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知识产权能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它原本是一项由封建特权转化而来的私权,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地位得到历史性提升。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性保障,成为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基于此,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国家意志”因素日渐凸显,知识产权出现了公权化倾向。在此情况下,如何构建并提高政府知识产权能力就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
     政府知识产权能力是指政府借助于公共权力,通过制定知识产权制度等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并对其进行管理、保护和运用的能力。政府知识产权能力具有政策导向功能、软环境提供功能、知识产权秩序维护等功能。政府知识产权能力主要是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等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从我国现实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政府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知识产权能力,不仅要努力构建创新型政府,以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完善并实施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共政策功能;还要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文化,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社会氛围。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based on the law produced in the creative and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s and industrial marking, It was a transformation from a feudal privileges of private rights. However,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knowledge of the growing tendency,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has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the development into the advantage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country or region. To some extent, the future of the competition is the competi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 this reason, "national will"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highlighting. From the 1980s,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maintain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enhance the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trengthen the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is case, how to build and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s become the key to a country or region in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lthough the capac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a new concept,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the long-establish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the cre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ts capacity in the management,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public pow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 such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public policy, the comprehension in the use of economic,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means. From the content point of view, the capac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ludes the ability to cre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ability to u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level, the capacity-build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o build capacity, the abili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capac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s Policy-oriented features, the functions to provide the soft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s to mainta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build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based on both the theory as well as the reality. In theory, the intangible na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an not be decided on a direct way to share control of the rights, but to set up the legal system, that i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to achieve the rights of control. It is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at decides the need for state intervention. From the na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always been based on the realiti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public policy choices and arrangements. From the need for the reality, globalization provides the necessary precondition in strengthening capacity-build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govern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vantage provides a historic opportunity for the capacity-build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Narrowing the knowledge gap between the knowledge socie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urg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government.
     As the subject of cultivating the cap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provider of the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government is required not only to set up the ideal of creativity, but also to develop the political system which is capable of respecting people and inspiring people’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and to make effort to construct open and inclusive political culture which is good for people’s creativity. Public policy is the carrier of capacity-building, so the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mainly reflect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ts policies. The capacity-build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embodied by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 of public polic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system as the main body). As a result, the capacity-build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s become the core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in building government capacity.
     Internationally,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is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mechanisms, mainly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such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rules; domestically, reasonabl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s many functions, such as: promoting innovatio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nd safeguarding national policy.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 as a special cultural area, its value lies not only in its refining and summing up the basis of certain social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awareness of thinking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ultu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More importantly, with the economic cul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ulture has become a national power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ower of a country.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the power of a country is the resul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s a result, whether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can develop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trad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strength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r not, the government will be tested the 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reali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even though our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building 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ut there are a number of constrai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not only by building innovation-oriented govern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meet the need in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 by impr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which is the core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public policy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function; but also by building the cul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引文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当前,在中国学术界对于能否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表述知识产权的概念这一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明确知识产权的概念很重要。(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因为只有明确了知识产权的概念才能更好地说明知识产权的特征、性质等,因此有必要通过提炼和总结给知识产权下一个基本的定义。与上述观点相反,另外一种观点则不主张给知识产权这一概念下定义。(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经验。“迄今为止,多数国家的法理专著、法律,及至国际条约,均是从划定范围出发,来明确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或给知识产权下定义的。”二是中国过去在知识产权实践中的教训。过去,中国曾有人准备“另辟‘新’路”给知识产权下定义,结果是“最终又回到这个圈子里”,因此,这些人“只是生造了个别不为人们所接受的‘新概念’,实际上并未辟出任何‘新’路”。客观地说,用“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二种方法来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各有利弊。单纯用划分的方法或者列举的方法概括较为全面,但是抽象程度不够,也就是说这种方法不能很好地从理论上揭示出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和共性,因此人们也就很难准确把握知识产权的科学概念。而且,知识产权的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大,因此这种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产权法学发展变化的需要。单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理解知识产权概念虽然比较简单,概括性较高,但有时难以涵盖知识产权所包括的整体内容。因此,在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时,“较可取的办法是,既为知识产权给出一个相对概括的表述,也介绍迄今为止知识产权的主要保护对象的范围”。(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在本文中,为了使大家能够对知识产权这一概念有一较为全面的理解,本人也采用了“定义+范围”的方法。
    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10.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
    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5.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9.
    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9.
    4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6(8):16.
    5刘春茂.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
    6张楚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7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J].中国法学,2006(5):47.
    1易培强.知识经济初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26.
    2布禾.知识经济与经济革命[J].北方经济,1999(4):33.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4[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38.
    5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著.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总序.
    6满群.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4):90.
    7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94.
    8李浩.浅析我国的知识产权贸易[J].生产力研究,2006(4):36.
    1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436.
    2当代国际贸易趋势[J].技术经济信息月刊,1994(6):36.
    3美国的知识产权出口超过飞机[J].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0(6):16.
    4张伟.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4.
    5知识产权优势理论首先是由我国学者程恩富等人提出来的,而后由郭民生等人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具体参见程恩富,丁晓钦.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兼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9);郭民生,郭铮.“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探析[J].知识产权,2006(2).
    6程恩富,丁晓钦.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兼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9):22.
    7郭民生,郭铮.“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探析[J].知识产权,2006(2):17-19.
    8陈昭锋.知识产权保护的政府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1(4):56.
    9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
    10杨丹.2020年前的全球问题及解决方案—评《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4(1).
    1转引自陈振明.政府能力建设与“好政府”的达成——评梅利里·S.格林德尔主编的《获得好政府》一书[J].管理世界(月刊),2003(8):148.
    2陈振明.政府能力建设与“好政府”的达成——评梅利里·S.格林德尔主编的〈获得好政府〉一书[J].管理世界(月刊),2003(8):147
    3陈昭锋.知识产权保护的政府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1(4):57.
    4陈昭锋.知识产权保护的政府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1(4):58.
    5参见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
    6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他山之石[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95.
    7参见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6:190-191.
    1郑成思指出,“在中国,较系统地研究知识产权法是自1979年才开始的”。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8.
    2吴仪:中国为保护知识产权作出三方面极大努力.新华网,2007-04-24.
    3魏小毛.田力普会见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主席史密斯时指出:中国己进入知识产权发展最好时期[J].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11-10(2).
    4吴仪.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国知网转引自中国网,[EB/OL]http://www.nipso.cn/ldjh/t20070425_85169.asp )
    5马晓芳.中国成为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国[J].第一财经日报,2006-10-19(C06).
    6蒋言斌.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序.
    7蒋言斌.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序.
    1陈刚.我国仅万分之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N].人民日报,2006-2-24(6).
    2参见龚雯.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自主创新[N].人民日报,2006-5-15(5).
    3美国前商务部长坎特2004年底访问中国并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美贸易问题的焦点今后很可能从逆差问题转移至知识产权问题。张伟勋.中美知识产权纠纷出现升级趋[N].中国贸易报,2005-2-24. 42005年1月13日,来华参加中美知识产权圆桌论坛的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指出,“入世三年后,中国将迎来国外企业专利侵权诉讼的高峰期。”雷中辉.中国知识产权“危情”报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2-24(24).
    5雷中辉.中国知识产权“危情”报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2-24(2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243.
    7段瑞春.创新战略:企业知识产权与品牌战略[J].科技与法律,2005(4):1.
    8段瑞春.创新战略:企业知识产权与品牌战略[J].科技与法律,2005(4):1.
    1于滨.做知识产权强国[J].瞭望新闻周刊,2005(17):6.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央政府门户网,2006-2-9. [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3欣华.保护知识产权事关中国未来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6-4-17( 4 ).
    4张旭东,赵雪花.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N].人民日报,2006-4 -21( 4).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央政府门户网,2006-2-9. [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011536.html.2006-1-10.
    2如美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重视政府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问题,并不断强化政府的知识产权能力。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今天美国知识产权强国的地位。
    1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他山之石[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J].求是学刊,2002(2).
    3李东华,包海波,徐竹青.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12).
    4刘昌黎.日本知识产权战略[J].日本研究,2003(1).
    5朱兴国.推进中的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J].知识产权,2005(5).
    6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吴汉东.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J].法商研究,2003(5).
    8冯晓青.知识共有物、洛克劳动学说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J].金陵法律评论,2003(春季卷).
    9冯晓青.利益衡量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J].知识产权,2003(6).
    
