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序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序文是一种依附于书籍、文章、图表前后,旨在说明介绍与文本相关的任何内容,特别是文本作者创作意图的文体。本文将以先秦至唐代序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全面勾勒序文发展脉络,深入揭示序文文体特征与意义,并借以参详相关文体、文类异同之
     处,审视时代与文人创作意识的变迁。绪论部分先后以时代和具体问题为纲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并从文本出发对《文心雕龙》、《文章缘起》、《文选》的序文文体观逐一论述。
     论文第一章为文体溯源。“序”为“叙”与“绪”的假借字,序文文体意义在于“次第”与“端绪”的综合。参照古人“文体源出五经”的观点,本文认为《易·序卦》为序文的雏形,序文最初是以解经文体的身份出现的,《诗》序与《尚书》序为其发扬光大者。通过与其他解经文体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序文作为解经文体的特征与意义。
     论文第二章重点论述秦汉时期的书序。作为序文的重要类型,书序的出现奠定了序文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坚实地位。秦汉时期是书序产生至定型的阶段,论文将通过分析《吕氏春秋·序意》、《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三篇书序阐发书序的文体特征、发展脉络。
     论文第三章集中讨论伪序问题。本文认为,伪序问题是序文的独特现象,深刻体现了序文文体价值逐渐被认识和接受的进程。论文对“伪序”之名涵盖下的各种不同性质与层次的问题均有思考。
     论文第四章以汉魏六朝各体文章之序与集序为研究对象,包括赋序,诗序,颂、赞、箴、铭序,诔、哀辞、哀策、墓碑、墓志序,与集序。论文首先总结归纳序文的基本功能,但更注重从微观具体的角度突出各种类型序文的文体个性。
     论文第五章针对序文的发展实际,重点分析游宴序与赠序两大类型。游宴序与赠序系传统序文蔓衍而成,全面展示了序文由缘文而作向缘事而作的演变历程,彰显了序文的独立文学价值。论文将逐一描述其生成、创作模式、文体特征与意义,并以赠序的独立为核心问题阐述。
     论文第六章介绍序文的别名“引”、“后序”,比较序跋类文体中题跋、目录、序略、题辞与序文的文体异同,并附论寿序。
     结语部分总括全文,重申序文的文学化、独立性,探讨序文出现与文人著述观念的关系问题。
Preface is a kind of genres that attached to the book, works and chart for directing and introducing anything about the text, especially the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The article will take the prefaces from the pre-Qin days to Tang dynast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outline the logical way of the development,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 and significance, and so as to study the related genres, look the vicissitudes of times and author’s intention carefully.
     The introduction will summarize the predecessors’achievements by times and specific questions.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genres thought of one by one.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tracing back.“Xu”is a borrowing,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reface lies on the“order”and the“main threads”. The article think that is the undeveloped form of preface, and the initial form is expounding classics. preface and preface carry forward it.
     By virtue of comparing other expounding classics items, we could definite the preface’s special character.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study the preface of book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ays. As an important type, the prefaces of book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preface in the realm of learning and culture.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and .
     The third chapter will discuss the issue of preface which wrote under somebody else’s nam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it’s a unique phenomenon, reflecting the course of the preface being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gradually.
     The article has thought deeply about several problems with different natures and grad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take the preface of every genres article and belles-letters as the object. The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basic function firstly, but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ress the personality from the microcosmic and specific angle.
     The fifth chapter will analyze You Yan and Zeng preface countering the fact. You Yan and Zeng preface are extended from traditional preface, showing the course of writing from by text to by activity, and presenting the independence literature price. The paper will take the independence of Zeng preface as the key item.
     The sixth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alternative name“Yin”and“latter preface”; compare the similar genres in the same class.
     The concluding remarks will sketch the paper, state the literature and independence again, and discuss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ace and the writing idea.
引文
3 傅刚《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2 期。
    1 蔡邕《独断》辨析了多种公牍文体:君主赐臣下的册、制、诏、戒;臣下上君主的章、奏、表、驳议。
    2 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全三国文》,卷 8,页1097——1098。
    3 桓范《世要论》有《赞象》、《铭诔》两章。《全三国文》,卷 37,页 1263。
    4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99 重印),卷 97,页 2013。
    5 《隋书·经籍志》著录挚虞《文章流别集》41 卷,《文章流别志、论》2 卷。《集》选录各体文章,《志》为文人小传,《论》为文体专论。据《论》之佚文,书中涉及诗、赋、颂、七、箴、铭、诔、哀辞、解嘲、应宾、连旨、应间、碑,共 13 种文体。详见《全晋文》,卷 77,页 1905——1906。
    6 李充《翰林论》据严可均《全晋文》辑佚,涉及赞、表、驳、论、奏、盟、檄、诗,共 8 种文体。详见《全晋文》,卷 53,页 1767。
    7 刘熙《释名·序》。[汉]刘熙著,[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页 3。
    8 刘熙《释名·释典艺》。《释名疏证补》,页 317。
    9 屈原《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王逸注曰:“杼,渫也”。[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2002 重印),页 121。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杼下情而通讽谕”张铣注曰:“杼,舒也”。[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影宋版,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间),卷 1。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敢不略陈愚心而杼情素”吕延济注曰:“杼,申也”。《六臣注文选》,卷 47。
    10 [明]王兆芳《文体通释》(上海:中华印刷局,民国 14 年,1925),页 5——6。
    11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考述》:“在史著列传中详细著录传主各种文体著述的情况,
    3 《宋书·范晔传》。[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991 重印),卷 69,页 1820。
    1 刘知几《史通》《序例》、《序传》两篇对序文的几种类型有所论述。[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982 重印)。
    2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诸儒总论作文法》引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序者,绪而陈者也。”[明]吴纳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98 重印),页 12。
    3 陈骙《文则》:“大抵文士题命篇章,悉有所本。自孔子为《书》作序,文遂有序。”[宋]陈骙著,王利器校点《文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998 重印),页 9。
    4 王应麟《辞学指南》引“东莱先生曰,作记序若要起头省力,且就题说起。谓如《太宗金鉴书序》,则便说太宗皇帝云云,说鉴治乱贤不肖之意。如《花萼相辉楼记》,则便说唐元宗明皇帝云云,说兄弟友悌之意。不可泛说功德,须便入题意”。[宋]王应麟《玉海》(大化书店,19??[不详],影印本),卷 204,页 3841——3842。吴纳《文章辨体序说》引“东莱云:凡序文籍,当序作者之意;如赠送燕集等作,又当随事以序其实也。”页 42。
    5 王应麟《辞学指南》引“西山先生曰,序多以典籍文书为题,序所以作之意。此科所试,其体颇与记相类,故当以程序为文,而措辞立意,则以古文为法可也。”《玉海》卷 204,页 3841——3842。
    6 王应麟《玉海·辞学指南》:“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也。《文选》始于《诗》序,而《书》序,《左传》序次之。宋朝端拱元年,王元之试诏臣僚和御制《雪诗序》,遂为直史馆,则试序亦旧制也。”卷 204,页 3841。
    7 王构《修词鉴衡·文》:“序者,绪而陈者也。”[元]王构《修词鉴衡》(文学津梁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 8 年,1919),页 4。
    8 陈绎曾《文说·明体法》:“序宜疏通圆美而随所序之人变化。”[元]陈绎曾《文说》(文学津梁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 8 年,1919),页 3。
    9 朱全宰《文通》:“《毛传》曰:‘叙者,绪也。绪述其事,使理乱相胤,若茧之抽绪。’叙者,所以叙作者之意,谓其言次第有叙,故曰叙也……言其善叙事理也。”“若书叙、寿叙、赠叙、别叙、贺叙、名叙、字叙……盖不可殚述。以叙事为正体,参以议论者为变体。”“汉沛郡太守作《邓后叙》,则叙人之权舆也。”[明]朱全宰《文通》(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卷 10,页 52。
