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淮河流域水患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也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文主要从生态和社会变迁的视角去揭示造成明清时期淮河水患频发的深层原因,以及水患对当地生态和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展现生态、社会与水患之间交错互动的恶性三角关系,从而架构起一个三者之间互动影响的完整研究体系,以揭示明清时期淮河水患长期延续和生态、社会持续恶化的真相,也为现今淮河水患治理提供全面、客观的历史借鉴。论文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
     文章首先论述了淮河流域的自然形势和历史变迁,展示了明清淮河流域水患发生的背景。接着以时间先后为序,对明清两代淮域水患的发生情况、影响进行了简要历史回顾并区分种类,即雨涝、河湖决溢、坝水之灾和潮灾。列举了明万历二十一年水患和清雍正八年水患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总结论述了本时期淮河水灾时间长、频次高、地域广、灾情重和多灾并发的特点。
     其次,论文从生态变迁视角考察水患成因及其影响。明清时期,黄淮合流,淮河水患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泥沙淤塞河床致汛期泄水不畅所致。因此,本章着重探寻明清时期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从植被破坏、湖泊消亡两个大的方面分析生态变迁给淮域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本时期淮河流域的气候变迁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并从理论的角度揭示了森林和湖泊之于淮河的重要作用。本时期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淮河水患,但频发的水患也反过来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湖泊变迁(尤其是洪泽湖的横空出世、射阳湖的消亡)、河流改道和土壤的沙化、盐碱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种植制度的嬗变中。淮河所挟的巨量泥沙入海,还造成苏北海岸剧烈变迁,海岸线迅速向海推移,河口延伸又变相的拉长了淮河下游河道,造成汛期洪水下泄缓慢,加剧了中下游地区的水患发生。
     再次,论文从社会视角考察了水患的成因及其影响。社会因素也是本时期淮河水患频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章着重研究明清时期人口压力下毁林开荒、围湖垦田对水患的影响;以及豪强刁民强占河滩地、以邻为壑擅自启闭水闸和漕运因素造成水灾灾情的复杂化和严重化。此外,本时期防止明祖陵被淹、治水中盲目崇古的社会思潮以及战争破坏等政治因素对淮河水灾的发生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们的综合叠加、交错作用造成了淮河水患的频繁发生。水患的社会影响首先在物质层面,第一,水患导致了淮河流域人口的缺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灾造成的直接人口损失;二是因水灾而起的瘟疫、劳役等引起的间接人口缺失,损失巨大,触目惊心。第二,水患在农业生产领域还导致耕地淹废,土质恶化,这些又最终导致了耕作制度的嬗变,由高产的稻作农业变为一年一熟的低产旱作生产方式。水灾的频繁发生还冲决河道,淤塞河床导致当地兴盛的水运交通走向衰落。其次,在社会意识层面,水患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淮域居民从唐宋时期的安土重迁、乐观向上的积极性格变成为安贫保守、逃荒喜迁、尚武好斗的消极民风。以上这些社会承载力的下降又放大和加剧了水患灾情。
     第四部分论述明清治淮思想与实践。明清时期淮河治理关乎国计民生,广受关注,治淮思想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本章着重研究探寻了明清两代的重要治淮思想和实践,尤其对潘季驯和靳辅、陈潢等治水大家的“蓄清刷黄”、“束水攻沙”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本时期影响重大的分水治淮说,以及丁显、张謇等人的“导淮说”等等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功过得失并探究它们对今日治淮的借鉴意义。
     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社会设置的角度分析了明清两代政府在水灾防治方面的努力和局限性。第七章从防灾减灾的角度探究了明清时期淮域水患防治的灾前预防和灾后的救济与赈灾,本时期,两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救济赈灾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局限性也很明显。第八章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的淮河河防管理体系及人员设置、权限与内部关系以及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两章对社会设置中的流弊也作了较为深入的揭露,认为明清淮河水灾的频发不惟天灾,亦是人祸。
     最后,论文总结全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透析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之间交错互动的三角关系,它们环环相扣、彼此相因,致使水患长期延续,流毒至今。基于此,本章分析了当代淮河水患频发的原因所在,并从历史视野提出了加强工程治理、架构和谐人河关系以及施行“河湖分离”策略等三点合理化治淮方略,以期古为今用,为今日淮河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Huai River floods occurred in high frequency, which took disastrous to life and property of indigene, sluggished the economy's comeback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variance of the ecosystem and society as a stsrting point, this dissertation devotes to open out the deep-seated reason of the floods in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and the huge reaction of flood to local ecosystem and society, represent the interlaced malignant triangle of the floods and ecosystem as well as society, want to put up a integrated reserch system, which can explain the fact of the extended floods and the sustaining exasperate entiroment and society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can provide comprehensive and external historical use for reference to prevent floods on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The present paper divides into six chapters .
     At first, dissertation describes the ecological enteriment and historical variance, br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Huai River flood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n, with the time sequence, thesis reviews the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of floods, and distinguishs the floods' kind, included heavy rain、the rivers and lakes overflowing their banks or because of banks collapsing towards the river、the floods come out of canal and tide disaster. This chapter also enumerates typical example: the flood in the Year of Wan Li 21, Ming dynasty and the flood in the Year of Yong Zheng 8, Qing dynasty. Based on these, this chapter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Huai River floods that were long time、high frequency、far-reaching area and several disaster occuring in the same time.
     Then, the dissertation analysis the ecological reason of Huai River flood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is period, the Huang River and Huai River flowing together, so the ultimate reason of Huai River's floods is the bedload which foul the riverbed bring on the water flowing slowness in flood season. Accordingly, this chapter emphasize on mouse out the variance of ecological entiro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Huang River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Huai River, from the two aspects: vegetation destroied and the lake die out to analyses the serious result of the variance of ecological entiroment, this chapter also analyses the variance of climate in that period at a certain extent, and with the theorical view to open ou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forest and lake in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During this period, the variance of ecological entiroment influenced the floods intensive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frequent floods also bring very great effect to the entriment, which embodied mostly in the variance of lakes(especially in the apperance of Hongze Lake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Sheyang Lake )and the river change its route, With the desert and salina of local farmland, the cultivation system changed. Because of huge bedload be eroded to the sea by Huai River, the sealine of north Jiangsu province varied intensively, the sealine advanced quickly to the sea, with the bayou extending, the riverway be drew out in disguised form,which caused the water flowing slowly, therefore ,the flood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Thirdly,with the social visual angle on the cause of Huai River flood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ocial factor were also important reasons of Huai River floods occuring frequently in this period. This chapter's research emphasizes on the influence of deforested-land reclamation and inning around the lakes to floods by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the factors of accroaching the bottomland by local tyrant、making bold to switch the water gate to harm the neighbor and water transport which made the situation of a disaster complication and badly. Furthermore, the Ming-mausoleum of Ming dynasty、the ethos of adoring the ancients eyelessly in water-controling and warfare all these impact on the Huai River floods, which splicing and reciprocity also resulted in floods occuring frequently. On the one hand, in the substance lay, firstly, the floods often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local population, showed on two aspects:the one is direct death of floods; the two is losses of indirect loss of murrain and penal servitude and so on caused by floods,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s loss is very huge, shocking by the sight. Second, flood also caused the reduction of the local arable land and terrene deterioration in the domain of agricultral production, which caused the cultivation system changed, from the high yield rice farming to the low yield dry farming of gain one time every year. The frequent floods bursted the waterway, the bedload fouled the riverbed bring on the water carriage traffic fallen which were very prosperous before this period. On the another hand,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 flood strong impacted on the life style and consuetude of local people,from the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optimistic positive character to passive folkway of conservative and liking to flee from their homeland and pugnacious. With the descending of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the the situation of floods often be ampliciated and more serious.
