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媒体构筑的媒介平台,将受众的生活现场严密地包裹起来,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将多元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传输给受众,利用“符号化”了的各种媒介信息构成的“景观”,深刻地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本研究旨在于通过对全媒体对于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的全面研究,基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针对全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发掘和利用全媒体传播对于社会的最大价值。研究要点如下:
     首先,全媒体作为“帮凶”,催化了的受众审美心理中的消费主义情结。全媒体的传播对于受众的审美心理影响,除了其在技术方面的明显优势外,也迎合了消费社会受众的“速食化”、“快餐化”心理。全媒体的出现提供给了大众自由、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消解了传统精英主义的审美观。消费主义的盛行,更加将受众的“拜物情结”渲染到了极致,并由此产生了影响广大当下受众审美心理的“他律性欲望主义”。物质的功能化正在媒介的催化下显露出“符号化”的倾向。受众在全媒体的影响下被迫的、“他律性”地执迷于对物品象征意义的占有和享受中,通过鲍德里亚所言的“意义的完备”观念去进行物质欲望的相互攀比。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要特征。由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审美泛化”、“世俗化”等观点被悉数提及,它们都深刻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心理,是全媒体强大辐射力的衍生品。
     与此同时,“审美乌托邦”再一次成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议题。“电子乌托邦”被直接作为实现“审美乌托邦”理想化社会的当代现实途径。它将信息主体传输的多向化与受众价值观的多元化有机结合起来,试图通过信息传播的“民主化”与“自由化”实现人人平等、制度合理的理想社会。然而,却忽视了媒介的“把关人”作用。全媒体的传播依然受到部分权威阶层控制,话语权并未被完全释放给全部受众。“审美乌托邦”的付诸实践任重而道远。
     其次,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审美心理通过媒介传播的丰富内容表征出来。其中最明显的要数审美“崇高性”的消解:从传统注重“永恒性”的美学特征转向为当下注重受众感官刺激的“瞬时性”审美。这种审美意义上的变革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现:受众对选秀节目、“门事件”等元素的“围观”将受众“民粹主义”式的审美有效地带动起来;与此同时,受众通过全媒体提供的强大信息交互平台,在进行的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种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审美倾向,如网络聊天人际互动的“共时性”与主体现场的“缺位”造成的受众的亦幻亦真的心理体验,又如BBS论坛中受众私人话语与公共诉求的刻意混淆以造成个人权利的彰显,再如SNS社群网络用户“脱下面具”的实名“狂欢”,以及使用“人肉搜索”过程中窥探欲望的宣泄;此外,由“奢侈品”到“毒瘾”的网络游戏也使得受众的审美心理得以剧烈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全媒体作为一个生产“虚拟仿象”的机器,提供给人们的不只是功用层面的各种讯息,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提供给了受众一种“景观社会”,在其中“景观”与“消费”共同构成受众媒介生活的主要元素。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受众对虚拟仿像默认和沉迷,甘愿深陷与此享受其中的乐趣;受众的欲望无限膨胀,审美主客体的可转换性将这种原本单纯的物质需求蜕变为一种“伪欲望”——受众自身认为消费周围一切事物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被周围的客体事物消费,主客体相互博弈过程中构成了一种“被迫的消费”;受众生活场景中的审美景观被全媒体“碎片化”,时而割裂,时而重组。
     第三,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经历了种种媒介景观的“洗礼”,其审美心理特征的最大特点表现为一种“多向度的狂欢”,其中包括几个层面:从“单向度”到“多向度”的媒介审美心理嬗变,将受众的审美习惯彻底转变;而媒介亚文化中最普遍的“荒诞感”对精英阶层“光晕”的消解,则体现了受众对媒介权威的祛魅与反抗心理;同时,媒介内容的体现方式从“只读”文本到“可写”的超文本,将受众的话语权进一步解放;从受众欲望的释放角度而言,作为快感美学的一部分,则是从“压抑”趋于“纵欲”;受众话语权的解放和受众舆论的角色嬗变,也使得非主流的“狂欢”与主流的“沉默”互为因果,此消彼长;受众在被长期“异化”后开始崇尚具有“震惊”意味的审美现代性体验;此外,注意力经济的迅速崛起催生了“审丑”等媒介审美的另类景观,从艺术的角度看,“审丑”它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上的新奇与刺激,它所映射出的“痛感”也带有古典“悲剧性”的升华,令受众体验更深层次的震撼。
     最后,即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全媒体视野下受众审美心理问题现实意义的理论思考。现实意义包括三个维度:受众在“功利性”的物质满足后开始寻求“超功利性”的审美精神满足,在此前提下,全媒体通过对受众感性体验的重视来表达其对“受众本位”的认同,并且通过“尊重”受众的生活现场,来完成对审美超越的当代诠释。结合上述审美现实,针对全媒体下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辨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建议——“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传播“低龄化”对传统审美观的颠覆,来达到当代审美的传承;利用受众“私人化”、“个性化”的审美倾向,强化主流话语的分众传播,提高正面传播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传播亚文化中的“娱乐化”、“荒诞化”特点,消解主流话语的严肃性,使“正能量”得以顺利传播。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全媒体造就了话语权的“民主性”,有助于及时释放受众舆论的负面情绪,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
     本文创新点在于将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心理学和传播学有机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问题解决的建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跨学科全媒体审美研究的理论空白。
