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规划性变迁:机制与限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湖北省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为例,对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进行考察与分析,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一场规划性变迁过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积极能动者和行动主体的角色与功能,起到了动员、组织、引导、规划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与传统内发和自然生长的社区不同,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主要是一种计划性或规划性社区,体现了国家由外向内进行整合和理性建构的特点。在乡村社区分化及认同流失的条件下,政府在规划性变迁中的主动性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及合理性。不过,政府主导的规划性变迁方式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定的限度。新一轮农村社区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重新认识与定位,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和机制。
     第一章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缘起、背景、改革动因及实验进展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同城市社区建设一样,农村社区建设的兴起并不是实践中人们主观意愿或想象的产物,而是适应社会结构转型及乡村基层治理的需要。长期以来,单位制不仅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方式,而且也是我国乡村社会组织及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特征。这种僵化和封闭的机械整合方式在新形势下日益丧失其存在的经济社会基础及合理性。
     第二章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和实验过程进行描述,从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角度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动员过程、方式、体制安排及农村社区的试点类型与模式进行考察,并对转型期乡村治理的渐进改革模式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重点考察社区重建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一方面旨在从服务、管理、社区组织与邻里关系角度探讨和分析乡村社区化管理的动因与逻辑,另一方面也着眼于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基础进行具体考察。通过分析发现,近代以降,伴随“政权下乡”的同时,国家还采取了“服务下乡”这样一种更为隐蔽和柔性的渗透策略和方式。不过,国家在一步步加强对乡村渗透和控制的同时,却未能为乡村提供同城市一样充足的公共服务。这样一种二元制整合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导致城乡矛盾加剧,引起人们之间的冲突和不满。社区平台的创设为实现从城乡二元整合向一体化治理奠定了组织和制度基础。
     第四章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方式和实施机制进行考察,发现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和政府推动仍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机制和方式。不过,在借助行政化的惯性运作机制和能量的同时,各级在具体推动该项工作过程中还引入了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志愿服务等理念和方式。因此透过社区重建这扇窗口也可进一步观察政府行为方式与运作机制的嬗变与转型。
     第五章从政府理性人和政策执行的视角,对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执行行为、方式、表现进行具体考察,并对基层选择性政策执行行为的后果和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六章对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动机、行动逻辑、作用功能及其有限性进行考察和分析,了解乡村社区组织与制度变迁的生发机制和变迁路径。从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与变迁的历史来看,乡村基层社会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变革与民众需求、自发创造以及基层干部、中央自上而下的组织、规划、引导与支持密不可分,是一种“支助型”制度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民众自下而上的需求压力与“倒逼”机制、地方领导的默认支持和回应机制以及中央自上而下的合法性确认和推动机制共同推进了制度变迁的进程。
     最后对本文的结论进行总结,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是政府主导下的规划性变迁过程,各级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动员、组织、引导、规划和推动的重要作用。不过,从根本上而言,农村社区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基于内在认同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因此,国家在自上而下地建构社区的同时,应着力培育社区居民的“自立、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农村社区自我整合和发展的能力,在规划性变迁中实现国家理性与农民理性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同时,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path of 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 It argues that 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is a process of planned change, in which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agents and actors, and perform various functions such as mobilization, organization, guidance, planning and promotion as well.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ndogenous and spontaneous community, the community in modern sense is mainly a kind of planned community 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side-in integration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by the state. Under circumstance of differentiation of community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identity, the government's initiative in planned chang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rationality in practice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limits in the planned change dominated by governments in practice. Whether or not a new type of rural community could be established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goals set and re-recognized by people, but also depends on the means and mechanisms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s to a great extent.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the origin, background, dynamics of the reform, as well as the progress of the experiment. It points out that the rise of 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did not originate from people's intention or imagination, but the adaptation to soc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needs. This is similar to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For a long time, the work unit system (danwei) is not only the basic organization form of urban society, but also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rura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Such rigid, enclosed and mechanical integration methods are increasingly losing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base and legitimacy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experiment and process of 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and examines the mobilization process, method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the pilot projects of 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as well as its types and models. Then it analyses the progressive reform model of rural governance in a transformational period.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ethod of 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one hand, it explores the dynamics and logics of rural community building by service, manageme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neighborhood; On the other hand, it focuses on the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a new type of rural community. It argues that accompanied with the process of state's penetration into the countryside, the state had adopted a more subtle and flexible penetration strategy named "delivering services to rural areas" after entering the modern era. However, when the state strengthened its penetration and control over rural areas, it failed to provide rural areas with adequate public services as cities. Such a dual integrating system may easily lead to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rouse people's dissatisfaction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 The creation of the community platform lays the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basi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u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integrated governance.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ways of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t finds that top-down administrative mobilization and government promotion remain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and forms in the pres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However, depending on the mechanism and energy of executive-oriented inertial operation,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also introduce socialized participation,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voluntary services and even other concepts and approaches to facilitate the work during this process. Therefore, we can also further observe 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functioning mechanisms of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fifth chapter examine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governments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n it discusses the impact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t grass-roots.
