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章太炎、连横民族文化思想之比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章太炎、连横是中国近现代海峡两岸著名的学者和爱国者,两人在儒学、历史、语文、新闻(编辑)等诸多共同领域都有显著的贡献,在海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两人情谊深厚,视如知己,在华夏民族文化整理、建设和宣传的事业中彼此桴鼓相应、声气相通,尤其是连横受到章太炎的勉励和启发等影响更加明显,是中国近代以来海峡两岸思想文化交流的经典范例和传奇佳话。
     在“华夏凋瘁,国闻沦失,西来殊学,荡灭旧贯”的严重民族文化危机面前,章太炎、连横都以华夏“遗民”自居,胸怀“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和“立德、立功、立言”等中国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继承和发扬“存亡继绝、补敝起废”等春秋大义传统以求为华夏民族文化“延国学于一线”。面对汹涌澎湃的“现代化”浪潮,连横注重从华夏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正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应对僵局和危局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及时顺应“西力东渐,大地沟通,运会之趋,莫可阻遏”的时代趋势,表现出宏阔的眼光和胸怀;章太炎则认为单靠传统儒学已经无以济世救世,而是更注重立足于中国整个传统思想文化的“根源盛大处”(严复语)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自性”,例如他对于中国“以文字为准”的文学文化思想和中国“文字型文化系统”(区别于西方的“语言型文化系统”)的发现和宣扬。章太炎也注重消化吸收西学的养分,同样表现出宏阔的眼光和胸怀。章太炎、连横都坚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质和独立价值观念,但比较而言章太炎更彻底更全面,这是他自始至终坚持“依自不依他”的文化哲学以及与此相辅相成的《庄子》“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多元文化观的结果。
     章太炎的“国粹”定义,并不限于当时“国粹派”所主张的“有优美而元粗埆,有壮旺而无稚弱,有开通而元铜蔽”的“优选”范围,而是“记载故言,情状具在,舍是非而征事迹”。章太炎关于“夷夏之辨”的界定标准与连横单纯的文化(礼教)标准不同,而是综合了血缘、地域等多种因素。章太炎“新个体主义”的“群学”观既抵制和消解东西方群体主义思想权威,又力求维持“群”与“独”之间平衡协调的关系。章太炎对于当时学界盛行的“言文一致”观念,有自己独到的、理性的、全面的认识,并非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章太炎的民族文化思想,前后确有一些侧重点的不同、甚至有一些矛盾之处,但往往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旨和线索。章太炎的“齐雅俗”观念、“大文学”观念、“大历史”观念、历史-小学-文学(以小学为根基和纽带)相互贯通联系的观念,都是意在打通他所认为不必要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分割,建立起厚实宽阔的、“化臭腐为神奇”的、整体化的民族文化体系,这是一种真正立足于中国“自性”、带有反思深度的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章太炎、连横的民族文化思想既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的某些共同特征,也由于两人地域、家庭和个人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显示出诸多不同,尤其是海峡两岸政治、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全面和深入的影响,致使两人民族文化思想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总之,关于章太炎、连横民族文化思想的研究在时代性和地域性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Zhang Taiyan and Lian Heng, famous scholars and patriot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on both the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many common areas such as Confucianism, history, language, journalism (editor),etc, enjoying great prestige at home and abroad. Having deep affection, they advocated and supported each other in the cause of sorting out, building and disseminating the China national culture. It was more obvious that encouraged and inspired by zhang, Lian was the classical examp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from contemporary times.
     Faced with the serious crisi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by the "Special academic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from the West" Zhang and Lian gave themselves the air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left behind by last dynasty" in China. Having the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to save the world that "suffering the times of a national decline, but do not forget administering the country and establishing the character, meritorious service and a speech, they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Spring and Autumn justice" such as "re-saved the destroyed countries and cultures, kept the severed countries and cultures going on, hoping the continuation of a lin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ulture. Confronting the surging wave of "modernization", Lian Heng focus on absorbing the strength, wisdom and courage to deal with the deadlock and crisis from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Confucian "orthodox" ideology and culture, but also timely complied with the the trend of the day—"Western powers gradually flowing into the East,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among countries, the trend of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can not be stopped", showing the Broad vision and breadth of mind. Zhang Taiyan thought it otherwise. It was impossible to save the world by depending o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lone, but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basing on "the root of a grand place"(Yan Fu's quo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China, an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and culture of their own nature. For instance, his findings and advocates about the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inking regarding written language as a standard in China as well as Chinese "text type of cultural system"(as distinct from the West,"the language type of cultural system"). Of course, proper digestion and nutrient absorption of Western academic also show the Broad vision and breadth of mind. Zhang and Lian adhered to the unique n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ndependent value, but relatively speaking, Zhang was more thorough and more comprehensive. It is he who upheld the cultural philosophy of relying on their own instead of others and Zhuang Zi's the results of the multicultural concept, of "Ten suns rises together,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re sunny.
     The national cultural thinking by Zhang Taiyan and Lian Heng not only represents certain common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era, but also due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any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ir region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especially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influence of political, historical,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showing a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thinking by Zhang Taiyan and Lian Heng has higher typical significance in times and regions
引文
①章太炎:《与汪康年》(1899年7月17日),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0页。
    ②《章太炎谈时局》,见1932年3月8日天津《大公报》,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918页。
    ③章太炎:《与马宗霍》(1931年12月7日),《章太炎书信集》,第897页。
    ④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章太炎全集》(五),第196页。
    ⑤连横:《诸老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44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诗荟》(下),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3月第1版,第18页。
    ②同上
    ③[台湾]陈昭英:《连横的<台湾通史>与清代公羊思想》,《台湾与传统文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8月增订再版,第116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6-7页。
    ⑤张继:《复雅堂》(书信),《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诗荟杂文钞》,第49页。
    ①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台湾通史》附录一,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6月再版,第798页。
    ②章太炎:《<南疆逸史>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1页。
    ③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诗荟》(上),第492页。
    ④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0页。
    ⑤连横:《西湖游罢,以书报少云,并系以诗》,《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3页。
    ①赵悦:《试论章太炎的早期民族主义思想》,天津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②[台湾]卢修一:《连雅堂民族思想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学院1966届硕士论文。
    ③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王玉华:《多元化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陈雪虎:《“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台湾]陈昭英:《台湾与传统文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增订再版。
    ⑦[台湾]陈昭英:《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年版。
    ⑧[台湾]黄美玲:《连雅堂文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①[台湾]黄翠芬:《章太炎春秋左传学研究》,[台湾]东海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②刘巍:《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③张昭军:《章太炎的经史观》,《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④张昭君、胡维革:《试论章炳麟古文经学的革命情怀》,《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⑤张昭君:《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⑥[台湾]林义正:《连雅堂思想中的<春秋>义:以《台湾通史》为中心的考察》,《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季刊》,2004年12月。
    ①瞿林东:《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②陈其泰:《章太炎与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③熊巍昱:《论章太炎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熊巍昱,《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④王继岚:《章太炎历史观之“新”》,《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期。
    ⑤[台湾]刘妮玲:《连横民族史观的价值与限制——以清代台湾民变为例说明》,《台北文献》,出版年月和期(卷)数不详。
    ①叶涛:《从<台湾通史>朱一贵、蓝鼎元列传看连横的进步史观》,《连横学术思想暨学术成就研讨会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②邓孔昭:《连横民众缔造历史思想述评》,《连横学术思想暨学术成就研讨会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③邓孔昭:《连横有“台独”意识吗?——评陈其南对<台湾通史>的错误解读》,《连横研究论文选》,汪毅夫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章太炎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论争(1906-1911)》,北京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⑤[台湾]陈梅香:《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学研究》,(台湾)中山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⑥[台湾]黄锦树:《章太炎语言之学的知识(精神)谱系》,(台湾)淡江大学1994届硕士学位论文。
    ①[香港]陈学然:《章太炎经世思想下语言文字的主张与运用》,香港城市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②陈雪虎:《章太炎与清末民初汉语形象诸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③赵黎明:《试论章太炎语言学术活动的民族主义文化取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④万献初:《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6期。
    ⑤[台湾]宋鼎宗:《连雅堂与台语研究》,《高苑学报》2006年第7期。
    ⑥[台湾]赖丽娟:《(雅言)之台湾俚偐探析》,《立德学报》,出版年月和期(卷)数不详。
    ⑦汪毅夫:《雅言与台湾文化》,见汪毅夫主编《连横研究论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郭锦飙:《略论连横的方言研究》,见汪毅夫主编《连横研究论文选》。
    ②陈炳昭:《<台湾语典>的“爱国保种”思想及其学术意义》,见汪毅夫主编《连横研究论文选》。
    ③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三联书店,2008年版。
    ④张家成:《试析章太炎的自山人格观念》,《先哲精神——章太炎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张振常主编,杭州出版社1996年版。
    ⑤胡建:《中国近代“个性”价值的奠基者——析章太炎价值观中的近代意蕴》,《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⑥张春香:《章太炎“大独”观解析》,《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①目前笔者所见的有许清茂、邵凡轩:《连横在厦门的办报活动及其思想立场》,《阅江学刊》2010年第1期。
    ②[台湾]陈昭英:《台湾与传统文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增订再版,第109页,第116-124页。
    ③蒋小波:《“国粹”与“种姓”:章太炎与连雅堂“语文”思想之比较》,《台湾研究集刊》2005年第3期。
    ④章念驰:《章太炎与连雅堂》,见章念驰:《我的祖父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该文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7月21日。
    ①[台湾]陈昭英《连横的<台湾通史>与清代公羊思想》,《台湾与传统文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8月增订再版,第109页。
    ②章太炎:《春秋三传之起源及其得失》,《春秋学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779页。
    ③连横:《城南杂诗》,《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33页。
    ④章太炎:《题瞿太保及孙简讨像》,《章太炎全集》(五),第375页;连横:《柬林痴仙,并视台中诸友》,《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96页。
    ⑤《生章炳麟与邹容》,1905年《复报》第四号“批评”,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02页。
    ⑥盛鲁(了厂):《复雅堂》(书信,寄自汉阳),《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诗荟杂文钞》,第61页。
    ⑦熊逸:《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90页。
    ⑧乌目山僧(黄宗仰): 《太炎先生将开学会,得观云先生赞成之,赋呈志喜》,载于1913年7月21日《大共和日报》“文苑”,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444页。
    ①连横:《冬夜读史有感》,《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6页。
    ②《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中说:“当群体界限的观念被改造,即当柔性的界限变成刚性的界限时,新的民族已经开始形成。当一个群体成功地将一种传承(descent)与/或异见(dissent)的历史叙述结构施加于他样的和相关的文化实际之上的时候,此种情况便会发生。我斗胆自造discent(承异)这样一个解构性的概念,来强调传承和异见两词的互通性。它揭示了对历史的渊源是如何常常和自我与‘他者’的区分联系在一起的。”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65页。
    ③姜建设:《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第19页。
    ①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下》,《章太炎全集》(三),第186页。
    ②《辽史·营卫志中·部族上》:“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有族而部者……有部而族者……有部而不族者……有族而不部者……”[元]脱脱等著,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376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8页。
    ④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9页。
    ⑤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5页。
    ⑥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73页;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2页。
    ⑦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73页;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2页。
    ①章太炎:《馗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7页。
    ②章太炎在《革命道德说》中宣称:“昔顾宁人以东胡僭乱,神州陆沈,慨然于道德之亡,而著之《日知录》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见《章太炎全集》(四),第284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6页。
    ④章太炎:《馗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6-167页。
    ⑤章太炎:《馗书重订本·序种姓下》,《章太炎全集》(三),第190页。
    ⑥章太炎《<社会通铨>商兑》按语说:地著与土断,其义各异。地著谓城郭宫室之民,居有定地,异于游牧者。土断谓就地著籍耳。此甄氏所言地著,其义当为土断。或严氏译文未审。今姑从之。见《章太炎全集》(四),第327页。
    ⑦章太炎:《<社会通铨>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26页。
    ⑧章太炎:《艾如张、董逃歌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40页。
    ①章太炎:《<社会通铨>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27页。
    ②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9页。
    ③顾炎武:《素夷狄行乎夷狄》,[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等校点:《日知录集释》(全校本)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82页。原注:“失不”二字疑倒。
