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是对以往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中国应对西方价值输出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不能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真正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认同,综合以往研究成果,从新的研究视角出发,将“机制”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研究中,因为机制更加注重对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趋向目标的联结和整个运作方式的考察,有利于发挥整体性功能,从而实现认同效果的最优化。在具体建构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来研究认同机制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等参与要素的特性,考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整体功能;以整体性研究为出发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的基本问题,包括理论依据、现实基础、构建原则、结构要素、外部条件、运行方式等进行了解构性的研究。总体上突出价值认同的主体性建构,明确价值认同的客体定位,完善价值认同过程和方法,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条件的支撑下,保障价值认同机制的有效运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拥有的重要品质以及良好的实践效果转化为社会群体共识,将价值观念层面的要求转变为现实的东西,大力提升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与论证。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认同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此作为认同机制构建的逻辑起点;其次,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价值认同主体、客体和介体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为认同机制的要素构建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构建认同机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二部分: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进行了论述与分析。首先,对当前人们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现状和不同领域、不同群体认同的具体状况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评价;其次,从社会环境对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着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从认同主体、客体和介体出发对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析,为认同机制的要素构建提供现实基础。
     第三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主体机制进行构建。首先,从认同主体的内在规定性、为我性和能动性出发对认同机制的构建原则进行了论证;其次,依据构建原则进行具体机制的构建,从保证认同主体地位的角度提出评价表达机制,从保障认同主体利益角度提出利益整合机制,从调动主体能动性角度构建示范推动机制。
     第四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客体机制进行构建。首先,立足于认同主体的需要,将客体的科学性、整体性和针对性作为认同机制的构建原则。其次,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构建认同客体的目标导向机制;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出发构建关系协调机制;从客体的存在方式即运动来构建发展完善机制。
     第五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介体机制进行构建。首先,从认同介体的属性和内容出发推出介体机制构建原则。其次,在具体构建时,从认同的过程出发构建认同客体的心理认同机制、行为认同机制;从认同的方式方法出发构建宣传教育机制,实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
     第六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的有效运行进行了探讨。首先,在认同机制内部要素构建完成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运行的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从大众化、社会化和生活化对机制的整体运行方式进行探析;最后,鉴于认同机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认同机制的完善和创新进行了探讨。
The party's seventh People's Congress report presents the strategic mission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cohesiveness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Tha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s the essence embodiment of socialist ideology, whether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the people, really do play the role of the cohesion of the people, all this must be based on the value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agree. How to implement identification, comprehensiv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Use "Mechanism" to researc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by a new perspective. Because the mechanism is focus on the various components within the system and the overall operation ofthe investigated, in favor play a holistic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the effect of optimization. In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the use of Marxism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bject and mediator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involved in the elements, and investigated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inter-linkages, interaction and overall functionality. Research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clud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undation inreality, building principles, structural elements, at the Ministry of conditions, the operation mode from the integrity study. Stressing the value agree with the main construct. Clear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object orientation, Improve the valu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and methods, Protect the value of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by the Support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quality and good practice effect transformed into a social group consensus; the values level requirements into the reality of thing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dentity of the peopl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Part One:Analysis and argumen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dentification 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First analysi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on the value of identity as a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to build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Secondly, in-depth study the main body, object and mediator of value identification use by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lements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Finally,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Marxism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ystems.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methodology to build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Part Two:Discusses the practical basi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First, a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evaluate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areas, different group identity from the people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econdly,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people value. Finally,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e concept, analysi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grees with the predicament of the foundation in reality from the identity ofthe subject, object and mediato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lements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Provide a realistic basis to building elements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Part Three:Build the main body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First, demonstrate the principle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intrinsic prescriptive, for me and initiative starting on the main body of identification; Secondly, to build a specific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of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fromthe point of view to ensure that the status of he main body of identification. Put forward the interests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ation to promote the mechanism to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point of view.
     Part Fore:Build the object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First, establish the overall principles based on the needing of the main body. Start with the basic provisions of the object. Secondl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o building a goal-oriented mechanism; build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starting from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building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from the existence of the object.
     Part Five:Build the mediator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First, to building the principle starting from the properties and content of the mediator identification. Secondly, in the specific building, building psyc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behavior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building a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mechanisms from the ways and means of identity, To achieve the object to the main conversion, subject to conversion to the object.
