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伦理批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了改进政府效率,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在政府管理中引入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的运行方式,建立起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企业家政府理论提出的改革主张,改变了传统理论对政府的认识,构建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新型的关系结构,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念与方法中,分权理念所主张的吸收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在构建了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和政府内部之间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和秩序的同时,也存在着公共利益实现、公共服务公平性等方面的伦理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政府合法性的丧失。顾客导向理念体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重视公众需求、尊重公众权利等方面的积极伦理意义,但带来了在确认公民主体地位的同时降低了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片面看待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和难以保证公共服务公平性、难以保证公共利益、难以落实公务员的伦理责任等价值偏差和伦理困境。引入企业管理方法体现了对公众具体的利益和价值的尊重,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但也可能会导致政府丧失公共性,忽略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
     企业家政府理论核心价值取向,既是对传统行政理论的效率价值追求的承袭,但也进行了改进。其所追求的“三E"价值,在重视投入的产出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行政活动的质量,强调了政府对公民与社会的直接回应,更加重视公民的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忽视公共利益等伦理不足的问题。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观点展现了其理论的理性特质。掌舵而不是划桨、充分授权等观点的理性基础是“有限理性”,这种特质使企业家政府理论重视公众与社会组织的价值,型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全新伦理关系。其管理理念与方法的立足点是公共服务参与者的自利动机,具有经济人理性特质,在建构合理动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政府公共精神丧失等伦理风险。以效率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体现了其理论的工具理性特质,在提升政府效率的同时弱化了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根基。
     公共性是政府的固有秉性,包括也了政府利益取向的公益性、政府运行的公开性和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个方面。企业家政府理论回避了对公共利益的讨论,但其核心价值追求和管理理念与方法可能会造成对公共利益实现的消极影响;公民和社区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在强调了公开性的同时也会带来平等性与公益性丧失;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假设的企业化运行机制也可能带来公正性丧失的伦理风险。
In order to improve governmental efficiency,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advocated introducing entrepreneurship into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reforming the operation mode of government, so as to establish an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e reform put forward by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has rich ethical connotations; it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government, built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government and citizen.
     In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eory, the idea of decentralization claim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absorb private sectors participate in public service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 the time of building new ethic relations and order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hips inside government, there also have some ethical issues about the realization of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t may at last lead to the legal crisis of government. The idea of customer orientation reflects the positive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ublic demand and respects the public, but it did bring value deviation and ethical dilemmas, such as in the same time of comfiming the principle status of citizens, it also lowering citizens' status in public life; looking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 only from one sid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of civil servants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has great ethical meaning and embodies the respect to citizens'concrete benefits and value; nonetheless, it may also cause the loss of government publicity and neglect the value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eory is not only an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theory in efficiency value pursuit, but also have made some improvement and pursuing the value of "three-E", it highlights the directly responses from government to society, government to citize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mands of citizens, yet it still exists ethical problems like ignoring public interests.
     The viewpoints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eory have given express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rationality. Steering instead of rowing and full authorization, such features are based on "limited rationality". This makes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theory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ublic and the valu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shaping a new eth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e standpoint of management idea and method is the self-interest motive of participants in the public service which has a feature of rational economic-man. In constructing a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ethical risks such as the loss of government public spirit. Take efficiency as the key value orientation, it ha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in the time of raising government efficiency, it also weakens the legitimacy found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is inherent disposition of government, it includes three aspects:the public welfare of government interest orientation, the openness of the running pattern of government and the fairness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has avoided the discuss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but its core value pursuit and the management idea and method may lead to a negative effect of the realization of public interest; Citizens, communities and even the private sectors has participate in the production and supply of public products and services, at the meantime of emphasizing the openness, it leads to a loss of equality and public welfare; enterprise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self-interest economic man supposition can also bring ethical crisis of impartiality loss.
引文
1 蔡立辉.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2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3 Caiden,GE.Administrative Reform Comes of Age[M].Walter de Gruyter,1992.
    1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 O.Hu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M].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ST.Martins Press Inc,1998.
    3 D.Rosenbloom.Public Administration [M].McGraw Hill,1998.20.
    1 邓伟志,钱海梅.从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治理理论—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化[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p3.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p3.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p4.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序p4.
    6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p2.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p4.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p4-5.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p6.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5.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6-50.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0-56.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7-69.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2.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3.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2.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7.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9-120.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0.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50.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54.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2.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3.
    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4.
    6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6.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4.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8-233.
    3 [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4-15.
    4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p281.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序言p17.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序言p18.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序言p18.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序言p4.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序言p45.
    1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p18.
    1 Green, Richard T. and Hubbel,Lawrence, On Covernanc;e an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Wamslev, Cary L. and wolf,James F., eds.,1996, Refonndling Democrtic Puplic Administrq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p.38-62.
    2 詹中原等.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务实[M].云南:云南图书出版有限介司,1999,p3940.
    1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的语义阐释及其界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3).
