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天堂之路:1959-1961年饥荒的多维透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59-1961年饥荒是中国当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学界围绕这场饥荒的规模和原因也有过持续研究。本文主要以皖西北临泉县为中心,考察1959-1961年饥荒在县域范围内的形成过程,重点观察乡村政策实践中的饥荒生成逻辑。文章认为,饥荒的发生不是某一个独立因素所能解释的,需要放入一个多元的政策背景中去思考。同时,此次饥荒虽主要发生在1959-1961年,看似1958年大跃进的直接后果,但对临泉饥荒四个相关因素统购统销、稻改、水利以及生产救灾实践的历时性研究表明,上述四因素与饥荒的关系,早在大跃进前,甚至如统购统销和生产救灾在制度设计之初就蕴含了饥荒的种子。稻改和水利虽然更多是一种地方性政策实践,未上升到制度层面,但每次的实践过程,对基层都是一次政治训练,正是经过不断的训练,饥荒来临时基层才会出现各种隐匿瞒报现象,最终助长了饥荒蔓延。
     从临泉的饥荒过程看,饥荒相关四因素中,统购统销和生产救灾是全国性制度安排,水利和稻改是地方工程。虽如此,却很难确定到底哪一个是最主要因素,事实上抽走了其中任何一个,饥荒都会是另外的样子。尽管这些因素都可算作“人祸”,但仍可将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如统购统销和生产救灾均属此类;再就是制度运行和政策执行中具体人的行为选择,稻改和水利则属此类。如果统购统销和生产救灾更多反映了制度的内在问题,那稻改和水利则揭示的是实践问题。制度的设计者主要是高层,实践者则在最基层,1959-1961‘年饥荒的发生显然是两者合力的结果。
     全文有六章和结束语等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交待论文选题及全文的写作基础和背景;第二章为“临泉的灾与荒”,是全文的立论基础,也是所有讨论的逻辑起点。重点讨论1950年代的灾荒史和三年饥荒中的人口损失,以此展现饥荒程度和规模。
     第三章为“水利之殇:河网化与饥荒”,主要讨论1950年代的临泉水利建设。本章在简要讨论治淮和打井后,重点分析了大跃进时期的河网化及其和饥荒的关系,认为河网化至少在农田占用、劳力占用及粮食浪费三个方面与饥荒有密切关联。
     第四章为“稻改之灾:誓叫淮北变江南”,稻改兴起于1954年,从1957年起开始大面积推广。本章重点分析了稻改对饥荒的影响。研究发现,稻改不仅因脱离地方实际,致使劳力过度占用而影响了其他作物生产,同时还因不合理规划导致大量土地荒芜,两者都影响了粮食产量,最终助长了饥荒形成。
     第五章为“命悬余粮:统购统销与饥荒”,主要讨论统购统销与饥荒的关系。本章回顾了统购统销临泉实践的三个阶段,从开始的“缺粮供应”到中期的“余缺调剂”以至最后的“缺粮自筹”。指出临泉实践中的统购目标并不是想象中的余粮,而是实实在在的口粮,这样与统购相伴的便是始终难以挥去的粮食短缺,高征购后的粮食危机就是这种常态化短缺的极端化。
     第六章为“救而仍荒:临泉的灾荒与救助”,本章以临泉1955年和1959年及1963年三次灾荒为例,检讨了基层救灾对饥荒和人口死亡的影响。研究发现,灾荒中的生产自救,即便没有减轻政府救济职责的考虑,也暗含了灾情规避之意,对整个饥荒缓解非但不会有所助益,反会遮挡视线从而人为扩大灾情。
     最后为结束语,先以王庄为例回应了开篇困惑,接着总结了临泉饥荒的生成过程。重点强调了本文结论,一是饥荒的多因素特征,再就是饥荒产生的远因。最后指出了饥荒中的“人祸”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制度内在问题;二是制度实践中人的心理趋向和应对策略问题。
The Great Famine i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and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research.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formation of famine in the Linquan county during1959-1961.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reason of the famine must think in the multi perspective. The famine is not a consequence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In the Linquan county, State monopoly for purchase and marketing of grain; helping relief work through prod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and replantling rice,it is that they led to the famine. The first two reasons are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but The other two reasons are policy factors. Furthermore, four factors play a role also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In four kinds of factors, state monopoly for purchase and marketing of grain and helping relief work through production are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entral level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local engineering. One is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static,and another is the choice of system of human behavior. The famine suggested two things. One is the internal issue system,and another is a practical question of policy. Both of them led to famin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and the ending.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rticl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history of disaster. I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article,and it disscuses the history of Linquan's famine during the1950s and the death toll of the famine, in order to show the degree and scale of the famin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water conservancy and famine, In this chapter,we first introduce the Huaihe governance and drilling,then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Drainage Networks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famine. And it included cropland occupation, labor occupation and food waste.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plantling rice and famine. In the county of Linquan, Replantling Rice rised from1954,but since1957it began to spread. In the promotion, Replantling Rice divorced local reality. It is a result that the labor occupation and barren land Finally. All two affected grain yield, ultimately contributed to the famin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history of the state monopoly for purchase and marketing of grain. We review of the three stages of state monopoly for purchase and marketing practice in Linqua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hort supply" to the middle "adjust surplus and deficiency" and final "food self'.In practice, the object of government is not the surplus grain, but the ration grain. There were problems from the start.
     The sixth chapter introduces three famine relief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lief system and famine. The production of self-help can not play relief effect, but will also aggravate the disaster.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The first is with Wang Zhuang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confusion,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famine is generated by many factors and long periods. Finally, we emphasizes two aspects of man-made. One is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system, and another is the human factors in the practice.
引文
1 1959年的组织军事化中,临泉乡村也仿照军事建制成立了相应组织,其中公社对应团、大队对应营、生产队是连、生产小组是排,此时的王庄就是一个生产小组。
    1 临泉县委检查组:《王庄生产队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调查材料》(1962年11月24日),临泉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案卷号:121-1-54(以下略称临档:121-1-54),本节有关王庄的叙述皆以这份调查材料。
    1 这在牛犇于皖西北所作的大饥荒口述调查中亦有体现。详见牛犇:《大饥荒口述实录》,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1年。
    2 实际上除了程度和原因研究外,饥荒研究本身都成了一个学术话题,迄今为止学界仅饥荒研究的相关综述就有数篇。龚启圣《近年来之1958--61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最早梳理了学界的大饥荒起因研究。此后范子英、孟令杰《有关中国1959-1961年饥荒的研究综述》(《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李庆刚《近几年“大跃进”研究若干问题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陈硕《1959-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世界经济》,2011年第4期)等也都从整体上回顾了近年来的饥荒研究,徐涛的硕士论文也专门讨论了美国的中国饥荒研究,徐涛:《美国关于1959-1961年中国饥荒研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李成瑞、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研究述评》,李文主编:《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3 蒋正华、李南:《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中国人口年鉴1987》》,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第99页。
    4 科尔以超线性趋势来描述非正常死亡,认为这一数字在2700万左右。有关科尔研究的详述,可见李成瑞:《“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5 李成瑞:《“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6 韩钢:《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下)》,《晚霞》2007年第3期。
    7 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社会》1993年第4、5合期。
    8 曹树基:《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281页。
    9 杨继绳:《墓碑:1958-1962年中国大饥荒纪实》,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第1000页。
    1 彭尼·凯恩:《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郑文鑫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99页。
    2 贾斯柏·贝克:《饿鬼:毛时代的大饥荒》,姜和平译,明镜出版社2005年,第396页。
    3 冯客:《毛泽东的大饥荒》,郭文襄等译,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第299页。
    4 有关饥荒期间人口损失的各种说法,可见李成瑞、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研究述评》,李文主编:《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以及韩钢:《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下)》,《晚霞》2007年第3期。
    5 林蕴晖:《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版,第624页。对林蕴晖的这一认识,曹树基觉得似有不妥,他认为这样就忽略了个体生命的平等价值。见曹树基:《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4页。
    6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7页。
    7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58页。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页。
    9 陈东林就从灾害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自然灾害与决策错误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二者的合力导致了三年饥荒的出现。陈东林:《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0 王维洛:《天问——“三年自然灾害”》,《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第1期。
    11 金辉:《风调雨顺的三年——1959-1961年气象水文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论文库。
    12 周飞舟则认为,饥荒省级差异应与各地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机制的不同相关。周飞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3 曹树基:《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死亡及其成因》,《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14 林毅夫、杨涛:《食物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61年的饥荒》,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 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田园书屋2009年,第461-478页。
    1 林和杨的研究都把大跃进与大饥荒密切联系了起来。见林蕴晖:《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版。Dali L. Yang, 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State, Rural Socie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p33-39.
    2 Bernstein, Thomas P., Stalinism, Famine, and Chinese Peasants, Theory and Society, May 1984, 13:339-377.
    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39—740页。
    3 宋永毅:《粮食战争: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与大饥荒》,《二十一世纪》2013年4月号;《再论粮食战争:军事共产主义与大饥荒的发生》,《二十一世纪》2014年1月号。
    4 辛逸、葛玲:《三年困难时期城乡饥荒差异的粮食政策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3期。
    5 王定:《狂热及其灾难》,《南方周末》1998年10月9日第18版。粱志远:《亳县统购统销反右倾的严重后果》,《炎黄春秋》2003年第7期。
    7 [美]彭尼·凯恩:《1959-1961:中国的大饥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63页。陈意新在江西和安徽饥荒的比较研究中,也认为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对劳动力的过度使用,是饥荒发生的重要诱因。陈意新:《安徽和江西大跃进——大饥荒的比较研究》,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田园书屋,2009年,第581-582页。
    8 林毅夫、杨涛:《食物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61年的饥荒》,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田园书屋2009年版。文贯中、刘愿则进一步从公共食堂退出权角度揭示了饥荒成因,文贯中、刘愿:《从退堂权的失而复得看“大跃进“饥荒的成因和教训》,《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3期,文贯中、刘愿:《再论公共食堂退出权在“大跃进”饥荒中的作用》,《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3期,刘愿:《中国“大跃进”饥荒成因再辩》,《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3期。
    9 范子英、孟令杰:《经济作物、食物获取权与饥荒:对森的理论的检验》,《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2期。
    10 李若建:《经济体制因素对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影响》,《开放时代》2001年第8期。
    1 杨大利:《大跃进与当代中国》,《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48期。
    2 Chang·G&J·Wen Communical Dining and the Chinese Famine of 1958-196/Eci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7, Vol.46, No.1文贯中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公社食堂和征购过重在大饥荒的形成中最具解释力。文贯中:《论公社食堂在大饥荒中的谋杀性角色》,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田园书屋2009年版,第422页。李若建则主要从干部行为方而检讨了公共食堂对饥荒的影响。李若建:《权力与人性: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研究》,《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3 曹树基:《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死亡及其成因》,《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4 [英]布拉莫尔著,李小川等译:《毛时代经济再评价,四川:1930-1980s》,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5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387页。
    6 目前微观层面的饥荒研究已引起学界注意。李隆虎从食与权层而分析了贵州北洁地区的粮食流转体制和饥荒,见李隆虎:《食与权:“大跃进”时期粮食流转体制的研究——以贵州省北洁地区为例》,《社会》2011年第5期;刘诗古则考察了安徽无为两个生产队的饥荒差异,刘诗古:《粮食产量、高征购、大队干部与“大饥荒”——以白鹤、三益大队为中心》,《学术界》2012年第4期。
    7 这样的思路显然受到历史分期的影响。长久以来,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七年的历史,被看成了一个“凯哥行进的时期”,此后才是“曲折发展的岁月”,因此有关大跃进和饥荒原因的追溯也似乎到1956年就戛然而止。实际上就底层的政策实践来说,历史的进程很难在某一时问点上划出截然不同的两段,即以合作化运动为例,1956年后出现的诸多问题,实际上在1955年甚至更早时都已出现,统购统销同样如此。
    1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对省、市、区党委的指示——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1960年11月15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业秀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377-3R7页.391页.
    2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第16页。
    1 陈意新:《安徽和江西大跃进——大饥荒的比较研究》,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田园书屋,2009年,第581-582页。
    2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3 葛玲:《统购统销体制的地方实践——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 曹树基、杨继绳、冯客都在其饥荒研究中重点论及了安徽.曹树基:《大饥荒:1950-1961年的中国人民》,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5-66页;杨继绳:《墓碑:1958-1962年中国大饥荒纪实》,大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第256-338页:冯客:《毛泽东的大饥荒》,郭文襄等译 新世纪出版社 2011,年,第284-286页.
    2 阜阳市委党研室认为,三年饥荒中阜阳全区病饿死人数超过240万人,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征途—
    —阜阳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汇编》,安徽京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55页。曹树基的分区比较研究估算的阜阳人口死亡数虽低于党研室的数据,但194.5方的人口死亡数也是全省最高。曹树基:《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香港时代围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65页。
    3 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6期。
    4 杨雪冬:《论“县”:对一个中观分析单位的分析》,载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复旦政治学评论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153页
    5 曹树基:《知情、回避、服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1年第3期
    6 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53页。
    1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8页。
    3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4 不过这种资料搜集方式也存在相当的风险,因为我们首先假定了上级行文到县的相关文件都被保留了下来,否则我们仅以县级平台开展的资料搜集可能就不是全而的。不过资料搜集实际过程告诉我们,至少一些关键性的文件,县级平台还是都有所保留的。
    1 宋正尊:《给县委的报告》(1959年8月15日),临档:3-1-176。
    2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7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4 宋集公社:《关于夏荒工作的报告》(1959年8月2日),临档:3-2-178。
    5 临泉县委:《关于宋正尊反党材料之三》(1959年11月11日),临档:3-1-188。
    1 刘焕东纂修:《民国临泉县志略》,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2 南岳峻、郭坚修、吕荫南纂:《民国阜阳县志续编》,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页。
    3 临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临泉县志》,1959年9月(未刊稿),临泉县档案馆藏。
    4 刘焕东纂修:《民国临泉县志略》,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286页。
    5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85页。
    6 朱一鹗:《皖北经济概况调查报告》,安徽地方银行专刊第五号,1937年第2页。
    7 谢国光:《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八十年版,第347页。
    8 杨季华:《皖北农村社会经济实况》,安徽省立蚌埠乡村师范学校,1935年版,第59页。
    1 陈业新:《民国时期民生状况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 张光业:《安徽垦殖问题》,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民国66年版,第24448页。
    3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31页。
    4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8页。
    5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67页。
    6 [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7 《乾隆颍州府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46页。
    8 [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9 王敛福纂修:《乾隆颍州府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46 页。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7页。
    2 在民国时期的安徽皖北灾荒研究中,1931年大水最引人关注。其中专门研究就有陈业新:《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刘长生:《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另一些民国时期皖北灾荒的综合研究,也多以1931年水灾为中心,如于文善、梁家贵:《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及其影响——以皖北为中心的考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于文善、吴海涛:《民国时期皖北的灾荒及赈灾措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学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 南岳峻、郭坚修、吕萌南纂:《民国阜阳县志续编》,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页。
    4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5 转引自安徽省水利厅编:《安徽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6 转引自安徽省水利厅编:《安徽水旱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7 安徽振务会:《安徽振务汇刊第一期》,安徽省图书馆藏。
    8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第1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2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2卷第1期,第208页。
    3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2卷第1期,第244页。
    4 康拉德(Mr.Coonradt):《阜阳救灾工作报告》,载宋膺三主编:《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皖北区赈务报告汇刊》,第23页。
    5 康拉德(Mr.Coonradt):《阜阳救灾工作报告》,载宋膺三主编:《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皖北区赈务报告汇刊》,第23页。
    6 康拉德(Mr.Coonradt):《阜阳救灾工作报告》,载宋膺三主编:《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皖北区赈务报告汇刊》,第23页。
    7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8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第10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9 英美单位制中的重量单位,1短吨=0.907吨。
    1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第10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3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第4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4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2卷第1期,第217-218页。
    5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2卷第1期,第244页。
    6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第4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7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1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第6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2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第8页,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3 [美]戴维·艾伦·佩兹著,姜智芹译:《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4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页。
    5 夏明方:(1942-1943年的中原大饥荒》,《纵横》,1998年第5期。
    6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8页。
    7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8 安徽省地方志编篡委员编:《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安徽省地方志编 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气象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
    1 安徽省水利厅编:《安徽水早灾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3 汪志国在氏著《近代安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一书中,仅略微提及了1940年的早灾,对1942年的灾荒同样未及关注。详见汪志国:《近代安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4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页。
    5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6页。
    6 南岳峻、郭坚修、吕荫南纂:《民国阜阳县志续编》,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3》,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620页。
    7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农业“三改”座谈会初步总结报告》(1954年4月12日),临档:142-1-9。
    8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人口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按省志编者的看法,两次统计中临泉人口悬殊很大,故只能作为参考。事实上在1934年分县之时,临泉人口已达640843人,即便1939年不低于此数,那五年间人口的增长仍是显见的。临泉1934年人口数可见朱一鹗:《皖北经济概况调查报告》,安徽地方银行专刊第五号,1937年版,第2页。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283页。
    2 安徽省政府:《安徽概览》,1944年版,第54页.
