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滥觞的本土话语资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的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直接和重要的话语资源,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同时,我们不应漠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滥觞的本土话语资源:即中国以儒家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与哲学、近现代启蒙语境中的妇女解放话语、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妇女解放话语。
     中国家国同构的伦理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与阴阳和谐学说内在地制约着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走向。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与哲学的再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层地把握中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差异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生发中国本土的女性主义理论。
     近现代启蒙话语以其鲜活和丰富得到学人的不断开掘,蕴含其中的妇女解放话语,呈现出如下特点:熔铸于阶级、民族话语中,与现实形成互动,关注下层劳动妇女。对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话语的梳理,并对其生发的深层原因的分析,必将有益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反思,从而明确其在当代的发展路向。
     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妇女解放话语对中国妇女在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中的女性角色的扭曲与迷失作了有益的探讨,激起了学界对妇女问题的再度重视,直接构成了我们面对西方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期待视野,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对西方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解和接受。
     要言之,中国本土话语资源不乏亮点和特色,它们不仅构成了历史的存在,还仍然在结构着我们的现实状态,因而,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应深深植根于我们自己的本土话语资源。只有这样,中国女性主义批评才是有中国特色和根基牢固的,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中西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双向阐发”,摆脱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在中西文论交流中的逆差局面。
The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which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is the direct and primary discourse resource of Chinese feminist criticism.While absorbing it for reference,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native discourse resources from which the Chinese feminist criticism originated. Namely, the Confucianism-centered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Women's Liberation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enlightenment and that of the period between the founding of PRC ana the early 1980s.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s and cultural trends are subject to the internal restriction of the Chinese ethnic culture of integrating family into nation, the philosophy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e thought of harmonious unity of Yin and Yang. A further study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heritage will give us insights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Furthermore, it will generate on this basis a native feminist theory of China .
    Women's Liberation discourses, contained in the vivacious and rich modern enlightenment discourses which have been under a continous research by the
    scholars,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founded in the language of
    the class and nation, probed with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ity with close attention paid to the working women of lower class.Combing through the data of Women's Liberation discourses of this period and analying the deeper reasons for its growth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reflection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feminist criticism, thereby, define the way for its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Women's Liberation discourse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founding of PRC and the early 1980s probed into the distortion and loss of women's identity in the social reform and cultural changes.Once again the attention and revaluation to women issues were evok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 which directly constructed our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to varied theories of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and inluence and restrict our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for them.
    Briefly, resources of Chinese native discourse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attractiveness. They not only existed in history but are still constructing our present
    
    
    situation.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eminist criticism should be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 discourse resources. Only in this way will the theories ha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solid foundation, on which we will graduatlly accomplish the "two-v/ayed elucid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by breaking away from the unfavorable balance situation in the reciprocal exchanges of literary theories.
引文
1.2.乔以钢:《论女性文学的学科建设》,《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74.王宇:《本土话语资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中,指出“制约当代女性主义话语的本土资源包括儒家伦理框架中关于社会性别的话语、“五四”启蒙语境中的妇女解放话语、1949年以后“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话语以及新时期人道主义性别关怀话语(这无疑是当代女性主义的话语滥殇)四大块”,并用约2000字的笔墨进行论述,受其启发,我有了进一步梳理“本土话语资源”的冲动,即写了这篇毕业论文。
    4.96.孙绍振:《从西方文论的独白到中西文论对话》,《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5.邹强:《对建构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几点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页。
    7.桑竹影,南珊:《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8.丁素:《传统思维方式的改造与选择》,《理论导刊》,2003年第12期。
    9.12.13.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用“天人台一”、“天人相分”的观点来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虽说学界还有某些分歧,但总体上似乎已达成共识。张世英的《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一书即从历史、理论及专论等方面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两种基本模式及其构成中西文化系统之间重大差异性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是这方面的为学界所普遍关注的重要著作。
    10.李亚玲:《试论古代哲学在地理学思想形成中的作用与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1.何丽野:《水与火:中西哲学的核心隐喻和文化的基本精神》,《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4.参见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
    15.刘玉平:《<周易>囊跹艉托乘嘉罚都媚洗笱аПā罚?002年第3期。
    16、18张祥龙:《“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7.理安·艾勒斯:《圣杯与剑》,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年。
    19.21.张祥龙:《中国古人的性别意识是哲学的、涉及男女之爱的和干预历史的吗?——答陈家琪先生》,《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
    20.徐坤:《重重帘幕密遮灯》,载《作家》,1997年第8期。
    22.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第324页。
    23.谭嗣同:《仁学》,见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9页。
    24.25.26.27梁启超:《饮冰室全集·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9年第19页
    28.79.计荣主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25页,188-189页。
    2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3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152页,第52-53页,第561页。
    31.陈天华:《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32.参见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上海爱国女学校发行排印《女界钟》本。
    33.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
    34.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2卷4号,1916年12月1日
    35.53.58.59.62.9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14页,第206页,第217页,第220页,第66页,第60页。
    36.叶绍钧:《女子人格问题》,《新潮》1卷2号,1919年2期。
    37.李大钊:《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45页。
    38.39.40.41.60.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第104、106、113、114、476页。
    42.《劝兴女学启》,《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中国妇女出版
    
