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笔者以“云南蒙古人”为主要线索,对他们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合研究。
     文章首先运用传统的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考证蒙元时期入驻云南的蒙古人概况。再以传说故事视角宏观研究元朝以后的云南蒙古人在文学语境中的境遇。最后,以“口述历史”、“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追述当代云南蒙古人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感。
     序言部分包括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前人研究概况、主要史料与资料介绍、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等内容。正文部分包括史料历史和现世故事两个部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为史料历史部分。由史学语境中的蒙古人入滇史和文学语境中的云南蒙古人演绎史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参考相关史实史料综合论述蒙元时期蒙古人入滇史。第二章,结合相关文学资料,综合论述元朝以后人们对云南蒙古人的演绎史。第二部分为现世故事部分。由聚居的云南蒙古人发现传统的过程和散居的云南蒙古人书写家谱的故事两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记录聚居在通海县兴蒙乡的蒙古人发现传统的过程。第二章,以“铁改余”氏为例,记录散居在云南地区的蒙古人书写家谱的故事。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云南蒙古人”在历史与现世交汇处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感。此外,文章还包括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内容。
     全文以北方蒙古人的视角诠释云南蒙古人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感。从而,解读历史与现状交汇处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多种“认同”的具体含义。旨在探究多层次多层面的“认同”所诠释的归属意识。其目的在于解答“云南蒙古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他们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感和北方蒙古人有何不同?等问题。最后,诠释民族史和文化史研究领域交汇处的“文化情结”现象。
The author regards "Yunnan Mongols'"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s her main works. "Yunnan Mongols" are the Mongolian people who are living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Yuan dynasty.
     At first, the author uses traditional history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to demonstrate the Mongols who were expedited to Yunnan area at Yuan dynasty. Then researches there circumstances which were written on literary history after Yuan dynasty. Also then uses the "oral history" and "filed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write down there current time's "history memory"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The thesis has two parts. One is the historical history part, including two chapters: the history of Yunnan Mongols at Yuan dynasty and the deductive history of Yunnan Mongols after Yuan dynasty. The second part is there current story, including two chapters: living group Yunnan Mongols' stories which were inventing traditional Mongols life, and the Diaspora group Yunnan Mongols' story which was rewriting there genealogy. The last one is the summary part, writing the cause of Yunnan Mongols' history memory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Except these, this thesis includes preface, postscript, references and appendix etc.
     To compared Yunnan Mongols with northern Mongols, the author researches Yunnan Mongols' history memory and ethnic group identity. The purpose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 is which kind of history Yunnan Mongols have had experienced? Compared with northern Mongols, what were there differences on history memory and ethnic group's identity? Etc. At last, this thesis would explain the culture complex phenomena on Mongolian cultural history research.
引文
[1]王明柯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45页。
    [2]有1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3个自治州:海西蒙古自治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6.2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7.13)。7个自治县: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12.5)、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4.7)、辽宁喀啦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4.1)、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9.1)、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10.16)、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7.29)、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1954.9.10)。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67页。
    [1]《明史》卷一百七十八《余子俊》。
    [1]《元史》卷一百四十九《郭宝玉传》。
