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社会互动的产物。社会学尤其是经济社会学认为企业是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统一体,其中社会性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源。企业受到社会共同价值与社会规范的制约,这是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要求;企业的经济行为嵌入于具体的社会网络体系之中,企业不可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至上,企业还需考虑其所依赖的群体与结构的整体利益以及社会利益;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积累社会资本、增强信任、减少交易成本的重要途径。
     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伦理理论以及企业公民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在于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失灵、经济全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企业经过了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经过了规模的扩张到效益的提高,并经历着内涵式发展之路,使得中国企业整体实力不断上升,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制约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应当重塑中国企业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慈善责任,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principle and value, by which the enterprises deal with their internal methods and processes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actors. Furthermore, CRS , which bases on the enterprises’rethinking about their social influences by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is a voluntary and self-driven initiative including that going beyond legal obligations.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CRS only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1950s, the researches on CRS began as early as in the 1920s.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disputations that whether the business managers should consider both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simultaneously.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the 1960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o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rought forward issues of the CRS, when discussing multinational companies’affairs, The two organizations adopted two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documents“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Declaration”and“The guidelines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which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text basis for CRS
     Nowadays, the concept and main criteria of CRS were born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ference in Rio de Janeiro in 1992.the United Nations appealed tha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thei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by means of their commercial contracts relat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workers rights and environment .The Conference called 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needs of development. this initiative has won a worldwide response from the enterprises in most countries.
     By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CRS is a produ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Economics attributes economic to be the only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s. By contrast, Economic sociology regards the enterprises as a ent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roperty and the social property is the root of CRS. Because the company is a social actor as well, which is also constrained by common values and social norms .in that case CRS is the basically demands that the company should obey the common values and social norms; Mean whiles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embedded in specific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for which, the enterprises can not one-sided pursuit on economic interests ,but the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ider the interests of their dependent group and entire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CR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accumulating social capital, enhancing trust,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In theory, CRS subverts the theory of stakeholder which adheres to "the supremacy of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and contai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ory of business ethics and corporate citizenship theory, In practice CRS bases on the realities of the defective market mechanism, Government failure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dema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is one member of the world family, Chinese enterprises can not develop without the world, so the world's current CRS and corporate ethics guidelines also play a direct role to constraint China's enterprise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operational type of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changed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their developmental ways have experi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fficiency, now they step for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All of above render Chinese companies to raise the entire strength of enterprises, which lay an abundant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the enterprises to tak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引文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对策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1期。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04页。
    5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罗纳德·科斯等人就从产权等角度去界定企业性质的。
    6【美】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79页。
    7参见【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第32—78页。
    8【美】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第7页。
    9参见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69页。
     10参见俞姗:《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31页。
    
    11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5页。
    12伍山林:《企业性质解释:节约交易费用和利用社会生产力》,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第18页。
    
    13参见孙川:《企业性质与企业间关系——关于治理结构的分析框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4参见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20-21页。
    15参见董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58页。
    16实际上,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中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参见王学林:《企业性质及其演变形式》,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17德国社会科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认为道德与文化是支撑整个经济体系的支柱,理性的经济伦理如诚实、信任、责任心等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参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
    18【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5页。
    
    19【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3页。
    20【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页。
    21【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4页。
    22【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49—150页。
    23钟政:《评凡勃伦的经济学说》。载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Ⅶ页。
    
    24【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2—23页。
    25【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53页。
    26【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49页。
    27【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60页。
    28【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71页。
    
    
    29【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63—164页。
    30【美】T·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155页。
    31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第4页。
    
    32宁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及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南方经济》,2006年第6期。
    33宋化雨:《公司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问题与前景》,《合作经济与技术》,2007年第1期。
    34袁家方:《企业社会责任》,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第1—2页。
    35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曾经说过,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医生,即使有机会让他选择,他也不会去学堕胎手术这个行业。
    36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47页。
    
