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全球化,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各类金融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另一方面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金融危机的生成。进而言之,对于全球化治理的一个重要层面来讲,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且对金融危机进行合理、有序而富有成效的治理已经成为各国和各界所共同关注并开展广泛研究的核心领域,迫切需要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考量并找出科学、可控且适应性强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其正面临着国内金融体制转型改革以求与全球金融体系逐步接轨的局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不但有利于其更为迅速而恰当地融入世界金融发展的新格局,而且能够将自身的危机治理经验和方式路径纳入地区和全球的视野加以检验、充实和提高,从而丰富金融危机治理的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
     本论文以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和评述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相关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路径选择的动因、机制安排以及战略思考等三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论证,以求能够清晰、透彻地探究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路径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不仅为中国国内金融体制的转型改革和金融安全维护构建策略框架,而且也能够为所在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治理提供一定程度的思路借鉴和策略示范。与此同时,它也能够为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和转型提供前瞻性的理念指导和对策考量。
     本论文通过运用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危机行为理论、国际机制理论等国际关系学科以及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等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经典、前沿理论和分析范式来对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在剖析和论证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读法、个案研究法、归纳和演绎法等较为规范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方法。这样做会使研究目标和效果在学理积淀上具有深度,在实践应用上具有广度,在示范借鉴上具有扩散效应。在对今后的研究展望上,希冀能够在对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危机治理路径选择的阶段性研究基础上整合各方的最新观点、思潮、评论和见解,从而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深化研究层次并提高研究水平。
As one aspect of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not only promotes various financial elements' flow and alloc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but also exacerbates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genera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Furthermore,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governance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prevent the financial crisis, deal with it effectively and reasonably, has become the core areas that all walks of life in all countries commonl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investigate extensively. China, one great developing nation, is confronted with the situation that inner financial system reforms for gradual integrating into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China i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which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its rapid and appropriate merging into new pattern of world's finan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brings in its own governanc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to regional and global vision for examination, enrichment and improvement. This will enrich its theoretical depth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considers route choices that China participates in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s the object. Through analysis and comments of related paradigms of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and demonstrates the motivatio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nd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route choices in order to clearly and thoroughly probe into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route choices that China participates in the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a word, the meaning of this study lies in: it will not only contribute to forming policy framework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ner financial system and maintenance of financial security, but also provide sufficient reference and demonstration for periphery regions, countries and areas,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eanwhile, it will also offer forward-looking concept ideas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 for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der.
     This article uses Neo-liberalism, Marxism political economics, Crisis behavior theory, International regime theory that are includ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 subject, and economics, finance, law that consist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tent, etc to analyze and study route choices that China participates in governa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rom various points of view.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argument, this article also uses document study, case study, in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etc. With all these, it will make the object and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 much theoretical depth, wide scope in application, diffusion effect in demonstration and references. As for the prospects of proceeding study, based on the interim study, the author will integrate original ideas, ideological trends, essays and opinions to enrich the content and deepen the level in the near future.
引文
1杰索普 《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 《国际社会科学》 1999年第2期
    2孙宽平 藤世华著 《全球化和全球治理》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9页
    3 The Com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pp2-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詹姆斯·罗西瑙 《没有政府的治理》(序)张胜军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5 Krugman (1979):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 Cris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1:311-325
    6 Obstfeld, 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 NBER Working Paper, MA,1994.
    7 Jeffery A Frenkel, Programm Report: Internantional Finance and Macroeconomics. NEBR Reporter, Winter 1999/2000
    8亚历山大·兰姆弗赖斯《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9转引自郭景平 《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10[美]巴瑞·易臣格瑞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11成思危 《成思危论金融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张维迎、厉以宁等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3李稻葵 《逼起来的大国崛起——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选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14樊纲、马蔚华《2009:中国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15吴敬琏 《金融海啸与中国》 《亚太经济》 2009年第1期
    16王自力 《反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7陈学斌 《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和防范机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李小牧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9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19姚国庆 《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钱津 《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危机分析和对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
    22《新帕尔格雷经济学大辞典》 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第362页
    23萨克斯等著 费方域等译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24王益、白钦先《当代金融辞典》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第68页
    25戴相龙、黄达 《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26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王明义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176页
