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北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民国时期,该地区自然灾害呈现出灾情严重,成灾面积广泛;多灾并发;旱灾发生最为频繁且最为严重;同步性与非同步性并存,出现三次高峰;地域分布不平衡,与周边省份相互影响;旱灾、水灾、地震等频次逐渐增高;旱灾和地震形成灾害链等特征。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是制约西北人口再生产的重要因素。灾期人口死亡数量大且集中,灾民大量逃亡,变动频繁。民众身体素质下降,对西北社会经济造成深远影响。灾害对西北民众的心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自我否认、消极等待援助的思想加重,迷信盛行,伦理道德意识削弱。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西北各省粮食减产或者绝收,农民经济损失严重。大量耕地抛荒,粮食价格的高涨和地价暴跌,地权转移频繁,土地与农民的纽带变得松散,农村阶级构成发生变化。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民国时期,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城镇经济发展滞后,无力接纳大量灾民,无法承担起扶助农村的责任。城镇居民漠视甚至对灾民采取敌视态度,使得灾期西北地区城镇和农村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灾害波及下,西北城镇在短时间内出现市场萎缩、经济萧条的局面。个别城镇由于大量灾民的涌入,需求增加,经济出现了暂时的畸形“繁荣”。灾民的大量涌入,也推动了城市市政设施、救助系统的建立和改善,对城市治安也提出严峻挑战。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积极承担起救灾职责,注重救灾的制度化建设。中央和西北五省政府采取粥赈、钱赈、粮赈等传统的赈济措施外,还采取以工代赈措施力求救防结合,并在西北组织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兴修水利,保护水利设施;恢复和发展仓储;建立气候监控体系等,以期从根源上消灭灾害发生的基础。民国政府意识到西北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难能可贵。
     西北地区严重的灾害,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社会力量广泛动员。国内外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西北救灾活动,华洋义赈会、中国济生会的救济成效最为显著。以报刊为代表的舆论媒介积极报道西北地区的灾况,呼吁民众参与救灾,振奋灾民精神,发挥积极作用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救灾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特点。在西北救灾中,中央政府出钱,地方政府组织救灾,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政府在西北救灾资金总体投入不足,其主体作用没有得到良好发挥。西北地区没有形成大灾害联省机制,社会资源没有得到良好配置与应用,监管职能缺失,救灾各个环节存在腐败行为,直接影响了西北地区的救灾效果。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政府与民间救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Northwest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vulnerable region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various types of natural disasters happening one after another. the natural disasters show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with seriousness, grandness and multi-disaster occurrence in general. Among those disasters, droughts occurred the most frequent and most serious. The outbreaks, with3distinct peaks, showed a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natur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as uneven, being interacted with the surrounding provinces and regions. The occurrence of droughts, floods and earthquakes, showed a gradually increasing tendency in frequency. The causes showed2distinct disaster chains with drought and earthquakes.
     In Republic of China, natural disaster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in Northwest China. The big number of death and fleeing, the high frequency of political changes, the decline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people made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Northwest China. Disasters ha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then people, including self-denial, passively waiting for aids, and prevailing superstition, which weakened the Ethical awareness to some exten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resulted in the big cut of food production, famers suffering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The large number of abandoned arable land became the main factor which further pulled the rural economy to the brink of bankruptcy. Natural disasters also caused the rising food prices and slumping land prices, more frequent transfer of the land ownership, which made looser ties between land and famers. Therefore the rural class composition changed.
     In Republic of China, suffering from natural disasters, a big quantity of rural population rushed into towns and cities, which were economically depressed and incapable of accepting disaster victims and 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assisting the rural areas. The urban residents ignored and even adopted a hostile attitude to the victims, which made complicat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in the disaster periods.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s, the towns and cities in Northwest China saw situations of shrinking markets, economic recession. Some individual towns and cities even witnessed a temporary deformity of prosperity due to the large influx of popul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Though the influx of the victims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lementation of municipal facilities and rescue system, it challenged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seriously.
     In Republic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authorities both took the relief responsibilities actively, who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elief systems.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relief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direct food relief, cash relief and crop relie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five provincial authorities in Northwest China took the relief-for-work measures which intended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solution to the disaster. With organization of forest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warehousing, establishment of a climate monitoring system, they intended to eradicate the root causes of disasters. The then governments could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 which is commendable.
     The serious disasters caused concer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social forces were extensively mobili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participated actively in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Among which,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ief from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and China Life-saving Commission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media such as newspaper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ublic opinion,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actively reporting the disaster situ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continuously urging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disaster relief, and boosting the spirit of the victims.
     In Republic of China, the disaster relief witness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modern approaches, which showed co-existenc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relief process, they formed a goo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y central government offering monetary investment, local authorities organizing relief activities and various social classe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relief. However, the total investment from the different-level authorities was generally inadequate, whose subject role did not play fully. That there were not united disaster relief mechanisms among provinces in Northwest China, social resources did not get a good configu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 was a lack of regulatory functions, and among all the relief aspects saw the corrupt practices,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relief effect in Northwest China.
     The relief activities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n that period, 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vide a helpful historic reference to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to Northwest China, even whole China.
引文
①马罗力著,吴鹏飞译:《饥荒的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
    ②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6页。
    ③联合国:《环境状况和政策回顾:1972~2002》,转引自姚庆海:《巨灾损失补偿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④灾害损失数据来自2011年11月23日民政部《2011年民政工作报告》,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采用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①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页。
    ②温艳:《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3页。
    ②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
    ③隗瀛涛等:《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序言。
    ①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序言。
    ②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③王武科:《中国之农赈》,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④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⑤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①秦含章:《中国西北灾荒问题》,《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年第4期,第1-50页。
    ②敏平:《解决西北灾民问题的途径》,《陕灾周报》1933年第8期。
    ③鲁生:《救灾须先探其本》,《陕灾周报》1933年第8期。
    ④朱世珩:《从中国人口说到陕西灾后人口》,《新陕西月刊》1931年5月第1卷第2期。
    ⑤石笋:《陕西灾后的土地问题与农村新恐慌的展开》,《新创造》1932年第2卷1、2期合刊。
    ⑥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①蒋杰:《关中农村人口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
    ②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③甘肃省文史馆秘书室:《甘肃历史自然灾害录》,1959年编印;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
    ④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赈济史料摘抄》,1959年编印。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温艳:《再论民国时期灾荒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③李强:《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灾荒引发社会问题研究》,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④温艳:《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⑤李清凌:《元明清治理甘青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思想和实践》,《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⑥崔永红:《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备荒赈灾考述》,《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⑦聂树人:《陕西历史上的水旱灾害问题》,《陕西农业》1964年第4期。
    ⑧李德民、周世春:《论陕西近代旱灾的影响及成因》,《西北大学学报》(哲社)2002年第3期。
    ⑨袁林:《陕西历史饥荒统计规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⑩李喜霞:《灾荒与关中交通关系研究—以民国十八年为中心》,《唐都学刊》2011年第6期。
    ①贾惠珍:《民国时期兰州灾荒探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杨东:《陕甘宁边区乡村民众的防灾备灾措施研究》,《中国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③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④张红霞:《民国时期陕西地区灾荒研究(1928-1945)》,西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⑤彭森鹏:《民国时期新疆灾害与荒政研究》,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⑥杨洪远:《民国时期甘肃灾荒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付春锋:《20世纪20年代甘肃灾荒救济》,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⑦刘星:《新疆灾荒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⑧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⑨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⑩李清凌:《西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霍维洮、胡铁俅:《近代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闫丽娟:《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民国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③胡平生:《民国时期的宁夏(1929-1949)》,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④郭琦、史念海、张岂之等:《陕西通史》(民国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⑤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⑥陈育宁:《宁夏通史.近现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⑦(国名不详)马罗力著,吴鹏飞译:《饥荒的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
    ⑧[巴西]约绪·卡斯特罗:《饥饿地理》,三联书店1959年译本。
    ①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②杨琪:《民国时期的减灾研究(1912-1937)》,齐鲁书社2007年版。
    ③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间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④刘玉梅:《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中的国际救助》,《中国减灾》2010年第1期。
    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8页。
    ①王金绂:《西北之人文与地文》,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第1、2页。
