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验”在我国教育学的语境中,是一个说起来非常重要、做起来却被忘掉的概念。这种状况,下衍至学前教育领域,便是轻视乃至抛弃经验而追求符号化知识的学习,进而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连续出台一系列通知和规定,以遏制其蔓延。该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为核心的主知主义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学前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极为缺乏。基于此,本论文致力于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探讨,以辨明幼儿期应以经验为主要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在幼儿园实践层面,则倡导为幼儿提供经验主导的课程。
     除导论外,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第一章重在对“经验”这一概念进行历史溯源,重点梳理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我国当代教育学者关于经验的论述,从教育学角度,对“经验”及其相近的概念、经验的类型等进行描述和分类,分析了完整经验的特点,最终给出经验的定义,为本论文的研究构筑了必要的话语平台;第二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聚焦于“经验与幼儿发展的已有认识”的回顾,在心理学有关研究成果和各历史时期教育家的经典著作中,搜寻前人关于经验与幼儿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使本研究具有更为宽广的视角。
     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第三章重在辨识经验在幼儿发展中的功能,借用教育学即有的体、智、德、美四领域的发展框架,分别就前人、他人与自己拥有的关于经验对幼儿在上述四大领域发展的已有研究和体会进行分析,考察不同质量的早期直接经验对幼儿后继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验的整体性形成与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同一性”的观点,丰富了第一章关于经验的定义,进一步矫正了静态经验观之下对经验的狭窄认识;第四章从主体的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两个角度,对经验获得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寻找、鉴别不同类型的直接经验对幼儿素质发展的不同价值,并提出了体验类型-层次说、经验整体性等概念。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本章选取了国内外经典的以直接经验获得为导向的七个早期课程方案和21世纪以来,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受到认可的三种综合性早期教育方案框架作为分析对象。对七个独立的早期课程方案,从理论基础、发展目标、经验来源和内容、推动经验形成的策略、经验获得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述评,明晰优质早期教育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围绕幼儿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生成经验,从而确立经验及其获得在早期教育课程中的应有地位。对三个综合性早期教育方案框架,则从提出背景或原则、框架构成要素或特点、对本土课程建构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展开评述,明晰以经验为主导的早期课程建构发展趋势,即:不再是拘泥于或满足于开发出以某一个(类)理论为基础的、独立的课程方案;而是可以建立基于多种理论、融合多个实践范例,将社会、家长、儿童等多方面的关于教育与发展的诉求进行平衡的更大的早期课程框架。至此,对直接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之间具有同一性的关系论证完毕;同时,为如何重建本土经验主导的早期课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本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基于对我国当前以经验获得为主的两类幼儿园课程及教学形态进行剖析,提出了应将“经验主导”作为建构本土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以三级课程管理为载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出发,重构以幼儿完整经验获得为取向的本土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框架的思考路径。
"Experience" has been regarded very important, but always been forgotten when people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This kind of condition, reflected in the field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s contempt and even abandon experience but go after symbolic knowledge. So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issued a series of consecutive notice and rules in recent years, to curb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from spreading. This worrying phenomenon,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all are inferior, only reading high" as the core of Lord knows about socialism; On the other hand, also reflect domestic pre-school is lack of the theory research about'experie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experience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relations. In order to identify early childhood should experience as the main study object and the way of learning.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experience", the key combed the philosophers, psychologists, and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scholars about the experience, the concept of "experience" and its close, the type of experience, etc., from the Angle of pedagogy is described and classified, finally presents the definition of experi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necessary discourse platform;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chapter, focusing on "experience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lready know"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or in the classic works of each historical period, in search of predecessor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ence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make this study has a more broad perspectiv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identification function of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to borrow from pedagogy, intellectual,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ield of four development framework, respectively with their predecessors, others have about experience for young children in the above four area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were analyzed, and different quality of early experience of direct influence on children's subsequent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experience of holistic formation and an identical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balanced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and rich the defini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experience, further correc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the static experience narrow understanding of experience; The fourth chapter from the main body of internal psychological two aspect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analysis the general process of experience, to find and identify the different types of direct experience of the different value of children's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experience hierarchy, experience overall.