    [2]为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元史·本纪》记:(太祖)十九年甲申夏,宋大名总管彭义斌侵河北,史天倪与战于恩州,败之。是岁,帝至东印度国,角端见,班师。《元史·耶律楚材列传》也记: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3](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55页。
    [4]察罕、哈刺、赤秃哥为蒙古语音译词,依次为白、黑、鬼之意。
    [5]《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
    [1]《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
    [2]《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姚枢传》。
    [3]《元史》卷四《世祖本纪》。
    [4]《元史》卷四《世祖本纪》。
    [5]《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兀良合台传》。
    [6]即鄯阐。按纳西语“鄯阐”为“押赤”。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押赤”意为“南方地”。也写作鸭池、鸭赤、雅歧,即今昆明。又称鄯阐。公元一二五四年忽必烈命大将兀良合台进占鄯阐城。公元一二七五年,忽必烈设云南行中书省,滇池地区置中庆路,改鄯阐城称昆明县,为中庆路首府。
    [1]此碑立于大德八年至皇庆年间(公元1304年-1314年)。现于大理古城西门外三月街上方的大坡上。载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之(明)陈文等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又称“罗鬼”、“罗氏鬼”、“鬼蛮”和蒙古语称赤秃哥儿、赤秃哥或赤科等。
    [3]《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四》。
    [4](唐)樊绰著,赵吕甫校释:《云南之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兀良合台传》。
    [1]僰指白蛮,白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云南东部;爨指乌蛮,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的连接地带。
    [3]《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兀良合台传》。
    [4]安南国,即古时的交趾国。秦时置桂林、南海、象郡。后统一,传至李氏。其范围据(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三)载:自广南、广西、临安、元江以及车里、老挝二宣慰司之南,皆安南国地。
    [5]《元史》卷一百六十六《信苴日传》。
    [6]《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四》。
    [1]《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
    [2]《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兀良合台传》。
    [3]《元史》卷二百九《外夷二》。
    [1]《元史》卷一百六十六《信苴日传》。
    [2]《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3]《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4]《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1]《元史》卷六十二《地理志》。
    [2]又作斡泥、和泥等,与今哈尼为同名异译,主要分布在今元江流域。
    [3]《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4]《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5]《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6]《元史》卷一百二十二《爱鲁传》。
    [1]《元史》卷一百二十二《爱鲁传》。
    [2]八番:南宁州卧尤番、应天府大龙番、静蛮军小龙番、武盛军程番、太平军石番、永盛军洪番、静海军卢番、遏蛮军罗番来降,号称“西南八番”。位于贵州西南部。最初隶属湖广,后隶属云南行省。
    [3]《元史》卷一百二十五《纳速刺丁传》。
    [1]《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张立道传》。
    [2]《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张立道传》。
    [3]《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1]《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2]即今昆明文庙。
    [3]《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张立道传》。
    [4]《元史》卷一百二十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5]《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张立道传》。
    [1]《元史》卷八《世祖本纪》。阿鲁帖木儿在《南诏野史》里写作“阿鲁忒兒”,“雲南王忽哥赤为元帅宝和丁所杀。元伐金齿、缥甸,降之。分大理三十七蛮部为南北中三路,遣阿鲁忒兒宣抚大理,招论诸蛮。”
    [2]《元史》卷一《世祖本纪》。
    [1]《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
    [2](明天启)刘文徽修攥《滇志》载:文宗天历二年,云南诸王答失不花、秃坚伯忽等叛。丞相也先吉尼奔八番。至顺元年秃坚伯忽等险仁德府至马龙州,诏八番。元帅完泽将兵御之。乌蒙土官禄余招乌撤,叛降于秃坚伯忽。四川行省塔出脱贴木儿等兵至乌撤周,泥驿进挚禄余等屡败之。
    [3]据《元史》记,却烈,元西域人,世居太原。本为中书译吏,从赛典赤赡思丁经略川、陕。至元十二年(1275),为云南行省幕官,招谕诸族酋长。十五年,授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十八年,拜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达鲁花赤,兼管军招讨使。从诸王相吾答儿等攻缅,为向导。后迁缅中行省佥事,再擢为云南行省参政,进左丞。大德四年(1300),以疾卒。
    [4]《元史》卷三十三《文宗本纪》。
    [5]《元史》卷三十七《顺帝本纪》。
    [6]《明太祖实录》卷十九。
    [7]杨慎撰:《滇载记》,(台北)艺文印书馆印行,1966年,第14页。
    [1](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2页。
    [2](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十四《云南二》。
    [3]《元史》卷一百一十七《世祖本纪》。
    [4](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十六《云南四》。
    [1]《蒙兀儿史记》卷一百《段实传》。
    [2](明)杨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3]本表跟据《南诏野史》、《蒙兀儿史记》、《大理总管段氏世次年历及其与蒙元政权关系研究》(方慧著)、《元朝史》(韩儒林主编)等论著统计。
    [4](明)声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5]《明史》卷一《太祖本纪》。
    [1]《明史》卷一百二十三《明玉珍传》。
    [2]《明史》卷一百二十三《明玉珍传》。
    [3](明)杨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4](明)杨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5](明)杨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5](明)杨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7]《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刘谌传》。