     Chapter four,the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water-control on Huai Riv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houghts of water-control on Huai River were very luxuriant as several hundreds flowers blooming. This chapter research emphasizes on the important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water-control on Huai River, especially analysed the "hoarding huge water to help the Huang River washing out its bedload"、"harness the river to attack sand with water" detailedly. Based the historical angle of view this chapter also analyses the achiement and losing of the dividing river to control water and "dredged up the old watercourse to congtrol flood " of DingXian、ZhangJian and so on, and research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Huai River's water-control nowdays.
     Chapter five, the dissertation based the social institution' view to devote to the goverment's function of wa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at time and its demerit. Chapter seven devoted to the flood prevention and almsgiving or relievement after the disaster in the drainage area; Chapter eight emphasizes o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preventionsystem in and Huai River and its personnel setting, purview, interior relations and operational patterns. Based on these, two chapter also prick the bubble of the social institution, reappear the historical fact of the manage system in that time. This offers some insight in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floods' reason is not only the visitation of Providence, but also the factors of human.
     Finally, the part is epilogue: the clairvoyance of Huai River flood and ecosystem as well as social complication. At first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expatiates the interlaced malignant triangle of the floods and ecosystem as well as society, which interactional each other cause the floods continued to these days. Therefore,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reason of frequent floods of Huai River, and with the histroical view, bring forward three rationalizational strategy of Huai River controlling, includes strengthen the engineering treatment, structur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the human and river and put the "lake and river separated"in force, hope to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Huai River controlling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文
[1]李双喜、李建设:《淮河治理:一个沉重的话题》,《安徽税务》,2003(9)
    [2]李大春、邵玏沨:中安在线—江淮晨报,2007年07月25日
    [1]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第16-18页
    [2]赵得宏:《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淮河水利史论文集》,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吴沛忠:《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及其防治得历史经验》,《江淮水利史论文集》。
    [3]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http://www.hrc.gov.cn,《流域概况》
    [1]吴沛忠:《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及其防治的历史经验》,张义丰等主编:《淮河环境与治理》,测绘出版社,1996
    [1]彭安玉:《试论黄河夺淮及其对苏北的负面影响》,《江苏社会科学》,1997(1)
    [2]王庆、王红艳:《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与淮河灾害治理》,《灾害学》1998年第13卷第1期。
    [3]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资料搜集组:《安徽地区水灾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4,5期合刊总第12,13号合刊
    [4]查一民:《陈定斋论黄淮夺淮之害》,《农业考古》,1986(2)
    [5]张红安:《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6]梅兴柱:《明代淮河的水息及治理得失》,《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7]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第2期。
    [8]任重:《明代治黄保槽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5(2)
    [9]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
    [1]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2]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及其救治措施》,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未刊稿;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成因探析》,《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9卷第4期。
    [3]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1]王均:《论淮河下游的水系变迁》,《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2)
    [2]马雪芹:《明清时期黄河流域农业开发和环境变迁述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江海学刊》,2001(5)
    [3]张洪生:《明清时期陕北的农业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
    [4]张芳:《扬州五塘》,《中国农史》,1987(1)
    [5]高升荣:《清代淮河流域水旱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7月
    [6]王振忠、汪冰著:《遥远的会议——乞丐文化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任重:《明代治黄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5(2)
    [8]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9]李梅:《江淮地区乞丐音乐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1]池源、汪汉忠:《黄河夺淮与苏北耕作制度的逆变》,《江苏地方志》,2002(3),汪汉忠:《从水旱灾害对苏北区域社会心理的负面影响看水利的作用》,《江苏水利》,2003(3)
    [2]张崇旺:《试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耕作制度的变迁》,《中国农史》,2006(1)
    [3]颜元亮:《清代的黄河管理》,《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4]贾松林、朱丰:《古代黄河河政与河务的准军事管理》,《治黄科技信息》,2006(4)
    [5]袁明全:《明清时期的总河》,《中国水利》,1986(5)
    [6]傅玉璋:《明代安徽、江苏地区的水灾与赈济》,《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1)
    [7]周致元:《明代的赈灾制度——逸凤阳一府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8]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
    [9]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1)
    [10]叶依能:《明代荒政述论》,《中国农史》,1996(4);《清代荒政述论》,《中国农史》,1998(4)
    [1]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东方论坛》,2002(4)
    [2]杨明:《清朝救荒政策述评》,《四川大学学报》,1988(3)
    [3]李向军:《清代前期的荒政与吏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3)
    [4]杜吉华:《山阳县谋杀勘灾命官案》,《江苏地方志》,2001(2);肖发生:《明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治理》,《北方论丛》,2007(1)
    [1]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第2页。
    [2]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第2页。
    [1]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第4页。
    [1]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第120页
    [2]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第120页
    [3]李双喜、李建设:《淮河治理:一个沉重的话题》,《安徽税务》,2003(9)
    [4]黄万波:《安徽和县化石及其动物群的初步观察》,《江淮论坛》,1981(4)
    [5]转引自水利部治淮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22页
    [1]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第127页
    [2]《行水金鉴》卷39引《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五年三月戊午条
    [1]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封底
    [1]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江海学刊》2001(5)
    [2]《明史·河渠志》
    [3]《明史·五行志》
    [4]水利部治淮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46页,转引自《淮系年表》