    ②王荣华:《抗战前的西北经济开发热潮》,张克非、王劲:《西北近代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水利委员会拟送“西北水利十年建设计划初稿”》,《民国档案》2000年第4期。1943年国民政府水利委员会的“西北水利计划”中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定为西北的范围。
    ②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绪言第1页。
    ③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绪言第3页。
    ④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5页。
    ①汤爱平等:《自然灾害的等级、概念》,《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第3期。
    ②何爱平:《灾害经济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王守荣:《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中国气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王守荣:《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中国气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②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①何爱平:《灾害经济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113页。
    ②陕西省编制委员会、陕西设省档案馆:《民国时期陕西行政机构沿革》,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③陕西省编制委员会、陕西设省档案馆:《民国时期陕西行政机构沿革》,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①汪公亮:《西北地理》,南京正中书局1940年版,第483-484页。
    ②陕西省编制委员会、陕西省档案馆:《民国时期陕西行政机构沿革》,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5页。
    ①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第367页。
    ②张华腾:《100年前中国大西北的珍贵史册—(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评介》,《博览群书》2009年第8期。
    ③张华腾:《100年前中国大西北的珍贵史册—<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评介》,《博览群书》2009年第8期。
    ④《陕甘总督兼巡抚衙门督理农工商矿统计表》,杨绳信:《清末陕甘概况》,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83页。
    ①《陕甘总督兼巡抚衙门经理各地电报局并学堂统计表》,杨绳信:《清末陕甘概况》,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85-86页。
    ②杨绳信:《清末陕甘概况》,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会员会:《新疆通志水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④魏光焘:《请疏浚陕省水利疏》,《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63。
    ①魏光焘:《请疏浚陕省水利疏》,《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63。
    ②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
    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会员会:《新疆通志.水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会员会:《新疆通志·农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会员会:《新疆通志·农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①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地理学报》1937年第4卷第1期。
    ②白眉:《甘肃省志》,民国11年,转引自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289~291页。
    ①汉中地方志编纂会员会:《汉中地区志》第二册,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5页。
    ②李文海等:《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2页。
    ③杨虎城修,宋伯鲁纂:《续修陕西省通志稿》,1934年,卷127。
    ④杨虎城修,宋伯鲁纂:《续修陕西省通志稿》,1934年,卷14。
    ①《申报》1877年10月3日,转引自李文海:《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②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地震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182页。
    ③曹占泉:《陕西省志·人口志》,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④杨虎城修,宋伯鲁纂:《续修陕西通志稿》卷35。
    ⑤樊增祥:《樊山公犊》卷1。
    ⑥孙志亮等主编:《陕西近代史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页。
    ⑦杨虎城修,宋伯鲁纂:《续修陕西通志稿》卷196。
    ①孙志亮等主编:《陕西近代史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2页。
    ②《甘肃布政司造甘肃各属水地、山坡种植罂粟地亩应征税银数目清册》,,转引自季尚芳:《民国时期甘肃毒晶危害与禁毒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③据东方杂志调查,三年鸦片产量,四川居第一位,贵州第二位,陕西居第三位,山西、云南、江苏分别居第四、第五、第六位,甘肃则居第七位。见《东方杂志调查》1908年11月25日第11期,第2-3页。
    ④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081页。
    ⑤《民国时期昌吉的禁烟(鸦片)活动》,《昌吉日报》2008年11月9日。
    ①《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①《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②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③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根据《西北地震灾害志》中相关资料整理。
    ②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③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相关资料整理。
    ①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陕西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赵世英:《甘肃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专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杨新才等:《宁夏水旱自然灾害史料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青海省水利志编委办公室:《青海省水旱灾害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相关记载整理。说明:青海、宁夏1929年1月先后建省,之前属于甘肃省,故在统计时,1929年前,两省灾害也一并列入甘肃省,1929年起各省分列。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7页。
    ②《大公报》1920年12月8日。
    ③《赈务通告》,1920年年12年5日第5期,《报告》第38~44页。
    ④《赈务通告》,1920年12年5日第4期,《公犊》第12页。
    ⑤李文海等:《近代灾荒纪年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5页。
    ①陕西省赈务会:《赈务汇刊》,转引自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第58~59页。
    ②《民国日报》1929年1月31日。
    ③《朱庆澜勘查陕灾近况》,《申报》1930年6月17日。
    ④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第59页。
    ⑤《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⑥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1页
    ⑦《大公报》1929年4月28日。
    ⑧《大公报》1929年4月28日。
    ⑨刘星等:《新疆灾荒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陕西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赵世英:《甘肃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专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杨新才等:《宁夏水旱自然灾害史料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青海省水利志编委办公室:《青海省水旱灾害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相关记载整理。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①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第125页。
    ②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自然地理志》之《重大灾害纪实》,气象出版社2001年。
    ③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1~384页。
    ④《青海自然灾害》编辑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⑤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7页。
    ①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陕西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赵世英:《甘肃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专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杨新才等:《宁夏水早自然灾害史料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青海省地方志编委办公室:《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相关记载整理。
    ①刘星等:《新疆灾荒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①刘星等:《新疆灾荒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②本表格主要根据下列资料综合而成。《陕西自然灾害史料》、《陕西省志.气象志》、《西北灾荒史》、及陕西省赈务会:《陕灾周报》、《甘肃历史自然灾害录》《青海自然灾害》、《新疆灾荒史》相关记载统计。同时,西北各省数据还参照了《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各省灾情情况、《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之附录、《近代中国十大灾荒》之附录史料。
    ①《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2002年版,第170页。
    ②刘星等:《新疆灾荒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③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第232页。
    ④刘星等:《新疆灾荒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⑤《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①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农牧志》,附录4《于右任论民国18年(1929)陕西灾情》。
    ②徐宗士:《中国灾荒问题之考察》,《新生命月刊》合订本3卷(上册)第5号,第1页。
    ①根据《民国赈灾史料续编》之《海原地震非极震区受害情况统计》统计资料。
    ①《陇钟》1932年第6期,第15页。
    ①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189页。
    ②古籍影印室::《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187页。
    ①陕西省赈务会:《陕灾周报》1931年第6期;1931年5月《时事月报》第4卷第5期;1931年7月《时事月报》第5卷第1期有关资料整理。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根据《西北灾害志》逐年统计。
    ①《各种灾害比例图》:《陕赈特刊》1933年,附录。
    ②《各种灾害比例图》:《陕赈特刊》1933年,附录。
    ①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75页。
    ②《西北赈灾》,《太平杂志》1929年10月第1期,第76页。
    ①《公犊》,《赈务通告》1933年第9期,第23页。
    ②李文海等:《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③《报告》,《赈务通告》民国12年25日第8期,第2~21页。
    ④《申报》1931年8月31日。
    ⑤陕西省气象局:《陕西自然灾害》,1976年编印,第130页。
    ①《民国日报》1931年8月2日。
    ②陕西省气象局:《陕西自然灾害》,1976年编印,第133页。
    ③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编:《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1933年编印。
    ④根据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63页数据整理。
    ①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63页。
    ①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0页。
    ②门可佩、高建国:《重大灾害链及防御》,《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第1期。
    ③仇立慧:《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地震灾害及其对城市影响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④吴瑾冰:《陕甘宁大震与大旱灾灾害链的讨论》,《灾害学》2000年第2期。
    ⑤《东方杂志》,地十七卷第十九号,地115页,转引自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①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②赵春明等:《20世纪中国水旱灾害警示录》,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年版,第90-91页。
    ③《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①李文海等:《近代中国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此处与国民政府振灾委员会1929年报告(《民国赈灾史料初编第四册,第314页》)陕西灾民为6481237的数字不符,二者相差较大,从1928年、1929年数字对比,以及灾况史料分析,振务委员会报告数字似更为可信。
    ②华北救灾协会:《救灾周刊》第18期,1921年。
    ③国民政府赈务处:《各省灾情概况》,1929年编印,第5页统计1928年陕西灾民为620万人;另据振务委员会1932年编《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之《附四年来各省灾情概况表》中统计1928年陕西灾民为53552640人,二者相差较大,但是可以看出1928年灾民应该在530万以上。
    ④国民政府赈务处:《各省灾情概况》,1929年编印,第3、6页
    ⑤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另据振务委员会1932年编《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之《附四年来各省灾情概况表》中,1929年陕西灾民为5302086人。1929年陕西灾情比1928年严重得多,故700万较为可信。
    ⑥《申报》1929年6月26日。全国救灾委员会的统计是陕西灾民6481237人,甘肃6440842人;振务委员会1932年编《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之《附四年来各省灾情概况表》中,1930年陕西灾民为5584526人,二者统计出入较大,但是可以看出灾民人数的确不在少数。
    ⑦《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省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⑧《申报年鉴》1933年P,第70页。该数据与1931年陕西省赈务会报告的数字相差较大,该省所报数字为346万。根据前两年的数据来看,《申报》所载数据应该可信一些。
    ⑨振务委员会编:《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之《附四年来各省灾情概况表》,1932年编印。
    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57,案卷号421,《1931年各省灾情概述》。
    11《时事月报》第5卷第1期,1931年7月。
    12《陕赈特刊》1933年第2、3期。
    13方荣、张蕊兰:《甘肃人口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3页。
    14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附录。
    15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91页。
    16青海省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64~165页资料整理。
    ①《陕西省赈济报告》,陕西省档案馆藏件,全宗号64,目录号2,案卷号197。
    ②《大公报》1935年7月7日和8月27日。
    ③《大公报》1936年4月23日。
    ④方荣、张蕊兰:《甘肃人口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3页。
    ⑤谷正纲:《本省办理救济旱灾的经过》,1946年10月22日。
    ⑥《解放日报》1946年9月11日。
    ⑦《甘肃省统计年鉴》表163,1948年。
    ⑧《汉中区灾情报告》,陕西省档案馆藏,全宗号64,目录号2,案卷号15。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9页。
    ①《西北》1929年第7期,第13~14页。
    ②国民政府主计处:《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5年编印,第483页有关数据整理。
    ③《国闻周报》,第7卷第19期,第18页。
    ④《申报》1931年2月9日。
    ①张铭洽:《长安史话》(宋元明清.民国)下册,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355页;郭琦、史念海、张岂之《陕西通史.民国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6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转送之农业、畜牧业和社会经济考察报告》,《民国档案》,2001年第3期。
    ③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水利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④郭琦、史念海、张岂之主编:《陕西通史·民国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66页。
    ⑤耀县志编纂委员会:《耀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⑥曹占泉:《陕西省志·人口志》,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第91、93页。
    ①冯和法:《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777页。
    ②行政院陕西复兴委员会:《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2页。
    ③行政院陕西复兴委员会:《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2-43页。
    ④《中国灾荒问题》,《申报》民国19年2月10日。
    ⑤《民国十八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表》,转引自方荣等:《甘肃人口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5页。
    ⑥方荣、张蕊兰:《甘肃人口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页。
    ⑦宋仲福,邓慧君:《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①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91-192页。
