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走过30多年的峥嵘岁月、城市的国企改革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之后,农村的经济社会走向便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议题。中国的农业往哪里去?中国的农村向何处走?中国的农民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变成什么样子?这些纷繁复杂的“三农”问题都与一个最为本质和最为核心的问题——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息息相关。因此,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合理界定和安排农村土地产权,构建一套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就成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必然。
     实证研究是治经济史的基本方法。本文以皖西北太和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1947年以来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作了多面向、多层次的研究,除绪论与结束语之外,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就1947—1956年太和县农民所有制阶段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绩效作一简单回顾,指出土地私有化本身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它与社会主义制度和公有制是可以兼容并存的。第二章主要就1956年以来太和县集体所有制阶段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更及其绩效作一简要梳理,指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选择最根本的还应是激励机制的选择,完全以意识形态为目标的农村改革往往并不能达到其预期之目标。第三章主要从农民对土地所有权认识、土地调整、土地征收、农民负担、土地流转、乡村治理这六个方面入手去发掘和分析太和县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指出太和县农村发展所依托的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权——集体产权,这也是太和县乃至全国“三农”等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但本章也辩证地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太和县的农村土地产权结构一直在沿着不断强化农民土地产权的方向演变,国家在土地政策指向上更多地指向了农民,呈现出不断强化农民土地产权之特征。第四章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之上,充分汲取国外典型国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学界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的思想精华,提出近期太和县及全国可以考虑维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现状,通过强化农民土地产权而“淡化”农民集体所有权,进而使农村土地成为农民个人的真正财产。
     最后文章指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已成为主流的当今中国,尽管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似乎已经大大下降,但我们仍然无法回避“土地是中国最大政治”的社会命题。因此,对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在于促进中国政治的良性革新与健康发展,以实现国家的富强繁荣、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When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as gone through30years of eventful years, the city's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trend becomes the key issues of deepening reform. China's agriculture where to go? China's rural where to go? Chinese farmers will become what kind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se complex "three rural" issu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e and most central problem—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Therefore, using the modern property rights theory, reasonably definite and arrang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building a set of rural land property system that compatible with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ome the focus and necessity of the current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reform.
     Empirical study is the basic way of studying economic history. This paper takes Taihe County in the northwest of Anhu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de a multi-faceted, multi-level study on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of Taihe County since1947,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kes a brief review on Taihe County'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changes and its performance during1947-1956under the farmers ownership stage,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 link between land privatization and social systems, social forms and ideology, in the case of reasonable design, it can be compatible with socialist system and public ownership coexist. 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a brief combing on Taihe County'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changes and its performance since1956under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stage, pointing out that the most fundamental choice of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should be the choice of incentives, solely on ideology as the goal of rural reform often can not reach its intended target.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farmers' awareness of land ownership, land adjustment, land expropriation, the farmers' burden, land circulation, rural governance these six aspect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main defects of Taihe country's rural collective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in practice whcih under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pointing out that Taihe County's rural development relies on a relatively weak property rights-collective property rights, which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Taihe County,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three rural" and many other issues. Dialectically thought but also in this chapt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aihe County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along the farmers' land property righ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evolution, the national land policy point's direction is more on farmers, obviously present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farmers' land property characteristics. The fourth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former three chapters study, fully learn from foreign typical nation's beneficial experience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cademic thought essence of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reform, putting forward Taihe Country and even the whole nation can consider to maint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in near time, by strengthening the farmers' 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dilution" farmers'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rural land, thereby enabling rural land tends to become the real property of the individual farmers.
     Final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oday's China,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land for farmers seem to have declined significantly, but we still can not evade the "land is China's largest political" society proposition. Therefore, studying of China's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not only to solve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virtuous innova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in order to achiev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rosperity,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ociety and people's happiness well-being.
引文
①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② 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尽管千头万绪,但农村土地问题绝对是其中的首要基础性问题。无论是纯粹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还是农村社会发展问题,或是农业现代化问题,都与农村上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在看似五官的村民自治选举中,也或多或少地含有土地问题,如选民资格的界定就与农民土地权益有着直接的关联。
    ③ 李自成:《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湖湘论坛》2004年第5期。
    ④ 慈鸿飞、黄卫华:《20世纪河北与内蒙古地区十地政策变迁及其实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⑤ 崔文星:《中国农地物权制度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 张林江:《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不确定产权的一种经验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页。
    ② 吴承明:《谈谈经济史研究方法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③ 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但从1985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农民的负担过重。在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安徽省开始酝酿进行农村税费改苹。1993年11月,太和县委在省、地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在全国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并制定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为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实行公粮制,公粮按每亩每年50公斤的标准进行征收,一定3年不变,农民在缴纳公粮之后,不再交纳任何形式的农村税费,并有权拒绝一切不合理的负担。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人均减负48%,增收120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太和县的做法在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与重视,太和县由此也作为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第一县而载入史册。
    ④ 《太和县:生态之县 医药之城 书画之乡》,《安徽日报》2011年11月29日。
    ①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
    ② 黄荣华:《革命与乡村:农村地权研究(1949—1983)——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③ [美]费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①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② 青理东:《县域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0页。
    ② 事实上,在笔者搜集材料时期恰是太和县委、县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的“多事之秋”。2012年6月,太和县政府决定从县财政拿出1500万元兑现县内安徽晶宫大酒店获四星级旅游酒店称号的奖励政策一事被各大媒体曝光后,舆论哗然,从中央到地方的批评谴责声一片,各路记者也是纷至沓来以了解情况,这给已十分紧张的太和县委、县政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警惕。太和县委、县政府遂内部下达口头指令,要求有关单位加强对相关土地档案、文件的管理工作。这给笔者随后的材料搜集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很多原本可以查阅的档案、文件被“保密”为由而被婉言拒绝。
    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页。
    ②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③ 何一鸣:《产权管制放松理论——验证于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1958—2008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④ 冀县卿:《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页。
    ① 綦好东:《新中国农地产权结构的历史变迁》,《经济学家》1998年第1期。
    ② 杜业明:《论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现代经济探讨》2001年第9期。
    ③ 魏倩:《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结构与演进——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④ 袁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产权的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⑤ 王友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期。
    ⑥ 邵传林、冯振东:《中国农地产权制度60年:历程回顾与变迁批判》,《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① 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② 綦好东:《我国现行农地产权结构的缺陷及重构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98年第1期。
    ③ 徐莉:《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④ 徐汉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缺陷分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
    ⑤ 韩振燕、辛天霞:《产权理论与我国农村上地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① 罗夫永、柯娟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及其创新》,《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
    ② 魏欣:《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与完善》,《农村经济》2007年第5期。
    ③ [荷]何·皮特:《谁是中国上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6贞。
    ④ 林翊:《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140页。
    ⑤ 黄韬:《中国农地集体产权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116页。
    ⑥ 郑财贵:《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80页。
    ⑦ 童水栋:《理清产权关系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内部文稿》2002年第6期。
    ① 黄弘:《产权到户是遏制土地频繁调整的又效途径》,《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年第12期。
    ② 李建建、黎元生:《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页。
    ③ 晋洪涛、史清华:《农村土地权属:农民的“非集体化”认知与根源——丛于河南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年第1期。
    ④ 王金红:《告别“有意的制度模糊”——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目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⑤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15页。
    ⑥ 陈东琪:《新土地所有制》,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① 《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关十上地制度改革——杨小凯、江濡山谈话录》,《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
    ② 刘亦陈、郭旭明:《土地所有权商品化问题的思考》,《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第3期。
    ③ 丁栋虹:《私有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兼论上地私有化是西部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④ 于建嵘:《土地应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⑤ 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⑥ 蔡继明:《中国土地私有的分步改革方案》,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① 闵桂林、祝爱武:《近代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变革路径与方向探析》,《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9期。
    ② 安希伋:《论土地国有永佃制》,《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11期。
    ③ 颜运秋、土泽辉:《国有化: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之路》,《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④ 李维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及变革方向》,《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
    ⑤ 刘俊:《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导言》,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⑥ 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⑦ 刘恒中:《再论“国家所有、个人永用”的上地制度》,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① 宋旭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积弊及其改革》,《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② 臧得顺:《“谋地型乡村精英”的生成——巨变中的农地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6页。
    ③ 刘书楷:《构建我国农村上地制度的丛本思路》,《经济研究》1989年第9期。
    ④ 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⑤ 袁铖:《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⑥ 曹泽华:《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求实》2005年第3期。
    ⑦ 王曦:《论我国农村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⑧ 龚晓莺、邓永亮:《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十地制度改革的思考》,《调研世界》2007年第6期。
    ① 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205页。
    ② 陈天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③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
    ④ 王至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今后的完善思路》,《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⑤ 崔文星:《中国农地物权制度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136页。
    ⑥ 解玉娟:《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专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⑦ 易永锡:《中国当代农地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页。
    ①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② 慈鸿飞:《农地产权制度选择的历史与逻辑——论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③ 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45页。
    ④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6页。
    ① 其中,朱冬亮的《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闽西北将乐县安仁乡个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自下而上的视角系统地考察了安仁乡村庄内部的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土地制度推行的影响,以及农民自身怎样去看待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董国礼的《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1949—1998——以太和县为个案》(南京大学1999年博士学位论文》,以安徽省太和县为例对1949—1998年50年间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作了系统的阐述及分析,并将其看作是由制度均衡到非均衡的制度变迁过程;黄荣华的《革命与乡村:农村地权研究(1949—1983)——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以新洲县建国之后农村地权的变迁入手,并由此考察了农村地权变迁带来的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因此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王安春的《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对1949年以来铅山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革作了较为详细的评估和分析,并对未来铅山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及建设目标作了有益的探讨。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十地承包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① 慈鸿飞、黄卫华:《20世纪河北与内蒙古地区上地政策变迁及其实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 [美]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美]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和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页。
    ③ [美]菲吕博顿、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美]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④ [美]阿尔钦:《产权/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K-P)》,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1页。
    ⑤ [冰]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5页。
    ⑥ [美]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⑦ 王国平:《公有产权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⑧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⑨ 黄韬:《中国农地集体产权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⑩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① 綦好东:《新中国农地产权结构的历史变迁》,《经济学家》1998年第1期。
    ② 郑财贵:《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6页。
    ③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④ 郑财贵:《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⑤ 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0 页。
    ②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从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6页。
    ③ 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第1期。
