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的奔腾前进,当代中国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当代中国因为梦想而变得飞扬热烈,“中国梦”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寄托着亿万人民的理想和希冀,指引着亿万人民的道路和方向。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实的物质保障,也需要稳固的政治保障,更离不开统一的精神支撑。因此,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极富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当今世界,冲出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种种现实困境,找寻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顺应、诠释和促进民族复兴、推动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面对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种种现实因素,积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景就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的迫切需要。研究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就必须探寻两者间的契合点,寻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革的现实路径。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的价值、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为全文奠定基础;第一章着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辨别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间的关系;第二章从苏联亡党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中寻求经验鉴戒;第三章结合当前时代背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威胁因素中,思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第四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路径选择。
The times are ahea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ith the Pentium forward the wheel of history, contemporary China presents a new situation,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pattern of interests profound adjustment,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ideas, profound changes. Contemporary China is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modern times of the greatest dreams.Contemporary China dreams become flying warm,"China Dream" carries the dreams and trust of millions of people, is entrusted with the ideal and hope of millions of people, guide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on the road and direc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you need a solid material security, but also need solid political support, but also inseparable unified spiritual support.Therefore, ideology security to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one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deology safety issue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in the highly diversity,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in the world today, out of the threat to the security realities of the plight of ideology, to fi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aintain the safety of China's ideological path to follow,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promote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and promot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face of threats to the security ideology realities factors, positive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the urgent need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research ideology safe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meeting point between the two, to seek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reality of change path.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Introductory part deals with the research value, the value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research ideas, research,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ll-text;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security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dentif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safety; seeking experience warning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of death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anci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pter with the background, the security threats to China's ideological factors, the thinking of mod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topic of the times;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tex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aintain the safety of China's ideological reality path selection.
引文
1王洁敏.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贡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2郭中实.概念及概念阐释在未来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意义[J].新闻大学.2008(1).
    3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4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81页.
    3孙佩峰,尉天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兼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学术论坛.2011(10).
    4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35-36页.
    1郑永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2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郑永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2高红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及面临的难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3盛跃明.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及其路径[J].求实,2010(2).
    4郭海龙.思想社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建构[J].学术论坛,2009(8).
    5陶磊.黄明理.人学范式,还是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反思[J].探索,2011(6).
    6张国启.崔颖.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1白煜,尉天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一种关系论的审视[J].理论与改革.2011(4).
    2孙淑艳.高占红,姜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传统到现代[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李合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J].求实.2011(10).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318页.
    1魏崇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之威胁、压力及其应对——基于全球化、网络化与社会转型视域[J].太平洋学报,2012(1).
    2[意].安东尼奥.葛兰西.曹雷雨,姜丽译.狱中札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曹雷雨,姜丽译.狱中札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第2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194页.
    1朱育和,张勇.“十年教训”——“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共和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述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68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35页.
    1[美]大卫·雷·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第24页.
    2曹长盛.苏联解体警示:大是大非摇摆之祸[J].人民论坛,2012(5).
    3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4冯颜利.苏联解体与否定斯大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
    5窦凌.苏联剧变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J].求实,2006(7).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11页.
    2冯颜利.苏联解体与否定斯大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
    3石国亮.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历史逻辑与战略沉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
    4[美]理查德·尼克松.王观声等译.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第1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2页.
    2盛世良.亲历苏联解体[J].俄罗斯研究,2011(5).
    3同上.
    4赵强.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J].求是杂志,2010(2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1页.
    1卢坤甫.儒家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
    1论语·为政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3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1田光灿.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2尹韵公等.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47页.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张峰.吕世平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刘左元,李林英.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和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3[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转引自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2郑杭生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9页.
    3陆学艺.景天魁著.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第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2页.
    1季羡林.学海泛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第303页.
    2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同眸[J].社会学研究,2001(3).
    1哈贝马斯[德].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J].哲学动态,2009(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76页.
    3朱其永.“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0(2).
    4谢地坤.再论西学东渐与现代中国哲学[J].哲学动态,2012(2).
    5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2同上.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31页.
    4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402-403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5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页.
    1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判定[J].求实,2010(7).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徐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5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91页.
    1于海洋,杨淑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理念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35页.
    2同上.第130页.
    1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转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
    2刘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1(7)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页.
    2佘双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发展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3王维平,庄三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63页.
