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大众媒体功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媒体与政治的关系,由来已久。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研究媒体与政治的作用与反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公共政策作为“治理手段”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是因为,“新闻执政”已然成为“媒介化社会”的主流话语。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大众媒介不但能够传递公共政策信息,还以其特有的“建构现实”功能对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政策学、传播学“两个维度”,研究了大众传媒在政府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推进民主与科学决策、增强政策效能方面的作用,提出构建良好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的设想和途径。
     现代社会公共问题的大量性,与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和具有的政策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客观上要求大众传媒承担起重要的政治与行政功能,特别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随着社会转型、利益分化,以及公众利益诉求的回归和增强,政策环境和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媒体已经成为推动政策系统改进和政策质量提高、维系利益分配恰当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社会机制。充分发挥媒体在利益表达渠道与利益平衡机制方面的政治功能,准确传达不同阶层的声音,及时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本文主要采取规范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媒介框架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识沟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公共领域理论等探讨大众传媒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具体方法以案例分析法为主。在行文中提及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较多,鉴于篇幅问题,在具体论证中仅选取了三则,即“1953—1957年之间的新华社”、“圆明园防渗工程”和“厦门PX事件”作细致剖析,以期能对相应观点给予佐证,同时有所深化。
     全文由引言、五章正文及结语构成,约16万字。
     引言部分着重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第一章,公共性视野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视角。认为正是因为公共政策及大众传媒都具有公共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联性。公共性是研究政策制定中媒体功效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集中表现为:新闻政策对大众传媒的规范,即作为公共政策系统和新闻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政策职能的确立和发挥,在“传媒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即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和中介,扩大公众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使分散的公众更便于集中公开表达自己的诉求,增强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实现公共政策的程序正义,保障公共政策中的公民话语权等。
     第二章,社会变迁中的媒体功效。主要论述媒体功效的时空背景。我国媒体在政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及其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和政府特别是党对媒体属性与功能的认识,取决于党和政府特别是党制定的一系列新闻政策与法规。本章分四节展开。第一节,媒体变迁中的政策话语流变,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大时期,回顾我国新闻媒介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作用的情况,并以“1953—1957年之间的新华社”为例,佐证媒体担当政策“宣传工具”的同时,在把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并提上政策议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节,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两个方面论述社会转型对传媒的影响。第三节,从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背景下政策的治理特征、政策对象主体意识的回归与增强、政策问题的复杂化与难缠性质等角度,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政策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第四节,关注了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
     第三章,大众媒体与政策制定。主要探讨了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制定领域发挥的具体作用,并提供了传播学的理论支撑。指出,在政策制定的所有环节,大众传媒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议程创建阶段的发现问题及利益表达,以及方案规划阶段的智识提供等。本章在探讨政策议程及其建立途径,以及作为协商民主讨论“平台”的基础上,从政策问题的认定和“不决定”两个方面,探讨大众传媒发挥作用的机理。最后,以“圆明园防渗工程”为例,剖析了媒体介入公共政策制定环节的的途径、方式和力度。
     第四章,新媒体环境中的政策制定。首先,探讨了新媒体环境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机遇与挑战。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点,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及内容上的海量与易检性。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媒生态图景,也改变了作为政策制定重要影响因素的公共领域。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键区别在于“信源的扩张”,这里的信源是“参与主体”,扩张是“参与程度”。由于无与伦比的传播特性,无论是政策参与的深度还是广度,互联网对当前现实社会的影响更大更深。由此改变了传统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使政府决策呈现出从经验决策到民主科学决策、从精英决策向大众与平民参与决策的转变之势。其次,为更好地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政策制定的路径发生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同时更为详尽地阐释政策领域“制定”与“非制定”过程中的媒体责任,本章第三节对厦门“PX事件”与成都“PX事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注意到了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媒体“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构建公共议程、作用政治生活的新现象。
     第五章,构建良性互动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主要探讨了导致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政府、媒体、公众关系新模式的设想和着力点。由于受政府与市场双重制约,加之大量民众欠缺媒介素养和公共决策参与意识,媒体在政策制定领域发挥作用受到局限。本章从利益表达中的媒体限度入手,分析了传媒公共性缺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认为,建立大众传媒与政策议程的良性互动关系,有着异乎寻常的现实意义。应在社会主义法制框架内,从大众传媒、政府、公众三个主体切入,多管齐下、整体推进:大众传媒要提高公信力,增强议题设置功能;政府要创新监管方式,营造宽松的传媒发展环境;公众要提高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新闻法》,规范三者的权利和义务。
     结语,主要是展望公共成员关系重构的实践:公共新闻。本文认为,公共新闻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与颠覆,对媒体、政府、公众三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大众”强调受者的无意识状态,“受众”强调受者的被动状态,“公众”强调传者与受者的对话状态。大众—受众—公众是“以人为本”的回归,更多体现了公众作为社会主体的属性。中国公共新闻时代的到来,有现实基础,也面临严峻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新闻丰富了公共领域的内涵,更有利于和谐公共空间的构建。公共新闻运动带给人们更多憧憬与期盼,中国“公共新闻”的建构应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我们距离理想的公共领域的距离越来越近。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politics. This book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dia and poli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ies because, on one hand, the role of public policies as "governance instruments" has been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a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governing with the news" has entered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in the "mediated society".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of highly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ss media can not only transmit public policy information, but also exert significant and sometimes even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public policy system with their specific function of "constructing reality". This book studies 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the government's improvement of its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enhancing decision-making level, promoting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and strengthening policy efficacy from "two dimensions", policy studies and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roposes conceptions and approaches for constructing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The large amount of public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public resources in the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and its policy capacity demand that mass media assume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nd particularly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in the course of policy formulation. With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eres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return and strengthening of public interest appeal, important and profoun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olicy environment and medi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edia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mechanism for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system and policy quality and maintaining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est allocation.