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侵害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惩罚和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重要制度。虽然该制度目前主要由英美法系国家所采纳,但该制度已对大陆法系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也受到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并被写进了目前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的修正草案。然而,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还不能完全适应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历史分析法、伦理分析法、经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演进、性质功能、正当性基础、本土需求、制度设计、本土实践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深化对该制度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制度设计和司法适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回应社会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和司法需求。
     全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束语。导言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的目的,并对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现状及不足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同时明确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最后对本选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主要从法史学、比较法学的角度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研究。本章主要论述了以下问题:一、考察了中外民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二、考察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缘起与现状;三、考察了我国现行立法、司法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态度;四、研究、回答了以下问题:东西方古代法中普遍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原由;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主要国家对惩罚性赔偿制度持不同态度的原由;惩罚性赔偿制度并非是依赖私人执行的、补充国家执法力量不足的法律制度;美国知识产权法上的法定赔偿制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德国,其在知识产权侵权赔偿的立法和司法上对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态度等等。
     第二章“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与功能研究”主要从法理学、比较法学的角度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基本功能进行研究。本章主要论述了以下问题:1.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基本性质是民事责任,而非准刑事责任、经济法责任、公法责任。2.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责任具有五大基本功能:一是赔偿功能;二是惩戒功能;三是遏制功能;四是平衡功能;五是激励功能。其中,平衡功能和激励功能是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独特功能。
     第三章“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研究”主要从民法学、伦理学和法经济学的角度探求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理论基础,以此论证建立该制度的合理性。本章主要论证了以下问题:1.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民法学基础在于:侵权法的预防作用;知识产权的社会性;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较为困难;知识产权的公法保护不足。2.从以下三方面论证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伦理学上的正当性基础:(1)正义是法律制度的伦理基础;(2)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应当实现社会正义;(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能够实现社会正义。3.运用经济学方法,包括成本、效率分析法,以及科斯定理等,从以下几方面论证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经济学上的正当性基础:(1)知识产权制度的经济学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促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3)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其需要惩罚性赔偿制度予以规制。知识产权客体的主要经济特征是:非损耗性、易复制性、高成本性、外溢性、非排它性,这些经济特征决定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具有下列经济特征:行为的隐蔽性、损失的模糊性、行为的盈利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只有对故意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才能使故意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得不偿失,使故意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成为没有效益的行为,从而有效遏制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
     第四章“建立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主要从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等现实国情出发,对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本土需求进行研究。本章主要论证了以下几方面问题:1.建立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对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出了客观需求。这些基本国情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现状。(2)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侵权状况对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出了客观需求。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侵权状况主要是: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快速增长;故意侵害知识产权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大公司自觉或不自觉地助长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3)我国现行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决定了对故意侵害知识产权行为判处的赔偿数额总体偏低,这一客观现实对建立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出了客观需求。2.建立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可行性:(1)我国已基本具备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2)我国已具有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关经验。(3)我国已具有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社会需求。(4)我国已具备正确实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关条件,包括:高素质的知识产权法官、知识产权案件的集中管辖、发挥司法解释的功能作用。3.批驳了反对建立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以下观点:(1)我国的法律传统决定了我国不宜建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2)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会导致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3)我国现行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足以对知识产权提供充分保护;(4)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5)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会导致侵权赔偿金畸高,引发新的不公平。
     第五章“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设计与司法适用研究”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及如何正确适用该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章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1.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1)故意侵权;一次故意侵权即可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2)造成损失;没有损失就没有赔偿,也就没有惩罚性赔偿。(3)权利人提出申请。必须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的申请。2.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1)故意侵权行为;(2)侵害专利、商标、著作权以及不正当竞争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3)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行为。3.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赔偿额度:惩罚性赔偿金限于补偿性赔偿金的2倍以内,法定赔偿金不得作为计算惩罚性赔偿金基数的补偿性赔偿金,只能将权利合理许可使用费的一倍作为计算惩罚性赔偿金基数的补偿性赔偿金。4.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金的司法判定:作为计算惩罚性赔偿金基数的补偿性赔偿金可以是权利人损失、侵权人获利或者合理的权利许可使用费;不得将权利人维权的合理费用、精神损害赔偿金作为计算惩罚性赔偿金基数的补偿性赔偿金;5.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责任与相关侵权责任的司法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可以与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并用;惩罚性赔偿金可以与精神损害赔偿金并用。
     结束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本课题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还附录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立法建议稿”。
Punitive damages in cases of infringement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P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IPRsprotection as well as in punishing and restraining IPRs infringement activities. Thelegal system of punitive damages in cases of IPRs infringement, although mainlystipulated in common law jurisdictions, has exerted substantive influences over thelegislation and judiciary in civil law jurisdictions. In China legal system of punitivedamages has drawn wide attention and triggered heated discussion in both theory andpractice, and the relevant proposal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draft amendmentsto the codes of patent, trademark and copyright. However, the existing researchachievements from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can hardly meet the demands ofits legislation and judiciary. In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conducted athorough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issue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nature, functions, justification, local demands, design of legislative system andlocal enforcement concerning punitive damages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fromsuch perspectives as history, ethics, economics,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 andcase study, so as to deep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PRs-related punitivedamages, and as a further step to rais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and suggestions onestablishment of China's legal framework and judicial enforcement in this regard, as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demands of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ry for punitivedamages in society.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i.e. preamble, main body andconclusive remarks. In the preamble section,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and purpose of selecting the theme of punitive damages,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current circumstances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judicial practice concerningpunitive damages as well as the defects therein, manifested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methods, and finally expounded the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as selec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one Study on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IPRs-relatedPunitive Damages focuses on the legal system 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fromthe perspectives of legal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 In this chapter, theauthor elaborated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i) observation on the emergence,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us of punitive damages in civil infringement cases bothat home and abroad; ii) observation on the emergence and current status of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ii) observation on the attitudes of legislation andjudiciary towards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iv) researching andproviding answer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reasons for stipulating punitivedamages in ancient laws of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reasons for different attitudesof the main jurisdictions in common law system and civil law system towardspunitive damages; the legal system of punitive damages does not rely on privateenforcement or only serves as a supplementary to the insufficient enforcement bystate authorities; the statutory damages stipulated in American Intellectual PropertyLaw are a special form of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the attitude of Germany as one ofthe civil law jurisdictions towards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iary in cases of IPRsinfringement, etc.