    1余斌.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质、原则和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1邱国勇.论坚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J].教育与职业,2007(29).
    2石书臣.时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课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1(4).
    1论语·为政.
    2沈壮海.意义·框架·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导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380-381页.
    1沈壮海.意义·框架·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导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
    2李合亮.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控制力·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3转引自赖金良.关于价值哲学与价值科学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6(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第406页.
    2黄伟先.真善美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J].学术论坛,2011(8).
    3李月玲,王秀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解[J].长白学刊,2011(5).
    4李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153页.
    6闵绪国.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根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4页.
    2刘文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个体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2页.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177-179页.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N].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第134页.
    2[德]尤亡尔根·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第184页.
    3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7-02-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2页.
    1董雅华.政治认同:合法性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2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182页.
    3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1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9).
    2苏振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Joshua Cooper Ramo. BRAND CHINA.edited by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6.P24.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18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19页.
    3陈冬生.马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
    1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3页.
    3同上.
    1转引自耿国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念[J].求索,2009(11).
    2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第128页.
    3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0(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尹韵公等.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8]郑杭生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9]陆学艺,景天魁著.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0]季羡林.学海泛槎[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2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王维平,庄三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4]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5]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2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9]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0][美]大卫·雷·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
    [31][美]理查德·尼克松.王观声等译.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32]论语·为政
    [3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张峰,吕世平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4][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
    [35]Joshua Cooper Ramo. BRAND CHINA, edited by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6.
    [3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7-02-12.
    [2]王洁敏.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贡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3]郭中实.概念及概念阐释在未来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意义[J].新闻大学,2008(1).
    [4]孙佩峰,尉天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兼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学术论坛,2011(10).
    [5]郑永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J].思想教育研究,2011(6).
    [6]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7]高红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及面临的难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8]盛跃明,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及其路径[J].求实,2010(2).
    [9]郭海龙.思想社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建构[J].学术论坛,2009(8).
    [10]陶磊,黄明理.人学范式,还是社会哲学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反思[J].探索,2011(6).
    [11]张国启,崔颖.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12]白煜,尉天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一种关系论的审视[J].理论与改革,2011(4).
    [13]孙淑艳,高占红,姜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传统到现代[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14]李合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构[J].求实,2011(10).
    [15]朱育和,张勇.“十年教训”——“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共和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述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6]曹长盛.苏联解体警示:大是大非摇摆之祸[J].人民论坛,2012(5).
    [17]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18]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19]冯颜利.苏联解体与否定斯大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
    [20]窦凌.苏联剧变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J].求实,2006(7).
    [21]冯颜利.苏联解体与否定斯大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
    [22]石国亮.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历史逻辑与战略沉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
    [23]盛世良.亲历苏联解体[J].俄罗斯研究,2011(5).
    [24]赵强.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J].求是杂志,2010(21).
    [25]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26]田光灿.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27]刘左元,李林英.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和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28]转引自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阈下的意识形态建构[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29]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社会学研究,2001(3).
    [30]哈贝马斯[德].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J].哲学动态,2009(6).
    [31]朱其永.“传统与当代世界:走向多元文化、思想与价值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10(2).
    [32]谢地坤.再论西学东渐与现代中国哲学[J].哲学动态,2012(2).
    [33]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34]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35]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判定[J].求实,2010(7).
    [36]徐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
    [37]于海洋,杨淑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理念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38]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转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
    [39]刘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1(7)上.
    [40]佘双好.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及发展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41]余斌.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质、原则和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42]邱国勇.论坚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J].教育与职业,2007(29).
    [43]石书臣.时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课题[J].高校理论战线,2011(4).
    [44]沈壮海.意义·框架·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导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
    [45]李合亮.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控制力·思想政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
    [46]转引自赖金良.关于价值哲学与价值科学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6(9).
    [47]黄伟先.真善美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规律[J].学术论坛,2011(8).
    [48]李月玲,王秀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解[J].长白学刊,2011(5).
    [49]李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两个因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50]闵绪国.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根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
    [51]刘文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个体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5).
    [52]董雅华.政治认同:合法性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53]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54]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9).
    [55]苏振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56]陈冬生,马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
    [57]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58]转引自耿国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念[J].求索,2009(11).
    [59]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0(2).
    [60]卢坤甫.儒家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61]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