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的研究中,官场小说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不论从历史、美学、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生产的视角来说,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所展现的持续爆发力和复杂向度实在令人瞩目:官场小说不仅代表了文革之后文学重新转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它的出现和被忽视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现代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论文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和梳理的基础上,从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视角对“官场小说”进行了更为充分、更加细致的概念界定和学术厘清。本论文将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分为改革、反腐、原生态和新谴责四种主题类型,在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力图打破以往官场小说研究中古代与现代、高雅与通俗、写实与浪漫等价值判断的界限,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社会诉求、审美诉求和权力镜像等问题,努力挖掘出官场小说的本体论内涵,梳理出其类型演替的历史性规律,进而提供一种重估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的独特视角。
     本论文分为七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官场小说的勃发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已有的研究中有些研究方法陈旧,有些存在对西方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使得官场小说研究远离创作实际,出现趋同、浅薄的倾向。因此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将现代性理论和类型化分析相结合,并借鉴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方法,对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第二部分对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予以整体梳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官场小说”进行更为完整、更加严格的概念界定与学术厘清,并在现代性视野中对官场小说的历史流变和内涵予以辨析,阐释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是新的社会政治条件下政治与文学结合的选择。同时,官场小说的百年文脉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究文学现代性的历史原动力与本国传统、西方影响以及社会现状之间复杂的因应关系。本文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分为四种主题类型:改革主题、反腐主题、官场生态主题和新谴责主题,而这四种类型的官场小说揭示了中国文学在新时期重拾现代性的过程,以及分别代表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四个维度——真理、正义、欲望和价值范畴——的批判性思考和叙事模式探索。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作家群体因为受到国家政策和历史使命的神圣感召而对改革的书写热情高涨,加上官方以各种方式保驾护航,改革小说得以在当时的小说领域独领风骚,地位非凡。而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重新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书写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的结局,塑造了改革初期的经典英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现代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改革主题的官场小说是对民众的社会主义再教育和新启蒙。它全景式地为我们展现了官场小说在当代重拾以“五四”为典范的现代性中关于“真理”的这样一个向度,并自曝其弱点:一种对历史和真理的想象性预告和强迫式占有。它为我们讲述的其实是作为科学中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理想国必然实现的故事,尽管这故事舍弃了现在,从过去直接跨越到了未来。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在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浪潮中,在中央反腐倡廉的号召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鼓励下,反腐主题的官场小说应运而生。与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官场生态小说的饱受争议不同,反腐官场小说创造的经典“青天”形象,刚好击中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政府的政策命脉,不仅屡屡获得国家政府大奖,还在图书销售市场上大获丰收,成为民拥官爱的主旋律小说。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批极具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对腐败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用文学创作进行及时的反映,意图表现和记录中国社会的反腐进程和作家与民众对这一进程的期望、认知和反思,从而达到以文学启蒙民众、批判现实甚至推动国家反腐进程的目的。但是在这一真实再现的过程中,宏大叙事对合法性危机的弥合、改革过程和反腐工程在人治与法治夹缝中的艰难困顿、民众对正义和秩序的愿望,却在小说文本的深层叙事中难以逆转地想象性生成,并成为官方至高无上权力的确证。这是政治转型过程中“肉身”沉重带来的迟滞、错位的焦虑和困惑,而这焦虑和困惑正是现阶段正义虚张的重要例证。
     第五部分审视了官场生态小说的兴起、叙事伦理、美学特征和现代性意义。官场生态小说被认为阴暗面暴露过多,没有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肯定,但它却在文化产业化和商业文化的助力下逆势而上,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它运用类似于“国画”技法的风格和反讽的手法将官场之“场”、权力焦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堕落渲染地丝丝入扣,澹然有味,艺术上不乏亮点。而它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利用“文学想象”勾勒出现实生存图景中各色欲望的疆界和范畴,包括权力欲望、金钱欲望、爱恋和色欲等等。人人(不只是官员)在追逐欲望满足的道路上——从政治到情欲,从道德到商业——一往无前,难以止步,堪称一幕幕政治版的失乐园。在作家所构造的欲望迷宫里,欲望被不由自主地合法化,价值被不知不觉地悬置,政治的欲望和欲望的政治得以系统化。
     第六部分论述在互联网兴起和大众文化广泛传播的信息时代,官场小说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叙事新质,运用了大量新潮化、超现实的叙事技巧,充满了游戏化、欲望化、碎片化的叙事伦理和叙事秩序。因为同晚清的谴责小说一样,这些小说文本呈现出了一种嘉年华会式狂欢的戏剧性冲动,所以我们将之称为新谴责小说。这类小说的创作过程和叙事核心就是一种价值论的狂欢,折射了当前传统价值观崩溃,而现代意义上真正的科学、自由和民主意识还没有建立起来时,社会中一切都沦为可供消费的商品的社会怪现状。尽管它建立在对价值观的剧烈瓦解和颠覆的基础上,但是从相反的向度来讲,这正是新谴责小说在以价值为喻象用拆解的方法与现代社会沟通的策略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五四“感时忧国”传统的荒诞、消遣的现代性选择。
     结语部分总结凝炼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本文认为新时期以来的官场小说使得四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命题得以尖锐化:一、重建文学典律的政治维度;二、重拾现代性;三、重建文学的社会责任;四、文学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四个命题彼此勾连,环环相扣,既拨开乱象看清了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在之前三十年的小说文类中所留下的痕迹,确立了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使当代文学有望进入一个不同声音皆可得传的格局与视野,又以自身的创作实绩揭示了其作为一种类型化小说的经验和弊端,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普遍意义。
In the research on China's contemporary narrative literature, officialdom novel is often undervalued. However, whether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esthetics, ideology or in cultural production, the officialdom novel since the new period dazzle people's eyes with its continuous power and complex dimension:officialdom novel represents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literature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modern literature; moreover, its emergence and people's undervaluation of it become an inalienable part of the modernity of China's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academic results, this essay clarifies the concept and academic questions relating to "officialdom novels". It divides the themes of officialdom novels since the new period into four types, namely the theme of reform, the theme of anticorruption, novels of native style and the theme of condemnation. On the basis of modernity theory an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ociology and culturolog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break the boundari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highbrow and popular works and realism and romance in researching officialdom novels. With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certain questions contained in them, such as the social appeal, the aesthetic pursuit and the mirror image of power, the author also digs into the ontological connotation of political novels and analyzes the regular patterns follow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which further provides a special angle for reevaluating the literary value of political novels and their status on literary history.
