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毛泽东政治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基于人性观是社会价值和政治策略的人性根基,社会价值为政治策略和政治实践提供规范并通过政治实践而实现自身,政治策略是勾连社会价值和政治实践的现实中介,政治实践是推进社会价值现实化的基础这一基本理论框架,对毛泽东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面对救亡与发展的历史主题,毛泽东为寻求救国济世的真理,经过世界观的转变和政治观的演进最终确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其政治哲学。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历史土壤,以普遍的人性和具体的人性为立论基点,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阶进式基本社会理想,以自由、平等、民主为具体的主要政治价值,以阶级斗争、国家政权、群众路线和政治教育为主导性政治策略,致力于改造内外部现实以实现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表明,毛泽东政治哲学是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指导,具有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历史特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而其晚年的政治哲学思想,尽管包含着错误,但仍不失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参照。
This paper studies Mao Tse-tung's Politic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 that the view of humanity is the humanity foundation of both societal values and political tactics, the societal values is the guidance of political tactics and political practice, the political tactics is the medium between societal values and political practice, and the political practice is the endogenetic impetus of the actualization of societal values. The paper holds that Mao Tse-tung's Political Philosophy wa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his leading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which, facing the national calamity and development, he actively sought the truth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by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communist belief after a fundamental shift in his worldview and an evolution of his political theory. With both universal humanity and specific humanity as a base poi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historical soil, new democracy,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as the ideal, freedom,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s political values, and class struggle, state power, mass line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political tactics, Mao's Political Philosophy aims to transfor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lity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values and fact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has shown that Mao's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of idealism and reality and integration of epochal character and national character. Although Mao Tse-tung'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his later years has some mistakes, it i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引文
1 参见陈晏清,王新生.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哲学研究,2005(6):26
    1 主要有美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中国大众:从1927年到1935年的革命斗争》(1935),厄尔·H·利夫的《毛泽东的生平》(1937),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1935),《毛泽东印象记》(1937)和《红星照耀中国》(1937),史沫莱特的《中国红军在前进》(1934)等。(参见萧延中.“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75-492;毕剑横,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31-152)
    2 如美国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毛泽东的思想》(1947),本杰明·史华慈的《中国共产主义与毛的崛起》(1951),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1958),日本岩村三千夫的《毛泽东的思想》(1949),前苏联《真理报》刊登的尤金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维·米海耶夫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阿·亚历山德罗夫的《介绍(毛泽东选集>俄文版第三卷》、姆·哈尔拉莫夫的《(毛泽东选集>俄文版第四卷》以及麦·米丁的《毛泽东选集》(1952年8月26日)等。(参见萧延中.“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75-573;毕剑横,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31-152)
    3 如英国卡尔·魏特夫的《“毛主义”的传说》(《中国季刊》1960(1)),阿瑟·科恩的《“毛主义”有多大的独创性》(《共产主义问题》1961(6)),罗伯特·佩恩的《一个革命家的肖像:毛泽东》(1961),迪克·威尔逊的《从历史衡量毛泽东》(1977),韩素音的《早晨的洪流》(1974),美国莫里斯·迈斯纳的《毛的中国》,斯图尔特·R·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和《毛泽东》(1966),理查德·所罗门的《毛的革命和中国的政治文化》(1971),斯坦雷·卡诺的《毛和中国》(1972),雷蒙德·怀利的《“毛泽东思想”在1943年的产生》(1975),弗里德里克·韦克曼的《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1976),约翰·布莱思·斯塔尔的《继续革命:毛的政治思想》(1979),金思凯的《毛泽东思想:形式和内容》(1979),日本竹内实主编、日本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编译的《毛泽东集》(共10卷,1970-1972),东京大学近代中国史研究会编译的《毛泽东思想万岁》(1974),新岛淳良编译的《毛泽东最高指示》(1970),竹内实编译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语录》(1974),矢吹晋编辑的《毛泽东谈社会主义建设》(1975),田太胜洪编译的《毛泽东谈外交路线》(1975),腾本幸三编译的《毛泽东谈人间革命》(1975),加拿大陈志让的《毛泽东与中国革命》(1967),法国让·雪斯诺的《毛泽东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思想》1955年11-12月号),K·S·卡罗尔的《毛泽东的中国——另一个共产主义国家》(1967),德国R·斯沃拉普的《毛主义的基础》(1966),彼得·奥匹茨的《毛主义》(1972),J·多梅斯的《毛泽东时代:中国20年的国内政策》(1971)和《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两个党代会时期的政策》(1975),印度M·莫罕蒂的《革命暴力:印度毛主义研究》(1977)和《毛泽东的政治哲学》(1978),L·德柳辛的《毛主义的社会政治实质》(1975),韩国金相浃的《毛泽东思想》(1964),吴炳宪的《毛泽东思想》(1975),金善亨的《毛泽东思想的变迁和展望》(1976),朴治正的《毛泽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1977),河映爱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之研究》(1977)等。(参见萧延中.“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75-573;毕剑横,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91-180: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89-495)
    1 如日本竹内实的《毛泽东》(1989),美国R·特里尔的《毛泽东传》(1988),英国迪克·威尔逊的《毛泽东》(2000),菲利普·肖特的《毛泽东传》(2004),韩国罗昌柱的《毛泽东的生涯与思想》(1981),金忠烈、孔翼斗的《毛泽东思想论》(1994)等。(参见萧延中.“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75-573;毕剑横,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31-180;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89-495)
    2 如美国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87),《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1卷,1979;第2卷,1983),莫里斯·迈斯纳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1990),马克·塞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2002),德国夏瑞春的《德国思想家论中国》(1996),日本毛里和子的《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90),野村浩一的《近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90),中岛岭雄的《何谓中国革命》(1990)等。(参见萧延中.“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75-573;毕剑横,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91-180;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89-495)
    3 如英国雷蒙德·怀利的《毛主义的兴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求(1935—1945)》(1980),克莱尔·霍林沃思的《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1989),美国莫里斯·迈斯纳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1986)、《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1982),弗雷德里克·C·泰韦斯的《从毛泽东到邓小平》(1991),俄罗斯科瓦廖夫的《斯大林同毛泽东的对话》载《远东问题》(1992年第1、2、3、期合刊),瓦西里·西季赫梅诺夫的《毛泽东同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关系》载《新时代》(1993年第2-3期),韩国金永俊的《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1985)等。(参见萧延中.“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75-573;毕剑横,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152-180;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89-495)
