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新喻刘氏家族及其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第1章绪论新喻刘氏家族在宋朝(960—1279)的320年间,有进士及第者17人,其家族成员刘敞、刘攽、刘靖之和刘清之等人在经学、史学和理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宋代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新喻刘氏家族作为研究对象,此前已经得到研究者的重视。笔者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后发现,刘氏家族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其中文学研究就是一个方面。我们在研究刘氏家族的基础上,切入该家族的文学研究。
     第2章宋前的家族形态回顾。众所周知,事物皆有一先后发展的过程,家族之演进也是如此。宋前的家族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然后才形成稳定的氏族集团或民族国家。我国多民族的形成开启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和六朝,繁盛于李唐。与国之发展相应,家和家族也实现了较快的发展,由秦汉之一族到魏晋之巨家大族,再到唐之豪强士族。这个过程都为宋代家族(如新喻刘氏家族)的发展作了很好的准备,于是刘氏家族具有形成期家族共性的同时,亦具有其作为宋之当代家族的独特性。
     第3章对宋代新喻刘氏家族之形成和发展作探讨。新喻刘氏在先祖刘式藏书的基础上,式妻陈氏督促子弟诗书耕读,从事举业,奠定了刘氏家族发展和繁衍的基础。在科举进阶和仕宦成功的基础上,刘氏子弟中刘敞、刘攽、刘奉世和刘清之等人在经学、史学和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新喻刘氏家族之闻名士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章梳理刘氏家族世系后,进而分析刘氏仕宦和家风,以全面认识刘氏家族。
     第4章“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刘氏子弟取得的成绩,并非个人的独特创造,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其家族成员和友朋、学侣之间的切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对刘氏家族成员与其学侣交往进行研究,就具有了“知人论世”的价值。刘敞与当时学人欧阳修的诗文往还和切磋学问,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刘敞与江休复和王回兄弟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学者之间的兴趣爱好以及互相赞许的文人情怀。对刘敞业师黄晞的研究,可以发现刘氏在《春秋学》上的成就,受到其师接续前人经典原旨之追求的影响。
     第5章对新喻刘氏家族成员的学术进行分析。作为研究对象的家族必须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新喻刘氏的学术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敞的解经方式为宋儒“以义理解经”作出前期的学术性尝试,并推进汉唐“注疏式”经学向纵深化的发展,为经学之合理性和创新性作出了贡献。刘敞之考古实践和刘攽之编史工作都为文化资源的保存与整理作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并为后来史学整理者的工作提供便利。
     第6章和第7章刘敞和刘攽的诗歌研究。宋人在文学、事功和学术上的成绩,是此前汉唐士人无法望其项背的。宋人集学者、官僚和艺术家于一身。体现了宋型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内向精深”的特性。新喻刘氏家族成员也是如此,刘敞以“文思敏赡”著称,凭借“立马草制九通”享誉当朝;刘攽以“文有师法,才力通敏”(苏辙《栾城集》卷三十七《乞擢任刘攽状》),为同僚所激赏。刘敞的诗歌具有木直的特性,是宋代学者之诗,好以学问为诗的典型。刘攽诗歌不甚以学问入诗,具有平淡的特色。他们都是欧阳修的同调。
     结论新喻刘氏家族得以延续数百年的历史表明:一家族诗书耕读的传统,探求学术的态度、仕宦显达的事功和文学立言的成绩,都为该家族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注重物质持家和精神立家,才能保证家族之繁衍和昌盛。
Conten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part one is on the Liu Family,part two is on literature and part three comes conclusions.Part one has three chapters:introduction,chapter 2 and chapter 3; part three has three chapters:chapter 4,5 and 6.
     Introduction:At the time of the Song Dynasty(960-1279),within those 320 years or so, seventeen members of Xinyu新喻Liu family had passed the examination and been Jinshi进士as top elites.Among them,Liu Chang刘敞,Liu Ban刘攽,Liu Jing-zhi刘靖之and Liu Qing-zhi刘清之ha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academics,such as Jingxue经学,history and Li'xue理学. Previous expert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es when it comes to chose Xinyu Liu family as a topic of research.After I collate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I found out that Liu Family haven't been thoroughly studied,particularly,the literary studies of this family haven'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s from the researchers.My literature study is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Liu family.
