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环境司法正义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纠纷增加与环境司法局限之间形成的张力,在环境时代和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折射成为参与途径不畅,依据适用不准,利益衡量不当,制度供给不足,判决执行不力,实施成本不廉等环境司法不正义现象。从司法改革路径应对环境司法不正义的挑战,有必要从理论基础到制度设计对环境司法进行系统研究。现有环境司法实践局限于以司法正义理论以及环境正义理论为指导。然而这两个理论非但无法满足环境司法实践的理论需求,相互之间还存在冲突与矛盾。环境司法改革需要以环境司法正义理论为指导实现理论的重构和制度的革新。为此,本文对环境司法正义的理论脉络,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内容,环境司法正义制度设计,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正义具有层次性,低层次的正义类别依赖于高层次的正义类别获得指导和解释。司法正义、环境正义,以及环境司法正义分别是正义类别体系中的第二和第三层次。因此,对于环境司法正义的理解需要以对于司法正义、环境正义和正义的理解为基础。司法正义和环境正义受到分配正义的制约,并相互冲突,因此无法单独或共同承担起解决环境司法不正义现象的理论重任。三维正义理论框架认为,正义不仅关涉分配问题,还应该包括承认和代表权问题。三维的正义理论框架相较于注重分配一维的正义理论框架更适合作为环境司法正义的正义理论基础。环境利益是环境司法正义的法学分析范式的基点。“环境私益、环境公益”的二维环境利益分析框架存在标准混用等问题。“环境个益、环境众益、环境共益”的三维环境利益分析框架,以及利益权衡规则,更为精确与合理地解释了环境利益的内涵,也为环境司法的环境利益权衡提供基础。
     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将环境司法主体型塑为符合正义共同体理论,根据现实的而非假想的社会条件进行塑造的,具有环境理性的主体。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关照下的环境司法主体资格的有无,取决于其与诉争环境利益之间的联系亲疏程度,而并非其是否确实享有该利益。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型塑的环境司法原则包括极值原则、优位原则和接近原则。极值原则要求环境司法尽可能地扩大主体、受理事项的范围,实现责任承担方式及幅度、环境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优位原则要求社会司法资源配置优先考虑满足环境司法需要,个案裁判时优先审查、考虑、救济环境利益,以及高位环境利益。接近原则要求裁判者的选任、诉讼者的资格、裁判依据和裁判程序的选择均要尽可能地接近环境损害和环境纠纷这一中心。
     环境司法正义理论审视下的既有环境司法制度存在制度空白和改进空间。环境司法制度设计围绕环境司法主体制度、程序制度和制度构建路径而展开。环境司法主体制度主要包括裁判主体相关制度、诉讼主体相关制度与其他环境司法主体相关制度。环境司法程序制度改进的重点在于程序选择制度、起诉程序制度、证据制度和案例指导制度。环境司法制度改革路径的选择取决于一国或者社会的社会背景因素。社会背景因素可以抽象概括成为稳态社会、半稳态社会和动态社会三个模型。稳态社会对于环境司法制度改革的需求并不强烈。半稳态型社会、动态型社会则分别相应地适宜于采用保守型、激进型的环境司法制度改革路径。
     环境司法正义可以被客观、中立、普适的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体系作出评价。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原则、维度、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三项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司法主体独立、适格、完备;环境司法救济实体规范完备,程序公开、迅速、有效;环境司法实现环境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十个维度包括独立的环境司法,适格的环境司法裁判者,适格的环境司法诉讼者,充足的环境司法资源,透明、高效、便捷的环境司法程序,完备的实体环境法律规范,环境司法判决有效、迅速的执行,畅通、公正的监督和救济机制,合作的行政机关,有效衔接、相互补充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体系在种类上还可以分为基础版本、个案版本、区域版本和国际版本。
     综观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环境司法正义的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环境个益、环境众益、环境共益”的环境利益三维分析框架,均系本文首次作出系统研究。将“(再)分配、承认、代表权”的三维正义理论框架,以及环境利益三维分析框架,运用于分析、校验环境司法理念和制度设计,也是本文独创的研究路径。此外,环境司法不正义现象的类型化研究,环境司法正义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亦为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The rarit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 results in the increase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Most of countries generally resolve environmental disputes through judicial solutions. The limitedness of judicial solutions result in inactive involvement, incorrect judicial basis, unreasonable balance of interests, lack of applicable systems, inefficient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high social cost and other problems related to judicial injustice. We need to form a special theory on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through using and developing Theory of Judicial Justice and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which aims to instruct the environmental judicial reform and rectify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judicial injustic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on the new basis of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including 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collective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common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specifically includes Principle of Maximum, Principle of Priority and Principle of Proximity.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requires environmental justice to broaden its range of subjects and accepted issues as many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ximum of manners and extent of liability undertaking,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social interests. The Principle of Priority requires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judicial resource to give preferential consideration to satisfying judicial needs, and examination, consideration and relief of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in individual judgments, and highly-ranked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 requires that selection of judges, eligibility of litigators, and selection of judicial basis and judicial procedures in judicial justice should, to the largest extent, be proximate to environmental damages and environmental disputes as the center.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law.
