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广州知州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广州作为宋代岭南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国家海外贸易中心,国家既要在此绥抚蛮夷,保证南部边疆的稳定;又要招徕远人,保证市舶收入。故此宋代广州知州的选任,反映了朝廷对广州既有扶持又有约束的要求。有宋一代,广州知州正官160人,这一群体既具备宋代知州的一般性,又带有地方职官的特殊性。持重、文武兼备、识大体、廉洁、吏干等特点成为广州知州的主要素养。他们的籍贯多为南方地区,年龄老成,进士出身比例近3/4,任期短暂,多为一年半或两年。以迁转资序、方向而言,由他州知州选调是主要方式,广南路、福建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的迁转体现了就近原则。北宋时期,具备转运使资序出任广州知州约占可考人数的2/3,反映了经济管理能力是广州知州选任的重要资质之一。就整体仕途而言,宋代广州知州位至宰相、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者近40%。从群体类型来看,他们可分为循良奉职,精明干练,贤德、文武兼备、识大体,清正廉洁,贪墨,残酷,昏庸无能,急功近名、贪图权势等八个类别。任职期间,宋代广州知州受到奖励的官员少于受到惩治的官员。贪污纳贿、失职是受到惩治的主要原因。宋代广州知州缉寇安民,修建城池,管理海外贸易,关心民瘼,减轻赋税,复兴儒家礼仪制度,兴建学校,敦化革俗,为广州城市发展、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Guangzhou wa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versea trade center in the south of China in Song Dynasty. The country not only pacified the minorities to ensure the tranquilization in this border land but also broadened its commerce with other nations to ensure foreign source income. The election of the chief magistrate of Guangzhou reflected the intention of support and restriction of the country. All of Song Dynasty,160 people were the chief magistrate of Guangzhou practically. The group had universality of the chief magistrate of the country, meanwhile, it had particularity of Guangzhou. Such as steady-going, having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magnanimous, uncorrupted, efficient so on and so force w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ef magistrate of Guangzhou. Most of them were natives of south China. They were elder.3/4 of the group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qualified as a Jinshi.Their prefectures were about 1 year and a half or 2 years. Mostly the chief magistrates of Guangzhou were removed the other chief magistrate from other districts of the country such as Guangnanlu, Fujianlu, Jiangnanxilu, Jinghunanlu which were near to Guangzhou.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about 2/3 of the chief magistrates of Guangzhou had assumed Zhuanyunshi who charged the financial affairs of the district. It reflected that their capability of administration on economy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fications of the chief magistrate of Guangzhou. About 40% of the chief magistrates of Guangzhou became dignitary as prime minister, Shangshu, Shilang so on and so force. We can compartmentalize the group of the chief magistrate of Guangzhou in Song Dynasty to be eight sorts. These sorts are employable, sagacious, magnanimous, probity, venal, ruthless, incapable and place seeker. The amount of the chief magistrate of Guangzhou encouraged was fewer than the amount of punished. The punishable causations were corruption and breach of duty. The chief magistrates of Guangzhou arrested criminals, built city, broadened Guangzhou's commerce with other nations, experienced and observed public feelings, reduced taxes, reconstructed the Confucian formal system, constructed school and reformed custom. Their contributions were propitious to the improvement of Guangzhou city and Lingnan.
引文
1 (宋)叶廷珪撰、李之亮校点《海录碎事》卷12《臣职部下·市舶门》,北京:中华书局2002,第680页;(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38《广西路·静江府》,北京:中华书局2003,第684页。
    2 邓端本编著:《广州港史(古代部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第114页。
    1李之亮:《宋代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书社2001,第17页。张春义《<宋代郡守通考>系年考异》,亦指出一些失误之处,参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李默《广州府志要录》,载《岭南文史》1984年第1期,第70页。
    1李翰《广州建城年代新考——兼与麦英豪先生商榷》:广州建城时间应早于始皇三十三年。根据西樵山·河宕文化呈现出的社会发展状况,广州建城历史可上推数千年。载《华中建筑》2006年12月。
    2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卷7《王会解第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913、915页。
    1 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18《人间训》,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1289页。
    2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卷73《王翦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2341页。
    3 《淮南子集释》卷18《人间训》,第1290页。
    4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53页。
    5 南岭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成为阻碍与中原交通、经济联系的天然屏障。
    6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742页。
    7 (清)屈大均撰、欧初等主编《屈大均全集·翁山文钞》卷3《侯王庙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第3册第335页。
    8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5《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464页。
    9 《史记》卷113《南越列传》,第2967页。
    1以上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第2967-2970页。
    2 《汉书》卷7《昭帝纪》:始元五年(前82),罢儋耳郡,卷9《元帝纪》:初元三年(前46),弃珠崖郡。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23、283页。
    3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13《郡国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3530页。
    4 《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第1543页。
    5 (清)汤球辑、严茜子点校《九家旧晋书辑本·何法盛晋中兴书》卷5《百官公卿表注》,济南:齐鲁书社1998,《二十五别史》第10册第418页。
    6 《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颜师古引东汉本傅胡广所言交阯刺史持节治苍梧,第1543页;《后汉书》卷113《郡国志五》:刘昭引晋王范《交广春秋》,交州治羸(?)县,元封五年(前106)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210)治番禺县。第3533页;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志》卷38《交州》:羸(?),后汉交趾刺史理于此,后徙龙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957页;(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1《地理志·安南都督府》:羸(?)县,汉交趾郡守治,后汉周敞为交趾太守,乃移治龙编。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750页;(宋)欧阳忞撰、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卷38《广南路化外州·中下交阯县、中下龙编县》:交阯县本汉羸(?)县地,武帝以为交阯郡治焉。龙编县,汉属交阯郡,东汉自赢移郡治此,兼立交州。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第1213、1214页。按《后汉书》卷7《桓帝纪》:延熹五年(162)夏四月,长沙贼起,寇桂阳、苍梧。注引《东观记》曰:“时攻没苍梧,取铜虎符,太守甘定、刺史侯辅各奔出城。”则时刺史治在苍梧广信。第309页。故交趾刺史部,先治交趾郡治所羸(?),后移苍梧郡治所广信,后汉时,交趾郡治所移龙编。吴黄武五年(226),交广分治,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78魏元帝咸熙元年五月癸未条,胡三省注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百越,置交趾州刺史,治龙编(今越南河北省仙游县东)。献帝建安八年(203),改曰交州,治苍梧广信县。十六年(211),徙治南海番禺县。至是分为二州,广州治番禺,交州还治龙编。则武帝初置交趾治所误为广信。北京:中华书局1956,第2487页;(近)刘锦藻 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324《舆地考二十广西省》:汉武开南粤,初置交州刺史,治广信县,统苍梧、南海、合浦诸郡。汉广信,今肇庆之封川县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10645页: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广信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第257页。
    1如(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4《百官表》作交趾。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149页。(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卷15《孝殇皇帝纪》:自交州塞外檀国诸蛮夷相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第434页。《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卫飒》:(卫飒)建武二年后,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卷118《百官志五》: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卷113《郡国志五》:交州刺史部,郡七,县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2459、3617、3533。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6《州部·交州》引《苗恭交广记》: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阯太守士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第116页。按交州、交趾史载各异,从《东观汉纪》作交趾。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5《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465页。《艺文类聚》卷6《州部·交州》引《苗恭交广记》作建安二年。暂从《晋书》
    3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49《士燮传》,北京:中国书局1959,第1192页。
    4 《三国志》卷49《士燮传》: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又遣陈时代燮为交阯太守。岱留南海,良与时俱前行到合浦。故合浦当属交州。第1193页。同书卷60《吕岱传》: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第1384页。《晋书》卷15《地理志》载有两段记录:吴黄武五年(226),割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立广州,交阯、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黄武五年(226),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梁四郡立为广州。第465、466页。按高凉郡,原合浦郡高凉县。《后汉书》卷113《郡国志五》刘昭注言:建安二十五年(220),孙权立高梁郡。第3531页。《三国志》卷60《吕岱传》载:延康元年(220)……高凉(梁)贼帅钱博乞降。第1384页。卷53《薛综传》言:今日(指平定士氏叛乱后,复交州如故)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梁)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原合浦郡,黄武七年改名)四郡界未绥。第1253页。
    1桂林郡,《三国志》卷48《孙皓纪》:凤皇三年(274),析郁林置,第1170页;高兴郡, 《晋书》卷15《地理志》:桓帝立,灵帝改曰高凉,吴复置。第464、467页。《(雍正)广东通志》卷5《沿革志》:桓帝建和元年(147)置高兴郡,灵帝建宁元年(168)改为高凉郡,复并入合浦。吴赤乌元年(238)复置高兴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88册第52页。高熙郡, (梁)沈约撰《宋书》卷38《州郡志》:吴又立高熙郡,太康中省并高凉,宋世又经立,寻省。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1197页;梁允麟《广州建制及疆域的演变》:吴末,广州疆域虽仍是汉代四郡,但东吴已将之分成九郡一部:南海郡、苍梧郡、临贺郡、郁林郡、桂林郡、合浦郡、高凉郡、高兴郡、朱崖郡和合浦北部。载《广东史志》1995年第3期。按《晋书》卷15《地理志》:东吴设临贺(分苍梧立)、始安(分零陵立)、始兴(分桂阳立),属荆州。赤乌五年(242),复置珠崖郡。永安七年(264),复以前三郡(南海、苍梧,郁林)立广州。平吴后,省珠崖入合浦。故临贺、始安、始兴、珠崖郡四郡未属广州。第454、465页。宁浦郡,《宋书》卷38《州郡志四》引《广州记》:“宁浦太守,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吴分郁林立,治平山县。”第1202页;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卷2《异俗》:景初(曹魏明帝年号,237-239)中,苍梧吏到京,云:“广州西南接交州数郡,桂林、晋兴、宁浦间人有病将死,便有飞虫,大如小麦”。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5页;东吴景帝复归入合浦北部, 《宋书》卷38《州郡志》引《吴录》: “孙休永安三年(260),分合浦立为合浦北部尉,领平山、兴道、宁浦三县。”第1202页: 《晋书》卷14《地理志上》:吴主景帝置郡四,天门、建安、建平、合浦北部。卷15《地理志下》永安六年(263),分合浦立合浦北部,以都尉领之。第407、466页。《晋书》卷14《地理志上》: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既平孙氏,凡增置郡国二十有三,有宁浦。第407页。 《资治通鉴》卷92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六月壬子条,胡三省注引《晋太康地志》:“武帝太康七年(286),改合浦属国都尉立宁浦郡。”第2912页。或《晋书·地理志上》宁浦郡应为合浦北部。《(雍正)广东通志》卷5《沿革志》载:永安六年(263),析合浦北部为宁浦,误。
    2 《资治通鉴》卷163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十月丁卯条胡注,第5057页。
    3 《宋书》卷38《志·州郡四》,第1198页。
    4 《三国志》卷20《魏武文世王公传·评曰》裴松之引《魏氏春秋》,第594页。
    5 《三国志》卷15《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一五·评曰》,第487页。
    1 《后汉书》卷118《百官志五》刘昭注,第3620页。
    2 (唐)杜佑撰《通典》卷32《职官十四州郡上州牧刺史》,中华书局1984,第184页。
    3 《晋书》卷15《地理志·交州》,第465页。
    4 《三国志》卷48《吴书三·孙皓纪》,第1172页;《晋书》卷57《滕修传》:使持节、都督广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牧。第1553页。
    5 《九家旧晋书辑本·王隐晋书》卷2《地道记·广州东官郡》,《二十五别史》第10册第220、221页。
    6 《元和郡县志》卷34《岭南道一潮州》,第895页。
    7 《宋书》卷38《州郡志》: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分南海郡立新会郡。第1198页; 《资治通鉴》卷163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六月辛巳条胡三省注,第5047页。
    8 (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37《浪水》:浪水又东迳怀化县入于海。守敬按:东晋置县,属南海郡,宋、齐因,梁省。在今番禺县东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3102页。
    9 《舆地广记》卷35《广南东路·中怀集县》:怀集县,汉四会县地。晋置怀化县,后改为怀集,属新会郡。第1086页。《宋书》卷38《州郡志》:新会郡:新夷令,吴立曰平夷,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故属南海。绥建郡:怀集令,本四会之银屯乡,元嘉十三年分为县。第1198、1201页。
    1 《资治通鉴》卷129宋孝武帝大明八年胡三省注:广州领南海、苍梧、晋康、新宁、永平、郁林、桂林、高凉、新会、东官、义安、宋康、绥康、海昌、宋熙、宁浦、晋兴、乐昌、临鄣十九郡。第4071页。按临鄣郡, 《宋书》卷38《州郡志》,第1208页、《南齐书》卷14《州郡上》作临漳,本合浦北界,泰始七年(471),置越州,治临漳。第267页。
    2 《宋书》卷38《州郡志》,第1190页。
    3 《元和郡县图志》卷37《岭南道·融州》:本汉郁林郡潭中县地,自汉迄宋不改。萧齐于此置齐熙郡。第928页;《方舆胜览》卷37《南恩州·阳江阳春》:南恩州,汉合浦之高凉县地,吴属高兴县,置海安县。宋属东官郡,齐置齐安郡,海安以县属焉。第673、674页。按《南齐书》卷14《州郡上·广州》:广州领23郡,有齐乐郡。第265页。《元和郡县图志》卷32《剑南道·眉州》:丹棱县本南齐之齐乐郡,周明帝置乐齐县,武帝改为洪雅县。第808页。
    4 由于《梁书》、《陈书》无《地理志》,故两朝广州建置沿革情况不明,参《(雍正)广东通志》卷5《沿革表》,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第49页。
    5 《后汉书》卷118《百官志五》刘昭注,第3620页。
    6 《九家旧晋书辑本·王隐晋书》卷1《武帝》,《二十五别史》第10册第189页。
    7 《南齐书》卷16《志第八百官》,第328页。
    8 (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卷81《陶璜·上言州兵不宜减》,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865页。
    1 《晋书》卷24《志第一四职官·护匈奴、羌、戎、蛮、夷、越中郎将》,第747页。
    2 《晋书》卷89《嵇含传》,第2303页。
    3 《宋书》卷92《王镇之传》,第2263页。
    4 《宋书》卷92《徐豁传》,第2267页;《南齐书》卷43《王思远传》,第765页; (唐)姚思廉撰《梁书》卷21《柳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332页; (唐)姚思廉撰《陈书》卷9《欧阳颁传》,中华书局1972,第159页。
    5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4《明帝纪·武成元年正月己酉》,北京:中华书局1971,第56页。
    6 《通典》32《职官十四州郡上州牧刺史》,第184页。
    7 (唐)魏征等撰《隋书》卷28《百官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784页。
    8 《隋书》卷31《地理志》,第880、881页。
    9 参见吴宏歧《唐番禺县治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第149-155页。
    1 《通典》卷172《州郡二序目下》,第911页。
    2 《旧唐书》卷41《地理志》,第1711页。
    3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都督府》:武德七年(624)二月十二日。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管十州已上。为上都督府。不满十州。只为都督府。北京:中华书局1955,第1192页; (唐)徐坚等撰《初学记》卷8《州郡部·总叙州郡第一·叙事》:唐贞观十三年(639)大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循、建、振、昭、韶,广州都督府。董治安主编《唐代四大类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第3册第1552页。
    4 《旧唐书》卷41《地理志》,第1712页;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72页。
    5 长安三年(703)复置。参见吴宏歧《唐番禺县治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第149-155页。
    6 《元和郡县志》卷34《岭南道·广州》,第886、887页。
    7 《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第71页。
    8 《旧唐书》卷38《地理志》,第1712页。
    9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26《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06页。
    10 《通典》32《职官十四·州郡上·都督》,第186页。
    11 《旧唐书》卷76《吴王恪传附子成王千里传》,第2650页。
    12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899《殿中监张公(九皋)神道碑》,北京:中华书局1966,第4732页。
    1 (清)董诰等编纂、孙映逵等点校《全唐文》卷409《崔佑甫·卫尉卿洪州都督张公遗爱碑颂并序》,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2485页。
    2 《唐会要》卷78《诸使中·节度使》:至德二载(757)正月。贺兰进明除岭南五府经略兼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已前但称五府经略。自此遂为定额。又云。杜佑授岭南节度使。德宗兴元(784)。朝廷故事。执政往往遗忘。旧日岭南节度。常兼五管经略使。佑独不兼。盖一时之误。其后遂不带五管经略名目。第1431页。按岭南节度之号,至德(756-758)前已有授,天宝十三载(754)~至德元载(756)五月,何履光为岭南节度使。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永王李璘为山东南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五府之名,至德(756-758)后亦有两例,乾元元年(758)十月乙未~上元二年(761),濮州刺史张万顷为广州都督、五府节度使。大历十年(775)二月辛未,睦王李述为岭南节度度支营田、五府经略观察处置等大使。此后即无五府之名。并不自杜佑始。
    3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135《刘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809页。
    4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下简称宋会要)·方域》7之12,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7430页。
    1 方志钦、蒋祖缘《广东通史(古代上册)》:番禺大乌岗旧石器遗址人类活动的年代,大约在距今9万至22万年之间,考古学年代属旧石器中期。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48页。
    2 《广州简史》,第10页。
    3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70页。
    4 《三国志》卷53《薛综传》,第1251页。
    5 《汉书》卷1下《高祖本纪下十二年五月》,第73页。
    6 《广东通史(古代上册)》,第102页。
    7楚庭、南武城、五羊城是否存在,学界有不同看法。参见《广州简史》,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李翰《广州建城年代新考——兼与麦英豪先生商榷》。
    8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53。
    9 《汉书》卷95《南粤王列传》,第3847页。
    10 《史记》卷113《南越列传》,2967。
    11 《三国志》卷53《薛综传》,第1251页。
    12 (宋)方信儒《南海百咏》引《郑熊番禺杂志》:“今城东二百步,小城也。始嚣所理”。《宋集珍本丛刊》第75册第614页。
    13张烈点校《两汉纪》卷4《汉高祖皇帝纪》,中华书局2002,第53页。
    1 《汉书》卷1下《帝纪第一下高祖下十二年五月》,第73页。
    2 《水经注疏》卷37《浪水》,第3099页。
    3 以上见《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粤地》,第1670、1671页。
    4 《三国志》卷53《薛综传》,第1251页。
    5 《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任延》,第2462页。
    6 《(雍正)广东通志》卷38《名宦志·僮尹》、44《人物志·李进》,第188册第497、599页。
    1 《水经注疏》卷37《垠水》,第3099、3100页。
    2 《艺文类聚》卷85《布帛部·布·晋殷臣奇布赋》,第1463页。
    3 《(雍正)广东通志》卷43《谪宦志·刘熙》,第188册第594页。
    4 《三国志》卷49《士燮传》,第1191页。
    5 《三国志》卷57《虞翻传》,第1321、1322、1324页。
    6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1《陈南海郡西天竺沙门拘那罗陀》,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第20页。
    7 (唐)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17《开凿大庾岭路序》,中华书局2008,第891页。
    1《全唐文》卷827《陆雇·授陈佩广州节度使制》,第5132页。
    2参见《广东通史(古代上册)》,第532、533页。
    3《全唐文》卷185《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第1127页。
    4《旧唐书》卷96《宋璟传》,第3032页; 《全唐文》卷226《张说·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第1363页。