    ②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20页。
    ③行政院陕西复兴委员会:《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2-43页。
    ④行政院陕西复兴委员会:《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页。文中表1和表2与文字叙述不符,本文进行了甄别。
    ①冯和法:《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774~777页。
    ②甘肃赈灾救济会:《甘肃灾情调查表》对于23个县的统计汇总为220340人,而甘肃地震救济会编《甘肃震灾救济会亏概览》(甘肃省图书馆藏)序言中载“甘肃地震,全毙人口三十万以上”。李文海在《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中认为加上陕西等地人口的死亡,死亡人口在30万以上。认同了后者说法。笔者在查阅资料中发现表中统计23个县只是震区周围的地区,有许多死亡人数因为种种原因漏计,因此认同30万的说法。
    ③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编:《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1922年,第22页。
    ①《国闻周报》第7卷19期,第8页。
    ②《申报》1931年2月9日。
    ③《中央日报》1931年1月28日。《申报》和《中央日报》之间数据略有差异,二者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不同,故并不矛盾。
    ④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98-199页。
    ①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206页。
    ②《西北灾情视察团对于陕灾之报告》,1930年编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第21页。
    ③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93~195、196~197页数据整理。
    ①《红色中华》1933年9月30日第114期。
    ②《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9、30,转引自方荣等:《甘肃人口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2页。
    ③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11册,中国国国家图书馆2009年版,第93-94页。
    ④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203页。
    ①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203页相关数据。
    ②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205页。
    ①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96页。
    ②安汉:《西北垦殖论》,南京国华印书馆1933年版,第150页。
    ③文芳主编:《天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千斗指千阳本地百姓使用的斗,每千斗合50斤。
    ④《申报》1930年2月1日。
    ⑤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212页。
    ⑥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榆林市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页。
    ①《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1936年编印,第二章(B),第37~38页。
    ②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96页。
    ③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附表。
    ④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51页。
    ①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51页。
    ②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66页。
    ③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79页。
    ④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⑤赵文林等:《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1页。
    ⑥《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二。
    ⑦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引言第2-3页。
    ①夏明方:《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9页。
    ②《陕灾周报》1930年第1期,第34页。
    ③《农情报告》1936年4卷7期,第179页。
    ④《农民离村原因表》,马宇平、黄裕冲:《中国昨天与今天——1840-1987国情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14页。
    ⑤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144页。
    ⑥张水良:《中国灾荒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①马寅初:《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建设》,吴颂皋、萨孟武等:《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96页。
    ②《大公报》1936年4月14日。
    ③《农情报告》1936年7月4卷7期,第193、175页。
    ④陕西省农牧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农牧史资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⑤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根据附录表格中数据整理。
    ①昌吉回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吉回族自治州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9页。
    ③秦含章:《中国西北灾荒问题》,《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年第4期,第30页。
    ①陕西省赈务会:《陕赈特刊》1933年第2期。
    ②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农牧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③《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榆林市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43页。
    ④浩平:《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研究》,民众运动月刊社1933年版,序言。
    ⑤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⑥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第2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页。
    ①席会芬、郭彦森、郭学德等著:《百年大灾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②《救灾周刊》1921年18期。
    ③《村治》1929年第1卷第9期,第1页。
    ④石荀:《陕西灾后的土地问题和农村新恐慌的展开》,《新创造》1932年7月第2卷1、2期,第228-229页。
    ⑤陈翰笙:《破产中的汉中贫农》,《东方杂志》1933年1月30卷1号,第72页。
    ⑥郭学德等:《百年大灾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①马罗立著,吴鹏飞译:《饥荒的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引言。
    ②桑丹桂修,陈国栋纂:《隆德县志》1935年,《中国方志丛书》第555号,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461页。
    ③文芳:《天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④席会芬、郭彦森、郭学德等著:《百年大灾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⑤《申报》1929年6月26日。
    ⑥文芳主编:《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299页。
    ⑦文芳:《天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①《大公报》1933年3月16日。
    ②《申报》1929年8月17日。
    ③诺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④《陕西武功之人市买卖》,《申报》1930年2月13日。
    ①《泰东日报》(大连)1930年5月24日。
    ②文芳:《黑色记忆之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300页。
    ③朱世珩:《从中国人口说到陕西灾后人口》,《新陕西月刊》1931年第卷第2期。
    ④《红旗》1933年6月30日第60期。
    ⑤天津《大公报》1931年2月23日。
    ⑥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97、198页。
    ⑦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农牧志》,附录四:《于右任论民国18年(1929)陕西灾情》。
    ⑧文芳:《黑色记忆之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0页。
    ①潘穆乃、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166页。
    ②秦含章:《中国西北灾荒问题》,《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年第4期,第29页。
    ③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80页。
    ④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209页。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722页。
    ②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83页。
    ③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④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86页。
    ①《中国实业》1935年10月第1卷第10期,第1875页。
    ②文芳:《黑色记忆之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①《报告》,陕西省赈务会:《陕赈特刊》1933年,第1~19页。
    ②宗鸣安:《陕西近代歌谣辑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③《公牍》,《赈务通告》民国10年(1921)2月5日第8期,第39~40页。
    ④《甘肃省政府报告》1928年第40期,第40页。
    ⑤《甘肃省政府报告》1928年第40期,第40页。
    ⑥许涤新:《灾荒打击下的中国农民》,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469页。
    ①陈万里:《西行日记》,朴社出版1926年版,第94页,
    ②文芳:《黑色记忆之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③文芳:《黑色记忆之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④宋万富:《宁强县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⑤延安地区文化文物局:《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陕西卷延安地区分册),1987年编印,第138、139页。
    ⑥宗鸣安:《陕西近代歌谣辑注》,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①潘乃穆、潘乃和:《潘光旦文集》,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报社2000年版,第208-209页。
    ②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附录。
    ①钱钢、耿庆国主编:《20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②庞齐:《于右任诗歌萃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210页。
    ①陈志定:《根本救济西北旱荒之商榷》,《村治》第1卷第9期,第1页。
    ②《报告》,陕西省赈务处:《陕赈特刊》1933年2、3期合刊,第19页。
    ①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民国政府对农作物收成有明确的标准,特大丰收为10成,大丰收为9成,丰收为8成,平年为7成,歉收为6成,偏灾为5成,轻灾为4成,重灾为3成,更严重的为2成、1成等。
    ①《农情报告》1939年第4卷第1期,第2页;第9期第224页;第12期324页。
    ②《新疆通志.农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农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①《新青海》第3卷第12期,第60~61页。
    ②《新青海》第3卷第12期,第60-61页。
    ①《陕西省赈济会配拨本省关中各县三是年度遭受风霜冰雹灾害赈数一览表》,《陕西民政月刊》1941年9月。
    ①转引自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页。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社会学大纲》,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446、447页。
    ①《新陇》1930年第3卷第2期,第68、69页。
    ②汪公亮:《西北地理》,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332~334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甘肃省文史资料》第2辑,1963年编印,第172页。
    ④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4页。
    ①冯和法:《中国农业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779页;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文海出版社1933年版,第64页。
    ②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4页。
    ③冯和法:《中国农业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778页。
    ④《中央日报》1933年6月30日。
    ⑤1934年数据来自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1941年编印,第48页。书中单位为公亩。1937年数据来自全国土地委员会1937年1月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民国时期计量单位比较混乱,根据1929年11月16日内政部公布的《修正土地测量应用尺度章程》,1公亩=0.15市亩。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农林》第530页。
    ②李鄂荣、姚清林:《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③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④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新民主出版社1949年版,第17页。
    ⑤《新陕西月刊》1931年第1卷第1号,第11页。
    ⑥钱俊瑞:《中国现阶段的土地问题》,《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页。
    ⑦石笱:《陕西灾后的土地问题和农民新恐慌的展开》,《新创造》1932年第2卷第1、2期,转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第774-777页。
    ①冯和法:《中国农业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778页。
    ②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③刘行骥:《中国耕牛问题》,《中国实业》1935年12月第1卷第12期,第2182页。
    ①甘肃筹赈会:《甘肃地震灾情调查表》,1920年编印,第1-86页表格汇总。
    ②《农情报告》,1934年编印。
    ③冯和法:《中国农业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805页。
    ④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农牧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⑤钱俊瑞:《中国现阶段的土地问题》,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①《关中四十余县耕牛数量的调查》,《农村经济》1935年4月第2卷第6期,第99~100页。
    ②冯和法:《中国农业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805页。
    ③《大公报》1931年1月12日。
    ④陈翰笙:《崩溃中的关中的小农经济》,《申报月刊》1932年12月。
    ⑤陕西《中山日报》1930年10月23日。
    ①何廷杰:《陕西农村之破产及区史》,《中国经济》1933年8月第1卷4、5期合刊,第26页。
    ②蒋杰、乔启明:《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60、62页。
    ①蒋杰、乔启明:《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66页.
    ②《海关报告册历年米谷今年口总表》,《新青海》1935年第3卷第5册,第46~47页。
    ③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中国展望出版社985年版,第26页。
    ④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21页。
    ①文芳:《天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千斗:指当地老百姓使用的斗,每斗为50斤。
    ②李德民、周世春:《论陕西近代旱灾的影响及成因》,《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
    ③《西北灾区调查报告》,《申报》1930年2月1日。小麦每斗相当于230斤。
    ④潘守正:《民国时期天水县的物价变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水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水文史资料》第7辑,1963年甘肃震灾救济会:《甘肃地震灾情调查表》,1921年编印,第132页。一市斗折合粮食为30~35斤。
    ①《民国日报》1929年10月25日。
    ②浪波:《西北灾情的实况及其救济的方策》,《西北》1930年11月第11期。
    ③《新陕西》1931年8月1卷5号,第88页。
    ④《西北视察团对于陕灾之报告》,《陕西赈务汇刊》1930年4月第1期,第3页。
    ⑤《新陕西》1931年8月1卷5号,第88页。
    ①《农清报告》,1934年4月7卷第4期,第40页。1931年指数为100。
    ①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3-14页。旱灾期间指1928-1931年。
    ①石笱:《陕西灾后的土地问题和农村新恐慌的展开》,《新创造》1932年7月22日。
    ②蒋杰:《关中农村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年版,第13页。
    ③陈翰笙:《崩溃中的关中的小农经济》,《申报月刊》1932年10月1卷6号。
    ④天津《大公报》1930年8月4日。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784页。
    ②陈翰笙:《崩溃中的关中的小农经济》,《申报月刊》1932年12月1卷6号,第13页。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786页。
    ④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①钱志超:《陕西农村的破产现状》,《天津益世报》1936年9月19日。
    ②许涤新:《灾荒打击下的中国小农》,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468页。
    ①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95页。
    ②《农情报告》1937年12月5卷12期,第330页。
    ③陈翰笙:《崩溃中的关中的小农经济》,《申报月刊》1932年12月1卷6号,第16页。
    ①《开发西北应先救济陕西请确定设施方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②温艳:《再论灾荒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①Lewis Muiture of Citis, New York, Hactourt, Brace and Co,1938.