    [1](明)杨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2]《明史》卷一百二十四《把匝刺瓦尔密传》。
    [3]《明史》卷三百一十一《云南土司一》。
    [4](明)杨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5]《明史》卷二百八十九《王袆传》。
    [6]《明史》卷一百二十四《把匝剌瓦尔密传》。
    [1]《明史》卷一百二十四《把匝剌瓦尔密传》。
    [2](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6页。
    [3]陆贾(约前240-前170),汉初政论家。以门客身份伴随刘邦,被称之为辩士。汉高祖十一年(前196),陆贾被刘邦派遣至南越王赵佗处,并说服赵佗向汉朝称臣。
    [4]《明史》卷二百八十九《吴云传》。
    [5]《明史》卷一百二十四《把匝刺瓦尔密传》。
    [6]《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沐英传》。
    [7]《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傅友德传》。
    [1]夏光南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台湾)中华书局,1968年,第75页。
    [2]本表根据《元史》、《明史》、《读史方舆纪要》、《蒙兀兒史记》、《元朝史》(韩儒林主编)等论著统计。
    [1]根据《元史》、《明史》、《读史方舆纪要》、《蒙兀兄史记》、《元朝史》(韩儒林主编)等论著校注。
    [2]《高丽史》卷二十八《忠烈王一》。
    [3]《高丽史》卷一百三十七《列传五十》。
    [4]《高利史》卷四十六《恭让王世家二》。
    [5]《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6](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8页。
    [1]《元史》卷六十二《地理志》。
    [2]《元史》卷六十二《地理志》。
    [3]《元史》卷六十二《地理志》。
    [1]据《元史》记:布智儿,系蒙古脱脱里台氏。宪宗时期任大都扎鲁忽赤职。其子四人。补儿答思,曾任云南宣慰使职。
    [2]据《元史》记:速哥,系蒙古札赉儿氏。始祖十九年,亦奚不薛蛮叛,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曾任宣慰使,经理诸蛮。
    [3]据《元史》记:答失八都鲁,系珊竹带氏,为成吉思汗的宿卫孛罗带后裔。曾祖父纽磷,宪宗时曾任都元帅。祖父也速答兄任四川都元帅。武宗时期,任云南左丞相,平章政事职。答失八都鲁世袭万户,镇守罗罗宣慰司。土人作乱,答失八都鲁捕获有功,升大理宣慰司都元帅。
    [4]本表根据《元史》卷三十二至三十六《文宗本纪》统计。
    [5]《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
    [1]《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本纪》。
    [2]《元史》卷一百三十八《脱脱传》。
    [3]《元史》卷一百三十八《脱脱传》。
    [4]《元史》卷六《世祖本纪》。
    [5]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发布诏令,曰:“上调兵部尚书刘俊曰:‘各卫鞑靼人多同名,无姓以别之,并宜赐姓,如是。'兵部请如洪武中故事,编置勘合,给赐姓名。从之。”这在《四部备要·成祖纪》中亦作了如是记载。《明史》也记“吴允诚,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官至平章。永乐三年,与其党伦都儿灰率妻子及部落五千、马驼万六千,因宋晟来归。帝以蒙古人多同名,当赐姓别之。”
    [6](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 商务印书馆,第79页。
    [1]《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七。
    [2]《明史》卷三百一《四川土司》。
    [3]《明史》卷三百一《四川土司》。
    [4]《元史》卷一百《兵志》。
    [1]《元史》卷一百二十一《速不台传》。
    [2]《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兀良合台传》:《新元史》卷一百二十二《兀良合台传》。
    [3]《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兀良合台传》。
    [4]《元史》卷一百六十六《信苴日传》。
    [5]《元史》卷九十七《外夷传》。
    [6]《元史》卷一十一《世祖本纪》。
    [7]《元史》卷一十二《世祖本纪》。
    [8]《新元史》卷二百四十八《云南湖广四川等处蛮夷列传》。
    [9]《元史》卷二十四《仁宗本纪》。
    [10]《元史》卷一百《兵志·屯田》。
    [1]《元史》卷九十八《兵一》。
    [2]《元史》卷一十四《世祖本纪》。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五《云南三》。
    [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八《云南六》。
    [5]《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兀良合台传》。
    [6]《元史》卷一十八《成宗本纪》栽:丙戌,以云南岁贡马二千五百匹给梁王,数太多,命量减之。
    [1]《元史》卷一百二十五《忽辛传》。
    [2]《元史》卷一百《兵志·马政》。
    [3]《元史》卷三十五《文宗本纪》。
    [4]《元史》卷一百《兵志·马政》。
    [1](明)申时行等修《大明会典》卷二十《户口二·婚姻》。载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07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明)陈文纂修《云南图经志书》(景泰),载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06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清)《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六《云南四》。
    [2]《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
    [3](明)杨慎撰(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线装本。
    [4]郭沫若著:《孔雀胆》,“昆明景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27页。
    [5]关于“节著松明”有个典故。该典故与白族“火把节”的由来有关。相传大理酋长曼阿奴被汉将郭世忠杀害。郭世忠要强娶曼阿奴聪明貌美的妻子阿南夫人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应其要求,提出三个条件:一曰,搭建帐篷祭奠其夫-曼阿奴;二曰,焚烧阿曼奴所有的衣物;三曰,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再嫁完全符合礼节。郭世忠答应了以上三个条件。次日,郭世忠召集所有的族人,进行祭祀曼阿奴的仪式。阿南夫人暗暗藏下刀,待到焚烧完曼阿奴的衣物时,拔刀刎颈,坠入火中,英烈死去。从此,人们每年都举行“火把节”,来纪念和哀掉阿南夫人。又相传,六诏中“南诏王”皮罗阁势力最强。他有吞并六诏,并将聪明貌美的白洁夫人为妻子的企图。为此,皮罗阁建造了最易燃烧的松明木楼房,宴请其他诏主前来聚会。白洁夫人知道自己的丈夫此去凶多吉少,但又害怕皮罗阁的势力,不敢违约。就在出行前,拿出一只铁镯,戴在丈夫手上。果然,前去参加会议的人们均被烧死。白洁夫人拨开骨灰,寻找丈夫的尸首,致使十指鲜血淋漓。最后,终于找到了手带铁镯的丈夫的尸体。白洁夫人悲愤万千,抱着尸骨,纵身跳入洱海,英烈死去。后人为了纪念她的贞洁和美德,每年的这一天,村村寨寨点燃火把,男子跑马迎魂,妇女用风仙花染红指甲,以示怀念。一些史料中也有一些相关记载。清代湖蔚编写的《新订南诏野史》将其记录如下:《大理郡志》汉元封间,叶以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作幕次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君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刃出,俟火燃焚夫衣,引刃自断其头,仆火中,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故岁以是日燃炬弔(即为吊之意义)之,名为星回节云。是又当为二十五日。