     The third part is chapter5. This chapter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lassic seven early direct experience oriented course plan approved by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west in the21st century since three comprehensive early education framework as the analysis object. On the early course of seven independent plan, from the theoretical basis, development goals, experience source and content, promote formation of the strategy, experience and so on fiv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review, access to clear common features are:high quality early education program focused on children experience, around children, promote children's experience, establish experience and obtain its rightful place in early education programs.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arly education framework, from the background or principles, framework components or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urse of enlightenment, etc. Are reviewed in three aspects. At this point, the direct experience with an iden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rebuild local experience dominated early class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ference basis.
     The fourth part is chapter6.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five chapters, this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experience for the form of two classe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uts forward the dominance of "experience" should be used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guiding ideology; On the carrier of three-level curriculum management,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three levels, the refactoring to complete with young children gain as the leading local thinking path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framework.
引文
① 刘晓东.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路向[J].教育学报.2010(10):43.
    ② 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16.
    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由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是目前指导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根本性文件。
    ④ 刘晓东.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路向[J].教育学报.2010(10):45.
    ① 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17.
    ② 虞永平教授的批评发表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综合课程改革30年研讨会”第一天的主题报告。
    ③ 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J].幼儿教育.2011(4):6.
    ④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06:4.
    ⑤ 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21-221.
    ① 罗欣.“去小学化”仅停留在嘴上?[N].楚天都市报.2013-3-19(A19).
    ② 向洁.6岁男孩夜里睡不着哭喊“不上学”[N].武汉晨报.2013-8-15(A17)
    ③ 罗欣.“去小学化”仅停留在嘴上?[N].楚天都市报.2013-3-19(A19).
    ① 朱蕾.小学生要靠家长穿衣[N].楚天都市报.2013-7-27(A12)
    ② 向洁.6岁姑娘没考进知名小学哭晕了[N].武汉晨报.2013-8-14(A18).
    ③ 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自序): 1.
    ④ 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14.
    ① 袁爱玲、冯丽娜.幼儿园课程内容膨胀现象剖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18.
    ①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51.
    ①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3.
    ② 杨爱华主编.学前教育科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8.
    ① 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2.
    ② 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8.
    ① 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6.
    ② 培根.新工具[M].许宝骥译.商务印书.1984(序言):2。转引自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7。
    ③ 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1.
    ④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40.
    ⑤ [英]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73:46-47。转引自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0。
    ① 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4-175.
    ② [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艾彦、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3
    ③ [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艾彦、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29.
    ④ [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M].张志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
    ①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46.
    ②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③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
    ④ “意识状态”指感觉、愿望、认识、推理、决心、意志以及诸如此类事件。
    ①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0.
    ②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9.
    ③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9.
    ④ 关于这个观点,详见本部分第4点。
    ⑤ [瑞士]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译者前言):7.
    ⑥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1.
    ①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2.
    ②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5094.
    ③ 石中英.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直接经验[J].现代教育论丛.1999(1):45.
    ④ 颜进.直接经验与创新教育[J].大学时代.2006(5):56.
    ① 陈敏、柴秀敏.谈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2007(8):79.
    ② 杨成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J].保山师专学报.1999(12):81.
    ③ 石中英.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直接经验[J].现代教育论丛.1999(1):45.
    ④ 陈佑清.不同素质发展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2(2):27.
    ⑤ 杨成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J].保山师专学报.1999(12):81.
    ①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2-64.
    ② [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M].谷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笔者关于“经验是因自身需要而重建”的观点,即从该书得到的启示。
    ③ [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M].谷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4.
    ④ [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M].谷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2-73.
    ① [美]杜威著.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99-120.
    ②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3.
    ①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3-154.
    ② [日]河边贵子.以游戏为中心的保育——从保育记录出发进行解读[M].朱英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3.
    ①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1.
    ②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23-224.
    ③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45.
    ① 关于“完整经验”的概念,详见拙作《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3(5)。
    ② [美]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2.
    ② [美]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50.
    ③ 自性化过程指使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详见申荷永主编.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④ “社会兴趣”的概念借自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学理论。在本文中指个体通过参与群体生活,尝试与他人分享各自观点的能力。(见[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⑤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4.
    ① [奥]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唐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9-20.
    ① 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5.
    ② 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5.
    ③ [瑞士]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译者前言):6-7.
    ④ 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777.
    ① Dale,Edgar.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3rd ed.,Holt,Rinehart & Winston,New York 1969,p.108.
    ① [瑞士]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8-92.