    3 安徽省政府:《安徽概览》,1944年版,第55页。
    4 安徽省政府:《安徽概览》,1944年版,第60页。
    5 “柳玉龙(89岁)口述访谈录”,2012年2月10日上午,临泉县小柳庄柳玉龙家。
    1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2卷第1期,第210页。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9-10页。
    2 有关建国初期临泉清匪反霸斗争以及土地改革等乡村社会改造过程的详细研究,可见满永:《乡村场景中的革命日常化(1947-1952)——以皖西北临泉县为中心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3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8页。
    4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5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农业“三改”座谈会初步总结报告》(1954年4月12日),临档:142-1-9。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8页。
    2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农田水利在水灾后拟兴修计划》(1950年8月10日),临档:17-1-23。
    3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临泉县半年来生救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12月24日),临档:142-1-1。
    4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临泉县十二月份的救济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12月29日),临档:142-1-1。
    5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临泉县生救工作综合报告》(1951年3月26日),临档:142-1-2。
    6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临泉县三四月份救济工作报告》(1951年5月10日),临档:142-1-2。
    7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临泉县三四月份救济工作报告》(1951年5月10日),临档:142-1-2。
    8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临泉县半年来生救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12月24日),临档:142-1-1。
    9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临泉县生救工作综合报告》(1951年3月26日),临档:142-1-2。
    10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3页。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8页。
    2 临泉县委:《十年来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1962年12月25日),临档:3-1-350。
    3 临泉县生产救灾委员会:《临泉县生产救灾工作检查总结报告》(1953年1月21日),临档:142-1-4。
    4 临泉县生产救灾委员会:《临泉县五三年生救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2月14日),临档:142-1-4。
    5 建国伊始,新政权虽劝告灾民不要外逃,但对外出投亲靠友、自行谋生“逃”往城市者,并未禁止。1949年12月19日内务部发出的《为加强生产自救劝告灾民不往外逃并分配救济粮的通令》强调,“对少数确有亲友可投靠或能自行谋生之灾民,经区以上政府审查后,可发给证明赴指定地点自行解决生活,各地区不得阻留。”同时,对于已逃亡城市的灾民各地也不能强行遣返,“已逃至各地区之灾民,不得强行遣送回籍,立即发动当地群众,在自愿原则下互助互济。”新华时事丛刊社编:《生产救灾》,第12页。不过1953年起,投亲靠友就不再允许。1953年4月17口政务院发布《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规定“今后县、区、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有工矿企业或建筑公司正式文件证明其为预约工或合同工者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人民日报》,1953年4月18日,第1版。同时为减少逃荒现象发生,国家开始注意有组织移民,“把群众无组织的逃荒,变成有组织的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第145页。
    6 临泉县委:《几个材料的汇报》(1953年5月14日),临档:3-150。
    7 临泉县生救委员会:《临泉县1953年因生活困难出卖类似统计表》(1953年5月23日),142-1-6。
    8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3页。
    1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五四年春荒救济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6月20日),临档:142-1-9。
    2 临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临泉县志》,临泉县档案馆藏,1959年9月打印稿,第16页。
    3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五四年春荒救济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6月20日),临档:142-1-9。
    4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3页。
    5 临泉县政府:《1954年临泉县降雨量分月统计表》(1954年),临档:17-1-102;临泉县委:《加强互助合作,大力进行排涝补种,保证农业生产指标任务完成的几点意见》(1954年7月21日),临档:3-1-71。
    6 临泉县政府公安局:《七月上旬治安[作情况简报》(1954年7月15日),临档:142-1-8。
    7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1954年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142-1-9。
    1 临泉县委农工部:《1954年水灾后的当时灾情状况》(1954年8月),临档:121-1-5。
    2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对今年秋冬明春生产救灾初步打算》(1954年9月24日),临档:142-1-9。
    3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关于今冬明春八个月的生救工作打算》(1954年10月15日),临档:142-1-8。
    4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关于召开各区生救负责干部会议的总结报告》(1954年11月14日),临档:142-1-9。
    5 临泉县委检查组:《宋集区罗寨乡对当前春耕生产及救灾工作的检查报告》(1955年4月3日),临档:121-1-11。
    6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1955年半年来的生产救灾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5月20日),临档:142-1-12。
    7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1955年半年来的生产救灾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5月20日),临档:142-1-12。
    1 阜阳地委农工部:《春季生救工作总结与夏荒打算》(1955年5月31日),临档:121-2-4。
    2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3页。
    3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8页。
    4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水灾后灾情打算的报告》(1956年6月24日),临档:142-1-19。
    5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水灾后灾情打算的报告》(1956年6月24日),临档:142-1-19。
    6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今冬明春生救大帐概算》(1956年10月9日),临档:142-1-19。
    7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1956年灾情定案、秋季定案表》(1956年10月22日),临档:142-1-19。
    1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关于做好今冬明春生产救灾工作的具体规划》(1956年12月20日),临档:142-1-19。
    2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7年1月18日),临档:142-1-22。
    3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关于1957年上半年工作情况与今后意见的报告》(1957年6月29日),临档:142-1-22。
    4 1957年临泉县全县死亡人口8068人,死亡率为9.31‰,都比前几年下降不少。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73页。
    5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1957.10-1958.5月八个月生救工作方案》(1957年11月),临档:142-1-22。
    6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1957.10-1958.5月八个月生救工作方案》(1957年11月),临档:142-1-22。
    7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救灾工作的意见》(1958年3月13日),临档:121-1-28。
    8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8页。
    9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4页。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15页。
    2 临泉县委:《十年来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1962年12月25日),临档:3-1-350。
    3 临泉县委农工部:《对地委回报的几个材料》(1960年6月17日),临档:121-1-46。
    4 临泉县委农工部:《抗旱材料(电话向地委报)》(1961年7月26日),临档:121-1-29。
    5 见1959年6月《阜阳日报》。
    1 夏文君、宁光汉:《喜雨除早象,良机要抓紧——各地冒雨突击插红芋》,《阜阳日报》1959年7月2日第1版。
    2 临泉全年蒸发量以6月为最大,进入7月后情况已有好转。因此6月底的降雨应至少能保持7月初不致有早象。
    1 临泉县委:《县委对当前抢种、补种和抗旱保苗的意见》(1959年8月4日),临档:3-1-224。
    2 《旱情越严重,抗旱劲越猛——各地持久抗旱获新战果》,《阜阳日报》1959年8月28日第3版。3 见1959年8月《阜阳日报》。
    4 《喜雨降遍全区,早象全部解除——各地人民趁墒抢种秋菜》,《阜阳日报》1959年9月24第1版。
    5 临泉县委农工部:《抗旱材料(电话向地委报)》(1961年7月26日),临档:121-1-29。
    6 临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临泉县1959年抗旱总结》(1959年9月30日),临档:69-1-26。
    1 孙琦和曹树基对广西十县的研究发现,新修地方志中关于1959-1961年的人口数据有比较普遍的加工痕迹。见孙琦、曹树基:《1959-1961年广西十县人口数据的“加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2 因为旧志编纂时饥荒尚未发生,故当时的编者显然并无为了掩盖即将到来的饥荒而对数据进行加工的可能性,如果旧志中的人口数据有问题,也可能是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
    1 新志编者强调了,各年人口数据已除去划归界首、阜南两县的人数。详见《临泉县志》,第73页。
    2 1954年度人口总数应该是844815,而表四误写为844851,该县志第16页的“历年人口统计表”中,1954年度总人口就为844815。
    1 1958年12月,界首、太和两县合并,原界首的砖集、胡集两公社划归临泉,表中该年的人口总计已包括了新划入两公社的人口,次年5月,砖、胡两公社又重归界首,临泉人口自然又会有大的变动。旧志中1959年春未含两公社一份人口统计显示当时全县人口为882019人。
    2 《临泉县志》,第13页。
    3 此总结指出,1952年底全县总户数为207815,971507人。临泉县政府:《1952年人口数及农业劳力年度总结》(1953年2月12日),临档:17-1-49。
    4 界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界首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7页。
    1 临泉县委农工部:《57、58年午季征购和59年比较表(1)》,(1959年),临档:121-1-36。
    2 临泉县委农工部:《各类地区秋季收入及摸底》(1959年10月3日),临档:121-1-36。
    3 临泉县委农工部:《59年收益分配情况统计表》(1959年11月),临档:121-1-36。
    4 临泉县委农工部:《人口、农户、每人占有粮食及粮食亩产量年报表》(1959年12月16日),临档:121-1-35。
    5 临泉县委:《临泉县1960年午季预分方案》(1960年),临档:3-1-289。
    6 工口负责人:《县直机关各单位负责人会上座谈情况》(1961年8月10日),临档:3-1-317。
    7 《临泉县志》第16页。
    8 杨桥公社:《杨桥公社党委关于五风情况的检查报告》(1961年3月21日),临档:127-2-22。
    9 金福胜:《老集人民公社自我检查》(1961年2月16日),临档:127-2-26。
    10 张克明:《关于59年下半年60年春季工作中犯错误检讨》(1961年2月16日),临档:127-2-25。
    1 同城公社:《同城公社整风整社开展情况的报告》(1960年12月),临档:127-2-23。
    2 李昌晋、张培庭:《关于化集公社党委揭盖子补课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2月19日),临档:127-1-46。
    3 安徽省、县委长官区工作组:《长官区整风整社开展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61年11月28日),临档:3-2-248。
    4 安徽省、地委临泉县宋集公社工作组:《关于宋集公社整风整社工作报告》(1961年9月23日),临档:127-1-46。
    5 黄岭区省委工作组:《黄岭区工作情况回报》(1961年12月5日),临档:3-2-24。
    6 陈备武、城关公社:《在县委三级干部会议上的检查》(1961年8月22日),临档:3-1-333。
    7 杨桥公社:《杨桥公社党委关于进一步揭盖子的情况报告》(1961年2月20日),临档:3-2-289。
    8 《临泉县志》(1959年版),第17页。
    1 临泉县委农工部生产办公室:《劳力情况排队表》(1961年4月4日),临档:121-2-27。
    2 临泉县委农工部:《新划大队行政概况表》(1961年7月2日),临档:121-2-27。(原表说明:此表数字仅供参考,如上报需请示领导。)
    3 《临泉县志》,第16页。
    4 《临泉县志》,第16页。
    1 赵宋:《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8月18日),临档:3-1-316。
    1 临泉县委:《十年来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1962年12月25日),临档:3-1-350。
    2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1956年灾情定案、秋季定案表》(1956年10月22日),临档:142-1-19。
    3 《临泉县志》,第15页。
    1 《县直机关各单位负责人会上座谈情况》(1961年8月10日),临档:3-1-317。
    2 金福胜认为,“盲目的计划大挖河网,把所需要挖的组织劳力,到处插的都是河网,不叫种庄稼,浪费不少土地,特别是58年界南河上堤过早,红芋未收完,麦子未种完就上堤了。”金福胜:《老集区三级干部会议检查报告》(1961年9月15日),临档:3-1-333。迎仙公社的王心德也指出,“在河工上浪费很大烧柴、粮食,河工不按标准吃粮,前方吃了后方粮,对后方生活安排受到影响。”王心德:《自我检查》(1961年9月20日),临档:3-1-333。
    3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农业“三改”座谈会初步总结报告》(1954年4月12日),临档:142-1-9。
    4 民国时期临泉水利兴修的缺失,应该并不完全是地方政府的失责所致,与临泉建治较晚亦有一定关系。迄至民国二十三年,临泉才由阜阳西乡分出独立建制。刘焕东:《民国临泉县志略》,见《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集(27)》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据1936年石印本影印,1998年版,第286页。
    5 临泉县农牧渔业局编:《临泉县农牧渔业志(1935--1985)》(初稿),第3-13页。(内部资料,页码标注不规范,原文页码为3-13,指的是第三章第13页,每一章单独编页。)
    1 曾希圣:《1949年6月向华东局并中央的报告》,《曾希圣文选(1939-1961)》,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2 毛泽东:《要根治淮河》(1950年8月5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一九四九年十月——九五五年十二月),1999年版,第85页。
    3 王光宇:《安徽治淮的回顾与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9期。
    4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农田水利在水灾后拟兴修计划》(1950年8月10日),临档:17-1-23。
    5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农业“三改”座谈会初步总结报告》(1954年4月12日),临档:142-1-9。
    6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农田水利在水灾后拟兴修计划》(1950年8月10日),临档:17-1-23。
    7 曾希圣:《1951年治淮工程的成就及其主要经验》(1951年9月24日),《曾希圣文选(1939-1961)》,第85页。
    8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5日,第1版。
    9 实际上,早在1950年8月1日,曾希圣在致华东局并转中央的报告中就提出了调拨11亿工赈粮的请求。 参见:曾希圣《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给中央的报告》(1950年8月29日),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编:《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第100-101页。
    1 治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决议》(1950年11月12日),治淮委员会编:《治淮汇刊》第1辑,1951年版,第8页。
    2 宿县专区治淮指挥部:《皖北宿县专区一九五一年度治淮工程总结》,《治淮汇刊》第1辑,第305页。
    3 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一九五一年度治淮工程总结》,《治淮汇刊》第1辑,第292页。
    4 《一九五一年度河南省治淮政治工作总结》,《治淮汇刊》第1辑,第412页。
    5 治淮委员会财务部:《治淮民工土方工资标准的改革》(1953年),治淮委员会编:《治淮汇刊》第3辑,1953年版,第441页。
    6 治淮委员会:《关于民工工资及民工组织问题的决定》(1953年9月28日),《治淮汇刊》第3辑,第21页。
    7 谭震林,治淮委员会主任;曾希圣、吴芝圃,治淮委员会副主任;管文蔚,治淮指挥部总指挥。
    8 谭震林、曾希圣、吴芝圃、管文蔚:《关于淮河水利问题的报告》(1953年5月),《治淮汇刊》第3辑,第2-3页。
    1 治淮委员会:《关于民工工资及民工组织问题的决定》(1953年9月28日),《治淮汇刊》第3辑,第21页。
    2 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皖北阜阳专区一九五一年度治淮工程总结》,《治淮汇刊》第1辑,第290页。
    3 治淮委员会:《关于民工工资及民工组织问题的决定》(1953年9月28日),《治淮汇刊》第3辑,第21页。
    1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兴修水利群众合理负担实施情况专题报告》(1952年8月20日),临档:17-1-60。
    2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兴修水利群众合理负担实施情况专题报告》(1952年8月20日),临档:17-1-60。
    3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兴修水利群众合理负担实施情况专题报告》(1952年8月20日),临档:17-1-60。
    4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十一月份治淮工作的准备总结报告》(1951年11月28日),临档:142-1-2。
    1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兴修水利群众合理负担实施情况专题报告》(1952年8月20日),临档:17-1-60。
    2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流鞍河工作报告》(1951年7月22日),临档:142-1-2。
    3 临泉县黄岭区委:《黄岭区目前干群思想情况报告》(1951年10月18日),临档:3-1-42。
    4 临泉县黄岭区委:《黄岭区目前干群思想情况报告》(1951年10月18日),临档:3-1-42。
    5 临泉县生救治淮总队部:《十一月份治淮工作的准备总结报告》(1951年11月28日),临档:142-1-2。
    6 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阜阳专区关于一九五三年冬季执行基干民工制的经验“,《治淮汇刊》第3辑,第436页。
    7 临泉县同城区委:《同城区农代会报告》(1952年2月25日)临档:3-2-26。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2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3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页。
    4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农业“三改”座谈会初步总结报告》(1954年4月12日),临档:142-1-9。
    5 胡英泽:《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7 据李景汉的调查,民国二十年前后,凿一能用水车或三把辘轳之大砖井约需80元,见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568页。而1920年代的一份调查,此80元已接近皖西北5口之家年生活费的一半。谢国光:《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80年版,第347页。
    8 民国年间的皖西北囿于人多地少的困局以及自然灾害的不断侵袭,乡村生活异常艰苦,多数家庭仅能维持最低程度的生存保障,并无多余资财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张光业就认为,皖北的“旱田是不能与水田相提并论的,农民以十余亩之旱田,维持其全家生活,实属勉强,倘遇年成歉收,其生活即发生问题。”张光业:《安徽垦殖问题》,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民国66年版,第24448页。
    9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401页。
    10 宋思科:《临泉县各区已作抗旱水井统计表》(1954年12月6日),临档:69-1-7。
    11 建国后,安徽曾先后建立淠史杭、花凉亭、驯马山等大型灌区,但这些灌区都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区,淮北这种重干早区却无法以灌区建设来应对干早。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第321页。
    12 赵毓鼎:《阜阳专区晚秋一片碧绿,灾民度荒信心倍增,收获期尚远应继续防虫抗旱》,《人民日报》1950 年10月14日,第2版。
    1 中央农业部农田水利局:《农田水利工作会议总结报告》,载河南省水利局编印:《农田水利参考资料》,1951年8月,第31页。
    2 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一年农林生产的决定》,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3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关于加强春耕领导保证适时播种的指示》,《人民日报》1951年3月24日,第1版。
    4 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土地改革后农村工作任务的指示》,《人民日报》1951年12月8日,第2版。
    5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第315页。
    6 赵荣秋:《临泉县农田水利工作的检查与今后意见》(1953年1月1日),临档:17-1-92。
    7 临泉县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1952年临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计划》(1952年),临档:17-1-60。
    8 赵荣秋《临泉县农田水利工作的检查与今后意见》(1953年1月1日),临档:17-1-92。这一发现应是可信的。结合阜阳地区的统计亦可知,虽然前两年临泉向下分配的打土井任务都接近10万眼,但绝大多数应都是纸上谈兵。据阜阳地区统计,1952年全区打井仅9780眼(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第310页。),安徽省水利志的编者也明确指出,这近万眼井都是土井(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第401页。),由此可以判断,临泉这两年的打井任务应该多数并末付诸实践。
    9 农建科:《电话记录》(1953年1月5日),临档:66-1-6。
    10 赵荣秋:《临泉县农田水利工作的检查与今后意见》(1953年1月1日),临档:17-1-92。
    11 临泉县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临泉县1952年一年来农田水利工作总结报告》(1953年1月26日),临档:17-1-60。
    1 在大规模打土井的同时,临泉县自1951年也开始试打马拉井,当年共打5眼。第二年,打马拉井在全县进入高潮,一年共打183眼。到1953年,随着方针的调整,马拉井的规模同样大幅缩小,当年只打了44眼。与土井相比,马拉井的灌溉效益是每天浇地3-5亩。不过与马拉井相比,砖井的灌溉效益更大,可以达到15亩。赵荣秋:《临泉县农田水利工作的检查与今后意见》(1953年1月1日),临档:17-1-92。
    2 临泉县水利委员会:《1952年农田水利总结报告》(1953年2月15日),临档:17-1-60。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第401页。
    4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第310页。
    5 赵荣秋:《临泉县农田水利工作的检查与今后意见》(1953年1月1日),临档:17-1-92。
    6 宋思科:《临泉县各区已作抗旱水井统计表》(1954年12月6口),临档:69-1-7。
    7 赵荣秋:《临泉县农田水利工作的检查与今后意见》(1953年1月1日),临档:17-1-92。
    8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第401页。
    9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第144页。
    10 1953年9月6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圣提出,要对农业生产进行三项改革,在皖西北地区主要是将旱田改为水田种植水稻。曾希圣:《在省委扩大会议上总结发言》,载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编:《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2-1954)》,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内部发行) 1994年版,第275-276页。
    1 于明、于风:《淮北地区能达到农业纲要产量指标——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谈淮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2日,第2版。
    2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第191页。
    3 有关皖西北稻改情形的讨论,可见拙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皖西北稻改运动的初步研究——以临泉县为例》,《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4期:《水早之争的历史审视-1950年代皖西北稻改中的政府与农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二)》,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234页。
    4 临泉县水利科:《几项水利工作初步打算》(1955年7月5日),临档:66-1-10。
    5 临泉县水利科:《水利科电话记录簿》(1955年),临档:69-1-9。
    6 临泉县水利科:《水利科电话记录簿》(1955年),临档:69-1-9。
    7 临泉县水利科:《水利科电话记录簿》(1955年),临档:69-1-9。
    8 中共安徽省委:《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安徽省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初稿)》,载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9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编:《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5-1957)》,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内部发行)1994年版,第217-218页。
    1 《临泉县志》,第89页。
    2 阜阳地委:《关于大力开展打井工作的指示》(1956年1月29日),临档:3-2-96。
    3 临泉县委:《各区开展情况与打井情况表》(1956年6月20日),临档:17-1-182。
    4 临泉县委:《关于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56年2月26日),临档:3-1-111。
    5 刘一樵:《临泉县打井典试总结工作报告》(1956年3月2日),临档:69-2-15。
    6 临泉县委:《关于农田水利工作开展情况和今后意见》(1956年3月25日),临档:3-1-120。
    7 任松筠:《在地委第四次区委书记扩大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6年3月20日),临档:3-2-90.