     Chapter two Study on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focuses on the very nature and main functions 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fromthe perspectives of jurisprudence as well as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 In thischapter, the author elaborated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i) IPRs-related punitivedamages, by their very nature, are civil liabilities rather than quasi-criminalliabilities or such liabilities as under economic law or public law; ii) the legal system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has five basic functions including compensating,punishing, restraining, balancing and working as an incentive, among whichbalancing and working as an incentive are two special functions of IPRs-relatedpunitive damages.
     Chapter three Study on Justification in Relation to IPRs-related PunitiveDamages focuses on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justification in relation to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ivil law, ethics and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s an effort to demonstrate and establish the rationality of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issues: i)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terms of civil lawlies in: a) preventive function of tort law; b) sociality of IPRs; c) remedies forinfringed IPRs under civil law are difficult; and d) protection over IPRs throughpublic law has its limitation; ii)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are justifiabl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thics and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a) justice is the ethical basis oflegal system; b)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are supposed to realize social justice;c)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are capable of realizing social justice; iii) thejustification 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s veri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economics, specifically including cost&efficiency analysis and Coase theorem andthe arguments are as follows: a) the economic purpose of IPRs-related punitivedamages i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may advance the afore-said purpose; c) punitive damages are necessary for restrainingIPRs infringement activities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features of such activities. Themain economic features of IPRs include non-deterioration, easy duplication, highdevelopment cost, externalities and non-exclusivity, and accordingly IPRsinfringement activities have such economic features as good imperceptibility andprofitability of activities and ambiguity of losses.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features ofIPRs infringement activities, only if punitive damages are imposed on intentionalIPRs infringement activities, can such activities be successfully restrained due to thedisproportion between loss and gaining incurred thereby and ultimately no benefitcoming out of IPRs infringement.
     Chapter four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Study on Legislating IPRs-related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focuses on the local demands for legislating IPRs-relatedpunitive damages by looking into the economy, science&technology, culture andcurrent status on IPRs protection in China.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dthe following issues: i) the necessity of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China on the following grounds: a)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t the current stagemake it necessary to legislate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the afore-mentionednational conditions include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n China's economic, technical and culturedevelopment; b) the current status on IPRs infringement in China has raised objectivedemands for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the main circumstancesregarding IPRs infringement in China are:1) rapid increase in number of IPRs infringement cases;2) outstanding phenomenon of intentional IPRs infringement;3)some large-scale companies encourage IPRs infringement activities either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c) liquidated damages under the existing IPRs-related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generally too low for intentional IPRs infringement, inwhich case it is necessary to legislate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ii)feasibility in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a) there has beentheoretical basis for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b) there hasbeen relevant experience in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c)there are social demands for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d)the conditions for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have beensatisfied, which include high-quality IP judges, collective jurisdiction over IP casesand the releva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iii) rebuttal against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ooppose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a) the Chinese legaltraditions are against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b) legislating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may result in over protection over IPRs; the liquidateddamages under the existing IPRs-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can provide sufficientprotection over IPRs; d) legisla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s incompatiblewith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n China; e) legislating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may result in too high liquidated damages in IPRsinfringement cases which may further cause injustice.