     The sixth chapter studies and analyses the motivation, logic, and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s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its limitation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rur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the viewpoint of the transform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model, the reform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is closely tied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peasants, cadres and national leaders. It claims that it is a kind of "state-sponsored" change propelled by public needs and the pressure mechanisms from the bottom, the acquiescent support and responsive mechanisms of local cadres, as well as the legi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mechanism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summary, it argues that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planned change led by governments, in which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such as mobilization, organization, guidance, planning, and promotion, etc. However, in essence, rural community is formed by people's internal identity and mutual needs within a certain area. Therefore,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build community by the state from top-down. Meanwhile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elf-reliance, mutual aid and cooperation"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strengthen rural community's self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link-up and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national rationality and peasant rationality in the planned change. Besides, when the government plays a leading role, we should also bring local and society's initiative into the full play, and thereby form the joint efforts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引文
①林毅夫:《“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3月5日。
    ②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103~118页。
    ③ Daniel Kelliher, Peasant Power in China:The Era of Rural Reform 1979-1989.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P.240-242.
    ④ Kate Xiao Zhou, 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Power of the People.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6, P.232.
    ⑤ Kate Xiao Zhou, 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Power of the People.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6, P.240~244.
    ①[爱尔兰]瑞雪·墨菲著,黄涛、王静译:《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6~213页。
    ②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第5~14页。
    ③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103~118页。
    ④于建嵘:《底层政治—对话与演讲》,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
    ⑤ Jonathan Unger, The Decollectiv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 Survey of Twenty-eight Villages. Pacific Affairs, Vol.58, No.4, Winter 1985, P.587.
    ⑥ Jean C. Oi, 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P.56.
    ⑤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3~10页。
    ⑧ David Zweig, Freeing China's Farmers: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M. E. Sharpe,1997, P.12-19.
    ①[美]白苏珊著,郎友兴、方小平译:《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52页。
    ② Kate Xiao Zhou, 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Power of the People.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6, P.240.
    ③项继权:《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5页。
    ④关于包产到户的历史和具体进程可参见:徐勇著《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出版社,1998年。
    ⑤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
    ⑥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①具体可参见[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②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第18~27页。
    ①[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②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第5~9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3页。
    ④[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2页。
    ①[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②[美]明恩溥著,陈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8~179页。
    ③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页。
    ④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第62~75页。
    ⑤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4期,第87~97页。
    ⑥[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⑦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⑧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页。
    ⑨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⑩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甘肃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3~74页。
    ①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②从翰香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页。
    ③项继权:《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兼论当前乡村体制的改革》,《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第77页。
    ④[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⑤[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⑥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4页。
    ⑦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
    ①这是阎锡山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期学友孙传芳给他起的绰号。孙认为,厨子整天双手勤劳操作,总是周旋在厨房内的一小块方寸之地,用力范围不超出那块菜板之外,喻指阎锡山只守山西一省的范围,没有雄略远志。转引自韩玲梅著《阎锡山实用政治理念与村治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0页。
    ②[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89页。
    ③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1页。
    ④[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⑤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2页。
    ①从翰香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06~107页。
    ②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年,第112~113页。
    ③晏阳初、赛珍珠著,宋恩荣编:《告语人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
    ①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03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③[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等译:《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①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甘肃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②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第82~84页。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38页。
    ①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32页。
    ①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32页。
    ①[英]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②[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③[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31页。
    ⑤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6页。
    ⑥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6~237页。
    ⑦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年,第58页。
    ①[美]施坚雅著,史建云等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6~40页。
    ②[美]明恩溥著,陈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3页。
    ③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第62~75页。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9页。
    ②吴怀连:《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①吴毅、李德瑞:《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兼论一段公共学术运动的兴起与终结》,《开放时代》2007年第2期,第95~98页。
    ②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73页。
    ①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第8页。
    ②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9~11页。
    ③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99~100页。
    ①[法]阿兰·图海纳著,舒诗伟、许甘霖、蔡宜刚译:《行动者的归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2页。
    ②本研究受到以下两部著作的启发: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以及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② Charles Tilly,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 Mass:Addison Wesley,1978, P.69.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④ Charles Tilly,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 P.636.
    ①[美]西达·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28页。
    ②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9页。
    ③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主要有三种类型:地缘社区,如村落、城镇等;精神社区,如宗教团体等;血缘社区,如家庭、家族等。
    ④[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4页。
    ⑤[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91页。
    ⑥ George A. Hillery, Jr.,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20,1955:111~123.
    ①项继权:《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融合与治理转型》,《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2期,第61页。
    ②徐勇、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①张厚安:《中国大陆基层的民主改革: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乡政村治”的模式》,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103页。
    ②据学者研究,在“大跃进”运动中,城市人民公社也曾一度盛行。全国第一个城市和农村人民公社均在河南诞生。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在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诞生,第一个以街道居民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城市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1958年8月15日在郑州市管城区清真寺街办事处正式问世。李端祥:《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③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前言第2—3页。
    ① Andrew G Walder,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P.251-253.