     Part Six:Explor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First, analysis and study of conditions on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running basis of the internal elements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to complete the building, Secondly,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from popularity, social and daily life; Finally, in view of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is an open system, Investigate th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引文
①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桂海论丛,2008年3月。
    ①张希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访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人民论坛,2011年第23期。
    ①[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8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75页。
    ③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④张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价值观认同,郑州大学,2007年。
    ⑤[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第42页。
    ⑥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①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②郝一峰: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2月。
    ③郝一峰: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2月。
    ④Ralph Keteham. Individualism and Public Life:A Modem lemma. New York:Basil Blackwell Inc,1987.
    ⑤[美]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译者:金灿荣等,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98页。
    ①崔志胜:美国价值观建设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②Hargreaves, David. The Mosaic of Learning Lon-don:Demos,1994:31.
    ③何大隆: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瞭望,2007年第22期。
    ④刘淑媛: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启示,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12期。
    ①莫凡:跨越卢比康河的共同利益之桥——借鉴欧洲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江淮论坛,2009年第6期。
    ②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③王俭:基于价值尊重与价值认同的教育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系,2007年。
    ④张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价值观认同,郑州大学,2007年。
    ①邱钰斌:价值认同理论考察及核心价值观教育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期。
    ②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③关仟、周智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调查与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4月。
    ④杨志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第7期。
    ⑤吴细玲、谢松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缺失与建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⑥宣兆凯:“与公众对话”:公众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梁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8期。
    ②林春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影响因素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③张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
    ④王学风、徐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9期。
    ⑤李梅敬:“外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路径,唯实,2010年1期。
    ⑥潘玉腾、陈赵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宣兆凯:“与公众对话”:公众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马丽娟:多元文化环境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4期。
    ③张俊、王永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心理机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3期。
    ④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期。
    ①陆树程、李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党的建设工程中的运用,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1期。
    ②谭培文: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③颜文皎:和谐社会视野下多元价值观的整合机制研究,学术论坛,2009年第11期。
    ④莫凡:跨越卢比康河的共同利益之桥——借鉴欧洲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江淮论坛,2009年第6期。
    ⑤陆树程、方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和践行机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8期。
    ⑥黄静、季明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的动力机制研究,求索,2010年第7期。
    ①杨兴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个重要问题,实事求是,2009年第6期。
    ①董德刚:注重研究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
    ②郝孚逸:关于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究之二,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1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5-1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8-1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①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主编:文化和认同,金烨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③张军:《巴黎手稿》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比较,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1963年,第2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⑦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5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7页。
    ①陆树程,崔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6-607页。
    ①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②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8页。
    ③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29页。
    ④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页。
    ⑤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②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5页。
    ①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的价值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页。
    ①程恩富,郑一明,冯颜利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①陈桂蓉:从低收入群体价值认同看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以福建城市贫困群体为例,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②单云丽,刘峥,代艳丽:农民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8月。
    ③陈元九: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工人价值观的嬗变及调适,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①程恩富,郑一明,冯颜利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①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91页。
    ②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61页。
    ③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62页。
    ①白雪:中国年轻人为何满世界追逐奢侈品,《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7日,5版。
    ②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46页。
    ③郭国松:时评: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来源:法治周末,2012-3-7, http://www.sina.com.cn
    ④张春晓:媒体称政府信息公开复议案趋增系百姓维权意识增强,2012-3-3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①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01页。
    ②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62页。
    ①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71、177页。
    ①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88、203页。
    ①周志坚,刘浩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理论导报,2010年第12期。
    ②程恩富,郑一明,冯颜利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③领导干部工作价值观研究课题组:北京市领导干部工作价值观状况调查与研究,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编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首善之区的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
    ①李志英: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现状调查,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5期。
    ②王华敏,晓娟,黄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现状调查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5月。
    ③陈伟宏,黄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④刘玲: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价值观变迁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8期。
    ①单云丽,刘峥,代艳:农民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8月。
    ②单云丽,刘峥,代艳:农民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8月。
    ①金盛华,刘蓓:当代中国工人价值取向:状况与特点,心理科学,2005年第1期。
    ②陈元九: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工人价值观的嬗变及调适,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③钟明华,胡宜安:当代工人阶级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第2期。
    ①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点问题与冷思考,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76页。
    ①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①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桂海论丛,2008年3月。
    ①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桂海论丛,2008年3月。
    ①肖巍:幸福中国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5月。
    ①[美]F.R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7页。
    ①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①李德顺:价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②李德顺:价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④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①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①王炳权:论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思想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②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①吴丽媛: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中公民参与的问题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29期。
    ①梁润冰:网络时代下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当代经济,2010年4月。
    ①刘恩东,李森: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与中国地方政府善治,北京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3期。
    ①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①罗会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制度路径,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②[法]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力编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84页。
    ①李德顺:价值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学术探索,2009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1-10-26,http://www.sina.com.cn.