    ②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273页。城镇指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小城市指5-20万人口的城市;中等城市指20~50万人口的城市:大城市指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
    ③沈汝生《中国都市之分布》,《地理学报》1937年第4卷第1期。
    ④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63页。沿海区域为每1.8万平方公里一个城市,沿江区域为1.99万平方公里一个城市。
    ⑤刘国安著:《陕西交通挈要》,中华书局,民国17年版;陈言著:《陕甘调查记》,民国20年,陕西省图书馆近代文献室藏:顾执中:《西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有关内容整理。
    ①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288页。
    ①甘肃震灾救济会:《甘肃地震灾情调查表》,1921年编印,第1-80页。
    ②陕西省图书馆藏:《赈务通告》,1921年2月5日第8期,《公牍》第39-40页。
    ③甘肃震灾救济会:《甘肃地震灾情调查表》,1921年编印,第1-80页。
    ④宁强县志编纂委员会:《宁强县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⑤《市政处工务局关于查勘东南城墙被水冲塌情形给该处的呈文》,西安市档案馆:《西安城墙档案史料选辑》,2008年印行,第66页。
    ①汉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中市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②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洋县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③《陕西经济十年(1931-1941)》第32页;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第334页:陕西省会公安局:《公安月刊》,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会警察局户口统计报告表》等有关数据整理。
    ①西安从1928年到1930年底增长12172人,榆林1928年到1930年底增长了10929人。但是这两个地区增长人口远远低于其他地区人口减少的数量。
    ②静芝:《彻底救灾,救灾最后之目的在于使无灾发生》,《陕灾周报》1931年第2期,第3页。
    ①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99页。
    ②张庆军:《民国时期都市人口结构分析》,《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
    ①文芳:《黑色记忆之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②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02页。
    ①《历年各省商店营业状况占平常年之百分比》,《农情报告》1933年7月第5卷第7期,第228页。
    ②《历年各省商店营业状况占平常年之百分比》,《农情报告》1933年7月第5卷第7期,第228页。
    ③《历年各省商店营业状况占平常年之百分比》,《农情报告》1933年7月第5卷第7期,第228页。
    ④《历年各省商店营业状况占平常年之百分比》,《农情报告》1933年7月第5卷第7期,第228页。
    ⑤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十年来之陕西经济(1931-1941)》,1942年编印,第186页。
    ⑥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十年来之陕西经济(1931-1941)》,1942年编印,第199页。
    ①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十年来之陕西经济(1931~1941)》,1942年编印,第186页。
    ②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十年来之陕西经济(1931~1941)》,1942年编印,第199页。
    ③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十年来之陕西经济(1931~1941)》,1942年编印,第199页。
    ④湟源县志编纂委员会: 《湟源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
    ⑤廖霭庭:《解放前西宁一带商业和金融业概况》,青海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青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⑥顾执中:《西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⑦马安君:《民国时期青海城镇市场述论》,《西藏研究》2008年第3期。
    ⑧魏晔:《民国时期青海湟源县贸易变化及原因分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出版社1935年版,第774页。
    ②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7页。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出版社1935年版,第771、724页。
    ②杨重骑:《兰州经济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贞。
    ①《榆林市场》,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商业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王圣学,刘科伟:《陕西城市发展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③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
    ④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页。
    ①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年版,第446页。
    ②陕西省档案馆存:《西京筹备委员会及市政建设委员会二十九年工作实施报告》,时间不详。
    ③郭敬仪:《旧社会西安东关商业掠影》,《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文史资料委员会,第168页。
    ①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449页。
    ②西安市档案馆:《西安市政统计报告》(1947~1948),1997年年编印,第67页。
    ①《省府拯救灾荒中被骗妇女》,《陕灾周报》1931年第8期。
    ②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③杨正卿:《旧社会兰州的妓院》,《甘肃文史资料》第1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文史资料委员会,1982年,第164页。
    ④《1947-1948年省会盗窃案件统计》,陕西省档案馆藏,全宗号2,目录号2,案卷号117。
    ①由于陕甘宁边区的灾荒研究成果颇丰,故本文再涉及,本文所指各级政府主要指国民政府控制区域的政府。
    ②朱汉国:《民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04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多用“振”字代替“赈”字,有振兴、振奋民心之意。
    ③文芳主编:《天灾人祸》,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④陕西省赈务会:《陕西赈务汇刊》1930年,附录第97页。
    ⑤《陕西省赈务会函》,陕西省档案馆藏件,全宗号64,目录号1,案卷号3。
    ⑥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赈济史料摘抄》,1959年编印,第9页。
    ⑦杨琪:《民国时期的减灾研究(1912-1937)》,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86页。
    ⑧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
    ①《陕西省勘报灾歉条例细则》,陕西省档案馆藏,全宗号64,目录号2,案卷号722。第一、二、三行政区指陕北各县,第四、五、六、行政区指陕南各县,第七、八、九、十行政区指关中各县。
    ②《陕西省勘报灾歉条例细则》,陕西省档案馆藏,全宗号64,目录号2,案卷号722。
    ③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1894-1949)》,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9页。
    ④张铭洽:《长安史话》(宋元明清·民国卷)下册,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①振务委员会:《赈务法规一览》,第17页,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②振务委员会:《赈务法规一览》,第17页,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③振务委员会:《赈务法规一览》,第17页,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④振务委员会:《赈务法规一览》,第17页,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①《国民政府赈款委员会经手发放振款分配表》,振务委员会编:《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1932年编印,第6页。
    ②《赈灾委员会关于1929年赈灾公债1000万元分配情形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页。
    ③《国民政府赈款委员会经手发放振款分配表》,振务委员会编:《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1932年编印,第8页。
    ④国民政府振灾委员会:《振灾委员会报告》1929年,《工作述略》第13-15页。
    ⑤《国民政府赈款委员会经手发放振款分配表》,振务委员会编:《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1932年编印,第9-10页。
    ⑥《国民政府赈款委员会经手发放振款分配表》,振务委员会编:《救灾经过及防灾计划》,1932年编印,第7页。
    ①刘尔忻:《辛壬振灾记》,甘肃省图书馆藏。
    ②杨思等纂:《甘肃通志·民政志》第5卷,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第17、34、66页。
    ③甘肃政救灾联合会:《辛酉联合会来往往稿》,1921年编印,藏于甘肃省图书馆。
    ④《甘肃省赈务会民国19年收到各善后捐款姓名一览表》,甘肃省赈务会:《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第17~28页。
    ①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募捐启事》,《申报》1929年4月7日。
    ②振灾委员会:《一年来之工作述略》,1930年编印,第7页。
    ③《赈款委员会办事细则》,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
    ④《赈款委员会办事细则》,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
    ⑤《陕西省救灾委员会施赈规则》,陕西省赈务处:《陕西乙丑急赈录》,1930年编印,第15页。
    ①《民国19年分配新疆特别赈款各县分配表》,《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刊,第28-30页。
    ②《甘肃省赈务会19年分配各县籽种一览表》,《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刊,第37-38页。
    ③《甘肃省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第9页。
    ①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赈济史料摘抄》1959年编印,第13页。
    ②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赈济史料摘抄》,1959年编印,第15页。
    ③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赈济史料摘抄》,1959年编印,第7页。
    ④《青海省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182、399页。
    ⑤《陕西省赈务会收支统计表(民国19年11月~22年6月)》,《陕赈特刊》1933年第2、3期合刊。
    ⑥《财政部拨款救济陕灾》,《时事月报》1935年4月21日。
    ①《陕西省振济会配拨关中各县度遭受风霜水雹灾害赈款一览表》,《陕西民政月刊》1931年9月第8期。
    ②陕西省社会处:《抗战期中之陕西社会行政》,1946年编印,第56页。
    ③古籍影印室:《民国赈济灾史料初编》第4册,200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25页。
    ①《灾情与灾赈》,《陕西赈务汇刊》1930年4月第1期,第1-11页。
    ②《陕西赈务会赈粮收支一览表》,《陕西赈务汇刊》1933年9月第3期。据表中说明,小米每斗折算250斤,面粉每袋约38斤,大米每包160斤。
    ①《陕西之灾情与赈务》,《新陕西月刊》1933年第1期,第10页。
    ②《工作述略》,全国救灾委员会:《救灾委员会报告》,1930年,第3页。
    ③黎小苏:《青海之经济状况》,《新亚细亚》1933年第8卷第1期,第45-47页。
    ④李方陈:《西北资源状况》,《西北论衡》1940年第8卷第22期。
    ⑤每石大约600斤。
    ⑥翟松天:《青海近代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①翟松天:《青海近代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②钱刚、耿庆国:《20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③面粉每袋大约37斤,大米每包约140斤,红粮每包约160斤,小米、玉米每包约130斤。
    ①《青海省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②《陕西省救灾委员会施赈规则》,陕西省赈务处:《陕西乙丑急赈录》,1930年编印,第19页。1斗约为12.5斤。
    ①西安市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西安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②《陕西省赈务会收支统计表》,《陕赈特刊》1933年第2、3期合刊。
    ③《陕赈特刊》1931年11月第2期。
    ④《陕赈特刊》1931年11月第2期。
    ⑤《大公报》1933年4月19日。
    ①马宗晋、郑功成:《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7页。
    ②《救灾周刊》1921年1月16日第12期,第19页。
    ③振灾委员会:《一年来振务之设施》,1929年,第13页。
    ④《陕西赈务会工赈计划书》,《陕西赈务汇刊》1929年第1期,《专载》第56~62页。
    ⑤钱刚、耿庆国:《20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⑥西安市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西安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①《甘肃省工赈计划书》,《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专载》第43页。
    ①《甘肃省工赈计划书》,《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专载》第43-52页。
    ②魏永理:《中国近代西北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③《陕西赈务汇刊》1929年,《公牍》第199页。
    ④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史学月刊》1997年第21期。
    ①《陕西省工赈情况》,陕西省档案馆藏件,全宗号9,门录号2,卷宗号742。
