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运动学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山脉之一,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分界线。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洛南—栾川断裂带在秦岭造山带中是一条重要的汇聚带。通过洛南—栾川断裂带的的汇聚方式与汇聚方向的研究对秦岭造山带的运动学特征有很好的映射作用。在论述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运动学特征过程中,使用了显微构造、温度测量;有限应变的长短轴法,Rf/ψ法;面理、线理分析的线理求解法,最大有效力矩法及理论模拟的种种方法。结果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镜下分析,岩性主要是糜棱岩为主,形成温度较高,约400—500℃左右,说明是在较深的地下形成的。
     2、以长短轴法与Rf/ψ法的有限应变的测量,得出区域岩石有限应变的三轴比率为X:Y:Z=4.23:1.67:1;表明洛南-栾川构造带变形强度是比较强烈的,岩石是在板块俯冲过程中挤压压扁。
     3、赤平投影方法,成图解析。以线理求解和最大有效力距法,得出洛南-栾川断裂带汇聚方向与断层走向的斜向夹角,大约56°左右。表现了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斜向汇聚运动模式。
     4、通过建设模型进行理论模拟,以洛南一栾川断裂带变形现象作为模拟对象,模拟板块汇聚方向与板块边界的夹角,平均在50°-60°之间,表现了洛南—栾川断裂带的斜向汇聚运动模式。
Qinling orogenics belts is is one of mountain ranges in China ,is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boundary.It'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t home and abroad. Luonan-luanchuan fault zone in Qinling orogenics belts is is an important orogenic belt in the convergence zone.with the way the con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direction of Luonan-luanchuan fault zone,that has a very good mapping role in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ling orogenics belts. It's used of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xial length of Law and Rf/ψLaw in Finite strain; Lineation Solution and Maximum effective torque Law in Foliation, lineation analysis; theoretics simulation and so on. Summing up the following points:
     1.With Microscope analysis,Rock Properties is Mylonite.And The temperature is higher, About 400 -500℃. It shows a deeper depth.
     2.With the discover of transmutation analysis, The triaxial ratio of rock finite strain is X: Y: Z = 4.23: 1.67: 1. It shows relatively strong rock deformation.
     3.With Lineation Solution and Maximum effective torque Law in Foliation, lineation analysis, a angle of convergence direction and the fault strike is calculated, About 56℃. It shows oblique convergence campaign mode in Luonan-luanehuan fault zone.
     4.With the theoretical simulation methods, the fault zone as a simulated target, simulate the angle of convergence direction and the fault strike, About 50-60℃.It also shows oblique convergence campaign mode in Luonan-luanchuan fault zone.
引文
[1] BellTH,FlemingPD,RubenachMJ,Porphyroblast nucleation,growth and dissolution in regional metamorphic rocks as a function of deformation partitioning during foliation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1986, 4 (1):37-67.
    [2] Bell T H,Ham A P, Kim H S.partitioning of deformation along an orogen and its effects on porphyroblast growth during orogenesi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04,26:825~845
    [3] 蔡学林、吴德超、魏显贵,东秦岭造山带多重滑脱推覆与A型俯冲模式,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4,第21卷第1期。
    [4] 曹宣铎、胡云绪,,秦岭商—丹断裂带南缘构造岩片地层初析,中国区域地质,2001,第20卷第2期。
    [5] 陈连旺、陆远忠、张杰、许桂林、郭若眉,,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地震学报,1999,第21卷第2期。
    [6] Dazhi Jiang..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motion of rigid ellipsoidal objects in slow viscous flows: A new approach[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2007,29:189~200
    [7] 邓军、吕古贤、杨立强、郭涛、方云、舒斌,,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地球学报,1998,第19卷第3期。
    [8] 丁原辰、邵兆刚,,测定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应力状态实验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第26卷第1期。
    [9] 董云鹏、张国伟,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7,第12卷第1期。
    [10] 杜远生,秦岭造山带及邻区的伸展—挤压演化节律,地学前缘,1997.4(3~4)。
    [11] 杜远生、盛吉虎、丁振举,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及其地质制图,中国区域地质,1997,第16卷第4期。
    [12] Fitch T J, Plate convergence,transcurrent faults, and internal deformation adjacent to Southeast Asia and Weatert Pacific[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2,77 : 4432 -4460.
