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达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述和宣传,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领域都有拓荒性的贡献。
     李达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思考贯穿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李达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形成,从外因来看,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由此引发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这一国际背景,根本原因则是他关于近代中国出路问题的思考。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多维的。其中,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和根本理论来源,日本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在最初意义上产生了影响,欧洲及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也提供了思想素材。这一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18年6月到1922年秋是开始形成阶段,从1922年秋到1932年8月是着力阐述社会革命理论阶段,从1932年8月到1949年5月是着力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阶段,从1949年5月到1966年8月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曲折发展阶段。
     李达从社会理想、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等维度展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从社会理想角度出发,李达肯定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并运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提法,指出了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价值理想。从社会制度角度出发,李达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从社会运动角度出发,李达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社会主义过渡期理论。
     李达的社会革命理论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实现途径的思考。李达分析了社会革命的内涵,指出了中国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在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特性的基础上,明确把封建军阀、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革命的对象。他指出了中国革命应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并着力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他还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国家资本主义,而最终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李达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反映了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从一般规律来看,李达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所应遵循的生产力动力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基础、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运行方式、繁荣科学文化的知识分子政策、国际主义的无产阶级团结等规律。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来看,李达分析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渐进性地向共产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经济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等基本问题。在教育领域,李达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教育革命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性意义,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措施。在法学领域,李达围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学习和宣传,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在李达思想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李达理论探索的起点、主线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探索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经济学、史学是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法学、教育学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李达的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启蒙的作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李达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般法则的基础上,突出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比较分析、社会矛盾分析等方法来探索社会主义理论。这些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当代马克思主义学人,应弘扬李达社会主义理论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笃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在学术研究中保持理论与现实的张力,坚持理论研究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进展。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andsocialist construction, Li Da explored and thought about socialism. The external causeof Li Da s socialist thought is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fundamental reason is his thought about the outlet of modern china. Li Da s socialismorigin is multidimensional. Including the classical scientific socialism, socialism inJapa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socialis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early spread of China 's Socialism. The thought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stage ofinitial formation, stage of social revolution theory systematic elaborated, stage of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eliminary elaborated, stage of socialist thought in the practiceof tortuous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ideal, Li Da affirmed the Chinese socialism inevitability,analyzed the socialism nature and the use of"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pointed outthe justice, equality, free social value ideal.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system, Li Daanalyzed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angle of social movement, Li Da analyzed the socialist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transition theory.
     Li Da's social revolution theory reflects the realizing way of Chinese socialism.Li Da analyzed social revolution connotation, pointed out Chinese social revolutioncauses and conditions, analysis of China's social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characteristics, expounds the targets of the revolution.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Chineserevolution led by the proletariat and its political party, and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Marx doctrine of Party building theory.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sa direct result of state capitalism, and finally the future is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Li Da's theory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eflects his thought of how to buildsocialism. From the general law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i Da analysis that socialist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oductivity power, Marx Lenin, Partyleadership, public ownership, planned and proportionate economic run mode, prosperity of science and culture, the proletarian unity internationalism. From the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Li Da analysis of Marxism-Leninism, MaoZedong thought guidance, to meet the conditions of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gradually transfers to communism, socialism economy rule, to mobilize theenthusiasm of peop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Li Da pointed out the socialist culturalrevolution in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socialist cause ofsignificanc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socialist education measures. In thefield of law, Li Da related on China's first socialist constitution study and propaganda,and promoted our socialist legal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of Li Da thought,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s the startingpoint, destination and the main quest. Marx philosophy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social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basis. Economics and history is to explorethe socialism important tool. Law and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exploration.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practice value of Li Da's socialist ideology is to promote the Marx doctrine Chineseurbanization.
