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制度正义与公民美德互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社会各项系统、各要素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内外矛盾、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物质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根本要求。
     首先,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正义、公民美德的内涵,揭示了和谐社会对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的诉求。制度正义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它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在社会中进行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合理分配社会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度正义包含着制度本身的正义和制度运行的正义,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制度环境和价值诉求。公民美德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反映,其实质会随着社会共同体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公民美德内涵应该体现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实践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如公共参与、平等、宽容、正义感、互助、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及文明礼貌等品质美德,这些美德是可以在教化与亲身体验感悟中得以建立的。实现社会和谐,要呼唤制度正义和公民美德,这两者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
     其次,通过对制度正义与公民美德逻辑关联考察,找到两者的同质性和差异性,正是他们之间在功能和特性上同质性和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二者之间有互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制度正义与公民美德相互关系认识历程的历史梳理与系统总结,再到对马克思关于制度正义与个体的价值之间逻辑关系认识的深化探讨,使西方一直以来虚无缥缈的“永恒正义”找到了现实基出路——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从神学和人的意识回归到了社会现实条件中,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通道,这也为我们在这个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接着,本文具体地探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制度正义与公民美德之间作用关系,分析了在制度正义与公民美德之间存在着的复杂相互关系。一方面,制度正义是公民美德养成的重要生态环境、价值导向、制度平台以及催化剂;另一方面,公民美德是制度正义形成的基本内核,实现的先决条件、重要保证和促进制度正义不断发展的动力资源,这两者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合理公平的调节各种利益分配,协调个体之间及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他们始终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态势,有利于奠定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再次,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找到了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制度正义与公民美德互动的路径,即:制度创新和公民参与。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公民参与都是动态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它们共同架起了制度正义与公民美德互动的桥梁。一方面公民可以通过积极和理性的参与,监督当前制度正义的实施运行,发现问题,提出质询;另一方面政府吸收公民的建议,促使制度创新,使制度更符合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与时俱进,让制度无限趋向于公平正义,这样利于符合时代背景的正义制度不断被建立,又会促进公民美德的提升。随着公民美德素质地不断提升,公民既会提高公共德行素质及参政议政的能力和积极性,又会更加理性的作用于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制度正义和公民美德实现良性互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奠定牢靠的根基。
     最后,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存在的不利于制度正义与公民美德互动的因素,如:制度供给的不足及滞后性、制度运行的非正义现象、公民参与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及公民美德的缺失等问题的存在,希冀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渠道和制度环节的建立和完善,公民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回应,最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一方面,通过具备美德公民的积极参与到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中,使设计的制度既符合共同体公共利益要求又能保证共同体中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制度本身的正义;另一方面,拥有美德的公民积极监督和践行正义制度的实施,形成社会制约权力,实现制度运行的正义。公民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的实践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将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的理念内化于心,成为一种美德习惯。因此,当前在强调学校系统化德育的同时,应重视制度建设,创造条件,扩展和疏通公民参与的渠道,鼓励公民参与理性地参与到公共事业中,让德育扩展到公共生活这个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发挥主体性,平等的享有权利,以主人翁的心态履行公共责任,自觉养成公共品德,提升德性素质和能力,最终在社会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公民的卓越的德性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根基。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systems project.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socialism in the system are able to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o build China into a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fairness and justice, sincerity, amity, vitality, stability and order,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society, Which is to consolidate the party's ruling statu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arty's historic task, dealing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licts continue to meet the public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reality of the needs and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irst of all, this thesis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system of justice, civic virtue. It is necessary for Harmonious society to earn the double support from system Justice and civic virtue. They are both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important feature is to buil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found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ystem of justice is a human tireless pursuit of goals. It is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society through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ystem designing, operation arrangements, adjusting the social interes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hich includes justice of system justice itself and the justice of the system running. It is the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ursuit of goal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Civic virtue is the human formation of long-term co-production, the practice of life,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mmon human life. The socialist connotations of civic virtue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in public life practice manifested in this process, such as public participation, equality, tolerance, a sense of justice, mutual aid, social responsibility, patriotism and civility, politeness quality virtue. All these virtues can be established in the enlightenment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sentiment.