    2 [美]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p3.
    3 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32.
    4 [美]约瑟夫·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p33.
    5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的语义阐释及其界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3).
    6 林水波,陈志玮.企业精神政府的政策设计与评估[J].台湾:中国公共行政评论[J].1999,卷8,(2),p49.
    1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354.
    2 [美]伯恩斯主编.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p277.
    3 萧全政.政府再造与企业家精神[J].台湾:人事管理[J].1998,(6).
    4 Monroe, Kristen Renwick (ed.)(1991)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Politics: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Theory of Rational Action (New York:Harper Collins).
    5 Larry D Terry.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Neo.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J].PAR, 1998, Vol.58.Iss.3
    6 Terry,L.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Neo-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J].PAR,1998,(4).
    1 [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297.
    2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11-12.
    3 [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p115.
    4 Jane J.Mansbridge.Public Spirit in Political Systems[A].In Henry J. Aaron, Thomas E. Mann, and Timothy Taylor(eds)Value and Public Policy [C].Washington,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2.146-172.
    1 [英]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200.
    2 Denhardt,R.B.Theory of Public Organization[M].Brooks/cole,1993.
    3 A.Lawton.Ethical Management for the Public Service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
    1 Robert B. Denhardt, and Janet V.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Putting Democracy First [J]. National Civic Review,2001,Vol.90,No.4.
    2 [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曾峻译.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3 [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5.
    1 [法]罗奈·勒努阿.没有国家的市场?.[法]政治学杂志,1992,(1).转引自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2-573.
    2 [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段宏等译..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529.
    3 Moe, R.C.(1994)The Reinventing Government Exercise:"Misinterpreting the Problem, Misjudging the Consequ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54, No.2,114-115.
    4 Donahue,J.The Privatisation Decision:Public Ends:rivate Means[M].New York:Basic Books,1989.
    5 Christopher Politt, Managerialism and Public Service: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Oxford Basic Blackwell,1990:.121转引自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6 Politt, C. And Bouckaert, G. (1995),'Defining Quality',in Politt and Bouckaert (eds.),Quality Improvement in European Public Services:p.6-9转引自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587.
    7 B·盖伊·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18.
    8 [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曾峻译.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1 张梦中,[美]杰夫·斯特劳思曼.美国联邦政府改革剖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9(6).
    2 Frederickson,H.G.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Jossey-Bass,1997.
    3 [美]H·乔治·弗里德里克森.重塑政府运动与新公共行政学之比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4 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200.
    1 [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163.
    2 [美]里查德小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3 [美]里查德·J·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1 张梦中,[美]杰夫·斯特劳思曼.美国联邦政府改革剖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9(6).
    2 see Carsten Greve, Peter Kragh Jespersen-: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 critics:alternative roads to flexible service delivery to citizens?, in Luc Rouban-Citizen and The New Governance:Beyond New Public anagement, Amsterdam:IOS Press,1999:145.
    3 马丁·米诺格等.超越新公共管理(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4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9-90.
    5 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6 格雷厄姆·T·奥尔森.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管理:它们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否基本上是相同的[A].//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56-357.
    7 [美]加里·万斯莱等,段钢译.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1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2 邓伟志,钱海梅.从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治理理论—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化[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3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4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5 张康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1 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2000(7).
    2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3 赵麟斌.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4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5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6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1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3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4 许继芳周义程.“新公共管理”范式批判研究综述[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10).
    5 李飞.企业家政府:批评与辩护[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
    6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1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2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3 喻剑利,曲波.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及其纠正[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1 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2 张康之.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历史可能性的证明[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3 李鸿辉.官僚制精神与公共行政价值的转换和整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4 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1995(5).
    5 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1995(5).
    1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2 崔茂崇.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论局限及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4).
    3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4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5 周晓丽.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公共管理学报,2005(2).
    1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2 赵麟斌.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3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44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5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1 周晓丽.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公共管理学报,2005(2).
    2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3 夏瑛.对“新公共管理”范式观的质疑[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 喻剑利,曲波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及其纠正[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1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2 赵麟斌.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3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4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5 李飞.企业家政府:批评与辩护[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
    6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7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8 周晓丽.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公共管理学报,2005(2).
    1 喻剑利,曲波.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及其纠正[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2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3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4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5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6 赵麟斌.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7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1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2 李海青.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评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4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1 李海青.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评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
    2 李飞.企业家政府:批评与辩护[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
    3 崔茂崇.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论局限及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4).
    4 喻剑利,曲波.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及其纠正[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 论语·颜渊.
    1 管子·法治.
    2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64.
    3 [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7.
    1 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J].伦理学研究,2005(1).
    2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41-145.
    3 [美]潘恩,马清槐等译.潘恩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64.
    4 [美]加里·沃塞曼,陆震纶译.美国政治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8.
    5 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3(6).
    1 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29.
    1 张康之.论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特性[J].江海学刊2003(1).