     Li Da insisted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inciple onthe basis of outstanding, made use of the theories contact actual, generally combinedwith individual, comparative analysis, social contradiction analysis method to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theory. As a contemporary Marx theory workers, we shouldcarry forward the religiosity persist the Marx doctrine faith, the courage to uphold thespirit of truth, maintain tension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现已查到的李达用过的笔名有:达、立达、李特、李鹤鸣、鹤鸣、鹤、江春、胡炎、H·M等。
    ②陶德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载《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2期。
    ①郭湛波:《近50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页。
    ②曾桂林:《李达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陈答才、方立江:《近三十年来李达研究述评》,载《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8期。
    ②参见杨邦国等:《纪念李达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综述》,载《湖南党史月刊》1990年第12期;李振纲:《略论建党前后李达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载《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苏志宏:《李达思想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7页;谭双泉:《李达早期的社会主义观》,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第3期。
    ③罗海滢:《李达唯物史观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④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①陶德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载《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2期。
    ②宋镜明、熊崇善:《李达》,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十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页。
    ③权宗田:《论李达的社会主义观》(2004),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7页。
    ④权宗田:《论李达的社会主义观》(2004),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9页。
    ⑤常进军,李继华:《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载《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②常进军,李继华:《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载《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③张喜阳:《论李达对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载《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④权宗田:《论李达的社会主义观》(2004),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0~28页
    ⑤参见曾庆意:《李达在早期社会主义论战中的贡献》,载《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李振纲:《略论建党前后李达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载《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苏志宏:《李达思想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80页。
    ⑥谢水明:《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第32~
    33页。
    ①列宁:《论民族自决权》(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75页。
    ②[苏]A.M.科瓦廖夫著,潘培新译:《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载《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③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①转引自彭明:《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261页。
    ②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③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38页。
    ④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5页。
    ⑤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8页。
    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①指当时的零陵、祁阳、东安、道县、永明、宁远、江华、新田等县。
    ②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29~730页。
    ③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0页。
    ①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1页。
    ②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1页。
    ③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1页。
    ④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1页。
    ①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2页。
    ②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2页。
    ③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3页。
    ④访问许德珩记录(1979年11月1日)。转引自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十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⑤访问许德珩记录(1979年11月1日)。转引自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十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⑥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为纪念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1961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4卷,第733~734页。
    ①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1929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58~559页。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①王炯华等:《李达评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②王炯华等:《李达评传》,“附录:李达年表”,第493~516页。
    ③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④王力:《王力文集》第1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95页。
    ①[美]伯纳尔:《一九0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②周积明,郭莹:《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0页。
    ③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④江明:《展读遗篇泪满襟——记李达和吕振羽的交往》,载《文献》1980年第4辑。
    ①[日]河上肇:《马可司社会主义之理论的体系》,《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编写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辑上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党校系统内部发行)1985年版,第173页。
    ②毛传清:《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三条渠道之比较》,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
    4期,第57页。
    ③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5~536页。
    ④郭泰即格尔曼·果特(1864~1927),系荷兰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
    ①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35页。
    ②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36页。
    ③[荷兰]郭泰:《唯物史观解说》,中华书局1921年版,译者附言第1页。
    ④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0页。
    ①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①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①转引自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②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③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京人文书店1935年版,第385页。
    ④Arif Dirlik,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p.19,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⑤王守常,张冀星,陈岸瑛,李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20~23页。
    ②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第1页。
    ①李达:《〈新时代〉发刊辞》(1923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第749页。
    ②李达:《纪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开幕词》,载《江汉论坛》1962年第12期。
    ①[美]伯纳尔:《一九0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②[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14~415页。
    ③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④[美]伯纳尔:《一九0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⑤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920页。
    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2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
    ①杨静娴:《乌托邦与现代性交织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世纪前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若干问题分析》,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第1页。
    ③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第2~
    3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的目的》(1919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第4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的目的》(1919年),《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第5页。
    ③《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编写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辑上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党校系统内部发行)1985年版,第2页。
    ④金冲及:《一九0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中译本前言》,[美]伯纳尔:《一九0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译本前言第4页。
    ⑤《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编写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辑上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党校系统内部发行),1985年版,第2页。
    ⑥《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编写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一辑上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党校系统内部发行)1985年版,第4页。
    ①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②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750页。
    ③梁启超:《干涉与放任》,见姜义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④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转引自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⑤见姜义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⑥《朱执信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5页。
    ⑦张国威:《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第103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340页。
