。
    ②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第4页。
    ③刘序枫:《清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上册),第137页,“附表一”。
    ④如陈东林:《康雍乾三帝对日本的认识及贸易政策比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1期。《華夷変態》,林春勝、林信篤于日本正保元年(1644年)至享保九年(1724年)编辑,汇集“风说书”,即来自海外的情报信息而成。
    ⑤《覚》、《申上覚》、《覚》,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491-496頁;《長崎御役所留》,太田勝也編:《近世長崎対外関係史料》,京都:思文閣,2007年,第125-126頁。
    ⑥[清]刘良璧编修:《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四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印行,1961年,第355页。
    ①《申上覚》,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492-493頁。
    ②《両官人へ以検使帰帆之儀申渡候節返答並検使へ挨拶仕候覚》,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500-501頁。
    ③《覚》,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496頁。
    ④《長崎御役所留》,太田勝也編:《近世長崎対外関係史料》,第124-125頁。
    ⑤《両官人へ以検使帰帆之儀申渡候節返答並検使へ挨拶仕候覚》,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498頁。
    ①上田正昭、西澤潤一、平山郁夫、三浦朱門監修:《日本人名大辞典》,東京:講談社,2001年,第205頁。
    ②《肃宗实录》卷三十八上肃宗二十九年五月乙巳朔庚申,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刊行:《李朝実録》(第四十冊粛宗実録第二),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64年,第501頁。
    ③《肃宗实录》卷三十八上肃宗二十九年五月乙巳朔庚申,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刊行:《李朝実録》(第四十冊粛宗実録第二),第501頁。
    ①村上直次郎訳注:《抄譯バタビヤ城日誌》(上巻),東京:日蘭交通史料研究会,1937年,第126頁。
    ②参阅中村質:《近世長崎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年,第86頁。
    ③参阅太田勝也:《長崎貿易》,東京:同成社,2000年,第48-49頁,“糸割符の語意”。
    ④相关先行研究的汇总分析请参阅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第141-152页。
    ⑤山脇悌二郎:《近世日中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0年,第92頁;石井良助編:《徳川禁令考》(Ⅵ),東京:創文社,1981年,第376頁。
    ⑥[日]村上直次郎原译,郭辉中译:《巴达维亚城日记》(第一册),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9年,第77页。
    ⑦参阅永積洋子、武田万里子:《平戸オランダ商館イギリス商館日記碧眼のみた近世の日本と鎖国への道》,東京:株式会社そしえて,1981年,第71-72頁。
    ①参阅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記》(譯文編之二·下),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75年,第29-30頁。
    ②参阅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記》(譯文編之二·下),第30-58頁;永積洋子、武田万里子:《平戸オランダ商館イギリス商館日記碧眼のみた近世の日本と鎖国への道》,第78-80頁。
    ①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第300、310、407頁。
    ②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第407頁;矢野仁一:《長崎市史》(通交貿易編東洋諸国部),大阪市:清文堂,1981年,第211-214頁;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第72頁;日本于贞享五年九月三十日(1688年
    10月23日)改元为元禄元年。
    ③矢野仁一:《長崎市史》(通交貿易編東洋諸国部),第211-214頁;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第72頁。
    ④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第259頁;松浦東溪著、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古今集覧》(下巻),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6年,第420頁。
    ⑤参阅石井良助編:《徳川禁令考》(Ⅵ),東京:創文社,1981年,第417-430頁。
    ⑥参阅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雑誌》第62編11号,1953年11月,《長崎来航支那船輸入額総計表(1642-1700)》;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第259-263頁;松浦東溪著、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古今集覧》(下巻),第420-423頁。
    ①根据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第259-262頁;松浦東溪著、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古今集覧》(下巻),第420-422頁所载文献内容进行整理并统计制成。
    ②荒野泰典著《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川勝守著《日本近世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以及Ronald Toby著《全集日本の歴史第9巻“鎖国”という外交》(東京:小学館,2008年)等先行研究均对江户时期日本型区域秩序的构建与推行进行过详细阐述。
    ③参阅永積洋子編:《唐船輸出入品数量一覧1637-1833年―復元唐船貨物改帳帰帆荷物買渡帳―》,東京:創文社1987年,第254-260頁。
    ①参阅佐々木達夫:《陶磁》(日本史小百科29),東京:近藤出版社,1991年,第196、204頁;又参阅永竹威,矢部良明:《伊万里》(日本陶磁大系第19巻),東京:平凡社,1989年,《伊万里磁器関連年表》。
    ②参见本论文所附第6-1图。
    ①根据櫻庭美咲、フィアレシンシア編:《オランダ東インド会社貿易史料にみる日本磁器》(福岡:九州産業大学
    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ンム柿右衛門様式陶芸研究センター,2009年)所载资料内容进行整理并统计制成。备注:本表格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日本出岛商馆贸易记录《分类账》和《发货单》所载瓷器输出记录制成。表格数据以《分类账》的记录为基础,其中1651年、1657年、1661年、1662年的数据以《发货单》的记录补全。1659年的输出总价《分类账》中的记录是1705.3两,《发货单》中的记录是1704.8两,本表格采用前者的数据。此外,若本表格中某年份的“数量”以及“总价”的数值为“0”,则是当年东印度公司没有在日本采购瓷器,若标记为“无记录”,则是公司该年度的采购记录缺失或损毁。又,分类账的荷兰文原文是“negotiejournalen”,日文译为“仕訳帳”,发货单的荷兰文原文是“facturen”,日文译为“送り状”。
    ②櫻庭美咲,フィアレシンシア編:《オランダ東インド会社貿易史料にみる日本磁器》,福岡:九州産業大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ンム柿右衛門様式陶芸研究センター,2009年,第17-18頁。
    ③荷兰方面的个人买卖以及中国商船的输出情况虽然也有诸多记载,然而因为大多只记数量没有价格,不便于参考比较,所以本文没有采用;参阅有田町史編纂委員会編:《有田町史》(商業編·Ⅰ),佐賀県西松浦郡:有田町,1988年,第385-410頁。
    ④参阅T VOLKER:The Japanese porcelain trade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fter1683,Leiden:E.J.BRILL,1959,p.76;有田町史編纂委員会編:《有田町史》(商業編·Ⅰ),第351-369頁。
    ①永竹威,矢部良明:《伊万里》(日本陶磁大系第19巻),東京:平凡社,1989年,第112頁;图版38、43、47、62、69。
    ②小木一良:《新集成伊万里―伊万里やき創成から幕末まで―》,東京:株式会社里文出版,1993年,第310-311頁。
    ③例如大橋康二監修:《日本磁器ヨーロッパ輸出350周年記念パリに咲いた古伊万里の華》,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2009年,第23頁,图4,第25-28頁,图6-9,第30頁,图11,第66頁,图52,第68頁,图54,第82頁,图66,第88頁,图72,第106頁,图89,第119頁,图102。
    ④例如Christiaan J.A. J rg:Fine&curious:Japanese export porcelain in Dutch collections,Amsterdam:Hotei publishing,2003,p.89,图85a,p.120,图130a,p.121,图131a,p.122,图132a,p.132,图140a,p.139,图151a,p.203,图259a,p.245,图315a,p.246,图317a、318a,p.247,图319a,p.248,图321b;又後藤茂樹編:《世界陶磁全集》(第四巻·日本·江戸篇上),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61年,第175頁,第238頁。
    ⑤例如Christiaan J.A. J rg:Fine&curious:Japanese export porcelain in Dutch collections,Amsterdam:Hotei publishing,2003,p.125,图137,p.153,图172,p.185,图229,p.264,图335,p.282,图355;又大橋康二監修:《日本磁器ヨーロッパ輸出350周年記念パリに咲いた古伊万里の華》,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2009年,第132-134頁,图115-117,第152-155頁,图142-143,第169頁,图157。
    ⑥T VOLKER:The Japanese porcelain trade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fter1683, Leiden:E.J.BRILL,1959,p.55.
    ⑦T VOLKER:The Japanese porcelain trade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fter1683, Leiden:E.J.BRILL,1959,p.56.