    10 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今叙目曰经、曰文、曰籍、曰骚赋、曰诗集、曰文集、曰试录、曰词曲、曰自序、曰传替、曰艺巧、曰谱系、曰名字、曰社会、曰游宴、曰赠送、曰颂美、曰庆贺、曰寿祝,又有排体、律体、变体诸体,种种不同。”“文而曰序,谓条次述作之意若墙之有序也。”[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 75 年,1986),册 1405,页 408。
    11 王之绩《铁立文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前编卷 1,页 700。
    1 杨秉祺《古代散文体裁浅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三)序跋。
    2 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分论》之(八)序跋体散文,(九)赠序体散文。
    3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十一章第三节序跋文,第四节赠序文。
    4 姜涛《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二)序跋,(五)赠序。
    5 如李景华《中国古代散文九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谢楚发《中国散文简史》(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陈玉刚《中国古代散文史》(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3、1999),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陈飞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等。
    6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001 重印),页22。
    7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页 237。
    8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清]姚鼐,[清]王先谦《正续古文辞类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页 5。
    1 孙梅《四六丛话叙论·叙序》。[清]孙梅《四六丛话叙论》(北京:朴社,1928),页 31。
    2 陈骙《文则》,页 9。
    3 姜涛《古代散文文体概论》:“真正序的出现,是《诗经》《尚书》的序,以及稍后先秦诸子书之序。”页 40。
    4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页 42。
    5 顾炎武《日知录》卷 19“书不当两序”条引。[清]顾炎武著,黄汝成、栾保群、吕宗力注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页 1105。
    6 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曰:“序之体始于《毛诗序》。”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页 33。张红运《“诗序”渊源及其他》:“目前,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考察,最早的序文是《毛诗序》。”《天中学刊》,2006 年第 1 期。
    7 孔安国《尚书序》。[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99 重印),卷 13,页 196。
    8 刘知几《史通·序例》:“孔安国有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史通通释》,页 87。
    9 王应麟《辞学指南》。《玉海》,卷 204,页 3841。
    10 任昉《文章缘起》“序,汉沛郡太守作《邓后序》”陈懋仁注。《文章缘起注》,页 10。
    11 顾炎武《日知录》卷 19“书不当两序”条引。《日知录集释》,页 1105。
    12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著作门序跋类。[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民国 25年,1936),卷首。
    13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清]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上海:商务印书馆,清宣统 3 年,1911),页 4。
    1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页 389。
    1 薛峰《序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3。
    2 李志广《唐代序文文体概说》,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王应麟《辞学指南》引。《玉海》,卷 204,页 3841——3842。
    4 王应麟《辞学指南》引。《玉海》,卷 204,页 3841——3842。
    5 陈绎曾《文说·明体法》,页 3。
    6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页 42。
    7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页 161。
    8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98 重印),页 135。
    9 朱全宰《文通》,卷 10,页 52。
    10 王之绩《铁立文起》,页 701。
    1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页 42。
    2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20。
    3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柳子厚纪事小文,或谓之序,然实记之类也。”《正续古文辞类纂》,页 8。
    4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然右军之《兰亭》,李白之《春夜宴桃李园》,虽序亦记,实不权舆于柳州。”林纾著,范先渊校点《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998 重印),页 70。
    5 苏凤昌《文体论》:“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柳宗元的《序棋》《序饮》,皆名为序,其实是记的一类。”“此虽名序,而与序跋赠序之体不同,右军之《兰亭》、子安之《滕王阁》,以及柳州之《序饮》《序棋》,皆此类也。”苏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页 14、101。
    6 曾枣庄《从文章辨体看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围》:“还有一种序实为记,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文学名篇,也应归入杂记类。”《文学遗产》,1988 年第 4 期。
    1 高雨《唐游宴序考论·摘要》,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引用,页 42。
    3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页 42。
    4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正续古文辞类纂》,页 7。
    6 薛峰《序体研究·引言》。
    1 王辉斌《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第 2 期。
    2 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文学遗产》,1996 年第 5 期。
    3 昝风华《六朝“诗序”管窥》,《济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4 王琳《魏晋赋序简论》,《山东师大学报》,1999 年第 3 期。
    5 详见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第五章《两晋赋(下)》,页 181——182。
    6 赵厚均《两晋文研究——对几种文体的综合考察》,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7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文心雕龙注》,页 22——23。
    8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文心雕龙注》,页 135。
    9 王礼卿《文心雕龙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 75 年,1986),页 154。
    10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乱曰”刘良注。《六臣注文选》,卷 11。
    11《汉书·扬雄传》“乱曰”颜师古注。[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2006 重印),卷 87 上,页 3534。
    1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文心雕龙注》,页 157。
    2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文心雕龙注》,页 256。
    3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文心雕龙注》,页 157。
    4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文心雕龙注》,页 194。
    5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文心雕龙注》,页 214。
    6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文心雕龙注》,页 241。
    7 王礼卿《文心雕龙通解》,页 252。
    8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文心雕龙注》,页 284。
    1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文心雕龙注》,页 326。
    2 详见赵厚均《两晋文研究——对几种文体的综合考察》。
    3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文心雕龙注》,页 699。
    4 《三国志·魏书》。[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2007 重印),卷 13,页414。
    5 任昉《文章缘起·序》曰:“凡八十五条”,现流行本作“八十四题”,是将“诏”与“玺文”合为一类,不通。详见吴承学《任昉〈文章缘起〉考论》,《文学遗产》,2007 年第 4 期。
    1 任昉《文章缘起·序》。《文章缘起注》,页 10。
    2 《隋书·经籍志》。[唐]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1991 重印),卷 35,页 1082。
    3 《旧唐书·经籍志》。[唐]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1991 重印),卷 47,页 2034。
    4 王得臣《塵史·论文》第 152 条。[宋]王得臣《塵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页 51。
    5 见[宋]洪适《盘州文集》(经县藤溪洪氏,清道光 28 年,1848),卷 63。
    6 详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四十八·诗文评类一》。[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卷 195,页 2738。
    8 任昉《文章缘起·序》。《文章缘起注》,页 1。
    1 刘珍《和帝叙》。《全后汉文》,卷 56,页 780——781。
    2 [汉]刘珍撰,吴树平注《东观汉记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页 112、135。
    3 薛峰《序体研究》持此观点。
    4 任昉《文章缘起》。《文章缘起注》,页 1。
    5 任昉《文章缘起》。《文章缘起注》,页 3。
    6 任昉《文章缘起》。《文章缘起注》,页 1。
    7 《后汉书·皇后纪》,卷 10 上,页 426。
     1 任昉《文章缘起·序》。《文章缘起注》,页 1。
    2 详见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下编第三章第二节《〈文选〉与〈诗品〉、〈文心雕龙〉及〈文章缘起〉的比较》,页 217——221。
     1 《文章缘起》陈懋仁注与方熊补注释此条时只谈序体源流,均未提到《邓后序》。二注本以前人旧说为主,但未提《邓后序》似乎是对任昉以《邓后序》为始的原因不甚清楚所致。
    2 扬雄《甘泉赋序》。[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2005 重印),卷 7,页 111。
    1 《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引《齐书》。《文选》,卷 46,页 647。