    5《广东通史(古代上册)》,第595页。
    6(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中华书局1974,第816页。
    7《广东通史(古代上册)》,第655页。
    8《方舆胜览》卷43《琼州·古迹》,第774页;《(雍正)广东通志》卷53《古迹》,第188册第756页。
    9《广东通史》,第655页。
    10(清)吴任臣撰、徐敏霞校点《十国春秋》卷58《南汉高祖本纪》,《五代史料汇编》第7册第4172页。
    11《十国春秋》卷64《南汉列传·简文会》,《五代史料汇编》第8册第4228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2开宝四年二月辛未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261页。
    2 《长编》卷13,第282页。
    3 (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第3449页。
    4 《宋会要·方域》7之12,第7430页。
    5 参见吴宏岐《宋代番禺县治所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1月。
    6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9《广南路·东路·中都督府广州南海郡清海军节度》,中华书局1985,第408页。
    7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57《岭南道一广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021、3022页。
    1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90《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236页。《长编》卷236熙宁五年闰七月条、卷389元祐元年十月壬辰条,第5754、9464页。《舆地广记》卷35《广南东路·中新兴县》:绍圣二年,又废为镇。第1096页。(宋)李攸撰《宋朝事实》卷19《升降州县二》新州: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义宁县为信安县。熙宁五年(1072),省入新兴。元祐元年(1086)复置。绍圣四年(1097)又省。北京:中华书局1955,第308页。绍圣间废镇时间不一,暂从《宋史》。
    2 《清一统志》卷346《肇庆府古迹二》:信安废县。《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4册第724页。
    3 《长编》卷331元丰五年十一月癸未条:第7970页;(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1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3册第292页;《宋会要·方域》12之17,第7528页。
    4 (明)宋濂撰《元史》卷62《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515页。
    1 《晋书》卷90《吴隐之传》,第2341页。
    2 (唐)李延寿撰《南史》卷51《梁宗室列传上·吴平侯景(子励)》,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262页。
    3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第63页。
    4 《旧唐书》卷178《郑畋传》载:黄巢起义时,朝廷议论欲以南海节制縻之,左仆射于琮曰:“南海有市舶之利,岁贡珠玑。如令妖贼所有,国藏渐当废竭。”第4633页。
    5 《要录》卷186绍兴三十年十月己酉条,第3册第658页。
    6 (阿拉伯)麻肃提(Abu-1-Hasan Ali-el-Mas'udi)《黄金牧地》,收入张星娘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第779页。
    7 《长编》卷12开宝四年六月壬申条,第266页。
    8 《长编》卷275熙宁九年五月丁巳条,第6721页。
    9 《宋会要·职官》44之6,第3366页。
    10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62《职官考十六·提举市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563页。
    1 《宋会要·职官》44之7,第3367页。又见《宋史》卷186《食货志·互市舶法》:(元丰)五年(1082),广西漕臣吴潜言: “雷、化州与琼岛对境,而发船请引于广州舶司,约五千里。乞令广西濒海郡县,土著商人载米谷、牛酒、黄鱼及非舶司赋取之物,免至广州请引。”诏孙迥详度行之。第4560页。
    2 《要录》卷106,第2册第455页。
    3 (清)梁廷楠总纂、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卷3《前代事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36、37页。
    4 《长编》卷406,第9889页。
    5 《宋会要·职官》44之11、30,第3369、3378页。
    6 (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34《尚书工部郎中欧阳公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503、504页。
    7 (宋)朱或撰、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卷2《广泉明杭皆设市舶司》,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32页。
    8 《宋会要·职官》44之14,第3370页。
    1 《要录》卷135、卷155绍兴十六年九月壬辰条,第2册第806页、第3册第172页。
    2 (宋)王庭珪《卢溪先生文集》卷39《贺广东向经略》,《宋集珍本丛刊》第34册第687页。
    3 (宋)苏颂著、王同策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31《外制·东头供奉官陈永龄可内殿承制》,中华书局2004,第453页。
    4 (宋)魏齐贤、叶棻同辑《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17《张宠休·贺虞侍郎帅广启》,《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2册第136页。
    5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15《郡县部·广南东路·广州》,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9册第114页。
    6 (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349《(林)光朝直宝谟阁轮对札子》,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1册第647页。
    7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3《广州乙巳劝农文》,《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9册第726页。
    8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9《书·董侍郎槐之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9册第543页。
    9 《宋会要·食货》57之5,第5813页。
    1 《方舆胜览》卷35《英德府·风俗》,第630页。
    2 《宋史》卷175《食货志和籴》,第4248页;《要录》卷90绍兴五年六月辛未条,第2册第282页。
    3 (宋)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93《转运判官黄公墓碣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81页。
    4 《宋史》卷35《孝宗本纪》,第677页。
    5 (元)佚名《宋史全文》卷30《宋宁宗三》,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2080页。
    6 (宋)罗浚等撰《(宝庆)四明志》卷4《叙产》,北京:中华书局1990,《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第5040页。
    7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96《知兴化军宫讲宗博汪公(元春)行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35册第630页。
    8 《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景定二年,第2373页。
    9 (宋)程珌《程端明公洺水集》卷10《新城折纳秋苗记》,《宋集珍本丛刊》第74册第94页。
    10 (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67《敷文阁直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汪公(大猷)神道碑(嘉泰元年)》,《宋集珍本丛刊》第51册第648页。
    11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15《申枢宻院乞修沿海军政》、《申尚书省乞措置收捕海盗》,《宋集珍本丛刊》第76册第45、47页。
    12 《宋史全文》卷32《宋理宗二》,第2175页。
    13 (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6《奏乞调兵船戍钦仍行海运之策》,《宋集珍本丛刊》第84册第607页。
    1 (宋)洪适《盘洲文集》卷29《劝农文二首》,《宋集珍本丛刊》第45册第227页。
    2 《宋史》卷185《食货志·坑冶》,第4530页。
    3 以上见《长编》卷269、271、278,第6603、6647、6805页。
    4 《宋史》卷180《食货志·钱币》,第4393页。
    5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56《赋役门·榷盐》,《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1册第114页。
    6 《宋会要·食货》26之22,第5244页。
    7 (宋)张方平撰、郑涵点校《张方平集》卷40《南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赠尚书礼部侍郎蔡公墓志铭并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第734页。
    8 《宋会要·食货》26之7、8,第5237页。
    9 (宋)王明清撰《挥尘录·前录》卷1之7,上海书店2001,第4页。《要录》卷147绍兴十二年十月辛巳条:广东转运判官范正国代还,亦言本路上供及经费皆仰卖盐息钱。客钞既行,遂或阙乏,望令本路军屯驻军马去处许依客人买钞请盐各就本州出卖,所得息钱专充军费,庶免上烦朝廷应副,实为利便,不从。正国奏请在十三年(1143)四月辛酉(4日)。第3册第55页。
    1以上见《宋史》卷182《食货志·盐》,第4441、4443、4444页。
    1郎国华《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43、55页。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568页。
    2 《要录》卷159,第3册第228页。
    3 (宋)蔡戡《定斋集》卷1《乞代纳上供银奏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813页。
    4 (宋)《苏洵集》卷12《重远》,《三苏全书》第6册第156页。
    1 (宋)李昴英撰、杨芷华点校《文溪存稿》卷1《广州新创备安库记》,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第20页。
    2 《陈书》卷9《欧阳颁传》,第159页。
    3 (唐)韩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卷31《南海神庙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2408页。
    4 (宋)王硅《华阳集》卷29《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军府事刘湜知广州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357页。
    1(宋)楼钥《攻媿集》卷41《广西运判张釜直秘阁知广州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325页。
    2《长编》卷481元祐八年二月辛亥条,第11437页。
    3(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29《奏除改旧制(元祐二年)》,《宋集珍本丛刊》第5册第403页。
    4(宋)蔡襄《端明集》卷25《乞遣使广南福建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4册第472页。
    5以上见《长编》卷271熙宁八年十二月丁未条,第6645页。
    6(宋)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李纲全集》卷117《与秦相公第四书别幅》、卷66《乞令韩世忠不拘路分前去广东招捕曹成奏状》,长沙:岳麓书社2004,第1119、704页。
    7《攻媿集》卷41《广西运判张釜直秘阁知广州》,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325页。
    8《攻媿集》卷34《知赣州赵彦操知广州》,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295页。
    1 (宋)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104《答广东宪赵山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1613页。
    2 (宋)陈元晋《渔墅类稿》卷2《通应经略纯之启》,《宋集珍本丛刊》第78册第65页。
    3 (宋)包恢《敝帚藁略》卷1《防海寇申省状(福建提刑)》,《宋集珍本丛刊》第78册第494页。
    4 (宋)《王十朋全集·文集》卷22《广州重建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58页。
    5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蒋之奇·广州州学记》,第2450页。
    6 《宋史》卷304《周渭传》,第10056页。
    1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蒋之奇·广州州学记》,第2451、2452页。
    2 《宋史》卷167《职官志》,第3972、3973页。
    3 以上见《宋史》卷167《职官志》,第3973、3974页。
    4 《文献通考》卷61《职官考十五转运使》,第557页。
    5 《长编》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戊午条,第901页。
    1 《宋史》卷167《职官志》,第3964页。
    2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6《提刑》,《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5册第303页。
    3 (元)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卷8《诸使司部·提刑按察使》,《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8册第553页。
    4 《文献通考》卷61《职官考十五提刑》,第559页。
    5 《文献通考》卷21《市籴考二常平义仓租税》,第207页。
    6 《文献通考》卷61《职官考十五提举》,第559页。
    7 《长编》卷263,第6442页。
    8 《文献通考》卷61《职官考十五提举》,第559页。
    1以上见《宋史》卷167《职官志》,第3960页。
    2参见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40页。
    3(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34《提举市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9册第245页。
    1 (明)黄佐撰《(嘉靖)广东通志》卷9《职官表中》,广州: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1997年謄印本,第172页。
    2 《宋史》卷245《濮王允让传附·宗祐》、卷246《济王栩传》、卷464《外戚传·向传范传附·宗良》、卷468《宦者传·杨戬》,第8713、8726、13582、13664页;《长编》卷520元符三年正月戊子条,第12379页。
    3 《宋史》卷212《宰辅表》,第5509页。
    4 (宋)强至《祠部集》卷17《代贺广州王少卿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3册第583页。
    5 《长编》卷6乾德三年八月戊戌条,第156页。
    6 《(嘉靖)广东通志》卷31《政事志四·军制》,第762页。
    7 《宋史》卷3《太祖本纪》:开宝五年八月己亥,广州行营都监朱宪大破獠贼于容州。第38页。
    8 《长编》卷14太祖开宝六年九月壬子条,第307页。
    9 (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浚纂《宝庆四明志》卷3《郡志三·叙郡下·官僚·兵官》,《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第5028页。
    1 《文献通考》卷59《职官考十三兵马都监》,第541页;《长编》卷66景德四年七月壬申条,第1473页。
    2 《宋史》卷167《职官志》,第3979页。
    3 《长编》卷79,第1799页。
    4 《长编》卷78大中祥符五年九月癸酉条,第1785页。
    5 《长编》卷116,第2735页。
    6 《长编》卷118,第2776页。
    7 《宋史》卷189《兵志厢兵》,第4642页。
    8 (元)富大用编《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卷7《经略使》,《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8册第548页。
    9 《宋会要·职官》41之75,第3204页。
    10 (宋)周麟之《海陵集》卷16《苏简除直秘阁知广州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1册第607页。
    11 (宋)许应龙《东涧集》卷5《赵师楷直宝章阁广东经略安抚制》,《宋集珍本丛刊》第73册第198页。
    12 《宋史》卷187《兵志禁军上》,第4574页。
    13 (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75《诸路将官·历代沿革》,《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2册第73页。
    1 《宋史》卷188《职官志》,第4629、4630页。
    2 《宋史》卷193《兵志》,第4819页。
    3 (宋)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卷5《东南驻劄十三将》,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50页。
    4 《宋会要·职官》71之11,第3076、3977页。
    5 《宋会要·职官》32之45,第3028页。
    6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4《显谟阁待制致仕赠宣奉大夫陈公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76册第475页。
    7 《记纂渊海》卷34《职官部·都总管副总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9册第247页。
    8 《宋史》卷167《职官志七·经略安抚司》,第3961页。
    9 (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卷1,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4页。
    1 《挥麈录·后录余话》卷1之368,第219、221、222页。
    2 《长编》卷12、13,第265、288页。
    3 《(嘉靖)广东通志》卷28《政事志一·公署上》,第672页。
    4 《攻媿集》卷20《论二广赏典》,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250页。
    5 《杨万里诗文集》卷129《太令人方氏墓志铭》,第2135页。
    6 《宋会要·职官》44之1,第3364页。
    1 《宋会要·职官》44之3,第3365页。
    2 《宋会要·职官》44之5,第3365、3366页。
    3 《宋会要·职官》44之5,第3366页。
    4 《宋会要·职官》44之6,第3366页。
    5 《文献通考》卷62《职官考十六提举市舶》,第563页;《宋会要·职官》44之9,第3368页。
    6 《长编》卷137,第3283页。
    7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3:钤辖侍其渊;同书卷11:知新州侍其渊。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258、200页。(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55《侍其渊》:都监侍其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724页。未知孰是,暂从《涑水记闻》卷13。
    8 《(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王靖》,第188册第512页。
    1 《长编》卷254,第6216页。
    2 《长编》卷273,第6683页。
    3 《长编》卷301,第7331页。
    4 《长编》卷122宝元元年四月癸酉条,第2871页。
    5 《长编》卷173,第4181页。
    6 (明)叶盛撰、魏中平校点《水东日记》卷6引《郏亶修东城记》,中华书局1980,第69页。
    7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程矩·学田记》,第2456、2457页。
    8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蒋之奇·广州州学记》,第2448-2452页。
    9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章楶·广州府移学记》,第2452-2456页。
    10 《王十朋全集·文集》卷22《广州重建学记》,第959页。
    11 (元)陈大震纂修、李勇先校点《大德南海志》卷9《学校》:嘉定元年经略陈岘、运使张新、提举刘侯、市舶梁克俊皆捐帑倡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宋元珍惜地方志丛刊》第8册第78页。
    1 《宋史》卷302《范师道传》,第10026页;《长编》卷285嘉祐二年四月丁巳条,第4474页。
    2 《宋史》卷15《神宗本纪》,第276页。
    3 《长编》卷42,第893页。
    4 以上见《宋史》卷173《食货志·农田》,第4166、4168页。
    5 《宋大诏令集》卷186,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81页。
    6 《宋史》卷385《龚茂良传》,第11843页。
    1 《长编》卷83,第1895页。
    2 《长编》卷174,第7970页。
    3 《长编》卷331,第7970页。
    4 《长编》卷17,第385、386页。
    5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取士·类省试》。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262页。
    6 《文献通考》卷61《职官考十五·转运使》,第559页。
    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第86页。(宋)张师正《括异志》卷3《吕郎中》:吕郎中(元规)治平初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宇在韶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1册第658页。
    2 《长编》卷311,第7546页。
    3 《宋史全文》卷33《宋理宗三》,第2251页。
    4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广西土丁》,第418页。
    1 《太平寰宇记》卷157《岭南道一广州》,第3010页。
    2 《全唐文》卷638《李翱·来南录》,第3804页。
    3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67《元厚之·答丘道源》,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2册第352页。
    4 《长编》卷21,第475页。
    5 《长编》卷271,第6647、6648页。
    6 《长编》卷345,第8277页。
    1参见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第206-213页。
    2 《要录》卷169,第3册第369页。
    3 《庆元条法事类》卷6《权摄差委·职制令》,《续修四库全书》第861册第134-136页。
    1 《文献通考》卷47《职官考一·官制总序》,第437、438页。
    2 《宋会要·职官》8之3,56之3,第2559、3626、3627页。
    1如阶官之数,哲宗元祐三年(1088),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正议大夫、中散大夫、朝义大夫区分左右,共二十九阶;元祐四年(1089),左右之分进一步扩展,共四十五阶;绍圣二年(1095),恢复元祐三年之分,共二十八阶;徽宗大观二年(1108),罢元祐左右之分,共三十阶;高宗绍兴元年(1131),又行元祐之制,复分左右,共五十八阶;孝宗淳熙元年(1174),复罢左右之分,共三十阶。
    2(明)陈槤撰《罗浮志》卷9《高绅·中阁禅院修建道场颂》,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广州大典》第61册第85页。
    1 (清)阮元等纂修《(道光)广东通志》卷207《金石略·敕祠南海神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3722页;《广东通志金石略》,第196页。
    2 (宋)穆修《河南集》卷2《送鲁推官赴南海序》, 《宋集珍本丛刊》第2册第414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7《谢宝制再任广州升使表》,第89册第386页。
    1参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宋前期文臣京朝官迁转阶官表》,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681页。
    2 (宋)杨亿著、徐德明等标点《武夷新集》卷5《诗·高起居知广州》,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第77页。
    3 《宋史》卷161《职官志一》,第3768页。
    4 以上见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6,中华书局1984,第93页。
    5 《宋史》卷162《职官志二·右文殿修撰》,第3821页。
    6 《宋大诏令集》卷164《增置贴职御笔(政和口年九月口日)》,第627页。
    7 (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卷16《馆职名存》,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208页。
    1 (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2《贴职》,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45、46页。
    2 《长编》卷430元祐四年七月丙申条,第10397页。
    3 (宋)汪应辰《文定集》卷17《贺广东经略方敷文》,《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572页。
    4 《宋史》卷276《徐修复传》,第9400页。
    1 《文献通考》卷54《职官考八直秘阁》,第496页。
    2 (宋)刘安世《尽言集》卷8《论王子韶路昌衡差除不当第十四》,《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46册第466页。
    3 (宋)宋庠《元宪集》卷22《尚书兵部郎中知潭州刘赛可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3册第402页。
    4 (宋)慕容彦逢《搞文堂集》卷5《王端复集贤殿修撰差知广州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75册第351页。
    5 (宋)许应龙《东涧集》卷5《赵师楷直宝章阁广东经略安抚制》,《宋集珍本丛刊》第73册第198页。
    1 (宋)苏轼《苏轼文集》卷5《蒋之奇可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制》,《三苏全书》第11册第180页。
    2 《长编》卷424元祐四年三月乙酉条、卷427元祐四年五月庚寅条、卷430元祐四年七月丙申条,第10248、10330、10397页。
    3 《攻婉集》卷38《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赵不流知广州赵彦操职事修举并除焕章阁待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310页。
    4 (宋)虞俦《尊白堂集》卷5《知广州胡纮捕猺贼有劳除华文阁待制制》,《宋集珍本丛刊》第63册第507页。
    5 (宋)王硅《华阳集》卷35《天章阁待制知江宁军府事刘湜知广州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357页。《宋史》卷167《职官志》,第3961页。