     Chapter five Study on Legislative Design and Judicial Enforcement Regarding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focuses on how to rationally legislate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and correctly enforce them in China from theperspectives of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 and case study.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did his research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i) the pre-conditions for applying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which include a) the infringement should beintentional and even if it's only once; b) there should be losses caused by infringementsince there should be no damages or punitive damages if there is no loss at all; c) IPRsowners in infringement cases must claim for punitive damages before the end of courtdebate during the first-instance hearing; ii)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the proposed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s set forth as below: a) intentional infringementactivities; b) infringement on patents, trademarks and copyrights or unfaircompetition conducts; c) direct infringement and indirect infringement; iii) calculation on the proposed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mustbe capped at twice as much as compensatory damages, which should be equal toroyalty fee of the infringed IPRs determined on a reasonable basis rather thanstatutory damages; iv) judicial enforcement 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China: compensatory damages, as the calculation basis of punitive damages, mayrefer to losses of infringed IPRs owners, infringers' profit or reasonable royalty fee,but not to reasonable cost for remedy or compensation for emotional distress; v)co-application 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together with other tort liabilities:punitive damages may be imposed together with cessation of infringement,apologies and elimination of ill effects and may also be imposed together withcompensation for emotional distress.
     In Conclusive Remarks section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ent andbasic points of views in this dissertation and raised proposal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the theme. A proposed draft legislative document on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salso annexed to this dissertation.
     What's innovative in this dissertation is as follows: i) the author analyzed thereasons for punitive damages i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ii) the author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punitive damages in ancient laws of both the east and thewest; iii) the author criticize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legal system of punitivedamages relies on private enforcement and only serves as a supplementary toinsufficient enforcement by state authorities; iv)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abandonment of punitive damages by European civil law jurisdictions in recentcenturies; v) the author explained that statutory damages, by their very nature, area special form of punitive damages; vi) the author analyzed and expounded the specialfunctions 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e. balancing and working as anincentive; vii) the author demonstrated the justification of IPRs-related punitivedamag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viii) the author raised legislative proposals forenact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including preconditions and scopefor application, calculation on punitive damages,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whenassessing punitive damages; the author also raised proposals for judicial enforcementof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how to ascertaincompensatory damages as the calculation basis for punitive dam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nsatory damages and statutory damages as well asreasonable royalty fee of infringed IPRs, and co-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together with other civil liabilities such as compensation for emotional distress,cessation of infringement, apologies and elimination of ill effects.
     The places where there remains room for improvement are as follows: i) therelevant data and information regarding punitive damages in foreign countries, forinstance,the materials regarding IPRs-related punitive damages in the legislative andjudicial practice of common law jurisdictions, are not quite sufficient; ii) thediscussions on certain issues, e.g. the functions and justification of IPRs-relatedpunitive damages,are not quite profound; iii) the five chapters are not quite balancedin terms of their length, some of which, e.g. Chapter two, are relatively short; iv)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for some issues, e.g. how to make sure that theproposed ratio between punitive damages and compensatory damages is fair andreasonable, how much likelihood there is for the main civil law jurisdictions tointroduce punitive damages into their legal systems, and what consequences willfollow after the legislative body in Taiwan region deleted the relevant clausesregarding punitive damages in its Patent Law in2011.
引文
1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5页。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第3页。
    3转引自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第3—4页。
    1[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7页。
    1参见该协议第45条第2款的规定,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对此有进一步的分析。
    2[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2页。
    3[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5页。
    1孔祥俊:《司法哲学与裁判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71页。
    1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3页。
    1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关淑芳:《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1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明辉译,载《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徐爱国编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易健雄、邓宏光:《应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4期。
    1温世扬、邱永清:《惩罚性赔偿与知识产权保护》,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2期。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6月第1版,第2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第134页。
    2胡波:《专利法的伦理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0页。
    1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8页。
    3[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6页。
    1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2006年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211页“稿约”。
    1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第5版,第44页。
    1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第5版,第44页。
    3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80页。
    1黄晖:《商标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页。
    2周林、李明山主编:《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页。
    3程爱军:《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民族适应性分析》,载《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4转引自程爱军:《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民族适应性分析》,载《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5转引自程爱军:《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民族适应性分析》,载《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 p.368.
    2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页。
    3王立民:《古代东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208页。
    4周枬:《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第1012页。
    5周枬:《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第1014-1015页。
    1周枬:《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第845页。
    2转引自王立民:《古代东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98页。
    3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 p.368.
    4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6页。
    5William Holdsworth, a History of English Law26(1992),转引自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6页。
    1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02页。
    2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 p.368.
    1参见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0页。
    2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6页。
    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32页。
    2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7-8页。
    1Jeff Kerr,EXXON SHIPPING CO. V. BAKER: THE PERILS OF JUDICIAL PUNITIVE DAMAGES REFORM,59Emory L. J.727.
    2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8-19页。
    3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02页。
    4Jeff Kerr,EXXON SHIPPING CO. V. BAKER: THE PERILS OF JUDICIAL PUNITIVE DAMAGES REFORM,59Emory L. J.727.
    1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p.369.
    2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
    3参见自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20页。
    4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5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369.
    2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
    3[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7页。
    4参见王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8—129页。
    1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By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P352.