    ② “类反思”中的“类”取“类似”的含义,而非取“某一类”的含义。即指拥有反思特性的经验总结。
    ③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3-134.
    ① 感觉剥夺实验视频[O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WBeid8mpmw
    ① [美]Roger R.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M].白学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4-22.
    ② 王世璞.心理唤醒对运动决策的影响——以模拟足球运动中扑点球为例[D].武汉体育学院.2012:3-4.
    ③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3.
    ① [美]Roger R. 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M].白学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2.
    ② 刘运芳.精神分析理论的早期经验思想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89.
    ③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7)对达芬奇童年的回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20.
    ④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7)对达芬奇童年的回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120.
    ⑤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8)图腾与禁忌[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93.
    ① [瑞士]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4.
    ② [瑞士]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8.
    ① [瑞士]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21.
    ② [英]迈克尔·西戈、张新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250.
    ③ [英]迈克尔·西戈、张新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250-252.
    ① [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5.
    ② [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6-257.
    ③ [美]Elena Bodrova, Deborah F. Leong.心灵帮手——Vygotshy学派之幼儿教学法[M].蔡宜纯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47.
    ④ [美]Elena Bodrova, Deborah F. Leong.心灵帮手——Vygotshy学派之幼儿教学法[M].蔡宜纯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62-114.
    ① [美]Elena Bodrova, Deborah F. Leong.心灵帮手——Vygotshy学派之幼儿教学法[M].蔡宜纯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63.
    ② [美]霍华德·加德纳.未受学科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31.
    ③ [美]霍华德·加德纳.未受学科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33.
    ①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40.
    ② 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74.
    ③ 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76.
    ④ 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78.
    ① [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85.
    ② [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③ [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7.
    ① [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2.
    ② [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3.
    ③ [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9.
    ④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⑤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8.
    ⑥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9.
    ①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9.
    ②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0-173.
    ①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1.
    ②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5.
    ③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3-49.
    ④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7.
    ⑤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2-104.
    ⑥ 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97.
    ① [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2.
    ② [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8.
    ③ [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2.
    ④ [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01.
    ①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
    ②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黑体字在原文中是被加了着重点的文字。
    ③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34.
    ①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黑体字在原文中是被加了着重点的文字。
    ②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2.
    ③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④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2-63。黑体字在原文中是被加了着重点的文字。
    ⑤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56.
    ①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1.
    ② [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主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7.
    ①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7.
    ②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3.
    ③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2.
    ①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2.
    ②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6.
    ③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6.
    ④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2.
    ①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6.
    ②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8.
    ③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8.
    ④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2.
    ⑤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3.
    ① 顾明远主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2011:371.
    ② 顾明远主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2011:391.
    ③ 顾明远主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2011:378-379.
    ④ 顾明远主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2011:311-312.
    ⑤ 顾明远主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2011:311.
    ⑥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3.
    ①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4.
    ② 顾明远主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2011:381.
    ③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27-227.
    ④ 顾明远主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2011:380.
    ⑤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5.
    ①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5-16.
    ②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7.
    ③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3.
    ④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38.
    ⑤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6.
    ⑥ 戴自俺主编.张雪门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786-788.
    ①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
    ②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
    ①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②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③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22.
    ④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80.
    ⑤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0-81.
    ①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
    ②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4-101.
    ③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0.
    ① 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94-400.
    ② [美]弗洛拉·丽塔·施莱珀.你的孩子的言语[M].高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65-166.
    ③ [美]弗洛拉·丽塔·施莱珀.你的孩子的言语[M].高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7.
    ① [美]弗洛拉·丽塔·施莱珀.你的孩子的言语[M].高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67.
    ② Carole Sharman.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第三版)[M].单敏月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2-137.
    ① [美]肯·古德曼.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M].李连珠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1.
    ① [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5.
    ② [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7.
    ③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101.
    ④ [美]B·J·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周镐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0.
    ⑤ [美]B·J·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周镐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2.
    ⑥ [美]B·J·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周镐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73.
    ① 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39.
    ② 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9.
    ③ 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56.
    ① 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② 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
    ③ 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79.
    ① [日]岸井勇雄.未来的幼儿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M].李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1.
    ② 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68.
    ③ 这可以从见诸报端的若干相关报道得到证明。
    ① 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03-105.
    ② 该则教育笔记写于2007年12月。
    ① [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M].王柯平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7.
