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金融道德风险防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业是当代经济社会运行的核心动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防范金融道德风险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在当代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融道德风险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了蔓延的趋势,对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侵害日益凸显。防范金融道德风险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机制。
     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作了简要说明。
     第二,对金融道德风险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金融道德风险的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道德风险的追溯以及金融道德风险的分析,指出金融道德风险实际上就是为了自身的效用而做出的不利于他者利益的非常隐蔽的选择,随之对金融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总结,结合网络时代对网络金融道德风险的特征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指出金融道德风险的主要特征包含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普遍性、扩散性五个方面。然后从金融监管者、金融经营者、金融活动参与者三个领域分析了道德风险存在的具体状况。
     第三,从行业特性、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分析金融道德风险的形成原因。从行业特性的角度看,金融行业的虚拟性、专业性、信息不对称性及金融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能、金融市场活动主体的多样性、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是引发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制度因素的角度看,当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产权关系界定不清、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于现实需要、国家信用的普遍担保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从环境因素的角度看,国际环境中的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家之间的利益与政策冲突、跨国公司以及国际投资机构,国内环境中的道德恶化、制度安排、管理滞后等因素都使金融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四,对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应对之道进行系统研究。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首先,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以及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具体要求,指出防范金融道德风险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坚持规章制度的人本化、预防措施的全面化、风险意识的长期性四个基本原则。其次,在归纳出金融业监管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内部监管、外部监管、对监管者的再监管以及网络金融的监管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说明。继之,阐述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机制设计,主要包括改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完善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健全道德风险的预警机制、完善道德风险的惩戒机制、健全对金融管理层的权力约束机制、建设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改善经理人市场、促进声誉机制建设九个方面。然后,从金融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金融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构建金融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以及发挥社会自组织的道德教化功能四个方面阐述了建设金融职业道德的方法与途径。最后,指出金融业道德自觉建设是道德风险防范的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对道德自觉建设的内涵、意义、重要性进行了说明,并从环境支撑、个体的道德教育、金融企业文化培育、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建构四个角度阐述了金融道德自觉的培养问题。
     总体而言,监管机制与预防制度是从消极的方面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发生,而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自觉建设则是从积极的方面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金融道德风险的可能性。金融业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是金融从业者的道德自觉主体的培养是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core powe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s the objective request, guard against financial moral risk i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he financial sector as the blo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Financial moral risk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lso appear in the spread of the trend,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violatio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Guard against financial moral ris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socie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management science,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pedagogy,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risk financial prevention mechanism.
     First of all, introduced the paper to choose a background and expatiat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and the paper's main innovation points and shortcomings are also clarified.
     Second, the financial risk of moral connotation,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moral risk financial. Through the tracing of moral hazard and the financial analysis of the moral risk,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inancial moral risk is actually to own utility to go against his very concealment of the choice. On this basis, points ou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ral risk financial contains complexity, concealment, sudden and universality, across five aspects. And then from the financial regulators, financial managers, financial activity participants thre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moral hazard.
     The third, from the profession characteristic,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ree aspects of financial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the moral ris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fession characteristic, financial capital chasing the instinct of the profit, the financial market activity subject of diversity,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inner is trigger financial moral risk of important reas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e current financial industry define the relation of property right is not clear,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lag in real need, the national credit guarantee the common increases the risk for such moral risk of possibi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 acceleration, mutual benefit and policy conflict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ency, the moral degradation, domestic environment system arrangement, management factors that are lagging financial moral risk the likelihood of increase greatly.
     Fourth, the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moral system research. This part of the main content from five aspects. First of al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and guard against financial moral hazard specific requiremen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evention of the financial moral risk should stick to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humanism, prevention measures of the overall design, risk consciousness the long-term nature of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Secondly,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summed up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foundation, on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and extern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regulators again made specific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Next, expounds the mechanism of preventing financial moral risk design,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perfect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the sound of the mor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perfecting the moral risk punishment mechanism and perfect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power restriction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perfecting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mprove manager market, promote the reput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nine aspects. And then, from the financial professional moral significance and financial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financial professional moral evaluation system on three aspects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he way.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financial industry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construction is the moral risk prevention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solutio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meaning, fun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were explained, and from the city of environment and main body training two perspective, discussed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financial problems.