    ④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5、129页。
    ①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2—13页。
    ② 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③ 《二十八个乡(村)各阶层人口及占有土地表》(一),载华东军政委员会十地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农村调查》,太和县档案局藏1952年,第14页。
    ④ 《大新区新集大队地主和贫苦农民上地占有量调查表》,载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和县历史》(第一卷),泰和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页。
    ① 廖洪乐:《中国农村上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3贞。
    ② 《太和县土改前后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表》,载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6页。
    ③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④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和县历史》(第一卷),泰和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页。
    ①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6—47页。
    ②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3页。
    ③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27页。
    ④ [美]彼得·蒂默:《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载何增科、周凡:《农业的政治经济分析》,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327页。
    ① 张培刚:《土地改革与经济发展》,《经济评论》1991年第2期。
    ② 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③ 吴申元、童丽:《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④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4页。
    ⑤ 吴申元、童丽:《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⑥ 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⑦ 吴申元、童丽:《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①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和县历史》(第一卷),泰和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6页。
    ② 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4页。
    ③ 笔者认为,在旧中国太和县整体趋向于不稳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土地收益权界定必然会存在含糊不清之处,突出地表现为地租数额过大且存在严重混乱不清和变化不定的状况。如1926年,孙殿英部到太和,一次勒索走银元20万元;1927年,张敬尧、袁家骥部驻守太和,也索走了大量钱饷。为支付这些兵来兵往的巨额开支,太和县政府除提高田赋外,还专门成立了支应局,负责向地主、士绅讨要钱财以应对时局。而地主载支付“支应款”后,必然会提高地租以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农民山此被迫承担高额地租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④ 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⑤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和县历史》(第一卷),泰和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 第7页。
    ① 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8页。
    ② 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③ 董志凯:《历史转折关头的成功政策——初析<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经济研究》1982年第9期。
    ① 中央档案馆:《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② 郭德宏:《中国近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页。
    ③ 刘占奎、秦明月:《对<五四指示>不彻底性的新认识》,《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④ 1946年12月初,中共中央决定以冀鲁豫军区六分区、华中军区八分区为基础,建立豫皖苏军区和豫皖苏区党委、豫皖苏行政委员会。
    ⑤ 中共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皖北红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⑥ 1946年12月旬,豫皖苏区党委在河南省睢县平岗召开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将冀鲁豫军区八分区改为豫皖苏军区三分区,从一、三分区抽调部分人员组建豫皖苏军区二分区,按照3个分区的防范区域,分别成立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地委,太和县隶属二地委领导。
    ⑦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34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党史办公室:《血沃细阳红——中共太和党史汇编》,阜.阳印刷总厂1995年版,第421页。
    ② 中共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
    ③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和县历史》(第一卷),泰和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07—308、304页。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57页。
    ①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5页。
    ② 任银睦:《<中国上地法大纲>述评》,《青大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③ 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1贞。
    ④ 中央档案馆:《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85—88页。
    ⑤ 郑志廷、焦亚葳:《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历史地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⑥ 崔文星:《中国农地物权制度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1页。
    ①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和县历史》(第一卷),泰和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09页。
    ② 中共太和县委党史办公室:《血沃细阳红——中共太和党史汇编》,阜阳印刷总厂1995年版,第377页。
    ③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37页。
    ④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和县历史》(第一卷),泰和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22—324页。
    ① 郭绪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载朱成甲:《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9页。
    ② 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③ 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④ 陈勇勤:《小农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⑤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⑥ 张厚安、徐勇、邓大才、工荣:《大陆农地制度变革60年的基本经验与教训》,载徐勇、赵永茂:《上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⑦ 由南京大学、华东文化部在宁直属机关南京博物院、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江苏省立博物院共 同组织的土改工作队148人,于10月15日,11月12日分两批来县指导土改工作,其中第一批为南京大学师生94人。
    ①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5灭。
    ② 王俊德:《建国五十年、六次大飞跃——太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改革纪实》,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九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2年版,第39—40页。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第二期上改结束工作中自杀死人情况报告》(1952年5月1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3。
    ① 占有少量土地,因缺乏劳力(如鳏寡孤独、自由职业者)而佃人耕种,称为“小土地出租者”,不作地主、富农对待。
    ②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方式,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是由个人或群体,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一种制度变迁;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行的。
    ③ 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①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②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页。
    ③ 郭德宏:《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对土地所有权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④ 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⑤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 张术环、王环、牛喜霞:《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上改结束工作总结报告》(1952年口月口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3。
    ④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
    ⑤ 韩敏:《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与延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⑥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30页。
    ② 王俊德:《太和县农业改革30年》,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41—42页。
    ③ 中共阜阳地委农委会:《根据谷茨区宋集乡县委对结束乡十改改革总结批准意见》(1952年4月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3。
    ④ 董国礼:《土地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社会效应》,《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① 王安春:《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以汀西省铅山县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08年,第50贞。
    ②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③ 刘承匙:《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④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⑤ 顾钰民:《建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⑥ 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① 武力:《略论上地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塑》,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中国土地改革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②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3—34页。
    ③ 胡穗:《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魏庄乡目前农村阶级变化及农业合作化全而规划的调查报告》(1955年9月26口),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① 王琢、许浜:《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① 廖洪乐:《中国农村上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② 张厚安、徐勇、邓大才、王荣:《大陆农地制度变革60年的基本经验与教训》,载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③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8页。
    ④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1页。。
    ⑤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从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6页。
    ⑥ 张术环、工环、牛喜霞:《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① 慈鸿飞、黄卫华:《20世纪河北与内蒙古地区土地政策变迁及其实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② 太和县农民协会:《太和县关于一年互助合作运动的总结》(1952年12月1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6。
    ③ 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① 太和县农民协会:《太和县关于一年互助合作运动的总结》(1952年12月1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6。
    ① 太和县农民协会:《太和县关于一年互助合作运动的总结》(1952年12月1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6。
    ① 中共阜阳地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太和县委互助合作重点检查整顿总结摘要通报》(1953年2月26 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3-0006。
    ② 太和县人民政府:《太和县人民政府1953年度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1月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3-0001。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县委对今春整顿巩固互助合作组织的意见》(1955年3月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① 太和县农民协会:《太和县关于一年互助合作运动的总结》(1952年12月1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6。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魏庄乡目前农村阶级变化及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调查报告》(1955年9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③ 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④ 张厚安、徐勇、邓大才、工荣:《大陆农地制度变革60年的基本经验与教训》,载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①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
    ②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6页。
    ③ 王俊德:《人民公社在太和县的发展与消亡》,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存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1页。
    ④ 太和县人民政府:《太和县人民政府1954年度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12月27口),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4-0001。
    ⑤ 即区别不同地区的情况,或者暂时停止发展,全力巩固,或者适当收缩,或者在巩固中继续发展。
    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①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58页。
    ② 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③ 李小群:《安徽农村改革》,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④ 崔传义:《中国农村经营变革调查》(下卷),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1955年秋冬建、扩、并社总结报告》(1956年2月2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② 中共太和县委会:《批转关集区委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步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3月2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1955年秋冬建、扩、并社总结报告》(1956年2月2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② 韩志才:《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贞。
    ③ 綦好东:《制度与发展——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④ 慈鸿飞、黄卫华:《20世纪河北与内蒙古地区土地政策变迁及其实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⑤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1955年秋冬建、扩、并社总结报告》(1956年2月2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①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从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6页。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1955年秋冬建、扩、并社总结报告》(1956年2月2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① 马立新:《论恢复土地农民所有制》,《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② 张路雄:《耕者有其田:中国耕地制度的现实与逻辑·序言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① 靳相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方位》,《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7年第1期。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5页。
    ③ 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页。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页。
    ② 张厚安、徐勇、邓大才、王荣:《大陆农地制度变革60年的基本经验与教训》,载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③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④ 韩志才:《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⑤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7页。
    ⑥ 王俊德:《建国五十年、六次大飞跃——太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改革纪实》,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九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2年版,第41页。
    ⑦ 所谓“包工”,就是按种植面积预先计算全面所需要的工量,包给生产队;所谓“包产”,就是区别不同的生产条件,参照往年产量实绩划分预订包产指标。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56年整社工作总结及今冬整社意见》(1956年10月2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7。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张路口乡联盟社夏季重点整社工作总结》(1956年8月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7。
    ② 崔传义:《中国农村经营变革调查》(下卷),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698页。
    ③ 韩志才:《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员。
    ④ 1956年6月中央发布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虽规定农民有退社自由,“社员退社的时候,可以带走他入社的土地或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可以抽回他所交纳的股份基金和他的投资”。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强大攻势,这种“带走”和“抽回”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由于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往往想法设法阻止农民退社。
    ①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②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7页。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张路口乡联盟社夏季整点整社工作总结》(1956年8月1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7。
    ④ 王俊德:《太和县农业改革30年》,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44页。
    ⑤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7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56年整社T作总结及今冬整社意见》(1956年10月2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7。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工寨乡联新社(三类)社员收入情况调查报告》(1957年8月1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7-0010。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执行地委对凤台县曹集乡因灾发生自杀事故通报的情况报告》(1957年1月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7-0012。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目前灾情发展情况的报告》(1956年7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8。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正确对待单干农民争取他们入社的请示》(1956年10月2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7。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制止农民盲目外流的通知》(1957年8月2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7-0012。
    ⑤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页。
    ①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57页。
    ② 郑财贵:《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③ “人民公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58年7月1日1出版的《红旗》杂志。不久,河南省遂平县成立全国第一个公社——崦岈山卫星公社。最早使用“人民公社”名称的,是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献汇编(1958—1981)》(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① 崔传义:《中国农村经营变革调查》(下卷),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704页。
    ②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74页。
    ③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7页。
    ④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74页。
    ⑤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初步打算(草案)》(1958年8月2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2。
    ⑥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巩固人民公社的意见》(1958年11月2号),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2。
    ①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 崔传义:《中国农村经营变革调查》(下卷),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705页。
    ③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页。
    ④ 綦好东:《制度与发展: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① 佚名:《太和县一九五八—六○年农业生产统计表》,太和县档案局档案,未编号。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提高工分值问题——双浮公社杨庄大队对提高工分值问题的调查报告》(1961年4月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10。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迅速做好粮食安全保卫工作的指示》(1960年12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8。
    ③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十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1998年,第133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张杰同志在全县五级干部会议上<关于进一步掀起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高潮的报告>》(1960年10月1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2。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央·省委正风正社工作队韩复光:《关于太和县正风正社情况的报告》(1962年4月1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16。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批转县农口干部计划培养小麦“卫星”亩产40万斤的技术措施》(1958年9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4。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培养小麦大而积丰产田和卫星田的意见》(1958年11月1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4。