     Environmental judicial system design should be instructed by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and should be centered in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dgment. System of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cludes system of judge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system of litigators and assistant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justice is facing obstacles in design of the system of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procedure has two design ways, common judicial procedure and special environmental judicial procedure. The legislation on the system of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the special environmental judicial procedures should make a choice between amending the existing laws and drafting new special laws and other solutions, based on the existing situations of politics, judicial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disputes in each and every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may be evaluated by an objective, neutral and generally applicable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Based o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includes three factors, environmental judicial independence, easy access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fairnes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should be acquired by independen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survey on relevant specialists and the public, through special procedures and manner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ntents in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Chapter 1 Prefac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bjectiv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search range and the meaning of words, sums up the existing research conclusion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and forwards the train of thoughts, ways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paper.
     Chapter2 Theories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beginning with the kinds, reasons and solutions of rectifying unjust phenomena in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of justice, judici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other theories, in order to form the basis of independent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Chapter 3 Form of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of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including 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public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common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evaluates the theories of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through the new method.
     Chapter 4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evaluates the systems of 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judicial procedures and the legislation on them based o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Chapter 5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makes an objective, neutral and generally applicable evaluation on achieving environmental judicial justice, through using the three index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judicial independence, easy access to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fairnes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Chapter 6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 systematicness and reasonability of the main opinions of this paper an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n China.
引文
21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22高其才、肖建国、胡玉鸿著,《司法公正观念源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23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4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5程正康著,《环境保护法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5-77页。
    26参见杨华,《环境权诉讼机制完善的思考》,《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王明远,《论环境权诉讼——通过私人诉讼维护环境公益》,《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3期等研究成果。
    27邓一峰著,《环境诉讼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28“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研究”课题组,《环境侵害救济机制基础理论研究》(未刊稿),2010年,第237页。
    29哈里斯·库珀(Harris Cooper)著,《如何做综述性研究》,刘洋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39例如,【美】路易斯·卡普洛、【美】斯蒂文·纱维尔著,《公平与福利》,冯玉军、涂永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穆贤清、方志伟译,黄祖辉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0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41王韬洋著,《从分配到承认:环境正义研究》,北京: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3页。
    42本段引文分别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7页,注5及正文。
    43参见鲟鳇鱼、松花江、太阳岛及北大师生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消除松花江危险及治理松花江污染案的相关报道与评论。
    44例如,吕忠梅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就“诉讼机制在环境侵权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显示,“诉讼费用过高”是受
    56张璐,《我国环境司法的障碍及其克服》,《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
    57【美】罗斯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楼邦彦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页。
    58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59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8页。
    60徐显明,《司法改革二十题》,《法学》,]999年第9期。
    61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转引自王小刚,《排除危害类公益诉讼理论、制度和实践》,《当代法学》,2006年11月。
    66【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第二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2页。
    67 Bruno Jobert:“冲突与选择——在蒙彼利埃法学院的演讲”,转引自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理论语境、中英法式样及国际趋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68侯怀霞,《私法上的环境权及其救济问题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9这段分析得益于赵汀阳对于公正、自由、平等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参见赵汀阳,《“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0徐显明,《司法改革二十题》,《法学》,1999年第9期。
    71参见【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版,第252页。
    72朱坚章,《泛谈正义——生活中的公道》,戴华、郑晓时主编,《正义及其相关问题》,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1年版,第4页。
    73【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74参见朱坚章,《泛谈正义——生活中的公道》,戴华、郑晓时主编,《正义及其相关问题》,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1年版,第2-3页。
    75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83页。
    76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77参见田方林,《发生学视野中的道德与法律关系再探》,《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78周旺生,《论作为高层次伦理规范的正义》,《法学论坛》2003年7月。
    102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4页。
    103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104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5严景阳,《司法正义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6参见朱最新、刘云甫,《司法正义实现的要件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严景阳,《司法正义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陈海平、何澄玉,《司法正义的实现:司法理性或抑司法经验》,《求索》,2009年第4期。
    107也有人将其译为“接近正义”、“获得司法权”、“诉诸法律的权利”等。
    108 The Law Society of Upper Canada, Access to Justice Committee, Report to Convocation, June 28th,2002,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lsuc.on.ca/media/convjune02_accjust.pdf.