    ①姚传德:林语堂论中国文化的结构,光明日报,2008年11月06日。
    ②张希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访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人民论坛,2011年第23期。
    ①郝一峰: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2月。
    ②崔志胜:美国价值观建设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③何大隆: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瞭望,2007年22期。
    ④刘淑媛: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启示,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期。
    ⑤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①胡锦涛: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8,(1)。
    ①白海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②人民网:中央社院副院长张峰做客人民网谈“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1-05-03,http://www.zysy.org.cn/portal/xwzx/syxw/webinfo/2011/05/1298591176034414.htm
    ①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①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潘玉腾:欧美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2期。
    ①弗朗默:英国广播公司和英国政府,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89年。
    ①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②陈新汉、邱仁富: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7月。
    ①韦定广:和谐: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①王成光: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天府新论,2009年第4期。
    ②李辉:当代中国青年核心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探讨,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部邮箱,2011年6月。
    ①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9页。
    ②高炜:邓小平青年思想的特点及其创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①张明:践行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基本道德,内江科技,2010年第1期。
    ①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①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②陈佳薇:心理认同机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③陈伟宏,黄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④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7页。
    ①王成兵:略论理性与非理性在当代认同中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2006年6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
    ①伍兴阶: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的若干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月。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①张军:《巴黎手稿》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比较,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月。
    ①陈伟宏,黄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①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2页。
    ①李建中: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与多党合作制建设,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刘淑媛: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启示,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12期。
    ①褚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载体有效性问题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16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思文集》,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7.《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5.康来云:《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王国敏、曹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维理路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陈新汉、邱仁富:《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18.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编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首善之区的实践研究文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19.红旗大参考编写组编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参考》,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
    20.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编:《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1.新华月报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个“为什么”专题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2.韩震:《我们的“主心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3.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
    27.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宁先圣、石新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9.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0.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1.石刚、李丽娜:《核心价值面面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2.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
    34.金京振:《哲学方法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5.鲍健强:《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36.吴东莞、沈国权:《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论》,北京:军事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
    37.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袁贵仁:《人的哲学》,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39.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热问题与冷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0.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俞吾金:《意识形态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2.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李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王晓升等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5.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6.黄凯锋:《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47.宣兆凯(总执笔):《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8.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宴辉:《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与价值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陈掌龙:《论主导价值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刘奔:《当代思潮反思录》,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年版。
    54.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5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7.《荀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58.金沛霖:《孟子语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59.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
    60.马振清:《社会变革中的困惑与选择: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阶层结构变化与价值取向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1.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3.衣俊卿:《社会历史理论的微观视域》(上、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4.唐魁玉:《网络化的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5.冯秀军:《教化·规约·生成: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化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6.干春松:《制度化儒家极其解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7.顾红亮:《儒家生活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9.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70.王文钦:《新加坡与儒家文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1.韦红:《新加坡精神》,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2.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3.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74.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著:《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5.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6.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张艳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0年版。
    78.李春燕:《中国公共听证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9.新华社总编室编:《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80.李楯编:《听证:中国转型中的制度建设和公众参与:立法建议、实践指南、案例》,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81.王长江:《政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2.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3.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马克思主义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4.《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0年版。
    85.傅大友、吴继霞、陈晓强:《高校德育创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6.俞可平主编:《政治学通论》,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87.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88.[奥]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9.[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0.[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92.[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93.[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4.[斯]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图绘意识形态》,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96.[日]作田启一:《价值社会学》,宋金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7.[英]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98.[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100.[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10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102.[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控》,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3.[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04.[美]吉米·卡特:《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译者:汤玉明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5.[美]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译者:金灿荣等,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106.[美]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7.[美]F.R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8.[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0.[法]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力编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11.[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2.[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年版。
    113.[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4. Hargreaves, David. 《The Mosaic of Learning》[M]. Lon-don:Demos,1994.