    
    37余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78页。
    38【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430页。
    39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0【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1—2页。
    41 Granovetter,M, 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 pp481-510.
    42 Granovetter,M, 2005.“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9 issue 1 Pp 33-50.
    43李怀斌:《企业的“社会嵌入”与营销战略创新—来自新经济社会学启示》,《市场营销导刊》,2005年第4期。
    44朱国宏:《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第110页。
    45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在西部电器公司所做的霍桑实验证实了正式组织之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以及其它小群体的存在,它们同样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
    46赵书科等:《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企业性质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5期。
    47 Burt R, 1992.“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al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8 Leenders and Gabbay,1999.“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and Liability”. Kluwer: NewYork: 43-67.
    49王利晓、惠宁:《企业社会资本研究文献综述》,《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50 Naliapiet J , Ghoshal S, 1998.“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3,No2. pp242-266.
    51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52刘松博:《对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再界定》,《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53赵顺龙、谭湛:《论企业社会资本的建构》,《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54陈丽琳:《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制约因素及其治理》,《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55赵顺龙、谭湛:《论企业社会资本的建构》,《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56王凤彬、刘松博:《企业社会资本生成问题的跨层次分析》,《浙江学刊》,2007年第4期。
    57王利晓、田旭锋:《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8参见【美】林南:《社会资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37—140页。
    60 Hart and Moore, 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3): pp 1119-1158.
    61转引自俞姗:《企业的性质及其利益关系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55页。
    62【美】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第43页。
    63 Blair M,1998.“For whom should corporations be run: an economic rational for stakeholder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31(2):195-200.
    64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第87页。
    65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第40-42页。
    66多元个体判断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人可以自由地使用他们所拥有的资源,但根据功利主义原则,财产所有权人又必须压抑他们的自我欲求,以满足他人利益上的要求。
    67转引自李政:《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9期。
    68转引自高勇强:《中国转型社会的政商关系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第261—262页。
    69 Clarkson M, 1995.“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 pp 92-117.
    70 Donaldson T and Preston L,1995.“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 pp 65-91.
    71参见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XXXXXXXXXXXXXXXX
    
    76陈炳福、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第1—4页。
    77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224页。
    78王小锡主编:《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162页。
    79欧阳润平:《企业伦理学:培育企业道德实力的理论和方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48页。
     80参见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30-31页。
    81 Zadek S,Pruzan P,Evans R,1997“,Building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Emerging Practices in Social and Ethica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Report”,转引自Marsden C and Andriof J,1998.“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How to influenceit”, Citizenship Studies,2/2,pp329-352.
    82 The Center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 at Boston College,2005.“The Value Proposition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 The Center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 at Boston College,http://www.bccc.net.
    83 Zadek S,Pruzan P,Evans R,1997.“Building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 Emerging Practices in Social and Ethic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Report”,转引自Marsden,Cand Andriof , 1998.“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How to Influence it”, Citizenship Studies,2(2): pp 329-352.
    84转引自赵琼、张应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捐赠行为的比较研究》,《社会》,2007年第5期。
    85罗殿军:《企业公民理念与可持续成长关系的探讨》,《商业时代》,2006年第30期。
    86马塞尔·莫斯、卡尔·波兰尼以及费孝通等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的人类学调查发现早期欧洲的市场以及旧中国的农村市场基本上都是如此。
    87杨元庆:《企业家、企业伦理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当代经济》,2007年第10期。
    88杨元庆:《企业家、企业伦理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当代经济》,2007年第10期。
    89 Mulligan T,1993.“The moral mission of Business”. In Tom Beauchamp and Norman Bowie, 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4th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pp 65-75.
    90例如,最近发生在美国的全球金融风暴就要求政府、企业等机构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承担金融风暴带来的社会风险和社会成本,尽量减少民众可能造成的损失。
    91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房地产危机、金融系统的次贷危机以及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国联合救市行为都表明市场不是完全理性以及完全自足的,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
    92当然,张翼把帕森斯的社会整合概念理解为三层含义:社会是均衡发展的系统、社会系统是一种协调状态、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对流式交换的边界关系并由此推动结构分化与社会变迁。见张翼:《社会整合与文化整合——社会学者的整合观》,《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93参见王庆喜、宝贡敏:《社会网络、资源获取与小企业成长》,《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第4期。
    
    94沈四宝、程华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建》,《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95 Joseph E Stiglitz,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Norton & Company, 2002, pp. 9 - 10.
    96相关研究参见姜启军:《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关系分析》,《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期。
    97黎友焕、赵景锋:《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发展方式变革》,《制度建设》,2007年第9期。
    98参见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61-64页。
    99宋天和、杨威:《企业自主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研究》,2008年第3期。
    100参见李安波:《从黑砖窑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通和新视野》,见http://www.tonghe.net/book_item.asp?flag=1&id=410。2008年11月10日。
    
    10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56页。
    10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52页。
    