    ⑧T VOLKER:The Japanese porcelain trade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fter1683, Leiden:E.J.BRILL,1959,pp.71-72.
    ①《当代記·五》,转引自小葉田淳:《金銀貿易史の研究》,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6年,第39頁;日本丁银的纯度比是银八铜二,参阅小葉田淳:《金銀貿易史の研究》,第38頁。
    ②村上直次郎訳:《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第二輯),東京:岩波書店,1957年,第94頁;鈴木康子:《近世日蘭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思文閣,2004年,第129-136、142-144頁。
    ③《正宝事録第一巻》,转引自太田勝也:《鎖国時代長崎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思文閣,1992年,第110-111頁;小葉田淳:《金銀貿易史の研究》,第45、54-55頁;全汉昇:《明中叶后中国黄金的输出贸易》,全汉昇:《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17页。
    ④石井良助編:《徳川禁令考》(Ⅵ),第411頁;《正宝事録第一巻》,转引自太田勝也:《鎖国時代長崎貿易史の研究》,第113-114頁。
    ⑤石井良助編:《徳川禁令考》(Ⅵ),第412頁;《長崎実記年代録》,转引自太田勝也:《鎖国時代長崎貿易史の研究》,第114頁、第118頁。
    ②《長崎雑記》、《長崎年表》,转引自太田勝也:《鎖国時代長崎貿易史の研究》,第109頁。
    ①太田勝也:《鎖国時代長崎貿易史の研究》,第118-119頁。
    ②参阅山脇悌二郎編:《唐蛮貨物帳》,東京:内閣文庫,1970年,解题第1-12頁。
    ①《長崎会所五冊物·二·唐船商売荷物元払大意訳書付》,長崎県史編纂委員会編:《長崎県史》(資料編第四),東京:吉川弘文館,1965年,第29頁。
    ②根据小川国治:《江戸幕府輸出海産物の研究―俵物の生産と集荷機構―》,第19頁,“表6”内容翻译整理制成。资料来源:《唐通事会所日録》。
    ①小川国治:《江戸幕府輸出海産物の研究―俵物の生産と集荷機構―》,第19-21頁。
    ①新井白石是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儒学者、政治家。在德川幕府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1709-1712年在职)就任以前新井就担任其侍讲,深得信赖。其后在日本正德元年(1711)被授予“従五位下筑後守”的职位,在德川幕府第六代、第七代将军在职期间对幕府的政策均有很大影响;参阅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国史大辞典》(1),東京:吉川弘文館,1993年,第326-328頁。
    ②石井良助編:《徳川禁令考》(Ⅵ),東京:創文社,1981年,第417-430頁。
    ③参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硃批奏折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19页,“浙江巡抚徐元梦奏倭子国不准无该国牙帖商人贸易折”条;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五十五年九月二日条、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条、五十五年十月八日条、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条、五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条。
    ④参阅高埜利彦:《元禄享保の時代》(《日本の歴史》第13卷),東京:集英社,1992年;佐々木潤之介等著:《概论日本历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9年;另参阅《国史大辞典》的“正德新例”条。
    ⑤栗田元次:《新井白石の文治政治》,東京:石崎書店,1952年,第441-442頁。
    ⑥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第193-195頁。
    ①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1972年,第157-158頁。
    ②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7年,第374-376、386頁,注28。
    ③高埜利彦:《元禄享保の時代》,第254頁。
    ④陈东林:《康雍乾三帝对日本的认识及贸易政策比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1期。
    ⑤易惠莉:《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①[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
    ②参阅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新井白石日記》(下),東京:岩波書店,1953年,第82-83、86-88、100-103頁。
    ③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三),東京:吉川半七,1906年,(例言)第5-6頁。
    ④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第620頁。
    ⑤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三),第671-675頁。
    ①参阅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383-390頁;太田勝也:《宝永期の長崎貿易改革に関する一考察―宝永六年四月の所謂〈白石上書〉について》,《図書館情報大学研究報告》,第8卷2号,1989年。
    ②周一良曾指出《折焚柴记》序言和全书末尾所记写作时间存在矛盾,有待进一步探讨(参阅周一良译《折焚柴记》“后记”)。笔者认为,比较而言,《折焚柴记序》所记时间更为可信。
    ③[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72-173页。
    ④[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73页。
    ⑤《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吹田市:関西大学出版部,1986年,第102頁。
    ①[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75页。
    ②参阅[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03-104页。
    ③参阅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研究》,第85頁。
    ④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三),第635-636頁。
    ⑤参阅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三),第621-624頁。
    ⑥[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07页。
    ⑦参阅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⑧J.K.Farbank: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1,No.2,Feb.1942.
    ①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第202页。
    ②参阅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第二章〈“古学派”与“国学派”对朱子学的连续性排拒〉。
    ③参阅韩东育:《“道统”的自立愿望与朱子学在日本的际遇》,《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④参阅Ronald Toby:《鎖国という外交》(《日本の歴史》第九卷),東京:小学館,2008年,第15、50-51、59-63、
    334-336頁。
    ⑤[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05页。
    ①[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76页。
    ②清水紘一:《(史料)正徳新例》,《中央大学論集》,第11号,1990年3月。
    ③[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76页。
    ④《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吹田市:関西大学出版部,1986年,第103-104頁。
    ①载于《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04-107頁。
    ②《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14頁。
    ③载于《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05-107頁。
    ①《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07-109頁。
    ②《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05-109頁。
    ③参考《廣東船主李韜士爲報明事》,榎一雄編(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説):《華夷変態》(下冊),東京:東方書店,1981年,第2692-2693頁。
    ④《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10頁。
    ⑤[清]梁章钜撰:《称谓录》卷二十三,“总兵”:“《皇朝通考》:‘总兵官掌一镇之军政,管辖营協将弁,为重镇大臣。’案,今人称总兵为鎭臺由此。”转引自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一二五三(子部·类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9页。
    ①《廣東船主李韜士爲報明事》,榎一雄編(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説):《華夷変態》(下冊),東京:東方書店,1981年,第2692-2693頁。
    ②《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28-129頁。
    ①《在勤長崎奉行へ下知状》及其附件,载于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下冊),第2698-2699頁。
    ②正德新例规定,长崎奉行定员两人,一名在幕府,一名驻长崎,每年交替轮值。太田勝也:《長崎貿易》,東京:同成社,2000年,第219-220頁。
    ③笔者注。
    ④《石河土佐守へ相渡書付》、《覚》,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下冊),第2700-2701頁。
    ⑤[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第184-185页。
    ①《在勤長崎奉行へ下知状》,《長崎奉行所より唐通事共へ申渡し書付の案文》,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下冊),第2698、2701頁。
    ②《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32頁。
    ③《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8、22、132-133頁。
    ④《在勤長崎奉行へ下知状》、《長崎奉行所より唐通事共へ申渡し書付の案文》,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下冊),第2698、2701-2703頁。
    ⑤《石河土佐守へ相渡書付》、《覚》,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下冊),第2700-2701頁。
    ⑥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427頁。《通航一覧》,林復斎于日本嘉永六
    年(1853)编辑完成。
    ①《通事共より見せ候書付翻文》,《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33-134頁。
    ①参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硃批奏折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19页,“浙江巡抚徐元梦奏倭子国不准无该国牙帖商人贸易折”条。
    ②参阅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第五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③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第386頁,注28。
    ④《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21頁。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02-2303页,五十五年九月二日条。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302-2303页,五十五年九月二日条。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310页,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条。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310页,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条。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318-2319页,五十五年十月八日条。
    ⑤参考《康熙起居注》五十五年十月八日条、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条内容可知,徐元梦在康熙五十五年六月的奏折之后,还上呈过另一份文书,其中对日本信牌的定义已经变成“不过彼此交易之记号,并无关系”。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333页,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条。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373页,五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条。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三册),第2374-2375页,五十六年四月三日条。
    ③参阅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吹田市:関西大学出版部,1986年,第25-26頁。
    ④易惠莉指出,日本信牌事件与康熙时期日本铜料的採办体制,满汉关系,党派政治斗争等均有联系,参阅易惠莉:《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①参考本论第三章第四节内容。
    ②参阅易惠莉:《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①参阅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8-201页。
    ②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第1頁。
    ③大庭脩《日清贸易概观》一文说:“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中国船成为唐船,其原因可以这样认为,郑成功及郑氏势力下的人们,从自己反清复明的意识出发,为了表示自己是唐王的臣民,自称为唐人”,该文中文译文(李秀石译)刊载于《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1期。