     Secondly, through the system of justice and civic virtue logic associated expedition is to find both the homogeneity and differences. That is interactiv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forming to promote each other, complementary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Then the thesis is to combine ancient Greece to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of justice and civic virtue and summary, to explore Marx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lue of the system of justice and individual. Marx had made Western illusory "eternal justice" find a basis in reality and return to the conditions of social reality, from the theological and human consciousness.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justice and civic virtue is very complex. On the one hand, system justice is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rientation, and catalyst for civic virtue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civic virtue is also important for system justice.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system justice, but also a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 justice. The analysis of their interaction will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interaction rules, and also help to lay the value basis of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system and virtue.
     Next, according to the Marxist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to study how to achieve a system of justice in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ivic virtue interactive ways, namel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civic engagement. Bot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is a dynamic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o set up a system of justice and civic virtue interactive bridge together. Citizens through positive and rational participation supervis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urrent system of justice, and found a new problem, challenge. Through absorbing the Citizen's Advice, government can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make the system more in line with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quity and justice. So it can establish the justice system of meet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ivic virtue.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factors in our country tha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ystem of justice and civic virtue interaction, such as:lack of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lag, the injustice of the system running, the imperfect of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lack of civic virtue, the study want to find solution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romot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zens and governments.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virtues of citizen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o make system design consistent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 requirements of the Community and achieve the justice of the system itself; On the other hand, the virtue of citizens actively oversee and practi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ustice system,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constraints of power to realize the justice system running. Finally, citizens in the practice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social and public utilities subtle about the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within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heart, become a virtue habits, and ultimately in society both to achieve excellence in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nd civic virtue quality.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② [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年2002版,第268页。
    ① 吕小波:《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正义制度的完善》,《探索与争鸣》2003年12期,第24页。
    ① 高兆明:《制度伦理与制度“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41页。
    ① 俞树彪:《道德建设与制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第68页。
    ① 韩雷:《对道德制度建设的伦理环境浅析》,《理论界》,2008年第10期,第41页。
    ② 吕小波:《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正义制度的完善》,《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第24页。
    ③ 张寒梅:《论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前沿》,2007年第20期,第25页。
    ① 吕小波:《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正义制度的完善》,《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第23页。
    ② 周凤琴、梅萍,《制度正义、伦理秩序与社会和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7页。
    ③ 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光明日报,2007-6-19(011)。
    ① 俞树彪:《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第91页。
    ② 孔德元,朱卫卫:《制度道德建设——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第46页。
    ③ 陈宁、方政,刘英:《制度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第1期,第114页。
    ① 何开胜,李昊:《制度伦理、道德伦理与公民伦理的培育》,《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08年第8期,第34页。
    ② 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光明日报,2007-6-19(011)。
    ③ 陈宁、方政,刘英:《制度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第2卷),2004年第1期,第114页。
    ① 万俊人:《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条件》,《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3期,第6页。
    ② 吕耀怀,刘爱龙:《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道德与文明》,199年第2期,第36页。
    ③ 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光明日报,2007-6-19(011)。
    ④ 王建芹:《公民社会与制度反腐》,《人大研究》,2004年第6期,第26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112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③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1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版,第3页。
    ②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247页。
    ③ [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④ Derek Heater. What is Citizenship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9.p71-73.