    [5]《明英宗实录》卷41
    [6]梅兴柱:《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
    [1]《明史·河渠志》
    [2]《明史·河渠志》
    [3]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53页,转引自《淮系年表》
    [4]《明史·河渠志》
    [5]《明史·河渠志》
    [6]《明史·河渠志》
    [7]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345页
    [8]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263页
    [1]《行水金鉴》卷六十五
    [2]《淮系年表》表十一
    [3]道光《宝应县志》
    [4]乾隆《通许县志》卷一《舆地志·灾祥》
    [5]咸丰《邳州志》卷五《民赋上》
    [6]乾隆《颖州府志》卷一《舆地志·山水》
    [7]《清史稿·河渠志》
    [8]乾隆《泗州志》
    [1]续行水金鉴》卷五
    [2]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265页
    [3]《续行水金鉴》卷二十转引自《河渠纪闻》
    [4](清)魏源:《魏源集·筹河篇》,北京:中华书局,1976
    [5]骆承政、乐嘉祥主编:《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第189—191页,中国书店1996年12月版
    [1]民国《商水县志》
    [2]《淮系年表》转引自《淮河水利简史》第353页
    [3]《明史·河渠志》
    [4]万历《项城县志》
    [5]《阜阳县志》,转引自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53页
    [1]《莒州志》卷十五,转引自《淮河水利简史》第363页
    [2]《滕县志》卷五,转引自《淮河水利简史》第363页
    [1]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2]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51页,转引自《淮系年表》
    [3]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52页,转引自《淮系年表》
    [4]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53页
    [5]乾隆《淮安府志》卷二十五《五行》
    [1]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1)
    [2]《明史·河渠志》
    [3]《崇祯长编》,转引自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70页
    [4]《清史稿·河渠志》
    [5]《清史稿·河渠志》
    [6]《李煦奏折》,康熙五十八年七月初九日淮扬地方狂风骤雨湖水泛涨田禾淹没折,第266页
    [7]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58页
    [1]光绪《阜宁县志》卷22《艺文》引《庙湾镇志》
    [2]道光《泰州志》卷33,《艺文》
    [3]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259页
    [1]明代潮灾资料引自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书末附表3
    [2]光绪《盐城县志》卷六《艺文》
    [1]康熙《泗州志》卷三《星野附灾异》
    [2]明弘治二年(1489年),黄河在开封与金龙口南北两处同时决口,在南岸夺颖水、涡水入淮,此河道以后基本固定。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改革初见成效,任用潘季驯开始治河,淮河水患在其后十数年间得到一定缓解。故以明中期(15世纪末—16世纪末)该时间段分析淮河水患情况较具平均意义和代表性。
    [3]《明史·五行志》
    [4]高升荣《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7)
    [5]《清史稿·河渠志一》
    [6]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卷一
    [1]《明史》卷241《杨东明传》
    [2]厦门大学张崇旺博士论文:《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2004年,第116页。
    [3](清)韩程愈:《白松楼集略》卷四《黄河水》
    [1]清陈芳生《捕蝗考》载《昭代丛书》丙集卷一四
    [2]道光《宿州志》卷四一《杂志·祥异》
    [3]周始:《皖志述略·阜南志》,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3
    [4]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1)
    [1]乾隆《沈丘县志》卷一一《杂纪志·灾祥》
    [1]《元和郡县志·关内道四》
    [2]《魏书·食货志》
    [3]《全唐文》卷七三七
    [4]《续修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
    [5](《汉书》卷29《沟洫志》
    [1]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江海学刊》2001(5)
    [2]田培栋:《明清陕西社会经济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31页
    [3]庞尚鹏:《清理山西三关屯田疏》,《明经世文编》卷359
    [4]涂宗浚:《奏报阅视条陈十事疏》,《明经世文编》卷448
    [5]庞尚鹏:《清理山西三关屯田疏》,《明经世文编》卷359
    [1]明(弘治)《延安府志》卷一,《诗文》
    [2]明《延绥镇志》卷三
    [3]马文升《为禁伐边山林木以资保障疏》,《明经世文编》卷63
    [4]吕坤《摘陈边计民间疏》,《明经世文编》卷四一六
    [5]吴祥定等著:《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第88页,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6](清)康基田:《合河纪闻》
    [1]万历《户县志》卷二《地理》
    [2]《三省边防备览》卷6《险要》
    [3]王士正:《秦蜀驿程记》,《小方壶舆地丛钞》第7帙
    [4]《三省边防备览》卷3《道路考》
    [5]《清仁宗实录》卷五,嘉庆四年十月
    [6]嘉靖《庆阳府志》
    [7]转引自田培栋:《明清陕西社会经济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竺可桢:《向沙漠进军》,《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原载《人民日报》1961年2月9日
    [2]王红谊、惠富平、王思明:《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研究》,第216页,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1]引自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第202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2]鲜肖威、陈莉君:《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环境演变》,《西北史地》,1986(2)
    [1]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1]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2)
    [2]节录自何凡能、葛全胜等著《近300年中国森林的变迁》,《地理学报》,2007(1)
    [1]鲜肖威、陈莉君:《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环境演变》,《西北史地》,1986(2)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3]杨振江:《汉代自然灾害初探》,《中国史研究》,1999(4)
    [1]《柏枧山房文集》卷十
    [2]引自吴祥定等《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第130页
    [3]徐海亮:《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四集),地质出版社,1993
    [4]《明史·河渠志》
    [1]朱之锡《河防疏略》,转引自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年
    [2]雍正《兴县志》卷十七《艺文》
    [3](民国)方廷汉、谢随安修,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卷9《民政二·地方公益》
    [4](民国)方廷汉、谢随安修,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卷3《舆地二·河流》
    [5](同治)《六安州志》卷五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9)
    [1]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2 水利
    [2]《大清一统志》
    [3]光绪(《阜宁县志》卷4川渎下
    [4]民国《盐城县志》卷2
    [5]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7
    [1](宋)范仲淹《过射阳村》
    [2]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63页
    [1]陈桥驿:《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二辑,第108页
    [2]嘉庆《高邮州志》卷二
    [3]王士性《广志绎·两都》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湖泊概论》,科学出版杜,1989年,第229-230页
    [1](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26
    [1]《明万历七年洪泽湖示意图》,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216页,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南四湖:昭阳、南阳、独山、微山四湖的总称。
    [1]《山东运河各览》卷4昭阳湖
    [2](清)黎世须《续行水金鉴》卷116《北河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武同举:《两轩塍语·全勘江北运河日记》
    [1]《南四湖示意图》引自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220页,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1]《续行水金鉴》卷七十,转引自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民国《沛县志》
    [3]见嘉庆《宿迁县志》和康熙《清河县志》,转引自任重《明代的治黄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7(1)
    [1]《河渠纪闻》卷14
    [2]张义丰《淮河流域两大湖群的兴衰与黄河夺淮的关系》,张义丰等主编《淮河地理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3][4]彭安玉:《论明清时期苏北里下河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国农史》,2006(1)
    [1](清)胡裕燕修,吴昆田纂《清河县志》卷1《疆域》,光绪五年(1879)刊本
    [2](民国)宿迁县志,卷3《山川志》
    [3]嘉庆《海州志·山川》
    [4]陈云墀《射阳复古议》,转引自凌申:《射阳湖历史变迁研究》,《湖泊科学》,1993(3)
    [5]《大清一统志》
    [6](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6《北河续记》,中国水利珍本丛书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1]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第288页
    [2]徐寅亮:《导淮问题的研究》,民国12年《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十一号
    [1]徐寅亮:《导淮问题的研究》,民国12年《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十一号
    [2]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第289页
    [3]刘会远:《黄河明清古道考察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第278页《河渠纪闻》卷15