    6 《宋大诏令集》卷205《兵部郎中充天章阁侍制仲简可落待制知筠州制(皇祐四年十月己卯)》,第766页。
    7 以上见《宋会要·选举》34之23、28,第4786、4789页。
    1 《攻媿集》卷41《广西运判张釜直秘阁知广州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325页。
    2 《(道光)广东通志》卷206《金石略·重修南海庙碑》,第3714页; (清)阮元主修、梁中民校点《广东通志金石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3 (宋)余靖撰、黄志辉校笺《武溪集校笺》卷15《广州谢上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第472页。
    1 《记纂渊海》卷34《职官部·都总管副总管》,《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09册第247页。
    2 《宋会要·职官》44之5:任中师无知广州衔,盖以前知广州事言,时谏议大夫命未下。第3366页; 《长编》卷122宝元元年(1038)九月丁酉条,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任中师言,州有市舶使印,而知州及通判、使臣结衔,并带勾当市舶司事。庚子,诏知州少卿监以上,自今并兼市舶使。市舶置使,自中师始也。第2879页。按《长编》卷122景祐五年十一月庚戌,改元宝元。故长编与会要年份一致,时间比会要早3天。
    1 《宋史》卷173《食货志·农田》,第4156、4158页。《宋大诏令集》卷182《赐郡国长吏劝农诏(建隆三年正月甲戌)》、《劝农诏(乾德二年正月辛巳)》、《劝栽植开垦诏(乾德四年八月)》、《沿河州县课民种榆柳及所宜之木诏(开宝五年正月)》,第658、659页。《长编》卷29端拱元年正月乙亥条,第646页。
    2 《长编》卷62,第1386页。
    3 《宋史》卷173《食货志·农田》,第4163页。
    4 《文献通考》卷62《职官考十六·都大坑冶》,第562页。
    5 《长编》卷193嘉祐六年六月甲戌条,第4674页。
    1 《宋史》卷158《选举志》,第3716页。
    2 (宋)王应麟撰《玉海》卷132《景德安抚使(咸平经略使)》,扬州:广陵书社2003,第2441页。《文献通考》卷62《职官考十六·经略使》:南渡之初,依旧制,广南东路带主管经略安抚使公事,西路带经略安抚使。第561页。北宋广州知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未见“主管”之名。此制当为广东设马步军都总管后,有相应资序,资浅者冠以主管。
    3 《文献通考》卷58《职官考一二·殿前司》,第530页。
    1 《宋会要·职官》59之3,第3718页。
    2 (宋)苏辙《苏辙集》卷79《臣事策下第四道》, 《三苏全书》第18册第312页。
    3 《宋史》卷159《选举五·铨法下·远州铨》,第3721、3722页。
    4 《长编》卷214熙宁三年八月戊寅条,第5216页。
    5 (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271《理财·广西提点刑狱林光朝奏广南两路盐事利害状》,《文津阁四库全书》151册第40页。
    1 《文献通考》卷63《职官考十七·郡太守》,第569页。
    2 《武溪集校笺》卷15《广州谢上表》,第472页;《免转尚书左丞知广州状并答诏》,第468、469页;《再免知广州表》,第471页。
    3 《长编》卷161,第3883页。
    1 (宋)苏舜钦撰、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卷13《送外弟王靖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64页。
    2 《宋史》卷159《远州铨》,第3722页。
    3 《长编》卷192,第4636页。
    1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第140—143页、第728页。
    2 (宋)洪迈《容斋四笔》卷5《饶州风俗》,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682页。
    3 《全唐文》卷686《皇甫湜·朝阳楼记》,第4146页。
    4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14《韶州相江书院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5册第448、449页。
    1 《长编》卷13,第290页。
    2 《长编》卷22,第494页。
    3 《长编》卷24、47,第559、1032页。
    4 《长编》卷58,第1276页。
    5 《长编》卷62,第1390页。
    6 《宋史》卷10《仁宗本纪》,第193页;《长编》卷111,第2576页。
    7 《宋会要·职官》60之23,第3744页。
    8 《宋会要·职官》10之21元祐六年六月十二日,第2610页。
    9 《长编》卷389,第9454页。
    10 《长编》卷412,第10017页。
    11 《宋会要·职官》60之23,第3744页。
    1 《宋史》卷158《选举志》,第3712页。
    2 《宋会要·职官》60之20,第3743页。
    1 以上见《长编》卷21、65,第475、1451页。
    2 《攻媿集》卷20《论二广赏典》,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250页。
    3 《盘洲文集》卷22《张运知广州制》, 《宋集珍本丛刊》第45册第181页。
    4 《长编》卷403元祐二年七月乙卯条注,第9903页。
    5 (宋)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11《杂谢·代饶运干(谊)谢史丞相(改任)》,《宋集珍本丛刊》第74册第16页。
    6 《宋会要·职官》62之38,第3801页。
    7 《宋会要·职官》65之26,第3859、3860页。
    8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67《元厚之·答丘道源》,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452册第352页。
    1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41《札子·论监司帅守接送侈费(淳熙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宋集珍本丛刊》第52册第435页。
    2 《文溪存稿》卷7《奏议·淳祐丙午侍右郎官赴阙奏札第二札》,第79、80页。
    3 (宋)李曾伯《可斋续藁后》卷4《再乞休致奏》, 《宋集珍本丛刊》第78册第574页。
    4 参见李之亮《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第291、299、301、306、307、311、312、322、323页。
    1 《文潞公文集》29《奏除改旧制(元祐二年)》, 《宋集珍本丛刊》第5册第403、404页;《长编》卷404元祐二年八月癸未条,第9832、9833页。
    2 《长编》卷370,第8955页。
    3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兼领帅司的知州,更要求具备转运使资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第107页。
    4 据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北宋兼领安抚使知州包括:知青州、知郓州东平府、知许州颍昌府、知邓州、知大名府、知瀛洲河间府、知定州中山府、知镇州真定府、知并州太原府、知永兴军京兆府、知延州延安府、知庆州庆阳府、知秦州、知渭州、知熙州、知杭州、知越州、知异州江宁府、知洪州、知扬州、知庐州、知福州、知荆南江陵府、知潭州、知益州成都府、知广州、知桂州。南宋兼领安抚使知州包括:知杭州临安府、知越州绍兴府、知建康府、知洪州隆兴府、知扬州、知庐州、知荆南江陵府、知潭州、知襄阳府、知成都府、知兴元府、知兴州、知泸州、知夔州、知广州、知静江府、知福州。济南:齐鲁书社1997。
    1 (宋)刘克庄《后村居士集》卷27《启·广东提举谢李丞相》,《宋集珍本丛刊》第79册第650页。
    2 章深《宋代广东军事行政长官的选任》,载《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03页。
    1 《元宪集》卷22《尚书兵部郎中知潭州刘赛可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3册第402页。
    2 《攻媿集》卷34《知赣州赵彦操知广州》,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295页。
    3 (宋)袁甫《蒙斋集》卷9《彭铉除直秘阁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2册第656页。
    1 (宋)杨亿《杨文公谈苑》之《仕宦岭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46页。
    2 《苏辙集》卷20《岁莫二首》, 《三苏全书》第16册第486页。
    3 《长编》卷120,第2832、2833页。
    1 《苏辙集》卷79《臣事策下第四道》, 《三苏全书》第18册第312页。
    2 (宋)张扩《东窓集》卷9《马延之提举江东路茶盐、李莫信提举广东西路茶盐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77册第285页。
    1 《宋史》卷170《职官志·赠官》,第4083、4084、4085页。
    1 《长编》卷182嘉祐元年四月丙辰条,第4402、4403页。
    2 《宋史》卷159《选举志·补荫》,第3729页。
    1 (宋)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卷15《书南事》,《宋集珍本丛刊》第3册第626页。
    2 (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前集》卷25《感事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264页; 《宋史》卷303《魏瓘传》,第10034-10036页。
    3 《长编》卷334元丰六年四月丁未条、卷345元丰七年四月丙戌条,第8043、8276页。
    4 《宋史翼》卷22《曾治凤传》,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宋史资料萃编》本,第972页。
    1 《宋史》卷276《徐休复传》,第9400页;卷280《王延范传》,第9511页;卷264《宋琪传》,第9122、9123页。
    2 《长编》卷47,第1028页。
    3 《宋史》卷277《卢之翰传》,第9424页; 《长编》卷53,第1163页。
    4 以上见《杨万里诗文集》122《右司王侨卿墓表》,第638页。
    5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63《叶寺丞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82册第644页。
    1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章楶·广州府移学记》,第2452-2456页。
    2 (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21《方公(滋)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0页;《盘洲文集》卷65《平齐孙致语》,《宋集珍本丛刊》第45册第431页。
    1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6《湖南运判刘公(强学)墓志铭》, 《宋集珍本丛刊》第76册第511页; 《杨万里诗文集》卷69《奏对劄子·甲辰(1184)以尚左郎官召还上殿第一劄子》,第1107页。
    2 《长编》卷12开宝四年十月戊寅条,第241页。
    3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8《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传》载:“大宋平南海后,韶州盗周思琼叛换,尽焚其寺塔”。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176页;长编卷13开宝五年七月己亥条注:周思琼者,尹崇珂传云韶州贼帅,潘美传云土豪。崇珂传又称伪开府乐范、指挥使袁汉琼及邓存忠等据五州以叛。然不详五州为何等州也,今止从美传,以周思琼为土豪,增乐范一人,却依美传总言聚众负海,不言某州,庶免抵牾。第288页。
    1 《长编》卷13开宝五年八月己亥条,第288页。
    2 《长编》卷14开宝六年九月壬子条,第307页。
    3 《宋史》299《郎简传》,第9927页。
    4 《长编》卷123宝元二年三月甲寅条,第2899页。
    5 《长编》卷128康定元年八月己酉条,第3035页。
    6 《宋史》卷301《袁抗传》,第10002页。
    7 《长编》卷159,第3848页。
    8 《长编》卷172皇祐四年六月丙戌条,第4152页。
    9 《长编》卷179至和二年三月辛酉条,第4322页。
    1 《宋史》卷333《卢士宏传》,第10713页;《(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王靖》,第188册第512页。
    2 《宋史》卷191《兵志》,第4745页。
    3 《长编》卷271,第6647页。
    4 《长编》卷282,第6918、6919页。
    5 (宋)郭祥正《青山续集》卷2《新昌吟寄颕叔待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73册第399页。
    6 《宋史》卷343《蒋之奇传》,第10916页。
    7 《长编》卷391元祐元年十一月丙子条,第9519页。
    1以上见《长编》卷394元祐二年正月乙亥条、卷398元祐二年四月癸巳条、卷408元祐三年二月乙巳条,第9606、9706、9941页; (宋)曾肇《曾文昭公集》卷1《蒋之奇宝文阁待制制》,《宋集珍本丛刊》第26册第660页。
    2 《南涧甲乙稿》卷19《连公(南夫)墓碑》,《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19页。
    3 《要录》卷47,第1册第647页。
    4 《要录》卷79,第2册第104页。
    5 《要录》卷85绍兴五年二月壬辰条,第2册第192页。
    6 《文献通考》卷27《国用考五蠲贷》,第260页。
    1 《李纲全集》卷66《乞令韩世忠不拘路分前去广东招捕曹成奏状》,第703、704页。
    2 《要录》卷61绍兴二年十二月庚戌条,第1册第805、806页。
    3 《要录》卷74绍兴四年三月丁卯条,第2册第51页。
    1 《要录》卷85,第2册第192、193页。
    2 《要录》卷90绍兴五年六月癸卯条,第2册第271、272页。
    3 《宋史》卷449《易青传》,第13226页。
    4 《(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传·连南夫》,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88册第513页。
    5 《南涧甲乙稿》卷19《连公墓碑》,《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19页。
    6 《要录》卷123,第2册第665页。
    1 《要录》卷103绍兴六年七月辛巳条注,第2册第422页。
    2 (宋)叶適撰、刘公纯点校《叶適集》卷22《故知广州敷文阁待制薛公(弼)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1961,第426页。
    3 《要录》卷159绍兴十九年六月甲寅条,第2册第227页。
    4 《要录》卷194,第3册第789页。
    5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95《李如冈转一官制》,第52册第42页。
    6 《要录》卷55,第1册第738页。向子趣在绍兴元年(1131)知潭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曾在衡阳、宜章布兵扼曹成南下,为曹成所执。
    7 (宋)胡宏著、吴仁华点校《胡宏集》之《向侍郎行状》,中华书局1987,第176页。
    1以上见《要录》卷60绍兴二年十一月辛未条、卷61绍兴二年十二月庚寅条,第1册第792、800页。
    2 《宋史》卷28《高宗本纪》,第518页。
    3 《要录》卷88绍兴五年四月戊午条,第2册第251页。
    4 《要录》卷101绍兴六年五月甲午条,第2册第405页。
    5 《(雍正)江西通志》卷67《南昌府人物·王鈇》,第174册第660页。
    6 《(雍正)广东通志》卷57《岭蛮志·峒獠》:绍兴间招降大奚山獠,选其少壮者为水军,老弱者放归,立寨设官弹压,并宽鱼盐之禁,谓之腌造盐。未知何知州所为,暂以张致远事略归之。第188册第804页。
    7 《要录》卷123绍兴八年十一月戊申条,第2册第676页; 《南涧甲乙稿》卷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自强)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8页。
    1 《宋会要·食货》28之19,第5288页。
    2 《宋会要·兵》19之27,第7094页。
    3 《宋史》卷35《孝宗本纪》,第670页。
    4 《宋会要·兵》20之32,第7117页。
    5 《南涧甲乙稿》卷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自强)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7、338页; 《定斋集》卷15《中大夫致仕朱公(朝宗)墓志铭》,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864、865页。
    6 《宋史》卷35《孝宗本纪》,第677页; 《杨万里诗文集》卷46《谢除直秘阁表》,第837页。
    1 《宋会要·刑法》2之121,第6556页。
    2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4《直显谟阁潘公(畤)墓志铭》,第4318页;《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附录》卷2《行状·李璧》,第53册第156页。
    3 《宋会要·兵》13之36,第6985页。
    4 《方舆胜览》卷34《广东路·广州·山川·大奚山》:庆元间,提举徐安国捕盐,岛民啸聚为盗,商荣用火箭射之,贼遂大败。第607页。
    5 不著撰人《两朝纲目备要》卷5寧宗庆元三年夏:经略使雷潨与安国素有隙,及是安国乞遣兵讨之,而深则用钱酒醪以犒劳,且以安国生事闻于朝。《宋史资料萃编》本,第306页。
    6 《(雍正)广东通志》卷57《岭蛮志·峒獠》:然兵戍孤(?),久亦生乱,六年复请减戍卒之半,屯于官富场,后悉罢之。第188册804页。(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2:明祁顺有大奚山诗:沧海波涛阔,奚山岛屿多。空中排玉笋,镜面点青螺。洞古云迷路,岩深鸟占窝。昔人屯戍处,遗迹编烟萝。第157册第501页。
    7 《叶適集》卷18《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之望)墓志铭》,第346页;(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7,《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0册第73页。
    8 《尊白堂集》卷5《知广州胡纮捕猺贼有劳除华文阁待制制》,第63册第507页。
    1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4《显谟阁待制致仕赠宣奉大夫陈公(岘)墓志铭》,第76册第475页。
    2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63《留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17册第551页。
    3 《程端明公洺水集》卷15《朱惠州(权)行状》,第71册第142、143页。
    4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15《申左翼军正将贝旺乞推赏》、《申枢宻院乞修沿海军政》、《申尚书省乞措置收捕海盗》,第76册第45、46、47页。
    1以上见《文溪存稿》卷11《崔清献公(与之)行状》,第114页;同书卷5《书(泷水赵宰汝軏生祠)后》,第58页;《宋史》卷406《崔与之传》,第12262页;《蒙斋集》卷9《崔与之除端明殿学士广东经略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2册第655页;《(雍正)广东通志》卷6《编年志》,第188册第78页。
    2 《宋史》卷409《唐磷传》,第12333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21《与林宪宋伟书》,卷22《与杨宪大异之二》,第89册第580、591页。
    4 (宋)刘克庄《后村居士集》卷40《方阁学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79册第777、778页。
    5 《可斋续藁后》卷5《条具广南备御事宜奏》,第84册第599页。
    6 (明)郭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第221、222页。
    1 《宋史》卷416《冷应澂传》,第12481页。
    2 《明一统志》卷57《瑞州府人物·刘应龙》,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1册第487、488页。
    3 《元史》卷128《阿里海牙传》,第3127页。
    4 按此为《(雍正)江西通志》卷67《人物·雷宜仲》引明郭子章《豫章书》所载。并言明林廷口、周广同撰《嘉靖江西通志三十七卷》宜仲作宜中,又不叙其起义事。《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74册第664、665页;(元)虞集撰、王颋点校《虞集全集》之《故修职郎、建昌军军事判官雷君则顺(异)墓志铭》亦未言起义事,载(雷宜中)劾悍将易正大,以言罢。出广州,还至曲江,道梗不能还。适大社除倅韶,奉尚书将入城,国朝军自湖南至,大社死于兵,而尚书南迈,至于冯村之地而止焉。后三年,北兵卒至尚书所居,伤及尚书之身。兵去,门人请疗之,尚书曰:国事去矣,吾何以生为?遂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第913页。
    5 《宋史》卷47《瀛国公(二王附)本纪》,第940页。
    6 (明)黄佐撰,陈宪猷疏注、点校《广州人物传》,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第228页。《(嘉靖)广东通志》卷58《列传十五·人物五·张镇孙》,第1481页。
    1 《定斋集》卷2《论备盗札子》,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818页。
    2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95《李宏转官制》,第52册第44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7《书·郑金部逢辰之四》,第89册528页。
    4 《宋史》卷22《徽宗本纪》,第405页。
    5 《宋会要·职官》41之109,第3221页。
    1 《要录》卷179,第3册第535页。
    2 (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21《潘左藏墓志铭》,《宋集珍本丛刊》第83册第558页。
    3 《宋会要·兵》19之29,第7095页。
    4 (宋)戴复古《石屏诗集》卷5《彭绣使平叛卒后除经略小诗陈利害》, 《宋集珍本丛刊》第72册第690页。
    1 《盘洲文集》卷31《城广州记》,第45册第235页。
    2 《南海百咏·任嚣城》引《郑熊番禺杂志》:“今城东二百步,小城也。始嚣所理,后呼东城,今为盐仓,即旧番禺县也。”第75册第614页。
    3 (宋)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卷193《居处部二一·城下》引《郡国志》:广州万人城,即尉佗故城也。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932页。
    4 参见吴宏岐:《广州城址二千多年不变说商榷》,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5期,第117—120页。
    5 《宋书》卷6《孝武帝本纪》,第113页。
    6 《宋书》卷78《萧思话传附》,第2018页。
    7 《全唐文》卷226《张说·广州都督岭南按察五府经略使宋公遗爱碑颂》,第1363页。
    8 《旧唐书》卷12《德宗本纪上》,第341页;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66《杜佑传》,中华书局1975,第5087页。
    9 《旧唐书》卷112《李暠传附》,第3337、3338页。
    10 《新唐书》卷163《杨于陵传》,第5032页。
    11 《舆地纪胜》卷89《广州·古迹》,第3064页。
    12 (清)黄佛颐撰、钟文点校《广州城坊志》卷1《羊城穗城》引《(乾隆)南海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7页。
    1以上见《旧五代史》卷135《刘(?)传》,第1810页。
    2 《长编》卷66景德四年八月癸丑条,第1485页。
    3 《长编》卷155庆历五年五月壬戌条,第3771页。
    4 《宋会要·方域》9之27,第7472页。
    5 (宋)范仲淹撰,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卷16《权三司盐铁判官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君(丝)墓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第382页。
    6 《诗话总龟前集》卷25《感事门下》载:魏瓘侍郎知广州,子城一角忽颓,一古砖有四大字云“委于鬼工”,是魏字。公感其事,大筑新之。第264页。
    7 《涑水记闻》卷13,第258页。
    1 《宋史》303《魏瓘传》,第10035页。
    2 (宋)罗愿《新安志》卷6《叙先达·小魏太尉》, 《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第7687页; 《长编》卷173皇祐四年七月丁巳条,第4163页。
    3 (宋)黄庭坚《山谷全书正集》卷20《吏部侍郎魏公(瓘)神道碑(代李尚书作)》,《宋集珍本丛刊》第25册第480页。
    4 《诗话总龟前集》卷25《感事门下》,第264页。
    5 《(雍正)广东通志》卷14《城池志·广州府城》,第188册第163页。《大德南海志》卷8《城》作东、西、南瓮城门三。第69页。
    6 《宋史》卷265《吕蒙正传附·居简》,第9150页;《宋会要·方域》9之27,第7472页。《水东日记》卷6引《郏亶修东城记》,第69页。
    7 《宋史》卷333《张田传》,第10707页;《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章楶·广州府移学记》,第2454页。
    1 《水东日记》卷6引《郏亶修东城记》。文内时间错漏,城应始建于熙宁元年十月,成于熙宁二年二月。《大德南海志》卷8《城》:城门为三。第68页。《宋会要·方域》9之28载:十二月十三日,广南东路转运使王靖言,修展广州东子城修毕。第7472页。未知孰是。暂以《记》为准。
    2 《长编》卷237熙宁五年八月戊午条,第5768页。
    3 《大德南海志》卷8《城》,第69页。
    4 《长编》卷242熙宁六年二月癸未条,第5902页。
    5 袁钟仁《古代广州城的兴筑和扩建》,《暨南学报》1996年第3期,第89页。
    6 《宋史》卷331、卷426《程师孟传》,第10661、12704、12705页。
    7 《盘洲文集》卷31《城广州记》,第45册第235页。
    1 《大德南海志》卷8《城》,第69页。
    1 《长编》卷289,第7068页。
    2 《宋会要·方域》9之28,第7472页。
    3 《盘洲文集》卷31《城广州记》,第45册第236页。
    4 《宋会要·方域》9之29,第7472、7473页。
    5 《盘洲文集》卷31《城广州记》,第45册第235、236页。
    6 《大德南海志》卷8《门》,第73页。
    7 《大德南海志》卷8《城》,第69页。
    1 《大德南海志》卷8《城》,第69、70页。
    2以上见《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21《与刘侍郎伯正书》,第89册第578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6《书·与刘潜夫克庄之五》,第89册第496页。《大德南海志》卷8《门》,第72、73页。《后村居士集》卷40《方阁学墓志铭》,第79册第778页。(宋)刘克庄《后村集》卷3《广州重建清海军双门记》,《宋集珍本丛刊》第80册第117页。
    4 《大德南海志》卷8《城》,第70页。
    5 《武溪集校笺》卷1,第15页。
    1 《文溪存稿》卷2《元老壮猷之堂记》,第23-25页。
    2 《萍洲可谈》卷2《船舶蓄水就风法》,第133页。
    3 《清一统志》卷340《广州府》,第164册第675页。
    4 《宋诗钞·陈与义·简斋诗钞》之《雨中再赋海山楼诗》,第1338页。
    5 《增订注释全宋词》之《洪适·番禺调笑·海山楼》,第2册第365页。
    6 《文溪存稿》卷15,第159页。
    7 《(道光)广东通志》卷218《古迹略·王积中记》,第3859页。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528《王积中·南海建经略安抚厅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117册第254页。
    8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6《书·与刘潜夫之五》,第89册第496页。
    9 《后村集》卷3《广州重建清海军双门记》,第80册第117页。
    1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2《广州重修天庆观众妙堂记》,卷36《静廉说》,第89册第721、736页。
    2 《清一统志》卷340《广州府古迹》,第164册第340页。
    3 《(道光)广东通志》卷218《古迹略·斗南楼·朱师服诗》,第3865页。
    4 《(道光)广东通志》卷218《古迹略·大通寺》,第4017页。
    5 《盘洲文集》卷31《师吴堂记》、卷68《广州缓带堂上梁文》,第45册第236、237页。
    6 (宋)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下《题师吴堂》,《宋集珍本丛刊》第44册第474页。
    7 《(雍正)广东通志》卷53《古迹志》,第188册第756页。
    8 (宋)曾丰《撙斋先生绿督集》卷10《光孝寺重修笔授轩记》,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8册第682页。
    9 《文溪存稿》卷2《元老壮猷之堂记》,第25页。