     This essay is separated into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briefs the literary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officialdom novels' thriving. Because of the spreading problems lie in our current researches such as obsolete research methods and rigid application of western theory, officialdom novel researches tend to be far away from reality, converging and superficial. Thus this essay combines modernity theory and typological analysis in a new angle, at the same time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evaluates the literary value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officialdom novels since the new period by referring the methods of sociology and culturology.
     The second part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of the upsurge of officialdom novels, strictly clarifies the concepts and academic questions of "officialdom novel" i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scriminates the historical changing and connotation of officialdom novel in an aspect of modernity, further expounds that the officialdom novels since the new period is a choice made by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under a new political cond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a hundred year history of officialdom novels provide us an opportunity to deeply probe into the complex adap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drive, tradition of China, western influences and current social situation. This essay divides the themes of officialdom novels since the new period into four types, namely the theme of reform, the theme of anticorruption, novels of native style and the theme of condemnation. The four types of officialdom novels reveal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iterature regaining modernity, and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narrative mode in relation to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iterary modernity-truth, justice, desire and the scope of value.
     The third part emphasizes on the analysis of writers' enthusiasm in writing reform fictions due to the appeal of major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in our national policies in the end of1970s. Besides,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d this style of writing in various ways. Therefore fiction novels took the lead in that period and gained a unique status. Officialdom novels on the theme of reform reuse the method of socialist realism, write brilliant plots and happy endings, and shape the image of heroes emerging in the starting age of reform, containing rich contemporary culture, modern value and significant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se novels are a kind of socialist reedu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general public. It shows us how officialdom novels regains the dimension of "truth" in the modernity exemplified by "the May4th" Movement. Its shortcomings are also explicated:it is a herald of imagination and compulsory possession of history and truth. The story it told us actually is a story of the necessary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 nation of socialist, which is foretold by Marxism—the quintessence of sciences, although it abandoned the present, bridging the past directly to the future.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emergence of officialdom novels on the theme of anticorruption in the collision of modernism. These novels appear on the call of anti-corruption and upholding integrity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Different from the officialdom novels appeared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which are highly controversial, anti-corruption theme novels, with the images of upright officials they created, fit the aesthetic expectations of readers and the policy made by the government. Anti-corruption novels frequently win the awards set by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sell well in the book market. They become the promising main stream novels supported by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eneral public. We should recognize that anti-corruption novels are a group of writers'response to the stern social problem of corruption with their literary works. These writers are full of sense of justice, sense of miss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y try to record and express the course of China's anti-corruption and the expectation, understanding and retrospection of writ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owards it. In this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grandiose narration's bridge to the crisis of legality, the hardships of reform and anti-corruption between the crevice of rule of man and rule of law, and people's aspiration of justice and order are inevitably and imaginatively created in the in-depth narration of the novels, becoming the proof of official power's supremacy. It is the lagging and dislocated anxiety and confusion brought by the heaviness of the "body" in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The anxiety and confusion proves the bravado of justice in the current period.