    ②《杨主席请塔德总工程师迅办引泾工程电》,《陕灾周报》1931年第6期。
    ③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民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0页。
    ④《甘肃省政府训令》,《甘肃省政府公报》1929年第82期,第12页。
    ⑤陕西省赈务会:《陕灾特刊》1933年第2、3期合刊。
    ⑥林鹏侠:《西行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⑦《邵力子请中央速设立西北工赈委员会办法并请宋子文担当其事电》,中国第二档案馆:《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①《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①《甘肃省皋兰、靖远、两当、礼县、山丹呈责夏秋禾收成和受灾的情形的训令、指令等》,甘肃省档案馆,全宗号15,目录号5,案卷号219。
    ②张朝云:《用养结合:先秦时期人类需求与生态资源的平衡统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③孙中山:《孙中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页。
    ④秦孝仪:《革命文献》第103辑,《抗战建国史料》,第336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15~617页。
    ②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
    ③《陕西省奖励造林及保护暂行办法》,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32页。
    ④《陕西省奖励造林及保护暂行办法》,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33~235页。
    ⑤《陕西省奖励造林及保护暂行办法》,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35-236页。
    ⑥《宁夏省农林设施计划》,《中国建设》第6卷第5期,转引自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91-294页。
    ⑦《宁夏省黄河沿岸保安造林实施计划》,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99-301页。
    ①《甘肃省造林十年计划》,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76-279页。
    ②《甘肃省沿黄造林计划》,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80-282页。
    ③《二十年来青海的造林工作》,《西北通讯》1948年第2卷第9期。
    ④青海省政府:《青海省之经济建设》,1937年编印。
    ⑤翟松天:《青海近代经济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⑥翟松天:《青海近代经济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①青海省六大中心工作研究委员会编:《青海省政府六大中心工作》,1939年4月编印。
    ②《新民晚报》1938年10月2日。
    ③《青海省属各县植树地址面积株数一览表》,青海省政府:《青海省之经济建设》,1937年编印。
    ④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7~428页。
    ⑤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视察报告》1963年编印。
    ⑥《青海政情》1948年8月20日第282期,第3页。
    ①胡严平:《民国时期的宁夏省(1920~1949)》,台湾学生书店1988年版,第51页。
    ②陈育才:《宁夏通史.民国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14页。
    ③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564页图表,原文关于中宁县原为植树21325株,成活23250株,成活数比原来植树多,疑填表时二者填写反了,故进行调整。另外原文合计数字有误,本文进行了订正。
    ④胡严平:《民国时期的宁夏省(1920~1949)》,台湾学生书店1988年版,第51-52页。
    ①甘肃省档案馆:《晚清以来甘肃印象》,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37页。
    ②《邵主席五月三十日在省政府纪念周演讲》,《甘肃省政府公报》1932年第4、5期,第73-75页。
    ③《甘肃省政府训令》,《甘肃省政府公报》1927年第12期,第16~18页。
    ④甘肃省档案馆:《晚清以来甘肃印象》,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页。
    ⑤甘肃省档案馆:《晚清以来甘肃印象》,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339页。
    ⑥甘肃省档案馆:《晚清以来甘肃印象》,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①数字根据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542页《甘肃各县苗圃业务概况表》中数字累计。
    ②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44-547页。
    ③《共护森林碑》,李启良、李厚之等:《安康碑版钩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266页。
    ④《禁砍耳朳碑》,李启良、李厚之等:《安康碑版钩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⑤《汉南水利管理局民事及各项》,汉中市档案馆藏件,全宗号36,案卷号349。
    ⑥汉中地方志办公室:《城固五门堰》,2000年编印,第124页。
    ①《冯总司令五中口号碑》,李启良、李厚之等:《安康碑版钩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83页。
    ②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9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编印,第508页。
    ③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④陕西省建设厅《陕西建设概况》,1935年编印,第14~17页。
    ⑤《陕西各林场造林工作表》,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500页。
    ⑥国民政府主计处:《中华民国统计年鉴》,1948年编印,表51。
    ⑦国民政府主计处:《中华民国统计年鉴》,1948年编印,表51。
    ①秦孝仪:《革命文献》第103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抗战建国史料》,第336页。
    ②《由中央和地方建设机关合资开发黄洮河泾渭汾洛颍河水利以救济西北民食案》,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 2003年编印,第85页。
    ①《建设西北为本党今后重要问题》,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48页。
    ②《中央关于西北开发之计划》,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51-52页。
    ③《西北水力计划》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376~381页。
    ④《请拨款兴修甘肃省杂大两渠以利灌溉案》,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107页。
    ⑤翟松天:《青海经济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⑥汉中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汉中地区志(第一册)》,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8页。
    ①《宁夏兴办水利计划方案》,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301-303页。
    ②《陕西水利通则》,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39-240页。
    ③《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41-243页。
    ④《甘肃水力计划意见书》,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283页。
    ⑤《杨主席的救荒政策》,陕西省赈务会:《陕灾特刊》1931年第8期。
    ⑥《引渭合同全文》,《中行月刊》1934年第9卷第6期,第52页。
    ⑦汉中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汉中地区志(第一册)》,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6~478页。
    ①《五门堰重修二洞创修西河截堤记》,现存于城固县五门堰的(水利纪念馆)内碑文。
    ②张波:《西北农牧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28页。
    ③《陕西省已成各渠灌溉面积及农产收益》,陕甘宁边区秘书处:《西北统计资料汇编》,1949年编印,第30页。
    ④《甘肃农贷》,《大公报》1934年6月13日。
    ⑤《甘肃皋兰等三十二县已成水渠调查表》,甘肃省建设厅,1934年12月17日公布。
    ⑥王树基:《甘肃之水利建设》,甘肃省银行1945年编印,第37-38页。
    ①陆仰渊、方庆秋:《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
    ②甘肃省省政府主计处:《三十七年度甘肃省统计年鉴》,1948年编印,表116、119。
    ③《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页。
    ④魏永理:《中国近代西北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5页。
    ⑤《宁夏水利概况》,宁夏省政府:《宁夏资源志》,1946年编印。
    ⑥新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水利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138页。
    ⑦张之毅:《新疆之经济》,中华书局1945年版,第17页。
    ①郭琦、史念海、张岂之:《陕西通史·民国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页。
    ②《内政部汇编各省市第一次仓储积谷报告表》,甘肃省档案馆藏,全宗号15,日录号5,案卷号19。
    ①翟松天:《青海近代史(近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每仓石合160斤。
    ②《青海省二十年分积谷数》,甘肃省档案馆藏件,全宗号15,目录号5,案卷号19。
    ③周振鹤:《青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54页。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民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162页。
    ②甘肃省丰黎总会:《甘肃省丰黎总会会仓务辑要》,兰州俊华印书馆1935年版,第1页。
    ③《创设丰黎社仓记》,刘尔忻:《辛壬振灾记》,1928年。
    ④甘肃省丰黎总会:《甘肃省丰黎总会会仓务辑要》,兰州俊华印书馆1935年版,附录图表。
    ⑤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457-460页。
    ⑥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339-340页。
    ⑦《赈济委员会拨款10万元救济陕北旱灾并派王固磐负责办理》、,陕西省档案馆藏件,全宗号9,目录号2,案卷号743。
    ⑧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粮食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①《甘肃气象测候所及雨量站一览表》,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532页。
    ②《甘肃气象测候所及雨量站一览表》,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532、533页。
    ③《甘肃省水文站一览表》,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533页。
    ①《办振团体及在事人员奖励条例》,振务委员会:《振务法规一览》,1933年编印,第12页。
    ②《办振团体及在事人员奖励条例》,振务委员会:《振务法规一览》,1933年编印,第12、13页。
    ①《振务委员会助振给奖章程》,振务委员会:《振务法规一览》,1933年编印,第13、14页。
    ②《监督慈善团体法》,《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19页。
    ③振务委员会:《办振团体及在事人员奖惩条例》,1931年10月27日,第15页。
    ④《办赈人员奖惩条例》,《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⑤《保护奖励商运米粮条例》,陕西省赈务会:《陕西赈务汇刊》1933年,《法规》第13页。
    ①《保护奖励商运米粮条例》,陕西省赈务会:《陕西赈务汇刊》1933年,《法规》第13、14页。
    ②《三省义赈会救济陕灾》,《中报》1933年3月3日。
    ③《上海中学赈济陕灾》,《申报》1931年6月12日。
    ①《西北灾筹赈演艺会》,《申报》1931年5月9日。
    ②《党晴梵鬻书助赈》,陕西省赈务会:《陕灾周报》1930年创刊号。
    ③《豫陕甘赈灾委员会征信录》,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13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④《上海筹募陕灾临时急赈会成立启事》,《申报》1931年3月10日。
    ⑤《上海筹募陕灾临时急赈会启事》,《中报》1931年3月4、6、7日。
    ⑥《慈善家》,《申报》1931年3月11、13日。
    ⑦《陕灾急赈会昨开委员会》,《申报》1931年3月15日。
    ①《陕灾急赈会茶会记》,《申报》1931年5月11日。
    ②《上海筹募陕灾临时急赈会启事》,《申报》1931年3月26日。
    ③《申报》1931年3月26日。
    ④《海筹募陕灾临时急赈会经手赈款第八次报告》,《申报》1931年4月16日。
    ⑤《上海筹募陕灾临时急赈会启事》,《申报》1931年5月1日。
    ⑥《海筹募陕灾情临时急赈会经手赈款第十次报告》,《中报》1931年5月30日。
    ⑦《申报》1931年9月21日。此处和1931年5月30日公布的有出入,5月30日公布的数据中因为有详细的名单和数量,应为可信,9月21日数字有误。
    ⑧《陕灾急赈会纪要》,《申报》1931年4月13日。
    ①《甘灾急赈会成立》,《申报》1931年3月15日。
    ②《各善团拨款三千元救济宁夏灾民》,《申报》1934年5月6日。
    ③席会芬、郭彦森、郭学德:《百年大灾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6页。
    ④钱钢、耿庆国:《20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⑤《华洋义赈会报告》,《大公报》1929年2月16日。
    ⑥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甘肃省图书馆1986年版,第233页。
    ①《矿冶》1927年1卷2期,第5页。
    ②《民国十八年灾情表》,《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1期。
    ③贺笑尘:《救新教会甘肃分会纪略》,《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文史资料研究会,1982年,第38页。
    ④《法言》,佛日:《近现代居士佛教》,1998年第5期。
    ⑤《陕灾周报》1931年第6期,《文教会曾钦轩等赴东募赈》。
    ⑥白银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银市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1页。
    ⑦永登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69页。