    2参见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9-21页。
    3W. V. H. Rogers, supra note1,22.12,转引自王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38页。
    1Consultation Paper No.132(1993) Aggravated, Exemplary, and Restitutionary Damages esp Part VI.转引自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2U.马格努斯:《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79-80页。
    3参见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4W. V. H. Rogers, supra note1,22.12,转引自王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38页。
    5W. V. H. Rogers, supra note1,22.9,转引自王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38页。
    1王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31页。
    1[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8页。
    2Restatement, Torts2d908(1).
    4[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8页。
    1参见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22—223页。
    2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3石睿:《美德两国惩罚性赔偿之当前发展》,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4石睿:《美德两国惩罚性赔偿之当前发展》,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1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0-11页。
    2金福海:《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4页。
    1欧洲侵权法小组:《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08页之注②。
    1参见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94页。
    2U.马格努斯主编:《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31-132页。
    3参见谢铭洋:《我国专利侵害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实践与分析——智慧财产法院97年度民专诉字第3号民事判决解析》,载《法令月刊》第六十一卷。
    1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43页。
    1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97页。
    2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1参见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庄秀峰:《保护知识产权应增设惩罚性赔偿》,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5期;关淑芳:《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78页。
    2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页。
    3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644页。
    1A. Arthur Schiller, Trade Secrets and the Roman Law: The Actio Servi Corrupti,30Colum L.Rev.8371930,转引自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25页。
    2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01页。
    2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2李明德著:《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326-327页。
    1[美]阿瑟·R·米勒、迈克尔·H·戴维斯:《知识产权法概要》,周林、孙建红、张灏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84页。
    2LAMPERT v. JUDGE&DOLPH DRUG CO. et al.,141S.W.1095.
    1《十二国著作权法》,《十二国著作权法》翻译组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第805页。
    3Kenneth J. Campbell,Additional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pyright: the approaches of Scotland and Englandcompared,E.I.P.R.1997,19(9), pp.522-524。
    1Christophe Geiger、Jacques Raynard、Caroline Roda,What developments for the European framework on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 comment on the evaluation report dated December22,2010,E.I.P.R.2011,33(9), pp.543-549。
    2石睿:《美德两国惩罚性赔偿之当前发展》,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1U.马格努斯主编:《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32-133页。
    2石睿:《美德两国惩罚性赔偿之当前发展》,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3范长军:《德国专利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30页。
    4范长军:《德国专利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30页。
    1范长军:《德国专利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31页。
    2参见毛祖开:《论专利侵权的惩罚性赔偿》,载《专利法研究2011》,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360页;范长军:《德国专利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227页。
    1谢铭洋:《我国专利侵害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实践与分析━━智慧财产法院97年度民专诉字第3号民事判决解析》,载《法令月刊》第六十一卷,第五期。
    1谢铭洋:《我国专利侵害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实践与分析──智慧财产法院97年度民专诉字第3号民事判决解析》,载《法令月刊》第六十一卷,第五期。
    2李柏静:《专利法修正草案对损害赔偿计算修订之思考与评析》,载《法令月刊》第六十卷,第十一期。
    1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七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266页。
    1参见易健雄、邓宏光:《应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4期。温世扬、邱永清:《惩罚性赔偿与知识产权保护》,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2期。
    1汤宗舜:《专利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246页。
    1Dorsey D. Ellis, Jr.,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56S. Cal. L.Rev.1.
    2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1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郑巧筠:《论侵害专利权之惩罚性赔偿》,“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法律学研究所2009年1月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3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97页。
    4参见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94页。
    5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97页。
    6谭德凡:《论经济法责任的独立──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为例》,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5卷第1期,2012年1月。
    1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98页。
    2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03-106页。
    1金福海:《惩罚性赔偿不宜纳入我国民法典》,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第16卷第2期。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91页。
    2U.马格努斯:《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69-270页。
    3U.马格努斯:《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69页。
    1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在前言中规定,全体成员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
    2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规定有四节内容,第一节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第二节债权;第三节知识产权;第四节人身权。
    1Dorsey D. Ellis, Jr,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56.S.Cal.L.Rev.1.
    2[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9页。
    3[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7页。
    4Jeff· Kerr,EXXON SHIPPING CO. V. BAKER: THE PERILS OF JUDICIAL PUNITIVE DAMAGESREFORM, Emory Law Journal,2010.
    5Victor E. Schwartz and Mark A. Behrens,PUNITIVE DAMAGES REFORM--STATE LEGISLATURES CANAND SHOULD MEET THE CHALLENGE ISSUED BY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NHASLIP,42.Am.U.L.Rev.1365.
    1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373—374.
    2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王立峰:《惩罚性赔偿的道德基础》,载《山东审判》2003年第1期。
    4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03-217页。
    1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郭明瑞、张平华:《侵权责任法中的惩罚性赔偿问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378.
