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潜能、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教育正由过去只重视第一课堂变成第一、二课堂教育两者兼顾。第二课堂教育以其灵活、广泛、新颖的特质和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第一课堂教学的简单补充和延伸,而是逐步发展成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被视为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阵地,拓展和深化第二课堂成为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学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
     本文从国内外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模式研究入手,以管理学相关知识作为文章理论支撑,引用大量具体实例来进行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作。文章第二章节,引用国内外文件综述和相关概念,进行理论分析,解决研究的理论支撑问题。第三章节充分介绍了两所高校第二课堂的具体情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我国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安文理学院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的二类本科院校,文章将两所不同层次高校第二课堂的发展变化作为对比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具体事例,分析了两所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了取得成果的原因,发现了目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模式建立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分析结果探索了部分解决办法。在文章的第四章节,分别针对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和运行模式的现状,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应对如何以学生为本设计良好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科学的第二课堂管理运行体系探索,建立了新的创新培养模型(3-6-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章的第五章节还对第二课堂学分制的设立和实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述了第二课堂机制与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肯定了第二课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指出了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覆盖面和参与面不够广泛的现状,确立应建立相应的模式和机制,使得素质教育的平等不仅仅停留在活动形式的平等,还要创造一个更加趋近于广泛参与、多部门协调、共同运转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参与内容和个体发展路径,以期达到每一个学生最大程度的素质拓展机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society, for the progress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in probl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how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The second class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position for training students’quality 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he second class is being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to develop students’innovative capabilities in the operational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quality cultivation, and the important stage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quality.
     This thesis,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is a stud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in the second class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pecific exampl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dels. In Chapter Two, the thesis employs documents and relevant concepts, along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ory support. In Chapter Three, the thesis fully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in the second class of the two universiti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is a key university of“985 Project”and“211 Project”in our country,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is an undergraduate academy for training practical talents. It gives a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class between these two universitie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pecific examples, analyses class activities and reasons for achievements, finds the problems during second class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and explores some solutions. In Chapter Four, the thesis offers solutions to the above problems, in order to design valid class activities that based on students, develops scientific managements of second class operation and a new model of talents cultivation (3-6-3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odel). In Chapter Five, after the brief analysi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the second class,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and model of the second class, the position of the second clas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approved, it points out the insufficient situation of desig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second class, indicates the necessity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system and model for equal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also creates the second class education model much mor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ve and cooperative, making every student to participate in campus culture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ath with a view to achieve the chance of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self-realization.
引文
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2004.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2)
    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 2008.教育与职业·理论版(7)
    孙莱祥,张晓鹏. 2005.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晓鹏. 2005.研究型大学不等于研究至上.上海教育,(5A)
    蔡克勇. 2000.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高等教育研究,(5)
    理查德·莱特. 2002.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张晓鹏.哈佛教改. 2004.上海教育,(10B)
    刘永琴. 2004.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高教探索,(3)
    甘霖. 2003.论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中国青年研究,(3)
    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2005.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4)
    梁桂麟. 2002.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薛晓华. 2005.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龙萍. 2007.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第二课堂拓展与深化的思考.时代经贸
    邬大光. 2007.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教育发展研究.(3B)
    孙健. 2008.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科技信息. 6
    周凤荣. 2006.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透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
    黄强,倪莉. 2008.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科技信息. 20
    张胜利,曾文. 2007.浅析教育与公平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当代教育论坛.(9).
    王冠. 2007.凝聚“鱼化龙“精神建设优秀校园文化.民办教育研究. 2.
    纪宝成.2004.大师大楼大气.中国人民大学校报,02
    胡弼成.2004.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浙江万里学院学报,(3):8-9
    [美]阿尔文·托夫勒. 1996.未来的冲击.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美]罗伯特·G·欧文斯. 2001.教育组织行为学.温建平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刘雅春.1996.《学校组织中的协调与教育效果》载《外国教育研究》(3)
    叶澜. 2001.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1)
    范国睿. 2003.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繁华. 2002.构建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载《比较教育研究》,(1)
    谢维和. 2000.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9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7.