The integrated media which serve as the newly emerging media platform giverise to impressed influence to the audience in daily routine life with it’s multimedia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versified values, world outlook and esthetics exertingsubtle influence to the appreciation of beauty of the audience by the symboliclandscape. This subject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influence and affect of the audience aesthetic psychology, measuring the positive andnegative impact integrated media takes, discuss and suggest maximizing the value andcontribution to today’s society.
     First, there is undeniable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grated media theconsumerism complex of audience aesthetic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impact ofthe integrated media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inner aesthetic but the value of instant aswell. Integrated media provide the huge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ithbarrier free application and convenient spread channel which eliminates the traditionalimmutable elitism aesthetic. Therefore the point of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which proved to be derivation of theintegrated media exerts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audience aesthetic.
     Meanwhile, the “Aesthetic Utopia” has been pushed back with it’s intensive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egrated media. It has been treated as the ideal channel totransmit and realize perfectionism. As a result the achievement of real AestheticUtopia considered a shoulder heavy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the audience aesthetic was expressed by the diversified mediumdissemination. The most manifest element i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loftiness: the focushas mo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ternal” beauty to the “instantaneous” which givessensory stimuli to the audience. The outstanding example for this new aesthetic value such as the fashionable “talent show” and “Gate events” once become the hot topic totoday’s society.
     The noticeable point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grated media which we called as“Virtual image” machine offered the deeper view of society spectacle.
     Next, after long time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media level, the most obvious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 is the multidimensional carnival which includes the changefrom “one-dimension” to “multi-angle” with the thorough subversion of the audienceaesthetic.
     Last but not least, the real meaning of this research lies in the following threedimensions: the utilitarian of aesthetic satisfaction by the concurrence of“Audience-centered theory”, the personalization of the aesthetic trends and how tomaximiz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media.
     The innovative standpoints in this dissertation prove to the integration of beauty,western literary theory, psychology and communication with social reality and makeproper suggestion.
引文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作者彭兰,2009年第6期,《青年记者》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J】,2010年第三期
    3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1):第43-46页.
    4姚君喜与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第13-16页.
    5黄健源,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探讨【J】.东南传播,2010(4):第17-18页.
    6余霞与程珊,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分析:批判的视角【J】.东南传播,2011(12):第62-64页.
    7周秉毅,全媒体时代媒介的责任及其实现——基于“审议民主”理论的视角【J】.理论界,2011(5):第150-152页.