    ⑤ [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8页。
    ①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247页。
    ①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① 注:“礼之用,和为贵”即礼制使人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并非使人疏远和对抗,而应当在差别之中形成和谐关系。
    ② 注: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善于尊重差异、协调矛盾,能够与人和谐相处,不会无原则地符合迁就,一味盲目苟且求同,更不会与恶行、恶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③ 注: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与人协调是真正的和谐,以不正当的思想和方法与人相交就是讨好献媚,是所当是、非所当非,这才叫理智,也才会有真正的和谐。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7页。
    ② 参见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在文章中他提出建立一个和谐世界,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或称“和谐社会”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是以“新和谐”命名的。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即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人所受到的各种奴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实现社会的和谐。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1页。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③ 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第6-7页。
    ① 黄月细,樊芳:《论公民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社科纵横》2012年第6期,第7页。
    ② 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第6页。
    ①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9页。
    ② [英]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2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页。
    ④ [美]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②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页。
    ③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7页。
    ④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页。
    ⑤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4页。
    ① 《荀子·儒效》
    ② 《荀子·正名》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② 段忠桥:《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正义问题》,《哲学动态》2010年第11期,第9页。
    ③ 龚晨:《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11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③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④ 詹世友、钟贞山:“《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之学理根据》,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第14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⑥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1页。
    ① 黄成华:《论制度正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第49页。
    ② 龚晨:《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11页。
    ③ 李先敏:《和谐社会与制度正义》,《党政论坛》2007年第12期,第19页。
    ①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① 杨丽娟、王桂强:《制度正义及其社会价值》,《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28页。
    ② 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第27页。
    ③ 杨丽娟、王桂强:《制度正义及其社会价值》,《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28页。
    ① 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第27页。
    ② 仲崇盛:《论政治伦理的正义主题》,《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4期,第60页
    ① 李先敏:《和谐社会与制度正义》,《党政论坛》2007年第12期,第19页。
    ② 杜飞进、张怡恬:《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下,《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5期,第677页。
    ① 赵昆:《论转型期社会公正的实现》,《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第134页。
    ② [法]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4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第71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年版,第135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 万俊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之维》,《绿叶》2009年第1期,第80页。
    ④ [英]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② [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③ 叶海涛:《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第64页。
    ④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1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②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问题研究所等组织翻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页。
    ③ 参见普鲁塔克:《莱库古传》,第15页。
    ① 胡勇:《公民美德的历史形态及其中国语境》,《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页。
    ② 何勤华、张海斌:《西方宪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③ 焦国成:《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① 张博颖、陈菊:《西方公民观与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17、18世纪》,《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92页。
    ①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4页。
    ②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③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42页。
    ④ 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26页。
    ① Eduardo Ndola Liberty eguality. democracy [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2. P73.
    ②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51页。
    ② Eduardo Ndola. Liberty equality, democracy [M]. Netw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2.p70
    ④ Amy, Guttmann. Communitarian Critics of Liberalism.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J].1985. P320.
    ⑤ Derek Heater. What is Citizenship[M]. Polity Press,1999.p71.
    ① Derek Heater. What is Citizenship[M]. Polity Press,1999.p72.
    ② Derek Heater. What is Citizenship[M]. Polity Press,1999.p26.
    ③ Adrian Oldfield.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s and the Modern World[A]. in Garston Shaffer(et.)The Citizenship Debates, A Reader[C]. University ofMinnesotaPress,1998.p85.
    ① 胡勇:《公民美德的历史形态及其中国语境》,《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① 焦国成:《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④ 宋增伟:《制度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2期,第33页。
    ⑤ 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光明日报,2007-6-19(011)。
    ⑥ 吴俊:《公民美德:特征及其意义》,《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第90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② Walzer, Michae.l"Civility and Civic Virtue in Contem-poraryAmerica", in Citizenship: CriticalConcepts, Vol-lume II, 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Hamilton, Lon-don: Roultedge,1994. p182.
    ③ 李萍:《论公民美德与市场道德的内在关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4期,第42-43页。
    ④ [法]卢梭:《忏悔录》,焦文逸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341页。
    ⑤ 吴俊:《公民美德:特征及其意义》,《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第90页。
    ① [英]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② [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③ Samuel Freeman, John R awls. CollectedPaper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616-622.
