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家庭、社区与国家:农村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极大的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然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必须面对的又一个严峻问题。本文以农村生产社会化与农村养老机制变迁的内在联系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各种农村养老保障理论及借鉴国外养老社会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农村社会生产方式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社会化大生产下的社会社区居家养老和未来的国家养老保障进行论述,并分别对家庭养老、多元养老、居家养老到国家养老的内容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最后,对未来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可行性的展望。
     全文涵盖六个部分即绪论、主体四章和尾论。
     绪论部分是对该文的全面展开所做的系统准备。首先从问题的提出与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该论文的研究提供前提;其次,对国内外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进行述评,指出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指出该问题现有研究的不足,为该论文的展开提供逻辑基础。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以生产社会化与农村养老机制变迁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分为四章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机制展开论述。具体为:第二章从家庭功能的承载角度对农村的家庭养老进行阐述。分析指出小农经济为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基础、血缘关系为家庭养老的代际沿袭提供了坚实稳定的社会基础、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传承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保障。第三章在借鉴国外社区养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化发展的现实背景,重点挖掘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以及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适合社会发展的居家养老机制具备哪些要素,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应该提供怎样的服务等等,并提出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第四章通过对日本、瑞典和法国等西方发达福利主义国家养老制度进行考察,来分析我国农村旧农保政策到现行“新农保”政策的变迁过程,重点阐述了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应有的功能,最后前瞻性的指出建立福利国家式的保障体系是我国未来农村养老机制的发展方向。第五章以家庭养老的功能随着农村生产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弱化,社会化养老逐渐兴起为突破口,通过对现代社会老人物质精神需求的多样性的分析来表明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必然性,并对其构成内容、运作机制、主体和制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尾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养老机制的演变进行归纳总结。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China's rural reform, greatly mobilized the enthusiasm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farmers, the great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productivity, greatly improve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have undergone a tremendous and profound changes. However, with the arrival of an aging society, China's rural old-age security issues become the new era of China's rural society must face a serious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tudy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in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nsion system changes the intrinsic link,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rural old-age security theory and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of old-age social security at home and abroad, to identify rural social mode of production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rural old-age security mode. Peasant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family pens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llective economic community old-age security, large-scale socialized production under the social pension and national old-age security.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y to the state pension and family pension, communities, pension, social pension content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ajectory, Finally, the outlook for the feasibility of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rural old-age mode.
     Text covers six parts,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chapters and tail theory.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in full swing system is ready made. First, from the issues raised with the backgr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search methods and related concepts defined discourse provides the premise for this thesis; second pair at home and abroad of rural old-age security mode, Commentary,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this research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problem, and finally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provide a logical basis for this thesis unfolds.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fifth chapter is a core part of this study. Production and rural social pension system changes the intrinsic link on the main lin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of rur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to start on. Specifically:Chapter bear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functioning rural family pension elaborate.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small-scale peasant family pension to provide our traditional economic base, kinship lineage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pension to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a stable society, China's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al heritage provides a thought for the family pension protection. Chapter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car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background, focus on mining the advantages of community home-based care home care model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urrent fit What are elements of home care syst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to provide home care services, etc., and a complete set of home care model path. Chapter by Japan, Sweden and France and other Western developed welfare state pension system to inspect, to analyze China's rural old farmer's insurance policy to the current "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olicy change process, focusing on the state pension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e proper function, the final establish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that the forward-looking style security system is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rural pension system. Chapter to function as rural family pension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gradually weakened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elderly in modern society diversity analysis showed the necessity to build diversified pension model, and its contents constitut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body and the system has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so on.
     On the part of the text at the end summarize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pension system's evolution summarized.
引文
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2011年12月10日访问
    ② 数据来源:《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数据汇编》(1994).
    ③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及改革方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120/c83861-19632673.html,2011年12月10日访问
    ④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9)。
    ① 转引自陈之楚: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博士论文[D],2008-05-01
    ② Gefen D-Commerce.the Role of Familiarity and Trust[J].Ome2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0,28(6).
    ② 王树和.转型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5)
    ③ 李元旭.论我国转轨时期的代际契约与养老模式的变革[J],学术月刊,2001(5).
    ① 陈楚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5)
    ② White H, Daniel E1 The Future of Online Retailing in the UK:Leaming from Experience [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4,22 (1).