    ②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批评——民国元年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上海中国社会党演讲》,见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71页。
    ③苑洁主编:《后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④[美]伯纳尔《:一九0七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4~205页。
    ①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②转引自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③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④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①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②《解放与改造》1919年9月,第1卷第1号。转引自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③《改造》1921年2月,第3卷第6号。转引自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①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①宋镜明,熊崇善:《李达》,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年版,第11页。
    ②毛泽东:《致蔡和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6页。
    ①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131页。
    ②江明:《展读遗篇泪满襟——记李达和吕振羽的交往》,载《文献》1981年第4期。
    ③谢红星,梅雪:《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①《湖南清乡总报告》卷3,1928年。转引自宋镜明,熊崇善:《李达》,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年版,第29页。
    ①侯外庐:《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6页。
    ①转引自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225页。
    ②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③陶德麟:《〈社会学大纲〉再版前言》,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再版前言”第2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第一版序”(193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⑤李达:《经济学大纲》(193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①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255页。
    ②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290~291页。
    ③侯外庐:《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6~37页。
    ④韩德培:《〈法理学大纲〉序言》,参见李达:《法理学大纲》,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①李达:《法理学大纲》(1947年),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②毛泽东:《致李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75页。
    ③毛泽东:《致李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①毛泽东:《致李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49页。
    ②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15页。
    ③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20页。
    ④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52~453页。
    ①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53页。
    ①本章内容发表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有删改。
    ②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0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1页。
    ①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第45~46页。
    ①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8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③李达:《女子解放论》(191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0页。
    ④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6页。
    ⑤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6页。
    ⑥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7页。
    ①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5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2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95页。
    ⑤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24页。
    ①《师复文存》,广州革新数据1928年版,第13页。转引自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
    ②转引自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5页。
    ④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①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0页。
    ②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③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④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⑤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①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38页。
    ③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④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8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②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8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3页。
    ④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1~62页。
    ⑤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24页。
    ⑥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369~3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的目的》(191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页。
    ③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48页。
    ④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87页。
    ⑤苏志宏:《李达思想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⑥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31页。
    ①刘洪刚:《论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中国化》,载《理论探索》2011年第6期。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③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④李达:《劳动者与社会主义》(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41页。
    ⑤李达:《对于全国劳动大会的希望》(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41页。
    ⑥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32页。
    ①李达:《俄国的新经济政策》(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20页。
    ②李达:《俄国的新经济政策》(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19页。
    ③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28页。
    ④李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44~445页。
    ⑤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1期。
    ①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4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4页。
    ⑤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4~365页。
    ⑥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2页。
    ①李达:《俄国的新经济政策》(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17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16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6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5~366页。
    ⑤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2页。
    ⑥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1期。
    ①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0页。
    ②李达:《马克思之共产主义》(1926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86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75页。
    ④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6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6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73页。
    ④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⑤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03页。
    ⑥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①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46页。
    ④李达:《学习社会发展史》(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3页。
    ①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03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51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45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45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99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500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500页。
    ①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302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98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5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②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2页。
    ③李达:《〈矛盾论〉——革命行动和科学研究的指南》(195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378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71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74~375页。
    ③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1期。
    ①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1期。
    ②李达:《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论》(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28页。
    ③李达:《中国共产党的中国革命论》(1959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61页。
    ④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1期。
    ①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02~203页。
    ①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03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75~76页。
    ③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33页。
    ④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76页。
    ⑤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76页。
    ⑥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04页。
