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参考语法”所倡导的语言描写与研究原则为理论指导,吸收融入传统语法的语言描写与研究方法,以伯纳德.科姆里的《语法手册》为语法调查和描写框架,对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苦聪话进行了比较全面和较为深入的共时观察、分析、描写和研究,内容涵盖了苦聪话语言本体的主要方面。论文既全面描写构成语法体系的主要的层面,又重点突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语法现象。
     全文共分十七章。
     第一章是导论。简述拉祜族苦聪支系的概况;前人研究概况;语料来源;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是音系。描写苦聪话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结构类型。
     第三章是词汇。对苦聪话的构词方法、外来词及隐语进行描写。
     第四章至十三章,分别对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感叹词等十大词类的语法特点进行了比较详细地描写。动词、部分连词及助词是语法描写重点。主要关注了动词的“体”、“态”、“趋向”、名物化、特殊小类及语法化。部分连词和助词语法意义十分丰富,分析和描写难度较大,本文逐一对其用法进行了细致描写,并对个别助词的语法化路径进行了探索。
     第十四章是简单结构。对并列短语、名词性短语的语序、句中其它成分的语序、谓语动词的结构及句子的基本语序进行了描写。名词性短语的语序和连动结构是描写重点。
     第十五章重点描写了苦聪话的系词句,差比句和话题句。
     第十六章是句类。主要对苦聪话的四种语气类型进行考察和描写,即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疑问句是描写重点。
     第十七章是复杂结构。对关系从句、补足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并列复句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描写。
     苦聪话参考语法的意义在于:一、有助于加深对苦聪话共时面貌的认识和了解;二、能够为拉祜族各支系语言的观察与研究提供充足的历时语言材料和参考证据;三、有助于深化汉藏语系语法的研究,尤其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不同语言的语法比较研究和类型学研究;四、能够为民族学等其他学科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归纳和描写的研究方法,在掌握大量的、真实的语料的基础上对苦聪话的语法体系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共时观察、分析与描写,同时对代表苦聪话的一些典型语法现象和典型语法特征进行了重点考察。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synchronically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Kucong, a language of Yi Branch, Tibeto-Burman Group, the Sino-Tibetan Family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 grammar, mainly covering its phonological system, parts of speech and syntactic system.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teen chapters.
     Chapter One offers A short description of the Kucong-speaking nationality and the designing of the dissertation., a general pres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itself, a brief pictur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guage use of the nationality in question and a looking-back of past linguistic researches on the language are simultaneously covered. Chapter Two decribes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of Kucong, the main contents being consonants(initials), vowels(finals), tonic types and syllable canon.
     Chapter Three makes a presentation of word-building process of the language, namely, compounding and affixation. The chapter ends with a short inventory of loans (mainly from Chinese)of the language and argot.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Thirteen is made up of ten sub-sections, focusing on the parts of speech of Kucong, including noun, pronoun, numeral, quantifier, verb, adjective, adverb, conjunction, particle, and interjection respectively. Each section i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each part of speech,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ir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peculiar syntactic behaviors, if any. take verb for example, such phenomena as grammatical aspects, grammatical voices, verbal directionality, verb-noun relativ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are given sufficient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A few of conjunction and particles is given a whole and plausible list
     Chapter Fourteen is made up of coordinate phrase, the order of nominal phrase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verb complex and the constituent order of the clause.
     Chapter Fifteen focuses on the copular sentences,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s.
     Chapter Sixteen concentrate upon syntactic moods, including declarative mood, optative mood, interrogative mood and exclamative mood.
     Chapter Seventeen analyses and describes relative clause, complement clause, subordinate clause and coordinate clause detailedly.
     It is strongly wished on the part of the author that the present study will be helpful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language and beneficial to the contrastive research and typological study of the Sino-Tibetan Family.
引文
[1]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
    [2]戴庆厦、胡素华.凉山彝语的体词性状语助词.《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3]戴庆厦、胡素华.彝语at~(33)的多功能性.《民族语文》,1998年第2期.
    [4]戴庆厦、蒋颖.“参考语法”编写的几个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胡素华.凉山彝语的话题结构.《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6]胡素华.凉山彝语的差比句.《民族语文》,2005年第5期.
    [7]金有景.拉祜语方言的分区.《民族语文》,2007年第3期.
    [8]金有景.拉祜语的主语、宾语、状语助词.《民族语文》,1990年第5期.
    [9]李洁 张伟.苦聪话概况.《民族语文》,2003年第1期.
    [10]李永燧.藏缅语名词的数量形式.《民族语文》1988年第5期.
    [11]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12]刘丹青.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见:戴庆厦、顾阳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13]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年4期.
    [14]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15]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第4期.
    [16]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第5期.
    [17]宋金兰.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18]孙宏开.论藏缅语动词的使动语法范畴.《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
    [19]孙宏开.我国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20]孙宏开.我国藏缅语动词的人称范畴.《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
    [21]孙宏开.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
    [22]孙宏开.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
    [23]孙宏开.藏缅语人称代词的格范畴研究.《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
    [24]孙剑艺.拉祜语苦聪话的若干特点.《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25]杨焕典.纳西语中的数量词.《民族语文》1983年第4期.
    [26]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27]张蓉兰.拉祜语动词的语法范畴.《民族语文》,1987年第2期.
    [1]常竑恩、和即仁、张蓉兰等.《拉祜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2]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省编辑组.《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4]和少英.《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6]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研究(上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7]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省编辑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调查资料汇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8]P·K·本尼迪克特.《汉藏语言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1984年。
    [9]《藏缅语语音和词汇》编写组编.《藏缅语语音和词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0]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
    [11]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12]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
    [13]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14]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15]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16]戴庆厦、黄布凡等.《藏缅语十五种》.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17]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18]戴庆厦.《语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19]戴庆厦.《浪速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0]戴庆厦、李洁.《勒期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21]戴庆厦、何俊芳.《语言和民族(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2]伯纳德·科里姆.《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沈家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23]傅爱兰.《普米语动词的语法范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
    [24]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5]李大勤.《格曼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6]李大勤.《苏龙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27]李永隧.《桑孔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李泽然.《哈尼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29]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0]木仕华.《嘎卓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3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2]孙宏开、黄成龙、周毛草.《柔若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徐世璇.《毕苏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34]《彝缅语研究》编委会.《彝缅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35]黄成龙.《蒲溪羌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36]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37]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8]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9]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0]罗安源.《田野语音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41]D·布莱德雷著,乐赛月等译.《彝语支源流》.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
    [42]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民族志1950-2005》内部资料,2007年8月印刷.
    [43]政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拉祜族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44]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Aikhenvald,Alexandra Y.and R.M.W.Dixon,eds.Studies in evidential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
    [46]Aikhenvald,Alexandra Y.and R.M.W.Dixon,eds.2005.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7]Comrie.Bernard and Smith.Norval.Lingua descriptive studies:questionnaire.Lingua 42:1-72,1977.
    [48]Dixon,R.M.W.and A.Y.Aikhenvald.eds.Word:a cross-linguistic typ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9]LaPolla,Randy J.A grammar of Qiang.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3.
    [50]Lindsay J.whaley Introduction to Typology-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7.
    [51]Paul Newman and Martha Ratliff Linguistic Fieldwork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2]Shibatani,Masayoshi & Theodora Bynon,eds.Approaches to Janguage typology.Oxford:Claredon.1995.
    [53]Thomas E.Payne Describing morphosyntax-A guide for field linguist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4]Timothy Shopen.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Ⅰ-Ⅲ.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55]Timothy Shopen.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Second edition vol.Ⅰ-Ⅲ.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