    ⑧《兰州百年大事记》,《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州文史资料委员会1986年,第96页。
    ⑨刘尔忻:《辛壬赈灾记(附创设丰黎社仓记)》,手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室藏。
    ①朱允明:《甘肃乡土志稿》,《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31卷,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第342页。
    ②甘肃省政府:《甘肃省之经济建设》,第七节《水利建设》之《甘肃临洮县已成水渠一览表》,1937年。
    ③文芳:《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④《灾赈记事》,《陕灾周报》1930年第1期。
    ⑤《于右任民国1月19日在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上的报告》,《中央党务月刊》1931年第30期。
    ⑥《于右任电汇赈款救济陕灾》,《申报》1933年5月17日。
    ①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西安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②《中国华洋义赈总会陕西分会十二年度报告》,洋义赈会:《民国2年度赈务报告书》,第67、68页。
    ③《1924年办赈用费表》,中国华洋义赈总会编:《救灾会刊》,1924年2月号。
    ④秦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秦安县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22页。
    ⑤华洋义赈会:《民国18年度赈务报告书》,1929年,甘肃省档案馆藏,第40页。
    ⑥华洋义赈会:《民国18年度赈务报告书》,1929年,甘肃省档案馆藏,第38、39页。
    ①《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陕西分会各粥场》,华洋义赈会:《民国18年度赈务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第40、41页。
    ②《华洋义赈会拨款救济安康区》,《陕灾周报》1931年第6期。
    ③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39号《华洋义赈团工赈成绩概要》第5辑,转引自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187页。
    ①华洋义赈会:《民国18年度赈务报告书》,1929年,甘肃省档案馆藏,第39页。
    ②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8页。
    ③《甘肃赈务主席十八年度工作报告》,华洋义赈会:《民国18年度赈务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第58页。
    ④《关于平凉段工程、彬县段工程、兰州段工程会计报告汇总》,华洋义赈会:《民国21赈务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76-78页。薪工指付给民工的工资。
    ①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从刊甲种39号《华洋义赈团工赈成绩概要》第5辑,转引自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7页。
    ②叶遇春:《泾惠渠志》,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邵力子1933年5月至1937年初担任陕西省主席。
    ③《甘肃华洋义赈会会计报告》,华洋义赈会:《民国12赈务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第49页。
    ④《民国十三年甘肃华洋义赈会会计报告》,华洋义赈会:《甘肃华洋义赈会会计报告》,甘肃省档案馆藏,第91页。
    ⑤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①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编:《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1922年编印,第195页。
    ②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编:《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1922年编印,第28页。
    ③《总会事务所二十年度赈款收支一览表》和《总会事务所二十年度赈款用途比例表》,华洋义赈会:《甘肃华洋义赈会民国二十年赈务报告》,甘肃省档案馆藏,第24、25页。
    ④华洋义赈会:《民国21赈务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第632、633页,附录。
    ⑤《甘肃华洋义赈会会计报告》,华洋义赈会:《民国12赈务报告书》,甘肃省档案馆藏,第49页。
    ①华洋义赈会:《民国21赈务报告书》,第632、633页,附录。
    ②《上海中国寄生会查赈须知》,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第1册,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③《济生会陕灾近闻》,《申报》1930年1月22日。
    ④《据济生会陕西赈务纪要》,《申报》1931年2月5日。
    ⑤《世界红刑字会四明分会章程》, 《正俗杂志》1937年第2卷第7期,第22页
    ⑥魏绍武:《兰州红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2年版,第29页。
    ①李宗禹:《红卐字会在汉中》,李铎:《汉中文史资料》第8辑,1990编印,第167页。
    ②《杨主席请国府及各院部会拨款振济陕灾电》, 《陕灾周报》1930年第1期,公犊。
    ③叶遇春:《泾惠渠志》,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④《救济院慈善团体调查表》,陕西省档案馆,全宗号9,目录号4,案卷号1011。
    ⑤《救济院慈善团体调查表》,陕西省档案馆,全宗号9,目录号4,案卷号1011。
    ①《甘肃各县政府赈灾机关与慈善团体调查表》,甘肃省档案馆,全宗号15,目录号15,案卷号163。
    ②《陕西汉中各县灾情—济生会所得报告》,《申报》1930年9月25日。
    ①《宁夏灾荒之严重》,《中报》1931年5月25日。
    ②《陕灾死亡中之惨状》,《申报》1930年3月2日。
    ③《救灾周刊》1920年12月12日第8期,第38页。
    ④《红会所得陕甘乞赈电》,《申报》1931年5月7日。
    ①《南国饭店助赈广告》,《申报》1930年9月2日。
    ②秦含章:《中国西北灾荒问题》,《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年第4期,第1-50页。
    ③敏平:《解决西北灾民问题的途径》,《陕灾周报》1933年第8期。
    ④鲁生:《救灾须先探其本》,《陕灾周报》1933年第8期。
    ①《新青海》第3卷第8期,第6页。
    ②鲁生:《救灾须先探其本》,《陕灾周报》1933年第8期。
    ③《1931年口号》,《陕灾周报》1931年第6期,封面。
    ①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①甘肃省筹赈处:《甘肃震灾筹款第一期征信录》,1922年,甘肃省档案馆藏。
    ①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分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②《世界红卐字会查赈须知》,华北救灾协会:《救灾周刊》1930年第2期。
    ③《赈灾物晶免税章程》,《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140页。
    ①《发给办赈护照办法》,《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801-802页。
    ②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1922年。转引自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9页。
    ③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十九年度赈务报告书》,1931年,甘肃省档案馆藏,第2、3页。
    ④《各机关请运振粮百分比表》,赈灾委员会:《工作述略》,1930年,第6页。
    ⑤《1931年2月份各处请运振晶负税免费一览表》,《赈务月刊》1931年3月第2卷第2号,第31-32页。
    ⑥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甘肃省档案馆藏,第9、10页。
    ⑦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80页。
    ①汉中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汉中地区志(第一册)》,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第478页。
    ②陕西省银行:《十年来的陕西经济》,1942年编印,第277页。
    ③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2003年编印,第300页。
    ①甘肃省赈务会:《甘肃赈务汇刊》1930年第1期,《公牍》第5页。
    ②《民国十七十八两年经收岁入赈账账晶细目列表》,甘肃省图书馆:《省组导河灾害急赈会第一次报告书》,
    ③甘肃省赈务会:《甘肃赈务汇刊》1931年第2期,《报告》第3页。
    ④甘肃省赈务会:《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第35-36页。
    ⑤甘肃省赈务会:《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文中数据系根据第17-28页《甘肃省赈务会民国19年收到各善
    ①《青海自然灾害》编纂委员会:《青海自然灾害》,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此外本文参考青海省图书馆摘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青海赈济资料》,1959年编印。
    ①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1944年,第196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民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页。
    ③《新青海》1937年5月5第4期,第5页。
    ④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十年来之陕西经济(1931~1941)》,1942年,第266页有关数据整理。
    ①《于右任等转杨虎城<开发西北应先救急陕西请确定设施方案)的提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109页。
    ②民国《甘肃通志稿》卷37《财赋》。
    ③秦孝仪:《革命文献》第100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2、3页。
    ④陈育才:《宁夏通史.近现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①民国《甘肃通志稿》卷37《财赋》。
    ②陈育才:《宁夏通史.近现代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①《附振会第二处签呈振委会委员长》,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赈济史料摘抄》,1959年编印。
    ①《世界红卐字会查赈须知》,忏龛:《赈灾辑要》,上海广益书局1939年版,第116页。
    ②《查赈十诫》,忏龛:《赈灾辑要》,上海广益书局1939年版,第163页。
    ①《上海中国寄生会查赈须知》,殷梦霞、李强选编:《民国时期赈灾史料续编》,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②《世界红卐字会查赈须知》,忏龛:《赈灾辑要》,上海广益书局1939年版,第116-118页。
    ③《振务委员会放振调查视察人员旅费规则》,1931年2月9日公布,《赈灾法规一览》,甘肃省档案馆藏,第22页。
    ④《赈款收支报告表》(民国二十一年一月直至十二月),《陕赈特刊》1933年第2、3期合刊。
    ①《赈款收支报告表》(民国二十二年一月直至六月),《陕赈特刊》1933年第2、3期合刊。
    ②《陕西省赈务会收支统计表》《陕赈特刊》1933年第2、3期合刊。
    ③《总会事务所二十年度赈款用途比例表》,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二十年度赈务报告》1933年编印,甘肃省档案馆藏,第24页。
    ④《总会事务所二十二年度赈款用途分类比例表》,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二十二一年度赈务报告》1933年,甘肃省档案馆藏,第103页。
    ⑤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西兰公路彬县段工程会计报告》,1933年编印,甘肃省档案馆藏,第77页。
    ⑥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西兰公路平凉段工程会计报告》,1933年编印,甘肃省档案馆藏,第77页。
    ⑦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西兰公路兰州段工程会计报告》,1933年编印,甘肃省档案馆藏,第78页。
    ⑧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渭北引泾工程处会计报告》,1933年编印,甘肃省档案馆藏,第75页。
    ①国民政府赈务处:《赈务实施手册》,1928年,第1页。
    ②《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1页。
    ①朱契:《农村经济没落之分析及救济农民生计之对策》,《东方杂志》1932年第1号,第28页。本文是根据三年平均数,因为是连续干早,灾民既有原来的,也有新增的。故不能累加,对三年总数进行平均比较合适。
    ②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③《陕西民众联合处电请赈案》,《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议案》第1页。
    ④《陕西省主席电复捐振洋2000元》,《甘肃赈务汇刊》1933年第2期,议案第21页。
    ⑤《本省灾荒请粮食部电甘肃开放粮禁》, 陕西省档案馆,全宗号1,目录号3,案卷号19。
    ①《民国日报》1920年9月22日。
    ②《赈务通告》民国10年(1921)2月25日第9期,《公牍》第23页。
    ③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④张铭洽:《长安史话》(宋元明清·民国卷)下册,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页。
    ①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95页。
    ②《民国日报》1931年6月21日。
    ③徐宗士:《中国灾荒问题之考察》,《新生命月刊》3卷第5号,第7页。
    ①《新青海》1937年5月第4期,第5页。
    ②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52页。
    ③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52-53页。
    ④曾宪林、谭克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1页。
    陈翰笙:《破产中的汉中的贫民》,《东方杂志》1933年1月第30卷1号,第71-72页。
    ⑥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陕西农村调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56页。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0页。
    ②许涤新:《捐税繁重与农村经济之没落》,钱亦石等:《中国农村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43页。
    ③《新青海》1937年5月5第4期,第5页。
    ①华洋义赈会:《民国18年度赈务报告书》,甘肃省图书馆藏,第43页。
    ②秦含章:《中国西北灾荒问题》,《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年第4期,第33页。