    [1][2][3]吴祥定等:《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第134页,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4]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5][6]万历《盐城县志》志跋
    [1](清)崔应阶《云台山志》
    [2]嘉庆《海州志》
    [3]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1]梅兴柱:《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
    [2]本章水灾史料摘自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版,书末附表3、4,恕不一一注释。
    [3]转引自黄河水利委员会著《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版,第330页
    [1]黄河水利委员会著《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版,第330页
    [1]表中史料《淮系年表》部分引自《淮河水利简史》附表4《清代淮河流域主要洪涝灾害统计表》
    [1]《清世宗实录》卷30,雍正三年三月丁未
    [2]民国《中牟县志》卷8,《地理志》
    [3]民国《中牟县志》卷3,《人事志》
    [4]康熙十九年《封丘县续志》卷一
    [5]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卷一舆地、卷七灾祥
    [6]《行水金鉴》卷162引周洽《看河纪程》
    [1]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2]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淮北土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261页。
    [3]民国《汜水县志》卷12,《艺文》
    [4]安徽省水利局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淮北土壤》,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103页。
    [1]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所等:《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良》,第6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光绪)《盐城县志》,卷16《艺文》
    [4]蒋幕东:《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2)
    [5](光绪)《阜宁县志》,卷之一《疆域、恒产》
    [1]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第130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1](清)龙文彬:《明会要》卷50《民政一·户口》,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卞利:《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5(2)
    [3]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典故纪闻》卷八、卷九
    [2]《明史·食货志》
    [1](清)王锡元修,高延第纂:《盱眙县志稿》,卷2《山川》
    [2](民国)许希之修,晏兆平纂:《光山县志约稿》,卷1《地理志·风俗志》
    [3](清)符鸿、刘廷槐修,欧阳泉、戴宗炬纂:《来安县志》,卷4《食货志下·物产》
    [4](清)秦达章修,何国佑、程秉祺纂:《霍山县志》,卷2《地理志·物产》
    [5](民国)方廷汉、谢随安修,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卷9《民政二·地方公益》
    [6](民国)方廷汉、谢随安修,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卷3《舆地二·河流》
    [1](清)连斗山撰:《阜阳县志》卷4《食货志·田赋》,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清)康熙《寿张县志·艺文》
    [3]此处部分史料参考了邹逸麟先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特此注明
    [1](清)雍正二年《重修高邮州志》
    [2](明)沈沛《重经射阳湖有感》
    [3](清)许心源《将卸阜邑篆留别士民》
    [4]王士性《广志绎·两都》,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清)夏尚忠:《芍陂纪事》,安徽寿县档案馆藏,清光绪三年刊印,单位不详,1877
    [2]《治水兴利》转引自《淮河水利简史》第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清)张曜:《山东通志》,卷121《河防志第十二·黄河》
    [3]陈振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第二分册,第304页
    [1]转引自(韩)金胜一:《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4)
    [2]于文善、吴海涛:《晚清淮河流域灾荒成因及其影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3)
    [3]陈振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第一分册,第296页
    [4](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20,清雍正三年(1725年)刻本
    [5](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20,清雍正三年(1725年)刻本
    [6]嘉庆《兴化县志》卷二《河渠》
    [1]陈应芳《敬止集》卷一
    [2]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四《四库全书·地理类》
    [3]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四《四库全书·地理类》
    [4](清)张可立《兴化县志》卷一《河渠》
    [5]薛凤祚《两河清汇》卷四《四库全书·地理类》
    [6](清)张可立《兴化县志》卷一《河渠》
    [7]明崇祯《泰州志》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10)
    [8]明万历《江都县志》卷七,中国方志丛书(464)
    [1]明崇祯《泰州志》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林则徐:《林则徐书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2
    [3](民国)《阜宁县新志》卷九,中国方志丛书(166)
    [4]薛凤柞《两河清汇》卷四《四库全书·地理类》
    [5]转引自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
    [6]《明大政纂要》卷43
    [1]光绪《泗虹合志》卷三《水利志上·淮河》
    [2]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任重:《明代治黄保漕对徐淮海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5(2)
    [1]《行水金鉴》卷六十五
    [2]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1)
    [3](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三,水利珍本丛书本,第119页
    [1]本节史料均引自《清史稿·河渠志》
    [2]魏源:《魏源集·筹河篇》
    [3]魏源:《魏源集·筹河篇》
    [4]《大清宣宗(道光)皇帝实录》(四)第2186页
    [5]《大清宣宗(道光)皇帝实录》(五)第2793页
    [6]《淮河志通讯》,1984年第二期,第23页
    [1]《清高宗圣训》卷136《治水十一》
    [2]乾隆《江南通志》卷65,《河渠志·水利治绩》
    [3]《魏源集·筹河中》
    [1]《明清京杭大运河形势图》,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封底,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1]《明史·河渠志》
    [2]《明经世文编》引《周司农集》
    [1]《明史·河渠志》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七《两河经略疏》
    [3](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十二《并勘河情疏》
    [1](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二《河议辩惑》
    [2]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第111页
    [3](清)靳辅:《治河方略·论贾让治河策》
    [4](清)靳辅:《治河方略·开辟海口》
    [5](清)陈潢:《河防述言·河性第一》
    [6](清)陈潢:《河防述言·堤防第六》
    [1](清)陈潢:《河防述言·河性第一》
    [2]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第34页
    [3]李赞:《续藏书·经济名臣》
    [4]《明史·河渠志》
    [5]《明史·河渠志》
    [6]黄河水利委员会,《人民黄河》水利电力出版社,1959年。《明史》载朱家寨为开封巡抚高名衡所决,马家口为李自成起义军所决。近人也有认为两口均为明军所决者。
    [1]转引自王日根:《明清苏北水灾原因初探》,《农业考古》,1995(3)
    [1]《明史·五行志》
    [2]《明史·五行志》
    [3]转引自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349页,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1]明·万恭《治水签蹄》
    [2]佚名《河工书·与河总嗣山曹公论河启》,转引自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1]《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淮阴》
    [1]民国《泗阳县志》
    [2]见光绪《睢宁县志》、民国《泗阳县志》、咸丰《清河县志》、同治《山阳县志》
    [3]光绪《睢宁县志》
    [1]嘉庆《清河县志》
    [2]嘉靖《夏邑县志》卷三《田赋》
    [3]嘉靖《宿州志》卷一《地理志·土田》
    [4]嘉靖《皇明天长志》卷6,《人事志·乞留状》,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26)
    [5]天启《凤阳新书》卷四《国费篇第三》
    [6]天启《凤阳新书》卷四《赋役篇第二》
    [7]任重:《明代治淮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5(2)
    [1]道光《重修宝应县志》卷7《丁口》,中国方志丛书(406),第328页
    [2]道光《重修宝应县志》卷3《公署》,中国方志丛书((406),第125页
    [1]彭安玉:《试论黄河夺淮对苏北的负面影响》,《江苏社会科学》,1997(1)
    [2]《明史·河渠志三》
    [3]嘉庆《高邮州志》卷3《地丁》,中国方志丛书(29),第626-630页
    [4]转引自任重:《明代治黄保潜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5(2)
    [1]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2004,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2]景爱:《秦长城和腾格里沙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3)
    [3]万历《淮安府志》卷8《样异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8),第547页
    [4]乾隆《淮安府志》卷12,续修四库全书((700),第1页
    [1]光绪《清河县志》卷7《民赋上·田亩》,中国方志丛书(465)。第58页
    [2]淮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阴市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14
    [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概所等:《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良》第6-61页,农业出版社,1977年