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possible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the media in interest expression channels and interest balance mechanism, accurately transmitting voices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coordinating interests of each party in time and promoting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fication of policy formulation.
     This book mainly adopts the normative approach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and employs the agenda-setting theory, the media framework theory,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 the knowledge gap theory,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phere theory to explore 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policy activities. The main specific method is case analysis method. Many representative cases are mentioned; bu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book, only three cases are selected in the detailed argumentation, that is, the "Xinhua News Agency between 1953 and 1957", the "Yuanmingyuan Park Seepage Prevention Project" and the "Xiamen PX Incident", in the hope that they can prove the corresponding views and deepen them to some extent.
     The book consists of an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which amount to about 160 thousand words.
     The introductory part focuses on introducing the genesis of the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it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jor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as well as other issues that have to be explained.
     Chapter I, Mass Media and Public Policies from the Public Perspective. This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he book, holding that public policies and mass media share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publicness, which decides their relationship of mutual influence and constraint. Publicnes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the study of media efficacy in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which is reflected as follows:the normalization of news policy on mass media, that is, the determination and play of the functions of news polic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ublic policy system and news management system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media society"; the influence of mass media on public policies, that is, as an important bridge and medium connectin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the media can exte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improve the democracy of public policies, realize the procedural justice of public policies and safeguard the citizens'right to speak.
     Chapter II, The Efficacy of Media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background of the efficacy of the media. The role of the media in the course of policy making and scale of influence, to a very large extent, are decided by the awareness of the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of the media b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the Party, and by the series of news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mulated b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the Party. 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 Section I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policy discours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dia. The role of news media in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in China is reviewed in two major phases, divided by the launch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Xinhua News Agency between 1953 and 1957"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prove that the media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ing social problems into policy problems and putting them on policy agenda while the media became a "propaganda tool" of policies. Section II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media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and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SectionⅢanalyzes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policy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since the launch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the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i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the retur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policy objects, and the complexity and toughness of policy problems. Section IV focuses on the changes of the medi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pter III, Mass Media and Policy Formul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explores the specific role of mass media in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mass communic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mass media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all links of policy formulation,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iscovery of problems and expression of interests at the phase of agenda creat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at the phase of policy planning.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the functions of mass media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determination and "non-determination" of policy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policy agenda and the way to establish them as well as their role as "platform" for deliberative and democratic discussions. Finally, with the "Yuanmingyuan Park Seepage Preven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e approach, style and force of media interven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are analyzed.