    ③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④《政府公报》1929年第1213号,封底。
    ①《国闻周报》第3卷第6期,转引自李文海等:《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
    ②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委会:《中国民国史事纪要》(1928年7至10月),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3年,第414页。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L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769页。
    ②郑功成:《灾害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9页。
    ①[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3、424页。
    ②马宗晋、张建成:《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80页。
    ③姚庆海:《巨灾损失补偿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姚庆海:《巨灾损失补偿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②《关于保险行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保险》2006年7月30日。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1. 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甘泉、凤县等九县关于各该县灾情的报告及陕西省东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章程及有关文书》,1-5-154。
    2. 陕西省档案馆藏:《各县霪雨实情及请求救济的代电,函》,2-1-195。
    3. 陕西省档案馆藏:《各县关于夏秋遭灾请求减免田赋予以救济的报告》2-1-255,2-1-256,2-1-257,2-1-258。
    4. 陕西省档案馆藏:《电请中央救济陕西灾款豁免陕民负担》,2-1-396。
    5. 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赈济会,社会处,榆林县高水隆等关于榆林灾情的呈文及中央行政院关于救济榆林灾荒的七项措施的训令和陕西省各主管部门执行该措施的报告》,1-5-152。
    6. 陕西省档案馆藏:《救济陕北、陕南灾荒案》,72-6-157。
    7. 陕西省档案馆藏:《陕南灾荒救济情况》,90-3-485。
    8. 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关中陕南各县灾荒赈济款累计表》,90-3-577。
    9. 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府关于本省赈济会主任王典章贪污被控案的调查处理》,1-9-247。
    10.陕西省档案馆藏:《赈济委员会各赈济区组织通则及员额编制》,9-2-711。
    11.陕西省档案馆藏:《省及地方赈济委员会组织法及组织规程》,9-2-713。
    12.陕西省档案馆藏:《眉县槐芽镇难民工厂附赈济拟筹设兴平难民习垫所》,9-2-787。
    13.陕西省档案馆藏:《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凤翔县灾情调查,受灾地图、照片、赈济救灾的代电,礼泉、商县、蒲城等县田赋月报》,30-2-898。
    14.陕西省档案馆藏:《赈济各县拨款单》,64-1-162。
    15.陕西省档案馆藏:《赈济会各项救济卷》,64-1-312。
    16.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赈济会办事细则和难民领米办法》,90-3-84。
    17.陕西省档案馆藏:《平民、华阴、潼关县紧急赈济工作卷》,90-3-215。
    18.陕西省档案馆藏:《陕南商县等29县水旱灾拨款赈济》,90-3-487,90-3-488。
    19.陕西省档案馆藏:《处颁发储贷放平耀赈济放粮有关条例及仓储库工奖惩办法条例》,92-1-252。
    20.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政府、田粮处、社会处关于各县灾情减免与赈济代电训令、 文书》,92-1-429。
    21.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荒地造林暂行章程》,陕西省档案馆藏件,9-5-265。
    22.陕西省档案馆藏:《勘报灾歉条例》,9-2-717。
    23.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赈济会呈文:二十八年(1939年)救济情况》,9-2-721。
    24.陕西省档案馆藏:《赈灾委员会拨款10万元救济陕北旱灾并派王固磐委员负责办理》,9-2-743。
    25.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民政厅:《奉令会办本省安插水灾难民卷》,9-3-742。
    26.陕西省档案馆藏:《救济院慈善团体调查表》,9-4-101。
    27.陕西省档案馆藏:《汉中荒地调查表》,9-5-266。
    28.陕西省档案馆藏:《各县初步荒地调查表》,9-5-265。
    29.陕西省赈济会:《本会对慈善机关调查令》,64-1-74。
    30.陕西省档案馆藏:《陈委员在柞水挪借款项事项令》,64-1-11。
    31.陕西省档案馆藏:《泾阳黄灾难民》,64-1-43。
    32.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赈济会;《本会施赈成绩报告》,64-1-105。
    33.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赈务报告》,64-1-197。
    34.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赈济会:《本会关于陕南发生灾荒的报告》,64-1-198。
    35.陕西省档案馆藏:《各县水灾配赈表》,64-1-209。
    36.陕西省档案馆藏:《救济陕北、陕南灾荒卷》,72-6-113。
    37.陕西省档案馆藏:《陕西省平民县三十五年(1946年)秋禾灾歉状况表》,陕西省档案馆藏件,90-3-651。
    38.汉中市档案馆藏:《南郑一年来之建设(1943年)》,30-1-253。
    39.汉中市档案馆藏:《南郑红十字会各项》,41-581。
    40.汉中市档案馆藏:《汉南水利管理局及各项》,36-349。
    41.城固县档案馆藏:《陕西省汉南水利管理局各渠堰首届训练班》,85-293。
    42.城固县档案馆藏:《胥惠渠工程处职员领粮策》,43-41。
    43.甘肃省档案馆藏:《据蒙民代表伍志尔等吁恳拨赈款案》,15-001-0016。
    44.甘肃省档案馆藏:《赈济机关及慈善团体表查表的呈文》,15-015-0018。
    45.甘肃省档案馆藏:《甘肃省政府奉国府颁发兴办水利奖励条例章程》,15-005-020。
    46.甘肃省档案馆藏:《准赈务委员会转兰州市灾区善后委员会请以低息想农民银行贷款办理灾区建筑函》,15-006-0041。
    47.甘肃省档案馆藏:《尊令请领南京赈务委员会赈款的呈文》,15-006-0005。
    48.甘肃省档案馆藏:《甘肃省赈务委员会社会处武威县政府关于复查冯清私吞赈款批报》,15-017-0018。
    49.甘肃省档案馆藏:《据景泰县复对备索救荒要政因天灾人祸不断不能具办等情形由》,15-005-0022。
    50.甘肃省档案馆藏:《复发赈款4千万元蒙民威戴甚等四项呈文》,15-005-0007。
    51.甘肃省档案馆藏:《甘肃省政府据陇西县报仓粮已被驻军用尽民间仰速查的指令》,15-005-0010。
    52.甘肃省档案馆藏:《各省市第一次仓储积款报告书》,16-005-0001。
    53.甘肃省档案馆藏:《甘谷县政府全县官义仓及民间现有存粮个情形的代电》,15-005-0003。
    54.甘肃省档案馆藏:《奉令禁止防火烧山推广植树兴办水利原件》,15-005-0015。
    55.甘肃省档案馆藏:《报本年夏秋禾收成分数请鉴核的呈文》,15-005-0016。
    56.甘肃省档案馆藏:《永登县政府丰黎社仓调查表》,15-005-0020。
    57.甘肃省档案馆藏:《复临夏、清水、宁定等县被灾地亩实系永远不能垦复请核准的呈文》,15-005-0023。
    58.甘肃省档案馆藏:《内政部汇编各省第一次仓储积款报告书》,15-005-0024。
    59.甘肃省档案馆藏:《奉省府令旧衣助阵应严令消毒以重灾民一案仰遵照转饬的训令》,15-006-0003。
    60.甘肃省档案馆藏:《复勘古浪县属各坝民逃地荒地亩成灾数乞鉴核饬尊的呈文》,15-006-0010。
    61.甘肃省档案馆藏:《为土豪临泽武继乡曲侵吞赈款乞追交的呈文》,15-006-0019。
    62.甘肃省档案馆藏:《据呈尊令具领青岛市捐助赈款500元准发的指令》,15-006-0021。
    63.甘肃省档案馆藏:《报职县已发生虎列拉请转函防疫大队派员到县救济的呈文》,15-007-0004。
    64.甘肃省档案馆藏:《报庆阳宁县禁粮出境势必造成饥荒乞设法救济的代电》,15-007-0025。
    65.甘肃省档案馆藏:《据高台县长呈请奖励马全义等捐募赈款办理救济灾民等情咨请按章分别给予褒章的咨文》,15-007-0008。
    66.甘肃省档案馆藏:《酒泉县政府发送哈民赈粮清册》,15-009-0001。
    67.甘肃省档案馆藏:《此间去冬积雪盈尺天气奇寒马羊没稞就食饥寒死者甚,请核实电呈》,15-009-0006。
    68.甘肃省档案馆藏:《呈为前县长瞒上欺下鲸吞民膏恳乞迅予追查移作赈灾之款的呈状》15-012-0579。
    69.甘肃省档案馆藏:《敦煌县粮缺民饥急待救济恳将区长张志递解回籍追缴侵吞粮款拯救灾民黎电》,15-013-0001。
    70.甘肃省档案馆藏:《办临潭县第三区饥民等禀为区长常秉仁跋扈鲸吞赈款乞仰查办的批示》,15-013-0017。
    71.甘肃省档案馆藏:《甘谷县政府为报本县被雹成灾山洪暴发恳乞赈救代电》,37-001-0004。
    72.甘肃省档案馆藏:《呈为水旱成灾酒商操纵无粮可购恳乞制止呈文》,37-001-0012。
    73.甘肃省档案馆藏:《省赈务会、省民政厅、灵台、酒泉、华亭、岷县等地遭冰雹、黑霜灾害请求赈济指令、代电、公函等》,37-001-0015。
    74.甘肃省档案馆藏:《为发放赈粮赈款未能彻底仰注意的训令》,72-001-009。
    1.甘肃筹赈会:《甘肃地震灾情调查表》,1920年编印。
    2.王烈:《调查甘肃地震之报告》,1921年编印。
    3.甘肃震灾救济会:《甘肃地震灾情调查表》,1921年编印。
    4.甘肃政救灾联合会:《辛酉联合会来往稿》,1928年编印。
    5.甘肃省民政厅:《甘肃省各县民国17年灾情一览表》,1928年编印。
    6.邓隆:《调查灾情日记》,1929年编印。
    7.西北灾情视察团:《西北灾情视察团对于陕灾之报告》,1930年编印。
    8.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1931年上海西北学会编印。
    9.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陕西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0.中国国民党陇海铁路特别党部:《陇海铁路调查报告》,1935年编印。
    11.渭北引泾水利工程处:《渭北引泾水利工程处报告》,1938年编印。
    12.陕西省银行调查室:《十年来的陕西经济(1931-1941)》,1942年编印。
    13.振灾委员会:《一年来之工作述略》,1930年编印。
    14.甘肃省粮政处:《甘肃省粮政法规汇编》,1942年编印。
    15.农林部垦务总局:《宁夏省荒地区域调查报告》,1942年编印。
    16.甘肃省社会处:《甘肃省三十四年度旱灾实况报告》,1945年编印。
    17.俞湘文:《西北游牧藏区之社会调查》,1947年商务印书馆,
    18.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处:《西北统计资料汇编》,1949年编印。
    19.陕甘宁边区政府农业厅:《西北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年编印。
    20.国民赈务委员会秘书处:《赈务法规一览》,1933年编印。
    21.国民赈务委员会总务处:《救济准备金成立之经过》,1930年编印。
    22.国民政府内务部:《救济事业计划书》,1929年编印。
    23.国民政府内政部统计室:《各省荒地概况统计》,1931年编印。
    24.实业部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1932、1933、1934、1935、1939年。
    25.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编:《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1933年编印。
    26.陕西省政府水利局:《陕西省新兴水利灌溉统计》,1943年编印。
    27.陕西省统计室:《陕西省政资料摘要》,1947年编印。
    28.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4月再版。
    29.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8年再版。
    30.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
    3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32.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33.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3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
    34.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5.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陕西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编印。
    36.陕西自然灾害简要纪实编委会:《陕西自然灾害简要纪实》,气象出版社2002年版。
    37.汉中地区科技情报所:《汉中地区历代雨涝洪水灾害史料》,1981年编印。
    38.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9.青海省水利志编委办公室:《青海省水旱灾害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0.赵世英:《甘肃历代自然灾害史料专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1.青海省图书馆:《青海赈济史料摘抄》,1963年编印。
    42.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
    43.甘肃水旱灾害编委会:《甘肃水旱灾害》,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年版。
    44.新疆气象科研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历史史料》,1981年编印。
    45.杨新才等:《宁夏水旱自然灾害史料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6.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8.西安市档案馆:《民国开发西北》,1994年编印。
    49.文芳:《天灾人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50.席会芬、郭彦森、郭学德:《百年大灾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9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
    52.西安市档案馆:《往者可鉴-民国时期霍乱疫情与防治》,2003年编印。
    53.李启良、李厚之等:《安康碑版钩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4.詹福瑞主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1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1. 《陕灾周报》,1930-1931年。
    2. 《陕赈汇刊》,1933年。
    3. 《陕西赈务汇刊》1931、1932、1933年。
    4. 《陕西民者政月刊》,1931-1932年。
    5. 《陕政》,1939-1945年。
    6. 《甘肃赈务汇刊》1932年。
    7. 《新陇》杂志,1928、1929年。
    8. 《新青海月刊》,1932~1933年。
    9. 《申报年鉴》,1931、1932、1933年。
    10.天津《大公报》,1929、1931、1936年。
    11.