    10 《明一统志》卷79《广东布政司·寺观》,第161册第653页。
    11 《(道光)广东通志》卷218《古迹略·越王台》,第3874页。
    1 《大德南海志》卷8《濠》,第71页。
    2 《南涧甲乙稿》卷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8页。
    3 以上见《大德南海志》卷8《濠》,第71页。
    4 (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卷3,中华书局1984,第31页。
    5 西澳闸高绅已建,此当为修缮。
    6 《长编》卷277熙宁九年七月丙寅条,第6770页。
    1 《大德南海志》卷8《渠》,第75、76页。
    2 《屈大均全集·广东新语》卷4《水语·二湖》,第4册第122页。
    3 《苏轼文集》卷62《与王敏仲之一一》,《三苏全书》第13册第154、155页。《明一统志》卷57《袁州府宜春郡·化成岩》,第161册第489页。
    1 《大德南海志》卷8《濠》,第71页。
    2 《广州市仓边路发现的宋代城墙遗址》,收入《广州文物考古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300页-303页。
    3 《广州市越华路唐代、宋代城墙遗址》,载《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63页。
    4以上参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的挖掘》,收入《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第182页-196页。《广州市中山六路黄金广场汉六朝唐宋遗址》,第202页-238页。《广州市大塘街宋代河堤遗址发掘简报》,第256页-276页。
    1 《宋会要·方域》10之18,第7482页; 《宋史》卷307《凌策传》,第10128页。
    2 《(道光)广东通志》卷153《建置略·梁津》,第2797页。
    3 《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孟尝》,第2474页。
    4 《后汉书》卷64《吴祐传》,第2099页。
    5 《后汉书》卷31《贾琮传》,第1111页。
    1 《宋书》卷97《西南夷诃罗陀国传》,第2381页。
    2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58《列传第三九东南夷史臣曰》,中华书局1972,第1018页。
    3 《南史》卷51《列传第四一梁宗室上·吴平侯景子励》,第1262页。
    4 《宋会要·职官》44之14,第3370页。
    5 《宋史》卷287《李昌龄传》,第9652页。
    6 《宋会要·职官》44之2,第3364页。
    7 《长编》卷87,第1998页。
    1 《端明集》卷39《尚书职方郎中谢公墓志铭》,第364册第519页。
    2 朱熹纂集《宋名臣言行录五集·前集》卷9《余靖襄公》,《宋史资料萃编》本,第315页。
    3 (宋)綦崇礼《北海集》卷35《宋故朝散大夫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季公墓志铭》, 《宋集珍本丛刊》第38册第317页。
    4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1《晏殊·马忠肃公亮墓志铭》, 《宋史资料萃编》本,第452页。
    5 《萍洲可谈》卷2《蕃坊蕃商》,第134页。
    6 《长编》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甲子条,第1642页。
    7 《宋会要·蕃夷》7之20,第7849页。
    8 《宋会要·刑法》2之21,第6506页。
    1 (宋)程俱《北山集》卷30《宝文阁直学士中大夫致仕太原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一百户赠正议大夫王公(涣之)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380页。
    2 《要录》卷116,第2册第569页; 《宋会要·职官》44之20,第3373页。
    3 《宋史》卷119《礼志》,第2814页。
    4 《要录》卷174绍兴二十六年八月甲申条,第3册第450页。
    5 《记纂渊海》卷34《提举市舶》,第309册第245页。
    1 《宋会要·职官》44之6,第3366页。
    2 《粤大记》,第270页。
    3 《南涧甲乙稿》卷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8页。
    4 《粤大记》,第222页。
    5 《宋史》卷3《太祖本纪》,第41页。
    6 《宋史》卷5《太宗本纪》,第85页。
    7 《宋史》173《食货志·农田》,第4159页。
    8 《长编》卷62,第1386页。
    9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三阳图志》《题咏·龚茂良·惠来驿》,第2782页。
    1 《续资治通鉴》卷141乾道六年五月甲子条,第3775页; 《宋史全文》卷25上《宋孝宗三》乾道六年五月甲子条,第1722页。
    2 《渔墅类稿》卷1《广州谢赐历日表》:太岁在申,定清台之宻课,三日先甲,赐方国之细书。同书卷3《谢留经略辟增城丞启》,卷5《广州州学序贤亭记》:帅守应纯之所佐者各半之。第78册第56、71、87页。查《宋宁宗朝广州知州表》,嘉定十七年为甲申年,广帅为应纯之。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3《广州乙巳劝农文》,第89册第726页。
    4 《长编》卷166,第3998、3999页。
    5 《宋史》卷174《食货志·赋税》,第4202页。
    6 《文献通考》卷11《户口考二》,第117、118页。
    1 《长编》卷13,第284页。
    2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1《晏殊·马忠肃公亮墓志铭》,第452页。
    3 《宋会要·食货》23之34,第5191页。
    4 《广东新语》卷15《货语·黩货》,第4册第391页。
    5 《萍洲可谈》卷2《龟筒》,第137页。
    6 《北海集》卷35《宋故朝散大夫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季公墓志铭》,第38册第317、318页。
    7 《宋会要·食货》63之6,第5989页。
    1 《文献通考》卷27《国用考五蠲贷》,第260页; 《宋会要·食货》63之24,第5998页。
    2 《南涧甲乙稿》卷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8页。。
    3 《京口耆旧传》卷7《张纲子坚、孙釜》,《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4册第150页。
    4 《叶適集》卷18《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第346页。
    5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2《温陵陈氏家世学派·安抚陈端行先生朴》,《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7册第220页。
    6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4《显谟阁待制致仕赠宣奉大夫陈公墓志铭》,第76册第475页;《大德南海志》卷6《旧志税赋》,第29页。
    7 《明一统志》卷79《广东布政司·名宦·杨长孺》,第161册第654页。
    8 《宋史》卷409《唐磷传》,第12333页。
    9 《(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李迪》,第188册第516页。
    1 《全宋文》卷2526《张励·广州重修五仙祠记(政和四年十月)》,第117册第224页。
    2 《汉书》卷25下《郊祀志》,1249。
    3 《隋书》卷7《礼仪志》,第140页。
    4 《旧唐书》卷24《礼仪志》,第910页。
    1 《韩愈全集校注》卷31《南海神庙碑》,第2408、2409、2410页。
    2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60《南汉三后主本纪》,《五代史料汇编》第8册第4192页;《文献通考》卷83《郊社考十六》,第758页。
    3 《宋史》卷2《太祖本纪》、《宋史》卷102《志第五五·礼五·岳渎》,第33、2485页; 《长编》卷12宋太祖开宝四年五月辛酉条,第265、266页。
    4 《宋史》卷102《志第五五·礼五·岳渎》,第2485、2486页。
    5 《长编》卷78,第1780页;卷81大中祥符六年九月辛卯条:遣使葺南海广利王庙。彼时,尚未封广利王,恐误。第1846页。
    6 《(道光)广东通志》卷205《金石略·康定二年中书门下牒》,第3699、3700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152页。
    7 《(道光)广东通志》卷206《金石略·田瑜题名》,第3705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164页。
    8 《长编》卷174,第4214页。
    9 《长编》卷193,第4661页。
    10 《(道光)广东通志》卷208《金石略·重修南海庙碑》,第3714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182页。
    11 《(道光)广东通志》卷207《金石略·南海庙程师孟祷雨记》、 《南海庙谢雨记》,第3720页、3723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191、198页。
    12 《(道光)广东通志》卷210《金石略·方渐·六侯之记》,第3764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282页。
    1 《明集礼》卷14《吉礼十四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乐》,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16册第543页。
    2 《(道光)广东通志》卷211《金石略·廖容·重修南海庙记》,第3772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299页。
    3 《要录》卷114绍兴七年九月条,第2册第558页; 《(道光)广东通志》卷211《金石略·陈丰·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记》,第3769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293页。
    4 《(道光)广东通志》卷211《金石略·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记》,第3769、3770页;《广东通志金石略》,第295页。
    5 《(道光)广东通志》卷212《金石略·南海神庙庆元四年尚书省牒》,第3784、3785页;《广东通志金石略》,第322、323页。
    6 《(道光)广东通志》卷213《金石略·转运司修南海神庙记》,第3791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333页。
    7 《(道光)广东通志》卷213《金石略·广州南海庙韩碑阴彭铉题名》,第3794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339页。
    8 《全宋文》卷2526《张励·广州重修五仙祠记(政和四年十月)》,第117册第224页。
    1 (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羊城古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281页。
    2 《(道光)广东通志》卷190《艺文略·蒋之奇·广州十贤传一卷·后序》,第3481页。
    3 《宋史》卷333《张田传》,第10707页。
    4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6引《仲并·三贤堂记》, 《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第628页。
    5 参见《全宋文》卷1707《蒋之奇·广州十贤赞》,第78册第244—247页。
    6 《南涧甲乙稿》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8页。《方舆胜览》卷34《广东路·广州·古迹·八贤堂》,第608页。
    7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8《广州奉安二丞相祠释菜先圣祝文》,第89册第753页。
    8 《(道光)广东通志》卷205《金石略·五仙观古仙诗碑》,第3695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144页。
    9 参见张其凡《宋代广州三祠》,载《宋代人物论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579-580页。《(雍正)广东通志》卷44《人物志·文苑·温若春》载:淳祐甲辰,广帅方大琮立四先生祠祀古成之、李昴英、郭阊,暨若春云。第188册第620页。应误。
    1 《王十朋全集·文集》卷22《广州重建学记》,第958页。
    2 《长编》卷12开宝四年二月辛卯条,第261页。
    3 《宋大诏令集》卷225《平广南曲赦(开宝四年二月)》,第870页。
    4 《长编》卷145,第3516页。
    5 (宋)蔡绦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卷2,中华书局1983,第27页。
    6 《宋会要·崇儒》2之12,第2193页。
    1 以上见《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章楶·广州府移学记》,第2452-2456页。
    2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程矩·学田记》,第2456-2457页。
    3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3《程光禄》,《宋元地理史料汇编》第1册第624页。
    4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蒋之奇·广州州学记》,第2448-2452页。
    1以上见《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章楶·广州府移学记》,第2452、2453、2454页。
    2 《大德南海志》卷9《学校》作御书阁,第85页;《(道光)广东通志》卷211《金石略·王十朋·广州重建学记》,纂者辩曰:御书,盖高宗所书《六经》及《孝经》赐州学者。阁,庋置也。《郝志》竟云“建御书阁”,误矣。第2773页;《广东通志金石略》,第300、301页。笔者亦认为应放置御书之处,非名“御书”。
    1 《文溪存稿》卷1《广帅方右史行乡饮酒记》,第14-15页。
    2 《(雍正)广东通志》卷44《人物志·惠州府·潘预》,第188册第621页;《清一统志》卷343《惠州府人物·潘预》,第164册第343页。
    3 《广州重建学记》。
    4 《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大德南海志》卷9《学校》:创亭番山,重建六斋,第78页。从《墓志铭》
    5 《大德南海志》卷9《旧志进士题名》:陈康延绍兴三十年第三甲梁克家榜;林昂淳熙二年第五甲詹骙榜,相差十五年,第91页。《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言“始广之进士二十年无登科矣”,误。
    6 《(道光)广东通志》卷211《金石略·广州增置赡学田记》,第3778、3779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312、313页。
    7 《(道光)广东通志》卷212《金石略·广州府学管额碑》,第3787页; 《广东通志金石略》,第327页。
    8 《宋史》卷437《廖德明传》言在南粤时立堂、刻书、讲书。第12972页。(宋)陈淳《北溪先生大全文集》卷14《代陈宪跋家礼》:亦有传入广者,廖子晦意其为成书定本,遽刊诸帅府。《宋集珍本丛刊》第70册第81页。《渊鉴类函》卷113《设官部五十三太守四·惟用直道而行条》则以知广州事归之,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27册343页。
    9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9《朱子兴化门人并交友·文学郑子上先生可学》,第157册第255页。
    10 《大德南海志》卷9《学校·旧志学校去处》,第85、86页。
    1 《(雍正)广东通志》卷44《人物志·隐逸·谭凯》,第188册第621页。
    2 《渔墅类稿》卷5《广州州学序贤亭记》,第78册第87页。
    3 《大德南海志》卷9《学校·旧志学校去处》,第86页。
    4 清人以此为濂泉书院,见《(雍正)广东通志》卷44《人物志·田知白》,第188册第621页。应误。《大德南海志》卷9《学校·书院》载:濂泉书院,所以奉濂溪周元公也。元公曾为广漕,州人祠之,故立书院于漕司廨宇之后,以教养诸生。第82页。
    5 《文溪存稿》卷4《书胡致堂<叙古千文>后》,第45页。
    6 《大德南海志》卷9《学校》,第86页。
    7 《粤大记》,第221、222页。
    8 《大德南海志》卷9《学校·南海县学、番禺县学》,第83页。
    1 《欧阳修全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治平元年)》,第1717页。
    2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中《中原避祸南方者遭遇之惨》,中华书局1983,第64页。
    3 《宋史》卷386《王大宝传》,第11856页。
    4 《(雍正)广东通志》卷44《人物志·黄勋》:黄勋,绍兴二年登进士第。第188册第609页。《大德南海志》卷9《旧志进士题名》:黄勋,绍兴三年第三甲张九成榜,第90页。按《宋会要·选举》8之2:绍兴二年三月二十三日,上御集英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得正奏名张九成以下二百五十九人,第为五等,并赐进士及第、出身、同出身。第4375页。绍兴三年无科举,故黄勋绍兴二年登第,则其时季陵尚未知广州。其事当在向子諲。《广州人物传》卷124《宋知州黄公勋:郡守李陵名所居巷曰“擢甲”,误。第124页。
    5 以上见《大德南海志》卷9《旧志贡院》,第97页。
    6 《京口耆旧传》卷7《张纲子坚、孙釜》,《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4册第150页。
    7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4《显谟阁待制致仕赠宣奉大夫陈公(岘)墓志铭》,第76册第475页。
    8 《大德南海志》卷9《旧志贡额》,第98页。
    9 《大德南海志》卷9《旧志贡院》,第98页。
    10 《文溪存稿》卷15《美广帅赵平斋拓贡院》,第152页。
    1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卷62《射义第四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1012页。
    2 《文溪存稿》卷1《广帅方右史行乡饮酒记》,第15页。《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3《广州行乡饮礼请三宾长林橐、次宾邝、三宾李》,第452、453页。卷21《书·与李吏部昴英书之三》,第89册第576页。
    3 《大德南海志》卷9《祭服》,第87页。
    4 《渔墅类稿》卷5《广州州学序贤亭记》,第78册第87页。
    5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3《广州甲辰劝农文》,第89册第725页。
    6 《文溪存稿》卷1《广帅方右史行乡饮酒记》,第14页。
    1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9《宋经略墓志铭》,第82册第598页。
    2 《宋大诏令集》卷198《岭南长吏多方化导婚姻丧葬衣服制度杀人以祭鬼等诏(雍熙三年)》,第732页。
    3 《宋会要·刑法》2之68,第6529页。
    4 《(雍正)广东通志》卷6《编年志》,第188册第76页。
    5 《端明集》卷40《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赠刑部尚书谥曰襄余公墓志铭》,第364册第522、523页。
    6 《(雍正)江西通志》卷67《南昌府人物·王鈇》,《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74册第660页。
    7 (宋)孙觌《南兰陵孙尚书大全文集》卷64《宋故太淑人刘氏墓志铭》, 《宋集珍本丛刊》第35册第750、751页。
    8 《宋季三朝政要》卷2《理宗》淳祐六年春条,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1981,第101、102页。《宋史》卷416《胡颕传》作潮州事:潮州僧寺有大蛇能惊动人,前后仕于潮者皆信奉之。前守去,州人心疑焉,以为未尝 诣也;已而旱,咸咎守不敬蛇神故致此,后守不得已诣焉,已而蛇蜿蜒而出,守大惊得疾,旋卒。颖至广州,闻其事,檄潮州令僧舁蛇至,至则其大如柱而黑色,载以阑槛,颖令之曰:“尔有神灵当三日见变怪,过三日则汝无神矣。”既及期,蠢然犹众蛇耳,遂杀之,毁其寺,并罪僧。第12479页。未知孰是。
    1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3《广州甲辰劝农文》、《广州丙午劝农文》,第725页、726、727页。
    2 《后村居士集》卷40《方阁学(大琮)墓志铭》,第79册第777页。
    3 《南海百咏·刘氏双阙》,第75册第618页。《(嘉靖)广东通志》卷63《列传二十·列女·刘氏二女》,第1623页。
    4 《(嘉靖)广东通志》卷58《列传十五·人物五·阮与子》,第1482页。
    5 《玉海》卷15,第287页。
    6 《宋史》卷209《艺文志》,第5404页。
    1 《宋史》卷204《艺文志》,第5165页; 《(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陈岘》,第188册第514页。
    2 《(道光)广东通志》卷191《艺文略·陈岘南海县志序》,第3490页;《全宋文》卷6364《陈岘·南海县志序》,第281册第33页。
    3 《文溪存稿》卷3《重修南海志序》,第33页。
    4 《(道光)广东通志》卷191《艺文略·陈大震南海县志序》,第3491页。
    5 《文溪存稿》卷3《重修南海志序》,第34页。
    6 《玉海》卷16《太平兴国海外诸域图》,第303页。
    7 《宋史》卷64《五行志》,第1409页。
    8 《长编》卷54,第1195页。
    9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惠州府惠阳志·人物》,第2799页。
    10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21《书·刘侍郎伯正之二》,第89册第579页。
    11 《广东新语》卷2《地语·地》,第4册第26页。
    1 《宋史》卷431《邢昺传》,第12799、12800页。
    2 《宋史》卷176《食货志·振恤》,第4279页。
    3 《宋史》卷67《五行志·土》,第1484页;《长编》卷156,第3792页。
    4 《宋史》卷468《高居简》,第13652页。
    5 《宋史》卷35《孝宗本纪》、卷37《宁宗本纪》、卷65《五行志·木》,第683、726、1432页。
    6 《宋史全文》卷29上《宋宁宗一》,第2025页。
    7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21《书·李吏部昴英之五》,第89册第577页; 《(道光)广东通志》卷185《前事略》,第3393页。
    8 《宋会要·食货》68之112,第6309页。
    1 《北海集》35《宋故朝散大夫充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季公墓志铭》,第38册第318页。
    2 《宋史》卷399《高登传》,第12130页。
    3 《宋史全文》卷32《宋理宗二》端平三年三月戊午条,第2211页。
    4 《攻媿集》卷104《知梅州张君墓志铭》,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558页; 《大德南海志》卷10《旧志诸司仓库》,第119页。
    5《京口耆旧传》卷7《张纲子坚、孙釜》,《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4册第150页。
    6 《后村居士集》卷40《方阁学(大琮)墓志铭》作“备安四库”,第79册第777页;《后村集》卷3《广州重建清海军双门记》作“备安三库”,第80册第117页。《文溪存稿》卷1《广州备安库记》:甲乙丙三库。第21页。数字不同在于“抵当库”计算与否。
    7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6《书·与刘潜夫克庄之六》,卷21《书·与李吏部昴英》,第89册497、498、577页。
    8 《岭南卫生方》卷上《指迷方瘴疟论》,第14页。
    9 (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4《风土门·瘴》,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52页。
    1 《隋书》卷31《地理志下》,第887页。
    2 (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卷3《广南人多死于瘴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7页。
    3 《盘洲文集》71《祷南海神文》,第45册第467页。
    4 《文潞公文集》卷18《奏减广南东西路戍兵(熙宁元年)》,第5册第359页。
    5 《撙斋先生绿督集》卷2《五言律诗·五羊遣书问董仲修》,第88册第622页。
    6 《南涧甲乙稿》卷19《连公墓碑》,《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20页。
    7 《苏轼诗集》卷44《赠岭上老人》,《三苏全书》第9册第412页。
    8 《长编》卷63,第1412页;《宋史》卷7《真宗本纪》,第131页。
    9 《宋史》卷30《高宗本纪》,第572页。
    10 (宋)袁韶《钱塘先贤传赞·宋吏部侍郎郎公》,《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4册第86页。
    11 《宋史》卷299《郎简传》,第9927页。
    12 《全宋文》卷268《郎简·博济方序》,第13册第277页。
    13 《钱塘先贤传赞·宋吏部侍郎郎公》,第154册第86页。
    14 (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卷18《外制·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余靖奏高邮军医博王沂试国子四门助教不理选限制》,成都:巴蜀书社2005,第709页。
    1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博济方五卷》,中华书局1965,第861页。
    2 《粤西文载》卷61《瘴疟论·李璆》,第490册第540页。
    3 《苏轼文集》卷62《与王敏仲之九》,《三苏全书》第13册第154页。
    1 《宋史》卷377《李璆传》,第11654-11655页; (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卷14《疟疾·论瘴疟》:大梁李侍诏瘴疟等论既明且确,详列瘴气门,不可不察。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8,第245页; 《(雍正)广东通志》卷43《谪宦志·李璆》,第188册第591页。
    2 《宋大诏令集》卷186《奉行居养等诏令诏(崇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第680页。
    3 《(嘉靖)广东通志》卷27《民物志八·恤典》,第662页。
    4 《(嘉靖)广东通志》卷27《民物志八·恤典》,第662页。原作宋门嘉元年,潘经略焘创天王寺掩骼所。宋绍定三年,方经略大宗创觉悟寺丛冢。据《宋宁宗、理宗朝广州知州表》改。
    1 《宋会要·选举》32之25,第4755页。按原文作广西经略安抚使,应为广东。
    2以上见《宋会要·食货》68之90、58之25,第6298、5833页。
    3 《南涧甲乙稿》卷21《方公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0页:《方舆胜览》卷34《广州·名宦·方滋》,第613。
    4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甲志》卷11《张端悫亡友》,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96页。
    5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4《直显谟阁潘公墓志铭》4318。
    6 《京口耆旧传》卷7《张纲子坚、孙釜》,《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54册第150页。
    7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4《显谟阁待制致仕赠宣奉大夫陈公墓志铭》,第76册第475页。
    8 《(嘉靖)广东通志》卷19《舆地志·古迹·广州府·安乐庐》,广州:广东地方志办公室誊印本1997年,第464页。
    1 《宋史》卷199《刑法志》,第4968页。
    2 《宋会要·兵》13之27,第6981页。
    3 《宋史》卷331《苏案传》,第10650页。
    4 《宋史》312《曾公亮传附·孝广》,第10235页。
    5 (宋)杜大硅《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1《马忠肃公亮墓志铭·晏殊》, 《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第452页。
    6 《胡宏集》之《向侍郎行状》,第176页。
    7 《南涧甲乙稿》卷19《连公墓碑》,《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19页。
    1 (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卷33《先大夫行状·伯父弼》,第61册第491页。
    2 《南涧甲乙稿》卷21《方公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0页:《盘洲文集》卷65《平齐孙致语》,第45册第431页。
    3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4《直显谟阁潘公(畴)墓志铭》,第4318页。
    4 (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卷11《畨禺海獠》,中华书局1981,第126页。