     Chapter IV, Policy Formul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is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roduced by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for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holding that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have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instantaneity, openness, individuality, focus,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low-cost global transmission, convenience in inquiry and syncretization. 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re technical digitalization, interaction in transmission, large amount of contents and convenience in inquir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the media as well as the public sphe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for policy formulation. The cri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network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lies in the "expansion of information sources". Here, information sources are "participating entities" and expansion means the "extent of participation". Due to its unequalled attribute of transmission, the Internet exerts a mor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whether in terms of the depth or the width of policy participation. The decision-making mode of traditional public policies has thus been changed. As a result,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has assumed the trend of change from decision making by relying on experience to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from elite decision making to public and civilian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Secondly, 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the changes of and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path of policy formulation and elaborat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media in the course of "formulation" and "non formulation" in the policy fiel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Xiamen "PX Incident" and the Chengdu "PX Incident" is carried out in Section III of this chapter. The new phenomenon that public intellectuals air their "voices" via the media "platform", construct public agenda and influence political life is particularly noted.
     Chapter V, Constructing Good Interac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This chapter mainly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gap between what it ought to be and what is in the role of mass media in the formul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and proposes conceptions and major approaches for constructing a new mode of relationship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Due to the double constrai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in addition to the lack of media literacy and conscious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decision making among a large amount of people, the role of the media in the field of policy formulation is limited. This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limit of interest expression in the media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media publicness. More importantly, it hol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mass media and policy agenda has unusu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e should start from three entities, mass media,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within the socialist legal framework,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gether and promote overall development:mass media should improve their public credibility and strengthen their function of setting up topics for discuss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novate its method of regulation, create a lenient environment for the media to develop; the public should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ir influence on social life. This most urgent matter at present is to launch the News Law as soon as possible to regulat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three parties.
     The conclusion mainly looks forward to the practice in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ublic members:public news. This book holds that public news renovates and undermines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re-position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dia,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Mass" stresses the state of nonconsciousness of the audience, "audience" stresses the passive state of the receiving party, and "public" stresses the dialogue state between the communicator and the recipient. From mass to audience to public, we can see the return to "people orientation", which can better represent the public as a social entity. The arrival of the age of public news in China is based on reality but is also confronted with serious challenges. In a sense, public news enrich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ublic sphere and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public space. The public news movement has brought people more hopes and expect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news" in China should have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We are drawing closer to the ideal public sphere.
引文
①参见David Easton, The Policy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Knopf,1971, pp.129-134.
    ①R·M·克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页。
    ②《人民日报》,2004年3月17日。
    ①罗阳富:《传媒视野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
    ②(美)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①(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第五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③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总统的诞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9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童兵:《执政能力建设和大众传媒使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www. cddc. net.