     Overall,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system from negative side prevention financial moral hazard occur, and strengthen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from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construction positive aspects of utmost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financial moral hazard. The financial industry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he financial markets moral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training is preventing financial moral risk of important component.
引文
① [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转引自张静春:《技术创新、道德风险与政策选择》,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② 周小川:《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道德风险》,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周小川:《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道德风险》,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②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第80页。
    ① 姜磊:《声誉、法治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③ 刘仁武:《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⑤ 李志刚:《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丁瑞莲:《金融发展的伦理规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② 徐爱田、白钦先:《金融虚拟性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③ 王琦:《金融业职业道德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④ 郭建新等:《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⑤ 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 王梅:《银行业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治理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 叶龙:《我国金融理财产品营销人员道德风险管理探索》,中山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曹元芳、王若平:《国外对金融道德风险研究的前沿理论及防治经验》,载《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① [美]肯尼思·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和多准则》,钱晓敏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②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6页。
    ① 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② [美]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英]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二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95-96页。
    ②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96-97页。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135页。
    ① 易宪容:《非理性繁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② 易宪容:《非理性繁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① 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② 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① 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
    ② 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①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3页。
    ②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5页。
    ③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①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6页。
    ②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①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3页。
    ①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4页。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页。
    ②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③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页。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①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6页。
    ② 张晓梅:《金融领域腐败形成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载《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年第7期。
    ③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125页。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
    ② 《空手套白狼,金缕玉衣真荒唐;审计擒黑手,岂容大蟊再张狂》,载《中国审计》2009年第23期。
    ① 吕娟:《从“金缕玉衣”骗贷案谈文书鉴定之现状》,载《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3期。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
    ① 亦舟:《奥本海姆:钱应该怎么花》,载《新理财》2012年第7期。
    ② 邢会强:《苹果公司资本历程》,载《国际融资》2012年第4期。
    ③ 何大安:《金融市场中的主体选择行为》,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0期。
    ① 常玉泉:《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国际资本流动风险》,载《中国外汇管理》1998年第2期。
    ② 易宪容:《非理性繁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5页。
    ① 王丽:《金融脆弱性:微观机制与治理途径》,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14页。
    ② 王东风:《国外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综述》,载《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③ 王东风:《国外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综述》,载《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① 易宪容:《非理性繁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② Minsky H. p(1991)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A Clarification." In:The Risk of Economic Crisis, ed. Martin Feldste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③ 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罗艳梅:《浅议金融脆弱性》,载《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7期。
    ② 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②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7页。
    ③ 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① 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②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③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78页。
    ① 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184页。
    ② 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③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7页。
    ①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流动脆弱性分析和预警体系课题组:《金融脆弱性分析》,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②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9页。