    4 如美国约翰·布莱恩·斯塔尔的《继续革命:毛的政治思想》(1979),布兰特利`沃马克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1982),弗朗西斯·苏的《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1985),斯图尔特·R·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1989),杨炳章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2006),韩国梁再赫的《中国古代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渊源》(2000),柳济麟的《毛泽东理论与共产主义中国化》(1983),日本近藤邦康的《毛泽东:革命者和建设者》(2004),前苏联M.彼得洛维奇的《从马克思到毛泽东》(1982),P.西米奇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1986),澳大利亚的格雷厄姆·扬的《意识形态、权威和毛的遗产》(《澳大利亚中国事务杂志》1983(9)),尼克·莱特的《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解放前的文本》(《中国季刊》1980(84))和《如何认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评毛泽东研究领域中的经验主义》(《澳大利亚中国事务杂志》1986(16))等。(参见萧延中.“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75-573;毕剑横,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91-180;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89-495)
    1 参见莫里斯·迈斯纳.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若干民粹主义观点.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西方学者论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室编译处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251-253
    2 参见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4
    3 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02
    4 参见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56,46,269
    5 参见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7
    1 参见保罗·黑利.西方毛泽东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问题.方增泉译.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6(5):36
    2 参见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7
    3 参见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斗争论.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西方学者论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室编译处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105
    4 参见纪文勋.毛泽东:一个近代思想史的评价.见:萧延中主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70
    5 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8
    6 参见Stuart R Schram. The thought of Mao Tse-tung.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56
    7 参见本杰明·史华慈,中(?)岭雄.美日学者对谈录.见:萧延中主编.从奠基者到红太阳.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80
    8 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79
    1 参见梁再赫.中国古代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渊源.金珠英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49-150
    2 Maetin Cohen.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Plato to Mao. London:Pluto Press,2001.187
    3 永野英身.毛泽东二十年代的思想.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4
    4 野村浩一.毛泽东思想的特点.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71
    5 参见弗朗西斯·苏.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余瑞先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149
    6 R·特里尔.毛泽东传.胡为雄、郑玉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98
    7 参见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3
    1 参见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5-96
    2 参见阿里夫·德里克.毛泽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见布莱茵·卡尔、英地拉·马哈林汉编.康柏年亚洲哲学百科全书,伦敦、纽约,1997.602
    3 参见阿里夫·德里克.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邓正来译.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11):45
    4 参见诺曼·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张翼星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420-421
    5 参见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3
    6 参见K·S·卡罗尔.毛泽东的中国.刘立仁,贺季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98
    参见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
    8 Maetin Cohen.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Plato to Mao. London:Pluto Press,2001.179-206
    1 参见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6
    2 1978年以前,毛泽东研究在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China Studies)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国外学者对毛泽东研究的认知框架表现为“西方中心论”,即对中国的认识,对毛泽东分析,往往包含着发达国家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偏见和歧视,包含着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误解和敌意,如“美国现代中国学之父”——费正清,也是国外毛泽东研究的重要奠基者,其研究近代中国的基本框架和模式是“冲击—反应”(Impact-Response)模式,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对西方作出的反应。这种模式从战后到60年代末成为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直到上世纪末,国外毛泽东研究的立场才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欧洲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景观转换。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
    2 主要有刘少奇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克主义思想》(《新华日报》,1943年7月14日),谢觉哉的《几个片段》、谭政的《三湾改编》、莫休的《无比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徐特立的《毛主席的实际精神》、王明的《学习毛泽东》(《中国青年》第2卷第9期,1940年7月5日),张如心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解放》,1941年4月)和《毛泽东思想与作风》(1946),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纪念共产党二十二周年与抗战六周年》(《解放日报》1943年7月8日)等。(参见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966-1058;王章维.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的回顾.历史教学.1993(12):20-27;刘华清.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3(6):20-24)
    3 如萧三的《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同志的少年时代》(《解放日报》,1941年12月14日),《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时代青年》第2卷第1期,1946年7月),《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1949),庄淡如的《向毛泽东学习》(上海新生书局,1949),李锐的系列文章《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1953年13-24期、1954年1-6期),陈榕甫的《人民领袖毛泽东》(1951)等。(参见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966-1058;王章维.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的回顾.历史教学.1993(12):20-27;刘华清.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3(6):20-24)
    4 如周世钊的《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1977)、《毛委员在井冈山》(1977)、《毛主席在闽西》(1977)、《毛主席在陕北》(1977),吴吉清的《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里》(1977),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回忆毛主席》(1977),贺清华的《跟随毛主席在陕北》(1978),龙飞虎的《西北高原帅旗飘》(1978)、《伟大的历程》(1977)、《毛主席在湖北的伟大革命实践》(1978)等。(参见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966-1058;王章维.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的回顾.历史教学.1993(12):20-27;刘华清.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3(6):20-24)
    5 如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78)等。(参见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966-1058)
    6 如冯毅的《毛泽东革命实践和思想研究》(1991),杨信礼,于英华,王立胜的《毛泽东的政治哲学》(1993),王凤贤的《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1993),孟继群的《毛泽东领导思想论纲》(1993),金春明,许全兴,陈登才,郭德宏的《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2001),许全兴的《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实验》(2004),欧阳英的《重读毛泽东——毛泽东实践思想的当代语境分析》(2006),王秀华,程瑞山的《为政治立“法”——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研究》(2008),周连顺的《探索、出路与启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9) 等。(参见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966-1058;王章维.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的回顾.历史教学.1993(12):20-27;刘华清.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3(6):20-24;胡为雄.近10年来国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回顾.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4):5-11)
    1 如龚育之的《从毛泽东到邓小平》(1994),陈金龙的《继承与超越毛泽东与孙中山比较研究》(1998),许全兴的《毛泽东与孔夫子——马克思在主义中国化个案研究》(2003),李瑗的《毛泽东与邓小平伟人之间的对话思想理论之比较》(2008)等。(参见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966-1058;王章维.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的回顾.历史教学.1993(12):20-27:刘华清.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3(6):20-24;胡为雄.近10年来国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回顾.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4):5-11)