    103参见石友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04参见金乐琴:《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2期。
    105转引自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15-16页。
    106最近美国发生的金融风暴使得冰岛这个国家处于破产状态之中,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107网上有人描述过这样一种生活:“早晨掀开黑心棉的被子起床,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被三聚氰胺污染了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中午用地沟油炒盘避孕药喂的黄鳝,再加一盘敌敌畏喷过的白菜,晚上喝上两杯甲醇白酒,再整两瓶甲醛啤酒漱口,来份苏丹红鸡翅……这日子过的”。见光明网光明论坛。http://bbs.gmw.cn.
    108【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第14页。
    109【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第309页。
    110董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20-21页。
    11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第316页。
    11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第301页。
    113【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第320页。
    11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第324页。
    115陈永正等:《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形成条件及表现形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16谭深、刘开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7孙立平:《消匿企业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新远见》,2003第1期。
    118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64页。
    119顾逊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自由与责任政府、企业和市民社会一第二届中国经济伦理国际研讨会综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1期。
    
    120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21参见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162-163页。
    122转引自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迅速发展》,中国网,2005年8月3日。
    123参见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164-165页。
    124转引自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上海企业》,2005年第11期。
    125有学者指出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美国学者Maurice Clark(1916年),我们这里按照学术界最一般的观点。参见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2页。
    126 Sheldon O, 1924.“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agement”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London: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 first printed.,pp 74,.转引自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2页。
    127参见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16页。
    128 Adolf B ,1931.“Corporate powers as powers in Trust”, Harvard Law View.
    129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25-26页。
    130郭红玲:《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供给与财务绩效的关联性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第50页
    132【美】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132-133页。
    133转引自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3页。
    134 Gunness, 1986.“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art of possible”.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pp 25.
    135 Levitt T, 1958.“The danger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ptember-October.
    136转引自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第18页。
    137参见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二章有关内容。
    138【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98页
    139【美】里奇·格里芬:《实用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第73页。转引自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33页。
    140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33页。
    141 Bowen H. 1953,“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NewYork: Harper: pp 31.
    142 Richard. Eells & Clarence Walton .1961,“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Business”.Homewood.ⅢIrwin : pp 260.
    143转引自张家:《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商业时代》,2007年第9期。
    144 Mcguire J, 1963.“Busi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 Mcgran Hill: pp 144.
    145 Werhane p, Freedman R, 1998.“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Business Ethics”. USA : Blackwell Business: pp 593.
    146 Davis K and Blomstrom R,1975.“Business and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p 39.
    147徐建邦:《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及测度》,《理论界》,2007年第11期。
    148 Robbins S, 1991.“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p 124.
    149【美】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而特:《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17-118页。参见罗辉、陈支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第7期。
    150李政义:《企业社会责任论》,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0,第198页。
    15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第6—7页。
    15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96页。
    153 Votaw. D,1973.“Genius Becomes Rare,”in Votaw & S.Sethi(Eds).“The Corporate Dilemma: Traditional Values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pp 11.
    154参见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5 Carroll.A, 1998.“Stakeholder Thinking in Three Models of Management Morality”. APerspective with Strategic Implications in the Corporation and Its Stakeholders,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Edited by Max B.Clarks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p 139-l70.转引自侯历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研究》,2006年第10期。
    156参见阿奇B.卡罗尔(Archie B. Carroll)、安K.巴克霍尔茨(Ann K. Buchholtz ):《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23—27页。
    157 James J,Brummer,1991.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 Greenwood Press: pp 19-30.
    158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37—40页。
    
    159【瑞典】汤姆·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和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2-22页。
    160【美】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37—67页。
    
    161参见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118-119页。
    162【美】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163转引自【英】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8-149页。
    164董军把经济与社会的整合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展原理”来看待,而把“效率与正义”当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原理”来理解。我认为不对。其实“经济与社会的整合”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原理”。参见董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89-94页。
    165包亚明:《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202页。
    166【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第365页。
    167参见高和荣:《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学理论述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10页。
    168有学者认为经济责任是企业的“最低义务和最低行为准则”,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参见【瑞士】G.恩得利:《企业伦理学——北美与欧洲的比较》,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董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等。
    169惯习是法国社会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一个范畴,用来分析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理论,强调惯习是一种“建构了的习俗”。
    170【瑞士】G.恩得利:《企业伦理学——北美与欧洲的比较》,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17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国内个别大企业的捐款行为遭到了人们的质疑,网上讨论比较多。
    172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47-51页。
    