    8段立宪与李亚萍,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62-65页.
    9田科瑞,网络时代的民主.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第49-53页.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J】.今传媒,2010(8):第77页.
    10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J】.今传媒,2010(8):第79页.
    11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第120-126页.
    12胡静,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看大众娱乐的审丑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5).
    13《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作者彭兰,2009年第6期,青年记者
    14《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J】,作者李敬坡、周洋,2009年11期,军事记者
    15姚君喜与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第13-16页.
    17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体素养教育【J】,作者余秀才,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119页
    19黄健源,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探讨【J】.东南传播,2010(4):第17-18页.
    2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第123页,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1(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J】第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J】第12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3李道新,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J】.文艺研究,2005(5):第5-11+158页.
    24(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M】,第2、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5陆贵山.“文学主体性”理论与审美乌托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2).
    26董学文.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J].北京大学学报,1991,(5).
    28唐忠宝,马克思与虚无主义问题的新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2012(6):第31-35页
    29田科瑞,网络时代的民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第49-53页
    302011年4月7日,京华时报《发改委:中国不含税油价除产油国外全球最低》【N】
    312012年7月12日,信息时报《发改委终于承认:中国油价高于美国》【N】
    32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第120-126页
    33娄成武与张雷,质疑网络民主的现实性【J】.政治学研究,2003(3):第66-70页.
    34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第120页
    35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第124页
    36(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第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37消费文化浪潮下的“李敖现象”【D】,叶德成,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8麦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第221页,2002年版,译林出版社
    39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洋、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40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洋、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41《重构美学》,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洋、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M】,第10页
    42《重构美学》,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洋、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M】,第40页
    43张炎:从“审美经验的终结”到生活艺术的建构——读理查德·舒斯特曼的《生活即审美》【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03期
    44《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讨论——兼及当前文艺学的变革与出路》,作者陶东风;王瑾;和磊;喻书琴;陈晓华2003年第03期,文艺争鸣【J】
    46《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作者刘悦笛、许中云,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04期
    47《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作者陶东风,文艺争鸣,2003年第06期
    48《“消费社会”与文学走向质疑》【N】,作者赖大仁,文艺报,2003年10月28日
    49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26日
    50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51陶东风,走出精英主义,坚持批判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十年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6):第30-33页.
    52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斌等译,2002年,商务印书馆
    53董洪川,“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J】.外国语文,2012(2):第1-8页.
    54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15日发布
    57英国移动企业O2公司调查2000名智能手机用户使用情况http://www.nmei.net/a/20120711/45046.html
    5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页
    59杨本明,从“御宅族”到“宅男”“宅女”再到“干物女”【J】.日语知识,2008(6):第22+24页.
    60《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统计调查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
    62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选秀现象——对中国当今选秀现象的美学透视【D】,作者丁崇琼,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7月
    64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选秀现象——对中国当今选秀现象的美学透视【D】,作者丁崇琼,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七月
    65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再修订本)附:我的哲学提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66“实践美学”的新发展[M],作者刘兆彬、任瑞金,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69景观社会【M】,作者居伊德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页
    70董青,洪艳与崔冬冬,符号、涵化与景观——批判视野下的消费主义与体育文化奇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0):第20-23页.
    73民粹主义: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作者刘建飞,中国青年报【N】,2012年12月5日第2版
    74《什么是民粹主义?》【N】,作者刘诚,环球时报,2005年5月12日
    78什么是审美快感?——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J】,作者黄卫星,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第111页
    84什么是审美快感?——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作者黄卫星,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第113页
    85陶东风:文学理论与公共言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第223页
    89陈学明等,《通往理想之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91庾月娥与杨元龙,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上聊天的体现【J】.当代传播,2007(3):第94-96页.
    93麦克卢汉的延伸【N】,作者杨凌,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7月29日
    97《作为未来的过去:与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对话》(尤尔根·哈贝马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劳动-交往-实践——论哈贝马斯历史唯物论的重建【M】,贺翠香著,中国历史科学出版社,第179页
    100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5):第21-28页.