    109参见【加】威廉·夏巴斯,《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从国内运动到国际标准》,赵海峰译,《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
    110 The Law Society of Upper Canada, Access to Justice Committee, Report to Convocation, June 28th,2002,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lsuc.on.ca/media/convjune02_accjust.pdf.
    111【加】威廉·夏巴斯,《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从国内运动到国际标准》,赵海峰译,《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
    118王韬洋,《从分配到承认:环境正义研究》,北京: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12页。
    119王韬洋,《从分配到承认:环境正义研究》,北京: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6-26页。
    124王韬洋,《从分配到承认:环境正义研究》,北京: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6页。
    125王韬洋,《从分配到承认:环境正义研究》,北京: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6-137页。
    126周穗明,“译者前言”,载于【美】南茜·弗雷泽、【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周穗明译,翁寒松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7【美】南茜·弗雷泽著,《正义的尺度—一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欧阳英译,周穗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1页。
    128参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141张千帆,《“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42杜建勋,《环境利益配置的法律规制研究》,重庆:重庆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145 Pound Roscoe, A Survey of Social Interests, Harvard Law Review, Vol. LVII, Oct.1943, No.1, p.2.
    146赵红梅著,《私法与社会法:第三法域之社会法基本理论范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443页。
    147参见【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第386页。
    148请分别参见【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399页,第483-486页,第550-557页。
    149参见【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64页。
    150【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页。
    151转引自【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0页。
    152转引自【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83页。
    153转引自【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551页。
    154赵汀阳,《“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55赵汀阳,《“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56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理论语境、中英法式样及国际趋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157恩格斯指出,原始社会的公共权力先于国家权力而产生,是“国家权力的萌芽”。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218页。转引自贺海仁著,《谁是纠纷的最终裁判者——权利救济原理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注1。
    158贺海仁著,《谁是纠纷的最终裁判者——权利救济原理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148页。
    159【美】德沃金著,《法律帝国》,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页。转引自贺海仁著,《谁是纠纷的最终裁判者——权利救济原理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161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理论语境、中英法式样及国际趋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162参见贺海仁著,《谁是纠纷的最终裁判者——权利救济原理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149页。
    163参见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64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理论语境、中英法式样及国际趋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171章武生、马贵翔等著,《司法公正的路径选择:从体制到程序》,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173李琦,《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
    174邓一峰著,《环境诉讼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212页。
    175【日】小林直树著,《现代基本权的展开》,岩波书店1976年版,第278页,转引自【日】大须贺明著,《生存权论》,林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178苏力著,《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7页。
    180出自《淮南子·泰族训》,转引自高其才、肖建国、胡玉鸿著,《司法公正观念源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184《临川文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转引自高其才、肖建国、胡玉鸿著,《司法公正观念源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185参见苏力,《司法制度的合成理论》,《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
    186【印】吉尔·科特尔,《第三代权利和公益诉讼》,陈红梅译,载【英】阿卜杜勒·帕力瓦拉、萨米·阿德尔曼等著,《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与危机》,邓宏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187【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等译,杜子方等校,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188【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等译,杜子方等校,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189【印】吉尔·科特尔,《第三代权利和公益诉讼》,陈红梅译,载【英】阿卜杜勒·帕力瓦拉、萨米·阿德尔 曼等著,《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与危机》,邓宏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190 Richard A. Posner, The Problems of Jurisprud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p.204-219转引自苏力著,《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4页。
    197杜甫,《月夜忆舍弟》。