    5 《(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李迪》,第188册第516页。
    6 《(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赵汝暨》,第188册第516页。
    7 《粤大记》,第221页。
    8 《长编》卷296,第7206页。
    1 (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羊城古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212页。
    1 《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317、3318。
    2 《汉书》卷89《循吏列传》,第3623、3624页。
    3 《汉书》卷100下《叙列传下》,第4266页。
    1 《晋书》卷90《良吏传》,第2327页;《梁书》卷53《良吏传》,第765页;(北齐)魏收撰《魏书》卷88《良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1899页。
    2 《唐六典》卷2《尚书吏部·考功郎中》,第42、43页。
    3 《宋会要·职宫》59之2、6,第3718、3720页。
    1 《庆元条法事类》卷5《考课·考课格》,第861册第115页。
    2 《宋会要·职官》59之14,第3723、3724页。
    3 《宋史》卷405《袁甫传》、407《杜范传》,第12237、12281页。
    1 (宋)许月卿《百官箴》卷6《制置安抚经略箴、守臣箴》,第4辑第424、426页。
    2 《宋史全文》卷6《宋真宗二》,第241、242页。
    3 《长编》卷76大中祥符四年八月丙午条,第1732页。
    4 (明)黄仲昭《未轩文集补遗》卷下《郡志列传论·方偕方慎言列传论》,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4册第601页。
    5 《长编》卷65景德四年三月癸丑条:命兵部员外郎邵晔择三班使臣一人堪知廉州者,具名以闻。是州炎瘴尤剧,数年间,守土沦没者四人,上甚悯之。时哗缘海安抚还,又本连州人,上以其谙彼土事,故令举官。第1448页。按《宋史》卷426《邵晔传》:邵晔,字日华,其先京兆人。唐末丧乱,曾祖岳挈族之荆南谒高季兴,不见礼,遂之湖南。彭玗刺全州,辟为判官。会贼鲁仁恭寇连州,即署岳国子司业、知州事,遂家桂阳。祖崇德,道州录事参军。父简,连山令。第12695、12696页。《旧唐书》卷40《地理志》:连州以桂阳为理所,属江南西道。第1619页。《新唐书》卷43上《地理志》:连州属岭南道。唐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县、连山、阳山等县地。桂阳今为广东连县。第1107页。 《宋史》卷90《地理志》:廉州,下,合浦郡,军事。县二:合浦,石康。第2245页。(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67《岭南道十一容州》:隋置北流县,在廉州界,有鬼门关在北流县南三十里,晋时趋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谚曰“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第3191页。《长编》以邵晔连州人,谙彼土事,令举廉州官。误。
    6 《长编》卷39,第831页。
    7 《长编》卷60,第1339页。原作五月戊子,查本月无此日,因后续录己未日事,故改作戊午。
    1 《长编》卷63景德三年六月庚寅条,第1407页。
    2 《宋会要·蕃夷》4之27,第7727页。
    3 《宋史》卷426《邵晔传》,第12697页;《仕学规范》卷14《莅官·邵谏议晔》,第4辑第1155页。
    4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诗文·程矩·学田记》,第2456页。
    5 《宋会要·职官》59之10,第3722页。
    6 (宋)秦观《淮海后集》卷6《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第27册第444页。
    1 《中吴纪闻》卷3《程光禄》, 《宋元地理史料汇编》第1册第624页。
    2 《宋史》卷203、208、209《艺文志》,第5106、5354、5366、5406页。
    3 (宋)徐积《节孝先生文集》卷4《古诗二十二首·送蒋宪颖叔并序》,第15册第573页。
    4 《宋史》卷270《李符传》,第9276页。
    5 《宋史》卷270《杨克让传》,第9270页。
    6 《宋史》卷277《索湘传》,第9421页。
    7 《宋朝事实类苑》卷8《名臣事迹·李文靖》: 李相简穆公沆尝被同年马亮责之。第91页。《宋史》卷282《李沆传》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第9537页。
    1 《长编》卷40至道二年十月己未条,第853页。
    2 《长编》卷42,第885页。
    3 《长编》卷52咸平五年七月己未条,第1141页。
    4 《长编》卷67,第1498页。
    5 《长编》卷73大中祥符三年二月戊子条,第1654页。
    1 《宋史》卷201《刑法志》,第5027页。
    2 《宋史》卷282《王旦传》,第9551页。
    3 以上见《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1《晏殊·马忠肃公亮墓志铭》,第447-460页:(宋)曾巩《隆平集》卷14《侍从·马亮》,第533-536页;《宋史》卷298《马亮传》,第9915-9917页;《南涧甲乙稿》卷15《庐州重建包(拯)马(亮)二公祠堂记》,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296、297页。
    1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96《札子·湖南潘帅(畤)(淳熙十二年)》,第53册第96页。
    1以上见朱熹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4《直显谟阁潘公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314-4321; 《宝庆会稽续志》卷5《潘畴传》,第7册第7153页。
    2 (宋)刘安世《尽言集》卷8《论王子韶路昌衡差除不当第七》,《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46册第465页。
    3 (宋)强至《祠部集》卷17《代贺广州王少卿状》,第364册第583页。
    4 《盘洲文集》卷23《陈辉知广州制》,第45册第189页。
    1 《长编》卷1,第20页。
    2 《长编》卷4,第103页。
    3 《宋史》卷258后,第8994页。
    4 《玉海》卷18《地理郡国下》,第356页。
    5 《长编》卷15,第325页。
    6 《长编》卷17,第364页。
    1 《长编》卷21,第473页。
    2 《长编》卷32,第716页。
    3 开宝九年(976)二月庚戌,任宣徽北院使,太平兴国初,改南院使。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宗以王显、弭德超为宣徽南北院使,美罢使,改忠武军节度,进封韩国公。自太平兴国四年(979)开北汉之役起,主要时间都在代州屯兵驻守。
    4 《(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陈岘》:字山甫。第188册第514页。《(雍正)广西通志》卷51《秩官·知全州》:陈岘,长乐人。第189册第407页; 《(雍正)浙江通志》卷162《人物·陈岘》:引两浙名贤录,字来东。第177册188页;均误。史另有陈岘,淳熙元年(1174)浙东提举,淳熙二年两浙转运判官、知平江府,淳熙六年(1179)户部侍郎,给事中,八年任福建市舶,四川制置使等官,见于《宋史》卷173《食货志·农田》、卷183《食货志·盐下》396《赵雄传》,第4187、4464、12074页。《吴郡志》卷7《提举常平茶盐司题名》、11《本朝牧守题名》,第1册第744、774页。
    1 《宋史》175《食货志上·布帛》,第4240页。
    2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4《显谟阁待制致仕赠宣奉大夫陈公墓志铭》:除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迁校书郎、秘书郎。第76册第474、475页。(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卷9:实录院检讨官,陈岘庆元元年十二月以正字兼,二年正月为校书郎,三年三月为秘书郎并兼。未兼国史院编修。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391页。从《南宋馆阁录续录》。
    3 (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觧题》卷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55页。
    4 《(道光)广东通志》卷191《艺文略·陈岘南海县志序》,第3490页。《全宋文》卷6364《陈岘·南海县志序》,第281册第33页。
    1以上见《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4《显谟阁待制致仕赠宣奉大夫陈公墓志铭》,第76册第474-476页;《宋史》卷208《艺文志》,第5376页。
    2 《武溪集校笺》卷18《祭段待制文》,第547页。
    3 《晋书》卷90《吴隐之传》,第2341、2342页。
    4 《旧唐书》卷89《王方庆传》,第2897页。
    5 《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第3070页。
    6 (宋)楼钥《攻瑰集》卷99《朝议大夫秘阁修撰致仕王公墓志铭》,第385册第538页。
    7 《文溪存稿》卷1《广州新创备安库记》,第20页。
    1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6《静廉说》,第89册第736页。
    2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87《广德军通判厅佐清堂记》,第235册第588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6《静廉说》,第89册第736页。
    4 (宋)祖无择《龙学集》卷15《文简向公(敏中)神道碑铭》,第367册第296页;(宋)张镃《仕学规范》卷21《莅官·向文简》,第4辑第1281页。
    5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61《长安县太君卢氏墓志铭》,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8册第486页。
    6 《粤大记》,第267页。
    7 (宋)邹浩《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卷39《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颂)行状》,第31册298页。
    8 《隆平集》卷14《侍从·狄棐》,第556页。
    9 《武溪集校笺》卷18《祭段待制文》,第547页。
    10 《宋史》卷333《李兑传》,第10697页。
    11 (宋)陆佃《陶山集》卷15《长乐郡君贺氏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73册第484页。
    1 《粤大记》,第270页、《(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周种》,第188册第515页。
    2 《要录》卷17建炎二年八月戊午条,第1册第269页。
    3 《南涧甲乙稿》卷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38页。。
    4 《叶適集》卷18《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346。
    5 《文溪存稿》卷1《广州新创备安库记》,第21页。
    6 《粤大记》,第222页。
    7 (元)刘埙《水云村槀》卷14《代申省为陈参政请谥状》,第399册第430页。
    8 《宝庆会稽续志》卷6《进士》:政和八年嘉王榜,陈橐,毅子,刑部侍郎。第7册第7158页; 《(雍正)浙江通志》卷124《选举》:政和六年程璃榜,陈橐,余姚人,徽猷阁待制。第176册第858页; 《宋史》卷21《徽宗本纪》:政和六年三月癸丑,赐上舍生十一人及第。重和元年三月戊戌,御集英殿策进士。戊申,赐礼部奏名进士及第、出身七百八十三人。有司以嘉王楷第一,帝不欲楷先多士,遂以王昂为榜首。第395、399页。未知孰是。
    9 (宋)胡寅《斐然集》卷15《缴郭东知台州》,《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149页。
    1以上见《要录》卷170,第3册第387页: 《宋史》卷388《陈橐传》,第11907-11909页;(宋)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5《陈橐知婺州制》,第377册第625页。
    2 (宋)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卷28《诗·大儿长孺赴零陵簿,示以杂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503页。
    3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42《送杨伯子长孺知南昌县(庚申六月)》,第51册第466页。
    1 《宋会要·职官》47之57、58,第3446、3447页。
    2以上见《吴兴备志》5,第168册第108页;《鹤林玉露》卷4《甲编·清廉》,第69页; 《宋史翼》卷22《杨长孺本传》,第973-974页; 《(雍正)广东通志》卷39《名宦志·杨长孺》,第188册513页; 《淳熙三山志》卷22《秩官类》,第8册第7987页; (元)揭傒斯撰、李孟生标校《揭傒斯全集》卷5《杨氏忠节祠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334页: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南海志·宦绩》,中华书局2004点校本,第2448页。
    3 (宋)李荐《济南集》卷2《李良相清德碑》,《宋集珍本丛刊》第89册第659页。
    1 《文溪存稿》卷1《广州新创备安库记》,第20页。
    2 《晋书》卷37《宗室列传·义阳成王望》,第1087页。
    3 《宋书》卷69《范哗传》,第1820页。
    4 (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152《帝王部·明罚》,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第1702、1703页。
    5 (宋)韩琦《安阳集》卷50《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立)行状》, 《宋集珍本丛刊》第6册第616页。
    6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7《书·郑金部逢辰》,第89册第528页。。
    7 《长编》卷145庆历三年十一月壬辰条,第3511页。
    8 (宋)王称《东都事略》卷6《本纪六》,《宋史资料萃编》第142页。
    9 《要录》卷163,第3册第295页。
    10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1《刘文简公神道碑》,第76册第419页。
    1 《宋会要·刑法》2之136,第6563页。
    2 (宋)王迈《臞轩集》卷1《乙未馆职策》,第79册第121页。
    3 《宋史》卷299《郎简传》,第9927页。
    4 《宋史》卷277《卢之翰传》,第9424页。
    5 (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乙编》卷6《韩璜廉按》,中华书局1983,第227页。
    6 《隆平集》卷6《参知政事·李昌龄》: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第。卒年六十二。第272、273页; 《宋史》287《李昌龄传》: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9652页。《东都事略》卷37《李昌龄传》:卒年七十二。第581页; 《宋史》287《李昌龄传》同。按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李昌龄中乙科,年四二,寿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94,第10页。故《隆平集》所载李昌龄登科时间和卒年均有误。《东都事略》卷37《李昌龄传》:右补阙出知徐州(京东路),为淮南转运使。第580页。《宋史》287《李昌龄传》:右补阙,出知滁州(淮南路)。丁内艰,起为淮南转运使。《宋史》较详,从《宋史》“滁州”。
    1以上见《宋史》卷287《李昌龄传》,第9652、9653页:卷205《艺文志》,第5197页;卷281《吕端传》,第9516页;卷304《范正辞传》,第10060页。
    2 (宋)《王安石全集》卷67《雪中游北山呈广州使君和叔同年》,第514页; 《(雍正)江西通志》卷49:王安石,庆历二年壬午杨真榜进士。第174册第462页。
    3 以上见《华阳集》卷19《赐秘书丞馆阁校勘陈绎进拟御试赋奖谕勅书》,《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326页;《玉海》卷47《治平补日历》,卷49《嘉祐重校汉书》,卷52《淳化秘阁羣书》、《嘉祐编定书籍、昭文馆书》,卷58《绍 兴修宰辅录》,第899、935、993、997、1117页; 《欧阳修全集·补遗·太常因革礼序治平三年》,第2577页; 《苏魏公文集》卷30《外制·尚书祠部员外郎充集贤校理陈绎可度支员外郎依旧充职》,第426页; 《长编》卷219熙宁四年正月乙未条、卷225熙宁四年七月丁酉条、卷241熙宁五年十二月乙未条、卷246熙宁六年八月庚辰条、卷279熙宁九年十二月甲辰条、卷287元丰元年闰正月癸未条,第5322、5477、5478、5884、5991、6844、7029页。
    1 《长编》卷321,第7744页。
    2 《苏轼文集》卷21《缴陈绎词头奏状》,《三苏全书》第11册第490页。
    3 《苏魏公文集》卷60《太中大夫陈公墓志铭》,第913页。
    4 以上见《宋史》卷329《陈绎传》,第10614页;《苏魏公文集》卷60《太中大夫陈公墓志铭》,第911-915页;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6《仁宗实录二百卷》、卷7《陈氏枢府拜罢录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30、319页;《宋史》卷203、204《艺文志》,第5109、5114页。
    1 《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庚午条,第405页。
    2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之55,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宋诗话全编》第2956页。
    3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2《责降朱师复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第372页。《宋史》卷347《朱服传》:贬海州团练副使,蕲州安置。改兴国军。亦与《制》不同。第11004、11005页。
    4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3《转运判官黄公(洧)墓碣铭》,第4280页, 《宋会要·职官》71之15,第3979页。
    5 《宋会要·职官》72之47,第4011页。
    6 《宋会要·职官》75之9、10、25,第4078、4079、4086页。
    1 《宋史》卷326《蒋偕传》,第10520页。
    2 《长编》卷400,第9744页。
    3 《要录》卷121绍兴八年八月丁卯条注,第2册第643页。
    4 《两朝纲目备要》卷5《牢宗》庆元三年夏,第307页。
    5 《文溪存稿》卷13《苦秋暑引(并序)》,第134页;同书卷5《跋潜守<治狱好生方>》,第57页;同书卷10《与广权帅邱迪矗治盗书》,第106页。
    6 《渔墅类稿》卷6《广东主管帐司元公墓志铭》,第78册第101页。
    1 《欧阳修全集》卷25《集贤校理丁君(宝臣)墓表(熙宁元年)》,第391页。
    2 《长编》卷172皇祐四年五月丙寅条:及贼至,始令民入城,民争以金贝遗阍者,求先入,践死者甚众,余皆附贼,贼势益张。第4146页。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3:百姓惊走,辇金宝入城,简闭门拒之,曰: “我城中无物,犹恐贼来,况聚金宝于中邪?”城外人皆号哭,金宝悉为贼所掠,简遂闭门拒守。第258页。《宋大诏令集》卷205《兵部郎中仲简可降授刑部郎中制(皇祐四年二月丙申)》:暨扶老携幼。愿保城中。又拒而弗纳。至使兵防之具。一以资寇。民室被害。十室八九。朕尚念守城之固。才夺近职。同卷《兵部郎中充天章阁侍制仲简可落待制知筠州制(皇祐四年十月己卯)》:以至贼锋歘集。而使居民不得入保。戕辱士庶。毁焚官寺。掩夺兵器。掊积金犀。而势益得逞。比贼去城下。又纵杀赢弱而莫之省者。第766页。从《涑水记闻》及《诏令集》,仲简未开城门纳民。
    3 (宋)李觏著、王国轩校点《李觏集》卷28《寄上孙安抚书》,中华书局1981,第308页。
    4 《长编》卷173皇祐四年十月己卯条,第4175。
    5 以上见《长编》卷334元丰六年四月丁未条、卷336元丰六年闰六月戊戌条、345元丰七年四月丙戌条,第8043、8112、8276页。
    6 《李纲全集》卷67《乞降旨林通刷下钱米存留本路支用奏状》,第710页。
    7 (宋)张守《昆陵集》卷9《中书舍人黄唐传林通除待制宫祠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76册第891页。
    8 《要录》卷136绍兴十年闰六月癸酉条,第2册第827页。
    1 《宋会要·职官》74之2,第4051、4052页。
    2 《宋会要·职官》75之38,第4093页。
    3 (宋)洪咨夔《平斋文集》卷21《赵彦覃除直宝谟阁权知广州兼广东路经略安抚制》,《宋集珍本丛刊》第75册第191页。
    1 (宋)田锡撰、罗国威校点《咸平集》卷24《代李给事惟清让密地表》,巴蜀书社2008,第259页。
    2 《代李给事惟清让密地表》:以本官同签署枢宻院公事; 《宋史》卷5《太宗本纪》、6《真宗本纪》、210《宰辅表》、267《李惟清传》均作同知枢宻院事,第100、105、5433、9217页。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7:同知枢密院,第97; 《容斋续笔》卷11《祖宗朝宰辅》:枢密副使。第357页。从《代李给事惟清让宻地表》。
    3 以上见《宋史》卷267《李惟清传》,第9217-9218页。
    4 《历代名臣奏议》卷70《刘光祖圣范五》,第149册第106页。
    5 《宋史》卷276《张观传》,第9402页。
    6 《宋史》卷281《吕端传》,第9517页。
    7 《长编》卷40至道二年十月甲子条注,第854页。
    1 《长编》卷236,第5725页。
    2以上分别见《咸淳毗陵志》卷11《科目》,第3册第3046页;《明一统志》卷59《湖广布政司·名宦·蒋之奇》,第161册第502页; (宋)沈辽《云巢编》卷7《三游山记其三》, 《宋集珍本丛刊》第23册第545页; (宋)王安石撰,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卷98《故乐安郡君翟氏墓志铭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725页。《苏魏公文集》卷4《次韵蒋颖叔金部游介亭望湖山二十四韵》,第35页; 《长编》卷344元丰七年三月乙卯条、卷372元祐元年三月乙亥条,第8260、9018页; 《苏轼文集》卷4《蒋之奇天章阁待制知潭州制》,第11册第153页; 《东都事略》卷97《蒋之奇传》,第1493-1494;《宋史》卷343《蒋之奇传》,第10915-10917页。
    1 《要录》卷129绍兴九年六月丙寅条,第2册第747页。
    2 《要录》卷147绍兴十二年十二月庚申条,第3册第61页。
    3以上见《要录》卷157,第3册第206页; (宋)张守《昆陵集》卷3《荐张觷等札子》,第376册第870页: (宋)张扩《东窻集》卷8《知秀州方滋除直秘阁制》,第377册第282页; (宋)陈长方《唯室集》卷2《送方务德序》,第380册第837页;《南涧甲乙稿》卷21《方公(滋)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329、330页。
    4 《要录》卷170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辛未,第3册第381页;《宋会要。职官》70之41:作二十七日,又载“自福移广,厚遗权贵之家故也。”应为自广移福。第3965页。
    5 《鹤林玉露·乙编》卷2《存问逐客》,第145、146。
    1 《宋会要·职官》75之31,第4089页。
    2 《文简向公神道碑铭》:著作郎……选于三司户部判官,赐五品服。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三司推官位次于本部判官、高于本部巡官。中华书局1997年,第122页。按后向敏中超擢左司谏,入为户部判官。故前任户部推官为是。从《宋史》卷282《向敏中传》,第9553页。
    3 《文简向公神道碑铭》作“同判”, 《宋史》卷282《向敏中传》作“权判”。第9553页。查《宋史》卷293《王禹偁传》:未几, (王禹偁)判大理寺,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故时判大理寺为二人,“同判”较准确。第9794页。
    4 《宋史》卷287《宋湜传》:淳化二年,袄尼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第9645页。
    1 《仕学规范·向文简》卷21莅官,第4辑第1281页。
    2 《长编》卷65景德四年六月条,第1466页。
    1 《直斋书录解题》卷20《静泰堂集十卷》,第603页。
    2 (宋)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上:壬戌(绍兴十二年)中秋,沿檄行县,与龚实之同宿于琹泉轩。摇落江城暮,招提访旧游,泉声终夜雨,竹影一堂秋,露湛衣裳冷,山空枕簟幽,故人怜寂寞,抱被肯相投。第44册第455页。 (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36《李邴·琴泉轩次韵》,选自《南安县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927页。
    3 《知稼翁集》卷上《送龚实之赴官南安十韵》,第44册第453页。
    4 《要录》卷199绍兴三十二年五月丁未条,第3册第867页。
    1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逸文(从吴志伊藏明钞本录补)》之《龚实之论曾龙》,第903页;《宋史》卷384《蒋芾传》:(梁珂)事上潜邸,挠权。第11818页。
    2 《宋史》卷385《周葵传》,第11836页。
    1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逸文(从吴志伊藏明钞本录补)》之《龚实之论曾龙》,第904页。
    2 (宋)杨万里撰、辛庚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51《贺龚实之运使启》,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445页。
    3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逸文·龚实之论曾龙》:乾道三年七月提点广东刑狱,踰年擢知广州,六年夏召还得见。此为仲贯甫闻之刘晦伯诸公云。第904页。 《王十朋全集·文集》卷22《广州重建学记》:乾道三年,诏前右正言龚公茂良,自宪台为方伯。……明年(乾道六年)公召还,道温陵,谓守臣王某曰:“公为我记其略。”某与公尝同事史馆,稔知其为人……乾道七年正月,敷文阁直学士、左朝奉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王某记。第958、959页。(宋)杨冠卿《客亭类稿》卷4《代莫干贺广东提刑龚正言》:兹为苍生而起,来宣直指之威,当道埋轮,谅必诛于封豕,援经折狱,岂徒总于祥刑。第虞墨突之未黔,又促曹装而入觐。或乾道三年年底自“自宪台为方伯”,又入觐,还知任。第389册第374页。《(康熙)广州府志》卷18《官师表·宋知州军事》:龚茂良,乾道四年十一月到任。
    4 (宋)蔡戡《定斋集》卷9《贺龚运使启》:擢居卿寺之联,出领宪台之寄,汉遣八使,威名先肃于京师,唐有四人,清德独传于广府。盖应有卿、寺的任命。《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843页。
    5 《王十朋全集·诗集》卷28《次韵龚实之正言见寄》,第547页。
    6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8《甲集之广西土丁(广东保伍)》417。
    7 《宋史》卷385《龚茂良传》:起茂良广东提刑,就知信州。误,应知广州。第11843页。
    8 《宋史》卷391《留正传》,第11972页。
    9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三阳图志》之《题咏·龚茂良·惠来驿》,第2782页。
    1 《杨万里诗文集》卷51《贺龚实之运使启》,第892页。
    2 《王十朋全集·文集》卷22《广州重建学记》,第958页。
    3 《宋史》卷385《龚茂良传》,第11843页。
    4 《宋史》卷383《虞允文传》,第11797页。
    5 《杨万里诗文集》卷51《贺龚实之运使启》:恭审召从帅藩,就拜计相。第891页。
    6 《王十朋全集·诗集》卷28《用喜雨韵呈龚实之》,第548页。
    7 《宋史》卷385《龚茂良本传》,第11843页。
    8 《王十朋全集·诗集》卷28《用喜雨韵呈龚实之》,第548页。
    1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37《与陈丞相(浙本作与龚实之)》,第1615页;《宋史》卷383《陈俊卿传》俊卿以用人为己任,所除吏皆一时选,奖廉退,抑奔竟。或才可用,资历浅,密荐于上,未尝语人。每接朝士及牧守自远至,必问以时政得失,人才贤否。第11788页。
    2 (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驂鸾录》,中华书局2002,第49页。
    3 《宋史》卷161《职官志·参知政事》:龚茂良行相事近三年,亦创见也。第3775页。所言不实。
    4 《宋史》卷204《艺文志》、《宋史》卷158《选举志四·铨法上》、《宋史》卷34《孝宗本纪》,第5145、3715、664页。
    1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6《乙集之龚实之点磨三总所钱物》,第797页。
    2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6《乙集之《四川桩管钱物》,第803页。
    3 《玉海》卷47《艺文·纪事本末四十二卷》,第898页。
    1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卷6《书·林择之》,第4952页。