    [4]光绪《清河县志》卷7《民赋上·田亩》
    [5]民国《甘泉县续志》卷4上《民赋考上》
    [6]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概所等:《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良》第6-61页,农业出版社,1977年
    [7]任重:《淮河下游流域农业起源探述》,《农业考古》,1996(3)
    [1]陈寿:《三国志·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230
    [2]光绪《阜宁县志》卷一《地域、恒产》
    [3]光绪《睢宁县志稿》,卷三《疆域志·风俗》
    [4](清)李彦章:《江南催耕课稻编·江南再熟之稻》,续修四库全书本
    [5]《三续高邮州志补遗·实业志》
    [1]《寿州志》卷四《城郭》粱子琦《兵备道朱公重修寿州城德政碑》
    [2]嘉庆《怀远县志·序》
    [3]《乐全集》卷27
    [1]《清经世文编》卷26《户政一·理财上》
    [2]乾隆《灵壁志略》卷4《杂志·艺文》
    [3]光绪《淮安府志》,卷6《河防》、卷二《疆域》
    [4]民国《邳志补》,卷24《物产》
    [5]乾隆《盐城县志》卷15,《艺文》,叶向高《送盐城陈令(讳治本)序》
    [6]嘉庆《怀远县志·序》,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1),第7页
    [1](清)鲁一同:《清河风俗物产志》(一),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2]转引自王振忠、王冰著:《遥远的回响——乞丐文化透视》,第49页,上海人民出版,1997
    [3]《清高宗实录》卷410
    [4]转引自王振忠、王冰著:《遥远的回响——乞丐文化透视》,第49页,上海人民出版,1997
    [5]雍正《怀远县志》卷1,《风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1),第882页
    [6]此处“拉力”的说法借用自张崇旺博士论文《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厦门大学,2004
    [1]《明武宗实录》卷151
    [2]光绪《凤阳县志》卷14,《宜楼记》,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6),第513页
    [3]《皇清奏议》卷44,转引自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第106-107
    [1]徐珂:《清稗类钞·乞丐类·淮徐人以逃荒行乞》
    [2](乾隆)《颖州府志》卷1《舆地志》
    [3]《广志绎》卷二《两都》
    [4](乾隆)《灵壁志略》卷四《杂志》
    [5]陈业新:《此方文事落后,武功特盛——明清皖北尚武风习初探》,《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10月
    [1]《清宣宗实录》卷250
    [2]查揆:《论安徽吏治》,载聂崇岐《捻军资料别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9-30页
    [3]袁甲三:《袁端敏公集·奏议》卷2
    [4]《农政全书》卷八《农事》
    [5](乾隆)《颖州府志》卷十《杂志》
    [6]《孟子注疏》卷一下《粱惠王章句上》
    [1](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之《宋学士文集》
    [2]《治河议》,见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引《宋学士文集》
    [3]转引自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1]《明史·河渠志》
    [2]转引自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3](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63
    [1](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62,转引《明神宗实录》
    [2]武同举《安徽通志水工稿》转引自《天下郡国利病书》
    [3]《明神宗实录》,见《行水金鉴》卷三十二
    [4]《明神宗实录》,见《行水金鉴》卷三十四
    [1]《明史·河渠志》
    [2]《明史·河渠志》
    [3]《明史·河渠志》
    [4]《明史·河渠志》
    [1]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209页,北京:水利出版社,1990
    [1]《明史·河渠志》
    [2](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三十九
    [3]《明史·河渠志》
    [1](明)万恭:《治水筌蹄》,朱更翎整理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明)万恭:《治水筌蹄》,朱更翎整理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1]《明史·河渠志》
    [2]潘季驯:《河防一览》
    [3]潘季驯:《河防一览》
    [4]《河议辩惑》引自潘季驯:《河防一览》
    [1]《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引自《河防一览》
    [2]《恭报三省直堤防告成疏》,引自潘季驯:《河防一览》
    [3]潘季驯:《河防一览》之《河防险要》篇
    [4]《明史·河渠志》
    [5]潘季驯:《河防一览》之《两河经略疏》
    [1]《明史·河渠志》
    [2]《明万历年潘季驯治河示意图》,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第62页
    [1](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10,水利珍本丛书本,第298页
    [2](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三十二,转引王锡爵撰《潘公季驯墓志》
    [3](清)陈潢:《河防述言·堤防》
    [4]引自《科学》,七卷九期
    [5]《明史·河渠志》
    [1]《清史稿·河渠志》
    [2](清)靳辅:《治河方略》
    [3]《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四,康熙三十一年二月
    [4](清)陈潢:《河防述言》
    [1]《治淮上游论》收录于吴氏后裔编纂的《固始吴氏文存》,下同
    [2]吴氏所指的淮河上游包括洪泽湖以上的广大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天所指的淮河中上游。
    [1](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引《黄宗伯文集》
    [2](清)胡渭:《禹贡锥指》
    [3](清)孙星衍:《禹厮二渠考序》,《孙渊如诗文集·平津馆文稿》
    [1]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
    [2]《清史稿·河渠志》卷一百二十八
    [1]拙作:《张謇水利思想与实践试论》,《农业考古》,2007(4)
    [2]张謇:《条议全国水利呈》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理河事宜疏》,《明经世文编》卷一四六
    [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之《漕河议》
    [1](清)赵翼;《蠡勺篇》
    [2]李鄂荣:《我国古代黄河水利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质力学学报》,1999(3)
    [3]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第10页,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1]Blakie Cannon P.T,Davis I and Hisner B.At Risk:Natural Hazards,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Routledge,London,1994,13-21
    [1]万恭:《治水筌蹄》,朱更翎整理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清会典事例》卷913,中华书局,1991
    [3]靳辅《河防志》,转引自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第273页
    [4]万恭:《治水筌蹄》,朱更翎整理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1]万恭:《治水筌蹄》,朱更翎整理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黎世序、潘锡恩,《续行水金鉴》卷54,国学基本丛书本,第1195页
    [3]《行水金鉴》卷六十四
    [4]张应昌辑,《清诗铎·羊报行》,中华书局,1983年,第119页
    [5]本节部分史料参考了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特此致谢。
    [1]《明太祖洪武实录》卷165
    [2]《清圣祖实录》卷81
    [3]《清朝通典》卷14
    [4]《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83,《荒政部·汇考十六》
    [5]常平仓、义仓、社仓的性质和区别,参见于树德:《我国古代之农荒预防策—常平仓义仓和社仓》,《东方杂志》1921年7月第18卷第14号
    [6]万历《江都县志》卷8,《建置志第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02),第85页
    [7]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积贮》,续修四库全书(700).第38页
    [1]嘉靖《惟扬志》卷8,《储备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84),第569-570页
    [1]乾隆帝御选《明臣奏议》卷1,转引自《明代的预备仓》,载《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2]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积贮》,续修四库全书(700),第39页
    [3]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积贮》,续修四库全书(700),第39页
    [4]乾隆《霍山县志》卷8之1,《艺文志·历朝文》,董澜《预备仓碑记》,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1),787页。
    [5]转引自周致元:《明代的赈灾制度——以凤阳一府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1]嘉靖《惟扬志》卷8,《储备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184),第569-570页
    [2]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积贮》:姚口《常平仓记》,续修四库全书((700),第43页
    [3]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积贮》:姚口《常平仓记》,续修四库全书((700),第43页
    [4]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积贮》:姚口《常平仓记》,续修四库全书((700),第43页
    [5]乾隆《淮安府志》卷19,《名宦·守令》,续修四库全书(700),第184页
    [1]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积贮》,续修四库全书(700),第45页
    [2]乾隆《淮安府志》卷12,高捷《三仓二法议》,续修四库全书(700),第44页
    [3]龙文彬:《明会要》卷56,《食货四·预备仓》,第1077页,中华书局,1956
    [4]靳学颜《讲求才用疏》,《明经世文编》卷299
    [5]龙文彬:《明会要》卷56,《食货四·预备仓》,第1077页,中华书局,1956
    [1]光绪《寿州志》卷8,《食货志·储积》,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1),第99页
    [2]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2,《建置·仓庾》,中国方志丛书(414),第29页
    [3]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2,《建置·仓庾》,中国方志丛书(414),第29页
    [1]引自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清史研究》,2004(3)
    [2]嘉庆《高邮州志》卷1,《舆地志·仓廒》:卷4,《仓储》