    ③ 刘毅、杨德勇、万猛:《金融业风险与监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④ 姜磊:《声誉、法治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146页。
    ① 迟智广:《应当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载《法制日报》2003年3月6日。
    ② 姜磊:《声誉、法治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③ 袁乐平、苏淑纯:《政府隐性担保对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风险约束功能的弱化》,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④ 中国人民银行怀化分行课题组著:《存款人的金融风险意识与银行业的退出制度》,载《金融经济》,1998第9期。
    ① 顾肃:《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文化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②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③ [印]卡瓦基特·辛格著:《不纯洁的全球化》,吴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①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② 陈雨露:《国际金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170页。
    ① 袁赞礼:《社会思潮:结构、功能、特征和类型》,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②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③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71-72页。
    ④ 何秉孟:《新自由主义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⑤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⑥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82-83页。
    ①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① 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② 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③ 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④ 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⑤ 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版,第262-263页。
    ② 谢平、许国平、李德:《运用信用评级原理加强金融监管》,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③ 李志刚:《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03页。
    ① 许嘉璐:《没有文化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
    ②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7-38页。
    ③ 黄静茹:《略论金融投机及其功能》,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④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4-46页。
    ① 张尚学:《论深化金融竞争》,载《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第2期。
    ② 《论语·季氏》
    ①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② 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53-55页。
    ③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猎犬铦、温平、李继红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9页。
    ① [法]让·鲍德里亚:《冷记忆4》,张新木、陈凌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②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张新木、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① [美]罗伯特·C·所罗门:《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罗汉、黄月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的35页。
    ② [美]罗伯特·C·所罗门:《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罗汉、黄月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的35页。
    ③ [美]罗伯特·C·所罗门:《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罗汉、黄月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的37页。
    ① 俞吾金:《反思金融背后的文化病症》,载《文汇报》2009年6月25日。
    ① 俞吾金:《反思金融背后的文化病症》,载《文汇报》2009年6月25日。
    ① 王伟光、程恩富、胡乐明等:《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下)》,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① 杨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当前重大国际问题》,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
    ①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② 王灵伦、张雷声:《试论人的有限性及其意义》,载《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③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①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159页。
    ② [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张宇燕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①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①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0-241页。
    ① 王征、李珉:《浅议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载《银行与企业》1998年第5期。
    ②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页。
    ① 苏华:《试论金融监管的公平公正原则》,载《南方金融》2002年第9期。
    ②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③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页。
    ④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页。
    ⑤ 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⑥ 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 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83页。
    ② 曹风岐:《改革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③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7页。
    ④ 刘毅、杨德勇、万猛:《金融业风险与监督》,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88-89页。
    ① 刘青:《浅谈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载《财政监督》2012年第8期。
    ② 郑文通:《从巴林银行倒闭看内部监管机制的重要性》,载《经济导刊》1996年第4期。
    ③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1-122页。
    ④ 李晓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载《黑龙江金融》2013年第4期。
    ⑤ 苏玉生:《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载《金融经济》2013年第14期。
    ⑥ 李晓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载《黑龙江金融》2013年第4期。
    ⑦ 张美玲:《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有效防范金融业务风险》,载《甘肃金融》2010年第9期。
    ① 王秀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载《金融经济》2013年第4期。
    ②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1页。
    ③ 李晓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载《黑龙江金融》2013年第4期。
    ④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1页。
    ⑤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1页。
    ⑥ 于婷:《对加强基层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载《金融经济》2012年第20期。