    1 陆机《豪士赋序》。《全晋文》,卷 96,页 2010。
    2 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上海:扫叶山房,民国 20 年,1931),卷 11,页 29。
    3 谭家健《陆机散文略论》:“其名为赋序,其实是谏疏,只不过没有采用奏议文体而已。”《中州学刊》,1999 年第 5 期。
    4 石崇《思归引序》。《全晋文》,卷 33,页 1650。
     1 据傅刚《昭明文选研究》,《文选》有 39 体,此篇当属“移”类。详见下编第二章第三节《文选的分类》。
    1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文心雕龙注》,页 727。
    2 许慎《说文解字·广部》。[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3,2002 重印),页 192。段玉裁注曰:“《释宫》曰:‘东西墙谓之序。’按堂上以东西墙为介,《礼》经谓阶上序端之南曰序南;谓正堂近序之处曰东序、西序。古假杼为序。《尚书大传》‘天子賁庸,诸侯疏杼。’郑注云:‘墙谓之庸,杼亦墙也。’”[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页 444。
    3 许慎《说文解字·攴部》,页 97。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广部》,页 444。
    5 许慎《说文解字·系部》,页 271。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广部》,页 444。
    7 《大雅·行苇》。《毛诗正义》,卷 17——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003 重印),页 534。
    8 《大雅·行苇》。《毛诗正义》,卷 17——2。《十三经注疏》,页 535。
    9 《大雅·桑柔》。《毛诗正义》,卷 18——2。《十三经注疏》,页 559。
    10 《周颂·时迈》。《毛诗正义》,卷 19——2。《十三经注疏》,页 589。
    11 《周颂·烈文》。《毛诗正义》,卷 19——1。《十三经注疏》,页 585。
    12 《周颂·闵予小子》。《毛诗正义》,卷 19——3。《十三经注疏》,页 598。
    13 《周颂·时迈》。《毛诗正义》,卷 19——2。《十三经注疏》,页 589。
    1 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页 408。
    2 朱全宰《文通》,卷 10,页 52。
    3 转引自苏凤昌《文体论》,页 52。
    4 《周颂·闵予小子》。《毛诗正义》,卷 19——3。《十三经注疏》,页 598。
    5 孔安国《尚书序》,卷 1 孔疏。《十三经注疏》,页 113。
    6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页 42。
    7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5。
    
    1 刘熙《释名·释典艺》。《释名疏证补》,页 317。
    3 萧统《文选序》吕延济注。《六臣注文选》,卷首。
    4 王兆芳《文体通释》,页 5——6。
    5 赵岐《孟子篇叙》。《全后汉文》,卷 62,页 815。
    6 仅以先秦文献中出现的关于诗歌的记载为例:《尚书·五子之歌》记载《五子之歌》创作背景:“太康尸位,以逸豫
    2 《汉书·艺文志》,卷 30,页 1703。
    1 《史记·孔子世家》。[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2006重印),卷 47,页 1937。
    2 《史记·孔子世家》张守节正义,卷 47,页 1937。
    3 《史记·孔子世家》,卷 47,页 1935——1936。
    4 《史记·孟荀列传》,卷 74,页 2343。
    5 《史记·三代世表》,卷 13,页 487。
    6 《汉书·艺文志》,卷 30,页 1704。
    7 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页 280。
    
    1 于雪棠《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页 143——145。
    2 于雪棠《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页 143。
    3 《周易正义·序卦》,卷 9 孔疏。《十三经注疏》,页 95。
    
    1 今传《易》卦序共计七种:通行本《序卦》卦序、《杂卦》卦序、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玉涵山房辑佚·归藏》卦序、伏羲六十四卦先天图卦序、京房《易》卦序、贾公彦《周礼·太卜》疏易卦序。
    2 《周易正义·序卦》,卷 9。《十三经注疏》,页 96。
    3 《周易正义·序卦》,卷 9。《十三经注疏》,页 95——96。
    1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文心雕龙注》,页 22——23。
    2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学》。《颜氏家训集解》,页 221。
    3 桓范《世要论·赞象》。《全三国文》,卷 37,页 1263。
    4 班固《两都赋序》。《全后汉文》,卷 24,页 602。
    5 王逸《楚辞章句序》。《全后汉文》,卷 57,页 786。
    6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台北:华正书局,民国 77 年,1988),卷 4,页 106。
    7 《荀子·儒效》。[清]王先谦著《荀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卷 4,页 84——85。
    8 《庄子·天下》。[清]王先谦著《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页 462。
    9 任昉《文章缘起·序》。《文章缘起注》,页 1。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十五·诗类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5,页 187。
    2 以下观点主要来自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十五·诗类一·诗序》,张西堂《诗经六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与詹看《〈毛诗序〉创作年代及作者之考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详见尚学锋《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3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 197。
    2 《阜阳诗经汉简》S 附 2.1,S 附 2.2,S 附 2.3。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简论》,《文物》,1984 年第 8 期。
    3 详见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诗经〉》,《文物》,1984 年第 8 期。
    1 《周南·汉广·序》,《毛诗正义》,卷 1——3。《十三经注疏》,页 281。
    2 《鄘风·君子偕老·序》,《毛诗正义》,卷 3——1。《十三经注疏》,页 313。
    3 《秦风·渭阳·序》,《毛诗正义》,卷 6——4。《十三经注疏》,页 374。
    4 《小雅·雨无正·序》,《毛诗正义》,卷 12——2。《十三经注疏》,页 447。
    5 《周颂·清庙·序》,《毛诗正义》,卷 19——1。《十三经注疏》,页 583。
    6 《周颂·维清·序》,《毛诗正义》,卷 19——1。《十三经注疏》,页 584。
    7 《周颂·烈文·序》,《毛诗正义》,卷 19——1。《十三经注疏》,页 584。
    8 《周颂·般·序》,《毛诗正义》,卷 19——4。《十三经注疏》,页 605。
    9 《陈风·株林·序》,《毛诗正义》,卷 7——1。《十三经注疏》,页 378。
    10 《曹风·蜉蝣·序》,《毛诗正义》,卷 7——3。《十三经注疏》,页 384。
    1 《小雅·大田·序》,《毛诗正义》,卷 14——1。《十三经注疏》,页 476。
    2 《小雅·采菽·序》,《毛诗正义》,卷 15——1。《十三经注疏》,页 489。
    3 《小雅·节南山》,《毛诗正义》,卷 12——1。《十三经注疏》,页 441。
    4 刘知几《史通·序例》。《史通通释》,页 87。
    5 《史记·三代世表》,卷 13,页 487。
    6 《史记·孔子世家》,卷 47,页 1935——1936。
    1 《汉书·艺文志》,卷 30,页 1706。
    2 阎咏辑《朱子古文书疑》。[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 1265——1323。
    3 蔡沈《书经》。转引自刘起纡《尚书学史》(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页 283。
    4 陈梦家《尚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页 102。
    5 《孟子·尽心下》。[清]焦循著《孟子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卷 14,页 566。
    1 《虞书·大禹谟·序》,《尚书正义》,卷 4。《十三经注疏》,页 134。
    2 《尚书·盘庚·序》,《尚书正义》,卷 9。《十三经注疏》,页 168。
    3 《周书·金縢·序》,《尚书正义》,卷 13。《十三经注疏》,页 195。
    4 《周书·顾命·序》,《尚书正义》,卷 18。《十三经注疏》,页 237。
    5 《史记·殷本纪》,卷 3,页 101。
    6 《夏书·禹贡·序》孔疏,《尚书正义》,卷 6。《十三经注疏》,页 146。
    7 《虞书·尧典·序》孔疏,《尚书正义》,卷 1。《十三经注疏》,页 117。
    8 《商书·咎单·序》孔疏,《尚书正义》,卷 8。《十三经注疏》,页 162。
    1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颜师古注,卷 20,页 862。
    2 所谓“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因此总体而言,注疏出现之前先儒阐释经义的著作都可称为传,但此处“传”已是一系列文体的总称,而非单个文体之名。
    3 《汉书·艺文志》“《鲁故》二十五卷”颜师古注,卷 30,页 1708。
    4 《汉书·艺文志》“《左氏微》二篇”颜师古注,卷 30,页 1715。
    5 顾野王《玉篇·言部》卷上。《小学名著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8),页 34。
    6 《汉书·艺文志》“《记》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卷 30,页 1709。
    7 许慎《说文解字·言部》,页 51。
    8 许慎《说文解字·言部》,页 52。
    9 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叙》。《楚辞补注》页 119。
    10 《仪礼·士冠礼》“郑氏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 1。《十三经注疏》,页 945。
    11 许慎《说文解字·竹部》,页 96。
    12 郑玄《六艺论》。《全后汉文》,卷 84,页 928。
    13 详见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页 70。
     1 《吕氏春秋·序意》。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页 1203——1218。
    2 严可均于《序意》篇后按语曰:“按此下尚有赵襄子一段,非十二纪之总序也。不录。”[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99 重印),卷 11,页 85。
    1 《不侵》第二段为“豫让之友谓豫让曰”,《序意》篇“赵襄子”一段正应与此相关联。详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卷 12,注 15,页 644——645。
    2 转引自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页 1203——1204。
    3 详见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页 9——12。
    4 详见黄伟龙《吕氏春秋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5 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绪论》(北京:中华书局,1981),页 2。
    6 如马叙伦曰:“《序意》篇自‘灾日隆’以下不全矣。”转引自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页 1213。陈奇猷:“此下文义未完,当有脱文。”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 12,页 653。
     1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 12,页 649。
    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二十七·杂家类一·吕氏春秋》。《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17,页 1568。