    ④洪卜仁:《“唐人”考略》,《学术月刊》,1981年第4期。
    ⑤孙文:《唐船风说·文献与历史:〈华夷变态〉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31-32页。
    ⑥即“某号(船的编号)某地(商船所来之地)船之唐人的口述”之意。
    ⑦《长崎实录大成》是曾任長崎聖堂書記的田邉八右衛門茂啓作为个人著述编纂的,于日本明和元年(1764)呈献给长崎奉行所后,受命继续编纂,明和五年(1768)田邉氏病世,小原勘八克紹奉命接续其工作,至明和七年(1770),定名为《长崎志》正编、续编,作为长崎奉行所主持编纂的志书,以抄本方式传世。昭和二年(1927),古贺十二郎
    ②参阅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第4-6頁。
    ③在山脇悌二郎的著作里,日文写为“下請商人”,见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第6頁。
    ④参阅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第6-7頁。
    ⑤参阅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第175-185頁。
    ⑥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第193頁。
    ①参见松浦章《清代海外贸易史研究中文概要》,《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2002年,附录第1-3頁。
    ②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38-39頁。
    ③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80-81頁。
    ④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76頁。
    ⑤平沢元愷:《瓊浦偶筆》,新村出監修:《海表叢書》(巻六)京都:更生閣,1956年,第117頁。
    ⑥此为清人黄叔儆《赤嵌筆談》里的记载,转引自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74頁。
    ⑦参阅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81-84頁。
    ⑧这主要体现在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一部第二編。
    ⑨这主要体现在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一部第三編。
    ⑩参考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一部第一編第一章第五節。
    ①参考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一部第一編第三章。
    ②参阅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吹田市:関西大学出版部,1986年,(解説)第366-369頁。
    ③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解説)第373頁。
    ②《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209頁。
    ③此句文意的解读,参照了唐通事的和文翻译,参阅《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209頁。
    ④梁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就任闽浙总督,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离任。参阅《清史稿表三十七疆臣年表一》,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二十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7146-7151页。
    ①这些附单样本也抄录在《和漢寄文》里,参阅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209-210頁。
    ②《和漢寄文》所载各汛口挂号查验的附单上记录的黄尚显商船所载货物为“丘油等货”或“丘紬”,可能是草体或简体俗字的转写,唐通事的和译将之译为“糸端物”,即丝绸,他们是实际看到商船所载物品的人,所译应该无误。
    ①参阅胡丕阳、乐承耀:《浙海关与近代宁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0-42页。
    ②参阅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③参考刘序枫:《清朝政府对出洋船只的管理政策(1684-1842)》,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集),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5年,第364-368页;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二部第三編第二章。
    ④《清俗紀聞》,中川忠英主持编纂,最初刊印于日本宽政十一年(1799),现代印刷本有孫伯醇、村松一弥编注本(全二册),東京:平凡社,1966年初版;中文译本有方克、孙玄龄译:《清俗纪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⑤该照、单的文字及图式参见孫伯醇、村松一弥編:《清俗紀聞》(2),東京:平凡社,1987年,第92-96頁。
    ②参阅孫伯醇、村松一弥編:《清俗紀聞》(2),第97-98頁。
    ③该系列的第三组文书为“浙海关商船照”,是浙江巡抚发给船户范三锡的,收于孫伯醇、村松一弥編:《清俗紀聞》(2),第99-100頁,编号为“10-20”。第四组文书收同书第101-102頁,编号为“10-21”。
    ③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78頁。
    ④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81頁。
    ⑤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78頁。
    ①参阅山脇悌二郎:《近世日中貿易史の研究》,第13-17頁。
    ②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81-84頁。
    ③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84-89頁。
    ④[明]张燮《东西洋考舟师考》云:“总管一人,统理舟中事,代舶主传呼”。松浦章曾引用此句来解释“总管”的职能,参阅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第86頁。
    ⑤参阅王赓武:《越洋寻求空间:中国的移民》,收《华人与中国:王赓武自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8-209页。
    ①参考本论文第七章第五节。
    ②《信牌方記録》抄本存于长崎県市立博物館聖堂文庫,抄写者古賀十二郎,抄写年代未记,但所记内容是日本正德四年(1714)至享保十二年(1727)之间唐船在长崎进出港信息。收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
    ③参阅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解説)第364-365頁。
    ④《信牌方記録》享保四年五月二十六日条(林元禄無信牌一件),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
    42頁。
    ⑤《信牌方記録》享保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条(林采若渡海停止),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44-45頁。
    ⑥《信牌方記録》享保五年二月十一日条(給与林元禄信牌),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46頁。
    ①参阅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3年,第264頁。
    ②《長崎古今集覧》由森永種夫校訂,收入《長崎文献叢書》第二集第三卷(長崎市:長崎文献社出版,1976年),分上、下两卷。林元禄、林采若争执案载《長崎古今集覧》(下巻),第423頁。
    ③松浦東溪著、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古今集覧》(上巻),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6年,“序にかえて”。
    ④《信牌方記録》享保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条(唐僧道本渡来信牌不持渡一例),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41頁。
    ①《信牌方記録》享保五年二月八日(信牌被奪無牌渡海令原船返回)条,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45-46頁。
    ②《信牌方記録》享保五年十二月(丘鑾観信牌被杜京観奪取事訴至官府終獲返還)条,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50-51頁;
    ③清水紘一:《(史料)正徳新例》,《中央大学論集》第11号,1990年3月,第10頁;另参照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四),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363頁。
    ④参见本论文所附第8-4图、第8-5图。
    ①此谕文抄写本收入《信牌方記録》享保二年,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45-46頁。
    ②本论文第七章第五节对此做了考察和分析,可参考。
    ③[日]大庭脩著,戚印平、王勇、王宝平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25页。
    ④[日]大庭脩著,戚印平、王勇、王宝平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第433-436页。
    ②《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252-253頁。
    ①根据《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254-259頁所载文献内容整理制成。
    ②刘序枫:《清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上册),第98-99页,第142页,“附表四”。
    ③参阅傅衣凌《清代前期东南洋铜商》,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188-190页。
    ①[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70页。
    ②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解说)第1-2頁。
    ③参阅国史大辞典編集委員会編:《国史大辞典》(第6巻),東京:吉川弘文館,1993年,第98-99頁,“近藤重蔵”条。
    ④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22、24、230-233頁。
    ⑤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第274頁。
    ①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86-87頁。
    ②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114-116頁。
    ①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83-85頁。
    ①松浦東溪著、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古今集覧》(下巻),第392-393頁。
    ②山本紀綱:《長崎唐人屋敷》,東京:謙光社,1983年,第221-222頁。
    ③参阅山本紀綱:《長崎唐人屋敷》,第199-203頁。
    ①参阅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唐通事会所日録》(三),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0年,第150、152、156-164、172、178-180頁。
    ②参阅《唐船進港回棹録》,大庭脩編:《唐船進港回棹録·島原本唐人風説書割符留帳》,吹田市:関西大学出版部,1974年,第69、72-74、76、78、80、86、92、95頁;《信牌方記録》,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5、44、54、55、69、80、92頁。
    ①参考《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89-193、196-198、236-237、241-251、266-269、
    273-325、332-340頁;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第458-468、561-564頁;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
    (第六),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18-27頁;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第245-246頁;松浦東溪著、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古今集覧》(下巻),第387-389頁所载内容。
    ②参考[日]大庭修著《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戚印平、王勇、王宝平译,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章、第二章;相关研究,另可参见李廷举、吉田忠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8科技卷》,第79-87、116-122、
    173-181、248-250页;王勇、大庭修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9典籍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二章;大庭脩編《舶載書目》(吹田市: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1974年)所载内容。
    ③参考[日]大庭修著《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戚印平、王勇、王宝平译,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三章所载内容。
    ①黒板勝美編:《徳川実紀》(第九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66年,第316頁。“有德院”是德川幕府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戒命法号。
    ②《仰高録》,转引自樋口弘:《日本糖業史》,東京:味燈書屋,1956年,第74頁。
    ③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321-325頁。
    ④参阅《馬詰親音記》,转引自樋口弘:《日本糖業史》,第88-89頁。
    ⑤宮崎安貞:《農業全書》,山田龍雄等編:《日本農書全集》(12),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1982年,第392頁。
    ⑥参阅貝原益軒:《農業全書序》、宮崎安貞:《農業全書》“自序”,山田龍雄等編:《日本農書全集》(12),第7-11、
    21頁;李廷举、吉田忠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8科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9页。
    ⑦参阅《物類品隲》,转引自樋口弘:《日本糖業史》,第91-92頁。
    ⑧《乍恐以書付奉願上候》,转引自樋口弘:《日本糖業史》,第78頁。