    ① 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光明日报,2007-6-19(011)。
    ② 李萍:《论公民美德与市场道德的内在关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40页。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④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3页。
    ①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形式逻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② 刘月岭:《制度公正的伦理资源初探》,《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97页。
    ① 擅传杰:《论道德建设与制度安排的互补关系》,《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第5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① [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② 曲蓉:《为什么是公民美德》,《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② [美]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引论》,黄伟合等译,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5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8页。
    ④ 高国希:《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① 擅传杰:《论道德建设与制度安排的互补关系》,《现代哲学》2001年第l期,第58页。
    ② 陈伟宏、黄岩,《制度的善德与公民的善德——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第62-6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9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页。
    ①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②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③ 张威:《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第130页。
    ④ 转引自冒从虎等主编:《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① 张斌贤等:《西方教育思想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② [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志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9-100页。
    ③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3页。
    ④ 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务馆1965年版,第172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9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19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8页。
    ⑤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⑥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2-73页。
    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38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页。
    ②Aristotle·Politica[M]·Richard McKeon·The BasicWorks of Aristotle[C].New York: Random Houselnc,2001.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④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3页。
    ① T·蒙森:《罗马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页。
    ② [古希腊]苏格拉底等:《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辞》,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③ [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姚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7页。
    ④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1页。
    ①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4页。
    ②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1页。
    ③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1页。
    ④ 转引自蔡丽娟:《论李维对罗马历史的道德重构》,《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99页。
    ① 李维:《建城以来史》(前言: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② 严存生:《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79页。
    ③ 王晓朝:《信仰与理性:古代基督教父思想家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④ 车铭洲:《西欧中世纪哲学概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①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卷3),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页。
    ② [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上帝之城》,《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中译本),张学仁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③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卷2),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页。
    ④ [美]沙伦·M·凯、保罗·汤姆森:《奥古斯丁》,周伟弛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8页。
    ⑤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页。
    ⑥ [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上),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① [意]St. Thomas. Summa Theologica [M]. Trans. by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 Revised by DanielJ. Sullivan, William Benton, Publisher,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1988. Ⅲ,25.
    ②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上),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9页。
    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樱译,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464页。
    ④ [美]约翰·S·布鲁柏克:《教育问题史》,吴元训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页。
    ⑤ 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 Herbert A. Deane,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Ideas of St. Augustine, p.236.
    ② [英]托马斯·霍布斯:《论公民》(献辞),应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① [英]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页。
    ②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0页。
    ③ 王守昌、李进文,《西方正义学说的发展与运用》,《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71页。
    ④ 王守昌、李进文,《西方正义学说的发展与运用》,《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71页。
    ① Amycutman:"eommunit 面 an。ritiesofliberalism", J.philosoPhyandPublieA hirs, summer,1995, Vol.4, No.3.
    ② 高兆明:《支撑现代政治正义制度的美德精神——西方现代政治伦理论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第5页。
    ③ 徐友渔:《公共伦理:正义还是美德——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第66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② Amy: Gutmann. Communitarian Critics of Liberalism.Philosophy& Public Affairs.1985.
    ③ 汪俊昌:《泰勒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第67页。
    ① [英]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② 高兆明:《支撑现代政治正义制度的美德精神》,《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6页。
    ③ 郁建兴:《自由主义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黑格尔政治哲学及其影响》,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 Derek Heater. What is Citizenship[M]. Polity Press,1999. P26.
    ② [英]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③ [英]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④ 顾肃:《全面认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43页。
    ⑤ [美]A·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⑥ Sinopol,i R. C. The foundations ofAmerican Citizenshipand Civic Virtue[M].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2. P160.
    ① Arendt,H. On Revolution [M]. Harmondsworth:Pen-guin,1973.P255.
    ② Derek Heater. What is Citizenship[M]. Polity Press,1999. P71-3.
    ③ Derek Heater. What is Citizenship[M]. Polity Press,1999. P72.
    ④ Adrian oldfield.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theModern World[A]. in Gershon Shafir(et.)The Citizenship Debates, A Reader[C]. University ofMinnesotaPress,1998. P88.
    ⑤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247页。
    ⑥ [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③ [英]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版1997年版,第6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 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第6页。
    ② 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光明日报2007年6月19日第011版。
    ③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42页。
    ①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106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版,第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④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99. P397.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页。
    ② 万俊人:《政治文明与公民美德》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7年/6月/19日/第011版。
    ③ 万慧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的制度度支持》,《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第10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07页。
    ③ 沈慧芳:《制度正义激发个人的诚信需要》,《甘肃理论学刊》2006第11期,第71页。
    ④ 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光明日报2007-6-19(011)。
    ⑤ 宋增伟:《制度公正的抑恶扬善功能》,《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第4页。
    ① 史漫飞、柯武刚:《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5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112页。
    ③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8页。
    ④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university,1999. p373.