     Chapter 2 gives an overview of Liu Family Forms in Song.As we all known,things have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so does a family.Liu Family in Song has been the male line of matriarchal clan society and was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nation-state groups and clans. The multi-ethnic country was formed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developed in the Wei,Jin and Six Dynasties,and prospered in the Tang.Corresponding with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home and families have also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from the Qin and Han's group at the time of the Wei,Jin,Han Large-home,to the Tang Dynasty super gentry.This process is for the Song family(such as this Xinyu Liu family) to get a good preparation for development,so Liu's family has a pre-general of the family,it also plays its role as the Song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contemporary family.
     Chapter 3 is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nyu Liu family.Xinyu Liu's ancestor Liu Shi left his collections of books behind,his wife was stricted with the children during their reading and culturing,which maintained the basis of Liu's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Liu family gained official candidates and did an excellent job,which made them gain good reputation on intellects.This chapter we discussed Liu's generation cores and his characteristics,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Liu family.
     Chapter 4 To be alone,none can make progress独学无友.Liu got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aspects,which were not his individual creations,but due to the companion's study and closely related to exchanging.Only for their exchanging,it has the "knowing of the World" value.Liu Chang and Ouyang Xiu's poetry as well as the knowledge exchanging between the two places, both provides a good insight for our research.Liu Chang and Jiang Liu-fu and Wang Hui brother involved in the exchanges,so that we can see that the interests between academics and mutual expectations of the writers feelings.Liu Chang's tutor Huang Xi's research about Chunqiu春秋(Spring and Autumn Annals),make us to found Liu's in the achievements,the number of follow-up to their predecessors by their classical division of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impact of the pursuit.
     Chapter 5 is about the Xinyu Liu family's academic analysis.To study the family,we should know its own unique value,Xinyu Liu at the time of academic and in future generations have had a far-reaching consequence.Liu Chang,as the solution for So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justice as" the pilot made a scholarly attempt to model and promote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ords-style" in school to the depth of development,and reasonable as learning and innovating to a very big contribution.
     Chapter 6 and Chapter 7 are about Liu Chang and Liu Ban's literature.Experts of Song achieved a lot of progresses in literature,politics and academics,none is able to match this after the Han and Tang Dynasty.Experts of Song were academics,bureaucrats and artists at the same time,it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the Song's "inclusive" properties.Xinyu Liu family is also true.They were admired by colleagues.