    ⑨参阅樋口弘:《日本糖業史》,第98頁。
    ①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第243-244頁。
    ②長崎県史編纂委員会編:《長崎県史》(史料編第四),第591頁。
    ③長崎県史編纂委員会編:《長崎県史》(史料編第四),第592頁。
    ④盧驥:《先民伝》,和泉屋庄次郎等刻印,文政二年(1819);另见李献璋:《長崎唐人の研究》,佐世保市:親和銀行,1993年,第83頁。
    ①参阅中田易直、中村質校訂:《崎陽群談》,第263-303頁。
    ①参阅《譯家必備》,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3-249頁。
    ③参阅宮田安:《唐通事家系論攷》,第493-495頁。
    ①長崎県史編纂委員会編:《長崎県史》(史料編第四),第591頁。
    ②若木太一:《〈唐通事由来書〉考》,《長崎教養部紀要》(人文科学篇)第38卷第1号,1997年9月。
    ③若木太一:《〈唐通事由来書〉考》,《長崎教養部紀要》(人文科学篇)第38卷第1号,1997年9月。
    ④李献璋:《長崎唐人の研究》,第463頁。
    ①若木太一:《〈唐通事由来書〉考》,《長崎教養部紀要》(人文科学篇)第38卷第1号,1997年9月。
    ②参阅渡辺浩:《日本政治思想史[十七~十九世紀]》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0年,第54-56頁。
    ①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230-231、236頁。
    ②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192頁。
    ③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160-163頁。
    ④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224-225頁。
    ①《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12頁。
    ②参阅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実録大成》(正編),第265、267頁;松浦東溪著、森永種夫校訂:《長崎古今集覧》(下巻),第424-425頁;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第287-293頁;《信牌方記録》,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48-49、82頁。
    ①《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224-225頁。
    ②参阅《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11-114、117-118、122-130、134-135、138-140、
    222-236、238-239、251-266、269-273頁所载内容。
    ③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第42-43、45、178-179、233-242、245頁。
    ④参阅《有章院殿御代唐船之儀付御書出》,转引自松尾晋一:《江戸幕府の対外政策と延岸警備》,東京:校倉書房,2010年,第224-225頁;《和漢寄文》,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第102頁;東京大学史料編纂
    中関係資料》(一),第36、138-140頁。
    ④黒板勝美編:(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第四十五巻)《徳川実記》(第八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年,第413頁。
    ⑤参阅松尾晋一:《江戸幕府の対外政策と延岸警備》,第221、226、268-269頁;
    ①松尾晋一:《江戸幕府の対外政策と延岸警備》,第226-231頁;
    ②《大清五朝会典》(第七册·雍正会典五·卷一百三十九·兵部二十九·海禁),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2216-2217页。
    ③[清]崑岡等修,刘啟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六百二十九·兵部·绿营处分例·海禁一),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八〇七(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56、757页。
    ④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第278-279頁。
    ①相关先行研究可参考石原道博:《倭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
    ②参阅《倭寇の本質と日本の南進》、《中国の開国と日本》,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第22巻·日中交渉),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第37、118-119頁。
    ③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第22巻·日中交渉),第27頁。
    ①[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会典》(康熙朝)卷之七十二“礼部主客司朝贡通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七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3707页。
    ②参考本论文第六章第三节。
    ③参阅金海、其木德道尔吉等著:《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④[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会典》(康熙朝),第3702-3703页。
    ⑤如顺治八年,琉球国賫表官来北京朝贡时,清朝皇帝即“谕该国将明季敕印缴换”;又,康熙五年,已经获准来贡的安南国“缴送伪永历诰命一道,金印一颗。礼部题准,给予封典”。参阅[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会典》(康熙朝),第3719、3728页。
    ⑥参考[美]司徒琳著,赵世瑜、赵世玲译:《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
    (第四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111页。该文是多位学者所著的《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论文集)下卷的“引论”,文中特别强调该书选择“‘清代形成’这个词”是有意为之,是为了从一个比较长的时段考察清代的形成过程,该文说:“在自努尔哈赤生活年代以前直到乾隆(1736-1795)中期,清的事务秩序是多面向的,本书作者通过关注重要性问题,对清多面向秩序中不断发展的一致性做出了回应”。这一思路是很有启发性的。
    ①参阅[美]司徒琳著,赵世瑜、赵世玲译:《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
    (第四辑),第84-85页。
    ②参阅曹雯:《清朝对外体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2-24页。
    ③岩井茂樹:《朝貢と条約》,《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19世紀》(《岩波講座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1巻》),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第144頁。
    ④参考本论文第六章第一节。
    ⑤岩井茂樹:《朝貢と条約》,《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19世紀》(《岩波講座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1巻》),第147頁。
    ①关于此次分歧的解决,详见本论文第七章第五节。
    ②详见本论文第七章第五节。
    ③参阅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5-19页,“与曹寅等议得杭州织造乌林达莫尔森可去东洋折”、“莫尔森已从上海出洋折”、“莫尔森出洋已回现已由苏州进京折”。
    ①参阅松浦章:《江戸時代唐船による日中文化交流》,京都:思文閣出版,2007年,第118頁。
    ②具体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辑《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二辑》(1978年,第56页),参阅松浦章:《江戸時代唐船による日中文化交流》,第118、121頁。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1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8-150页,雍正六年八月初八日条,“浙江总督李卫奏报日本诱招内地氏人教习弓箭等不法情由折”;参见本论文所附第9-1图。
    ④[清]王之春著,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1-74页;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史部·诏令奏议类·朱批谕旨·清世宗·卷一百七十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9页;《雍正朱批谕旨·第41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六年八月初八日”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及点石斋本的《雍正朱批谕旨》未加标点。)
    ⑤宫崎市定:《探聽日本動靜摺》,《宮崎市定全集》(別巻·政治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第521522頁。宫崎所引雍正朱批,未注所据的版本,但文字与王之春著《国朝柔远记》及上海点石斋出版的《雍正朱批谕旨》所载相同。
    ①参阅宫崎市定:《探聽日本動靜摺》,《宮崎市定全集》(別巻·政治論集),第521522頁。
    ②易惠莉:《清代前期的对日关系认识》,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五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9页。
    ③参阅本论文第六章第四节。
    ④参阅易惠莉:《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⑤关于陈昂及陈伦炯的生卒年,易惠莉根据《广东副都统陈公昂墓志铭》、《惠州府志》、《广东通志》、《海国闻见录》及《清史稿》的记载推断陈昂约生于1650年,约卒于1718年;吴伯娅根据《陈太夫人王氏墓表》、《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厦门志》、《同安县志》以及《清圣祖实录》的记载推断陈昂生于顺治七年(1650),可能卒于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底;而陈伦炯则应当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十六年(1751)。参阅易惠莉:《清代中前期的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194-10195页;[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海国闻见录〉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②参阅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年,第324-326頁;榎一雄編(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説):《華夷変態》(上冊),東京:東方書店,1981年,第639-643頁。
    ③《福建人口書》,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639-640頁。该段口供内容以及以下的《大明客總管陳昴爲禀請》的内容在《通航一覧》中也有记录,但是文字稍有不同。如,《華夷変態》中的“豹命”,在《通航一覧》中被记作“狗命”;参阅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第五),第324-325頁。
    ④《大明客總管陳昴爲禀請》,榎一雄編:《華夷変態》(上冊),第642-643頁。
    ①参阅易惠莉:《清代中前期的对日关系认识》,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五辑),第363页。
    ②[清]江日升著,陈碧笙点校:《台湾外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9页。
    ③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六册)《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七,康熙五十七年二月丁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16-717页。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第10195页;[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海国闻见录〉校注》,第18-19页。
    ⑤[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海国闻见录〉校注》,第4页。
    ①参阅[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海国闻见录〉校注》,第3页。
    ②[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海国闻见录〉校注》,第35-37页。
    ③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台北:台湾银行,1959年,“书籍简介”。
    ④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7页。
    ①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31-32页。
    ②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62-63页。
    ③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63-64页。
    ①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第399页。
    ②刘民生、孟宪章、步平编:《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34-535页。
    ③刘民生、孟宪章、步平编:《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第534-535页。
    ④详见本论文第七章第五、六节。
    ②参考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第10247-10250页;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整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影印本)》,第124-125页;[清]李元度著,易孟醇点校:《国朝先正事略》,第260-264页。
    ①参考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第10248页;[清]李元度著,易孟醇点校:《国朝先正事略》,第262页。
    ②参考刁书仁:《“华夷变异”与“法明崇满”》,《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王锺翰:《“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02期。
    ③参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38-1640页,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条。