    ③ Helmut Schwarzer, Ana Carolina Querino. "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in Brazil:the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J].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2002;
    ① 姚远,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J],人口研究,2002年(5)
    ② 高和荣,家庭养老概念再探析[J],西北人口,2002(2)
    ③ 王树和,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④ 陈彩霞.,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对农村养老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
    ⑤ 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5(1).
    ① 周甲辰,漫步与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之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② 潘剑锋,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及其在农村养老中的价值,桂海论丛,2005(4)
    ③ 钟建华.论文传统文化与当代农村养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④ 张燕红.李芳尚.浅析政府养老机构建设与养老服务提供[J].牡丹江大学学报[J],2009(3)
    ⑤ 董红亚.中国政府养老服务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人口与发展,2010(5)
    ⑥ 李邵纯.论完善老龄社会的政府养老服务职能[J].社会福利,2012(3).
    ⑦ 董方堃.强化政府养老保障责任的理论模式与路径分析,2010(9)
    ⑧ 吴愈晓.我国农村养老的几个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0(1).
    ⑨ 杨继瑞,周晓蓉.统筹城乡背景的农民集中居住及其制度建构:以四川为例[J],改革,2010(8).
    ① 汪正鸣.稳定低生育水平关键在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00(4).
    ② 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③ 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J].人口与经济,2001(1).
    ④ 王国军.中国计生家庭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城乡统筹[J].中州学刊,2009(1)
    ⑤ 江胜.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2007年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7)
    ⑥ 张林林.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2(6)
    ⑦ 王秀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2012年兰州商学院硕士论文.2012(5)
    ① 封铁英.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1).
    ② 张清国.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与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③ 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④ 龚静怡.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2004(4).
    ⑤ 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
    ⑥ 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⑦ 霍慧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2).
    ⑧ 徐志文.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提出及功能定位[J].特区经济,2007(6).
    ① 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9).
    ② 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J].社会学,2002(10).
    ③ 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4(6).
    ④ 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4(6)
    ⑤ 罗元文.社区服务与养老保障体系[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2)
    ⑥ 陈德君.论社区服务与养老保障[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
    ⑦ 毛满长、阿尔克达.农村社区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J1.社会工作,2010(2)下.
    ⑧ 任祥君、韩俊红.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
    ⑨ 崔永军、宋广智.吉林省农村社区养老问题的趋势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5(5).
    ① 刘桂芝.推广社区社会保障的模式设计fJ].税务与经济,2002(5).
    ② 姚洋.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J].读书,2010(2.
    ③ 李郁芳.试析土地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2001(6)
    ④ 丁少群.城市化冲击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制度[J].中国国情国力,2004(5).
    ⑤ 柴效武.以房养老,离我们并不远[J].人民论坛,2006(12)
    ⑥ 丁乡.以房养老找不到坚挺的理由[J].新经济杂志,2006(3).
    ①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P619-P634
    ①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② 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中华书局,2006,第271页
    ① 仲亚东:小农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1卷45页
    ① 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第1版下册第443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69页
    ①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② 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变迁[J],中国学术,2001(4)
    ③ 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4)
    ① 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9版
    ① 秦晖:传统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②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 潘剑锋: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的价值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 曹锦清:宋以来的乡村组织重建——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三农中国》,2006第3期
    ② “三纲五常”渊源于《论语》,但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② 沉石、米有录: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
    ① 杜鹏、武超: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J],人口研究2006年3月
    ①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4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① 陈健: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及其所得精神支持的研究[Dl武汉:中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陈功:《我国的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① 崔榕:《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来自湖北恩施市龙凤镇的调查与思考》,《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② 丁志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人口流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① 商丘日报: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2011年12月27日第1版
    ① 陈忠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统筹模式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第11期
    ① 符其林、周慧:通向公平分配之路——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的政府责任[J],财贸研究,2007(3)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山版社,1975年版:958。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916。
    ③ 魏众.中国农村的健康和养老保障[J].海南社会科学通讯.2003(2)。
    ④ 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2003(5)。
    ① 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① 卢海元.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①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64页
    ① 云南日报[N].2006年02月21日.
    ② 张大勇,于占杰,家庭支持网与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3):338.