     Conclusions:Xinyu Liu family had last for hundreds of years,which showed culture of a family's tradition.The attitudes of academic excellence,the practices in official experiences, writing works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s,are continuations of the family,and have made a solid foundation.The famous family of Song in Jiangxi and the family history are the same.Only focus o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housekeeping legislation,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reproductive and prosperous family.One family's experiences,in a rural one country have this effect.Therefore, Xinyu Liu family and literature studies could be of benefit to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引文
[1]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导言》北京出版社2006年。
    [2]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3]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后出站报告。
    [4]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刘师舜编纂《墨庄刘氏之创始与繁衍》(《人人文库》,特七六七 七六八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8年版。
    [2]《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33-245页。
    [3]《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4]《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5]《新余高专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
    [6]《吉安师专学报》(第16卷增刊),1995年11月。
    [7]《宋人年谱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1]《文物季刊》1995年第2期。
    [2]台湾东吴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3]花莲:真义出版社,1987年6月。
    [4]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5]《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二卷,第三期2002年。
    [6]《汉学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
    [7]《说文月刊》第四卷,1945年。
    [8]《东北集刊》第五期,1944年。
    [1]南昌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2]《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宋史研究论集》第二辑,鼎文书局1972年。
    [5]《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4期。
    [6]《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复旦学报》2006年第1期。
    [8]《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9]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来源万方数据库。
    [10]《语文学刊》2000年第3期。
    11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语文研究》2001年第2期。
    [2]林素珍《刘清之(戒子通录)评述》《国文学志》,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1999年6月。
    [3]杨夕《刘清之及其(戒子通录)》,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优秀硕士论文。
    [1]苏辙《栾城集》卷三十七《乞擢任刘攽状》。
    [1]陶希圣《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30-31页。
    [2]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第八章《宗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3]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第75页。另徐扬杰也持此论,详见《中国家族制度史》之导言。
    [1]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概念的界定》《中华文史论丛》第7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2]《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4期。
    [3]江慧《出世与入世:论家族和宗族的概念》《上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第148页。
    [4]李斌城 胡戟 葛承雍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社会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陶希圣《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2页。
    [1]陶希圣《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71页。
    [2]陶希圣《婚姻与家族》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87页。