    2 参见李铁映.论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3 参见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4 参见刘智峰.1956—1957毛泽东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毛泽东思想论坛,1995(3):82-86
    1 参见何显明,雍涛.毛泽东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356-417;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5-31
    2 参见殷荣,张子文.毛泽东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比较.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9):71
    3 参见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3):17
    4 参见陈哲夫.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30-933
    5 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123
    6 参见许全兴.“斗争哲学”与“和的哲学”.南京社会科学,1995(1):48-53
    7 参见萧延中.关于毛泽东晚年政治哲学的思考.开放时代,1988(1):23-33
    8 参见萧延中.晚年毛泽东.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57
    9 参见胡为雄.毛泽东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106-107
    10 参见杨信礼,于英华,王立胜.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4
    1 罗予超.毛泽东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13
    3 参见杨信礼,于英华,王立胜.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1
    3 参见雍涛.毛泽东哲学分支学科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0-50
    4 参见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43-555
    5 罗予超.毛泽东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13
    6 参见王晓斌.毛泽东政治哲学的三个层面.学理论,2011(11):126
    1 参见刘强.人民性——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核心.探索,2004(3):45
    2 参见张光闪.论毛泽东关于政治主体的政治哲学思想.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5):24
    3 参见萧延中.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7
    4 罗予超.毛泽东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17-18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
    2 王岩.政治哲学论纲.哲学研究,2006(1):80
    3 参见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4 参见杨信礼,于英华,王立胜.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2
    5 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7
    1 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17
    1 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
    魏源.魏源集.明代食兵二政录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165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3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2
    1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4
    2 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7
    3 转引自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3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8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7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57
    1 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学术月刊,2005(1):11
    2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95
    3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8
    4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参见蔡尔康.大同学.见:万国公报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620
    参见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
    3 参见梁启超.驳孙文演说中关于社会革命论者.见:姜义华,李其驹等主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326
    参见黄楠森,庄福龄,林利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27-28
    1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
    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产生了两大新的社会势力——商人资本家和城市工人。据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工人数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65000人左右,上升到1 749339人,还有一些人士估计的数量更多,认为1919年中国工人总数已达到3000000人之多。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后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见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附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421)
    3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8-289
    5 毛泽东.毛洋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6 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
    8 王守常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5
    1 王南湜.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8
    2 此文发表与1919年8月4日的《湘江评论》。.文章发表后,迅速引起其他知识分子的兴趣,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和发表评论性文章。据现有的资料看,全文转载的有成都的《星期日》周刊和北京的《又新日报》,上海的《时事新报》部分转载了该文章;推荐《湘江评论》和这篇文章的有《每周评论》、《新青年》、《新潮》、《晨报》副刊等。(参见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北京:三联书店,1979.179页脚注)
    3 胡适.介绍新出版物.每周评论,第36期,1919年8月24日
    4 参见杨谦.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3-151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3 田辰山.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1 Teodros Kiros.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ory of Political Action.Autonio Gramsci: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67
    2 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17
    3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胡愈之译.上海:三联书店,1979.122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0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30-231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88-590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99
    5 毛洋东.毛洋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94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48
    7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31
    8 如薛广洲.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6
    9 如陶海洋.浅说青年毛泽东的政治观.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4(6):31-34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87
    2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1
    3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胡愈之译.上海:三联书店,1979.131.·
    4 毛泽东.毛泽东给周世钊(一九二○年三月四日).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4
    5 毛泽东.毛泽东给罗璈阶(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7
    6 毛泽东.毛泽东给蔡和森(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一日).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2
    7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
    1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
    2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
    5 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9
    6 参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胡愈之译.上海:三联书店,1979.125
    1 参见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2
    2 陈晋.毛泽东之魂.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9
    3 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是基于对传统价值秩序与意义世界的解构,以近代西方启蒙主义价值文化为背景,重新建构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价值信仰系统和道德秩序。无论是陈独秀的“伦理觉悟”,还是胡适的“一切价值的重估”,都包含着凸显自我意识和精神境界的要求,旨意都在于从根本上转换中国人的价值根基,并以此作为实现中国社会彻底变革的突破口。从而,陈独秀和胡适的有关思想适应与契合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和人生追求,对当时的社会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
    4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107
    5 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40