    ④[台湾]萧敏之:《清初遗民春秋学中的民族意识——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主的考察》,《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08年第5期,第196页。
    ⑤连横:《中国文字学上之古代社会》,《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65页。
    ①连横:《疆域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42页。
    ②连横:《疆域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41-142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下》,《章太炎全集》(三),第170页。
    ④章太炎: 《正名杂议》(《馗书重订本·订文》附录),《章太炎全集》(三),第213页。
    ⑤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下》,《章太炎全集》(三),第190页。
    ⑥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7页。
    ⑦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5页。
    ⑧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5页。
    ①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5页。
    ②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73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9页。
    ④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73页。
    ⑤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5页。
    ⑥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4-255页。
    ⑦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9页。
    ⑧例如,连横指出,“在昔楚为荒服,若敖、蚡冒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楚为上国。吴亦东海之夷,泰伯、虞仲被以德化,而吴乃日进。”见《纪军大王》,《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05-106页。
    ①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2页。
    ②同上
    ③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3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75页。
    ⑤章太炎:《中华民国解》, 《章太炎全集》(四),第253页。
    ①连横: 《佛教东来考》,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5-16页。
    ②章太炎: 《中华民国解》, 《章太炎全集》(四),第252页。
    ③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族制》,《章太炎全集》(三),第195页:连横:《大陆游记》,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44页。
    ④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原人》, 《章太炎全集》(三),第168页;章太炎: 《排满平议》, 《章太炎全集》(四),第264页: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73页:连横:《震东自西安寄至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坟前石马照像,其下所踏者匈奴也,为题长句,以念武勋(壬申九月十八日),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82页;连横: 《闲散石虎墓记》,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77页;连横: 《大陆游记》,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7页。
    ⑤连横: 《祭闲散石虎文》,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16页。
    ⑥章太炎: 《讨满洲檄》, 《常太炎全集》(四),第193页;连横:《吾生一首次文访韵》, 《连雅常先生拿集·剑花室诗集》,第70页。
    ⑦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8页: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杂志》,《章太炎全集》(三),第335页。
    ①章太炎:《复湖南船山学社书》,《章太炎年谱长编》,第757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69页。
    ③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2页。
    ④姜泣群:《朝野新谈》(一名《民国野史》),内编,1914年3月光华编译社,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430页。
    ⑤连横:《朱一贵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78页。
    ⑥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11页。
    ⑦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客帝匡谬》, 《章太炎全集》(三),第116页。
    ①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3页。
    ②连横: 《告延平郡王文》,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15页。
    ③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客帝匡谬》, 《章太炎全集》(三),第120页。
    ④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太炎全集》(四),第182页。
    ⑤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序种姓》, 《章太炎全集》(三),第172页。
    ⑥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82页。
    ⑦章太炎:《正仇满论》,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60年第一版,第98页:连横: 《抚垦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517页。
    ①连横:《台湾史迹志·日月潭》,《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16页;章太炎:《正仇满论》,张、王忍之主编: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60年第一版,第98页。
    ②姜建设: 《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 《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第17页。
    ①章太炎: 《排满平议》, 《章太炎全集》(四),第263-264页。
    ②章太炎: 《排满平议》,《章太炎全集》(四),第264-265页。
    ③章太炎: 《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 《章太炎的白话文》,第97页。
    ④章太炎: 《西南属夷小记》《章太炎全集》(四),第334页。
    ⑤连横: 《台湾通史·田赋志》,《连雅堂先生全集》,第220页;连横: 《鳌峰诗草序》,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4-45页。
    ⑥连横: 《流寓列传/文苑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74页。
    ⑦章太炎: 《正仇满论》,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 1960年第一版,第97页。
    ①见《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54页。
    ②章太炎: 《中华民国解》, 《章太炎全集》(四),第262页。
    ③章太炎: 《中华民国解》, 《章太炎全集》(四),第255页。
    ④连横: 《疆域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28页;连横: 《疆域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40-141页。
    ⑤章太炎、连横谈论的“华人”“华侨”与当代公认的同名概念的含义差别很大:他们所谓“华人”兼指海内外的中国人,有的特指汉族人;他们所谓“华侨”有的也包括“华人”。本文糅合章太炎、连横运用的“华人”“华侨”概念名称及其意义,以“华侨(华人)”为本文论述的统一概念名称,专指海外的中国人,尤其特指海外的汉族人,其中连横在叙述与荷兰殖民者战斗的台湾汉族人时,也使用“华入”概念,这与当代公认的用法不相一致,需要特别指出。
    ⑥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原人》, 《章太炎全集》(三),第166页。
    ①章太炎: 《馗书重订本·原人》,《章太炎全集》(三),第169页。
    ②章太炎: 《馗书重订本·播种》, 《章太炎全集》(三),第58页。
    ③章太炎: 《馗书重订本·定律》, 《章太炎全集》(三),第86页。
    ④[台湾]陈昭镁:《(台湾通史)与儒家的春秋史学》,《海峡评论》第89期,1998年5月号。
    ⑤连横:《商务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706页;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1页。
    ①连横:《商务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706页。
    ②连横:《户役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81-182页。
    ③连横:《外交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454页。
    ④连横:《台湾史迹志·承天故府》,《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97页。
    ⑤《章太炎先生致临时大总统书》,1912年1月28日《大共和日报》,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83页。
    ⑥连横:《外交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454页。
    ⑦连横:《台湾史迹志·沤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01页。
    ⑧章太炎:《与上海国民党函》,《章太炎年谱长编》,第440页。
    ⑨章太炎:《狱中答新闻报》,1903年7月6日《苏报》,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71页。
    ⑩章太炎:《<革命军>序》,武继山《章太炎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6月,第64页。
    11同上。
    12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别录甲》, 《章太炎全集》(三),第340页。
    ①章太炎: 《馗书重订本·别录甲》, 《章太炎全集》(三),第337页。
    ②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别录甲》, 《章太炎全集》(三),第338页。
    ③章太炎:《<张苍水集>后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0-201页。
    ④章太炎: 《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第276页。
    ⑤章太炎:《<革命军>序》,武继山《章太炎诗文选译》,第64页。
    ⑥章太炎: 《狱中答新闻报》,1903年7月6日《苏报》,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71页。
    ⑦章太炎: 《狱中答新闻报》, 《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71页。
    ⑧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别录甲》, 《章太炎全集》(三),第340页。
    ⑨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别录甲》,《章太炎全集》(三),第337页;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别录甲》, 《章太炎全集》(三),第340页。
    ⑩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0页。
    ①连横: 《关征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550页。
    ②连横: 《读西史有感》,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26页。
    ③连横: 《外交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475页。
    ④连横: 《抚垦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475页。
    ⑤连横: 《风俗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75页。
    ⑥连横: 《上清史馆书》,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5页。
    ⑦连横: 《征求中国殖民史材料启》,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9页。
    ⑧连横: 《吴沙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954页。
    ①连横: 《吴凤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98页。
    ②[台湾]林义正: 《连雅堂思想中的春秋》义:以《台湾通史》为中心的考察》, 《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季刊》2004年12月,第10页。
    ③章太炎: 《春秋左氏疑义答问》, 《章太炎全集》(六),第297页。
    ④连横: 《列女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121页。
    ⑤章太炎:《致吴君遂书八》,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41页;1914年3月朔日《雅言》第六期《题所撰初本<新方膏>予黄侃》,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473页。
    ⑥冯自由著:《壬寅支那亡国纪念会》,《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78-80页。
    ⑦章太炎《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15页。
    ①江介闲人:《革命闲话》,见《太平杂志》第一号,1919年10月1日发行。见《章太炎年潜长编》第235页。
    ②连横:《告延平郡王文》,《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15页;《与徐旭生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32页。
    ③连横:《台湾通史刊成,自题卷末》,《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54页。
    ④连横:《台湾通史》,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6年5月初版,1994年6月再版。
    ⑤《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88页。
    ⑥魏兰:《陶焕卿行述》(油印本),陶本生旧藏,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48页。
    ①《读西史有感》,《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27页。
    ②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2页;连横:《东宁三子诗录序》,《连雅堂先生伞集·雅堂文集》,第41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杂志》,《章太炎全集》(三),第334页;连横:《台南古迹志·国姓港》,《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42页。
    ④连横:《次韵和林菽庄先生九日登太仓山》,《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68页;连横:《次韵和志圆法师》,《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62页。
    ⑤连横:《赠歌者云霞》,《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62页;连横:《立春口郊行》,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i寺集》,第79页。
    ⑥连横: 《南社小集》,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02页: 连横: 《台南》,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77页。
    ⑦连横:《法华寺畔有闲散石虎之墓,余以为明之遗民也;将遭毁掘,乃为移葬梦蝶园中,为文祭之,复系一诗》,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39页; 连横: 《题桃花源图》,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87页。
    ⑧连横: 《题洪逸雅画兰帖》,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97页。
    ⑨连横: 《骊山吊秦始皇》,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49页。
    ⑩连横: 《寒鸦叹》,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40页。
    ①汤志钧编: 《章太炎年谱长编》,第924页。
    ②汤志钧编: 《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06页。
    ③连横: 《致台湾各诗社书》,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116页。
    ④连横: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38页。
    ⑤郭万金: 《“上天以国粹付余”——章太炎先生学术精神的文化诠解》,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①章太炎: 《<张苍水集>后序》, 《章太炎全集》(四),第202页。
    ②章太炎:《卯狱中记自记》,《章太炎全集》(四),第144页。
    ③汤志钧编: 《章太炎年谱长编》(上),第474页。
    ④章太炎: 《检论·易论》,《章太炎全集》(三),第384页。
    ⑤《章太炎年谱长编》,第435页。
    ⑥章太炎: 《送印度钵逻罕保什二君序》, 《章太炎全集》(四),第360页。
    ⑦《章太炎年谱长编》,第454-455页。
    ⑧章太炎: 《致李根源书七一》, 《章太炎年谱长编》第890页。
    ①《章太炎年谱长编》,第452页。
    ②汤志钧编: 《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81页。
    ③连横: 《台语考释序二》,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8页。
    ④连横: 《致台湾诗荟读者书》,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117页。
    ⑤连横: 《诸老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35-836页。
    ⑥连横: 《孝义列传/勇士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109页。
    ①连横:《上清史馆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5页。
    ②连横:《上清史馆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6页。
    ③连横:《台湾通史自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1页。
    ④连横:《台湾通史自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1页。
    ⑤连横:《孝义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96页。
    ⑥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章太炎全集》(二),第813页。
    ⑦章太炎:《论诸子学》,米维铮、姜义华编注:《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355页。
    ⑧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第60页。
    ⑨章太炎:《驳箴膏评·叙》, 《章太炎全集》(二),第900页。
    ①李学勤:《章太炎论<左传>的授受源流》,《先哲精神——章太炎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杭州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41页。
    ②张昭君:《章太炎的<春秋><左传>研究》,《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③章太炎:《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章太炎全集》(六),第253页。
    ①章太炎:《馗书重订本·清儒》,《章太炎全集》(三),第156-157页。
    ②王宁:《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前言》,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1版,第4页。
    ③韩愈:《原道》,韩愈著、卞孝管及张清华编选:《韩愈集》,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72-273页。
    ④[台湾]林义正:《连雅堂思想中的(春秋)义:以(台湾通史)为中心的考察》,《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季刊》2004年12月,第10页。
    ①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第285页。
    ②章太炎:《正学报缘起》,《章太炎年谱长编》,第68页。引文标点、语词有改动。
    ③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79-80页。
    ④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77页;79页。
    ⑤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65页。
    ⑥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70-71页。
    ①章太炎: 《记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 《章太炎全集》(四),第357页。
    ②章太炎: 《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80-81页。
    ③章太炎: 《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80-81页。
    ④章太炎: 《齐物论释定本》, 《章太炎全集》(六),第64页。
    ⑤连横: 《万梅崦记》,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5-86页。
    ⑥连横: 《刑法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326页。
    ⑦连横: 《大陆游记》,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95页。
    ⑧连横: 《诗荟余墨》,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2页。
    ⑨连横: 《诸老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35页。
    ⑩连横: 《募建观音山凌云禅寺启》,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5页。
    11连横: 《刑法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326页。
    12连横: 《思想创造论》,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75页。