    ⑤ 万慧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制度支持》,《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第104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① 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③ 万俊人:《制度的美德及其局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76页。
    ④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arvard-niversity,1999, p398.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页。
    ② 万俊人:《制度的美德及其局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76页。
    ① 李萍:《人民共和国:中国公民美德的制度背景》,《道德与文明》2008第4期,第89页。
    ① 韩玉璞:《道德重构与制度伦理环境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第3期,第80页。
    ② [英]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6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1页
    ① [美]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公共论丛》(第5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86页。
    ① 周春明:《公民社会与公民责任》,《前线》2003年第11期,第39页。
    ② 万俊人:《政治文明与公民美德》,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7年/6月/19日/第011版。
    ③ 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① 王伟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33页。
    ① [美]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① 戴雪梅:《制度创新当议:价值取向与操作方法》,《求实》2004年第5期,第157-158页。
    ② 正义是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义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价值。
    ① Sir john Fortescue. On the laws and government ofEngland[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xxv.
    ② 谭希培、高帆:《超越现存—制度创新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① [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② 吴向东:《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第82页。
    ① 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学习时报.2006年12月18日.第005版。
    ② 秦树理:《公民学概论》,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
    ③ [英]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① [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8页。
    ②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③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①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页。
    ② 孙观宏等主编:《政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③ 程波、胡野萍:《论法治精神与“公民参与”的法律意义》,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年第4期第113页。
    ①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页。
    ①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① 杨文涛:《浅析公民参与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为视角》,《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229页。
    ③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6页。
    ① 李萍《公民道德的养成与政治文明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31页。
    ② Almong/Verba 1965:Milbrath 1965;Gittell_1980:22.
    ③ [英]昆廷·斯金纳:《政治自由的悖论》,柴宝勇译,许继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① 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5页。
    ①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3页。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因特色守1会主义事业新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人会》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依赖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01。
    ⑤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1页。
    ⑥ 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第47页。
    ⑦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② Robert B-Denhardt, Janet Vinzan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November/December2000-Vol-60, No-6.
    ③ [美]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① 杨亮军:《论制度正义视域下政府问责制的建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15页。
    ② 杨志:《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理论学刊》2006年第7期,第92页。
    ③ 冯国基:《面向WTO的中国行政—行政资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①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 海伦·英格兰姆、安妮·斯奇内德:《建设公民权:政策设计方案中的微妙信息》,斯蒂文·R·史密斯编著:《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钟振明、朱涛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② 许平:《双向互动:公民网络参政与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12期,第79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fsou.com/html/text/chl/751/75195.html
    ① 朴贞子:《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第109页。
    ② 《杭州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听证资料》来源于互联网http://roll.sohu.com/20111122/n326454005.shtml
    ③ 资料来源于http://baike.baidu.com/view/169372.htm
    ① 《信访条例注释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 《信访条例注释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③ 黎晓武、王淑芳:《对我国信访制度本质的法理学思考》,《求实》2012年第1期,第62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③ 《列宁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④ 余逊达:《基层民主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慕毅飞,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 关于温岭民主恳谈会的相关资料来源于中国网,网址: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6/23/content_14811726_2.htm
    ② 陆学艺:《社会学》,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213.页。
    ③ 新华网http://www.gmw.cn/01gmrb/2000-12/13/GB/12%5e18633%5e0%5eGMA1-109.htm
    ① 杨宇立:《非政府组织:政治文明的微观基础》,《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第31-32页。
    ② 王诗卉:《非政府组织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世纪桥》2008年第12期,第37页。
    ③ 万铀能:《非政府组织:构建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的积极力量》,《理论月刊》2006年第9期,第42页。
    ① 杨萌、孙涵:《积极推进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第30页。
    ① 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闻时政第三版,北京日报,2010—09—20。
    ②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ennie.net.en,2011.07.