    1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蒋言斌.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吕薇.知识产权制度:挑战与对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4关于知识产权法价值的编者按[J].电子知识产权,2006(7):12.
    5杨才然.知识产权法的正义价值取向[J].电子知识产权,2006(7).
    6和育东.知识产权法的效率价值及其实现[J].电子知识产权,2006(7).
    7陈谊,汪天亮.试论知识产权法的价值定位——创新[J].行政与法,2004(9).
    1郭德芬.知识产权法之和谐价值的正当性及其实现[J].法学评论,2007(4).
    2孟玮,唐赛.知识产权与社会公正——浅析科技立法的法律理论[J].北方经贸,2005(1).
    3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78-273.
    4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状况[J].中华商标,2005(4).
    5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状况[J].中华商标,2005(4).
    6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上)——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26.
    7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04(5):13.
    8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04(5):13.
    9汪丁丁.知识表达、知识互补性、知识产权均衡[J].经济研究,2002(10):83.
    1刘茂林.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周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3(3).
    5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益及实证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
    6刘舫.知识产权经济分析的新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10).
    7朱显荣.商业秘密产权的经济分析[J].先驱论坛,2005(17).
    8[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中国版权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李雨峰.版权:一种历史的视野[J].科技与法律,2005(2).
    3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廻——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
    4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11.
    5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J].求是学刊,2002(2).
    6李东华,包海波,徐竹青.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12).
    7刘昌黎.日本知识产权战略[J].日本研究,2003(1).
    8朱兴国.推进中的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J].知识产权,2005(5).
    9参见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郑成思.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J].法律科学,1997(3):47-52.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4.
    2凌金铸.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1989-1996[D].苏州:苏州大学,2005.
    3蒋坡主编.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张梅.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版权保护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1陈凡,王太平.知识产权的政治学[J].电子知识产权,2007(6).
    2陈凡,王太平.知识产权的政治学[J].电子知识产权,2007(6):62.
    3陈凡,王太平.知识产权的政治学[J].电子知识产权,2007(6):62-63.
    4[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宋慧献,周艳敏.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J].知识产权,2004(2).
    6杨明,肖志远.知识产权与人权:后TRIPS时代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J].法律科学——西北政治学院学报,2005(5).
    7周俊强.与公共健康危机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J].中国法学,2005(1).
    1黄玉烨.知识产权与其他人权的冲突及其协调[J].法商研究,2005(5).
    2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
    3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上)——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26.
    4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6.
    5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6.
    6彭茂祥.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构建[J].知识产权,2006(5).
    7罗晓霞.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定位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7(3):14.
    8罗晓霞.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定位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7(3):14-15.
    1在国内研究政府能力的学者中,汪永成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一书中,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政府能力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在本部分对政府能力研究的综述中,主要是以汪永成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此本人向作者表示感谢。具体参见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8;汪永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国内学术界关于政府能力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政治学研究,2001(4).
    2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
    3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218.
    4[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56.
    5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1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2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3[美]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363.
    4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5具体参见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151-161.
    6转引自施雪华.政府权能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06-307.
    7[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曹卫东,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1[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吴良健,桑伍,曾获,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18.
    2关于公共选择理论,请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吴良健,桑伍,曾获,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参见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13.
    4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
    5参见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15.
    6汪永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J].政治学研究,2001(4).
    1汪永成.试论政策创新能力[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4):15.
    2俞可平.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府——在第三届(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的致辞[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6(2).
    3俞可平.建设一个创新型政府[J].人民论坛,2006(9/A).
    4孔令强,刘平雷.构建创新型政府[J].前沿,2005(3).
    5韩东铭.关于建设创新型政府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07(3).
    6陈祥荣.构建政府创新机制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7夏书章.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公共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8谢庆奎.论政府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9乔耀章,芮国强.政府创新与政府自觉[J].学术界,2002(4).
    10吴汉东.政府公共政策与知识产权制度[N].光明日报,2006-10-10(9).
    1胡锦涛:切实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06-5-27,新华网, [EB/OL] 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27/content_4608742.htm.
    2 2006年4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时指出,“其实,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就是品牌、质量、技术的竞争。”
    3刘华.文化: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文化探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4):11.
    1刘华,周洪涛.论我国知识产权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关于世界上各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情况,请参见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
    1参看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迴——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
    2曲三强就认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知识产权法制重建,“与其说是来自知识产权保护自身的需要,毋宁说是由于外来经济和政治压力的结果。”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迴——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120.
    3郑成思先生曾指出,“自1979年刑法开始保护商标专用权、中外合资企业法开始承认知识产权是财产权以来,20多年不断的立法与修法,尤其是加入WTO前为符合国际条约要求的‘大修补’,使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从立法上看,‘基本’完备了。这已经是国内外多数人的评价。”见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上)[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4011536.html.2006-1-10.
    1胡锦涛.切实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新华网,[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27/content_4608742.htm.2006-5-27.
    2久泰平.开创中国知识产权新时代.央视国际,[EB/OL] 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60528/100746.shtml.2008-2-28.
    3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谈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新华网,[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23/content_6015011.htm.2007-4-23.
    4郭秋梅.我国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科技与法律,2007(5).
    