    [1](民国)龙云等编《新纂云南通志》,卷七十九,民国三十三年(1944)修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275页。
    [2]方国瑜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认为:据《滇载记》嘉靖二十二年刻本,该书有姜龙此书非杨慎所作的序。姜龙,字梦宾,嘉靖初以副使任云南兵备道,《明史》有传。姜龙与慎极相友善,杨慎初来滇,姜龙适在任上,龙于五年解职,杨慎有诗文记颂其政。姜龙归后,二人亦诗文日相往来。姜龙原序说:“(龙)俄起废承乏边圉,杨子用修由侍从论时事忤旨,谪戍博南,相得甚欢。暇则相与稽古问俗,茫然莫溯其源,漫索之民间,得敝帙于故博士张云汉氏,曰《白古通》。白,即焚,从省也。其事怪,其词鄙,盖滇地与身毒密迩,汉使之入也,假道于彼,则其怪也,有所蒙袭,无足究者。其书不著作者姓氏,亦不审防于何代,意其经几译,而后属之书,文何由雅也。余辄以恩杨子,芟薙芜陋,括以文章家法,成一方之志,词旨简奥,足补史氏之阙。”也就是说,《滇载记》并非杨慎翻译之本,是为编纂之书。最初,该书出自阿间黎(梵语a^ca^rya。又作阿舍梨、阿阇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宣,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大和尚。一佛学大辞典。)儒释之手,其书用白文。杨慎的密友姜龙从故博士张云汉所得,即为已译述为汉文之本。那么,杨慎究竟“稍为删正”了该书的哪些内容?由白文撰写的《白古通玄峰年运志》失传已久,言者或以为两本书,或以为一本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人王叔武收集各类汉文书籍引用的《白古通玄峰年运志》片段,以两本书的形式,即《白古通》和《玄峰年运志》的形式,编辑在《云南古佚书钞》中。编者认为该书分别成书于元初和明初。又认为“虽其文出于汉文书籍所引,当系译自白文原本”,所以能够窥见原书的“崖略”。从翻译并转载于一些汉文史书的片段来看,该书记录了有关白族和彝族的先祖的蒙氏和段氏的传说故事。神话色彩浓厚。具体写:梵僧施法降服罗刹之患;阿育国王迎娶天女,生三子,管领苍山洱海地区;沙壹触沉木,感孕产十子;梅树结果,生段思平、段思良等等。这些记载与当时盛行的佛教密宗有密切的关系。《滇载记》没有记录“罗刹之患”、“观音治水”、“释迦说法”、“阿育国王迎娶天女”等神话故事。该记从“沙壹触木感孕生九男”的传说开始,叙述蒙氏和段氏的历史。内容也涉及传说故事,但是措辞、文风较为通俗。文章从第九代大理总管段功开始,出现了极具严格韵律的诗词。如,段功的妻子高夫人、段功的员外杨渊海,以及段功的子女段宝、段僧奴和阿盖公主等五个人写的诗词。这些诗词的增加,使得该文与前段之间,具有鲜明的两种叙述风格。以高夫人的“乐府词”为例:“风卷残云,九霄冉冉逐。龙池无偶,水云一片绿。寂寞倚屏帏,春雨纷纷促。蜀锦半床闲,鸳鸯独自宿。好语我将军,只恐乐极生悲冤鬼哭。”这里使用的诗词的韵律,表达的意境,“九霄”、“鸳鸯”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措辞,使得该词具有鲜明的汉文化特征。众所周知,杨慎是著名的词作家。他写的《临江仙》吟咏至今。而经他稍加“删正”的散文体裁的《滇载记》,必然要体现他的诗词风格。《滇载记》从梁段政治联姻故事开始,与前段有明显的区别。这就说明,此处被杨慎进行编纂的可能性很大。
    [3](明)杨慎著:《滇载记》,(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66年,第13页。
    [1]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行《抗战文艺》期刊。撰稿人包括:郭沫若、茅盾、老舍、郁达夫、姚雪垠、适夷、以群、艾青、任钧、罗荪、宋之的、胡风、吴伯箫、吴组缃、雪峰、沙汀、欧阳山、草明、蓬子、王平陵等。抗战胜利后,更名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另外发行《中国作家》。
    [2]郭沫若著:《孔雀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21页。
    [3]郭沫若著:《孔雀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17页。
    [4]郭沫若著:《孔雀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37页。
    [5]郭沫若著:《孔雀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41页。
    [1]“文学创作”(月刊),第1卷,第6期,1943年4月出版。
    [1]《明史》卷一百二十四《扩廓帖木儿传》。
    [2](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 商务印书馆,第74页。
    [1](明)杨慎著:《滇载记》,(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66年,第16页。
    [2](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4页。
    [3]《新元史》卷二四五《阿褴传》。
    [4](明)杨慎著:《滇载记》,(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66年,第16页。
    [5](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4页。
    [6](明)杨慎著:《滇载记》,(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66年,第16页。
    [7]杨琼著:《滇中琐记》(油印本),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历史研究室编印,1979年。
    [8]江应梁著:《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9](明)杨慎著:《滇载记》,(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66年,第16页。
    [10](清)冯苏著《滇考》,载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二二·纪事本末类》(第三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4页。
    [1]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三册),中华书局,1984年,第1071页。
    [2]道布整理、转写、校注的《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转写为“araγsan”,民族出版社,1983年,310页。
    [1]《元史》卷三十八《顺帝本纪一》。
    [2]《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三》。
    [3]《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三》。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65页。
    [1]清嘉庆六年(1803),香格里拉迪庆州维西傈僳族地区发生灾荒。当地流官、土官、寺院的剥削却丝毫不减。恒乍绷率维西傈僳族人民发动起义。清政府令云贵总督觉罗琅开率官军镇压。-笔者
    [2]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071页。
    [3]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忽必烈率领军队,于“冬十月丙午,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大军从这里大入大理城。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1页,第55页。