    8 阜阳地委:《关于动员和组织所有劳动力突击完成春种和农田水利任务的指示》(1956年4月17日),临档:3-1-120。
    9 临泉县生产指挥部:《紧急动员令》(1956年4月),临档:69-2-15。
    10 临泉县生产指挥部:《临泉县蓄水抗旱计划》(1956年4月23日),临档:69-2-13。
    11 临泉县水利局水利科:《水利科学习会议记录》(1955年11月16日),临档:69-1-9。
    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568页。
    2 据《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述,1952年淮北出现大涝,成灾面积908万亩。水利部农田水利司编:《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1 临泉县李老庄区委:《李老庄区农田水利专题报告》(1954年5月15日),临档:69-2-6。
    2 王光宇:《安徽治淮的回顾与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9期。
    1 赵荣秋:《赵县长报告》(1952年12月26日),临档:66-1-13。
    2 临泉县政府水利委员会:《临泉县1952年一年来农田水利工作总结报告》(1953年1月26日),临档:17-1-60。
    3 临泉县农田水利积肥指挥部:《对挖沟挖河方面的意见》(1958年4月14日),临档:69-2-44。
    1 安徽省水利厅检查组:《临泉县打井工作检查报告》(1956年4月),临档:69-2-15。
    2 临泉县水利科:《会议记录》(1955年),临档:69-1-9。
    3 临泉县水利局:《临泉县1956年农田水利定期统计报表填表说明》(1956年9月30日),临档:69-1-15。
    4 临泉县水利局:《电话记录簿》(1957年2月1日),临档:69-2-33。
    5 临泉县水利局:《1952-1956年度临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统计表》(1957年3月13日),临档:60-1-12。
    6 新华社:《学习“八大”文件迅速改进工作,青冈、江陵县干部检查领导作风》,《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2日,第4版。
    7 赵起:《改造半成井》,《人民日报》1957年2月6日,第3版。
    1 1959年临泉又遭大早,前几年的打井并未给当年的抗旱带来太大帮助。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8页。
    2 在李锐的大跃进回忆中,水利化运动就被视作全面跃进的前奏,详见:《“大跃进”亲历记(上卷)》,南方出版社,1999年,第130-139页。
    3 《安徽省志·水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34--142页。
    4 曾希圣:“论‘三改’对防灾保收和争取丰收的重大意义”,载《曾希圣文选(1939~196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5 “三改”是曾希圣在1953年9月6日的省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主要指改变耕作方法、改变收获季节以及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本文中的稻改属淮北地区改种耐水作物的举措。有关研究,见拙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皖西北稻改运动的初步研究——以临泉县为例》,《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3期;《水早之争 的历史审视——1950年代皖西北稻改中的政府与农民》,韩钢主编:《中国当代史研究》(二),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00-234页。
    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9、53页。
    2 于明、于风:《淮北地区能达到农业纲要产量指标——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谈淮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2日。
    3 刘延年:《综述》,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大跃进”运动和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安徽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
    4 浠承朴:《淮北河网化规划》,水利电力出版社编:《实现河网化,淮北变江南》,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年,第15页。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同志在北方地区农田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农业部农田水利局编:《河网化——平原地区最完善的治水办法》,科学普及出版社,1958年,第11-12页。
    6 《河网化——平原地区最完善的治水办法》,第13页。
    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57页。
    2 临泉县农田水利积肥指挥部:《临泉县水利工程规划(草案)》(1958年6月14日),临档:69-2-47。
    3 临泉县农田水利积肥指挥部:《临泉县河网规划介绍》(1958年9月22日),临档:69-2-47。
    4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关于今冬明春河网化施工计划》(1958年10月23日),临档:69-2-46。
    1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1958年冬季河网化工作总结》(1959年2月15日),临档:69-1-26。
    2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河网规划及目前行动情况》(1958年),临档:69-2-46。
    3 刘一樵:《关于增加春季农田水利工程任务的意见》(1958年2月25日),临档:69-2-47。
    4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认真做好稻改工具工作的意见及初步分配提水工具的打算》(1958年2月24日),临档:121-1-26。
    5 临泉县委:《追加1959年春季工程土方任务的通知》(1959年2月25日),临档:3-1-225。
    6 临泉县委办公室:《电话会议记录稿》(1959年1月19日),临档:3-1-173。
    7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关于傅政委在单桥现场会议上的总结报告的通知》(1959年1月30日),临档:69-1-25。1958年6月傅勇接替刘一樵出任县长。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 年,第255页。
    1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1959年冬季水利工作报告》(1960年2月5日),临档:69-2-51。
    2 唐立全:《在县书会议上关于水利工作的发言》(1959年2月17日),临档:69-2-52。
    3 临泉县水利局:《临泉县农田水利检查报告》(1957年5月2日),临档:69-1-17。
    4 临泉县农田水利积肥指挥部:《对挖沟挖河方面的意见》(1958年4月14日),临档:69-2-44。
    5 政治化可以说是20世纪50年代开展各项工作最有力的助推器,这一点无论在早期推进治淮和打井的过程中,还是在统购统销等其他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都是如此。
    1 安徽省水利会议大会秘书处:《1959年水利建设情况和今后任务》(1959年10月12日),临档:69-2-52。
    2 安徽省水利会议大会秘书处:《1959年水利建设情况和今后任务》(1959年10月12日),临档:69-2-52。
    3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1959年冬1960年春水利工程治理意见》(1959年10月1日),临档:69-2-51。
    4 张祚荫:《在本月19日电话会议上讲话的记录稿》(1959年12月19日),临档:69-1-52。
    5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施工处:《界南新河1959年冬季工程年终总结》(1959年12月31日),临档:69-1-26。
    6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施工处:《界南新河1959年冬季工程年终总结》(1959年12月31日),临档:69-1-26。
    7 临泉县水利局:《临泉县57年冬修初步总结》(1957年),临档:69-1-17。
    8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去冬今春水利工作总结》(1960年6月5日),临档:69-1-28。
    9 刘一樵:《在临泉县水利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58年4月20门),临档:3-1-158。
    10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河网化上段工程小结及今后工作意见》(1958年12月30日),临档:69-2-46。
    1 安徽省阜阳专区水利指挥部:《1959年冬修总结和1960年春修意见(初稿)》(1960年1月8日),临档:69-2-49。
    2 临泉县水利电力局:《临泉县1959年冬季水利工程总结》(1960年1月2日),临档:69-1-26。
    3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去冬今春水利工作总结》(1960年6月5日),临档:69-1-28。
    4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去冬今春水利工作总结》(1960年6月5日),临档:69-1-28。
    5 临泉县水利局:《关于农田水利工作进度及今后意见》(1957年11月23日),临档:69-1-17。
    6 临泉县水利局:《临泉县57年冬修初步总结》(1957年),临档:69-1-17。
    7 临泉县监察室、水利局:《对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几个问题的检查报告》(1958年1月8日),临档:17-2-36。
    1 临泉县长官区委:《单桥乡检查工作总结》(1958年4月13日),临档:69-2-45。
    2 有关此次旱灾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见拙文《水早之争的历史审视——1950年代皖西北稻改中的政府与农民》,《中国当代史研究》(二),第200---234页。
    3 阜阳地委检查组:《关于检查临泉县排涝保麦情况的回报》(1959年5月18日),临档:69-2-50。
    4 临泉县水利电力局:《临泉县遇56年涝和59年早全县受灾情况及治理意见》(1961年12月24日),临档:69-2-54。
    1 阜阳地委检查组:《关于检查临泉县排涝保麦情况的回报》(1959年5月18日),临档:69-2-50。
    2 临泉县水利电力局:《临泉县水利轮廓规划》(1959年8月6日),临档:69-2-50。
    3 《临泉县志》,第111--112页。
    4 临泉县水利电力局:《临泉县1962年夏防工作总结》(1962年10月15日),临档:69-2-56。
    5 临泉县水利电力局:《关于1961年冬至1962年春水利工程总结》(1962年5月27日),临档:69-2-56。
    6 《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1949--1998)》,第368页。
    7 转引自徐迎春:“皖北地区治水与经济发展(附录二)”,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第11页。
    8 其中1958年380.7万人,1959年309.1万人,1960年156.4万人,1961年55.4万人。《安徽省志·水利志》,第142页。
    1 《安徽省志·水利志》,第142页。
    2 临泉县委:《县委扩大会议讨论情况简报》(1961年8月6日),临档:3-1-314。
    3 《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285页。
    4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河网化规划介绍》(1958年9月14日),临档:69-2-46。
    5 临泉县政府:《1958年农业生产年报编制说明》(1958年12月3日),临档:17-1-223。
    6 在笔者将前后数据计算后发现,1958年末实际共有耕地应为1584442亩。这应是计算失误导致的。
    7 临泉县委:《关于调整包产和午季预分等情况的报告》(1959年5月20日),临档:3-1-205。
    8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1月19日),临档:3-1-138。
    1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对今冬明春河网化工程的意见》(1958年9月26日),临档:69-2-46。
    2 临泉县委:《关于安度夏荒的工作报告》(1959年7月16日),临档:3-1-203。
    3 《临泉县县委会记录》(1959年4月15日),临档:3-1-172。
    4 临泉县委:《县直机关各单位负责人会上座谈情况》(1961年8月10日),临档:3-1-317。
    5 临泉县委整社办公室:《关于午季预分工作几个材料的报告》(1959年5月13日),临档:121-1-31。
    6 临泉县综合统计办公室:《本年收获农作物收获量统计表》(1958年12月),临档:3-1-169。
    7 阜阳地委夏荒工作检查组:《对临泉县黄岭乡黄岭大队检查报告》(1959年7月21日),临档:3-1-215。
    8 阜阳地委夏荒工作检查组:《对临泉县杨桥乡检查报告》(1959年7月29日),临档:3-1-215。
    9 宋集乡中心大队地委工作组:《夏收工作报告》(1959年6月5日),临档:3-1-215。
    10 姜寨乡委:《对目前夏荒情况的专题报告》(1959年7月13日),临档:3-2-175。
    11 城关镇委员会:《为目前夏荒情况报告》(1959年7月20日),临档:3-2-172。
    1 临泉县老集乡委:《关于夏荒打算的报告》(1959年5月18日),临档:3-1-203。
    2 临泉县委:《临泉县单桥乡河网化总结》(1958年10月22日),临档:3-1-158。
    3 阜阳专区河网化指挥部:《关于1958年至1959年水利工程的意见》(1958年),临档:69-2-42。
    1 县长刘一樵在4月份的水利工作会议上透露,全县日均上工人数是25万人左右,最多时曾达到37万人,占总劳力的84%。刘一樵:《在临泉县水利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58年4月20日),临档:3-1-158。
    2 临泉县委:《县委扩大会议讨论情况简报》(1961年8月6日),临档:3-1-314。
    3 临泉县委:《县委扩大会议讨论情况简报》(1961年8月7日),临档:3-1-314。
    4 金福胜:《老集区三级干部会议检查报告》(1961年9月15日),临档:3-1-333。
    5 临泉县化集公社委员会:《化集人民公社生产组长以上扩干会议报告》(1961年1月15日),临档:3-1-333。
    6 崔振国:《在扩干会上对整风错误的揭露和检查报告》(1961年1月20日),临档:3-1-333。
    7 临泉县委:《师范泉河小组讨论》(1961年8月19日下午),临档:3-1-320。
    1 《临泉县县委会记录》(1959年1月30日),临档:3-1-138。
    2 阜阳专区河网化指挥部:《关于1958年至1959年水利工程的意见》(1958年),临档:69-2-42。
    3 傅勇:《在水利乡书记会议上的报告》(1958年10月23日),临档:3-1-158。
    4 临泉县治涝改种指挥部:《临泉县1958年春季工程几个具体意见》(1958年2月22日),临档:69-2-47。
    5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对今冬明春河网化工程的意见》(1958年9月26日),临档:69-2-46。
    6 阜阳地委夏荒工作检查组:《对临泉县黄岭乡黄岭大队检查报告》(1959年7月21日),临档:3-1-215。
    7 阜阳地委夏荒工作检查组:《对临泉县杨桥乡检查报告》(1959年7月29日),临档:3-1-215。
    1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河网化今后工作的意见》(1959年1月11日),临档:69-2-50。
    2 临泉县委:《对立即掀起大干河网化运动高潮的指示》(1958年11月13日),临档:3-1-158。
    3 李若建就从不同层级干部与农村的利益相关性分析了公共食堂中的干部行为选择。见李若建:《折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123页。
    4 临泉县委:《县直讨论碰头记录》(1961年8月19日),临档:3-1-315。
    5 临泉县委:《县委三级干部会议财口讨论会》(1961年8月19日),临档:3-1-325。
    6 临泉县委:《师范泉河小组讨论》(1961年8月19日下午),临档:3-1-320。
    1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杨桥人民公社检查工作报告》(1959年11月22日),临档:3-1-175。
    2 王心德:《自我检查》(1961年9月20日),临档:3-1-333。
    3 阜阳地委:《关于贯彻黄省长电话指示的通知》(1957年10月15日),临档:3-2-116。
    4 临泉县治涝改种指挥部:《临泉县1958年春季工程几个具体意见》(1958年2月22日),临档:69-2-47。
    5 临泉县委:《关于1958年冬至1959年春水利工程的意见》(1958年8月28日),临档:3-1-146。
    6 安徽省阜阳专区农田水利积肥指挥部:《阜阳专区1958年冬、1959年春河网化工程计划》(1958年11月25日),临档:69-2-43。
    1 阜阳地委财贸部:《为贯彻省委佛子岭会议“有关财经贸易工作各项的决定”(草案)》(1958年9月3日),临档:3-2-143。
    2 临泉县委:《关于1958年夏季粮食征购工作的指示》(1958年6月9日),临档:3-1-157。
    3 阜阳专员公署粮食局:《关于调给凤台水利粮的通知》(1959年2月4日),临档:42-2-58。
    4 临泉县委:《夏种结束后组织力量突击搞重点农水工作的通知》(1958年7月7日),临档:3-1-158。
    5 此处每人12两的额外补助,也与前引《临泉县1958年春季工程几个具体意见》中提到的“每个标准劳动量12两”相吻合。也就证明,笔者所作的推断(河工多消耗的12两口粮事实上并不是由国家补助的,而是由各县自行解决的)相吻合。
    6 赵宋:《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3月18日),临档:3-1-336。
    7 当然,必须要说明地是,此处推算出的粮食过多消费,并不一定都是真实发生的,这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1960年春的上工人数是否能够维持在10万人规模,再者是在后方饥荒的情况下,工地粮补助恐怕难以实现。但在1959年粮食情况尚好时,工地补助粮应该是存在的,即如此,它对饥荒的影响也是不能 忽视的。
    1 临泉县委:《关于加强对延、流两河治理问题意见》(1957年6月28日),临档:3-1-133。
    2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县58年冬至59年春水利工作总结》(1959年6月6日),临档:69-2-46。
    3 临泉县监察室、水利局:《对当前水利工作中存在几个问题的检查报告》(1958年1月8日),临档:17-2-36。
    4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长官公社铁佛大队57年到60年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1961年3月7日),临档:3-2-275。
    1 铁佛大队粮食减产的原因当然并不止于水利兴修,“稻子种的多”、“干部瞎指挥”、“搜翻”,也在检查组总结的原因之列。临泉县委检查组:《对长官公社铁佛大队57年到60年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1961年3月7日),临档:3-2-275。
    1 临泉县委检查组:《关于同城区兴修水利工作检查专题报告》(1957年1月6日),临档:69-1-17。
    2 临泉县农田水利积肥指挥部:《临泉县水利工程规划(草案)》(1958年6月14日),临档:69-2-47。
    3 中共中央:《冀鲁豫皖苏鄂六省今冬明春水利建设纲要》(1960年6月12日),临档:3=2-202。
    1 阜阳专署水利电力局:《阜阳专区今冬明春水利工程初步意见》(1961年12月21),临档:69-2-53。
    2 临泉县水利电力局:《关于1962年度水利工作总结》(1963年1月17日),临档:69-2-56。
    1 《关于中央扩大会议后我县农业生产公社管理社会主义教育等工作情况》(1963年),临档:3-1-383。
    2 赵宋:《赵宋同志在县委扩大会议的补充检查》(1961年9月7日),临档:3-1-316。
    3 张友武:《我在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检查(一)》(1961年9月6日),临档:3-1-316。
    4 金福胜:《关于整风的检查报告》(1961年1月11日),临档:3-1-333。
    5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第224-225页。
    6 [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53-54页。
    1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希圣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
    2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希圣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319-320页。
    3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希圣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320页。
    4 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安徽省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草稿)》(1953年),临档:121-1-3。
    5 曾希圣:《论“三改”对防灾保收和争取丰收的重大意义》(1954年1月1日),《曾希圣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7-108页。
    6 阜阳地委:《关于改种水稻初步计划》(1953年11月25日),临档:3-2-34。
    7 阜阳地委:《关于改种水稻初步计划》(1953年11月25日),临档:3-2-34。
    8 曾希圣:《继续贯彻“三改”办法,为保证超额完成农业生产计划而奋斗》(1955年1月1日),《曾希圣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0、133页。
    1 阜阳地委:《关于改种水稻初步计划》(1953年11月25日),临档:3-2-34。
    2 1949年前的阜阳水稻种植全区仅几万亩,且主要集中在沿淮、沿淝地区,至今颍上、阜南也是该地区水稻种植集中地,两县水稻种植占到全区播种面积的70%。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192页。
    3 临泉县建国前从未有过水稻种植的历史,只在少数地方种植过早稻。《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第89页。
    4 《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第62页。
    5 《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271页。
    1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1958年水稻栽培总结》(1958年11月17日),临档:121-1-26。
    2 临泉县老集区委会:《老集区上半年农业生产专题报告》(1956年8月14日),临档:3-2-109。
    3 《临泉县志》,第58页。
    4 赵宋:《赵政委在区长、区书会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10月14日),临档:3-1-50。
    5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春季生产工作计划(草案)》(1954年2月5日),临档:3-1-68。
    6 临泉县农业局:《临泉县艾亭区双龙乡团结农业生产合作社水稻丰产经验》(1956年4月3日),临档:121-2-8。
    7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三改和计划作物分配表》(1954年5月13日),临档:121-1-4。
    8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夏种和改种作物的种植情况》(1954年6月14日),临档:121-1-4。
    9 临泉县稻改工作组:《临泉县稻改总结报告》(1954年9月23日),临档:3-1-63。
    1 临泉县委农工部:《1954年艾亭区农作物收获量调查统计表(秋收作物)》(1954年11月27日),临档:121-1-4。
    2 临泉县政府建设科:《临泉县人民政府建设科1954年度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1月),临档:66-1-27。
    3 临泉县委:《临泉县委关于1954年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3-1-61。
    4 汪猷喜、陶德胜:《艾亭区榆树楼1954年稻改情况简报》(1954年4月13日),临档:3-1-63。
    5 临泉县委:《三改工作报告》(1954年5月18日),临档:3-1-68。
    6 临泉县稻改工作组:《临泉县稻改总结报告》(1954年9月23日),临档:3-1-63。
    7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农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39页。
    8 汪猷喜、陶德胜:《艾亭区榆树楼1954年稻改情况简报》(1954年4月13日),临档:3-1-63。
    1 临泉县委:《临泉县委关于1954年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3-1-61。
    2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春季生产工作计划(草案)》(1954年2月5日),临档:3-1-68。
    3 临泉县委:《春耕进度表》(1955年4月28日),临档:3-2-64。
    4 临泉县艾亭区委会:《关于春耕春种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4月26日),临档:3-2-107。
    5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人民日报》,1956年01月26日,第2版。
    6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人民日报》,1956年01月26日,第2版。