    198保罗·费耶阿本德著,伯特·特波斯特拉编,《征服丰富性——抽象与存在丰富性之间的斗争故事》,戴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9李琦,《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
    210赵昕编译,《可以量化的正义:衡量法治水平的十六项“法治指数”》,《人民法院报》2010年6月18日、25日,第5版。
    1. Jennifer Holdway等主编,《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水延凯等编著,《社会调查教程》(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章武生、马贵翔等著,《司法公正的路径选择:从体制到程序》,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4.哈里斯·库珀(Harris Cooper)著,《如何做综述性研究》,刘洋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理论语境、中英法式样及国际趋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6.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7.王晓毅著,《环境压力下的草原社区——内蒙古六个嘎查村的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吴勇著,《专门环境诉讼——环境纠纷解决的法律新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9.赵红梅著,《私法与社会法:第三法域之社会法基本理论范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1.【美】凯文·奥尔森编,《伤害+侮辱——争论中的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高静宇译,周穗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美】南茜·弗雷泽、【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周穗明译,翁寒松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美】南茜·弗雷泽著,《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欧阳英译,周穗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Fritjof Haft著,《正义女神的天平——2000年来的法历史教科书》,蔡震荣等译,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15.邓一峰著,《环境诉讼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16.贺海仁著,《谁是纠纷的最终裁判者——权利救济原理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7.侯欣一著,《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季卫东著,《正义思考的轨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9.曾建平著,《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07年版。
    20.姚大志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美】彼得·S·温茨著,《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第二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美】路易斯·卡普洛、【美】斯蒂文·纱维尔著,《公平与福利》,冯玉军、涂永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4.保罗·费耶阿本德著,伯特·特波斯特拉编,《征服丰富性——抽象与存在丰富性之间的斗争故事》,戴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法】保罗·利科著,《论公正》,程春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6.胡玉鸿著,《司法公正的理论根基——经典作家的分析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7.苏力著,《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8.汪劲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汪劲、严厚福、孙晓璞编译,《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美国联邦法院环境诉讼经典判例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孙笑侠编译,《西方法谚精选——法、权利和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2.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3.【美】布莱恩·巴里著,《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美】凯斯·R·孙斯坦著,《法律推理与政治冲突》,金朝武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5.【英】尼尔·麦考密克、【奥】奥塔·魏因贝格尔著,《制度法论》,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穆贤清、方志伟译,黄祖辉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高其才、肖建国、胡玉鸿著,《司法公正观念源流》,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38.陈慈阳著,《环境法总论》(2003年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版。
    39.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1.【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公共政策评估》,吴爱明等译,杜子方等校,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江山著,《法的自然精神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郑成良著,《法律之内的正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吕忠梅等著,《环境资源法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7.王明远著,《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8.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杨一平著,《司法正义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英】P.S.阿蒂亚著,《法律与现代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2.王灿发主编,《环境法学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美】E.A.霍贝尔著,《初民社会的法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4.程正康著,《环境保护法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5.戴华、郑晓时主编,《正义及其相关问题》,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书(28)1991年版。
    56.【美】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57.【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8.【美】罗斯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楼邦彦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9.【意】托马斯·阿奎那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0.【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61.【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2005年印本)。
    1.《我国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同权断案半数法院随机抽取》,《法制日报》2011年2月15日,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1-02/15/c_121079078.htm.
