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德育评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居于高等教育核心部位的高校德育,在全面完成高等教育根本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和研究高校德育评估是高校德育的理想诉求、高校德育评估实践的呼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本研究以高校德育评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与方法,借鉴教育评估及德育学的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对高校德育评估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探讨高校德育评估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何实现;分析与审视当前高校德育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源”入手,依次对高校德育的评估本源、评估理论、评估方法、评估应用等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为建构高校德育评估理论体系添砖加瓦。
     针对当前高校德育评估理论与实践实际,本研究对德育评估的本源与逻辑起点进行梳理与研究,着力追溯德育评估的理论本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评估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德育评估思想是德育评估的指导思想,中国传统德育评估思想、西方德育评估思想是德育评估思想资源,德育价值论、教育评估论及其它相关学科理论是德育评估的理论基础。
     高校德育评估理论建设是高校德育评估研究的核心。在探索“德育评估的一般原理”的基础上,对德育评估的系统及特征、德育评估的要素与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认识与把握德育评估的本质与规律,以期构建高校德育评估理论之内核。高校德育评估系统是为了实现高效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它包括德育评估的主体、德育评估客体、德育评估介体等要素,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高校德育评估结构包括过程结构、要素结构及要素关系等。高校德育评估本质是一种认识、是一种价值判断、是评估客体的对象化反映。高校德育评估的规律包括德育评估系统外适律、德育评估要素耦合律、德育评估量质统一律等。
     探索切实可行的、可重复的、科学的高校德育评估方法是高校德育评估研究的重要任务。充分运用数学理论、教育统计学原理,着力在德育评估方案的制定、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德育评估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德育评估结果检验与结果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丰富德育评估理论。德育评估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是德育评估方案制定的重点;高校德育评估标准的编制与量表、高校德育评估指标的权重与权集是高校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高校德育评估信度、效度、可靠度检验是德育评估结果检验的核心;高校德育评估结果的分析与诊断、德育评估结果的反馈是德育评估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最后环节。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具体的、生动的德育评估实践。德育评估是对德育过程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无论是德育各个工作环节的过程,还是德育终端的结果,都在实践领域。因此,必须根据德育评估的对象领域,分别从学校层面,院系层面,年级班级层面,学生个体层面的德育评估进行研究,以真正认识与把握高校德育评估规律。
     最后,从学科的视角,观照和审视高校德育评估,提出了高校德育评估的学科构想。“高校德育评估”有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对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即德育评估的概念、原理、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即德育评估“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初步具备作为“高校德育评估”独立学科的要素条件。高校德育评估“学科”的能否顺利“产生”并得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意义,取决于它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决于它对未来教育科学、德育科学体系完善的贡献。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s " moral educatoin and students training". As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vital role in fully accomplishing this fundamental task. The study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appeal to the ideal of moral education, a call to the practice of moral and a responsibility bestowed on us.
     This research takes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as the object, comprehensively uses multiple research means and methods, learns basic principles from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utilizes the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and applies modem scientific theories to rethink th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approaches to achieve the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analyzes and inspect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generating roots to th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oots, this paper takes in-depth explorations in original basis, evaluation theories, assessment method, and evaluation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nd complete th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ultimate source and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puts forth effort on the ultimate source of theory. The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oughts of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and Chinese Marxism are the guiding thought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s are the thought resource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 axiology of moral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the theories of some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study on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general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is research makes a deep study on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elements, and structure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o as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seize the essence and rul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cor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ory.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s an entirety of all components, was establish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t is a complicated systems consisting of many elements including the subject, the object and the medium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and characterized by integrality, openness, practicalness, etc. The structure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clude process structure, element structure, relationship structure, etc. The essenc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kind of cognition, a kind of value judgment, and an objectified reflection to the evaluation objects. There are some rule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external applicable law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coupled law of moral evaluation elements, quantity and quality unified law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etc.