    ① 刘青:《浅谈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建设》,载《财政监督》2012年第8期。
    ②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8-139页。
    ①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9页。
    ② 刘毅、杨德勇、万猛:《金融业风险与监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③ 刘毅、杨德勇、万猛:《金融业风险与监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275页。
    ④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321页。
    ① 邵冰、华猛:《金融监管机构问责机制探析》,载《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8期。
    ② 史际春、杜远航:《如何优化金融监管:以我国金融业的集中抑或分业监管为中心》,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5期。
    ③ 杜远征、华猛:《金融监管者问责:意义及机制——兼论银监会的问责制》,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④ 杜远征、华猛:《金融监管者问责:意义及机制——兼论银监会的问责制》,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 杜远征、华猛:《金融监管者问责:意义及机制——兼论银监会的问责制》,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 徐慧娟:《欧盟国家金融监管责任豁免制度及其启示:以银行监管责任为例》,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5期。
    ③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6页。
    ④ 徐慧娟、程建伟:《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自体问责制度的完善》,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7期。
    ⑤ 齐萌:《我国金融监管者问责制度的检讨与反思》,载《财经科学》2010年第3期。
    ① 严谷军:《网络金融监管:内容和措施》,载《科技进步与决策》2003年第20期。
    ② 王倩、刘桂清:《我国网络金融监管的现状及政策建议》,载《经济纵横》2006年第3期。
    ① 任建军:《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金融风险问题研究》,载《海南金融》2004年第11期。
    ① 曹元芳、吴超:《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11期。
    ② 卢宇荣:《现代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模式选择》,载《企业经济》2004年第12期。
    ③ 曹元芳、吴超:《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11期。
    ④ 陈虎城:《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改造的逻辑起点与模式选择》,载《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⑤ 万静芳:《从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出发健全银行内部控制》,载《浙江金融》2007年第7期。
    ⑥ 曹元芳、吴超:《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11期。
    ① 王擎:《公司治理结构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载《西南金融》2005年第9期。
    ② 曹元芳、吴超:《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11期。
    ③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3-104页。
    ① 虞群娥:《金融企业激励机制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7期。
    ② 徐崇正、刘雪梅:《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载《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③ 徐崇正、刘雪梅:《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载《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①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3页。
    ② 陈秋玲、薛玉香、肖璐:《金融风险预警:评价指标、预警机制与实证研究》,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③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金融稳定课题组:《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载《南方金融》2005年第2期。
    ④ 徐崇正、刘雪梅:《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载《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① 许传华:《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宏观思考》,载《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② 吴成颂:《试论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构建》,载《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年第8期。
    ③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4-125页。
    ④ 申通远、吴魏巍:《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风险预警优化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⑤ 郑庆寰、林莉:《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传递与监督》,载《南方金融》2006年第8期。
    ⑥ 谢隆、刘昆平:《加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载《新财经》(理论版)2011年第7期。
    ① [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
    ②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1页。
    ③ 苏均和:《信用的经济价值与我国是新惩罚机制的构建》,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
    ④ 胡炳志:《论建立金融安全与效率的三维维系机制》,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5期。
    ⑤ 湛继红:《社会信用体系惩戒机制设计》,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2期。
    ①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1-132页。
    ② 曾行伟:《关于权力制约的若干认识问题》,载《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1期。
    ③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4页。
    ④ 曹廷贵:《我国金融改革理念与方式的误区》,载《财经科学》2005年第3期。
    ⑤ 赵菊强:《权力异化、权力失制与权力制约——对权力问题的几点探究》,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⑥ 闫德民:《权力制约范式论析》,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①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② 邓智毅、宋永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历史回顾与现实剖析》,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① 黄玉青:《权力腐败的法律制约》,载《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②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88-290页。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90-291页。
    ②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293页。
    ③ 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载《论理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④ 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⑤ 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⑥ 郭建新:《财经信用伦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⑦ 陈峰、胡锐:《关于对银行类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若干思考》,载《技术与市场》(上半月)2007年第4期。
    ① 李晗:《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以金融风险防范为视角》,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② R. Nicholas Rodelli. Notes and Comments:The New Operating Standards for Section 20 Subsidiaries:Federal Reserve Board's Prudent March Toward 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J].2N.C.Banking Inst.1998, (9):311-336.