    2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明辉译,载《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徐爱国编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7-8页。
    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91-92页。
    1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欧洲侵权法小组:《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08页。
    1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页。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3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1页
    4郑成思:《知识产权研究》(第七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249页。
    1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5页。
    2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0页。
    1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4页。
    2郑成思:《知识产权研究》(第七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249页。
    3何敏:《知识产权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6页。
    4何敏:《知识产权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6页。
    5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5页。
    2徐瑄:《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深层理论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85页。
    2U.马格努斯主编:《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68页。
    3[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5页。
    4[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0页。
    5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第38页。
    1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0页。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93页。
    3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第5版,第12页。
    1孔祥俊:《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2页。
    1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18次印刷,第18页。
    2“Intellectual property reading material”,WIPO PUBLICATION,NO.476(E) WIPO1998,Second Edition,P3.
    3参见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著,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0-16页。
    1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2李永明、吕益林:《论知识产权之公权性质——对“知识产权属于私权”的补充》,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3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4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9页。
    5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1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著:《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1页。
    1我国《刑法》第三章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规定了三个涉及商标犯罪的罪名,分别是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这三个罪名均只涉及与假冒注册商标紧密相关的行为。
    2我国《刑法》第三章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规定了两个涉及著作权犯罪的罪名,分别是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这两个罪名均只涉及与盗版紧密相关的行为。
    3我国《刑法》第三章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规定了假冒专利罪,但没有规定仅侵害专利权可以构成犯罪。
    1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第384页。
    2徐瑄:《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深层理论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译者前言第10页。
    2王海明:《伦理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3版,第206页。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51页。
    4[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1版,2012年3月第13次印刷,第7页。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第46页。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第134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第134页。
    2哈特:《法律的概念(第二版)》,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8月第2版,第146页。
    3王海明:《伦理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3版第207页。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1页。
    2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郑成思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74页。
    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203页。
    1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30页。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101页。
    3U.马格努斯主编:《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72页。
    1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10页。
    1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2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3石睿:《美德两国惩罚性赔偿之当前发展》,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第138页。
    1周旺生:《论法律正义的成因和实现》,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0页。
    2[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版,第4页。
    3[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4页。
    4[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5页。
    5[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版,第197页。
    6[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第6页。
    7[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第13页。
    8[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第196页。
    9[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第63页。
    1马克思:《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审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2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18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1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19页。
    3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4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28页。
    1李轩:《外国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及对中国的启示》,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2[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5页。
    3[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4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6页。
    1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24页。
    2U.马格努斯主编:《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72—273页。
    3[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页。
    1[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50页。
    1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1[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35页。
    2[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74页。
    3[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明辉译,载《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徐爱国组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367页。
    1[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76页。
    2[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明辉译,载《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徐爱国组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367-368页。
    3参见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1王立峰:《关于惩罚性赔偿的一些思考──兼与〈民法同质补偿原则新思考〉一文作者商榷》,载《法学》2000年第6期。
    2[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第301页。
    1[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法和经济学导论》,郑戈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1页
    2罗纳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张乃根译,载《企业、市场与法律》,罗纳德·哈里·科斯:盛洪、陈郁等译校,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10月第1版,第91-92页。
    1[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法和经济学导论》,郑戈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2页。
    1[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7页。
    2参见张玉敏:《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何敏:《知识产权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106页;《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1参见南振兴、温芽清:《知识产权法经济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49页。
    2[美]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1页。
    1[美]罗纳德·V·贝蒂格:《版权文化──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沈国麟、韩绍伟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6页。
    2[美]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2页。
    1[美]韦斯顿·安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基础》,李艳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15页。
    1[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明辉译,载《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徐爱国组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385页。
    2[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第457页。
    1[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23页。
    1徐京跃、顾瑞珍、丁林:《2020年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载《解放日报》2012年7月8日第5版。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转引自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知识产权竞争动态》2012年第13期,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文献部《知识产权简迅》第19期。
    3赵建国:《最新PCT排行榜折射国家竞争力》,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4月17日第15版。
    2《2012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3年4月25日发布。
    3参见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4《2012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4月发布。
    1《2012Special301Report》, Ambassador Ronald Kirk,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1U.马格努斯主编:《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1-12页。
    2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06)浦民三(知)初第2号民事判决书。
    3参见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8)二中民终字第2355号民事判决书。
    4参见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8)渝一中法民初字第134号民事判决书。
    1参见冯飞:《侵权两首儿歌何以只判赔400元?》,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12月21日第11版。
    2参见祝文明:《著作权侵权又现“白菜价”判赔》,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1月16日第10版。
    1温世扬、邱永清:《惩罚性赔偿与知识产权保护》,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2期;庄秀峰:《保护知识产权应增设惩罚性赔偿》,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5期;易健雄、邓宏光:《应在知识产权领域弓入惩罚性赔偿》,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4期。
    2胡海容、雷云:《知识产权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是与非——从法经济学角度解读》,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
    3余艺:《惩罚性赔偿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3月博士学位论文;张诺诺:《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6月博士学位论文。
    4《专利法修改征求意见会在京召开》,载《电子知识产权》2012年第7期,第15页。
    1《2012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4月发布。
    1《2012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4月发布。
    2《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4月发布。
    1徐彪:《论法律传统的功能》,载《法学家》2008年第4期。
    2严存生、宋海彬:《法律传统的理论解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吴云:《论我国不宜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2006年4月完成的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3页。
    2参见吴云:《论我国不宜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2006年4月完成的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2-34页。
    1参见高昱:《旗帜鲜明地反对知识产权过度保护》,载《商务周刊》2005年1月5日。
    1张广良:《惩罚性赔偿并非破解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难题的良策》,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12年第1期。
    1王军:《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47页。
    2转引自王立峰:《论惩罚性损害赔偿》,载《民商法论丛》(第15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1参见《2012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中的“2012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部分。
    2张驰、韩强:《民法同质补偿原则新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3期。
    1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 FUNCTIONS, PROBLEMS AND REFORM,39Vill.L.Rev. pp.372—373.