    7 中共安徽省委:《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安徽省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初稿)》,载《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5-1957),第220页。
    8 桂林栖:《为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为发展与提高安徽的科学文化事业而努力奋斗——桂林栖副省长在-九五六年三月六日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5-1957),第229页。
    9 《曾希圣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1 《曾希圣文选》,第224页。
    2 《曾希圣文选》,第241页。
    3 王光宇:《为提前和超额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草稿)》,载《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5-1957),第503-504页。
    4 《曾希圣文选》,第267页。
    5 曾希圣:《在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61年4月23日),临档:3-2-245。
    6 1955年皖北稻改面积为48.2万亩,1956年增加到122万亩。《曾希圣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337页。
    7 《临泉县志》,第89页。
    8 临泉县委员会:《关于组织群众讨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通知》(1957年11月9日),临档:121-2-12。
    1 赵宋:《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8月18日),临档:3-1-316。
    2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做好对请进稻农安排工作的意见》(1958年3月5日),临档:121-1-26。
    3 临泉县委办公室:《县委电话会议记录稿》(1958年1月12日),临档:3-1-149。
    4 临泉县委办公室:《县委电话会议记录稿》(1958年1月16日),临档:3-1-149。
    5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认真做好稻改工具工作的意见及初步分配提水工具的打算》(1958年2月24日), 临档:121-1-26。
    1 临泉县委农工部:《火速准备好稻改工具》(1958年4月6日),临档:121-1-26。
    2 只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各式抵制多以斯科特意义上的“弱者的武器”来表达。[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293-367页。
    3 实际上在提出“三改”的时候,曾希圣已经考虑到了改种的要求可能不适合当地的土质,不过依然认为为了抵抗灾害,可以想办法克服现实困难来推进改种。参见曾希圣:《论“三改”对防灾保收和争取丰收的重大意义》(1954年1月1日),《曾希圣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4 本文言及的乡村立场并不单指农民对稻改的态度,也包括一些基于农村现实出发而提出不同意见的乡村基层干部。关于如何衡量在政治高压下,乡村基层干部的行动选择,学界已有诸多讨论。李若建曾考察了不同层级的干部在对待公共食堂上的态度,指出当年确有一批基层干部奉行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与我们所发现的稻改中乡村基层干部的态度颇为相似。李若建:《权力与人性: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研究》,《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第83页。卢晖临也曾就大跃进时期乡村基层干部的行为作过讨论,在他看来,虽然基层干部可能会成为大跃进的推波助澜者,但原因在于他们被“一股强大的潮流所裹胁”。卢晖临:《“卫星”是如何上天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大跃进”》,《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第124页。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在我们下文的叙述中体会到,被我们划归到乡村立场上的一些基层干部,一般都是诸如生产队长与生产组长这样的层级较低者。按照李若建的研究,这样一些人因为其与农村的利益关联,往往会对上级压下来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任务采取相应“对策”。在稻改运动中,这样的考虑确实是存在的,不过另个需要指出的问题则是,类似生产队长、生产组长这样一个群体,因其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可能更为了解稻改的实际情形,这恐怕也是他们对稻改表示异议的基本出发点。
    1 阜阳地委:《对发生毁坏稻秧破坏生产行为不良现象的通报》(1959年6月17日),临档:3-2-165。
    2 临泉县委:《对姜寨、黄岭两起破坏稻秧案件的通报》(1959年6月17日),临档:3-1-219。
    1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稻改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58年5月9日),临档:121-1-26。
    2 阜阳地委:《关于当前稻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9年5月5日),临档:3-2-165。
    3 阜阳地委:《关于当前稻改工作中存在几个问题的通报》(1958年4月26 H),临档:3-2-146。
    4 阜阳地委:《关于当前稻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9年5月5日),临档:3-2-165。
    5 临泉县委:《十年来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1962年12月25日),临档:3-1-350。
    6 赵宋:《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3月18日),临档:3-1-336。
    7 阜阳地委:《关于当前稻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9年5月5日),临档:3-2-165。
    8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稻改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58年5月9日),临档:121-1-26。
    9 高大文:《师范泉河小组讨论》(1961年8月19日下午),临档:3-1-320。
    1 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阜阳地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43页。
    2 阜阳地委农工部:《阜阳专区调进稻改农民情况统计》(1957年3月4日),临档:3-2-118。
    3 阜阳地委:《关于做好请进稻改农民工作的指示》(1956年12月27日),临档:3-2-94。
    4 阜阳地委:《关于做好请进稻改农民工作的指示》(1956年12月27日),临档:3-2-94。
    5 阜阳地委农工部:《阜阳专区调进稻改农民情况统计》(1957年3月4日),临档:3-2-118。
    6 临泉县委:《关于个别地区对使用稻农不合理、不尊重稻农的通报》(1959年8月23日),临档:3-2-165。
    7 阜阳地委农工部:《关于稻改农民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意见的报告》(1957年3月8日),临档:3-2-118。
    1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1958年水稻栽培总结》(1958年11月17日),临档:121-1-26。
    2 高大文:《师范泉河小组讨论》(1961年8月19日下午),临档:3-1-320。
    3 临泉县艾亭乡委员会:《艾亭乡委员会‘对刘心圩大队党总支关于建党工作准备情况和培养红专积极分子
    的几点经验的报告’》(1959年6月10日),临档:3-2-179。
    4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1958年水稻栽培总结》(1958年11月17日),临档:121-1-26。
    1 安徽省公安厅党组:《关于春夏季大生产运动中保卫工作的意见》(1955年3月4日),临档:3-2-56。
    2 满永的研究认为,“反革命”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概念,是很难有客观标准的,而这种主观性则催生了一个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政治社会。见满永:《政治社会的初现——镇压反革命与1950年代初的皖西北乡村社会》,《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215-221页。而在我看来,政治社会同样也是稻改推进的一个最主要社会情境。
    3 化集区委:《化集区谢集乡永远高级社实施违法的调查报告》(1957年5月7日),临档:3-2-132。
    1 阜阳地委:《对发生毁坏稻秧破坏生产行为不良现象的通报》(1959年6月17日),临档:3-2-165。
    2 1956年,在安排部署工作时,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运用检察工作职能,从法律上保障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发展”的文件精神,特别强调了要正确地同一切破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违法犯罪现象进行斗争。参见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司法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62页。很显然,永远社并未遵照省检察院的精神,从破坏合作化运动的层面来考虑周晚山的行为,这应该与基层干部们在现实中所承受的稻改压力有很大关系。
    3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1958年水稻栽培总结》(1958年11月17日),临档:121-1-26。
    1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1958年水稻栽培总结》(1958年11月17日),临档:121-1-26。
    2 姜寨公社委员会:《关于全体党团和组长以上的扩大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60年6月9日),临档:3-2-225。
    3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单桥大队稻改情况调查》(1961年9月20日),临档:121-2-29。
    4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安徽农村改革口述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5 化集区委:《关于在马郢大队召开现场会议的情况报告》(1959年5月26日),临档:3-2-183。
    1 金福胜:《老集区区三级干部会议检查报告》(1961年9月15日),临档:3-1-333。
    2 安徽省委:《宿松县费成全的材料》(1961年6月3日),临档:3-2-245。
    3 阜阳地委:《关于当前稻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9年5月5日),临档:3-2-165。
    4 阜阳地委:《关于当前稻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9年5月5日),临档:3-2-165。
    5 临泉县委:《临泉县农业生产领导的经验(初稿)》(1959年),临档:3-2-197。
    6 姜寨公社委员会:《关于全体党团和组长以上的扩大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60年6月9日),临档:3-2-225。
    7 地委下放干部工作组、黄岭公社刘火庙大队总支:《临泉县黄岭公社刘火庙大队整风整社工作总结报告》 (1961年5月10日),临档:3-2-248。
    1 庞培庆:《自我检查》(1961年8月17日),临档:3-1-316。
    2 临泉县稻改工作组:《临泉县稻改总结报告》(1954年9月23日),临档:3-1-63。
    3 《曾希圣文选》,第120页。
    4 《曾希圣文选》,第107页。
    1 阜阳地委:《地委关于1959年稻改计划和增产措施的通知》(1959年2月14日),临档:3-2-165。
    2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稻改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58年5月9日),临档:121-1-26。
    3 阜阳地委农工部:《当前稻改准备工作情况与意见》(1958年2月25日),临档:121-2-14。
    4 临泉县委农工部:《火速准备好稻改工具》(1958年4月6日),临档:121-1-26。
    5 临泉县委农工部:《火速准备好稻改工具》(1958年4月6日),临档:121-1-26。
    6 临泉县委农工部:《当前春稻插秧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1958年5月21日),临档:121-1-26。
    7 阜阳地委:《关于当前稻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9年5月5日),临档:3-2-165。
    8 临泉县委:《关于劳力使用算账的参考材料》(1959年1月29日),临档:3-1-182。
    1 梁生文:《胡集乡八一大队生产和食堂情况报告》(1959年4月23日),临档:3-2-180。
    2 梁生文:《胡集乡八一大队生产和食堂情况报告》(1959年4月23日),临档:3-2-180。
    3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第225页。
    4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稻改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58年5月9日),临档:121-1-26。
    5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稻改干部会议总结报告》(1958年5月9日),临档:121-1-26。
    6 临泉县委农工部:《当前春稻插秧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1958年5月21日),临档:121-1-26。
    7 《临泉县志》,第58页。
    8 临泉县委:《积极采取措施,想尽一切办法,力争完成粮、棉、油生产计划》(1959年6月28日),临档:3-1-197。
    1 杨彬:《关于阜南田集、普善两个大队稻改情况的报告》(1959年6月16日),临档:3-2-165。
    2 临泉县委农工部:《单桥大队水稻调查报告》(1961年6月10日),临档:121-2-29。
    3 曾希圣:《在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61年4月23日),临档:3-2-245。
    4 阜阳地委农工部:《阜阳专区调进稻改农民情况统计》(1957年3月4日),临档:3-2-118。
    5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做好对请进稻农安排工作的意见》(1958年3月5日),临档:121-1-26。
    6 临泉县艾亭区委会:《关于对艾南、艾中两个大队的生活和当前生产情况的检查报告》(1959年3月25日)临档:3-2-179。
    7 阜阳地委农工部:《关于水稻烂芽现象的通报及防治烂芽与烂秧的意见》(1958年4月22日),临档:121-2-14。
    8 汪猷喜、陶德胜:《艾亭区榆树楼1954年稻改情况简报》(1954年4月13日),临档::3-1-63。1955年地委检查时也发现,“颍上县部分群众对稻改尚有些怀疑和抵触思想。如陈屯乡光明农社范佩合说:‘今年弄不好,明年拔掉头也不干!’范正和说:‘湖里漏风土不管。”,,阜阳地委检查组:《关于颍上、凤台两县稻改工作的检查报告》(1955年5月20日),临档:3-2-59。
    9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1958年水稻栽培总结》(1958年11月17日),临档:121-1-26。
    10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1958年水稻栽培总结》(1958年11月17日),临档::121-1-26。
    1 《曾希圣文选》,第124页。
    2 临泉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临泉县1959年抗旱总结》(1959年9月30日),临档::69-1-26。
    3 《临泉县志》,第68页。
    4 临泉县委:《关于我县河网化目前行动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1958年11月27日),临档:3-1-158。
    5 临泉县河网化指挥部:《临泉新河网规划介绍》(1958年9月14日),临档:69-2-46。
    6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8月13日),临档:3-1-172。
    7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8月26日),临档:3-1-172。
    8 临泉县水利电力局:(1959年临泉县作物受早详细一览表》(1959年8月),临档:69-2-50。
    1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开展抗旱保苗的紧急指示》(1959年7月13日),临档:3-1-224。
    1 沈子芳:《关于蒙城县涡北乡南岳和小街子两个大队水稻管理情况的检查报告》(1959年8月27日),临档:3-2-165。
    2 长官公社党委:《长官公社召开老农座谈会议情况的报告》(1959年7月28日),临档:3-1-197。
    3 临泉县委:《积极采取措施,想尽一切办法,力争完成粮、棉、油生产计划》(1959年6月28日),临档:3-1-197。
    4 长官区委:《长官区郭洪礼错误言论》(1959年11月21日),临档:3-2-177。
    5 临泉县委:《鼓干劲誓夺水稻大丰收、树雄心定把淮北变江南——临泉县稻改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60年3月15日),临档:3-1-285。
    1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长官公社铁佛大队57年到60年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1961年3月7日),临档:3-2-275。
    2《曾希圣文选》,第301页。
    3 曾希圣在1961年的教训总结中提到,直到1960年6月上海开会时听到别省出现人口死亡,才感觉到安徽也不会例外,回去后虽让统计上报,但最终却不了了之。《曾希圣文选》,第367页。
    4 曾希圣:《在地市县委第一书记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61年4月23日),临档:3-2-245。
    5 赵宋:《在县委三级干部会议上的总结》(1961年9月6日),临档:3-1-318。
    6 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工作的指示》(1962年2月28日),载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编:《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安徽省新闻出版局2004年11月第1版。
    7 《阜阳地区志》,第188-189页。
    1 陈俊岭:《在河南参观情况报告》(60年6月17日),临档:3-1-262。
    2 临泉县委:《对长官公社单桥大队稻田管理调查报告》(1960年11月4日),临档:3-1-285。
    3 地委下放干部工作组、黄岭公社刘火庙大队总支:《临泉县黄岭公社刘火庙大队整风整社工作总结报告》(1961年5月10日),临档:3-2-248。
    4 袁永森:《艾亭区洪北大队徐营子村五凤情况的介绍》(1961年2月5日),临档:3-2-288。
    5 艾亭公社委员会:《关于整社工作第一步小结报告》(1959年12月18日),临档:3-2-179。
    6 临泉县委:《鼓干劲誓夺水稻大丰收,树雄心定把淮北变江南, 临泉县到该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60年3 月15日),临档:3-1-285。
    1 临泉县委:《稻改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9年10月20日),临档:3-1-219。
    2 临泉县委农工部:《电话会议材料》(1960年6月13日),临档:121-1-46。
    3 临泉县委:《关于召开公社党委书记跃进会议的报告》(1960年6月19日),临档:3-2-236。
    4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临东、于寨两个大队稻田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1960年10月21日),临档:121-1-44。
    5 临泉县委:《关于1958年到1962年农田水利初步规划》(1957年4月28日),临档:3-1-133。
    6 临泉县委办公室:《县委电话会议记录稿》(1958年1月12日),临档:3-1-149。
    7 临泉县委办公室:《县委电话会议记录稿》(1958年1月16日),临档:3-1-149。
    8 临泉县水利局:《临泉县1958年水网化稻改规划统计表》(1958年1月27日),临档:69-2-45。
    9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认真做好稻改工具工作的意见及初步分配提水工具的打算》(1958年2月24日), 临档:121-1-26。
    1 阜阳地委农工部:《当前稻改准备工作情况与意见》(1958年2月25日),临档:121-2-14。
    2 阜阳地委农工部:《关于调进稻种的分配及运输中有关问题的通知》(1958年3月31日),临档:121-2-14。
    3 临泉县委农工部:《火速准备好稻改工具》(1958年4月6日),临档:121-1-26。
    4 临泉县委农工部:《当前春稻插秧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1958年5月21日),临档:121-1-26。
    5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崔老家雪西社稻改田间管理的经验介绍》(1958年6月10日),临档:121-1-26。
    6 单桥乡检查组:《关于单桥乡稻改情况的检查报告》(1958年6月15日),临档:69-2-45。
    7 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1958年水稻栽培总结》(1958年11月17日),临档:121-1-26。
    8 临泉县委:《临泉县1959年稻改工作初步打算》(1958年11月30日),临档:3-1-219。
    9 临泉县委:《《1959年春种安排》(1959年1月7日),临档:3-1-216。
    10 临泉县水利局:《临泉县现有工程效益统计及今冬明春工程任务计划》(1959年1月22口),临档:69-1-25。
    11 临泉县委:《麦田管理和春种准备情况》(1959年1月26日),临档:3-1-182。
    12 阜阳地委:《关于1959年稻改计划和增产措施的通知》(1959年2月14日),临档:3-2-165。
    13 临泉县委:《关于修改稻改计划的紧急通知》(1959年4月5日),临档:3-1-219。
    14 阜阳地委:《关于切实做好稻改工作的指示》(1959年4月17日),临档:3-2-165。
    1 阜阳地委:《关于当前稻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9年5月5日),临档:3-2-165。
    2 《县委会记录》(1959年7月29日)临档:3-1-172。
    3 临泉县委:《临泉县1959年秋种初步计划》(1959年9月9日),临档:3-1-218。
    4 地委下放干部工作组、黄岭公社刘火庙大队总支:《临泉县黄岭公社刘火庙大队整风整社工作总结报告》(1961年5月10日),临档:3-2-248。
    5 赵宋:《赵宋同志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8月18日),临档:3-1-316。
    1 1961年临泉至少召开了三次饥荒反思的干部会议,其中包括1月10日至14日的五级干部会、8月5日至10日的县委扩大会议以及8月17日至9月6日的三级干部大会。(中共临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共临泉党史大事记》,内部资料,第92-93页。)三次会议在反思1959年冬至1960春的人口非正常死亡问题时,过度征购被各级干部认为是发生饥荒的重要原因,时任县委书记的赵宋指出,“少征购五千万斤,也不会有那么大问题。”(临泉县委:《赵政委对几年来的工作检查》(1961年8月6日),临档:3-1-306。)
    2 曹树基、廖礼莹:《国家、农民与“余粮”:河南省桐柏县的统购统销》,《新史学》,2011年第2期、孙琦:《大跃进前的粮食征购》(未刊稿)。
    3 如对征购贸易粮与销售原粮的区分,与人的感觉是重购轻销即县级政府政策操作的结果。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77页。
    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82页。
    6 《陈云文选(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重印版,第207-208页。
    7 1952年初谈及粮食紧张时,陈云指出“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而多吃”是一个原因,参见《陈云文选(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重印版,第159页。
    8 杰瑞米·布朗和王海光就共同关注到了建国初的征粮与西南匪乱的密切关联,详见杰瑞米·布朗(Jeremy Brown)《从反抗共产党人到反抗美国——中国西南地区的内战与朝鲜战争:1950-1951年》(姚昱译);王海光:《征粮、民变与“匪乱”——以中共建政初期的贵州为中心》,二文均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九州出版社,第177-233页。黄金娟在上海郊区的研究也发现,征粮导致了农民与新政权的关系紧张,见黄金娟:《建国初期新政权在上海郊区农村的征粮问题(1949-1953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2 曹树基、廖礼莹:《国家、农民与“余粮”:河南省桐柏县的统购统销》,《新史学》2011年第2期;孙琦:《大跃进前的粮食征购》(未刊稿)。
    3 临泉县粮油食品局编印:《临泉县粮油食品志》(内部资料),1986年12月,第45页。
    4 据该志记载,统购统销初期就出现了同一农户又购又销的现象,这说明在征购实践中,“余粮”标准未被遵守,否则便不会有上述情形。详见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487页。
    5 赵荣秋:《在区长、区书会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10月14日),临档:3-1-50。
    6 赵荣秋:《在区长、区书会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10月14日),临档:3-1-50。