    115. Ralph Keteham. 《Individualism and Public Life:A Modem lemma)) [M].New York:Basil Blackwell Inc,1987.
    116. TajelHTurner 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Chicago:Nelson-Hal,1986.
    1.蒋斌,陈金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求是》,2012第2期。
    2.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3.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4.王炳权:《论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思想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5.伍兴阶:《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的若干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月(中)。
    6.宋朝普,王玉,王世进:《社会共生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阶层分析》,《天府新论》2011年第2期。
    7.涂小雨:《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趋势分析》,《学习论坛》,2011年5月。
    8.崔志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文化条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9.程玉红:《执政党视阈下的社会新阶层》,《唯实》,2011年第2期。
    10.潘玉腾:《欧美国家推进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2期。
    11.程恩富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12.秦宣:《我们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2期。
    13.冯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3期。
    14.赵馥洁:《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价值智慧》,《人文杂志》,2011年第3期。
    15.陈佳薇:《心理认同机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6.陈伟宏,黄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17.朱贻庭:《守护文化其“神”》,《道德与文明》,2011年3期。
    18.肖群忠:《“国粹”与“国魂”——弘扬中华伦理价值重铸民族精神》,《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
    19.杜振吉:《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道德与文明》,2011年4期。
    20.陈新汉:《民众意愿的表达是核心价值主体性凸显的重要标志》,《广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1.勒风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22.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5期。
    23.肖巍:《幸福中国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5月。
    24.王华敏,晓娟,黄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现状调查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5月。
    25.李辉:《当代中国青年核心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26.李翔,郑海呐:《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认识》,《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6期。
    27.单云丽,刘峥,代艳:《农民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8月。
    28.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29.王建润、陈廷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传播的审美转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30.陆树程、崔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 思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31.焦玉玲:《网络政治沟通:构建良性互动党群关系》,《唯实》,2011年第9期。
    32.王桂芬:《论弱势群体的政治价值观与政治文化建设》,《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33.徐琴:《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基础与思想资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1期。
    34.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2期。
    35.徐缨:《来自家门口的道德春风——常州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求是》,2011第18期。
    36.陈新汉:《在体制改革中把“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关于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再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21期。
    37.本刊评论员:《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求是》,2011年第23期。
    38.张希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访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人民论坛》,2011年第23期。
    39.吴丽媛:《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中公民参与的问题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29期。
    40.李梅敬:《“外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传承路径》,《唯实》2010年第1期。
    41.张明:《践行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基本道德》,《内江科技》,2010年第1期。
    42.常素梅,张晓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认同机制的建构》,《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3.张明:《践行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基本道德》,《内江科技》,2010年第1期。
    44.焦玉玲:《论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与公民政治参与》,《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2期。
    45.谭建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探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6.祝宝超,孟海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战略性的宏伟工程——读列宁<怎么办?>一文有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7.程恩富,郑一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和践行情况的调查报告》,《民主与科学》,2010年第2期。
    48.崔志胜:《美国价值观建设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9.杨义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0.郑文靖:《民意表达机制:存在问题与完善途径》,《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51.于春江:《略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江海纵横》2010年第3期。
    52.柯健:《后危机时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53.林春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影响因素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54.郝一峰:《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2月。
    55.何林:《中国古代官吏的道德教》,《新重庆》,2010年第3期。
    56.关仟,周智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调查与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4月。
    57.梁润冰:《网络时代下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当代经济》,2010年4月。
    58.林春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目标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5期。
    59.程志华,聂民玉:《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0.徐文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第6期。
    61.张俊,王永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心理机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3期。
    62.郭春燕:《在高等院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若干思考》,《学理论》2010年第16期。
    63.褚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载体有效性问题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6期。
    64.申锋:《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发展及现实意义》,《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1期。
    65.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期。
    66.陆树程、李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党的建设工程中的运用》,《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1期
    67.潘玉腾,陈赵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68.廖龙辉:《人民群众的公认应成为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主要标准》,《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69.郝孚逸:《关于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究之二》,《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70.常素梅:《论心理认同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1.焦玉玲:《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研究》,《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72.焦玉玲:《从<共产党宣言>看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民族性、世界性》,《学理论》,2009年3月(上)。
    73.王成光:《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天府新论》,2009年第4期。
    74.马丽娟:《多元文化环境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4期。
    75.李德顺:《价值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学术探索》,2009年第4期。