    ③ 李志刚:《金融风险:宏观与微观透视》,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④ 肖崎、刘承睿:《信息披露监管的有效性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
    ⑤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风险道德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8页。
    ① 胡奕明:《任重道远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范化问题》,载《上海金融》2001年第11期。
    ② 张兴胜:《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公开披露问题研究》,载《金融论坛》2002年第7期。
    ③ 张兴胜:《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公开披露问题研究》,载《金融论坛》2002年第7期。
    ④ 马威、靳荆:《论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载《经济纵横》2012年第9期。
    ⑤ 罗书章:《金融机构会计信息披露供需研究——基于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思考》,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⑥ 李伟:《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研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① 谢从斌、李晓燕:《建立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载《理论月刊》2004年第10期。
    ②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与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研究》,载《金融论坛》2004年第9期。
    ③ 徐慧娟:《浅述英国金融巡视员制度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载《金融论坛》2005年第1期。
    ④ 张兴胜、胡婕:《国际银行业信息披露制度研究》,载《金融论坛》2005年第8期。
    ① 耿建新、郑磊:《金融风险的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金融会计制度改革》,载《金融论坛》2004年第2期。
    ② 李晗:《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以金融风险防范为视角》,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③ 钟伟、徐建炜:《新巴塞尔协议对中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的启示》,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许友传:《信息披露、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载《财经研究》2009年第12期。⑤ 徐坤、何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贾墨月:我就要培养现代金融企业的经理人》,载《当代经
    理人》2004年第7期。
    ① 理清:《令人向往的职业——职业经理人》,载《燕赵都市报》2003年12月1日版。
    ② 雷海波:《试论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及其供求均衡的条件》,载《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③ 赵奕:《经理人靠不住、绕不开》,载《中国企业家》2011年第21期。
    ④ 姜磊:《声誉、法制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① 姜磊:《声誉、法制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② 王文鉴、黄小强、吴达云:《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刻不容缓》,载《当代经理人》2003年第10期。
    ③ 朝晖:《情商决定经理人的发展高度》,载《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2期。
    ① 周洁:《系统思考对现代经理人思维模式的修炼》,载《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15期。
    ② 汪鹏飞:《经理人市场的信息披露》,载《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7期。
    ③ 姜磊:《声誉、法制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④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声誉基础》,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⑤ 转引自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5页。
    ② 姜磊:《声誉、法制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③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页。
    ④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⑤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6-107页。
    ⑥ 姜磊:《声誉、法制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⑦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8页。
    ① 邹宏秋:《加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品质金融人才》,载《浙江金融》2007年第11期。
    ② 姜磊:《声誉、法治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
    ③ 姜磊:《声誉、法治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95页。
    ④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9页。
    ⑤ 姜磊:《声誉、法治与银行道德风险治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① 陈璐:《声誉视角下的商业银行风险评级问题》,载《上海金融》2004年第11期。
    ①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12页。
    ① 丁瑞莲:《金融发展的伦理基础》,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② 汪继先:《关于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几个问题》,载《国际金融》1995年第4期。
    ③ 唐海波:《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健康发展》,载《现代农业》2006年第8期。
    ① 李治强:《谈金融职业道德建设》,载《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8期。
    ② 王琦:《金融职业道德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③ 王琦:《金融职业道德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④ 陶邓泉:《轮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
    ⑤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① 万俊人:《义利之间》,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② 于光大:《金融职业道德论纲》,载《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③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264页。
    ④ 《荀子·议兵》
    ⑤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263页。
    ⑥ 张智:《试论金融职业道德建设》,载《北方经济》2006年第9期。
    ⑦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4页。
    ① 杨远龙、桂水明:《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载《银行与企业》2006年第12期。
    ② 戴相龙:《搞好金融职业道德建设》,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6年第2期。
    ③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4-265页。
    ①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8-269页。
    ②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页。
    ③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70-271页。
    ④ 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① 陈忠:《介入系统自组织的方法》,载《系统辩证学报》1993年第1期。