    1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
    2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
    1朱颖.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J].知识产权,2006(5):87.
    2蒋坡主编.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37.
    3蒋坡主编.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5-48.
    4关于美国知识产权管理情况请参见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97-100.
    5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02-103.
    1郭民生,王锋主编.区域专利发展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23.
    2姜琳.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及政府在其中主导地位之分析[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66.
    3杜晓君.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及政府在其中主导地位之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2):43.
    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1.
    5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1-52.
    6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89.
    1参见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6:190-191.
    2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6:192.
    3参见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6:194-195.
    4董践真.我国八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N].中国青年报,2006-8-12.
    5吴汉东.中国应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2007(5):6.
    6范忠信先生曾指出,一个国家的法律现代化,一般说来,应该是三个层次的现代化。表层是法律规范的现代化,中层是实际制度的现代化,深层是法理念或法观念的现代化。参见范忠信.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三个层次(论纲)[J].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166.受其启发,本文也把政府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分为知识产权法律规范构建能力、知识产权和谐制度构建能力和知识产权理念构建能力三个层次。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8.
    2沈宗灵.论法律移植与比较法学[J].外国法译评,1995(1):1.
    3吴玉章.对法律移植的初步思考[J].比较法研究,1991(2):41.
    4张文显.继承·移植·改革:法律发展的必由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1995(1):13.
    5范忠信.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三个层次(论纲)[J].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166.
    1范忠信.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三个层次(论纲)[J].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167.
    2刘华,周洪涛.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30.
    3参见孟奇勋,李昌钰.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问题探讨[J].知识产权,2006(3).
    4吴汉东.知识产权制度已进入战略主动期,中国新闻出版网,http://www.chinaxwcb.com/index/2008-06/12/content_125940.htm.2008-6-12.
    5陈礼达.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发言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10):25.
    6刘华,周洪涛.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7闫文峰,刘喆.十七大代表田力普接受中外媒体记者采访.[EB/OL]http://www.sipo.gov.cn/sipo/ztxx/sqdzt/xwdt/ywjj/200710/t20071018_211501.htm.2007-10-18.
    
    1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J].科技与法律,2004(3):82.
    2参见郭秋梅.我国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科技与法律,2007(5):36.
    3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6:6.
    4马德普.论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4.
    1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2.
    2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有群众基础[N].南方日报,2007-4-26.
    3马维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5(5):11.
    4《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年工作要点》解读.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zwhd/2008-06/25/content_1027313.htm.2008-06-25.
    5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8.
    1马德普.论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4.
    2参见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38.
    3参见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62.
    4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谈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新华网,[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4/23/content_6015011.htm.2007-4-23.
    5姚柏林.本领恐慌与执政能力[N].解放军报,2004-9-24:3.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网,[EB/OL] 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2004-11-17.
    3石仲泉.“执政能力”概念是怎样提出的[N].北京日报,2005-7-3.
    4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
    5安守海.对加强知识产权执政能力建设的初步认识.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网站,[EB/OL] http://www.gzsipo.gov.cn/ywdt/display.asp?id=404. 2006-04-25.
    6《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年工作要点》解读.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zwhd/2008-06/25/content_1027313.htm.2008-06-25.
    7郭秋梅.我国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科技与法律,2007(5):35.
    1参见郭秋梅.我国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科技与法律,2007(5).
    2李蓉,萧延高,王晓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建构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3李蓉,萧延高,王晓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建构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45-46.
    1陶鑫良,单晓光主编.知识产权法纵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60.
    2具体见陶鑫良,单晓光主编.知识产权法纵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60-61.
    3张楚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1-14.
    5刘春茂主编.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6.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1.
    2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6.
    3张楚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5.
    5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6.
    6当然,商标权是一个例外,因为根据相关国际公约和各国的国内法的规定,商标权虽然有一定时间的限制,但只要商标权人能够按照规定进行续展的话,将不失去商标专有权。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33.
    2张楚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3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9.
    4目前,具有国际经济技术垄断能力的智力成果,90%集中在工业国家。见蒋言斌.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6.
    5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待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态度演变,请参见蒋言斌.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6.
    6如,美国为了保护其国内的知识产权,往往采用国内法律国际化的方式,这实际上是美国知识产权法律效力域外化的表现,其实质是一种知识霸权。
    7蒋言斌.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7.
    8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5.
    9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1.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5.
    2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7.
    3迈克尔·帕金著.经济学[M].梁小民,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55.
    4徐棣枫.试论知识产权的国家调节[J].求索,2006(10):100.
    5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 (1994年1月1日签定),涉外律师网,http://www.21lawyer.cn/07d/f1.html.
    6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4.
    7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
    8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6.
    1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6.
    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9.
    3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6(8):16.
    4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5.
    5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95.
    6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254.
    7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0.
    8参见王欧.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对秩序的实践逻辑与价值取向的政治哲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3.
    2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8.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13.
    4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0.
    5马丁著《英国专利制度》,1905年伦敦英文版第11页。转引自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6.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6-7.
    2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0.
    3这种权利就是今天著作权法中的邻接权,其实,这种权利是基于著作权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出版者权是一种从属于著作权的权利。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4.
    2朱庆育.个人主义思想的古希腊渊源[J].社会科学论坛,2001(7):3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5.
    1[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M].吴良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0.
    2[法]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3:637.
    3Erich Kaufer.不同产权安排尤其是专利制度下的创新激励[J].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80.
    4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J].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
    5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J].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7.
    1参见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6(8):16.
    2[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9.
    3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J].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8.
    4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6(8):16-17.
    5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6(8):16.
    1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J].中国法学,2006(5):47.
    2关于知识产权的扩张,请参看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扩张与利益平衡[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关于知识产权的“社会性”与“私益性”及其矛盾,请参看刘芝秀.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探析[J].科技与法律.2005(2):99.
    4关于知识产权的公权化趋向,请参看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J].中国法学,2004(1).
    1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著.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总序.
    2刘芝秀.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探析[J].科技与法律.2005(2):102.
    3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5.
    4[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全球化:来龙去脉[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10):25.
    5[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74.
    6石太林.“世界历史”进程与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3):81.
    7石太林.“世界历史”进程与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3):88.
    1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51-52.
    2蔡拓.政治学发展的全球化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4):37.
    3[印]迪帕克·那雅.全球化意味着什么?[J].载(多国)雅克·鲍多特等著.与地球重新签约[M].黄平,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19.
    4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
    5李艳秀.经济全球化内涵辨析[J].农村经济,2003(11):16.
    6弗农·史密斯.经济全球化—一个和平的字眼[J].创新科技,2005(3):7.
    7[印]迪帕克·那雅.全球化意味着什么?[J].载(多国)雅克·鲍多特等著.与地球重新签约[M].黄平,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24.
    8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6.
    1周新城.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J].高校理论战线,2003(4):44.
    2转引自石太林.“世界历史”进程与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3):84.
    3转引自石太林.“世界历史”进程与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3):86.
    4周新城.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J].高校理论战线,2003(4):44.
    5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
    6[美]布鲁斯·A·莱曼.知识产权:美国21世纪的竞争优势[J].载[美]戴尔·尼夫等主编.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
    7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114.
    8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
    1郭民生.论知识产权经济[M].经济经纬,2004(4):147.
    2郭民生.论知识产权经济[M].经济经纬,2004(4):147.
    3黄华.试论知识经济特点[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4):37.
    4程恩富,丁晓钦.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兼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9):22.
    5郭民生.“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探析[J].知识产权,2006(2):16.
    1冯晓青.南北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失衡及其利益平衡之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16.
    2参看凌金铸.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1989-1996[D].苏州:苏州大学,2005.
    3刘旭华,盛小红.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问题[J].当代经济,2005(12)(上):77.
    4关于知识产权文化的提出过程,请参见刘华.文化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文化探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4):10.
    5刘华,周洪涛.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30.
    1参见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20-21.
    2[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前言.
    3刘华,周莹.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层次与目标[J].知识产权,2006(3):19.
    4骆仲遥.动漫产业全球年产值2000亿美元引发的思考[J].玩具世界,2006(9).
    5骆仲遥.动漫产业全球年产值2000亿美元引发的思考[J].玩具世界,2006(9):36.
    1[美]布鲁斯·A·莱曼.知识产权:美国21世纪的竞争优势[J].载[美]戴尔·尼夫等主编.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1.
    2刘华,周莹.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层次与目标[J].知识产权,2006(3):20. 32007年4月23日上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指出,“目前知识产权工作最根本不足是知识产权意识较弱”。中国政府网,2007-4-23.[EB/OL] http://www.gov.cn/zxft/ft12/content_592314.htm http://www.gov.cn/zxft/ft12/content_592314.htm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1).
    5俞可平.现代民主治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207472.html.
    6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11-30(3).
    7乔耀章,姚尚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3):13-17.
    1洪大用.在“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Z].2005-02-18.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1).
    3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增补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7):91.
    4蒋京议.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N].中国经济时报,2005-1-11.
    5俞可平.现代民主治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207472.html.
    