    社,1991年。
    43.《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论中国创兴女学实有裨于大局》,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44.45.46.《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1、121、134-135页。
    47.《女子北伐队缘起》,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39页。
    48.55.66.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0-433页。
    49.《昨日欢迎北伐女宣传队大会详纪》,参见湖南《大公报》1926年8月1日。
    50.何香凝:《我们的目标》,参见《妇女生活》1936年第3卷第1期。
    51.康有为:《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页。
    52.《严复诗文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79页。
    54.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56.秋瑾:《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1991年,第192页。
    57.参见沈智:《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报刊》,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第2020—2021页。
    61.陈思和:《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63.复旦大学编:《陈望道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9页。
    64.65.李大钊:《战后妇人问题》,《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639-640页。
    67.68.名勿:《无情地揭露 深切的关注》,《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69.杨莉馨:《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70.屈雅君:《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2期。
    71.绛红燕:《90年代性别差异性文化想像的尴尬及其原因》,《文艺评论》,2002年第2期。
    72.多米尼克·斯特林纳提:《女权主义与大众文化》,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97—198页。
    73.王艳芳:《女性文学批评中拒绝“对话”分析》,《文艺评论》2002年第2期。
    
    
    75.陈厚诚 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76.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77.78.何雁:《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三种强调》,《当代文坛》,2003年第5期。
    80.转引自荣维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异同之探》,《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4期。
    81.82.刘传霞:《镜城突围:王安忆创作中女性意识追寻》,《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83.85.郑大群:《新时期女性角色意识的衍变》,《理论与创作》,1998年第5期。
    84.朱育颖:《为人·为女·为文——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流变》,《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秋之卷。
    86.李小江:《当代妇女文学中职业妇女问题》,《文艺评论》,1987年第1期。
    87.杨莉馨:《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88.转引自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页。
    89.A·里奇:《生来是女人》,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90.91.赵稀方:《中国女性主义的困境》,《文艺争鸣》,2001年第4期。
    92.93.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页。
    94.陈骏涛:《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
    95.李小江:《游离于边缘与主流之间》,《中国女性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1.谢玉娥主编:《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张岩冰著《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4.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
    5.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
    6.西蒙娜·德·波伏娃著,《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7.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
    8.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9.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10.张首映:《20世纪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托里·莫伊:《性别/文本政治》,骆驼出版社1984年。
    13.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
    14.李小江等主编:《平等与发展》,三联书店1995年。
    15.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
    16.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7.张京媛主编:《镜与妖女: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
    18.E·M·德温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三联书店1995年。
    19.戴锦华:《犹在镜中》,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20.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2.徐坤:《双调夜行船》,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4.谭湘、荒林主编:《花雨·飞鸟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
    25.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26.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27.乔以钢:《多采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小野和子《中国女性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29.闵冬潮《国际妇女运动——1789——198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0.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春秋出版社1989年。
    31.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国民党统治区民主妇女运动》,新华书店1949年。
    32.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
    32.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3.刘巨才编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
    3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年),人民出版社1986年。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年。
    36.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年。
    37.陈东源:《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39年。
    38.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39.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0.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4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4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43.何晓明:《百年忧患》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4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45.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香港人民出版社1999年。
    46.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