     The fifth part scrutinizes the emergence of officialdom novel, its narrative ethic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ficialdom novels are considered to have exposed too many negative aspects, unacknowledged by the main stream ideology. However, with the support of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commercial culture, these novels thrive against the general opinion, ranking high on various lists of best sellers. It uses the styl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technique of Chinese paintings and the methods of irony, renders the officialdom, anxiety of power and the corruption of intellectuals'souls with meticulous care and flawless artistry. Exquisite in artistry, officialdom novel looks indifferent, but leaves the readers with an agreeable impression.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officialdom novel demonstrates to the world how it, by using literary imagination, sketches the boundary and scope of different desires in real life, including the desire on power, money, love and sex, etc. People (not only the officials) never stop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desires—from politics to lust, from morality to business. What officialdom novels depict can be rated as a paradise lost of politics. In the maze of desire created by writers, desire is legalized spontaneously, unconsciously suspending value and systemizing political desire and desiring politics.
     In the sixth part, the author expounds tha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hen the internet came into being and mass media widespread, officialdom novels gain new narrative elements which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full of elements such as gamification, desire and fragmentization and fashionable and surreal narrative techniques. Like the condemnation nove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se novels present a dramatic impulse in the form of a carnival. That is why they are called new condemnation novels.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the core of narration are a carnival of axi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queer situation that in the current times, when traditional values collapse and a real scientific, free and democratic awareness in modern meaning does not form, all the components of a society reduced to consumer goods. Besides, though it is based on the violent collapse and subversion of values, in an opposite dimension, it is a strategy used by new condemnation novel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value being its symbol and dissembling being its methods, providing an absurd and recreating choice of modernit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 of "obsession with China in misery" in the May4th Movement period.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officialdom novel's literary valu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author thinks political novels sharpen four connected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relating to the officialdom novels since the new period: rebuilding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literary rules, regaining modernity, reestablish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literature, and how literature reflecting reality. These four propositions are connected and linked with each other. Together, they clarify confusion and show the new period officialdom novels'tra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their status and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is may lead contemporary novels to enter a new platform where different voices can be heard. Besides, with their writing achievements, they can reveal the experience and disadvantages of political novels as categorized novels in their writing, providing a possible and general significance for future writings.
引文
① 洪治纲:《陷阱中的写作——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① 丹纳赫等:《理解福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 潭桂林:《知识者精神的守望与自救—评阎真的<曾在天涯>与<沧浪之水>》,《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① 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① 张存凯:《20世纪90年代官场小说三题》,《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② 店欣:《权力镜像—近二十年官场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 杜建:《权力关系的多重变奏一官场小说的类型学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① 曹雪芹:《红楼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① 阿英:《晚清小说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②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③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④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①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①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11月11日。
    ①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11月11日。
    ② 谭洋媛:《官场小说论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9期。
    ① 陆梅:《<绝对权力>全力反腐败》,《文学报》2002年第1期。
    ① 米歇尔·福柯著,汪民安译:《主体和权力》,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 张平:《抉择·后记》,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544页。
    ① 王山:《做人民的代言人》,《文艺报》2001年9月31日。
    ① 江晖:《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答柯凯军先生问》,《天涯》1999年第1期。
    ② 沈嘉达:《论官场小说》,《芳草》2002年第7期。
    ①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期。
    ②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11月11日。
    ①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期。
    ② 转引自赵宇华:《官场小说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① 哀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②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72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3页。
    ⑤ 同上。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3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2页。
    ① [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4页。
    ① 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①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①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 周梅森:《国家公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57页。
    ② 谭融:《文化的多样性及民主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① 资中筠:《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新闻出版交流》2002年第05期。
    ② 宁肯:《天藏》,《长篇小说选刊》,2011年第1期。
    ① [法]罗布·葛利叶:《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52页。
    ② 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五种地位是社会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摘自《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 陆天明:《大雪无痕》,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页。
    ① 李欧梵先生切中肯綮地归总了“五四时期”以及30年代中国文人对“现代”的体验与表达,见其"Literary Trends"。
    ① 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0页。
    ①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①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②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
    ① 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88页。
    ① 选自《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政治体制改革1978-1986》(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编)1986年年版。
    ②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①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页。
    ② 同上。
    ③ 巴金:《在一九七九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文学》1980年第4期。
    ④ 黄安思:《向前看啊!文艺》,《广州日报》1979年4月15日。
    ① 柯云路:《新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3页。
    ① 蒋子龙:《我是蒋子龙》,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① 柯云路:《新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5页。
    ② 柯云路:《新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27页。
    ③ 柯云路:《新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① 缪俊杰:《期望用更多的心血浇灌这篇热土》,《文艺报》1987年7月25日。
    ②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载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1页。
    ③ [美]詹明信著,陈清侨等译:《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6页。
    ① 蒋了龙:《乔厂长上任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②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③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④ 张洁:《沉重的翅膀》,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⑤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著,顾爱斌等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页。
    ① Maurice Meisner:The Deng Xiaoping era:an inquiry into the fate of Chinese socialisim, 1978—1994,New York: Hill and Wang,1996.PP.212.