    ② 王一川.人与审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③ 曾永成.感应与生成——感应论审美观[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4-15.
    ① 曾永成.感应与生成——感应论审美观[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8.
    ② [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陈蕾、俞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80.
    ③ [美]南希·雷·史密斯.经验与艺术——教孩子画画[M].贾茜茜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2-13.
    ① [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陈蕾、俞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5-16.
    ② [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陈蕾、俞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5.
    ① [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陈蕾、俞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5-16.
    ② 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7-28.
    ③ [德]瓦尔特·舒里安.作为经验的艺术——艺术的经验[M].罗悌伦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224.
    ④ 朱光潜.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7.
    ⑤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 0.
    ① [美]H.帕克.美学原理[M].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56.
    ② [日]佐佐木健一.美学入门[M].赵京华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8-19.
    ③ 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2.
    ① 童庆炳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83.
    ② 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22.
    ③ 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25.
    ① 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5.
    ② 童庆炳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90.
    ③ 丰子恺.艺术趣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40.
    ① 李文玲、舒华.优质幼儿园课程建设——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0.
    ② 柳倩.国际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③ 《令人惊叹的日本幼儿园教育》[O/L].2012, http://user.qzone.qq.com/355788222
    ① 孙云晓.较量背后的思考——中日儿童教育比较[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3:11.
    ② 孙云晓.较量背后的思考——中日儿童教育比较[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3:12.
    ① 《这是一位家长移民之后对美国教育和国内应试教育的思索!很值得我们一看》:[O/L]http://user.qzone.qq.com/43594696
    ① 本文原刊于《北京文学》,后被转登在《新民晚报》1998年1月5日上。转引自张克勤主编.教师科研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
    ① 熊丙奇的 BLOG.PISA 全球第一与幼儿国际班.[B/OL] (2010-12-23 15:58:0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7ajo.htm.
    ① 该习作题名为《动物实验》,作者是来自英国伦敦约翰·梅森学校的加文·阿什富德。选自姜永仁等编.世界中学生获奖作文选评[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0:29-30。
    ① 该习作题名为《给一位残疾小朋友的信》。选自李保初等编.世界中学生优秀作文讲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49-250.
    ① 杨东平.有多少状元能够真正成才[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2.
    ② 杨东平.有多少状元能够真正成才[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5.
    ①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50.
    ② 刘强.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65.
    ③ 柳倩.国际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④ 柳倩.国际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9.
    ⑤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① [英]凯西·西尔瓦等.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余珍有、易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② [英]凯西·西尔瓦等.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余珍有、易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③ [英]凯西·西尔瓦等.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余珍有、易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40-141.
    ① [英]凯西·西尔瓦等.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余珍有、易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43-144.
    ② [英]凯西·西尔瓦等.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余珍有、易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50.
    ③ [美]珍妮·布鲁克斯-甘等.21世纪的儿童早期发展——当前创新性研究的概评分析[M].吕林海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3-105.
    ① [美]冈尼拉哒尔伯格.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55.
    ① 张妍.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2:3.
    ② 陈丽静.触摸“心灵的童话之旅”——教育视域中G老师童话观的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③ 柳德玉.经历在教师成长中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5(1):8-10.
    ④ 何海波.生育经历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18-20.
    ⑤ 刘宝根、张琦娟.蒙台梭利教育经历对儿童在小学低段发展的影响研究[J].早期教育.2010(6):4-7.
    ⑥ 陈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的多维视角[J].新课程.2012(8):28.
    ①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
    ②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
    ③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
    ① 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4(12):44.
    ② 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3.
    ① 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4(12):46.
    ②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14.
    ③ 陈纳.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3(5):56.
    ④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8.
    ⑤ 石鸥.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8):2.
    ⑥ 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4):49.
    ⑦ 叶平枝.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审视关键经验的意义、内涵与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7-8.
    ①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走向[J].江海学刊.2010(2):57.
    ② 笔者认为:此处的“经验”应译成“经历”更接近作者的意思。
    ③ [德]威廉·狄尔泰著.艾彦、逸飞译.历史中的意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9.
    ④ [德]威廉·狄尔泰著.艾彦、逸飞译.历史中的意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53.
    ⑤ [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6.
    ⑥ [德]威廉·狄尔泰著.艾彦、逸飞译.历史中的意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译者前言):18.
    ⑦ 王苏君.审美体验研究[M].中国社会教育出版社.2013:9.