    ① 地委检查团太和分团:《关于召开各乡党委书记及大队长等干部会议的总结》(1959年10月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3。
    ② 地委检查评比团太和分团:《检查太和当前中心工作的报告》(1959年9月2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3。
    ③ 太和县财政局:《太和县建国以来农业税收简史》,太和县档案局藏2008年,第26页。
    ④ 周多礼:《50年代安徽省“三改”始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4明。
    ⑤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在全县范围内办起农忙食堂的报告》(1958年6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5。
    ⑥ 王俊德:《太和县1961年整风整社片段纪实》,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33页。
    ⑦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省委三级干部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8月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01。
    ⑧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张小庄大队改正“责任田”试点工作报告》(1963年1月6日),太 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3-0010。
    ① 中共太和县委会:《批转县委关于当前党员、干部违纪情况的综合报告》(1959年6月1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5。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批转县监委对坟台乡党员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情况的检查报告》(1959年8月2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5。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三反正风办公室:《关于重点三反正风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1960年7月1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12。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张杰同志在全县五级干部会议上<关于进一步掀起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高潮的报告>》(1960年10月1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2。
    ① 王俊德:《太和县1961年整风整社片段纪实》,在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35页。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开展三反正风的动员报告》(1960年8月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12。
    ③ 王俊德:《人民公社在太和县的发展与消亡》,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4—5页。
    ④ 郝敬胜:《走向富裕——安徽农民价值取向演绎与现实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⑤ 《省人大副主任陆子修在减轻农民负担研讨班上的讲话》,载安徽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为了农民利益——安徽省委政府举办县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减轻农民负担研讨班资料汇编》,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1996年,第35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央·省委正风正社工作队韩复光:《关于太和县正风正社情况的报告》(1962年4月1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16。
    ② 杨德春:《太和县饥荒报告的产生》,《炎黄春秋》2012年第1期。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63页。
    ① 王俊德:《太和县1961年整风整社片段纪实》,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34页。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张杰同志在全县五级干部会议上<关于进一步掀起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高潮的报告>》(1960年10月1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2。
    ③ 地委检查评比团太和分团:《检查太和当前工作中心的报告》(1959年9月24口),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3。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报送粮食收支平衡大帐情况的报告》(1960年3月2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8。
    ⑤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请求增拨农村供应粮食指标的报告》(1960年3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8。
    ① 李若建:《权力与人性: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研究》,《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② 地委检查评比团太和分团:《检查太和当前工作中心的报告》(1959年9月2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3。
    ③ 王俊德:《人民公社在太和县的发展与消亡》,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6页。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省委三级干部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8月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01。
    ⑤ 王俊德:《太和县1961年整风整社片段纪实》,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35页。
    ⑥ 孙中华:《刘少奇“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提法的由来》,《党史博采(纪实)》2007年第4期。
    ① 吕登峰:《童年生活的片段回忆》,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173—179页。
    ① 安徽省重要历史事件丛书编委会:《安徽省重要历史事件丛书·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281页。
    ②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口述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③ 江鲲池:《60年代初曾希圣在安徽推行责任田始末》,《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纠正单干倾向问题报告》(1964年10月1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4-0003。
    ⑤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8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批转洪山区委关于培训干部进一步搞好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的报告》(1961年8月2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11。
    ② 王俊德:《太和县1961年整风整社片段纪实》,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38页。
    ③ 李小群:《安徽农村改革》,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④ 中共太和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85—86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张小庄大队改正“责任田”试点工作报告》(1963年1月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3-0010。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目前巩固集体经济中几项具体问题处理意见座谈纪要》(1964年4月2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5-0002。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纠正单干倾向问题的报告》(1964年10月1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4-0003。
    ② 太和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太和县一九六五年优抚工作总结报告》(1966年1月3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26-Y-1965-0002。
    ③ 张德元、何开荫等:《变迁——安徽农村改革述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页。
    ④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之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⑤ 余鹏翼:《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①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661—663页。
    ④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0页。
    ⑤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81页。
    ⑥ 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
    ⑦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人民公社规模规划的请示报告》(1961年8月21日),太和县档案 局档案:J001-Y-1961-0011。
    ①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0—61页。
    ② 陈作霖、连千祥:《关于传达贯彻地委县书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5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01。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省委三级干部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8月口号),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01。
    ④ 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25、636页。
    ⑤ 崔传义:《中国农村经营变革调查》(下卷),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707页。
    ①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34页。
    ②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从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7页。
    ③ 中国太和县委员会:《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的意见》(1963年12月1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3-0002。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当前夏荒生活情况的紧急报告》(1964年7月1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4-0003。
    ②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从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7页。
    ③ 王俊德:《建国五十年、六次大飞跃——太和上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改革纪实》,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九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2年版,第43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贯彻全省农业会议情况的报告》(1980年1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79-0012。
    ② 赵德宽:《建国以来高利贷的“沉”与“浮”》,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56—57页。
    ① 叶国文:《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195页。
    ②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6贞。
    ③ 余鹏翼:《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4页。
    ⑤ 陈锡文:《长期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年第12期。
    ⑥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⑦ 张厚安、徐勇、邓大才、王荣:《大陆农地制度变革60年的基本经验与教训》,载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8—59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纪(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130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0贞。
    ③ 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④ 陈勇勤:《小农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⑤ 中共太和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纪(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134页。
    ⑥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方面两个问题的通知》(1979年7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79-0012。
    ⑦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贯彻全省农业会议情况的报告》(1980年1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79-0012。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地委电话会议精神稳定生产责任制意见的报告》(1980年7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0-0009。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推广洪庄生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经验的决定》(1980年8月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0-0009。
    ③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④ 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⑤ 冀县卿:《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
    ⑥ 中共太和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纪(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137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转发胡总公社魏小庄生产队实行专业联产承包责仟制的调查材料》(1980年10月2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0-0009。
    ② 中共太和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纪(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137贞。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批转县工作队<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的通知》(1981年9月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1-0012。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⑤ 冀县卿:《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总结、完善、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工作情况的报告》(1982年3月3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2-0018。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3页。
    ①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苏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② 刘长根:《万里在安徽》,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贞。
    ③ 马社香:《对山南小井庄包产到户试点的回顾与思考——周曰礼访谈录》,《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④ 邓力群:《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314页。
    ⑤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35页。
    ⑥ 中共太和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纪(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147页。
    ①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4贞。
    ② 黄新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③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82-83页。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批转县委工作队<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的通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1-0012。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批转县委农工部对我县人均收入千元以上的部分专业、重点户调查情况分析报告》(1983年3月1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3-0014。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41页。
    ③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④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9页。
    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⑥ 《分析形势 开拓前进 加速我县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刘启超同志在县农业经济工作会上的讲话(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4-0016。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的报告》(1989年2月2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9-0019。
    ② 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马集乡党委是怎样领导群众致富的》,《太和情况》1988年11月23日第13期,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8-0030。
    ③ 廖洪乐:《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土地制度建设经验》,《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④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办好农业,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刘广聚县长在县四干会议上的讲话》(1990年8月3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0-0033。
    ⑤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213页。
    ①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1992》,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② 太和县农经委:《太和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农村经济部分)》,太和县档案局藏,1993年1月,第16—17页。
    ③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1994》,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528页。
    ④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1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1994年4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4-0046。
    ② 王俊德:《建国五十年、六次大飞跃——太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改革纪实》,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九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2年版,第39—40页。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土地管理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决定》(1995年3月1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5-0033。
    ① 太和县十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35页。
    ②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72贞。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国土地》1998年第10期。
    ④ 《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年第6期。
    ⑤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① 太和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一书一证’补换发工作的意见》,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2005-083。
    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05年第3期。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1期。
    ④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⑤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① 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十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2011年3月9日),太政[2011]12号。
    ② 张晓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③ 林翊:《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130页。
    ④ 张晓飞、徐功学:《把关键技术落在田间地头——安徽太和县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第14期。
    ⑤ 李炜、汪洋、梁苗:《太和“安徽麦王”诞生地》,《农村工作通讯》2012年第14期。
    ①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① 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① “价值中立”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所作的演讲《以学术为业》当中提出,即应当把价值中立性作为从事社会学研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准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人或事,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
    ① 魏波:《对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修正通过)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第七十四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地管理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八条和第十条分别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4、《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第六十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南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
    ③ 于建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的制度分析》,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④ 蒋文华:《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浙江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4年,第27页。
    ⑤ 龚启圣、刘守英:《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意愿及其对新政策的反应》,《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2期。
    ① 徐旭:《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基于对浙江农村的广泛调查》,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56页。
    ②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③ 肖屹、钱忠好、曲福田:《基于农民产权认知的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来自江苏南京的数据》,《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④ 晋洪涛、史清华:《农村土地权属:农民的“非集体化”认知与根源——基于河南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年第1期。
    ⑤ 施建刚、黄晓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基于银川市的经验》,《学术交流》2007年第10期。
    ⑥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6页。
    ⑦ 闵桂林:《农村土地产权回归农民的制度研究——基于南昌、永修、武宁3县的农村调查》,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08页。
    ① 王凯、张文秀、黄友财:《农户的农地产权认知调查结果分析——以成都城乡统筹试验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第5期。
    ② 这次调查不光涉及农户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还包括农户对农村十地所有权的意愿、承包地调整、上地收益分配、上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负担、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与农民权益密切相关的内容。
    ① 钟涨宝、聂建亮:《农民的泛国家意识与土地的类私有特征探讨——基于农民的认知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② 徐旭:《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基于对浙江农村的广泛调查》,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57页。