    ③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④蒋京议:《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5月12日。
    ⑤《胡锦涛强调:扎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新华网,2005年2月19日。
    ①陈力丹:《论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华传媒网:www. mediachina. net,2005年5月12日。
    ②《2007,倾听中国网民》,《人民日报》,2008年1月5日。
    ①[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②[美]唐纳德·肯德:《事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芝加哥,1987年版。
    ③[韩]吴锡泓:《政策学的主要理论》,金东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334页。
    ④[美]托马斯·戴伊:《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①[美]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②[美]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③[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英文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④[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⑤[英]H·K·科尔巴奇:《政策》,张毅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①[加]迈克尔·豪利特:《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庞诗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2页。
    ②[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21页,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83页,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75页,丁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73页,
    ②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327页。
    ③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④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①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②孙旭培、吴麟:《施放“决策气球”与公共政策制定》,《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③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④蒋昌建、沈逸:《大众传媒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①赵玉峰:《论公共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媒体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陈堂发:《公共政策的完善机制:大众传媒》,《江淮论坛》,2006年第6期。
    ③陈堂发:《政策议题建构中的新闻报道作用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④姜新起:《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用》,《东南传播》,2006年第6期。
    ⑤何志武:《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⑥陈明:《大众媒介“建构现实”与公共政策》,2007年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①蒋昌建、沈逸:《大众传媒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②何华兵:《中国公共政策的公众议程设置模式的探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③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④陈堂发:《政策议题建构中的新闻报道作用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⑤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3页。
    ⑥赵玉峰:《论公共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媒体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⑦陈明:《大众媒介“建构现实”与公共政策》,2007年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⑧蒋昌建、沈逸:《大众传媒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⑨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130页。
    ①《网络媒体已跻身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影响政府决策》,新华网,2004年11月12日。
    ②贾宝林:《网络舆论与政策议程》,《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2期。
    ③黄丽华、姜晓宁:《互联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①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第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②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9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①参见M·E·Macombs, Explorers and Surveyors:Expanding Strategise for Agenda-setting Research.Journalism Quarterly 69,1993,pp.813-824.
    ②James W. Dearing, and Everett M. Rogers, Agenda-setting, Sage Publications,1996, pp.1.
    ①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库姆斯教授的对话》,《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2期,第16页。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①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②陈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③[加]马克·华伦:《协商性民主》,《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④Joseph M.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Eds. kobert A. Goldw in and Willian An Scham-bra 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80. p3.
    ①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引自[美]杰伊·M·沙夫利兹等编:《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1-27页。
    ②H. D. Lasswell and.A.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M].NH: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71。
    ①陈振明: 《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② [美]戴维·伊斯顿: 《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23页。
    ③ William Tenkins. Policy Analysis:A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Prospective, London: Martin Robertson,1978.
    ④张世贤、陈恒钧: 《公共政策—政策与市场的观点》,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⑤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⑥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页。
    ①沙莲香:《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145页。
    ②T.O'Sullivan,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Methuen & Co., New York,1985,130.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11页。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26页。
    ①欧阳惠结:《试论公共政策公共性提升之道》,《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40~43页。
    ①[美]乔·萨托利: 《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①李良荣:《公共利益是中国传媒业立足之本》,《新闻记者》,2007年第9期。
    ②何平:《媒介的公共产品转型与公民文化建构》,《南开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③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 [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60页。
    ②郎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③ [美]扎斯菲尔德、罗伯特·莫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①斯图亚特·那格尔: 《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页。
    ②陈潭:《公共政策:谁之政策?何种政策?》,《行政与法》,2004年第5期,第9页。
    ①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状态、国家和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①陈建云:《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致读者》,《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社论。载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442页。
    ② 《致读者》,《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社论。载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58页。
    ③ 《致读者》,《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社论。载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444页。
    ④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25页。
    ①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4页。
    ②《〈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人民日报》1957年7月1日。
    ③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19页。
    ④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91页。
    ①《一次很有教育意义的讨论》,《人民日报》1963年6月27日。
    ②方汉奇、陈昌凤:《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21-348页。
    ①吴冷西:《新华社二十年》,载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368页。
    ②1949年10月21日,新华总社对西北总分社的指示电,转引自刘云莱著:《新华社史话》,新华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60页。
    ①吴冷西:《新华社二十年》,载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页。
    ②刘少奇:《对新华社工作的第一次指示》(1956年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367—368页。
    ③刘少奇:《对新华社工作的第一次指示》(1956年5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368、367、362、360-361、363页。
    ①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页。
    ②毛泽东:《对新华社内部参考的意见》(1953年1月16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28页。
    ③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④毛泽东:《在一份反映江苏省农村宰杀耕牛情况严重的材料上的批语》(1955年12月4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470-471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8页。
    ①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4页。
    ②这两篇社论指:1956年2月19日发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和同年2月28日发表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③转引自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20页。
    ② 《列宁选集》第三卷,第176页。
    ①转引自《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5页。
    ①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政治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年第3期。
    ①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②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53页。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②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①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UIrich Beck,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p.25.