    6 将变革国民精神世界视为从事其他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本性前提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潮流之一。这种置思想启蒙于一切社会变革实践之上,力求从思想启蒙、思想革命入手,即通过彻底否定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输入以科学和民主为代表的近代西方文化,重建中国的文化价值秩序,重塑国民心理,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的现代变革的政治主张不只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的政治主张,而是几代知识分子的共同主张。从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到孙中山的“心理建设”;从梁启超的“欲新其国,必先新其民”的“新民说”,到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学思想主体都是把国民精神世界的变革视为从事其他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本性前提。
    7 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
    1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对“德先生”的理解和界说,常因个人文化背景和思想性格的差异而存在种种微妙的区别。毛泽东习惯于称民主主义为“平民主义”,着眼点在“平民”对“强权”的反抗,有时也认为民主一词可译为“民本主义”,但这种思想意识与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有较为深刻的联系。(参见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3)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19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3
    4 对哲学的关注贯穿于毛泽东的一生。在毛泽东看来,哲学是指对宇宙、人生的观点和看法,这种将哲学看作是“天道”和“人道”的结合,是毛泽东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表征,而且从青年时期形成的这种哲学观“从根本上支配了他的一生的行为、事业和他的其他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123)继毛泽东早年了解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后,毛泽东社20世纪30年代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大量的著作(依靠的几乎完全是中文译本)。他广泛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对当时苏联和中国哲学家的一些著作,如米丁、西洛可夫、李达、艾思奇等等,给予特殊的关注。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西方哲学,毛泽东也懂得很多。事实上,毛泽东青年时代就对西方思想具有浓厚的兴趣。1919年下半年杜威到北京大学讲学时,许多报刊对杜威讲演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等进行详细报道或连载,刚离开北京的毛泽东虽然错过了亲自聆听其演讲的机会,但毛泽东通过追踪并阅读哲学报刊,详细研究了杜威的讲演录。1920年,毛泽东直接听过杜威在北大作的“现代三大哲学家”的讲演。1920年10月,毛泽东积极参加了杜威和罗素在湖南长沙讲演的筹备和接待工作,并被特聘为讲演大会的记录员。他奔走于各讲演会场之间,亲听了杜威和罗素的讲演,听完之后便立即与一些新民会会员展开详细的讨论。(参见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692~693)1914年到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期间还接触过黑格尔的思想。他读过《新青年》和其他杂志上介绍黑格尔(当时译为赫克尔)的有关著作,并在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之后继续阅读黑格尔哲学著作。毛泽东和朋友们把讨论黑格尔哲学作为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40年之后的1965年8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还强调黑格尔的书必须看。(参见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694)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毛泽东从来不将哲学看成只是经院圈子的象牙塔,而是将学习哲学的目的看作是掌握工具。“我的工具不够,今年还只能作丁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参见毛洋东.毛洋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6)另一方面,毛泽东强调从事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改造世界。“哲学的研究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为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规律性,找到正确的理论,为着有效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参见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52)
    1 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9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88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05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04
    5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39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05
    7 王兴国.杨昌济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00
    8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5
    9 王兴国.杨昌济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00
    10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95
    1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96
    1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00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01
    2 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文献汇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19-120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3-294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6
    5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41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89-394
    7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7-88
    1 参见黄克剑.人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76-177
    2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27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68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20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37
    4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5 参见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46-247
    6 马克思.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7 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洋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
    8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64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3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7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l版社,1990.548
    2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4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4 毛洋东.毛泽东给萧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一九二○年十二月一日).见:新民学会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0·
    5 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一儿二一年一月)见:新民学会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
    6 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一九二一年一月).见:新民学会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
    7 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一九二一年一月).见:新民学会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
    8 毛泽东.毛洋东给蔡和森.(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一日).见:新民学会资料.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3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86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86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19
    4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
    5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4
    1 托马斯·卡朋.王稼祥、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见:萧延中主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355
    2 李锐.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方向.历史研究,1979(1):33
    3 新民学会务报告(第二号).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
    4 参见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6-7
    5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60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1
    2 毛泽东.毛泽东给萧旭东萧林彬并在法诸会友(一九二○年十二月一日).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2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63
    4 新民学会务报告(第二号).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3
    5 实践理性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历来讲究“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把那些不可证明的超验的东西搁置起来,不让它们影响自己的实际生活。所以,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训诫。正是由于中 国人的哲学具有这种很强的实用性,它很难发展出西方人那种绝对超验的哲学逻辑体系来,更不会有西方那种至高无上、逻辑严密的神学理论体系和坚实的神学信仰体系.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这种思维方式妨碍了中国人纯粹理性的发展,但却极大地发展了中国人的实践理性。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不论作为形而上的“道”,还是作为为人处世的“理”,抑或作为形而下的“器”,都是为人的现实生活服务的。所以,中国人的“道理”,不是指纯粹物质世界的规律,而更多的是有人参与其中的“事理”。·
    1 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6.