    2BMW OF NORTH AMERICA, INC., Petitioner, v. Ira GORE, Jr.,517U.S.559.
    3BMW of North America, Inc. v. Gore,701So.2d507,65USLW2800.
    1Jeff Kerr,EXXON SHIPPING CO. V. BAKER: THE PERILS OF JUDICIAL PUNITIVE DAMAGES REFORM,59EmoryL. J.734,2010.
    2参见郑巧筠:《论侵害专利权之惩罚性赔偿》,“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法律学研究所2009年1月硕士学位论文,第67页。
    1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95页。
    2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97页。
    1谢铭洋:《我国专利侵害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实践与分析——智慧财产法院97年度民专诉字第3号民事判决解析》,载《法令月刊》第六十一卷。
    2张乃根等编著:《美国专利法:判例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227页。
    1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23页。
    2参见本论文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我国台湾地区民事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介绍。
    3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457页。
    4欧洲侵权法小组编著:《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05页。
    5欧洲侵权法小组编著:《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10页。
    6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203页。
    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39—240页。
    2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第100页。
    3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第101页。
    1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第102页。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38页。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32页。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32页。
    1王泽鉴:《侵权行为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75-176页
    1[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8页。
    1[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8页。
    1参见(2011)沪二中民五(知)初字第40号民事判决书。
    1[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8页。
    1王迁、王凌红:《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1页。
    2王迁、王凌红:《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3页。
    1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94页。
    1Marketa Trimble Landova,Punitive damages in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ctions under the US Copyright Act,E.I.P.R.2009,31(2), PP.108-110.
    1[美]爱德华·J·柯恩卡:《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18页。
    2参见:(2013)沪高民三(知)终字第25号民事判决书。
    1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商标法》第五十六条、《专利法》第六十五条。
    1参见(2005)沪高民三(知)终字第40号民事判决书。
    1参见(2001)沪高知终字第59号民事判决书。
    1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商标法》第五十六条、《专利法》第六十五条。
    1参见(2006)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0号民事判决书。
    1参见(2004)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59号民事判决书。
    2参见(2007)沪高民三(知)终字第25号民事判决书。
    1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七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266页。
    2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导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84-85页。
    1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导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84页。
    1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软件最终用户法律责任问题研究──关于最终用户侵权案件审理的司法实践(上)》,执笔人张晓津,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6期。
    2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79页。
    3应明:《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软件的版权责任》,载《知识产权》2000年第1期。
    1李扬译:《日本著作权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80页。
    2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130页。
    3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130页。
    1[德]M·雷炳德著:《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747页。
    2[德]M·雷炳德著:《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747页。
    3参见(2009)浦民三(知)初字第128号民事判决书。
    1参见(2005)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08号民事判决书。
    1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21页。
    1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133-134页。
    2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第123页。
    1.[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6月第1版。
    2.[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1版。
    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
    5.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3版。
    6.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18次印刷。
    7.刘茂林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8.南振兴、温芽清著:《知识产权法经济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9.[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0.[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叶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1.[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著:《法和经济学导论》,郑戈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2.[英]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版。
    13.[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史晋川、董雪兵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14.[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著,《侵权法的经济结构》,王强、杨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5.[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6.[美]韦斯顿·安森著:《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基础》,李艳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17.[美]罗纳德·V·贝蒂格著:《版权文化──知识产权的政治经济学》,沈国麟、韩绍伟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6页。
    18.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郑成思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19.[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著:《比较法律传统》,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20.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1.[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孔祥俊著:《司法哲学与裁判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3.[美]哈特著:《法律的概念》(第二版),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8月第2版。
    24.周枬著:《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7次印刷。