    1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孙序》(北京:中国书店,1985),页 2。
    2 《淮南子·要略》。[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注》(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卷 21,页 369——374。
    1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5。
    2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69。
    3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69。
    4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69。
    5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69——370。
    6 《淮南子·墬形训》高诱题解。《淮南子注》,卷 4,页 55。
    7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70。
    8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70。
    
    1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71。
    2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73。
    3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73。
     1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77。
    1 余嘉锡《古书通例》。《余嘉锡说文献学》,页 186。
    2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页 71。
    3 方苞《又书太史公自序后》。[清]方苞《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卷 2,页 61。
    4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301——3320。
    5 《史记》一些篇章在文中另有篇序:十表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外的九篇;八书除《封禅书》与《河渠书》以外的六篇;《外戚世家》;《儒林》、《酷吏》、《游侠》、《佞幸》、《龟策》五列传,共计 21 篇。在今天的研究中,一般将之归为“史论赞”,称“序论”。这些篇序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故略。
    6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301。
    7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306——3307。
    8 颜师古《匡谬正俗》,卷 5。转引自张大可、安平秋、俞樟华编《史记研究集成》(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卷6,页 617。
    1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311。
    2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285——3286。
    3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288。
    4 李景星《四史评议》(长沙:岳麓书社,1986),页 123。
    5 李景星《四史评议》,页 123。
    6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285,3295。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99 重印),卷 2,页 145。
    2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293。
    3 径称自传者如赵国熙《司马迁写〈史记太史公?自序〉为自己树碑立传——论自传体文学成熟的标志》,《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 年第 9/10 期。
    4 刘知几《史通·论赞》。《史通通释》,页 83。
    5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300。
    6 方苞《又书太史公自序后》。《方苞集》,卷 2,页 61。
    7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世界书局旧版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88),卷 21。
    8 《孟子·万章下》。《孟子正义》,卷 10,页 428。
    9 《周易·系辞》,《周易正义》,卷 8。《十三经注疏》,页 89。
    1 无名氏《中论序》。《全三国文》,卷 55,页 1360。
    2 刘知几《史通·序传》。《史通通释》,页 256。
    3 郑玄《自序》。《全后汉文》,卷 84,页 928。
    5 李景星《四史评议》,页 259。
    1 其《自序》篇今缺失。
    2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姚思廉《陈书》,于父传末略述己修史事,而不称《叙传》,亦不及入唐以后事,与体例最为得之。”[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从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卷 5,页 95。
    3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 5,页 95。
    4 《周易·系辞》,《周易正义》,卷 8。《十三经注疏》,页 86。
    5 《淮南子·要略》。《淮南子注》,卷 21,页 377。
    6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319。
    7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全汉文》,卷 26,页 272。
    8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295。
    
    1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全汉文》,卷 26,页 272。
    2 《史记·孔子世家》,卷 47,页 1947。
    3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297。
    4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296。
    5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300。
     1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全汉文》,卷 26,页 271。
    2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300。
    1 马端临《文献通考》于“李善注《文选》六十卷”条下引苏轼《答刘沔书》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 248,页 1953。
    2 宋玉《神女赋序》。《文选》,卷 19,页 267。
    1 [宋]王观国著,田瑞娟校点《学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 214 则《古赋序》,卷 7,页 220。
    2 [清]王芑孙《读赋卮言》(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斐然山房,清光绪 9 年,1883),页 18。
    3 傅毅《舞赋序》。《文选》,卷 17,页 246——247。
    4 张衡《舞赋序》。《全后汉文》,卷 53,页 769。
    5 边让《章华台赋序》。《全后汉文》,卷 84,页 930。
    6 徐干《嘉梦赋序》。《全后汉文》,卷 93,页 975。
    7 扬雄《羽猎赋》张铣注。《六臣注文选》,卷 8。
    
    1 扬雄《羽猎赋》。《文选》,卷 8,页 131。
    2 韦孟《讽谏诗序》。《文选》,卷 19,页 274。
    3 《汉书·韦贤传》,卷 73,页 3101。
    1 邹阳《酒赋序》。《全汉文》,卷 19,页 233。
    2 邹阳《几赋序》。《全汉文》,卷 19,页 233。
    3 刘胜《文木赋序》。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页 124。另:《西京杂记》卷 6 以第一句为赋序,《古文苑》则两段均置赋前。
    4 葛洪《西京杂记序》。《全晋文》,卷 116,页 2125。
    5 详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五十·小说家类一·西京杂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40,页 1835。
    6 详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海内十洲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42,页 1873。
    7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页 965。
    1 汉武帝《秋风辞序》。《全汉文》,卷 3,页 140。
    2 刘歆《遂初赋序》。《全汉文》,卷 40,页 345。
    3 刘歆《遂初赋序》。《全汉文》,卷 40,页 345。
    4 桓谭《仙赋序》。《全后汉文》,卷 12,页 535。
    5 张衡《应间序》。《全后汉文》,卷 54,页 773。
    6 《后汉书·张衡传》,卷 59,页 1898。
     1 孔安国《尚书序》。《全汉文》,卷 13,页 195。
    2 司马相如《大人赋序》。《全汉文》,卷 21,页 244。
    1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卷 117,页 3056。
    2 刘歆《遂初赋序》。《全汉文》,卷 40,页 345。
    3 王褒《四子讲德论序》。《全汉文》,卷 42,页 356。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五十二·小说家类三·汉武帝故事》。《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42,页 1873。
    1 贾谊《吊屈原文》严可均案语。《全汉文》,卷 16,页 218。
    2 《古文苑·董仲舒集叙》章樵注语。辑者不详,[宋]章樵注《古文苑》(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卷 17,页 119——120。
    3 刘歆《遂初赋序》。《全汉文》,卷 40,页 345。
    4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史通通释》,卷 16,页 470。
    5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史通通释》,卷 16,页 470。
    6 《史通·序传》浦起龙按语。《史通通释》,卷 9,页 260。
    7 《汉书·扬雄传》,卷 87 下,页 3583。
    8 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 57 上,页 1485。
    9 张震泽《扬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页 405。
    10 马融《自叙》。《全后汉文》,卷 18,页 571。
     1 孙楚《笳赋序》。《全晋文》,卷 60,页 1800。
    2 陆云《逸民箴》。《全晋文》,卷 104,页 2055。
    3 曹植《社颂序》。《全三国文》,卷 17,页 1144。
    1 陶渊明《读史述九章序》。《全晋文》,卷 112,页 2099。
    2 庾阐《吊贾生文序》。《全晋文》,卷 38,页 1682。
    3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全晋文》,卷 69,页 1857。
    4 虞炎《鲍照集序》。[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99 重印),卷 25,页 2929。
    5 无名氏《中论序》。《全三国文》,卷 55,页 1360。
    1 潘岳《西征赋序》。《全晋文》,卷 90,页 1980。
    2 江总《营涅槃忏还途作诗序》。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1998 重印),陈诗卷8,页 2585。
    3 曹丕《临涡赋序》。《全三国文》,卷 4,页 1072。
    4 曹丕《玛瑙赋序》。《全三国文》,卷 4,页 1074。
    5 杨修《孔雀赋序》。《全后汉文》,卷 51,页 757。
    6 王讚《楘树颂序》?度摹罚?86,页 1955。
    7 蔡邕《处世圈典碑序》。《全后汉文》,卷 76,页 884。
    1 曹植《叙愁赋序》。《全三国文》,卷 13,页 1125。
    2 傅玄《拟四愁诗序》。《全晋文》,卷 46,页 1724。
    3 潘岳《寡妇赋序》。《全晋文》,卷 91,页 1985。
    4 曹植《东征赋序》。《全三国文》,卷 73,页 1126。
    5 孙绰《游天台山赋序》。《全晋文》,卷 61,页 1806。