    ②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秋季卷,1996年。
    ③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①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②林尚立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25页。
    ①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组织起草《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该草案被宣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纲领。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在这次会议上,邓颖超在讲话中指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规”。这是中央领导人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古土:《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4期,第30~33页。
    ②波兰尼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作为互惠与分配的形式存在的,社会经济体系“嵌入”到社会生活当中。自由市场将这种关系颠倒了过来,从而导致传统伦理社会的终结。他认为经济完全“脱嵌”的社会是一个乌托邦。[英]卡尔·波兰尼著,冯钢、刘阳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王绍光:《大转型:中国的双向运动》,载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2页。
    ①项继权、罗峰:《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条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0页。
    ②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4~5页。
    ③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10~11页。
    ④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4页。
    ①宋亚平:《咸安政改:那场轰动全国备受争议的改革自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3页。
    ②“三提”指向村集体缴纳的三项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五统”指向乡缴纳的五项统筹,包括乡镇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道路等。
    ③项继权:《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村治理的制度变迁—对湖北省京山县的调查与分析》,载项继权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3页。
    ④项继权:《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第135~149页。
    ①秭归县民政局:《杨林桥镇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载詹成付编:《农村社区文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83页。
    ①邓小平:《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1985年6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0页。
    ①本刊县域经济观察员:《农村社区建设的“试验田”》,《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第16期,第24~25页。
    ①项继权、袁方成:《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与发展报告》,《研究咨询报告》2009年1月5日,第11页。
    ②第一期讲习班有来自国家11个部委和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的政府分管领导及民政局长共230多人参加。与会的8名专家学者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讲解,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江宁区、栖霞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第二期有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系统的领导干部和民政部领导以及82个实验县(市、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民政局长共220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翠屏区火花村和珙县兴太村。第三期参加实验工作讲习班的学员有314名,涵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① Daniel Kelliher, Peasant Power in China:The Era of Rural Reform 1979-1989.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P.5.
    ② Jean C. Oi,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October 1992), PP.99~126; Andrew G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1, No.2(September 1995), PP. 263~301.
    ③ Victor Ne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No.37(March 1992), PP.1-27.
    ④ 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P.7.
    ⑤吴敬琏:《中国采取了“渐进改革”战略吗》,戴吴敬琏等:《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
    ⑥邓小平:《十三大的两个特点(1987年11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8~259页。
    ① Lawrence J. Lau, Yingyi Qian, and Gerard Roland, "Reform without Losers: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108, Issue 1, P.120-143.
    ② Noel M. Tichy, "Agents of Planned Social Change:Congruence of Values, Cognitions and Ac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19, No.2(Jun,1974), PP.164.
    ③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180页。
    ④吴敬琏:《中国采取了“渐进改革”战略吗》,载吴敬琏等:《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⑤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出版社,1998年,第241~246页。
    ①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第107页。
    ②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③彭真:《通过群众自治实行基层直接民主》,《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0页。
    ④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39页。
    ①林毅夫:《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8期,第15页。
    ②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11期,第96页。
    ③贺雪峰:《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建设》,《开放时代》2006年第4期,第40~41页。
    ④[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8页。
    ①谢岳:《文件制度:政治沟通的过程与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5页。
    ①《新农村建设引发出国考察热潮三万官员将赴韩国》,《财经时报》2006年6月10日。
    ①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页。
    ①[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6页。
    ①清人冯桂芬主张融保甲与宗族组织于一体,“以保甲为经,宗法为纬,一经一纬,参稽互考,常则社仓易于醵资,变则团练易于合力”。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下卷,《复宗法议》。
    ②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①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第48~49页。
    ②项继权:《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兼论当前乡村体制的改革》,《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第81页。
    ③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1853年6月1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2页。
    ④[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0~41页。
    ⑤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湖北省志·水利》,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6页。
    ①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第49页。
    ②曹锦清编:《民权与国族—孙中山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③项继权:《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兼论当前乡村体制的改革》,《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第85页。
    ④族田包括义田、祭田和族学田。义田租主要赡给族人,兼用之于奖励节义;祭田又称祠田、尝田,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兼用之于赡济族众;族学田用于专供族人读书及应试费等。有的族姓还设有役田,用于助族众差役。转引自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国宗法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71~72页。
    ⑤[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②[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448页。
    ③徐勇:《“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兼论乡镇体制改革的走向》,《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第64~70页。
    ④徐小青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①袁方成:《使服务运转起来:基层治理转型中的乡镇事业站所改革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44页。
    ②湖北省咸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咸安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版,第146页。
    ③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著:《湖北省志·农业(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3~88页。
    ①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页。
    ②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32页。
    ① Lianjiang Li and Kevin J. O'Brien, "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odern China, Vol. 22.No.1 (Jan.1996), PP.32.
    ②项继权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8页。
    ③ Kevin J. O'Brien, "Rightful Resistance," World Politics, Vol.49, No.1(Oct.,1996), PP.33-35.
    ④ Lianjiang Li., "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 Modern China, Vol.30, No.2(Apr.,2004), PP.248-251.