    ①崔保国:《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中华传媒网,2006年4月2日。
    ②曹刚:《媒介生态视野中的普利策奖》,载紫金网。
    ③王炎龙:《传媒生态背景下的电视生存逻辑》,《山东视听》,2002年第10期。
    ①谢耘耕:《2005中国电视媒体竞争报告》,《现代传播》,2005年第6期。
    ②杰克·弗勒著,展江译:《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③麦克卢汉著,周宪、许钧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①陈力丹:《实事求是地分析毛泽东的党报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闻学”研讨会发言),传媒学术网,2005年7月15日。
    ①吴飞:《延安整风时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与局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年9月8日。
    ②Wilbur Schramm, etc,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Pp.140-142.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③[美]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76页。
    ④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①Chu. L.L Continunty and change in China's, Media Refor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4,44(3),4-21.
    ①陈怀林:《试析中国传媒制度的渐进改革》,复旦大学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1999年)。
    ②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青年记者》,2004年第11期。
    ①赫尔曼·麦克切斯尼著:《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②张国庆在《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认为,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有政策决定、政策资源及政策执行环境三大类。
    ③ [美]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6页。
    ④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51页。
    ①(见《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①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②威尔伯·施拉姆等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4-35页。
    ③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①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①司马迁:《史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版,第824页。
    ②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8页。
    ③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②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①据龙婧:《“万民伞”下的真相》,《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12月18日。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①尹廷:《民意与政意的转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15页。
    ①DAVID MILLER.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Disadvantaged Groups?[C]//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201.
    ②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 imacy[C]//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on Reason And Politics.The MITpress,1997:67.
    ③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④ [南非]毛里西奥·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⑤CAROL YNHEND RIKS.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J]. Canberra: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2002.
    ①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②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③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7—79页。
    ② [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①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①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72页。
    ①[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268页。
    ② [加]马歇尔·麦可卢汉:《媒介通论:论人的延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①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页。
    ①[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②[美]阿尔蒙德(Almond, G. A.):《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案例事实的描述部分采用了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研究局局长谢义亚的《从圆明园整治工程看公共决策》一文,载王梦奎主编:《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领导者的讲述》(续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①CCTV-2《经济半小时》,2005年4月14日。
    ①参见http://www. terrarmedia. co. uk/quotations/Quotes.
    ②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科学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3页。
    ①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浙江在线:http://www.zjonl ine.com.cn.
    ②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里斯之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10/content-910340.htm.
    ③郭炜华:《新媒体技术、内容和商业模式初探》,中华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view.jsp.
    ④《Wired Magazine》,http://www.wired.com.
    ⑤ 《新媒体是什么?》,传媒边缘http://mediaedge.blogbus.com/logs/4429133.html.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1/12/5447.htm.
    ② 《报告称07年每天新增网民20万,每分钟增140人》,腾讯网http://tech.qq.com/a/20080117/000291.htm.
    ③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26页。
    ①张雷、娄成武:《“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2007年12月26日,新浪网科技时代http://tech.sina.com.cn/focus/blogDC2007/index.shtml.
    ③ 《报告称07年每天新增网民20万,每分钟增140人》,腾讯网http://tech.qq.com/a/20080117/000291.htm.
    ④杨春兰:《2005手机与他媒体:谁是待嫁的新娘》,《传媒》,2005年第12期。
    ① 《投资北京Invest Beijing》,《无线广告的金矿有多大》。
    ① 《南方都市报》,2008年6月21日。
    ①陆群等:《新媒体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①http://en. wikipedia.org/wiki/citizen-journalism.
    ②Shayne Bowman and Chris Wils:We Media, Edited by JD. lasica, Cammissioned by 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Published July 2003 online in PDF.
    ③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①荣华:《新媒体的兴起及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3期。
    ②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家的商谈理论》,童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46页。
    ②何增科:《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③许英、马广海:《关于公共领域与信息时代的若干思考》,《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89—96页。
    ①Wahl-Jorgensen, Karin and Galperin, Hernan 2000 "Discourse Ethics and theRegulation of Media:The Case of the U.S. Newspaper.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4(1):19-40.