    [2]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1页,第16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五《云南三》。
    [1](清)董枢等纂修《续修河西县志》第四卷,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复印本,1986年。
    [2]原通海县民委主任。
    [3]兴蒙乡“老协会”成员,历届“那达慕”大会祭奠“三圣宫”的主持人。
    [4]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1页,第67页。
    [1]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八《云南六》记载:元初,置明义军万户所,在今府治东。后为左千户所。又置四川军万户府,在今城南七里。又有蒙古军千户所,在城东五里。回回军千户所,在今城内,后为中左千户所。又有爨僰军千户所,亦在城内。后为左千户所,军营俱明初废。
    [2]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192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23页、第240页、第255页、第301页、第309页。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56页。
    [2]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55页。原书对本表的计算有误,这里根据该书记录的人口、户数,重新计算。2008年度的数据由华永伟副乡长提供。
    [3]据《通海县志》载,通海地区于1322、1575-1578、1850-1851、1905-1907、1942-1944、1962-1963、1976-1977年,受到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
    [4]《元史》卷二十七《英宗本纪二》。
    [1]据《通海县志》载,通海地区于1457-1464、1663、1713、1892-1894、1941、1945、1947、1952、1970-1972年里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2]据《通海县志》载,自1571年9月19日,1588年8月9日,1606年11月30日,1755年2月8日,1761年5月23日,1763年12月30日,1789年6月7日,1799年8月27日,1814年11月24日,1887年12月16日,1909年5月11日,通海地区遭受6级-7级地震12次。
    [3]通海县兴蒙大队编:《凤凰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第65页。
    [4]李道生主编:《云南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320-321页。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54页。
    [2]马世雯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之《蒙古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18页。
    [3]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95页。
    [4]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96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明确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2]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05页。
    [1]方慧荣莉主编:《云南民间村寨调查·蒙古族-通海兴蒙乡》,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104页。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135页。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335页。
    [2]也有人认为,“喀卓”是彝语kho21dzo55的对音。禄劝县撒蒙盘有个彝族村叫做kho21dzo55,汉语叫做“卡柱”,“卡”意思为“村”,“柱”意为“中间”或“腰杆”。继而,“卡柱”意为“中村”。兴蒙乡有71户普姓。其中,中村43户,桃家嘴25户。自称蒙古族,内部又称na55pha31,即“彝族”。所以,“喀卓”一词很可能是从村名演变而来的。(和即仁著:“关于云南蒙古族卡卓语的形成”,民族语文,1998年第4期)中村的“财神庙”里供奉着衣着彝族服饰的三位女将的塑像。她们当中一个端着盘子,一个手握铁枪,一位抬手示意,一同拥护着一位大王模样的穿长袍的男子。
    [3]云南省通海蒙古图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保护中心编:《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喀卓语》(内部资料),2008年,第5页。
    [4]和即仁:“关于云南蒙古族卡卓语的形成”,民族语文,1998年4期,第54页。
    [5]方慧荣莉主编:《云南民间村寨调查·蒙古族-通海兴蒙乡》,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页。
    [6]木仕华著:《卡卓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
    [1]指老年人协会。1988年3月,兴蒙乡成立了老年人协会。目前,兴蒙乡5个自然村里有4个村有老协会。60岁以上的老协会成员851人。自1999年以来开办老年人学校,即隔代家长学校,教育培养外出打工者们的孩子。乡关工委定期培训。
    [2]方慧荣莉主编:《云南民间村寨调查·蒙古族-通海兴蒙乡》,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3]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352页。
    [4]指今北京,元朝时期的大都。
    [5]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三册),中华书局,第974页。
    [1]昆明地区的白族村寨均有五谷庙。农历六月初六各村杀猪集体祭祀“青苗太子”。他们认为青苗太子主管谷苗。祭祀时,给每户发放两个馒头,拿到自家田头作祭祀之用。到六月二十四日中午,各家再次杀鸡祭祀青苗太子和天公地母,祈求五谷丰登。
    [2]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20页。
    [3]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22页。
    [1]杜玉亭著:“凤山苍鹰-记云南兴蒙蒙古族乡‘老协'”,《云南蒙古文化通讯》(内部资料),第3-4期,2002年12月12日。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22页。
    [1]据1950年《河西县志》记载:今河西下渔村居住的水边民族,自称为蒙古族,是否为蒙古族,待请后人考证。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291页。
    [2]乌云毕力格,男,蒙古族,内蒙古锡林郭勒人,目前在二连浩特口岸办工作。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13页。
    [2](明)陈文纂修《云南图经志书》(景泰),载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06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53页。
    [2]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17页。
    [3]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64页。“敕授宣威司总管始祖公讳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墓志”,清嘉庆十一年一曰十三日立。