    6 曹植《叙愁赋》。《全三国文》,卷 13,页 1125。
    7 曹植《东征赋》。《全三国文》,卷 73,页 1126。
    8 葛洪《西京杂记序》。《全晋文》,卷 116,页 3225。
    1 宇文逌《庾信集序》。[清]严可均辑《全后周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99 重印),卷 4,页 3903。
    2 桓谭《仙赋序》。《全后汉文》,卷 12,页 535。
    3 支遁《詠禅思道人诗序》。《全晋文》,卷 157,页 2368。
    4 潘尼《答傅咸诗序》。《全晋文》,卷 94,页 2001。
    5 傅咸《御史中丞箴序》。《全晋文》,卷 52,页 1761。
    6 嵇含《吊庄周图文序》。《全晋文》,卷 65,页 1831。
    7 曹植《王仲宣诔序》。《全三国文》,卷 19,页 1154。
    8 蔡邕《郭泰碑序》。《全后汉文》,卷 76,页 884。
    9 颜延之《大筮箴序》。《全宋文》,卷 38,页 2646。
    10 鲍照《卖玉器者诗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 9,页 1303。
    11 谢脁《酬德赋序》。《全齐文》,卷 23,页 2919。
    12 陆机《应嘉赋序》。《全晋文》,卷 96,页 2012。
    13 傅咸《答潘尼诗序》。《全晋文》,卷 52,页 1760。
    14 陶渊明《形影神诗序》。《全晋文》,卷 111,页 2097。
    1 夏侯湛《周诗序》。《全晋文》,卷 69,页 186。
    2 梅陶《鵩鸟赋序》。《全晋文》,卷 128,页 2195。
    3 殷允《石榴赋序》。《全晋文》,卷 129,页 2200。
    4 杨泉《蚕赋序》。《全三国文》,卷 75,页 1453。
    5 张华《鹪鹩赋序》。《全晋文》,卷 58,页 1790。
    6 傅亮《感物赋序》。《全宋文》卷 26,页 2574。
    7 高允《征士颂序》。[清]严可均辑《全后魏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99 重印),卷 28,页 3653。
    8 庾信《思旧铭序》。《全后周文》,卷 12,页 3941。
    9 陆机《赠弟士龙诗序》。《全晋文》,卷 98,页 2020。
    10 陆机《愍思赋序》。《全晋文》,卷 96,页 2011。
    11 孙楚《韩王故台赋序》。《全晋文》,卷 60,页 1800。
    12 傅玄《橘赋序》。《全晋文》,卷 45,页 1718。
    1 范泰《鸾鸟》序及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 1,页 1144。
    2 蔡邕《述行赋序》。《全后汉文》,卷 69,页 852。
    3 《后汉书·蔡邕传》,卷 60 下,页 1980。
    4 陶渊明《饮酒诗序》。《全晋文》,卷 111,页 2098。
    5 萧统《陶渊明集序》。[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99 重印),卷 20,页 3067。
    1 曹丕《玛瑙赋序》。《全三国文》,卷 4,页 1074。
    2 曹丕《车渠椀赋序》?度摹罚?4,页 1075。
    3 傅玄《紫华赋序》。《全晋文》,卷 45,页 1717。
    4 左芬《白鸠赋序》。《全晋文》,卷 13,页 1533。
    1 蔡邕《短人赋序》。《全后汉文》,卷 69,页 853。
    2 孙盛《镜赋序》。《全晋文》,卷 63,页 1816。
    3 傅玄《筝赋序》。《全晋文》,卷 45,页 1716。
    4 王彪之《庐山赋序》。《全晋文》,卷 21,页 1574。
    5 孙该《三公山下神祠赋序》。《全三国文》,卷 40,页 1276。
    1 王粲《投壶赋序》。《全后汉文》,卷 90,页 960。
    2 王粲《围棋赋序》。《全后汉文》,卷 90,页 960。
    3 王粲《弹棋赋序》。《全后汉文》,卷 90,页 960。
    4 张望《鷿鹈赋序》。《全晋文》,卷 135,页 2237。
    5 张望《蜘蛛赋序》。《全晋文》,卷 135,页 2237。
    6 曹丕《柳赋序》。《全三国文》,卷 4,页 1075。
    7 傅咸《蜉蝣赋序》。《全晋文》,卷 51,页 1755。
    8 诗序中傅玄《拟四愁诗序》论七言诗“体小而俗”。《全后汉文》,卷 46,页 1724。江淹《杂体诗序》品藻古今名家诗体。《全梁文》,卷 38,页 3171。傅玄《连珠序》论连珠源流与体制。《全晋文》,卷 46,页 1724。
    1 曹植《酒赋序》。《全三国文》,卷 14,页 1128。
    2 傅咸《芸香赋序》。《全晋文》,卷 14,页 1753。
    3 殷允《石榴赋序》。《全晋文》,卷 129,页 2200。
    4 曹摅《围棋赋序》。《全晋文》,卷 107,页 2074。
    5 陆机《遂志赋序》。《全晋文》,卷 96,页 2010。
    6 陶渊明《闲情赋序》。《全晋文》,卷 111,页 2096。
    
    1 庾信《伤心赋序》。《全后周文》,卷 9,页 3925。
    2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全后汉文》,卷 58,页 790。
    3 成公绥《天地赋序》。《全晋文》,卷 59,页 1794。
    4 谢灵运《山居赋序》。《全宋文》,卷 31,页 2604。
    1 傅玄《七谟序》。《全晋文》,卷 46,页 1723。
    2 左思《三都赋序》。《全晋文》,卷 74,页 1882。
    3 皇甫谧《三都赋序》。《全晋文》,卷 71,页 1872。
    4 卫权《左思三都赋略解序》。《全晋文》,卷 105,页 2064。
    5 刘逵《注左思蜀都吴都赋序》。《全晋文》,卷 105,页 2064。
    1 张衡《温泉赋序》。《全后汉文》,卷 52,页 759。
    2 孙绰《遂初赋序》。《全晋文》,卷 61,页 1807。
    3 潘岳《闲居赋序》。《全晋文》,卷 91,页 1987。
    4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潘黄门集》题辞。[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页 161。
    1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序》。《全晋文》,卷 111,页 2095。
    2 陆机《大暮赋序》。《全晋文》,卷 96,页 2011。
    3 挚虞《思游赋序》。《全晋文》,卷 76,页 1896。
    4 陆云《逸民赋序》。《全晋文》,卷 100,页 2033。
    5 江淹《赤虹赋序》。《全梁文》,卷 33,页 3140。
    1 孙绰《游天台山赋序》。《全晋文》,卷 61,页 1806。
    2 《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991 重印),卷 56,页 1544。
    3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第四章《诗题与诗序》,页 79。
    1 曹植《于圈城作赠白马王彪诗序》。《全三国文》,卷 16,页 1143。
    2 曹植《离友诗序》。《全三国文》,卷 16,页 1143。
    3 王珣《林法师墓下诗序》。《全晋文》,卷 20,页 1567。
    4 谢灵运《述祖德诗序》。《全宋文》,卷 33,页 2616。
    5 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全晋文》,卷 111,页 2097。
    6 萧子良《行宅诗序》。《全齐文》,卷 7,页 2829。
    7 萧子良《行宅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 1,1383。
    1 《南齐书·武十七王传》。[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1992 重印),卷 40,页 693,700。
    2 《南齐书·武十七王传》,卷 40,页 701。
    3 张衡《怨诗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 6,页 179。
    4 刘孝威《重光诗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 18,页 1874。
    5 刘孝威《重光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 18,页 1874。
    6 陆云《赠顾骠骑诗二首序》。《全晋文》,卷 103,页 2050。
    2 郑丰《答陆士龙诗序》之一。《全晋文》,卷 109,页 2085。
    3 陶渊明《停云诗序》。《全晋文》,卷 111,页 2097。
    4 陶渊明《时运诗序》。《全晋文》,卷 111,页 2097。
    1 陶渊明《荣木诗序》。《全晋文》,卷 111,页 2097。
    2 何承天《社颂序》。《全宋文》,卷 24,页 2568。
    3 戴逵《酒赞序》。《全晋文》,卷 137,页 2250。
    4 傅咸《御史中丞箴序》。《全晋文》,卷 52,页 1761。
    5 释慧远《澡灌铭序》。《全晋文》,卷 162,页 2403。
    6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文心雕龙注》,页 157。
    7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文心雕龙注》,页 159。
    
    1 蔡邕《祖德颂序》。《全后汉文》,卷 74,页 874。
    2 陆云《祖考颂》并序。《全晋文》,卷 103,页 2054。
    3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文心雕龙注》,页 157。
    4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文心雕龙注》,页 157。
    1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文心雕龙注》,页 157。
    2 刘师培语。转引自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页 332。
    3 刘勰《文心雕龙·颂赞》。《文心雕龙注》,页 159。
    4 陆机《文赋》。《全晋文》,卷 97,页 2013。
    5 缪袭《神芝赞序》。《全三国文》,卷 38,页 1266。
    6 杨戏《季汉辅臣赞序》。《全三国文》,卷 62,页 1391。
    
    1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文心雕龙注》,页 194。
    2 班固《封燕然山铭序》。《全后汉文》,卷 26,页 613。
    3 陆倕《新漏刻铭》并序。《全梁文》,卷 53,页 3258。
    4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文心雕龙注》,页 194。
    
    1 李充《学箴序》。《全晋文》,卷 53,页 1766。
    2 《晋书·潘尼传》,卷 55,页 1525。
    3 潘尼《乘舆箴序》。《全晋文》,卷 94,页 2004。
    4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潘太常集》题辞。《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页 169。
    1 傅毅《北海王诔序》。《全后汉文》,卷 43,页 707。
    2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文心雕龙注》,页 212。
    3 《礼记·曾子问》:“读之以定谥。”
    4 苏顺《和帝诔序》。《全后汉文》,卷 49,页 744。
    5 左芬《元皇后诔序》。《全晋文》,卷 13,页 1535。
    6 潘岳《杨仲武诔序》。《全晋文》,卷 92,页 1992。
    1 颜延之《陶征士诔序》。《全宋文》,卷 38,页 2646。
    2 《宋书·隐逸传》,卷 93,页 2288。
    3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文心雕龙注》,页 213。
    4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文心雕龙注》,页 213。
    5 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诔序》。《全后汉文》,卷 79,页 898。
    6 曹植《卞太后诔序》。《全三国文》,卷 19,页 1157。
    7 谢灵运《庐陵王诔序》。《全宋文》,卷 33,页 2619。
    8 《宋书·谢灵运传》,卷 67,页 1753。
    9 《宋书·武三王传》,卷 61,页 1636。
    10 《宋书·谢灵运传》,卷 67,页 1753。
    1 曹植《王仲宣诔序》。《全三国文》,卷 19,页 1154。
    2 左芬《元皇后诔序》。《全晋文》,卷 13,页 1535。
    3 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序》。《全晋文》,卷 103,页 2057。
    4 《文选·马汧都诔》李善注引。《文选》,卷 57,页 785。
    5 潘岳《马汧都诔序》。《全晋文》卷 92,页 1994。
    6 潘岳《马汧都诔序》。《全晋文》卷 92,页 1994。
    7 潘岳《马汧都诔序》。《全晋文》卷 92,页 1994。
    8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潘黄门集》题辞。《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页 161。
    9 挚虞《文章流别论》。《全晋文》,卷 77,页 1906。
    10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文心雕龙注》,页 240。
    1 曹植《金瓠哀辞序》。《全三国文》,卷 19,页 1158。
    2 梁简文帝《大同哀辞序》。《全梁文》,卷 13,页 3026。
    3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16。