    ①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76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49页。
    ③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49页。
    ④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75页。
    ⑤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63~164页。
    ⑥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47页。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618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③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5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24~225页。
    ②李达:《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88页。
    ③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87页。
    ④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87页。
    ①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88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89页。
    ③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89页。
    ④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90页。
    ⑤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6页。
    ⑥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8页。
    ⑦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1页。
    ⑧列宁:《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页。
    ①李达:《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90页。
    ②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1页。
    ③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④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⑤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2页。
    ①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2页。
    ②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1~72页。
    ③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6页。
    ④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3页。
    ⑤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9页。
    ⑥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4页。
    ⑦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4页。
    ⑧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4页。
    ⑨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2页。
    ①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3页。
    ②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4~55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6页
    ④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2页。
    ⑤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77页。
    ①李达:《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论》(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32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32~233页。
    ③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④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2页。
    ⑤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04页。
    ⑥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0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②龙心刚:《对毛泽东使用与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历史考察》,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3期。
    ③李达:《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481页。
    ④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24页。
    ⑤李达:《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492~493页。
    ⑥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①李达:《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489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31页。
    ③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31~132页。
    ④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5页。
    ⑤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
    页。
    ①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③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④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⑤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①李达:《革命过程中的民主革命》(1928年),转引自王炯华:《李达评传》,第156页。
    ②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页。
    ③李达:《何为帝国主义》(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92页。
    ①李达:《何为帝国主义》(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92页。
    ②李达:《何为帝国主义》(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94页。
    ③李达:《何为帝国主义》(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92页。
    ④李达:《何为帝国主义》(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97页。
    ⑤李达:《何为帝国主义》(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97页。
    ⑥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72~173页。
    ①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73页。
    ②转引自李达:《何为帝国主义》(1923年)页下注释,《李达文集》第1卷,第192页。
    ③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75页。
    ①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75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75页。
    ③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77页。
    ④李达:《何为帝国主义》(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92页。
    ①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②李达:《为收回旅大运动敬告国人》(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01页。
    ①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77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80~181页。
    ③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58页。
    ④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52页。
    ⑤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58页。
    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页。
    ①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0页。
    ②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1页。
    ③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26页。
    ④苏志宏:《李达思想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5~446页。
    ②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5页。
    ③李达:《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6页。
    ④李达:《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7页。
    ⑤李达:《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7页。
    ①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8页。
    ②李达:《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8页。
    ③李达:《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9页。
    ①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页。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页。
    ①李达:《中国共产党的中国革命论》(1959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63~664页。
    ②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2页。
    ③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2页。
    ①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82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83页。
    ③李达:《民族问题》(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96页。
    ④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1页。
    ①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9页。
    ②李达:《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论》(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45页。
    ③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3页。
    ①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3页。
    ②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4页。
    ③李达:《共产党月刊》,1921年6月第4号“短言”,转引自王炯华:《李达评传》,第72~
    73页。
    ④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4页。
    ⑤李达:《世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论》(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21页。
    ⑥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4页。
    ⑦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3页。
    ①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5~136页。
    ②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6~137页。
    ①李达:《评第四国际》(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38
    ②列宁:《在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列宁全集》第30卷,第137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7页。
    ④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1页。
    ⑤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3~74页。
    ①宋镜明:《李达对中共创建的思想理论贡献》,载《求索》2000年第5期。
    ②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4~215页。
    ③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84页。
    ①李达:《社会之基础知识》(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58页。
    ②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88页。
    ③李达:《俄国新经济政策》(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19页。
    ④李达:《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490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5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5页。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页。