    102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J】,作者陈飞,青年记者,2007年第Z1期
    109李璟,人肉搜索的法律三岔口【J】.法制与社会,2009(34):第122-123页.
    110新浪网,人肉搜索谁是责任主体,2008年12月30日
    111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论辩【J】,作者聂庆璞,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1期
    114《传媒产业化时代的审美心理》【M】,作者李思屈等,第284页
    115游戏与审美——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时代性和现实意义【J】,作者赵立如,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26卷,第88-91页
    116论网络游戏中的审美因素【D】,作者胡鸿,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17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论辩【J】,作者聂庆璞,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1期
    118论网络游戏中的审美因素【D】,作者胡鸿,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20论网络游戏中的审美因素【D】,作者胡鸿,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2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M】,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
    123理查德巴图《红心、梅花、方块、黑桃:游戏玩家分类》【M】,数据库文献
    124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第9-11页.
    125《景观社会》:(法)居伊·德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26《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第106页,作者本雅明,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28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文学评论,2002(5):第45-54页.
    129张祎星,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25-29页.
    130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第16-23+106页.
    13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1985年版,陕西文艺出版社,第360页
    132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6页
    133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珂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134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137《巴赫金全集》第一卷【M】,第54-55页,钱中文作序:《理论是可以长青的——论巴赫金的意义》
    138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C】,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4页
    139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作者陆涛,北方论丛,2011(2):第40-44页.
    140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C】,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5页
    14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C】,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142陆涛,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北方论丛,2011(2):第40-44页.
    143“废墟”之下的世界新秩序——论现代性社会的共同基础【J】,作者曹瑞涛,2006年第3期,江南大学学报
    14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技名词定义:现代性
    145斯图加特-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G】,吴志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3页
    146李俊.现代性视野下的朱自清新诗理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05)
    147鲜益,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四川画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第1-3页.
    148王一川,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J】.学术论坛,2004(2):第121-125页.
    149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文学评论,2002(5):第45-54页.
    150英尼斯:传播的倾斜【M】,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33页
    151麦洛维茨:无地之感——电子媒介在社会行为中的影响【M】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2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文学评论,2002(5):第45-54页.
    153鲍姆佳通:《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154王尔德:《谎言的衰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143页
    158胡静,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看大众娱乐的审丑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5).
    159段立宪与李亚萍,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62-65页.
    160殷学明,审丑:20世纪末中国美学的反题透视【J】.东方论坛,2011(1):第78-82页.
    161王伯男,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J】.社会科学,2012(1):第185-192页.
    162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页
    163段立宪与李亚萍,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62-65页.
    167什么是审美快感?——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作者黄卫星,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第114页
    168“审美文化”概念小议【J】,作者朱立元,1997年第5期
    169论审美的功利性【J】,姬素清,艺术探索,2006年第S2期
    171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尤尔根-哈贝马斯,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172广州800万建金厕所取名舒心阁【N】,http://news.artxun.com/bihua-1520-7595252.shtml,半岛都市报2009-09-30
    173美学【M】,杨春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174陶东风:文学理论与公共言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第223页
    179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围观让媒体有力量,南方周末,2010.
    184扬子晚报:入戏太深,张口古韵网友用甄嬛体造句很欢乐【N】,2012年04月26日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作者彭兰,2009年第6期,青年记者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J】,2010年第三期
    [3]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1):第43-46页.
    [4]姚君喜与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第13-16页.
    [5]黄健源,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探讨【J】.东南传播,2010(4):第17-18页.
    [6]余霞与程珊,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分析:批判的视角【J】.东南传播,2011(12):第62-64页.
    [7]周秉毅,全媒体时代媒介的责任及其实现——基于“审议民主”理论的视角【J】.理论界,2011(5):第150-152页.
    [8]段立宪与李亚萍,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62-65页.
