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此问题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尤为突出。因此,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做法,探讨我国的化解思路,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当务之急。
     本文第一部分运用实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和成因,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主要成因在于:国家政策调整和经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不规范、摊派性贷款或其他政府干预;社会信用基础较差,部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经济效益差;金融监管不力,风险约束机制不完善;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结构不合理等。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借鉴美国、瑞典、波兰、日本、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认为我国宜采取的处置模式是:外部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内部设立风险资产经营中心。
     本文第三部分重点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具体思路,而处置成效关键取决于处置手段的运用。文章指出由于我国不良贷款成因复杂、结构多样,处置中面临着不良资产规模大、资金短缺、市场规则缺位、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律体系不完备、制度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等问题。因此,在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灵话运用推广贷款出售、积极进行不良资产出售和企业重组、合理安排债转股、大胆探索资产证券化、谨慎使用呆帐核销等处置手段,抓紧完善配套环境建设,才能真正达到化解不良资产的目的。
引文
[1]詹向阳.论中国不良债权债务的化解[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2]王松奇.中国向不良资产宣战[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涂永红,刘柏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4]周小川.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5]赵其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6]张亦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模式比较、绩效分析和我国的现实选择[J].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报,2000,(3)
    [7]黄永涛.债转股与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J]城市金融论坛,2000,(8)
    [8]郑泽华.试论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运作退出方式的选择[J]金融论坛,2001,(4)
    [9]张琼华.国外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经验的启示[J].福建金融,2000,(5)
    [10]李红艳,宋淑红.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1)
    [11]李志诚.信贷风险与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J].金融论坛,2001,(8)
    [12]李志刚.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二次剥离”[J]金融与保险,2001,(7)
    [13]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途径和策略[J]城市金融论坛,2000,(7)
    [14]韩强.从银企改革的非对称性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J]城市金融论坛,2000,(8)
    [15]张卫东,殷红.银行业房地产不良资产处置有关问题探讨[J]城市金融论坛,2000,(1)
    
    
    [16]陈雪花.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风险点及其风险控制体系探讨[J]城市金融论坛,2001,(9)
    [17]郑泽华.试论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运作退出方式的选择[J]城市金融论坛,2001,(4)
    [18]张志柏,俞自由,李松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成投资银行的基本思路[J]城市金融论坛,2001,(9)
    [19]夏业良.美国储蓄信贷机构危机的处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上海金融,2000,(8)
    [20]许小年.银行不良资产:成因与清理[J]改革,1999,(3)
    [21]刘朋云,王正超.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5)
    [22]粱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1999,(4)
    [23]岳予晋.论治理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0)
    [24]张安顺.试论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0,(9)
    [25]黄志凌,车新亭.关于资产管理公司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J]金融科学—中国金融学院学报,1999,(4)
    [26]周炯.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
    [27]刘全军,龙欢.主内,主外?——“债转股”后看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的关系[J],金融与保险,2000,(6)
    [28]史小凤.试论债转股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J]城市金融论坛,2000,(11)
    
    
    [29]中国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信用制度与信贷制度的恶性循环:对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1,(7)
    [30]丁邦石,韩媛.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与债转股的困境分析[J]中国金融,2001,(9)
    [31]徐荣梅.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经验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经济经纬,1999,(4)
    [32]关颖,王德静.证券化: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8)
    [33]黄小军.降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对策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1,(8)
    [34]吴奉刚.波兰的银行企业重组与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2)
    [35]吕敬文.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1)
    [36]黄恺.债转股不是唯一出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摸索[J]特区经济,2000,(5)
    [37]夏晶.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法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0,(10)
    [38]马德功.论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与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
    [39]曹凤歧,于凤坤.债权转基金: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新途径[J]证券市场导报,200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