     Exploring achievable, repeatable, and scientific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methods i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the study on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fully utilizing mathema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conducts studies on formulating scheme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in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verifying and managing the result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o as to further enrich the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cheme is the key point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cheme; the compiling and the scal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weight and right set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dex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inspection are the core to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results test; the analysis and diagnose to the result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feedback to education evaluation result are the last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par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lies in the application, guiding specific and vivid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to make a value judgment on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and result. Be it the process of each working link of moral education or the result of moral education terminal, both of them focus on the practice field. Thus,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all the levies on the basis of object fields, ranging from the college and department level, the class and grade level to the individual student level so a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ules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Finally, it raises ideas to the disciplin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disciplines and by observing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its own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research field and research object; it has its own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is a rigorous and logical knowledge system formed by concept, principle, law, etc; it has its own research method, which is the production mode of discipline knowledg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us, it preliminarily has the factor conditions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ther or not the "discipline" of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generated and make progress depends on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on its value to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civilization, and on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ystem perfection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moral education science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 刘单红.钟明华等著.开放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②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新华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专题网页。
    ① 田建国.一部德育评估研究力作[J].理论学习,2003年第10期。
    ①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第22页。
    ① 赵剑民.试析德育价值与德育实践[J].教育探索,2001年第7期。
    ②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③ 张伟江等著.教育评估的可靠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② 杜敏.我国德育评估研究和探索的历史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
    ③ 薄明华.我国德育评估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④ 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⑤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① 秦尚海.高校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0页。
    ② 吕兰臣.当前德育评估功能的忧思及其对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第6期。
    ③ 陈秀兰.德育评估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④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337页。
    ⑤ 秦尚海.高校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6页。
    ⑥ 徐晨光.试论德育评估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湖湘论坛,1994年第3期。
    ① 刘秋圃.高校德育评估科学化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③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④ 赵祖地.关于德育评估客体的认识论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⑤ 许克毅,曹凯松.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⑥ 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标注的逻辑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第9期。
    ① 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
    ②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1页。
    ③ 洪永铿,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④ 洪永铿,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⑤ 赵祖地.院系德育工作评估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① 张伟江.教育评估的可靠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① 余琴.胡冰.异化的本科教学评估[J].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
    ② W.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胡劲松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 鲁洁、王蓬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②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③ 刘惊铎、权利霞.德育学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30页。
    ④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0页。
    ⑤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⑥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 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J].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2期。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0期。
    ③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6页。
    ⑤ 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①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125页。
    ② 赵祖地.论德育的价值与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第4期。
    ③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①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② 鲁洁,王蓬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③ 鲁洁,王蓬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① 王腾.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历史溯源与时代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中国高等教育,1993年,第4期。
    ③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N].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1日,第1版。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0期。
    ② 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N].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1日,第1版。
    ③ 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N].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1日,第1版。
    ① 戚万学等.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②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① 朱小曼.道德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② 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③ W.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 张继平.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37页。
    ① 余琴,胡冰.异化的本科教学评估[J].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
    ① 张敬.高校德育评估体系的重构[D],济南:山东大学,2009年,第5-6页。
    ①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新华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专题网页。
    ②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① 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② 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
    ③ 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页。
    ① 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N].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1日,第1版。
    ①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第22页。
    ① 储培君.德育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① 《汉书·董仲舒传》。
    ② 《朱子白鹿洞书院教条》。
    ③ 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58页。
    ④ 孙崇文等.中国教育评估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⑤ 转引秦尚海.高校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① 高稚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第40页。
    ②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2页。
    ② 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M].张人杰编国外教育学文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③ 李艳艳.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9期。
    ① 韦兆钧.当代德育的人学解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99页。
    ② 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223页。
    ③ 卢风.简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6期。
    ①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181页。
    ②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65-70页。
    ③ 代发君.论人作为价值尺度的生成与转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④ 转引自马丁·布伯.人与人[M].张健,韦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207-208页。
    ① [英]约翰·洛克.约翰·洛克谈家庭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版,2005年版,第62页。
    ② 罗石.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④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1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⑦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125页。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③ 蔡晓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① 蔡晓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的本质[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1期。
    ②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④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④ 《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③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④ 江泽民.在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所大学校长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年3月29日,第1版。
    ⑤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332页。
    ①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第2版。
    ②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年5月5日,第1版。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① 江泽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999年6月16日,第1版。
    ②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第2版。
    ③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第2版。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
    ① 《江泽民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2页。
    ②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0期。
    ①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9页。
    ② 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③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①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第22页。
    ②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5-40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9页。