    [9]田科瑞,网络时代的民主.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第49-53页.
    [10]汪玉辉,手机媒体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J】.今传媒,2010(8):第77页.
    [11]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第120-126页.
    [12]胡静,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看大众娱乐的审丑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5).
    [13]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J】,作者李敬坡、周洋,2009年11期,军事记者
    [14]姚君喜与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第13-16页.
    [15]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体素养教育【J】,作者余秀才,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第119页
    [16]黄健源,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探讨【J】.东南传播,2010(4):第17-18页.
    [17](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第123页,刘精明译,译林出版
    [18](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前言》【M】第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19]李道新,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J】.文艺研究,2005(5):第5-11+158页.
    [20]陆贵山.“文学主体性”理论与审美乌托邦[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2).
    [21]董学文.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J].北京大学学报,1991,(5).
    [22]唐忠宝,马克思与虚无主义问题的新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2012(6):第31-35页
    [23]田科瑞,网络时代的民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第49-53页
    [24]2011年4月7日,京华时报《发改委:中国不含税油价除产油国外全球最低》【N】
    [25]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第120-126页
    [26]娄成武与张雷,质疑网络民主的现实性【J】.政治学研究,2003(3):第66-70页.
    [27]徐翔,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第120页
    [28](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第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9]消费文化浪潮下的“李敖现象”【D】,叶德成,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0]麦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第221页,2002年版,译林出版社
    [31]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洋、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32]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洋、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33]《重构美学》【M】,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洋、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34]张炎:从“审美经验的终结”到生活艺术的建构——读理查德·舒斯特曼的《生活即审美》【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03期
    [35]《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讨论——兼及当前文艺学的变革与出路》,作者陶东风;王瑾;和磊;喻书琴;陈晓华2003年第03期,文艺争鸣【J】
    [36]《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作者刘悦笛、许中云,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04期
    [37]《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J】,作者陶东风,文艺争鸣,2003年第06期
    [38]《“消费社会”与文学走向质疑》【N】,作者赖大仁,文艺报,2003年10月28日
    [39]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N】,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26日
    [40]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41]陶东风,走出精英主义,坚持批判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十年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6):第30-33页.
    [42]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斌等译,2002年,商务印书馆
    [42]董洪川,“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J】.外国语文,2012(2):第1-8页.
    [43] 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15日发布
    [4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页
    [45]杨本明,从“御宅族”到“宅男”“宅女”再到“干物女”【J】.日语知识,2008(6):第22+24页.
    [46]《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统计调查报告》,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
    [47]作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选秀现象——对中国当今选秀现象的美学透视【D】,作者丁崇琼,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7月
    [48]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再修订本)附:我的哲学提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9]“实践美学”的新发展[M],作者刘兆彬、任瑞金,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景观社会【M】,作者居伊德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2页
    [50]董青,洪艳与崔冬冬,符号、涵化与景观——批判视野下的消费主义与体育文化奇观.【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0):第20-23页.
    [51]民粹主义: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作者刘建飞,中国青年报【N】,2012年12月5日第2版
    [52]《什么是民粹主义?》【N】,作者刘诚,环球时报,2005年5月12日
    [53]什么是审美快感?——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J】,作者黄卫星,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第111页
    [54]什么是审美快感?——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作者黄卫星,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第113页
    [55]陶东风:文学理论与公共言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第223页
    [56]什么是审美快感?——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作者黄卫星,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第114页
    [57]陈学明等,《通往理想之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58]庾月娥与杨元龙,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上聊天的体现【J】.当代传播,2007(3):第94-96页.
    [59]麦克卢汉的延伸【N】,作者杨凌,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7月29日
    [60]网上激情聊天被骗540万【N】,山西新闻网,
    [61]《作为未来的过去:与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对话》(尤尔根·哈贝马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交往理性.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2-12-19].