    1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增补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7):74.
    2王春光.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J].新华文摘,2007(14):11.
    3袁恩祯.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原因分析[J].探索与争鸣,2005(2):7.
    
    1布禾.知识经济与经济革命[J].北方经济,1999年(4):33.
    2王春光.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J].新华文摘,2007(14):13.
    3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4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71.
    5冯晓青.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1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著.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总序.
    1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
    2陈振民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8.
    3赵宝煦.政治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03.
    4陈红太.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16.
    5乔耀章,芮国强.政府创新与政府自觉[J].学术界,2002(4):44.
    
    1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40.
    2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6:44-45.
    1乔耀章,芮国强.政府创新与政府自觉[J].学术界,2002(4):45.
    2蒋永甫,谢舜.有限政府、有为政府与有效政府——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理念的演变[J].学习与探索,2005(8):73.
    3侯彬.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05:8.
    4傅耕石认为,政府理念先后经历了管制型政府、发展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演变。参见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6:50-64.
    5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6:59.
    6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21.
    7[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285.
    1[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07-408.
    2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6:59.
    3关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请参见陆彬.论可行能力视野中的发展——阿玛蒂亚·森的发展思想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20-23.
    4[美]海因茨·阿恩特.经济发展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3.
    5陆彬.论可行能力视野中的发展——阿玛蒂亚·森的发展思想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21.
    6陆彬.论可行能力视野中的发展——阿玛蒂亚·森的发展思想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23.
    1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6:52.
    2“十一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J].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3-24(2).
    3孔令强,刘平雷.构建创新型政府[J].前沿,2005(3). 65.
    4俞可平.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府——在第三届( 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的致辞[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6(2):1.
    5郗永勤,张其春.知识型政府: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75.
    
    1俞可平.政府应当成为创新的表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4).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50.
    3傅宏波.2006,中国创新年[J].观察与思考,2006(1):26.
    4俞可平.政府应当成为创新的表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4).
    5参见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第二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200-201.
    1Andrew Heywood,Key Concepts in Politics,N.Y.St.Martin’s Press 2000,P.93.
    2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6.
    3参见马德普.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2.
    4[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0.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9.
    2参见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7-188.
    3参见马德普.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4-15.
    4马德普.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4.
    5[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
    6关于民主词义的变化请参看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10-18.
    7[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
    1[法]居伊·埃尔梅.老牌民主国家:对民主的冷淡[J].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7.
    2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58.
    3参见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0-191.
    4人民主权有政治意义上的人民主权和法律意义上的人民主权两种。不过,人们主要是在政治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见钱福臣.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原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8.
    5[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导言.
    6[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0.
    1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 (1994年1月1日签定),涉外律师网,http://www.21lawyer.cn/07d/f1.html.
    2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J].中国法学,2006(5):47.
    3孟奇勋.“异化”的权利与权利的“异化”——以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与公权规制之协调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6(8):16.
    4[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9.
    5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0.
    6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9.
    
    1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2杰克?晋拉诺等.政治学分析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1.
    3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1.
    4参见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2.
    5具体参见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3-234.
    
    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3.
    2陶克套.草原文化的内在品质——自由开放[N].光明日报,2007-06-01.
    3季羡林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N].北京日报,2001-9-24
    4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6.
    1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9(4):57.
    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5.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9.
    4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
    1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2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3.
    3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3.
    4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9.
    5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6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
    7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
    8当代国际贸易趋势[J].技术经济信息月刊,1994(6):36.
    
    1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解读[J].中国法学,2006(5):103.
    2吴汉东.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中国的应对方略[J].法商研究,2005(5):4.
    3曹建明等.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12.
    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42.
    5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251.
    6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254.
    1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90.
    2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90.
    3姜颖.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1999(15、16期合刊):9.
    4[美]罗伯特·P·墨杰斯等.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6.
    5“经济人假定”即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假定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人都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当事人是从利己的动机出发、有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即假定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或趋利避害的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目标、手段进行最有利的选择。参见钟茂初.如何完善地描述现实中的人类行为关系?——对“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相容性的理论分析,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http://ces.nankai.edu.cn/nkie/xsdt/lilun/zmc1.htm
    1王汉坡.知识产权保护趋势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3(2):41.
    2李芳.美国知识产权政策的调控——基于经贸危机的影响谈起[J].知识产权,2007(1).
    3王汉坡.知识产权保护趋势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3(2):42.
    4“特别301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条款,是“一般301条款”框架之下的一个专门条款。具体参见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8-172.
    5王汉坡.知识产权保护趋势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3(2):42.
    6王汉坡.知识产权保护趋势研究[J].科技与法律,2003(2):42.
    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7.
    2参见周胜生.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扩张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电子知识产权,2006(10):35.
    3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30-31.
    4周胜生.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扩张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电子知识产权,2006(10):35.
    5周胜生.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扩张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电子知识产权,2006(10):35.
    
    1田力普.如何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变革[J].人民论坛,2008(06/B):7.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
    3参看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
    4宋伟,杨汉平.高新技术产业法律保护[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5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30).
    6宁骚主编.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9.
    1[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5.
    2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6.
    5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自序.
    6刘学锋.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68.
    7刘学锋.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68.
    8田大山,邱菀华.基于博弈论的公共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1(3):62.
    9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7:81.
    10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2-273.
    1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2.
    2刘锡田.制度性公共物品的特征和作用[J].财政研究,2005(9):12.
    3[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M].曾强,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235.
    4卢海君.后TRIPS时代中国知识产权战略选择研究——以经济分析为视角,载吴汉东.知识产权年刊(200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美]CLAUDIO R.FRISCHTAK.知识产权制度:一致与分化[J].谷彦芳,译.科技与法律,2002(2):21.
    6[美]CLAUDIO R.FRISCHTAK.知识产权制度:一致与分化[J].谷彦芳,译.科技与法律,2002(2):21.
    7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6.
    8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上)——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26.
    1吴汉东.政府公共政策与知识产权制度[N].光明日报,2006-10-10(09).
    2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04(5):13
    3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04(5):14
    4[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9.
    5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
    6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8.
    7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9.
    1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上)——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26.
    2冯晓青.关于知识产权的南北冲突与利益平衡的初步探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30.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26.
    4参见王京安,许斌.“李约瑟之谜”研究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5王京安,许斌.“李约瑟之谜”研究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6.
    6[美]道·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J].改革,1995(3):54.
    