    4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文心雕龙注》,页 177。
    5 王珣《孝武帝哀策文序》。《全晋文》,卷 20,页 1567。
    6 谢脁《齐敬皇后哀策文序》。《全齐文》,卷 23,页 2922。
    7 无名氏《简文帝哀策文序》。《全晋文》,卷 146,页 2304。
    1 王俭《高帝哀策文序》。《全齐文》,卷 11,页 2851。
    2 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页 54——55。
    3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文心雕龙注》,页 214。
    4 详见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
    5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文心雕龙注》,页 214。
    6 桓麟《太尉刘宽碑序》。《全后汉文》,卷 27,页 624。
    7 《北堂书钞》碑三十五引李充《起居戒》。[唐]虞世南编《北堂书钞》(台北:文海出版社,19??),卷 102,页72。
    1 孙绰《司空庾冰碑序》。《全晋文》,卷 62,页 1814。
    2 陆机《文赋》:“碑披文以相质。”《全晋文》,卷 97,页 2017。《文选·文赋》李善注曰:“碑以叙德,故文质相半。”《文选》,卷 17,页 241。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楚辞类·小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48,页 1973。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楚辞类·楚辞章句》:“刘向裒集屈原《离骚》……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48,页 1974。
    1 王逸《楚辞章句序》。《全后汉文》,卷 57,页 784。
    2 《史记·屈原列传》,卷 84,页 2482。
    3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后汉书〉列传著录文体考述》,页 85——86。
    4 曹植《前录序》。《全三国文》,卷 16,页 1143。
    1 萧纲《昭明太子集序》。《全梁文》,卷 12,页 3016。
    2 萧统《陶渊明集序》。《全梁文》,卷 20,页 3066。
    3 萧纲《临安公主集序》。《全梁文》,卷 12,页 3017。
    4 萧统《陶渊明集序》。《全梁文》,卷 20,页 3066。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集类·小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86,页 2598。
    2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页 101。
    3 萧统《文选序》。《文选》,卷首。
    4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梁昭明集》题辞。《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页 267。
    5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全梁文》,卷 20,页 3064。
    
    1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文心雕龙注》,页 725——726。
    2 钟嵘《诗品序》。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页 4。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诗文评类·小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 195,页 2736。
     1 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晋文》,卷 26,页 1609。
    2 《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条。《世说新语校笺》,页 346。
    3 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 180,页 1835。
    4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全晋文》,卷 61,页 1808。此序亦是这次兰亭集会的产物,史称后序。
    1 张说《南省就窦尚书山亭寻花柳宴序》。《全唐文》,卷 225,页 2272。
    2 于邵《晚秋陪卢侍御游石桥序》。《全唐文》,卷 426,页 4346。
    3 宋之问《上巳泛舟昆明池宴宗主簿席序》。《全唐文》,卷 241,页 2436。
    4 杨炯《宴族人杨八宅序》。《全唐文》,卷 191,页 1929。
    5 王勃《上巳浮江宴序》。《全唐文》,卷 181,页 1840。
    1 卢照邻《宴梓州南亭诗序》。《全唐文》,卷 166,页 1694。
    2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唐文》,卷 181,页 1846。
    3 《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引《齐书》曰:“武帝永明九年三月三日,幸芳林园,禊饮朝臣,敕王融为序,文藻富丽,当代称之。”《文选》,卷 46,页 647。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食部》。段注:“各本少食字,今依《左传音义》补。”页 221。
    5 潘岳《金谷集作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 4,页 632。
    6 从现存金谷诗来看,可能离别之情在诗中有一定的表达。如潘岳《金谷集作诗》“亲友各言迈,中心怅有违。何以叙离思,携手游郊畿。”《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 4,页 632。
    3 本文统计以题目中有以下字词为准:饯、饯别、饯送、宴别、宴饯、饯宴、送……宴、席别、席饯、曲饯。
    4 王勃《饯宇文明府序》。《全唐文》,卷 181,页 1842。
    5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唐文》,卷 181,页 1846。
    6 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全唐文》,卷 181,页 1847。
    7 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全唐文》,卷 182,页 1848。
    8 王勃《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全唐文》,卷 182,页 1850。
    9 王勃《秋晚什邡西池宴饯九陇柳明府序》。陈尚君编《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卷 15,页 177。
    1 陈子昂《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全唐文》,卷 214,页 2165。
    1 宋之问《三月三日于灞水曲饯豫州杜长史别昆季序》。《全唐文》,卷 241,页 2435。
    2 骆宾王《饯宋三之丰城序》。《全唐文》,卷 199,页 2014。
    
    1 张九龄《饯宋司马序》。《全唐文》,卷 290,页 2947。
    2 孙梅《四六丛话叙论·叙序》,页 34。
    3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4。
    
    1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4。
    2 达奚珣《宴济渎序》。《全唐文》,卷 345,页 3504。
    3 达奚珣《游济渎记》。《全唐文》,卷 345,页 3505。
    1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正续古文辞类纂》,页 7。
    2 除姚鼐《古文辞类纂》外,吴纳云“当须取法昌黎韩子诸作,庶为有得古人赠言之义,而无枉己徇人之失也。”《文章辨体序说》,页 42。吴曾祺云“赠序之体,贵在援引古文,以致其讽勉之旨,始合于古人临别赠言之意。若近于喁喁儿女之私,于理谬矣。”《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11。
    3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正续古文辞类纂》,页 7。
    4 《史记·孔子世家》,卷 47,页 1909。
    5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张纯一著《晏子春秋校注》(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卷 5,页 142。
    6 晏子问:“吾请以言乎,以轩乎?”曾子答曰:“请以言。”《晏子春秋校注》,卷 5,页 143。
    7 《荀子·非相》。[清]王先谦著《荀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卷 3,页 53。
    2 傅咸《感别赋》,见《全晋文》,卷 51,页 1751。
    3 吴曾褀《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11。
    1 王勃《别卢主簿序》。《全唐文》,卷 181,页 1837。
    2 杨炯《送徐录事诗序》。《全唐文》,卷 191,页 1926。
    3 骆宾王《赠李八骑曹诗序》。《全唐文》,卷 199,页 2015。
    4 张说《送严少府赴万安诗序》。《全唐文》,卷 225,页 2274。
    1 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全唐文》,卷 349,页 3538。
    2 陶翰《送封判官摄监察御史之碛西序》。《全唐文》,卷 334,页 3379。
    3 王勃《送白七序》。《全唐文》,卷 182,页 1849。
    4 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全唐文》,卷 214,页 2164。
     1 王勃《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全唐文》,卷 181,页 1838。
    1 李华《江州卧疾送李侍御诗序》。《全唐文》,卷 315,页 3199。
    2 韩愈《送陆歙州诗序》。《全唐文》,卷 555,页 5612。
    3 宋之问《送裴五司法赴都序》。《全唐文》,卷 241,页 2438。
    4 陶翰《送王侍御赴剑南序》。《全唐文》,卷 334,页 3379。
    1 统计数字据《全唐文》、《全唐文补编》,作者顺序以《全唐文》为次。
    2 此序非全文,所以无法确定其为赋诗赠序还是独立赠序。
     1 任华《送李侍御充汝州李中丞副使序》。《全唐文》,卷 376,页 3819。
    2 徐铉《和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诗序》。《全唐文》,卷 881,页 9218。
    1 徐锴《奉和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诗序》。《全唐文》,卷 888,页 9278。
    2 韩愈《送许郢州序》。《全唐文》,卷 555,页 5613。
    3 任华《送王舍人归寿春侍奉序》。《全唐文》,卷 376,页 3819。
    1 李华《送十三舅适越序》。《全唐文》,卷 315,页 3200。
    2 李白《早夏于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全唐文》,卷 349,页 3536。
    3 任华《送姜司户赴宣州序》。《全唐文》,卷 376,页 3821。
    4 韩愈《送王秀才序》。《全唐文》,卷 555,页 5619。
    1 韩愈《送董邵南序》。《全唐文》,卷 555,页 5616。
    2 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宋]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文集卷 66,页 2091。
    3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正续古文辞类纂》,页 7。
    4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页 68。
    5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页 68。
    6 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全唐文》,卷 555,页 5617。
    1 林纾《春觉斋论文·述旨》,页 45
    1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4。
    2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5。
    3 《文选·长笛赋》李善注:“亦曲也”。《文选》,卷 18,页 252。
    4 《文选·琴赋》李善注:“亦曲也”。《文选》,卷 18,页 257。
    5 《文选·啸赋》刘良注:“曲也”。《六臣注文选》,卷 18。
    6 《文选·广绝交论》吕延济注:“曲也”。《六臣注文选》,卷 55。
    7 吴曾褀《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引为诗歌之一名,取引音赴节之义。”页 5。