    ① 《中国互联网状况》,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
    ② 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5页。
    ① 杭州网http://hznews.hangzhou.com.cn/chengshi/content/2009-08/12/content_2676704.htm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② 张仲涛、曹蕾:《社会正义与制度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第5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④ 龚晨:《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9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 龚晨:《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9页。
    ③ 吴志斌:《和谐社会中制度公正的构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73页。
    ① 黄俊、张晓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的时代解读——以协调发展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9页。
    ② 张创新、刘堂灯:《科学发展观与公正行政》,《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第35页。
    ① 辛鸣:《科学发展观的“十个不等于”》,《中国共产党》2004年第7期,第18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③ 朱海林、刘佑生:《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63页。
    ④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10-22。
    ① 吴志斌:《和谐社会中制度公正的构建》,《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74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 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改革》1999年第3期,第5页。
    ② [加]威尔·金里卡、威尼·诺曼:《公民的回归——公民理论近作综述》,许纪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249页。
    ③ 张慧卿、刘丽瑛:《亚里士多德公民参与思想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理论探索》2010年第5期,第126页。
    ④ 转引自王运萍:《从我国公民政治价值观的现状看当前政治启蒙的任务》,《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74页。
    ⑤ 王慧岩:《当代政治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① 罗子俊:《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视域中的和谐社会构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第43页。
    ② 万俊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之维》,《绿叶》2009年第1期,第86页。
    ① 夏家春:《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学术交流》2009年第3期,第33页。
    ① Oldfield, Adria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Citizenship: CriticalConcepts, Vollume I, ed.,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 Roult-edge.1994.
    ②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页。
    ③ 李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 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Citi-zenship.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42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①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盛葵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页。
    ②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①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60145.htm
    ② 李斌:《政治发展的社会新动力:试论中国民间组织兴起的政治发展意义》,《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第21页。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至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至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选集》第1至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文选》第1至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傅治平:《理论强党思想富国——学习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靳江好、王郅强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9《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2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学习出版社2007年版。
    22.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3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高国希:《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王礼湛,陈杰,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詹世友:《公义与公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余玉花,杨芳:《公共行政伦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吴潜涛:《论公共伦理与公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万俊人:《寻求普适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5.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都玉霞:《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7.杨俊一:《制度哲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米如群、王小锡:《高校德育工程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范学进:《权利政治论—一种宪政民主理论的阐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姚新中:《道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王华:《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山东人社2002年版。
    43.时雨、梅子:《道德建设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44.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5.严存生:《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6.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论文集),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7.秦越存,《追寻美德之路》,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48.徐向东主编:《美德伦理学与道德要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王小锡:《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王小锡自选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0.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1.刘军宁、王焱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1998年版。
    52.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3.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4.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版。
    56.蒋德海:《伦理文明,还是法治文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崔秋锁:《直面生活—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崔永东:《道德与中西法治》,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9.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0.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王小锡:《中国伦理学6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2.米如群,王小锡:《高校德育工程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64.何勤华、张海斌:《西方宪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焦国成:《公民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67.王杭、云丽春:《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辞》,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8.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9.谭希培、高帆:《超越现存—制度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0.秦树理:《公民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1.孙观宏等主编:《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郁建兴:《自由主义批判与自由理论的重建——黑格尔政治哲学及其影响》,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7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第1至9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81.[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2.[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3.[法]洛克:《政府论》(上、下篇),叶启芳、翟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4.[英]托马斯·霍布斯:《论公民》(献辞),应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5.[德]蒂里希:《政治期望》,徐钧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6.[英]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昕、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版1997年版。