    ①李达:《俄国的新经济政策》(1922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18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45~446页。
    ③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9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0~361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2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2页。
    ④李达:《宪法及宪法之史的考察》(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75页。
    ⑤李达:《宪法及宪法之史的考察》(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76页。
    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1页。
    ①李达:《社会革命底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2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32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3~74页。
    ①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6页。
    ②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7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9页。
    ④李达:《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论》(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51页。
    ①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4页。
    ③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5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23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286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293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238页。
    ①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页。
    ②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4页。
    ③李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87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02页。
    ⑤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02页。
    ⑥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01页。
    ⑦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00页。
    ⑧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00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03页。
    ②李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1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286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286~287页。
    ⑤李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4页。
    ①李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93页。
    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③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0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1页。
    ②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
    85页。
    ③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6页。
    ④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0页。
    ②列宁:《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提纲》,《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③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1页。
    ①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页。
    ②列宁:《论合作社》,《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③列宁:《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47页。
    ⑤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47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0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2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2页。
    ②列宁:《新的时代和新形式的旧错误》,《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115页。
    ①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与江亢虎》(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4页。
    ③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2页。
    ④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9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2页。
    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③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2页。
    ②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科学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③列宁:《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④斯大林:《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页。
    ⑤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99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2页。
    ②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9页。
    ③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9页。
    ④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②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③顾海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3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69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5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0页。
    ③李达:《学习社会发展史》(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19页。
    ④李达:《怎样学习〈实践论〉》(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119页。
    ⑤李达:《〈实践论〉解说》(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96页。
    ⑥李达:《学习社会发展史》(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14~15页。
    ⑦李达:《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1962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38~739页。
    ①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01页。
    ②李达:《怎样学习党史》(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150页。
    ③李达:《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196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35~736页。
    ④李达:《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1962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39页。
    ⑤李达:《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1962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39页。
    ①李达:《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1962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42页。
    ②李达:《学习社会发展史》(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12页。
    ③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68页。
    ①李达:《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05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51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50页。
    ④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85页。
    ①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85页。
    ②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85~286页。
    ③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85~286页。
    ④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7~558页。
    ⑤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51页。
    ⑥李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52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②[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
    ③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747页。
    ④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①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②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③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④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⑤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⑥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①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②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③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④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9年第1期。
    ①李达:《怎样学习〈实践论〉》(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119页。
    ②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③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④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⑤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①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②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③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④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⑤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①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②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③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④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⑤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⑥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①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68页。
    ③李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6页。
    ④李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7页。
    ①李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81页。
    ②参见谢红星,梅雪:《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③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07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97页。