    [3]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3,《食货志》
    [4]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积贮》
    [1]光绪《寿州志》卷8,《食货志·储积》,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1),第99页
    [2]民国《续纂山阳县志》卷2,《建置·仓庚》,中国方志丛书(415),第10页
    [3]光绪《淮安府志》卷4,《盐城县城池·仓庾》,中国方志丛书(398),第162页
    [4]光绪《凤阳府志》卷17《宦绩传》,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3),第95页
    [5]光绪《霍山县志》卷3,《建置志·义举附》,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3),第69-70页
    [6]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卷1,《食货志·仓储》,中国方志丛书((402),第211-221页
    [1]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40,户部,积储
    [2]《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270
    [3]万历《明会典》卷17
    [4]《清圣祖实录》卷121
    [1]佚名《江都县劝捐示》,道光十一年六月十三日《江都县严禁爬抢示》
    [2]万历《明会典》卷17
    [3]《明仁宗实录》卷2
    [4]《朱批奏折》,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日裘日修奏稿[A]
    [5]《霍山县志》卷15,《杂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3),第286-287页
    [6]《清圣祖实录》卷121
    [1]《明世宗实录》卷34
    [2]乾隆《淮安府志》卷19,《守令》,续修四库全书((700),第177页
    [3]转引自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东方论坛》,2002(4)
    [4]崇祯《泰州志》卷4,《胡昂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10),第92页
    [5]引自梅兴柱《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
    [6]民国《宝应县志》卷5,《蠲恤》,中国方志丛书(31),第309页
    [7]光绪《寿州志》卷8,《食货志·蠲赈》,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1),第95页
    [1]康熙《扬州府志》卷22,《名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15),第214页
    [2]《清圣祖实录》,卷二一二,康熙四十二年三月,P2856
    [3]民国《阜宁县新志》卷3,《职官》,中国方志丛书(166),第345页
    [4]《宪宗实录》卷10
    [5]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和灾折》,《中国农史》2002(2)
    [1]《清圣祖实录》卷二六康熙七年,P384
    [2]《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三,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P1648
    [3]参见林则徐道光十三年至十六年有关江苏及江淮各属被灾请缓征赈蠲钱粮各折,《林则徐集·奏稿》中华书局1965年3月版。
    [4]《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折》,见《林则徐集·奏稿》北京:中华书局,1965
    [1]《清高宗实录》卷123
    [2]《开封志》记明孝宗时期
    [3]乾隆《江都县志》卷31,李宗孔《请急救饥民疏》,中国方志丛书(393),第1662页
    [4]民国《三续高邮州志》卷2,《善举志·赈济》,中国方志丛书(402),第413页
    [5]张謇:《论河工五致倪中丞函》引自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张謇:《论河工五致倪中丞函》引自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引自周致元:《明代的赈灾制度——以凤阳一府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2]《清圣祖实录》卷一零三,康熙二十一年六月,第1370页
    [3]嘉庆《扬州府志》卷1,《巡幸一》,中国方志丛书(145),第152页
    [1]商辂:《政务疏》出自《明臣奏议》清刻本
    [2]《皇朝政典类纂》卷153,仓库13积储;卷149,仓库9积储
    [1]葛士睿:《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7·户政14,仓储
    [2]《皇朝政典类纂》卷153,仓库13积储,卷149,仓库9·积储
    [3]商辂:《政务疏》出自《明臣奏议》清刻本
    [4]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战线》,1996(3)
    [5]商辂:《政务疏》出自《明臣奏议》清刻本
    [6]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1]《明宪宗实录》卷275
    [2]主要内容源自杜吉华:《山阳县谋杀勘灾命官案》,《江苏地方志》,2001(2)
    [3](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祖不吃赈孙不吃荒》,崔承运、金川选注,第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明神宗实录》卷111
    [2]《清圣祖实录》卷八二,康熙十八年七月
    [3]《清宣宗实录》卷二四四
    [4]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3《赋税》
    [5]《续文献通考》卷83
    [6]《明经世文编》卷100,李永勋《论知人安民疏》
    [1]杨明:《清朝救荒政策述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2]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8页
    [3]《明神宗实录》卷189
    [4]《明神宗实录》卷114
    [5]乾隆三年十二月十日那苏图奏,转引自李向军《清代前期的荒政与吏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3)
    [6]引自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第339页
    [1]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2]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1]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第五章第三十节《管理河务之地方管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2]本表据黎世序、潘锡恩等《续行水金鉴》整理,反映清嘉庆末年情况。
    [1](乾隆)《孝宗实录》卷105,四库全书本
    [2]张廷玉《明史》卷83《河渠一》
    [3](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十三
    [1]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第405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2]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160《豫河志》卷十二“工程下之三”
    [3](清)靳辅《治河方略》卷二
    [1](清)王庆云《石渠余纪·纪河夫河兵》卷一
    [2]《明史·河渠志》
    [3](清)王庆云《石渠余纪·纪河夫河兵》卷一
    [4]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149
    [1](清)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本,1976
    [2]《南河成案》卷九,转引自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3](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73
    [4]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149
    [5]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6]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7](明)刘天和《问水集》卷一
    [1](明)吕坤《救命书》卷上
    [2](明)潘季驯《河防一览》卷十二
    [3]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4](清)鄂尔泰:《授时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56
    [1]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2]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3]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4]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5]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6]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54
    [1]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2]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明史·河渠志一》
    [3]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魏源集·筹河篇》
    [2]《大清宣宗(道光)皇帝实录》(四)第2186页
    [3]《大清宣宗(道光)皇帝实录》(一)第154页
    [4](明)潘季驯:《河防一览》
    [5]黄钧宰:《金壶浪墨》卷一,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本
    [1]《大清宣宗(道光)皇帝实录》(八)第5216页
    [2]葛士睿《皇朝经世文编》,卷89,第1页
    [3]咸丰《兴化县志》卷一《河渠)
    [4]咸丰《兴化县志》卷一《河渠》
    [5]《大清宣宗(道光)皇帝实录》(三)第1671页
    [6]张謇:《郑州决口记》选自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43,国学基本丛书本,第946页
    [2](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卷43,国学基本丛书本,第940、947页
    [3]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卷90,第2327页
    [1](清)魏源:《魏源集·筹河篇》,中华书局本,1976,
    [2]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卷三
    [1](清)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本,1976,第365-367页
    [1]王祖烈:《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综述》,蚌埠:蚌埠商标装潢印刷厂,1987年,第171页
    [1]王祖烈:《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综述》,蚌埠:蚌埠商标装潢印刷厂,1987年,第69页
    [1]Admin:《21世纪淮河治理规划应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http://www.xfbbs.com,网络文章
    [1]网络文章:《淮河水患:为何总是“隔三差五”》www.anhuinews.com,2007年07月21日
    [1]本部分内容得到淮河水利委员会洪成工程师资料资助,特此致谢。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7页
    [1]李双喜、李建设:《淮河治理——一个沉重的话题》,《安徽税务》,2003(9)
    1、(清)包世臣:《中衢一勺》,同治刻本
    2、(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