    ①连横: 《孝义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95页。
    ②连横: 《谢、郑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949页。
    ③连横: 《咏史》,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33页。
    ④连横: 《诗荟余墨》,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145页。
    ⑤连横: 《黄蕴轩先生诔》,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2页。
    ⑥连横: 《诗荟余墨》,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4-275页。
    ⑦连横: 《列女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120页。
    ⑧连横: 《列女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120页。
    ⑨连横: 《列女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122页;第1122页;第1128页。
    ⑩连横: 《朱一贵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78页。
    ①章太炎: 《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2页。
    ②连横: 《朱一贵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71-872页。
    ③连横: 《蓝廷珍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85-886页。
    ④连横: 《台湾通史序》,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1页。
    ⑤章太炎: 《中夏亡国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 《章太炎全集》(四),第188页。
    ⑥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族制》, 《章太炎全集》(三),第194页。
    ⑦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5页。
    ①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序种姓上》,《章太炎全集》(三),第178页。
    ②章太炎:《检论·尊史》,《章太炎全集》(三),第415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章太炎全集》(三),第171-190页。
    ④章太炎:《检论·尊史》,章太炎全集》(三),第413页。
    ⑤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章太炎全集》(三),第171页。
    ⑥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章太炎全集》(三),第189-190页。
    ⑦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章太炎全集》(三),第181页。
    ⑧章太炎: 《訄书重订本·序种姓》,《章太炎全集》(三),第172页。
    ①[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 《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9月第1版,第48页。
    ②杨树达: 《春秋大义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5页。
    ③[法]拉法格著、王子野译:《思想起源论》,三联书店,1963年2月第1版,第70-71页。
    ④1906年10月12日(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复报》第五期“歌谣”栏,《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22
    ①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太炎全集》(四),第175页;章太炎: 《与刘揆一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87页。
    ②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0页。
    ③连横: 《读西史有感》,《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28页。
    ④连横: 《此行》,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83页。
    ⑤连横: 《招侠》,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9-120页。
    ⑥连横: 《招侠》, 《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9-120页;连横: 《朱一贵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71页。
    ⑦连横: 《告延平郡王文》,《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15页。
    ⑧章太炎: 《<张苍水集>后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1页。
    ⑨连横: 《台湾漫录·觉罗》,《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77页。
    ①章太炎: 《正仇满论》,张(?),王忍之主编: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60年第一版,
    ②秦平:《<春秋谷梁传>华夷思想初探》, 《齐鲁学刊》2010年第1期,第15-16页。
    ③章太炎:《<社会通铃>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32页。
    ④章太炎:《正仇满论》,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97页。
    ⑤同上
    ①章太炎:《正仇满论》,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 第97-98页。
    ②章太炎:《复仇是非论》, 《章太炎全集》(四),第275页。
    ③章太炎:《排满平议》, 《章太炎全集》(四),第263页。
    ④同①
    ⑤章太炎:《排满平议》,《章太炎全集》(四),第267-268页。
    ⑥章太炎:《排满平议》,《章太炎全集》(四),第267-268页。
    ①章太炎:《排满平议》,《章太炎全集》(四),第268-269页。
    ②章太炎:《复仇是非论》,《章太炎全集》(四),第270页。
    ③章太炎:《复仇是非论》,《章太炎全集》(四),第271页。
    ④章太炎:《复仇是非论》,《章太炎全集》(四),第271页。引文标点有改动。
    ⑤章太炎:《复仇是非论》,《章太炎全集》(四),第272页。
    ⑥堂太炎:《正仇满论》,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 第94-95页。
    ⑦章太炎:《排满平议》,《章太炎全集》(四)第267页。
    ⑧章太炎:《(社会通铃)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32页。
    ⑨章太炎:《正仇满论》,张枬 王忍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第97-98。
    ①连横:《疆域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27页。
    ②连横:《咏史》,《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33页。
    ③连横:《招侠》,《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20页。
    ④连横:《施琅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63页。
    ①同上。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诗乘》,第18页。
    ③连横:《延平祠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40页。
    ④连横:《春日谒延平郡王祠》,《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30页。
    ⑤连横:《建国纪》,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33页。
    ⑥连横: 《颜郑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20页。
    ⑦连横: 《孝义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109页。
    ⑧连横: 《列女列传·刘氏女》,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137页。
    ①李晓一:《试论儒家文化对原始复仇观念的强化》,《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296页。
    ②连横:《疆域志·坊里》,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55页。
    ③连横:《勇士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 第1109页。
    ①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编:《制言》第二十五期(太炎先生纪念专号),广陵书社,2009年5月第1版(合订影印本),第2709页。
    ②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章太炎全集》(五),第196页。
    ①连横:《诸老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44页。
    ②连横:《诸老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44页。
    ③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章太炎全集(五),第194-195页。
    ④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章太炎全集(五),第197页。
    ⑤连横:《孝义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96页。
    ⑥连横:《赠施乾》,《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65页。
    ①郭成康、林铁钧:《清朝文字狱》,群众出版社,1990年,第158页。
    ②连横:《吊林义士昆冈》,《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03页。
    ③连横:《台湾诗荟发刊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9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77页。
    ⑤连横:《吴球、刘却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68页。
    ⑥连横:《过渡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7页。
    ⑦连横:《与徐旭生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32页。
    ⑧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自序》。
    ⑨连横:《柴市谒文信国公祠》,《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22页。
    ①连横:《告延平郡王文》,《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15页。
    ②连横:《台湾通史》张继序,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1994年再版。
    ③章太炎:《明独》,《章太炎先生全集》(三),第240页。
    ④陈智为:《章太炎与浙江》,《浙江档案》2000年第3期。
    ⑤章太炎:《馗书重订本·解辫发》,《章太炎全集》(三),第347页。
    ⑥章太炎:《兴浙会序》,朱维铮、姜义华编注:《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13页。
    ⑦[清]计六奇撰、任道斌等点校:《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第1版,第286页。
    ⑧章太炎:《再复吴敬恒函》,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70页。
    ①章太炎:《光复军志序》,章太炎著、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681页。
    ②秦燕春:《<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考释》,章太炎演讲、秦燕春考释:《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历史之重要》,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5页。
    ③章太炎:《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哀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27页。
    ④章太炎:《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哀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28页。
    ⑤章太炎:《<张苍水集>后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0页。
    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5页。
    ①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10-111页。
    ②连横:《朱一贵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77-878页。
    ③连横:《过渡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6-107页。
    ④连横:《赖斐卿先生墓志铭》,《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2页。
    ⑤连横:《过故居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7页。
    ①连横:《孝义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96页。
    ②连横:《孝义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96页。
    ③卢修一:《连雅堂民族思想之研究》,《连雅堂先生全集·连雅堂先生相关论著选辑》(上),第116页。
    ④[台湾]林义正:《连雅堂思想中的《春秋》义:以《台湾通史》为中心的考察》,《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4年第1卷第2期,第8页。
    ⑤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第3-4页。
    ①[台湾]徐宗懋:《台湾人论》,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第13页。
    ②朱双一:《文学视野中的郑成功——“遗民忠义精神”及其在日据时代的台湾的传衍》,《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3期,第2页。
    ③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77页。
    ④连横:《闽海纪要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1页。
    ⑤连横:《台湾赘谈》,《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09页。
    ⑥连横:《台南郑氏家庙安座告文》(代作),《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15页。
    ⑦连横:《闽海纪要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2页。
    ①连横:《吴彭年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148页。
    ②连横:《送吴季篯遗骨归粤东》,《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5页。
    ③连横:《台湾通史·姜、周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第956页。
    ④连横:《林圯、林凤列传》,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47-848页。
    ①[台湾]施懿琳:《日治中晚期台湾汉儒所面临的危机及其因应之道——以彰化“崇文社”为例》《第一届台湾儒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主编,1997年6月,第370页。
    ②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97页。
    ③连横:《栎社大会,示同社诸子》,《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55页。
    ①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忧教》,《章太炎全集》(三),第292页。
    ②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忧教》,章太炎全集》(三),第291页。
    ③连横:《宗教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49页。
    ④连横:《清宫玉版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97页。
    ⑤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1页。
    ⑥沈瓞民:《记凤凰山馆论学》,《制言》第25期,第2681页。
    ⑦连横:《开辟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25页。
    ⑧连横:《风俗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75页。
    ①连横:《户役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88页。
    ②连横:《上清史馆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页。
    ③连横:《台湾漫录·唐山客》,《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76页。
    ④连横:《台湾通史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1页。
    ⑤[台湾]倪仲俊:《连横<台湾通史>中的国族想像》,《通识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第16页。
    ⑥连横:《诸老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44页。
    ⑦连横:《闽海纪要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1-42页。
    ⑧章太炎:《<南疆逸史>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2页。
    ①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清儒第十二》,《章太炎全集》(三),第158页。
    ②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 《菿汉三言》附录,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66页。
    ③姜广辉主编:《经学今诠初编》(《中国哲学》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314-315页。
    ④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第100-101页。
    ①章太炎:《春秋三传之起源及其得失》,《制言》第五十六期,《制言》(合订影印本),第6179页。
    ②章太炎:《春秋左傅读叙录》,《章太炎全集》(二),第829-830页。
    ③章太炎《春秋三传之起源及其得失》,原载《制言》第五十六期,《制言》(合订影印本),广陵书社,2009年5月第1版,第6178-6179页。
    ④章太炎:《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10页。
    ⑤卢景纯记:《章太炎先生讲春秋》,摘自无锡《国专季刊》1933年卷1,《春秋学研究》,晁岳佩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62页。
    ⑥章太炎:《经学略说》,《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13-114页。
    ⑦章太炎:《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11页。
    ⑧章太炎:《春秋左传疑义答问》,《章太炎全集》(六),第262页。
    ⑨章太炎:《春秋左传疑义答问》,《章太炎全集》(六),第262页。
    ①章太炎:《驳箴膏育评·叙》,《章太炎全集》(二),第897页。
    ②黄季刚:《书春秋庄氏疑义答问后》,摘自《越风》1935年3期,《春秋学研究》,晁岳佩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③章太炎:《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11-412页。
    ④章太炎:《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12页。
    ⑤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章太炎全集》(二),第815页。
    ⑥章太炎:《制言发刊宣言》,《章太炎全集》(五),第159页。
    ⑦章太炎:《论公羊学》,《春秋学研究》,第547页。
    ⑧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章太炎全集》(二),第815页。
    ⑨章太炎:《驳箴膏肓评·叙》,《章太炎全集》(二),第900页。
    ⑩阮元:《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00页。
    ①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历史之重要》,第9页。
    ②章太炎:《春秋左氏疑义答问》,《章太炎全集》(六),第269页。
    ③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第62页。
    ④章太炎:《与人论朴学报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54页。
    ⑤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74页。
    ⑥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89页。
    ⑦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1月第1版,卷二,第38页。
    ①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第59页。
    ②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第371页。
    ③章太炎:《检论·尊史》,《章太炎全集》(三),第419页。
    ④章太炎:《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20页。
    ①章太炎:《论公羊学》,《春秋学研究》,第548页。
    ②章太炎:《印度中兴之望》,《章太炎全集》(四),第362页。
    ③章太炎:《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12页。
    ④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63-64页。
    ⑤章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章太炎全集》(四),第366页。
    ⑥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1-192页。
    ①章太炎:《馗书重订本·哀焚书》,《章太炎全集》(三),第323-324页。
    ②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1页。
    ③连横:《台语考释自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二),第37页。
    ④连横:《明定国将军墓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76页;连横:《台湾通史自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3页。
    ⑤连横:《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63页。