    25.胡长清著:《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6.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27.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8.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9.杨立新著:《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30.[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1.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2.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著:《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33.于敏著:《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34.[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著:《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35.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36.王竹著:《侵权责任分担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数人分担的一般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37.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38.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著:《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39.陈聪富著:《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0.王立民著:《古代东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41.关淑芳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42.金福海著:《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43.杨立新著:《侵权损害赔偿》(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第5版。
    44.王军著:《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45.孔祥俊著:《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46.汤宗舜著:《专利法教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47.黄晖著:《商标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页。
    48.和育东著:《美国专利侵权救济》,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49.何敏著:《知识产权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0.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
    51..李明德著:《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52.冯晓青著:《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53.王迁、王凌红著:《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54.李明德、闫文军、黄晖、合中林著:《欧盟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55.范长军著:《德国专利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56.杜颖译:《美国商标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57.[德]M·雷炳德著:《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8.[美]阿瑟·R·米勒、迈克尔·H·戴维斯著:《知识产权法概要》,周林、孙建红、张灏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59.[美]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马克·A·莱姆利、托马斯·M·乔德著,《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张清、彭霞、尹雪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60.[美]阿瑟·R·米勒、迈克·H·戴维斯著:《知识产法: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第3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61.[美]蒂娜·哈特、琳达·法赞尼著:《知识产权法》(麦克米伦法学精要丛书·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62.[美]爱德华·J·柯恩卡著:《侵权法》(第2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63.[美]斯蒂芬·M·麦克约翰著:《知识产权法》(案例与解析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64.[美]朱莉·E·科恩、莉迪亚·帕拉斯·洛伦、鲁恩·甘那·奥克蒂基、莫林·A·奥罗克著:《全球信息化经济中的著作权法》(案例教程影印系列),中信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9月版。
    2.孟庆法、冯义高编著:《美国专利及商标保护》,专利文献出版社1992年5月版。
    3.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4.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七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5月版。
    5.周林、李明山主编:《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6.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7.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8.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导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3月版。
    8.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编:《知识产权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第2辑。
    1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11.张乃根等编著:《美国专利法:判例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2.欧洲侵权法小组编著:《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13.马格努斯主编:《侵权法的统一:损害与损害赔偿》,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4.《十二国著作权法》翻译组译,《十二国著作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1.王利明:“侵权行为概念之研究”,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
    2.徐瑄:《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深层理论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王立峰:《关于惩罚性赔偿的一些思考──兼与〈民法同质补偿原则新思考〉一文作者商榷》,载《法学》2000年第6期。
    5.张玉敏:《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6.吴汉东:《试论知识产权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兼论<知识产权协议>第45条规定的实质精神》,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5期。
    7.郑成思:《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4年第1期。
    8.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9.周旺生:《论法律正义的成因和实现》,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0.李永明、吕益林:《论知识产权之公权性质---对“知识产权属于私权”的补充》,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11.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12.程爱军:《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民族适应性分析》,载《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3.温世扬、邱永清:《惩罚性赔偿与知识产权保护》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2期。
    14.石睿:《美德两国惩罚性赔偿之当前发展》,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2期。
    15.李轩:《外国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及对中国的启示》,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16.易健雄、邓宏光:《应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4期。
    17.李柏静:《专利法修正草案对损害赔偿计算修订之思考与评析》,载《法令月刊》第六十卷,第十一期。
    18.《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载《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19.张新宝、李倩:《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载《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20.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21.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22.孔祥俊:《知识产权侵权与损害赔偿》,载《中国资产评估》2008年第2期。
    23.杨立新:《法官适用《侵权责任法》应当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2、3期。
    24.李彦芳:《惩罚性赔偿与中国的侵权立法---兼谈现代侵权法的功能定位》,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1月第1期。
    25.刘睿:《惩罚性赔偿适用范围比较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26.刘琼瑶、祝磊:《惩罚性赔偿在美国商业秘密保护中的运用》,载《行政论坛》2009年第5期
    27.钱玉文、骆福林:《论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4期。
    28.郭明瑞、张平华:《侵权责任法中的惩罚性赔偿问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9.韩猛:《从法经济学角度谈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10卷增刊。
    30.周晓冰:《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最大程度确定’规则》,载《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9期、第10期。
    31.王毅:《知识产权侵权时赔偿价值评估的研究》,载《中国资产评估》2008年第2期。
    32.张晓都:《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责任中消除影响与赔礼道歉责任方式的确定》,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04年第4期。
    33.张驰、韩强:《民法同质补偿原则新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3期。
