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视域下的技术追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基础和理论资源,不同于以往以及同时代的任何哲学家,马克思对于现代技术的思考视域是世界历史性的。换言之,马克思的现代技术思考是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视域下展开的,这一视域带领我们真正走进了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呈现在马克思面前的现代技术是机器大工业的生产过程,面对机器生产的事实,我们首先要对现代技术的历史本质进行追问。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关于现代技术本质的思考,既不同于直观的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历史的唯心主义,它是在历史意识和唯物主义真正统一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种深思。我们不仅需要看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与人的本质、人的历史以及人的解放之间的联系,更要洞悉到机器大工业生产过程的历史维度,进而才能确立关于现代技术的唯物史观。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越来越感到自然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实现代技术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然科学的历史,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现代技术是二者发生联系的重要中介。因为有了自然科学的参与,机器大工业的生产过程变成了一个科学化的生产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技术的自然基础进行进一步的追问,理清现代技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以及在现代技术的自然科学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进而才能全面了解现代技术的自然科学本质。从更根本的意义上看,机器大工业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这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角度来看待机器的生产,也是我们从社会规定的方面对技术进行的更深一层次的追问,同时正是在现代技术的资本主义异化形态当中,马克思看到了现代技术的巨大能量,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初级解剖和系统解剖当中,我们能更清晰和深入地把握到马克思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和深刻之处,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广阔而深厚的历史视阈中把握到整个马克思科学技术哲学的思想体系。
     因此,只有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视域出发追问技术,我们才能深入到现代技术的历史性本质规定,才能把握现代技术的历史性发展过程,才能理解现代技术的历史性现实意义。现代技术的历史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途径,这一途径正是在现代技术的异化形态以及异化形态的扬弃过程中形成的。现代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虽然造成了人类的被奴役、被剥削,但它同时也给予了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技术发展虽然是为了成全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欲望,但它同时也使得工人可能从局部的人潜在地发展为全面的人。事实上,马克思对于技术的追问并未过时,也不可能过时,因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机器大工业的时代,只要我们还需要继续洞察自身社会存在的历史本质,并且在这一深入的洞见中继续深入到现代技术的“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当中”,展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历史性存在方式,那么,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视域下追问现代技术就是挥之不去的动力,它始终会激励着我们在人类自我解放的历史发展道路上再次展开“技术的追问”。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 philosophy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theoretical resour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 differs from any previous and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Marx's thinking horizon of modern technology hasworld-historic significance. In other words, Marx’s thought on modern technologyunfolds under the vision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whichauthentically leads us into the technology of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first thing that appeared in front of Marx's modern technology was the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machine industry. As for the fact of machine manufacture,firstly, the historic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should be questioned. It shows thatMarx’s thought on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different from both intuitive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idealism. It is a kind of thought of human’s essence and also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real unity of historicalconsciousness and materialism. It not only needs to fi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production of machine industry and human’s essence, history and liberation, but alsoneeds to insight into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machineindustry. Then establish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bout modern technology. With the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achine industry, Marx felt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natural science in its development. In fact, the history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a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moder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intermediary which connects modern technologyand natural science. Because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the manufacturingprocess of machine industry becomes a scientific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fore itdeserves to further question the natural found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clear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technology and natural science. Find out how to achieve the human’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n natural science of moderntechnology. Thus the nature of natural sci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could becomprehensively understood. From a more fundamental sense, the manufacturingprocess of modern machine industry is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capitalism. It isalso a deeper inquiry of technology under the social ru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application of capitalism of the machine regarding to the machine production. At thesame time, Marx saw the tremendous power of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form ofcapitalist alien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It can be more clearly and deeply to graspthe uniqueness and profoundity of Marx's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from the primary anatomy and systematic anatomy to the capitalisticsociety, and then to grasp the entire ideological system of Marx’s science andtechnology philosophy throughout the vast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sphere of historicalmaterialism.
     Therefore, only under the vision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can the author digs into the historical nature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author cangrasp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realize its historic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the practicalmethod to achieve human’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This method formsthrough the alien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sublating process of alienation.Capitalistic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makes human suffer from slavery andexploitation, but it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and freedevelopment. 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of capitalism fulfills thecapitalists’ desire to extract the surplus value,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workers totransform from partial to comprehensive. In fact, as long as we live in the time ofmachine industry ruled by capitalism, as long as we need to continue having an insightinto the historic nature of our social existence, as long as we dig into the historic natureof modern technology after the previous insight to reveal the historic state of existenceof human’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t is not and will never be outmodedto question the technology. Therefore, it is a permanent power to question the modern technology under the vision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It willalways motivate the author to restart the “technical inquiry” on the path of historicdevelopment of human self-liberation.