    ① [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记者部落·新闻茶座》,2004年第10期。
    ①何精华:《数字时代公共决策的信息选择》,《新视野》,2002年第2期。
    ①邓湘树:《试论公共行政组织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理论月刊》,2002年第7期。
    ①刘高:《公开行政公开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第33页。
    ①刘君:《大众传播时代的多元化传播格局—传播学视野下的手机媒体影响力分析》,《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①1988年,四川省做出新疆原油入川、建设四川炼油厂的决定,着手准备炼油项目,1999年着手乙烯项目的前期准备,2005年4月环评获环保总局批准。
    ① 《厦门市民与PX的PK战》,资讯-紫金网zijin_net.
    ② 《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1期。
    ③ http://www.infzm.com/content/40.
    ① 《南方周末》,2007年12月18日。
    ②吴玉梅:“我们一直非常关注政策,这是我们唯一的斗争工具。”
    ① 《南方周末》、《南方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专题报道。
    ② 《华盛顿邮报》。
    ①[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①许纪霖:《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①冯健:《电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0页。
    ②何艳玲:《当前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137页。
    ①刘宏:《京报四题》,《新闻记者》,2002年第4期。
    ②朱晓征:《妇女需要什么样的传媒——“大众传媒对妇女的影响”问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2年第10期。
    ①随着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数字鸿沟”成为一个笼统的标签或比喻,用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②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③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①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社会理论的讨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②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政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①《南方周末》,2002年5月9日。
    ①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①朗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48-50页。
    ②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①周葆华、陆晔:《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8年第4期。
    ①张宁:《大众传媒与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调研世界》,1999年第1期。
    ① [英]尼克·史蒂文森著,顾宣凡等译:《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47、48页。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①社会中介组织是介于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专门为一般社会主体提供各种中介服务的组织及机构的总称(代春强:《社会中介组织与我国政治发展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②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③周健:《开放政府信息》,《人民日报》2000年3月22日。
    ④魏永征:《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新闻界》,1997年第1期。
    ①朗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①[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①[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②[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③Jay Rosen.Public Journalism:A case for scholarship, Change, May,1995,42-43.
    ④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①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②王中兴:《把新闻还给公民——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启示》,http.www.gio.gov.tw/info /2002html/11new/wang.htm.
    ③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
    ④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
    ⑤李青藜:《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①聂平平:《公共行政与社会和谐》,《光明日报》,2006年9月4日。
    ②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6日。
    ①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6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3]《列宁选集》(第3卷)。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9月版。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2月版。
    [6]《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版。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4年3月17日。
    [10]《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5日。
    [11]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
    [13]伍启元:《公共政策》(上、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4]王福生:《政策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杨仁忠:《公共领域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2006年。
    [16]王南缇:《社会哲学-现实实践哲学视域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孙光:《现代政策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王邦佐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陈庆云编著:《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4]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5]刘继南、周积华、段鹏:《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 版社,2002年版。
    [26]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赵渭荣:《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0]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1]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邵培仁:《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35]李宏、李民:《传媒政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政治传播的个案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教军章:《组织传播:洞悉管理的全新视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李元伟、孙正甲、王士俊:《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论党的新闻工作》,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0]袁峰、顾铮铮、孙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王梦奎主编:《和谐社会的治理之道——领导者的讲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43]胡河宁:《组织传播》,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彭澎:《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袁祖社:《权力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7]何增科:《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8]许纪霖:《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郭济、刘东汶:《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姚君喜:《社会转型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2]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7]李民:《执政党直面传媒》,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58]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丁柏铨、丁和根、董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60]丁柏铨:《中国新闻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1]郎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62]刘建明:《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3]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4]童兵:《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5]宋克明:《美英新闻法制与管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66]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钱蔚:《政治、市场与电视制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9]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0]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71]张晓天,吴寒月:《典型宣传的艺术》,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韦国忠:《宣传的方式方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73]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74]宋祥林、何开文:《宣传业务纵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75]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灾难新闻为视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7]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8]陈堂发:《授权与限权:新闻事业与法治》,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79]王永亮等编著:《传媒方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陈崇山、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81]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2]胡钰:《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8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8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张学洪:《舆论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6]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张国良主编:《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8]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9]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李瞻:《新闻学原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版.