    ①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36页。
    ②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56页。
    ③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江汉论坛》2007年第4期,第15页。
    ①牧之等选注:《建国方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49~150页。
    ②郑杭生:《重建社会信任—从武汉“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看“新农村建设”》,《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3期,第81~82页。
    ①项继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第54~60页。
    ②项继权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9~213页。
    ③吴理财:《合村并组对村治的负面影响》,《调研世界》2005年第8期,第39页。
    ①项继权:《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第142页。
    ②市委政研室、市民政局联合调查组:《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创新村民自治模式—宜昌市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报告》(内部稿)。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②[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③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3页。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②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6~100页。
    ③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第97页。
    ①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2页。
    ②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18页。
    ③张鸣:《为什么会有农民怀念过去的集体化时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4页。
    ④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①唐鸣等:《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②刘田喜等编:《湖北农村改革30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84~85页。
    ①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0页。
    ①王苗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4~75页。
    ②全能主义是指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的指导思想,全能主义政治指的是以这个指导思想为基础建立的政治社会。转引自邹谠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7页。
    ③毛丹、任强:《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村民自治诸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9~30页。
    ④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76页。
    ⑤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86页。
    ⑥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调研世界》2009年第6期,第3页。
    ①袁亚愚:《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3~74页。
    ①[美]托马斯·伯恩斯坦著,李枫等译:《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6页。
    ②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86年的推算,在1953~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25年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总额估计在6000亿~8000亿元。而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不过9000多亿元。据此可认为,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于农业。转引自詹成付编:《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讲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67页。
    ②郭正林:《中国村政制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③贵州省1994年下半年到1995年底,全省共抽调各级机关干部25079人,其中县以上干部为15942人,这些干部先后进驻9298个村帮助工作。转引自潘年英:《扶贫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④马银录:《向农民道歉—一个县委组织部长的驻村手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⑤郭正林:《中国村政制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⑥刘田喜等编:《湖北农村改革30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03页。
    ①刘田喜等编:《湖北农村改革30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02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68~69页。
    ②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5~7页。
    ③刘一臬:《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第82~89页。
    ①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第116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31页。
    ②[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22页。
    ③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④邱泽奇:《在政府与厂商之间: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分析》,载马戎、刘世定、邱泽奇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84页。
    ⑤ Kevin J.O' Brien and Lianjiang Li,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31,No. 2(Jan.,1999), PP.167.
    ⑥吴理财:《以民众参与破解选择性治理》,《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第29页。
    ①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66页。
    ①有研究指出,如果不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财政支农配套政策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新的乡村债务,加剧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债务形势。参见温铁军等:《中央支农资金配套制度对中国乡村负债的影响:个初步估算—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第13~21页。
    ②与Y村Z书记的访谈(2010年1月8日)。
    ③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① Victor Nee,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4, No.5(Oct.,1989), PP.663.
    ①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第27页。
    ①肖唐镖:《转型中的乡村建设:过程、机制与政策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第71~72页。
    ②与武汉市家园办L主任的访谈(2010年1月15日)。
    ③加拿大学者雅各布斯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认为人类致力于构建“花园城市”的理想尽管美好,但在实践中却可能存在危害,它破坏了大城市内部的自生自发秩序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造成城市隔离和城市衰败现象。她主张维护城市内部的多样性,认为城市街道具有自治功能,有利于发展一个小范围的、建立在日常公共生活基础上的网状关系,从而增加邻里社会资本。笔者认为其观点对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参见[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①与高岭村程书记的访谈(2010年1月9日)。
    ②吴理财:《以民众参与破解选择性治理》,《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第29~30页。
    ③ Kevin J. O'Brien and Lianjiang Li, "Accommodating 'Democracy' in a One-Party State: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2, Special Issue:Elections and Democracy in Greater China, (Jun., 2000), PP.487-488.
    ①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理论学刊》2007年第11期,第89页。
    ②苏联农业集体化主要是采用集体农庄的形式,集体农庄在实践中有三种组织方式:一是土地共耕社;二是劳动组合;三是农业公社。我国农业集体化在步骤和合作组织内部运作上与苏联相似,例如:我国的互助组相当于苏联的共耕社,农业合作社特别是高级社相当于苏联的劳动组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苏联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而互助组与初级社实行的土地农民个人所有,高级社是土地归集体所有。罗平汉:《天堂实验: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③毛泽东针对人民公社时期的“大跃进”和冒进现象,曾极其尖锐地指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生产力会起来暴动,当前农民杀猪宰牛就是生产力起来暴动。”林蕴晖、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①吴怀连:《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5~140页。
    ②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第21页。
    ③卢现祥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5~174页。
    ① Kate Xiao Zhou, 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Power of the People.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6, P.232.
    ②[爱尔兰]瑞雪·墨菲著,黄涛、王静译:《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6~213页。
    ③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第5~14页。
    ④应小丽:《农民自主行为与制度创新》,《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75~82页。
    ⑤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⑥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页。
    ⑦ Jean C.Oi,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4, Special Issue: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Dec.,1995), PP.1139~1146.