    [3]《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第89-94页。
    [4]吕大忠《吕氏乡约》《全宋文》第六九册,第289页。
    [1]《全宋文》卷一二九五,第五九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78。下引《全宋文》仅列册数与页码。
    [2]转引自王德毅先生《宋代的新喻刘氏家族世系和家学》,《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33-245页。
    [1]故宫珍本丛刊 乾隆《清江县志》(第112册),《江西府州县志》(第4册),故宫博物院编 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1、190页。
    [2]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第1478页。
    [3]周勋初先生说:“宋代以前印刷术尚在起步阶段,一般书籍只靠手抄稿本行世,数量很少,流传不广。”《师门问学录》周勋初 口述,余历雄 整理,凤凰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
    [4]傅璇琮主编《全宋诗》第九册,卷四八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842页。下引《全宋文》仅表册数和页码。
    [5]《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77页。
    [6]周必大《文忠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0页。
    [7]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89页。
    [1]《研经室集》二集,《研经室集》[清]阮元撰 邓经元点校 中华书局2006年,第389-391页。
    [2]墨庄刘氏在苏州曾有田产,刘攽在《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敞)行状》中说:“公于宗族,周给甚厚,家事未尝问有无。岁时朝廷行礼,得以推恩,辄以旁逮疏族。先人有田在苏州,公未尝取一粒,皆以畀内外亲属。”《全宋文》第六十九册,第221页。
    [3]刘敞《伯父宝书阁记》《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360-361页。
    [4]朱熹《刘氏墨庄记》《晦庵集》卷七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06-607页
    [1]朱熹《晦庵集》卷四《墨庄五咏·墨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3册,第72页。
    [2]《全宋诗》第四九册,第30920页。
    [3]吴澄《吴文正集》卷四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71-472页。
    [4]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十,四部丛刊初编本,第349页。
    [1]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十,四部丛刊初编本,第352页。
    [2]《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386页。
    [1]《全宋文》第七十四册,第343-345页。
    [2]《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359页。
    [3]《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360页。
    [4]《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189页。
    [5]《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357页。
    [1]丛书集选,第482册,第269页。
    [2]《全宋诗》第九册,第5846页。
    [3]《全宋诗》第九册,第5721页。
    [1]《全宋文》第六十九册,第249-250页。
    [2]《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68页。
    [3]《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206页。
    [4]《全宋诗》第九册,第5801-5802页。
    [5]《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207页。
    [1]《全宋文》第五九册,第215页。
    [2]《全宋文》第二四八册,第252页。
    [3]李壁《王荆公诗注》卷二十九《送刘和甫奉使江南 和甫名敔,庆历二年及第,原父之弟》。(《文渊阁四库本》]又《尚书·皋陶谟》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说文解字》云:“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是也,形如木虎。”刘敔字和甫,乃取乐器之义,多种乐器合奏得所谓的谐音,即和声之义。
    [4]《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359页。
    [5]《全宋文》第一三○册,第314-315页。
    [6]《全宋诗》第九册,第5664页。
    [7]《全宋诗》第九册,第5702页。
    [1]同上,第5745页。
    [2]同上,第5749页。
    [3]《全宋诗》第九册,第5829页。
    [4]同上,第5831页。
    [5]同上,第5848页。
    [6]同上,第5876页。
    [7]《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67页。
    [8]同上,第7169页。
    [9]邓子勉编著《宋人行第录》中华书局2001年,第379页。
    [10]苏颂曾有书信赠刘敞,《与刘原父》文末云“某白刘君十兄足下”,可知刘敞排行第十。邓先生亦持此论,详见氏著《宋人行第录》,第375-376页。
    [1]《全宋文》第六九册,第250-251页。案:《全宋诗》第九册,第5940页,到敞有诗题云《丙申闰月领扬州与京师诸公别戊戌十月受诏还阁首尾仅三年尔然原叔……》,丙申为嘉祜元年(1056)劉敞知制诰,知扬州。嘉祜二年丁酉(1057)长子定国(1040-1057)卒。嘉祜三年戊戌(1058)刘敞十月还阁。刘敞(1019-1068)卒于1068年,年五十。
    [2]曾巩《南丰先生元丰类稿》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56页。
    [3]《清江三孔集》齐鲁书社2002年,第78页。
    [4]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一百四十四16下,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第2752页。