    1 李建华,左高山.行政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
    2 李建华,左高山.行政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
    3 高力.公共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1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2 崔茂崇.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论局限及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4).
    3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4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5 张康之.论公共管理伦理关系的特性[J].江海学刊,2003(1).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6.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序:20.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4-5.
    1 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2000(7).
    1 [德]黑格尔,梁志学译.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29.
    2 [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64-165.
    3 [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64.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译文版社,2006:18.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问题[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问题[J].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6:10.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问题[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问题[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00.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问题[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2.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问题[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00.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问题[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00.
    3 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p165
    1 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153.
    1 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2000(7).
    1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话难的铨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0.
    3 [美]罗波特·K·默顿.官僚制结构和人格[A].//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 央党校出版社,1996.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0.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0.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1.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1.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6:140.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1.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0.
    3 [美]H.乔治·弗里德里克森.重塑政府运动与新公共行政学之比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1 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1.
    2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话难的铨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1 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49.
    2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客,张成福等译校.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8.
    3 [美]H·乔治·弗里德里克森.重塑政府运动与新公共行政学之比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1 Christopher Politt, Managerialism and Public Service: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Oxford Basic Blackwell, 1990, p.121转引自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2 Politt, C.And Bouckaert, G(1995),'Defining Quality', in Politt and Bouckaert(ed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European Public Services, pp.6-9转引自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3 张金铿.行政学典范[M].台北:中国行政学会,1979::30
    4 罗旭敏.“管理主义”与公共权力的异化[J].辽东学院学报,2005(5).
    5 参见Green, Richard T. and Hubbel, Lawrence, On Governance an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in Wamsley, Gary L. and Wolf, James F., eds.,1996,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p38-62.
    1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18.
    2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1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 [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2-200.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5.
    4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1 Linda Deleon, and Robert B. Denhardt.The Political Theory of Reinventio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Mar/Apr.,2000.
    2 张金鏗.行政学典范[M].台北:中国行政学会,1979:30.
    1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6.
    2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6.
    3 万俊人.思想前沿与文化后方[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8.
    4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中译本序:4.
    1 [美]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1990:3.
    2 [美]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1990:4.
    3 Green, J.and Wilson, D.(1989),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in Today, London:Unwin Hyman, pp.7-10.转引自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585.
    4 Allison, G.T.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ment:Are They Fundamentally Alike in All Unimportant Respects? [R].OMP Document,1980,127-52-1.27-38.
    1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 Ott, J.Steven, Hyde, Albert C. and Shafritz, Jay M.Public Management:The Essential Readings[M].Chicago: Lyceum Books/Nelson Hall,1991.
    3 Rosenbloom, D.PublicAdministration[M].Mc Graw-Hill,1998.20.
    4 [美]格雷厄姆·T·奥尔森.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管理:它们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否基本上是相同的[A].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39-340.
    5 李鹏.新公共管理的运行困境及理论缺陷[J].武汉:长江论坛,2004(4).
    6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1 毛传新.论公共管理与政府的经济行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 [美]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改革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
    3 Flynn, N.and Strehl, F-(eds-)(1996):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Europe, London: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 sheaf:3.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
    3 关于“企业家政府”这一概念,国内有人用“企业型政府”、“企业化政府”翻译,是不准确的。按照奥斯本和盖布勒的理解,企业家政府是用“企业家的精神去改造政府”,强调政府部门的人员“像企业家一样行事”,而不是企业“化”政府,也不是将政府变成企业“型”的政府,因而翻译成“企业家政府”更贴近,也更不容易产生误解。--笔者注
    4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江海学刊,2007(3)
    5 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北京:中国行政管理,2004(9).
    6 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江海学刊,2007(3)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5.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8.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1 [美]戴维·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3.
    2 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 [澳]欧文·E·休斯,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8.
    1 Donahue,J.The Privatisation Decision:Public Ends:rivate Means[M].New York:Basic Books,1989.
    2 Waldo, 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M].Holmes and Meier publishers,1948.159-191.
    3 [美]格雷厄姆·T·奥尔森.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管理:它们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否基本上是相同的[A]//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56-357.
    4 转引自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585.
    5 [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曾峻译.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6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7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8 李鹏.新公共管理的运行困境及理论缺陷[J].武汉:长江论坛,2004(4).
    1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
    1 张康之.论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J].东南学术,2001(1).
    1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 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1 [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曾峻译.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1 张康之.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张康之.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5 张康之.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1 [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郭晓来等译.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6.
    2 [美]蒙哥马利·范瓦特,周菲译.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4).
    1 卢明.公共管理学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2 任晓林.多重跨越到多元共生: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基本特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3 金太军.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J].江海学刊,2000(6).
    1 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4.
    2 汪大海.社会治理转型中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回应与平衡[J].公共行政,2005(11).