    
    173董军:《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第42页。
    174最近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就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17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1—42页。
    176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83页。
    177此案例材料主要来源于:http://auto.sina.com.cn/news/2008-05-11/2019373876.shtml和www.bmw.com.cn。之所以剖析BMW中国公司,主要是由于该企业是BMW在中国设立的独立子公司,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探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问题。
    179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成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内容问题。
    180例如2007年上半年在福建厦门海沧PX项目的投资论证中,政府充分考虑到民众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担忧,最终经过论证取消了PX项目在厦门的落户。
    181调查显示,54%的本土企业尚未进行企业公民建设,见《中国企业公民建设亟待推进》,消费日报2005年9月13日。
    182王瑞祥:《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华网2007年9月8日。
    18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徐工集团、厦工集团、哈药集团等国内数百家企业向地震灾区提供了数十亿元的捐赠就是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184详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南》以及上海宝钢网站。
    185仲大军、赵琼等:《企业,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经济日报》2004年2月18日第13版。
    186仲大军、赵琼:《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话》,经济日报2006年2月14日
    187 http://www.business.sohu.com。2005年3月30日。
    188仲大军、赵琼:《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话》,经济日报2006年2月14日。
    189参见李新民、王莉:《2006年中国能源资源十大新闻》,经济参考报2007年1月9日。
     190见《湖北监利钒污染,近千人患严重皮肤病》,长江商报2008年10月14日。
    191 www.cctv.com,《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
    192顾瑞珍:《“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尚需普及》,新华网,2006年1月18。
    193参见企业社会责任首次进入建筑业,http://www.crs.org.cn/News Center/domestic news/200701/4153.html.
    194胡玲敏:《略谈企业社会责任与环境审计的协调》,《财会研究》2006年第6期。
    
    
    195李毅中:《2004年国家安全形势报告》,安全日报2006年3月22日。
    196案例散落于2005—2008年各大报纸、电视的报道
    
    197《参考消息》2004年4月22日报道
    198马小丽:《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8月4日。
    199罗雪峰、奉灵芝、牛方礼:《责任考验中国企业》,《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第11期。
    200参见中新社,《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2006年10月26日。
    201罗雪峰、奉灵芝、牛方礼:《责任考验中国企业》,《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第11期。
    202何焱、孟雅丽等:《社会责任:企业回避不了的承担》,《中国纺织》,2004年第12期。
    203中国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费者协会二○○六年度受理消费者投诉情况分析》,见http://www.cca.org.cn/web/xfts/newsShow.jsp?id=22882。
    204新闻晨报2007年5月9日报道,见http://www.twlawyer.org/view.asp?id=578。
    205如齐二药假药、石四药、鱼腥草、欣弗、佰易、奥美定以及安徽阜阳特大制贩假药案等暴露出药品安全问题。
    206相关报道参见赵彬羽,尚志新:《完美保健品被诉致害真相调查》,《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4月24日
    207林世钰:《OK镜导致伤眼》,检察日报,2001年4月3日,http://www.sina.com.cn。
    20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中国环境保护网。
    
    
    209白剑峰:《千里淮河现清流》,《人民日报》,2001年2月1日。
    210瑞敏:《太湖蓝藻暴发给国人的警示》,《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9月17日。
    