    [1][宋]孙升述 刘延世撰 赵维国整理《孙公谈圃》《全宋笔记》第二编(一),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2]转引王德毅《刘攽的史学贡献》《宋史研究集》第二辑,第50页。
    [1][宋]罗愿《罗鄂州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第494页。又《刘丰国行录》云:“故丰国刘君讳滁,字全因,其先自庐陵迁袁之新喻,开宝中式随李氏归京师,历工部员外郎、判三司磨勘司,赠太保,生立德……生斁……生武贤……知盱眙县生君于滁之全椒,因以命之。”第493-494页。
    [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十,文渊阁四库本,第1146册,第107-108页。
    [1][宋]陈傅良《止斋文集》卷三十九,四部丛刊初编本,第198-199页。
    [2][宋]罗愿《罗鄂州小集》卷四《刘子信墓志铭 代陈皋作》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
    [1]《全宋诗》第九册,第5928页。
    [1]《宋诗选注》第53页。
    [1]朱熹《朝奉刘公墓表》
    [2]柳立言《宋代同居制度下的所谓“共财”》《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25页。
    [1]《全宋文》第六九册,第221页。
    [2]《罗鄂州小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第494页。
    [3]同上,页501
    [1]文渊阁四库本,第1500册。
    [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年博士论文,第75-76页。
    [3][清]陆增祥撰《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九 宋十八;浙江图书馆藏吴兴刘氏希古楼藏本,1981年重印。
    [1][元]柳贯《柳待制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42页。
    [2]“蔡薛”为时人蔡襄和薛绍彭之合称,二人在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3]《全宋文》第五九册,第211页。
    [1]《欧阳修全集》卷五,第77页。下引欧阳修诗仅列卷数和页码。
    [2]刘攽《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全宋文》第六九册,第205页。
    [3]《欧阳修全集》卷八,第122页。
    [1]《全宋诗》第九册,第5684页。
    [2][宋]楼鑰撰《攻媿集》卷七十六《跋欧公与刘原甫帖》(四部丛刊初编本),第704页。
    [3]刘攽《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全宋文》第六九册,第205页。
    [4]《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905页。
    [1]全祖望《鲒琦亭集》之《鲒埼亭外编》卷二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第753页。
    [2]刘敞《赠苏颂》诗云:“拜我呼我兄,问我谓我师……但当励行习,慰我千里思。”《全宋诗》第九册,第5650页。
    [1]《苏魏公文集》卷五,第52页。
    [2]《苏魏公文集》附录,第1154页。
    [3]《苏魏公文集》附录,第1136页。
    [4]《苏魏公文集》卷六十四,第983-984页。
    [1]《苏魏公文集》附录,第1142页。
    [2]《苏魏公文集》附录,第1158页。
    [1]《全宋文》卷四三六,第二十一册,第96页。
    [2]《春秋经传集解》晋代杜预注释的,是《左传》注中最古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后来被编入《十三经》中。
    [1]《蔡襄集》[宋]蔡襄著[明]徐勃等编 吴以宁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72-473页。
    [2]《宋诗钞》卷四十四《盱江诗钞》。又苏颂记云:“苏君莅邑之始,首来奠谒。因览封鬣,黯然凄怆。且谓大儒不祀,后世何观。昔汝南先贤,列城图其像;有吴君子,仲尼表其墓。思人尚德,由古而然。”黄晞被当时人以大儒目之。《苏魏公文集》,第984-985页。
    [1]《全宋诗》卷一六二,第三册,第1837页。
    [2]王令《广陵集》卷十三。
    [3]《宋史研究集》第27辑,第25页。
    [1][宋]黄震《黄氏日钞》卷四十四
    [2][明]方孝儒《逊志斋集》卷四
    [1]晁说之《寿昌县君刘氏墓志铭》云:“齐安江使君讳懋相之继室,曰寿昌县君,实墨庄刘氏也。皇考司封员外郎讳敔,司封之从父兄翰林侍读学士,作《春秋刘氏传》者。当时以字称之曰‘刘原父'、‘江邻几',至今闻之者,凛然有生气。夫人,刘原父侍读学士家女,嫁为江邻几舍人之子妇。”(全宋文,卷2818,册130,页314-315)
    [2]《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220-221页。
    [1]《全宋文》第六十册,第23页。
    [2]《全宋诗》第九册,第5849页。
    [3]刘攽撰《中山诗话》《历代诗话》何文焕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8-299页。
    [4]《欧阳修全集》卷三十四。
    [1]欧阳修《居士集》卷四三,第617-618页。
    [2]《欧阳修全集》卷一三四《集古录跋·一》第2084页。
    [1]《全宋诗》卷二○八,第2383页。
    [2]《全宋文》第六十九册,第221页。
    [3]在颍期间,刘敞一度整理其《春秋》学之著述,欧阳修有诗《寄原甫-作刘廷评》勖勉原父,详见本章第一节。
    [1]《全宋诗》卷四七三,第九册,第5730页。
    [2]《全宋诗》卷四七五,第九册,第5754-5755页。
    [3]《全宋诗》卷六○一,第十一册,第7102页。
    [4]《全宋诗》卷六○一,第十一册,第7092页。
    [5]《全宋文》第130册,第97-98页。
    [1]这个想法与欧阳修编集《集古录》、刘敞编辑《先秦古器记》初衷相同,当时人自觉的进行金石文献的著录工作。
    [2]《全宋文》第六十九册,第363-364页。
    [1]《欧阳修全集》第2247页。
    [2]曾巩撰《元丰类稿》(四部丛刊初编本)卷十二,第98页。又见[宋]曾巩撰 陈杏珍 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196页。