    ③ 韩松:《论成员集体与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法学》2005年第8期。
    ④ 于建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的制度分析》,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上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⑤ 董景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89—90页。
    ① 刘俊:《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② 高汉:《集体产权下的中国农地征收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③ 马举魁:《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理论导刊》2004年第8期。
    ④ 朱显荣:《完善我国农地所有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 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0—71页。
    ②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③ 项继权、周娴:《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④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⑤ 洪名勇、施国庆:《欠发达地区农地重要性与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基于贵州省的调查分析》,《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7年第5期。
    ①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7页。
    ② 聂建亮、姜莹:《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基于对河北省T镇的实证调查》,《农村经济》2011年第4期。
    ③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8页。
    ④ 洪德:《产权的秘密》,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5页。
    ⑤ 陈鹏:《中国土地制度下的城市空间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① 洪德:《产权的秘密》,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② 林苇:《农村承包地调整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③ 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①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页。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批转县委工作队<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的通知》(1981年9月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1-0012。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中共太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土地承包、调整、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1982年7月3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2-0018。
    ② 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 版,第40—-41页。
    ① 祖国补:《农村十地承包期十五年政策的出台经过》,载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187页。
    ② 《分析形势 开拓前进 加速我县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刘启超同志在县农业经济工作会上的讲话(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4-0016。
    ③ 中共太和县委、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业开发大讨论试点情况的报告》(1990年4月1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9-0019。
    ④ 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⑤ 太和县十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35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81页。
    ② 太和县农业经济委员会:《关于迎接省、市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大检查的通知》(1998年4月2日),农经字第[1998]07号。
    ③ 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王心云、马明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知》(1994年3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4-0059。
    ④ 周应江:《家庭承包经营权:现状、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⑤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9页。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第64页。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第64贞。
    ② 中共阜阳市委办公室:《中共阜阳市委办公室、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承包合同管理积极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2002年5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C-2002-208。
    ③ 太和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一书一证”补换发工作的意见》,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2005-083。
    ①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9—110页。
    ②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5期。
    ③ 杨学成、[美]罗伊·普罗斯特曼、徐孝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
    ④ 徐旭:《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基于对浙江农村的广泛调查》,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66页。
    ⑤ 陈小君等:《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② 叶剑平、丰雷、蒋妍、[美]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③ 闵桂林:《农村上地产权回归农民的制度研究——基于南昌、永修、武宁3县的农村调查》,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12页。
    ① [荷]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② [荷]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8年版,第28页。
    ① 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② 冀县卿:《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1994年4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4-0046。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③ 太和县农经委:《太和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农村经济部分)》(1993年1月),太和县档案局档案:未编号。
    ① 康涛:《农村土地调整的冲突研究——丛于“农村土地不得调整”的再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 《太和县六十年简明资料(续)》,载安徽省太和县统计局:《新世纪太和》,太和县统计局2010年,第195—196页。
    ③ 刘征、魏春轩、刘邦利:《太和县农业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初探》,《安徽农学通报》2009年第14期。
    ① 潘书培、陆宏晓:《太和:村委会强收承包地,2亩白杨林毁于斧下》(2007年11月13日),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7/11/13/001889402.shtml
    ①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② 申端锋:《农村土地问题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以中部某省粮食主产区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为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③ 黄弘:《产权到户是遏制土地频繁调整的有效途径》,《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年第12期。
    ④ 高伟、李学迎:《公平观念、控制权收益与土地整》,《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⑤ 黄小虎:《征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土地》2002年第8期。
    ⑥ 廖洪乐:《中国农村十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⑦ 林苇:《农村承包地调整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125页。
    ① 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单联书店2007年版,第112页。
    ② 周应江:《家庭承包经营权:现状、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③ 林苇:《农村承包地调整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④ 周应江:《家庭承包经营权:现状、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① 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② 王坤、李志强:《新中国土地征收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④ 赵金龙:《农村土地流转与征收》,金盾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⑤ 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⑥ 冯英:《论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的参与权及其利益保护》,载乡镇论坛杂志社:《农民土地权益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①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十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98—200页。
    ① 因公共利益对土地实施征收,存在于当今世界所有的法系中,从世界各国对土地征收权的行使来看,大多是为了公共性的目的。因此,征地目的的公共性成为评判一项土地征用权是否合法的唯一标准。针对当前法律针对公共利益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笔者认为,要最终界定公共利益,我国立法应该摒弃法国、德国等国采取的一般概括式的方式,要尽可能打破公共利益这个筐,尽量使之具体化,应效仿我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等国采取的概括与列举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避免任意扩大公共利益的适用范围。至于公共利益的用地范围,可以借鉴梁慧星在其负责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中的意见,将公共利益界定为“公共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灾害防治、科学及文化教育事业、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公共水源及引水排水用地区域的保护、森林保护事业,以及国家法律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
    ② 徐凤真、章彦英、何翠凤:《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创新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页。
    ④ 李建建、黎元生等:《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⑤ 卯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① 太和县国土资源局:《太和县2011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2011年4月2日),参见:http://www.nlr.gov.cn/tdsc/gdjh/201104/t20110412_1787338.htm
    ② 太和县国土资源局:《关于签订TC-200947、56、51、61、62号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有关问题的请示》(2010年4月21口),太国土资[2010]44号。
    ① 窦祥铭、慈鸿飞:《现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以太和县为例》,载徐秀丽、黄正林:《中国近代农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② 李建建、黎元生等:《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7—98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43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国土地》1998年第10期。
    ⑤ 蔡承彬:《我国城市化征地补偿标准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0期。
    ① 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② 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上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43页。
    ① 高汉:《集体产权下的中国农地征收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② 林翊:《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③ 李建建、黎元生等:《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① 左静:《我国现行征地补偿与市场地价的差距》,《农业经济》2007年第9期。
    ② 徐继军、刘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2年第7期,第48—51页。
    ③ 李建建、黎元生等:《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页。
    ① 赵金龙等:《农村土地流转与征收》,金盾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186页。
    ② 太和县人民政府、太和县地方志办公室:《2011太和年鉴》,安徽省非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编号:皖FY2011-012,第73页。
    ③ 孙鹤汀:《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以Y市Z区城郊村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① 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界阜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征用我县皮条孙镇大车李行政村马王自然村王甫敬等农户土地补偿情况的答复意见》(2005年5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2005-124。
    ② 徐凤真、章彦英、何翠凤:《集体十地征收制度创新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4页。
    ① 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② 李建建、黎元生等:《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9 页。
    ① 邹建华、温淑萍:《强行征地:300村民前程路茫茫》(2004年12月23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4-12/23/content_2371306.htm
    ① 张庄自然村村民:《申诉状》(2010年12月20口),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信访局[20110210]收到。
    ② 太和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对太信函字[2011]第38号办理情况的报告》(2011年6月17日),太国土资信[2011]第010号。
    ③ 文斌:《安徽太和:违法征地屡禁不止,村民苦不堪言》(2012年6月4日),正点网,http://www.xdcbw.com/rights/article/2012-06-04/if2efq12ifgg.html?p=1
    ① 《安徽阜阳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家坤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2013年5月9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09/c_115707708.htm
    ② 中共阜阳市委:《关于刘家坤免职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阜[2013]9号。
    ③ 张千帆:《城市化不等于征地》,《新京报》2008年1月5日。
    ① 《最新农村土地法律政策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7页。
    ② 卯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人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5—86页。
    ③ 徐凤真、章彦英、何翠凤:《集体上地征收制度创新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④ 崔文星:《中国农地物权制度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① 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43页。
    ② 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③ 太和县农业委员会:《二○○九年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报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表》(2009年口月),太和县农委内部材料,未编号。
    ④ 太和县国土资源局:《太和县国土资源局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2009年12月26日),太国土资[2009]213号。
    ⑤ 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界阜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征用我县皮条孙镇大车李行政村马王自然村王甫敬等农户土地补偿情况的答复意见》(2005年5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14-Y-2005-124。
    ① 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② 宋振华:《太和:两名“村官”腐败受惩罚》(2006年10月18日),新华网安徽频道,http://www.ah.xinhuanet.com/jjw2005/2006-10/18/content_8285142.htm
    ③ 太和县审计局:《太和县审计局关于城关镇祥和路村支部书记朱良福挪用土地补偿资金及侵占利息有关问题的审计移送处理书》(2012年3月2日),太审农移[2012]1号。
    ④ 农民失地后,就业问题就凸现出来,这一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各级政府对此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如安排失地农民进入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使之成为工人,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失地人员的就业养老等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级各类企业用人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人事安排上,竞争性代替了 行政性,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凸现。
    ① 陈小君等:《田野、实证与法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1页。
    ② 太和县审计局:《太和县2010年度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调查报告》(2011年8月26日),太审行报[2011]69号。
    ③ 李建建、黎元生等:《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6页。
    ① 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② 保费一次性交清的制度,让农民很难接受,感到压力很大。本来农民火地后所获得的征地补偿款就很少,而一次缴清保费几乎要花光补偿款,短期内的生活就会有问题。因此,大多数农民对一次性交清保费的政策是有抵触的。
    ③ 太和县审计局:《太和县2010年度养老保险丛金的审计调查报告》(2011年8月26日),太审行报[2011]69号。
    ④ 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⑤ 张林江:《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不确定产权的一种经验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① 徐凤真、章彦英、何翠凤:《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创新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页。
    ② 高汉:《集体产权下的中国农地征收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2页。
    ③ 赵红梅:《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政府、社会联动模式之构想》,《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④ 林翊:《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⑤ 朱可亮、[美]罗伊·普罗斯特曼、[美]杰夫·瑞丁格、叶剑平、汪汇:《十七省地权调查》,《新 世纪》2012年第5期。
    ① 李存才:《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中国财经报》2011年6月28日。
    ①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7页。
    ② 王进:《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的研究》,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学员毕业论文2001年,第1页。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我县农业税费改革情况和继续完善改革的设想的报告》(1996年9月1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6-0036。
    ④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之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⑤ 安徽省太和县农业税费改革办公室:《农村改革新探索——安徽省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续)》,太和县档案局藏1999年,第1—2页。
    ① 太和县农经委:《太和县五十五个行政村农民负担情况的调查》(1991年8月10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② 王殿志:《农村税费改革与县乡分配关系的调整——以安徽省太和县为例》,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8页。
    ① 郭宝:《“试验田”里看收成——来自安徽省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草原税务》2001年第6期。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我县农业税费改革情况和继续完善改革的设想的报告》(1996年9月1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6-0036。
    ① 安徽省太和县农业税费改革办公室:《农村改革新探索——安徽省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续)》,太和县档案局藏1999年,第12—13页。
    ② 吴昭仁:《探寻规范提取之路》,《人民日报》1995年1月1日。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太和县一九九四年农业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1994年12月20日),太发字[1994]160号。
    ④ 安徽省太和县农业税费改革办公室:《农村改革新探索——安徽省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续)》,太和县档案局藏1999年,第15页。
    ⑤ 马明业:《安徽省太和县农业税费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6期。
    ⑥ 何开荫:《中国农民的福音——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纪实》,《调研世界》2000年第7期。
    ①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323页。
    ②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之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对肖口镇及城关镇范大村加大农民负担问题的通报》(1994年8月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4-0038。
    ② 太和县财政局:《太和县建国以来农业税收简史》,太和县档案局藏2008年,第120页。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和县农业税费征管办法改革实施细则>的 通知》(1997年5月9日),太秘[1997]51号。
    ① 王进:《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的研究》,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学员毕业论文2001年,第29页。
    ②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我县农业税费改革情况和继续完善改革的设想的报告》(1996年9月1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6-0036。
    ③ 中共太和县委宣传部、太和县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税费改革在太和》,承印:安徽省第四测绘院2002年10月·合肥,第370页。
    ④ 冯海波:《农民负担问题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历史的回顾与思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6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2000-0033。
    ② 太和县财政局:《太和县建国以来农业税收简史》,太和县档案局藏2008年,第127页。
    ③ 丁保利、程利剑:《安徽农村税费改革实践情况的调研报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④ 刘鲁凤:《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⑤ 太和县财政局:《太和县建国以来农业税收简史》,太和县档案局藏2008年,第127页。
    ① 王俊德:《太和县农业改革30年》,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47页。
    ② 安徽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关于当前农民负担问题的通报》(2006年12月10日),皖农监[2006]4号。
    ③ 阜阳市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站:《全市农民负担执法检查情况通报》(2008年11月14日),阜农监[2008]1号。
    ④ 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农民负担工作检查情况通报》(2010年4月1日),阜政办传[2010]64号。