    ②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
    ③ 何士光:《乡场上》,选自《1980年优秀短篇小说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① 张洁:《我为什么写(沉重的翅膀)》,《读书》1982年第3期。
    ② 转引自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亦见于Geertz:Agricultural Involution.
    ① 转引自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亦见于Geertz:Agricultural Involution.
    ②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③ 柯云路:《三千万》,载《人民文学》1980年第11期。
    ④ 曲波:《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 施耐庵:《水浒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80页。
    ② 罗贯中:《三国演义》,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 同上。
    ④ 柯云路:《新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① 柯云路:《新星》,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 柯云路:《新星》,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① 胡乔木:《胡乔木同志关心人生意义的讨论》,《中国青年》1980年第8期。
    ① 贾春峰、王梦奎:《实现四个现代化与克服官僚主义》,《红旗》1980年第3期。
    ② 李国涛:《很有光彩的(新星)》,《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2期。
    ③ 江毅:《<新星>引起的思考一北大团委(新星)座谈会纪实》,《当代》1986年第3期。
    ① 江毅:《<新星>引起的思考—北大团委<新星>座谈会纪实》,《当代》1986年第3期。
    ② 郑乐平:《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198页。
    ① 何新:《<新星>及<夜与昼>的政治社会学分析》,《读书》1986年第7期。
    ② 何新:《<新星>及<夜与昼>的政治社会学分析》,《读书》1986年第7期。
    ③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文化研究理论读本》,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版,第57页。
    ① 陆梅:《<绝对权力>全力反腐败》,《文学报》2002年4月25日。
    ② 黄佳能:《长篇反腐小小说粗鄙化倾向透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张平:《十面埋伏》,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624页。
    ① 若冲:《参与社会变革的文学—作家陆天明谈(大雪无痕)》,《南通日报》2002年2月2日。
    ② 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① 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玛典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① 陈兴伟:《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的叙事策略》,《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5月15日。
    ① 陈心豪:《红色康乃馨》,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 转引自陈发明:《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考论》,导师:汀亚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
    ① 张平:《抉择》,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481页。
    ② 张平:《抉择》,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③ 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① 转引自何雁:《当前文学与时代英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
    ① 转引自何雁:《当前文学与时代英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
    ② 张平《天网》,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① 鲁迅:《论睁了眼看》,选自《坟》(《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②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等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①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② 张平《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 周梅森:《中国制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① 唐欣:《权力镜像——近二十年官场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②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
    ③ 转引自杜积西:《“官场”小说的想象与叙述》,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导师:王本朝),2006年11月。
    ④ 转引自杜积西:《“官场”小说的想象与叙述》,西南大学硕士论文(倒是:王本朝),2006年11月。
    ⑤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3页。
    ① 张平:《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② 陆天明:《大雪无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页。
    ①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② [美]斯皮瓦克:《属下能说话吗?》,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生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③ 周梅森:《绝对权力》,吉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④ 出东照:《卖官》,载《新世纪第一届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2008年版,第237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② 张平:《国家干部》,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 陆天明:《我为什么要写(省委书记)》,《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② 托尔斯泰著,章其益:《托尔斯泰文学书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8页。
    ③ 陆天明:《陆天明:“反腐”不成该“贩毒”》,《新华书目报》2002年7月18日。
    ① 曹卫东:《文化的剩余价值—哈贝马斯的大众文化批判》,《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②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② 陆天明:《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到场”一一我写<大雪无痕>》,《文汇报》2001年2月17日。
    ①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① 周蔚华:《出版产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② 数据来源:《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2006年12月版。
    ① 舒鑫:《浅析“官本位”思想的遗毒》,《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第12期。
    ① 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① 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
    ① 黄晓阳:《二号首长》,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
    ① 娜塔莉·萨洛特著,柳鸣九主编:《鸟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
    ① 韩大猛:《新时期以来反腐小说叙事模式浅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② [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③ 黄声波:《王跃文官场小说的范式意义》,《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① 余斌,朱向军:《官场的反讽表达——试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反讽叙事》,《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7期。
    ② 王跃文:《国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页。
    ③ 王跃文:《国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306页。
    ① 王跃文:《王跃文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② 王跃文:《国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页。
    ① 转引自孙晓:《试论<沧浪之水>中知识分子与官本位意识的博弈》,河北大学硕士论文(导师:田建民)2011年6月。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191页。
    ②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③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① 荀况:《荀子·大略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① 墨翟:《墨子·所染》,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② 王跃文:《我不懂味》,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 张者:《桃李》,作家出版社2009版,第2页。
    ② 汤吉夫:《大学纪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 肖仁福:《位置》,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②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五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③ 肖仁福:《位置》,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 王跃文:《我不懂味》第四章《执念5》,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② 陈思和:《鸡鸣风雨》,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③ 刘绍铭:《武侠小说论》(上卷),明河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23页。
    ① [美]彼德·布劳,马歇尔·梅耶著,马戎等译:《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 祁智:《陈宗辉的故事》,《小说月报》1999年第8期。
    ① 贾兴安:《一张白纸》,《广州文艺》2000年第6期。
    ② 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四卷第56页。
    ① 闫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① 廖斌:《学士、谋士、隐士与士人身份的三维结构--以(沧浪之水)为例对当代官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谱系学分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第6期。
    ② 闫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①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三联书店1988年2月版,第103页。
    ② 廖斌:《学士、谋士、隐士与士人身份的三维结构--以<沧浪之水>为例对当代官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谱系学分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第6期。
    ③ 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
    ① 王一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② 郑国友:《百年中国官场小说的创作体式及其艺术品格》,《文艺评论》2011年第7期。
    ① 王跃文:《国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② 田东照:《卖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
    ③ 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页。
    ④ 王大进:《欲望之路》,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① 鲁迅:《<穷人>小引:一个“残酷的天才”》,《鲁迅全集.集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① 祁智:《狗日的前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② 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① 田东照:《卖官》,载《新世纪第一届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2008年版,第238页。
    ② 田东照:《买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③ 唐欣:《权力镜像:近二十年官场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166页。
    ① 王大进:《欲望之路》,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① 阿英:《从各种诗词杂记说到夏衍的(赛金花>》,选自《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3页。
    ②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216页。