    ① 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走向[J].江海学刊.2010(2):56-62.
    ② [德]威廉·狄尔泰著.艾彦、逸飞译.历史中的意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译者前言):22.
    ③ [德]威廉·狄尔泰著.艾彦、逸飞译.历史中的意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译者前言):23.
    ①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2.
    ②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2.
    ① 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4-5.
    ② 周红杰.论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9.
    ③ 伍香平.论儿童体验的教育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
    ④ 方红、顾纪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2):82.
    ⑤ 王攀峰、张天宝.让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J].教师教育研究.2004(5):43.
    ① 详见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92-99.
    ②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5-238.
    ③ 申荷永主编.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3-94.
    ④ [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0-125.
    ① 表中“+”表示有体验发生;“-”表示极少有或无体验发生。
    ① [苏]瓦留西克.体验心理学[M].黄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9-10。转引自伍香平博士论文《论儿童体验的教育意蕴》.华中师范大学.2011:50。
    ② 该句出自《论语·里仁》。因对其中的“闻”与“道”、“朝”与“夕”有不同版本的解释,这超出了本文探讨的主题。此处仅取其中关于精神层次体验与对生命的态度。
    ③ [德]瓦尔特·舒里安.作为经验的艺术:艺术的经验[M].罗悌伦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149.
    ① 杨韶刚.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251.
    ① 杨韶刚.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167.
    ② [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中译者序):5.
    ③ [美]Doris Bergen, Juliet Coscia.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M].王爱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9.
    ④ 卢红.重建情绪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6-8
    ① 卢红.重建情绪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6-8.
    ② 卢红.重建情绪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8-22.
    ③ 卢红.重建情绪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8-22.
    ④ [瑞士]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1-22.
    ①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631.
    ② Bron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p.22.转引自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7-38.
    ① 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8。转引自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
    ②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7-38.
    ② 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8。转引自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2.
    ③ 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820-821.
    ④ [美]Carol Gestwicki.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第3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3-124.
    ① 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00.
    ① [美]Carol Gestwicki.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第3版0[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5.
    ② [美]Carol E. Catron & Jan Allen.学前儿童课程——一种创造性游戏模式[M].王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① 杨青.简明心理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30。转引自姬会然.情境涵养品格——从“情境”角度透视美国品格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5.
    ②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72。转引自姬会然.情境涵养品格——从“情境”角度透视美国品格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5.
    ③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04.转引自袁爱玲主编.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④ 袁爱玲主编.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⑤ 金美芳.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42.
    ⑥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72.
    ⑦ 张广斌.教学情境的结构与类型研究——结构功能主义视角[Jl.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57.
    ⑧ 张辉、朱德全.走出情境教学创设的误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26.
    ① 姬会然.情境涵养品格——从“情境”角度透视美国品格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5.
    ②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0-261.
    ③ [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④ [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
    ① 陈媛.妈妈带4岁女儿去医院“戒网瘾”[N].楚天都市报.2013-7-27(A04).
    ② 最为典型的就是华德福早期教育方案中对现代电子产品的拒斥。详见第五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① 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3-94..
    ① [意]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的教育基本理论[M].任代文主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
    ② 李利.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8.
    ③ [意]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的教育基本理论[M].任代文主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3.
    ① 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
    ①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2.
    ① [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主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3.
    ① [英]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M].吴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前言):4.
    ② [英]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M].吴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1.
    ③ [英]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M].吴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7.
    ④ [英]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M].吴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6.
    ① [英]琳·欧德菲尔德.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5.
    ② [英]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M].吴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③ [英]琳·欧德菲尔德.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7.
    ④ [英]琳·欧德菲尔德.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7-68.
    ⑤ [英]琳·欧德菲尔德.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9-71.
    ① [英]琳·欧德菲尔德.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3.
    ① [英]琳·欧德菲尔德.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8-39.
    ① [英]琳·欧德菲尔德.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90-91.
    ②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2.
    ③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注释①):82.
    ①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1.
    ②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1.
    ③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5.
    ④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3-104.
    ⑤ 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2.
    ①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2.
    ②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3.
    ① [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4-115.
    ①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45.
    ②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5-58.
    ①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
    ②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
    ③ 零点方案、瑞吉欧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朱家雄等校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5.
    ④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6-87.
    ①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7-160.