    2 参见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8.9-10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81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87
    5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27-228
    7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54
    8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1 中(?)岭雄.毛泽东早期思想及其特征.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译.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8
    2 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7
    3 参见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4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1
    1 参见阿里夫·德里克.毛泽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见布莱茵卡尔、英地拉·马哈林汉编.康柏年亚洲哲学百科全书,伦敦、纽约,1997.611.
    2 参见本杰明·史华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见:萧延中主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0
    3 论语·八佾
    4 孟子·尽心上
    5 墨子·明鬼下
    6 荀子·效儒
    7 论衡·薄葬
    1 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2 孙中山.建国方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51
    3 孙中山.建国方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54
    4 野村浩一.毛泽东思想的特点.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译.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9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3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7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4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29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8
    8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7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 参见野村浩一.毛泽东思想的特点.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译.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69
    2野村浩一.毛泽东的智慧.张惠才,张占斌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2
    3 李达.《实践论》解说.北京:三联书店,1951.153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
    5 尚书·五子之歌第三
    6 尚书·泰誓上第一
    1 孟子·尽心下
    2 荀子·王制
    3 明夷待访录·原臣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8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8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 毛泽东.毛洋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5
    2 管子·牧民
    3 荀子·哀公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52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8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3 朱学勤.四书五经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55
    4 孟子·梁惠王上
    5 管子·权修篇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
    参见永野英身.毛泽东二十年代的思想.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0
    2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167,51
    3 参见保罗·皮科威兹.瞿秋白与毛泽东:革命精神的文学家和文学气质的革命家.见:萧延中主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340
    4 参见朱学勤.毛泽东和他的民粹主义倾向.书林,1988(9):15
    5 参见朱学勤.民粹主义与“文化大革命”.探索与争鸣,1989(1):6
    6 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68
    1 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194
    2 如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乌托邦去来: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周期.见:萧延中编.“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参见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4-8
    武原.外国人眼中的毛洋东.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24
    1 论语·公治长
    2 孟子·梁惠王上
    3 墨子·兼爱中
    4 墨子·尚同
    5 礼记·礼运
    6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十三经济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69
    7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8 毛洋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355
    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381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4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5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22
    6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234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9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84-185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85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49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54
    2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5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60
    4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
    5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701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1 毛洋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4
    参见包利民.古典政治哲学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9
    1958年8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派人到河北省徐水县传达他的指示,要在那里搞共产主义试点,并把康有为的《大同书》连同《共产党宣言》一道推荐给当地干部学习。(参见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8)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47
    1 参见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天津社会科学,2006(5):5
    2 参见宋镜明等.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16
    1 王岩.政治哲学论纲.哲学研究,2006(1):81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3 论语·阳货
    孟子·告子上
    2 孟子·告子上
    3 孟子·离娄下
    4 孟子·尽心上
    5 孟子·腾文公上
    6 孟子·告子下
    7 荀子·正名
    8 荀子·性恶
    9 荀子·性恶
    10 荀子·性恶
    1 荀子·性恶
    2 孟子·告子上
    3 淮南子·齐俗训
    4 论衡·率性
    5 王夫之.尚书引义.船山全书.第2册.299
    6 王夫之.尚书引义.船山全书.第2册.30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0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4
    6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9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0
    1 侯才.马克思的人的学说.见: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人的现代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42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2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1
    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天津社会科学,2006(5):6
    5 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11
    6 王荣栓.重读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前言1
    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1985.20
    2 毛洋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94
    3 毛洋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4 毛泽东.毛洋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1-82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1
    4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8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7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8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270-271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270-272
    5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85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120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04
    4 参见忻剑飞.毛泽东人性理论之整体考.探索与争鸣,1986(6):11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1
    1 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5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1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2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6-137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5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1
    3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11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1 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0
    2 高清海.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研究,1993(6):26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9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5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36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1
    6 毛洋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2
    7 毛泽东.毛洋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4
    8 毛洋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3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360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6
    3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5-16
    4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4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9
    6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11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7
    3 毛洋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1
    1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1 毛洋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
    2 参见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171
    3 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38-13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4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04
    3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5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2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1
    1 陈晏清.哲学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南开大学学报,1997(3):5
    1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6
    2 韦定广.“世界历史”语境中的人类解放主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4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4 参见韦定广.“世界历史”语境中的人类解放主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2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5
    3 肖恩·塞耶斯.分析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见: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著.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鲁克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1
    4 窦宗仪.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见:萧延中主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00
    5 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5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2 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78
    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5
    1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8
    2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2
    4 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1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6 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8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2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1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8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2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8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3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8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6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8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5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8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3
    9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9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2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1