    12.天津《国闻周报》第七卷。
    13.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1926年、1929-1931年,1934年。
    14.上海《申报》,1919年、1920-1921年、1930-1933年
    15.《汉中日报》,1947-1948年。
    16.《西京日报》(南郑),1939-1940年。
    17.《时事月报》,1930年~1931年、1938-1939年。
    1.邓云特(邓拓):《中国救灾史》,三联书店1961年重版。
    2. Walter. H.Mallory(马罗力)著、吴鹏飞译:《饥荒的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
    3. [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 [印度]让.德雷兹、阿马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陈登原:《中国土地制度》,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6.乔启明、蒋达:《中国人口与食粮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7. 蒋杰:《关中人口问题》,国立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1938年版。
    8.安汉:《西北垦殖论》,南京国华印书馆1933年版。
    9.安汉、李自发:《西北农业考察》,南京国华印书馆1936年版。
    10.林兢:《西北丛编》,上海神周国光社印刷所1933年再版。
    11.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2.王金绂:《西北的地文与人文》,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3.汪公亮:《西北地理》,正中书局1936年版。
    14.许公武:《青海志略》,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15.徐旭:《西北建设论》,中华书局1943年版。
    16.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第二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17.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18.李国桢:《陕西旱灾之成因及其补救方法》,1946年编印。
    19.忏龛:《赈灾辑要》,上海广益书局1936年版。
    20.姚庆海:《聚在损失补偿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1.郑功成:《中国灾情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22.马宗晋郑功成:《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3.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4.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1949-1999),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版。
    25.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26.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7.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8.夏明方:《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29.夏明方、刘仰东、康沛竹:《20世纪灾变图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钱钢、耿庆国:《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2.孙语圣:《1931,救灾社会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态势与21世纪减灾策略分析》,气象出版社2000年版。
    34.郑功成:《灾害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5.何爱平:《灾害经济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延军平:《灾害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杜一:《灾害与灾害经济》,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38.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马宗晋、张建成:《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胡伟略:《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
    43.中华人民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44.黄河流域及西北片水旱灾害编委会:《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年版。
    45.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6.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47.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8.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9.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1.张波:《西北农牧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52.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上下册),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
    53.方荣、张锐兰:《甘肃人口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4.陕西省卫生厅卫生防疫站、卫生志编纂办公室:《陕西省预防医学简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5.孙绍聘:《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6.杨琪:《中国减灾研究(1912-1937》,齐鲁书社2009年版。
    57.郑全红:《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张克非、王劲:《西北近代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59.霍维洮、胡铁俅:《近代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0.崔永红、张生寅:《明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1.崔永红:《青海经济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翟松天:《近代青海经济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澍:《西北开发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66.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67.田霞:《抗日战争时期的陕西经济》,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68.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69.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0.汪熙、扬公佛:《陈翰生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1.[美]诺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7年版。
    72.(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
    73.[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7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版。
    75.[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6.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7.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下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78.[印度)让.德雷兹、阿马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9.[美]黄宗智:《华北的小经济与农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80.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社会救治—民国华洋义赈总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1.薛毅:《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2.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 华东师大出版1984年版。
    83.[巴西]约绪.卡斯特罗:《饥饿地理》,三联书店1959年译本。
    84.张静如、卞杏英:《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85.陈育才:《宁夏通史》(近现代),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6.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7.郭琦、史念海、张岂之:《陕西通史·民国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8.朱凤祥:《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农业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人口志》,三秦出版社1986年版。
    4.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农牧志》,陕西人民出版1993年版。
    5.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水利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气象志》,气象出版社2001年版。
    7.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第一卷,西安出版社1996年版。
    8.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水利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渭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渭南地区志》,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
    10.大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荔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汉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中市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2.略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略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版1992年版。
    13.镇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版1996年版。
    14.南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郑县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版1990年版。
    15.佛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佛坪县志》,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16.宁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强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耀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
    18.民乐县志编纂委员会:《民乐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永昌县志编纂委员会:《永昌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民国三十三年黄陵县志校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1.民国《西乡县志》,民国37年(1948年)。
    22.唐海云主编:《重修古浪县志》,民国28年(1939年)。
    23.黄陶庵编纂:《导河县志》,民国19年(1930年)。
    24.《续修礼泉县志》民国24年(1935年)。
    25.《同官县志》,民国33年(1944年)。
    26.《天水志》,民国17年(1928年)。
    27.《和政县志》,民国19年(1930年)。
    28.《新纂康县县志》,民国25年(1936年)。
    1.秦含章:《中国西北灾荒问题》,《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30年第4期。
    2.朱世珩:《从中国人口说到陕西灾后人口》,《新陕西月刊》1931年第2期。
    3.石笱:《陕西灾后的土地问题与农村新恐慌的展开》,《新创造》1932年第2卷1、2期合刊。
    4.敏平:《解决西北灾民问题的途径》,《陕灾周报》1933年第8期。
    5.鲁生:《救灾须先探其本》,《陕灾周报》1933年第8期。
    6.冯柳堂:《旱灾与民食问题》,《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18期。
    7.朱浒:《地方系谱向国家场域的蔓延——1900-1901年的陕西旱灾与义赈》,《清史研究》2006年第2期。
    8.温艳:《再论民国时期灾荒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9.李喜霞:《灾荒与关中交通关系研究---以民国十八年为中心》,《唐都学刊》2011年第6期。
    10.孙语圣、徐元德:《中国近代灾荒史理论探讨》,《灾害学》2011年第2期。
    11.胡英泽:《灾荒与地权变化——清代至民国永济县小樊村黄河滩地册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2.刘玉梅:《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中的国际救助》,《中国减灾》2010年第1期。
    13.卜风贤:《灾民生活史:基于中西社会的初步考察》,《古今农业》2010年第4期。
    14.蔡勤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救灾思想与实践——以华洋义赈会为例》,《学术研究》2009年第4期。
    15.李清凌:《元明清治理甘青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思想和实践》,《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6.崔永红:《明、清、民国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备荒赈灾考述》,《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7.聂树人:《陕西历史上的水旱灾害问题》,《陕西农业》1964年第4期。
    18.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
    19.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20.章有义:《海关报告中的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状况》,《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
    21.吴德华:《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22.李矩元等:《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地理学报》1996年第1期。
    23.张国雄:《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北京大学学报》(哲社)1996年第2期。
    24.卜凤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办法研究》,《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
    25.刘五书:《试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26.(韩]金胜一:《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北京大学学报》(哲社)1997年第4期。
    27.温艳:《民国时期西北灾荒原因探析》,《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4期。
    28.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与社会脆弱性问题》,《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9.池子华:《近代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和流民现象》,《中国农史》1999年第2期。
    30.莫子刚、祁良锋:《试析十年内战时期灾荒的社会原因》,《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1999年10月专辑。
    31.牛淑萍:《1927-1937年国民政府田赋整理述评》,《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
    32.尚玉成:《三十年代农业大危机原因探析》,《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33.夏明方:《抗战时期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34.李岚:《孙中山的救荒思想》,《安徽史学》2000年第2期。
    35.曹峻:《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
    36.李叔林、陈定凡:《从灾害统计谈新疆开发的生态环境建设》,《新疆农垦经济》2000年第6期。
    37.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38.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39.李玉尚:《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人口的疾病与死亡》,《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1期。
    40.王印焕:《1911-1937年移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41.李德民周世春:《论陕西近代旱灾的影响及成因》,《西北大学学报》(哲社)2002年第3期。
    42.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43.刘玉梅:《简论1928-1949年国民政府的荒政》,《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4.张明爱、蔡勤禹:《民国时期救灾制度评析》《东方论坛》2003年第2期。
    45.蔡勤禹:《国民政府救难机制研究》,《零陵学报》2003年第4期。
    46.蔡勤禹:《民间慈善团体述评》,《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2期。
    47.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1912-1937),《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汪志国:《自然灾害重要下的乡村》,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孙语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研究》,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3. 向仕明:《自然灾害政府救助法律问题研究》,复旦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4.温艳:《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5.张红霞:《民国时期陕西地区灾荒研究(1928-1945)》,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6.杨洪远:《民国时期甘肃灾荒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7.付春锋:《20世纪20年代甘肃灾荒救济》,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8.彭森鹏:《民国时期新疆灾害与荒政研究》,新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9.李强:《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