    ① 李星辉:《网络文学与言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① 丁邦文:《中国式秘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页。
    ② 丁邦文:《中国式秘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页。
    ① 资料来源:《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4月版。
    ① 黄波:《长江商报》2009年4月14日。
    ① 齐仁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6月。
    ① 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187页。
    ② 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30-332页。
    ① 刘霞辉,张平,张晓晶:《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① 王晓方:《驻京办主任》,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209页。
    ① 王跃文:《朝夕之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页。
    ②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生>小引》,选自《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 张清华:《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 王晓方:《驻京办主任》,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①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盾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③ 王跃文:《苍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于卓:《首长秘书》,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 于卓:《首长秘书》,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305页。
    ② 陈焜:《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① 于卓:《首长秘书》,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② 李承鹏:《李可乐抗拆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③ 李承鹏:《李可乐抗拆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① 李承鹏:《李可乐抗拆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72页。
    ① 李承鹏:《李可乐抗拆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②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② 《礼记·礼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①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② 崔卫平编译:《哈维尔文集》,第106页。
    ① 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页。
    ② 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
    ①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①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① 雷·韦勒克和奥·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21页。
    ② 张平:《越真实越深刻》,《好书快递》2004年第8期。
    ① Max Web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6,p.342.
    ① 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85页。
    ③ [法]朱丽叶·克里斯蒂娃著,李幼蒸译:《人怎样对文学说话》,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12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6页。
    ① 布洛德:《无家可归的异乡人》,转引自高年生编,《卡夫卡精品集·(城堡)简论》,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① 选自《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诉》,2013年6月18日。
    [1]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2]格雷马斯.论意义(上下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M].汤晨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9]丹纳赫,等.理解福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10]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3]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4]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16]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7][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1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9]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9.
    [20][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1][美]彼德·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马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2]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3]韦勒克.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5][法]朱丽叶·克里斯蒂娃.人怎样对文学说话[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26]汪晖.死火重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7]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
    [28]华炳啸.超越自由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得思想言说[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29]唐欣.权力镜像——近二十年官场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0]杜建.权力关系的多重变奏—官场小说的类型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3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2]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3.
    [36]王一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7]陈煜.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8]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0]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1]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玛典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3]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44]周蔚华.出版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5]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Z].2006.
    [46]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辞典[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7]柳鸣九.鸟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8]魏绍昌,吴承惠.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下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49]林焱.百年风流:20世纪中国文学与国民性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0]裴毅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51]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2]王德威.当代中国小说十二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3]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4]阿英.晚清小说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5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56]葛红兵.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57]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8]杨义.通向大文学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9]杨义.中国古代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60]李星辉.网络文学语言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61]张文红.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90年代小说的文本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64]方克强.跋扈于超越[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65]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66]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上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8]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69]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70]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1]刘小枫,陈少明.经典与解释的张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72]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7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5]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6]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7]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一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78]郑乐平.经济·社会·宗教—马克斯·韦伯文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79]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五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80]耿占春.叙事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81]季卫东.宪政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2]李法宝,米万英,洪润泽.官吏、官制、官文化及历史走向[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83]任恒俊.晚清官场规则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84]龚鹏程.中国文人阶层史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85]汪丁丁.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86]刘永估.中国官文化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7]金岱.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88]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9]阎步克.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0]李春青,赵勇.反思文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2]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
    [9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4]刘霞辉,张平,张晓晶.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95]单世联.现代性与文化工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96]赵宪章,包兆会.文学变体与形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7]曹雪芹.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8]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9]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0]吴承恩.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1]冯梦龙.三言二拍系列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5.