    金东日. 2003.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性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斯基. 1983.帕夫雷什中学.王义高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薜晓阳. 2003.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载《教育研究》,(3)
    邬志辉. 2004.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叶澜. 1998.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载《中国教育学刊》,第二期
    叶澜. 1997.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载《新世纪教育展望》,广西教育出版社
    严毛新. 2006.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及对策.浙江:工商大学学报,(04)
    姚洁.祝志勇.2010.高职院校一二课堂对接实践技能活动组织设计研究.科技传播(6)
    付军. 2009.对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当代经济(6)
    马丽,阮杰,陈亚芹等.2009.医学检验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
    陈双红,张蔚文. 2009.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36)
    文良彬,邓志强. 2009.第二课堂与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3)
    杨柳枝,温耀峰.离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机械职业教育,(7)
    格根塔娜,侯彦杰. 2009.关于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中有效渗透绿色教育的探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
    秦世新,姚建荣. 2009.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开展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电力教育,(5)
    龚花萍,杨选辉,等.2006.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科技广场,(10)
    吕景煜,任凯,等.2006.试论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书育人:学术理论版,(12)
    刘瑜. 2001.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4)
    李小平,等.2007.当代大学生创造性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林莉. 2001.高校创新教育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剖析.现代大学教育,(1)
    金马.1991.创新智慧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南纪稳.2001.创新型教师素质及其培养模式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
    朱朋、杨邦翔. 2007.第二课堂与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09-15
    戴克林. 2006.刍议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思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03-20
    庄青竹.2008.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商业时代.(20期)
    邵文革等.2003.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教育与职业,(1):29-30.
    张平. 2002.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中国高教研究,(12):43-44.
    刘建佳. 2007.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27-28
    廉永杰. 2005.高校德育实效性理论与实践.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李爱国. 2006.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研究.当代教育科学,(15)
    田浩. 2006.开拓创新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国高等教育,(11)
    庄长兴.2003.创新青年工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穆宪.2005.共青团的工作艺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1984.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王汉澜. 1989.教育学(新编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澜. 1991.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袁振国. 2004.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2003.《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郑金洲.2000.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一鸣.1992.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岚清.2003.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石中英.2004.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2002.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朱永新.2004.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炳照等.1994.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斌贤、褚洪启等.1994.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张焕庭. 1979.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1996.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式颖等.1988.外国教育史简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199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1996.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英]约翰·怀特.1997.再论教育目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1980.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 1991.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
    [英]洛克著,傅任敢译.1985.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1984.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石中英.2001.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顾明远,孟繁华.2001.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河南出版社
    陈玉琨.1999.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班华. 1996.现代德育论.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1999.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
    张晓鹏. 2006.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大学教学03-30
    赵琳. 2007.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03-01
    卢进南. 2006.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2-30
    王有年. 2007.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创新发展之路——加拿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北京农学院学报, 06-15
    况花荣,刘波兰. 2010.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技信息,07-25
    刘峻峰. 2007.农业院校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11-20
    张洁,何芳,刘素君. 2009.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与思考——有感于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的论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9-11
    李翊. 2009.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探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09-20
    陈春萍. 2008.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因素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09-05
    郑白玲. 2008.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需求走向探析.职业时空,11-20
    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 2010.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高教论坛, 03-20
    陈双红,张蔚文. 2009.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12-25
    彭苓铨. 2009.地方本科院校跨学科课程设置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04-01
    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等. 2010.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法制与社会,04-05
    刘伟娜,金仁德. 2008.基础日语教学改革尝试.考试周刊, 07-29
    王柯. 2010.浅析大学英语“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建构.成功(教育), 05-15
    王萍玉,谢书阳. 2009.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2-05
    郝延军,魏奇,鲍锋. 2009.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25
    郭,米巍.2009.第二课堂活动——第一任职需要的有效载体.科技风,11-25
    朱红根,赵刚,简政,等.2007.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3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