    [63]劳动-交往-实践——论哈贝马斯历史唯物论的重建【M】,贺翠香著,中国历史科学出版社,第179页
    [64]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5):第21-28页.
    [65]网络新闻评论与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多视角分析【J】,作者陈飞,青年记者,2007年第Z1期
    [66]李璟,人肉搜索的法律三岔口【J】.法制与社会,2009(34):第122-123页.
    [67]新浪网,人肉搜索谁是责任主体,2008年12月30日
    [68]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论辩【J】,作者聂庆璞,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1期
    [69]《传媒产业化时代的审美心理》【M】,作者李思屈等,第284页
    [70]游戏与审美——席勒美育思想的内涵、时代性和现实意义【J】,作者赵立如,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26卷,第88-91页
    [71]论网络游戏中的审美因素【D】,作者胡鸿,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72]网络游戏的文化价值论辩【J】,作者聂庆璞,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1期
    [73]论网络游戏中的审美因素【D】,作者胡鸿,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74]论网络游戏中的审美因素【D】,作者胡鸿,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7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Capitalism),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
    [76]理查德巴图《红心、梅花、方块、黑桃:游戏玩家分类》【M】,数据库文献
    [77]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第9-11页.
    [78]《景观社会》:(法)居伊·德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79]《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第106页,作者本雅明,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80]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文学评论,2002(5):第45-54页.
    [81]张祎星,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25-29页.
    [82]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第16-23+106页.
    [8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1985年版,陕西文艺出版社,第360页
    [84]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6页
    [85]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珂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86]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87]《巴赫金全集》第一卷【M】,第54-55页,钱中文作序:《理论是可以长青的——论巴赫金的意义》
    [88]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C】,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4页
    [89]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作者陆涛,北方论丛,2011(2):第40-44页.
    [90]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C】,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5页
    [91]陆涛,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北方论丛,2011(2):第40-44页.
    [92]“废墟”之下的世界新秩序——论现代性社会的共同基础【J】,作者曹瑞涛,2006年第3期,江南大学学报
    [9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技名词定义:现代性
    [94]斯图加特-霍尔:现代性的多重建构【G】,吴志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3页
    [95]李俊.现代性视野下的朱自清新诗理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05)
    [96]鲜益,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四川画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3):第1-3页.
    [97]王一川,大众媒介与审美现代性的生成【J】.学术论坛,2004(2):第121-125页.
    [98]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文学评论,2002(5):第45-54页.
    [99]英尼斯:传播的倾斜【M】,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33页
    [100]麦洛维茨:无地之感——电子媒介在社会行为中的影响【M】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01]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J】.文学评论,2002(5):第45-54页.
    [102]鲍姆佳通:《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103]王尔德:《谎言的衰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143页
    [10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291339.htm
    [105]胡静,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看大众娱乐的审丑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5).
    [106]段立宪与李亚萍,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62-65页.
    [107]殷学明,审丑:20世纪末中国美学的反题透视【J】.东方论坛,2011(1):第78-82页.
    [108]王伯男,审丑——美学评价的逆向思维【J】.社会科学,2012(1):第185-192页.
    [109]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页
    [110]段立宪与李亚萍,当代美学的发展趋势──从“审美”到“审丑”的视界转变【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62-65页.
    [111]什么是审美快感?——泛娱乐时代下的思考,作者黄卫星,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第114页
    [112]“审美文化”概念小议【J】,作者朱立元,1997年第5期
    [113]论审美的功利性【J】,姬素清,艺术探索,2006年第S2期
    [114]美学还是感性学,文化还是审美活动?,作者郁一一,红袖添香杂文版,
    [115]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尤尔根-哈贝马斯,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116]美学【M】,杨春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117]陶东风:文学理论与公共言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2版,第223页
    [118]“无节操”,网络流行语,来源于“宅文化”,原指没有气节操守,做人没有原则,大众多元文化中,则无节操还可以用于自嘲,时至今日,慢慢的也可以指“无厘头”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