    1参见周积明.鸦片战争前中国现代化的三次延误[J].天津社会科学,1995(1).
    2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廻——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119.
    3李雨峰.思想控制与权利保护—中国版权法的历史演变[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3:74.
    4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廻——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120.
    5穿西装剪长辫正视知识产权[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4(1):43.
    6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廻——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120.
    1参见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
    3万鄂湘主编.国际知识产权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44.
    4冯晓青.关于知识产权的南北冲突与利益平衡的初步探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29.
    5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8.
    6罗晓霞.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定位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7(3):14.
    1参看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34.
    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32.
    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3.
    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5.
    5联合国贸发会《报告》:世界知识产权体系需要改革,国家知识产权局网,[EB/OL]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dtxx/gw/2007/200804/t20080401_353526.html.2007-8-10.
    6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9.
    1联合国贸发会《报告》:世界知识产权体系需要改革,国家知识产权局网,[EB/OL]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dtxx/gw/2007/200804/t20080401_353526.html.2007-8-10.
    2冯晓青.关于知识产权的南北冲突与利益平衡的初步探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32.
    3[美]约翰·H·杰克逊.GATT/WTO法理与实践[M].张玉卿,李成钢,杨国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1.
    5徐泉.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7.
    6徐泉.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
    7拉嘎万.WTO和多哈正摇晃着走向正轨[J].穆忠和,译, WTO经济导刊,2004(9):28.
    8曹建明等.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12.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26.
    2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26.
    3[美]熊介.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M].余逊达,张铁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29.
    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7.
    5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57.
    
    1赵汀阳.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3):73.
    2徐泉.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8.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2004年国际专利申请排行榜[J].电子知识产权,2005(4) .
    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2004年度商标国际注册统计数据[J].电子知识产权,2005(4) .
    3[印]甘古力.知识产权:释放知识经济的能量[M].宋建华,姜丹明,张永华,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35-36.
    1胡开忠,陈娜.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http://www.iprcn.com/view_new.asp?idname=1852.2008-1-23.
    2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436.
    3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总序.
    4韩立余等编著.美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60.
    5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知识产权与发展政策相结合-委员会关于知识产权的报告,http://www.iprcommission.org/papers/word/Multi-Lingual_Documents/Multi_Lingual_Main_Report/DFID_Main_Report_Chinese_RR.doc.
    6张旭,孙海龙.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利益平衡原则[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5.
    1胡开忠,陈娜.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http://www.iprcn.com/view_new.asp?idname=1852.2008-1-23.
    2胡开忠,陈娜.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http://www.iprcn.com/view_new.asp?idname=1852.2008-1-23.
    3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上)——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26.
    4冯晓青.关于知识产权的南北冲突与利益平衡的初步探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参见冯晓青.关于知识产权的南北冲突与利益平衡的初步探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0.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79.
    3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79-180.
    4W·Lesser:The Effects of Trips-mand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ies,www.wipo.int.
    5万鄂湘主编.国际知识产权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44.
    1冯晓青.关于知识产权的南北冲突与利益平衡的初步探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9.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7.
    3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7.
    4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57.
    1参见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5.
    2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58.
    3参看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6.
    4参见[美]奥德丽·R查普曼.将知识产权视为人权:与第15条第1款条3项有关的义务[J].版权公报,2001(3).
    5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70.
    1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70.
    2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71.
    3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72.
    4参看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88、191.
    5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58.
    6具体内容见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58.
    7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58-59.
    1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2-21;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58.
    2管育鹰.传统知识及传统文化表达的法律保护问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6.
    3白显月.为什么美国公司对马德里体系敬而远之[J].电子知识产权,2006(5).
    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79.
    1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79.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80.
    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26.
    4吴学安.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新领域[J].中外企业文化,2007(2):21.
    5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16-217.
    6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08.
    7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16-217.
    8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81.
    9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27.
    1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4.
    2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81.
    3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60.
    4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他山之石[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32.
    1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J].求是学刊,2002(2):78.
    2[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5.
    3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9.
    4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75-179.
    5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79.
    6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78.
    
    1[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5.
    2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他山之石[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33.
    3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05-308.
    1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仿会计出版社,2006:190-192.
    2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M].上海:立信仿会计出版社,2006:194-195.
    3[美]布鲁斯·A·莱曼.知识产权:美国在21世纪的竞争优势[J]. [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1.
    4[美]布鲁斯·A·莱曼.知识产权:美国在21世纪的竞争优势[J]. [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3.
    5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上)[J].知识产权,2003(4):26.
    6关于美国工业化阶段的划分,参见萧国亮、隋福民编.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1.
    7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52.
    8关于美国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具体请见董继民.美国近代史述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9-200.
    1转引自转引自[美]布鲁斯·A·莱曼.知识产权:美国在21世纪的竞争优势[J]. [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5.
    2萧国亮,隋福民编.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6.
    3[美]布鲁斯·A·莱曼.知识产权:美国在21世纪的竞争优势[J]. [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6.
    4萧国亮,隋福民编.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4.
    1[美]赫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450、459;[美]H·N·沙伊贝、H·G·瓦特、H·N·福克纳.近百年美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4、33、107.
    2关于国外公共领域理论研究概况,请参见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理论[J].知识产权,2007(3):4-6.
    3参见David Lange, Reimagining the Public Domain, 66 Law& Contemp. Probs. 463, 470 (2003).
    4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理论[J].知识产权,2007(3):6.
    5参见尹新天著.专利权的保护(第2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1.
    1[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85.
    2[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245.
    3[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279.
    4[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273.
    5[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306.
    6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著.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总序.
    1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上)—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26.
    2[美]CLAUDIO R.FRISCHTAK.知识产权制度:一致与分化[J].谷彦芳,译.科技与法律,2002(2):21.
    3关于《伯尔尼公约》的产生背景和过程,请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64.
    4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90.
    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3.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5.
    3[美]杰里米·阿塔克,彼得·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5.
    4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4.
    
    1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82.
    2周春慧.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源在于经济[J].电子知识产权,2006(9).
    3参见李顺德.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J].中国经贸导刊,2002(8):17.
    4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9.
    
    1关于美国主权大辩论,参见陈安.美国1994年“主权大辩论”及其后续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2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8.
    3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29.
    4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3.
    5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29-435.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30-431.
    2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31-432.
    3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J].求是学刊,2002(2):77.
    1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4-177.
    2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28.
    3冯晓青.南北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失衡及其利益平衡之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17.
    1朱颖.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J].知识产权,2006(5):88-90.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91.
    3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政府能力现代化[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1.
    4徐泉.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7.
    1徐泉.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8.
    2徐泉.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8.
    3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26.
    4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26.
    5田力普:不应将知识产权问题政治化. http://www.sipo.gov.cn/sipo/ztxx/sqdzt/xwdt/ywjj/200710/t20071019_211528.htm.2007-10-19.
    