    3、(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国学基本丛书本,1936
    4、(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慎记书庄石印本
    5、(清)靳辅:《治河方略》,水利珍本丛书本
    6、(清)康基田:《河渠纪闻》,水利珍本丛书本
    7、(清)黎世序:《续行水金鉴》,国学基本丛书本
    8、(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北京:中国书店,1991
    9、(清)梅曾亮:《柏岘山房文集》卷十,《记棚民事》,稿本
    10、(明)潘季驯:《河防一览》,水利珍本丛书本,1936
    11、(清)清实录馆撰:《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12、(明)万恭:《治水筌蹄》,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朱更翎整理本,1985
    13、(明)王琼:《漕河图志》,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姚汉源、谭徐明点校本,1990
    14、(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
    15、(清)武同举:《再续行水金鉴》,水利委员会刊印本
    16、(清)徐端:《安澜纪要》,河署藏版癸酉重刊本
    17、(明)徐光启:《漕河议》,《明经世文编》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9、(明)徐光启:《徐光启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0、(明)徐贞明:《潞水客谈》,丛书集成本
    21、(清)张廷玉:《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2、(清)赵尔巽:《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明)周用:《理河事宜疏》,《明经世文编》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
    24、(清)武同举:《淮系年表》,1920
    25、(清)马齐、朱轼:《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清)鹿泽长:《义仓全案》,清道光18年刻本
    27、(清)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上、中、下),北京:中华书局,1992
    28、(清)庆桂、董诰:《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清)陈方生:《捕蝗考》,选自《四库全书》
    30、(清)鄂尔泰、张廷玉:《清世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31、(清)杨西明:《灾赈全书》,清道光3年刻本
    33、(清)俞森:《常平仓考》,清宣统3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34、(清)俞森:《义仓考》,清宣统3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35、(清)俞森:《社仓考》,清宣统3年文盛书局石印本
    36、(清)韩程愈:《白松楼集略》卷四《黄河水》
    37、(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38、(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北京:中华书局贺次君点校本,1983
    39、《魏书·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
    40、(清)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41、(宋)李焘:《续修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42、(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43、(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44、(清)严如熠:《三省边防备览》,见《续修四库全书》(73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5、《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46、(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
    48、王士性:《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
    49、(清)山东运河道陆耀撰:《山东运河备览》,
    50、(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
    51、(清)陈廷桂纂辑:《历阳典录》卷12《职官二》,嘉庆三年(1798)修,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52、(清)夏尚忠:《芍陂纪事》,安徽寿县档案馆藏,清光绪三年刊印,1877
    54、(清)薛凤祚:《两河清汇》,四库全书本
    55、林则徐:《林则徐书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6、(明)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四库全书本
    59、(清)陈潢:《河防述言》,北京:中华书局,1992
    60、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62、(战国)孟子:《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63、(清)胡渭:《禹贡锥指》
    64、(清)武同举:《江苏水利全书》,南京水利实验处,1950
    66、《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
    67、张应昌辑:《清诗铎》,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68、(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69、乾隆帝御选《明臣奏议》,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70、杨景仁:《筹济编》,清道光六年刻本
    71、(清)葛士睿:《皇朝经世文续编》,光绪十四年石印本
    72、(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祖不吃赈孙不吃荒》,崔承运、金川选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73、《清宣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74、(明)张萱《西园闻见录》,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
    75、(清)刘锦藻:《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6、(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77、(明)刘天和《问水集》,中国水利要籍丛编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78、(明)吕坤《救命书》
    79、(清)鄂尔泰:《授时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56
    80、王士正:《秦蜀驿程记》,《小方壶舆地丛钞》第7帙
    81、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
    82、(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济南,齐鲁书社,2001
    83、傅玉璋、王鑫义等主编:《明实录安徽经济史料类编》,合肥:黄山书社,2003
    1、道光《宝应县志》
    2、乾隆《通许县志》
    3、咸丰《邳州志》
    4、乾隆《颖州府志》
    5、乾隆《泗州志》
    6、嘉庆《海州直隶州志》
    7、乾隆《淮安府志》
    8、光绪《阜宁县志》
    9、道光《泰州志》
    10、光绪《盐城县志》
    11、道光《宿州志》
    12、乾隆《沈丘县志》
    13、民国《商水县志》
    14、万历《项城县志》
    15、明(弘治)《延安府志》
    16、明《延绥镇志》
    17、明万历《户县志》
    18、明嘉靖《庆阳府志》
    19、(清)王锡元修,高延第纂:《盱眙县志稿》
    20、(民国)许希之修,晏兆平:《光山县志约稿》
    21、(清)符鸿、刘廷槐修,欧阳泉、戴宗炬纂:《来安县志》
    22、(清)秦达章修,何国佑、程秉祺纂:《霍山县志》
    23、民国《续修盐城县志》
    24、民国《盐城县志》
    25、雍正《兴县志》
    26、(民国)方廷汉、谢随安修,陈善同纂:《重修信阳县志》
    27、(同治)《六安州志》
    28、民国《沛县志》
    29、嘉庆《宿迁县志》
    30、康熙《清河县志》
    31、(清)胡裕燕修,吴昆田纂:《清河县志》
    32、(民国)宿迁县志
    33、万历《盐城县志》
    34、(清)崔应阶《云台山志》
    35、民国《中牟县志》
    36、康熙十九年《封丘县续志》
    37、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
    38、民国《汜水县志》
    39、乾隆《杞县志》
    40、(清)连斗山撰:《阜阳县志》
    41、康熙《寿张县志》
    42、雍正二年《重修高邮州志》
    43、(清)张曜:《山东通志》
    44、嘉庆《兴化县志》
    45、(民国)《阜宁县新志》
    46、明崇祯《泰州志》
    47、明万历《江都县志》
    48、光绪《泗虹合志》
    49、乾隆《江南通志》
    50、《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淮阴》
    51、民国《泗阳县志》
    52、光绪《睢宁县志》
    53、咸丰《清河县志》
    54、同治《山阳县志》
    55、嘉庆《清河县志》
    56、嘉靖《夏邑县志》
    57、嘉靖《宿州志》
    58、嘉靖《皇明天长志》
    59、天启《凤阳新书》
    60、道光《重修宝应县志》
    61、光绪《清河县志》
    62、嘉庆《高邮州志》
    63、万历《淮安府志》
    64、淮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阴市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65、民国《甘泉县续志》
    66、民国《三续高邮州志》
    67、乾隆《颍州府志》
    68、光绪《寿州志》
    69、乾隆《灵壁志略》
    70、嘉庆《怀远县志》
    71、(清)鲁一同:《清河风俗物产志》
    72、(民国)《邳志补》
    73、乾隆《盐城县志》
    74、光绪《凤阳县志》
    75、乾隆《霍山县志》
    76、嘉靖《惟扬志》
    77、同治《重修山阳县志》
    78、咸丰《重修兴化县志》
    79、民国《续纂山阳县志》
    80、崇祯《泰州志》
    81、民国《宝应县志》
    82、民国《阜宁县新志》
    83、康熙《扬州府志》
    84、嘉庆《扬州府志》
    85、咸丰《兴化县志》
    53、(明)陈应芳《敬止集》
    1、水利部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3、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
    4、田培栋:《明清陕西社会经济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史念海:《河山集》,北京:三联书店,1978
    6、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山东河务总局,1926
    7、胡明思、骆承政:《中国历史大洪水·上》北京:中国书店,1989
    8、王红谊、惠富平、王思明:《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9、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10、吴祥定等《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11、张义丰等主编《淮河地理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1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1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所等:《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改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4、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6、陈振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7、张含英:《明清治河概论》,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18、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探讨》,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19、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通讯》,1984年