    7 临泉县同城区委:《检查秋种及治淮秋征等工作综合报告》(1952年11月21日),临档:3-2-26。
    8 这也不是临泉特例,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类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1 临泉县粮油食品局编印:《临泉县粮油食品志》(内部资料),1986年12月,第40页。
    2 就全国情况看,此时农业税负担占农业实产量的比例大体在12%-15%之间,安徽省公粮占产量的比例也达10%,人均负担57.6斤。与此相比,《临泉县志》中的农业业税征收数据,不仅比例低于全国与全省平均数,且人均负担最高的1952年也仅为35斤左右,低于省平均20余斤,因此县志中的统计不足为信。我们推测,县志编者有意降低征购总额中农业税比例,以为接下来的统购合理性作辩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粮食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粮食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1 临泉县委:《中共临泉县委关于统购统销的工作计划》(1953年11月24日),临档:3-1-57。
    2 临泉县委:《中共临泉县委关于统购统销的工作计划》(1953年11月24日),临档:3-1-57。
    1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夏收月报表汇总说明》(1953年9月27日),临档:66-1-20。
    2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3 1953年9月,1临泉泉河北的48个乡669个村,38437户178163人478197亩耕地被划归界首县。1994年 版《临泉县志》中的所有数据皆是区划调整后的。
    1 临泉县政府农业局:《临泉县夏收作物产量典型调查推算表麦收(第一批)农作物收获量》(1953年12月19日),临档:66-1-23。县委农工部1953年的一份农作物产量逐年对照表也指出当年麦类单产为75.9斤。临泉县委农工部:《临泉县各种农作物产量逐年对照表》(1953年),临档:121-1-2。
    2 临泉县委:《关于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统购统销工作的总结报告》(1954年2月4日),临档:3-1-72。
    1 黄岩:《在十一月三日省委扩大会议上关于讨论粮食统购统销问题的总结》(1953年11月24日),临档:3-2-35。
    2 临泉县委:《分配各区统购任务》(1953年12月15日),临档:3-1-57。
    3 临泉县委:《分配各区统购任务》(1953年12月15日),临档:3-1-57。
    4 临泉县委:《第一次电话会议总结报告》(1954年1月7日),临档:3-1-61。
    5 临泉县委:《关于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统购统销工作的总结报告》(1954年2月4日),临档:3-1-72。
    6 《临泉县粮油食品志》,第48页。
    1 《临泉县粮油食品志》,第48页。
    2 《阜阳地区志》,第487页。
    3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1954年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142-1-9。
    4 《阜阳地区志》,第193页。
    5 临泉县粮食局:《1954年统购统销计划》(1954年11月29日),临档:42-1-16。
    6 临泉县委:《关于1954年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1月23日),临档:3-1-61。
    1 《阜阳地区志》,第188页。
    2 临泉县粮食局:《1954年统购统销计划》(1954年11月29日),临档:42-1-16。
    3 临泉县委:《临泉县粮食税收、供销概况表》(1954年4月15日),临档:3-1-61。
    4 临泉县粮食局:《临泉县五四年午季粮食征购工作及秋季粮食征购工作的初步意见(草案)》(1954年10月),临档:42-1-16。
    5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听李昌晋县长传达秋季粮食工作)》(1954年10月10日下午),临档:3-1-59。
    6 临泉县粮食局:《1954年秋季征购粮食入库计划》(1954年10月11日),临档:42-1-12。
    7 《临泉县志》,第187页。
    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62页。
    1 临泉县委统购统销办公室:《关于供应工作计划(草案)(经地委批准后正式施行)》(1954年1月16日),临档:42-1-16。
    2 临泉县姜寨区委:《姜寨区统购统销工作计划(草案)》(1953年12月25日),临档:3-2-37。
    1 临泉县粮食局:《二月份经营工作简报》(1954年3月2日),临档:42-1-16。
    2 黄岭区要求由127万斤增加到180万斤,瓦店则要求由89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与统购办公室的控制供应数相比,黄岭与瓦店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各区的反映表明,实际的缺粮情况显然较统购办公室推算更为严重。临泉县粮食局:《统销中发生问题》(1954年3月22日),临档:42-1-16。
    3 临泉县委:《临泉县粮食税收、供销概况表》(1954年4月15日),临档:3-1-61。
    4 临泉县粮食局:《五个月的粮食供应计划总结》(1954年6月),临档:42-1-16。
    5 临泉县粮食局:《灾情分类供应表》(1954年9月24日),临档:42-1-12。
    6 临泉县粮食局:《临泉县五四年午季粮食征购工作及秋季粮食征购工作的初步意见(草案)》(1954年10月),临档:42-1-16。
    7 临泉县粮食局:《1954年统购统销计划》(1954年11月29日),临档:42-1-16。
    1 临泉县委农工部:《近来统购统销工作的教育发动》(1955年1月9日),临档:121-2-5。
    2 临泉县粮食局:《关于统销工作目前存在问题的报告》(1955年3月10日),临档:42-1-27。
    3 临泉县委:《对当前粮食供应工作的紧急指示》(1955年3月21日),临档:3-1-95。
    4 《临泉县委扩大会议记录》(1955年4月8日),临档:3-1-59。
    5 临泉县委:《县委对粮食统销工作紧急指示》(1955年4月10日),临档:3-1-95。
    1 临泉县委:《县委对粮食统销工作紧急指示》(1955年4月10日),临档:3-1-95。
    1 临泉县委:《对粮食统销工作紧急指示》(1955年4月10日),临档:3-1-95。
    2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在粮食调整供应中发生自杀事件的再次通报》(1955年4月22日),临档:3-1-95。
    3 临泉县委:《中共临泉县委批转关于同城乡采取分期供应办法的报告》(1955年4月15日),临档:3-1-95。
    4 临泉县委:《临泉县春季统销工作总结、午季征购工作意见》(1955年5月25日),临档:3-1-95。
    5 临泉县委:《临泉县春季统销工作总结、午季征购工作意见》(1955年5月25日),临档:3-1-95。
    6 临泉县粮食局:《五个月的粮食供应计划总结》(1954年6月),临档:42-1-16。
    1 临泉县委:《临泉县春季统销工作总结、午季征购工作意见》(1955年5月25日),临档:3-1-95。
    2 华南分局1955年2月关于农村紧张情况给中央的报告就认为,“普遍严重的紧张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去年的购粮任务确实重了一些”。华南分局:《关于目前农村紧张情况与措施的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页。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1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1月24日),临档:3-1-87。
    2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4月21日),临档:3-1-59。
    3 临泉县政府:《五六月份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7月7日),临档:17-1-134。
    4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1955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报告》(1955年),临档:17-1-144。同期农业局对上半年农业生产工作的总结也透露,上半年的粮食生产计划并未完成。临泉县农业局:《临泉县1955年上半年农业生产工作的一般情况》(1955年),临档:66-1-41。
    5 临泉县委:《对195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检查和今后任务的报告》(1955年9月2日),临档:3-1-85。
    6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9月2日),临档:3-1-81。
    7 由县志的记载可知,临泉建国初年粮食最高单产记录仅为142斤,距此处的241斤有近100斤的差距。《临泉县志》1994年版,第90页。
    8 《阜阳地区志》记载,在整个1950年代,全地区夏收粮食作物单产最高纪录是1951年的104斤,而秋收粮食作物单产最高纪录则是1958年的164斤,都与临泉县委241斤的单产预计有不小距离。《阜阳地区志》,第190、193页。
    9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9月14日),临档:3-1-81。
    10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9月14日),临档:3-1-81。
    1 临泉县人委办公室:《县区乡三级干部扩大会议的总结布置》(1955年10月21日),临档:17-1-148。
    2 临泉县委:《对全县一年来工作总结检查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1955年12月21日),临档:3-1-85。
    3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12月12日),临档:3-1-87。
    4 临泉县委:《关于九十月份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1月11日),临档:3-1-85。
    5 临泉县三定到户办公室:《对目前三定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5年10月3日),临档:3-1-95。
    6 临泉县委:《对全县一年来工作总结检查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1955年12月21日),临档:3-1-85。
    7 临泉县农业局:《1955年度年终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1月2日),临档:66-1-41。
    8 《阜阳地区志》,第193页。
    9 对此总产数据,《临泉县志》编者亦觉离谱,因为该志记载的当年总产仅为437008000斤,既与下文言及的当年保证计划数接近,也与县委9月14日会议定案的42072万斤相去不远。《临泉县志》1994年版,第90页。
    10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人民政府1955年度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9日,应为笔误,疑为1956年—一引者注),临档:17-1-134。
    11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1955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1956年3月8日),临档:17-1-144。
    1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3月16日),临档:3-1-59。
    2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3月17日),临档:3-1-59。
    3 临泉县人委办公室:《临泉县春季统销工作总结、午季征购工作意见》(1955年5月25日),临档:17-1-148。
    4 临泉县委:《关于县区乡干部扩大会议的总结报告》(1955年5月26日),临档:3-1-87。
    5 临泉县政府:《午季粮食征购工作情况与今后工作意见》(1955年6月23日),临档:17-1-148。
    6 临泉县人委办公室:《午季粮食征购工作初步总结》(1955年7月23日),临档:17-1-148。此总结虽未标
    明具体单位,但从内容中对全地区各县粮食征购情况的总结可知,这应该是地区粮食局或其相关部门对午征的总结。
    7 临泉县政府:《七八月份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8月20日),临档:17-1-134。
    8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9月2日),临档:3-1-81。
    1 临泉县粮食局:《1955年度粮食收购年报表》(1956年1月24日),临档:42-1-34。
    2 临泉县政府:《临泉县人民政府1955年度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9日)(应为1956年——引者注),临档:17-1-134。
    3 临泉县委:《临泉县灾后生产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6月25日),临档:3-1-117。
    4 《阜阳地区志》,第190页。
    5 临泉县生产救灾指挥部:《临泉县水灾后灾情打算的报告》(1956年6月24日),临档:142-1-19。
    6 临泉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几个材料的综合报告》(1956年11月16日),临档:17-1-165。
    1 临泉县粮食局:《1956年度粮食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12月14日),临档:42-1-37。
    2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6年10月17日),临档:3-1-105。
    3 临泉县粮食局:《1956年下半年粮食工作计划》(1956年8月11日),临档:42-1-37。
    4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6年10月31日),临档:3-1-105。
    5 临泉县委:《关于九十月份工作综合报告》(1956年11月9日),临档:3-1-123。
    6 临泉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几个材料的综合报告》(1956年11月16日),临档:17-1-165。
    7 临泉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几个材料的综合报告》(1956年11月16日),临档:17-1-165。
    8 临泉县粮食局:《1956年秋季粮食征购工作总结报告》(1957年1月5日),临档:42-1-37。
    9 临泉县委:《关于一九五六年工作总结报告》(1957年2月17日),临档:3-1-123。
    10 临泉县粮食局:《十一月粮食工作简报》(1956年11月),临档:42-1-37。
    1 12月14日粮食局1956年度粮食工作总结报告显示,截至11月底统购入库粮食35189000斤(内含调剂粮14312000斤),虽比工作简报多出几百万斤,但距离分配任务数仍有不小距离。临泉县粮食局:《1956年度粮食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12月14日),临档:42-1-37。
    2 县志记载显示1956年粮食征购合计完成5514万斤,此可佐证截至1957年1月5日的征购完成数54437168斤应是可信的。《临泉县志》1994年版,第187页。
    3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2月4日),临档:3-1-124。
    4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2月11日),临档:3-1-124。
    5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6月5日),临档:3-1-125。
    6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6月5日),临档:3-1-125。
    7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6月17日),临档:3-1-125。
    1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6月28日),临档:3-1-125。
    2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7月19日),临档:3-1-125。
    3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8月3日),临档:3-1-125。
    4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9月3日),临档:3-1-125。
    5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7年9月14日),临档:3-1-125。
    6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26页。
    7 《临泉县委会记录》(李昌晋传达地委电话会议精神)(1957年9月16日),临档:3-1-125。
    8 临泉县粮食局:《1957年度粮食工作总结报告》(1958年1月12日),临档:42-1-51。
    9 《临泉县志》1994年版,第187页。
    10 阜阳专署粮食局:《1957--1958年粮油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报告》(1958年8月28日),临档:42-2-53。
    1 《临泉县志》1994年版,第90页。
    2 临泉县委:《1957年农业生产指标完成情况的说明》(1957年11月20日),临档:3-1-131。
    3 《临泉县志》,第90页。档案记载的5.37亿斤粮食产量明显夸大,县志中粮食产量接近最初任务数,较为符合实际。
    4 临泉县财委:《对目前统购工作几点意见》(1955年7月14日),临档:3-1-95。
    5 临泉县三定到户办公室:《对目前三定中存在的问题和意见》(1955年10月3日),临档:3-1-95。
    6 临泉县委:《检查和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的通知》(1956年3月16日),临档:3-1-121。
    1 临泉县粮食局:《上半年粮食工作报告》(1956年7月6日),临档:42-1-37。
    2 临泉县粮食局:《上半年粮食工作报告》(1956年7月6日),临档:42-1-37。
    3 临泉县粮食局:《1956年下半年粮食工作计划》(1956年8月11日),临档:42-1-37。
    4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九十月份工作综合报告》(1956年11月9日),临档:3-1-123。
    5 临泉县粮食局:《今冬明春粮食工作计划(1956年1月至1957年6月)》(1956年12月11日),临档:42-1-37。
    6 临泉县粮食局:《1956年秋季粮食征购工作总结报告》(1957年1月5日),临档:42-1-37。
    1 临泉县粮食局:《1956年秋季粮食征购工作总结报告》(1957年1月5日),临档:42-1-37。
    2 临泉县粮食局:《上半年粮食工作报告》(1956年7月6日),临档:42-1-37。
    3 王光宇:《关于整社结合整编、粮食定销到户以及保牛、种菜等问题的报告》(1957年1月23日),临档:3-2-111。
    4 阜阳地委:《关于认真做好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1957年1月30日),临档:3-2-116。
    1 安徽省委:《关于做好粮食供应工作的意见》(1957年2月27日),临档:3-2-116。
    2 阜阳地委财贸部:《当前粮食供应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57年3月15日),临档:3-2-116。
    3 临泉县人民委员会:《关于放宽农村市场管理问题的指示》(1957年3月22日),临档:17-1-207。
    4 临泉县粮食局:《1956年度粮食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12月14日),临档:42-1-37。
    5 临泉县粮食局:《第一季度粮食工作报告》(1957年4月5日),临档:42-1-51。
    6 临泉县粮食局:《第一季度粮食工作报告》(1957年4月5日),临档:42-1-51。
    1 临泉县粮食局:《第二季度粮食工作报告》(1957年7月7日),临档:42-1-51。
    2 临泉县粮食局:《五个月的粮食供应计划总结》(1954年6月),临档:42-1-16。
    3 临泉县庞楼区检查组:《对临泉庞楼区三八农业社的检查报告》(1957年5月10日),临档:3-2-121。
    4 临泉县崔老家乡基委会:《关于双东双西两社午季预分报告》(1957年5月20日),临档:3-2-123。
    5 临泉县陶老乡委员会:《对前段各项工作的总结报告》(1957年7月23日),临档:3-2-129。
    6 临泉县化集区委:《关于前段工作总结报告》(1957年7月30日),临档:3-2-132。
    1 安徽省委农工部:《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分配工作的通知》(1957年8月3日),临档:121-2-10。
    2 安徽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取消城乡所有粮食自由市场的通知》(1957年8月7日),临档:3-2-116。
    3 阜阳地委:《关于贯彻黄省长电话指示的通知》(1957年10月15日),临档:3-2-116。
    4 安徽省委:《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1958年3月6日),临档:3-2-143。
    5 阜阳专署粮食局:《阜阳专区58年4月份统计分析报告》(1958年5月17日),临档:42-2-53。
    6 阜阳专署粮食局:《阜阳专区1958年上半年粮食销售分对象供应实绩检查表》(1958年7月),临档:42-2-53。
    7 临泉县委财贸部:《关于控制农村粮食销售指标的通知》(1959年2月18日),临档:123-1-13。
    1 临泉县委:《集中一切力量争取五八年农业生产全面大丰收的初步规划》(1957年12月24日),临档:3-1-159。
    2 临泉县委财贸部:《1958-1962年粮食产购销计算表》(1958年4月15日),临档:123-1-9。
    3 无论从后来县志中的记载,还是档案文献来看,1958年之前的临泉粮食单产始终在110斤左右徘徊,县志中的最高纪录是1951年的142斤,档案中1957年的163斤也属高产。《临泉县志》1994年版,第90页。
    4 临泉县委:《对贯彻今年农业丰收的具体措施》(1958年6月28日),临档:3-1-159。
    5 阜阳地委:《关于1958年粮食生产预计和1959年粮食生产计划(草案)》(1958年8月20日),临档:3-2-143。
    6 徐永兴:《我县是怎样超额完成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的》(1958年11月9日),临档:123-1-5。
    7 临泉县委:《五八年产量定案及五九年生产规划》(1958年11月21日),临档:3-1-159。
    8 临泉县委财贸部:《县委贯彻地委对粮食工作的意见》(1958年12月7日),临档:123-1-5。
    1 临泉县综合统计办公室:《临泉县58年粮食产、购、销计算大帐》(1958年12月20日),临档:3-1-169。
    1 李国平:《对迎仙乡粮油棉征购入库工作重点检查汇报》(1959年1月7日),临档:123-1-13。
    2 临泉县委分配核实办公室调查组:《对长官乡单桥大队1958年收益分配情况的调查》(1959年4月6日),临档:121-1-32。
    1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5年9月14日),临档:3-1-81。
    2 《临泉县志》,第90页。
    3 《阜阳地区志》,第188页。
    4 临泉县委:《1957年农业生产指标完成情况的说明》(1957年11月20日),临档:3-1-131。
    5 《临泉县志》,第90页;《阜阳地区志》,第188页。
    6 县志中记载1958年的单产为146斤,而地区志记载的则为128斤,结合二者此处对1958年单产126斤的估算较为可信。《临泉县志》,第90页:《阜阳地区志》,第188页。
    7 《临泉县志》,第90页。
    8 阜阳地委:《关于1958年夏季粮食征购工作的指示》(1958年5月22日),临档:3-2-143。
    9 临泉县委:《关于1958年夏季粮食征购工作的指示》(1958年6月9日),临档:3-1-157。
    10 阜阳专署粮食局:《阜阳专区1958年上半年征购计划完成情况检查表》(1958年7月16日),临档:42-2-53。
    11 阜阳专署粮食局:《7月份粮食工作简报》(1958年8月10日),临档:42-2-53。
    12 临泉县委财贸部:《临泉县1958年秋季粮食统购工作意见》(1958年8月26日),临档:123-1-5。
    1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1 安徽省粮食厅党组:《关于粮食购销差额基数的调整意见》(1958年7月4日),临档:3-2-143。
    2 安徽省粮食厅党组:《关于实行粮食购销差额包干的办法(草稿)》(1958年7月4日),临档:3-2-143。
    3 阜阳地委财贸部:《为贯彻省委1958年7月5日批转省粮食厅党组“关于粮食购销差额基数的调整意见和关于实行粮食购销差额包干办法”的报告(草案)》(1958年7月31日),临档:3-2-143。
    4 临泉县委:《为贯彻“省、地委关于‘粮食购销差额基数的调整意见和关于实行粮食购销差额包干办法’”的通知》(1958年8月5日),临档:3-1-157。实际上,地委通知虽要求县里不再增购,但另一规定却为县里的增购埋下了种子。“在完成包干任务以后多收少销的粮食,除留30%作为专区调剂用途之外,其余70%作为县里地方库存,由县自行规定使用。”这也意味着,在完成包干任务基础上,增购粮食主要由县里支配,这就为其多购粮食提供了动力。阜阳地委财贸部:《为贯彻省委1958年7月5日批转省粮食厅党组“关于粮食购销差额基数的调整意见和关于实行粮食购销差额包干办法”的报告(草案)》(1958年7月31日),临档:3-2-143。
    5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档案局:《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图书),2004年,第91页。
    6 阜阳地委财贸部:《为贯彻省委佛子岭会议“有关财经贸易工作各项的决定”(草案)》(1958年9月3日),临档:3-2-143。
    1 阜阳地委财贸部:《粮食工作决议(草案)》(1958年9月30日),临档:123-1-5。
    2 阜阳地委财贸部:《为贯彻省委佛子岭会议“有关财经贸易工作各项的决定”(草案)》(1958年9月3日),临档:3-2-143。
    3 临泉县委财贸部:《临泉县1958年秋季粮食统购工作意见》(1958年8月26日),临档:123-1-5。
    4 徐永兴:《我县是怎样超额完成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的》(1958年11月9日),临档:123-1-5。
    5 安徽省粮食厅党纠:《关于目前粮食工作情况的报告》(1958年11月24日),临档:3-2-143。
    6 安徽省粮食厅党组:《关于目前粮食工作情况的报告》(1958年11月24日),临档:3-2-143。
    7 李昌晋:《对当前粮油棉征购等工作中存在问题和意见》(1958年11月22日),临档:123-1-5。