    ⑥章太炎:《经学略说》,《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13-114页。
    ⑦连横:《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12页。
    ⑧“国于天地,必有与立,非独政教饬治而已,所以卫国性、类种族者,惟语言、历史为亟。”,见《重刊古韵标准序》,《章太炎全集》(三),第203页。
    ⑨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63-64页。
    ①同上
    ②章太炎:《论经史儒之分合》,《国风月刊》第8卷第5期,第193页,转引自汪荣祖:《康章合论》,第23页。
    ③连横:《上清史馆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5页;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1页。
    ④章太炎:《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12页。
    ⑤连横:《上清史馆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6页。
    ⑥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页。
    ⑦章太炎:《<民报>纪念会祝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09页。
    ⑧章太炎:《国学略说·论朱子纲目》,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附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249页。
    ①章炳麟《国学略说·论朱子纲目》,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附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249页。
    ②同上
    ③章太炎:《国学略说·论朱子纲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第250页。
    ④章太炎:《国学略说·论朱子纲目》,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附录,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51页。
    ⑤章太炎:《检论·哀清史》所附《近史商略》,《章太炎全集》(三),第590页。
    ⑥章太炎:《论朱子纲目》,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附录,第251页。
    ①本段引见萧仕平:《连横的正统意识——兼以正统论视角论<台湾通史>无“台独”理念》,《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13-114页。
    ②萧仕平:《连横的正统意识——兼以正统论视角论<台湾通史>无“台独”理念》,《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13页。
    ③章太炎:《咏史》,《章太炎全集》(五),第377页。
    ①章太炎:《馗书初刻本·原变》,《章太炎全集》(三),第28页。
    ②连横:《台湾游记书后》,《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52页。
    ③章太炎:《菌说》,《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76页。
    ④连横《遣怀》诗云:“我心颇怀疑,天演大奇诡。”见《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40页。
    ⑤连横:《冬夜读史有感》,《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7页。
    ⑥连横:《作客鹭江,次庄仲渔旅次题壁》,《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94页。
    ⑦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诗乘》,第95页。
    ①章太炎:《藩镇论》,章太炎著、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第99页。
    ②连横:《送蔡铁生之榕垣》,《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73页。
    ③连横:《作客鹭江,次庄仲渔旅次题翌》,《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94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75-76页。
    ⑤章太炎:《馗书重订本·序种姓下》,《章太炎全集》(三),第192页。
    ⑥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63页。
    ⑦章太炎:《复湖南船山学社书》,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757页。
    ⑧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伞集》(四),第277页。
    ⑨章太炎:《驳箴膏评·叙》,《章太炎全集》(二),第899页。
    ⑩章太炎:《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五),第96页。
    ①章太炎:《信史下》,《章太炎全集》(四),第68页。
    ②章太炎:《论学会有益于黄人宜保护》,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第8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上》,《章太炎全集》(三),第181页。
    ④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序种姓下》,《章太炎全集》(三),第189页。
    ⑤章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章太炎全集》(四),第366页。
    ⑥章太炎:《与钟正懋论学书》,《章太炎书信集》,第250页。
    ⑦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82页。
    ⑧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第277页。
    ⑨章太炎:《检论·易论》,《章太炎全集》(三),384页。
    ⑩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89页。
    11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77-78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全集》(六),第15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77-78页。
    ③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第197页。
    ④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89贝。
    ⑤章太炎:《与人论朴学报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54页。
    ⑥章太炎:《与孙仲容书》,《章太炎年谱长编》, 第261页。
    ⑦章太炎:《复吴敬恒书》,《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54页。
    ⑧章太炎:《与孙仲容书》,《章太炎年谱长编》, 第261页。
    ⑨《大共和日报》1912年1月5口、6日,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75页。
    ⑩章太炎:《王文成公全书后序》,《章太炎伞集》(五),第118页。
    11同上。
    12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5页。
    ①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播种》,《章太炎全集》(三),第7页。
    ②章太炎:《訄书初刻本·尊荀》,《章太炎全集》(三),第7-8页。
    ③章太炎:《訄书初刻本·尊荀》,《章太炎全集》(三),第7页。
    ④章太炎:《论读史之利益》,《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历史之重要页》,第191页。
    ⑤连横:《番社采风图考跋》,《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51页。
    ⑥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播种》,《章太炎全集》(三),第7页。
    ⑦章太炎:《历史之重要》,《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历史之重要》,第167页。
    ⑧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第166页。
    ⑨章太炎:《章太炎的白话文》,第59页。
    ①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05页。
    ②章太炎:《原学》,《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01页。
    ③章太炎:《原学》,《国故论衡》,第102页。
    ④章太炎:《原学》,《国故论衡》,第102页。
    ⑤章太炎:《原学》,《国故论衡》,第103-104页。
    ⑥章太炎:《原学》,《国故论衡》,第103页。
    ⑦章太炎:《原学》,《国故论衡》,第102页。
    ⑧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制言半月刊》第二十五期,广陵书社影印本,第2656页。
    ①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章太炎全集》(二),第846页。
    ②章太炎:《汉学论》,《章太炎伞集》(五),第20页。
    ③“若夫《春秋》者先王之陈迹,详其行事,使民不忘,故常述其典礼,后王依以观变,圣人之意,尽乎斯矣。”见《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98页。
    ④1932年3月24日章太炎在燕京大学演讲《论今口切要之学》指出,“一国之历史正似一家之家谱,其中所载尽已往之事实,此事实即历史也。若一国之历史衰,可占其民族之爱国心亦必衰。”《历史的重要:章太炎卷》,章太炎著,秦燕春考释,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⑤“档案者,儒生之所轻,而国家之所重。编档案者非独左氏,马班陈范所录,皆档案也。而温公为《资治通鉴》,其体与左氏尤近。”章太炎《论公羊学》,《春秋学研究》,第548页。
    ⑥“僖以为记事之书,有如簿领以细事相研核者。”见《春秋左传读叙录》,《章太炎全集》(二),第816页。
    ⑦章太炎:《经学略说》,《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13-114页。
    ⑧章太炎:《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06页。
    ⑨章太炎:《经学略说》,《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16页。
    ①章太炎:《春秋左传读叙录》,《章太炎全集》(二),第816页。
    ②章太炎:《论读史之利益》,《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历史之重要》,第191页。
    ③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第64页。
    ④诸耿祖:《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追忆章太炎》(学者追忆从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陈平原、杜玲玲编,1997年版,第86页。
    ⑤章太炎:《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章氏国学概论》,第123页。
    ⑥章太炎:《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章太炎主讲、曹聚仁记述:《章氏国学概论》附录,(香港)学林书店出版,1974年6月港新七版,第123页。
    ⑦章太炎:《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章氏国学概论》,第125页。
    ⑧章太炎:《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章氏国学概论》,第128页。
    ⑨章太炎:《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章氏国学概论》,第128页。
    ⑩章太炎: 《征信论上》,《章太炎全集》(四),第56页。
    ①章太炎:《征信论上》,《章太炎全集》(四),第56-57页。
    ②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四),第62页。
    ③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第57页。
    ④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第57-58页。
    ⑤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第59页。
    ⑥章太炎:《征信论下》,《章太炎全集》(四),第57页。
    ⑦章太炎:《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五),第102页。
    ⑧章太炎:《论经史实录不应无故怀疑》,《章氏国学概论》,第126页。
    ⑨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清儒》,《章太炎全集》(三),第159页。
    ⑩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第371页。
    11章太炎:《论读史之利益》,《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历史之重要》,第191页。
    ①章太炎:《序种姓上》,《訄书》重订本,《章太炎全集》(三),第172页。
    ②章太炎:《正名杂义》,《訄书重订本·订文》附录,《章太炎全集》(三),第230页。
    ③章太炎指出,“《慎子》曰:‘《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事也。’庄生亦言《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志者,史官所记当世徽号,谓书契图象之属也。事亦从史,而义为记徽。这意味着,在“以往(历史)”这个意义上《诗》、《书》、《春秋》三者是一致的,而义项“志”、“事”与“史”之间联系也十分紧密。见《检论·春秋故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06页。
    ④章太炎:《正名杂义》,《訄书重订本·订文》附录,《章太炎全集》(三),第230页。
    ⑤章太炎:《与王鹤鸣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52页。
    ①章太炎:《上李鸿章书》,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61页。
    ②章太炎:《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21页。
    ③连横:《流寓列传/文苑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74-1075页。
    ④王用舟等人:《上直隶总督袁世凯书》,《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第36页。
    ①陈雪虎:《章太炎与清末民初汉语形象诸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36页。
    ②卢戆章:《<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原序》,文字改革出版社编:《清末文字改革文集》,1958年9月第1版,第1-2页。
    ③梁启超:《<沈氏音书>序》,《清末文字改革文集》,第7页。
    ④沈凤楼:《江宁简字半日学堂师范班开学演说文》,《清末文字改革文集》,第53页。
    ⑤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10月初版,第149页。
    ①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37页。
    ②真:《进化与革命》,《新世纪》第20号,1907午11月2日,第1版。
    ③燃:《新语问题之杂答》,《新世纪》第44号,1908午4月25日,第2版。转引自彭春凌:《以“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4页。
    ④蔡培火:《母国人同胞告》,《台湾民报》第11号(1923年11月),第11。转引自陈培丰:《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认同》,[台湾]麦田出版,2006年11月第1版,第336页。
    ⑤蔡培火:《母国人同胞告》,《台湾民报》第11号(1923年11月),第15。转引自陈培丰:《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台湾]麦田出版,2006年11月第1版,第338-339页。
    ⑥[清]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三《学术志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0页。
    ⑦梁启超:《<沈氏音书>序》,《清末文字改革文集》,第8页。
    ⑧夏晓虹:《中国现代语言形成说略》,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9页。
    ①《中国官音白话报》(初名《无锡白话报》)第19、20合期,1898年8月。转引自夏晓虹:《中国现代语言形成说略》,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8-9页。
    ②钱玄同:《尝试集序》,《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第109页。
    ③陈炘:《文学与职务》,《台湾青年》第1卷第1号,1920年7月,第41-43。转引自古纪堂主编:《简明台湾文学史》,时事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59页。
    ④[台湾]陈端明:《日用文鼓吹论》,《台湾青年》第3卷第6号(1922年1月20日),第31-34页。转引自陈培丰:《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台湾]麦田出版,2006年11月第1版,第325页。
    ⑤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684页。
    ①章太炎:《馗书重订本·订文》,《章太炎全集》(三),第209页。
    ②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第224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从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第1版,第49页。
    ④《清末文字改革文集》,第83页。
    ⑤劳乃宣:《江宁简字半日学堂师范班开学演说文》,《清末文字改革文集》,第55页。
    ⑥吴汝纶:《东游丛录》,《清末文字改革文集》,第28-29页。
    ⑦李文治:《<形声通>自序》,《清未文字改革文集》,第49页。
    ①赵黎明:《试论章太炎语言学术活动的民族主义文化取向》,《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54页。
    ②章太炎:《重刊<古韵标准>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3页。
    ③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15-116页。
    ④《章太炎先生答问》,《太炎最近文录》,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95页。
    ⑤章太炎:《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21页。
    ⑥潘重规:《章太炎先生之气节》,《章太炎先生生平与学术》,三联书店,1988年,第37页。
    ①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78页。
    ②章太炎:《小学略说》,《国故论衡》,第10页;章太炎:《丙午与刘光汉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56页。
    ③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77页。
    ④章太炎:《瑞安孙先生伤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25页。
    ⑤傅斯年:《汉语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谈》,《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第149页。
    ⑥章太炎:《与吴君遂》(1902年8月8日),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第64页。
    ⑦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15页。
    ⑧章太炎:《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五),第101页。
    ①章太炎:《小学略说》,《国故论衡》,第10页。
    ②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82-3783页。
    ③章太炎提出,“吾土旧有之文,所以旃表国民之性情节族者。”见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81页。
    ④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52页。
    ⑤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 第3785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页。
    ②连横:《台湾赘谈》,《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09页。
    ③连横: 《诗荟余墨》,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69-270页。
    ④连横: 《台语考释序二》,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8页。
    ⑤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7页。
    ⑥连横:《与林子超先生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27页。
    ⑦周宪文:《弁言》,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
    ⑧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哀焚书》,章太炎全集》(三),第323-324页。
    ⑨连横:《台语考释序二》,《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7页。
    ①连横:《台语考释序二》,《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7页。
    ②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91页。
    ③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71-3772页。
    ④连横:《台语考释序二》,《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7-38页。
    ⑤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 第3772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8页。
    ①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 第3783-3784页。
    ②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 第3774页。
    ③《民报》第24号, 第3782页。
    ④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77页。
    ⑤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5-36页。
    ⑥连横:《台湾赘谈》,《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10页。
    ①连横:《台湾赘淡》,《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10页。
    ②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 第3773页。
    ③章太炎:《馗书重订本·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204页。
    ④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 第3783页。
    ⑤连横: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页。
    ⑥连横: 《大陆游记》,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91页。