    [102]李伯元.官场现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3]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4]刘鹗.老残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5]曾朴.孽海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6]于卓.首长秘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107]曲波.林海雪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8]鲁迅.坟[M]//.《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09]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110]章其.托尔斯泰文学书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111]荀况.荀子·大略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12]墨翟.墨子·所染[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13]汤吉夫.大学纪事[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
    [114]王跃文.我不懂味[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115]李佩甫.羊的门[M].中国作家经典文库,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116]孙浩.李文戈升官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117]王跃文.国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18]贾鲁生.无规则游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119]肖仁福.待遇[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120]张平.抉择[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
    [121]张平.国家干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122]张平.十面埋伏[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123]周梅森.至高利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124]周梅森.中国制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125]周梅森.国家公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126]周梅森.绝对权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127]周梅森.我主沉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128]周梅森.我本英雄[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29]王跃文.王跃文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130]王跃文.梅次故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31]王跃文.清官故事[M].上海:上海文联出版社,2002.
    [132]王跃文.漫天芦花[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133]王跃文.旧约之失[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134]王跃文.苍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35]陆天明.省委书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36]陆天明.大雪无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37]陆天明.苍天在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38]阎真.沧浪之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39]田东照.跑官·卖官·买官·骗官[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40]张成功.黑洞[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141]汪宛夫.骗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142]许春樵.放下武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43]孙浩.幕前幕后[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144]曹征路.贪污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45]刘醒龙.分享艰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146]刘震云.刘震云自选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47]王大进.欲望之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48]肖仁福.官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49]肖仁福.位置[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150]肖仁福.肖仁福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151]肖仁福.心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152]范小青.女同志[M].长春: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153]李佩甫.无边无际的造成——李佩甫中短篇小说自选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54]张平.天网[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155]宁肯.天藏[M]//.长篇小说选刊.北京: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2011.
    [156]祁智.狗日的前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157]李承鹏.李可乐抗拆记[M].甘肃: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58]博飞.强权博弈:市委书记[EB/OL].http://www.rongshuxia.com.
    [159]书名.局里来了个极品女上司[EB/OL].http://www.rongshuxia.com.
    [160]歌以解忧.农民侦探王二憨[EB/OL].http://www.rongshuxia.com.
    [161]晋橹.主治医师[EB/OL].http://www.rongshuxia.com.
    [162]竹海扁舟.金玉满堂[EB/OL].http://www.rongshuxia.com.
    [163]湘人李陵.魅极:另类官场[EB/OL].http://www.rongshuxia.com.
    [164]良木水中游.官场门神:面试考官[EB/OL].http://www.rongshuxia. com.
    [165]竹林墨客.80后局长[EB/OL].http://www.rongshuxia.com.
    [166]竹林墨客.80后局长[EB/OL].http://www.rongshuxia.com.
    [167]总是如此沉默.官系,关系——80后科长的官场江湖[EB/OL].http:// www.rongshuxia.com.
    [168]吴问银.“潜伏”市长的权色江湖:裸官[EB/OL].http://vip. book.sina.com.cn
    [169]洪治纲.陷阱中的写作——论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2(6)
    [170]梁启超.译印官场小说序[N].清议报,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171]陆梅.《绝对权力》全力反腐败[N].文学报,2002-1-3.
    [172]谭泽媛.官场小说论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173]王宏志.“专欲发表区区政见”:梁启超和晚清官场小说的翻译及创作[J].文艺理论研究,1996(6).
    [174]陆天明.我为什么要写《省委书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2(6).
    [175]米歇尔·福柯.主体和权力[J].汪民安译.上海文化,2009(6)
    [176]王跃文.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六个关键词[J].湖南工业大学报,2010(4).
    [177]孟繁华.政治文化与官场小说[J].粤海风,2002(6).
    [178]陈宣良.“我们”的道德意识结构——从小说《羊的门》说起[J].开放时代,2004(3)
    [179]刘思谦.卡里斯马型人物与女性——《羊的门》及其他[J].当代作家评论,2000(3)
    [180]沈嘉达.论官场小说[J].芳草,2002(7).
    [18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J].新小说,1902(1).
    [182]赵宇华.官场小说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183]谭融.文化的多样性及民主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84]资中筠.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J].新闻出版交流,2002(5).