    2.沈晓悦、李萱,《加强司法建设强化环保力度——我国司法力度薄弱对环保支持力度不足》,《WTO经济导刊》2010年7月。
    3.赵昕编译,《可以量化的正义:衡量法治水平的十六项“法治指数”》,《人民法院报》2010年6月18日、25日,第5版。
    4.廖焕国,《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之兴起与走势——基于环境正义与环境诉讼价值进路的分析》,《太平洋学报》,2010年5月。
    5.杜建勋,《环境利益配置的法律规制研究》,重庆:重庆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6.冯嘉,《环境法原则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7.冯嘉,《盐城水污染案:严判中的司法误区》,载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王学辉,《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辩证统一》,重庆:重庆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9.张佳鑫,《纠纷解决中的互利正义——一种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之外的正义 观念》,《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0.张璐,《我国环境司法的障碍及其克服》,《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
    11.占红沣、李蕾,《初论构建中国的民主、法治指数》,《法律科学》2010年第2期。
    12.陈蓉、石柏林,《论经济法可诉性的完善——以经济审判庭撤销为视角》,《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1月。
    13.李挚萍,《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优劣分析和顺序选择》,《河北法学》,2010年1月。
    14.张晏,《中国环境司法的现状与未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15.田方林,《发生学视野中的道德与法律关系再探》,《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16.刘卫先,《环境公益诉讼理论与实践中“环境公益”的类型范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7.程翔,《实现“环境正义”路径的比较研究》,厦门:厦门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杜建勋,《环境利益论纲》,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19.梁剑琴,《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武汉:武汉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0.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1.罗丽,《中国环境纠纷司法救济途径研究》,《法学杂志》,2009年第1期。
    22.孙文恺,《亚里士多德正义分类理论的知识考古》,《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秋季卷)。
    23.侯怀霞,《私法上的环境权及其救济问题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4.王明远,《论环境权诉讼——通过私人诉讼维护环境公益》,《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3期。
    25.储殷,《中国司法增长的特点与基本模式》,《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6.薛克鹏,《经济法的实质正义观及其实现》,《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27.王小文,《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8.周晨,《环境损害赔偿立法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博 士学位论文,2007年。
    29.张怡、王慧,《美国现代环境司法价值观演变及其启示》,《河北法学》,2007年4月。
    30.林来梵、刘练军,《论宪法政制中的司法权——从孟德斯鸠的一个古典论断说开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1.王小刚,《排除危害类公益诉讼理论、制度和实践》,《当代法学》,2006年11月。
    32.王韬洋,《从分配到承认:环境正义研究》,北京:清华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3.赵汀阳,《“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4.马怀德,《公益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及提起条件论析——以两起案件为视角》,《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35.杨华,《环境权诉讼机制完善的思考》,《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6.罗智敏,《意大利对普遍利益的司法保护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原告资格为中心》,《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1期。
    37.张翔,《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从基本权利分析框架的革新开始》,《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38.[印]吉尔·科特尔,《第三代权利和公益诉讼》,陈红梅译,载[英]阿卜杜勒·帕力瓦拉、萨米·阿德尔曼等著,《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与危机》,邓宏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9.李培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0.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1.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武汉:武汉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2.邓红梅,《论法律正义的几个基本问题》,《学海》2005年第2期。
    43.李琦,《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
    44.张千帆,《“公共利益”是什么?——社会功利主义的定义及其宪法上的局限性》,《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45.何建华,《经济正义论》,上海:复旦大学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6.万毅,《程序法与实体法关系考辩——兼论程序优先理论》,《政法论坛》2003年12月。
    47.熊秋红,《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
    48.【加】威廉·夏巴斯,《获得司法正义的权利——从国内运动到国际标准》,赵海峰译,《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冬季号。
    49.周旺生,《论作为第三种规范的法律正义》,《政法论坛》2003年8月。
    50.周旺生,《论作为高层次伦理规范的正义》,《法学论坛》2003年7月。
    51.常怡、黄娟,《司法裁判供给中的利益衡量:一种诉的利益观》,《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52.刘敏,《论纠纷的可诉性》,《法律科学》2003年第1期。
    53.麻宝斌,《政治正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要求》,《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4.江山,《再说正义》,《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55.汪行福,《经济正义概念及其演变》,《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56.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超现代——兼谈环境资源法的法理问题》,《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1期。
    57.彭鹏,《论社会正义》,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58.徐显明,《司法改革二十题》,《法学》,1999年第9期。
    59.徐显明,《何谓司法公正》,《文史哲》,1999年第6期。
    60.谢晖,《独立的司法与可诉的法》,载信春鹰、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61.陈瑞华,《程序正义论纲》,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坛》(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2.王晋康,《豹人》,《科幻世界》,1998年第6期、第7期。
    63.王亚新:《民事诉讼中的依法审判原则和程序保障》,载梁治平编,《法律解释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4.【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载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契约》,王亚新、梁治平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5.【德】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66.朱坚章,《泛谈正义——生活中的公道》,戴华、郑晓时主编,《正义及其相关问题》,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1年版。
    67.洪镰德,《马克思正义观初探》,载戴华、郑晓时主编,《正义及其相关问题》,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书(28)1991年版。
    68.马克思:《对哥特沙克及其同志们的审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版。
    1. Abdelnaser Zeyad Ali Hayajneh, Special Judicature, Again and Again:Does Jordan Need to Establish Special Environmenal Court?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Volume 14, Number 2) 2010.2. Geetanjoy Sahu,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role of judiciary in India,2007.