    ① Yia-Ling Liu,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0 (Jun.,1992), PP.314~316.
    ② Kristen Parris, "Local Initiative and National Reform:The Wenzhou Model of Develop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4 (Jun.,1993), PP.263.
    ③ Jonathan Unger, The Decollectiv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 Survey of Twenty-eight Villages. Pacific Affairs, Vol.58, No.4, Winter 1985, P.587.
    ④ Marc Blecher and Vivienne Shue, "Into Leather:State-Led Develop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Xinji,"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6 (Jun.,2001), PP.391.
    ⑤ Jean C. Oi,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 45(October 1992), PP.99~126.
    ⑥ Andrew G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1, No.2 (Sep.,1995), PP.276-280.
    ⑦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3页。
    ⑧邱泽奇:《在政府与厂商之间: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分析》,载马戎、刘世定、邱泽奇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
    ①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3~10页;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式—再论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第24~31页。
    ②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对四川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调查与思考》,《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第68页。
    ③ David Zweig, Freeing China's Farmers: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M. E. Sharpe,1997, P.12~19.
    ④[美]白苏珊著,郎友兴、方小平译:《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52页。
    ⑤ Jean C. Oi, "Two Decades of Rural Reform in China: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9, Special Issue: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50 Years (Sep.,1999), PP.623~625.
    ①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从历史视角看农村改革的全局意义》,《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6期,第35~36页。
    ②项继权:《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5页。
    ③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7页。
    ①据调查,当初群众建立的组织有不同的叫法,如治安联防队、村主、管委会、村民委、村委会,后逐渐统一为“村民委员会”。徐勇:《最早的村委会诞生追记—探访村民自治的发源地广西宜州合寨村》,《炎黄春秋》2000年第9期,第37页。
    ②项继权:《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共识与分歧》,《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第7页。
    ①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19页。
    ①[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5页。
    ②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年第1期,第98页。
    ③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性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第51~58页。
    ④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57~175页;也可参见:杨华、范芳旭:《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开放时代》2009年第5期,第104~122页。
    ①孟建柱:《加强村落社区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求是》2006年第21期,第25~27页。
    ①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36页。
    ② Marc Blecher and Vivienne Shue, "Into Leather:State-Led Develop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Xinji,"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6 (Jun.,2001), PP.368.
    ① Thomas P. Bernstein and Xiaobo Lu,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Peasants,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States in Reform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3(Sep.,2000), PP.742~763.
    ②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③何显明:《政府与市场:互动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变迁—基于浙江现象的个案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5~6页。
    ①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8~9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67页。
    ②郭书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30页。
    ①[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①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7~40页。
    ②徐震:《社区与社区发展》,台湾:正中书局,1984年,第177页。
    ①国外社区发展推进方式的内容主要参考:徐震:《社区与社区发展》,台湾:正中书局,1984年,第211~215页。
    ①项继权:《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第50~51页。
    ②王红茹:《如何走出乡镇财政困境》,《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13期,第25页。
    ③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④项继权:《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状况与化债对策—基于湖北若干县市的调查分析》,《研究咨询报告》2007年3月31日。
    ⑤刘田喜等编:《湖北农村改革30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①陈小京:《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区流动的经济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21期,第14页。
    ②共青团湖北省委研究室:《湖北省首批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工作简报》2009年5月27日。
    ①辛秋水、吴理财:《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山区社会发展障碍分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0~51页。
    ②[韩]朴振焕著,潘伟光等译:《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第122~128页。
    ③徐震:《社区与社区发展》,台湾:正中书局,1984年,第151~152页。
    ①[美]桑德斯著,徐震译:《社区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第296页。
    ①[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40页。
    ②侯岩、陈磊:《国外社区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学习时报》第339期。
    ①[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编,王建郎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2页。
    ②[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448页。
    ③ Helen F.Siu,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1989, P.169.
    ④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4页。
    ①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23~152.
    ①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12页。
    ②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第62~75页。
    ①“浙江村”是温州农民在京城形成的聚居区,是对城中村或城郊村农民生活状态的一种抽象和描述,旨在表明农村人口虽然在地域和空间上实现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但在社会关系和结构上并没有与城市融为一体。参见王春光:《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③“超级村庄”指改革以来村庄边界的分化与多元化,这些边界包括:以亲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地域共同体的边界;以土地所属为依据的村界;以行政关系为基础的行政界限以及村庄经济活动的边界。由于改革滞后,出现村庄经济边界开放与社会边界封闭的冲突与共生现象。参见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87~289页。
    ④“新村社共同体”是指农村非农化转型中,由于社会条件和原因而形成的新型社区共同体,主要包括“工业型”村社共同体和“后工业型”村社共同体两种类型。参见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6页。
    ①200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计划每年对各级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增强其政策执行力和素质。.
    ②[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③斯科特曾列举19~20世纪政府推动的一系列“社会工程”,从德国的科学林业到苏联的集体化农庄,从巴西的城市到坦桑尼亚的村庄,尽管这些工程和项目从政府规划和设计的目标来看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
    于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及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在实践中给人类带来相当程度的破坏和灾难。参看[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①[美]桑德斯著,徐震译:《社区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第14页。
    ②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彭真.彭真文选.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农业).上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6.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省志(水利).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7.湖北省咸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咸安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8.牧之等选注.建国方略.沈阳:辽宁出版社,1994.