    ②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③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④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⑤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①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载《理论战线》1959年第6期。
    ②李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52页。
    ①李达:《怎样学习毛泽东思想》(1962年),《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42~743页。
    ②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350页。
    ③转引自宋镜明:《李达传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④李达:《怎样做一个社会主义大学生》(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0页。
    ⑤李达:《怎样做一个社会主义大学生》(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0~531页。
    ①李达:《1963年7月4日在文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7页。
    ②李达:《1963年7月4日在文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7页。
    ③李达:《1963年4月29日在第九次校务委员会上的讲话》(196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5页。
    ④李达:《1963年7月在理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8页。
    ⑤李达:《1962年在理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5页。
    ⑥李达:《1963年7月4日在文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7页。
    ⑦李达:《1962年在理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5页。
    ⑧李达:《1963年7月4日在文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7页。
    ①李达:《怎样做一个社会主义大学生》(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29页。
    ②《李达在武汉大学国庆典礼暨科学典礼上的讲话》(1953年)。转引自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
    ③李达:《怎样做一个社会主义大学生》(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29页。
    ④李达:《1963年7月4日在文科系主任汇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7页。
    ①李达:《1961年5月20日在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3页。
    ②李达:《1961年5月20日在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3页。
    ③李达:《1961年5月20日在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4页。
    ④李达:《1961年5月20日在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4页。
    ⑤参见王炯华等:《李达评传》(附录:李达年表),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页。
    ⑥李达:《1963年4月29日在第九次校务委员会上的讲话》(196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25页。
    ①参见《李达文集》第4卷,第723页。
    ②韩德培:《〈法理学大纲〉序言》,见李达:《法理学大纲》(1947年),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序言。
    ③宋镜明:《李达与马克思主义法学》,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④李达:《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88页。
    ①李达:《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91页。
    ②李达:《法律与国家的关系》(1947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20页。
    ③李达:《法律的本质与现象》(1947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27页。
    ①李达:《热烈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25页。
    ②李达:《我国宪法是人民革命成果的保障和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旗帜》(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32页。
    ③李达:《谈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22页。
    ④李达:《我国宪法是人民革命成果的保障和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旗帜》(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32页。
    ⑤李达:《谈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21页。
    ⑥李达:《热烈参加宪法草案的讨论》(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28页。
    ①李达:《谈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07页。
    ②李达:《我国宪法是人民革命成果的保障和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旗帜》(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30页。
    ③李达:《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04页。
    ④李达:《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04页。
    ⑤李达:《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05页。
    ⑥李达:《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11页。
    ①李达:《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15~516页。
    ②李达:《谈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10页。
    ①陈光辉、杨邦国:《无任感佩话李达——李锐等同志访谈录》,《纪念李达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续集)》,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①李达:《现代社会学》(1926年),第187页。
    ②李达:《中国产业革命概观》(192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388页。
    ①李达:《货币学概论》(1949年),《李达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14页。
    ②尹进:《李达〈货币学概论〉的写作前后及出版的伟大意义》,《经济评论》1991年第5期。
    ③侯外庐:《韧的追求》“自序”,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页。
    ④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①何华辉:《立德立言,垂范后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②李达:《法理学大纲》(1947年),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页。
    ③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329页。
    ④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399页。
    ①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1页。
    ②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③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
    ①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4页。
    ②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52页。
    ③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4页。
    ①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②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见闻的片段》,《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③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见闻的片段》,《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①转引自唐春元:《毛泽东与李达——肝胆相照四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②转引自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页。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③李海星:《“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1期。
    ④湘人:《李达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综述》,《纪念李达诞辰一百周年: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思潮(续集)》,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页。
    ①李达:《〈实践论〉解说》(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115页。
    ②李达:《十月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1957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36页。
    ③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2页。
    ④李达:《社会革命的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6页。
    ⑤李达:《社会革命的商榷》(1920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56页。
    ⑥李达:《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前进》,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9期。
    ⑦李达:《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前进》,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9期。
    ①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244页。
    ①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29页。
    ②这十二项大纲即:(1)不打工者不得吃饭;(2)平均地权,开辟荒地;(3)银行国有;(4)交通及运输机关国有;(5)对外贸易国有;(6)大产业国有;(7)废除一切厘税;(8)有条件的输入外资;(9)中学以下实行免费及强迫教育;(10)立定保工法;(11)工人及农人的无条件的选举权及被选举权;(12)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与男子平等。参见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5页。
    ③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一版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④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26页。
    ⑤李达:《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论》(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47页。
    ⑥李达:《中国共产党的中国革命论》(1959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659页。
    ①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3页。
    ②李达:《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1958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3页。
    ①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24页。
    ②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63~64页。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4页。
    ④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0页。
    ⑤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3页。
    ①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页
    ①列宁:《伟大的创举》,《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②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1919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1页。
    ①李达:《〈矛盾论〉——革命行动和科学研究的指南》(195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385页。
    ②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1921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73页。
    ③李达:《马克思学说与中国》(1923年),《李达文集》第1卷,第214页。
    ①李达:《谈“百家争鸣”》(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21~522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323~324页。
    ①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70页。
    ②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69页。
    ③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369页
    ④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199页。
    ⑤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00页。