    [4]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68页。“下渔村以垂永久碑志”,光绪二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立。
    [5]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第465页。“明、清故赵氏门中历代先远昭穆考妣神主之墓志”,道光二十年四月初四立。
    [1]马世雯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之《蒙古文化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0页。
    [1]伍振礼著:“云南开远伍氏蒙古族”,见《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5-7期,第104页。
    [2]李祖强著:“滇南李姓蒙古族后裔”,见《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5-7期,第106页。
    [3]金诚著:“云南蒙研会赴陆良考察纪实”,见《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3-4期,第56页。
    [4]马德昌著:“安宁县马姓蒙古族渊源”,见《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3-4期,第74页。
    [5]朵舜年著:“朵儿赤家世”,见《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二期,第78页。
    [6]杨丰著:“元武德将军普鲁海牙及其后裔脉络”,见《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二期,第68页。
    [7]中国传统文化总网:www.ccdvdv.com家谱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总网:www.ccdvdv.com家谱文化。
    [1]为余氏的组合名字。该文记录于《云南蒙古文化通讯》(内部发行),第二期,第80页。
    [2]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续修族谱委员会编:《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谱》(内部发行),2003年,第296页、第376页、第381页。
    [1]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续修族谱委员会编:《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谱》(内部发行),2003年,第275页。
    [1]典故梗概:据青神县《余氏族谱》记载,铁木健四十岁时,其夫人张氏生五子,名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后,娶洪氏,又生五子一女,名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女名金莲,又名寿英。配赘婿金肇,更名庚十。九子才华出众,均中元朝进士。
    [2]典故梗概:据青神县《余氏族谱》记载,铁木健出征,战死。其女寿英紫荆树枝掩埋父亲的尸体。言“待兄等来到,再为迁葬。”一夜之间,群蚂蚁运土做成一冢大坟。铁木健的儿子们到来,见已经作成冢,也不敢为其父迁葬。“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的故事由是而来。
    [3]据青神县《余氏族谱》记载,铁木建的“九子十进士”分别进进士。官至四人太守,五人尚书,故又称“九子十进士,四太守五尚书”。
    [4]据青神县《余氏族谱》记载:该诗为“九子十进士”逃亡至四川,再四处逃散时撰写的诗。以此为日后相见的证据。
    [5]1731年,清朝在元乌蒙路一带设立了邵通府,置恩安县。1913年,改称邵通县。故,该族谱成书时间应在清朝年间。
    [1]奇渥温,指成吉思汗一系蒙古人的姓氏。据《元史》记:太祖,法天放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
    [2]古同“龙”。古时双胞胎、多胞胎或者六指婴儿等均被视为不详的婴儿,叫“竜”。
    [3]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62页。
    [1]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63页。
    [2]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68页。
    [3]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69页。
    [1]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76页。
    [2]道教护法监坛的的神灵。
    [3]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30-332页。
    [4]元成宗,即为铁穆耳(1294-1307在位),为完泽笃皇帝完泽笃皇帝。忽必烈孙、太子真金子。
    [5]元显宗,即为甘麻剌,为忽必烈曾孙、太子真金子,被其子元晋宗也孙铁木儿追崇。1290-1292年间被封为梁王。
    [1]《元史》卷三十二《文宗一》记载:“齐王月鲁帖木兒、东路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兒等以兵围上都,倒剌沙等奉皇帝宝出降。梁王王禅遁,辽王脱脱为齐王月鲁帖木兒所杀,遂收上都诸王符印。”
    [2]金陵,今江苏南京。
    [3]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33页。
    [4]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36页。
    [1]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2004年,第336页。
    [2]余子俊(1429.1489),青神(今四川省青神县)人。字士英。明景泰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后以荐擢右副都御使,巡抚延绥(今延安及绥德等陕北地区)。后改巡陕西。在西安城西北开渠,称“余公渠”。又凿山引水灌田千余顷。后,以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宪宗末年,官终兵部尚书。据《明史》记载,“成化初,宁夏巡抚徐廷璋筑边墙绵亘二百余里。在延绥者,余子俊修之甚固。由是,寇不入套二十余年。”
    [3]逸民,即不做官或不能做官的人。
    [1]铁木耳,即指忽必烈孙铁穆尔。
    [2]余子俊著 余一海等编修:《余氏族谱》(卷二·遗文类),1934年。
    [3]余子俊著 余一海等编修:《余氏族谱》(卷二·南平王考释),1934年。
    [4]在今四川、安徽一带。富顺,位于四川南部;夹江,位于四川省西南。内江,今四川宜宾;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青神,今四川青神;犍为,今四川犍为县;重庆,今四川重庆;荣县,今四川自贡;眉州,今四川眉州一带。
    [1]余一海等人编修:《余氏族谱》(第二卷·遗文类),1934年,第6页。
    [2]余一海等人编修:《余氏族谱》(第二卷·遗文类),1934年,第51页。
    [3]余一海等人编修:《余氏族谱》(第二卷·遗文类),1934年,第52页。
    [1]奇渥温氏·铁改余为余氏的组合名:《云南蒙古文化通讯》(内部发行)第二辑,2001年,第80页。
    [1]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续修族谱委员会编:《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谱》(内部发行),2003年,第277页。
    [2]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续修族谱委员会编:《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谱》(内部发行),2003年,第279页。
    [1]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续修族谱委员会编:《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谱》(内部发行),2003年,第260页.