    ⑤ 太和县农业委员会:《二○一○年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报表·农民负担情况统计表》(2011年1月),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① 李茂岚:《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
    ② 冯海波:《农民负担问题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历史的回顾与思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① 张立彦:《中国政府土地收益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41页。
    ② 太和县人民政府、太和县地方志办公室:《2011太和年鉴》,安徽省非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编号:皖FY2011-012,第14贝。
    ③ 太和县统计局:《2010年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太和县统计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④ 冯海波:《农民负担问题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历史的回顾与思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⑤ 童水栋:《理清产权关系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内部文稿》2002年第6期。
    ① 王安春:《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8年,第135页。
    ② 徐汉明:《中国农民持有产权制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③ 从广义上讲,农村土地的流转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只能是单向流转,即只允许集体土地所有权转为国有土地所有权,流转通过征收的方式来实现。由于我国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承包经营制,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就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狭义上讲,农村上地流转只包括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流转。本文所说的土地流转,是狭义的流转概念,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① 卯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③ 廖洪乐:《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上地制度建设经验》,《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④ 山东平度县进行了“两田制”的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将土地分为按人口均分的“口粮田”和按农民自身经营能力投标承包的“承包田”(也称责任田),并强化所有权主体对土地的管理功能,目的在于兼顾公平的情况下引入效率原则促进土地适度集中。
    ⑤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对太和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初探>一文的通知》(1991年7月2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1-0039。
    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37页。
    ⑦ 《中共太和县委、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10日),太发[2006]9号。
    ⑧ 冯长福:《我省五县区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2008年4月22日),农网快讯,http://www.gov.cn/2006nwkx/html/200804/%7BAFBAE41-55F1-410A-B837-95621C1C2F70 %7D.shtml
    ① 陈杰、徐功学、孙建国:《依托合作社“土地手牵手”——安徽省太和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11月6日),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wlb/nmrb/nb2/200811060033.thm
    ② 朱振宇:《农经站上半年工作总结》(2011年8月3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③ 太和县农业委员会:《太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材料(三塔镇)》(2011年11月28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① 朱振宇:《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法支持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11年5月),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② 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上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2011年3月9日),太政[2011]12号。
    ③ 《市长于勇来我县调研农村十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2012年10月26日),参见:http://www.ahnw.gov.cn/2006nwkx/html/200804/%7BAFBEAE41-55F1-410A-B837-95631C1C2F70 %7D.shtml
    ④ 刘卫柏:《中国农村上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页。
    ⑤ 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① 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2011年3月9日),太政[2011]12号。
    ② 张钧:《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以云南文山县为例》,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30页。
    ③ 卯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④ 太和县农业委员会:《关于三塔镇姜小村群众信访反映问题的调查报告》(2008年10月26日),太农[2008]120号。
    ① 赵金龙等:《农村土地流转与征收》,金盾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
    ② 张晓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① 太和县人民法院(2011)太民一初字第01739号。
    ② 潘峰:《当前农村上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2009年10月9日),太和县统计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③ 高庙镇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高庙镇农村土地流转摸底调查工作总结》(2008年7月15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④ 太和县人民法院(2010)太民一初字第1703号。
    ⑤ 张钧:《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以云南文山县为例》,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① 王宇、张莅苑、王秀平、汪克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十地健康有序发展——以太和县上地流转情况为例》,《新农村》2012年第11期。
    ② 乔爱书:《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理论建设》2011年第5期。
    ① 潘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2009年10月9日),太和县统计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② 高庙镇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高庙镇农村土地流转摸底调查工作总结》(2008年7月15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③ 史卫民:《农地流转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④ 向益平:《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决策导刊》2011年第7期。
    ① 李金忠:《城乡统筹视野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② 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③ 潘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与与对策》(2011年3月14日),太和县统计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④ 黄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视角》,《延边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① 阜阳市审计局:《阜阳市审计局关于审计太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及其经济活动的报告》(2007年10月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30年-2007-0030。
    ② 王宇、张莅苑、王秀平、汪克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村上地健康有序发展——以太和县土地流转情况为例》,《新农村》2012年第11期。
    ③ 潘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2009年10月9日),太和县统计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④ 王安春:《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0页。
    ⑤ 魏刚:《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改革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⑥ 赵金龙等:《农村土地流转与征收》,金盾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页。
    ⑦ 叶子荣、刘鸿渊:《农业产业化的土地流转制度探索》,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上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页。
    ① 王金红:《大陆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目标》,载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② 廖冲绪、肖雪莲、胡燕:《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演变及启示》,《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③ 袁金辉:《冲突与参与:中国乡村治理改革30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④ 太和县财政局:《太和县建国以来农业税收简史》,太和县档案局藏2008年,第16页。
    ⑤ 王俊德:《疯狂年代——太和县大跃进运动纪略》,载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24页。
    ⑥ 王俊德:《人民公社在太和县的发展与消亡》,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2页。
    ① 李小群:《安徽农村改革》,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185页。
    ② 崔文星:《中国州农地物权制度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③ 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④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00页。
    ⑤ 袁金辉:《冲突与参与:中国乡村治理改革30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⑥ 姚锐敏:《“乡政村治”行政体制的利弊分析与改革出路》,《行政论坛》2012年第5期。
    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② 对于农村人民公社改革体制的突破,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四川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1980年6月18日,它在全国率先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人民政府。而事实上是,安徽农村人民公社的改革设想,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已形成。1978年10月,在中共安徽省委提交给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农业上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意见》中,首先谈到的就是人民公社的体制与改革问题,提出了政社分离、各司其职的设想。不过,安徽真正对人民公社实施改革是在三年后。1981年8月,凤阳县考城人民公社率先在全省进行了改革试点,撤社建乡。
    ③ 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第147页。
    ④ 卢福营:《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⑤ 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227-228页。
    ⑥ 陈进:《从家庭承包到村民自治》,《安徽农村(14)》1998年11月23日。
    ⑦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2页。
    ①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对太和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初探>一文的通知》(1991年7月2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1-0039。
    ② 宋迎春:《正确贯彻党的现行农村经济政策继续加深对农村深化改革的探索(在县第二批下乡干部培训班授课稿)》(1990年11月6日),《调查与研究》1990年第5期。
    ③ 太和县农业委员会:(二○一○年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报表·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表/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2011年1月),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①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15贞。
    ② 闵桂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回归农民的制度研究——基于南昌、永修、武宁3县的农村调查》,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10页。
    ③ 太和县农业委员会:《履职尽责,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2007年9月10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① 曲福田、王秀清、黄贤金等:《资源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196页。
    ② 太和县农业委员会:《二○○九年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报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及管理情况统计表》(2009年口月),太和县农委内部材料,未编号。
    ①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页。
    ② 吴晓燕:《农地流转与村庄治理:变化和冲击——对成都市温江区黄石社区、红旗村的考察》,载徐勇、赵永茂:《十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00页。
    ③ 卢福营:《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 史啸虎:《农村改革的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⑤ 刘亚伟:《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 页。
    ① 所谓“行政过渡干预”,是指政府行政权力凌驾于村民自治权力之上,乡镇政府把村委会看作是自己下属的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驾驭方式进行管理,随意干涉村民自治的微观运行,甚至超越法律干预村委会的选举和人事代理。
    ② 程为敏:《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③ 《安徽太和:村委会“强行租地”搞房地产升发?》(2011年3月17日),中国上地挂牌网,http://www.landlist.cn/2011-03-17/4694813.htm
    ① 太和县国土资源局:《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2011年12月8日),太和县国土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② 袁金辉:《冲突与参与:中国乡村治理改革30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③ 姚庆林:《违纪免职后还能当村干?》,《江淮晨报》2011年11月3日。
    ① 王琴:《论村干部腐败问题的治理》,《湖湘论坛》2010年第4期。
    ② 刘维翔:《这“村官”太贪了:出卖集体利益竞公然索贿》(2012年1月7日),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2/01/07/004692089.shtml
    ① 太和县日县高小村、旧县镇社区居民:《关于陈怀友等人在群众承包地上取土倒卖情况的反映》(2011年5月25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信访局[2011口]收到。
    ②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
    ③ 张登国、任慧颖:《当代中国乡村精英治理:局限与可能》,《理论学刊》2008年第7期。
    ④ 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⑤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① 《太和县六十年简明资料(续)》,载安徽省太和县统计局:《新世纪太和》,太和县统计局2010年,第196页。
    ② 《太和县提高干部待遇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2012年3月27日),安徽先锋网,http://thx.ahxf.gov.cn/djzh/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51
    ③ 太和县农业委员会:《二○一○年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报表·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2011年1月),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① 张杰、辰雨、魏晓兰:《人已去世集资修路款还得交》(2010年7月17口).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0/07/17/003282063.shtml
    ② 刘伟:《农村基层反腐倡廉建设调研分析——以太和县为例》,《理论建设》2011年第4期。
    ③ 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方志怀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2012年3月15日),太[2012]14号。
    ④ 崔智友:《中国村民自治与农村土地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
    ① 王自力、田明华、陈建成:《我国土地所有权主体重构问题探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 高飞:《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之民法构造》,《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③ 蒋永甫:《乡村治理视阈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一种私权力取向的研究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④ 赵树凯:《新农村建设呼唤新的治理》,《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3期。
    ⑤ 冀县卿:《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⑥ 蒋永甫:《乡村治理视阈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一种私权力取向的研究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① 颜运秋、王泽辉:《国有化: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革之路》,《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 王自力、田明华、陈建成:《我国土地所有权主体重构问题探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③ 史啸虎:《农村改革的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④ 李汝贤:《完善集体所有制:农地产权制度比较现实的选择》,《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⑤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页。
    ⑥ 杨宇:《试论农村十地产权制度与村民自治关系》,载乡镇论坛杂志社:《农民土地权益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160页。
    ⑦ 于建嵘:《圈地是城市对农村掠夺》,《新京报》2010年11月5日。
    ① 本刊记者:《乌坎事件的形成、升级与平息》,《村委主任》2012年第3期。
    ② 孙立平:《乌坎展示的长治久安之路》,《中国改革》2012年2月4日。
    ③ 祝新华:《乌坎:中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6日。
    ① 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页。
    ② 袁金辉:《冲突与参与:中国乡村治理改革30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5页。
    ③ 虞烈东:《解读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社会工作(实务版)》2010年第12期。
    ④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① 笔者认为,集体产权是指集体或社区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和行使,并对非集体或社区成员具有关于某种稀缺性资源的排他性权利束,它与国有产权、私人产权一起共同构成了转型经济中的基本产权形式。尽管存在多种集体产权形式,但备受关注的集体产权往往在很多时候指的是集体土地产权。
    ② 崔文星:《中国农地物权制度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③ 解玉娟:《中国农村十地权利制度专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 王利明:《物权法立法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② 夏锋、张娟:《百名专家建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改革研究院(海口)2008年,未刊稿。
    ①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总第8期。
    ① 景彦元:《不可忽视产权管理——六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比较》,《中国国土资源》2001年2月8日。
    ② 王环:《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美国农地产权制度》,《农业经济》2007第7期。
    ③ 付学坤:《美日农场制度变迁及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期。
    ④ 张术环、王环、牛喜霞:《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⑤ 陈天宝:《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⑥ 李竹转:《美国农地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王环:《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美国农地产权制度》,《农业经济》2007年第7期。
    ② 邵彦敏:《美日现代农地制度的比较与借鉴》,《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4期。
    ③ 王环:《当代日本农地制度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发》,《世界农业》2007年第6期。
    ① 卞琦娟、孙任洁、王玉霞:《日韩台土地经营制度的演变及启示》,《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② 陈英:《日本农地制度改革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学术交流》2004年第5期。
    ③ 袁铖:《国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启示》,《经济与管理论丛》2006年第3期。
    ① 张术环、王环、牛喜霞:《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161页。
    ② 陈克勤:《以色列农业的魅力》,《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3日。
    ③ 高玫:《以色列农业合作组织“莫沙夫”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老区建设》2007年第6期。
    ④ 樊正伟、赵准:《以色列城市公有土地租赁制度》,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上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
    ① 《产权不清晰致农民集体收益分配不规范评:完善农民自治》(2011年12月28日),中国广播网,http://finance.cnr.cn/jjpl/201112/t20111228_508988353.shtml
    ②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贝。
    ③ 文贯中、许迎春:《市场制度和法制框架下的美国农地征收、征用经验》,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际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5、54页。
    ④ 易永锡:《中国当代农地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① 于建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的制度分析》,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② 颜运秋、王泽辉:《国有化: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之路》,《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 汪振江:《农村上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0—71页。
    ① 于建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的制度分析》,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② 周应江:《家庭承包经营权:现状、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③ [荷]何·皮特:《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0页。
    ② 李建建、黎元生等:《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8页。
    ① 刘爱军:《征地补偿: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2期。
    ② 于建嵘:《土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研究》,《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
    ③ 闵桂林:《农村土地产权回归农民的制度研究——基于南昌、永修、武宁3县的农村调查》,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33页。
    ④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① 这主要体现在由村镇干部出面协调,担当村民之间上地流转的中介角色。尽管太和县政府对此工作没有实施强制性措施,但农民对于村镇干部出面做土地流转工作往往持“柔和”的态度,般都会同意:而村镇干部多将土地流转视作一项有益的政绩工作,大多持积极态度,也会主动出面要求帮助协调农民间的流转工作。
    ②人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7页。
    ③ 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7 页。
    ① 高富平:《土地使用权和用益物权——我国不动产物权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7页。
    ② 董景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