    87.[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讨论》,罗荣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88.[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版。
    8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90.[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施新洲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92.[英]托马斯·霍布斯:《论公民》(献辞),应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3.[英]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4.[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9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导论》,李秋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6.[英]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97.[英]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9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徐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9.[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0.[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1.[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102.[美]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3.[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04.[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05.[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谢宗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06.[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小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7.[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8.[英]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9.[美]霍维茨:《沃伦法院对正义的追求》,信春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荷兰]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肖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1.[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姚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1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1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115.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16.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胡锦涛:《加强对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载《宝鸡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胡锦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载《共产党员》2012年第13期。
    3.梅荣政:《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力作——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评介》,载《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4.孙建军:《政治参与:和谐社会的基石》,载《行政与法》2005年第6期。
    5.邱柏生:《内容清新、风格别致——立德树人——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评介》,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6.邱柏生,韩巍:《试论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7.徐向东:《罗尔斯的政治本体论与全球正义》,载《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1期。
    8.蒋先福:《架构正义实现的桥梁——休谟正义论思想发微》,载《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1期。
    9.詹世友、钟贞山:“《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之学理根据》,载《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3期。
    10.沈壮海:《论高校德育教育的人本追求》,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11.高惠珠;赵建芬:《公共性与公民美德教育》,载《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9期。
    12.段忠桥:《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正义问题》,载《哲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13.缪文升:《分配制度正义:基于自由与平等动态平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4.张玲枣:《公共制度正义与社会道德进步》,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4期。
    15.陈寿灿、黄波:《制度正义与个体仁爱——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实现途径探析》,载《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
    16.黄月细,樊芳:《论公民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意义》,载《社科纵横》2012年第6期。
    17.吴俊:《公民美德:特征及其意义》,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
    18.李萍:《公民道德的养成与政治文明建设》,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9.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载《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
    20.胡勇:《公民美德的历史形态及其中国语境》,载《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1.刘月岭:《制度公正的伦理资源初探》,载《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4期。
    22.陈伟宏、黄岩,《制度的善德与公民的善德——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3.黄成华:《论制度正义》,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24.张威:《制度正义论———制度的伦理学话语研究》,载《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
    25.高兆明:《支撑现代政治正义制度的美德精神》,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26.万慧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的制度度支持》,载《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
    27.焦方红:《关于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
    28.周春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载《前线》2003年第4期。
    29.周淑芳,梅荣政:《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
    30.余玉花,陈正桂,胡丁慧:《改革开放30年来道德教育发展特点概述》,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4期。
    31.张博颖、陈菊:《西方公民观与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至17、18世纪》,载《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6期。
    32.沈慧芳:《制度正义激发个人的诚信需要》,载《甘肃理论学刊》2006第11期。
    33.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34.杨亮军:《论制度正义视域下政府问责制的建构》,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15页
    35.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36.王小锡:《道德力与社会进步》,载《阅江学刊》2009年第3期
    37.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第1期。
    38.万万俊人:《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之维》,载《绿叶》2009年第1期
    39.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载《光明日报》,2007-6-19(011)
    40.万万俊人:《制度的美德及其局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1.杨文涛:《浅析公民参与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的关系为视角》,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42.龚晨:《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载《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43.曲蓉:《公民美德比较性研究》,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4.王伟:《公民道德建设中引入约束机制的理性思考》,载《福州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45.李寅锉、高臻:《社会转型与公民道德建设》,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46.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第47页。