    ④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第10250页。
    ⑤参考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第10221-10223页;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十册)《清高宗实录》卷九十三,乾隆四年五月壬戌朔辛未,第427-428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第10221页;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五册)《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甲午朔丙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72-573页。
    ②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六册)《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六,康熙四十八年正月癸酉朔癸巳,第358-359页;杨珍:《历相三朝的满族耆宿—马齐宦海生涯的若干特点》,《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03期。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第10222页;《肃宗实录》卷四十七肃宗三十五年三月壬申朔甲午,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刊行:《李朝実録》(第四十一冊粛宗実録第三),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65年,第141頁。
    ④参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三四册),第10222-10223页;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六册)《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六,康熙四十八年正月癸酉朔甲午,第359-361页。
    ⑤详见本论文第七章第五节。
    ①参阅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第88-89页;《雍正朱批谕旨·第41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六年八月初八日条”。
    ②参阅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四册(史部·诏令奏议类·朱批谕旨·清世宗·卷一百六十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74-875页;《雍正朱批谕旨·第39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六年九月十七日条”。
    ③参阅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史部·诏令奏议类·朱批谕旨·清世宗·卷二百二十三),第878-880页;《雍正朱批谕旨·第60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条”。
    ④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第91-93页;《雍正朱批谕旨·第41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条”。
    ①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第94-95页;《雍正朱批谕旨·第41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六年十一月初三日条”。
    ②参阅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第98-99页;《雍正朱批谕旨·第41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条”。
    ③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第105-106页;《雍正朱批谕旨·第42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七年九月二十日条”。
    ④参阅易惠莉:《清代中前期的对日关系认识》,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五辑),第358页。
    ⑤参阅佐伯富:《康煕雍政時代における日清貿易》,東洋史研究会編:《雍政時代の研究》,京都:同朋社,1986年,第276-278頁。
    ⑥刘序枫:《清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上册),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研究所,1999年,第101页。
    ①参阅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第175-176页;《雍正朱批谕旨·第43册》(上海,点石斋版,1887年)“雍正十三年六月初四日条”。
    ②参阅陈东林:《康雍乾三帝对日本的认识及贸易政策比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1期;刘序枫:《清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上册),第102-103、128页。
    ①关于“南洋海禁”及“红溪惨案”参考温广益等编:《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147-163页;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第74-99页;吴建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113-153页。
    ②卢经、陈燕平编选:《乾隆年间议禁南洋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2年第02期,“福建水师提督王郡为报访查噶喇吧国杀戮汉商事奏折”。
    ①卢经、陈燕平编选:《乾隆年间议禁南洋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2年第02期,“署福州将军策楞等为报噶喇吧国杀戮汉商并请禁止南洋贸易事奏折”。
    ②卢经、陈燕平编选:《乾隆年间议禁南洋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2年第02期,“广东道监察御史李清芳为陈南洋贸易不宜尽禁缘由事奏折”。
    ①卢经、陈燕平编选:《乾隆年间议禁南洋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2年第02期,“议政大臣广禄等为禁南洋贸易应俟地方督抚详议事奏折”、“署闽浙总督策楞等为报严禁贩吧船只出洋情形事奏折”。
    ②卢经、陈燕平编选:《乾隆年间议禁南洋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2年第02期,“署两广总督庆复为议南洋贸易照旧进行事奏折”。
    ①卢经、陈燕平编选:《乾隆年间议禁南洋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2年第02期,“署闽浙总督策楞等为禁止南洋贸易并严密海防事奏折”、“福建巡抚王恕为报南洋贸易只禁噶喇吧一国事说帖”。
    ②卢经、陈燕平编选:《乾隆年间议禁南洋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2年第02期,“闽浙总督那苏图等为暂禁噶喇吧贸易不禁南洋贸易事奏折”、“两江总督德沛为遵议南洋贸易仍听商贩经营事奏折”、“议政大臣广禄等为请仍准南洋诸国照旧通商事奏折”。
    ①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可以参考艾维四(William S. Atwell)著,董建中译:《1530—1560年前后国际白银流通与中国经济》;艾维四(William S. Atwell)著,袁飞译,董建中译校:《1635—1644年前后白银输入中国的再考察》;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著,王敬雅译,董建中译校:《中国17世纪货币危机的神话与现实》;金世杰(JackA.Goldstone)著,徐畅译,董建中译校:17世纪的东方与西方—斯图亚特英国、奥斯曼土耳其和明代中国的政治危机。以上文章被集中收录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第十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②参阅[日]岸本美绪著,刘迪瑞译,胡连成审校:《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90-191、294-252、262页。岸本引用的数据来源包括,刘瑞中:《18世纪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估计及其与英国的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宮崎犀一、奥村茂次、森田桐郎編:《近代国際経済要覧》(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第53頁;以及岸本同书第176页之内容。
    ③参阅山本進:《清代の市場構造と経済政策》,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年,第9-16頁。山本引用的数据来源是,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3頁,表2之内容。
    ①参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宫藏中西商贸档案》(一),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第566-570页,“广东巡抚王安国奏折·荷兰商船照旧由虎口进口贸易”。
    ①塚本哲三編:《先哲叢談》,東京:有朋堂書店,1920年,第16頁。
    ②塚本哲三編:《先哲叢談》,第13-14頁。
    ③堀勇雄:《林羅山》,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第122、128頁。
    ④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冊),東京:ぺりかん社,1979年,第280頁。
    ⑤参阅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冊),第280-282頁。
    ①参阅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冊),第280頁;《日本名僧伝》,近藤瓶城編:《改定史籍集覧》(第十九冊),京都:臨川書店,1997年,第4頁。
    ②参阅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冊),第282頁。
    ③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上冊),第286頁。
    ④《又示恕靖問條·太伯》,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下冊),第408頁。
    ⑤《対幕府問》,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下冊),第408頁。
    ⑥参阅宇野茂彦:《林羅山(附)林鵝峰》,東京明徳出版社,1992年,第68頁;黒板勝美編:(新訂増補国史大系第三十八巻)《徳川実記》(第一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第579頁。
    ①参阅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第42-43页。
    ②鷲尾順敬編:《日本思想闘諍史料》(第1巻),東京:東方書院,1930年,第365頁。
    ③参阅韩东育:《日本“京学派”神道叙事中的朱子学》,《求是学刊》2006年第04期。
    ④参见本论文第四章第五节。
    ⑤参考本论文第七章第四节。
    ①本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5《世界史》,2013年第01期全文转载。
    ②本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K24《明清史》,2013年第07期全文转载。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4、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明]李东阳等敕撰,[明]申时行等奉敕重修:《大明会典》(影印本,万历十五年刊),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6、[明]陈建著,钱茂伟点校:《皇明通纪》,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7、[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会典·康熙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七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8、《大清五朝会典》(第七册·雍正会典五),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硃批奏折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四册(史部·诏令奏议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3、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一四五册(史部·诏令奏议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4、刘锦藻编纂:《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明清宫藏中西商贸档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
    17、《明朝开国文献·第三册》(影印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
    18、张德信、毛佩琦编:《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19、张寿镛编:《清朝掌故汇编》,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
    20、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八〇七(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1、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八〇九(史部·政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一二五三(子部·类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4、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25、[明]陈侃等撰,吴幅员编:《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三辑·55》),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
    26、[明]徐光启撰,朱维铮、李天纲主编:《徐光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7、[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8、[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9、[明]郑若增撰,李志忠点校:《筹海图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0、[明]郑晓撰,李致忠点校:《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1、[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海国闻见录〉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32、[清]江日升著,陈碧笙点校:《台湾外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33、[清]刘良璧编修:《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四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印行,1961年。