    3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0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0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3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7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3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f出版社,1999.80
    6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215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6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8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8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08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1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436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360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4 中国青年.1960(10)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9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8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8 参见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洋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6.36
    1 弗朗西斯·苏.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余瑞先等译.北京: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148-14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6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3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5
    5 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8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2 毛泽东.毛洋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6
    3 参见毛泽东.毛洋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357,476,47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7
    4 毛泽东眼中的自由范畴存在着哲学意义的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分野,限于篇幅,此处仅对毛洋东政治哲学中政治意文上的自由“原像”进行透视。
    5 胡伟希选注.论世变之亟:严复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
    1 胡伟希选注.论世变之亟:严复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6
    2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06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77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7
    5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14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68
    1 参见王秀华,程瑞山.为政治立“法”——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0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8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7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5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5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8
    1 论语·季氏
    2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6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9
    2 参见李安增.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平等的探索与实践.齐鲁学刊.1993(6):16
    3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8-89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2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3 王侃.毛泽东民主观中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历史分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2):69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3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6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4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2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7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0
    6 转引自《红旗》.1968(4):11
    7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89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4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8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
    1 野村浩一.毛泽东的智慧.张惠才,张占斌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6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
    4 王岩.政治哲学论纲.哲学研究,2006(1):83
    1 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天津社会科学,2006(5):5
    2 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天津社会科学,2006(5):11
    3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14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 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5-96
    2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0
    4 毛洋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7 参见毛洋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3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7-1078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9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1 杜秀娟.政治活动简论.辽宁大学学报,1996,(2):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3 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01
    4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21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2
    6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44
    7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34
    8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5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8-379
    2 参见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3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9
    4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4
    1 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4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7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8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6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9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7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6
    8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152
    1 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5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3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1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2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
    1 毛泽东.毛洋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9-33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8-1479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9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2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2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5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8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93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1 人民日报,1967年11月6日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9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2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0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3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01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99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3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900
    2 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2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00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8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0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4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5
    6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4
    1 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9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44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0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3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5 本杰明·史华慈,中(?)岭雄.美日学者对谈录.见:萧延中主编.从奠基者到“红太阳”.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83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9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4 本杰明·史华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见:萧延中主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46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2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5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1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3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1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6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1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4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91
    2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
    3 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9
    4 丁俊萍,骆郁廷.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政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24
    1 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天津社会科学,2006(5):5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8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5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7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33 毛泽东认为,斯人林长时期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才“吞吞吐吐地”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社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6)在毛洋东看来,斯大林有许多“形而上学”的地方;斯大林不承认对立统一。(参见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865)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6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1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73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不同的标准划分了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指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根据劳动和人的发展程度,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马克思主义论国家》中,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分为“长久的阵痛”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三个时期,并在《国家与革命》中首次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而后他又在其他一些著述中多次使用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说明列宁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并将整个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7-108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8
    6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45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8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8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9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6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8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9
    4 参见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1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0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2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8
    2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1959底至1960年春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33
    5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1959底至1960年春
    1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7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6
    5 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32-733