    ⑦连横: 《疆域志》, 《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40-141页。
    ⑧章太炎: 《新方言序》, 《章太炎全集》(七),第4页。
    ①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章太炎全集》(四),第340页。
    ②连横所说的“方言”不是指与中国古语相通的大部分台语,而是特指台语中“不与诸夏共通者”。连横说,“台湾之语,无一语无字,则无一字无来历;其有用之不同,不与诸夏共通者,则方言也。方言之用,自古已然。”见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2页。本文不取连横此义。
    ③章太炎:《重刊<古韵标准)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4页。
    ④章太炎:《新方言序》,《章太炎全集》(七),第5页。
    ⑤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5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伞集·雅言》,第9-10页。
    ⑦《国粹学报》己酉年(1909年)第七号出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02页。
    ⑧刘光汉:《<新方言>后序一》,《章太炎全集》(七),第134页。
    ①章太炎:《岭外三州语》,《章太炎全集》(七),第139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6-7页。
    ①章太炎:《正言论》,《国故论衡》,第45页。
    ②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204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204页。
    ④同上。
    ⑤同上。
    ⑥章太炎:《中华民国解》,《章太炎全集》(四),第252-253页。
    ⑦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207页。
    ①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204页。
    ②章太炎:《检论·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88页。
    ③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86页。
    ④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205页。章太炎:《馗书重订本·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207页。
    ⑤章太炎:《检论·方言》,《章太炎全集》(三),第488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页。
    ⑦连横:《台湾漫录·觉罗》,《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77页。
    ⑧连横:《觉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75页。
    ⑨连横:《台湾赘谈》,《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10-111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75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82页。
    ③连横:《宗教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48-649页。
    ①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全集》(四),第319页。
    ②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页语》,《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2页。
    ③前行来稿,燃(吴稚晖)注:《编造中国新语凡例》,《新世纪》第40号,1908年3月28日,第4版,转引自转引自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2页。
    ④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全集》(四),第319页。
    ①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全集》(四),第319-320页。
    ②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伞集》(四),第321页。
    ③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97-298页。
    ④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全集》(四),第321页。
    ①同上。
    ②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78页。
    ③章太炎:《重刊(古韵标准)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4页。
    ④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90页。
    ⑤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3页。
    ①章太炎:《论汉字统会》,《章太炎全集》(四),第321页。
    ②章太炎:《正名杂义》,《章太炎全集》(三),第216页。
    ③同上。
    ④章太炎:《正名杂义》,《章太炎全集》(三),第216页。
    ⑤章太炎:《正名杂义》,《章太炎全集》(三),第215-216页。
    ⑥章太炎:《博征海内方言告白》,《民报》第17号-24号封底广告,1907年10月25日—1908年10月10日。
    ①章太炎:《正言论》,《国故论衡》,第44页。
    ②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章太炎主讲、曹聚仁记述:《章氏国学概论》附录,(香港)学林书店出版,1974年6月港新七版,第113页。
    ③章太炎:《正言论》,《国故论衡》,第44页。
    ①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章氏国学概论》附录,第115页。
    ②同上。
    ③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章氏国学概论》附录,第120页。
    ④章太炎:《白话与文言之关系》,《章氏国学概论》附录,第120-121页。
    ①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全集》(四),第321页。
    ②章太炎:《博征海内方言告白》,《民报》第17号-24号封底广告,1907年10月25日—1908年10月10日。
    ③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40页。
    ④“精纯的国语”引见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第222页。
    ⑤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40页。
    ⑥同上。
    ①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第78页。
    ②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76页。
    ③黄石辉:《我的几句答辩》,原刊《昭和新报》142-144期,1931年8月15日-29日,转引自朱双张羽:《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69页。
    ④参见朱双一、张羽:《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69-70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年全集·雅言》,第1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2页。
    ③[台湾]张翠兰:《连雅堂学述》,(台湾)政治大学1992年硕士论文,第226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页。
    ⑤[台湾]张翠兰:《连雅堂学述》,(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2年硕士论文,指导教授:简宗梧,第226页。
    ⑥[台湾]张翠兰:《连雅堂学述》,第235页。其实,在连横《台湾整理之责任》(刊载于1929年12月1日出版的《台湾民报》第289号)稍早的11月24日《台湾民报》上,已发表了连横的另一篇同类文章《台语整理之头绪》。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20-21页。
    ①参考李冰:《论“群学”之流变》,《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70页。
    ②参考李冰:《论“群学”之流变》,《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70页。
    ①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8页。
    ②梁启超著、王德峰编选:《梁启超文选》,远东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247-248页。
    ①严复:《译<群学肄言>自序》,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1月第1版,第123页。
    ②严复:《原强修订稿》,王拭上编:《严复集》(第一册),第16页。
    ③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2月第1版,第169页,第172页。
    ④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109页。
    ①马寄:《荀子“群”本位思想刍议》,《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34页。
    ②《荀子》卷第五《王制》,[唐]杨倞注、东方朔导读、王鹏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94页。
    ③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合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4页。
    ④《荀子》卷第五《王制》,第94页。
    ⑤《荀子》卷第二《荣辱》,第37页。
    ①《荀子》卷第八《君道》,第144页。
    ②孔繁:《荀子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37-38页。
    ③《荀子》卷第五《王制》,第95页。
    ④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年9月第1版,第29页。
    ⑤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全集·论说文类·通论》(第四册),第24页。
    ⑥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全集·论说文类·通论》(第四册),第23-24页。
    ①梁启超:《<说群>序》,《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93页。
    ②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全集·论说文类·通论》(第四册),第8页。
    ③严复:《译<群学肄言>自序》,工拭主编:《严复集》(第一册),第123页。
    ④严复:《原强》,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一册),第6页。
    ⑤汪晖:《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第1024-1025页。
    ⑥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三:制私>案语》,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五册),第1347页。
    ①梁启超:《论合群》,《饮冰室全集·论说文类·通论》(第二册),第24页。
    ②梁启超在《<说群>序》中说,“启超问治天下之道于南海先生。先生曰:‘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之天下可已。’”见《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93页。
    ③梁启超:《说群一群理一》,《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94页。
    ④梁启超:《说群一群理一》,《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94页。
    ⑤汪晖:《汪晕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1页。
    ⑥参考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第106-107页。
    ①王玉华:《多元化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第241页。
    ①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53-54页。
    ②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4页。
    ③[台湾]王泛森:《“群”与伦理结构的破坏》,《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5月,第244页。
    ④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5页。
    ①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4页。
    ②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4-55页。
    ③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4页。
    ④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4页。
    ⑤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4页。
    ⑥章太炎:《菌说》,《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79-80页。
    ⑦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5页。
    ⑧章太炎:《<无政府主义>序》,《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第385页。
    ①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1页。
    ②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群》,《章太炎全集》(三),第51页。
    ③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5页。
    ④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群》,《章太炎全集》(三),第51页。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三联书店,2008年3月第2版,第1023页。
    ①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第108页。
    ②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45页。
    ③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44-445页。
    ④章太炎:《革命之道德》,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316页。
    ①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38页。
    ②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48页。
    ③同上。
    ④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44页。
    ⑤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第1039页。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第1039页。
    ②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45-446页。
    ③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7页。
    ④同上
    ⑤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7-458页。
    ⑥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8页。
    ①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8-459页。
    ②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61页。
    ③同上。
    ④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61页。
    ⑤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62页。
    ⑥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65页。
    ⑦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62页。
    ①参见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第109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凡例。
    ③连横:《户役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81页。
    ④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26页。
    ⑤连横:《人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98-99页。
    ⑥连横:《谒明孝陵》,《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2页。
    ⑦连横:《重过怡园晤林景商》,《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91页。
    ⑧连横:《招侠》,《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9-120页。
    ⑨连横:《抚垦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482-483页。
    ①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3页。
    ②连横:《东西科学考证》,《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3页。
    ③赵明《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群己关系观》指出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区别:“儒家的仁爱思想中虽然也有‘泛爱众而亲仁’的兼爱或博爱的思想内容,但仁爱的基础是‘亲亲为大’,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是有差等的爱;在墨家的‘兼爱’思想中就没有儒家的这种血缘亲情为大的思想,墨家强调爱不应有等级差别,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平等地爱一切人,爱天下人如爱自己,实行普遍的爱,墨家的兼爱理想是人己兼爱。另外,儒家的仁爱以情感和伦理为本位,重义轻利,而墨家的兼爱则以实利为标准,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处理人己关系的基本命题,他们认为,只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才能使天下达到和平安定。”见《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104页。
    ④连横:《答小隐(思想果能统一乎)》,《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79页。
    ⑤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4页。
    ⑥连横:《台湾诗荟发刊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0。连横:《疆域志》,《连雅堂先生全
    ①连横:《郭光侯、施九缎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981页;连横:《施琅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63页。
    ②连横:《思想自由论》,《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74页;连横:《思想创造论》,《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75页。
    ③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35页。
    ④连横:《吊林义士昆冈》,《连雅堂先生伞集·剑花窒心集》,第103页。
    ⑤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常先生余集》,第72页。
    ⑥连横:《柬林景商》,《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01页。
    ①本段引文见连横:《却隐》,《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9页。
    ②连横:《赠施干(有引)》,《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64页。
    ③连横:《教育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307页。
    ④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79-80页。
    ⑤章太炎:《訄书初刻本·明独》,《章太炎全集》(三),第55页。
    ⑥章太炎:《訄书重订本·族制》,《章太炎全集》(三),第192页。
    ⑦章太炎:《<无政府主义>序》,《章太炎全集》(四),第385页。
    ①连横:《孝义列传/勇士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095页。
    ②连横:《五妃庙题壁》,《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87页。
    ③连横:《赖斐卿先生墓志铭》,《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2页。
    ④连横:《冬夜读史有感》,《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6页:连横:《台湾漫录·延平祠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41页。
    ⑤连横:《春日谒延平郡王祠》,《连雅页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30页。
    ⑥连横:《台南郑氏家庙安座告文(代作)》,《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16页:连横:《建国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1页。
    ⑦连横指出,“婚姻之礼正,然后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也。”见连横:《惜别吟诗集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8页。此外,连横在谈到诗歌的功用时说,“夫以台湾山川之奇秀,波涛之漰湃,飞潜动植之变化,固天然之诗境也。涵之、润之、收之、蓄之、张皇之、鼓吹之、发之胸中,驱之腕底,小之为扢雅扬风之篇,大之为道德经纶之具,内之为正心修身之学,外之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我诗人之本领,固足以卓立天地也。”从中也可间接得知连横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理想。见连横:《台湾诗荟发刊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0页。
    ①连横:《疆域志·坊里》,《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143页。
    ②连横:《台湾通史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2页。
    ③连横:《书何孝子跋语》,《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96页。
    ①连横:《说在宥》,《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5页。
    ②连横:《万梅崦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5-86页。