    2 《定斋集》卷9《贺龚参政启》,《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844页。
    3 (宋)林光朝《艾轩先生文集》卷6《贺龚参政实之启》,第45册第2页。
    4 (宋)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9《贺龚参政启》,中华书局1976,第2049页。
    5 (宋)彭龟年《止堂集》卷16《贺龚参政启》,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300、301页。
    6 《杨万里诗文集》卷51《贺龚参政启》,第895、896页。
    7 《宋史》卷384《叶衡传》,第11824页。
    8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逸文》之《龚实之论曾龙》,第904页。
    9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3《乙集之孝宗论不宜有清议之说(龚实之沈持要周子充论奏附)》,第541页。
    1 《宋史》卷433《林光朝传》,第12863页。
    2 (宋)罗浚等《(宝庆)四明志》卷9《史浩传》,第5册第5100页。
    3 《攻媿集》卷83《祭龚参政茂良》,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461页; 《渭南文集》卷41《祭龚参政文》,第2390页。
    4 《直斋书录解题》卷22《章奏类》、卷20《诗集类下》,第603、639页; 《宋史》卷208《艺文志》,第5377页。
    1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0《甲集之六院官》,第209页。
    2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82《记参政龚公陛辞奏藁后》、《再跋参政龚公陛辞奏藁》,3883、3886。
    3 《未轩文集补遗》卷下《龚茂良列传论》,《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4册第605、606页。
    4 《知稼翁集》卷上《和龚实之(茂良)闻戎人败盟》,第44册第452页。
    5 《叶適集》卷27《贺龚参政启》,第558页。
    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宋诗话全编》第8379页。
    1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5《与龚参政书·熹窃伏田里》,第1131页。
    2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82《记参政龚公陛辞奏藁后》,第3883页。
    3 《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卷132《本朝六·中兴至今人物下》,第4138页。
    4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5《答龚参政书·乃者明公还朝》,第1122、1123页。
    5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5《与龚参政书·伏自去春拜启之后、熹衰陋亡庸》,第1123、1130页。
    6 《宋史》卷470《佞幸·曾觌传》,第13691页。
    1 《宋史》卷383《陈俊卿传》,第11789、11790页。
    2 《宋史》卷470《佞幸·曾觌传》,第13692页。
    3 《宋史》卷35《孝宗本纪》、卷469《宦者·甘异传》,第675、13673页。(明)林世远等篡修《(正德)姑苏志》卷51《人物·黄由传》,《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7册第793页。
    4 《宋史》卷35《孝宗本纪》、卷470《佞幸·王抃传》,第677、13694页。
    5 《涑水记闻》卷10,第186、187页。
    6 《欧阳修全集》卷23《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并序)》,第366页; 《端明集》卷40《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赠刑部尚书谥曰襄余公墓志铭》,第364册第522页;《宋史》320《余靖传》均言书判拔萃改将作监丞知新建县。第10407页。《长编》卷109天圣八年六月戊申条:以书判拔萃人宣州司理参军曲江余靖为将作监丞、知海阳县。第2540页。
    1 《长编》卷138庆历二年十一月辛巳条,第3324页。
    1 《长编》卷193,第4668页。
    2 《武溪集校笺》卷15《免转尚书左丞知广州状(并答诏)》,第469页。
    3 《武溪集校笺》卷15《免转尚书左丞知广州状(并答诏)》,第468页。
    4 以上见《端明集》卷40《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赠刑部尚书谥曰襄余公墓志铭》,第364册第522-523页;朱熹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9《余靖襄公》,《宋史资料萃编》,第303-316页,《屈大均全集·广东新语》卷15《货语·黩货》,第4册第390、391页。
    5 以上见《欧阳修全集》卷23《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第2册第366-369页; 《宋史》卷203、208《艺文志》第5085、5105、5365页。
    6《宋会要·礼》13之26,第586页。
    7《杨万里诗文集》卷72《韶州州学两公祠堂记》,第1164页。
    1 《直斋书录觧题》卷8《楚州图经二卷》,教授霅川吴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钱之望大受。第251页。《南宋馆阁录续录》卷9:钱之望,字大受,常州晋陵人。第391页。(宋)许及之《涉斋集》卷6《五言律诗·送钱大受帅广东》,第61册第38页。
    2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14《甲集之江茶》,第304页。
    3 《嘉定镇江志》卷16《通判·西厅壁记》,第3册第2488页。
    4 (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卷149淳熙十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7,第3980页。
    5 《宋史》卷66《五行志》,第1452页;《攻媿集》卷34《知扬州钱之望复直宝文阁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291页。
    1 《南宋馆阁录续录》卷9,第391页。
    2 (宋)许及之《涉斋集》卷6《五言律诗·送钱大受帅广东》,第61册第38页。
    3以上见《叶適集》卷18《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之望)墓志铭》,第341-347页;(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17,第310册第73页。
    4 《定斋集》卷19《钱大受挽诗》,《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875页。
    1 (宋)胡宏《胡宏集》之《向侍郎行状》:壬申(绍兴22年,1152)三月十有六日(辛亥)以疾卒于正寝,享年六十八。第180页。 (宋)汪应辰《文定集》卷21《徽猷阁直学士右太中大夫向公墓志铭》:绍兴二十有三年三月辛亥(22日),享年六十有八。并言“以武夷胡宏所状公之行以来请铭……次序而铭之,距公之葬盖十年矣。”《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584、585页:《要录》卷163:绍兴二十有二年三月庚戌,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向子諲卒于临江军。第3册第283页;《墓志铭》或以三年为二年传写之误。 《攻媿集》卷52《芗林居士文集序》:(向公言)余生于元丰之乙丑(1085)。则生卒年应为1085-1152。《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355页。
    2 《孙尚书大全文集》卷56《芗林铭》,第35册第306页。
    3 《江西通志》卷9《山川·臨江府·天柱峰》,第174册第77页。
    4 《宋史》卷175《漕运志》,第4259页。 《向侍郎行状》作京畿转运判官。
    1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50《跋向子翘遗书》,第51册第520页。
    2 《宋史》卷379《李稙传》,第11701页。
    3 《要录》卷5建炎元年五月庚子条,第1册第107页。
    4 《要录》卷28建炎三年九月丙辰条,第1册第428页。
    5 《要录》卷41绍兴元年正月壬子条,第1册第580页。
    6 《宋史》卷377《向子諲传》,第11641页。
    7 (宋)胡寅《斐然集》卷9《应诏荐监司郡守奏状》,第380册第119页。
    1 (明)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3,第287册第392页。
    2 《要录》卷58绍兴二年九月辛未条:吕颐浩因奏左朝奉大夫新知广州向子諲轻肆妄作请罢去。翌日批旨行下。第1册第770页;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向子諲·西江月序》:绍兴癸丑(绍兴三年,1133),罢帅南海,即弃官不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第897页。 《攻媿集》卷52《芗林居士文集序》:尝云渊明生于兴宁之乙丑,归以义熙之乙巳,年四十有一,余生于元丰之乙丑,归以绍兴之壬子(绍兴2年)。《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355页。《全宋词·向子趣·西江月序》时间误。
    3 《要录》卷92绍兴五年八月甲辰条、卷94绍兴五年十月乙卯条,第2册第296、322页; 《斐然集》卷13《向子趣江东漕制》,第380册第141页。
    4 (宋)李弥逊《筠溪集》卷5《向子諲徽猷阁待制两浙都转运使制》,第377册第682页;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160《向子諲题高宗临兰亭赐本》,第275册第535页;(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13《向子諲奏禁练湖侵佃状(绍兴七年上状存略)》,第193册第418页。
    5 (宋)胡铨《澹庵文集》卷4《跋郑亨仲枢密送邢晦诗》,第380册第13页。
    6 《斐然集》卷13《向子諲落致仕知江州制》,第380册第138页;《吴郡志》卷11《本朝牧守题名》,第1册第772页。
    7 《文定集》卷21《徽猷阁直学士右太中大夫向公墓志铭》,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第586页。
    1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6《向芗林文集后序》,3663。
    2 《攻媿集》52《芗林居士文集序》,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355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2《南剑州州学造祭器记》:嘉定壬申三月晦,某来倚席。第89册第717页。
    4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8《丙申考朝请郎告庙祝文》,第89册第755页。
    5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8《县学安奉八先生祠》,第89册第755页。
    6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7《与王尚书(伯大)书之一》:“某庚寅(1230)春再试福之永福,先入城谒帅,始获拜于里第”。第89册第507页。
    7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端平三年八月第二札》:己丑冬,调官都门,第89册第350页。
    8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5《辞免御笔除右正言申省状》、《辞免御笔除起居舍人申省状》、《辞免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申省状》,第89册第377页。
    9 以上见《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缴奏户部侍郎权兵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赵与欢奏火灾乞削夺窜斥奉圣旨依累降指挥不得再有陈请录黄》,第89册360、361页。
    1 《后村居士集》卷40《方阁学墓志铭》,第79册第777页。
    2 以上见《宋惠铁庵方公文集》卷7《谢秘撰福建运判到任表》,第89册第386页;(宋)卫泾《后乐集》卷13《奏举留丙杨恕叶澄俞迁张清臣许祓徐清叟方大琮等乞赐旌擢状》,第390册第801页;(宋)洪咨夔《平斋文集》卷20《方大琮除司农寺簿楼杓除军器监制》,第75册第407页;《东涧集》卷3《方大琮除秘书郎诰》,第73册第174页;(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14《巴陵本末》,中华书局1983,第255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5《辞免宝章阁直学士仍任申省状》,第89册第377页。
    4 《后村居士集》卷40《方阁学墓志铭》,第79册第778页。
    5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5《举知潮州刘克逊知循州赵彦珽知梅州杨应已知肇庆府林士燮奏状》,第89册第380页。
    6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0《通剑守傅寺丞启》,第89册第412、413页。
    7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5《举知河源县夙子与状》,第89册第383页。
    8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5《举知潮州刘克逊知循州赵彦珽知梅州杨应已知肇庆府林士燮奏状》,第89册第380页。
    9 以上见《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2《直前札子(端平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第89册第356、357页。
    10 《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西掖奏议·缴奏御笔李子道邹云从应诏论事文理可采并特补将侍郎录黄》,第89册第362页。
    1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2《直前札子(端平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第89册第357页。
    2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谏院奏议·端平三年七月分第一札》,第89册第341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21《与刘侍郎伯正书之二》、第89册第578页。
    4 《文溪存稿》卷1《广州新创备安库记》,第20、21页。
    1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谏院奏议·端平三年七月分第一札》,第89册第341页。
    2 《文溪存稿》卷3《重修南海志序》,第33、34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2《南剑州州学造祭器记》,第89册第717、718页。
    1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5《举知潮州刘克逊知循州赵彦珽知梅州杨应已知肇庆府林士燮奏状》、《举知博罗县王旦奏状》、《举连州教授周梅叟乞旌擢奏状》、《举知河源县夙子与状》、卷21《书·周连教梅叟》,第89册第380、381、382、383、586、587页。
    2 《后村居士集》卷40《方阁学墓志铭》,第79册第778页。
    3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7《谢宝制再任广州升使表》,第89册第386、387页。
    4 以上见《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5《辞免差知隆兴府奏状(不允诏附)》,第89册第378页。
    5 《文溪存稿》卷7《淳祐丙午侍右郎官赴阙奏札第二札·李氏后人按语》,第81页。
    6 《四库全书总目》卷163《铁庵集》:作三十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第1397页。《四库全书·铁庵集书前提要》作三十五卷,实存三十五卷。《宋集珍本丛刊》第78、79册影印了清钞本《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三十六卷》,《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89册影印了明正德刻本《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四十五卷》。
    1以上见《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端平三年七月第一札、第二扎、八月份第一扎、九月分第一札(贴黄)》,第89册第344、345、346、347、348、352、353、354页。
    2 《文溪存稿》卷12《祭广帅右史方铁庵大琮公文》,第118页。
    1 (宋)张田编、包拯撰《包孝肃奏议集》卷9《进张田边说状、附赐安信军通判殿中丞张田敕》,中华书局1963,第115、116页。
    2 《长编》卷190嘉祐四年九月甲午条,第4592页。
    3 (宋)司马光《传家集》卷23《言张田状、言张田第二状》,第365册第562页。
    4 (宋)谈钥《吴兴志》卷14《郡守题名》,第5册第4780页。
    5 《文潞公文集》卷18《奏减广南东西路戍兵(熙宁元年)》,第5册第359页。
    1 《玉海》卷15《地理书》,第287页。
    2 《宋史》卷207《艺文志》,第5319页。
    3 《山谷全书正集》卷25《跋张龙图家问》,第25册第533页。
    4 《宋史》卷333《张田传》,第10707页。
    5 (宋)林光朝《艾轩先生文集》卷2《广西宪到任谢表》,第44册第338页。
    1 《宋会要·职官》62之23,第3794页。
    2 《南涧甲乙稿》卷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9册第446、447页。
    3 《杨万里诗文集》卷17《诗·送广帅秩满之官丹阳》,第291页。
    4 《杨万里诗文集》卷122《右司王侨卿墓表》,第1993页。
    1 (宋)杨亿著,徐德明等标点《武夷新集》卷3《诗·史馆凌职方知广州(曾任岭南转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第55页。
    2 《晋书》卷15《地理志》载交州刺史尚“加以九锡六佾之舞”,第465页; 《三国志》卷4《高贵乡公髦纪》甘露二年六月乙巳,诏: “吴使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孙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吴侯、开府辟召仪同三司,依古侯伯八命之礼,衮冕赤舄,事从丰厚。”裴松之即言“至乃光锡八命,礼同台鼎,不亦过乎!”。第140页。
    3 (清)严可均辑、马志伟审订《全三国文》卷66《薛综·上疏请选交州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665、666页。
    4 《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77页。
    5 《隋书》卷55《侯莫陈颖传》,第1381页。
    1 《韩愈全集校注》卷31《南海神庙碑》,第2408页;卷21《送郑尚书赴南海诗并序》,第887页。
    2 《斐然集》卷8《代人贺方帅自桂移广启》,第380册第116、117页。
    3 《(道光)广东通志》卷206《金石略·重修南海庙碑》,第3714页;《广东通志金石略》,第181、182页。
    4 (宋)郑獬《郧溪集》卷4《知广州制》,第15册第38页。
    5 (宋)王炎《重刻双溪类稾》卷14《谢宰执启(代)》,第63册第224页。
    6 (宋)张嵲《紫微集》卷11《王铁辞免广东经略不允诏》,《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78册第144页。
    1 《宋史》卷3《太祖本纪三》,第41页。
    2 《宋史》卷5《太宗本纪二》,第85页。
    3 (清)吴之振等选、补《宋诗钞·周必大·省斋集钞》之《次韵芮漕国忆去年上元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1618页。
    4 《重刻双溪类稾》卷14《谢宰执启代》,第63册第224页。
    5 《祠部集》卷17《代贺广州王少卿状》,第364册第583页。
    6 《盘洲文集》卷23《陈辉知广州制》,第45册第189页。
    7 (宋)汪藻《浮溪集》卷8《都官员外郎尹忠臣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制》,《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77册第25页。
    8 (宋)曾丰《绿督集》卷11《迎广东运使坦大夫启》,《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6册第351页。
    9 (宋)杨冠卿《客亭类稿》卷5《代贺广东经略程直阁启》,第389册第375页。
    10 《宋史》卷259《尹崇珂传·撰者论》,第9010页。
    11 《宋史》卷8《真宗本纪》,第149页。
    1 《宋史》卷183《食货志·茶》,第4478页。
    2 《长编》卷67,第1498页。
    3 《长编》卷103,第2375、2376页。
    4 《长编》卷161,第3883页。
    1 (宋)《苏洵集》卷12《衡论·重远》,《三苏全书》第6册第156、157页。
    2 (元)富大用编《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卷7《经略使》,第308册第548页。
    3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17《张宠休·贺虞侍郎帅广启》,第452册第136页。
    4 (宋)周麟之《海陵集》卷16《苏简除直秘阁知广州制》,第381册第607页。
    5 《东涧集》卷5《赵师楷直宝章阁广东经略安抚制》,第73册第198页。
    6 《盘洲文集》卷22《张运知广州制》,第45册第181页。
    7 《长编》卷346,第8305页。
    1 《长编》卷481,第11437页。
    2 (宋)王庭硅《卢溪先生文集》卷39《贺广东向经略启》,第34册第687页。
    3 《李纲全集》卷118《与秦相公第九书别副》,第1128页。
    4 《宋史全文》卷26上《孝宗五》,第1795、1796页。
    5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17《书·郑金部逢辰之四》,第89册第527页。
    6 《宋大诏令集》卷186《除两浙福建湖广身丁钱诏(大中祥符四年七月壬申)》,第678页。
    7 《长编》卷190,第4595页。
    1 《宋史》卷36《光宗本纪》,第698页。
    2 (宋)吴泳《鹤林集》卷22《奏宽民五事状》,第74册第489、490页。
    3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3《宝学颜(颐仲)尚书神道碑》,第82册第446页。
    4 《后村居士集》卷36《祝文·谒南海广利王庙、除漕谒学、圣妃庙》、卷42《广东除运判谢到任表》,第79册第735、736、792页。
    5 《文溪存稿》卷1《广州新创备安库记》,第21页。
    1 《鹤林集》卷22《奏宽民五事状》,第74册第487、488页。
    2 《后村居士集》卷42《广东提举谢到任表》,第79册第792页。
    3 以上见《宋史全文》卷29下《宋宁宗二》,第2050页; 《宋史》卷46《度宗本纪》,第910页。
    4 《要录》卷162,第3册第261页。
    5 《宋史全文》卷24上《宋孝宗一》,第1645、1646页。
    6 《宋史》卷34《孝宗本纪》,第649页。
    7 《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17《书郑金部逢辰之四》,第89册第528页。
    1 (宋)吴儆《竹洲文集》卷1《论二广官吏》,第46册第512、513页。
    2 (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38《广西路·静江府》,中华书局2003,第684页。
    3 《后村居士集》卷12《诗·广州劝驾一首(庚子权郡)》,第79册第523页。
    4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7《古诗·送庐陵陈存道赴广州教授》,《四部丛刊初编》本。
    5 (元)王义山《稼村类藁》卷5《送张士隆赴广州教授序》,第398册第478页。
    6 《方舆胜览》卷34《广东路·广州》,第604页。
    1 《史记》卷30《平准书》,第1440页。
    2 《三国志》卷53《薛综传》,第1252页。
    3 《韩愈全集校注》之《送郑尚书赴南海诗并序》,第886页。
    4 《盘洲文集》卷69《广州狱空青词》,第45册第453页。
    5 (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著、孙永选校点《清江三孔集》之《孔平仲集·代广州谢上表》,济南:齐鲁书社2002,第504。
    6 《文定集》卷17《贺广东经略方敷文》,《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0册572页。
    7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95《李如冈转一官制》,第52册第42页。
    8 《渔墅类稿》卷1《广东经略谢表》,第78册第55页。
    1 (宋)周麟之《海陵集》卷16《苏简除直秘阁知广州》,第381册第607页。
    2 《武夷新集》卷3《诗·史馆凌职方知广州》,第55页。
    3 《绿督集》卷11《赴广倅上潘直阁启》,第386册第350页。
    4 《盘洲文集》卷22《张运知广州制》,第45册第181页。
    5 《长编》卷63景德三年六月辛卯条,第1407页。
    6 (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47《秘书少监赠吏部尚书陈公神道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644页。
    7 《长编》卷89,第2057页。
    8 《宋史》卷494《西南溪峒诸蛮传下》,第14191页。
    9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46《湖南运判刘公墓志铭》,第76册第510、511页。
    10 (宋)王珪《华阳集》卷26《工部侍郎余靖魏瓘加食邑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5册第350页。
    11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95《李如冈转一官制》,第52册第42页。
    1 (宋)李正民《大隐集》卷3《苏恪广东转运使制》,第36册第106页。
    2 (宋)张扩《东窻集》卷8《林勲除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制》,第377册第277页。
    3 《长编》卷97天禧五年六月癸丑条,第2248页。
    4 (宋)张方平撰、郑涵点校《张方平集·乐全集》卷40《南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赠尚书礼部侍郎蔡公墓志铭并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第734页。
    5 (宋)魏齐贤、叶棻同辑《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24《林岂尘·贺李宰启》,第452册第163、164页。
    6 以上见《宋会要·刑法》3之74、84,第6614、6619页。
    7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3《转运判官黄公(洧)墓碣铭》,第4281页。
    8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96《札子·湖南潘帅(畴)(淳熙十二年)》,第53册第96页。
    9 《筠溪集》卷4《赵子岩广东运判》,第377册第679页。
    10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59《宋经略墓志铭》,第82册第598页。
    1 《盘洲文集》卷69《广州移右狱青词》,第45册第454页。
    2 《端明集》卷40《光禄卿致仕张公(显之)墓志铭》,第364册第521页。
    3 《盘洲文集》卷71《祷南海神庙文》,第45册第467页。
    4 《斐然集》卷17《代人上广帅书》,第380册第163页。
    5 《宋会要·兵》13之27,第6981页。
    6 (宋)赵与时撰、傅成校点《宾退录》卷7,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第4208页。
    7 《欧阳修全集》81《京西转运按察使虞部员外郎杜杞可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充广西转运使制》,第1180页。
    8 《斐然集》卷17《代人上广帅书》,第380册第163页。
    9 《盘洲文集》卷72《祭王侍郎文》,第45册第472页。
    1 《节孝先生文集》卷4《送蒋宪颖叔并序》,《宋集珍本丛刊》第15册第573页。
    2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196《札子·湖南潘帅(畴)(淳熙十二年)》,第53册第96页。
    3 《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4《直显谟阁潘公墓志铭》,第4320页。
    4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27《回广州赵侍郎(彦操)兽》,第51册第340页。
    5 《攻媲集》卷38《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赵不流知广州赵彦操职事修举并除焕章阁待制》, 《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85册第310页。
    6 (宋)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卷8《诗·送兄茂瞻机宜之官广东(时年十七)》,《宋集珍本丛刊》第42册第420页。