    ②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0-180.
    ③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8-9.
    ④ 朱细文、王海珊著.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上)——弹性课程与合作研究式教学[J].《学前教育》2000:3.
    ①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1-196.
    ① 陈纳.完整经验的概念辨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3(5):57.
    ①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5.
    ①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4.
    ①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6.
    ② [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①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
    ②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
    ①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9.
    ②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
    ③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787
    ④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29.
    ⑤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18-119.
    ①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20-121.
    ②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788.
    ③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833.
    ④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818.
    ⑤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49.
    ⑥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49.
    ⑦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3.
    ①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28.
    ②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830-831.
    ③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833.
    ④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91.
    ⑤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36-137.
    ①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28.
    ①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266.
    ②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28.
    ①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29.
    ① 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7-38.
    ②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91-92.
    ③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39.
    ④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5-6.
    ① 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6-157.
    ② 关于幼儿绘画的标准,陈鹤琴曾拟过一个清单。详见《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1983:35-36。
    ③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24-25.
    ④ 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90.
    ⑤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39.
    ①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40-43.
    ②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49.
    ①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06-112.
    ②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113.
    ③ 张毅龙.陈鹤琴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9.
    ①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45.
    ②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45.
    ③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45.
    ①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45.
    ②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45.
    ③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50.
    ④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72-83.
    ①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67-68.
    ②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69-70.
    ③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10.
    ①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② [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③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④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①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
    ②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12.
    ①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0.
    ②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2.
    ③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9-70.
    ④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3.
    ①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2.
    ①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1.
    ②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2-153.
    ③ 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9-160.
    ① 小字体的名称为经验课程;大字体的为经验来源的三大领域。
    ①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美国幼儿教育协会2012年年会暨博览会综述.O/L,http://www.cnsece.com/article/9582.html
    ② [美]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第3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译者序):6.
    ③ [美]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第3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13.
    ① [美]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第3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3.
    ① [美]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第3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
    ① 我国于2012年9月由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此份文件的身份和地位非常相似——笔者注。
    ② [英]Penny Tassoni.课程:扩展儿童的经验[M].潘月娟、左晓静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译者序):1.
    ① [美]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第3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4.
    ② [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J].周欣等译.北京:教育
    ① 该书译者将每个核心实践经验之中包含的若干条具体经验称为“原则”,笔者认为称之为“方法”或“策略”更为贴切。事实上,这些“原则”并不能穷尽“创设丰富的班级文化”这一核心实践经验。如果将这13条“原则”进行分类,可以找到“家长工作优先原则”(第1-5条)、“幼儿主体性原则”(第8-11条)、“环境/活动育人原则”(第7、12、13条)等。
    ② [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J].周欣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3-77.
    ① [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周欣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6-217.
    ① [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周欣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7.
    ①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3.
    ②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4.
    ① 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J].幼儿教育.2011(4):6.
    ② 陈纳.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6):90-93.
    ③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102,4-7.
    ① 该课程案例详见[美]亚瑟·K.埃利斯著.张文军译.《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6-68.
    ① 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EB].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网站.2007.转引自唐玉萍主编.经验课程——在探索中生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6.
    ① [美]亚历山大·托马斯著.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M].谷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8.
    ②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40.
    ③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40.
    ④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40.
    ⑤ 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① [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8-39.
    ② [英]琳·欧德菲尔德著.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80.
    ③ 杭梅主编.幼儿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2.
    ① 下述理由根据笔者访谈记录整理总结而得出。
    ② 汪丽主编.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8.
    ① 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5(3):5
    ① 唐利萍.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内涵与建构——以贵州省适应性课程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3(12):38.
    ② 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35):8.
    ① 陈纳.论经验的完整性及其对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36.
    ② [美]裘迪·哈里斯等.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林育玮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
    ① [美]裘迪·哈里斯等.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林育玮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46.
    ① 陈纳.论经验的完整性及其对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37.
    ① 陈纳.体验的类型-层次:重新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及其教学[J].江苏幼儿教育.2014(1):62.
    ② [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01.
    1.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杨爱华主编.学前教育科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杨韶刚.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7.卢红.重建情绪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普及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19.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第二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3.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7.袁爱玲主编.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8.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9.顾明远主编.陶行知选集[M](三卷本)(第1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2011年版.
    30.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32.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4.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王一川.人与审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6.曾永成.感应与生成——感应论审美观[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14-15.