    9.刘田喜等编.湖北农村改革30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10.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编.湖北农业再认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11.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
    1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张厚安,白益华编.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5.张厚安.中国大陆基层的民主改革: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乡政村治”的模式.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16.张厚安,徐勇主笔.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17.张厚安,徐勇,项继权.中国农村村级治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8.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9.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0.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出版社,1998.
    21.徐勇,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2.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河南南街、山东向高、甘肃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项继权.外国农村基层建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4.项继权主编.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与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25.项继权主编.民权与民生:中国农民权益实证调查.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26.雷振扬,唐鸣.中国乡镇政权建设与社会发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27.唐鸣等.村委会选举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8.张立荣.新视野与大思路—中国山区乡镇政权建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9.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0.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2.于建嵘.底层政治—对话与演讲.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
    33.辛秋水,吴理财.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山区社会发展障碍分析.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4.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5.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6.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7.陆学艺主编.内发的村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8.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9.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0.晏阳初,赛珍珠.告语人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1.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2.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3.从翰香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4.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5.郭正林.中国村政制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46.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7.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48.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9.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0.韩玲梅.阎锡山实用政治理念与村治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1.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2.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4.
    53.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4.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5.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7.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8.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59.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60.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61.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
    62.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淅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3.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4.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5.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66.唐力行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7.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68.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69.金雁,卞悟.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之路.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70.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71.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7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3.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4.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75.王邦佐主编.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6.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7.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8.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9.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0.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81.袁方成.使服务运转起来:基层治理转型中的乡镇事业站所改革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
    82.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3.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4.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天津:天津
    人民出版社,2006.
    85.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6.徐震.社区与社区发展.台湾:正中书局,1984.
    87.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知识出版社,1991.
    88.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9.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社,1998.
    90.罗平汉.天堂实验: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91.林蕴晖,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92.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3.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94.安贞元.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5.李端祥.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96.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7.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海天出版社,1997.
    98.曹锦清主编.民权与国族——孙中山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99.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0.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1.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2.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3.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4.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5.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06.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7.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和展望.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108.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09.宋亚平.咸安政改:那场轰动全国备受争议的改革自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110.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1.吴敬琏等.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12.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113.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4.卢现祥编.新制度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15.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6.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7.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8.折晓叶,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19.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20.毛丹,任强.中国农村公共领域的生长: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村民自治诸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1.王春光.社会流动和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22.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123.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24.王颖.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125.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6.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27.詹成付主编.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讲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28.詹成付主编.农村社区文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29.吴怀连.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30.徐小青主编.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31.韩明谟编.农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2.李守经,钟涨宝编.农村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3.袁亚愚.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134.唐忠新.农村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35.方向新.农村变迁论—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6.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7.许平.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19世纪至20世纪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8.李国庆.日本农村的社会变迁:富士见町调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9.陈万灵.农村社区变迁: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实证考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40.潘年英.扶贫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141.马银录.向农民道歉—一个县委组织部长的驻村手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142.郭书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43.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144.何高潮.地方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145.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146.黄宗智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7.[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业发展(1890-194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48.[美]明恩溥著,陈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9.[英]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0.[美]施坚雅著,史建云等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51.[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52.[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53.[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154.[俄]A.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农业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55.[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6.[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7.[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58.[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5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60.[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6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6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63.[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64.[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65.[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66.[美]韩丁著,韩惊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出版,1980.
    167.[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著,龚厚军译.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8.[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著,安强、高建译.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9.[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0.[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71.[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2.[美]威廉·富特·怀特著,黄育馥译.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73.[德]齐美尔著,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4.[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等译.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
    175.[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76.[美]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77.[美]西达·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8.[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编,方力维等译.找回国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79.[英]卡尔·波兰尼著,冯钢、刘阳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80.[爱尔兰]瑞雪·墨菲著,黄涛、王静译.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81.[美]白苏珊著,郎友兴、方小平译.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82.[美]张信,岳谦厚、张玮译.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北京:中华书局,2004.
    183.[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
    184.[法]阿兰·图海纳著,舒诗伟、许甘霖、蔡宜刚译.行动者的归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85.[美]托马斯·伯恩斯坦著,李枫等译.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18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 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87.[美]詹姆斯·Q·威尔逊著,孙艳等译.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88.[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89.[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
    190.[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联书店,1994.
    191.[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2.[韩]朴振焕著,潘伟光等译.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93.[美]桑德斯著,徐震译.社区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194.[美]葛凯著,黄振萍译.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5.[美]艾恺著,王宗昱、冀建中译.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96.[法]马克·布洛赫著,余中先等译.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1.
    197.[美]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著,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98.[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97.