    34、[清]王之春著,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5、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台北:台湾银行,1959年。
    36、刘民生、孟宪章、步平编:《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37、辽宁省图书馆古籍部整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影印本)》,沈阳:辽沈书社,1989年。
    38、[清]李元度著,易孟醇点校:《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39、方克、孙玄龄译:《清俗纪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0、[日]新井白石著,周一良译:《折焚柴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1、[日]村上直次郎原译,郭辉中译:《巴达维亚城日记》,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9年。
    42、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六),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
    43、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七),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
    44、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三十八),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45、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大日本史料》(第六編之四十),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
    46、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一),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1年。
    47、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二),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1年。
    48、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2年。
    49、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四),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3年。
    50、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六),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4年。
    51、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七),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5年。
    52、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十),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07年。
    53、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二十五),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25年。
    54、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二十九),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29年。
    55、東京帝国大学編:《大日本史料》(第十二編之三十四),東京:東京帝国大学,1943年。
    56、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徳川實紀》(1-8),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1966年。
    57、早川純三郎編:《通航一覧》(1-8),東京:国書刊行会,1912-1913年。
    58、榎一雄編(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説):《華夷変態》(上中下),東京:東方書店,1981年。
    59、石井良助編:《徳川禁令考》,東京:創文社,1981年。
    60、波普猷、東恩納寛惇、横山重編:《琉球史料叢書》(1-5),東京:名取書店,1940-1942年。
    61、鹿児島県歴史資料センター黎明館編:《鹿児島県史料旧記雑録》(前編1-附録2),東京:厳南堂書店,1979-1987年。
    62、永積洋子译:《平戸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1-4),東京:岩波書店,1980年.
    63、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記(》訳文編1-10),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74-2005年。
    64、村上直次郎译:《長崎オランダ商館の日記》(1-3),東京:岩波書店,1956-1958年。
    65、村上直次郎译注:《抄譯バタビヤ城日誌》(上中下),東京:日蘭交通史料研究会,1937年。
    66、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唐通事会所日録》(1-7),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55-1968年。
    67、長崎県史編纂委員会編:《長崎県史》(資料編第四),東京:吉川弘文館,1965年。
    68、長崎県史編纂委員会編:《長崎県史》(対外交渉編),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
    69、矢野仁一:《長崎市史》(通交貿易編東洋諸国部),大阪市:清文堂,1981年。
    70、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订:《長崎実録大成》,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3年。
    71、丹羽漢吉、森永種夫校订:《長崎港草》、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3年。
    72、松浦東溪著、森永種夫校订:《長崎古今集覧》,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6年。
    73、丹羽漢吉校订:《長崎虫眼鏡長崎聞見録長崎縁起略》,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5年。
    74、太田勝也編:《近世長崎対外関係史料》,京都:思文閣,2007年。
    75、中田易直、中村質校订:《崎陽群談》,東京:近藤出版社,1974年。
    76、山脇悌二郎編:《唐蛮貨物帳》,東京:内閣文庫,1970年。
    77、永積洋子編:《唐船輸出入品数量一覧1637-1833年―復元唐船貨物改帳帰帆荷物買渡帳―》,東京:創文社1987年。
    78、櫻庭美咲、フィアレシンシア編:《オランダ東インド会社貿易史料にみる日本磁器》,福岡:九州産業大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ンム柿右衛門様式陶芸研究センター,2009年。
    79、大庭脩編:《享保時代の日中関係資料·一》,吹田市:関西大学出版部,1986年。
    80、大庭脩編:《唐船進港回棹録·島原本唐人風説書割符留帳》,吹田市:関西大学出版部,1974年。
    81、大庭脩編:《舶載書目》,吹田市: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1974年。
    82、住友修史室編:《泉屋叢考》(8-10),神戸:住友修史室,1984-1985年。
    83、早川純三郎編:《徳川時代商業叢書》(1-3),東京:国書刊行会,1913-1914年。
    84、新村出监修:《海表叢書》京都:更生閣,1956年。
    85、湯谷稔:《日明勘合貿易資料》,东京:国書刊行会,1983年。
    86、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东京:集英社,1995年。
    87、参謀本部編:《日本戦史朝鮮役》,東京:村田書店,1978年。
    88、異国日記刊行会編:《影印本異国日記―金地院崇伝外交文書集成―》,東京:東京美術,1989年。
    89、中村孝也:《新訂徳川家康文書の研究》,東京:日本学術振興会,1980年。
    90、近藤瓶城編:《続史籍集覧》(第一冊),京都:臨川書店,1969年。
    91、近藤瓶城編:《改定史籍集覧》(第十九冊),京都:臨川書店,1997年。
    92、増補史料大成刊行会編:《康富記》,京都:臨川書店,1975年。
    93、竹内理三編:《蔭凉軒日録·三》(増補続史料大成·第二十三巻),京都:臨川書店,1986年。
    94、塙保己一原編,太田藤四郎補編:《満済准后日記》,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会,1958年。
    95、鷲尾順敬編:《日本思想闘諍史料》(1-10),東京:東方書院,1930-1931年。
    96、京都史蹟会編:《林羅山文集》,東京:株式会社ぺりかん社,1979年。
    97、今泉定介編:《新井白石全集》,東京:吉川半七,1905-1907年。
    98、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編:《新井白石日記》,東京:岩波書店,1953年。
    99、塚本哲三編:《先哲叢談》,東京:有朋堂書店,1920年。
    100、孫伯醇、村松一弥編注:《清俗紀聞》,東京:平凡社,1987年。
    101、古典研究会編:《唐話辞書類集》(第二十集),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
    102、《夢窓国師語録》,上田正真刊印,元禄13年(1700)。
    103、盧驥:《先民伝》,和泉屋庄次郎等刻印,文政二年(1819)。
    104、長崎歴史文化博物館藏:《唐船々主上書》,編号:“へ1757”。
    105、長崎歴史文化博物館藏:《信牌》(明和二年九月十九日),編号:“1711-3)”。
    106、長崎歴史文化博物館藏:《信牌》(安政四年八月三十日),編号:“B)1711-2)”。
    1、曹雯:《清朝对外体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2、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3、陈国栋:《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4、陈尚胜:《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5、陈尚胜:《“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6、房兆楹、杜联喆编:《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7、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8、高淑娟、冯斌:《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以封建末期贸易政策为中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郭振铎、张笑梅主编:《越南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第四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第十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12、韩东育:《从“脱儒”到“脱亚”—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之思想过程》,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
    13、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何慈毅:《明清时期日本琉球关系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胡丕阳、乐承耀:《浙海关与近代宁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16、黄国盛:《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省海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8、黄彰建:《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19、金海、其木德道尔吉等著:《清代蒙古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1、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2、李廷举、吉田忠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8科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23、廖敏淑:《清代中国的外政秩序——以公文书往来及涉外司法审判为中心》,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
    24、林观潮《临济宗黄檗派与日本黄檗宗》,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年。
    25、林满红著,詹庆华、林满红等译:《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26、刘序枫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九集),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5年。
    27、刘迎胜:《蒙元帝国与13-15世纪的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
    2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9、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全汉昇:《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0、孙文:《唐船风说·文献与历史:〈华夷变态〉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31、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上册),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研究所,1999年。
    32、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33、汪向荣:《〈明史日本传〉笺证》,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34、王赓武:《华人与中国:王赓武自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35、王勇、大庭修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9典籍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36、温广益等编:《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37、吴建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