    [91]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2]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3]陆群等:《新媒体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4]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5]陈建云:《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6]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97]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8]方汉奇,陈昌凤:《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9]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出版。
    [100]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101]刘云莱:《新华社史话》,新华出版社,1988年8月版。
    [10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103]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1月版。
    [10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05][法]夏尔·阿列克西·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6][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7][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10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10][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2][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114]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5][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英文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6][美]迈克尔·豪利特:《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三联书店,2006年版.
    [117][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8][南非]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王英津等译:《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19]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科学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20]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21]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2]西奥多·怀特:《美国的自我探索——总统的诞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123][美]罗杰·柯比:《政治参与:政策议程建构的动力》,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
    [124][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25][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126][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27][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28][美]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129][美]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0][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31][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2][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33]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34][韩]吴锡泓:《政策学的主要理论》,金东日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5][美]托马斯·戴伊:《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136][英]H·K·科尔巴奇:《政策》,张毅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7]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状态、国家和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8]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39]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40][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竺乾威、胡君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41][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2][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 童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43][美]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第五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144][美]唐纳德·肯德:《事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5][美]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6]沃纳·赛佛林等著:《传播理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47]梅尔文·L·德弗勒等著:《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48][美]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莫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9][美]韦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150]赫尔曼、麦克切斯尼著:《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1][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52][加拿大]马歇尔·麦可卢汉:《媒介通论:人的延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3]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4]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政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55]尼古拉斯·加汉姆:《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社会理论的讨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56][英]尼克·史蒂文森著,顾宣凡等译:《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57][英]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58]杰克·弗勒著,展江译:《新闻的价值——信息时代的新思考》,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159]David Easton:《The Policy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Knopf,1971.
    [160]H. D. Las swell and A. Kaplan:《power and society》, NH: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161]William Tenkins:《Policy Analysis:A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Prospective》, London:Martin Robertson,1978.
    [162]UI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163]DAVID MILLER.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Disadvantaged Groups? [C]//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New Perspectiv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164]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C]//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on Reason And Politics.The MITpress,1997.
    [165]CAROL YNHEND RIKS:《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nberra: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2002.
    [166]James W. Dearing, and Everett M·Rogers, Agenda-setting, Sage Publications,1996.
    [167]M·E·Macombs, Explorers and Surveyors:Expanding Strategise for Agenda-setting Research,Journalism Quarterly 69,1993.
    [168]Joseph·M·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Eds. kobert A. Goldw in and Wilian An Scham-bra Washington: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80.