    76.李晓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践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乌蒙论坛》,2009年第5期。
    77.蔡水珍,刘华宝:网络文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共 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78.宣兆凯:《“与公众对话”:公众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79.莫凡:《跨越卢比康河的共同利益之桥——借鉴欧洲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江淮论坛》,2009年第6期。
    80.杨兴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个重要问题》,《实事求是》,2009年第6期。
    81.吴细玲,谢松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缺失与建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82.邱仁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党政论坛》,2009年第7期。
    83.张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
    84.梁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8期。
    85.王学风、徐春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9期。
    86.焦王玲:《思想路线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构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月。
    87.颜文皎:《和谐社会视野下多元价值观的整合机制研究》,《学术论坛》,2009年第11期。
    88.邱钰斌:《价值认同理论考察及核心价值观教育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11期。
    89.刘淑媛:《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启示》,《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12期。
    90.万生更:《汶川抗震强化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新西部》,2009年第22期。
    91.罗会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制度路径》,《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92.南方:《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与其划分社会阶层不如研究利益群体》,《南 方论丛》,2008年02期。
    93.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上)》,桂海论丛,2008年第3期。
    94.刘笑菊:《从儒家民本思想的两重性看中国的制度设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3月。
    95.张颖:《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96.刘恩东,李森:《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与中国地方政府善治》,《北京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3期。
    97.秦待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途径探析》,《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98.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桂海论丛》,2008年3月。
    99.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00.杨志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第7期。
    101.刘玲:《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价值观变迁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8期。
    102.陆树程、方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和践行机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8期。
    103.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104.王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党政论坛》2008年第10期。
    105.王海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106.朱清:《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107.姚传德:《林语堂论中国文化的结构》,《光明日报》,2008年11月06日。
    108.孙吉平:《论新时期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本质要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6期。
    109.张家福:《从不道德行为来源探询我国现代道德教育》,《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20期。
    120.韦定广:《和谐: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121.焦玉玲:《当代青年个人价值选择偏差的原因及对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2.费翔:《灌输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3.任东来:试论美国最高法院与司法审查,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
    124.李建中:《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与多党合作制建设》,《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25.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26.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127.张友谊,王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5期。
    128.陈静,郝一峰:《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经验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9.左宪民:《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形成》,《新视野》2007年第6期。
    130.李德顺:《关于价值观的几个问题》,《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7期。.罗会德:《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机制》,《党政论坛》,2007年第11期。
    131.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132.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
    133.何大隆,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瞭望》,2007年22期。
    134.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35.王葎:《建构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探索》,2006年第1期。
    136.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137.陈丽:《“八荣八耻”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构筑确立了新基点》,《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38.陈元九:《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工人价值观的嬗变及调适》,《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139.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
    140.孙来斌:《“灌输论”思想源流考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41.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42.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43.黄宗良:《借鉴国外执政党经验教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144.高炜:《邓小平青年思想的特点及其创新》,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45.胡敏中:《论全球化进程中民族价值观的认同与冲突》,《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9月。
    146.那青阳,赵延民:《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47.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148.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149.沈远新:《论转型期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危机性认同及对策》,《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第3期。
    150.赵东海,牛婷:《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51.衣俊卿:《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的裂变与整合——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文 化精神的思考》,《文化论丛开放时代》,1996年第2期。
    1.莫靖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利益机制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度。
    2.潘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机制论》,《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度。
    3.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度。
    4.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度。
    5.崔晓亮:《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度。
    6.姜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机制和途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度。
    7.梁跃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度。
    8.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度。
    9.辛慧丽:《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与特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度。
    10.翟晓雍:《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建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1.娜仁图雅:《<怎么办?>中的“灌输论”思想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度。
    12.焦玉玲:《方法论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度。
    13.邓晓臻:《社会分层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度。
    14.李冬俐:《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平等》,《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