    38、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9、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0、徐兴庆编:《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
    41、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北京:中华书局,1948。
    42、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五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杨国帧、陈支平著:《明史》(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44、张声振、郭洪茂:《中日关系史》(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5、张晓堂:《清朝对外贸易法制研究——十七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1年。
    46、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47、郑有国:《中国市舶制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48、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12年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
    49、周爱萍:《日本德川时代货币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0、朱汝珍辑:《词林辑略》(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8》),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51、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52、[美]彼得裘得安奈森著,王金旋译:《中世纪的日本大名—大内家族对周防国和长门国的统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53、[美]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4、[美]何伟亚著、邓常春译:《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5、[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著,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新全球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6、[美]莫里斯罗沙比著,赵清治译:《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57、[日]岸本美绪著,刘迪瑞译,胡连成审校:《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58、[日]坂本太郎著,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日本史概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59、[日]滨下武志著,王玉茹、赵劲松、张玮译:《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0、[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1、[日]大庭脩著,戚印平、王勇、王宝平译:《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62、[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63、[日]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
    64、[日]山本达郎著,秦钦峙译:《越南中国关系史年表》,云南省东亚研究所,1983年。
    65、[日]伊藤松辑,王宝平、郭万平等编:《邻交征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66、[英]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67、[越]陈重金著,戴可来译《越南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68、岸本美緒編:《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16-18世紀》(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3),東京:株式会社岩波書店,1998年。
    69、坂井藤雄:《懐良親王の生涯》,福岡市:葦書房,1981年。
    70、浜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際的契機―朝貢貿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
    71、浜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
    72、朝尾直弘:《朝尾直弘著作集》(第五巻),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
    73、朝尾直弘編:《世界史のなかの近世》(日本の近世第1巻),東京:中央公論73社,1991年。
    74、池内敏:《大君外交と“武威”近世日本の国際秩序と朝鮮観》,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6年。
    75、川勝守:《日本近世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吉川弘文館,2000年。
    76、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東京:校倉書房,1988年。
    77、村井章介:《分裂する王権と社会》(日本の中世10),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
    78、大橋康二監修:《日本磁器ヨーロッパ輸出350周年記念パリに咲いた古伊万里の華》,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2009年。
    79、東洋史研究会編:《雍政時代の研究》,京都:同朋社,1986年。
    80、渡辺浩:《日本政治思想史[十七~十九世紀]》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0年。
    81、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7年。
    82、高埜利彦:《元禄享保の時代》(日本の歴史·第13卷),東京:集英社,1992年。
    83、宮崎道生:《新井白石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年。
    84、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第22巻·日中交渉),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
    85、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別巻·政治論集),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
    86、宮田安:《唐通事家系論攷》,長崎市:長崎文献社,1979年。
    87、後藤茂樹編:《世界陶磁全集》(第四巻·日本·江戸篇上),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61年。
    88、荒居英次:《近世海産物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5年。
    89、荒木尚:《今川了俊の研究》,東京:笠間書院,1977年。
    90、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
    91、姜在彦:《歴史物語朝鮮半島》東京:朝日新聞社,2006年。
    92、榎本渉:《僧侶と海商たちの東シナ海》,東京:講談社,2010年。
    93、加藤栄一:《幕藩制国家の形成と外国貿易》,東京:校倉書房,1993年。
    94、金谷匡人:《海賊たちの中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
    95、堀勇雄:《林羅山》,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年。
    96、李献璋:《長崎唐人の研究》,佐世保市:親和銀行,1993年。
    97、歴史学研究会編:《越境する貨幣》,東京:青木書店,1999年。
    98、栗田元次:《新井白石の文治政治》,東京:石崎書店,1952年。
    99、笠原英彦:《歴代天皇総覧》,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
    100、林陸朗先生還暦記念会編:《近世国家の支配構造》,東京:雄山閣,1986年。
    101、林屋辰三郎:《天下一統》(《日本の歴史》第12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66年。
    102、鈴木康子:《近世日蘭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思文閣,2004年。
    103、木村尚三郎編:《中世の都市》(中世史講座3),東京:学生社,1982年。
    104、木宮泰彦:《日支交通史》,東京:金刺芳流堂,1927年。
    105、橋本雄:《日本国王と勘合貿易》,東京:NHK出版,2013年。
    106、森茂暁:《南北朝期公武関係史の研究》,東京:文献出版,1984。
    107、森茂暁:《闇の歴史後南朝後醍醐天皇流の抵抗と終焉》,東京:角川書店,1997年。
    108、杉本尚雄:《菊池氏三代》,東京:吉川弘文馆,1988年。
    109、森末義彰、市古貞次、堤精二編:《国書総目録》,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
    110、山本紀綱:《長崎唐人屋敷》,東京:謙光社,1983年。
    111、山本進:《清代の市場構造と経済政策》,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年。
    112、山本有造編:《帝国の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
    113、山田龍雄等編:《日本農書全集》(12),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1982年。
    114、山脇悌二郎:《近世日中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0年。
    115、山脇悌二郎:《長崎の唐人貿易》,東京:吉川弘文館,1972年。
    116、上田正昭編:《朝鮮通信使:善隣と友好のみのり》,東京:明石書店,1995年。
    117、上原兼善:《鎖国と藩貿易薩摩藩の琉球密貿易》,東京:八重岳書房,1990年。
    118、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東京:内外書籍株式会社,1942年。
    119、石原道博:《倭寇》,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
    120、松浦章:《清代海外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2002年。
    121、松浦章:《江戸時代唐船による日中文化交流》,京都:思文閣出版,2007年。
    122、松尾晋一:《江戸幕府の対外政策と延岸警備》,東京:校倉書房,2010年。
    123、速水融、宮本又郎編:《経済社会の成立》(日本経済史1),東京:岩波書店,1994年。
    124、太田勝也:《鎖国時代長崎貿易史の研究》,京都:思文閣,1992年。
    125、太田勝也:《長崎貿易》,東京:同成社,2000年。
    126、檀上寛:《明代海禁=朝貢システムと華夷秩序》,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3年。
    127、藤井譲治:《江戸開幕》(日本の歴史12),東京:集英社,1992年。
    128、藤野保編:《対外関係と鎖国》,東京:雄山閣出版,1995年。
    129、田代和生:《近世日朝交通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7年。
    130、田中健夫:《中世対外関係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
    131、田中健夫編:《日本前近代の国家と対外関係》,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年。
    132、田中健夫、田代和生校訂:《朝鮮通交大紀》,東京:名著出版,1978年。
    133、樋口弘:《日本糖業史》,東京:味燈書屋,1956年。
    134、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
    135、小川国治:《江戸幕府輸出海産物の研究―俵物の生産と集荷機構―》,東京:吉川弘文館,1973年。
    136、小木一良:《新集成伊万里―伊万里やき創成から幕末まで―》,東京:株式会社里文出版,1993年。
    137、小葉田淳:《中世日支通交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刀江書院,1969年。
    138、小葉田淳:《金銀貿易史の研究》,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6年。
    139、岩生成一:《鎖国》(日本の歴史·14),東京:中央公論社,1966年。
    140、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7年。
    141、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年。
    142、永積洋子、武田万里子:《平戸オランダ商館イギリス商館日記碧眼のみた近世の日本と鎖国への道》,東京:株式会社そしえて,1981年。
    143、永積洋子:《朱印船》,東京:吉川広文館,2001年。
    144、永竹威,矢部良明:《伊万里》(日本陶磁大系第19巻),東京:平凡社,1989年。
    145、有田町史編纂委員会編:《有田町史》(商業編Ⅰ),佐賀県西松浦郡:有田町,1988年。
    146、宇野茂彦:《林羅山(附)林鵝峰》,東京明徳出版社,1992年。
    147、中村質:《近世長崎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8年。
    148、仲尾宏:《朝鮮通信使:江戸日本への善隣使節》,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1年。佐久間重男:《日明関係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年。
    149、佐藤進一:《南北朝の動乱》(《日本の歴史·第9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65年。
    150、佐々木達夫:《陶磁》(日本史小百科29),東京:近藤出版社,1991年。
    151、佐々木潤之介等編:《概論日本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9年。
    152、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Toby)著,速水融永、積洋子、川勝平太譯:《近世日本の国家形成と外交》,東京:創文社,1991年。
    153、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Toby):《“鎖国”という外交》(全集日本の歴史第9巻),東京:小学館,2008年。
    154、デニス·フリン(Dennis Flynn)著,秋田茂、西村成雄編:《グローバル化と銀》,東京: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2010年。
    155、Athony Reid: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1450-1680Volume Two.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1993.