    [3]曾巩撰《元丰类稿》卷四十五《金华县君曾氏墓志铭》:“夫人嫁王氏,为侍御史讳平妻,姓曾氏,泉州晋江人。祖讳穆,殿中丞,追封魏国公。考讳会,尚书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追封楚国公,皆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妣黄氏,楚国夫人。未嫁,承顺父母尽子道。既嫁夫家贫,养姑尽妇道,辅其夫尽妻道。夫死,寓食于颍,以勤俭积日大其家,以诱教不倦成其子,又可谓尽母道也。盖其子五人回、向、固、同、冏皆有学行。回有道为儒宗,向、冏尤有文,三人皆身在隐约而声震天下。”《曾巩集》第606页。
    [4]《王安石全集》卷九十二,[宋]王安石著 秦克 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93页。
    [5]刘攽诗中多有描述王回兄弟之不遇遭际,《寄王深甫兄弟》云:“曹子三败辱,卞和再刖足。自古鲜其然,今子何似之。……识君向十年,每叹时尔遗。天命兹可信,古学滋可疑。”(卷601,7110)《寄王子直》云:“三见登贤书,每有千人进。少年盛名声,高士离幽遁。吾怜王子秀,屡黜曾不近。栖迟困家食,屈首仕州郡。始疑造物意,实于才者吝。宁与朝廷分,不使山野尽。间令特达士,竭力事推引。……忆君盛文华,遇 事尤精敏。雷电腾火东,波涛驾蛟蜃。譬之逢羿射,所发无不准。”(同上)《闻王深甫下第》云:“骅骝历块误颠蹶,卞子抱璞空归来。天下何会识琬琰,市人空复尚驽骀。”(卷615,7306)
    [1]《曾巩集》卷四十二,第578-579页。
    [1]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十一,《全宋文》卷八二五,第38册,第273-274页。
    [2]王珪《华阳集》《全宋文》卷一一三九,第五十三册,第314页。
    [3]《宋史》卷二九四
    [4]《全宋诗》第九册,卷四六六,第5653页。
    [5]《全宋文》卷一五八○,第七十二册,第315页。
    [1]《全宋文》卷四七八,第二十三册,第13页。
    [2]《苏魏公文集》附录,第1141页
    [3]《宋史》卷二百九十二
    [1]《说郛》卷三十七。
    [2]李壁撰《王安石诗注》卷四十三《经局感言》注
    [3]黄寿祺著《群经要略·〈春秋三传〉篇第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39-141页。
    [1]段熙仲著《春秋公羊学讲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2]《全宋文》卷一五○五
    [3]《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4]黄次山《绍兴重刊临川文集叙》《王安石年谱三种》[宋]詹大和等撰 裴汝诚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第191页。
    [1][日]内山精也著 朱刚等译《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2]刘攽《刘公行状》《全宋文》第六十九册,第220页。
    [3]《全宋文》第五十九册,第204页。
    [1][宋]孔文仲 孔武仲 孔平仲著 孙永选校点《清江三孔集》齐鲁书社2002年,第78页。
    [2]刘敞《公是先生弟子记》(四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8册。
    [1]刘师舜编撰《墨庄刘氏之创始与繁衍》(《人人文库》特七六八)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25-126页。
    [1]刘敞《先秦古器记》《全宋文》五九册,第363页。
    [2]《全宋诗》第九册,第5862页。
    [1][宋]赵明诚撰 金文明校点《金石录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5页。
    [2]赵明诚在《金石录》卷第十一《匜铭》跋云:“右《匜铭》。刘原父既以前一簠为张仲所作,又以此为张伯器,曰:‘仲之兄也。'尤无所据。原父于是正之学号称精博,惟以意推之,故不能无失尔。”《金石录校证》第203页。
    [3]《金石录校证》附录,第563页。
    [1]宋绶对校雠有深刻的理解--“校书如扫落尘”,这个的说法一直影响着后代从事校雠的学人。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云:“宋宣献(绶)博学,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雠。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谬。'”
    [2]《全宋诗》第九册,第5777页。
    [3]宋书法四家二说,一为米芾、蔡襄、苏轼和黄庭坚;另一为:米芾、苏轼、黄庭坚和薛绍彭。另蔡襄有诗《观宋中道家藏书画》云:“宣献业文学,尝作调羹盐。藏书百千帙,传世惟清廉。……幸有令公子,辞源横江涵。”(《端明集》卷二)
    [4]欧阳修《江邻几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卷三十四,第500页。
    [5][元]柳贯《柳待制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42页。
    [1]“蔡薛”为时人蔡襄和薛绍彭之合称,二人在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米芾与薛绍彭友好,经常共同切磋书画艺术。米芾《答薛绍彭寄书》:“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与兄弟。四海论年我不卑,品定多应定如是。”《米芾集》黄正雨,王心裁辑校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2]《全宋文》第五九册,第211页。
    [3]朱东润先生系此诗为皇祜四年壬辰(1052),尧臣五十一岁。见《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590-591页。
    [4]《全宋诗》册一一,第7313页。
    [1]刘攽撰《中山诗话》《历代诗话》何文焕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8-299页。
    [1]傅璇琮主编《全宋诗》第一一册,第7241页。 和生活的描写。”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刘攽《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全宋文》册六九,第208-209页。
    [2]《全宋诗》第九册,第5763-5764页。
    [1]《全宋诗》第九册,第5871页。
    [1]《全宋诗》第九册,第5886页。
    [1]赵其昌《古北口的杨业祠》《史苑》1983年第1期,第85-88页。
    [2]《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70页。
    [3]《全宋诗》第九册,第5788页。
    [1]《全宋诗》第九册,第5668页。
    [2]《全宋诗》第九册,第5714页。
    [1]《全宋诗》第九册,第5736-5737页。
    [2]《全宋诗》第九册,第5714-5715页。