    ③连横:《郑慧修女士传》,《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68页。
    ④连横:《墨为学派说》,《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9页。
    ⑤连横:《墨子弃姓说》,《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5-6页。
    ⑥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88页。
    ①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65页。
    ②章太炎:《正名杂义》,《旭书重订本·订文》附录,《章太炎全集》(三),第230页。
    ③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第284页。
    ④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80页。
    ⑤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65页;70页。
    ⑥章太炎:《菌说》,姜义华、朱维铮《章太炎选集》,第70-71页。
    ①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第447页。
    ②“以求最大多数(人)之最大幸福”见连横:《思想自由论》,《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74;又见连横:《思想创造论》,《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75页。
    ③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第447页。
    ④章太炎:《齐物论释》自序,《章太炎全集》(六),第3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77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61页。
    ③章太炎:《菌说》,《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80页。
    ④《苟子》卷第五《王制》,第95页。
    ⑤《荀子》卷第八《君道》,第144页。
    ⑥连横:《工艺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719页。
    ①连横:《乡治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31页。
    ②连横:《农业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727页。
    ③[台湾]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11-112页。
    ④连横:《答小隐(思想果能统一乎)》,《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68页。
    ⑤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4页。
    ⑥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集》,第35页。
    ①[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术史》(下),第491。以上关于“契约论”者的国家学说的论述参考王玉华:《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第323-325页。
    ②连横:《读卢梭民约论》,《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06页。
    ③连横:《咏史·卢梭》,《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29页。
    ④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60页。
    ⑤章太炎:《五无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38页。
    ⑥参见王玉华:《多元化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第325-330页。
    ⑦章太炎:《五元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33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68-69页。
    ①参见章太炎《(社会学>序》,《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147页注释④。
    ①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第374页。
    ②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52页。转引自[台湾]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页研究所,第87页。
    ③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王拭主编:《严复集》(第一册),第132页。
    ①章太炎:《<社会通铨>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25页。
    ②章太炎:《<社会通铃>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33-334页。
    ③章太炎:《<社会通铃>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24页。
    ④章太炎:《<社会通铃>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22页。
    ⑤章太炎:《<社会通铨>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25页。
    ①章太炎:《<社会通铨>商兑》,《章太炎全集》(四)第333-334页。
    ②[台湾]王泛森:《“群”与伦理结构的破坏》,见《章太炎的思想及其对儒学的冲击》,(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5月,第246-247页。
    ③[台湾]王泛森:《“群”与伦理结构的破坏》,见《章太炎的思想及其对儒学的冲击》,第247-248页。
    ④连横:《乡治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39页。
    ⑤连横:《赖斐卿先生墓志铭》,《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2页。
    ①连横:《惜别吟诗集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8页。
    ②连横:《惜别吟诗集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8-49页。
    ③连横:《厚庵遗草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4页。
    ④连横:《柬林景商》,《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01页;连横:《建国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1页。
    ⑤连横:《台湾通史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1页。
    ⑥连横:《赖斐卿先生墓志铭》,《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1页。
    ⑦连横:《书何水昌》,《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69-70页。
    ②[美]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等合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74页。
    ③[美]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等合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20页。
    ④章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章太炎全集》(四),第394页。
    ⑤章太炎:《送印度钵逻罕保什二君序》,《章太炎全集》(四),第360页。
    ①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99-100页。
    ②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100页。
    ③章太炎:《记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章太炎全集》(四),第357页。
    ④章太炎:《复仇是非论》,《章太炎全集》(四),第274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101页。
    ⑥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5页。
    ⑦章太炎:《菌说》,《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80页。
    ①章太炎:《<社会学>序》,《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147页。
    ②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5页。
    ③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第40页。
    ④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5页。
    ⑤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7页。
    ①章太炎:《四惑论》,《章太炎全集》(四),第455页。
    ②章太炎:《驳神我宪政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12页。
    ③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第110-111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11页。
    ⑤连横:《读西史有感》,《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27页。
    ⑥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第674页。
    ⑦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10-111页。
    ⑧连横:《东西科学考证》,《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3页。
    ⑨连横:《周代石鼓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97页。
    ⑩连横:《咏史·赫胥黎》,《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30页。
    ①连横:《咏史·达尔文》,《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30页。
    ②连横:《读西史有感》,《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26页。
    ③连横:《咏史·俾士麦》,《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30页。
    ④连横:《柬林景商》,《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00页。
    ⑤连横:《遣怀》,《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41页。
    ⑥连横:《咏史·达尔文》,《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30页。
    ⑦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32页。
    ①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对当时“群独之辨”形势的评估是“若夫今之汉人,判涣元群,人自为私,独甚于汉、唐、宋、明之季”,应该是很有代表性的意见。
    ②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第35-36页。
    ①王富仁:《个人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序言),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以章太炎、周氏兄弟为个案之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②蒋小波:《“国粹”与“种姓”:章太炎与连雅堂“语文”思想之比较》,《台湾研究集刊》,2005年第3期,第78页。
    ①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第369页。
    ②同上。
    ③参见蒋孝军:《传统“群己之辨”的展开及其终结》,《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第44-45页。
    ①陈雪虎:《“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第9-10页。
    ①章太炎: 《(无政府主义)序》,《章太炎全集》(四),第385页。
    ②连横:《观音山》,《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51页。
    ③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145页。
    ④连横:《却隐》,《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9页。
    ①《章太炎先生全集》(三),第240页。
    ②章太炎:《解辫发》,《章太炎先生全集》(三),第347页。
    ③陈智为:《章太炎与浙江》,《浙江档案》2000年第3期。
    ④连横:《乡治志》,《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39-640页。
    ⑤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章太炎全集》(五),第196页。
    ①章濬:《春风草庐剩稿》,见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卷六,转引自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②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中华书局,1979年,第3-4页。
    ③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章太炎全集》(五),第196页。
    ①章太炎:《与吴君遂书九》,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142-143页。
    ②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42页。
    ③宋恕:《又上俞师书》(1899年1月21日),《宋恕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胡珠生编,中华书局,1993年2月第1版,第596页。
    ④《黄宗仰致章太炎先生书》,见1912年5月16-17日《大共和日报》,转引自姜义华《章炳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676-677页。
    ⑤章太炎“自立门户与径行独往”学术品格的概括见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44页。
    ⑥章太炎:《官制索隐》,《章太炎全集》(四),第86页:章太炎:《思乡原上》,《章太炎全集》(四),第130页。
    ⑦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244页;第249页。
    ①连横:《却隐》,《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19页。
    ②连横:《过故居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8页。
    ③连横:《宁南春望》,《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29页。
    ④连横:《宁南诗草自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5页。
    ⑤[台湾]林文月《青山青史——连雅堂传》,(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4月再版。
    ⑥连横:《骊山吊秦始皇陵》,《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47页。
    ⑦连横:《台湾诗社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99页。
    ⑧连横:《重修五妃庙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88页。
    ①方汉奇:《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报业》,《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第213页。
    ②连横:《惜别吟诗集序》,《连雅堂先年全集·雅堂文集》,第48页。
    ③连震东:《连雅堂先生家传》,《台湾通史》附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6月再版,第797页。
    ④洪卜仁主编:《厦门旧报雪踪》,厦门人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3页。
    ⑤见陈扬明、陈飞宝、吴水长:《台湾新闻事业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方汉奇序言。
    ①[台湾]洪桂:《光复以前之台湾报业》,李瞻主编:《中国新闻史》,(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540页。
    ②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12页。
    ③章太炎:《致书汪康年》,《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6-37页。
    ①章太炎:《实学报叙》,《章太炎年谱长编》,第50页。
    ②潘重规:《章太炎先生之气节》,《章太炎先生生平与学术》,三联书店,1988年7月第1版,第37页。
    ③章太炎:《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五),第101页。
    ④章太炎:《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21页。
    ⑤“仁种类”、“固萧蔷”、“御外侮”、“靖海滨”等见章太炎:《正学报缘起》,《章太炎年谱长编》,第68页。
    ⑥台湾教育会编:《台湾教育沿革志》,1939年,第165-166页。
    ①参见[台湾]吴文星:《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第258-262页。
    ②参见[台湾]王顺隆:《日治时期台湾人“汉文教育”的时代意义》,《台湾风物》第49卷第4期,1999年12月31日,第116-117页。
    ③参见见[台湾]王顺隆:《日治时期台湾人“汉文教育”的时代意义》,《台湾风物》第49卷第4期, 第107-108页。
    ①[台湾]邱敏捷:《论日治时期台湾语言政策》,《台湾风物》48卷三期,1998年9月30日,第52-53页。
    ②曹素香:《从语言和历史文化的关系浅论遗留在台语中的日语》,转引自[台湾]邱敏捷:《论日治时期台湾语言政策》,第55页。
    ①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04-305页。
    ②连横:《大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8页。
    ①连横:《台湾语典·自序二》,《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
    ②章太炎:《与孙仲容书》,《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46-247页。
    ③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97页。
    ④章太炎:《<华国月刊>发刊辞》,《华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728页。
    ⑤国学讲习会发起人:《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7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1054-1055页。
    ⑥国学讲习会发起人:《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7号,第1054页。
    ⑦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第3771-3772页。
    ①章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章太炎全集》(四),第366页。
    ②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民报》第24号时评,《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82页。
    ③章太炎:《正学报缘起》,《章太炎年谱长编》,第68页。
    ④章太炎:《致马宗霍函》,《章太炎年谱长编》,第924页。
    ⑤连横:《柬林痴仙,并视台中诸友》,《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96页。
    ⑥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第370-371页。
    ⑦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8-129页。
    ①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第115页。
    ②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国故论衡》附录,第207页。
    ③章太炎:《与钟正懋》,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50页。
    ④连横:《人陆游记》,《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91-92页。
    ⑤参见[台湾]邱敏捷:《论日治时期台湾语言政策》,《台湾风物》第48卷第三期,第41页。
    ⑥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 第3781页。
    ⑦章太炎:《重刊<古韵标准>序》,《章太炎全集》(四),第203页。
    ⑧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页。
    ⑨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69-270页。
    ①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82页。
    ②[台湾]王顺隆:《日治时期台湾人“汉文教育”的时代意义》,《台湾风物》第49卷第4期,1999年12月31日,第119页。
    ③章太炎:《致山田饮江书》,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第498页。
    ④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全集》(四),第321页。
    ⑤连横:《与李献璋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31-132页。
    ①章太炎:《卯狱中记自记》,《章太炎全集(四)》,第144页。
    ②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第354页。
    ③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第353页。
    ④章太炎:《<国粹学报>祝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08页。
    ⑤国学讲习会发起人:《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7号,第1057页。
    ①章太炎:《再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第355页。
    ②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第355页。
    ③章太炎:《<国粹学报>祝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08页。
    ④章太炎:《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第91页。
    ⑤章太炎:《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第99页。
    ⑥章太炎:《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第99页。
    ⑦章太炎:《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21页。
    ⑧章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章太炎全集》(四),第366页。