    1刘华,周莹.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层次与目标[J].知识产权,2006(3):18.
    2马维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5(5):10.
    3关于知识产权文化的提出过程,请参见刘华,李文渊.论知识产权文化在中国的构建[J].知识产权,2004(6);
    刘华.文化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文化探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4).
    
    1郭民生.理解知识产权文化的基内核[J].创新科技,2005(10).
    2宋亚勋,徐君义.知识产权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6(7):5.
    
    1刘华.文化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文化探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4):10.
    2转引自刘华.文化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文化探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4):10.
    1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具体参见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8-103.
    2马旭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策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7-8-13(10).
    3丁德科.论经济文化互动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高玉蓉.经济建设不能忽视文化建设[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4).
    5[美]彼得·伯杰.资本主义革命[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2.
    6李顺德.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J].中国经贸导刊,2002(8):17.
    7王美怡,谭小兵.中国的贸易“短腿”[J].大经贸,2005(8):34-35.
    1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的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6.
    2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动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贸易和全球化[J].张玉国,朱筱林,译.中国出版,2003(1):46.
    4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145.
    5如英国就把该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参见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动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1.
    6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144.
    7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动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2-93.
    1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动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2.
    2参见李冬,陈红兵.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动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2-93.
    3Erich Kaufer.不同产权安排尤其是专利制度下的创新激励[J].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80.
    4吴仪.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http://www.nipso.cn/ldjh/t20070425_85169.asp
    5李顺德.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J].中国经贸导刊,2002(8):17.
    6吴汉东.科学技术、国际贸易与著作权保护—关于当代著作权制度发展变革趋势的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
    7[法]P·M·得法尔热·灵隐.国际社会与文化多样性[J].国外社会科学,2004(1) :103.
    8[美]R·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2.
    
    1[荷]杜威·佛克马:重建现代中国文化[J].东方丛刊,1998(4):1.
    2季羡林.季羡林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N].北京日报,2001-9-24.
    3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6:146 .
    4白玲,吕东峰.国际贸易中的文化互补理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50.
    1《文化商品国际贸易研究1980-1998》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
    2根据国际录音制品产业联盟(IFPI)的年度调查,这一数字包括了70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见IFPI网址http://www.ifpi.org
    3李顺德.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J].中国经贸导刊,2002(8):17.
    
    1张玉国,朱筱林.文化、贸易和全球化(上)[J].中国出版,2003(1):47.
    2张玉国,朱筱林.文化、贸易和全球化(上)[J].中国出版,2003(1):48.
    3张伟.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4.
    4周光辉,张贤明.三种权力类型及效用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6(3):52.
    5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22.
    6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22.
    1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1998.
    2周光辉教授指出,从类型学的角度,政治学界一般把权力分为强制型权力、报偿型权力和信仰型权力三种类型。关于三种权力的论述,请参看周光辉,张贤明.三种权力类型及效用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6(3).
    3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D].长春:吉林大学,1995:26.
    4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D].长春:吉林大学,1995:29.
    5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D].长春:吉林大学,1995:30.
    1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23-24.
    2[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51.
    3[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3.
    4贾海涛.综合国力系统论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22.
    5赵晓芳.文化建设与综合国力[J].理论与当代,1999(8):17.
    6[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转引自贾海涛.综合国力系统论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22.
    2黄硕风.综合国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0-111
    3贾海涛.综合国力系统论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22.
    4邱小玲.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较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3):55.
    5贾海涛.综合国力系统论刍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23.
    6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非洲需要一个文化调整计划吗?”,载[美]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19.
    7参见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8-103.
    8[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15.
    1邱小玲.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较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3):55.
    2 Joseph Nye,“The Power We Must Not Squander”,New York Times,Jan.3,2000.
    3转引自李纯、甘亚平.入世后中国前沿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31.
    4参看方立.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文化扩张与渗透[J].理论动态,1999年6月15日.
    1 The Boston Globe,July 28,1996.
    2 [美]布鲁斯·A·莱曼.知识产权:美国21世纪的竞争优势[J].载[美]戴尔·尼夫等主编.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1.
    
    1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11.
    2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廻——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
    3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11.
    4郝燕平.中国19世纪的商业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265.
    
    1参见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11-12.
    2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廻——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119.
    3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12.
    1吴文娟.知识产权: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杀手锏——“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知识产权与城市竞争力”述要[N].社会科学报,2005-1-6:(3).
    2本部分内容请参见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12-13.
    3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12.
    4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12.
    5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中国版权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233-234.
    6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廻——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122.
    
    1穿西装剪长辫正视知识产权[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4(1):43.
    2具体参见蒋坡主编.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31-35.
    
    1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上)[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
    2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上)[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
    3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70.
    1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上)[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
    2陈礼达.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发言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10):25.
    3张平,知识产权战略:中国人才的欠缺——第十一届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倡议书》有感,http://www.iprcn.com/view_rd.asp?idname=30
    4郭民生,王锋主编.区域专利发展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23.
    5详细内容参见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J].科技与法律,2004(3).
    6参见裴宏,刘仁.全国人大代表呼吁:知识产权需要统一高效管理.[EB/OL]http://www.hnpatent.gov.cn/show.php?id=5169&nav_id=45
    1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J].科技与法律,2004(3).
    2吴仪.中国政府重视保护知识产权[N].法制日报,2007-6-27.
    3吕薇.知识产权管理的10道门槛[J].法人,2004(2/3):100.
    4知识产权局:缺核心技术9成企业为何不申请专利.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25(6).
    5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5.
    6张平,知识产权战略:中国人才的欠缺——第十一届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倡议书》有感,http://www.iprcn.com/view_rd.asp?idname=30.
    
    1具体参见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5.
    2杜晓君.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2):43.
    
    1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吉林大学,2006.
    2蔡林慧.政治文明与与学习型政府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7(1):65.
    3陈祥荣.构建政府创新机制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55.
    4陈祥荣.构建政府创新机制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56.
    5参见孔令强,刘平雷.构建创新型政府[J].前沿,2005(3):66.
    
    1参见孔令强,刘平雷.构建创新型政府[J].前沿,2005(3):66.
    2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9.
    3刘靖华.政府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
    4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6:176.
    5参见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6:176.
    
    1参见宁骚主编.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5-137.
    2吕薇.知识产权管理的10道门槛[J].法人,2004(2/3):100.
    3张勤.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几点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5(1):4-5.
    4张勤.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几点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5(1):5.
    1吴国平:《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中应扮演好五大角色》,国家知识产权局网,http://www.nipso.cn/gnwzscqzlxx/zgipzlyj/t20070705_85855.asp
    
    1张勤.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几点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5(1):6.
    2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初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178.
    3顾秀莲.企业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础力量,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2007-11-23.
    4田力普.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高新企业发展,新浪财经, 2007-05-25.
    
    1田力普.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高新企业发展,新浪财经, 2007-05-25.
    2李哲.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N].人民日报,2006-4-12.
    1李灵稚,宗永建.国外对华知识产权战略及对策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9.
    2知识产权人才“十一五”规划,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2007-02-1.
    3江苏“十一五”将培训10万知识产权人才.新华网2006-1-24. 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06-01/24/content_4093997.htm
    1孙健.人才信息:欧盟加快吸纳引进高科技人才[N].经济日报,2006-1-24.
    2张旭东,赵雪花.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N].人民日报,2006-4-21:4 .
    3欣华.保护知识产权事关中国未来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6-4-17:4 .
    4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上)[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
    1转引自黄毅.文化与国际贸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1.
    1参见刘华,周莹.我国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0).
    