    3. George (Rock) Pring, and Catherine (Kitty) Pring, Greening Justice:Creating and Improving Environgmental Courts and Tribunals,2009.
    4. George (Rock) Pring, and Catherine (Kitty) Pring, Specialized Environmental Courts and Tribunals at the Confluence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Environment, Oreg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Law, No.2 (2009).
    5. George (Rock) Pring, and Catherine (Kitty) Pring, Specialized Environmental Courts And Tribunals: The Explosion Of New Institutions To Adjudicate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law.du.edu/documents/ect-study/Unitar-Yale-Article.pdf.
    6. Gerrard Michael B., and J. Cullen Howe, Climate change litigation charts, Copies at Columbia Law School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Law,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law.columbia.edu/centers/climatechange, and at Arnold & Porter LLP, http://www.arnoldporter.com/resources/documents/ClimateChangeLitigationChart.pdf.
    7. Hinde, Susan M.2004.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ourt:Its broad jurisdiction as a possible fatal flaw. Hofstra Law Review 32:727-57, footnote 1,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hofstra.edu/PDF/law_lawrev_hinde_vol32no2.pdf.
    8. Katy Daigle, India creates new court to try environmental case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abcnews.go.com/International/wireStory?id=11916732.
    9. Land and Environment Court Act 1979 No 204, Current version for 1 April 2010 to date (accessed 4 May 2010 at 12:24), online at http://www.legislation.nsw.gov.au/viewtop/inforce/act+204+1979+FIRST+0+N/.
    10. Laurens Walker, E. Allan Lind, John Thibaut,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Virginia Law Review, No.8, (1979).
    18. The Law Society of Upper Canada, Access to Justice Committee, Report to Convocation, June 28th,2002,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lsuc.on.ca/media/convjune02_accjust.pdf.
    11. Marifel T. Moyano, Green Benche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haribon.org.ph/Topics/32/Green-Benches.
    12. Pound Roscoe, A Survey of Social Interests, Harvard Law Review, Vol. LVII, Oct.1943, No.1.
    13. Raghav Sharma, Green Courts in India: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4/1 Law,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2008), available at http://www.lead-journal.org/content/08050.pdf.
    14. 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 Rule of Law Index 2010,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worldjusticeproject.org/rule-of-law-index
    15. Tun Lin, Canfa Wang, Yi Chen et al, Green Benches:What Ca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earn From Environment Courts Of Other Countrie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mpra.ub.uni-muenchen.de/21107/MPRA Paper No.21107, posted 08.
    16. Vermont Rules for Environmental Court Proceeding, online http://www.michie.com/vermont/lpext.dll?f=templates&fn=main-h.htm&2.0
    17. World Justice Forum, The Rule of Law Index, July 2-5,2008, Vienna, Austria,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lexisnexis.com/documents/pdf/20080828015427_large.pdf.
    18. World Justice Forum II, The Rule of Law Index, November 11-14,2009, Vienna, Austria,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worldjusticeproject.org/sites/default/files/World%20Justice%20Forum%20I I%20-%20Rule%20of%20Law%20Index%20Report.pdf.
    1.“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研究”课题组,《环境侵害救济机制基础理论研究》(未刊稿),2010年。
    2.“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研究”课题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调研报告》(未刊稿),2010年。
    3.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Litig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Working Paper, published in October 2010.
    4.“中国环境案件审判机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环境案件审判机制改革 研究报告》(未刊稿),2010年。
    5.“环保执法问题研究”课题组,《1979-2008:中国环保执法问题研究》(送审稿),2008年。
    1.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全球治理指数”官方网站简介,http://info.worldbank.org/governance/wgi/index.asp.
    2.“营商环境报告”官方网站简介,http://www.doingbusiness.org/about-us.
    3.透明国际官方网站,http://www.transparency.org/policy_research/surveys_indices/cpi/2010.
    4.易卜拉欣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moibrahimfoundation.org/en/section/the-ibrahim-index.
    5.美国律师协会法治指数官方网站,http://apps.americanbar.org/ro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