    1.《逸周书汇校集注》,黄怀信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尚书译注》,李民、王健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左传译注》,李梦生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国语译注》,薛安勤、王连生注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6.《淮南子集释》,何宁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7.(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8.(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9.(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0.(东汉)荀悦撰《汉纪》,收入张烈点校《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
    11.(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13.(清)严可均辑、马志伟审订《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4.(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国书局1959年点校本。
    15.(南朝齐)臧荣绪等撰、(清)汤球辑、严茜子点校《九家旧晋书辑本》,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二十五别史》本。
    16.(清)严可均辑、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7.(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18.(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19.(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20.(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21.(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22.(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点校本。
    23.(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24.(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25.(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26.(北魏)郦道元注,民国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27.(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8.(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9.(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5年。
    30.(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4年。
    31.(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2.(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33.(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34.(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点校本。
    35.(唐)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6.(唐)韩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37.(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38.(唐)徐坚等撰《初学记》,收入董治安主编《唐代四大类书》(第3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9.(清)董诰等编纂、孙映逵等点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4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41.(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42.(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43.(宋)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44.(清)吴任臣撰、徐敏霞校点《十国春秋》,《五代史料汇编》本,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45.(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
    46.(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47.《太宗皇帝实录》, 《四部丛刊三编》本。
    4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简称《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
    49.(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简称《要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
    50.(元)佚名撰、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不著撰人《宋季三朝政要》,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1981年影印本。
    52.(宋)王称《东都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1979年影印本。
    53.(宋)曾巩《隆平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1967年影印本。
    54.不著撰人《两朝纲目备要》,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1967年影印本。
    55.(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56.(宋)黄震《古今纪要》,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57.(宋)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8.(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1969年影印本。
    59.不著撰人《京口耆旧传》,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60.(宋)袁韶《钱塘先贤传赞》,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61.(宋)朱熹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宋名臣言行录五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1967年影印本。
    62.(宋)王宗稷编、吴洪泽校点《东坡先生年谱》,《宋人年谱丛刊》第4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6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简称《宋会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影印本。
    64.(宋)不著编纂人《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
    65.(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61册。
    66.(宋)李攸《宋朝事实》,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排印本。
    67.(宋)许月卿《百官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政书集成》第四辑1996年影印本。
    68.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69.(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70.(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
    71.(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72.(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73.(宋)欧阳忞撰,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74.(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75.(宋)胡榘修,方万里、罗浚纂《宝庆四明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76.(宋)赵不悔修、罗愿纂《新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77.(宋)范成大纂修、汪泰亨等增订《吴郡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78.(宋)张淏纂修《宝庆会稽续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79.(宋)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80.(宋)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81.(宋)谈钥纂修《嘉泰吴兴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82.(宋)沈作宾修、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83.(宋)史能之纂修《咸淳毗陵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84.(宋)施谔纂修《淳祐临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本。
    85.(宋)钱可则修,郑瑶、方仁荣纂《景定严州续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影印本。
    86.(宋)孔延之编、邹志方点校《会稽掇英总集点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87.(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点校本。
    88.(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89.(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0.(宋)张镃《仕学规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政书集成》影印本。
    91.(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点校本。
    92.(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93.(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94.(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95.(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影印本。
    96.(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97.(宋)高承《事物纪原》,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98.(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99.(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00.(宋)叶廷珪撰、李之亮校点《海录碎事》,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01.(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02.(宋)黄震《黄氏日抄》,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03.(宋)王衮《博济方》,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04.(宋)方信儒《南海百咏》,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05.(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06.(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07.(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08.(宋)朱或撰、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09.(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10.(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111.(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12.(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13.(宋)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点校本。
    114.(宋)王明清撰,王新森、朱菊如校点《玉照新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15.(宋)李心传撰、崔文印点校《旧闻证误》,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16.(宋)龚明之《中吴纪闻》,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宋元地理史料汇编》影印墨海金壶本。
    117.(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8.(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
    119.(宋)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李裕民辑校《杨文公谈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点校本。
    120.(宋)蔡絛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21.(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22.(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驂鸾录》,中华书局2002年。
    123.(宋)赵与时撰、傅成校点《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4.(宋)张师正撰、傅成校点《括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
    125.(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126.(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27.(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28.(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29.(宋)苏象先编《丞相魏公谭训》, 《四部丛刊初编》本。
    130.(宋)许应龙《东涧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1.(宋)洪咨夔《平斋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2.(宋)邹浩《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3.(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4.(宋)刘克庄《后村居士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5.(宋)刘克庄《后村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6.(宋)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7.(宋)李正民《大隐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8.(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39.(宋)王庭硅《卢溪先生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0.(宋)程珌《程端明公洺水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1.(宋)李曾伯《可斋杂稿、续稿、续稿后》,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2.(宋)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3.(宋)陈元晋《渔墅类稿》,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4.(宋)穆修《河南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5.(宋)虞俦《尊白堂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6.(宋)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7.(宋)孙觌《孙尚书大全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8.(宋)孙觌《南兰陵孙尚书大全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49.(宋)黄公度《知稼翁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0.(宋)林光朝《艾轩先生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1.(宋)郑獬《郧溪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2.(宋)王炎《重刻双溪类稿》,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3.(宋)吴泳《鹤林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4.(宋)吴儆《竹洲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5.(宋)王迈《臞轩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6.(宋)林希逸《竹溪庸斋十一藁续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7.(宋)包恢《敝帚藁略》,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8.(宋)洪适《盘洲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59.(宋)郭祥正《青山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0.(宋)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1.(宋)黄庭坚《山谷全书》,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2.(宋)秦观《淮海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3.(宋)许及之《涉斋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4.(宋)薛季宣《艮斋先生薛常州浪语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5.(宋)徐积《节孝先生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6.(宋)綦崇礼《北海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7.(宋)曾肇《曾文昭公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8.(宋)林之奇《拙斋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69.(宋)韩琦《安阳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0.(宋)陈淳《北溪先生大全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1.(宋)王安礼《王魏公集八卷》,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2.(宋)郑侠《西塘先生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3.(宋)沈辽《云巢编》,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4.(宋)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5.(宋)张栻《新刊南轩先生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6.(宋)范浚《香溪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7.(宋)方大琮《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178.(宋)方大琮《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998年影印本。
    179.(宋)曾丰《撙斋先生缘督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1998年影印本。
    180.(宋)刘安世《尽言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1.(宋)张守《昆陵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2.(宋)彭龟年《止堂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3.(宋)汪应辰《文定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4.(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5.(宋)王硅《华阳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6.(宋)宋庠《元宪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7.(宋)汪藻《浮溪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8.(宋)袁甫《蒙斋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89.(宋)楼鑰《攻媿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0.(宋)陆佃《陶山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1.(宋)慕容彦逢《搞文堂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2.(宋)张嵲《紫微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3.(宋)蔡戡《定斋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4.(宋)李荐《济南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5.(宋)曾丰《缘督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6.(宋)祖无择《龙学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7.(宋)胡铨《澹菴文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8.(宋)胡寅《斐然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99.(宋)卫泾《后乐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0.(宋)陈长方《唯室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1.(宋)杨冠卿《客亭类稿》,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2.(宋)程俱《北山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3.(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4.(宋)郭祥正《青山续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5.(宋)司马光《传家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6.(宋)蔡襄《端明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7.(宋)强至《祠部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8.(宋)周麟之《海陵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09.(宋)张扩《东窓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10.(宋)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11.(宋)李弥逊《筠溪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12.(宋)晁补之《鸡肋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13.(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214.(宋)张田编、包拯著《包孝肃奏议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点校本。
    215.(宋)余靖撰、黄志辉校笺《武溪集校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216.(宋)李昴英撰、杨芷华点校《文溪存稿》,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17.(宋)苏颂著、王同策等点校《苏魏公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
    218.(宋)苏舜钦撰、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19.(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三苏全书》点校本。
    220.(宋)苏辙撰,《苏辙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三苏全书》本。
    221.(宋)苏洵《苏洵集》,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三苏全书》本。
    222.(宋)田锡撰、罗国威校点《咸平集》,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223.(宋)陆游《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224.(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
    225.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
    226.(宋)叶適撰、刘公纯点校《叶適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227. (宋)范仲淹撰,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点校本。
    228.(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点校本。
    229.(宋)张方平撰、郑涵点校《张方平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230.(宋)张孝祥著、徐鹏校点《于湖居士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31.(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32.(宋)王十朋著、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33.(宋)杨亿《武夷新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点校本。