    20、(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1、王振忠、王冰著:《遥远的回响——乞丐文化透视》,上海人民出版,1997
    2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3、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4、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
    25、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
    26、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7、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和草原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8、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29、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30、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31、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0
    32、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3、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5、王祖烈:《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综述》,蚌埠:蚌埠商标装潢印刷厂,1987年
    3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37、张波、冯风、张纶、李宏斌:《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8、张义丰、李良义、钮仲勋主编的《淮河地理研究》,测绘出版社1993
    39、卢嘉锡主编,周魁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0、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来旱涝分布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
    41、钱钢:《中国历史大洪水(下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42、胡焕庸:《两淮水利》,正中书局,1947
    43、郑肇经:《中国水利史》,上海书店,1984
    44、姚汉元:《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45、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46、竺可桢:《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7、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合肥:黄山书社,2001
    1、竺可桢:《向沙漠进军》,《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原载《人民日报》1961年2月9日
    2、徐寅亮,《导淮问题的研究》,民国12年《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十一号
    3、梅兴柱:《明代淮河的水患及治理得失》,《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
    4、卞利:《论清初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对策》,《安徽史学》,2001(1)
    5、卞利:《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5(2)
    6、(韩)金胜一,《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北京大学学 报》(哲社版),1997(4)
    7、于文善、吴海涛《晚清淮河流域灾荒成因及其影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3)
    8、蒋慕东:《黄河“夺泗入淮”对苏北的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2)
    9、王均:《论淮河下游的水系变迁》,《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2)
    10、彭安玉:《试论黄河夺淮对苏北的负面影响》,《江苏社会科学》,1997(1)
    12、彭安玉:《论明清时期苏北里下河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国农史》,2006(1)
    12、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2004,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13、张崇旺:《试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水旱灾害与耕作制度的变迁》,《中国农史》,2006(1)
    14、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频发水旱灾害的原因探析》,《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15、陈业新:《此方文事落后,武功特盛——明清皖北尚武风习初探》,《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
    16、查揆:《论安徽吏治》,载聂崇岐《捻军资料别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17、卢勇:《张謇水利思想与实践试论》,《农业考古》,2007(4)
    18、李鄂荣:《我国古代黄河水利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质力学学报》,1999(3)
    19、Blakie Cannon P.T,Davis I and Wisner B.At Risk:Natufal Hazards,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Routledge,London.1994
    20、于树德:《我国古代之农荒预防策一常平仓义仓和社仓》,《东方杂志》1921年7月第18卷第14号
    21、周致元:《明代的赈灾制度——以凤阳一府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22、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清史研究》,2004(3)
    23、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东方论坛》,2002(4)
    24、周致元:《明代对凤阳府的灾蠲和灾折》,《中国农史》2002(2)
    25、周致元:《明代的赈灾制度——以凤阳一府为例》,《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26、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27、杜吉华:《山阳县谋杀勘灾命官案》,《江苏地方志》,2001(02)
    28、杨明:《清朝救荒政策述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29、李向军《清代前期的荒政与吏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3)
    30、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
    31、李大春 邵功讽:中安在线-江淮晨报,2007年07月25日
    32、李双喜、李建设:《淮河治理——一个沉重的话题》,《安徽税务》,2003(9)
    33、吴沛忠:《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及其防治的历史经验》,张义丰等主编:《淮河环境与治理》,测绘出版社,1996
    34、王庆、王红艳:《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与淮河灾害治理》,《灾害学》1998年第13卷第1期
    35、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资料搜集组:《安徽地区水灾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4,5期合刊总第12,13号合刊
    36、张红安:《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37、王日根:《明清时期苏北水灾原因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第2期
    38、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
    39、卞利:《明代中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40、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及其救治措施》,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
    41、苏凤格:《康熙时期黄淮水灾成因探析》,《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9卷第4期
    42、任重:《淮河下游流域农业起源探述》,《农业考古》,1996(3)
    43、任重:《明代治淮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中国农史》,1995(2)
    44、马雪芹:《明清时期黄河流域农业开发和环境变迁述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45、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江海学刊》,2001(5)
    46、张洪生《明清时期陕北的农业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2
    47、张芳:《扬州五塘》,《中国农史》,1987(1)
    48、高升荣:《清代淮河流域水旱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7月
    49、李梅:《江淮地区乞丐音乐的初步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50、池源、汪汉忠:《黄河夺淮与苏北耕作制度的逆变》,《江苏地方志》,2002(3)
    51、汪汉忠:《从水旱灾害对苏北区域社会心理的负面影响看水利的作用》,《江苏水利》,2003(3)
    52、景爱:《秦长城和腾格里沙漠》,《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3)
    53、贾松林、朱丰:《古代黄河河政与河务的准军事管理》,《治黄科技信息》,2006(4)
    54、袁明全:《明清时期的总河》,《中国水利》,1986(5)
    55、傅玉璋:《明代安徽、江苏地区的水灾与赈济》,《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1)
    56、叶依能:《明代荒政述论》,《中国农史》,1996(4);《清代荒政述论》,《中国农史》,1998(4)
    57、肖发生:《明前期荒政中的腐败及治理》,《北方论丛》,2007(1)
    58、黄万波:《安徽和县化石及其动物群的初步观察》,《江淮论坛》,1981(4)
    59、何凡能、葛全胜等著《近300年中国森林的变迁》,《地理学报》,2007(1)
    60、陈桥驿:《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二辑
    62、凌申:《射阳湖历史变迁研究》,《湖泊科学》,1993(3)
    63、鲁克亮:《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 1)
    64、张义丰《淮河流域两大湖群的兴衰与黄河夺淮的关系》,张义丰等主编《淮河地理研究》,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65、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