    27 Coase "The Pro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Vol.3:1-44
    28弗里德曼 《资本主义与自由》 邓正来译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第75页
    29 Gideon Rachman "The Closing of The Thatcher Era" Financial Time,2009.04.30
    30 Ronald Reagan "The First Inaugural Address" January 20,1981.
    31 http://stats. oecd. org
    32中国期货交易网 《近百年主要经济危机》(上) 2008.10
    33艾伦,盖尔 《理解金融危机》 张健康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235页
    34李慎明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国内外机遇和挑战》 《中国国情国力》 2009年第3期
    35爱泼斯坦 《金融化与世界经济》 《国外理论动态》 2009年第7期
    36马克思 《资本论》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89页
    37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555页
    38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第536页
    39 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68页
    40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1页
    41马克思 《贫困和贸易自由——日益迫近的商业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16-417页
    42恩格斯 《资本论》第3卷脚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6页
    43 McClelland, "Crisis and Threat in the International Setting:Some Relational Concepts.", "towads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1(March 1977),39-40.
    44奥兰·扬 《世界事务中的治理》 陈玉刚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5 Ralph White, "Decision Making in Crisis" Psychology and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A Book of Reading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p407-408.
    46 Ruggie. "Internaiotnal Responses to Technology:Concept and Trend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29(3) (summer1975),570.
    47[美]罗伯特·基欧汉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48田野 《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的国际制度需求分析》 《欧洲》2002年第1期
    49[美]汉斯·摩根索 《国际纵横策论——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 卢明华译 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第6页
    50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第115页
    51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年版 第87页
    52朱崇实、郭俊秀 《试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法制的完善》 《WTO与法制论坛》 2003年12月
    53杨雪冬等 《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第18页
    54叶长茂 《全球化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风险与战略选择》 《理论与现代化》 2009年第3期
    55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版 第145页
    56邱俊 《亚太经济时报》 2010年4月29口
    57奥尼尔 《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 2001年10月
    58 http://inance.people.com.cn/GB/67607/5032290.html
    59谢平 《突围2009:中国金融四十人纵论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版 第78页
    60秦亚青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年第1期 第10-20页
    6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321页
    65汤明远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经济论坛》 1998年第20期
    66陈斌 《金融产品创新视角下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证券市场导报》 2008年06期
    67[美]罗伯特·特力芬 《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68保罗·克鲁格曼 《国际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5页
    69厉以宁、秦宛顺 《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215页
    70郑振龙 《中国金融国际化研究》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98页
    71胡锦涛 《同心协力共创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第3-4页
    72《参考消息》 1997年12月10日第4版
    73李扬、段伟红 《亚洲地区债券市场发展与亚洲区域金融合作》 《中国证券业研究》 2003(5)
    74李晓 《全球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 《东北亚论坛》 2009年第5期
    75[美]亨宁 《东亚金融合作》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77页
    76许彬 《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64—68页
    77 Ostrom.Elinor,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8 Kaul et al. Global Public Good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21stCentu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79[美]罗伯特·基欧汉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苏长河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147页
    80[美]罗伯特·基欧汉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苏长河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148页
    81孙天琦等 《最后贷款人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上海金融》 2007年第7期
    83宋东林 《市场有效性理论分析》 《经济学动态》 1995年第10期
    84俞慧霞 《在位监控——强化危机管理的4大关键点》 地震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46页
    85王方华、肖林 《金融贸易全球化战略协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第329页
    86郑万春 《贷款风险度管理的基本思路》 《经济导刊》 1994年5期
    87张晓艳 《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第359页
    88赵俊杰 《21世纪的欧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76页
    89荆新、王化成、刘俊彦 《财务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57页
    90顾心铭 《商业银行风险的度量框架研究》 《金融经济》 2010年第18期
    91周才云 《金融危机的生成、传导及治理》 《理论探索》 2007年第4期
    92何海燕等主编 《危机管理概论》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120-121页
    93周文敏等 《次贷危机对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启示》 《金融经济》 2009年第22期
    94[法]卡蓝默·塔尔芒著 《心系国家改革——公共管理建构模式论》胡洪庆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95关世雄《亚洲货币一体化研究——日元区发展趋势》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96李文阁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1月 第137页
    97李扬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363页
    98王怀林 《关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思考》 《财经科学》 2003(4)
    99董传仪 《危机管理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207页
    100 王德祥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第228页
    101曾康霖 《试析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第2期
    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9页
    103[加]哈吉纳尔 《八国集团体系与二十国集团:演进、角色与文献》 朱杰进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190页
    104戴相龙 《二十国集团十周年反思》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八国集团信息中心http://g20.utoronto.ca/evaluations/dai - 081107.html
    105[加]哈吉纳尔 《八国集团体系与二十国集团:演进、角色与文献》朱杰进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193页
    106 http://news.hexun.com/2011/g20hy/
    107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194595/194597/11904637.htm
    108世界银行《后危机发展时代的增长与发展——20国集团发展议程》 秦凤鸣等译 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109《中国经济时报》 2009年9月24日
    110 http://finance.sina.com.cn/j/20100628/03228189515.shtml
    111胡锦涛 《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峰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112 Helen Miln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orld Politics, April 1992.