    ①章太炎:《再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第355页。
    ②章太炎:《与刘光汉书三》,《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33贝。
    ③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06页。
    ④章太炎:《东京留学年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第115页。
    ⑤章太炎:《馗书重订本·哀焚书》,《章太炎全集》(三),第323-324页。
    ⑥章太炎:《印度人之论国粹》,《章太炎全集》(四),第366页。
    ⑦章太炎:《<国粹学报>祝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07页。
    ⑧章太炎:《<国粹学报>祝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07页。
    ⑨章太炎:《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五),第102页。
    ⑩章太炎:《<国粹学报>祝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07页。
    ①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3页。
    ②章太炎:《论汉字统一会》,《章太炎全集》(四),第321页。
    ③章太炎:《(国粹学报>祝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08页。
    ④章太炎:《俞先生传》,《章太炎全集》(四),第212页。
    ⑤国学讲习会发起人:《国学讲习会序》,《民报》第7号,第1057页。
    ⑥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第116页。
    ①章太炎:《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21页。
    ②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第115-116页。
    ③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 第115页。
    ④章太炎讲学记录《章太炎先生答问》,《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95页。
    ⑤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第115-116页。
    ⑥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77页。
    ⑦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第3778页。
    ⑧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附录,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70页。
    ①章太炎:《<国粹学报>祝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07页。
    ②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制言》第二十五期,广陵书社影印本,第2714页。
    ③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37页。
    ④章太炎:《小学略说》,《国故论衡》,第1版,第8-9页。
    ⑤万献初:《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6期,第23页。
    ⑥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第64-65页。
    ①章太炎:《转注假借说》,《国故论衡》,第39页。
    ②章太炎:《转注假借说》,《国故论衡》,第36页。
    ③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菿汉三言》附录,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70页。
    ④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第3778页。
    ⑤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第3785页。
    ⑥章太炎:《正言论》,《国故论衡》,第44页。
    ⑦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37-338页。
    ⑧万献初:《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6期,第23页。
    ①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52页。
    ②章太炎:《正名杂义》,《馗书重订本·订文》附录,《章太炎全集》(三),第228页。
    ③章太炎:《正名杂义》,《訄书重订本·订文》附录,《章太炎全集》(三),第217页。
    ④章太炎:《正名杂义》,《章太炎全集》(三),第228-229页。
    ⑤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术的发达》,《章太炎的白话文》,第65页。
    ①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章太炎的白话文》,第64页。
    ②章太炎:《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问的发达》,《章太炎的白话文》,第64-65页。
    ③章太炎:《与孙仲容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62页。
    ④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第3781页。
    ⑤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第3771-3772页。
    ①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37-338页。
    ②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第3779页。
    ③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第3778页。
    ④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38页。
    ⑤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40页。
    ⑥同上。
    ①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40-341页。
    ②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42-344页。
    ③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52-353页。
    ④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52-353页。
    ⑤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第68-69页。
    ⑥章太炎:《原学》,《国故论衡》,第103页。
    ①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80页。
    ②1926年4月13日,章太炎在国民外交协会第二次同志餐聚会上讲话说,“中国向来以模仿为我之思想,此实中国国民之病根。”《申报》1926年4月19日“本埠新闻”《国民外交协会聚餐记》,转引自《章太炎年谱长编》,第857页。
    ③连横:《柬林痴仙,并视台中诸友》,《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96页。
    ④连横:《与李献璋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30页。
    ①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2页。
    ②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8-289页。
    ③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8页。
    ④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61页。
    ⑤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67页。
    ⑥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9页。
    ⑦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9页。
    ⑧连横指出:“今之作诗者多矣,然多不求其本。香草笺能诵矣,疑雨集能读矣,而四始六义不识,是犹南行而北辙、渡江而舍楫也。难矣哉!”见连横:《诗荟余墨》, 《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61页。
    ①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97-298页。
    ②连横:《台湾咏史跋》,《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91页。
    ③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5页。
    ④连横:《与李献璋书》,《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30-131页。
    ⑤连横:《台湾赘谈》,《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余集》,第109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83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0页。
    ②连横:《鳌峰诗集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3页。
    ③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0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8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5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89页。
    ③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2页。
    ④引语“黑白参半”、“非驴、非马”见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20页。
    ⑤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9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2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9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1页。
    ③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20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8-9页。
    ⑤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1-12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3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3-14页。
    ③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5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伞集·台湾语典》,第19页。
    ①连横:《台语考释序》,《连雅堂先年全集·雅堂文集》.第35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20-21页。
    ③连横:《台语考释序二》,《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7-38页。
    ④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97页。
    ⑤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5-36页。
    ①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6页。
    ②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5-36页。
    ③连横:《台语考释序二》,《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8页。
    ④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6-37页。
    ⑤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64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1页。引文标点有改动。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1-2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39-40贞。
    ③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22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22-23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127-128页。
    ②例如,“甲为量地之名。荷兰语。”见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31页。又如,“蟒甲为独木舟;土番语。或作艋舺。”见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75页。
    ③连横:《台语考释序一》,《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35-36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8页。
    ⑤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23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15页。
    ⑦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69页。
    ⑧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19页。
    ⑨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61页。
    ⑩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56页。
    ①郭锦飙:《略论连横的方言研究》,汪毅夫主编:《连横研究论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77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语典》,第87页。
    ③陈炳昭:《<台湾语典>的“爱国保种”思想及其学术意义》,江毅夫主编:《连横研究论文选》,第294页。
    ④综合陈炳昭:《<台湾语典>的“爱国保种”思想及其学术意义》附表一至附表四相关内容,汪毅夫主编:《连横研究论文选》,第289-292页。
    ①《章太炎年谱长编》于1903年“著作系年”指出:章太炎的《祭沈禹希文》录自《浙江潮》第九期,1903年11月18日出版:又见《国民日日报汇编》第四集(1904年9月,东大陆图书译印局本,题为《上海公祭沈愚溪国士文》)。
    ①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1页。
    ②章太炎:《兴浙会序》,《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第13页。
    ①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哀焚书》,《章太炎全集》(三),第323页。
    ②章太炎讲、诸祖耿记:《国学之统宗》(据《章太炎年谱长编》第928页,此为1932年3月14日章太炎在元锡国学专门学校之讲演),《制言》第五十四期,广陵书社合订影印本第6012页。原文有句读,标点为笔者所加,
    ③连横:《风俗志·衣服》,《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75页。
    ④连横:《台湾诗荟发行,赋示骚坛诸君子》,《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63页。
    ⑤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0,第192页。
    ⑥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第277页。
    ⑦章太炎:《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88页;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1页。
    ⑧章太炎:《訄书重订本·解辫发》,《章太炎全集》(三),第347页。
    ⑨章太炎:《国学会会刊宣言》,《章太炎全集》(五),第158页。
    ⑩章太炎:《与吴承仕论春秋答问作意书》(其二),《春秋学研究》,第358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年全集·雅言》,第77页。
    ②连横:《台湾史迹志·承天故府》,《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197页。
    ③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77页。
    ④连横:《咏史》,《连雅堂先生全集·剑花室诗集》,第137页。
    ⑤连横:《连雅堂先年全集·雅言》,第77页。
    ⑥连横:《风俗志·衣服》,《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684页。
    ⑦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77页。
    ⑧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家书》,第61页。
    ⑨章太炎:《讨满洲檄》,《章太炎全集》(四),第191页。
    ⑩章太炎:《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章太炎全集》(五),第196页。
    11连横:《诸老列传》,《连雅堂先生全集·台湾通史》,第844页。
    ①黄侃:《<国故论衡)赞》,章太炎著、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①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民国学术文化各著丛书),岳麓书社,2011年2月第1版,第23页。
    ②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49-50页。
    ③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50页。
    ①章太炎:《说新文化与旧文化》,《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历史之重要》,第50页。
    ②章太炎:《文始叙例》,《章太炎全集》(七),第155页。
    ③章太炎:《訄书重订本·订文》,《章太炎全集》(三),第207页。
    ④章太炎:《转注假借说》,《国故论衡》,第36页。
    ⑤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章太炎全集》(四),第339页。
    ①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54页。
    ②章太炎:《訄书重订本·订文》,《章太炎全集》(三)第209页。
    ③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54页。
    ④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的白话文》,第147页。引文原为“文字(语言)之不共性也”,据上下文意改为“文字语言之不共性也”⑤
    ⑥陈雪虎:《“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第41页。
    ①章太炎:《与邓实书》,《章太炎全集》(四),第170页。
    ②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国故论衡》附录,第208页。
    ③章太炎:《论文学》,见《国学讲习会略说》,第33页。转引自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第360页。
    ④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国故论衡》,第207-208页。
    ⑤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6页。
    ⑥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93页。
    ①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53-54页。
    ①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54页。
    ②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49页。
    ③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53页。
    ④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53页。
    ⑤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的白话文》,第144页。
    ⑥章太炎:《文学总略》,《国故论衡》,第54页。
    ①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2页。
    ②连横:《厚庵遗草序》,《连雅堂先年全集·雅堂文集》,第44页。
    ③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2页。
    ④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71-272页。
    ⑤连横:《台湾诗荟发刊序》,《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40页。
    ⑥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陈平原编:《章太炎的白话文》,第116页。
    ①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第277页。
    ②章太炎:《检论·易论》,《章太炎全集》(三),第384页。
    ③姜义华甚至提出章太炎的“文学复古”是欧洲“文艺复兴”一词的中译。见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第351页。
    ④陈雪虎:《“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第20页。
    ①陈雪虎:《“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第111页。
    ②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的白话文》,第149页。
    ③[台湾]黄美玲:《连雅堂文学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23页。
    ④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先生集外集》,第147页。
    ⑤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87页。
    ⑥[台湾]黄美玲:《连雅堂文学研究》,第25页。
    ①章太炎:《文学论略》,《章太炎的白话文》,第149页,150页。
    ②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第354页。
    ③章太炎:《正名杂义》,《章太炎全集》(三),第215页。
    ④章太炎:《校文士》,转引自《“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第126页。
    ⑤章太炎:《瑞安孙先生伤辞》,《章太炎全集》(四),第225页。
    ⑥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62页。
    ⑦[台湾]李渔叔:《三台诗传》,(台湾)学海,1976年,第43-44页,转引自[台湾]黄美玲:《连雅堂文学研究》,第92页。
    ①[台湾]黄美玲:《连雅堂文学研究》,第93-94页。
    ②[台湾]黄美玲:《连雅堂文学研究》,第93-102页。
    ③章太炎:《致国粹学报社书》,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第306页。
    ④陈雪虎:《章太炎与清末民初汉语形象诸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36页。
    ⑤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62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41页。