    1张玉国,朱筱林.文化、贸易和全球化(上)[J].中国出版,2003(1):47.
    2沈亚军.如何消解“文化赤字”[N].光明日报,2007-1-24.
    3张玉国,朱筱林.文化、贸易和全球化(上)[J].中国出版,2003(1).
    
    1王美怡,谭小兵.中国的贸易“短腿”[J].大经贸,2005(8).
    2中法贸易主要商品一览表1997.国际经贸消息,1998-9-23.
    3王美怡,谭小兵.中国的贸易“短腿”[J].大经贸,2005(8).
    4王亚南.应战“入世”:文化的资本化运作[J].学术探索,2001(4):48.
    5逯弘莲.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与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3):69.
    1沈亚军.如何消解“文化赤字”[N].光明日报,2007-1-24.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4.刘春茂.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5.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黄勤南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7.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他山之石[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8.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9.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蒋言斌.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2.吕薇.知识产权制度:挑战与对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13.刘茂林.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4.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6.[美]威廉·M·兰德斯、[美]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蒋坡主编.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9.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中国版权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0.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2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3.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M]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24.施雪华.政府权能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曹卫东,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6.[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7.[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吴良健,桑伍,曾获,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8.[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9.赵宝煦.政治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0.陈红太.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1.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2.郭民生,王锋主编.区域专利发展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5.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6.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7.陶鑫良,单晓光主编.知识产权法纵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38.宁骚主编.公共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9.[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40.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1.[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2.[法]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3.
    43.[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4.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编著.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45.[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郑志国,何向东,杨德,唐建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6.[法]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7.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8.赵景华主编.全球竞争与企业战略[M].黄河出版社,2000.
    49.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增补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50.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51.曹建明等.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2.韩立余,等编著.美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53.万鄂湘主编.国际知识产权法[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4.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人民出版社,2006.
    55.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6.[美]熊介.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M].余逊达,张铁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7.[美]约翰·H·杰克逊.GATT/WTO法理与实践[M].张玉卿,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8.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9.董继民.美国近代史述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0.[美]赫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61.尹新天著.专利权的保护(第2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62.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3. [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64.黄晖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5.张平,马骁著.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66.刘靖华.政府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7.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注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8.龙文懋.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9.沈木珠.WTO规制下中国商贸法制的走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0.李明德.“特别301条款”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1.凌金铸.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1989-199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2. [美]阿瑟·R·米勒、迈克尔·H·戴维斯.知识产权法概要[M].周林,孙建红,张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3.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4.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5.刘春田.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郑成思.20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回顾[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郑成思.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状况[J].中华商标,2005(4)
    3.郑成思.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J].法律科学,1997(3).
    4.周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3(3).
    5.吴汉东.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J].法商研究,2003(5).
    6.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J].中国法学,2006(5).
    7.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
    8.尹新天.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上)——评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的报告[J].知识产权,2003(4).
    9.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益及实证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
    10.刘华.文化决定性力量——知识产权文化探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4).
    11.刘华,周洪涛.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2.刘华,周莹.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层次与目标[J].知识产权,2006(3).
    13.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4.冯晓青.知识共有物、洛克劳动学说与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J].金陵法律评论,2003(春季卷).
    15.冯晓青.利益衡量论:知识产权法的理论基础[J].知识产权,2003(6).
    16.冯晓青.试论以利益平衡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17.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理论[J].知识产权,2007(3).
    18.冯晓青.著作权法中的公共领域理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9.刘舫.知识产权经济分析的新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10).
    20.朱显荣.商业秘密产权的经济分析[J].先驱论坛,2005(17).
    21.杨才然.知识产权法的正义价值取向[J].电子知识产权,2006(7).
    22.和育东.知识产权法的效率价值及其实现[J].电子知识产权,2006(7).
    23.陈谊,汪天亮.试论知识产权法的价值定位——创新[J].行政与法,2004(9).
    24.郭德芬.知识产权法之和谐价值的正当性及其实现[J].法学评论,2007(4)
    25.孟玮,唐赛.知识产权与社会公正——浅析科技立法的法律理论[J].北方经贸,2005(1).
    26.吴鸣.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2004(5).
    27.汪丁丁.知识表达、知识互补性、知识产权均衡[J].经济研究,2002(10):83.
    28.段瑞春.创新战略:企业知识产权与品牌战略[J].科技与法律,2005(5)
    29.于滨.做知识产权强国[J].瞭望新闻周刊,2005(17).
    30.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J].求是学刊,2002(2).
    31.朱颖.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J].知识产权,2006(5)
    32.李东华,包海波,徐竹青.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3(12).
    33.刘昌黎.日本知识产权战略[J].日本研究,2003(1).
    34.朱兴国.推进中的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J].知识产权,2005(5).
    35.[英] David Vaver.知识产权的危机与出路[J].李雨峰译,知识产权,2007(4).
    36.布禾.知识经济与经济革命[J].北方经济,1999(4).
    37.满群.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4).
    38.李浩.浅析我国的知识产权贸易[J].生产力研究,2006(4).
    39.张伟.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40.程恩富,丁晓钦.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兼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9).
    41.郭民生,郭铮.“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探析[J].知识产权,2006(2).
    42.陈昭锋.知识产权保护的政府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1(4).
    43.杨丹.2020年前的全球问题及解决方案—评〈2020——20年解决20个全球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4(1).
    44.陈振明.政府能力建设与“好政府”的达成——评梅利里·S.格林德尔主编的〈获得好政府〉一书[J].管理世界(月刊),2003(8).
    45.吴仪.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国知网转引自中国网,[EB/OL]http://www.nipso.cn/ldjh/t20070425_85169.asp.
    46.马晓芳.中国成为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国[J].第一财经日报,2006-10-19(C06).
    47.龚雯.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自主创新[J].人民日报,2006-5-15(5).
    48.张伟勋.中美知识产权纠纷出现升级趋势[N].中国贸易报,2005-2-24.
    49.雷中辉.中国知识产权“危情”报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2-24(24).