    113熊德平 《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第81-86页
    114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0/15/content_3619347.html
    117胡锦涛 《全力促进增长 推动平衡发展——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3页
    118胡锦涛《同心协力 共创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119 王岐山 "G20 must look beyond the needs of Top 20" WeeklyWatch, BeijingReview, April9,2009.
    120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9/26/content_12114231.html
    121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148745/
    122胡锦涛《同心协力共创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123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08/content_10784437.html
    125 Joseph Grieco, Cooperation Among S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 p210.
    126吴敬琏 《比较》 中信出版社 2006年版第30页
    127雅克·马赛 《中国,漏气的气泡》 《问题》周刊(法国) 载于《参考消息》 2006年8月19日
    128德·卡斯特罗 《从东南亚视角看中国的和崛起——对一个新兴合作型强国前景的探讨》 《南洋问题研究》 2005年第2期
    129 James FHoe, A Global Power Shift in the Making:Is the United States Ready? Foreign Affairs. Jul/Aug 2004, p.2.
    130王晶 《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整》 《国际金融研究》 2000年第6期
    131常霞 《美国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比较》 《决策咨询通讯》 2009年第3期
    132申志力等 《亚洲金融危机:11年后的再思考》 《华商》 2010年第3期
    133樊勇明 《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建设者》 《复旦学报》 2006年第6期
    134肖春阳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危局》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年版 第312页
    135管清友、张明 《国际石油货币的计价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2005年第7-8期
    136周小川 《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 2009年3月24日
    137李稻葵 《中国如何参与国际金融格局重建》 《中国企业家》 2008年第22期
    138李富有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与亚洲的选择》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年版 第329页
    139曲凤杰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化趋势及我国对策》 《新金融》 2009(5)
    140李长久 《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共同繁荣》 《国际问题研究》 2007年8月
    141克鲁格曼等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46页
    142李稻葵 《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政策分析》 《中国金融》 2008年第22期
    143韩丽辉 《浅谈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选择》 《时代金融》 2009年第8期
    [1](美)巴瑞·易臣格里.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M]. 刘士余译.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年.
    [2](法)梯若尔. 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机制[M]. 陈志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帕德玛·德赛. 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M]. 王远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戴维·德罗萨. 金融危机真相[M]. 朱剑峰、谢士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5]查尔斯·金德尔博格. 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M].朱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保罗·保卢斯坦惩戒: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M]. 范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多米尼克·巴顿,罗伯托·纽威尔,格雷戈里·威尔逊. 险象环生的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M]. 徐志宏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8]莫里斯. 金钱、贪婪、欲望:金融危机的起因[M] 周晟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9]斯蒂芬·李柏,格伦·斯特拉西. 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M]. 刘伟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展望:金融危机案例分析与指标预示[M].1998.
    [11](英)查尔斯麦基. 幻想与癫狂: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 李绍光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2](美)科林·里德. 金融危机经济学:如何避免下一次经济危机. 曹占涛等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9.