    [185]巴金.在一九七九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文学,1980(4).
    [186]方克强.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方法论的流变[J].文艺理论研究,1988(1).
    [187]蒋子龙.我是蒋子龙[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
    [188]缪俊杰.期望用更多的心血浇灌这篇热土[N].文艺报,1987-7-25.
    [189]张洁.我为什么写《沉重的翅膀》[J].读书,1982(3).
    [190]李国涛.很有光彩的《新星》[J].当代作家评论,1985(2).
    [191]江毅.《新星》引起的思考—北大团委《新星》座谈会纪实[J].当代,1986(3).
    [192]何新.《新星》及《夜与昼》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读书,1986(7).
    [19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M]//.文化研究理论读本.上海: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2003.
    [194]黄佳能.长篇反腐小小说粗鄙化倾向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3).
    [195]若冲.参与社会变革的文学——作家陆天明谈《大雪无痕》[J].南通日报,2002-2-2.
    [196]陈兴伟.新时期官场小说的叙事策略[J].社会科学辑刊,2009(5)
    [197]何雁.当前文学与时代英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4)
    [198]曹卫东.文化的剩余价值—哈贝马斯的大众文化批判[J].文学评论,2002(5)
    [199]陆天明.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到场”——我写《大雪无痕》[J].文汇报,2001-2-17.
    [200]舒鑫.浅析“官本位”思想的遗毒[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2)
    [201]韩大猛.新时期反腐小说叙事模式浅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202]黄声波.王跃文官场小说的范式意义[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03]余斌,朱向军.官场的反讽表达——试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反讽叙事[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204]廖斌.学士、谋士、隐士与士人身份的三维结构——以《沧浪之水》为例对当代官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谱系学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6)
    [205]郑国友.百年中国官场小说的创作体式及其艺术品格[J].文艺评论,2011(7).
    [206]王建仓.当下官场小说的叙事症候[J].小说评论,2008(6)
    [207]张清华.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08]张平.越真实越深刻[J].好书快递,2004(8)
    [209]逢格炜,吴海宁.跨世纪的电视文化景观——中国反腐电视剧的崛起[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10]孙力,方玉彪.“同一模板”的纪念章——试论陆天明“反腐三部曲”的英雄形象[J].东华理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11]汪辉.当代中国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争鸣,1998(6).
    [212]葛红兵,肖青峰.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小说类型学研究论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13]黄森学.“黑幕小说”研究(之一)[J].黄石教育学院报,2003,12(4).
    [214]伍斌.《怀旧》——探索“国民的灵魂”的最初尝试——兼与部分研究者商榷[J].鲁迅研究月刊,1994(12).
    [215]左去媚.《欲说》:无法疗治的倦怠[J].理论与创作,2007(3).
    [216]张存凯.20世纪90年代官场小说三题[J].晋中学院学报,2005(4).
    [217]卜繁燕.90年代“官场小说”热现象透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218]刘新英.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港航论坛,2007(1).
    [219]谢有顺.被权力劫持的人心[J].中国图书评论,2005(12).
    [220]王桂清.从“三言”“二拍”中商人入仕途径看伤人的官本位意识情节[J].北方论丛,2004(2).
    [221]韩春萌,胡江水.从法制探索看关汉卿公案剧的历史地位[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222]谭桂林.知识者精神的守望与自救——评阎真的《曾在天涯》与《沧浪之水》[J].文学评论,2003(2)。
    [223]郑坚.末代文人的“事业”成功史和精神颓败史——读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J].理论与创作,2003(1).
    [224]于莉萍.当代官场小说的庸俗化书写[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25]王建仓.当代官场小说的叙事症候[J].小说评论,2008(6).
    [226]石华鹏.对“官场小说”的期待[J].文学自由谈,2007(5).
    [227]曾艳兵.法门内外——论卡夫卡的《诉讼》[J].湘潭大学学报,2004(5).
    [228]王跃文.官场小说让我丢了“金饭碗”[J].廉政瞭望,2009(9).
    [229]邓玉萍.反腐文学热中的冷思索[J].文艺评论,2006(6).
    [230]力小锟,黄仕昌.反腐小说与官场小说[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31]吴秉杰.官场小说:侧面传来的信息[J].人民论坛,2008(2).
    [232]孟凡静.官场小说:在世纪之交兴起[J].唐山学院学报,2005(4).
    [233]范伯群.黑幕征答·黑幕小说·揭黑运动[J].文学评论,2005(2).
    [234]谭光辉.疾病隐喻与民初小说人文性的建构与衰落——民初哀情小说与黑幕小说新论[J].当代文坛,2006(4).
    [235]袁荻涌.简论西方文学对早起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影响[J].玉溪师专学报,1992(4).