    156、Christiaan J.A. J rg:Fine&curious:Japanese export porcelain in Dutch collections,Amsterdam:Hotei publishing,2003.
    157、T VOLKER:The Japanese porcelain trade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fter1683, Leiden:E.J.BRILL,1959.
    1、陈文寿:《从壬辰战争到明清交替之清、朝鲜、日本》,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18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李治安:《西方人视野下的忽必烈大汗》,[美]莫里斯罗沙比著,赵清治译:《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3、刘序枫:《清康熙-乾隆年间洋铜的进口与流通问题》,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上册),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研究所,1999年。
    4、易惠莉:《清代前期的对日关系认识》,杨国荣主编:《思想与文化》(第五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美]司徒琳著,赵世瑜、赵世玲译:《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第四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日]奥村佳代子:《日本江户时代唐话的传播——公开的唐话和内通事》,徐兴庆编:《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
    7、[日]檀上宽著,王霜媚译:《明初对日外交与林贤事件》,朱诚如、王天有编:《明清论丛·第2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8、[日]檀上宽著,王霜媚译:《明朝初期的海禁与朝贡》,[日]森正夫等编,周绍泉、栾成显等译:《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9、[日]大庭脩著,李秀石译:《日清贸易概括》,《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01期。
    10、[日]松浦章著,孙世春译:《满文档案和清代日中贸易》,《日本研究》,1985年01期。
    11、陈东林:《康雍乾三帝对日本的认识及贸易政策比较》,《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01期。
    12、陈国栋:《清代前期(1644-1842)海洋贸易的形成》,台北:《大陸雜誌》第64卷,第02期,1982年2月。
    13、陈尚胜:《明代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01期。
    14、陈尚胜:《胡惟庸通倭问题辨析》,《安徽史学》,1990年第01期。
    15、陈小法:《佚存东瀛的赵秩诗篇》,《文献》,2005年第01期。
    16、陈小法:《明初祖阐、克勤使日缘考》,《明代研究》第09期,2006年。
    17、刁书仁:《“华夷变异”与“法明崇满”》,《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02期。
    18、范金民:《明清时期中国对日丝绸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01期。
    19、范金民:《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安徽史学》,2012年第01期。
    20、傅衣凌、陈枝平:《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续九)》,《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02期。
    21、韩东育:《“道统”的自立愿望与朱子学在日本的际遇》,《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03期。
    22、韩东育:《日本“京学派”神道叙事中的朱子学》,《求是学刊》2006年第04期。
    23、韩东育:《关于东亚近世“华夷观”的非对称畸变》,《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03期。
    24、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1期。
    25、韩东育:《去中心的中心化》,《读书》,2009年第08期。
    26、韩东育:《关于前近代东亚体系中的伦理问题》,《历史研究》,2010年第06期。
    27、韩东育:《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1592-1945)》,《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04期。
    28、何慈毅:《江户初期德川幕府外交及其理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7卷第06期,2005年。
    29、洪卜仁:《“唐人”考略》,《学术月刊》,1981年第04期。
    30、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02期。
    31、卢经、陈燕平编选:《乾隆年间议禁南洋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2年第02期。
    32、尚小明:《由“分期”史到“断代”史—民国时期大学“中国通史”讲授体系之演变》,《史学集刊》,2011年第01期。
    33、王来特:《朝贡贸易体系的脱出与日本型区域秩序的构建》,《日本学刊》,2012年第06期。
    34、王锺翰:《“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02期。
    35、吴伯娅:《陈昂父子与〈海国闻见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12年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
    36、武寅:《日本研究的新时期与新任务》,《日本学刊》,2010年第04期。
    37、杨珍:《历相三朝的满族耆宿—马齐宦海生涯的若干特点》,《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03期。
    38、易惠莉:《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社会科学》,2004年第01期。
    39、易惠莉:《清代中前期的对日关系认识》,《思想与文化》,2005年12月。
    40、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建构—以〈皇朝文献通考:舆地考、四裔考、象纬考〉的几个问题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新清史》(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41、安国一良:《近世初期の撰銭令をめぐって》,歴史学研究会編:《越境する貨幣》,東京:青木書店,1999年。
    42、和田久徳:《東南アジアの都市と商業マラッカ国の場合》,木村尚三郎編:《中世の都市》(中世史講座3),東京:学生社,1982年。
    43、加藤栄一:《成立期の糸割符に関する一考察》,藤野保編:《対外関係と鎖国》,東京:雄山閣出版,1995年。
    44、鈴木恒之:《東南アジアの港市国家》,岸本美緒編:《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伝統社会の形成:16-18世紀》(岩波講座世界歴史13),東京:株式会社岩波書店,1998年。
    45、岩井茂樹:《清代の互市と沈黙外交》,夫馬進編:《中国東アジア外交交流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7年。
    46、岩井茂樹:《朝貢と条約》,《東アジア世界の近代19世紀》(《岩波講座東アジア近現代通史第1巻》),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
    47、真栄平房昭:《“鎖国”日本の海外貿易》,朝尾直弘編:《世界史のなかの近世》(日本の近世第1巻),東京:中央公論社,1991年。
    48、佐伯富:《康煕雍政時代における日清貿易》,東洋史研究会編:《雍政時代の研究》,京都:同朋社,1986年。
    49、渡辺美季:《鳥原宗安の明人送還徳川家康による対明“初”交渉の実態》,《ヒストリア》(大阪歴史学会編)第202号,2006年11月。
    50、劉序楓:《清日貿易の洋銅商について:乾隆-咸豊期の官商民商を中心に》,《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第15号,1986年12月。
    51、清水紘一:《(史料)正徳新例》,中央大学論集編集委員会編:《中央大学論集》(第11号),1990年3月。
    52、若木太一:《〈唐通事由来書〉考》,《長崎教養部紀要》(人文科学篇)第38卷第1号,1997年9月。
    53、太田勝也:《長崎貿易仕法の変遷》,《歴史教育》17(2),1969年6月。
    54、太田勝也:《宝永期の長崎貿易改革に関する一考察―宝永六年四月の所謂〈白石上書〉について》,《図書館情報大学研究報告》,第8卷2号,1989年。
    55、太田勝也:《朱印船貿易末期の奉書船制度について》,《社会文化史学》(39),1998年12月。
    56、香坂昌紀:《清代前期の関差辦銅制及び商人差辦銅制について》,《東北学院大学論集(歴史学地理学)》,第11号,1981年。
    57、岩生成一:《江戸時代に於ける銅銭の海外輸出に就いて》,《史学雑誌》第39編第11号,1928年。
    58、岩生成一:《近世日支貿易に関する数量的考察》,《史学雑誌》第62編第11号,1953年11月。
    59、葉貫磨哉:《入明僧椿庭海寿評伝》,《駒沢史学》第5号,1956年11月。
    60、蔭木原洋:《洪武帝期日中関係の研究動向と課題》,《東洋史訪》第2号,1996年3月。
    61、佐久間重男:《明初の日中関係をめぐる二、三の問題--洪武帝の対外政策を中心にして》,《北海道大学人文科学論集》第4号,1966年3月。
    62、ロナルドトビ(Ronald Toby):《近世初頭対明の一外交文書諸本の系譜―誤写誤読誤記の系譜と日本型「華夷」論》,《研究紀要》(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第13号,2003年3月。
    63、J.K.Farbank: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1,No.2,Feb.19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