    ③ 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
    ① 黄河清:《我国农村十地制度建设的思路与实践——“中国农村土地研讨会”述评》,《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1期。
    ② 石霞:《我国农村上地制度改革思路的评价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③ 卯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① 孙宪忠:《争议与思考——物权立法笔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7页。
    ② 颜运秋、王泽辉:《国有化: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之路》,《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 崔文星:《论农村上地权利的冲突与对策》,《理论月刊》2007年第9期。
    ② 刘俊:《上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318页。
    ③ 慈鸿飞:《农地产权制度选择的历史与逻辑——论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温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认知障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④ 冯继康:《双重产权主体结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
    ⑤ 除上文提到的慈鸿飞和温锐两位学者之外,还有钱忠好[《中国农村十地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5期]、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十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刘卫柏[《中国农村上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学者对土地国家与农民复合所有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①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② 贾金荣:《试论建立有限小土地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可能性》,《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③ 韩振燕、辛天霞:《产权理论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④ 张术环、王环、牛喜霞:《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83—84页。
    ⑤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2页。
    ⑥ 夏锋、张娟:《百名专家建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改革研究院(海口)2008年,未刊稿。
    ① 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44贞。
    ②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出版社1961年版,第71页。
    ③ 慈鸿匕:《民国江南永佃制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④ 易永锡:《中国当代农地制度研究》,黑龙汀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254页。
    ⑤ 龚启圣、刘守英:《农民对土地产权意愿及其对新政策的反映》,《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2期。
    ⑥ 叶国文:《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国土地》1998年第10期。
    ② 《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问》,《光明日报》2005年3月15日。
    ③ 洪波:《“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纪行》,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8/10/02/002128835.shtml
    ④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⑤ 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页。
    ⑥ 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上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143
    ① 财政部:《财政部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太和县农业税费改革问题的函》(1994年1月25日),财农税[1994]字第004号。
    ① 徐旭:《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基于对浙江农村的广泛调查》,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002年,第150页。
    ② 吴昭仁:《稳定家庭承包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有关情况及建议》,《安徽农经》1998年5月11日第7期。
    ③ 王金红:《大陆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目标》,载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页。
    ⑤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页。
    ⑥ 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⑦ 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① 陈小君等:《田野、实证与法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7—29页。
    ② 董景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
    ③ 胡君、莫守忠:《集体上地所有权主体的反思与重构》,《行政与法》2005年第12期。
    ④ 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① 林翊:《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
    ② 丁烈云:《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③ 解丹琪:《走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悖论》,《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④ 吴增基:《坚持“规则公平优先、兼顾结果公平”的公平观——兼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实质与合理性》,《学术界》2006年第1期。
    ① 唐在富:《完善我国上地所有制和产权结构的几点思考》,《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② 冀县卿:《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页。
    ③ 李汝贤:《完善集体所有制:农地产权制度比较现实的选择》,《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④ 彭真怀:《上地所有权该不该归还农民》,《人民论坛》2011年第24期。
    ⑤ 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1页。
    ⑥ 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⑦ [荷]何·皮特:《谁是中国上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0—61页。
    ① 林翊:《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② 唐在富:《完善我国上地所有制和产权结构的几点思考》,《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③ 陈甦:《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与农地使用制度的确立》,《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
    ④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289页。
    ⑤ 国鲁来:《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2007年11月5日),学习时报,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7-11/05/content_9178578.htm
    ⑥ 万举:《转型中的土地产权冲突与融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① 孙鹤汀:《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以Y市Z区城郊村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② 洪德:《产权的秘密》,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124页。
    ③ 赵鹏:《把握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④ 肖屹、钱忠好:《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与农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侵害》,《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年第9期。
    ⑤ 徐凤真、章彦英、何翠凤:《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创新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灭。
    ⑥ 白田田:《温家宝: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2011年12月2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2/28/c_122494465.htm
    ⑦ 《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深圳破冰》,《华商晨报》2013年1月19日。
    ⑧ 项峥:《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或许不再是一个憧憬》,《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4期。
    ① 耿卓:《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由之实现》,《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 党国英:《深化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7期。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证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61—63页。
    ④ 周应江:《家庭承包经营权:现状、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页。
    ⑤ 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⑥ 刘卫柏:《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页。
    ⑦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① 易永锡:《中国当代农地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4—255页。
    ② 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③ 刘恒中:《再论“国家所有、个人永用”的土地制度》,载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④ 胡平、工冲:《和谐社会进程中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 叶国文:《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页。
    ② 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5页。
    ③ 王俊德:《太和县农业改革30年》,载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第45页。
    ① 太和县土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第135页。
    ② 胡穗:《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① 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2页。
    ② 王金红:《大陆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日标》,载徐勇、赵永茂:《十地流转与乡村治 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贝。
    ① 龚晓莺、邓永亮:《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调研世界》2007年第6期。
    ② 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
    ③ 张林江:《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不确定产权的一种经验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年版,第180页。
    ① 臧得顺:《“谋地型乡村精英”的生成——巨变中的农地产权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1]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第二期土改结束工作中自杀死人情况报告》(1952年5月1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3。
    [2]中共阜阳地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冬季互助合作运动的几个问题指示》(1952年11月2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C-1952-0001。
    [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上改结束工作总结报告》(1952年□月□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3。
    [4]中共阜阳地委农委会:《根据谷茨区宋集乡县委对结束乡土改改革总结批准意见》(1952年4月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3。
    [5]太和县农民协会:《太和县关于一年互助合作运动的总结》(1952年12月1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2-0006。
    [6]中共阜阳地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太和县委互助合作重点检查整顿总结摘要通报》(1953年2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3-0006。
    [7]太和县人民政府:《太和县人民政府1953年度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1月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3-0001。
    [8]太和县人民政府:《太和县人民政府1954年度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12月2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4-0001。
    [9]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县委对今春整顿巩固互助合作组织的意见》(1955年3月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10]中共太和县委会:《批转关集区委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步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3月2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11]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魏庄乡目前农村阶级变化及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调查报告》(1955年9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12]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1955年秋冬建、扩、并社总结报告》(1956年2月29 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5-0002。
    [1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目前灾情发展情况的报告》(1956年7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8。
    [14]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张路口乡联盟社夏季重点整社工作总结》(1956年8月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7。
    [15]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56年整社工作总结及今冬整社意见》(1956年10月2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7。
    [16]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正确对待单干农民争取他们入社的请示》(1956年10月2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6-0007。
    [17]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执行地委对凤台县曹集乡因灾发生自杀事故通报的情况报告》(1957年1月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7-0012。
    [18]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王寨乡联新社(三类)社员收入情况调查报告》(1957年8月1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7-0010。
    [19]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制止农民盲目外流的通知》(1957年8月2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7-0012。
    [20]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1956年6月至1957年5月的救灾工作总结》(1957年11月2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7-0012。
    [21]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夏荒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报告》(1958年8月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5。
    [22]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建立人民公社的初步打算(草案)》(1958年8月2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2。
    [2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1958年粮食生产予计(草案)》(1958年9月1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4。
    [24]中共太和县委员会:《批转县农口干部计划培养小麦“卫星”亩产40万斤的技术措施》(1958年9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4。
    [25]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巩固人民公社的意见(1958年11月2号),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2。
    [26]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培养小麦大面积丰产田和卫星田的意见》(1958年11月18口),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4。
    [27]佚名:《太和县一九五八—六○年农业生产统计表》,太和县档案局档案,味编号。
    [28]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公共食堂的指示》(1958年12月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8-0015。
    [29]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人民公社午季予分工作的意见》(1959年5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C-1959-0009。
    [30]中共太和县委员会:《批转县委关于当前党员、干部违纪情况的综合报告》(1959年6月1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5。
    [31]中共太和县委员会:《批转县监委对坟台乡党员干部强迫命令、违法乱纪情况的检查报告》(1959年8月2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5。
    [32]地委检查评比团太和分团:《检查太和当前中心工作的报告》(1959年9月24口),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3。
    [33]地委检查团太和分团:《关于召开各乡党委书记及大队长等干部会议的总结》(1959年10月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59-0003。
    [34]中共太和县委员会:《请求增拨农村供应粮食指标的报告》(1960年3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8。
    [35]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报送粮食收支平衡大帐情况的报告》(1960年3月2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8。
    [36]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三反正风办公室:《关于重点三反正风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1960年7月1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12。
    [37]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开展三反正风的动员报告》(1960年8月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12。
    [38]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张杰同志在全县五级干部会议上<关于进一步掀起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高潮的报告>》(1960年10月1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2。
    [39]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迅速做好粮食安全保卫工作的指示》(1960年12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0-0008。
    [40]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提高工分值问题——双浮公社杨庄大队对提高工分值问题的调查报告》(1961年4月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10。
    [41]陈作霖、连千祥:《关于传达贯彻地委县书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5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01。
    [42]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人民公社规模规划的请示报告》(1961年8月2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11。
    [4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省委三级干部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8月日 号),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01。
    [44]中共太和县委员会:《批转洪山区委关于培训干部进一步搞好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的报告》(1961年8月2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11。
    [45]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央·省委正风正社工作队韩复光:《关于太和县正风正社情况的报告》(1962年4月15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1-0016。
    [46]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张小庄大队改正“责任田”试点工作报告》(1963年1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3-0010。
    [47]中共阜阳地委:《关于进一步认真做好改正“责任田”工作的通知》(1963年3月1口),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C-1963-0004。
    [48]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的意见》(1963年12月1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3-0002。
    [49]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全委会议(扩大)情况报告》(1963年12月2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3-0002。
    [50]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地委生救会议情况报告》(1964年1月1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4-0003。
    [51]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目前巩固集体经济中几项具体问题处理意见座谈纪要》(1964年4月2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5-0002。
    [52]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当前夏荒生活情况的紧急报告》(1964年7月1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4-0003。
    [5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纠正单干倾向问题报告》(1964年10月1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4-0003。
    [54]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面上四清运动总结报告》(1965年4月2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5-0005。
    [55]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情况报告》(1966年4月1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6-0001。
    [56]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一九六六年午季予分工作总结报告》(1966年8月1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66-0003。
    [57]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方面两个问题的通知》(1979年7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79-0012。
    [58]中共太和县委员会:《中共太和县委关于贯彻全省农业会议情况的报告》(1980 年1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79-0012。
    [59]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一九七九年农村人民公社年终分配工作总结报告》(1980年2月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0-0009。
    [60]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贯彻地委电话会议精神稳定生产责任制意见的报告》(1980年7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0-0009。
    [61]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与推广洪庄生产队实行生产责任制经验的决定》(1980年8月1口),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0-0009。
    [62]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转发胡总公社魏小庄生产队实行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查材料》(1980年10月2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0-0009。