    [13](法)沙奈. 突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M]. 齐剑华等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4]亚洲开发银行. 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应用[M]. 北 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5]乔治·索罗斯. 全球资本主义危机[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16](英)苏珊·斯特兰奇. 疯狂的金钱——当市场超过了政府的控制[M]. 杨雪冬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7](美)斯蒂格利茨. 东亚奇迹的反思[M]. 王玉清,朱文晖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8]普拉萨德等. 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M].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语言服务部译.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9]约翰·林德格林. 金融部门危机与重组:亚洲的经验教训[M]. 康以同、仲雨虹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0]罗伯特·吉尔平. 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 杨宇光、杨炯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1]刘易斯·W·保利. 金融一体化与全球政治[M]. 王徽、华玮玮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2]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3]迪帕克·拉尔. “发展经济学”的贫困[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4]斯蒂芬·罗西斯.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5](美)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6]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7]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8]保罗.A.萨谬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 经济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9]杰拉尔·M·迈耶. 世界货币秩序问题[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30]弗里德曼.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M]. 刘阳译.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1]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 贾湛译.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2]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33]戴维·赫尔德等 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4]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6]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7]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8]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0]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1]宋新宁、陈岳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2]陈岳中国国际地位分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43]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4]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国际责任与大国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5]陈学彬. 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和防范机制研究[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6]李建军、田光宁. 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7]王德祥.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2.
    [48]姚国庆.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9]曾剑秋.金融危机与中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
    [50]李小牧等.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9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1]张志波. 金融危机传染和国际经济安全[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2]张志远. 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对策[M]. 北京: 农业出版社,2001.
    [53]刘园等.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4]康绍邦.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政策选择[M]. 北京: 现代出版社,1999.
    [55]张民. 亚洲震撼世界: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8.
    [56]赵静梅. 金融危机救济论[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7]韦伟等. 金融危机论:经济学角度的分析[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8]李凤云. 金融危机深度解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9]肖春阳.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危局[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60]吕英胜等. 经济突围:金融危机下的生存之道[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61]杨帆. 金融危机处置与退市法律保障[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2]常巍等. 金融危机再思考[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3]唐风. 金融危机下的2009[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64]孙键. 金融危机与国家安全[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5]郑振龙. 大警示-冷观亚洲金融危机[M].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66]李忠平. 中国金融国际化问题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67]王先庆等. 东南亚金融风暴——国际游资大冲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8]李罗力. 金融风暴——东南亚金融危机透视[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69]刘亚. 国际金融风险论[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70]历以宁、秦宛顺. 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1]孙健、阮祖启. 金融危机与国际安全[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2]王自力. 反金融危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73]马蔚华. 我国转轨时期金融风险研究[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4]臧景范. 金融安全论[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5]薛敬孝. 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76]蔡英武. 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 武汉: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77]成思危. 东亚金融危机的分析和启示[M]. 北京: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78]吴敬琏.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79]韩玉珍. 国际金融.[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80]徐洪才.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1]朱民等.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理论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82]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危机分析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3]钱津.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4]刘明远,陈丰等.走进周期性金融危机的深处[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85]刘杰机制化生存——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86]张立文 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金融危机成因解析[J]. 现代财经2008年第8期.
    [2]刘潇.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对我国的警示[J]. 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6期.
    [3]杨万东. 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 理论视野 2008年第11期.
    [4]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 “中国模式” 问题研究报告[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9期
    [5]俞可平. 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J]. 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9期.
    [6]何恒远. 超越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的转型意义[J]. 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7]张剑荆. 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8]吴艳东. “中国模式”:探索历程、特点及意义[J]. 理论探索 2009年第2期.
    [9]关晓光等. 不同宪政秩序下的转轨路径与转轨绩效——“北京共识”的内涵及应用[J]. 财经研究 2006年第1期.
    [10]郭同峰. 从次贷危机看开放条件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J]. 理论探讨2008年第5期.
    [11]赵宗博.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安全形势与对策研究[J]. 求实 2009年第2期.
    [12]杨斌.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安全[J]. 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2期.
    [13]俞文琰.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安全[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3年第2期.
    [14]邵峰. 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与中国的应对[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2期.
    [15]徐菁. 金融危机视角下国际经济与政治趋势变动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9年第4期.
    [16]陈利根等. 金融危机治理:内涵、市场失灵、政府救济与现实选择[J]学术交流 2009年第2期.
    [17]杨公齐.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金融危机成因解析[J]. 现代财经2008年第8期.
    [18]颜剑英. 美国金融霸权与中国金融安全[J]. 理论导刊 2004年第5期.
    [19]崔艳娟等. 区域性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与检验[J]. 商业研究2008年第11期.
    [20]王佳菲.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角色定位[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第1期.
    [21]张明之.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战略性发展机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审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22]余永定.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J]. 国际经济评论 2007年第5期.
    [23]朱安东等. 长波理论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5期.