    ①李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47页。
    ②李达:《〈矛盾论〉解说》(1952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287页。
    ③李达:《怎样学习〈矛盾论〉》(1953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403页。
    ①王晓娟,于连锐:《“关键时期”的社会矛盾及其化解》,载《理论探索》2010年第6期。
    ①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杨献珍:《李达同志是我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宋镜明:《李达传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①谢永宽等:《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多维审视》,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2期。
    ②胡乔木《:深切悼念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同志》,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169页。
    ③李达:《〈实践论〉解说》(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页。
    ④李达:《〈实践论〉解说》(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6页。
    ⑤李达:《〈实践论〉解说》(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98页。
    ⑥李达:《谈“百家争鸣”》(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19页。
    ⑦李达:《谈“百家争鸣”》(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21页。
    ⑧冯玉祥:《我的读书生活》,三户图书社1943年版。转引自宋镜明:《李达传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①侯外庐:《为真理而斗争的李达》,载《光明日报》,1981年6月18日。
    ②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72~473页。
    ①李达:《掀起理论学习的热潮》,《人民日报》,1959年7月10日。
    ②李达:《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1959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16页。
    ③李达:《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1959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717~718页。
    ①马克思:《马克思致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②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③李达:《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前进》,载《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9期。
    ①李达:《谈“百家争鸣”》(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21~522页。
    ②李达:《谈“百家争鸣”》(1956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518页。
    ③江明:《展读遗篇泪满襟——记李达和吕振羽的交往》,《为真理而斗争的李达同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页。
    ④恩格斯:《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①李达:《〈实践论〉解说》(1951年),《李达文集》第4卷,第99页。
    ②李达:《社会学大纲》(1935年),第400页。
    ③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599~601页。
    ①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07页。
    ①王炯华等:《李达评传》,第400页。
    ②列宁:《政论家札记》,《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③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李达.李达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李达.李达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李达.李达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李达.李达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李达.现代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李达.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李达.经济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李达.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J].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1).
    [10]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J].理论战线.1959(6).
    [11]李达.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前进[J].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全集第39卷、第40卷、第41卷、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6、1986、1987.
    [15]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毛泽东文集(7、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9]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20]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丁晓强,李立志.李达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2]王炯华.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23]王炯华.李达评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4]宋镜明.李达传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25]宋镜明.李达[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26]唐春元.毛泽东与李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7]苏志宏.李达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8]罗海滢.李达唯物史观思想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9]谢红星,梅雪.李达与毛泽东的哲学交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0]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第2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1]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纪念李达诞辰一百周年[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32]武汉大学出版社.为真理而斗争的李达同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33]李振霞,傅云龙.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4]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91.
    [35]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36]沙健孙,龚书铎.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3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8]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上、下)[M].济南:齐鲁书社,2002.
    [39]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0]李曙新.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41]胡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1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42]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43]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4]高放、黄达强.社会主义思想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5]程伟礼,戴雪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46]高放.社会主义在世界和中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47]赵明义.科学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48]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9]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50]黄志高.三民主义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51]吕希晨,任敬文.中国现代唯物史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2]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53]王继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与启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4]魏胤亭,杨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5]周仲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6]周作翰.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7]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8]顾海良.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9]吴家庆,蒋国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0]王敏.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1]王兰垣,谢炎久,金愈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6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
    [63]范守信.走历史必由之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64]张奎良.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实践指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5]朱谦之.日本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6]陶德麟,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7]《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编写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上、中、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内部发行,1985.
    [68]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1—3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69]陈汉楚.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70]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71]侯外庐.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1985.
    [72]王怀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7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74]于俊道,李捷.毛泽东交往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5]戴振宇.李达《社会学大纲》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76]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济南:山东大学,2006.
    [77]尚庆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南京大学,2000.
    [78]权宗田.论李达的社会主义观,硕士学位论文[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79]师孝安.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国化的探索,硕士学位论文[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80][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日本近代思想史[M].马采,那庚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1][日]高畠素之.社会问题总揽[M].李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21.
    [82][日]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M].李达等译.上海:上海昆仑书店,1930.
    [83][荷兰]郭泰.唯物史观解说[M].李达译.上海:中华书局1921
    [84][苏]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M].李达,雷仲坚译.上海:上海笔耕堂书店,1932.
    [85][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6][英]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2卷: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850—1890)[M].何瑞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7]Nick Knight: Li Da and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USA: WestviewPress Inc ,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