    [6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批转县工作队<完善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的通知》(1981年9月8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1-0012。
    [64]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总结、完善、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工作情况的报告》(1982年3月3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2-0018。
    [65]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中共太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土地承包、调整、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1982年7月3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2-0018。
    [66]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批转县委农工部对我县人均收入千元以上的部分专业户、重点户·调查情况分析报告》(1983年3月1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3-0014。
    [67]《分析形势 开拓前进加速我县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刘启超同志在县农业经济工作会上的讲话(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4-0016。
    [68]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调查组:《历史的转折可喜的变化--关于李兴区农业“两个转化”情况的调查报告》(1984年4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4-0016。
    [69]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马集乡党委是怎样领导群众致富的》,《太和情况》1988年11月23日第13期,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8-0030。
    [70]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的报告》(1989年2月21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9-0019。
    [71]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若干规定》(1989年5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9-0020。
    [72]中共太和县委、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业开发大讨论试点情况的报告》(1990年4月1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89-0019。
    [7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牢固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办好 农业,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刘广聚县长在县四干会议上的讲话》(1990年8月3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0-0033。
    [74]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对太和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初探>一文的通知》(1991年7月24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1-0039。
    [75]太和县农经委:《太和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农村经济部分)》(1993年1月),太和县档案局档案:未编号。
    [76]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王心云、马明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知》(1994年3月2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4-0059。
    [77]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1994年4月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4-0046。
    [78]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对肖口镇及城关镇范大村加大农民负担问题的通报》(1994年8月2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4-0038。
    [79]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马明业、王克仲在全县十地开发、以地生财动员会议上讲话的通知》(1995年7月2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5-0052。
    [80]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我县农业税费改革情况和继续完善改革的设想的报告》(1996年9月1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6-0036。
    [81]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利辛县西潘楼镇、阜南县柴集镇加重农民负担问题查处情况的通知》(1996年10月16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6-0051。
    [82]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1998年8月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8-0016。
    [8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一九九年农民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及劳务管理的实施意见》(1999年6月23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1999-0015。
    [84]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2000-0033。
    [85]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对大新镇稍赵村委会赵庄二组土地二轮承包遗留问题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2001年7月27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14-Y-2001-116。
    [86]中共阜阳市委办公室:《中共阜阳市委办公室、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 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承包合同管理积极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2002年5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C-2002-208。
    [87]太和县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一书一证”补换发工作的意见》,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2005-083。
    [88]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界阜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征用我县皮条孙镇大车李行政村马王自然村王甫敬等农户土地补偿情况的答复意见》(2005年5月2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2005-124。
    [89]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10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Y-2006-074。
    [90]阜阳市审计局:《阜阳市审计局关于审计太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及其经济活动的报告》(2007年10月9日),太和县档案局档案:J001-30年-2007-0030。
    [1]宋迎春:《正确贯彻党的现行农村经济政策继续加深对农村深化改革的探索(在县第二批下乡干部培训班授课稿)》(1990年11月6日),《调查与研究》1990年第5期。
    [2]太和县农经委:《太和县五十五个行政村农民负担情况的调查》(1991年8月10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3]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太和县一九九四年农业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1994年12月20日),太发字[1994]160号。
    [4]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和县农业税费征管办法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1997年5月9日),太秘[1997]51号。
    [5]太和县农业经济委员会:《关于迎接省、市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大检查的通知》(1998年4月2日),农经字第[1998]07号。
    [6]《中共太和县委、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10日),太发[2006]9号。
    [7]安徽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关于当前农民负担问题的通报》(2006年12月10日),皖农监[2006]4号。
    [8]太和县农委:《履职尽责,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2007年9月10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9]中共太和县委办公室、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新村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2008年5月9日),太办发[2008]17号。
    [10]高庙镇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高庙镇农村土地流转摸底调查工作总结》(2008年7月15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11]太和县农业委员会:《关于三塔镇姜小村群众信访反映问题的调查报告》(2008年10月26日),太农[2008]120号。
    [12]阜阳市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站:《全市农民负担执法检查情况通报》(2008年11月14日),阜农监[2008]1号。
    [13]太和县农业委员会:《二○○九年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报表》(2009年口月),太和县农委内部材料,未编号。
    [14]潘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2009年10月9日),太和县统计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15]太和县国土资源局:《太和县国土资源局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2009年12月26日),太国土资[2009]213号。
    [16]太和县统计局:(2010年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太和县统计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17]太和县国土资源局:《关于签订TC-200947、56、51、61、62号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有关问题的请示》(2010年4月21日),太国土资[2010]44号。
    [18]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农民负担工作检查情况通报》(2010年4月1日),阜政办传[2010]64号。
    [19]太和县人民法院,(2010)太民一初字第1703号。
    [20]张庄自然村村民:《申诉状》(2010年12月20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信访局[20110210]收到。
    [21]太和县农业委员会:《二○—○年农村经营管理统计报表》(2011年1月),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22]张晓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23]太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2011年3月9日),太政[2011]12号。
    [24]潘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与对策》(2011年3月14日),太和县统计 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25]太和县人民法院(2011)太民一初字第01739号。
    [26]太和县旧县高小村、旧县镇社区居民:《关于陈怀友等人在群众承包地上取土倒卖情况的反映》(2011年5月25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信访局[2011口]收到。
    [27]太和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对太信函字[2011]第38号办理情况的报告》(2011年6月17日),太国上资信[2011]第010号。
    [28]朱振宇:《农经站上半年工作总结》(2011年8月3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29]《太和县2006—2010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自查工作报告》(2011年8月11日),太和县国上局内部资料。
    [30]太和县审计局:《太和县2010年度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调查报告》(2011年8月26日),太审行报[2011]69号。
    [31]太和县农业委员会:《太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材料(三塔镇)》(2011年11月28日),太和县农委内部资料,未编号。
    [32]太和县国十资源局:《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2011年12月8日),太和县国土局内部资料,未编号。
    [33]太和县审计局:《太和县审计局关于城关镇祥和路村支部书记朱良福挪用土地补偿资金及侵占利息有关问题的审计移送处理书》(2012年3月2日),太审农移[2012]1号。
    [34]《太和县审计局审计报告2012年太审投报第18号》(2012年3月9日),太和县审计局内部资料。
    [35]中共太和县委员会:《关于在全县开展深入学习方志怀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2012年3月15日]),太[2012]14号。
    [1]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农村调查》,太和县档案局藏1952年。
    [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中央档案馆:《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1949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献汇编(1958— 1981)》(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5]朱成甲:《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太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太和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0]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1992》,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11]中共太和县委党史办公室:《血沃细阳红——中共太和党史汇编》,阜阳印刷总厂1995年版。
    [12]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1994》,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7]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19]太和县十地局:《太和县土地志(讨论稿)》,太和县档案局藏1998年。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国土地》1998年第10期。
    [21]安徽省重要历史事件丛书编委会:《安徽省重要历史事件丛书·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中国土地改革研究》,中国农 业版社2000年版。
    [23]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共太和党史大事记(1919—1990)》,皖内部图书:2001-082号。
    [24]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九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2年版。
    [25]中共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26]《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年第6期。
    [27]中共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皖北红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2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05年第3期。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0]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口述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31]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之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3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1期。
    [33]中共太和县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太和县历史》(第一卷),泰和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版。
    [34]太和县财政局:《太和县建国以来农业税收简史》,太和县档案局藏2008年。
    [3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2008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6]政协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细阳春秋》(第十辑),太和县税务印刷厂2009年版。
    [37]蔡继明、邝梅:《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8]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4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41]太和县人民政府、太和县地方志办公室:《2011太和年鉴》,安徽省非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编号:皖FY2011-012。
    [42]徐秀丽、黄正林:《中国近代农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
    [4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用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陈东琪:《新土地所有制》,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力群:《当代中国的农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7]郭德宏:《中国近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8][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工琢、许浜:《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11]李茂岚:《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12]工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4]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5]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16]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7]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8]刘亚伟:《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20]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1]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吴申元、童丽:《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陈小君等:《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6]孙宪忠:《争议与思考——物权立法笔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刘俊:《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綦好东:《制度与发展——中国三农问题的经济学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张术环、上环、牛喜霞:《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30]青理东:《县域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1]李德英:《国家法令与民间习惯: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租佃制度新探》,中ugo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冯继康:《“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4]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5]卢福营:《冲突与协调——乡村治理中的博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赵阳:《共有与私用: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7年版。
    [37]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39]慈鸿飞:《西部农业开发与生态中外比较》,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0]胡穗:《中国共产党农村上地政策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韩志才:《土地承包经营权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张德元、何开荫等:《变迁——安徽农村改革述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荷]何·皮特:《准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4]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叶国文:《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陈勇勤:《小农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8]刘俊:《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9]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0]邹秀清:《中国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唐文金:《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2]袁金辉:《冲突与参与:中国乡村治理改革30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3]董栓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路径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4]史啸虎:《农村改革的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5]崔文星:《中国农地物权制度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6]高汉:《集体产权下的中国农地征收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7]崔传义:《中国农村经营变革调查》(下卷),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58]林翊:《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版。
    [59]上坤、李志强:《新中国土地征收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0]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61]徐汉明:《中国农民持有产权制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2]洪德:《产权的秘密》,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版。
    [63]何一鸣:《产权管制放松理论——验证于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1958—2008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64]林苇:《农村承包地调整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65]余鹏翼:《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6]郝敬胜:《走向富裕——安徽农民价值取向演绎与现实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7]李建建、黎元生:《统筹城乡视野下的征地制度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8]周应江:《家庭承包经营权:现状、困境与出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9]黄韬:《中国农地集体产权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0]易永锡:《中国当代农地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1]卯荣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张立彦:《中国政府土地收益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73]刘卫柏:《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4]万举:《转型中的土地产权冲突与融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5]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上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76]冀县卿:《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制度绩效: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
    [77]曾令秋、胡健敏:《新中国农地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8]李小群:《安徽农村改革》,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79]慈鸿飞、黄卫华:(20世纪河北与内蒙古地区土地政策变迁及其实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80]孙鹤汀:《征地纠纷的政治学分析——以Y市Z区城郊村为例》,知识产权出版 社2011年版。
    [81]赵金龙:《农村土地流转与征收》,金盾出版社2011年版。
    [82]刘承韪:《产权与政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83]郑财贵:《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4]罗红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1949—200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5]董景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86]徐凤真、章彦英、何翠凤:《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创新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87]陈小君等:《田野、实证与法理——中国农村上地制度体系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8]张林江:《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不确定产权的一种经验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89]冯海波:《农民负担问题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历史的回顾与思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90]张钧:《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以云南文山县为例》,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1]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