    6 毛泽东.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83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8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3
    5 学术界对于毛泽东强调的“民主是手段还是目的”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分析和讨论.有的论者以为,毛泽东的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如王侃.毛泽东民主观中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历史分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2);杨松.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思想比较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99(3);郭德宏.毛泽东民主思想的误区.炎黄春秋,2009(3)等)。有的学者认为在毛泽东的视野中,民主仅仅是一种手段。(如郭文龙,巢胜辉.论毛泽东的民主观.探索,2003(3);徐国利.毛泽东民主观特征探微.求索,2004(3)等)。
    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7 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8 黄炎培.延安归来.重庆:国讯书店,1945.28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7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7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0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7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6
    4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8
    1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7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1
    3 参见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8.67
    4 当前学界关于毛泽东晚年的界定主要有四种看法:其一,主张以1953年为界,如陈明显的《晚年毛泽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其二,以1956年为界,如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6):其三,以1957年反右扩大化为界,石仲泉的《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前言10~11),斯图尔特·R·施拉姆的《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7),布兰特利·沃马克的《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其四,以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为界。这四种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其中前三种看法的支持者都很多,本文在论述时采用的是第二种看法,笔者认为,毛泽东的思想转变在1956年即可看出端倪,例如,毛泽东基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把以往在各个方面提出并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许多观点以扭曲的形式纳入了这一理论体系。事实证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恰恰背离了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因此,从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界定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有利于对其做出全面认识。
    1 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王建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31
    2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前言7
    3 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接着,他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一九五八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这些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且至今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参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9)
    1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241
    2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1
    2 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369
    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53-54
    2 人民日报,1966年8月1日社论
    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191
    2 萧延中.晚年毛泽东.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91
    3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0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40-41
    5 毛泽东.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44-145
    1 黄瑶.毛泽东为何把“五七指示”写给林彪.炎黄春秋,2003(9):43-45
    2 李锐.李锐论说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64
    3 在毛泽东晚年所强调的分配制度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即用行政手段维持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劳动的占有以实现分配领域的生活资料的平等。事实上,这种违背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方式本身就是不平等,也会带来新的不平等。基于对劳动是分配的根本尺度的承认,按劳分配原则否定了阶级剥削和阶级特权,从本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平等。
    1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3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2 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3
    3 见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4 见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2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7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01
    4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27
    5 格雷姆·扬.毛泽东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见:萧延中主编.思想的永生.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6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8
    1 关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强调,“运动的东西,在空间的任何一点上,都是同时停留,又不停留的,这是运动的矛盾统一。”“静止知识运动的特殊形态,决不是运动的停留,运动也决不是静止的积累,如果只是静止的积累,根本把运动解消在静止里了。”(参见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97)
    2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作为“自由王国”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一种理想社会,与作为一种现实性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后一社会中仍然保留着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这些“资产阶级权利”作为其基本原则。但将过渡时期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相混淆,也就从理论上取消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作为一种现实性社会对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独立性,使之变成了高级阶段的前奏。结果是,一方面,理想社会被非理想化了,另一方面,现实社会则又被非现实地对待了。这在实践上的后果便是经济上的“穷过渡”、政治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参见王南湜.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界分.中国社会科学,2007(5):42)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47
    4 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9
    1 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5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75
    1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前言,9
    1 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255
    2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258-259
    1 英国政治学家戴维·赫尔德认为,实现民主主要有两大形式:直接的或参与的民主(direct democracy 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一种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制度)和自由的或代议的民主(liberal democracy or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一种在法治的框架之下通过选任的官员来-代表公民的利益或观点而实行统治的制度)。晚年毛泽东所追求的“大民主”属于前一种,即直接参与的大众民主模式。(参见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4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7-468
    5 欧阳英,程晓萱.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当代政治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5(5):35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4
    1 郭德宏.毛泽东民主思想的误区.炎黄春秋,2009(3):16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3 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4-95
    4 郭德宏.毛泽东民主思想的误区.炎黄春秋,2009(3):16
    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7
    6 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2-63
    1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258
    2 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
    1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363
    2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4 实践性的思想性格贯穿于毛泽东的一生,总体趋势是越来越鲜明的强调实践高于理论。早年强调“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并崇尚“实践家”;中年时期,确定了具有融知于行的思想倾向的实践的本体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参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1);晚年则由对实践、直接经验的强调,走向轻视间接经验,轻视理论学习的片面性,片面地宣传“书不能读的太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 读,也不能读得太多,读十几本就行。读多了会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从而客观上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提供了某些错误的思想依据。事实上,晚年毛泽东对于经验的过分强调充分地暴露了传统实践理性精神的经验论局限。总体上讲,毛泽东的思想性格具有重视实践的基本特点。
    1 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天津社会科学,2006(5):8
    2 莫里斯·迈斯纳.毛主义未来观中的乌托邦成分和非理想化成分.见:萧延中.思想的永生,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93
    1 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9-1060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61
    2 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95
    3 参见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1
    4 近藤邦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宋志勇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
    5 孟静雅.毛泽东的人格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9(9):133
    1 毛洋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5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9
    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
    3 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9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
    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76
    1 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
    1 叶险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新视野,2003(3):55
    2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3
    3 参见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武汉大学学报,2005(1):6
    4 田辰山.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4 弗朗西斯·苏.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余瑞先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90
    5 德里克.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邓正来译.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11):45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2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5
    3 阿瑞夫·德里克.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见:萧延中主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215
    4 阿瑞夫·德里克.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见:萧延中主编.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224
    5 参见弗里德里克·韦克曼.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见:萧延中.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49
    1 宋田章.北京是否批毛.争鸣,1978(11):6-7
    2 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
    3 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3
    1 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59
    2 参见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219-220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5,8~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列宁.列宁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列宁全集.第32、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列宁.列宁全集.第37、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2]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上卷.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3]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詹姆斯·古尔德,文森特·瑟斯比.现代政治思想.杨淮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5]戴维·泰勒,韦农·波各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6]安东尼·肯尼.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西方学者论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室编译处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18]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梁再赫.中国古代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渊源.金珠英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23]弗朗西斯·苏.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余瑞先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
    [24]R·特里尔.毛泽东传.胡为雄,郑玉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5]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6]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