    37.朱光潜.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8.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1.丰子恺.艺术趣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2.童庆炳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43.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王苏君.审美体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45.李文玲、舒华.优质幼儿园课程建设——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6.柳倩.国际处境不利学前儿童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7.张克勤.教师科研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姜永仁等编.世界中学生获奖作文选评[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0年版.
    49.李保初等编.世界中学生优秀作文讲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0.杨东平.有多少状元能够真正成才[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刘强.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2.申荷永主编.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3.李利主编.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54.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55.张毅龙主编.陈鹤琴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7.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58.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9.杭梅主编.幼儿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60.唐淑、孔起英主编.国外幼儿园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汪丽主编.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朱静怡.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唐玉萍主编.经验课程——在探索中生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4.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7)对达芬奇童年的回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年版.
    66.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8)图腾与禁忌[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年版.
    67.[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8.[奥]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唐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9.[美]亚瑟·K.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美]亚历山大·托马斯.杜威的艺术、经验与自然理论[M].谷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1.[日]岸井勇雄.未来的幼儿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M].李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2.[美]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M].花海燕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M].王柯平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4.[美]B·J·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周镐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5. Carole Sharman.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第三版)[M].单敏月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6.[美]Carol Gestwicki.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第3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7.[美]德布·柯蒂斯、玛吉·卡特.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M].周欣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8.[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9.[加]D·简·克兰迪宁等.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M].陈向明审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美]Doris Bergen, Juliet Coscia.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M].王爱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81.[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美]Elena Bodrova, Deborah F. Leong.心灵帮手——Vygotsky学派之幼儿教学法[M].蔡宜纯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
    83.[德]福禄培尔著.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4.[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5.[美]弗洛拉·丽塔·施莱珀.你的孩子的言语[M].高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86.[德]F·W·克罗恩.教学论基础[M].李其龙、李家丽、徐斌艳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美]冈尼拉·达尔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日]高杉自子.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M].王小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9.[美]H.帕克.美学原理[M].张今译.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日]河边贵子.以游戏为中心的保育——从保育记录出发进行解读[M].朱英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英]吉尔伯特·蔡尔兹.做适合人的教育——斯坦纳教育理论和实践[M].王荣亭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
    92.[美]霍华德·加德纳.未受学科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93.[英]凯西·西尔瓦等.学前教育的价值——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余珍有、易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4.[美]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M].王承绪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5.[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6.[英]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7.[美]南希·雷·史密斯.经验与艺术——教孩子画画[M].贾茜茜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98.[美]裘迪·哈里斯等著.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林育玮等译.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9.[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M].张志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0.[美]霍华德·加德纳.未受学科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101.[瑞士]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2.[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0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04.[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05.[美]约翰逊等.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第三版)[M].华爱华、郭力平译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美]珍妮·布鲁克斯-甘等.21世纪的儿童早期发展——当前创新性研究的概评分析[M].吕林海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7.[美]Jon Wiles, Joseph Bondi.课程开发:实践指南(第六版)[M].徐学福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08.[美]Joyce P. Gall, M. D. Gall, Walter R. Borg.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第5版)[M].屈书杰、郭书彩、胡秀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9.[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0.[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2.[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3.[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14.[美]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第11版)[M].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5.[美]约翰·W.桑特洛克.毕生发展(第3版)[M].桑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6.[美]肯·古德曼.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M].李连珠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7.[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18.[英]琳·欧德菲尔德.自由地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M].李泽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9.[美]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把学习带进生活——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法[M].刘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0.[美]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1.[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教育基本理论[M].任代文主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2.[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3.[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4.[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5.[英]迈克尔·西戈、张新立.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6.[英]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M].吴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7.[美]麦克·F·扬主编.知识与控制[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8.[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29.[英]Penny Tassoni.课程:扩展儿童的经验[M].潘月娟、左晓静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0.[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陈蕾、俞钰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31.[美]Roger R. 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M].白学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32.[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郑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3.[美]]Robert K. Yin.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二版)[M].周海涛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4.[美]斯泰西·戈芬等.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李敏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5.零点方案、瑞吉欧儿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朱家雄等校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6.[德]瓦尔特·舒里安.作为经验的艺术——艺术的经验[M].罗悌伦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137.[苏]维果茨基著.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8.[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艾彦、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39.[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0.[美]小威廉姆E.多尔.课程愿景[M].张文军、张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2.[日]佐佐木健一.美学入门[M].赵京华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4.[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王英姿.河南省农村私立幼儿园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
    2.姬会然.情境涵养品格——从“情境”角度透视美国品格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王世璞.心理唤醒对运动决策的影响——以模拟足球运动中扑点球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体育学院.2012.
