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nalyzing the Mumford's Philosophical View on Technology
  • 作者:吴琳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科学技术哲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李为
  • 学科代码:010108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5-01
摘要
今天,科学技术在成为人类认识世界重要手段和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福音的同时,也在使人类精神家园沙漠化。面对生存的困惑,人们开始反思。
    美国技术哲学家芒福德正是在认识科技带来的各种后果的基础上,试图重新对科技进行解读;它促使我们与其一起思考:为什么人类需要从以“让机械化主宰”(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到“让人来接管”(Let Man Take Over)?他面对人类的技术,以生态有机论的思想为出发点,研究技术对人类生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并且试图赋予“生物技术”以“生命的本质”,使人类和技术协调发展。
    巨机器是芒福德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概念。他用机器类比人类的社会结构,以揭示人类社会这种巨机器的机械特征。从这种类比出发,他分析说明了当初机械系统观念是如何取代有机生命观念的。巨机器是以力量的集中为目的的。早期的巨机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技术准备,在工业化社会复苏了。它具有强迫性。它表达的仅仅是人的普遍意志,而抹杀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芒福德指出,巨机器是一个机械化的权力系统,奠定这一系统基础的是钟表的发明和人们时间观念的改变。钟表是技术世界的组织者,构成了另外一个人工世界。它使人们“失去”了对时间的支配权。而在芒福德看来,时间应当始终是与生命相关的。在他提倡的有机世界观之中,时间与生命具有核心的意义,它应当帮助人类为克服机械化的弊端开拓新的道路。
    芒福德认为巨机器的特征:在于所谓单一技术。单一技术是以实现金
    
    
    钱、效率、速度的最大规模化为目的的。它随后转化为一种机械的世界观,并构成了权力系统的价值基础,指导着人类的行为。他指出,单一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闲暇时间”。但人们却感到生存的困惑、压抑和单调。人们为了填充这种闲暇的时间,人们热衷消费。芒福德认为这并不符合生命的原则。它只是单一技术追逐统治的结果。
    为了摆脱“巨机器”的控制,芒福德提出让科技人性化和所谓让人性接管这个世界。芒福德认为,必须建立一种有机世界观,发展生物技术。他认为生物技术应当成为技术的发展方向,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提出了应建立有机世界观,而且应把技术的发展放在人性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克服巨机器系统中的无“人”状态。他提出要恢复人的主体性,以此开辟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的道路。
    芒福德强调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明技术的起源。他认为身体语言是技术的原初状态。而语言和符号文化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基础和本质,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自然的有意义的世界.,他完全摒弃了现代的以因果关系的规则对技术的定义,并提出我们需要的技术应是有多方面维度的,基于生命观,有机观的,弹性的的技术。
    芒福德认为技术在发展之初渗透着生命的要素。他提出对技术的认识应当以所谓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为着眼点,由此可以找到拯救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技术的道路。因为以此才能复归生命的存在方式对技术的掌控。
    芒福德的技术哲学思想在人文传统的技术哲学发展史中占据独特地位。在人和技术的关系上,芒福德既是技术决定论者,又是价值决定论者。由此决定了在对机器统治的批判中,他的批判会体现出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不同进路。,这特别体现在他从存在论出发的对巨机器的批判,他分析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怎样接受了这种以“巨机器”为特征的齐一化管理和统治的。他强调从技术的起源视角回答这个方面问题,正是
    
    
    这方面显示出芒福德思想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芒福德思想的确立建基于对巨机器和技术的原初状态的追思,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威胁,首先并不来自技术的机器和装备本身。危险在于巨机器在发端之初就成为影响人性的本质的力量了。“但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但是只依靠芒福德所提倡的有机世界观的确立作为人类摆脱目前困境的手段,还是不够的。我们只有从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出发,进行自由和自觉的物质生产活动,人和技术才能协调发展。
Today science-technology not onl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with which human being recognizes the world, but also brings gigantic material evangel. Development of science-technology at the rapid speed brings a result that the human spirit home becomes desert. Human being faces to the existence puzzled dome, viewed philosophically.
    Lewis Mumford as a American philosopher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intends to unscramble the science-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brought by th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He makes us to think with him together: Why should human being be from “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to “Let man take over”? Facing to the human technology he starts to study the technological influence on our life and culture with bio-organic view, and try to give the life to the biotechnology.
    Megamachaine is the main concept in Mumford’s technology philosophy. Mumford regards the machine has an analogy to the human social structure. By analogy analyses how the machine view has replaced the life place. The aim of the megamachine is to reach the power centralize.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the early megamachine regained resuscitate after longer med-century technological preparation. This megamachine only expresses human common willing killing the freedom willing.
    Mumford indicates that the megamachine is a mechanical power system. The invention of the clock and the change of the human time view had laid the power system foundations. Becoming a controller of the technological world the clock makes the peoples lost theirs control power over the time. Mumford considers that the time should have tightly affliliation with the life. The time
    