    [169]Wahl-Jorgensen, Karin and Galperin, Hernan 2000 "Discourse Ethics and theRegulation of Media:The Case of the U. S. Newspaper. " Journal ofCommunication Inquiry.24(1)
    [170](加)马克·华伦:《协商性民主》,《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71]罗阳富:《传媒视野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
    [172]童兵:《执政能力建设和大众传媒使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www.cddc.net。
    [173]李良荣:《公共利益是中国传媒业立足之本》,《新闻记者》,2007年第9期。
    [174]李良荣:《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175]清华大学“政府发言人制度”课题组:《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新闻记者》,2005年第1期。
    [176]蒋京议:《利益均衡: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5月12日
    [177]《胡锦涛强调:扎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新华网,2005年2月19日。
    [178]陈力丹:《论传媒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华传媒网:www.mediachina.net,2005年5月12日。
    [179]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80]孙旭培、吴麟:《施放“决策气球”与公共政策制定》,《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
    [181]蒋昌建、沈逸:《大众传媒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182]赵玉峰:《论公共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媒体的影响》,《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83]陈堂发:《公共政策的完善机制:大众传媒》,《江淮论坛》,2006年第6期。
    [184]陈堂发:《政策议题建构中的新闻报道作用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85]姜新起:《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用》,《东南传播》,2006年第6期。
    [186]何志武:《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当代传播》,2008年第2期。
    [187]何华兵:《中国公共政策的公众议程设置模式的探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88]《网络媒体已跻身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影响政府决策》,新华网,2004年11月12日。
    [189]贾宝林:《网络舆论与政策议程》,《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7卷第2期。
    [190]黄丽华,姜晓宁:《互联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91]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库姆斯教授的对话》,《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2期。
    [192]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193]陈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94]欧阳惠结:《试论公共政策公共性提升之道》,《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5]何平:《媒介的公共产品转型与公民文化建构》,《南开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6期。
    [196]陈潭:《公共政策:谁之政策?何种政策?》,《行政与法》,2004年第5期。
    [197]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政治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年第3期。
    [198]崔保国:《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若干思考》,中华传媒网,2006年4月2日。
    [199]曹刚:《媒介生态视野中的普利策奖》,载紫金网。
    [200]王炎龙:《传媒生态背景下的电视生存逻辑》,载《山东视听》2002年第10期。
    [201]谢耘耕:《2005中国电视媒体竞争报告》,《现代传播》,2005年第6期。
    [202]陈力丹:《实事求是地分析毛泽东的党报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闻学”研讨会发言)》,传媒学术网,2005年7月15日。
    [203]吴飞:《延安整风时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与局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年9月8日。
    [204]陈怀林:《试析中国传媒制度的渐进改革》,复旦大学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1999年。
    [205]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青年记者》,2004年第11期。
    [206]龙婧:《“万民伞”下的真相》,《瞭望东方周刊》,2008年12月18日。
    [207]尹廷:《民意与政意的转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08]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209]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浙江在线:http://www.zjonl ine.com.cn
    [210]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里斯之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6/10/content-910340.htm
    [211]郭炜华:《新媒体技术、内容和商业模式初探》,中华传媒学术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view.jsp?id=2179
    [212]《新媒体是什么?》,传媒边缘http://mediaedge.blogbus.com/logs/4429133.html
    [21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1/12/5447.htm
    [214]《报告称07年每天新增网民20万,每分钟增140人》,腾讯网http://tech.qq.com/a/20080117/000291.htm
    [215]张雷、娄成武:《“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16]杨春兰:《2005手机与他媒体:谁是待嫁的新娘》,《传媒》,2005年第12期。
    [217]《南方都市报》,2008年6月21日。
    [218]荣华:《新媒体的兴起及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3期。
    [219]许英、马广海:《关于公共领域与信息时代的若干思考》,《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20]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记者部落·新闻茶座》,2004年第10期。
    [221]何精华:《数字时代公共决策的信息选择》,《新视野》,2002年第2期。
    [222]邓湘树:《试论公共行政组织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理论月刊》,2002年第7期。
    [223]刘高:《公开行政公开信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期。
    [224]刘君:《大众传播时代的多元化传播格局——传播学视野下的手机媒体影响力分析》,《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225]《厦门市民与PX的PK战》,资讯-紫金网zijin_net。
    [226]陈潭:《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27]刘宏:《京报四题》,《新闻记者》,2002年第4期。
    [228]朱晓征:《妇女需要什么样的传媒——“大众传媒对妇女的影响”问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2年第10期。
    [229]周葆华、陆哗:《受众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8年第4期。
    [230]周健:《开放政府信息》,《人民日报》,2000年3月22日。
    [231]魏永征:《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新闻界》,1997年第1期。
    [232]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233]王中兴:《把新闻还给公民——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的启示》,http.www.gio.gov.tw/ info/2002html/11new/wang.htm.
    [234]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
    [235]李青藜:《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236]聂平平:《公共行政与社会和谐》,《光明日报》,2006年9月4日。
    [237]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6日。
    [238]《一次很有教育意义的讨论》,《人民日报》,1963年6月27日。
    [239]《2007,倾听中国网民》,《人民日报》,2008年1月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