    47.杨宇立:《非政府组织:政治文明的微观基础》,载《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
    48.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载《学习时报》.2006年12月18日.第005版。
    49.戴雪梅:《制度创新当议:价值取向与操作方法》,载《求实》2004年第5期。
    50.杨丽娟、王桂强:《制度正义及其社会价值》,载《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1.仲崇盛:《论政治伦理的正义主题》,载《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4期。
    52.赵昆:《论转型期社会公正的实现》,载《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53.李先敏:《和谐社会与制度正义》,载《党政论坛》2007年第12期。
    54.曲蓉:《为什么是公民美德》,载《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5.韩玉璞:《道德重构与制度伦理环境建设》,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第3期。
    56.赵秀敏:《宪政视野中的权力与权利关系》,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57.刘巧红:《西方的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论及其启示》,载《理论探索》2004年第6期。
    58.李津燕:《宪政时代的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23期。
    59.周春明:《公民社会与公民责任》,载《前线》2003年第11期
    60.吴斌、李文汇:《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定位》,载《四川示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61.李永红:《和谐治理:公民权利与社会均衡机制的建立》,载《理论导刊》2006年第9期。
    62.隋臻伟、于正合:《简论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平衡》,载《东方论坛》1999年第3期。
    63.李百顺:《论新时期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载《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5期。
    64.陈顺清:《论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载《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65.朱群芳、童旭:《平衡行政权力公民权利的法治解析》,载《中共中央年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
    66.蔡爱平:《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利:以行政许可法制度为视角的探讨》,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67.涂克明:《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公权与私权的法律思考》,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8.蒋雪梅:《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一一理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载《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3期。
    69.刘晓燕:《浅议权利和权力》,载《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3卷第4期。
    70.吴斌、李文汇:《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定位》,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卷第1期。
    71.汪渊智:《理性思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载《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 第7期。
    72.俞树彪,《道德建设与制度建构》,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第3期。
    73.万慧进,《公民道德建的有效性度支持》,载《理论与改革》2004第2期。
    74.韩雷,《对道德制度建设的伦理环境浅析》,载《理论界》2008年第10期。
    75.高巍翔,《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6.吕小波,《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正义制度的完善》,.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2期。
    77.张寒梅,《论社会公正与公民道德建设》,载《理论前沿》2007年第20期。
    78.刘爱龙,罗万里,《法治促进道德建设刍议》,载《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9..王凡,《简论道德建设中的制度机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80.刘秀,《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伦理维度》,载《江芳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81.周凤琴、梅萍,《制度正义、伦理秩序与社会和谐》,载《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82.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载《光明日报》,2007-6-19(011)。
    83.王文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载《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4.沈慧芳,《制度正义激发个人的诚信需要》,载《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11期。
    85.孔德元,朱卫卫,《制度道德建设——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载《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
    86.韩玉璞,《道德重构与制度伦理环境建设》,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87.李萍,《人民共和国:中国公民美德的制度背景》,载《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4期。
    88.陈宁、方政,刘英,《制度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9.何开胜,李昊,《制度伦理、道德伦理与公民伦理的培育》,载《重庆科技 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91.陈业林,《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抉择:正义》,载《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92.万俊人,《论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条件》,载《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3期。
    93.高兆明,《支撑现代政治正义制度的美德精神——西方现代政治伦理论争》,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94.王建芹,《公民社会与制度反腐》,载《人大研究》2004年第6期。
    95.宋作宇,《论基于公民美德和个人权利的公共精神》,载《湖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3期。
    96.王明霞:《公民美德:制度正义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S1期。
    97.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关概念辨析》,载《求实》2008年第5期。
    98.陈志:《罗尔斯与诺齐克的正义观比较研究》,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4期。
    99.王广:《平等、正义观念的批判与历史审视》,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1.Ferguson, Adam,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Brugger, Bill, Republican Theory in Political Thought:Virtuous or Virtual?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Macmillan Press;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1999.
    3.Emery G.Lee III, "Representation, Virtue, and Political Jealousy in the Brutus-PubliusDialogue",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59, No.4.(Nov.,1997), pp.1073-1095.
    4.Richard Rosecrance.The Rise of the Virtual State:Territory Becomes Pass?[J].In Foreign Affairs, Vol.75, No.4.July/August 1996.
    5.Richard Rosecrance.The Rise of the Virtual State:Wealth and Power in the Coming Century[M].NewYork: Basic Books,1999.
    6.Linda Weiss.Globalization and the Myth of thePowerless State[J].in New Left Review, Vol.225,1997.
    7.Linda Weiss.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Governing the Economy in a Global Era[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8.Philip G-Cerny.The Changing Architecture ofPolitics:Structure, Agen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State[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
    9.Douglas f. Morgan. the Public Interest[A]. terry-L·CooperHandbook of Anministrative Ethics
    10.J.weintrab.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the Public/PrivateDistinction[A]. J.weintranb and K.kumar(ed). Public andPrivate in Thought and Practice[C].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