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晋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由考察西晋诗人的社会地位、生活处境、政治出路等方面的情况入手,在分析西晋诗人的群体特征、思想状况、人格表现的基础上,研究西晋诗歌的得失成败以及导致这些得失成败的主要原因。
     论文指出:西晋诗人是一个主要由寒素士人构成的群体,他们受到西晋“举寒素”政策的鼓励和影响,致力于儒道德行的修养和诗赋文章的著述,希望以此来实现个人政治功名的理想。这种现实状况,不仅使得西晋诗人在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上和魏晋玄学名士有所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的文学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们既顺应时代思想风气的变化,强调“非政教”性质的情感抒发;又适应晋室朝廷的倡导,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追求古雅风格的倾向特征。实际创作中兼顾“政教”、“非政教”的意识和理论中倡导“非政教”的情感抒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体现着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思想和外部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西晋后期,社会的战乱动荡使得寒素诗人消退了政治功名的热望,回复到个人生活的天地中,或专意典籍,或隐逸山林,诗歌创作活动因为较少受到外部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重新回归到自我情性的抒写和表现上,使得西晋后期的诗歌风格或慷慨激昂,或自然清新,与前期致力于典雅的风格差别巨大。
Proceeding from Xijin poets' social positions , life conditions, political success, the thesis studies Xijin poetry's success and fail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Xijin poets' features, ideas and personalities. The thesis reveals: Xijin poets are mainly made up of people from lower class. They're influenced and encouraged by the policy of " promoting the lower class" at the time. Therefore they devote themselves to cultivating Confusian's morality and writing poetry-verses in the hope of accomplishing political success and fame, which not only makes them quite different from Weijin's metaphysical poets in ideas and way of life, but also has great impact on their literary ideas. They go with the change of idealogical mode in the society, emphasizing on the expression of non-political feeling, and fit in with the advocation of the Court, pursuing the style of classic elegance in poetry's creation. In their poems, they also give consideration to political idealogy , which forms a sharp contrast with their advocation of expressing non-political fee'ling in theory , showing the con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creation and society. In the later period of Xijin , because of the wars chao and social turbulence , the poets' enthusiasm for political success and fame is fading away. They return and confine themselves to their personal lives, either engrossing themselves in studying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or withdrawing from the society. Due to the lesser influence by the outside factors, the poetry's creation regresses to the expression of self-emotions again. Consequently.the poetry's style in the later period of Xijin is either impassioned or natural, which is strikingly different from the elegant style in the earlier period of the time.
引文
B
    1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马怀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C
    1 《楚辞集注》,(宋)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F
    1 《傅玄评传》,魏明安、赵以武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G
    1 《古诗源》,(清)沈德潜选,中华书局,1996年。
    2 《古诗评选》,(清)王夫之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3 《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H
    1 《何晏王弼玄学新探》,余敦康著,齐鲁书社,1991年。
    2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3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著,殷孟伦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 《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5 《汉唐文学的嬗变》,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 《汉魏六朝诗》,张亚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J
    1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93年。
    2 《建安文学编年史》,刘知渐著,重庆出版社,1985年。
    3 《建安文学论稿》,张可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
    L
    1 《陆机集》,(晋)陆机撰,金涛声注,中华书局,1982年。
    2 《论魏晋自然观》,章启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罗宗强古代文学思想论集》,张毅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两晋南北朝的士族》,苏绍兴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5 《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 《两晋南朝史稿》,陈长琪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7 《两晋史话》,王文清、许辉主编,北京出版社.1987年
    8 《龙性难驯:嵇康传》,陈庆元、林女超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
    N
    1 《南华真经注疏》,(晋)郭象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
    Q
    1 《全三国文》,严可均辑录,商务印书馆,1999年。
    2 《全晋文》,严可均辑录,商务印书馆,1999年。
    3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R
    1 《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 《阮籍评传》,韩传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S.
    1 《史记》,(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82年。
    2 《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90年。
    3 《隋书》.(唐)魏征、令狐德棻撰,中华书局,1973年。
    4 《申鉴、中论、傅子》,(汉)荀悦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上海书店,1992年
    6 《诗品注》,(梁)钟嵘著,陈廷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7 《诗谱》,(元)陈绎曾著,见《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
    8 《诗镜总论》,(明)陆时雍著,见《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
    9 《诗薮》,(明)胡应麟,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10 《诗源辨体》,(明)许学夷,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11 《诗比兴笺》,(清)陈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2 《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 《诗论·审美感悟与理性把握的融合》,赵永纪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T
    1 《谈艺录》,(明)徐祯卿著,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2 《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
    
    
    W
    1 《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 《文心雕龙》,(梁)刘勰著,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92年。
    3 《魏晋风度及其他》,鲁迅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 《魏晋思想论》,刘大杰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 《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撰,见《汤用彤全集》第四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 《魏晋玄学新论》,徐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儒著,中华书局,1983年。
    7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
    8 《魏晋六朝与玄学思想》,袁峰著,三秦出版社,1995年。
    9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 《魏晋玄学探微》,赵书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 《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
    11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 《魏晋南北朝诗话》,萧华荣编,齐鲁书社,1986年
    13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著,云龙出版社,1995年。。
    14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万绳楠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17 《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宁稼雨著,东方出版社,1992年。
    18 《魏晋玄谈》,孔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9 《魏晋名士》,孔毅著,巴蜀书社,1994年。
    20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
    21 《王弼老学之研究》,高龄芬著,文津出版社,1992年。
    X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录,中华书局,1998年。
    2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玄学趣味》,高华平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 《玄学漫话》,王德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5 《新编中国文学史》,韦凤娟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Y
    1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97年。
    2 《玉台新咏笺注》,(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中华书局,1985年。
    3 《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著,见《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
    4 《乐府指迷笺释》,沈义父著,蔡嵩云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5 《野鸿诗的》,黄子云著,中华书局,1978年。
    6 《诗概》,(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7 《艺苑巵言》,(明)王世贞著,见《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
    
    
    8 《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
    9 《乐府诗史》,杨生枝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 《乐府散论》,王汝弼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 《乐府诗述论》,王运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2 《艺境》,宗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Z
    1 《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 《中国中古文学史》,刘师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 《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
    4 《中国诗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
    5 《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吴文治编,黄山书社,1987年。
    6 《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7 《中国古代诗歌流变》,木斋(王洪)著,京华出版社,1998年。
    8 《中古文学集团》,胡大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9 《中国文学理论史》,蔡仲翔、黄保真、成复旺著,北京出版社,1987年。
    10 《中国诗学思想史》,萧华荣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 《中国诗歌美学史》,张松如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 《中国诗歌美学》,肖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13 《中国美学史》(第一卷),李泽厚 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4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5 《昭昧詹言》,方东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6 《贞一斋诗说》,李重华著,中华书局,1978年。
    17 《正始玄学》,王葆玹著,齐鲁书社,1987年。
    18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余虹著,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19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
    20 《中国诗学》,叶维廉著,北京三联出版社,1996年。
    21 《中国的文学理论》,[美]刘若愚著,田守真、饶曙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2 《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余英时著,台北联经,1980年。
    23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刘明今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4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5 《中国政治史》,周谷诚著,中华书局,198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