    [13] 方向池、蔡学林,论东秦岭剪切造山带——以武当山韧性推覆构造为例,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第21卷第1期。
    [14] 冯涛、谢静、陈亮、孙勇,北秦岭造山带中的拆沉作用,西北地质科学,2000,第21卷第2期。
    [15] 高长林、秦德余、吉让寿、殷勇,1994,东秦岭板块比较俯冲学,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4,17卷1期。
    [16] 高洪学、韩湘涛、乔僖,1996,秦岭造山带(陕西部分)地壳演化,陕西地质1996,,第14卷第1期。
    [17] 高怀忠、张旺生、孙华山,板块碰撞产物——强应变构造带对东准噶尔金矿的控制,地质与勘探,2000,第36卷第3期。
    [18] 高坪仙,论造山带的内部结构,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9,第22卷第3期。
    [19] 郭进京,秦岭造山带中秦岭群内初始北北东向构造方位及其地质意义,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8,第21卷第1期。
    [20] 何建坤、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东秦岭造山带莫霍面展布与碰撞造山带深部过程的关系,地球物理学报,1998,第41卷增刊。
    [21] 何建坤、刘金朝,下地壳流变与造山带同挤压期地壳伸展的动力学关系,球物理学报,2002,第45卷第4期。
    [22] 何龙清,关于造山带研究工作的几点想法,华南地质与矿产2000,第1期。
    [23] 何振、王乘、牛安福、郑文衡,地壳块体应力场动力学演变过程仿真的初步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第20卷第1期。
    [24] 胡明星、郭达志、郭玲香,GIS和RS支持下新构造应力场方向提取,煤炭学报,1998,第23卷第6期。
    [25] 黄立人、王敏,构造块体的相对运动和应变,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第19卷第2期。
    [26] 黄杏珍、何明喜、李振西、邵宏舜、妥进才、周田博有、坂井卓、千千和一丰,中国河南省白湾盆地的白垩系特征,沉积学报,1996,14卷增刊。
    [27] 江元生,大陆造山带构造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及研究方法,四川地质学报,1999,第19卷第2期。
    [28] 江元生,斜向走滑构造分形和变形分解——以滇西北金沙江结合带为例,四川地质学报,2002,第22卷第3期。
    [29] 金听、任光辉、曾建华、黄建刚、张治川、陈浮、杨毅、周友松、梁恕信,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断面模型,四川地质学报,1996,第16卷第2期。
    [30 Lister G S, Williams P F, The partitioning of deformationin flowing rock masses [J], Tectonophysics, 1983,92 (1-3): 1-33.
    [31] 李齐、王瑜、万景林、李大明、王非,秦岭造山带中段中新生代构造抬升的热年代学证据,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Vol.20 No.4。
    [32] 李亚林,北秦岭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构造边界的地质特征,陕西地质,1998,第16卷第2期。
    [33] 李亚林、张国伟,大陆造山带的研究趋势和进展,陕西地质,1999,第17卷第1期。
    [34] 李亚林、张国伟、宋传中,东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双向式俯冲特征,高校地质学报,1998,第4卷第3期。
    [35] 李志安、闰义,中国东北造山带—盆地系统动力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第24卷第1期,总83页31~37。
    [36] 梁斌、王国灿、田军,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及研究意义,地质科技情报,1999,第18卷第1期。
    [37 廖宗廷、周祖翼、陈军,东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新探索,同济大学学报,1997,第25卷第1期。
    [38] 刘家仁,内力线定性描绘应力场方法及其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贵州地质,2002,19卷第1期(总第70期)。
    [39] 刘瑞、吕古贤,影响地下应力状态的构造作用,地球学报,2002,第23卷第2期。
    [40]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第30卷第2期。
    [41] 马维峰、常宏、于在平,利用任意三个互不平行的截面进行三维应变计算的一种改进算法,西北地质,1999,第32卷第1期。
    [42] 裴先治、李厚民、李国光,东秦岭丹风岩群的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第20卷第2期。
    [43] Ramsay JG, Huber MI.The Technique of Modern Structural Geology,Londen:Academie Press, 1983.113-117.