    [24]洪文达等. 中国金融安全可持续的必要条件[J]. 经济学家 1998年第6期.
    [25]张雄. 金融危机形成与传染机制研究[J]. 商业研究 2006年第9期.
    [26]杨丙见.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播渠道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01年第5期.
    [27]范爱军.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J]. 世界经济 2001年第6期.
    [28]程景东. 从次贷危机看市场繁荣与金融创新[J]. 中国金融 2007年第19期.
    [29]徐凡. 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危机的回顾与展望[J]. 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
    [30]戴相龙. 关于金融全球化问题[J]. 金融研究 1999年第1期.
    [31]易纲. 汇率制度的选择[J]. 金融研究 2000年第9期.
    [32]何慧刚. 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理论和实证分析——东亚金融危机视角[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12期.
    [33]朱波、范方志.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 世界经济研究 2005年第6期.
    [34]项卫星、李宏瑾. 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兼论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理论模式[J]. 世界经济 2004年第9期.
    [35]吴恒煜、卢新华. 货币危机传染理论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03年第1期.
    [36]刘东. 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 理论前沿 2003年第1期.
    [37]王春峰、康莉、王世彤. 货币危机的传染:理论与模型[J]. 国际金融研究 1999年第1期.
    [38]王晓东.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层思考[J]. 财经问题研究 2003年第1期.
    [39]高扬.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根源[J]. 经济论坛 2002年第15期.
    [40]史东明. 论当前国际金融传导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J]. 经济科学1998年第2期.
    [41]荣艺华. 国际金融危机链式反应传导机制与我国金融改革[J]. 金融参考 2001年第1期.
    [42]郑振龙. 构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 金融研究 1998年第8期.
    [43]周亚. 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心和发展方向[J]. 上海综合经济 1998年
    [44]李小牧.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解救:一种博弈论解释[J]. 经济学动态1999第2期.
    [45]肖德、陈同和. 西方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J]. 世界经济2000年第10期.
    [46]林毅夫. 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危机[J]. 金融经济 2004年第10期.
    [47]黄瑞玲. 国际金融动荡的原因及中国的金融安全[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1年第2期.
    [48]李种. 论国家金融安全[J]. 国际政治研究 2003年第3期.
    [49]李怀珍. 建立金融安全机制,强化金融安全[J]. 中国金融 2000年第9期.
    [50]刘辉煌.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
    [51]刘夷. 浅析中国的金融安全[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2年第5期.
    [52]防范金融风险对北京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组. 国际金融危机对首都经济的影响—传导机制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J]. 首都经济 1999年第12期.
    [53]江涌.90年代世界三大金融危机比较研究[J]. 亚太经济 1998年第5期.
    [54]巴曙松等. 主权财富基金: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新发展与监管运作新框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9年11月
    [55]杨小军.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J]. 金融发展研究,2008,(9)
    [56]钟红.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与中国的对策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06,(10)
    [57]王元龙.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国际化的战略及进程[J]. 中国金融2008年第10期
    [58]郭树清. 中国经济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J]. 经济研究,2007,(12)
    [59]曾庆福,易善策. 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J]. 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60]虢(?)犸.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 财务与金融2009年第5期
    [61]李云.浅谈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选择问题[J]. 区域金融研究 2009年第6期
    [62]李杰,马晓平.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J]. 对外经贸实务,2008,(2)
    [63]朱勇,吴易风.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述评[J]. 中国社会科学,1999, (1)
    [64]张礼卿. 国际金融体系:历史、现状与趋势[J]. 求是,2003, (22):
    [65]张文宣. 后金融危机时代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分析[J]. 天府新论2009年第6期
    [66]李新功.国际生产中心转移与货币体系错配:东亚金融合作[J]. 河南大学学报2009年7月
    [67]李晓,丁一兵.全球金融动荡环境下的东亚金融合作:政策选择及建议[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12)
    [68]金碚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期
    [69]罗纳德·麦金农,冈瑟·施纳布尔. 国际金融迷题和全球失衡[J]. 国际金融研究,2009(2).
    [70]陶昌盛. 危机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中国的角色[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71]尹继志.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角色定位[J]. 上海金融,2009年第10期
    [72]闵娟.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
    [73]张云,刘骏民.从次贷危机透视虚拟经济命题的研究[J].东岳论丛,2009,(01)
    [74]程实.次贷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本位选择、方向和路径[J].经济学家2009年6月
    [75]张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1]Naude, W. A.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elsinki: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9.