    3 Taylor, Fredericks:Scientific Management.New York:Harper&Row,1923,7.
    4 汪大海.社会治理转型中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回应与平衡[J].公共行政,2005(11).
    5 陈干全.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取向[J].中山大学学报,2003(1).
    6 [美]罗伯特·丹哈特著,项龙等译.公共组织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2:56.
    1 William F. Willoughby, The Principl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ational and Stat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27:.230.
    2 Fritz Morstein Marx,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49,43:.1120-1127.
    3 Fritz Morstein Marx,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49,43:.1131.
    4 Fritz Morstein Marx, "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49,43:.1134-1135.
    5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
    1 引、柏瑛.公共行政的新思维—美国新公共行政学派及其思想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8).
    2 孙柏瑛.公共行政的新思维—美国新公共行政学派及其思想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8).
    1 孙柏瑛.公共行政的新思维-美国新公共行政学派及其思想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5(8).
    2 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百年回顾(下)[J].北京:中国行政管理,2000(6).
    1 [澳]欧文·休斯著,彭和平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7.
    2 [美]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32.
    1 张国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及其启示[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2 张国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及其启示[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3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 [美]蒙哥马利·范瓦特,周菲译.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4).
    2 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3 [美]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173.
    4 [美]蒙哥马利·范瓦特,周菲译.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4).
    1 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戈特博士访谈录[C].中国行政管理,2000(11).
    1 Harold Koontz and Heinz Weihrich, Management,9th edition, New York:McGraw-Hill Inc.,1998:.58.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esults Oriented Management:ublic Management Occasional Papers 1994, No.3:.23.
    3 Cabinet Office(1996)Measuring Quality Improvements-Main Report:.7.
    4 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5 LoSardo, Mary M.and Rossi, Norma M.(1993), At the Service Qality Frontier:A Handbook for Managers, Consultants and Other Pioneers, Wisconsin:ASQC Quality Press.P.1-2.
    6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7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230.
    1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8.
    2 [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中译本序言.
    3 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331.
    1 崔茂崇.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论局限及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4).
    2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3 李鹏.新公共管理的运行困境及理论缺陷阴.长江论坛,2004(4).
    4 [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
    5 [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8.
    6 [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3.
    7 Pollitt C, Bouchaert G.Publie Management Reform:A Comparative Analys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ne.2000:167.
    8 [美]里查德·J·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 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1 [美]里查德·J·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2 [美]里查德小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3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6.
    4 [美]里查德小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5 [美]里查德·J·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6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8.
    7 黄庆杰.试论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及其替代模式[J].桂海论丛,2003(2).
    1 [美]里查德·J·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2 [美]里查德小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1 [美]盖·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M]//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77.
    2 鄯爱红.服务型政府的伦理精神[J].哲学动态,2005(2).
    3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6.
    4 [美]蒙哥马利·范瓦特,周菲译.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
    1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和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 [美]乔治·弗里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8.
    3 [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中译本序言.
    4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和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5 张康之.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1 卢明.公共管理学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2 鄯爱红.服务型政府的伦理精神[J].哲学动态,2005(2).
    3 张康之.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1 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p21.
    2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630.
    3 [德]尼采.偶象的黄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9-130.
    4 司汉武,吕卫东.工具、价值与理性重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1 张世伟.有限理性和经济进化[J].江汉论坛,2004(3).
    2 孙柏瑛.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11.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
    3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01.
    4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43-251.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4.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
    1 [法]阿里·卡赞西吉尔.治理和科学:治理社会与生产知识的市场式模式[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9.
    2 [英]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57.
    1 [英]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
    2 [英]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
    1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
    2 [美]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A]//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3.
    3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A]//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
    1 余宏俊.试论“人性”认识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趋势[J].学术论坛,2002(5):32-33.
    2 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art IV.
    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4.
    2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7.
    3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36.
    1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图洛克.同意的计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0.
    2 [美]布坎南.宪法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1992,(4).
    3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4.
    4 东方朔.市场经济与道德衡论[J].哲学研究,1994,(1).
    5 东方朔.市场经济与道德衡论[J].哲学研究,1994,(1).
    6 东方朔.市场经济与道德衡论[J].哲学研究,1994,(1).
    7 东方朔.市场经济与道德衡论[J].哲学研究,1994,(1).
    1 [英]欧文·克里斯托尔经济理论的危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74.
    2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7.
    3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
    4 [美]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础[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4页.
    1 法国经济心理学家保罗·阿尔布一方面从理论批判的角度认为经济人学说与各门人文科学特别是与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成果不相吻合。认为人除了利己的动机外还有利他的如友谊、仁慈、爱国主义、对政治或宗教事业的热爱等感情因素。另一方面以经济部门的事实来证明理性经济人学说的不确定性。(转引自:徐明圣王晓枫.经济主体“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的之争[J].重庆社会科学,2003,(2).)
    2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332.
    3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1.