    [44] 曲国胜、周永胜、徐杰、肖晓辉、牛娈芳,张强凹陷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分析,地震地质,1997,第19卷第4期。
    [45] 帅平、吴云、周硕愚,用GPS测量数据模拟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第19卷第2期。
    [46] 宋传中、张国伟,东秦岭造山带的流变学及动力学分析,地球物理学报,1998,第41卷增刊。
    [47] 宋鸿林.2002.五十年中国小型构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质论评,48(2):158-167.
    [48] 宋传中,牛漫兰,刘国生.2005.基于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理论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变形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7):720~726.
    [49] 宋传中,张国伟.1999.伏牛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控制.地质论评[J],45(5):493~497.
    [50] 宋传中,张国伟,牛漫兰,刘国生,霍立新.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J].中国地质,2006.33(1):49~55。
    [51] 宋惠珍、曾海容、Denis Heliot、剡公瑞,逆冲断层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地震地质,1999,第21卷第3期。
    [52] 孙兆元、孙娟,公转轴应力场星球说——地球、火星南南西应力场四组三维构造系,地球科学进展,1999,第14卷第3期。
    [53] 万天丰,初论构造应力应变系统的复杂性,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0,第7卷第1期。
    [54] 王非、李红春、朱日祥、胡玉台,晚第四纪中秦岭下切速率与构造抬升,科考通报,2002,第47卷第13期。
    [55] 王根宝、岳康茂、张升全,陕西南秦岭地质组成及其演化,陕西地质,1996,第14卷第1期。
    [56] 王铭生、武新强、宋峰、燕建设、刘平和,河南毛集—二郎坪断陷带主体构造格架的确立及意义,中国区域地质,1999,第18卷第1期。
    [57] 王强、王人镜、邱家骧,造山带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研究综述,地质科 技情报,1997,第16卷第4期。
    [58] 王世锋、刘瑞珣,显微构造中应变标志物及应变测量,高校地质学报,2002,第8卷第1期。
    [59] 王涛、张国伟、裴先治、张成立、李伍平,北秦岭新元古代北北西向碰撞造山带存在的可能性及两侧陆块的汇聚与裂解,地质通报,2002,第21卷第8~9期。
    [60] 王新社、郑亚东,三维参照变形及应变相研究评述,地质科技情报,2000,第19卷第4期。
    [61] 王新社、郑亚东、杨崇辉、侯贵廷,用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的分形确定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岩石矿物学杂志,2001,第20卷第1期。
    [62] 魏东平、左如斌、濑野彳育攵三,全球观测应力场应力取向数据的加权统计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1,第31卷第1期。
    [63] 温志亮,北秦岭天水东部地区地壳构造演化探讨,甘肃地质学报,1996,第5卷第2期。
    [64] 吴运高、李继亮、樊敬亮,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的主要新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0,第15卷第4期。
    [65] 吴珍汉,华北地块北缘及邻区显生宙构造应力场,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第26卷第4期。
    [66] 吴中海、吴珍汉,裂变径迹法在研究造山带隆升过程中的应用介绍,地质科技情报,1999,第18卷 第4期。
    [67] 武红岭,1999,层状地壳的等效力学模量和分层应力,地球学报,第20卷第3期。
    [68] 徐强、翟刚毅、杨志华、楼雄英,东秦岭南带沉积盆地性质和演化,矿物岩石,2001,卷21,期3,85页27—33。
    [69] 许继锋、张本仁、韩吟文,东秦岭造山带两类元古宙地壳基底及其地壳增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第21卷第5期。
    [70] 许志琴,姜枚,杨经绥.青藏高原北部的碰撞造山及深部动力学[J].地球学报,2001.22(1):1~10
    [71] 杨巍然,简平,造山带构造年代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8,第5卷第1~2期。
    [72] 杨振武,东秦岭南部推覆带地质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第18卷第1期(160—166)。
    [73] 杨志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单位新划分,地质科技情报,1996,第15卷 第3期。