    [2]James, William E.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global financial turmoil, and developing Asia. Bethesda, Md:Lexis Nexis Academic & Library Solutions,2009.
    [3]Spotton Visano, Brenda. Financial crises:socio-economic cause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New York, N.Y.:Routledge,2006.
    [4]Desai, Meghnad. Global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crises. New York: Routledge,2004.
    [5]Hooley,Richard.W.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challenges for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Amsterdam; New York:JAI,2002.
    [6]Pant, Bhubanesh. Financial crises, recovery and reforms New Delhi:Atlantic Pub. and Distributors,2001.
    [7]Horowitz, Shale Asher,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interest groups, 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Lan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2001.
    [8]Bisignano, Joseph R, ed. Global financial crises:lessons from recent events.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
    [9]Lowell, Julia. Financial crises and contagion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Santa Monica, CA:RAND,1998.
    [10]Aaditya Mattoo, Arvind Subramanian. From Doha to the Next Bretton Woods: A New Multilateral Trade Agenda.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Jan/Feb 2009. Vol. 88, Iss.1; p.15
    [11]Defining the Financial Safety Net. International Economy, Winter2008, Vol. 22 Issue 1,p24-37;
    [12]Rees, Matthew. Just the Facts. International Economy. Winter2008, Vol.22 Issue 1,p87-88;
    [13]Friedrich Wu. Arifin Seah. Would China's Sovereign Wealth Fund Be a Menace to the USA. Volume 16 Issue 4, Pages 1-126 China & World Economy
    [14]Pereyra, Manuel. Leveraged investing at root of crisis. Finance & Development, Sep2008. Vol.45 Issue 3, p2-2;
    [15]Bernhard Paasehe. "Credit on straint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es", Journal of Monetary Eeonomies 48(2001)623-650.
    [16]Stijn Claessen. Simeon Djankov and Colin Xu.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15, No.1 (February2000), pp.23-46
    [17]Ross Levin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35).
    [18]O.Emre Ergungor. Financial System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ucture Matter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Working Paper 03-05. 2003.(7).
    [19]Michael Carney. East Asian Financial System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Investment-driven to 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0, (9).
    [20]Reuven Glick. Contagion And Trade:Why Are Crisis Regional? Pacific basin Working Paper,1998.
    [21]IMF. Leng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 Working Paper,1998.
    [22]Baib and Goldfajn. Financial Market Contagion in the Asian Crisis, IMF Staff Paper,1999.
    [23]Steven Radelet. 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 From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9.
    [24]Jffery A. Frankel and Andrew K. Rose. 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Empirical Indic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5437, January 1996.
    [25]Paul R. Masson. Multiple Equilibriums, Contagion and the Emerging Market Crises. IMF Working Paper,1999.
    [26]Woo T. The structural natur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6,4(1):1-19.
    [27]Lawrence Summers. Funds that Shake Capitalist Logic, The Financial Times, 29/07/2007.
    [28]OECD. Sovereign Wealth Funds and Recipient Country Policies. Investment Committee Report.4/4/2008.
    [29]Weiss, Matin A.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The Role of the 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Order Code RS22976, October 30,2008.
    [30]IMF. "Reform of IMF Quotas and Voice:Responding to Chang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 No.07/02, April,2007.
    [31]Barry Eichengreen. 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Lessons of Bretton Wood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6.
    [32]Mary Amiti, Donald R1 Davis. 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ume 15, Number 11 January 2009.
    [33]Masahiro Kawai. Toward a Regional Exchange Rate Regime in East Asia. 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8, (1).
    [34]McKinnon, Ronald and Schnabl Gunther. The East Asian Dollar Standard, Fear ofFloating, and Original Sin, Review of Developm en t Econom ics, Vol.8, No.3: 3312360,2004.
    [35]Paul Krugman. "The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Vol.73,1994(6), pp.62-78.
    [36]Haggard, Stepha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
    [37]Honohan, Patrick and Daniela Klingebiel. "Controlling Fiscal Costs of Banking Crises". In Managing the Real and Fiscal Effects of Banking Crises, edited by Daniela Klingebiel and Luc Laeven.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2.