    ② 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③ 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④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⑤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设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①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① 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20页。
    ②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页。
    ③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页。
    ④ 卢立涛.浅析学校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① 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运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②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01页。
    ③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④ 许建铖等译.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① 翟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32页。
    ②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页。
    ③ 卢立涛.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①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337页。
    ② 秦尚海.高校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6页。
    ③ 徐晨光.试论德育评估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湖湘论坛,1994年第3期。
    ④ 刘秋圃.高校德育评估科学化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⑤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① 秦尚海.高校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0页。
    ② 吕兰臣.当前德育评估功能的忧思及其对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第6期。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②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页。
    ① 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
    ①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年第12期。
    ② 钱学森.再谈系统科学的体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1年第3期。
    ③ 蒋笃运.德育系统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 张伟江.教育评估的可靠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宫麟丰.实践性德育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06年第2期。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
    ①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年5月5日,第二版。
    ② 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
    ① 赵祖地,叶宏.德育评估要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5期。
    ① 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②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① 蒋笃运.德育系统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9期。
    ① 魏红森,曾国平.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① 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
    ①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版,第110页。
    ① 张伟江等著.教育评估的可靠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 张继平.高校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第35页。
    ① 瞿葆奎.教育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页。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② 李志义等.从本质上认识高校本科教学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4期。
    ③ 瞿葆奎.教育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页。
    ④ 瞿葆奎.教育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1页。
    ① 转引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② 赵祖地.德育价值:本质与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3期。
    ① 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5卷,1995年版,第128页。
    ② 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7页。
    ① 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① 何一成,罗孝友.论高校德育规律[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② 何一成,罗孝友.论高校德育规律[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① 莫飞平.德育场吸引及其运作规律探微[J].求实,2005年第8期。
    ① 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信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5期。
    ② 史宁.量化与质性评价范式的分析及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① 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9页。
    ③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的效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5期。
    ④ 吴钢.浅谈教育评价方案.[J].上海教育,2000年第7期。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① 候光文.教育评估概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②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① 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标准的逻辑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第9期。
    ① 许克毅.思想政治教育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
    ② 郭政.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与方法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① 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① 侯光文.教育评估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126页。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① 蒋笃运.德育系统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第65页。
    ①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②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① 王致和.高等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①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①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①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① 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② 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信度问题的探讨[J].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 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① 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②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效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5期。
    ① 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效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5期。
    ① 张伟江.教育评估的可靠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② 张伟江.教育评估的可靠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① 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
    ① 洪永铿,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 赵祖地.院系德育工作评估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② 洪永铿、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 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J].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第2期。
    ① 赵祖地.院系德育工作评估论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① 赵祖地.班级、年级德育工作评估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② 赵祖地.德育评估客体的认识论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教育部公报,2007年第4期。
    ① 赵祖地,刘允.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学生品德评估[J].杭州电子工业学报,2003年第2期。
    ① 赵祖地.略论高校学生品德评估[J].杭州电子工业学报,2003年第2期。
    ① 李玉芳.多彩的学生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 杨天平.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
    ① 李建生.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探讨[J].中医教育,2011年第6期。
    ① 陈纪建.三论学科理论与建构的方法论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② 吴倬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① 蒋笃运.德育系统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 张伟江.教育评估可靠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 朱德全,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 刘尧.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科学的三个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江泽民文集》第一、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7]鲁洁,王蓬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刘云林,陈章龙.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刘云林.善的求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王小锡,华桂宏,郭建新.道德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王小锡等.中国伦理学6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孙迎光.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7]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29]李玉芳.多彩的学生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秦尚海.高校德育评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张伟江等.教育评估的可靠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3]孙崇文等.中国教育评估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4]陈广桐等.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蔡晓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8]田建国.当代大学德育的走向[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
    [39]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0]胡国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1]吴钢.现代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3]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
    [44]王冀生.中国高等教育评估[M].沈阳: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45]陈谷嘉等.中国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6]储培君.德育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7]詹万生主编.中国德育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8]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9]张玉田.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50]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1]胡卫.学生品德测评[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52]朱德全,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成都: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53]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4]蒋笃运.德育系统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魏红森,曾国平.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6]孙崇文等.中国教育评估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7]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陈定国,赵祖地.大学生行为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9]蒋笃运.德育系统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1]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朱小曼.道德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65]张彭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67]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8]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0]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1]刘单红,钟明华等著.开放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2]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3]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74]W.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胡劲松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75]马丁·布伯.人与人[M].张健,韦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76]约翰·洛克.谈家庭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版,2005年版。
    [77]苗力田.古希腊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9]韦兆钧.当代德育的人学解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0]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运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于光.德育主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2]苏启敏.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
    [83]张增远.高等教育评价方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Berdahl, R. O., Moodie, G. C.& Spitzberg, I. J. (eds.), Quality and Access in Higher Education,1991.
    [85]Bloom, B. S., et al., 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New York:McGraw-Hill,1971.
    [86]Cf. Richardson, R. C.& Shiner, E. F., Achieving Quality and Diversity, New York:ACE/Macmillan,1991.