    4.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因调查为个案[D].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
    5.沙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冷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6.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
    7.伍香平.论儿童体验的教育意蕴[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
    8.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
    9.陈丽静.触摸“心灵的童话之旅”——教育视域中G老师童话观的叙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陈群波.“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11.张梅.杜威的经验概念[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
    12.张妍.地震亲历者创伤后压力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1.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2.陈佑清.两种活动在两类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
    3.陈佑清.不同素质发展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2(11).
    4.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2).
    5.石中英.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直接经验[J].现代教育论丛.1999(1).
    6.颜进.直接经验与创新教育[J].大学时代.2006(5).
    7.陈敏、柴秀敏.谈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探索.2007(8).
    8.杨成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J].保山师专学报.1999(12).
    9.彭俊英.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J].早期教育.2007(12).
    10.张广斌.教学情境的结构与类型研究——结构功能主义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11.张辉、朱德全.走出情境教学创设的误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12.廖光华.儿童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及其维护[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3)
    13.金美芳.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
    14.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J].幼儿教育,2011(4)
    15.郭敏.从知识考古学视角重新审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16.吴媛媛.建国后幼儿园“小学化”的历史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
    17.王小英、邓宏、曹书楷.日本幼小衔接的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3(2)
    18.姚伟、吴琼.新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19.钟清.幼儿园教育的三个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20.郑三元.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5(3).
    21.王春燕.学前课程内容的构建[J].幼儿教育.2004(7、8).
    22.王海喜.幼儿园课程:知识还是经验[J].教育导刊.2005.(3)
    23.张海红.当前我国学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导刊.2007(3)
    24.苏贵民.论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25.朱家雄.从幼儿园三套新编教育用书看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J].幼儿教育.2004(3).
    26.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27.刘运芳.精神分析理论的早期经验思想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5)
    28.袁爱玲、冯丽娜.幼儿园课程内容膨胀现象剖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
    29.柳德玉.经历在教师成长中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5(1).
    30.何海波.生育经历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31.刘宝根、张琦娟.蒙台梭利教育经历对儿童在小学低段发展的影响研究[J].早期教育.2010(6).
    32.陈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的多维视角[J].新课程.2012(8).
    33.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34.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35.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4(12).
    36.石鸥.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37.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38.叶平枝.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审视关键经验的意义、内涵与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39.张再林、燕连福.从经验到体验:现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经验主义走向[J].江海学刊.2010(2).
    40.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41.朱细文、王海珊著.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上)——弹性课程与合作研究式教学[J].学前教育.2000(3).
    42.周红杰.论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43.方红、顾纪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44.王攀峰、张天宝.让教育研究走向生活体验[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45.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
    46.幼儿园“小学化”必须休矣[N].光明日报.2013-1-17.
    47.罗欣.“去小学化”仅停留在嘴上[N].楚天都市报.2013-3-19.
    48.向洁.6岁男孩夜里睡不着 哭喊“不上学”[N].武汉晨报.2013-8-15.
    49.向洁.6岁姑娘没考进知名小学哭晕了[N].武汉晨报.2013-8-14.
    50.朱蕾.小学生要靠家长穿衣[N].楚天都市报.2013-7-27.
    51.陈媛.妈妈带4岁女儿去医院“戒网瘾”[N].楚天都市报.2013-7-27.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8310.htm
    2. http://www.cnsece.com/article/9582.html
    3. http://user.qzone.qq.com/355788222
    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17ajo.htm.
    1. Biber, B. (1977b). A developmental-interaction approach:Bank Street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M. C. Day & R. K. Parker (Eds.), The preschool in action:Exploring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2nd ed.pp. 421-460). Boston:Allyn & Bacon.
    2. Edwards, C., Gandini, L., L., & Forman, G. (Eds). (1998a). The hundred of languages of children: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advanced reflections (2nd ed.). Greenwich, CT:Ables.
    3. Dale, Edgar.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3rd ed., Holt, Rinehart & Winston, New York, 19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