    [1]札奇斯钦,男,蒙古族,喀喇沁人,著有“西南铁改余氏是元朝钦察人后裔”一文。该文认为根据“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族谱中之铁木建显系繁写儿子误作见字之故。”-转引自“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5-7期,124页。
    [2]《铁改余宗家谱》,曲靖市沿江乡余家屯余祥吉抄藏本:《余姓历代宗谱序》,曲靖市沿江乡余家屯余正开抄藏本;《铁改为余》,寻甸县羊街镇余金家大屯余龙华藏本;《余氏家谱宗支》,富源县营上镇丫口村余开良藏本;《余氏谱序》,宣威县东山乡马场小菁余思义藏本:《余姓宗谱序》,曲靖市商业局余其灿抄藏本:《铁改余宗谱》,宣威县田坝镇回龙樾余绍华藏本;《余氏重修宗谱》,宣威县田坝镇瓣村余绍多藏本;《余氏祖谱》,宣威县东山乡马场小菁余思诚抄藏本;《余氏宗谱》,富源县中安镇子泉洞余家湾子余质辉;《云南省宣威县铁改余氏宗谱》,宣威县田坝镇田龙村余绍华1985年修订本;《余氏宗谱》,巧家县余铁牛1987年建谱,会泽县余发清藏本-摘录自《云南蒙古族文化通讯》(第五辑)第119页。
    [3]高立士著:“曲靖余姓族源的一些说法”,《民族调查研究》,第1-2期,1989年。
    [4]荣盛,男,蒙古族,原内蒙古民委副主任。本节摘自《民族画报》,2008年8期,第48-53页。
    [1]荣盛著:“贵州省余姓蒙古族祖籍试考”,《内蒙古社会科学》(第五期),1989年,第41页。
    [2]荣盛著:“贵州省余姓蒙古族祖籍试考”,《内蒙古社会科学》(第五期),1989年,第43页。
    [3]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续修族谱委员会编:《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谱》,2003年,第289页。
    [4]毛继增:“蒙古族、纳西族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白沙西乐”,《音乐研究》(第三期),1997年,第93页。
    [5]指方国瑜本人。
    [6]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1095页。
    [1]契丹族的起源传说: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山,顾河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曰八部落。
    [2]《史集》记:所有的蒙古部落懂事从逃到额儿古涅-昆来的那两个人的氏族产生的。那两个人的后代中有一个名叫孛儿帖-赤那的受尊敬的异密,他是若干个部落的首领。
    [3]满族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哩山下一泊,名布勒瑚里。初天降三弦女,浴于泊,长名恩古伦,次名正古伦、三名佛库伦。浴毕上岸,有神鹊衔一朱果置佛库仑衣上,色甚鲜艳,佛库仑爱之不忍释手,遂含口中,甫着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
    [4]蔡元培著:《释仇满》(1903年),《蔡元培选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2页。
    [5]柳亚子著:《民权主义!民族主义!》,《复报》(第9期),1907年。
    1.《元史》
    2.《明史》
    3.《明太祖实录》
    4.《滇考》
    5.《通海县志》
    6.《河西县志》
    7.《云南通志》
    8.(元)苏天爵撰辑 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中华书局,1996年。
    9.(明)杨慎编:《南诏野史》,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10.(清)《读史方舆纪要》,
    11.(清)王鸿绪等撰:《明史稿》
    12.(民国)屠寄著:《蒙兀儿史记》
    13.(民国)龙云等编:《新纂云南通志》
    14.(民国)柯劭忞著:《新元史》
    15.(波斯)拉施特著:《史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
    1.(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
    2.(德)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3.(苏)符拉吉米尔佐夫著《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4.(德)马克思:《人类学笔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5.(法)列维一布留尔著 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美)本尼迪克特著 王炜等译:《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年版。
    7.(日)田山茂著:《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
    8.(美)本尼迪克特著 吕万和等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9.(英)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10.(法)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11.(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12.(英)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
    13.(英)戴维·麦克莱伦著,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 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译林出版社,2004年。
    15.(英)弗雷德里克·C·巴特莱特(F.C.Bartlett)著 黎炜译:《记忆:一项实验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朱谦之著:《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
    17.许苏民著:《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8.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
    19.李鹏程著:《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6年。
    20.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叶舒宪主编:《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22.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3.衣俊卿著:《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4.王柯:《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5.庄国雄 马拥军 孙承叔著:《历史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6.万明钢著:《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多元文化与西北民族教育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2006年。
    26.霍桂桓著:《文化哲学论要》,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年。
    1.(明)杨慎著:《滇载记》,(台湾)艺文出版社,1966年。
    2.(唐)樊绰著,赵吕甫校释:《云南之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明)冯梦龙译著:《情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4.(民国)夏光南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台湾中华书局,1968年。
    5.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杜玉亭、陈吕范著:《云南蒙古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7.通海县兴蒙大队编:《凤凰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
    8.夏光南著:《元代云南史地丛书》,中华书局,1984年。
    9.《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0.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
    11.陈世松、匡裕彻、朱清泽、李鹏贵编:《宋元战争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12.刘辉豪、孙敏主编:《云南蒙古族民间文学集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胡昭曦、邹重华主编:《宋蒙(元)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
    14.思茅地区行署民委编:《思茅少数民族·蒙古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15.江英梁主编:《中国民族史》(上中下),民族出版社,1990年。
    16.李治安著:《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17.玉溪地区民委编:《玉溪地区民族志·蒙占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
    18.周光培编:《明代笔记小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9.镇源县民委编:《镇阮县志·蒙古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20.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21.郭净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2.马世雯著:《蒙古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23.李道生主编:《云南社会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24.马世雯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之蒙古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25.方慧 荣莉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蒙古族-通海兴蒙乡》,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6.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编:《滇考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27.方铁主编:《中国边疆通史丛书·西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28.李治安著:《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29.兴蒙蒙古族乡志编纂组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印刷)2003年。
    30.木仕华著:《卡卓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
    31.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南文渊著:《可可淖尔蒙古走向边缘的历史》,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33.Studs Terkel:hard times: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panthron books 1970.