    [74] 杨志华、邓亚婷,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陕西地质,1999,第17卷 第2期。
    [75] 杨志华、郭俊锋、苏生瑞、李勇、苏春乾、张传林、黑爱芝、梁云,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新进展,中国地质,2002,第29卷第3期。
    [76] 杨志华、李 勇、邓亚婷,1999,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高校地质学报,第5卷第2期。
    [77] 杨志华、李威、苏春乾、王北颖,对秦岭造山带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河南地质,1994,第12卷 第4期。
    [78] 杨志华、苏生瑞,秦岭造山带发展演化阶段的新认识,地质力学学报,1995,第1卷 第3期。
    [79] 杨志华、张传林、朱立华,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9,第6卷 第4期。
    [80] 杨志华、朱志军、王北颖、周美夫、赵太平、苏生瑞、张虹波、赵晓宁,南秦岭山柞旬-安康地区的两次逆冲推覆和Ⅱ型造山带基本特征,西北地质,2002,第35卷 第1期。
    [81] 杨宗让,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中晚元古宙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初析,陕西地质,2002,第20卷 第1期。
    [82] 于在平、崔海峰,造山运动与秦岭造山,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第33卷 第1期。
    [83] 曾佐勋、杨巍然、Franz Neubauer、刘立林、郭铁鹰,造山带挤出构造,地质科技情报,2001,第20卷 第1期。
    [84] 赵宗溥.1994.大陆碰撞构造剖析[J].地质科学,29(2):121~129.
    [85] 张本仁、张宏飞、赵志丹、凌文黎,东秦岭及邻区壳、慢地球化学分区和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中国科学(D辑),1996,第26卷 第3期。
    [86] 张桂林、梁金城、冯佐海,一般剪切带中运动学涡度的确定和构造意义,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第22卷 第2期。
    [87] 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陕西地质,1997,第15卷 第2期。
    [88] 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西北地质,2001,第34卷 第1期。
    [89] 张国伟、董云鹏、姚安平,关于中国大陆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地质,2002,第21卷 第1期。
    [90] 张国伟、郭安林、刘福田、肖庆辉、孟庆任,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中国科学(D辑),1996,第26卷增刊。
    [91] 张国伟、张宗清、董云鹏,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构造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岩石学报,1995,第11卷 第2期。
    [92] 张国伟,孟庆任,赖绍聪.秦岭造山带的结构构造[J].中国科学(B辑),1995.25(9):995~1003.
    [93] 张国伟,孟庆任,于在平,孙勇,周鼎武,郭安林.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及其力学特征[J].中国科学(D辑),1996.26(3):194~200.
    [94] 张进江、郑亚东,造山带伸展构造机制综述,地质科技情报,1996,第15卷 第3期。
    [95] 张进江、郑亚东,运动学涡度和极摩尔圆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地质科技情报,1997,第16卷 第3期。
    [96] 张拴厚、王根宝、韩芳林、王北颖,陕西地质,2001,第19卷 第2期。
    [97] 张希、江在森,用最小二乘配置获得地形变应变场动态图像的几个问题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第19卷 第3期。
    [98] 郑亚东.共轭伸展褶劈理夹角的定量解析[J].地学前缘,1999.6(4):391~395.
    [99] 郑亚东.结构面力学性质的定量鉴定[J].地质力学学报,2005.11(3):197~203.
    [100] 周鼎武、张成立、刘良、王居里、王焰、刘金平,秦岭造山带及相邻地块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研究综述及相关问题探讨,岩石学报,2000,1000-0569/2000/016(01)-0022-28。
    [101] 周厚云、韩慕康、侯建军,2001,东秦岭铁炉子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地震地质,23(3):390~398
    [102] 钟大赉,丁林,张进江,季建清.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2.48(2):147~1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