    1 《后汉书·班固传》:“固又作《典引》篇述叙汉德。”李贤注曰:“典,谓《尧典》;引,犹续也。汉承尧后,故述汉德以续《尧典》。”卷 40 下,页 1375。
    2 《大雅·行苇》郑玄注,《毛诗正义》,卷 17——2。《十三经注疏》,页 535。
    3 《大雅·卷阿》朱熹注。[宋]朱熹注,王华宝整理《诗集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页 232。
    4 《尚书·多士》蔡沈注。蔡沈《书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页 102。
    5 《素问·血气形志篇》王冰注。[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上海:商务印书馆,19??),页 136。
    6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6。
    7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正续古文辞类纂》,页 8。
    8 不过赠序又称“送序”或“送引”的情况确实不见于唐,而始于宋,如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等。
    9 不过其中也有一个反例,即苏洵有一篇《谱例序》未能严格避讳。
    10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6。
    11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5。
    1 庾肩吾《书品序》。《全梁文》,卷 66,页 3343。
    2 庾肩吾《书品后序》。《全梁文》,卷 66,页 3343。
    3 赵明诚《金石录序》。金文明《金石录校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页 1——2。
    4 刘跂《金石录后序》。《金石录校证》,页 529。
    1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6。
    2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6。
    3 罗灵山《题跋三论》。《益阳师专学报》,1994 年第 2 期。
    4 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00 年第 4 期。
    5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6。
    6 毛雪《古代题跋文体源流述略》:“载录书籍流传过程并对其内容进行介绍、校刊、注译、评价的题跋滥觞于汉代章句之学滋养下的解诂注释风潮”,“唐代金石之学起步促使人们将学术研讨进一步扩大至金石古物及其刻辞的领域”,“对诗文、书画、人物的品评及对有关情事进行叙写的文艺性题跋产生于汉代。”《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 年第 1 期。
    7 陈滞冬《中国书学论著提要》(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页 13。
    
    1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5。
    2 刘熙《释名·释书契》。《释名疏证补》,页 304。
    3 《豳风·狼跋》毛传,《毛诗正义》卷 9——1。《十三经注疏》,页 400。
    4 《尔雅·释言》,《尔雅注疏》卷 3。《十三经注疏》,页 2583。
    5 《汉书·扬雄传》,卷 87 上,页 3547。
    6 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第十章《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页 203。
    7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页 72。
    1 赵明诚《石鼓文跋》。《金石录校证》,卷 13,页 223——224。
    2 欧阳修《晋王羲之法帖一》。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卷 137,页 2164。
    3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页 45。
    4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引潘昂霄《金石例》,页 45。
    5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7。
    1 范仲淹《题褚摹兰亭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卷 385,页 400。
    2 赵明诚《范式碑跋》。《金石录校证》,卷 20,页 339。
    3 苏轼《书黄鲁直诗后二首》其一。《苏轼全集》,文集卷 67,页 2132。
    4 苏轼《书黄鲁直诗后二首》其二。《苏轼全集》,文集卷 67,页 2132。
    5 黄庭坚《题东坡字后》。[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从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 5,页 43。
    1 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山谷题跋》,卷 8,页 81。
    2 《汉书·艺文志》,卷 30,页 1701。
    4 任昉《王文宪集序》。《全梁文》,卷 44,页 3202。
    5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页 135。
    6 题名为刘向的《关尹子书录》与《子华子书录》为后人依托。严可均《关尹子书录》与《子华子书录》篇后分别有按语曰:“此疑依托”、“此叙及《关尹子叙》,疑皆宋人依托,今始录之”。《全汉文》,卷 37,页 334。
    1 刘向《晏子叙录》。《全汉文》,卷 37,页 332。
    2 《隋书·经籍志》,卷 33,页 992。
    3 卢文弨《钟山札记》“史汉目录”条。[清]卢文弨《钟山札记》(从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 4,页 67。
    1 吴曾褀《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5。
    2 柳宗元《送辛生下第序略》。《全唐文》,卷 578,页 5842。
    3 赵岐《孟子题辞》。《全后汉文》,卷 62,页 814。
    4 赵岐《孟子题辞》焦循注。《孟子正义》,卷 1,页 3。
    5 赵岐《孟子题辞》焦循注。《孟子正义》,卷 1,页 1。
    6 赵岐《孟子篇叙》。《全后汉文》,卷 62,页 815。
    7 朱熹《小学题辞》。[宋]朱熹著《小学》(津河:广仁堂, 清光绪 7 年,1881),卷首。
    1 关于题辞是否有韵的问题,苏凤昌曰:“题辞当为有韵之文,后之以无韵的而亦署为题辞者,变体也。”《文体论》,页 65。此论与事实相违,故特表明。
    2 归有光《墨斋先生六十寿序》。[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页 282。
    3 归有光《墨斋先生六十寿序》。《震川先生集》,页 282。
    4 方苞《张母吴孺人七十寿序》。《方苞集》,页 206。
    5 曾国藩《易问斋之母寿诗序》。曾国藩《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94),页 158。
    6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页 11。
    7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页 72。
    8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页 72。
    9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页 72。
    10 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正续古文辞类纂》,页 348。
     1 曾国藩《易问斋之母寿诗序》。《曾国藩全集》,页 158。
    2 《小雅·六月·序》,《毛诗正义》,卷 10——2。《十三经注疏》,页 424。
     1 徐陵《玉台新咏序》。《玉台新咏笺注》,页 12。
    2 孙梅《四六丛话叙论·叙序》,页 33。
    1 王充《论衡·对作》。[汉]王充著《论衡》(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页 281。
    2 王充《论衡·对作》,页 281。
    3 《礼记·乐记》。《礼记正义》,卷 37。《十三经注疏》,页 1530。
    4 《汉书·礼乐志》颜师古注语,卷 22,页 1029。
    5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 130,页 3299。
    6 王充《论衡·对作》,页 281。
    7 曹丕《典论·论文》。《全三国文》,卷 8,页 1098。
     1 曹植《薤露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 6,页 42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2006 重印。
    [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注》,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汉]刘熙著,[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汉]刘珍撰,吴树平注《东观汉记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2006重印。
    [汉]王充《论衡》,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3,2002 重印。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2007 重印。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2007 重印。
    [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恪罚本褐谢榫郑?984,2004 重印。
    [梁]顾野王《玉篇》,小学名著六种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001 重印。
    [梁]任昉著,[明]陈懋仁注,[清]方熊补注《文章缘起》,文学津梁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8 年(1919)。
    [梁]任昉著,[明]陈懋仁注《文章缘起注》,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991 重印。
    [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影宋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间。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2005 重印。
    [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1992 重印。
    [梁]钟嵘著,陈延傑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001 重印。
    [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清]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991 重印。
    [唐]辑者不详,[宋]章樵注《古文苑》,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不详)。
    [唐]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1991 重印。
    [唐]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982 重印。
    [唐]马总《意林》,四库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上海:商务印书馆,19??(不详)。
    [唐]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1991 重印。
    [唐]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2005 重印。
    [唐]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1。
    [唐]虞世南编《北堂书钞》,台北:文海出版社,19??(不详)。
    [宋]陈骙著,王利器校点《文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998 重印。
    [宋]洪适《盘州文集》,经县藤溪洪氏,清道光 28 年(1848)。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2002 重印。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从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李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198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四库丛刊三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