    1 H·S·Simon,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hhe Freedom Press,1976(3rd), chapter3.
    2 Caiden, G.E.Administrative Reform Comes of Age [M]. Walter de Gruyter,1992.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0.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9.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9.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9.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0.
    6 [美]里查德·J·斯蒂尔曼.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1 MartinMinogue:Changing the state:concepts and practice in the reform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BeyondThe NewPublic Management, Londo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0:17.
    2 [美]里查德小斯蒂尔曼.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1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06.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0.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7.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
    4 [美]盖·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88.
    5 [美]盖·彼得斯.欧洲的行政现代化:一种北美视角的分析[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88.
    1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1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2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
    3 [苏]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第1卷)[M].上海:三联书店,1979:243.
    4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02.
    5 [美]J.M.布坎南,塔洛克(G. T'ullock)一致性的计算:宪章民主的逻辑基础[M].密执安大学出版社,1969,21.
    1 [英]诺思,罗·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1.
    2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7-8.
    1 梁小民.亚当·斯密问题之解[J].读书,1998:(10).
    1 龙兴海.市场经济:道德适应的性质、要求及其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
    2 [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1-22.
    3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4.
    1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7.
    2 任晓林.多重跨越到多元共生: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基本特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 张康之.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历史可能性的证明[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2 [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58,145,198-199.
    3 [英]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6.
    4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2.
    1 Aron Wildavsky,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New York:John Wiley,1979:5
    2 Aronld-J-Meltsner.政策分析者的七大致命错误[J]//杰伊沙.M.夫里茨,艾伯特.C·海曼.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3.
    3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8.
    4 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2.
    5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05.
    6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6.
    1 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04.
    2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 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 陈文理,龚超.管理主义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回归与发展[J].社科纵横,2005,(6):35.
    2 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0.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0.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7.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7.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前言,7.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0.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3.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
    1 蔚智前.重新塑造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1994,(5):p31.
    2 詹中原等.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务实[M].昆明:云南图书出版有限介司,1999:39-40.
    3 马俊锋,袁祖社.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J].人文杂志,2006(1):21.
    4 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1995(5):16.
    5 陈建平.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现代化的价值维度—一种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6 陈建平.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现代化的价值维度—一种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7 [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M].陆震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8.
    8 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3:6.
    9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7.
    10 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J].伦理学研究,2005,(1).
    1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64.
    2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41-145.
    3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18.
    4 S·M·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刘刚敏,聂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3.
    1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12.
    2 张富.公共行政价值论:意义、现状及可能[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84
    1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
    2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
    3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
    4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
    1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
    2 贺来.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3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4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5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6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
    7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1.
    8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
    1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
    2 Fleishman:J."Self-Interest and Political Integrity."In J. Fleishman:L.Liebman:and M.H.Moore(eds.):ublic Duties:The Moral Obligation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58.转引自[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
    2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
    4 Redford:E.S.Democracy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New Yord:Oford Umiversity Press:1981:44转引自[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
    5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5.
    6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
    7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7.
    1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4.
    2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4.
    3 Palmer:.J.The Company of Strangers.New Yord:Crossroads:1981:47,转引自[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
    4 [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
    1 蔡立辉.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2 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2(6).
    3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4 杨超.“公共性”视野中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及其限度[J].探索:2003(2).
    5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6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 Waldo:D.TheStudyofPublicAdministration[J]. Doubleday, New York,1955:15.
    4 Waldo:D.TheStudyofPublicAdministration[J]. Doubleday, NewYork,1955:15.
    1 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2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 Panson S, Stewart J. Citizenship and Government:the Challenge of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Domain[J]: olitical Studies,1989. ⅩⅩⅩⅦ:19.
    4 杨超.“公共性”视野中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及其限度[J].探索,2003(2).
    5 蔡立辉.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1 陈潭.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2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
    3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39.
    4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 杨海坤.现代行政公共性理论初探[J].法学论坛,2001(2).
    6 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4).
    7 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 [英]凯恩斯.劝说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236.
    2 赵永行.行政公共性与行政模式选择[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0(1).
    3 刘圣中.从私人性到公共性——论公共权力的属性和归宿[J].东方论坛:2003(1).
    1 陈潭.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2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6.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9.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57.
    4 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8.
    1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6:164:117.
    2 柏拉图.理想国f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0:156.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48.
    4 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4-92.
    1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17:523.
    2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8.
    3 张康之.政府:公共的就是公正的[J].东南学术:2000(1).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
    5 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0.
    1 Cooper, Terty L.(1900).The Resronsible Adminstrator (3rd ed).SanFrancisco:Jossey-Bass:68.
    2 [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22.
    3 Jalnes.Buchanan.A cantract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5:1975: p225.
    4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98.
    1 [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9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65:19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65:472-473.
    1 斯密.国富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
    2 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6.
    3 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2.
    4 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12-213.
    5 斯密.国富论(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9.
    1 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3).
    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
    3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包馆:1995:265.
    4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包馆:1995:269.