    34.庄秀峰:《保护知识产权应增设惩罚性赔偿》,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5期。
    35.胡海容、雷云:《知识产权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是与非──从法经济学角度解读》,载《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
    36.徐彪:《论法律传统的功能》,载《法学家》2008年第4期。
    37.严存生、宋海彬:《法律传统的理论解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8.高昱:《旗帜鲜明地反对知识产权过度保护》,载《商务周刊》2005年1月5日。
    39.张广良:《惩罚性赔偿并非破解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难题的良策》,载《中国专利与商标》2012年第1期。
    40.谢铭洋:《我国专利侵害惩罚性损害赔偿之实践与分析——智慧财产法院97年度民专诉字第3号民事判决解析》,载《法令月刊》第六十一卷。
    1.马克思:《对民主主义者莱茵区域委员会的审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2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1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
    3.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4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5月第一版。
    4.罗纳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张乃根译,载《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等译校,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10月第1版。
    5.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明辉译,载《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徐爱国编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6.王立峰:《论惩罚性损害赔偿》,《民商法论丛》(第15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毛祖开:《论专利侵权的惩罚性赔偿》,载《专利法研究2011》,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8.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知识产权竞争动态》2012年第13期,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文献部《知识产权简迅》第19期。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0.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11.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4月发布的《2012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中文)》。
    12.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3年4月25日发布的《2012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
    1.郑巧筠:《论侵害专利权之惩罚性赔偿》,“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法律学研究所2009年1月硕士学位论文。
    2.吴云:《论我国不宜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4月硕士论文。
    3.余艺:《惩罚性赔偿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3月博士论文。
    4.张诺诺:《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6月博士论文。六、报纸类
    1.徐京跃、顾瑞珍、丁林:《2020年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载《解放日报》2012年7月8日第5版。
    2.赵建国:《最新PCT排行榜折射国家竞争力》,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4月17日第15版。
    3.祝文明:《著作权侵权又现“白菜价”判赔》,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1月16日第10版。
    4.冯飞:《侵权两首儿歌何以只判赔400元?》,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12月21日第11版。
    1.张新宝:《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惩罚性赔偿》,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0317,2011年8月30日访问。
    2.《台湾地区专利法(2001年修正)》,网址:http://doc.mbalib.com/view/7f07e4a00c90cfe9b86e3d6243e331ba.html,2013年3月6日访问。
    3.《台湾新专利法修正案对当前专利事务产生的影响》,http://www.sipo.gov.cn/dtxx/gw/2003/200804/t20080401_351852.html,2013年3月6日访问。
    4.“正当性的含义”,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A3%E5%BD%93%E6%80%A7,2012年1月8日访问。
    5.《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2/22/c_124375461_8.htm,2013年2月24日访问。
    6.《商务部:去年我国破获逾4万侵权假冒案件》,http://www.ipraction.cn/2013/02/21/ARTI1361411563740232.shtml,2013年3月3日访问。
    7.《唐律疏议》,http://www.ruclcc.com/article/default.asp?id=1121,2012年10月20日访问。
    8.刘铮、韩洁、王攀:《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量跃居世界第二》,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6/03/c_112101581.htm,2012年8月10日访问。
    9.“盛唐”,http://baike.baidu.com/view/696433.htm,2013年4月15日访问。
    10.“宋朝”,http://baike.baidu.com/view/23604.htm,2013年4月15日访问。
    1. LAMPERT v. JUDGE&DOLPH DRUG CO. et al.,141S.W.1095.
    2. BMW OF NORTH AMERICA, INC., Petitioner, v. Ira GORE, Jr.,517U.S.559.
    3. BMW of North America, Inc. v. Gore,701So.2d507,65USLW2800.
    1. Richard B. Troxel, William Owen Kerr, Calcul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Damages (2007Edition), THOMSON WEST.
    1.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By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2.“Intellectual property reading material”,WIPO PUBLICATION,NO.476(E)WIPO1998, Second Edition。
    3.《2012Special301Report》, Ambassador Ronald Kirk,Office of the United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1. Dorsey D. Ellis, Jr,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 of punitive damages,56S. Cal. L. Rev.1.
    2. Victor E. Schwartz and Mark A. Behrens,Pubitive damages reform–statelegislatures can and should meet the challenge issued by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United States in HASLIP,42.Am.U.L.Rev.
    3. David G. Owen,A punitive damages overview:functions problems andreform,39Vill. L.Rev.
    4. Jeff Kerr,Exxon shipping co. V. Baker: the perils of judicial punitive damagesreform,59Emory L. J.727,2010.
    5. Marketa Trimble Landova,Punitive damages in copyright infringementactions under the US Copyright Act,E.I.P.R.2009,31(2).
    6. Kenneth J. Campbell,Additional damages for breach of copyright: theapproaches of Scotland and England compared,E.I.P.R.1997,19(9).
    7. Christophe Geiger、Jacques Raynard、Caroline Roda,What developments forthe European framework on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 commenton the evaluation report dated December22,2010,E.I.P.R.2011,33(9).
    1. United States Code Title35–Patents,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pac/mpep/consolidated_laws.pdf,最后访问日期2011年12月31日。
    2. MODEL PUNITIVE DAMAGES ACT (1996),http://www.uniformlaws.org/shared/docs/punitive%20damages/mpda_final_96.pdf.,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7月30日。
    3. Copyright, Designs and Patents Act1988of United Kingdom,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8/48/contents.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7月30日。
    4. Copyright Act of Canada, http://laws-lois.justice.gc.ca/PDF/C-42.pdf,2013年1月8日访问。
    5. Patents Act1990of Australia, http://www.wipo.int/wipolex/en/text.jsp?file_id=203129#LinkTarget_1388,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2月20日。
    6. U. S. TRADEMARK LAW, FEDERAL STATUTES, http://www.uspto.gov/trademarks/law/Trademark_Statutes.pdf,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5月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