    [3]熙宁二年(1069)东坡写《石苍舒醉墨堂》诗,起首便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关于此句的认识,请参考余英时先生《人生识字忧患始:中国知识人的现代宿命》天益学术网,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2945获取日期2009年3月10日。
    [4]《全宋诗》第九册,第5874页。
    [1]《全宋诗》第九册,第5672页。
    [2]《全宋诗》第九册,第5680页。
    [3]《全宋诗》第九册,第5729页。
    [4]《全宋诗》第九册,第5874页。
    [5]《全宋诗》第九册,第5875页。
    [1]《全宋诗》第九册,第5710页。
    [1]刘攽《刘公(敞)行状》《全宋文》第六九册,第207-208页。
    [2]《全宋文》第五九册,第77页。
    [3]《钱钟书手稿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96条。
    [1]《全宋诗》第九册,第5784页。
    [2]张鸣选注《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3]《全宋诗》第九册,第5625页。
    [4]《全宋诗》第九册,第5626-5627页。
    [5]《全宋诗》第九册,第5629页。
    [6]《全宋诗》第九册,第5632页。
    [7]《全宋诗》第九册,第5658页。
    [8]《全宋诗》第九册,第5755页。
    [9]有关秀句的评价,请参阅马歌东先生《中日秀句文化渊源考论》一文,《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1-200页。
    [1]张鸣选注《宋诗选注》,第140页。
    [2]张鸣选注‘宋诗选注》,第141页。
    [1]《全宋诗》第九册,第5628页。分别为其一、其二、其三、其四。
    [2]张高评先生《北宋读书诗与宋代诗学--从传播与接受之视角切入》《汉学研究》第24卷第2期,第210-211页。
    [3]《全宋诗》第九册,第5620页。
    [4]赖华先《论刘敞的思想与文学创作》,南昌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35页。
    [5]《全宋诗》第九册,第5867页。
    [1]陆心源《金石萃编》卷一百四十四16下,第2752页。
    [2]《全宋诗》第十七册,第10410页。
    [3]《全宋诗》第十七册,第10408页。
    [1]《全宋诗》第十七册,第10410页。
    [2]《全宋诗》第十七册,第10408页。
    [3]《全宋诗》第十七册,第10409页。
    [1]《全宋诗》第十七册。第10408页。
    [2]王夫之《宋论》卷七《哲宗》。
    [3]《全宋诗》第十七册,第10408页。
    [4]《全宋诗》第十七册,第10409页。
    [1]《全宋文》卷一五○二,第六十九册,第169页。
    [2]《全宋诗》卷四八四,第九册,第5872页。
    [3]《苏魏公文集》卷五,第52页。
    [1]张伯伟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第五章诗话论》中华书局2002年,第441页。
    [2]《历代诗话》第264页。
    [3]《历代诗话》第274页。
    [4]张伯伟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第440页。
    [5]张伯伟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第五章诗话论》“第一节 诗话产生背景之考察”,第440-461页。
    [6]《历代诗话》第269-270页。
    [1]张鸣选注《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序言》第3页,“刘敛诗”第176页。
    [2]张伯伟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第464页。
    [3]《全宋诗》第一一册,第7257页。
    [1]《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099-7100页。
    [1]《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08页。
    [2]《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17页。
    [3]《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13页。
    [4]《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17页。
    [5]《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70页。
    [1]《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272页。
    [2]《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204页。
    [3]《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220页。
    [4]《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301页。
    [5]《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306页。
    [1]《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307页。
    [2]张鸣选注《宋诗选注》第176页。
    [3]张鸣选注《宋诗选注》,第177页。
    [1]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全宋诗》第十一册,第7159页。
    [1]《游章运判园亭》其二云:“何时置得寻常地,管领春风属自家。”~[2]《梅雨》云:“年年卑湿身无病,自觉能胜百炼金。”~[3]
    [1][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3][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4][宋]梅尧臣著朱东润撰《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刘攽撰 何文焕辑《中山诗话》《历代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宋]蔡襄著[明]徐勃等编吴以宁点校《蔡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7][宋]王安石著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诚点校《王安石年谱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9]宋]刘敞撰《公是先生弟子记》(四卷)[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8册[C].