    ② 邓周平《论社会自组织研究方法》,载《系统辩证学报》2003年第3期。
    ③ 龙太志:《社会管理中社会自组织功能的培育与开发》,载《领导之友》2011年第6期。
    ④ 杨凤禄、徐超丽:《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辨》,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② [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6页。
    ③佛光编者:《毒胶囊引发的信仰思考:利益背后,谁为道德的沦丧买单》,中华佛光文化网,2012-5-9,http://www.zhfgwh.com/news/Exclusive/402136.html
    ④ 王毅:《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困难、可能与路径选择》,载《改革开放》2009年第10期。
    ⑤ 王毅:《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困难、可能与路径选择》,载《改革开放》2009年第10期。
    ①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1页。
    ②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1-217页。
    ③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
    ④ 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⑤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① [德]格尔哈德·恩格尔:《知识、自由与秩序——哈耶克思想论集》,黄冰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① 《论语·为政》
    ② 《孟子·公孙丑上》
    ③ 王琦:《金融职业道德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①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杜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13页。
    ②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③ 刘伟、梁钧平:《冲突与和谐的集合:经济与伦理》,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9页。
    ① [美]齐格蒙·鲍曼,杨渝东、史建华译,彭刚校:《现代性与大屠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214页。
    ① 《孟子·告子·上》
    ② 《管子·牧民》
    ③ 《论语·为政》
    ④ 高兆明:《耻感与存在》,载《论理学研究》2006年第3期。
    ⑤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页。
    ①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304页。
    ②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③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④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5页。
    ①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② 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③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页。
    ④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308页。
    ① 李原、孙健敏:《组织中心理契约的变化——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挑战》,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②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
    ③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
    ④ 李原、孙健敏:《组织中心理契约的变化——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挑战》,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⑤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
    ⑥ 王晓春:《激励缺失与内部人道德风险——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问卷调查与思考》,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⑦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9页。
    ⑧ 朱学红、杨涛、黄建柏、胡艳:《心理契约视角下知识性员工激励系统的优化》,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7期。
    ①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10页。
    ② 陈加州、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载《心理学报》2003年第3期。
    ③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310页。
    ④ 王明辉、彭翠、方俐洛:《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视角——历年型心理契约研究综述》,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3期。
    ⑤ Thompson, JA, and Bunderson, J S. Violations of principle:Ideological currency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f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4):571-586.
    ⑥ 王明辉、彭翠:《理念型心理契约及其对组织管理的启示》,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① 李茸等著:《招商银行因您而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191页。
    ② 李柏松:《企业文化宣言》,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① 曹元芳:《基于道德风险视角的金融企业文化探讨》,载《华北金融》2007年第7期。
    ② 曹元芳:《基于道德风险视角的金融企业文化探讨》,载《华北金融》2007年第7期。
    ③ 交通银行企业文化课题组:《试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载《新金融》2002年第9期。
    ① 张景明、刘潇:《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新突破口》,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② 孙雅静、叶江蓠:《关于金融文化管理的思考》,载《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
    ③ 李权、孙英涛:《对创新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载《理论观察》2004年第5期。
    ④ 袁赞礼:《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扶贫模式》,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1997年第8期。
    ⑤ 曹元芳:《基于道德风险视角的金融企业文化探讨》,载《华北金融》2007年第7期。
    ⑥ 纪文:《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刍议》,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①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页。
    ② [美]卡罗尔、[美]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③ 刘俊海:《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商事法论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④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① 卢代福:《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5-104页。
    ② [美]卡罗尔、[美]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③ [美]卡罗尔、[美]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④ 袁赞礼:《孟加拉乡村银行扶贫模式利在何处》,载《中国改革》1997年第7期。
    ① 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08页。
    ②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管理:企业伦理管理的时代要求》,载《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2期。
    ① 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3-275页。