    34.Ong Walter:orality and literacy: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New York:Methuen,1982.
    35.Robert perks & Alistair Thomson(eds):The oral history reader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8.
    36.John Foley:reaching oral tradition 1998.
    1.《文学创作》(月刊),第1卷,第6期,1943年4月出版。
    2.龚荫:蒙古军平“大理”路线考辨,《民族研究》,1983年2期。
    3.陈世松:兀良合台自滇入蜀事迹考述,《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2期。
    4.方龄贵:忽必烈征大理史事新证-新出元碑《故大理口口氏躬节仁义道济大师墓碑铭并序》考释,《思想战线》,1987年4期。
    5.陈世松:忽必烈征滇过蜀路线考辨,《四川历史研究文集》,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7年。
    6.方铁: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通道和驿站,《思想战线》,1987年3期。
    7.方铁:赛典赤治滇评述,《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3)》,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8.方铁:元代云南驿传的特点及作用试探,《思想战线》,1988年第1期。
    9.方铁:元代云南站赤设置考,《史学论丛》第3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杜玉亭: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转载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宋恩常著: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社会经济生活和习俗,《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邓启耀著: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的习俗和口头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高立士著:曲靖余姓族源得一些说法,《民族调查研究》,第1-2期,1989年。
    14.荣盛著:贵州省余姓蒙古族祖籍试考,《内蒙古社会科学》,第5期,1989年。
    15.李治安:元代云南蒙古诸王问题考察,《思想战线》,1990年第3期。
    16.李治安:元代的宗王出镇,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4辑,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
    17.傅承洲:《情史》辑评者考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3期。
    18.宋蜀华:论历史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思想战线》,1997年第3期。
    19.和即仁:关于云南蒙古族卡卓语的形成,民族语文,1998年4期。
    20.杜玉亭:忽必烈的云南情结,《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2期,2001年。
    杜玉亭:蒙古民族精神与忽必烈平云南,《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3-4期,2002年。
    杜玉亭:忽必烈平大理国三大史义说,《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5-7期,2005年。
    21.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
    22.朱耀廷:征服与被征服--从忽必烈“治天下”的制度措施看军事征服与经济文化征服的关系,《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5-7期,2005年。
    23.马世雯:近20年来得云南蒙古族研究,《云南蒙古文化通讯》第3-4辑,2002年。
    24.定宜庄等:“口述史:历时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3期。
    25.李晓斌:明清时期云南蒙古族与回族文化变迁之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6期。
    26.乌云比力格:绰克图台吉的历史和历史记忆,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No.1 Tokyo April 30.2005。
    27.郝维民:漫议西部大开发与蒙古族的发展-兼评少数族群“去政治化”和民族“共治”,
    郝维民:《蒙古史研究》第八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8.曾现江: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蒙古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西藏研究》,2005年4期。
    曾现江:蒙古与大理国早期关系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4期。
    29.单江秀:论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系统-兼谈通海县兴蒙乡卡卓语的语言文化保护,《宣宾学院学报》,2008年8期。
    30.桑郁:《云南通海蒙古族的文化变迁》,博士学位论文,中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1.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32.石坚军:《蒙古“斡腹之谋”与南宋西南边防》,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8年。
    “通海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部分旃氏、华氏申请恢复为蒙古族的批复”,1982年,通海县档案馆藏。
    《通海县申报更正民族成份登记册》(手抄本),1987年,通海县档案馆藏。
    《云南蒙古文化通讯》(内部发行)第二辑,2001年。
    《云南蒙古文化通讯》(内部发行)第三--四辑,2002年。
    《云南蒙古文化通讯》(内部发行)第五--七辑,2003年。
    王立才主编《兴蒙蒙古族乡志》(内部发行),2002年。
    余一海等人编修:《余氏族谱》(内部发行),1934年。
    “铁改余”氏“返本归源”蒙古族组委会编:《奇渥温·铁改余氏蒙古族谱》(内部发行),1997年。
    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内部发行),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