    [27]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8]保罗·黑利.西方毛泽东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问题.方增泉译.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6(5)
    [29]K·S·卡罗尔.毛泽东的中国.立仁,贺季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30]德里克.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邓正来译.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11)
    [31]诺曼·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张翼星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3]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4]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5]近藤邦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宋志勇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6]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7]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8]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9]野村浩一.毛泽东的智慧.张惠才,张占斌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40]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胡愈之译.上海:三联书店,1979
    [42]卡西尔.人论.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1985
    [43]肖恩·塞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4]特里尔.毛泽东传.胡为雄,郑玉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5]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6]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鲁克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7]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8]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9]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翻译组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50]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1]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3]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4]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Stuart R Schram. The Thought of Mao Tse-tung.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2
    [2]Maetin Cohen.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Plato to Mao. London:Pluto Press. 2001
    [3]Teodros Kiros.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ory of Political Action. Autonio Gramsci: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
    [4]Louis Althusser. Future Lasts a Long Time and the Facts. London, Chatto & Windus,1993
    [5]Robert Jay Lifton. Revolutionary Immortality:Mao Tse-tung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York:Randon House,1968
    [6]Julian Bourg. The Red Guards of Paris:French Student Maoism of the 1960s.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2004
    [7]Robert J. Alexander. International Maois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Bruce Cronin Book Reviews,2002 (34)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8]毛泽东.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9]毛泽东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2]毛泽东.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3]逢先知.毛泽东年谱:1983-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7]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8]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文献汇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9]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孙中山.建国方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4]任剑涛.政治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5]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
    [26]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三联书店,1987
    [27]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8]田辰山.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9]萧延中.从奠基者到“红太阳”.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30]萧延中.在历史的天平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31]萧延中.“传说”的传说.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32]萧延中.思想的永生.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33]萧延中.晚年毛泽东.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34]萧延中.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35]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6]李铁映.论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7]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8]徐育苗.毛泽东政治学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9]杨信礼,于英华,王立胜.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
    [40]庄福龄,杨福森,余品华.毛泽东哲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1]陈哲夫.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44]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8
    [45]何显明,雍涛.毛泽东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6]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7]胡为雄.毛泽东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48]雍涛.毛泽东哲学分支学科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49]许全兴,陈战难,宋一秀.中国现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0]魏源.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
    [5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5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3]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54]万国公报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
    [55]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6]姜义华,李其驹.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57]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8]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9]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附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60]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北京:三联书店,1979
    [61]每周评论.第36期,1919年8月24日
    [62]杨谦.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3]尚书
    [64]论语
    [65]孟子
    [66]墨子
    [67]荀子
    [68]管子
    [69]淮南子
    [70]礼记
    [71]论衡
    [72]明夷待访录
    [73]王夫之.尚书引义.船山全书.第2册
    [74]李达.《实践论》解说.北京:三联书店,1951
    [75]朱学勤.四书五经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76]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7]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
    [78]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79]汪澍白,张慎恒.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0]包利民.古典政治哲学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1]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下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82]陈晋.毛泽东之魂.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83]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8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85]宋镜明等.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86]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念和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7]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88]薛广洲.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9]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90]李锐.李锐论说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1]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
    [92]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93]王兴国.杨昌济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94]黄克剑.人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95]王荣栓.重读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6]韦定广.“世界历史”语境中的人类解放主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7]毕剑横,钱宏鸣,毕岚.国外毛泽东研究述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98]中国青年.1960(10)
    [99]黄炎培.延安归来.重庆:国讯书店,1945
    [100]红旗.1968(4)
    [101]胡伟希.论世变之亟:严复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02]王秀华,程瑞山.为政治立“法”——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3]王南湜.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4]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5]人民日报,1966年8月1日
    [106]人民日报,1967年11月6日
    [107]丁俊萍,骆郁廷.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政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08]陈明显.晚年毛泽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9]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10]石仲泉.我观毛泽东.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11]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12]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13]武原.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114]欧阳英.重读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陈晏清,王新生.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哲学研究,2005(6)
    [2]陈晏清.哲学应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南开大学学报,1997(3)
    [3]罗予超.毛泽东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4]王章维.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历史的回顾.历史教学,1993(12)
    [5]刘华清.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3(6)
    [6]胡为雄.近10年来国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回顾.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4)
    [7]李铁映.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理论与现代化,2003(5)
    [8]刘智峰.1956—1957毛泽东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毛泽东思想论坛,1995(3)
    [9]王晓斌.毛泽东政治哲学的三个层面.学理论,2011(11)
    [10]刘强.人民性——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核心.探索,2004(3)
    [11]张光闪.论毛泽东关于政治主体的政治哲学思想.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5)
    [12]万厦.论毛泽东“防腐拒变”的政治哲学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4)
    [13]徐庆文.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新开拓——读<毛泽东的政治哲学).东岳论丛,1994(3)
    [14]许全兴.“斗争哲学”与“和的哲学”.南京社会科学,1995(1)
    [15]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3)
    [16]俞立平.毛泽东政治哲学研究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00)
    [17]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学术月刊,2005(1)
    [18]王岩.政治哲学论纲.哲学研究,2006(1)
    [19]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天津社会科学,2006(5)
    [20]王南湜.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界分.中国社会科学,2007(5)
    [21]李锐.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方向.历史研究,1979(1)
    [22]萧延中.关于毛泽东晚年政治哲学的思考.开放时代,1988(1)
    [23]朱学勤.民粹主义与“文化大革命”.探索与争鸣,1989(1)
    [24]忻剑飞.毛泽东人性理论之整体考.探索与争鸣,1986(6)
    [25]高清海.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研究,1993(6)
    [26]郭文龙,巢胜辉.论毛泽东的民主观.探索,2003(3)
    [27]徐国利.毛泽东民主观特征探微.求索,2004(3)
    [28]王侃.毛泽东民主观中目的论与手段论的历史分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2)
    [29]杨松.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思想比较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99(3)
    [30]郭德宏.毛泽东民主思想的误区.炎黄春秋,2009(3)
    [31]杜秀娟.政治活动简论.辽宁大学学报,1996(2)
    [32]欧阳英,程晓萱.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当代政治哲学层面上的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5(5)
    [33]虞崇胜.论人的政治性与政治主体性.文史哲,2002(4)
    [34]刘俊祥.“人本政治”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武汉大学学报,2006(3)
    [35]孟静雅.毛泽东的人格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9(9)
    [36]黄瑶.毛泽东为何把“五七指示”写给林彪.炎黄春秋,2003(9)
    [37]叶险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新视野,2003(3)
    [38]宋田章.北京是否批毛.争鸣,1978(11)-
    [39]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武汉大学学报,2005(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