    ② 郑先炳:《解读花旗银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① 郑先炳:《解读花旗银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张鹏、李克川:《我国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问题研究》,载《金融论坛》2009年第8期。
    ① 田春雷:《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之辩——兼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异质性与阶段性》,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② 田瑞云:《法律视角下的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王磊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市场与效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美]巴瑞·易臣格瑞:《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刘士余等译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 [美]博特赖特:《金融伦理学》,静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0.[美]弗兰克·帕特诺伊:《诚信的背后:摩根士丹利圈钱游戏黑幕》,邵琰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11.[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12.[美]西兰弗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婉蓉译,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英]安德里斯·R·普林多、比莫·普罗德安:《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韦正翔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英]迈克尔·霍夫曼等:《会计与金融的道德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际遇中的现代性追求》,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曾欣:《中国证券市场道德风险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督》,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陈进、项洁雯:《网络金融服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陈学彬等:《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野华等:《证券业自律管理论与中国的实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1.范恒森:《金融制度学探索》,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2.高裕民:《金融职业道德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
    23.韩启东:《中国金融风险行程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24.郝登峰:《现代精神动力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胡海鸥:《道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李鸿昌、黄湃、巴力、高万青:《中国转轨期金融风险与对策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刘仁武:《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刘仁武:《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龙文懋:《全球化与经济安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卢文莹:《金融风险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34.孟艳:《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孟艳:《我国银行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预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7.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王楚明:《全球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王建波、李铭、程方晓、陈建华:《中国银行法与银行法律实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0.王琦:《金融职业道德概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1.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2.王小锡等:《道德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4.王莹、景枫:《经济学家的道德追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韦森:《经济学与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韦森等:《金融危机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魏磊:《金融道德文化教程》,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48.魏则胜:《道德建设的文化机制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吴翠丽:《社会制度伦理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50.吴然:《优良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武康平:《货币银行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谢百三:《金融市场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谢平等:《中国金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54.徐爱田、白钦先:《金融虚拟性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55.徐艳:《伦理与金融》,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杨春鹏:《非理性金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郁方:《金融癌症——全球金融风险与秩序重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战颖:《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益冲突与伦理规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0.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周平:《转型期金融犯罪忧思录》,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 胡锦涛:《加强合作与交流维护国际经济金融稳定》,载《中国金融家》2011年第4期。
    2. 胡锦涛:《完善金融体系推动稳定发展》,载《中国金融家》2011年第11期。
    3. 朱镕基:《进一步依法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载《金融信息参考》1997年第2期。
    4. 朱镕基:《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严格外部监管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建立现代金融管理制度》,载《农业发展与金融》2001年第2期。
    5. 朱镕基:《在全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银行管理水平》,载《中国金融》1995年第7期。
    6. 蔡裕民:《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理性思考》,载《贵州农村金融》2004年第12期。
    7. 曹元芳:《经济转型期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8. 曹元芳、秦亚丽:《基于道德风险视角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探讨》,载《华北金融》2007年第7期。
    9. 曹元芳、吴超:《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载《南方金融》2007年第11期。
    10.曹远芳、王若平:《国外对金融道德风险研究的前沿理论及防范经验》,载《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11.陈虹:《金融监管的制度背景与效率机制——兼论金融自由化条件下日本金融监管的失误和教训》,载《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12.陈华杰:《江泽民金融思想研究》,载《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13.程寿:《论制度正义与道德自觉》,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4.戴聚康、陶永诚:《金融体制变迁与金融道德风险》,载《西南金融》2001年第3期。