    199.[英]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译.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0.[英]哈耶克著,冯克利、胡晋华等译.致命的自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1.[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0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
    20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0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05.[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06.徐琦,[美]莱瑞·赖恩,[美]邓福贞编.社区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07.[日]谷川道雄,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北京:中华书局,2002.
    208.[美]李丹著,张天虹、张虹云、张胜波译.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09. Daniel Kelliher, Peasant Power in China:The Era of Rural Reform 1979-1989.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
    210. Kate Xiao Zhou, 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Power of the People.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6.
    211. Jean C. Oi, 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212. Jean C. Oi,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213. Oi, Jean C. and Walder, Andrew G. (eds.).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1999.
    214. David Zweig, Freeing China's Farmers: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M. E. Sharpe,1997.
    215. Andrew G. Walder,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216. Charles Tilly,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 Addison-Wesley,1978.
    217. Charles Tilly,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
    218. Helen F.Siu,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1989.
    219.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20. Vivienne Shue, Peasant China in Transition: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 toward Socialism, 1949~1956.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221. Chan Anita, Richard Madsen, and Jonathan Unger Chen Village:The Recent History of a Peasant Community in Mao's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222. Anita Chan, Richard Madsen, and Jonathan Unger.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223. Madsen, Richard.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224. Bernstein, Thomas P. 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The Transfer of Youth from Urban to Rural Chin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225. Walder, Andrew G Zouping in Transition: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China.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26. Scott, James C.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st Asi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227. Popkin, Samuel L. The Rational Peasant.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228. Maurice R. Stein, the Eclipse of Community: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229. Robert Redfield, The folk culture of Yucat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1.
    230. Larry Lyon, the community in urban society, the Dorsey press,1987.
    231. Anthony P. Cohen, Belonging:identi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British rural cultur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2.
    232. Terry Marsden, Philip Lowe, Sarah Whatmore, Rural restructuring:global process and their responses,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1990.
    233. Rbert Fisher, Peter Romanofsky, Community organization for urban social change: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Greenwood Press,1981.
    234. Marcia Pelly Effrat, the community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the free press,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New York.
    235. Colin Bell, Howard Newby, community stud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the local community,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1971.
    236. Colin Bell, Howard Newby, The sociology of community:a selection of readings, FRANK CASS AND CO.LTD,1974.
    237. Daniel Kemmis, commu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1990.
    238. Miami Theory Collective, community at loose end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xford,1991.
    239. Nisbet, R. A., The Quest for Commun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240. Murray G. Ross, Community Organization:theo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HARPER&ROW, PUBLISHERS,1967.
    241. Harry C. Boyte, Community Is Possible:Repairing America's Roots, HARPER&ROW, PUBLISHERS, New York,1984.
    242. Report and papers from the symposium "Delivering services to rural areas:the way ahead" held at the Warrnambool Institute of Advanced Education, Victoria,15 and 16 February 1989/ [prepared by officers of the Rural Affairs Branch,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and Energy] Warrnambool, Vic.:Warrnambool Institute of Advanced Education,1989.
    243. Carl Milofsky, Community Organizations:Studies in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Ex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44. Anthony P. Cohen,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Ellis Horwood Limited 1985.
    1. 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中国社会科学,2010(1).
    2. 徐勇.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学术月刊,2009(5).
    3. 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动性—对四川达川市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调查与思考.战略与管理,1997(3).
    4. 徐勇.最早的村委会诞生追记—探访村民自治的发源地广西宜州合寨村.炎黄春秋,2000(9).
    5.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4).
    6. 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理论月刊,2004(9).
    7. 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8.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9. 徐勇.内核—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3(1).
    10.徐勇.“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兼论乡镇体制改革的走向.东南学术,2009(1).
    11.徐勇.“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现代国家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行政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12.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13.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1).
    14.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江汉论坛,2007(4).
    15.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16.项继权.农村社区建设:社会融合与治理转型.社会主义研究,2008(2).
    17.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理论学刊,2007(11).
    18.项继权.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共识与分歧.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9).
    19.项继权.20世纪晚期中国乡村治理的改革与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0.项继权.中国乡村治理的层级及其变迁—兼论当前乡村体制的改革.开放时代,2008(3).
    21.项继权.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2005(5).
    22.项继权,罗峰.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条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
    23.项继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社会主义研究,2009(1).
    24.项继权.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2002(3).
    25.张鸣.为什么会有农民怀念过去的集体化时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6.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7.秦晖.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战略与管理,1999(6).
    28.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1998(5).
    29.吴毅,李德瑞.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兼论一段公共学术运动的兴起与终结.开放时代,2007(2).
    30.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31.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秋季卷,1996.
    32.林毅夫.“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3-5.
    33.林毅夫.新农村运动与启动内需.小城镇建设,2005(8).
    34.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小城镇建设,2005(11).
    35.温铁军.中央支农资金配套制度对中国乡村负债的影响:一个初步估算—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9(2).
    36.贺雪峰.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建设.开放时代,2006(4).
    37.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性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3).
    38.郑杭生.重建社会信任—从武汉“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看“新农村建设”.学习与实践,2006(3).
    39.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战略与管理,2002(3).