    [92]温锐:《农地产权变革与社会生态的互动:八十年来赣南闽西边曲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93]杨志文:《农地私有产权的形成与废弃:基于人口增长与大规模毁灭的演化观点》,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94]吴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制度选择》,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5]刘俊:《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创新研究》,群众出版社2012年版。
    [1]董志凯:《历史转折关头的成功政策——初析<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经济研究》1982年第9期。
    [2]郭德宏:《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对土地所有权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3]安希伋:《论土地国有永佃制》,《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11期。
    [4]黄河清:《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思路与实践——“中国农村土地研讨会”述评》,《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1期。
    [5]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6]刘书楷:《构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1989年第9期。
    [7]张培刚:《土地改革与经济发展》,《经济评论》1991年第2期。
    [8]江鲲池:《60年代初曾希圣在安徽推行责任田始末》,《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9]陈甦:《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与农地使用制度的确立》,《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
    [10]任银睦:《<中国土地法大纲>述评》,《青大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1]綦好东:《新中国农地产权结构的历史变迁》,《经济学家》1998年第1期。
    [12]綦好东:《我国现行农地产权结构的缺陷及重构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月刊)1998年第1期。
    [13]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第1期。
    [14]龚启圣、刘守英:《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意愿及其对新政策的反应》,《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2期。
    [15]廖洪乐:《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土地制度建设经验》,《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16]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5期。
    [17]何开荫:《中国农民的福音——农业税费制度改革纪实》,《调研世界》2000年第7期。
    [18]杨学成、罗伊·普罗斯特曼、徐孝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
    [19]郭宝:《“试验田”里看收成——来自安徽省太和县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草原税务》2001年第6期。
    [20]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1]杜业明:《论中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现代经济探讨》2001年第9期。
    [22]丁保利、程利剑:《安徽农村税费改革实践情况的调研报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3]魏倩:《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结构与演进——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4]郑志廷、焦亚葳:《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历史地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5]崔智友:《中国村民自治与农村土地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
    [26]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27]童水栋:《理清产权关系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内部文稿》2002年第6期。
    [28]黄小虎:《征地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中国土地》2002年第8期。
    [29]刘鲁风:《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30]陈锡文:《长期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年第12期。
    [31]石霞:《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路的评价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32]李汝贤:《完善集体所有制:农地产权制度比较现实的选择》,《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3]李竹转:《美国农地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2期。
    [34]刘亦陈、郭旭明:《土地所有权商品化问题的思考》,《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第3期。
    [35]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6]付学坤:《美日农场制度变迁及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期。
    [37]贾金荣:《试论建立有限小土地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可能性》,《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8]袁铖:《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
    [39]邵彦敏:《美日现代农地制度的比较与借鉴》,《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4期。
    [40]李自成:《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湖湘论坛》2004年第5期。
    [41]陈英:《日本农地制度改革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学术交流》2004年第5期。
    [42]马举魁:《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理论导刊》2004年第8期。
    [43]徐莉:《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44]徐汉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缺陷分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
    [45]颜运秋、王泽辉:《国有化: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之路》,《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6]程为敏:《关于村民自治主体性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47]曹泽华:《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求实》2005年第3期。
    [48]于建嵘:《十地问题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研究》,《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
    [49]冯继康:《双重产权主体结构:中国农村十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
    [50]韩松:《论成员集体与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法学》2005年第8期。
    [51]肖屹、钱忠好:《交易费用、产权公共域与农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侵害》,《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年第9期。
    [52]黄弘:《产权到户是遏制土地频繁调整的有效途径》,《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年第12期。
    [53]胡君、莫守忠:《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反思与重构》,《行政与法》2005年第12期。
    [54]丁栋虹:《私有产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兼论土地私有化是西部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55]吴增基:《坚持“规则公平优先、兼顾结果公平”的公平观——兼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实质与合理性》,《学术界》2006年第1期。
    [56]赵红梅:《我国十地征收制度的政府、社会联动模式之构想》,《法商研究》2006 年第2期。
    [57]温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认知障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8]慈鸿飞:《民国江南永佃制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9]袁铖:《国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启示》,《经济与管理论丛》2006年第3期。
    [60]韩振燕、辛天霞:《产权理论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61]申端锋:《农村土地问题不只是农民权利问题——以中部某省粮食主产区三个村庄的土地调整为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2]袁铖:《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产权的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63]罗夫永、柯娟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及其创新》,《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
    [64]蔡承彬:《我国城市化征地补偿标准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0期。
    [65]唐在富:《完善我国土地所有制和产权结构的几点思考》,《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66]靳相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方位》,《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7年第1期。
    [67]慈鸿飞:《农地产权制度选择的历史与逻辑——论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68]王曦:《论我国农村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69]魏欣:《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与完善》,《农村经济》2007年第5期。
    [70]项继权、周娴:《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71]李维庆:《我ugo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及变革方向》,《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
    [72]洪名勇、施国庆:《欠发达地区农地重要性与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基于贵州省的调查分析》,《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7年第5期。
    [73]龚晓莺、邓永亮:《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调研世界》2007年第6期。
    [74]王环:《当代日本农地制度及其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发》,《世界农业》2007年第6期。
    [75]高玫:《以色列农业合作组织“莫沙夫”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老区建设》2007年第6期。
    [76]高伟、李学迎:《公平观念、控制权收益与土地调整》,《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77]王环:《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美国农地产权制度》,《农业经济》2007年第7期。
    [78]左静:《我国现行征地补偿与市场地价的差距》,《农业经济》2007年第9期。
    [79]崔文星:《论农村土地权利的冲突与对策》,《理论月刊》2007年第9期。
    [80]施建刚、黄晓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基于银川市的经验》,《学术交流》2007年第10期。
    [81]肖屹、钱忠好、曲福田:《基于农民产权认知的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来自江苏南京的数据》,《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
    [82]朱显荣:《完善我国农地所有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3]王自力、田明华、陈建成:《我国土地所有权主体重构问题探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4]于建嵘:《土地应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5]张登国、任慧颖:《当代中国乡村精英治理:局限与可能》,《理论学刊》2008年第7期。
    [86]王友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期。
    [87]耿卓:《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由之实现》,《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8]马立新:《论恢复十地农民所有制》,《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89]蒋永甫:《乡村治理视阈中的农民上地财产权——一种私权力取向的研究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90]顾钰民:《建国60年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91]高飞:《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之民法构造》,《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92]宋旭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积弊及其改革》,《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93]王至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今后的完善思路》,《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94]邵传林、冯振东:《中国农地产权制度60年:历程回顾与变迁批判》,《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95]叶剑平、丰雷、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96]王琴:《论村干部腐败问题的治理》,《湖湘论坛》2010年第4期。
    [97]刘占奎、秦明月:《对<五四指示>不彻底性的新认识》,《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98]王凯、张文秀、黄友财:《农户的农地产权认知调查结果分析——以成都城乡统筹试验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年第5期。
    [99]黄花:《农村十地制度改革:基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视角》,《延边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00]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01]党国英:《深化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7期。
    [102]闵桂林、祝爱武:《近代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变革路径与方向探析》,《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9期。
    [103]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104]卞琦娟、孙任洁、王玉霞:《日韩台土地经营制度的演变及启示》,《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105]虞烈东:《解读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社会工作(实务版)》2010年第12期。
    [106]晋洪涛、史清华:《农村土地权属:农民的“非集体化”认知与根源——基于河南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年第1期。
    [107]王金红:《告别“有意的制度模糊”——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 目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08]钟涨宝、聂建亮:《农民的泛国家意识与土地的类私有特征探讨——基于农民的认知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09]聂建亮、姜莹:《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基于对河北省T镇的实证调查》,《农村经济》2011年第4期。
    [110]赵鹏:《把握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11]乔爱书:《安徽农村上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理论建设》2011年第5期。
    [112]向益平:《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决策导刊》2011年第7期。
    [113]彭真怀:《土地所有权该不该归还农民》,《人民论坛》2011年第24期。
    [114]杨德春:《太和县饥荒报告的产生》,《炎黄春秋》2012年第1期。
    [115]刘爱军:《征地补偿: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2期。
    [116]康涛:《农村土地调整的冲突研究——基于“农村土地不得调整”的再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17]史卫民:《农地流转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18]魏刚:《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改革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19]廖冲绪、肖雪莲、胡燕:《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演变及启示》,《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120]姚锐敏:《“乡政村治”行政体制的利弊分析与改革出路》,《行政论坛》2012年第5期。
    [121]李金忠:《城乡统筹视野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22]徐继军、刘雨:《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2年第7期。
    [123]王宇、张莅苑、王秀平、汪克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有序发展——以太和县土地流转情况为例》,《新农村》2012年第11期。
    [124]刘祖云、黄博:《村庄精英权力再生产:动力、策略及其效应》,《理论探讨》 2013年第1期。
    [125]许芝萍:《社会转型期农村土地征用法律对策研究》,《河北法学》2013年第1期。
    [1]吴昭仁:《探寻规范提取之路》,《人民日报》1995年1月1日。
    [2]陈克勤:《以色列农业的魅力》,《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3日。
    [3]景彦元:《不可忽视产权管理——六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比较》,《中国国土资源》2001年2月8日。
    [4]《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问》,《光明日报》2005年3月15日。
    [5]《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6]于建嵘:《圈地是城市对农村掠夺》,《新京报》2010年11月5日。
    [7]李存才:《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中国财经报》2011年6月28日。
    [8]姚庆林:《违纪免职后还能当村干?》,《江淮晨报》2011年11月3日。
    [9]《太和县:生态之县医药之城书画之乡》,《安徽日报》2011年11月29日。
    [10]张晓飞、徐功学:《把关键技术落在田间地头——安徽太和县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第14期。
    [11]孙立平:《乌坎展示的长治久安之路》,《中国改革》2012年2月4日。
    [12]祝新华:《乌坎:中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6日。
    [13]本刊记者:《乌坎事件的形成、升级与平息》,《村委主任》2012年第3期。
    [14]李炜、汪洋、梁苗:《太和“安徽麦王”诞生地》,《农村工作通讯》2012年第14期。
    [15]《农村集体上地入市深圳破冰》,《华商晨报》2013年1月19日。
    [16]项峥:《农村集体十地入市或许不再是一个憧憬》,《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4期。
    [17]潘书培、陆宏晓:《太和:村委会强收承包地,2亩白杨林毁于斧下》(2007年11月13日),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7/11/13/00189402.shtml
    [18]太和县国土资源局:《太和县2011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2011年4月2日), 参见:http://www.mlr.gov.cn/tdsc/gdjh/201104/t20110412_178338.htm
    [19]邹建华、温淑萍:《强行征地:300村民前程路茫茫》(2004年12月23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04-12/23/cont_2371306.htm
    [20]文斌:《安徽太和:违法征地屡禁不止,村民苦不堪言》(2012年6月4日),正点网,http://www.xdcbw.com/rights/article/2012-06-04/if2efq12ifgg.html?p=1
    [21]宋振华:《太和:两名“村官”腐败受惩罚》(2006年10月18日),新华网安徽频道,http://www.ah.xinhuanet.com/jjw2005/2006-10/10/18/content_8285142.htm
    [22]冯长福:《我省五县区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2008年4月22日),农网快讯,http://www.ahnw.gov.cn/2006nwkx/html/200804/%7BAFBEAE41-55F1-410A-B837-95621C1C 2F70%7D.shtml
    [23]陈杰、徐功学、孙建国:《依托合作社“土地手牵手”——安徽省太和县农村土地流转调查》(11月6日),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wlb/nmrb/nb2/200811060033.htm
    [24]《市长于勇来我县调研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2012年10月26日),参见http://www.ahnw.gov.cn/2006nwkx/html/200804/%7BAFBEAE41-55A1-410A-B837-95621C1C 2F70%7D.shtml
    [25]《安徽太和:村委会“强行租地”搞房地产开发?》(2011年3月17日),中国土地挂牌网,http://www.landlist.cn/2011-03-17/4694813.htm
    [26]刘维翔:《这“村官”太贪了:出卖集体利益竟公然索贿》(2012年1月7日),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2/01/07/004692089.shtml
    [27]《太和县提高干部待遇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2012年3月27日),安徽先锋网,http://thx.ahxf.gov.cn/djzh/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51
    [28]张杰、辰雨、魏晓兰:《人已去世集资修路款还得交》(2010年7月17日),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0/07/17/003282063.shtml
    [29]《产权不清晰致农民集体收益分配不规范评:完善农民自治》(2011年12月28日),中国广播网,http://finance.cnr.cn/jjpl/201112/t20111228_508988353.shtml
    [30]洪波:《“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纪行》,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8/10/02/002128835.shtml
    [31]国鲁来:《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2007年11月5日),学习时报, 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7-11/05/content_9178578.htm
    [32]白田田:《温家宝: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2011年12月28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2/28/c_122494465.htm
    [1]王进:《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的研究》,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学员毕业论文2001年。
    [2]董国礼:《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变迁:1949—1998——以太和县为个案》,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3]徐旭:《沿海发达地区农地制度实证研究与思考——基于对浙江农村的广泛调查》,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4]靳相木:《中国农地制度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5]王殿志:《农村税费改革与县乡分配关系的调整——以安徽省太和县为例》,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6]蒋文华:《多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7]黄荣华:《农村地权研究:1949—1983——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的考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8]胡长明:《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9]汪先平:《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上安春:《1949年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创新选择——以江西省铅山县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工能应:《中国经济史上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姜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3]闵桂林:《农村土地产权回归农民的制度研究——基于南昌、永修、武宁3县的农村调查》,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4]曾超群:《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5]田光明:《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上地制度改革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