    ⑦连横:《诗荟余墨鉴》,《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65页。
    ①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41页。
    ②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53页。
    ③连横:《诗荟余墨》,《连雅堂先生全集·雅堂文集》,第294页。
    ④连横:《连雅堂先生伞集·雅言》,第33页。
    ⑤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38页。
    ⑥连横:《连雅堂先生全集·雅言》,第38页。
    《章太炎全集》(卷一至卷),章太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99年版。
    《章太炎政论集》,章太炎著,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7年版。
    《章炳麟论学集》,章太炎著,吴承仕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章太炎的白话文》,章太炎著,陈平原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国学讲演录》,章太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章氏国学概论》,章太炎主讲、曹聚仁记述,[香港]学林书店1974年版。
    《国故论衡》,章太炎著,陈平原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版。
    《国学概论》,章太炎著,曹聚仁整理,汤志钧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历史的重要:章太炎卷》(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著,秦燕春考释,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訄书详注》,章太炎著,徐复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馗书评注》,章太炎著,梁涛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菿汉三言》,章太炎著,虞云国标点整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章太炎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
    《章太炎书信集》,章太炎著,马勇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主讲,王宁主持整理,中华书局2010年版。
    《章太炎选集》(注释本),章太炎著,姜义华、朱维铮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章太炎诗文选译》,章太炎著,武继山译注,巴蜀书社1997年版。
    《章太炎诗文选注》(上),章太炎著,章太炎著作编注组编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现代学者演说现场·章太炎卷》,章太炎演说,秦燕春考释,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制言》半月刊,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编,广陵书社2009年版(合订影印版本)。
    《连雅堂先生全集》(包括《台湾通史》、《雅堂文集》、《雅堂先生余集》、《剑花室诗集》、《台湾语典-雅言》、《雅堂先生集外集-台湾诗荟杂文钞》、《台湾诗荟》、 《台湾诗乘》),连横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1992年版。
    《台湾通史》,连横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再版。
    《国民日日报汇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8年版。
    《中国近代期刊汇刊·民报》(第1-6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撰,朱维铮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章太炎思想研究》,姜义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章太炎思想研究》,唐文权、罗福惠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多元化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王玉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陈雪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 ism: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1869-1936), Young-tsu Wong,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章太炎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德超编辑,[台湾]善同文教基金会1999年版。
    《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对儒学传统的冲击》,[台湾]王泛森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张昭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张春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下),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章太炎学术年谱》,姚奠中、董国炎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章炳麟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从书),姜义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大师章太炎》,金宏达著,黄山书社,2008年4月第1版。
    《章太炎与章门弟子》(20世纪文化大师与学术流派丛书),刘克敌、卢建军著,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我的祖父章太炎》,章念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台湾]林文月著,[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 年版。
    《连横传》(台湾先贤先烈专辑),[台湾]曾乃硕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7年版。
    《连战家族》,马琪、马晓梅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三馆论坛》(第1辑、第2辑),杭州章太炎纪念馆、杭州张苍水纪念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编印,1993年、1994年版。
    《论章太炎》,李潤苍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学人》(第十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章太炎传》,许寿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章太炎评传》(国学大师丛书),姜义华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章炳麟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姜义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章念驰编,三联书店1988年版。
    《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章念驰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追忆章太炎》(学者追忆丛书),陈平原、杜玲玲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先驱的足迹——章太炎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章太炎纪念馆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先哲精神——章太炎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张振常主编,杭州出版社1996年版。
    《章太炎<新方言>研究》,孙毕著,孙颙主编“上海青年出版人学术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章太炎散论》,汪荣祖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
    《康章合论》,汪荣祖著,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李帆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侯外庐著,黄宣民校订,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排满”与民族主义》,王春霞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明清台湾儒学论》,[台湾]潘朝阳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
    《连雅堂文学研究》,[台湾]黄美玲著,[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连雅堂先生全集·连雅堂先生相关论著选辑》(上、下),卢嘉兴等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版。
    《连雅堂先生全集·连雅堂先生年谱》,郑喜夫编撰,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2年版。
    《连横学术思想暨学术成就研讨会论文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连横研究论文选》,汪毅大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和比较》,朱双一、张羽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国家与学术:清末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版。
    《台湾文学史》,刘登翰、庄明萱主编,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简明台湾文学史》,古纪堂主编,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台湾]陈昭英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
    《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台湾]陈昭英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年版。
    《明清台湾儒学论》,[台湾]潘朝阳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
    《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领导阶层》,[台湾]吴文星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日据时代台湾儒教结社与活动》,[台湾]李世伟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从沈光文到赖和——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特色》(文学研究丛刊),[台湾]施懿琳著,[台湾]春晖出版社2000年版。
    《台湾古典诗面面观》,[台湾]江宝钗撰,[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2年版。
    《重层现代性镜像:日治时代台湾传统文人的文化视域与文学相像》,[台湾]黄美娥著,(台湾)麦田出版社2004年版。
    《扬子江与阿里山的对话——海峡两岸文学比较》,杨匡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剑花诗研究》,[台湾]朱学琼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0年版。
    《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湾]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版。
    《“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台湾]陈培丰著,[台湾]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
    《闽南新闻事业》,许茂清、林念生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厦门旧报寻踪》,洪卜仁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变动:中国近代史论》,郑师渠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郑师渠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郑大华、邹小站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美]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等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现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谭好哲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文学史研究丛书)。
    《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罗志田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昌切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排满”与民族主义》,王春霞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1859-1924)》,吴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春秋学史》,赵伯雄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春秋大义述》,杨树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熊逸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春秋学研究》,晁岳佩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春秋)经传研究》,刘黎明著,巴蜀书社2008年版。
    《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方铭主编,长春出版社2010年版。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一部),汪晖著,三联书店,2008年版。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张新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杨联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侯外庐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夏晓红、王风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汉字文字学》,何九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饶宗颐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荀子评传》,孔繁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章太炎国家学说与其实践研究》,[韩]琴地树,复旦大学1996届博士学位论文。
    《连雅堂学述》,[台湾]张翠兰,政治大学1992届硕士学位论文。
    《章太炎春秋左传学研究》,[台湾]黄翠芬,东海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日治时代台湾知识分子的思想风格及其文学表现之研究(1920-1937)》,[台湾]陈明柔撰,[台湾]淡江大学1993届博士学位论文。
    《日治时期启蒙思想的五个面向——台湾殖民地现代性的建立与张深切思想的指标性意义》,[台湾]简素,[台湾]辅仁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章太炎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论争(1906-1911)》,彭春凌,北京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用国粹激动种姓——章太炎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刘泓泉,苏州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概述》,萧守贸,《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
    《章太炎思想研究综述》,于杰、李绪堂,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连雅堂研究述要》,周立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保种与保教》,[台湾]周志文,《台大中文学报》,1994年第六期。
    《“上天以国粹付余”——章太炎先生学术精神的文化诠解》,郭万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日据前期台湾的文化民族主义——以连雅堂、洪弃生、丘逢甲等为例》,朱双一,《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3期。
    《差异/交混、对话/对译——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人的身体经验与新国民想像(1895-1937)》,[台湾]黄美娥,[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
    《“国粹”与“种姓”:章太炎与连雅堂“语文”思想之比较》,蒋小波,《连 横研究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辨析》,郭军、张如珍,《兰州学刊》2008年第9期。
    《晚清国粹派民族思想解构》,万玉华等,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文化自觉”与章太炎重建“国学”政治正当性》,谢亮,《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进步论与多元论:章太炎的文化思想》,单世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章太炎的经史观》,张昭军,《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对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发展轨迹的探讨》,刘巍,《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论章太炎春秋左传学的两次转变》,罗军凤,《求索》,2010年第3期。
    《试论章炳麟古文经学的革命情怀》,张昭君、胡维革,《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章太炎的<春秋><左传>研究》,张昭君,《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春秋谷梁传>华夷思想初探》,秦平,《齐鲁学刊》2010年第1期。
    《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姜建设,《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清初遗民春秋学中的民族意识——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主的考察》,[台湾]萧敏之,《台北大学中文学报》第5期。
    《试论儒家文化对原始复仇观念的强化》,李晓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连雅堂思想中的<春秋>义:以《台湾通史》为中心的考察》,[台湾]林义正,《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季刊》2004年第2期。
    《<台湾通史>与儒家的春秋史学》,[台湾]陈昭锳,《海峡评论》第89期,1998年5月号。
    《连雅堂思想中的《春秋》义:以《台湾通史》为中心的考察》,[台湾]林义正,《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季刊》2004年12月。
    《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瞿林东,《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
    《章太炎与近代史》,陈其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论章太炎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熊巍昱,《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章太炎历史观之“新”》,王继岚,《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期。
    《连横(台湾通史>,中的国族想像》,[台湾]倪仲俊,[台湾]《通识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
    《连横民族史观的价值与限制——以清代台湾民变为例说明》,[台湾]刘妮玲,《台北文献》,出版年月和期(卷)数不详。
    《连横(台湾通史>的著述旨趣》,[台湾]吴福助,《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总第236期。
    《试论章太炎语言学术活动的民族主义文化取向》,赵黎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章太炎与清末民初汉语形象诸问题》,陈雪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万献初,《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6期。
    《章太炎语言文字观略说》,金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6年第5期。
    《章太炎在汉字理论上的贡献》,万献初,《长江学术》2006年第4期。
    《论日治时期台湾语言政策》,[台湾]邱敏捷,《台湾风物》48卷三期。
    《日治时期台湾人“汉文教育”的时代意义》,[台湾]王顺隆,《台湾风物》第49卷第4期。
    《连雅堂与台语研究》,[台湾]宋鼎宗,[台湾]《高苑学报》2006年第7期。
    《<雅言)之台湾俚偐探析》,[台湾]赖丽娟,[台湾]《立德学报》,出版年月和期(卷)数不详。
    《中国近代“个性”价值的奠基者——析章太炎价值观中的近代意蕴》,胡建,《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章太炎“大独”观解析》,张春香,《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论“群学”之流变》,《鸡西大学学报》,李冰,2010年第6期。
    《儒家视野下的群己关系》,刘小妹,《博士后交流》2009年第1期。
    《章太炎“大独”观解析》,张春香,《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中国近代“个性”价值的奠基者——析章太炎价值观中的近代意蕴》,胡建,《中日价值哲学新探》。
    《清末群学辩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姚纯安,《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群己关系观》,赵明,《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4 期。
    《传统“群己之辨”的展开及其终结》,蒋孝军,《哲学动态》2011年第9期。
    《“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丁成际,《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论苟子的“群”》,王孝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荀子“群”本位思想刍议》,马寄,《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章太炎与浙江》,陈智为,《浙江档案》2000年第3期。
    《浙江人文环境与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郑云山,《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论梁启超国家主义观点及其转变过程》,[韩]李春馥,《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余,台湾人也”——论连雅堂先生之乡土认同》,[台湾]林玉体,[台湾]《师大学报》(人文与社会科学类),1997年革新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