    [宋]桑世昌《兰亭考》,从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苏轼著,傅成、穆俦标点《苏轼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宋]王得臣《塵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王观国著,田瑞娟校点《学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
    [宋]王应麟《玉海》,影印本,大化书店,19??(不详)。
    [宋]姚铉《唐文粹》,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8 年(1919)。
    [宋]朱熹《诗集传》,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宋]朱熹《小学》,津河:广仁堂,清光绪 7 年(1881)。
    [元]陈绎曾《文说》,文学津梁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 8 年(1919)。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元]王构《修词鉴衡》,文学津梁本,上海:有正书局,民国 8 年(1919)。
    [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 75 年(1986)。
    [明]王兆芳《文体通释》,上海:中华印刷局,民国 14 年(1925)。
    [明]吴纳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98 重印。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998 重印。
    [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明]朱全宰《文通》,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栾保群、吕宗力注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07 重印。
    [清]郭庆蕃《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世界书局旧版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88。
    [清]刘熙载《艺概》,台北:华正书局,民国 77 年(1988)。
    [清]卢文弨《钟山札记》,从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从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2003 重印。
    [清]孙梅《四六丛话叙论》,北京:朴社,1928。
    [清]孙星衍《续古文苑》,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王芑孙《读赋卮言》,国朝名人著述从编本,斐然山房,清光绪 9 年(1883)。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台北:明文书局,民国 77 年(1988)。
    [清]王之绩《铁立文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清]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上海:商务印书馆,清宣统 3 年(1911)。
    [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99 重印。
    [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姚鼐,[清]王先谦《正续古文辞类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上海:扫叶山房,民国 20 年(1931)。
    [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民国 25 年(1936)。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94,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会稽:陶誾寒梅馆,清光绪 15 年(1889)。
    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
    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陈梦家《尚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陈尚君编《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
    陈柱《中国散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998 重印。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997 重印。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3、1999。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99 重印。
    胡平生,韩自强编著《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姜涛《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李景星《四史评议》,长沙:岳麓书社,1986。
    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学勤《古文献论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
    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林纾著,范先渊校点《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98 重印。
    刘起纡《尚书学史》(补订版),北京:中华书局,1989。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003 重印。
    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1998 重印。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2004 重印。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6,1999 重印。
    钱仲联主编《历代别集序跋综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苏凤昌《文体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王礼卿《文心雕龙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 75 年(1986)。
    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吴钢、王京阳、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全唐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吴忠匡《史记太史公自序注说会纂》,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国书店,1985。
    于雪棠《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
    张大可,安平秋,俞樟华编《史记研究集成》,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张西堂《诗经六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张震泽《扬雄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朱迎平《古典文学与文献论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诗经〉》,《文物》,1984 年第 8 期。
    傅刚《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2 期。
    高雨《游宴序初论》,《大连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
    郭殿忱,陈劲松《论〈文选〉之序体》,《北华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简论》,《文物》1984 年第 8 期。
    李时铭《论重编〈全汉赋〉——以费编〈全汉赋〉在文献整理上的问题为借鉴》,《逢甲人文社
    会学报》,2001 年第 3 期。
    李学勤《〈诗论〉简的编连与复原》,《中国哲学史》,2002 年第 2 期。
    罗灵山《题跋三论》,《益阳师专学报》,1994 年第 2 期。
    毛雪《古代题跋文体源流述略》,《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 年第 1 期。
    尚学锋《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尚学锋《汉代经学与文体嬗变》,《长江学术》,2007 年第 3 期。
    施懿超《“诗文评”类目溯源——以〈七录〉“杂文”类为中心》,《文学评论丛刊》,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3,第 6 卷第 1 期。
    舒仕斌《游宴序和赠序在唐代的发展轨迹及成因》,《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4 期。
    孙娟《“序”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
    谭家健《陆机散文略论》,《中州学刊》,1999 年第 5 期。
    王辉斌《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 年第 2 期。
    王琳《魏晋赋序简论》,《山东师大学报》,1999 年第 3 期。
    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文学遗产》,1996 年第 5 期。
    吴承学《任昉〈文章缘起〉考论》,《文学遗产》,2007 年第 4 期。
    徐丹丽《魏晋六朝赋序简论》,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总第七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年。
    薛峰《赠序之诞生及文体实践》,《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1 期。
    杨子江《从自序的缘起到自传之滥觞》,《学术研究》,2001 年第 4 期。
    昝风华《六朝“诗序”管窥》,《济南大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曾枣庄《从文章辨体看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围》,《文学遗产》,1988 年第 4 期。
    詹鍈《〈玉台新咏〉三论》,《东方杂志》40 卷 6 期。
    张红运《“诗序”渊源及其他》,《天中学刊》,2006 年第 1 期。
    张金耀《金谷游宴人物考》,《复旦学报》,2001 年第 2 期。
    张静《唐代序文研究述评》,《郑州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 期。
    章培恒《〈玉台新咏〉为张丽华所“撰录”考》,《文学评论》,2004 年第 2 期。
    朱迎平《〈文章缘起〉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 年第 6 期。
    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000 年第 4 期。
    高雨《唐游宴序考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黄爱平《唐诗诗序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
    黄伟龙《吕氏春秋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姜明翰《中唐赠序文研究》,私立东吴大学硕士论文,民国 86 年(1997)。
    李志广《唐代序文文体概说》,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李珠海《唐代序文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民国 85 年(1996)。
    王洪峰《浅论韩愈赠序文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薛峰《序体研究》,社科院硕士论文,2003。
    詹看《〈毛诗序〉创作年代及作者之考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张静《唐代赠序文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1。
    张蕾《〈玉台新咏〉论稿》,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
    赵厚均《两晋文研究——对几种文体的综合考察》,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