    40.丁元竹.理解社区.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1.侯岩,陈磊.国外社区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学习时报.
    42.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开放时代,2008(2).
    43.古土.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历程.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
    44.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从历史视角看农村改革的全局意义.中共党史研究,2008(6).
    45.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学习与实践,2007(4).
    46.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1).
    47.谢岳.文件制度:政治沟通的过程与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8.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3).
    49.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1).
    50.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2005(4).
    51.吴理财.合村并组对村治的负面影响.调研世界,2005(8).
    52.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调研世界,2009(6).
    53.吴理财.以民众参与破解选择性治理.探索与争鸣,2009(4).
    54.刘一桌.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战略与管理,1999(4).
    55.肖唐镖.转型中的乡村建设:过程、机制与政策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6).
    56.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6).
    57.应小丽.农民自主行为与制度创新.政治学研究,2009(2).
    58.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4).
    59.杨华,范芳旭.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开放时代,2009(5).
    60.孟建柱.加强村落社区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求是,2006(21).
    61.何显明.政府与市场:互动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变迁—基于浙江现象的个案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8(6).
    62.王红茹.如何走出乡镇财政困境.中国经济周刊,2006(13).
    63.陈小京.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区流动的经济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9(21).
    64. Jean C. Oi,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4, Special Issue: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Dec.,1995).
    65. Jean C. Oi, "Two Decades of Rural Reform in China: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9, Special Issue: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50 Years (Sep.,1999).
    66. Jean C. Oi,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October 1992.
    67. Andrew G.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01, No.2(September 1995).
    68. Victor Ne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No.37(March 1992).
    69. Marc Blecher and Vivienne Shue, "Into Leather:State-Led Develop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Xinji,"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6 (Jun.,2001).
    70. Victor Nee,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4, No.5(Oct.,1989).
    71. 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72. Jonathan Unger, The Decollectiv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untryside:A Survey of Twenty-eight Villages. Pacific Affairs, Vol.58, No.4, Winter 1985.
    73. Lawrence J. Lau, Yingyi Qian, and Gerard Roland, "Reform without Losers: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108, Issue 1.
    74. Lianjiang Li and Kevin J. O'Brien, "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Modern China, Vol.22. No. 1(Jan.1996).
    75. Kevin J. O'Brien, "Rightful Resistance," World Politics, Vol.49, No.1(Oct.,1996).
    76. Lianjiang Li., "Political Trust in Rural China," Modern China, Vol.30, No.2(Apr.,2004).
    77. Kevin J. O' Brien and Lianjiang Li, "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31, No.2(Jan.,1999).
    78. Kevin J. O'Brien and Lianjiang Li, "Accommodating'Democracy' in a One-Party State: 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2, Special Issue:Elections and Democracy in Greater China, (Jun.,2000).
    79. Yia-Ling Liu, "Reform from Below: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0 (Jun.,1992).
    80. Kristen Parris, "Local Initiative and National Reform:The Wenzhou Model of Develop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4 (Jun.,1993).
    81. Thomas P. Bernstein and Xiaobo Lu,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Peasants,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States in Reform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3(Sep.,2000).
    82. Noel M. Tichy, "Agents of Planned Social Change:Congruence of Values, Cognitions and Ac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19, No.2(Jun,1974).
    83. George A. Hillery, Jr.,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20, 1955.
    84. Melanie Manion,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a:Learning from Local Sampl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9(Sep.,1994).
    85. Thomas P. Bernstein, "Urban Youth in the Countryside:Problems of Adaptation and Remedi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69(Mar.,1977).
    86. Thomas P. Bernstein, "Leadership and Mass Mobilisation in the Soviet and Chinese Collectivisation Campaigns of 1929-30 and 1955-56:A Comparis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31(Jul.-Sep.,1967).
    87. S. C. Dube, "Cultural Factors in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16, No.1 (Nov.,1956).
    88. Steven Brint, "Gemeinschaft Revisited:A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Concept," Sociological Theory, Vol.19, No.1(Mar.,2001).
    89. Mazie, S.M. and Killian, M.S.,1991. Growth and change in rural America:the experience of the 1980s and prospects for the 1990s. In:Walzer, N., Editor,1991. Rural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eger, New York, pp.1-19 Chapter 1.
    90. David C. Korte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A Learning Process Approac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0, No.5(Sep.-Oct.,1980).
    91. Linda Lobao and Katherine Meyer, "The Great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Crisis, Chang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wentieth Century Us Farm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7(2001).
    92. Irwin T. Sanders and Gordon F. Lewis, "Rural Community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A Decade in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1976).
    93. Autar S. Dhesi,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Vol.35, No.3(2000).
    94. H. Gibbs Knotts, "Sticks, bricks, and social capital: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in the American Deep South,"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Vol.41, No. 1(2006).
    95. Peter Geschiere and Josef Gugler, "The Urban-Rural Connection:Changing Issues of Belonging and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Institute, Vol.68, No.3, The Politics of Primary Patriotism (1998).
    96. Lynda Herbert-Cheshire, "Contemporary strategies for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a governmentalit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6(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