    234.(宋)胡宏撰、吴仁华点校《胡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35.(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撰,孔永选校点《清江三孔集》,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236.(宋)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237.(宋)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杨万里诗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8.(宋)李觏著、王国轩校点《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
    239.(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本。
    240.(宋)魏齐贤、叶棻同辑《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41.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242.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43.(宋)戴復古《石屏詩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本。
    244.(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245.(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宋诗话全编》本。
    246.(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宋诗话全编》点校本。
    247.(清)厉鹗辑《宋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
    248.(清)吴之振等选、补《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249.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50.(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25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
    252.(元)吴师道《敬乡录》,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53.(元)陈大震纂修、李勇先校点《大德南海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本。
    254.(宋)祝穆、(元)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55.(元)揭傒斯《揭傒斯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点校本。
    256.(元)贡师泰《玩斋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57.(元)刘埙《水云村稿》,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58.(元)刘埙《隐居通议》,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59.(元)方回《桐江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60.(元)戴表元著,李军、辛梦霞校点《戴表元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261.(元)虞集撰、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262.(元)袁桷《清容居士集》, 《四部丛刊初编》本。
    263.(元)王义山《稼村类稿》,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64.(明)徐一夔等撰《明集礼》,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65.不著撰人《历代名贤确论》,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66.(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67.(明)黄佐撰,陈宪猷疏注、点校《广州人物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268.(明)黄仲昭《未轩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9.《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北京:中华书局2004点校本。
    270.(明)吴中、王文凤纂修《(成化)广州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271.(明)戴璟、张岳等纂修(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272.(明)黄佐撰《(嘉靖)广东通志》,广州: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1997年謄印本。
    273.(明)陈大科、戴耀修,郭棐等纂《(万历)广东通志》,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274.(明)郭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粤大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275.(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76.(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77.(明)林世远等篡修《(正德)姑苏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
    278.(明)陈槤撰《罗浮志》,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年《广州大典》影印本。
    279.(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80.(明)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81.(明)叶盛撰、魏中平校点《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82.(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83.(明)朱橚《普济方》,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84.(明)张介宾著《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285.(明)张鸣凤《桂胜》,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86.(清)陆心源《宋史翼》,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1980年影印本。
    287.(清)毕沅编著《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点校本。
    288.(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89.(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90.(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纂(雍正)《广东通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91.(清)谢旻等监修《(雍正)江西通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92.(清)郝玉麟等监修《(雍正)福建通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93.(清)嵇曾筠等监修《(雍正)浙江通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94.(清)阮元修、陈昌济等纂(道光)《广东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95.(清)蒋廷锡、王安国等纂修《大清一统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96.(清)王永瑞纂修《(康熙)新修广州府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
    297.(清)金烈等修、沈廷芳纂《(乾隆)广州府志》,清乾隆24年(1759)刻本。
    298.(清)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纂《(光绪)广州府志》,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
    299.(清)朱彝尊《经义考》, 《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00.(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收入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
    301.(清)徐乾学等《渊鉴类函》,《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02.(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03.(清)屈大均《翁山文钞》,收入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
    304.(清)仇巨川纂、陈宪猷校注《羊城古钞》,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305.(清)梁廷楠总纂、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306.(清)汪森编《粤西文载》,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07.(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308.(近)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
    309.(清)阮元主修、梁中民校点《广东通志金石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1.邓端本编著:《广州港史(古代部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年。
    2.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博学会编《羊城文物博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4.关履权《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5.广东历史地图集编委会《广州历史地图集》,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
    6.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7.邓端本、章深《广州对外贸易史》,广州:广州高教出版社1996年。
    8.广州博物馆编《广州历史文化图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9.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州文物考古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10.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卷十六)》,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
    11.李仲伟、林子雄、倪俊明编著《广州文献书目提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州文物志》,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
    13.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古代上册),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郎国华《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徐俊鸣《岭南历史地理论集》,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0年。
    16.李锦全、吴熙钊、冯达文《岭南思想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17.胡守为《岭南古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9.戴扬本《北宋转运使考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0.吴松弟《南宋人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1.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2.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3.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4.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6.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27.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济南:济南书社1997年。
    28.李之亮《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
    29.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30.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31.李昌宪《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余国屏《余忠襄公年谱》,香港:龙门书店1965年。
    34.骆小明主编《崔与之研究论文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5.金强、张其凡.《南宋名臣:崔与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36.张其凡、孙志超《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37.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38.(阿拉伯)麻肃提(Abu-l-Hasan Ali-el-Mas'udi)《黄金牧地》,收入张星娘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39.《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1.程维新《宋代广州市对外贸易的情况》,载《食货》1935年1卷12期。
    2.沧州《唐宋两代广州之对外贸易》,载《新民月刊》1936年2卷3期。
    3.全汉异《宋代广州的国内外贸易》,载《史语所集刊》1939年8本3分10月。
    4.韩振华《唐宋时代广东番坊本义考》,载《广东日报·文史20期》1948年9月14日。
    5.黄文宽《文献通考校误(关于北宋广州府的属县问题)》,载《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总第81期。
    6.关履权《宋代广州的香料贸易》,载《文史》1963年3辑。
    7.关履权《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收入《宋史研究论文集(中华文史论丛增刊)》,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8.麦英豪等《西村窑与宋代广州的对外贸易》,载《广州研究》1982年第1期。
    9.小史《宋代广州西城》,载《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
    10.邓端本《宋末元初广州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载《广州研究》1984年3期。
    11.曾昭璇等《宋、明时期广州市历史地理问题》,载《岭南文史》1985年第1期。
    12.关履权《宋代广州的外商》,载《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
    13.曾昭璇《从广州宋代三城城址看广州市的改造》,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年第2期。
    14.黎小明《两宋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载《外贸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3期。
    15.黎小明《广州“番坊”一名始见于宋》,载《广州研究》1985年第6期。
    16.黄文宽《宋代广州西域与番坊考》,载《岭南文史》1987年第1期。
    17.林天蔚《论宋代对外贸易中广州的繁荣问题》,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二十辑》,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90年。
    18.王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药外传——宋代中药海道外传路线考核》,载《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19.梁允麟《广州建制及疆域的演变》,载《广东史志》1995年第3期。
    20.赵善德《从文化和地理角度考察古代广州的地位变化》,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21.司徒尚纪《广州作为建制城市始于元代》,载《岭南文史》1996年第1期。
    22.倪俊明《广州城市空间的历史拓展及其特点》,载《广东史志》1996年第3期。
    23.袁钟仁《古代广州城的兴筑和扩建》,载《暨南学报》1996年第3期。
    24.潘安《广州城市传统民居考》,载《华中建筑》1996年第14卷第4期。
    25.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仓边路发现的宋代城墙遗址》,收入《广州文物考古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6.杨广恩《广州蒲氏家族变迁中的文化因素》,载《回族研究》2000年第2期。
    27.林子雄《二千多年以来的广州文献》,载《广东史志》2000年第3期。
    28.陈泽鸿《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载《岭南文史》2001年第4期。
    29.《广州市越华路唐代、宋代城墙遗址》,收入《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30.邱树森《唐宋“蕃坊”与“治外法权”》,载《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1.《广州中山四路宋代建筑基址》,收入《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32.张嘉盈《宋代至今羊城八景演变的特点及其规律》,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卷第11期。
    33.曾新、曾昭璇《《永乐大典》卷一的三幅地图考释》,载《岭南文史》2004年第1期。
    34.李军《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期广州、明州(宁波)、泉州三大港口发展之比较研究》,载《南方文物》2005年第1期。
    35.《广州市大塘街宋代河堤遗址发掘简报》,收入《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36.《广州市中山六路黄金广场汉六朝唐宋遗址》,收入《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37.王广平、马永《唐、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广州史考》,载《广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8.吴宏岐《广州城址二千年不变说商榷》,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5期。
    39.李翰《广州建城年代新考——兼与麦英豪先生商榷》,载《华中建筑》2006年12月。
    40.吴宏歧《唐番禺县治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辑。
    41.吴宏岐《宋代番禺县治所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1辑。
    42.汪廷奎《两宋广东区域经济及其变化》,载《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43.颜广文《古代广东的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44.曾新、曾宪珊的《从族谱看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载《岭南文史》2000年第2期。
    45.章深《宋代广东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载《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6.许秀娟《宋元时期广东与海外的丝绸贸易》,载《五邑大学学报》2002年第4卷第4期。
    47.崔勇《南汉时期的广东经济》,载《广东经济月刊》2003年第2期。
    48.李默《广州府志要录》,载《岭南文史》1984年第1期。
    49.陈长琦《汉唐间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和与社会发展》,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50.欧安年《《萍洲可谈》涉及的岭南海洋文化》,载《广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51.徐奇堂《唐宋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及其原因》,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1期。
    52.章深《宋初市舶司“不以为利”辨——兼论宋朝海外贸易收入的变化趋势》,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3.怀葛民《南宋之节度使》,载《东方杂志》1918年第15卷第5期。
    54.罗志渊《两宋地方政制与国防》,载《新政治》1940年2卷4期。
    55.史鼎《汉唐宋地方制度之研究》,载《国学丛刊》1941年5册。
    56.聂崇歧《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附表)》,载《燕京学报》1941年29期,收入《宋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7.金毓黼《宋代府州军监制度考(附表)》,载《志林》1943年第4期。
    58.金圆《宋代州县守令的考核制度》,收入《宋史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59.张步天《宋代地方行政制度》,载《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60.郑世刚《略论宋代路州县三级行政体制》,载《上海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61.苗书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职能》,载《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
    62.王世农《宋代通判论略》,载《山东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63.李昌宪《宋代军、知军、军使》,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5期。
    64.汪圣铎《宋代通判理州财事考辨》,载《西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65.苗书梅《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论》,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
    66.罗炳良等《宋代通判制度述论》,载《河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67.罗文《北宋安抚使制度的渊源》,收入《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68.方宝璋《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载《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69.李昌宪《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70.李裕民《通判不始于宋》,载《晋阳学刊》1997年第6期。
    71.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载《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72.李昌宪《宋代帅司路考述》,载《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8年。
    73.黄山松等《略论宋代州县公吏违法》,载《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74.苗书梅《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载《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75.张春义《<宋代郡守通考>系年考异》,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1期。
    76.屈超立《宋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简论》,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77.贺次君《崔清献公年谱》,载《广东建设研究》1946年1卷1期。
    78.何国华《“盛德清风,跨映一代”:记南国名臣崔与之》,载《岭南文史》1993年第3期。
    79.何忠礼《南宋名臣崔与之述论》,《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80.陈裕荣《南宋名臣崔与之其人其事》,载《岭南文史》1994年第3期。
    81.欧安年《崔与之的历史业绩和对今人的启迪》,载《羊城今古》1995年第1期。
    82.何忠礼《崔与之事迹系年》,载《文史》第41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83.张其凡《陈献章与崔与之》,载《暨南学报》1996年第3期。
    84.王德毅《崔与之与晚宋政局》,载《台湾大学历史学报》1996年第19期。
    85.李锦全《保家卫国勤政爱民——崔与之人生道路的剖析》,《李锦全自选二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86.陈乐素《余靖奏议中所见北宋庆历时社会》,收入陈乐素《求是集》第二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87.吴孝斌《从余靖南华寺诗文看其与禅宗的关系》,载《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88.刘翠英《余靖宗教思想略论》,载《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89.李贵录《从余靖《武溪集·学记》谈北宋前期的教育》,载《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90.陈始强《简评余靖的“仁治”思想》,载《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91.王兆鹏《向子諲的籍贯应是河南开封》,载《中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
    92.范道济《向子諲生平杂考(一)》,载《黄冈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93.路育松《略论向子諲》,载《中州学刊》1999年第2期。
    94.张其凡《有功于广州人民的宋代状元张镇孙》,载《岭南文史》1995第1期。
    95.徐红《宋初名臣马亮的仕宦与婚姻观》,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鹿军《宋代县级公吏职务犯罪考察》,河北大学2005年5月
    2.许兵《宋代市舶制度述论》,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5月
    3.陈姿莹《方大琮与<铁庵集>研究》,台湾东吴大学2008年7月
    1.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4月
    2.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31106
    3.卢山《宋代东南港市研究》,东南大学200211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