引文
[1]卡尔·米切姆著,殷登祥等译.《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舒尔曼著,李小兵等译.《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英文本序第1页。
    [2]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1]让·雅克卢梭著,何兆武等译.《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1页。
    [2]让·雅克卢梭著,何兆武等译.《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6页。
    [1]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1]高华亮.《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2]高华亮.《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1]孙兴周.《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25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669页。
    [2]尚学图书:《国语大辞典》[M].东京:小学馆,1981年版,第623页。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1]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页。
    [2]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0页。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页。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页。
    [1]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年版,第282页。
    [1]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6页。
    [1]Kostas·Axelos Alienation,《Prax is and Techne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s》[M].Translationcopyright1976b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1976年版,第1页。
    [2]E·舒尔曼,李小兵等译.《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乔瑞金.《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1]倪钢.《技术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9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2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6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1—732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页。
    [1]徐少锦.《科学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2]狄更斯.《双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1]马克思·韦伯著,杯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4]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版,第224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7-87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4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资本论(1一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自然辩证法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6]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乔瑞金.科学进步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18]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9]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高兴华.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21]马塞尔·莫斯,爱弥尔·涂尔干,亨利·于贝尔著,蒙养山人译.论技术、技艺与文明[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2]计海庆.技术哲学视野中的“机器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3]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段忠桥.重释历史唯物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5]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6]F.拉普著,刘武等译.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7]冈特.绍伊博尔德著,宋祖良译.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8]卡尔·米切姆著,殷登祥等译.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
    [29]肖锋.哲学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0]姜振寰.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倪钢.技术哲学新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2]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3]A.N.怀特海著,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2.
    [34]李桂花.科技的人性化—对人与科技关系的哲学反思[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5]威廉姆·肖著,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译.马克思的历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6]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7]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8]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9]杨庆峰.技术现象学初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0]罗素著,何兆武等译.西方哲学史(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1]施密特著,欧力同等译.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2]莱斯著,岳长龄等译.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3]舒尔曼著,李小兵等译.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4]瓦托夫斯基著,范岱年、林夏水、金吾伦等译.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45]让·雅克卢梭著,何兆武等译.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46]高华亮.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2]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J].哲学研究,2007(9).
    [3]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J].哲学研究,2010(5).
    [4]王南湜,谢永康.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理解[J].河北学刊,2005(5).
    [5]王南湜.马克思的历史概念[J].哲学研究,2007(10).
    [6]王伯鲁.马克思机器技术思想的梳理与解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7]张成岗.马克思技术问题观的文本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8]曾国屏.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10]盛国荣.关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讨,2007(1).
    [11]张黎夫.技术批判之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4(3).
    [12]牟焕森.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9).
    [13]盛国荣.技术思想史:一个值得关注的技术哲学研究领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1).
    [14]盛国荣.技术思考的主要维度:技术、自然、社会、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
    [15]乔瑞金,管晓刚.论技术引导下的人类自由[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7).
    [16]曹克.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技术视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3).
    [17]王华英.历史发生学视域下的马克思技术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
    [18]陈章龙.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9(5).
    [19]李三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1).
    [20]杨庆峰,姜琬.技术历史境遇的哲学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3).
    [21]林德宏.人与技术关系的演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6).
    [22]牟焕森.马克思与技术决定论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3).
    [23]管晓刚.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特征[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
    [24]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特点与研究路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3).
    [25]乔瑞金.技术实践: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不竭源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11(3).
    [26]管锦绣,田辉玉,吴秋凤.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7]谢先江、张国骥.马克思技术哲学核心思想探析[J].求索,2007(2).
    [28]王贵明.论机器的使用价值的两重属性[J].探索,1995(6).
    [29]那坦﹒罗森伯格.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J].教学与研究,2009(12).
    [30]巨乃岐、王建军.广义技术探析—兼论技术的五种基本形态[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31]尚东涛.技术与人的自由个性[J].探索,2005(2)
    [32]吴书林.马克思技术本质观的实践哲学解读[J].学术研究,2011(6).
    [33]张玲、傅畅梅.从技术的本质到技术的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4]王贵明.论机器的使用价值的两重属性[J].探索,1995(6).
    [35]庄江山.论资本的二重性[J].兰州学刊,200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