    [38]Garcia, Gillian. "Deposit Insurance:Actual and Good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WP/99/54. Washington. DC:IMF, 1999.
    [39]Frieden. Jeffry A. "Invested Interests: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Economic Policies in a World of Global Fina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5, no.4 (1991):425-451.
    [40]Demirguc-Kunt. Asli and Enrica Detragiache.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Evidence from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 45-1. Washington, DC:IMF.1998.
    [41]De Luna Martinez. Jose. "Management and Resolution of Banking Crises. Lessons from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Mexico". Discussion Paper No.413.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0.
    [42]Cummings, Bruce. "The Asian Crisis. Democracy, and the End of "Late' Development". In The Politic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edited by T.J. Pempel.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43]Cox, Gary W. and Mathew D. McCubbins. "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Policy Outcomes". In Presidents. Parliaments, and Policy, edited by Stephan Haggard and Mathew D. McCubbi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4]Caprio, Gerard. Banking on Crisis:Expensive Lessons from Recent Financial Crises.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1998.
    [45]Beck, Thorsten, George Clarke, Alberto Groff, Philip Keefer, and Patrick Walsh. "New Tools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The Databas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15, no.1 (2001):165-176.
    [46]Alt, James E. and Gary King. "Transfers of Governmental Power. The Meaning of Time Dependenc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27, no.2 (1994):190-210.
    [47]Caprio, G. and D. Klingebiel. "Bank Insolvency:Bank Luck, Bad Policy or Bad Bank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edited by Michael Bruno and Boris Pleskovic.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1996.
    [48]Frieden, Jeffry A. "Invested Interests: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Economic Policies in a World of Global Fina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5, no.4 (1991):425-451.
    [49]Hamada, K. and A. Horiuchi, A. "Monetary, financial and real effects of ye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Real-Financial Linkage among Open Economies, edited by S.W.Arndt and J.D. Richardson. Cambridge:MIT Press,1987.
    [50]Hellman, Joel S. "Competitive Advantage: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Reform inPostcommunist Transi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delivery at the American PoliticalScie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1996.
    [51]Keefer, Philip. "Banking crises and the effect of political checks and balances on special interest influence".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Working Paper.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1.
    [52]MacIntyre, Andre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Economic Crisis in Thailand and Indonesia". In The Politic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edited by T.J. Pempel.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53]Peltzman, Sam. "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0133. NBER,1976.2000
    [54]Rojas-Surez, Liliana and Steven R. Weisbrod. "Building Stability in Latin American Financial Markets". In Securing Stability and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Policy Issues and Prospects for Shock-Prone Economies, edited by Ricardo Hausmann and H. Reisen. Paris:OECD,1996.
    [55]Spolaore, Enrico. "Policy Making System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Coalition Government Vs Majority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1992.
    [56]Tsebelis, George. "Veto Players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Governance, Vol. 13, no.4 (2000):441-474.
    [57]Alesina, Alberto and Allan Drazen. "Why are Stabilizations Delayed?".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1, no.5(1991):1170-1188.
    [58]Bates, R.H. and A.O. Kruege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 in Economic Policy Reform. Cambridge, MA:Blackwell,1993.
    [59]Caprio, G. and D. Klingebiel. "Episodes of Systemic and Borderline Banking Crises". In Managing the Real and Fiscal Effects of Banking Crises, edited by Daniela Klingebiel and Luc Laeven. 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02.
    [60]Clark, William Roberts. "Party Structure, Regime Stability, and the Governmental Supply of Central Banklndependenc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nuscript.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4.
    [61]Dellas, Harris, Behzad Diba and Peter Garber. "Resolving Failed Banks:The U.S. S&L Experience". 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 96-E-22. Tokyo:Bank of Japan,1996.
    [62]Goodhart, Charles and P.J.R. Delargy. "Financial Crises:Plus ca Change, plus c'est la Meme Chose". International Finance, Vol.1, no.2 (1998):261-88.
    [1]www.governance.cn
    [2]www.blaekwell Publishing.com
    [3]www.internetgovernance.org
    [4]www.esis.org
    [5]www.imf.org
    [6]www.sina.com.cn
    [7]www.people.com.cn
    [8]www.cnn.com
    [9]www.thetimes.co.uk
    [10]www.ft.com
    [11]www.ebusinessreview.cn
    [12]www.xinhuanet.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