    5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包馆:1995:285.
    6 James.Buchanan:The Theory ofPublic Choice:Ann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ress:1972:19.
    1 Larry D Terry.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Neo.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J]:AR, 1998, Vol.58.Iss.3[2][7]Robert B Denhardt.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转引自裴峰、农卫东.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新趋向[J].兰州学刊,2004,(3)
    2 [英]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43.
    3 [美]斯蒂格里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88:204.
    1 [美]凯恩斯.劝学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36.
    2 [美]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6.
    3 [美]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
    1 [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文.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2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6.
    3 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83: 136-137.
    4 贝拉:理查德·马德逊.心灵的习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p245.
    1 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A].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3.
    1 Dwight Waldo:The Enterpri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y:Chandler and Sharp Publisher:inc.1984.
    2 [美]康妮:[美]马克·霍哲:[中]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J].中国行政管理:2001(2).
    3 Vincent Ostron: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2nded.)Tuscaloosa:Al: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9.
    4 D.H.Rosenbloom 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gement:olitics: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Y.Mcgrae-Hill,1993:445.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20.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2-42.
    2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
    3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
    4 [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文.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5 [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文.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6 [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文.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7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3.
    8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4.
    1 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M]//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199-220.
    2 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3 杨和焰.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J].公共管理学报:2004(8).
    1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0-101.
    2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0.
    3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0.
    4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2.
    1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7-98.
    2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473.
    3 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3.
    4 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46: 204.
    1 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34.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142-143.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
    6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
    7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17.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6.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5.
    4 [美]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6.
    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6-50.
    6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4.
    7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4.
    8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3.
    1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3.
    2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4.
    3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6.
    4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7.
    5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7.
    6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33.
    7 J.Bchanan:A Contract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No5:1975: 225-230.
    1 [法]亨利·勤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40.
    2 Denuis. C. Mueller:Public Choice I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322.
    1.Caiden,G.E.Administrative Reform Comes of Age[M].Walter de Gruyter,1992.
    2.O.Hu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M].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ST.Martins Press Inc,1998.
    3.D.Rosenbloom.Public Administration[M].McGraw Hill,1998.20.
    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澳]欧文·E·休斯,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詹中原等.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务实[M].云南:云南图书出版有限介司,1999.
    8.[美]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9.黄群慧.企业家激励约束与国有企业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美]约瑟夫·A·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美]伯恩斯主编.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Monroe, Kristen Renwick (ed.)(1991).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Politics: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Theory of Rational Action (New York:Harper Collins).
    14.[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6.[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7.Jane J.Mansbridge.Public Spirit in Political Systems[A].In Henry J. Aaron, Thomas E. Mann, and Timothy Taylor(eds.) Value and Public Policy[C].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2.
    18.[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9.[英]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Denhardt,R.B.Theory of Public Organization[M].Brooks/cole,1993.
    21.A.Lawton.Ethical Management for the Public Service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
    22.[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段宏等译.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3.Moe,R.C.(1994) The Reinventing Government Exercise:"Misinterpreting the Problem,Misjudging the Conseque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54,No.2.
    24.Donahue,J.The Privatisation Decision:Public Ends:rivate Means[M].New York:Basic Books,1989.
    25.Christopher Politt,Managerialism and Public Service: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Oxford Basic Blackwell,1990.
    26.Politt, C. And Bouckaert, G. (1995),'Defining Quality',in Politt and Bouckaert (eds.),Quality Improvement in European Public Services.
    27.B·盖伊·彼得斯.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新思维[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C].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28.Frederickson,H.GThe Spiri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Jossey-Bass,1997.
    29.Carsten Greve, Peter Kragh Jespersen: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 critics: alternative roads to flexible service delivery to citizens?, in Luc Rouban·Citizen and The New Governance:Beyond New Public anagement, Amsterdam:IOS Press,1999.
    30.格雷厄姆·T·奥尔森.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管理:它们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否基本上是相同的[A].//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1.论语·颜渊.
    32管子·法治.
    33.[美]道格拉斯·C.诺思,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4.[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5[美]塔尔科特·帕森斯,梁向阳译.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6.[美]潘恩,马清槐等译.潘恩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7.[美]加里·沃塞曼,陆震纶译.美国政治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8.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9.李建华,左高山.行政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0.高力.公共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1.[美]罗波特·K·默顿.官僚制结构和人格[A].//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42.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客,张成福等译校.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4.张金鏗.行政学典范[M].台北:中国行政学会,1979.
    45.Green,Richard T. and Hubbel,Lawrence,On Governance and Reinventing Government,in Wamsley,Gary L. and Wolf,James F.,eds.,1996,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ge Publications,Inc..
    46.[美]乔治·弗需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7.万俊人.思想前沿与文化后方[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8.[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49.[美]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1990.
    50.Green,J.and Wilson,D.(1989),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in Today,London: Unwin Hyman.