    [10][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点《金石录校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宋]米芾撰黄正雨,王心裁辑校《米芾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3][宋]苏辙撰《栾城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14][宋]李壁撰《王荆公诗注》[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5][宋]曾巩撰《元丰类稿》[M].丛书集成初编本。
    [16][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著孙永选校点《清江三孔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17]王同策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18][宋]楼錀撰《攻媿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
    [19][宋]罗愿撰《罗鄂州小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2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0][宋]朱熹撰《晦庵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5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1][宋]陈傅良撰《止斋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
    [22][宋]周必大撰《文忠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C].台北:台鸿商务印书馆,1986年。
    [23][宋]欧阳守道撰《巽斋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3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4][元]吴澄撰《吴文正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7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5][元]虞集撰《道园学古录》[M].四部丛刊初编本。
    [26][元]柳贯《柳待制文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
    [27][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傅玄琮主编《全宋诗》[C].第九册(刘敞诗)、第十一册(刘攽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9]曾枣庄主编《全宋文》[C].第五十九册、第六十册(刘敞文),第六十八册、第六十九册(刘攽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30]乾隆《清江县志》《江西府州县志》(第4册),《故宫珍本丛刊》(第112册)[C].海口: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0年。
    [31][清]阮元撰邓经元点校《研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2][清]全祖望《鲒埼亭集》《鲒埼亭外编》[M].四部丛刊初编本。
    [33]王昶辑《金石萃编》[M].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34][宋]黄唏撰《聱隅子》[M].[清]崇文书局辑《百子全书》[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37][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38][清]陶宗仪等辑《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9][清]王夫之撰《宋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1]徐杨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2]徐杨杰著《宋明家族制度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3]陶希圣著《婚姻与家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4]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5]邢铁著《宋代家庭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7]邓子勉编著《宋人行第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8][日]内山精也著朱刚等译《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刘德清著《欧阳修纪年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0][宋]孙升述刘延世撰赵维国整理《孙公谈圃》《全宋笔记》第二编(一)[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11]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黄寿祺著《群经要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段熙仲著《春秋公羊学讲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张伯伟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5]张鸣选注《宋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6]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
    [17]刘师舜编纂《墨庄刘氏之创始与繁衍》[M].(《人人文库》,特七六七七六八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8年版。
    [1]陈述《刘敞使北诗笺证》[J].《东北集刊》第五期[C].1944年。
    [2]陈述《刘敞的史学贡献》[J].《说文月刊》第四卷[C].1945年。
    [3]王德毅《刘埼的史学贡献》[J].《宋史研究论集》第二辑[C].台北:鼎文书局,1972年。
    [4]王德毅《宋代的新喻刘氏家族世系和家学》[J].《中华谱牒研究》[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5]颜中其《苏颂年谱简编》[J].《苏魏公文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6]颜中其《刘攽年谱简编》[J].刘乃和,宋衍申主编《资治通鉴丛论》[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7]张商英《刘敞年谱简编》[J].《宋人年谱丛刊》吴洪泽尹波主编[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8]姜鹏《资治通鉴长编分修再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9]江口尚纯著冯晓庭译《刘敞(七经小传)略述--以(诗经小传)的论说为例》[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二卷第三期,2002年。
    [10]刘德明《论北宋孙复、刘攽与孙觉对(春秋)中“诸侯奔"的诠解》[J].《汉学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
    [11]刘培《情理兼备的学人之赋--论刘敞、刘攽的辞赋创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2]江慧《出世与入世:论家族和宗族的概念》[J].《上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13]包伟民魏峰在《宋人籍贯观念述论》[J].《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4]万绍毛《刘敞在金石学上的贡献及其影响》[J].《文物季刊》,1995年第2期。
    [15]张国庆《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J].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16]王水照《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17]诸葛忆兵《论北宋使辽诗》[J].暨南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18]邓小军《隐藏的异代知音》[J].《文学遗产》,2007年第3期
    [19]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概念的界定》[J].《中华文史论丛》第79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李锡厚《论“澶渊之盟”非“城下之盟''》[J].《澶渊之盟新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冯晓庭《宋人刘敞的经学述论--以“七经小传”为中心》[D].台北:台湾东吴大学,2000年。
    [22]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3]张商英《刘敞春秋学述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2年。
    [24]赖华先《刘攽的思想与文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5年。
    [25]杨夕《刘清之及其(戒子通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6]王凌云《刘敛及其诗歌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7]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8]李俊标《北宋南丰曾氏家族文学研究--以三曾为中心》[D].复旦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年。
    [29]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0]蒋碧霞《宋使臣出使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