    8 12月2日临泉县委财贸部的任务完成检查评比表显示,全年任务仍为14824.53万斤。临泉县委财贸部:《临泉县1958年各项财贸工作任务完成检查评比表》(1958年12月2日),临档:123-1-9。
    9 临泉县委则贸部:《县委贯彻地委对粮食工作的意见》(1958年12月7日),临档:123-1-5。
    10 临泉县委财贸部:《县委贯彻地委对粮食工作的意见》(1958年12月7日),临档:123-1-5。
    11 县志记载1958年小麦总产为108510000斤,仅占原征购任务1.4亿斤的77%。因此在完成原征购任务后,临泉应再无主粮可征,只能以红芋片代替。《临泉县志》,第91页。
    1 临泉县委财贸部:《临泉县1958年秋季粮食征购工作初步总结》(1958年12月21日),临档:123-1-5。
    2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2月15日),临档:3-1-138。
    3 临泉县财贸办公室:《临泉县1958年财贸各项指标执行情况综合表》(1959年3月1日),临档:123-1-9。县志记载的1958年粮食征购实际完成194980000斤,应该并未计算1959年第一季度的完成情况。《临泉县志》,第187页。
    4 《临泉县粮油食品志》记载,1958-1960年间合计粮食征购占产量的40%。《临泉县粮油食品志》,第53页。
    5 临泉县粮食办公室:《1958年粮食征购留情况统计表》(1961年4月3日),临档:3-1-357。
    6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3月3日),临档:3-1-138。
    7 庞培庆:《在3月11日晚各乡书记电话会议的讲话》(1959年3月11日),临档:3-1-178。
    1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1月18日),临档:3-1-138。
    2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2月15日),临档:3-1-138。
    3 赵宋:《在乡党委书记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布置(记录稿)》(1959年4月23日),临档:3-1-181。
    4 临泉县委整社办公室:《关于午季预分工作几个材料的报告》(1959年5月13日),临档:121-1-31。
    5 《临泉县委常委会议记录》(1959年5月27日),临档:3-1-172。
    6 临泉县委:《临泉县夏荒摸底和度荒打算》(1959年6月9日),临档:3-1-203。
    7 临泉县委:《夏荒情况专题报告》(1959年7月5日),临档:3-1-215。
    8 临泉县委农工部:《57、58年午季征购和59年比较表(1)》(1959年),临档:121-1-36。
    9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粮食征购情况的报告》(1959年7月16日),临档:3-1-195。
    10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夏荒情况和要求增加供应指标的的报告》(1959年8.月月2日),临档:3-1-203。
    11 临泉县委农工部:《各类地区秋季收入及摸底》(1959年10月3日),临档:121-1-36。
    1 临泉县委农工部:《1959年农作物产量年报表》(1959年12月16日),临档:121-1-35。
    2 临泉县委农工部:《人民公社五九年的分配问题——公社若干问题调查材料之二》(1959年10月14日),临档:121-1-32。
    3 《县直机关各单位负责人会上座谈情况》(1961年8月10日),临档:3-1-317。
    4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揭盖子补课检查》(1961年2月17日),临档:3-1-336。
    5 赵宋:《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3月18日),临档:3-1-336。
    6 赵宋:《在乡党委书记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布置(记录稿)》(1959年4月23日),临档:3-1-181。
    7 临泉县委整社办公室:《关于午季预分工作几个材料的报告》(1959年5月13日),临档:121-1-31。
    8 《临泉县委常委会议记录》(1959年5月27日),临档:3-1-172。
    9 临泉县委:《关于做好夏季粮食征购工作的指示》(1959年6月1日),临档:3-1-195。7月5日县委的夏荒专题报告以及农工部的1957-1958年三年午征比较,都再次提及1959年的午征任务是7950万斤,不过在此后午征完成情况的报告中,夏征任务一直都是6000万斤,再无变化。临泉县委:《夏荒情况专题报告》(1959年7月5日),临档:3-1-215。临泉县委农工部:《57、58年午季征购和59年比较表(1)》(1959年),临档:121-1-36。
    10 临泉县委:《关于粮食征购情况的报告》(1959年7月16日),临档:3-1-195。
    11 临泉县委:《午季预分工作总结和秋季分配意见》(1959年8月23日),临档:3-1-205。
    12 临泉县委农工部:《各类地区秋季收入及摸底》(1959年10月3日),临档:121-1-36。
    1 阜阳地委:《关于大力节约粮食和保证完成粮食任务的紧急指示》(1960年1月18日),临档:3-2-211。
    2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揭盖子补课检查》(1961年2月17日),临档:3-1-336。
    3 阜阳地委财贸部:《为贯彻省委1958年7月5日批转省粮食厅党组“关于粮食购销差额基数的调整意见和
    关于实行粮食购销差额包干办法”的报告(草案)》(1958年7月31日),临档:3-2-143。
    4 阜阳地委财贸部:《关于农村缺粮供应问题的批复》(1958年8月12日),临档:123-1-5。
    5 临泉县委财贸部:《临泉县1958年秋季粮食统购工作意见》(1958年8月26日),临档:123-1-5。
    1 临泉县委财贸部:《对黄岭乡粮食摸底情况的报告》(1959年1月10日),临档:123-1-13。
    2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1月27日),临档:3-1-138。
    3 临泉县委:《关于做好粮食统销工作的紧急通知》(1959年2月18日),临档:3-1-195。
    1 临泉县委:《关于做好粮食统销工作的紧急通知》(1959年2月18日),临档:3-1-195。
    2 临泉县委财贸部:《关于控制农村粮食销售指标的通知》(1959年2月18日),临档:123-1-13。
    3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3月3日),临档:3-1-138。
    4 庞培庆:《在3月11日晚各乡书记电话会议的讲话》(1959年3月11日),临档:3-1-178。
    5 庞培庆:《当前粮油征购等工作意见》(1959年3月15日),临档:123-1-13。
    6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3月21日),临档:3-1-138。
    7 庞培庆:《在3月25日晚各乡书记电话会议的讲话》(1959年3月25日),临档:3-1-178。
    8 赵宋:《在乡党委书记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布置(记录稿)》(1959年4月23日),临档:3-1-181。
    9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4月26日),临档:3-1-138。
    1 临泉县粮食局:《城镇供应年报表(1959年上半年)》,临档:42-1-72。
    2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7月6日),临档:3-1-172。
    3 李昌晋:《县委对当前粮食征购进度情况和意见》(1959年7月7日),临档:123-1-13。
    4 临泉县委:《午季预分工作总结和秋季分配意见》(1959年8月23日),临档:3-1-205。
    5 《临泉县委扩大会议记录》(1959年9月25日),临档:3-1-172。
    6 阜阳地委:《关于对马敦五、沈子芳二同志反党错误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1959年10月20日),临档:3-2-189。
    7 临泉县委财贸部:《关于县内粮食调拨互相支援的通知》(1959年12月20日),临档:121-1-13。
    1 临泉县粮食局:《乡村供应月报表》(1959年),临档:42-1-72。
    2 临泉县粮食局:《关于呈报1960年第二季度粮油统计计划的报告》(1960年3月26日),临档:42-1-76。
    3 临泉县粮食局:《关于非农业人口粮食供应存在问题及意见的报告》(1959年5月26日),临档:42-1-66。
    4 庞培庆:《在3月25日晚各乡书记电话会议的讲话》(1959年3月25日),临档:3-1-178。
    5 庞培庆:《在3月11日晚各乡书记电话会议的讲话》(1959年3月11日),临档:3-1-178。
    6 临泉县粮食局:《临泉县1960年2月农村供应指标分配表》(1960年1月30日),临档:42-1-76。
    7 临泉县粮食局:《关于呈报1960年第二季度粮油统计计划的报告》(1960年3月26日),临档:42-1-76。
    8 临泉县粮食局:《呈请解决商品粮不足供应的报告》(1960年3月3日),临档:42-1-75。
    9 临泉县粮食局:《关于呈报1960年第二季度粮油统计计划的报告》(1960年3月26日),临档:42-1-76。
    10 临泉县委财贸部:《几年来财贸方面工作对县委意见》(1963年7月21日),临档:3-1-383。
    1 赵宋:《代表县委常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在科局长会议上的再次洗澡检查》(1963年8月8日),临档:3-1-383。
    2 临泉县委:《对地委和有关领导同志的意见》(1963年8月18日),临档:3-1-383。
    3 张克明:《关于59年下半年60年春季工作中犯错误检讨》(1961年2月16日),临档:127-2-25。
    1 临泉县财贸办公室:《临泉县1958年财贸各乡指标执行情况综合表》(1959年3月1日),临档:123-1-9。
    1 临泉县委:《临泉县1958年人民公社基本情况统计表》(1958年12月22日),临档:3-1-169。
    2 临泉县委农工部:《《1960年分配农作物种植计划及茬口安排》(1959年12月22日),临档:121-1-35。
    3 临泉县粮食办公室:《1958年粮食征购留情况统计表》(1961年4月3日),临档:3-1-357。
    4 需要进-步说明地是,在校正1958年分区产量过程中,笔者曾尝试了各种不同方法。考虑到收获面积的相对固定,先是以收获面积乘以全县平均单产得出分区产量,虽然最后的合计全县总产与前文校正数据也差别不大,但这样的方式显然忽略了各区间的实际生产差别,结果必然是收获面积多产量就多。但在1959年春,四个收获面积较大的区化集、宋集、老集、艾亭最早出现了缺粮问题,且1959年四区粮食征购量亦相对较低,如果他们的产量较多,就难以解释上述现象,这就反向证明收获面积乘以平均单产的方法无法得出各区真实的粮食产量。与此相反,1961年表格中的原始产量均是各区初步反思后的汇报产量,虽然仍有浮夸但应基本反映了各区粮食生产的差别,而且考虑到县域内整体浮夸风气的-致性,以汇报产量结合浮夸率得出的产量应更为可信。
    5 临泉县财贸办公室:《临泉县1958年粮食征购完成实绩表》,(1959年3月1日),临档:123-1-9。
    6 临泉县粮食办公室:《1959年粮食征购留情况统计表》(1961年4月3日),临档:3-1-357。
    1 陈备武在1961年8月22日的县委三级干部会议上的检查中提到,城关区1959年粮食产量实际为3600万斤,接近表中的34478030斤,详见陈备武:《在县委三级干部会议上的检查》(1961年8月22日),临档:3-1-333;李昌晋在1961年9月6日的检查中提到宋集1959年的粮食产量为2188万斤,接近表中校正产量23941359斤,详见李昌晋:《关于几年来工作中所犯的错误检查》(1961年9月6日),临档:3-1-316。
    2 临泉县粮食办公室:《1959年粮食征购留情况统计表》(1961年4月3日),临档:3-1-357。
    3 临泉县粮食办公室:《1960年粮食征购留情况统计表》(1961年4月3日),临档:3-1-357。
    4 临泉县委整社办公室:《当前生救情况报告》(1959年12月3日),临档:121-1-31。
    1 1961年全县农村合计统销仅637万斤,远低于前两年标准。《临泉县粮油食品志》,第86页。
    1 《临泉县志》,第90页。
    2 李昌晋、张培庭:《关于化集公社党委揭盖子补课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2月19日),临档:127-1-46。
    1 赵宋:《代表县委常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在科局长会议上的再次洗澡检查》(1963年8月8日),临档:3-1-383。
    2 孙宗尧:《几年来的错误检查》(1961年9月22日),临档:3-1-333。
    3 曹树基在无为研究中指出,地方领导虽然知悉真实灾情,但出于服从上级而采取的回避态度,扩大了人口死亡规模,见曹树基:《知情、回避、服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1年第3期:周飞舟的研究也指出,省级政府的灾荒反应最终影响了本省的饥荒规模,见周飞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陈意新在安徽和江西的比较研究中也强调了,省级领导的救灾态度会对饥荒结果造成影响,陈意新:《安徽和江西大跃进—大饥荒的比较研究》,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田园书屋2009年版,第595页。
    4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5 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1949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编:《生产救灾工作手册》,1951年版,出版社不详,第5页。
    6 董必武:《在中央生产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1950年2月27日),《生产救灾工作手册》,第13页。
    7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858页。
    1 《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决议》,《人民日报》1954年1月13日,第3版。
    2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90页。
    3 此处的粮食产量、年末人口、征购量均取自《临泉县志》。需说明地是,县志中的上述数据和档案记载有—定出入,需校正后使用,
    4 1954年县委书记是白镜清,副书记赵宋,从1956年至1966年,县委书记—直是赵宋。《临泉县志》,第233页。
    5 《临泉县志》,第13页。
    6 《临泉县志》,第68页。1954年水灾的波及范围甚广,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灾荒史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可见邓昀:《1954年湖南水灾与政府救助工作述评》,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李勤:《1954年湖北水灾与救济》,《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 有关此次水灾发生时的即时救济,详见拙文:《政府救济抑或生产自救——1954年的皖西北水灾救助》,《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第1期。
    8 《临泉县志》,第90页。
    9 有关1954年粮食产量的校正过程以及人均余粮的计算,可参见第五章。
    1 内务部1955年6月向国务院报告指出,安徽在内的多省都因水灾致荒。“1954年遭受洪水和雪冻灾害的地区,虽经大力进行善后恢复工作,但留给1955年的春荒仍是严重的。‘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河南、河北七省春荒人口达五千五百余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33页。
    2 阜阳地委农工部:《春季生救工作总结与夏荒打算》(1955年5月31日),临档:121-2-4。
    3 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21页。
    4 董必武:《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董必武副总理一九五0年二月二十七日在中央生产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1950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编:《生产救灾工作手册》1951年版,出版社不详,第15页。
    5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1954年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142-1-9。
    6 临泉县委农工部:《1954年水灾后的当时灾情状况》(1954年8月),临档:121-1-5。
    7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1954年9月29日的一份生产救灾总结报告指出,“1954年9月11日县委发下一亿三千七百万元,已于20日左右即全部发到灾民手里。第二次于9月21日分配到区,三级干部会后至月底止全部控制到乡。”可见,每一次救济由拨款至发放到灾民手中大概需要9天时间。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关于发放救济工作的总结报告》(1954年9月29日),临档:142-1-9。
    1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关于发放救济工作的总结报告》(1954年9月29日),临档:142-1-9。
    2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大水成灾后情况统计表》(1954年10月15日),临档:142-1-10。
    3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关于发放救济工作的总结报告》(1954年9月29日),临档:142-1-9。
    1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1954年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142-1-9。
    2 临泉县委:《几个材料的汇报》(1953年5月14日),临档:3-1-50。
    3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关于发放救济工作的总结报告》(1954年9月29日),临档:142-1-9。
    4 阜阳地委:《关于灾后粮食供应情况和今后三个月的供应打算的报告》(1954年9月18日),临档:3-2-47。
    5 阜阳地委:《关于灾后粮食供应情况和今后三个月的供应打算的报告》(1954年9月18日),临档:3-2-47。
    6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关于发放救济工作的总结报告》(1954年9月29日),临档:142-1-9。
    7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1954年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142-1-9。
    8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1955年半年来的生产救灾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5月20日),临档:142-1-12。
    1 阜阳地委农工部:《关于拨发灾民口粮救济款的通知》(1955年1月8日),临档:121-2-4。
    2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1955年半年来的生产救灾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5月20日),临档:142-1-12。
    3 阜阳地委农工部:《关于拨发灾民口粮救济款的通知》(1955年1月8日),临档:121-2-4。
    1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生救工作》(1955年4月29日),临档:142-1-14。
    2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排涝补种工作总结报告》(1954年8月30日),临档:3-1-71。
    3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生产救灾工作的指示》(1955年3月2日),临档:3-1-99。
    4 河南省财政厅、省档案局编:《豫皖苏边区财经史料选编》(内部资料),1991年,第123页。
    1 临泉县宋集区委:《宋集区农代会议报告》(1951年12月12日),临档:3-2-20。
    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69-670页。
    3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1954年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142-1-9。
    4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1954年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142-1-9。
    5 临泉县委:《一九五五年元至五月份生产救灾工作总结报告》(1955年5月29日),临档:3-1-99。
    1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1954年生产救灾工作综合报告》(1955年1月17日),临档:142-1-9。
    2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关于召开各区生救负责干部会议的总结报告》(1954年11月14日),临档:142-1-9。
    3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今冬明春生产救灾工作计划》(1954年12月),临档:142-1-7。
    4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1页。
    5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今冬明春生产救灾工作计划》(1954年12月),临档:142-1-7。
    1 临泉县委:《县委对四、五月份生产救灾工作计划》(1955年4月1日),临档:142-1-14。
    2 临生救指挥部:《临泉县1955年春季种菜、挖野菜、采代食品情况统计表》(1955年),临档:142-1-15。
    3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水灾后1954年7月至1955年5月份灾民口粮救济下拨数字统计表》(1955年),临档:142-1-15。
    4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临泉县水灾后1954年7月至1955年5月份灾民口粮救济下拨数字统计表》(1955年),临档:142-1-15。
    1 安徽省委:《省委关于生救工作的指示》(1954年9月3日),临档:3-2-47。
    2 临泉县生救指挥部:《关于召开各区生救负责干部会议的总结报告》(1954年11月14日),临档:142-1-9。
    1 临泉县委:《对坚决贯彻执行地委对目前生产救灾工作的紧急指示的措施》(1955年4月28日),临档:3-1-99。
    2 阜阳地委农工部:《春季生救工作总结与夏荒打算》(1955年5月31日),临档:121-2-4。
    3 临泉县委:《县委对目前生产、粮食供应情况和必须做好的几项工作意见》(1955年4月14日),临档:3-1-86。
    4 阜阳地委农工部:《春季生救工作总结与夏荒打算》(1955年5月31日),临档:121-2-4。
    5 徐勇:《论农产品的国家性建构及其成效》,《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 临泉县委:《关于做好粮食统销工作的紧急通知》(1959年2月18日),临档:3-1-195。
    2 庞培庆:《在3月11日晚各乡书记电话会议的讲话》(1959年3月11日),临档:3-1-178。
    3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3月14日)临档:3-1-138。
    1 阜阳地委监委会:《关于春季大生产运动中党员、干部违纪情况的报告》(1959年3月18日),临档:3-2-152。
    2 临泉县委财贸部:《关于控制农村粮食销售指标的通知》(1959年3月18日),临档:123-1-13。
    3 庞培庆:《在3月25日晚各乡书记电话会议的讲话》(1959年3月25日),临档:3-1-178。
    4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3月27日),临档:3-1-138。
    5 李昌晋:《对当前几项财贸工作情况和意见》(1959年3月27日),临档:3-1-196。
    6 临泉县委农工部:《口粮种子和现金分配表》(1959年4月28日),临档:121-1-36。
    7 临泉县委:《关于增加粮食供应指标分配任务的通知》(1959年4月9日),临档:3-1-195。
    1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防治浮肿病和除害灭病的意见》(1959年4月21日),临档3-1-194。
    2 《赵宋同志在乡党委书记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布置(记录稿)》(1959年4月23日),临档3-1-181。
    3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4月26日),临档3-1-138。
    1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5月2日),临档:3-1-138。
    1 1959年4月25日,阜阳地委在要求所属各县严格控制粮食统销指标时,指出如指标被突破的严重后果是“将会突破指标,影响到全省粮食计划的安排。”阜阳地委:《关于认真做好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1959年4月25日),临档:3-2-169。
    2 临泉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关于当前消灭浮肿病的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1959年5月4日),临档:3-1-194。
    3 姜寨乡委:《关于夏荒打算的报告》(1959年5月27日),临档:3-2-175。
    4 《临泉县委常委会记录》(1959年5月27日),临档:3-1-172。
    5 临泉县委:《夏荒情况专题报告》(1959年7月13日),临档:3-1-203。
    6 临泉县委:《关于安度夏荒的工作报告》(1959年7月16日),临档:3-1-203。
    1 临泉县委:《关于安度夏荒的工作报告》(1959年7月16日),临档:3-1-203。
    2 阜阳地委夏荒工作检查组:《对临泉县黄岭乡黄岭大队郭庄生产队夏荒情况的调查报告》(1959年7月20日),临档:3-1-215。
    3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7月21日),临档:3-1-172。
    4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夏荒情况和要求增加供应指标的报告》(1959年8月2日),临档:3-1-203。