    [87]Cf. Waston, D. Quality Assurance in British Universities:Systems and Outcomes,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Vol.7,1995.
    [88]Cronbach, L. J., Essentials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84.
    [89]Garcia, Jose-Gines Mora, Sebastian Rodriguez & Juan-Jose Perez, Experimenting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 in Spai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Vol. 7,1995.
    [90]Gay L.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Measurement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Charles E. Merill Publishers Co., Columbus.1985
    [91]Gronlund, N. 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and Collier,1971.
    [92]Gronlund, N. 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1990.
    [93]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Projects and Materials, New York: McGraw-Hill,1981.
    [94]Rebore, R. W.,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in Education:A management Approach, NJ:Prentice-Hall,1991.
    [95]Scriven, M., Evaluating Teachers as Professionals:The Duties-Based Approach, in Stanley, S. J.& Popham, W. J. (eds.), Teacher Evaluation:Six Prescriptions for Success,1988.
    [96]Stufflebeam, D. L., Philosophical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Guides for Evaluating Education,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Gifted and Talented Youth, Montclair, NJ.1978.
    [97]Stufflebeam, D. L.& Shinkfield, A. J., Systematic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1985.
    [98]Wise, A. E., et al., Teacher Evalua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8(4).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中国高等教育,1993年,第4期。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 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20期。
    [3]刘云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1期。
    [4]刘云林.道德的结构、层次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J]。探索,2005年第6期。
    [5]康宏等.教育评价标准的价值反思[J].教育探索,2011年第7期。
    [6]王萍.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J].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8期。
    [7]邓睿,王健.关于教育评价本质与目的的探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1年第3期。
    [8]吴钢.确定教育评价体系权集的一种方法[J].教育评价与测量,2009年第9期。
    [9]顾志跃等.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人民教育,2007年第12期。
    [10]谈松华.我国教育评价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1期。
    [11]孟红艳等.我国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1期。
    [12]肖常磊.教育评价的系统论观点分析[J].教育评论,2009年第8期。
    [13]赵剑民.试析德育价值与德育实践”[J].教育探索,2001年第7期。
    [14]赵慧.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评估研究述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年第4期。
    [15]贺世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1期。
    [16]史宁.量化与质性评价范式的分析及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17]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79年第12期。
    [18]钱学森.再谈系统科学的体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1年第3期。
    [19]宫麟丰.实践性德育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06年第2期。
    [20]吴钢.浅谈教育评价方案[J].上海教育,2000年第7期。
    [21]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标准的逻辑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第9期。
    [22]许克毅.思想政治教育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
    [23]郭政.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与方法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4]莫飞平.德育场吸引及其运作规律探微[J].求实,2005年第8期。
    [25]何一成,罗孝友.论高校德育规律[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6]李艳艳.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9期。
    [27]卢立涛.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28]卢立涛.浅析学校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6期。
    [29]田建国.一部德育评估研究力作[J].理论学习,2003年第10期。
    [30]赵剑民.试析德育价值与德育实践[J].教育探索,2001年第7期。
    [31]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32]杜敏.我国德育评估研究和探索的历史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
    [33]薄明华.我国德育评估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4]吕兰臣.当前德育评估功能的忧思及其对策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第6期。
    [35]徐晨光.试论德育评估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湖湘论坛,1994年第3期。
    [36]刘秋圃.高校德育评估科学化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7]洪永铿,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8]余琴,胡冰.异化的本科教学评估[J].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
    [39]王腾.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历史溯源与时代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0]李志义等.从本质上认识高校本科教学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4期。
    [41]徐晨光.试论德育评估的原则、内容与方法[J].湖湘论坛,1994年第3期。
    [42]刘秋圃.高校德育评估科学化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3]杨晓江.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与科学的教育评估[J].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44]赵祖地,刘允.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
    [45]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效度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5期。
    [46]赵祖地.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47]赵祖地.略论高校德育评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2005年第9期。
    [48]赵祖地.班级、年级德育工作评估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49]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要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9期。
    [50]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期。
    [51]赵祖地.关于高校德育评估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师研究,1999年第4期。
    [52]赵祖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研究[J].杭州电子科大学报,2001年第5期。
    [1]江泽民.在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所大学校长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年3月29日,第1版。
    [2]胡锦涛.在全国教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第2版。
    [3]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第2版。
    [4]胡锦涛.在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年5月5日,第1版。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年5月5日,第2版。
    [6]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N].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1日,第1版。
    [7]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