    [236]叶勤,吴励生.结构性拆解:潜规则散播与新官人叙事——杨少衡中篇小说集《林老板的枪》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2008(1).
    [237]何言宏.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中的“权力”焦虑[J].书屋,2002(5)。
    [238]姚国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官场小说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39]王明道.略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传承与突破[J].运城学院学报,2003(6).
    [240]黄声波.王跃文官场小说的范式意义[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41]张韧.王跃文小说印象[J].理论与创作,1998(5).
    [242]陈果.守旧文学与现代性遭遇之后——谈鸳鸯蝴蝶派的内在矛盾[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43]温凤霞.诗论“官场小说”的程式化和类型化[J].理论学刊,2006(5).
    [244]胡安定.认同的策略:论鸳鸯蝴蝶派的自我确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45]王海涛.人文知识分子的命运悲歌——评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46]张恒学.论世纪之交的反腐小说[J].理论与创作,2005(4).
    [247]马航飞.论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的叙事伦理[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3).
    [248]吴坤炳.论法制文学[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249]胡静波.浅析法制文学的普法意义[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250]李霞.青天意识:反腐文学创作中的双刃剑[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251]陆天明.清官意识辨[J].检察风云,2003(7).
    [252]周小毛.清官意识生成的深层动因及其危害[J].湘潭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253]齐裕煜.清末民初的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祷杌萃编》[J].福建电大学报,1999(1)
    [254]闫晓玲.商品经济的发展激活了法制文学[J].人民公安,2000(15)
    [255]程丽蓉.史性·哲性·科学性:小说观念的现代“围城”[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5).
    [256]赵佃强.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57]黄声波.试论当代官场小说的渊源及流变[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58]孙念超.试论腐败的文化心理成因[J].求实,2004(6)
    [259]王立.侠盗幕清官的文学言说——中国古代侠文学主题片伦[J].丹东师专学报,1998(73)
    [260]赵春雨.新时期官场小说的主题意蕴阐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61]康咏秋.新文学的第一位女作家陈衡哲[J].湖南社会科学,1990(2)
    [262]陈方竞.新兴都市上海文化.文化消费市场.言情小说流变——清末民初上海小说论[J].福建论坛,2008(10)
    [263]康长福.喧嚣的背后:近年来官场小说创作透视[J].齐鲁学刊,2004(3)
    [264]张正乾.叶圣陶的创作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7(2)
    [265]曹钰.一位市长秘书的灵魂忏悔录——专访官场文学作家王晓方[J].文化视点,2008(2)
    [266]陈成才.以官为本的官员形象——近十年小说官员形象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67]孟繁华.政治文化与“官场小说”[J].粤海风,2002(6)
    [268]罗四林.政治文化与当代官场小说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69]韩春萌.中国古代法制文学的理想探索浅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3)
    [270]张永禄,葛红兵.论"80后”小说中的“半成人”形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71]汤晨光.论《沧海之水》[J].文艺争鸣,2007(2)
    [272]董乃斌,李孝弟.关于文学史类型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73]张光芒.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跨学科视野中的当下中国道德文化及其现实逻辑[J].东吴学术,2010(2)
    [274]张永禄.小说类型理论的研究实践与批评检视[D].上海:上海大学,2009.
    [275]宋听.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腐文学模式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7.
    [276]曲彩艳.当代官场小说价值论[D].兰州:兰州大学,2007.
    [277]董斌.反腐小说的文化意蕴与价值——文化视野下法学与文学的交叉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278]苏金刚.人性与权力——周梅森反腐小说的人学观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
    [279]张世良.反腐与“官场小说”的倾向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80]张疆阔.论王跃文的“官场小说”[D].吉林:吉林大学,2007.
    [281]杨蕾.现实的政治与文学的政治——近年“官场文学”观察[D].吉林:吉林大学,2007.
    [282]陈兴伟.喧嚣后的思考——新时期官场小说审美特征探微[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83]陈发明.新时期官场小说考论[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4.
    [284]杜积西.“官场”:小说的想象与叙述[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85]孙晓.试论《沧浪之水》中知识分子与官本位意识的博弈[D].河北:河北大学,2011.
    [286]齐仁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
    [287]贺晓兰.近现代报刊与中国现代文学[D].西安:西南师范大学,2001.
    [288]姚树春.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289]张政.王跃文的官场小说透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90]朱毅.新时期官场小说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291]郝崇.《羊的门》的家族神话与文化选择[D].吉林:吉林大学,2004.
    [292]吴泽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腐小说表现形态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0.
    [293]刘伟.被权力拷问的人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94]吴峤滨.程序正义之再认识——从法律与文学的维度[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95]王之成.当代官场反腐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296]李碧录.当代“官场小说”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97]周显波.论中国当代小说的单位情结[D].兰州:兰州大学,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