    
    and the life is the corn of organic view sparked plug by him, and they should help human being carve out a new rode to conquer mechanical abuse.
    Mumford considers that the mono-technolog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gamachaine. Mono-technology is in pursuit of profit, money, speed and rate. It has becomes the value foundation in the power system and provide guidance to human act. Mumford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ono-technology brings to human being a lot of “spare time”, but people feel puzzled and oppressed by this .So Mumford thinks it is not accord with the life principle.
     To get rid of the mechanical control Mumford provides the humanization of technology and let Man take over this world .He considers that human being must build organic view and develop biotechnology. He considers that biotechnology should constitute a direct to the future technology and organic composing element .He refers to completely setting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humanity , overcoming the state of ignorance of human being in technology.
     Mumford takes body-language for the initial state of technology. The language and symbol constitute the corn of human action and from a meaning world. He considers that we should allround and stretch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life view and organic view.
     Mumford thinks the life element infiltrate into technology at the beginning of technology. To retrieve ou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chieve the humanization of technology, we must establish a principle in our action and theory: set the technology on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Mumford’s technology view stand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umanization tradition of technology philosoph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technology, Mumford belongs to the determinism of technology and value determinism. This makes him in his animadversion on mechanical control
    
    
    shows his special idea rout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social animadversion theory. He analyzes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society how to accepted the uniform management. He stress from the origin of technology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and just so, here shows the special value in his theory.
     Mumford’s technology view is established on the reflecting upon the megamachaine and the initial state of technology, we can see that the danger dose not come from the machine and
引文
[1]H.萨克塞《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147页
    [2]转引自李培超:《自然伦理的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3][4][美]约翰奶斯比特等:《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5][8][46]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殷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19,155,21
    [6][84][法]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0页
    [7]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9][10][美]斯普瑞特奈克:《真实的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页。
    [12][41][51]《芒福德的技术观:破除机械的神话》见《世界科学》2004年第1 期第44-46页
    [13][16]吴国盛 《让科学回归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10页
    [14]-[15][17][19][20][21]-[22][25][26][28][29][31][32][34]-[35][36][38][39][40][44][47][48][50][53][54][55][56]-[57][58][59][60][61][62][65][66][73]-[75][76][77][79][80][82]Lewis Mumford.《机械的神话》。钮先钟译。台北:黎明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第 92,38,309,91,92,228,238,254,190,238,163,164,37,163,164,239,139,149,313,106,52,89,91,39,75,288,314,334,241,327,288,283,309,312,250页
    [18]布尔斯廷:《发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23][27][30][42][43][45] [法]伊夫·戈菲:《技术哲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3-117页,
    
    [24]芒福德:《城市文化》载《城市化与现代管理:亚洲经验》第1页
    [33]张一兵:《无调式的辨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3页
    [37][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52][法]亚历山大·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第1页
    [63][72][美] 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1,427页
    [64][荷]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在哲学深层的挑战》,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67][70]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47-49
    [68][德] 雅斯贝斯:《卡尔·雅斯贝尔斯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69]H.萨克塞:《人与技术》,《哲学译丛》1979年,第5期,第50页
    [71]阿诺德·佩斯:《技术:实践与文化》,载《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9年第3期91页
    [78][德]费迪南·费而曼:《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81][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23页
    [83][美]贝斯特;[美]科尔纳:《后现代转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84]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86]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下卷,第827页
    [87][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三联书店1999年版, 第188页
    [88]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第109页
    [89]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第109页
    [9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89页
    [9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89页
    [92]孙正聿:《从两极到中介》载《哲学研究》1988年版 ,第8期, 第10页
    
    参 考 文 献
    1.Lewis Mumford.《机械的神话》,钮先钟译。台北:黎明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休若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范岱年等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6.[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
    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工宏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美]约翰·奈斯比特等:《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尹萍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9.[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文明史论集》,刘琚琚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12.[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1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14.[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5.[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8.[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
    
    
    社1986 年版。
    21.[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宋祖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下卷。
    23.[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4.[德]雅斯贝尔斯:《卡尔·雅斯贝尔斯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6.[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7.[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诒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8.[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德]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德]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何兆武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2.[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法]雅克·马利坦:《科学与智慧》,尹今黎 王平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35.[法]让-伊夫·戈菲:《技术哲学》,董茂永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6.[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裴程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7.[俄]尼·比·杜比宁:《人究竟是什么》,李雅卿等译,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38.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高亮华:《人文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赵建军:《追问技术悲观主义》,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黄欣荣:《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思想》,《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2期,第54-57页。
    46.《芒福德的技术观:破除机械的神话》见《世界科学》2004年第1 期第44-46页。
    47.孙利天:《生存论的态度与本体论的理解》,《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2期,第47-53页。
    48.李文潮:《技术伦理与形而上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2期,第41-46页。
    49.孙正聿:《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哲学研究》1988年第8期。
    50.赵建军:《技术本质特性的批判性阐释》,《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3期,第35-38页。
    51.赵建军:《技术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华侨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11-17页。
    52.周建漳:《技术的哲学理解与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6期 ,第33-36页。
    53.林德宏:《从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科学与技术辩证法》2001年第4期。
    54.李三虎:《技术发展与伦理秩序》,《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9期第26—29页。
    55.黄欣荣:《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思想》,《自然北京站证法研究》2003年2期,第54-57。
    56.А.А.ВОРОНИН:《К проблеме генезиса 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знания》,《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10,2003
    57..ВЕРНЕР ТЕОБАЛЬД:《Экология как эрзац—религия и вопрос ее рациональной обосновываемости》,《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12,2003
    58.MARY WARNOCK :《What is Natural? And should we care? 》,《PHIOSOPHY》,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Vol,.78,10.2003.
    59 JOZEF KEULARTZ,MAARTJE SCHERMER,MICHIELKORTHALS,
    TSJALLING SWIERSTRA《Ethics in Technological Culture: A Programmatic Proposal for a Pragmatist Approach》,《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Vol,.29,03.2004..
    60.JAMES,JEFFREY:《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st.Matin’s press,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