    5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夏荒情况和要求增加供应指标的报告》(1959年8月2日),临档:3-1-203。
    6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缺粮情况和要求增加供应指标的报告》(1959年8月11日),临档:3-1-195。
    1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8月13日),临档:3-1-172。
    2 宋集公社委员会:《关于迅速安排好当前农村生活的报告》(1959年9月11日),临档:3-2-178。
    3 《临泉县常委会记录》(1961年8月3日下午),临档:3-1-306。
    4 临泉县委农工部:《各类地区秋季收入及摸底》(1959年10月3日),临档:121-1-36。
    5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11月7日晚),临档:3-1-171。
    6 李昌晋:《对王庄大队的检查》(1959年11月24日),临档:3-1-176。
    7 李昌晋:《对王庄大队的检查》(1959年11月24日),临档:3-1-176。
    1 庞培庆、沈佩荣:《化集、宋集、老集、艾亭四乡当前几项工作情况报告》(1959年11月28日),临档:3-1-176。
    2 安徽省、临泉县委长官区工作组:《长官区整风整社开展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61年11月28日),临档:127-1-46。
    3 张克明:《整风检查笔记》(1961年9月20日),临档:3-1-333。
    4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12月30日),临档:3-1-171。
    5 庞培庆:《自我检查》(1961年8月17日),临档:3-1-316。
    6 安徽省、阜阳地委临泉县宋集公社工作组:《关于宋集公社整风整社工作报告》(1961年9月23日),临档:127-1-46。
    7 赵宋:《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3月18日),临档:3-1-336。
    1 临泉县委整社办公室:《当前生救情况报告》(1959年12月3日),临档:121-1-31。
    2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社员生活安排及自救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1959年12月6日),临档:3-1-202。
    3 临泉县委:《临泉县生救工作报告》(1959年12月27日),临档:3-1-202。
    4 《临泉县在家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12月29日),临档:3-1-171。
    5 李昌晋、张培庭:《关于化集公社党委揭盖子补课会议情况的报告》(1961年2月19日),临档:127-1-46。
    6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揭盖子补课检查》(1961年2月17日),临档:3-1-336。
    7 临泉县委财贸部:《关于县内粮食调拨互相支援的通知》(1959年12月20日),临档:121-1-13。
    1 阜阳地委工作组贺醴泉:《对同城公社当前粮食、生活、生产等几个工作的报告》(1959年12月26日),临档:3-1-175。
    2 《临泉在家县委会记录》(1959年12月29日),临档:3-1-171。
    3 《临泉在家县委会记录》(1960年1月6日),临档:3-1-171。
    4 《临泉在家县委会记录》(1960年1月15日),临档:3-1-171。
    5 赵宋在1961年检查中回忆,1月供应数为400万斤,要求是每人半斤粮、半斤淀粉,范围是有灾地区,但实际吃粮人数超出供应数1倍,以致最终难以达标,实际吃粮不到四两。赵宋:《我犯错误的补课检查》(1961年2月15日),临档:3-1-336。
    6 庞培庆:《自我检查》(1961年8月17日),临档:3-1-316。
    7 阜阳地委:《地委下达给县委的文件》(1960年1月25日),临档:3-2-196。
    1 庞培庆:《各乡书记电话会的讲话》(1960年2月1日),临档:3-1-252。
    1 临泉县委:《关于调整二、三月份供应指标的通知》(1960年2月27日),临档:3-1-296。
    1 赵宋:《赵政委对几年来的工作检查》(1961年8月6日上午),临档:3-1-306。
    2 《临泉县在家县委会记录》(1960年2月16日),临档:3-1-231。
    3 赵宋:《赵政委代表常委作几年来的工作检查》(1961年8月6日上午),临档:3-1-311。
    1 崔振国:《检查桥口、蔡庄大队食堂情况的回报》(1960年1月23日),临档:3-1-267。
    2 阜阳地委检查组:《对化集公社吕寨大队目前生活安排情况的检查报告》(1960年2月1日),临档:3-2-220。
    3 李昌晋:《对宋集乡新集赵寨赵园孜三个大队检查汇报》(1960年2月19日),临档:3-1-259。
    4 李昌晋:《对宋集、艾亭、化集、老集公社情况的报告》(1960年2月21日),临档:3-1-259。
    5 何谓三:《姜寨公社肖坡大队当前生活生产情况检查报告》(1960年2月25日),临档:3-1-265。
    6 何谓三:《对姜寨公社大林、郭庄二大队当前生活情况检查报告》(1960年2月27日),临档:3-1-265。
    7 李口口:《检查报告》(1960年2月7日),临档:3-2-223。
    8 阜阳地委检查组:《关于老集乡王堰大队检查报告》(1960年1月28日),临档:3-2-219。
    1 《县委扩大会议讨论情况简报》(1961年8月6日),临档:3-1-314。
    2 赵宋:《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8月18日),临档:3-1-316。
    1 临泉县委住宋集工作组:《电话汇报》(1960年3月4日下午),临档:3-2-216。
    2 临泉县委检查组:《宋集公社赵园孜大队的生活安排情况》(1960年3月19日),临档:3-2-216。
    3 赵宋:《对化集公社生活安排情况的报告》(1960年3月16日),临档:3-1-259。
    4 阜阳地委检查组:《化集乡土坡大队检查汇报》(1960年3月25日),临档:3-2-220。
    5 阜阳地委检查组:《化集乡西周大队检查报告》(1960年3月21日),临档:3-2-220。
    6 王口山、李焕文:《对化集乡检查情况的简报》(1960年3月4日),临档:3-1-267。
    7 蔡继美:《关于老集公社高塘大队的检查报告》(1960年3月8日),临档:3-1-266。
    8 蔡美准:《老集公社范集大队食堂工作检查简报》(1960年3月13日),临档:3-1-266。
    9 老集人民公社:《检查报告》(1960年3月12日),临档:3-2-228。:
    10 临泉县委检查组:《关于艾亭公社艾中大队刘圩食堂的报告》(1960年4月2日),临档:3-2-217。
    1 王晋玉:《肖淫大队检查情况汇报》(1960年3月7日),临档:3-1-260。
    2 刘国正:《城关镇邢堂大队于老庄生产队检查情况汇报》(1960年3月8日),临档:3-2-222。
    3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城关镇于圩大队生活安排检查情况》(1960年3月8日),临档:3-2-222。
    4 王晋玉:《城关公社李营大队李楼、李营两个庄生活安排生产行动的检查汇报》(1960年3月10日),临档:3-1-260。
    5 王晋玉:《关于检查城关人民公社红星、李营、王楼、满楼四个大队中的14个食堂的生活安排以及生产行动情况的回报》(1960年3月11日),临档:3-1-260。
    6 王晋玉:《红星大队黄庄、前田桥、小李庄三个生产队生活安排情况的回报》(1960年3月9日),临档:3-1-260。
    7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城关公社临中大队当前社员生活安排情况的检查报告》(1960年3月17日),临档:3-2-222。
    7 阜阳地委检查团临界分团:《对临泉县同城公社前王庄大队东毛明生产队情况的检查报告》(1960年3月20日),临档:3-2-212。
    8 阜阳地委检查团临界分团:《对同城人民公社杨口、前王庄两个大队检查情况的报告》(1960年3月15日),临档:3-2-212。
    9 临泉县委:《关于杨桥人民公社大王庙大队在粮食供应中堵塞漏洞口粮落实到人的经验报告》(1960年3月30日),临档:3-1-280。
    10 临泉县委检查组李香山、李同信:《对刘火庙大队社员生活安排的检查汇报》(1960年3月17日),临档:3-2-216。
    11 临泉县委检查团第一分团:《对姜寨人民公社工作检查总结汇报》(1960年3月8日),临档:3-2-223。
    1 临泉县委检查组:《迎仙公社韦河大队食堂情况的检查汇报》(1960年3月27日),临档:3-2-216。
    2 赵华勋:《长官公社单桥大队这几天的工作情况简报》(1960年3月14日),临档:3-1-266。
    3 赵宋:《在乡书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记录稿)》(1960年3月5日),临档:3-1-254。
    4 临泉县委会记录(1960年3月16日),临档3-1-231。
    5 庞培庆:《各乡书记电话会的讲话》(1960年2月1日),临档3-1-252。
    6 《临泉县在家县委会记录》(1960年2月27日),临档3-1-231。
    1 临泉县委:《关于四月份生活安排问题的通知》(1960年4月11日),临档3-1-296。
    1 赵宋:《在乡书电话会上对彻底消灭三类食堂掀起生产高潮的意见》(1960年4月22日),临档:3-1-252。
    2 《临泉县在家县委会记录》(1960年4月24日),临档3-1-231。
    3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化集大队西马庄生产组生活安排检查的专题报告》(1960年5月2日),临档3-2-220。
    4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阎集、阎楼、街店、马尧等四个大队当前工作的检查报告》(1960年5月4日),临档3-2-217。
    1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老集乡李湖大队当前几项工作的检查情况汇报》(1960年5月12日),临档3-2-219。
    2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老集乡李郢大队当前几项工作检查情况的回报》(1960年5月18日),临档3-2-219。
    3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姜寨公社老店大队生产和生活的检查报告》(1960年5月17日),临档3-2-223。
    4 临泉县委检查组:《对姜寨公社袁圩大队生产、生活的检查情况》(1960年5月20日),临档3-2-223。
    5 成广富:《对泉中大队当前生产生活情况的回报》(1960年5月2日),临档3-1-263。
    6 成广富:《对杨桥公社九个大队当前春种情况的回报》(1960年5月17日),临档3-1-263。
    7 艾中点检查组:《总结报告》(1960年5月3日),临档3-2-217。
    8 艾亭人民公社委员会:《关于对当前工作开展大检查情况的综合报告》(1960年5月6日),临档3-2-228。
    9 张锁昌:《城关公社对当前生产和生活安排的检查报告》(1960年5月4日),临档:3-1-264。
    10 何谓三:《对同城公社骆马庄大队生活安排几个问题的检查报告》(1960年5月8日),临档:3-1-265。
    11 吴明学:《关于对化集公社土坡大队当前生活安排检查情况的报告》(1960年5月8日),临档:3-1-267。
    12 高国富:《宋集乡赵圩、杨集、李圩大队生产生活安排情况的检查》(1960年5月10日),临档:3-1-267。
    1 临泉县委:《关于召开生救会议情况的报告》(1959年12月18日),临档:3-1-202。
    2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社员生活安排及自救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1959年12月6日),临档:3-1-202。
    1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12月30日),临档:3-1-171。
    2 12月6日的县委报告就指出,“全县统计目前缺粮的97699人,当前主要依靠早出晚归拾红芋和吃菜为生。”临泉县委:《关于当前社员生活安排及自救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1959年12月6日),临档:3-1-202。
    3 《临泉县委会记录》(1959年11月29日),临档:3-1-171。
    4 临泉县委:《关于突击完成春菜任务的指示》(1960年2月26日),临档:3-1-295。
    5 临泉县委:《关于生活安排情况和下端意见》(1960年1月28日),临档:3-1-296。
    6 临泉县委:《关于突击完成春菜任务的指示》(1960年2月26日),临档:3-1-295。
    7 李昌晋:《对王庄大队的检查》(1959年11月24日),临档:3-1-176。
    8 王晋玉:《肖漥大队检查情况汇报》(1960年3月7日),临档:3-1-260。
    9 《县委扩大会议讨论情况简报(二)》(1961年8月7日晚),临档:3-1-314。
    10 秦玉岭:《在城关镇十二个大队的检查汇报》(1960年2月28日),临档3-1-266。类似的虚报现象在当时不是少数,“李小寨大队原报每人栽菜合3000棵,经检查实有1550棵,虚报数近50%。”临泉县委:《关于当前社员生活安排及自救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1959年12月6日),临档:3-1-202。
    1 李昌晋:《对王庄大队的检查》(1959年11月24日),临档:3-1-176。
    2 成广富:《关于杨桥公社三个大队食堂检查的情况》(1960年3月26日),临档:3-1-263。
    3 临泉县委检查组李香山、李同信:《对黄岭公社刘火庙大队社员生活安排的检查汇报》(1960年3月17日),临档:3-2-216。
    4 陈俊岭:《在迎仙检查情况汇报工作》(1960年4月24日),临档:3-1-262。
    5 临泉县是在1960年1月3日北部七个乡的大队书记以上干部会议上,开始大搞野生植物加工淀粉的。临泉县委:《关于大搞野生植物加工淀粉开展情况的报告》(1960年1月4日),临档:3-1-293。
    6 临泉县委:《关于生活安排情况和下段意见》(1960年1月28日),临档:3-1-296。
    1 李昌晋:《近几天的生救工作情况简单汇报》(1960年1月29日),临档:3-1-259。
    2 临泉县委:《关于生活安排情况和下端意见》(1960年1月28日),临档:3-1-296。
    3 何谓三:《对姜寨公社大林、郭庄二大队当前生活情况检查报告》(1960年2月27日),临档:3-1-265。
    4 迎仙秦圩刘明初:《对庞培庆意见登记表》(1961年1月12日),临档:3-1-336。
    5 庞培庆:《自我检查》(1961年8月17日),临档:3-1-316。
    埠阳地委检查组:《化集乡西周大队检查报告》(1960年3月21日),临档:3-2-220。
    1 临泉县委检查团第一分团:《对姜寨人民公社工作检查总结汇报》(1960年3月8日),临档:3-2-223。
    2李昌晋:《近几天的生救工作情况简单汇报》(1960年1月29日),临档:3-1-259。
    3 蔡美准:《关于老集公社王堰大队生产生活情况的检查报告》(1960年2月27日),临档:3-1-266。
    4 临泉县委:《县委关于揭盖子补课检查》(1961年2月17日),临档:3-1-336。
    1 《临泉县志》,第68-69页。
    2 临泉县委:《关于夏荒缺粮情况及安排意见的报告》(1963年7月17日),临档:17-1-287。
    1 临泉县委、县人委:《临泉县生产救灾工作情况报告》(1963年10月5日),临档:17-1-287。
    2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一九六三年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工作的总结报告》(1964年1月12日),临档:121-1-59。
    3 临泉县人委:《一九六三年工作总结报告》(1963年2月23日),临档:17-1-287。
    4 临泉县委:《关于1963年工作检查》(1964年3月13日),临档:3-1-399。
    5 临泉县人委:《关于夏荒缺粮情况及安排意见的报告》(1963年7月17日),临档:17-1-287。
    6 临泉县委、县人委:《临泉县生产救灾工作情况报告》(1963年10月5日),临档:17-1-287。
    7 临泉县委:《区书会议总结安排》(1963年10月7日),临档:3-1-381。
    8 《四级干部会议报告》(1963年11月3日),临档:3-1-380。
    9 《临泉县委常委会记录》(1963年11月27日上午),临档:3-1-374。
    10 《临泉县委常委会记录》(1963年12月12日),临档:3-1-374。
    1 《临泉县常委会记录》(1963年8月8日下午),临档:3-1-375。
    2 临泉县政府:《关于夏荒缺粮情况及安排意见的报告》(1963年7月17日),临档:17-1-287。
    3 临泉县人委:《关于夏荒缺粮情况的报告》(1963年8月3日),临档:17-1-287。
    4 临泉县委:《前段生救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1963年11月3日),临档:3-1-380。
    5 《临泉县常委会记录》(1963年10月4日),临档3-1-374。县委10月5日的救灾工作报告也指出,10月份的回销粮是70万斤。临泉县委、县人委:《临泉县生产救灾工作情况报告》(1963年10月5日),临档:17-1-287。
    6 临泉县委、县人委:《临泉县生产救灾工作情况报告》(1963年10月5日),临档:17-1-287。
    7 临泉县委:《关于贯彻地委会议情况的报告》(1963年10月9日),临档:3-1-381。
    1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几项工作安排的意见》(1963年10月14日),临档:3-1-384。
    2 《临泉县常委会记录》(1963年11月1日),临档:3-1-374。
    3 临泉县委:《前段生救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1963年11月3日),临档:3-1-380。
    4 《临泉县委常委会记录》(1963年12月12日),临档:3-1-374。
    5 临泉县委:《临泉县受灾和缺粮情况》<1963年12月13日),临档:3-1-377。
    6 《临泉县常委会记录》(1963年12月14日),临档:3-1-374。
    1 临泉县委:《对目前生产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1963年12月21日),临档:3-1-377。
    2 临泉县委:《对目前生产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1963年12月21日),临档:3-1-377。
    3 《赵政委传达地委会议精神》(1964年1月11日上午),临档:3-1-398。
    4 《临泉县委常委会议记录》(1964年1月10日晚),临档:3-1-395。
    5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1月11日下午),临档:3-1-395。
    6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1月20日下午),临档:3-1-395。
    7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2月4日上午),临档:3-1-395。
    8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1月31日),临档:3-1-395。
    9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2月4日),临档:3-1-395。
    10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2月15日),临档:3-1-395。
    11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2月27日),临档:3-1-395。
    12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2月29日),临档:3-1-195。
    1 《乡书会议记录(赵宋同志总结安排)》(1964年3月1日下午),临档:3-1-398。
    2 《临泉县委会记录》(1964年3月24日),临档:3-1-396。
    3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2月27日),临档:3-1-395。
    4 临泉县委:《关于近段灾区生活情况的报告》(1964年4月20日),临档:3-1-404。
    5 《临泉县委会记录》(1964年5月16日),临档:3-1-396。
    6 据县志载,1959年临泉统销粮食4597万公斤,1963年统销1547万公斤。《临泉县志》,第187页。
    1 临泉县政府:《关于夏荒缺粮情况及安排意见的报告》(1963年7月17日),临档:17-1-287。
    2 临泉县委:《关于贯彻地委会议情况的报告》(1963年10月9日),临档:3-1-381。
    3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1月20日下午),临档:3-1-395。
    4 临泉县委:《临泉县委一九六三年工作总结》(1964年1月24日),临档:3-1-384。
    5 临泉县委:《关于前段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64年5月24日),临档:3-1-401。
    6 临泉县政府:《关于做好当前生救工作的指示》(1963年8月6日),临档:17-1-287。
    7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1961年3月),载农委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463-465页。
    8 临泉县人委:《临泉县一九六三年农业生产计划初步意见表》(1963年3月13日),临档:17-1-307。
    1 临泉县委农工部:《关于午季预分工作总结报告》(1963年8月15日),临档:121-1-59。
    2 临泉县委农工部:《一九六三典型生产队午季预分情况调查表》(1963年8月18日),临档:121-1-60。
    3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办法的报告》(1961年7月24日),载农委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506页。
    4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改正“责任田“办法的决议》(1962年3月20日),载农委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559页。
    5 临泉县委:《关于中央扩大会议后我县农业生产公社管理社会主义教育等工作情况》(1963年),临档:3-1-383。
    6 临泉县委:《关于纠正单干倾向问题的报告》(1964年10月19日),临档:3-1-404。
    1 《临泉县委工作会议记录》(1964年1月11日下午),临档:3-1-395。
    2 《区书会议记录》(1964年1月11日下午),临档:3-1-398。
    3 《区书会议记录》(1964年1月11日下午),临档:3-1-398。
    4 《区书会议记录》(1964年5月4日上午),临档:3-1-398。
    5 《临泉县委会记录》(1964年3月24日),临档:3-1-396。
    6 临泉县委:《临泉县委一九六三年工作总结》(1964年1月24日),临档:3-1-384。
    7 临泉县委:《关于前段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64年5月24日),临档:3-1-401。
    1 临泉县委:《关于当前几项工作安排的意见》(1963年10月14日),临档:3-1-384。
    2 临泉县委:《前段生救工作情况及今后意见》(1963年11月3日),临档:3-1-380。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68页。
    2 临泉县委农工部:《抗旱材料(电话汇报)》(1961年7月26日),临档:121-1-29。
    3 需要指出的是,这份比较表没有提到1959年度占据大量抗旱力量的水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全县1961年水稻种植仅有5000余亩,所以被忽略不计。
    4 临泉县委农工部:《王庄1959、1961年度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1962年),临档:121-1-57。
    1 1961年小王庄不仅有集体种植的农作物,同时还包括了少量个人自留地内种植的农作物。而个人自留地的作物亩产量均比集体的高一些,这里我们计算的减产比例是以集体种植土地的单产产量为依据的。下文所指1961年总产量也是不包括个人自留地内的作物产量的。
    1 《临泉县委会议记录》(1959年7月29日),临档:3-1-172。
    1 1952年初谈及粮食紧张时,陈云指出“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而多吃”是一个原因,参见《陈云文选(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重印版,第159页。
    2 曹树基、廖礼莹:《国家、农民与“余粮”:河南省桐柏县的统购统销》,《新史学》,2011年第2期、孙琦:《大跃进前的粮食征购》(未刊稿)。
    3 临泉县粮油食品局编印:《临泉县粮油食品志》(内部资料),1986年12月,第45页。
    1 据该志记载,统购统销初期就出现了同一农户又购又销的现象,这说明在征购实践中,“余粮”标准未被遵守,否则便不会有上述情形。详见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487页。
    2 此处粮食产量和征购量数据取自第五章的表5-11。
    3 赵宋:《赵宋同志代表县委对几年来工作中的错误的(初步)检查》(1961年8月18日),临档:3-1-316。
    4 董必武:《在中央生产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1950年2月27日),《生产救灾工作手册》,第13页。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90页。
    2 此处的粮食产量、年末人口、征购量均取自《临泉县志》。需说明地是,县志中的上述数据和档案记载有一定出入,需校正后使用,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农业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司法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民政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气象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
    安徽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人口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安徽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粮食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安徽省水利厅编:《安徽水旱灾害》,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
    安徽振务会:《安徽振务汇刊第一期》,安徽省图书馆藏。
    安徽省政府:《安徽概览》,1944年。
    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阜阳地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