    51.Allison,G.T.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ment:Are They Fundamentally Alike in All Unimportant Respects? [R].OMP Document,1980.
    52.Ott,J.Steven,Hyde,Albert C. and Shafritz,Jay M.Public Management:The Essential Readings[M].Chicago:Lyceum Books/Nelson Hall,1991.
    53.Rosenbloom,D.Public Administration[M].Mc Graw-Hill,1998.
    54.[美]格雷厄姆·T·奥尔森.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管理:它们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否基本上是相同的[A].彭和平、竹立家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55.[美]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改革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6.Flynn,N.and Strehl,F-(eds.)(1996):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Europe,London: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 sheaf.
    57.[美]戴维·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8.Waldo,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M].Holmes and Meier publishers.
    59.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0.[德]黑格尔,梁志学译.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1.[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4.[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郭晓来等译.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65.William F. Willoughby, The Principl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ational and Stat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27.
    66.Fritz Morstein Marx,"Administrative Ethics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49.
    67.[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8.[美]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69.Harold Koontz and Heinz Weihrich,Management,9th edition,New York: McGraw-Hill Inc.,1998.
    70.Taylor,Fredericks:Scientific Management.New York:Harper&Row,1923.
    71.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esults Oriented Management:ublic Management Occasional Papers 1994,No.3.
    72.LoSardo,Mary M.and Rossi,Norma M.(1993),At the Service Qality Frontier:A Handbook for Managers,Consultants and Other Pioneers,Wisconsin:ASQC Quality Press.
    73.[美]特里·L.库伯.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4.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5.张康之,李传军,张璋.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6.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77.[德]尼采.偶象的黄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8. Adam Smith,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art IV.
    79.[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0.[法]阿里·卡赞西吉尔.治理和科学:治理社会与生产知识的市场式模式[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1.[英]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2.[美]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A]//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0.
    83.[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A]//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8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86.[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87.[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图洛克.同意的计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8.[英]欧文·克里斯托尔.经济理论的危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89.[美]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础[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0.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91.[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
    92.H·S·Simon,Administrative Behavior,hhe Freedom Press,1976(3rd),chapter3.
    93.Martin Minogue:Changing the state:concepts and practice in the reform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BeyondThe NewPublic Management, Lond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0.
    94.[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5.[美]盖·彼得斯.欧洲的行政现代化:一种北美视角的分析[A].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88.
    96.[英]诺思,罗·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9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
    98.[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9.[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0.[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1.[英]伯兰特·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3.Aron Wildavsky, Speaking Truth to Power, NewYork:John Wiley,1979.
    104.[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5. Aronld-J-Meltsner.政策分析者的七大致命错误[J]//杰伊沙.M.夫里茨,艾伯特.C·海曼.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6.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7.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8.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9.詹中原等.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务实[M].昆明:云南图书出版有限介司,1999.
    110.[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M].陆震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1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12.S·M·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刘刚敏,聂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13.Fleishman:J."Self-Interest and Political Integrity."In J. Fleishman:L.Liebman: and M.H.Moore(eds.):ublic Duties:The Moral Obligations of Government Official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1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5.康德.历史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16.凯恩斯.劝说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117.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克拉伦敦出版社:1993.
    11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9.[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20.亚里士多德.尼格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24.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5.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6.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7.Cooper,Terty L.(1900).The Resronsible Adminstrator (3rd ed).SanFrancisco: Jossey-Bass.
    128.[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29.Jalnes.Buchanan.A cantract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5:1975.
    13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31.[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3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包馆,1995.
    134.James.Buchanan:The Theory ofPublic Choice:Ann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ress:1972.
    135.[英]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36.[美]斯蒂格里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88.
    137.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38.Dwight Waldo:The Enterpri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y:Chandler and Sharp Publisher:inc.1984.
    139.Vincent Ostron: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2nded.)Tuscaloosa:Al: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9.
    140.D.H.Rosenbloom 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gement: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Y.Mcgrae-Hill,1993.
    141.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M]//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42.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43.J.Bchanan:A Contract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No5.
    144.[法]亨利·勤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45.Denuis. C. Mueller:Public Choice I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蔡立辉.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
    2.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3.邓伟志,钱海梅.从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治理理论—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化[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4.孙学玉.企业型政府的语义阐释及其界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3).
    5.林水波,陈志玮.企业精神政府的政策设计与评估[J].台湾:中国公共行政评论[J].1999,卷8,(2).
    6.萧全政.政府再造与企业家精神[J].台湾:人事管理.1998(6).
    7.Larry D Terry.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Neo.Managerialism,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J].PAR,1998,Vol.58.Iss.3
    8.Terry,L.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Neo-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J].PAR,1998,(4).
    9.Robert B. Denhardt, and Janet V. Denhardt. The New Public Service:Putting Democracy First [J]. National Civic Review,2001,Vol.90,No.4.
    10.[法]罗奈·勒努阿.没有国家的市场?.[法]政治学杂志,1992(1).