    ① 崔乃大:中国民政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284页。
    ①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第5期
    [1][德]马克思.《资本论》(1-3)[M].北京:人民山版社,1975年版。
    [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中华书局,2006年。
    [4]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秦晖.传统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7]潘剑锋.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的价值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8]陈功:《我国的养老方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10]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M].人民出版社,1981年
    [11]徐勇.生存政治;国家整合中的农民认同——以1950—1980年的湖南省醴陵县为个案(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2]沉石、米有录.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
    [13]付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4]沉石、米有录.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
    [15]费孝通《江村经济》[M].商务印书馆,2002年。
    [16]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1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陈征.《资本论》解说(1-3)叫.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2]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4]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25]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6]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7]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魏新武.社会保障世纪回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9]阎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0]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一一九亿农民何处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31]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32]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世界银行.老年保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34]赵瑞政,王爱丽,任伶.中国农民养老保障之路[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35]多吉才让.中国民政工作丛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36]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年。
    [3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38]苏保忠.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39]卢海元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
    [40]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1]曹昭.变迁社会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09
    [4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3]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9
    [44]潘剑锋.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的价值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45]崔乃大.中国民政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胡豹,卫新.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村经济,2005(10).
    [2]穆怀中.老年社会保障负担研究[J].人口研究,2001(7)
    [3]苏保忠,张正河.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7(12).
    [4]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5]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J].人口与经济,2001(1)
    [6]陈彩霞.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对农村养老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1).
    [7]王德文,张恺悌.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2005(1).
    [8]谭克俭.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2(2).
    [9]周志凯.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0)
    [10]吴愈晓.我国农村养老的几个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0(1).
    [11]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综述[J].社会保障制度,2002(4)
    [12]汪正鸣.稳定低生育水平关键在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J].中 国人口科学,2000(4)
    [13]唐咏:《“候鸟型”老人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5期.
    [14]王亦君.农村五保户从由村民供养走向吃皇粮.中国青年报[N].2006年3月2日。
    [15]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述评[J].人口与经济,2001(1)
    [16]张仕平,刘丽华..建国以来农村老年保障的历史沿革、特点及成因[J].人口学刊,2000(5).
    [17]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优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9)
    [18]阎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于潇、申斯迎.吉林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分析[J].人口学刊,2000(3)
    [21]何文炯,金皓,尹海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与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22]王国军.中国计生家庭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城乡统筹[J].中州学刊,2009(1)
    [23]赵惠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势在必行[J].劳动保障世界,2006(1)
    [24]封铁英.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1).
    [25]吴晓东.中国农村养老供给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研究,2004(1)
    [26]龚静怡.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2004(4).
    [27]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
    [28]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29]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30]李晓华.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J].理论学刊,2005(10).
    [31]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9)
    [32]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J].社会学,2002(10).
    [33]陈卫民.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资源与照护供给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
    [34]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4(6).
    [35]陈德君.论社区服务与养老保障[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6]罗元文.社区服务与养老保障体系[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2)
    [37]张秀萍.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6(6).
    [38]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39]贾云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资源与社区助老服务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2(5)
    [40]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4(6)
    [41]刘桂芝.推广社区社会保障的模式设计[J].税务与经济,2002(5)
    [42]姚洋.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J].读书,2010(2)
    李郁芳.试析土地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2001(6)
    [43]丁少群.城市化冲击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制度[J].中国国情国力,2004(5)
    [44]柴效武.以房养老,离我们并不远[J].人民论坛,2006(12).
    [45]丁乡.以房养老找不到坚挺的理由[J].新经济杂志,2006(3)
    [47]仲亚东.小农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8]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49]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变迁[J].中国学术,2001(4)
    [50]王跃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分析[J].人口研究,2008(4)
    [51]崔榕:《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来自湖北恩施市龙凤镇的调查与思考》,《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2]丁志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人口流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53]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54]魏众.中国农村的健康和养老保障[J].海南社会科学通讯.2003(2)。
    [55]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J].2003(5)。
    [56]张大勇,于占杰,家庭支持网与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3):338.
    [1]Gefen D1 E-Commerce. the Role of Familiarity and Trust[J].Ome2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0,28 (6).
    [2]White H, Daniel E1 The Future of Online Retailing in the UK: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J]. [3]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4,22 (1).
    [4]Helmut Schwarzer, Ana Carolina Querino. "Non-contributory Pensions in Brazil: the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J].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rOffice,2002;
    [5]Wigand R T1 Electronic Commerce. Definition, Theory, and Context [J]. Information Society,1997,13 (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