    界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界首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农村调查》,1952年。
    河南省水利局编印:《农田水利参考资料》,1951年8月。
    河南省财政厅、省档案局编:《豫皖苏边区财经史料选编》(内部资料),1991年。
    黄道霞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明)李宜春:《颖州志》(嘉靖),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库。
    科学普及出版社编:《水利化经验选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59年。
    李子鹏:《阜阳五十年》,阜阳统计局,1999年。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
    临泉县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临泉县志》(未刊稿),1959年。
    临泉县农牧渔业局编:《临泉县农牧渔业志(1935—1985)》(初稿),内部资料,临泉县档案馆藏。
    临泉县粮油食品局编印:《临泉县粮油食品志》(内部资料),1986年12月,临泉县档案馆藏。
    (明)刘节:《颖州志》(正德),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库。
    刘焕东纂修:《民国临泉县志略》,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7》,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南岳峻、郭坚修、吕荫南纂:《民国阜阳县志续编》,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农业部农田水利局编:《河网化——平原地区最完善的治水办法》,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58年。
    (清)潘世仁:《阜阳县志》(乾隆),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库。
    (清)王敛福:《颖州府志》(乾隆),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库。
    水利电力出版社编:《实现河网化,淮北变江南》,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年。
    水利部农田水利司编:《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年。
    新华时事丛刊社编:《生产救灾》,北京:新华书店,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编:《生产救灾工作手册》,1951年,出版社不详。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编:《谈谈治水》,1953年。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历史大事记》,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编:《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2-1954)》,合肥: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内部发行),1994年。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编:《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5-1957)》,合肥: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内部发行),1994年。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编:《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合肥: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内部发行),2004年。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编:《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合肥: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内部发行),1994年。
    中共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阜阳地方党史大事记》,阜阳:阜阳新视听印务有限公司,2011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共临泉县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共临泉党史大事记》,内部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临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临泉史话》(1—4辑)。
    治淮委员会编:《治淮汇刊》第1辑,1951年。
    治淮委员会编:《治淮汇刊》第2辑,1952年。
    治淮委员会编:《治淮汇刊》第3辑,1953年。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992年。
    《刘少奇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陈云文选》(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
    《曾希圣文选(1939~196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希圣传》,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人民日报》
    《安徽日报》
    《皖北日报》
    《阜阳日报》
    《阜阳报》
    《临泉报》
    曹树基:《1959—1961年中国人口死亡及其成因》,《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曹树基:《1958—1962年四川省人口死亡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曹树基、廖礼莹:《国家、农民与“余粮”:河南省桐柏县的统购统销》,《新史学》,2011年第2期。
    曹树基:《知情、回避与服从:1958-1960年的无为政治——以县委会纪录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1年第3期。
    陈东林:《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陈业新:《民国时期民生状况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陈业新:《1931年淮河流域水灾及其影响研究——以皖北地区为对象》,《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
    陈意新:《困难时期安徽农民的生活问题》,《二十一世纪》,2002年第72期。
    陈意新:《安徽和江西大跃进——大饥荒的比较研究》,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田园书屋,2009年。
    陈硕:《1959—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世界经济》,2011年第4期。
    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6期。
    丁抒:《从大跃进到大饥荒》,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论文库。
    邓智旺:《简论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二十一世纪》(网络),2004年第11月号。
    范子英、孟令杰:《有关中国1959—1961年饥荒研究的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1期。
    范子英、孟令杰:《经济作物、食物获取权与饥荒:对森的理论的检验》,《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2期。
    葛玲:《统购统销体制的地方实践——以安徽省为中心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4期。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龚启圣:《近年来之1958—1961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48期。
    韩钢:《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下)》,《晚霞》,2007年第3期。
    韩海彬:《1959年上半年中国农村饥荒问题研究——山东省巨野县情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黄金娟:《建国初期新政权在上海郊区农村的征粮问题(1949-1953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胡英泽:《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贾艳敏:《“大跃进”时期乡村政治的典型》,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4年。
    蒋正华、李南:《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中国人口年鉴1987》,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
    焦金波:《统购统销:中国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南都学坛》,2002年第6期。
    杰瑞米·布朗(Jeremy Brown):《从反抗共产党人到反抗美国——中国西南地区的内战与朝
    鲜战争:1950-1951年》,姚昱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九州出版社。
    金辉:《“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社会》,1993年第4、5期。
    金辉:《风调雨顺的三年——1959-1961年气象水文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论文库。
    金辉:《安徽省凤阳县1958—1962年灾难实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论文库。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编:《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金陵学报》第2卷第1期。
    康拉德(Mr. Coonradt):《阜阳救灾工作报告》,载宋膺三主编:《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皖北区赈务报告汇刊》。
    李隆虎:《食与权:“大跃进”时期粮食流转体制的研究——以贵州省北洁地区为例》,《社会》,2011年第5期。
    李庆刚:《近几年“大跃进”研究若干问题综述》,《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李锐:《“信阳事件”及其教训》,《炎黄春秋》,2002年第4期。
    李若建:《权力与人性:大跃进时期公共食堂研究》,《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李若建:《大跃进后人口损失的若干问题》,《中国人口科学》,1988年第4期。
    李若建:《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率的初步分解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李若建:《经济体制因素对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影响》,《开放时代》,2001年第8期。
    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人口流动》,《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4期。
    李成瑞、尚长风:《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研究述评》,李文主编:《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李成瑞:《“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林毅夫:《食物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61年的饥荒》,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论文库。
    林毅夫、杨涛:《食物供应量、食物获取权与中国1959—61年的饥荒》,载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田园书屋,2009年。
    粱志远:《毫县农业“卫星”经验汇集官修记》,《炎黄春秋》,2003年第1期。
    粱志远:《毫县统购统销反右倾的严重后果》,《炎黄春秋》,2003年第7期。
    廖盖隆:《毛泽东号召进京赶考回眸》,《炎黄春秋》,2001年第3期。
    刘星航:《统购统销与户籍制度的关系》,《北京党史》,2002年第6期。
    刘诗古:《粮食产量、高征购、大队干部与“大饥荒”——以白鹤、三益大队为中心》,《学术界》,2012年第4期。
    刘长生:《1931年安徽水灾状况及救济考察》,《皖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刘愿:《中国“大跃进”饥荒成因再辩》,《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3期。
    卢晖临:《“卫星”是如何上天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大跃进”》,《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满永:《革命的地方叙事:李村人感受与记忆中的土地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满永:《乡村场景中的革命日常化(1947-1952)——以皖西北临泉县为中心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满永:《政治社会的初现——镇压反革命与1950年代初的皖西北乡村社会》,《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牛犇:《大饥荒口述实录》,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1年。
    佘德鸿:《关于“信阳事件”的忆述》,载《中国农村研究》(200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宋永毅:《粮食战争:统购统销、合作化运动与大饥荒》,《二十一世纪》2013年4月号。
    宋永毅:《再论粮食战争:军事共产主义与大饥荒的发生》,《二十一世纪》2014年1月号。
    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孙琦:《大跃进前的粮食征购》(未刊稿)。
    孙琦、曹树基:《1959-1961年广西十县人口数据的“加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王维洛:《天问——“三年自然灾害”》,《当代中国研究》,2001年第1期。
    王定:《狂热及其灾难》,《南方周末》,1998年10月9日18版。
    王光宇:《安徽治淮的回顾与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9期。
    王海光:《征粮、民变与“匪乱”——以中共建政初期的贵州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
    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九州出版社。
    文贯中、刘愿:《从退堂权的失而复得看“大跃进“饥荒的成因和教训》,《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3期。
    文贯中、刘愿:《再论公共食堂退出权在“大跃进”饥荒中的作用》,《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3期。
    吴硕:《统购统销之功过》,《中国粮食经济》,2004年第3期。
    夏明方:《1942-1943年的中原大饥荒》,《纵横》,1998年第5期。
    谢敬:《对统购统销政策运行三十余年的回顾与评析》,《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辛逸、葛玲:《三年困难时期城乡饥荒差异的粮食政策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3期。
    徐涛:《美国关于1959—1961年中国饥荒研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徐迎春:《皖北地区治水与经济发展》,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徐明:《吴芝圃与河南大跃进运动》,《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总第48期。
    徐勇:《论农产品的国家性建构及其成效》,《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1期。
    杨大利:《从大跃进饥荒到农村改革》,《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48期。
    杨大利:《大跃进与当代中国》,《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48期。
    杨雪冬:《论“县”:对一个中观分析单位的分析》,载陈明明主编:《权利、责任与国家(复旦政治学评论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杨奎松:《从“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中央领导人在农民粮食问题上的态度异同与变化》,《开放时代》,2013年第6期。
    于文善、梁家贵:《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及其影响——以皖北为中心的考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于文善、吴海涛:《民国时期皖北的灾荒及赈灾措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学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章重:《信阳事件揭密》,《党史天地》,2004年第4期。
    张树藩:《信阳事件: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百年潮》,1999年第12期。
    张树新:《统购统销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1期。
    赵国杰等:《中国1959—1961年农业危机的主因》,《天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周飞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机制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朱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湖北的实施及影响》,《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印]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年。
    [法]爱弥尔·涂尔于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英]布拉莫尔著,李小川等译:《毛时代经济再评价,四川:1930-1980s》,香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曹树基:《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楚汉:《中国:1959—196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戴维·艾伦·佩兹著,姜智芹译:《工程国家:民国时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国家建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周立红译:《论历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荷]冯客:《毛泽东的大饥荒》,郭文襄等译,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征途——阜阳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汇编》,阜阳:安徽京师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傅上伦等:《告别饥饿——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年。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英]贾斯柏·贝克:《饿鬼:毛时代的大饥荒》,姜和平译,香港:明镜出版社,2005年。
    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奚瑞森、邹如山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李若建:《折射: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蕴晖:《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
    [美]彭尼·凯恩:《1959-1961:中国的大饥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印]让·德雷兹、阿玛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宋永毅、丁抒编:《大跃进——大饥荒:历史和比较视野下的史实和思辨》,香港:香港田园 书屋,2009年。
    田锡全:《国家、省、县与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5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王耕今等编:《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上),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
    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汪志国:《近代安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谢春涛:《大跃进狂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谢国光:《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杨继绳:《墓碑:1958-1962年中国大饥荒纪实》,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
    杨季华:《皖北农村社会经济实况》,安徽省立蚌埠乡村师范学校,1935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弱者的武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张俊峰:《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张光业:《安徽垦殖问题》,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大跃进”运动和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安徽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农民负担史》(第四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朱一鹗:《皖北经济概况调查报告》,安徽地方银行专刊第五号,1937年。
    Alan Lawrance, China under Communism, Published by Routledge,1998,pp55. David Bachman, Bureaucracy, economy, and leadership in China:The institutional origins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Bernstein, Thomas P., Stalinism, Famine, and Chinese Peasants, Theory and Society, May 1984.
    Bernstein, Thomas P., Leadership and Mass Mobilisation in the Soviet and-Chinese Collectivisation Campaigns of 1929-30 and 1955-56:A Comparison, The China Quarterly,NO.31,1967
    Chang ·G&J ·Wen,Communical Dining and the Chinese Famine of 1958-1961 Eci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7, Vol.46, No.l.
    Dali L. Yang, 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State, Rural Socie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Frederick C. Teiwes with Warren Sun, China's Road to Disaster:Mao, Central Politicians, and Provincial Leaders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1955-1959.
    Kenneth R. Walker, Food Grain Procurement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Michael Dutton, Policies Chinese Politics:a history,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5.
    Vivienne Shue, Peasant China in transition: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 toward socialism, 1949-195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资料(略)
    阜阳市档案馆馆藏资料(略)
    临泉县档案馆馆藏资料(略)
    田野调查访谈资料(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