    11.[美]理查德·C·勃克斯等,曾峻译.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12.张梦中,[美]杰夫·斯特劳思曼.美国联邦政府改革剖析[J].中国行政管理,1999(6).
    13.[美]H·乔治·弗里德里克森.重塑政府运动与新公共行政学之比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14.[美]里查德·J·斯蒂尔曼,闻道译.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15.[美]马丁·米诺格等.超越新公共管理(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
    16.[美]加里·万斯莱等,段钢译.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17.石亚军,李飞.借鉴“企业家政府”反思“后官僚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
    18.邓伟志,钱海梅.从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治理理论—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化[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5(12).
    19.吕耀怀.政府管理企业化模式的局限与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4(4).
    20.孙学玉.企业型政府模式诘难的诠释与评论[J].江海学刊,2007(3).
    21.张康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2.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2000(7).
    23.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24.赵麟斌.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25.许继芳,周义程.“新公共管理”范式批判研究综述[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10).
    26.喻剑利,曲波.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缺陷及其纠正[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27.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28.张康之.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历史可能性的证明[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29.李鸿辉.官僚制精神与公共行政价值的转换和整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0.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1995(5).
    31.崔茂崇.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论局限及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4).
    32.周晓丽.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公共管理学报,2005(2).
    33.夏瑛.对“新公共管理”范式观的质疑[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34.李海青.奥斯本企业家政府理论评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5.李飞.企业家政府:批评与辩护[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
    36.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J].伦理学研究,2005(1).
    37.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3(6).
    38.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39.罗旭敏.“管理主义”与公共权力的异化[J].辽东学院学报,2005(5).
    40.Linda Deleon,and Robert B. Denhardt.The Political Theory of Reinventio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Mar/Apr.,2000.
    41.李鹏.新公共管理的运行困境及理论缺陷[J].武汉:长江论坛,2004(4).
    42.毛传新.论公共管理与政府的经济行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3.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44.张康之.论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J].东南学术,2001(1).
    45.张康之.政治文明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4(2).
    46.[美]蒙哥马利·范瓦特,周菲译.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4).
    47.卢明.公共管理学范式的演进[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48.任晓林.多重跨越到多元共生: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基本特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
    49.金太军.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J].江海学刊,2000(6).
    50.汪大海.社会治理转型中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回应与平衡[J].公共行政,2005(11).
    51.陈干全.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取向[J].中山大学学报,2003(1).
    52.孙柏瑛.公共行政的新思维—美国新公共行政学派及其思想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8).
    53.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百年回顾(下)[J].北京:中国行政管理,2000(6).
    54.张国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及其启示[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55.王乐夫,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范畴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6.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57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1).
    58.鄯爱红.服务型政府的伦理精神[J].哲学动态,2005(2).
    59.司汉武,吕卫东.工具、价值与理性重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60.张世伟.有限理性和经济进化[J].江汉论坛,2004(3).
    61.孙柏瑛.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62.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
    63.余宏俊.试论“人性”认识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趋势[J].学术论坛,2002(5).
    64.[美]布坎南.宪法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1992(4).
    65.东方朔.市场经济与道德衡论[J].哲学研究,1994(1).
    66.杨育民.“经济人”的制度化基础[J].中州学刊,2000(3).
    67.梁小民.亚当·斯密问题之解[J].读书,1998(10).
    68.龙兴海.市场经济:道德适应的性质、要求及其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
    69.陈文理,龚超.管理主义对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回归与发展[J].社科纵横,2005(6).
    70.蔚智前.重新塑造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1994(5).
    71.马俊锋,袁祖社.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J].人文杂志,2006(1).
    72.陈建平.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现代化的价值维度—一种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73.黄显中.政府公共性理论的谱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74.Waldo:D.TheStudyofPublicAdministration[J]. Doubleday,NewYork,1955:15.
    75.贺来.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76.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2(6).
    77.杨超.“公共性”视野中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及其限度[J].探索,2003(2).
    78.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79.Panson S,Stewart J. Citizenship and Govcrnment:the Challenge of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Domain[J]:olitical Studies,1989.XXXVII:19.
    80.陈潭.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81.杨海坤.现代行政公共性理论初探[J].法学论坛,2001(2).
    82.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4).
    83.赵永行.行政公共性与行政模式选择[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0(1).
    84.刘圣中.从私人性到公共性——论公共权力的属性和归宿[J].东方论坛,2003(1).
    85.张康之.政府:公共的就是公正的[J].东南学术,2000(1).
    86.忻林.布坎南的政府失败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0(3).
    87.Larry D Terry.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Neo.Managerialism,and the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J].AR,1998,Vol.58.Iss.3
    88.[美]康妮,[美]马克·霍哲,[中]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J].中国行政管理,2001(2).
    89.杨和焰.公共管理视域中的第三部门:功能、优势及困境[J].公共管理学报,2004(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