    50.欣华.保护知识产权事关中国未来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6-4-1(7 4 ).
    51.张旭东,赵雪花.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N].人民日报,2006-4 -21( 4).
    52.卡米尔伊德里斯:《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EB/OL] Http://www.wipo.int/cn/about-wipo/dgo/abstract_ip_pub.htm,2003-03-04.
    53.李雨峰.版权:一种历史的视野[J].科技与法律,2005(2).
    54.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廻——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
    55.陈凡,王太平.知识产权的政治学[J].电子知识产权,2007(6).
    56.宋慧献,周艳敏.冲突与平衡:知识产权的人权视野[J].知识产权,2004(2).
    57.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
    58.杨明,肖志远.知识产权与人权:后TRIPS时代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5).
    59.周俊强.与公共健康危机有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J].中国法学,2005(1).
    60.黄玉烨.知识产权与其他人权的冲突及其协调[J].法商研究,2005(5).
    61.彭茂祥.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的构建[J].知识产权,2006(5).
    62.罗晓霞.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定位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7(3).
    63.汪永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国内学术界关于政府能力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政治学研究,2001(4).
    64.汪永成.试论政策创新能力[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4).
    65.俞可平.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府——在第三届( 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的致辞[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6(2).
    66.俞可平.建设一个创新型政府[J].人民论坛,2006(9/A).
    67.孔令强,刘平雷.构建创新型政府[J].前沿,2005(3).
    68.韩东铭.关于建设创新型政府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07(3).
    69.陈祥荣.构建政府创新机制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70.夏书章.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公共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71.谢庆奎.论政府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72.乔耀章,芮国强.政府创新与政府自觉[J].学术界,2002(4).
    73.[美]布鲁斯·A·莱曼.知识产权:美国在21世纪的竞争优势[J].[美]戴尔·尼夫主编.知识经济的影响力[M].邸东辉,范建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4.吴文娟.知识产权: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杀手锏——“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知识产权与城市竞争力”述要[N].社会科学报,2005-1-6:(3).
    75.董践真.“我国八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N].中国青年报,2006-8-12.
    76.吴汉东.中国应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2007(5).
    77.范忠信.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三个层次(论纲)[J].金陵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卷.
    78.沈宗灵.论法律移植和比较法学[J].外国法译评,1995(1).
    79.陈礼达.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发言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10).
    80.马德普.论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81.马维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5(5).
    82.姚柏林.本领恐慌与执政能力[N].解放军报,2004-9-24(3).
    83.石仲泉.“执政能力”概念是怎样提出的[N].北京日报,2005-7-3.
    84.安守海.对加强知识产权执政能力建设的初步认识[N].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网站.[EB/OL] http://www.gzsipo.gov.cn/ywdt/display.asp?id=404.
    85.郭秋梅.我国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科技与法律,2007(5).
    86.朱庆育.个人主义思想的古希腊渊源[J].社会科学论坛,2001(7).
    87.Erich Kaufer.不同产权安排尤其是专利制度下的创新激励[J].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88.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评价[J].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89.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全球化:来龙去脉[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10).
    90.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91.蔡拓.政治学发展的全球化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4).
    92.石太林.“世界历史”进程与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3).
    93.周新城.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J].高校理论战线,2003(4).
    94.郭民生.论知识产权经济[J].经济经纬,2004(4).
    95.高焕祥.浅说知识经济特点[J].商业研究,1999(8).
    96.冯晓青.南北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失衡及其利益平衡之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97.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
    98.骆仲遥.动漫产业全球年产值2000亿美元引发的思考[J].玩具世界,2006(9).
    99.俞可平.现代民主治理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207472.html
    100.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11-30(3).
    101.乔耀章,姚尚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3).
    10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5-6-27(1).
    103.蒋京议.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N] .中国经济时报,2005-1-11.
    104.王春光.快速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J].新华文摘,2007(14).
    105.袁恩祯.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原因分析[J].探索与争鸣,2005(2).
    106.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107.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J].政治学研究,1999(4).
    108.冯晓青.试论知识产权保护的源革及在当代社会的发展[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09.周胜生.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扩张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电子知识产权,2006(10).
    110.[美]CLAUDIO R.FRISCHTAK.知识产权制度:一致与分化[J].谷彦芳,译.科技与法律,2002(2).
    111.王京安,许斌.“李约瑟之谜”研究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2.[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J].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1995(3).
    113.周积明.鸦片战争前中国现代化的三次延误[J].天津社会科学,1995(1).
    114.李明德.多哈宣言与TRIPS协议(上)[J].电子知识产权,2002(10).
    115.[美]奥德丽·R查普曼.将知识产权视为人权:与第15条第1款条3项有关的义务[J].版权公报,2001(3).
    116.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
    117.管育鹰.传统知识及传统文化表达的法律保护问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8.何志鹏.知识产权与国际经济新秩序[J].法制与发展,2003(3).
    119.赵汀阳.博弈问题的哲学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3).
    120.李顺德.文化产业与知识产权[J].中国经贸导刊,2002(8).
    121.白显月.为什么美国公司对马德里体系敬而远之[J].电子知识产权,2006(5).
    122.陈安.美国单边主义对抗WTO多边主义的第三回合[J].中国法学,2004(2).
    123.田力普:不应将知识产权问题政治化. http://www.sipo.gov.cn/sipo/ztxx/sqdzt/xwdt/ywjj/200710/t20071019_211528.htm.2007-10-19.)
    124.吴文娟.知识产权: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杀手锏——“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知识产权与城市竞争力”述要[N].社会科学报,2005-1-6(3).
    125.裴宏,刘仁.全国人大代表呼吁:知识产权需要统一高效管理.[EB/OL]http://www.hnpatent.gov.cn/show.php?id=5169&nav_id=45
    126.朱雪忠,黄静.试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一体化设置[J].科技与法律,2004(3).
    127.吴仪.中国政府重视保护知识产权[N].法制日报,2007-6-27.
    128.吕薇.知识产权管理的10道门槛[J].法人,2004(2/3).
    129.蔡林慧.政治文明与学习型政府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130.陈祥荣.构建政府创新机制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131.张勤.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几点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5(1).
    132.蒋坡.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J].政治与法律,2005(3).
    133.何怀文.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形势分析(之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EB/OL]http://www.nispo.cn/gnwzscqzlxx/zgipzlyj/t20070604-85541.asp)
    134.吴国平.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中应扮演好五大角色,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http://www.nipso.cn/gnwzscqzlxx/zgipzlyj/t20070705_85855.asp
    135.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初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136.李哲.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N].人民日报,2006-4-12.
    137.孙健.人才信息:欧盟加快吸纳引进高科技人才[N].经济日报,2006-1-24.
    138.刘华,周莹.我国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0).
    149.孙国瑞.知识产权文化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4).
    140.张玉国,朱筱林.文化、贸易和全球化[J].中国出版,2003(1、2).
    141.沈亚军.如何消解“文化赤字”[N].光明日报,2007-1-24.
    142.王美怡,谭小兵.中国的贸易“短腿”[J].大经贸,2005(8).
    143.沈望舒.中国文化外贸的亮点与机遇[J].瞭望新闻周刊,2005(7-8).
    144.周光辉,张贤明.三种权力类型及效用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6(3).
    1.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D].长春:吉林大学,2006.
    2.于宁.知识产权制度的分析与反思[D].长春:吉林大学,2003.
    3.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D].长春:吉林大学,1995.
    4.凌金铸.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1989-1996[D].苏州:苏州大学,2005.
    5.张梅.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版权保护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6.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中国语境下的审视[D].长春:吉林大学,2006.
    7.王欧.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对秩序的实践逻辑与价值取向的政治哲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5.
    8.陆彬.论可行能力视野中的发展——阿玛蒂亚·森的发展思想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9.李雨峰.思想控制与权利保护—中国版权法的历史演变[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3.
    10.侯彬.社会转型期的政府能力研究[D].北京:中央党校,2005.
    11.王兰萍.近代中国著作权法的成长(1903-1910)[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