    211沈艺峰、沈洪涛:《论公司社会责任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全面结合趋势》,《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2期。
    21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104页。
    213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与重构》,《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214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第311页。
    215邹静:《水污染蔓延考问企业社会责任》,http://www.gzepi.com/news/060920-1.htm。
    216华商报2005年9月20日报道:9月17日,有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环保协会共同完成的“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总报告”向社会公布。报告现实中国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违法与守法的成本相差46倍。转引自沈四宝、程华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构》,法学2008年第3期。
    217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思考”,http://www.gx-info.gov.cn 2007-1-15摘自:经济观察报。
    218河北企业社会责任网:《企业社会责任最终陈述报告》,2006年8悦31日。参见:http://www.hebcsr.gov.cn/Disp.aspx?Id=102。
    219崔怡:《寻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路径》,《WTO经济导刊》,2005年9月20日。
    220参见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与重构》,《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22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1页。
    22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104页。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 (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美)科特勒,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 (美)托马斯·唐纳森、托马斯·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 (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8] (美)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 (美)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11] (德)莱因哈德·默恩,企业家的社会责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2] (日)白儶敏朗,青木茂雄,北岛隆次,非?枚?CSR[M].东京:日本实业出版社,2005.
    [13] (日)大久保和孝,高严,秋山御音等,CSR入门[M].东京:第一法规,2008.
    [14] (日)谷本宽治,CSR总览2006[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7.
    [15] (日)立石信雄,与市民生存之经营——二十一世纪型企业的新视点[M].东京:欧姆龙株式会社,1996.
    [16] (日)伊吹英子,CSR经营战略[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6.
    [17]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8]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9]黎焕友,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0]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1]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2]陈淑妮,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3]姜启军、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5]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6]苏勇,中国企业伦理重建——经营绩效与社会责任[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27]谭深、刘开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8]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9]马伊里、杨团,公司与社会公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0]唐更华,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1]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2]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3]伍山林,企业性质解释:节约交易费用和利用社会生产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4]杨团、葛道顺,公司与社会公益I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5]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6]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7]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杨继瑞等,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及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2005年第1期.
    [2]杨占营,社会责任与企业宪章[J].管理科学2005年第2期.
    [3]于培伟,推倒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期.
    [4]喻勤娅,吴勇敏,公司社会责任之思考[J].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5]张明,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初探[J].经济纵横2005年第12期.
    [6]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7]赵琼,以人为本是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理念[J].WTO经济导刊2004年第5期.
    [8]赵书科等,新经济社会学视角的企业性质分析[J].理论界2006年第5期.
    [9]赵顺龙,谭湛,论企业社会资本的建构[J].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10]陈留彬,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及实现[M].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
    [11]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理论学刊2005年第2期.
    [12]朱贵平,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科学发展观透视[J].经济问题2005年第7期.
    [13]郑广怀,消费者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反应——一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考察[J].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4]郑孟状,潘霞蓉,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15]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一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6]郑卫东,SA8000带给中国企业的深层思考[J].财经科学2004年第6期.
    [17]曹凤月,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8]黎友焕,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9]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0]陈清,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其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5年第3期.
    [21]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2]甘碧群等,企业营销行为的道德感知与测度消费者视角[J].管理世界2004年第7期.
    [23]郭璟,吴宁,SA8000标准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J].社会2004年第10期.
    [24]崔欣,对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的探讨[J].当代法学2003年第2期.
    [25]杨帆,吴江,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评介[J].暨南学报2006年第5期.
    [26]金乐琴,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种力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2期.
    [27]李正,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研究[J].经济经纬2006年第6期.
    [28]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29]李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J].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
    [30]李文川,卢勇等,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2期.
    [31]田田,李传峰,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作用[J].江淮论坛2005年第1期.
    [32]田祖海,美国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3]徐立军,试论公司社会责任的法治化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34]刘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5]毛羽,凸显责任的西方应用伦理学—西方责任伦理述[J].哲学动态2003年第9期.
    [36]刘继峰,吕家毅,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扩展与协调[J].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4年第12期.
    [37]孙蓓,企业社会责任新探[J].商业研究2004年第9期.
    [38]孙国峰,制度、交易成本与社会责任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9]石培哲,论企业的社会责任[M].经济师2002年第1期.
    [40]马力等,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述评[M].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
    [41]秦颖、高厚礼,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与发展[J].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
    [42]宁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及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M].南方经济2000年第6期.
    [43]钱箭星,肖巍,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与劳动者维权[M].复旦学报2005年第4期.
    [1] Atsuko Hattori.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Community Investment in Japan ( 1980-2000) . 2000.(M)
    [2] Duane Windsor,2001.“The Fut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Analysis, Vol.9, No.3.(M)
    [3] H.Gordon Fitch,1976.“Achiev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1,No.1,pp.38-46.(M)
    [4] James J. Brummer,1991.“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Greenwood Press:19-31.(M)
    [5]Keith Davis and Robert L. lomstrom,1975.“Business and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3rd ed.New York: McGraw–Hill(M)
    [6] Mark Granovetter,2005.“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9.No1.(M)
    [7] Thomas J. Zenisek,1979.“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 4,No. 3,pp.359-368.(M)
    [8] Stephen. P. Robbins,1991.“Management”,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M)
    [9] Collinson,Chris.2001.“The Business Costs of Ethic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outh African wine Industry Case Study”United Kingdom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M)
    [10] Elisa Westfield , 2002.“Globalization Governance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Codes of Conduct in the 21st Century”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Association:33-37.(M)
    [11] Davis K and lomstromR,1975.“Business and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Responsibility”,3rd ed.New York: McGraw–Hill(M)
    [12] Mulligan,Thomas.“The moral mission of Business”. In Tom Beauchamp and Norman Bowie,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4th ed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3.(M)
    [13]Zenisek T,1979.“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Th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 4,No 3,pp.359-368. Robbins S,1991.“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M)
    [14] Archie B.Carroll,1991.“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Business Horizons,July-August p39-48.(J)
    [15] Duane Windsor,2006.“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ee Key Approaches”,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3:1 January.(J)
    [16] Mulligan,Thomas.“The moral mission of Business”. In Tom Beauchamp and Norman Bowie,Ethical Theory and Business,4th ed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3.(M)
    [17] Jonathan P. Doh, Terrence R. Guay,“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blicPolicy, and NGO Activism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Institutional-Stakeholde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an2006, p47-73.(J)
    [18] Jeremy Moon,“Government as a Driver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UK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CCSR Research Papers No.20 ,http://www.nottingham.ac.uk/business/ICCSR/research/paperserie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