    15.狄小梅:《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金融道德规范》,载《福建金融》1998年第5期。
    16.范小西:《基于道德自律的文化建设的社会学思考》,载《学术论坛》2009年第6期。
    17.方世南:《主体道德自觉:价值、功能与实现途径》,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
    18.谷秀军:《防范金融道德风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载《金融时报》2004年9月11日。
    19.顾肃:《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文化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20.郭宝珍:《谈经济转型期过程中金融道德风险问题》,载《济南金融》2002年8月号。
    21.郭灿远:《金融的道德》,载《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年第4期。
    22.郭建伟:《邓小平与中国金融改革》,载《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3.贺全胜:《邓小平金融安全思想论略》,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5期。
    24.黄俊宁、刘忠强:《试论新形势下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载《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第3期。
    25.蒋家胜:《江泽民同志金融风险防范思想探析》,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2期。
    26.黎跃进:《抓住反腐败源头、防范金融道德风险》,载《海南金融》2001年第11期。
    27.李兰芬:《金融道德风险的转嫁及其道德救援》,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
    28.梁营:《邓小平金融理论与中国金融体制构建》,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6期。
    29.刘锡良:《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道德风险》,载《财贸经济》2003年第1期。
    30.刘钊:《强化商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是当前金融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载《发展研究》2012年第4期。
    31.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32.梅世云:《金融道德风险的伦理分析》,载《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3.梅世云:《企业人力资源的道德风险成因及防范》,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7月号总第217期。
    34.梅世云:《浅议现代企业员工的道德管理》,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期。
    35.苗情、孔玉生:《试论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9期。
    36.欧阳润平:《关于金融道德风险的一般分析》,载《求索》1998年第6期。
    37.邱正文:《论金融文化》,载《金融经济》1996年第11期。
    38.任春玲:《提升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基于金融文化建设视角》,载《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
    39.宋占星:《防范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载《河北金融》2004年第12期。
    40.孙立人:《金融道德风险的探索与防范》,载《浙江金融》2004年第8期。
    41.孙梅:《从当前我国金融道德失范谈加强我国金融道德规范》,载《时代经贸》2007年2月第5卷总第58期。
    42.孙梅:《金融道德失范问题研究》,载《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3期。
    43.唐双宁:《关于金融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在2010年中国金融论坛上的主旨发言》,载《中国金融》2011年第2期。
    44.唐双宁:《加强金融文化建设——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上篇)》,载《中国金融》2011年第9期。
    45.唐双宁:《加强金融文化建设——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下篇)》,载《中国金融》2011年第11期。
    46.唐双宁:《培育优秀金融文化提升金融实力》,载《求是》2011年第24期。
    47.陶志峰、张敏:《金融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载《现代金融》2000年第11期。
    48.王丛标:《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应对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过程》,载《党的文献》2009年第5期。
    49.王光宇:《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实践与启示——以欧美金融改革为例》,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50.王衡:《论金融功能监管:金融监管的核心思想——从全球金融监管新发展看中国金融监管法律变革》,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51.王元林:《论金融改革中金融文化的塑造》,载《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11期。
    52.王月、曾莉:《科学发展观视域内中国金融监管之检讨——金融创新和创新的金融监管之博弈》,载《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第9期。
    53.吴敬琏:《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载《中国监察》2002第8期。
    54.吴敬琏:《中国金融——走向理性繁荣》,载《论坛讲话》2003年第2期。
    55.吴美华、朱应皋:《金融道德风险博弈定价模型及其分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56.谢小飞:《新形势下如何防范金融道德风险》,载《广西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57.薛连贵:《论金融道德风险机制的构建》,载《西安金融》2003年第4期。
    58.袁朝霞:《基于次贷危机的金融道德风险探讨》,载《区域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59.袁赞礼:《金融业道德自觉建设路径探析》,载《人民论坛》2012年第8期。
    60.袁赞礼:《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扶贫模式》,载《中国农村信用合作》1997年第8期。
    61.袁赞礼:《孟加拉乡村银行扶贫模式利在何处》,载《中国改革》1997年第7期。
    62.袁赞礼:《社会思潮:结构、功能、特征和类型》,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1卷第3期。
    63.张光华:《抵御金融道德风险——理论分析、国际经验及低于政策》,载《南方金融》2001年第2期。
    64.张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胡锦涛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载《党的文献》2012年第1期。
    65.张鹏超:《以“人本金融”价值理念推动金融文化的创新》,载《浙江金融》2011年第5期。
    66.张天民:《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载《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7第9期。
    67.张文莉:《金融审计:金融监管的第三只眼——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研究问卷调查分析》,载《中国审计》2004年第8期。
    68.赵三志:《试论农村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载《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69.周建松、陶永诚、王丹:《构建宏观、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新型监管体制——“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的理论研讨会综述》,载《财贸经济》2010年第7期。
    70.朱武振:《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道德风险的防范》,载《青年科学》2009年第6期。
    71.朱小川:《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方案评析——从<现代金融监管结构蓝皮书>到<金融改革框架>》,载《中国金融》2009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